大学点睛补

  

  蕅益子年十二。

谈理学而不知理。

年二十。

习玄门而不知玄。

年二十三。

参禅而不知禅。

年二十七。

习律而不知律。

年三十六。

演教而不知教。

逮大病几绝。

归卧九华。

腐滓以为馔。

糠粊以为粮。

忘形骸。

断世故。

万虑尽灰。

一心无寄。

然后知儒也。

玄也。

佛也。

禅也。

律也。

教也。

无非杨叶与空拳也。

随婴孩所欲而诱之。

诱得其宜。

则哑哑而笑。

不得其宜。

则呱呱而泣。

泣笑自在婴孩。

于父母奚加损焉。

顾儿笑。

则父母喜。

儿泣。

则父母忧。

天性相关。

有欲罢而不能者。

伐柯伐柯。

其则不远。

今之诱于人者。

即后之诱人者也。

倘犹未免随空拳黄叶而泣笑。

其可以诱他乎。

维时彻因比丘。

相从于患难颠沛。

律学颇谙。

禅观未了。

屡策发之。

终隔一膜。

爰至诚请命于佛。

卜以数阄。

须藉四书。

助显第一义谛。

遂力疾为拈大旨。

笔而置诸笥中。

屈指复十余年。

彻因比丘。

且长往矣。

嗟嗟。

事迈人迁身世何实。

见闻如故。

今古何殊。

变者未始变。

而不变者亦未始不变。

尚何存于一分无常一分常之边执也哉。

今夏述成唯识心要。

偶以余力。

重阅旧稿。

改窜其未妥。

增补其未备。

首论语次中庸。

次大学后孟子。

论语。

为孔氏书。

故居首。

中庸大学。

皆子思所作故居次。

子思先作中庸。

戴礼列为第三十一。

后作大学。

戴礼列为第四十二。

所以章首在明明德承前章末子怀明德而言。

本非一经十传。

旧本亦无错简。

王阳明居士已辨之矣。

孟子学于子思。

故居后。

解论语者曰点睛。

开出世光明也。

解庸学者曰直指。

谈不二心源也。

解孟子者曰择乳。

饮其醇而存其水也。

佛祖圣贤。

皆无实法系缀人。

但为人解粘去缚。

今亦不过用楔出楔。

助发圣贤心印而已。

若夫趋时制艺。

本非予所敢知。

不妨各从所好。

  丁亥孟冬九日古吴西有道人智旭漫识(时在顺治四年)

  

  大学直指补注序

  夫圣经。

天下国家之心要也。

大学一书。

又诸经之心要也。

蕅益大师大学直指。

又大学之心要也。

得此心。

则天下国家治且安。

失此心。

则天下国家乱且危。

其关系之重何如乎。

而其致力之本。

则在于修身。

修身之本。

在于正心。

正心之本。

在于诚意。

诚意之本。

在于致知。

致知之功。

即在格物。

物即身家国天下之物。

格者正也。

正其不正以归于本正之谓格。

格感通也。

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之谓格。

夫是之谓大学。

夫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

若广说之。

岂但一天下云乎哉。

不入华严法界观。

不能知其究竟矣。

窃尝论之。

大学一书。

世间法之总持也。

而即为出世资粮。

佛说阿弥陀经。

出世间法之总持也。

而不离世间功德。

合是二者。

而倡导之。

弘扬之。

则身修家齐国治而天下平。

乃至出轮回。

生净土。

究竟成佛。

普度有情。

无他求矣。

既申蕅师直指之意为之补注。

以便学者。

复敬为之赞。

赞曰。

自有此经。

未有此注。

格物致知。

全经要处。

破我法执。

修二空观。

于一切法。

作唯心看。

身为物本。

格之所先。

家国天下。

乃其末焉。

本硕末荣。

一气之宣。

惟明明德。

摄无不圆。

宋儒未解。

更为补传。

错乱古经。

大义不显。

旭师妙悟。

直指真诠。

孔圣复起。

当无间然。

勋哉来学。

熟复斯篇。

如是修者。

是真圣贤。

家齐国治。

天下便便。

(便便即平平)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孟夏阳复子江谦谨述

  大学直指(依古本)

    古吴澫益道人智旭述

    阳复子江谦补注

    

  大者。

当体得名。

常徧为义。

即指吾人现前一念之心。

心外更无一物可得。

无可对待。

故名当体。

此心前际无始。

后际无终。

生而无生。

死而不死。

故名为常。

此心包容一切家国天下。

无所不在。

无有分剂方隅。

故名为徧。

学者觉也。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故名大学。

大字即标本觉之体。

学字即彰始觉之功。

本觉是性。

始觉是修。

称性起修。

全修在性。

性修不二。

故称大学。

  【文分为二。从初至天下平。统示性修旨趣。从自天子至终。详示妙修次第。

  初中又二。初二节示妙悟之门。次三节示妙修之叙。

  初中又二。初直示境观。二点示悟修。

  今初。】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者。

从因趋果所历之路也。

只一在明明德。

便说尽大学之道。

上明字。

是始觉之修。

下明德二字。

是本觉之性。

性中本具三义。

名之为德。

谓现前一念灵知洞彻。

而未尝有形。

即般若德。

现前一念虽非形像。

而具诸妙用。

举凡家国天下。

皆是此心中所现物。

举凡修齐治平。

皆是此心中所具事。

即解脱德。

又复现前一念。

莫知其乡。

而不无。

位天育物。

而非有。

不可以有无思。

不可以凡圣异。

平等不增不减。

即法身德。

我心既尔。

民心亦然。

度自性之众生。

名为亲民。

成自性之佛道。

名止至善。

亲民止至善。

只是明明德之极致。

恐人不了。

一一拈出。

不可说为三纲领也。

此中明德。

民。

至善。

即一境三谛。

明。

亲。

止。

即一心三观。

明明德即自觉。

亲民即觉他。

止至善即觉满。

自觉本具三德。

束之以为般若。

觉他令觉三德。

束之以为解脱。

至善自他不二。

同具三德。

束之以为法身。

不纵不横。

不并不别。

不可思议。

止理名为大理。

觉此理者。

名为大学。

从名字觉。

起观行觉。

从观行觉。

得相似觉。

从相似觉。

阶分证觉。

从分证觉。

归究竟觉。

故名大学之道。

  

  【补注】三谛三观三德。详言上编始终心要解。

  【二点示悟修。】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之一字。

虽指至善。

只是明德本体。

此节指点人处。

最重在知之一字。

圆觉经云。

知幻即离。

不作方便。

离幻即觉。

亦无渐次。

当与此处参看。

大佛顶经云。

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即知止之谓也。

此中知为妙悟。

定。

静。

安。

虑。

为妙修。

得为妙证。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名能定。

外境不扰故。

闻所闻尽。

名能静。

内心无喘故。

觉所觉空。

名能安。

烦恼永寂故。

空所空灭。

名能虑。

寂灭现前。

如镜现像故。

忽然超越。

名能得。

获二殊胜故。

  

  【补注】大佛顶首楞严经云。

尔时观世音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世尊。

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

于时有佛。

出现于世。

名观世音。

我于彼佛。

发菩提心。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

入三摩地。

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动静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

闻所闻尽。

尽闻不住。

觉所觉空。

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

生灭既灭。

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

获二殊胜。

一者。

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

与佛如来。

同一慈力。

二者。

下合十方六道众生。

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闻所闻尽。

觉所觉空。

空所空灭者。

谓能闻能觉能空之心。

与所闻所觉所空之境。

俱泯也。

忽然超越。

获二殊胜者。

超越世间有缚与出世间空缚。

故空假双照。

发大慈悲心。

  【次三节示妙修之叙】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此启下文两节之义。

盖迷明德。

而幻成身及家国天下。

名之为物。

既已迷德成物。

且顺迷情。

辨其本末。

返迷归悟之功。

名之为事。

既向生灭门中。

商搉修证。

须知有终始。

始宜先。

终宜后。

古之欲明一节。

知所先之榜样也。

物格一节。

知所后之成案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说个明明德于天下。

便见亲民止善。

皆明德中事矣。

正其心者。

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也。

诚其意者。

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也。

致其知者。

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也。

格物者。

作唯心识观。

了知天下国家。

根身器界。

皆是自心中所现物。

心外别无他物也。

是故若欲格物。

莫若观所缘缘。

若知外所缘缘非有。

方知内所缘缘不无。

若知内所缘缘不无。

方能力去内心之恶。

力行心内之善。

方名自谦。

方名慎独。

又只一明德。

分心。

意。

知。

三名。

致知。

即明明德。

  

  【补注】离本清净周徧之心。

而幻为八识。

一眼识。

二耳识。

三鼻识。

四舌识。

五身识。

六意识。

七末那识。

八阿赖耶识。

前六识者。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接。

而现之识也。

第七末那识。

译云染污。

执我执法之意根也。

第八阿赖耶识。

译云含藏。

即前七识之所藏也。

能转八识。

则成四智。

转眼耳鼻舌身识为成所作智。

转意识为妙观察智。

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

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

如是则复还其清净周遍之真心。

观所缘缘者。

谓观由见所取之相也。

外所缘缘。

是所缘之境。

内所缘缘。

是能缘之心。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我法二执破。

则物自格。

犹大佛顶经所云。

不为物转。

便能转物也。

知至者。

二空妙观无间断也。

意诚者。

由第六识入二空观。

则第七识不复执第八识之见分。

为内自我法也。

心正者。

由六七二识无我执故。

第八识舍赖耶名。

由六七二识无法执故。

第八识舍异熟名。

转成庵摩罗识。

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

身修者。

第八识既成无漏。

则一切五阴。

十二处。

十八界。

皆无漏也。

家齐国治天下平者。

一身清净故。

多身清净。

乃至十方三世圆满清净也。

  

  【补注】真如之体。

不变而随缘。

随色受想行识五蕴之缘而为人。

随善恶净染之缘而为法。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故皆无自性。

当体即是真如。

不知是义。

而妄执有实人。

即为人我执。

妄执有实法。

即为法我执。

我执者。

谓执有自性也。

能破二执。

即得二空。

金刚般若经云。

无我相。

无人相。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

破人我执也。

又云。

菩萨应无所住布施。

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破法我执也。

当知空假中一心三观。

是破二执之神方。

斩一切罪根之慧剑也。

异熟者。

因果之名。

或异时而熟。

或异性而熟。

或异处而熟。

三世因果之成熟。

非一时非一性非一处也。

庵摩罗识。

译云白净识。

即真如本体。

色受想行识为五阴。

六根六尘为十二处。

六根六尘合六识为十八界。

曰阴曰处曰界。

皆障碍而不清净。

区局向不周徧之称。

以皆生灭故。

皆有漏也。

若能转识为智。

则皆成无漏。

已上统示性修旨趣竟。

  【详示妙修次第又为三。初的示格物。须从本格。二详示诚意。必先致知。三更示修齐治平。必有次第。

  今初。】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前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元不单指帝王有位人说。

恐人错解。

今特点破。

且如舜耕历山之时。

何尝不是庶人。

伊尹耕有莘时。

传说在板筑时。

太公钓渭滨时。

亦何尝不是庶人。

只因他肯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以修其身。

所以皆能明明德于天下耳。

盖以天子言之。

则公卿乃至庶人。

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现之物。

是故自身为物之本。

家国天下为物之末。

若以庶人言之。

则官吏乃至天子。

亦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现之物。

是故亦以自身为物之本。

家国天下为物之末。

须知上自天子。

下至庶人。

名位不同。

而明德同。

明德既同。

则亲民止至善亦同。

故各各以修身为本也。

前虽略示物有本末。

又云致知在格物。

尚未直指下手方便。

故今的指修身为本。

以心。

意。

知。

不可唤作物故。

以致诚正皆向物之本上格将去故。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厚。

谓责躬宜厚。

所薄。

谓待人宜宽。

若以厚为家。

薄为国与天下。

便是私情了。

会万物而为自己故。

谓之知本。

自己之外。

别无一物当情故。

可谓知之至也。

初的示格物须从本格竟。

  【二详示诚意必先致知】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直心正念真如。

名为诚意。

妄计实我实法。

名为自欺。

盖稍习闻圣教。

未有不知我法二执之为恶。

未有不知二空妙观之为善者。

但其恶我法二执。

不能如恶恶臭。

好二空妙观。

不能如好好色。

所以名为自欺。

不自谦耳。

夫臭必知臭。

色必知色。

可喻良知。

知臭必恶。

知色必好。

可喻致知。

今知二执之恶而不力破。

知二空之善而不力修。

岂可谓致知乎。

心外本无实我实法。

名之为独。

断意中我法二执。

断无不尽。

修良知二空妙观。

修无不圆。

名之为慎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此明小人亦有良知。

但不能致知。

故意不得诚也。

闲居。

即慎独之独字。

虽在大庭广众。

亦名闲居。

为不善者。

即是妄起我法二执。

二执。

为众恶根本。

故一有二执。

便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

正是良知不可昧处。

掩不善而著善。

是不能诚于中。

如见其肺肝然。

是不能形其外。

故使人得窥其中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十目十手。正是慎独诚中处。润屋润身。正是形外处。心包太虚。故广。体露真常。故胖。

  

  诗云。

瞻彼淇澳。

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

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

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

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

自修也。

瑟兮僩兮者。

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

威仪也。

有斐君子。

终不可諠兮者。

道盛德至善。

民之不能忘也。

  

  切磋琢磨。

致知也。

恂栗。

诚于中也。

威仪。

形于外也。

盛德。

明德之已明者也。

致知。

则意诚。

意诚。

则心正。

知。

意。

心。

皆明德之别名。

致。

诚。

正。

皆明明德之别名。

致到极处。

诚到极处。

正到极处。

即名至善。

民不能忘。

即是亲民。

可见亲民。

止至善。

不是明德外事。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武公之民不能忘。与前王之民不能忘一般。良以明德之中。自具贤亲乐利。横徧天下。竖彻没世。故也。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由武公而遡之文王。遡之成汤。遡之帝尧。皆是自明。自明。即致知诚意也。即躬自厚也。即修身为本也。即知所先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欲诚其意。

莫若自新。

自新者。

不安于旧习也。

我法二执。

是无始妄习。

名之为旧。

观我法空。

是格物致知。

名之为新。

苟者。

斩然背尘合觉也。

日日新者。

不肯得少为足。

又日新者。

不肯半涂而废。

又苟日新者。

断分别二执。

日日新者。

断俱生二执。

又日新者。

断二障种子。

  

  【补注】分别二执者。

由无始以来。

种子内熏。

兼随外缘邪见分别之粗执。

俱生二执者。

全由种子内熏。

不待外缘邪教。

无始以来。

与身俱生之细执也。

粗执易断。

细执难断。

我执又名烦恼障。

障大涅槃故。

法执又名所知障。

障大菩提故。

二障种子断。

则现行不生。

  康诰曰作新。 #

  

  不是我去作他。只因自能日新。彼便兴起。故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兴。即作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只一日新又新。便使民亦自作。命亦维新。可见心外无民。心外无命。

  诗云。

邦畿千里。

惟民所止。

诗云。

缗蛮黄鸟。

止于丘隅。

子曰。

于止。

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

穆穆文王。

于缉熙敬止为人君。

止于仁。

为人臣。

止于敬。

为人子。

止于孝。

为人父。

止于慈。

与国人交。

止于信。

  

  文王。

一人耳。

对臣下。

则各为君。

对商纣。

则名为臣。

对王季。

则名为子。

对武周。

则名为父。

可见身是本。

而所对皆末也。

明德一理耳。

对臣下。

则名为仁。

对君上。

则名为敬。

对父母。

则名为孝。

对子孙。

则名为慈。

对国人。

则名为信。

可见无所不用其极。

无二极也。

极。

即至善。

至善。

即明德本体。

此文王自谦处。

诚中形外处。

皆由格物致知。

以诚其意。

故能如此。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世人不知心外无物。

妄谓仁敬孝慈信。

可以对君臣父子良民。

不可以化顽恶。

殊不知只是物未格。

知未致。

意未诚耳。

如文王之使虞芮息争。

何必别商听讼之法。

大凡不达人我一体。

则有争有竞。

便名之为无情。

非必告谎状。

而后为无情者也。

今以本无人我之明德化之。

故能大畏民志。

夫畏民志。

则非刑罚之威。

大畏民志。

则使健讼者。

亦化而为圣贤矣。

非知身为物本。

格物致知。

以诚其意者。

孰能若此也哉。

二详示诚意。

必先致知竟。

  【三更示修齐治平。必有次第。

  又为四。初以心身合释。二以身家合释。三以家国合释。四以国与天下合释。虽如此次第合释。然皆不离修身为本。皆不外于格致诚正之功。

  今初以心身合释。】

  

  所谓修身。

在正其心者。

身。

有所忿懥。

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

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

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

则不得其正。

(李卓吾云。

身字。

不必改作心字。

首节。

见身之有关于心。

次节。

见心之有关于身。

  

  身者。前六识身也。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即贪嗔痴等。根随烦恼也。现行熏成种子。故使第八识心。不得其正。

  

  【补注】唯识家分根本烦恼为六。

曰。

贪。

嗔。

痴。

慢。

疑。

恶见。

分随烦恼为小中大共二十。

小随十。

曰。

忿。

恨。

覆。

恼。

嫉。

悭。

诳。

谄。

害。

憍。

中随二。

曰。

无惭。

无愧。

大随八。

曰。

掉举。

昏沉。

不信。

懈怠。

放逸。

失念。

散乱。

不正知。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第八识体。

本自无所不在。

亦无所在。

唯其受染法熏。

持染法种。

随彼染法所起现行。

为视。

为听。

为食。

面见闻知之妙性。

遂为彼所覆蔽矣。

盖其光圆满得无增爱者。

名之为见。

既有所视。

便不名见。

十方击鼓。

十处齐闻者。

名之为闻。

既有所听。

便不名闻。

舌根不动。

淡性常在者。

名为知味。

既有所食。

便不知味。

故前一节。

深明现行熏种子之失。

此一节。

深明种子生现行之失。

身心相关若此。

故必格物致知。

以诚其意。

然后心正而身修也。

有所忿懥等。

只是不能格物。

故意不诚。

不见不闻等。

只是不能致知。

故心不正。

而身不修。

问曰。

前云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

此云忿懥好乐。

皆不得正。

前后不相违耶。

答曰。

如恶恶臭。

断我法二执也。

如好好色。

修二空妙观也。

二观成就。

方能无忿懥等。

自无忿懥等私。

方能民之所好好之。

民之所恶恶之。

故知格物致知之外。

别无诚意正心之功。

  【二身家合释。】

  

  所谓齐其家。

在修其身者。

人。

之其所亲爱。

而辟焉。

之其所贱恶。

而辟焉。

之其所畏敬。

而辟焉。

之其所哀矜。

而辟焉。

之其所敖惰。

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

恶而知其美者。

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

人莫知其子之恶。

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

不可以齐其家。

  

  五个辟字。

皆是不能格物。

故不能致知耳。

便是不能齐家之处。

何止为身不修耶。

莫知子恶。

莫致苗硕。

亦是为物所蔽。

故不能致其知也。

后一反结。

最为有力。

正显修身为本。

  【三家国合释】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一一都从修身上说来。玩三个所以字。绝不费力。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妙在心诚求之四字。正与下文民好民恶相合。又与上文五个辟字相反。此皆从格物致知。诚意慎独中来。

  一家仁。

一国兴仁。

一家让。

一国兴让。

一人贪戾。

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

此为一言偾事。

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

而民从之。

桀纣帅天下以暴。

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

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

而后求诸人。

无诸己。

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

而能喻诸人者。

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尧舜之仁。

不过是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以修身耳。

如此修身。

便为天下人榜样。

天下人自然从之。

何必发号施令哉。

令字与帅字正相反。

帅。

是无心之化。

令。

是有心之求。

达得心外无天下。

故不必有心求。

不知天下在心中。

故不能无心化也。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二诗皆说修身齐家事耳。而治国便在其中。何必求之于国哉。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其仪不忒。

只是修身事耳。

正是四国。

则天下不难平矣。

为人父。

止于慈。

为人子。

止于孝。

为人兄。

止于友。

为人弟。

止于恭。

而后民自法之。

可见四国自趋于正。

不待我去正他。

  【四以国与天下合释】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洁矩之道也。

  

  老老长长恤孤。元即孝弟慈三字。只是变却文法耳。洁矩二字最妙。只须向自身上推去。便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所恶于上。

毋以使下。

所恶于下。

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

毋以先后。

所恶于后。

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

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

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洁矩之道。

  

  正示人洁矩工夫。不是覆解字义而已。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修二空妙观。

如好好色。

故无私好。

断我法二执。

如恶恶臭。

故无私恶。

无私好。

故能民之所好好之。

无缘大慈也。

无私恶。

故能民之所恶恶之。

同体大悲也。

是谓三界大师。

四生慈父。

  

  【补注】三界亦名三有。

欲界六天。

色界十八天。

无色界四天。

皆以修行功德增高而上。

其身长寿命。

亦皆倍增。

然福报尽时。

皆堕轮回。

皆须归依三宝。

方能了脱死生。

故佛是三界大师。

三界众生。

不外胎卵湿化四种。

佛等视之如子。

拔苦与乐。

故佛是四生慈父。

  诗云。

节彼南山。

杂石岩岩。

赫赫师尹。

民具尔瞻。

有国者。

不可以不慎。

辟。

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

殷之未丧师。

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

峻命不易。

道得众。

则得国。

失众。

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

此有人。

有人。

此有土。

有土。

此有财。

有财。

此有用。

  

  是故二字。

顶上三则字来。

紧切之极。

不曰明德。

而曰慎德。

正显明明德之工夫。

全在慎独也。

有德此有人。

便为下文用人张本。

有土有财。

便为下文理财张本。

若悟大道。

则生财亦大道。

不于大道之外。

别商生财矣。

用人理财。

是平天下要务。

而皆以慎德为本。

皆即慎德中事。

谁谓明明德外。

更有他道哉。

观心释者。

性具三千。

名为天下。

慎德。

是先悟性体。

用人。

是智慧庄严。

理财。

是福德庄严。

  

  【补注】佛菩萨缘觉声闻之四圣。

天人神畜鬼地狱之六凡。

为十法界。

十法界之一一界。

各有如是性。

如是相。

如是体。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因。

如是缘。

如是果。

如是报。

如是本末究竟等之十如是。

一界各具十界。

则有百界千如是。

假名五阴国土。

各具一千。

则有三千。

理具事造。

又各有三千。

而唯是一心。

故曰两重三千。

同居一念。

两重三千。

差别极矣。

同居一念。

唯是平等。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举本必兼得末。末得而本益荣。逐末必全遗本。本遗而末亦失。观心释者。不悟性德。而修顽福。便成魔业。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民散。将何以守财。民聚。何忧乎不富。观心释者。一毫之善。施与法界众生。则能成佛。而九界攸归。

  是故言悖而出者。

亦悖而入。

货悖而入者。

亦悖而出。

康诰曰。

惟命不于常。

道善。

则得之。

不善。

则失之矣。

楚书曰。

楚国无以为宝。

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

亡人无以为宝。

仁亲以为宝。

泰誓曰。

若有一个臣。

断断兮。

无他技。

其心休休焉。

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

若己有之。

人之彦圣。

其心好之。

不啻若自其口出。

实能容之。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

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

娼嫉以恶之。

人之彦圣。

而违之俾不通。

实不能容。

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

亦曰殆哉。

  

  前一大臣。由能格物致知。所以纯是无人无我之心。后一奸臣。由其不能格物致知。所以只有分人分我之心。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唯仁人。无爱无恶。亦唯仁人。能爱能恶。仁。是性体。无爱无恶。是性量。能爱能恶。是性具。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由其不能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以自谦。故不能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不过有所好乐。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遂至亲爱而辟。贱恶而辟耳。可不格物致知。以慎其独哉。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大道。

即大学之道。

君子。

不以位言。

忠信。

即诚意之异名。

直心正念真如。

名至诚心。

亦名为忠。

了知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名之为信。

自恃为骄。

骄则不忠。

轻他为泰。

泰则不信。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大道。

亦即大学之道也。

既有大道。

何必聚敛哉。

生之者众。

为之者疾。

只是民之所好好之。

食之者寡。

用之者舒。

只是民之所恶恶之。

观心释者。

随喜凡圣一毫之善。

则生之者众。

不向三有。

则食之者寡。

勤策三业。

修行五悔。

则为之者疾。

不向二乘。

则用之者舒。

又不向二乘三有。

皆是食之者寡。

观察三轮体空。

则是用之者舒。

  

  【补注】身业口业意业为三业。

五悔者。

天台大师。

说五种忏悔法。

使于昼夜六时修之。

名为六时五悔。

一忏悔。

发露已往之罪。

而诫将来也。

二劝请。

劝请十方如来。

以转法轮也。

三随喜。

于大小一切之善根。

随喜赞叹也。

四回向。

以一切所修之善根。

向于众生。

又向于佛道也。

五发愿。

发四弘誓。

而导前之四行也。

五者皆能悔罪灭恶。

故皆名悔。

劝请。

则灭魔王请佛入灭之罪。

随喜。

则灭嫉他修善之罪。

回向。

则灭倒求三界之罪。

发愿。

则灭修行退志之过。

二乘。

谓声闻缘觉。

但求自度。

不发大悲。

安于小乘。

不求作佛。

三轮体空。

就布施言。

以施者。

受者。

与施物。

谓之三轮。

此三轮之相存于意中。

称为有相之三轮。

而非真檀波罗密之行。

灭此三轮。

住于无心而行之施。

为三轮清净之檀波罗密。

金刚经云。

菩萨于法。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檀波罗密。

译云布施度也。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观心释者聚财。

是染污心修有漏善。

长在生死。

名为以身发财。

不达生财大道。

是狂慧枯禅。

不能称性修习菩提资粮。

不名以财发身。

今言生财有大道。

即是称性所起。

缘因庄严。

不向外求。

又言以财发身。

可见六度万行。

阙一不可。

不得空谈理性也。

  未有上好仁。

而下不好义者也。

未有好义。

其事不终者也。

未有府库财。

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

畜马乘。

不察于鸡豚。

伐冰之家。

不畜牛羊。

百乘之家。

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

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

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

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

小人之使为国家。

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

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

以义为利也。

  

  此二节。

以用人理财合说。

尤见二事只是一事。

须是先慎乎德。

方能用人。

方能理财。

大约贤臣。

决以爱民为务。

聚敛。

决定便是小人。

故仁者只须得一贤臣。

则不必聚财而恒足。

不仁者只是一味贪财。

则小人便得进用而致灾也。

观心释者。

由悟法身。

方知性具缘了二因。

由智慧力。

方能炽然修习菩提资粮。

而不成有漏有为。

  

  【补注】三因佛性。

涅槃经所说。

一正因佛性。

离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

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

故名正因佛性。

二了因佛性。

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也。

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

故名了因佛性。

三缘因佛性。

缘助了因。

开发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

依之成就解脱之德。

故名缘因佛性。

三者皆性所具。

全性起修。

则能成就无漏无为之菩提正道。

菩提者大觉之称也。

因缘离合。

虚妄生灭。

谓之有为。

三界因果。

不离烦恼。

谓之有漏。

若真如之性。

即本无漏无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