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警策句释记

续藏经 沩山警策句释记

 明 弘赞注 开诇记

沩山警策句释科文

释此警策大科分(二)

初题目(二) #

  一人  二法 #

次本文(二) #

一长行(二) #

一教诫(九) #

  一业因苦果  二生老病死  三生灭时速  四违俗入道  五名利失道  六启示三学  七不修学过  八业果时熟  九策励劝修

二示法(三) #

一道行(六) #

  一立行  二惩诫  三求道  四择友  五结诲  六潜修

二禅教(二) #

一禅学(二) #

  一示法  二赞勉 #

二教理(二) #

  一示教  二诫勉 #

三结劝(五) #

  一启发  二示教  三劝勉  四显示因果  五自行化他

二重颂(三) #

  一标颂题二颂教诫(十一)

  一幻色  二时节  三生灭  四流转  五爱取有  六虚生空老  七无明惑  八慨时命速  九现因后果  十因果所由  十一循环不息

三颂示法(七)

  一依师  二择法  三了妄  四归真  五相忘  六寂照  七双泯

  沩山警策句释科文(终)

沩山警策句释记序

  生死事大。迅速无常。学道人。当时刻以此为念。日月易迈。若弗云来。生者不修。死将奚具。饕餮陋习。诚为可耻。此沩山警策之所以作也。鼎湖。

  在和尚。

敷扬妙道。

诱诲来学。

谆恳切笃。

奖掖备至。

偶一日大众请师开示沩山警策宗趣。

师以无碍慧辩。

悦可众心。

因复请师分科句释。

使警策之旨洞然。

无论上哲中流。

皆可循修。

悉诣至道。

师之上足石箭诇公。

记师日前阐演之言。

注于章末。

如锦添花。

如膏助明。

是书大有裨于后学。

匪细故也。

读是书者。

而如见沩山焉。

而如见在和尚与沩山异口同心。

能推从上佛祖。

竭力为人之处。

与大众相劝勉咨儆焉。

昔大安禅师云。

我在沩山三十年。

看水牯牛。

今变作露地白牛。

常在面前。

终日露迥迥地。

趂亦不去。

此真可谓能自警策者也。

吾愿天下学道人。

皆以大安禅师能自警策者而策之。

  时

  顺治庚子岁腊月禺山弟子邝裔书于龙江山麓

  

  沩山警策句释记卷上

    粤东鼎湖山沙门释 弘赞在犙 注

    门人比丘 开诇 记

  将释此文。大科分二。初释题目。次释本文。

  ●初释题目二 #

  一人。二法。 #

  ○一人 #

  沩山。 #

  题目四字。

上二字是能诠之人。

下二字是所诠之法。

人以山为称。

法以警策为目。

人以山为称者。

山踞长沙郡西北。

因师居之。

以尊人故。

而称山也。

师讳灵佑。

俗姓赵。

福州长溪人也。

年十五出家。

二十受具戒。

精究大小乘经律。

二十三游江西。

参百丈大智禅师。

丈一见许之入室。

遂居参学之首。

一日侍立次。

丈令拨炉取火。

师拨云。

无火。

丈自起深拨得少火。

举以示之。

曰。

汝道无。

这个是甚么。

师因而悟入。

礼谢陈其所悟。

丈曰。

此乃暂时岐路耳。

经云。

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时节既至。

如迷忽悟。

如忘忽忆。

方省己物。

不从他得。

故祖师云。

悟了同未悟。

无心亦无法。

祇是无虚妄凡圣等心。

本来心法。

元自备足。

汝今既尔。

善自护持。

师后充典座之职。

时有司马头陀。

自湖南来。

谓丈曰。

顷在湖南。

寻得一山名大沩。

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所居之处。

丈曰。

老僧往住可乎。

陀曰。

非和尚所居。

丈曰。

何也。

陀曰。

和尚是骨人。

彼是肉山。

设居之。

徒不满千。

丈令侍者唤首座来。

问曰。

此人何如。

陀请謦欬一声。

行数步。

陀曰。

不可也。

复唤典座来问。

陀一见。

乃曰。

此正是沩山主也。

丈夜召师入室嘱云。

吾化缘在此。

沩山胜境。

汝当居之。

嗣续吾宗。

广度后学。

师遂往居焉。

其山峭绝。

蟠木穷谷。

几千百里。

为罴豹虎兕之宅。

人迹罕至。

师与猿猴为伴。

拾橡栗充餐。

经六七载。

乡民稍知。

率众共营梵宇。

由是道传天下。

禅学辐辏。

遂建沩仰一宗。

敷扬正教。

四十余载。

得悟者。

不可胜数。

入室者。

四十一人。

於唐大中七年正月九日。

盥漱趺坐。

怡然而化。

世寿八十三。

僧腊六十四。

塔於本山南阜。

敕谧大圆禅师。

塔曰清净。

  记曰。

传云师住沩山日久。

自知前身曾为越州村寺诵法华经僧。

师示寂岁。

去如来灭度。

一千八百零二年矣。

司马头陀。

其人内秘直指之宗。

外蕴人伦之鉴。

兼穷地理。

诸方创寺。

多取决焉。

首座。

即华林和尚也。

  ○二法 #

  警策。 #

  此二字。

乃一卷文之宗致也。

警谓警诸未悟。

策谓策诸后进。

时沩山大师。

因睹法末。

情敝目滋。

僧同陋俗。

饕餮懈怠。

无向上志。

遂作此警策。

以晓悟勉进焉。

  记曰。

按诸经论。

或以单人为名。

或以单法为名。

或以人法为名。

今此警策。

正以人法为名。

沩山二字。

是后人所置。

非大师自立。

如常途注述。

於题目下。

别出作者名。

今就题中标出。

故以人法为名也。

  ○次释本文二 #

  初长行。次重颂。

  △初长行二 #

  一教诫。二示法。

  △一教诫九 #

  一业因苦果。二生老死病。三生灭时速。四违俗入道。五名利失道。六启示三学。七不修学过。八业果时熟。九策励劝修。

  ○一业因苦果 #

  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

  上句明业果。

下句明众苦。

此是业系苦相。

业属过去。

若果属现在。

言其因中有系。

故其果中有累。

累非一致。

故云众苦。

众苦者。

略言三苦八苦。

广则八万四千尘劳诸苦。

盖由凡夫。

不了自心。

起惑造业。

以业系缚。

故难免分段生死之形累。

天台云。

一切有为心行。

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

故名为苦。

智论云。

无量众生。

有三种身苦。

老病死。

三种心苦。

贪嗔痴。

三种后世苦。

地狱饿鬼畜生。

法句经云。

昔有四比丘。

论世苦事。

一言淫欲恼人。

一言饥渴逼体。

一言嗔恚扰乱。

一言惊怖恐惧。

共竞是非。

佛言。

汝等所论。

不究苦义。

身为诸苦之本。

众患之源。

当求寂灭。

此为最乐。

  记曰。

夫万累本於身有。

身由业系而生。

业因烦恼而得。

以烦恼无明惑故。

作众生业。

由斯业故。

系缚有情。

不得解脱。

故於三界六道中。

受种种身形。

众苦之累。

是则因业受身。

身还造业。

有身必苦。

有形必累。

老子亦云。

吾有大患。

为吾有心。

吾若无身。

何患之有。

欲得无身须得无心。

心为业用。

业从缘起。

若一念无生。

患累俱捐。

故肇论云。

万累滋彰。

本於妄想。

妄想既祛。

则万累都息。

言三苦者。

苦苦。

坏苦。

行苦。

谓众生受於有漏五阴分段之身。

性常逼迫。

是为苦。

又与苦受相应。

即苦上加苦。

故名苦苦。

若乐相坏时。

苦相即至。

是名坏苦。

有漏之法。

四相迁流。

常不安隐。

故曰行苦。

八苦者。

谓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

求不得苦。

五阴盛苦。

谓生老病死等。

众苦聚集。

故名五阴盛苦也。

言分段者。

声闻。

缘觉。

菩萨。

所执法相不忘。

受於变易生死之苦。

凡夫为爱见所覆。

不了境界虚妄。

起惑造业。

受於分段生死之苦。

言烦恼者。

谓昏烦之法。

恼乱心神。

与心作烦。

令心得恼。

略则三毒十恶。

广则百八烦恼。

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

尘劳门。

即万累也。

  ○二生老病死 #

  禀父母之遗体。假众缘而共成。

  上句明色本。

下句明假合。

此二句总属生法。

即万累之原也。

禀即禀受。

体即四大色身。

从初一念颠倒。

揽父母赤白二秽为身。

故曰遗体。

假众缘者。

假谓假借。

亦藉也。

众缘即四大六根。

及十二因缘。

圆觉经云。

四缘假合。

妄有六根。

六根四大。

中外合成。

言四大者。

即地水火风。

其体各异。

中无实性。

亦无主宰能自和合为身。

必藉宿因众缘三事而成。

因缘不具。

色即不住。

十二因缘者。

所谓此有。

故彼有。

此生。

故彼生。

从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老死。

起忧悲苦恼。

如是纯大苦蕴积集而生。

然此十二法。

展转能感果故名因。

互相由藉而有谓之缘。

因缘相续。

则生死往还无际。

若破无明。

不起取有。

则三界二十五有生死皆息。

所谓此无。

故彼无。

此灭。

故彼灭。

从无明灭。

则行灭。

乃至老死忧悲苦恼。

纯大苦蕴积集皆灭矣。

  记曰。

身假众缘所成。

缘合则起而为生。

缘散则灭而为死。

是以法从缘故不有。

缘起故不无。

既从缘有。

故无真宰常主。

止观云。

从头足支节。

一一谛观。

了不见有我。

何处有人。

及与众生。

业力机关。

假为空聚。

从众缘生。

无有主宰也。

十二因缘者。

亦名缘起。

又名缘生。

谓先无其事。

而从彼生。

名之为因。

素有其分。

而从彼起。

名之为缘。

一曰无明。

即昏暗之义。

谓过去世烦恼之惑。

覆盖本性。

无所明了也。

二曰行。

行即行业。

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也。

此二支是过去因。

三曰识。

识即识心。

谓由过去惑业相牵。

致令此识投托母胎。

一剎那间。

染爱为种。

纳想成胎。

即揽父母精血二滴。

合成一滴。

大如豆子。

住胎藏中。

与三事和合。

一命。

二暖。

三识。

是中有报风依风。

名为寿命。

精血不臭不烂。

名为暖。

是中心意。

名为识。

如是三事。

缺一则腐败不住。

此是入母胎中初七日位。

名歌罗逻。

状如凝酥。

从此以后。

随母气息上下。

七日一变。

止观云。

人托胎时。

神识始与精血合。

带丝在脐。

脐能连持。

谓脐既为诸肠胃之源。

在胎之时。

以母之脐。

注子之脐。

故母所食。

从脐而入。

以资於子。

气息亦尔。

子初在胎。

依於母息。

故俗名子以之为息。

四曰名色。

名即是心。

谓心但有名字。

而无形质也。

色即色质。

谓从托胎后。

至第五个七日。

名形位。

生诸根形。

四支分别。

是名为色。

以父母精血为身根种。

识在其中。

故合名名色。

五曰六入。

谓从入胎已后。

至第六个七日。

名发毛爪齿位。

至第七个七日。

名具根位。

谓六根开张。

有入六尘之用。

故名六入。

六曰触。

触即触对。

谓从出胎。

乃至三四岁时。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

虽触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

而未能了知。

生苦乐之想。

故名为触。

七曰受。

受即领纳之义。

谓五六岁。

至十二三岁时。

六根触对六尘。

即能纳受前境。

好恶等事。

虽能了别。

然未起贪爱淫染之心也。

此五支是现在果。

八曰爱。

爱即贪爱。

谓从十四五岁。

至十八九岁时。

贪种种胜妙资具。

及淫欲等境。

然犹未能广徧追求。

故名为爱。

九曰取。

取即求取。

谓从二十岁后。

贪爱转盛。

於色声香味触。

五尘之境。

四方驰求。

故名为取。

十曰有。

有即后有。

因果之不亡也。

谓因求取诸境。

起善恶业。

积集牵引当生欲界。

色界。

无色界。

三有之果也。

此三支是现在因。

十一曰生。

生即受生。

谓今生所作善恶之业。

来世於三界六道中受生也。

十二曰老死。

老即根熟。

死即根坏。

谓来世受生已。

至五阴身熟。

名老。

熟已坏灭。

名死。

此二支是未来之果。

斯十二支。

是三世因果。

循环不断之法。

以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

感斯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为果。

由斯果故。

起爱取有。

为现在之因。

由斯因故。

招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

果复造因。

因复感果。

三世相续。

无有间断。

如车轮转。

故曰轮回。

  虽乃四大扶持。常相违背。

  上句假合。

下句乖顺。

夫人揽外地水火风合集成身。

共相扶翼。

执持命根。

住寿一期。

然於其中。

常相乖顺。

一大不调。

百一病生。

四大不调。

则四百四病同时俱作。

所言大者。

谓此四法。

无处不有。

徧诸方域。

故称为大。

万事万形。

皆四大成。

在外则为土木山河。

在内则为四肢百骸。

聚而为生。

散而为死。

生则为内。

死则为外。

内外虽殊。

而大不异。

坚性属地。

即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

此若不假水。

则不和合。

湿性属水。

即涕唾精液大小便利等。

此若不假地。

则便流散。

热性属火。

即身中暖气。

若不假风。

则不增长。

动性属风。

即出入息。

及身之动转。

若无此风。

则身不能动转施为。

然此四大。

性本无患。

以众缘合集。

增损相克。

病患由是而生。

故地增则令身沉重。

水积则涕唾乖常。

火盛则头胸壮热。

风动则气息击冲。

即沉重。

痰癊。

黄热。

气发。

之病也。

由此四病。

则有四百四病生起。

风病百一。

黄病百一。

痰癊病百一。

总集病百一。

如是诸患。

无时不生。

故曰常相违背。

  记曰。

大论云。

四大为身。

常相侵害。

一一大中。

百一病起。

冷病有二百二。

水风起故。

热病有二百二。

地火起故。

火热相。

地坚相。

坚相故难消。

难消故能起热病血肉筋骨脉髓等是地分。

除其业报者。

一切法皆和合因缘而生也。

辅行云。

四大不顺者。

行役无时。

强健担负。

搪触寒热。

外热助火。

火强破水。

是增火病。

外寒助水。

水增害火。

是为水病。

外风动气。

气吹火。

火动水。

是为风病。

或三大增害於地。

名等分病。

或身分增害三大。

亦是等分病。

属地病。

饮食不节亦能作病。

如姜桂辛物增火。

蔗蜜甘冷增水。

梨增风。

膏腻增地。

黄瓜为热病而作因缘。

即是啖不安之食。

而生病也。

古云。

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

此之谓欤。

  无常老病。不与人期。

  上句明三相。

下句明无主。

三相本空。

原无有我。

何能作主任情与之期克。

除其识心达本者能之。

昧者不觉也。

无常者。

谓本无今有。

暂有还无。

乃剎那不住之谓也。

从出胎来。

至壮至老至病。

乃至命尽。

於其中间。

念念迁流不住。

故曰无常。

亦死之异名。

老者根熟衰耄。

形枯色悴。

精神昏昧。

发白面皱。

将死不久之谓也。

病者。

四大不调。

四百从生。

身力疲败。

饮食不安。

精神减损。

坐起须人。

故名为病。

若以法次第相因。

则死在后。

今以无常一法。

体徧一切。

该於生老病死诸法故也。

  记曰。新新不住。念念不停。谓之无常。经云。无常力大。迅速过於山水。折论云。无常有三种。一念念坏灭无常。二和合离散无常。三毕竟如是无常。

  ○三生灭时速 #

  朝存夕亡。剎那异世。

  上句言现生。

下句言后世。

此二句并释无常义。

下更以霜露等喻明。

言剎那者。

时之极速也。

谓人临终舍寿。

只在最后一剎那顷。

即诸根坏日。

识迁离际。

舍此故身。

别受余质时也。

识谓第八识。

去居殿后。

来为先锋。

一剎那间。

揽父母精血住胎藏中。

为生死之根。

苦果之源也。

  记曰。识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譬如春霜晓露。倐忽即无。

  上句设体。下句释性。以霜露遇日即消。体既不坚性亦非常。譬如者。设况之词。倐忽者。暂有而无也。

  记曰。

本文二句。

是释朝存夕亡一句。

总明时速也。

倐者。

速疾也。

宗镜云。

虽年百岁。

犹若剎那。

如东逝之长波。

似西垂之残照。

击石之星火。

骤隙之迅驹。

风里之微灯。

草头之朝露。

临涯之朽树。

烁目之电光。

若不遇於正法。

必永坠於幽途矣。

  岸树井藤。岂能长久。

  上句出体。

下句释义。

临崖之树非长。

二鼠侵藤岂久。

大集经云。

昔有一人。

避二醉象。

缘藤入井。

下有三龙吐火张爪。

彼即悬藤而住。

上有黑白二鼠啮藤将断。

傍有四蛇欲螫。

其人仰望。

二象已临井上。

忧恼无托。

忽有蜂过。

遗蜜五滴入口。

是人唼蜜。

全忘危惧。

今以二醉象喻生死。

藤喻命根。

入井喻无常。

二鼠喻日月。

四蛇喻四大。

三龙喻三毒。

五滴蜜喻五欲。

三毒乃三恶道之因。

故藤一断。

即有堕落之患矣。

  记曰。

本文二句。

释不与人期一句。

斯明年月日速也。

身似临崖树。

业风一至。

非力能挽。

命如井中藤。

日月时亏。

使人不觉岸树是年不长。

井藤是日月之速。

言井藤者。

是井边所生之藤。

或云。

树根。

井谓丘墟枯井也。

罗什法师曰。

昔有罪人。

怖罪逃走。

王令醉象逐之。

其人怖急。

自投枯井。

云云。

三毒者。

贪嗔痴也。

三恶道者。

地狱饿鬼畜生也。

五欲者。

色声香味触也。

或以财色名食睡为五欲。

谓众生迷於五欲少乐。

全忘生死危险诸苦也。

  念念迅速。 #

  念。谓凡夫生灭心之妄念。前念未灭。后念续生。念念生灭。如灯烧炷。起灭不停。如是生灭迅速之相。非具慧眼者莫见。

  记曰。此明念速也。妄念。故生灭不停。真心。则常住不迁。

  一剎那间。转息即是来生。

  梵语剎那。

此言一念。

乃时之极速也。

僧祇云。

二十念为一瞬。

二十瞬名一弹指。

俱舍云。

壮士一弹指顷。

有六十五剎那。

然念有大小。

大念者。

一念中有九十剎那。

一剎那中。

有九百生灭。

此言一剎那者。

小念也。

息。

即出入息。

此息名曰寿命。

以一期为寿。

连持曰命。

一期连持息风不断。

故出入息名为寿命。

转即出已不复更入。

名曰命终。

此只在一剎那间。

即第八识舍前阴。

受后阴时。

今不言中阴者。

以举前后而该其中也。

又中阴迟速不定。

迟则七七之日。

速则疾於心念。

便舍中而受后矣。

来生者。

总该六道。

随善恶业。

而报生其处也。

  记曰。

本文二句。

即释上剎那异世一句。

此明剎那速也。

上善生天。

中善生人。

下善生阿修罗。

上恶生地狱。

中恶生饿鬼。

下恶生畜生。

言瞬者。

目动也。

言中阴者。

谓人命终。

出入息断时。

第八识舍离前阴身。

即有中阴身。

在虚空中。

冥无所睹。

以香为食。

於有缘处。

即见父母交会。

欲火之光。

随念便至。

以颠倒想。

一剎那顷。

揽赤白二点。

而成后阴。

其中阴即灭矣。

若其生方未定。

或父母不会。

此中阴身。

七日一死。

乃至七七日。

必定托生。

不出四十九日。

若彼业报已定。

或生人天。

或堕鬼畜。

一剎那间。

舍前阴受中阴。

舍中阴。

受后阴。

迅逾电光。

非凡所测。

唯佛能知。

  何乃晏然空过。

  何乃犹何为。

亦反诘之词。

亦承上转下之语。

以上示知生死过患无常迅速。

向下令悟舍俗入道。

依法勤修。

期出轮回。

晏然者。

安然也。

总谓光阴迅速。

人命无常。

何为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

而晏然虚度。

不谋上进。

以脱生死者乎。

  ○四违俗入道 #

  父母不供甘旨。六亲固以弃离。

  上句缺反哺。

下句缺敬睦。

父母者。

子之天地也。

诗云。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欲报之恩。

昊天罔极。

经云。

若有供养父母。

得无量福。

佛言。

父母於子。

有大增益。

乳哺长养。

随时将育。

四大得成。

若人右肩负父。

左肩负母。

经历百年。

便利背上。

无有怨心。

四事供养无乏。

此子犹不足报父母之恩。

欲报恩者。

当劝父母於佛法僧。

因果等法。

未信者令信。

已信者令增长。

无净戒者。

劝受持戒。

有悭贪者。

劝行惠施。

无胜慧者。

劝修胜慧。

令善安住。

以自调伏。

乃名真实报父母之恩。

六亲者。

父母兄弟妻子也。

又曰。

一父。

二子。

三从父昆弟。

四从祖昆弟。

五曾祖昆弟。

六族昆弟。

弃离者。

经云。

菩萨出家。

舍离六亲。

不记不忆。

勤修道行。

以速成菩提故。

  记曰。

甘旨者。

美食也。

犹不足报父母恩者。

谓虽色养无违。

而不能置亲神於上界。

欲利亲灵於多生者。

必须劝持斋戒。

广修福慧。

若出家者。

父母贫乏。

不能自活。

佛听教令信心。

授彼三归五戒。

然后乞食供之。

南山云。

真出家者。

怖四怨之多苦。

厌三界之无常。

辞六亲之至爱。

舍五欲之深着。

能如是者。

名真出家。

则可绍隆三宝。

度脱四生。

利益甚深。

功德无量矣。

  不能安国治邦。家业顿捐继嗣。

  上句缺致君泽民。

下句缺承业继嗣。

释子出家。

舍生育继嗣。

绍隆三宝种族。

虽似忠孝有缺。

然立身行道。

以报亲恩。

说法劝善。

用羽皇化。

如斯报德。

孰能加焉。

昔宋文帝。

谓何尚之曰。

若率土皆淳释化。

则朕坐致太平矣。

尚之对曰。

夫百家之乡。

十人持五戒。

则十人淳谨。

千室之邑。

百人修十善。

则百人和睦。

人能行一善。

则去一恶。

去一恶。

则息一刑。

一刑息於家。

万刑息於国。

此明旨所谓坐致太平者也。

  记曰。上文明违俗。下文明入道。

  缅离乡党。剃发禀师。

  上句离俗。

下句入道。

缅者远也。

谓远离乡俗。

趣向无为。

即舍家。

趣於非家也。

剃发禀师者。

弃俗容仪。

坏世饰好。

仿同如来。

具佛德相。

禀命於师。

从师受学。

乃入道之玄规。

出世之洪范也。

  记曰。

世以须发为容仪饰好。

比丘出家。

违俗慕道。

弃世所好。

绝灭爱情。

今时留须长发。

号曰头陀。

名既叛而行复乖矣。

梵语头陀。

此云抖擞。

谓抖擞三界尘劳烦恼。

其行则有十二法。

今以披发。

号为头陀者。

讹妄之甚也。

佛言。

须发爪长。

是恶比丘破戒之相。

若阿兰若独住比丘。

无人剃者。

听发极长一寸。

爪长如一麦。

不得过。

舍家趣非家者。

弃世俗之家。

入无为之舍也。

文殊菩萨白佛言。

云何如来说父母恩大。

不可不报。

又言师僧之恩。

不可称量。

其谁为最。

佛言。

其在家者。

孝事父母。

在於膝下。

莫以报生长之恩。

以生育恩深。

故言大也。

若从师学。

开发知见。

次恩大也。

夫出家者。

舍其父母生死之家。

入法门中受微妙法。

师之力也。

生长法身。

出功德财。

养智慧命。

功莫大焉。

追其所生。

乃次之耳。

乡党者。

乡向也。

谓众人之所向也。

党朋党也。

古以五百家为党。

周礼云。

百家之内曰乡。

汉志以五家为邻。

五邻为里。

四里为族。

五族为党。

五党为州。

五州为乡。

斯则以万二千五百家。

而为乡也。

禀者。

受命也。

  内勤克念之功。外弘不诤之德。

  上句明念慧。

下句明和敬。

内切念慧。

外阐六和。

乃入道之功勋。

立德之基本也。

肇师云。

非真心无以具六法。

非六法无以和群众。

如众不和。

非敬顺之本也。

  记曰。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

  逈脱尘世。冀期出离。

  上句出世俗家。下句出三界家。欲脱尘俗。须发足超方。期超三界。当断烦恼。始符出家之本誓也。此二句。总结上文以起下词。

  记曰。上句结父母六亲邦国继嗣乡党五句。下句结剃发内勤外弘三句。逈者。寥远也。冀者。欲也。望也。

  ○五名利失道 #

  何乃才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

  上句明无作始沾。

下句明止德未备。

由名行未当。

非称比丘之义。

辞亲入道。

内勤外弘。

本为期出生死。

何以才入僧数。

即便饕餮名利。

放逸恣情。

造有漏因。

结生死果。

违背初心。

失出离行耶。

才登戒品者。

方禀具足。

无作初成也。

戒品有四。

谓五戒。

十戒。

具足戒。

菩萨戒。

前后俱通在家出家。

中二唯局出家。

我是比丘者。

具足戒人也。

比丘是梵语。

名含三义。

一破恶。

二怖魔。

三乞士。

含此三义。

不能翻译。

故存本音。

  记曰。

无作者。

亦名无教。

又名无表色。

乃戒体也。

从三羯磨而得。

得此体已。

任运止恶。

任运行善。

不用再作。

故名无作。

言止者。

谓止断诸恶。

令不更起也。

破恶者。

如初得戒。

以三羯磨。

发善律仪。

破恶律仪故。

若通就行解。

能破见思之恶也。

怖魔者。

既能破恶。

而魔王念言。

此人非但出我界域。

或有传灯。

化我眷属。

空我宫殿。

故生惊怖也。

乞士者。

乞是乞求之名。

士是清雅之称。

谓内修清雅之德。

外离四邪之食。

净命自居。

福利众生。

破憍慢心。

谦下自卑。

告求资身。

以成清雅之德也。

今人多求多畜。

岂称清雅之德。

既乖其名。

尚得为比丘者乎。

  檀越所须吃用常住。

  上句明信施。

下句明僧物。

若无戒德。

则寸丝滴水难消。

况檀越之四供。

僧祗之受用乎。

檀越者。

檀是西音。

此言施。

越乃此方之语。

谓能行施。

则生生越度贫穷苦海也。

常住有四。

一。

常住常住。

谓僧寺房舍。

众具。

花果。

田园。

仆畜等。

以体局当处。

不通余界。

但得受用。

不通分卖。

故重言常住也。

二。

十方常住。

如寺中供僧常食。

体通十方。

唯局本处。

此二名僧祗物。

三现前现前。

谓僧现得施物。

唯施此处现前僧故。

四十方现前。

如亡五众轻物。

若未羯磨。

物通十方僧。

若已羯磨。

物属现前僧。

此二名现前僧物。

  记曰。所须者。通食用。吃用者。吃局饮食。医药用通衣服卧具房舍等。

  不解忖思来处。谓言法尔合供。

  上句失观。

下句痴议。

以无观慧故。

不解思法。

由痴暗故。

别生愚见。

无惭无愧。

慢怠贪嫉。

因之而生矣。

忖谓计度。

思谓筹量也。

谓言者。

自出非语也。

法尔者。

理之当然也。

合供者有二。

一谓他合当供养於我。

二谓我当合受他供。

来处者。

计一钵之饭。

作者功用不少。

施者割妻子之分。

以种福田。

自德不全。

岂合受供。

众德虽备。

犹须观行。

方消信施。

故文殊问经云。

菩萨若无思惟。

饭亦不应食也。

  记曰。

迦叶经云。

时五百比丘言。

我等不能精进。

恐不能消信施供养。

请乞归俗。

文殊菩萨赞言。

若不能消信施之食。

宁可一日数百归俗。

不应一日破戒受人信施。

佛告文殊。

若有修禅解脱者。

我听受人信施食。

慈恩法师云。

不蚕衣。

不田食。

织女耕夫汗血力。

为成道业施将来。

道业未成争消得。

慈受深禅师云。

如今有等初学。

饱食高眠。

任性过口。

犹嫌不称意。

不知出家人。

如一块磨刀石。

一切人要刀利。

便来石上磨。

磨来磨去。

别人刀利。

自家石渐消薄。

有等更嫌他人不来我石上磨。

有甚便宜处。

此语最切。

如施金针。

中人病处。

假其石如金刚。

不妨嫌他不来磨。

智度论云。

思惟此食。

垦植耘除。

收获蹂治。

舂磨淘汰。

炊煮乃成。

用功甚重。

计一钵之饭。

作夫流汗集合成之。

食少汗多。

此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

入口食之即成不净。

更无所直。

宿昔之间。

变为屎尿。

本是美味。

人之所嗜。

变成不净。

恶不欲见。

行者自当思惟如此毙食。

我若贪着。

当堕地狱。

啖烧紩丸。

从地狱出。

当堕畜生。

牛羊骆驼。

偿其宿债。

或作猪狗。

常啖粪秽。

如是观之。

生厌离想。

方堪受食。

道安法师云。

减割之重。

一米七斤。

无戒食施死入泰山。

烧铁为食。

洋铜灌咽。

如斯之痛。

法句所陈。

所谓学道不通理。

复身还信施。

长者八十一。

其树不生耳。

若也一念回光。

忽与道合。

万两黄金亦消得。

  吃了聚头喧喧。但说人间杂话。

  上句总标。

下句别释。

以喧喧未审何言。

故释曰。

人间杂话。

吃了者。

饱食已。

聚头者。

共相聚首也。

杂话者。

世俗之言。

不涉经律之语。

犹无克念。

外发言非。

不修观慧。

奚解忖思。

三业不勤。

掉举由生。

遗教经云。

若种种戏论。

其心则乱。

虽复出家。

犹未解脱。

是故急当舍离戏论散乱之心。

求於无为寂灭之乐。

欲得寂灭乐者。

唯当善摄其心。

灭除戏论之患。

长芦赜禅师自警文云。

若乃窃议朝廷政事。

私评郡县官寮。

讲国土之丰凶。

论风俗之美恶。

以至工商细务。

市井闲谈。

边鄙兵戈。

中原宼贼。

文章技艺。

衣食货财。

自恃所长。

隐他好事。

揄扬显过。

指摘微瑕。

既乖福业。

无益道心。

如此游言。

并伤实德。

坐消信施。

仰愧龙天。

罪始滥觞。

祸终灭顶。

何也。

众生苦火四面俱焚。

岂可安然坐谈无义。

古德尚言自警。

我等何人好不自思。

  记曰。

喧者哗也。

掉举者。

有三种。

一身掉。

谓身好游走。

诸杂戏谑。

坐不暂安。

二口掉。

谓好喜吟咏。

竞争是非。

无益戏论。

世间语言等。

三心掉。

谓心情放逸。

纵念扳缘。

思惟文艺。

世间才技。

诸恶觉观等。

宋光孝安禅师。

在定中见二僧倚槛相语。

初有天神拥卫倾听。

久之散去。

俄而恶鬼唾骂。

扫其脚迹。

询其故。

乃二僧初论佛法。

次序间阔。

末谈资养。

安自是终身未尝言及世事。

律云。

有二苾刍。

随路而行。

说非法语。

时有不信心夜叉。

欲吸其精气。

佛言。

苾刍在路行。

应思惟善法。

有二种事。

一作法语。

二如圣默然。

至止息处。

说圣伽陀。

今人终日闲谈杂话。

尚不免神鬼呵责。

而况求其拥护。

可得乎哉。

  然则一期趂乐。不知乐是苦因。

  上句明逸乐。

下句明苦因。

谓今生恣情放逸於欲乐。

即是当来之苦因。

苦因斯集。

苦果便至。

故云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

目前交报。

殁后沉沦。

斯之谓欤。

一期者。

谓诸众生受身。

虽云寿命长短不同。

然皆是一期果报。

是则一生逐乐。

诚为万劫之苦殃矣。

  记曰。欲乐者。五欲乐也。

  曩劫狥尘。未尝返省。

  上句明随尘习。下句明失慧眼。由无始劫来。一向顺自惑习。随逐诸尘妄境。至今炽然胸中。未尝一念返照知非。何能克修定慧。破彼惑习。而出尘劳耶。

  记曰。曩谓曩昔。劫是长时。即无始劫来也。尘者尘垢。是染污义。谓诸妄尘惑习。能染污自心真性。不得见道故也。

  时光淹没。岁月蹉跎。

  上句是昼夜失。下句是年月失。淹没者。湮灭也。蹉跎者。虚过时日也。若不专修定慧。非但埋没光阴。实乃徒丧百年矣。

  记曰。言时光者。是昼夜互举也。时谓十二支干。光谓三光也。

  受用殷繁。施利浓厚。

  上句自用。

下句他施。

他为求福施之无厌。

而受者须生惭愧。

知量受用。

言受用者。

身心纳润。

恣情享施。

殷繁者。

四供滋多。

百一盈长。

施利者。

四事供养百一所须也。

殷繁。

浓厚。

名异而义同也。

  记曰。

惠休法师。

三十年着一緉鞋。

遇软地则赤足。

尝诲众曰。

汝今种种受用。

未饥而食。

未寒而衣。

未垢而浴。

未睡而眠。

道眼未明。

心漏未尽。

如何消得。

殷者盛也繁者多也。

浓者不淡。

厚者不薄也。

四供者。

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百一者。

沙门供身所须之物也。

  动经年载。不拟弃离。

  上句言时。下句言心。由受用殷繁。耽味不休。故致不觉经历年载。曾未生一念弃舍厌离之心。

  记曰。

拟者所谓拟之而后为。

即揣度以待也。

芙蓉禅师云。

为厌尘劳。

求脱生死。

休心息念。

断绝扳缘。

故名出家。

岂可等闲利养。

埋没平生。

直须两头撒开。

中间放下。

遇声遇色。

如石上栽花。

见利见名。

如眼中着屑。

况从无始以来。

不是不曾经历。

何须苦苦贪恋。

如今不歇。

更待何时。

  积聚滋多。保持幻质。

  上句畜不坚物。

下句养梦幻身。

谓积聚四供不坚之财。

保持五阴梦幻之质。

一朝无常到来。

积之何用。

四大分散。

保之奚在。

故净住法云。

生不可保。

唯欲营生。

死必定至。

不知顾死。

况此危命。

凶变无常。

俄顷之间。

不觉奄死。

然其恶因既积。

恶果难逃。

形曲影呙。

岂虚言哉。

  记曰。

财属五家。

故曰不坚。

谓水漂。

火焚。

贼盗。

官得之。

恶子败之。

无作禅师云。

福劣财强。

财必为殃。

德薄任大。

任速成害。

古人只要心达。

不要身达。

他贤莫揜。

我贤莫伐。

若如此。

则知其命。

合其道。

终一身而自保矣。

  导师有勅。戒勖比丘。进道严身。三常不足。

  上二句诫勉。

下二句示法。

如来为三界之法王。

四众之导师。

穷尽物性。

观机授法。

应病与药。

是故立法制戒。

勅令诸弟子。

修行进道。

必须精勤。

少欲知足。

以三事而自严身。

三事。

谓饮食。

衣服。

睡眠。

斯三者。

使人之所蔽。

障道之因缘。

故令常须不足。

方与道合。

  记曰。

导师者。

引导众生出於三界之火宅也。

思益经云。

於诸众生。

生大悲心。

令入正道。

不求报恩。

故名导师。

报恩经云。

示涅盘径。

使得无为常乐。

故名大导师。

遗教经佛言。

汝等比丘。

若欲脱诸苦恼。

当观知足。

知足之法。

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知足之人。

虽卧地上。

犹为安乐。

不知足者。

虽处天堂。

亦不称意。

不知足者。

虽富而贫。

知足之人。

虽贫而富。

不知足者。

常为五欲所牵。

为知足者之所怜愍。

汝等比丘。

受诸饮食。

当如服药。

於好於恶。

勿生增减。

趣得支身。

以除饥渴。

如蜂采花。

但取其味。

不损色香。

比丘亦尔。

受人供养。

趣自除恼。

无得多求。

坏其善心又云。

汝等比丘。

当自摩头。

以舍饰好。

着坏色衣。

执持应器。

以乞自活。

又云。

汝等比丘。

昼则勤心。

修习善法。

无令失时。

初夜后夜。

亦勿有废。

中夜诵经。

以自消息。

无以睡眠因缘。

令一生空过。

无所得也。

当念无常之火。

烧诸世间。

早求自度。

勿睡眠也。

勖谓勉勖。

严谓严正。

  人多於此。耽味不休。日往月来。飒然白首。

  上二句贪利。下二句忘生。噫。贪着世利犹未息。不觉白发堆头矣。日往月来如旋火。死符不久又将至。

  记曰。於此者。三事也。飒者。犹风飒然而至也。如阿含经云。有四事。先不语人。一头白。二老。三病。四死。是四事。不可避。亦不可却。

  后学未闻旨趣。应须博问先知。

  上句言他乏益。

下句令先自利。

谓虚生空老。

无言以接后来。

欲得利他。

先须自利。

自利则博问先知。

彻佛祖心性之源利他则了达真宗。

广示事理方便之门。

博问则不择尊卑。

不耻下就。

所谓依法不依人。

广示则不拣怨亲。

不分贵贱。

所谓心慈体正。

法施平等。

设怀彼我。

自他两失。

法句经云。

学先自正。

然后正人。

调身入慧。

必还为上。

身不能利。

安能利人。

心调体正。

何愿不至。

虽诵千言。

不行何益。

不如一闻。

勤修得益。

虽诵千言。

不求出世。

不如一悟。

绝离三界。

虽诵千言。

不存悲智。

不如一听。

自他两利。

  记曰。

旨即经律之宗旨。

趣则宗之所归也。

宗者尊也。

崇也。

旨是意旨。

谓经律之所崇所尊所主意旨。

归趣究竟处也。

博谓广参。

问谓请益。

先知者。

先觉也。

事钞曰。

古云博学为济贫。

僧传曰。

非博则语无所据。

故学不厌博。

博则通矣。

子曰。

君子博学於文。

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苟生而贫於学者。

懦夫也。

死而富於道者。

君子也。

是知博学乃济识见之贫也。

庄子曰。

人而不学。

谓之视肉。

学而不行。

谓之撮囊。

弗畔。

谓不违道也。

  将谓出家。贵求衣食。

  此二句。结上起下之文。将者。欲也。拟也。亦抑词也。然舍俗出家。本以道为重。非以衣食为所贵也。

  记曰。道安法师诫众云。卿已出家。弃俗辞君。财色不顾。与世不群。金玉不贵。惟道为珍。约己守节。甘苦乐贫。近德自度。又能度人。

  ○六启示三学 #

  佛先制律。启创发蒙。

  上句明五篇七聚。

下句明开发初机。

以律是定慧之首学。

万善之基本也。

蒙是蒙昧。

谓从未证圣位以来。

皆曰蒙昧。

况余初学薄地凡夫乎。

佛先制律者。

盖由众生烦恼炽盛。

三毒竞兴。

颠倒乱想。

失智慧明。

造生死业。

是故如来应机设教。

首以木叉防非止恶。

次以禅定息虑忘缘。

后以智慧破惑证真。

故南山云。

但身口所发。

事在戒防。

三毒勃兴。

要由心使。

故先以戒捉。

次以定缚。

后以慧杀。

理次然乎。

  记曰。

佛即本师释迦如来。

梵语具云佛陀。

此言知者。

亦言觉者。

谓於菩提树下。

了了觉知三世众生非众生数。

有常无常等。

一切诸法。

三觉圆明。

故称为佛。

一者自觉。

悟性真常。

了惑虚妄。

二者觉他。

运无缘慈。

度有情界。

三者觉行圆满。

穷源极底。

行满果圆故。

梵语毗尼。

此云律。

律者诠也。

谓诠量轻重。

开遮持犯等。

梵语波罗提木叉。

此云别解脱。

即戒也。

谓三业七支。

各各防非。

别别解脱。

又受戒已。

随对杀等事不作。

别别无因。

则别别无果。

故名别别解脱也。

创者。

初也。

谓立法创业之始也。

五篇七聚详具大律。

乃比丘二百五十戒法。

尼则三百四十八戒法。

智论云。

尼受戒法。

略则五百。

广则八万。

  轨则威仪。净如氷雪。

  上句示法。

下句设喻。

轨则者。

律之轨范法则也。

人能禀受斯则。

即便直趣无上道也。

威仪者。

谓有威可畏。

有仪可敬。

由比丘奉持禁戒。

众德威严。

令人可畏。

於行住坐卧。

仪端表正。

令人可敬。

是则内严外正。

一尘不染。

故如水之洁。

雪之白也。

  记曰。本文二句。是戒体。下之四句是戒用。

  止持作犯。束敛初心。

  上句明持犯。

下句明功能。

然止即是持。

作便是犯。

止则三业不驰妄境。

诸恶不生。

持则守志坚贞。

心离散逸。

是为束敛。

乃入道之首约。

定慧之初门。

故云初心。

  记曰。

止则诸恶不起。

持则吉罗无犯。

又止则心无妄动。

持则执而不失。

束则念无散逸。

敛则定水湛然。

辅行云。

有言大乘何须执戒者。

此谬也。

言不执者。

乃是持而不执。

若令不持名不执。

乃是执破。

何名不执。

执持尚无。

妄持安在。

  微细条章。革诸猥弊。

  上句明戒相。下句明对治。以戒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故曰微细条章。对治八万四千诸尘劳。故曰革诸猥毙。

  记曰。

条章者。

即二百五十戒中诸微细条相也。

革者。

悛除也。

猥弊者。

即三毒十使诸惑习染也。

诸惑者。

略言三结十使。

广言八十八使。

乃至八万四千尘劳。

能结缚众生。

驱使流转三界。

不得解脱。

三结者。

一身见。

二戒取。

三疑结。

更加贪。

嗔。

痴。

慢。

边见。

邪见。

见取。

为十使。

此之十使。

历三界四谛下。

增减不同。

共成八十八使。

盖欲界苦谛下。

十使具足。

集灭二谛下。

各有七使。

谓除身见。

边见。

戒取。

三使。

道谛下有八使。

谓除身见。

边见二使。

则四谛合为三十二使也。

色界无色界。

四谛下皆如欲界。

只於每谛下。

又除嗔使。

以上二界嗔使不行故。

一界有二十八使。

二界合五十六使。

并前欲界三十二使。

总成八十八使也。

八万四千。

诸尘劳者。

以贪嗔痴行。

及等分行。

各具二万一千。

共为八万四千也。

三千威仪。

八万细行者。

二百五十戒法。

以行住坐卧四威仪。

各有二百五十。

合为一千。

循过现未来三世。

为三千威仪。

以此三千。

配身口七支。

成二万一千。

以此二万一千。

复对治贪嗔痴及等分四种烦恼。

为八万四千细行。

是为对治八万四千。

诸尘劳门也。

  毗尼法席。曾未叨陪。了义上乘。岂能甄别。

  此承上起下相因之词。

上二句戒律未习。

下二句经教叵明。

曾未叨陪者。

谓未曾五夏依师。

十席就听。

既戒为三藏首学。

定慧初门。

学拟躐等。

教理何明。

初门未进。

堂奥宁窥。

是知戒律未严。

慧解靡生。

而无上了义之宗。

安能辩析悟入者乎。

言了义者。

谓诸大乘经教。

乃决择显了之谈。

广明中道实相之义。

非诸小乘经典。

及余覆相。

密意含隐之说也。

  记曰。

忠国师云。

禅宗法者。

应依佛语。

一乘了义。

契取本原心地。

转相传授。

与佛道同。

不得依於妄情。

及不了义教。

横作见解。

疑悞后学。

俱无利益。

如师子身中虫。

自食师子肉。

非天魔外道。

而能破灭佛法矣。

毗尼法席者。

讲演戒律处也。

律制比丘。

纵证三明六通。

亦须五夏依师学律。

若律不明。

乃至终身不离依止。

资持云。

律制比丘。

五夏已前。

专精律部。

若达持犯。

办比丘事。

然后乃可学习经论。

今越次而学。

行既失序。

入道无由。

大圣诃责。

终非徒尔。

今时才沾戒品。

便乃听教参禅。

为僧行仪一无所晓。

况复轻陵戒检。

毁呰毗尼。

贬学律为小乘。

忽持戒为执相。

於是荒迷尘俗。

肆恣凶顽。

且戒必可轻。

汝何登坛而受。

律必可毁。

汝何削发染衣。

是则轻戒。

全是自轻。

毁律还是自毁。

妄情易习。

至道难闻。

拔俗超群。

万中无一。

请详圣训。

能无从乎。

十席就听者。

昔宣律师。

其师勉之十徧往听毗尼。

元宣师非钝。

尚就十听。

盖欲极其精妙。

尽其旨趣。

为定慧之本。

无生之要也。

甄别者。

分析明了义理之谓也。

  可惜一生空过。后悔难追。

  此二句是慨叹词。谓经律不明。即失身戒心慧。而玄道无因契悟。是为空过。生死到头。悔之不及。故曰难追。

  律是戒学。经属定学。已示二学竟。下明慧学。以道由般若妙慧。方能契会也。

  教理未尝措怀。玄道无因契悟。

  上句慧解未具。

下句顿悟无由。

教理者。

诠理之谓教。

教之所诠曰理。

诠理之教者。

即十二部经。

良由如来依理立言。

令群生修行而证於理。

四教义云。

说能诠理。

化转物心。

故言教也。

化转有三义。

一转恶为善。

二转迷成解。

三转凡成圣。

所言诠理者。

谓诠真谛理。

及中道理也。

玄道者。

即佛祖心印。

强而言之曰。

幽玄微妙寂灭无相之道也。

若不以如来教理为正因。

则佛祖无上妙道。

顿悟无由。

故达磨西来。

以四卷楞伽为心印。

黄梅五祖。

劝持金刚般若。

天台证入法华。

圭峰顿悟圆觉。

故宗镜云。

西天诸祖。

此土六代。

乃至马祖。

南阳鹅湖。

空山禅师等。

并博通经论。

圆悟自心。

所有示徒。

皆引诚证。

终不出自胸臆。

妄有指陈。

是以绵历岁华。

真风不坠。

以圣言为定量。

邪伪难移。

用正教为指南。

依凭有据。

但莫执义上之文。

随语生见。

直须探诠下之旨。

契会本宗。

则无师之智现前。

天真之道不昧。

故知教有助道之力。

初心安可暂忘。

所以从上先圣诸祖。

莫不研穷三藏至理。

印可自心。

观风化物。

今之学者不能全此。

反生轻谤。

是何心哉。

苟得鱼忘筌。

则经律何过。

如来金口所说一言一字。

百劫千生尚不闻见。

况得受持解悟。

故知教不迷人。

人自迷教耳。

圭峰云。

诸宗门下。

皆有达人。

然各安所习。

通少局多。

以承禀为户牖。

各自开张。

以经论为干戈。

互相攻击。

情在函矢而迁变。

法逐人我为高低。

致使是非分拏。

莫能辩析。

经如绳墨。

楷定邪正。

绳墨非巧。

巧者必以绳墨为凭。

经论非禅。

参禅者必以经论为准。

当知经是佛语。

禅是佛心。

律是佛行。

如来身口意业。

本不相违。

良由人与法差。

法与人病。

舍一执一。

自为颠倒。

若是至人。

回万法於己者。

则奚是奚非。

何相违之有哉。

  记曰。

本文二句。

言无慧学。

即无因顿悟。

是则因律明教。

因教明道。

问曰。

顿悟乃直指之宗。

不立文字。

何用经教为指南耶。

答曰。

岂不闻乎。

依经解义。

三世佛怨。

离经一字。

即同魔说。

又云。

今人看古教。

未免心中闹。

欲免心中闹。

应须看古教。

宝藏论云。

古镜照精。

其精自形。

古教照心。

其心自明。

若知一切法。

本是如来藏中性德妙用。

又何是何非。

何文字之有耶。

十二部经者。

如来一代说法。

教分十二。

统摄三藏。

一契经。

二重颂。

三受记。

四伽陀。

五无问自说。

六因缘。

七譬喻。

八本事。

九本生。

十方广。

十一未曾有。

十二论议。

南阳忠国师。

鹅湖大义禅师。

思空山本净禅师。

  ○七不修学过 #

  及至年高腊长。空腹高心。不肯亲附良朋。惟知倨傲。

  上二句明我相。

下二句明慢相。

又初句年腊高。

而无德。

次句心高而无道。

故曰空腹。

不肯亲附。

是自恃。

惟知倨傲。

是凌他。

此二皆属慢相。

然慢有六种。

一过慢。

谓於相似法中。

执己为胜。

二慢过慢。

元他本胜己。

而强谓胜他。

三我慢。

谓恃己凌他也。

四增上慢。

原自未得道。

谓己得道。

五下劣慢。

谓本己无能。

反自矜夸。

六邪慢。

谓执着邪见。

凌慢他人也。

今於六慢中。

此属慢过慢。

及我慢。

下劣慢也。

  记曰。徒自年高而德不侔。唯知倨傲。而无道可尊。年是生年。腊是戒腊。亲附即亲近。良朋是善友。倨傲谓不谦逊。即慢他也。

  未谙法律。戢敛全无。

  上句教律失。下句身心失。不肯亲近明师善友。奚识教律修持。未解修持。安能收摄身心。

  记曰。教防三毒。律禁七支。未谙者。未识也。戢敛者。收摄也。

  或大语高声。出言无度。不敬上中下座。婆罗门聚会无殊。椀钵作声。食毕先起。

  初二句语业失。

次二句意业失。

亦仪轨失。

后二句身业失。

亦规矩失。

以不知法律。

三业无规。

故致斯失。

若能戢敛。

则无事不办矣。

婆罗门者。

西国俗士。

四姓之一。

惟论年尊。

不贵德长。

故无上中下座之敬。

或先至先尊。

后来后坐。

聚会无规。

愦闹非一由无戢敛。

是故与彼无殊。

  记曰。

梵语婆罗门。

此云净行。

亦云梵志。

四姓者。

一剎利。

王种也。

二婆罗门。

贵姓也。

三毗舍。

商贾也。

四首陀。

农人也。

无度。

谓无法度也。

聚会。

即聚集。

或祭祀集。

或节会集。

或论议集。

无殊。

即无别也。

出家以戒腊高。

故其德长。

不论生年为尊也。

  去就乖角。僧体全无。

  上句法失。下句仪失。往来不存些些轨则。如圭之失方。故曰乖角。动静不具小小威仪。如婆罗门聚会。故曰全无。

  记曰。

乖。

背也。

违也。

角。

方也。

方者。

法也。

道也。

去就乖角乃措置乖方也。

圭体上圆下方。

象天地之规矩方圆也。

圭失方即非圭。

僧乖法即非僧。

故曰全无。

  起坐忪诸。动他心念。

  上句自失。下句失他。三业不谨。故坐起无恒。躁动非一。是以令他动念。

  记曰。

忪音忠。

忪诸者。

心意躁动。

情不安隐。

举止非常也。

慈受禅师云。

使人动念。

魔障易生。

众口烁金。

自家何乐。

作福虽多。

不如避罪。

暗中动念。

自昧不知。

日往月来。

面黄身瘦。

  不存些些轨则。小小威仪。将何束敛后昆。新学无因仿效。

  上二句自失规法。下二句不能法他。既自不存轨法。何能法范他人。是故来学无由取则矣。

  记曰。新学即初学。后昆是后贤。即后学也。仿效。犹取法也。书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世儒尚然。况出家者乎。

  才相觉察。便言我是山僧。

  上句他成。下句自慢。谓他贤正欲以善言相成。而自便生我慢。遂出此无惭语也。

  记曰。

言我是山僧者。

谓我是住山之人。

只知一个话头。

那管经律。

威仪细行之事。

法昌禅师云。

有一般汉。

记取一肚葛藤。

摩唇捋嘴。

胡言汉语。

道我解禅解道。

轻忽好人。

作无间业。

一朝眼光落地。

业境现前。

如落汤螃蠏。

手忙脚乱。

从前学得活计。

总用不着。

若闻人举着他肚里事。

嗔心忿起。

便道佛法岂有与么事。

大悟不拘小节。

斯等好似将牛屎比旃檀。

有甚交涉。

慈觉禅师云。

或自恃天真。

拨无因果。

妄谓但向胸中流出。

不依地位修行。

所以粗解法师。

不通教眼。

虚头禅客。

不贵行门。

此偏枯之罪也。

或则浑身破碎。

满面风埃。

三千细行全无。

八万威仪总缺。

或则追陪人事。

缉理门徒。

身游市井之间。

心染闾阎之态。

所以山野常僧。

未免农夫之诮。

城隍释子。

反为儒士之羞。

此懒惰之罪也。

向下指出无细行懒惰之由。

  未闻佛教行持。一向情存粗躁。

  上句失闻修。下句失戒定。法律未闻。何识行持。戒定未修。故致情同猿马。

  记曰。闻即闻慧。行持即修慧。闻思修三慧。今举闻修。以该其思矣。三皆云慧者。谓由三法。各能生无漏圣慧。若无此慧。则不能断惑证真也。

  如斯知见。盖为初心慵惰。饕餮因循。

  初句承上起下之词。

次句入道不勤。

后句贪利丧日。

如斯知见者。

如上恶习之识见也。

盖为初心慵惰等者。

谓由初心入道不勤。

故曰慵惰。

未闻佛教修持。

遂乃饕餮名利。

不肯亲附良朋。

是以因循过日。

染缘渐深。

恶习滋长。

故致如斯知见。

正所谓打头不遇作家者也。

  记曰。

慵音戎。

懒也。

饕音滔。

贪财也。

餮音铁。

贪食也。

法灭尽经云。

佛言。

法欲灭时。

诸魔沙门。

坏乱吾道。

着俗衣裳。

乐好袈裟五色之服。

不修戒律。

半月半月虽名诵戒。

厌倦懈怠。

不欲听闻。

不乐读诵经律。

设有读者。

不识字句。

为强言是。

不谘明者。

贡高求名。

虚无雅步。

以为荣贵。

望人供养。

命终死后。

当堕无间地狱。

五逆罪中。

饿鬼畜生。

靡不更历。

於无边恒沙劫。

受罪竟。

乃出生在边国。

无三宝处。

如佛所记。

半月诵戒不欲听闻。

今时诵戒尚希。

况得听闻。

呜呼诚为法灭相矣。

昔齐僧云。

住邺下宝明寺。

以讲演着名。

襟带众理。

於四月十五诵戒时僧集。

云居座首。

乃白众曰。

戒本防非。

人人诵得。

何劳数闻。

可令一僧竖义。

使后生开悟。

众无敢抗。

遂废诵戒至七月十五日旦。

忽失云所在。

众四出追觅。

乃於寺外三里许古冢中得之。

血流徧体。

问其故。

则云。

有一猛士。

手执大刀。

厉声呵曰。

尔何人。

敢废布萨。

妄充竖义。

即以刀刽我身。

痛毒难忍。

扶接还寺。

竭诚忏悔。

经於十年。

至心尽敬说戒布萨。

读诵众经。

以为常业。

临终之日。

异香来迎。

欣然而逝。

时咸嘉其即世惩革。

不坠[(雪-雨)/粉/大]伦。

又大觉寺僧范。

戒德清高。

尝宿他寺。

於十五日。

众议共停布萨。

令僧竖义。

有僧升座叙曰。

竖论法相。

深会圣意。

何劳布萨。

乃僧常闻耳。

忽见一神。

高丈余。

雄峻惊人。

问竖义者曰。

今是何日。

答云。

布萨日。

神即以手拓之。

曳於座下。

捶顿将死。

次问上座。

答亦同前。

拓还将死。

陵害二三上座已。

神掉臂而出。

时道俗共睹。

范师既见。

由是自励一生。

僧事私缘。

无敢说欲。

乃至病重。

不堪扶舆。

由请僧就房。

恭敬说戒。

斯时崇经论。

偏禅学。

而轻戒律者。

请观此思之。

  荏苒人间。遂成疎野。不觉[(龙-月+日)/足]踵老朽。触事面墙。

  上二句涉俗成野。

下二句空老无识。

又初句交熏。

次句习成。

三句奄尔衰至。

四句无明日蔽。

盖为不修正业。

散漫自放。

日涉俗缘。

攀缘尘境。

纵恣六情。

故至心行遂成疎野。

染习日深。

无观照力。

奚觉四相迁流。

倐尔衰老时至。

心径不通。

百无一晓。

瞩物成壅。

如人面壁。

此等皆由不肯博问先知。

故至到老遂成骨董。

  记曰。

荏苒。

犹散漫侵寻也。

[(龙-月+日)/足]踵。

乃行不前也。

朽即衰朽。

所谓缶既已老。

无三种味。

空生空死。

唐弃一期。

无三种味者。

譬如甘蔗。

既被压已。

滓无复味。

壮年盛色。

既被老压。

无三种味。

一者不能诵经解义。

二者不能坐禅修观。

三者不能劳务作福。

四相者。

生住异灭也。

骨董者。

墨谈云。

罗浮颕老。

取饮食杂烹之名。

今俗多借用之。

  后学咨询无言接引。纵有谈说。不涉典章。

  上二句他失润益。下二句言不关典。既尔触事面墙。将何以接后昆。纵有一言半句。不关佛祖典模。何异不见水老鹤哉。

  记曰。

如来去世不久。

有一比丘错诵法句经偈云。

若人生百岁。

不见水老鹤。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见了之。

时阿难尊者闻之。

惨然而叹曰。

如来正法灭何速哉。

乃语彼比丘言。

如佛所说。

若人生百岁。

不见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见了之。

是比丘回向师说。

其师言。

阿难老耄。

言多错谬。

不可信也。

汝当还如前诵。

案昔正法尚存。

讹替若此。

况今去圣时遥。

不亲良朋。

不近明师。

而能出言涉於典章乎。

  或被轻言。便责后生无礼。嗔心忿起。言语该人。

  初句无德被诮。二句不省己过。下二句嗔毒伤人。言既不涉典。何怪他轻。己过不省。反责他非。嗔火一纵。无不燎然。

  记曰。嗔。怒也。忿恨也。又忿他为嗔自忿为恚。道安法师云。经道不通。戒德全无。朋友嗤弄。同学弃捐。如是出家。徒丧天年。

  ○八业果时熟 #

  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晓夕思忖。心里恛惶。

  上二句身苦。下二句心苦。异熟时至。四大乖常。一大不调。百脉筋抽。伏枕思忖。无善可记。束手泉门。何疑之有。岂不恛惶者哉。

  记曰。萦者。绕系也。缠者束缚也。逼迫者。驱逼急切不安之谓也。晓夕者。早晚也。思忖者。思惟忖度也。恛惶者。昏乱恐遽也。

  前路茫茫。未知何往。从兹始知悔过。临渴掘井奚为。

  上二句不知去处。

下二句追悔不及。

六道险途。

生死旷野。

不知来处。

焉知去处。

日前不预打点。

临时悔之何及。

佛言。

人痴故有生死。

何等为痴。

本从痴中来。

今生为人复痴。

心不解不开。

不知死当所趣向。

此正所谓未知何往也。

  记曰。

本文初句。

言三途六道宽旷无际。

次句心识不知去处。

第三句临终始悔先愆。

第四句设喻以明之。

百喻经云。

昔外国有一贫人。

善能作鸳鸯鸣。

欲偷莲花。

即入王池。

作鸳鸯鸣。

时守池人疑。

而问曰。

池中是谁。

贫人失口答言。

我是鸳鸯。

守者捉得。

将诣王所。

至中途复更作鸳鸯鸣。

守者言。

汝先不作。

今作何益。

世间愚人。

亦复如是。

终身作众恶业。

不习心行。

使令调善。

临命终时。

方言我今欲修善。

时狱卒将去。

付阎罗王所。

虽欲修善。

亦无所及。

如彼愚人欲到王所。

方作鸳鸯鸣。

  自恨蚤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临行挥霍。怕怖慞惶。

  上二句自责。下二句失主。日前三毒不除。年晚积罪如山。临终之际。业境现前。纵饶强作主张。难免怕怖慞惶。正是日前足跟不稳。临行手忙脚乱。

  记曰。过咎者。罪愆也。霍当作攉。乃手反覆也。摇手曰挥。反手曰攉。谓如反掌迅速之间。怕怖慞惶者。畏惧恐遽之甚也。

  縠穿雀飞。识心随业。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

  初二句身心随业。

次二句业强牵心。

后二句报偏由心重。

又初句喻先业果谢。

次句心随业往。

三四句喻业强报先。

五句妄念非一。

六句报从心堕。

然善恶之业。

强弱由心。

果报之处。

轻重自分。

垢心浊重。

即坠三途。

善业轻举。

便升人天。

若据出世法中。

人天原是有漏之果。

亦名为堕。

唯其一心不生。

方脱沦坠。

縠穿雀飞者。

雀乃小鸟也。

大论云。

鸟来入瓶中。

以縠揜瓶口。

縠穿鸟飞去。

识神随业走。

今以瓶喻四大。

縠喻命根。

鸟喻识神。

识神即识心也。

因其乘前善恶业来受报。

如鸟入瓶。

为业所系。

如罗縠揜。

果报若谢。

即便随业。

如縠穿鸟去。

去必逐业。

故名随走。

由识心系以业绳在於色瓶。

而无处不至。

业绳未断。

去已复还。

瓶破系断。

即去不返。

谓现今四大若坏。

名为去已。

复受后身。

名为复还。

至无学果。

方名瓶破。

后生业尽名为不返。

言识心者。

即第八心王阿赖耶识。

执持善恶种子为总报主。

随业者。

谓六识所造善恶之业。

能引第八於六道中受总报身。

业为能引。

识为所引。

故云随业。

先牵者。

谓善恶二业。

何者强重。

即牵之先往。

而受来报也。

心绪等者。

谓第六识。

种种妄想。

分别非一。

攀六尘境。

作众恶业。

坠堕三途。

心多则堕重。

妄少则坠轻。

圭峰云。

作有义事。

是惺悟心。

作无义事。

是散乱心。

散乱随情转。

临终被业牵。

惺悟不由情。

临终能转业。

欲验临终受生自在不自在。

但验寻常行心尘境自由不自由。

二六时中当省察耳。

此是圭峰一贴发汗散。

诸仁者。

好自检验看。

切勿蹉过也。

  记曰。

阿赖耶。

此云藏识。

谓能含藏善恶。

世出世间诸法种子故。

以由最初不觉心动。

成於无明。

熏习真如。

而为阿赖耶识。

以执持种子。

能令生死流转不断。

故此识亦名执持。

或名异熟识。

谓能引生死善不善业。

异熟果故。

异熟者。

谓今生作业。

来生受报。

因灭果生。

异时而熟。

旧云果报是也。

宗镜录问云。

诸根坏日。

识迁离时。

舍此故身。

别受余质。

去来之识。

相状云何。

答曰。

如显识经云。

识之运转迁灭往来。

犹如风大。

无色无形。

不可显现。

而能发动万物。

示众形状或摇振林木。

摧折破裂。

出大音声。

或为冷为热。

触众生身。

作苦作乐。

风无手足形容。

亦无黑白诸色。

识界亦尔。

无色无形。

无光明显现。

所熏因缘故。

显示种种功用。

同性经云。

众生舍此身已。

业风力吹。

移识将去。

自所受业。

而受其果。

縠音斛是薄纱即方目纱也。

  无常杀鬼。念念不停。命不可延。时不可待。

  上二句无常速。

下二句时命速。

以无常为杀鬼者。

谓彼无常。

虽无形质可见。

而能断人命根。

故云杀鬼。

止观云。

无常役鬼。

不择豪贤。

危脆不坚。

难可恃怙。

云何安然规望百岁。

四方驰求。

贮积聚敛。

聚敛未足。

溘然长往所有产货。

徒为他有。

冥冥独逝。

谁访是非。

念念不停者。

是迁流不住之义。

智度论云。

无常有二种。

一相续法坏无常。

二念念生灭无常。

涅盘经云。

菩萨修於死想。

观是寿命。

常为无量怨雠所绕。

念念损减。

无有增长。

犹山瀑水。

不得停住。

亦如朝露。

势不久停。

如囚趣死。

步步近死。

命不可延者。

命谓寿命。

乃前业异熟定报。

故不可延也。

时不可待者。

时即时刻。

既是前业定报。

非人力可能留待。

所谓阎王注定三更死。

定不留人到五更。

定业难逃。

此之谓欤。

  记曰。

[(龙-月+日)/足]踵老朽。

是老苦。

卧病在床。

是病苦。

无常杀鬼。

是死苦也。

正法念处经云。

临命终时。

刀风皆动。

如千尖刀。

刺其身上。

十六分中。

犹不及一。

若有善业。

则苦恼少。

  人天三有。应未免之。如是受身。非论劫数。

  上二句业果难逃。

下二句生死无际。

言三有。

已该人天。

欲令文义互彰。

故迭言之。

三有。

即三界众生。

所作有漏善恶业因。

致感当来有漏善恶果报。

因果不亡。

故名为有。

一欲有。

谓欲界人天。

及四恶趣众生。

皆不离欲染。

故名欲有。

二色有。

谓色界四禅天。

虽离欲染。

尚有色质。

故名色有。

三无色有。

谓无色界四空天。

四大已空。

无有色质。

惟余四蕴。

故名无色有。

斯等皆由因造有漏。

果系有为。

既已无常。

不离三界受生。

故曰应未免之。

果复造因。

因还感果。

轮回无际。

故曰非论劫数。

  记曰。

劫数者。

世界有成住坏空四时。

每一时经二十小劫。

四时共经八十个小劫。

一小劫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

八十个小劫。

名一大劫。

通计一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

今乃人住二十小劫中。

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

兹当第九小劫。

尚余十一个小劫。

过已。

即坏劫时至矣。

四蕴。

谓受想行识也。

其六欲天。

四恶趣。

四禅天。

四空天。

俱如下释。

  ○九策励劝修 #

  感伤叹讶。哀哉切心。岂可缄言。递相警策。

  上二句感切。下二句劝勉。沩山因睹末法缁流。贪利废道。沦落生死。故此感伤嗟叹情切。不忍默言。乃作此警策。递相警悟策发。而劝励之。

  记曰。讶嗟怪也。缄封也。递传递也。

  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佛法生疎。人多懈怠。

  上二句慨不遇圣世。

下二句慨法末人顽。

像季者。

季即末也。

盖由释迦如来教法住世。

而分正像末三时也。

正法者。

正犹证也。

谓如来灭度后初一千年间。

人有禀教。

便能修行。

即能证果。

像法者像似也。

言有教有行。

似正法时也。

谓如来灭后二千年间。

人有禀教。

便能修行。

而多不能证果。

末法者。

末即末后。

亦微末也。

谓如来灭度正像之后。

一万年间。

教法垂世。

人虽禀教。

而不能修行证果。

或云末法有三万年。

沩山唐代出世。

如来灭度垂千八百年。

故云像季。

复与如来相去将二千载。

故曰时遥。

时代遥隔。

传法大人渐稀。

是曰生疎。

既失良导。

又丁末劫。

根器下劣。

无向上志。

故曰懈怠。

  记曰。季次孟仲之后。若以像法一千年言之。后三百年属季。若以正像末三时言之。季是正像之后时也。圣世者。是如来在日。又正法时亦名圣世。

  略伸管见。以晓后来。若不蠲矜。诚难轮逭。

  上二句示教。

下二句诫勉。

既有所感伤。

不无言示以勉修持也。

略伸管见者。

略犹未广。

伸谓伸述。

管见。

如管窥天之见。

此是沩山大师之谦词也。

以晓后来者。

以此晓谕后学。

惩过迁善之谓也。

若不蠲矜二句。

是结上劝修之语。

谓不涤除如上恶欲习染。

傲慢放逸之过。

则实难挽回矣。

  记曰。蠲音涓。涤濯也。除免也。矜音京。骄矜自负也。又矜夸自饰也。逭音换。转也。轮逭。犹挽回也。诫勉者。令断诸恶行。而勉修众善也。

  沩山警策句释记卷上

  音释

  罴 音卑似熊。 #

  兕 词字上声一角野牛重千斤。

  橡 音象。栩实乃柞栎也。花黄色。九月结实。实外有房。可以染皂色。

  搪 音唐。唐突触也。

  骤 音驺。疾速也。

  隙 轻字。入声。孔也。

  揄 音于。揄扬誉言也。

  谑 香字。入声。戏谑也。

  槛 咸字。上声。轩窗之下栏槛也。

  叵 音颇。不可也。不能也。

  沩山警策句释记卷下

    粤东鼎湖山沙门释 弘赞在犙 注

    门人比丘 开诇 记

  △二示法三 #

  一道行。二禅教。三结劝。

  △一道行六 #

  一立行。二惩诫。三求道。四择友。五结诲。六潜修。

  ○一立行 #

  夫出家者。发足超方。心形异俗。绍隆圣种。震慑魔军。用报四恩。拔济三有。

  初句标宗。

次句超尘。

三句入圣。

四句继圣。

五句降魔。

六句报德。

七句利生。

以德备故能摧恶而安善也。

夫出家者。

出家有二。

一出世俗家。

足离尘俗。

远参知识。

二出烦恼家。

断妄证真。

顿超三有。

发足超方者。

谓从初发心。

即当履践大方。

勿滞时流小径。

以阶级不循。

乃曰超方。

心形异俗者。

外则圆顶方袍相同如来。

内则背尘合觉。

心齐佛慧。

绍隆圣种者。

续佛慧命。

继踵如来。

宣扬正教。

三宝由是兴崇。

震慑魔军者。

德高慧广。

则群邪惊慑。

说法弘道。

则魔胆震落。

用报四恩者。

立身行道。

以报亲恩。

德盈道大。

自然福被四恩。

一国王恩。

二父母恩。

三师友恩。

四檀越恩。

拔济三有者。

一切众生耽荒五欲。

沉溺爱河。

说法教化。

令出苦津。

超登彼岸。

  记曰。

慑者怖也。

伏也。

大方者。

道经云。

大方无隅。

今借况真理无际。

以初出家。

须践实际之大理。

勿滞时俗。

及小乘之蹊径也。

国王是水土之恩。

以一切水土。

皆属国王故。

又蒙治化之力。

无强弱凌逼之忧。

而得安修道业。

恩岂小哉。

父母是生成养育之恩。

如昊天之罔极。

复听出家修道。

恩莫大焉。

师友恩者。

师有生长戒身慧命教诲之恩。

友有善成讲明开发之德。

斯出世之恩德。

孰可比哉。

檀越有供给之恩。

令得身安办道。

恩非小也。

或有以佛。

替师友为四恩。

菩萨以三宝众生。

替师友檀越为四恩。

  ○二惩诫 #

  若不如此。滥厕僧伦。

  上句违修。下句混法。谓不如上修履。混入法众。非僧非俗。罪若弥天。如驴混入牛中。皮毛虽似。头角不同。而鸣声亦异也。

  记曰。

滥谓泛滥。

厕谓混杂也。

有五尺之身。

而无智慧。

佛谓之痴僧。

有三寸之舌。

而不能说法。

佛谓之哑羊僧。

非俗非僧。

佛谓之鸟鼠僧。

亦曰秃居士。

佛言。

云何贼人。

假我衣服。

裨贩如来。

造种种业。

此正所谓滥厕者也。

  言行荒疏。虚沾信施。

  上句解行失。下句信施失。言行不淳。是曰荒疎。无德以报施者之恩。故曰虚沾。古哲云。道德不修。衣食斯费。此之谓焉。

  记曰。言是言说。即解也。行即修履。荒是荒芜。疎谓疎散。亦略也。既无行解之德。施不获福。是曰信施失。

  昔年行处。寸步不移。恍惚一生。将何凭恃。

  上二句旧习不忘。

下二句无善可记。

昔年是旧时。

行处是心之所履诸惑习染。

此有二种。

一是过去无始之无明。

二是日前之熏习。

寸步不移者。

谓於诸习曾未一念舍过自新。

恍惚一生等者。

谓无潜神玄默之照。

终日心逐尘境。

不觉月往年来。

无善可凭。

无功可恃。

大智律师云。

追远报恩。

弃儒从释。

刮磨旧习。

洗涤世缘。

截断众流。

壁立千仞。

文章笔砚。

尽把焚除。

雪月风花。

无劳嘲咏。

酒色财气。

更莫回头。

声利荣华。

岂须着眼。

末流狂妄。

正法浇漓。

但欲变形。

何尝涉道。

虽云舍俗。

俗习不除。

尽说出尘。

尘缘不断。

才亲讲肆。

拟作阇梨。

未入丛林。

望为长老。

避溺投火。

岂觉盲痴。

却步求前。

实为颠倒。

  记曰。恍惚。昏懵也。

  况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

  上二句是现在果。

下二句明果由因至。

况乃者。

发语之词。

堂堂僧相者。

堂容也。

明也。

谓具佛容仪。

超尘独步。

人天师匠。

巍巍僧宝也。

容貌可观者。

六情收摄。

五官无妄。

威仪具足。

不预常流。

见者欣仰。

故曰可观。

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者。

盖由宿世种植良因。

今生感得如斯超尘越俗之奇报。

岂不异乎哉。

  记曰。五官。谓口鼻耳目形也。

  便拟端然拱手。不贵寸阴。事业不勤。功果无因克就。

  上二句坐丧光阴。

下二句因无果失。

便拟端然拱手等者。

古人重寸阴。

而轻尺璧。

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我等何人。

端然拱手。

而不修福慧者乎。

事业不勤者。

事业即戒定慧诸善行也。

不勤。

谓无胜进也。

行既不勤。

功无能就。

而福智之果。

失其因矣。

  记曰。

云峰禅师云。

今时后生。

才入众来。

菜不摘一茎。

柴不搬一束。

十指不沾水。

百事不干怀。

虽则一期快乐。

争奈三途累身。

光阴可惜。

时不待人。

一朝眼光落地。

缁田无一篑之功。

铁围有陷百刑之痛。

称法师云。

端拱无为。

安闲不役。

徐行金地。

高坐华堂。

身上衣而口中食。

岂易消乎。

圆却顶而方却袍。

为何事也。

袈裟下失却人身。

实为苦也。

泥犁里受诸异报。

可谓屈焉。

  岂可一生空过。抑亦来业无裨。

  上句因失。下句果失。不修福慧。是为空过。岂惟今生空过无有所得。然亦将来。行业无所补益也。

  记曰。将来者后来也。

  ○三求道 #

  辞亲决志披缁。意欲等超何所。晓夕思忖。岂可迁延过时。

  初句彰本。

次句征问。

后二句思本慕道。

辞亲决志披缁者。

发勇猛心而辞双亲立决定志而入大道也。

意欲者。

心所希望也。

等超何所者。

为超何阶级。

等何佛祖也。

晓夕思忖等者心地未明。

生死呼吸静地里思量。

宁不着忙。

而可迁延过时。

虚度光阴者哉。

  记曰。

顿悟即超阶。

情忘即等佛。

宝林传云。

杨衒之问达磨云。

西国相承称祖者何义。

磨曰。

明佛心宗行解相应。

名为祖师。

缁音支。

是黑绀色。

即坏色衣乃沙门所着之服。

非五大色也。

绀者。

青含赤也。

  心期佛法栋梁。用作后来龟镜。常以如此。未能少分相应。

  上二句立愿垂范。

三句志愿恒存。

四句行解未备。

又三句是纵。

四句是夺。

心期佛法栋梁者。

发心立愿荷持如来正法。

用作后来龟镜者。

垂范来学。

龟镜。

即师范义。

以龟能卜知去来之事。

镜能鉴照现前美恶。

常以如此者。

志愿不忘也。

未能少分相应者。

虽具志愿。

而行解未备。

必须行解相称。

愿始不虚。

若有行无愿。

其行即孤。

有愿无行。

其愿必虚。

行愿双全。

始曰相应。

  记曰。屋脊柱曰栋。负栋曰梁。皆能荷负堂屋之谓。今借言师匠能为法门栋梁。以佛法二宝。皆藉僧弘。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也。

  出言须涉於典章。谭说乃傍於稽古。形仪挺特。意气高闲。

  上二句言说有本。

下二句身心超卓。

谓言须合典。

谭要宗古。

不可臆见。

如同魔说。

然解备则言说无谬。

行充乃挺特高闲。

又内蕴般若。

心闲一境名利声色。

莫能动其志。

恒以道自处。

故曰意气高闲。

外具德相。

不预凡流。

超群拔萃。

是为形仪挺特。

  记曰。

高僧法安是其人也。

安身长八尺。

有三绝。

一风仪挺特。

二解义穷深。

三精进洁己。

景德云法师曰。

游三藏之教海。

玩六经之词林。

言不妄谈。

语有典据。

此之谓焉。

典谓典籍。

即诸经律也。

章谓章注即解释经律之语也。

傍谓近傍。

稽谓稽考。

古谓古德之言句也。

  ○四择友 #

  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於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於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

  上二句行藉友益。

次二句居须伴利。

后二句生成之德。

谓行要良朋。

数以利益之言。

清於耳目。

居须善伴。

时以未所闻法。

而令闻之。

耳目清则见地正。

闻未闻则胜解生。

解生则悟入无生。

见正则不受渠瞒。

是故父母有生身之恩。

师友有成立之德。

所以闻思悟入。

成长法身。

实由师友之力也。

  记曰。

假者。

藉也。

良朋者。

义友也。

又同门曰朋。

同志相交曰友。

择伴者。

家语云。

君子居必择众。

游必择方。

文中礼乐云。

君子先择而后交。

故寡尤。

小人先交。

而后择。

故多怨。

若择其善者而从之。

见贤而思齐之。

是为善择益友。

如舍缘铭云。

邪师恶友。

畏若狼虎。

善导良朋。

亲如父母。

低心似地。

缄口如愚。

摧挫我人。

消停意气。

永嘉云。

博问先知。

决择之次。

如履轻水。

必须侧耳目而奉玄音。

肃情尘而赏幽致。

忘言晏旨。

濯虑餐微。

夕惕朝询。

不滥丝发。

如是则乃可潜形山谷。

寂累绝群哉。

  亲附善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上句是亲善。

下三句喻善益。

亲附。

犹亲近也。

善者乃善知识诸良朋也。

雾露喻善友。

行喻亲附。

不湿衣。

喻未证。

有润喻善益。

谓亲近善者。

虽不立证无生。

而朝闻夕益。

足以润泽心田。

如本行经佛说偈曰。

若有手执沉水香。

及以麝香藿香等。

须臾执持香自染。

亲附善友亦复然。

若人亲近善知识。

随顺彼等所业行。

虽不现证世间利。

未来当得尽苦因。

又与善师相值者。

得免众苦。

与恶师相值者。

则习恶事。

不离众祸。

示语后世之人。

不可不慎。

  记曰。

朋友相资曰丽泽。

谓彼此交润。

犹雨泽也。

宗镜云。

虽有世智。

若无胜友。

常迷道故。

未能自悟。

要须良友也。

善知识者。

闻名为知。

见形为识。

是人益我菩提之道。

名善知识。

恶师者。

如河北空人。

无禁捉蛇。

阿梨咤比丘等是也。

  狎习恶者。长恶知见。晓夕造恶。即目交报。殁后沉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上句近恶。

下六句明恶过失。

又第二句是恶见。

第三句是恶因。

第四句是现报。

第五句是生报。

第七句是后报。

狎习者。

亲近熏习也。

恶者即恶知识不善之友也。

长恶知见者。

由被熏故。

增长恶觉。

不正之见。

故经云。

无知无善识。

恶友损正行。

蜘蛛落乳中。

是乳转成毒。

晓夕造恶者。

见既不正。

终日惟造不善之业。

即目交报者。

业因已积。

恶果斯至。

因果不亡。

故即目前交报。

殁后沉沦者。

死堕三途也。

如佛所说。

若人亲近恶知识。

现世不得好名称。

必以恶友相亲近。

当来亦堕阿鼻狱。

一失人身者。

从此失却人道也。

万劫不复者。

恶因非一。

恶果难尽。

故得人身如爪上土。

堕落三途犹大地坭。

得人身者。

如龟值穴。

可不艰哉。

  记曰。

现报者。

今生作善作恶即今生现受其报。

生报者。

今生所作善恶。

来生方报。

后报者。

今生所作善恶。

来生未报。

於后后生。

乃至百劫千生方报。

业因即三毒十恶。

犹此因故。

便感当来地狱饿鬼畜生恶果也。

地狱日长。

寿命难尽。

罪若未毕。

此界坏时。

复寄他方。

地狱罪报若尽。

更生饿鬼。

寿亦无穷。

复生畜生。

牛马禽兽鱼鳖等形。

受身非一。

故云万劫难复值穴者。

经譬人身难得。

如巨海内。

有一楂穴。

随风东西。

海中有一盲龟。

过一百年。

一举头。

欲穿楂穴。

海既无涯。

木随风漂。

龟复无目。

百年一出。

而欲值之。

岂可得哉。

楂音茶。

水中浮木也。

  ○五结诲 #

  忠言逆耳。岂不铭心者哉。

  上句示诲。下句劝持。古云。苦口正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大师如此婆心激切。铁石人也汗流。其有血性者。可不大生惭愧。铭刻心腑。为终身龟鉴哉。

  ○六潜修 #

  便能澡心育德。晦迹韬名。蕴素精神。喧嚣止绝。

  上二句内濯外晦。

下二句内蕴外绝。

夫欲净心培德。

必须遁迹灰名。

蕴洁澄神。

非喧嚣止绝莫能。

澡心则惑习便除。

育德而道自高。

精神蕴。

则六根澹然。

喧嚣绝。

则寂虑宁神。

名迹晦。

而人神莫测。

水边林下。

长养圣胎。

斯之谓欤。

  记曰。

澡育蕴习。

是内因自力。

晦韬止绝。

是外缘助力。

然真如体性。

本自虚净。

而为无量烦恼垢之所染。

若不假内因外缘交熏。

种种淘汰。

则无由得净。

复本真明。

故起信论云。

行者为折伏烦恼。

故应远离愦闹。

常处寂静。

修习头陀等行。

沩山云。

一念顿悟自理。

犹有无始旷劫习气。

未能顿净。

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

即是修也。

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

从闻入理。

闻理深妙。

心自圆明。

不居惑地。

以要言之。

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

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若也单刀直入。

则圣凡情尽。

体露真常。

理事不二。

即如如佛矣。

蕴素精神者。

心之最灵曰情。

灵而难测曰神。

心弥静而行弥广。

与太虚而合其德。

精神蕴而心愈明。

寂而常照。

故永嘉云。

调古神清风自高。

神清虑净。

细而研之。

此之谓焉。

喧嚣止绝者。

谓内蕴般若以洁精神。

外绝声色以净六根。

由纳忠言。

便能如是也。

晦迹。

犹隐迹也。

韬音叨。

藏也。

嚣音鸮。

喧闹也。

澹谓澹泊。

恬静无为也。

  △二禅教二 #

  一禅学。二教理。

  ○一禅学二 #

  一示法。二赞勉。

  ○一示法 #

  若欲参禅学道。顿超方便之门。心契玄津。研几精要。决择深奥。启悟真源。

  初二句标宗。

第三句得旨。

第四五句穷理。

第六句达源。

又第三句见道。

第四五句是操履。

即寻流也。

第六句悟本。

是达源也。

参谓参直指之禅。

学谓学无上之道。

顿超方便之门者。

泯绝权乘。

不落阶级。

心契玄津者。

一念相应。

便与道合。

研几精要者。

研核也。

几心也。

幽微也。

谓研核自心至理之幽微。

故曰精要。

决择深奥者。

以无漏智慧。

决断拣择。

去其粗浅。

择取幽玄。

启悟真源者。

穷源极底也。

  记曰。

方便者。

权方宜便。

即权乘之教。

教有权寔。

权则蹑事。

寔乃穷理。

故云穷源。

若历三阿僧祇劫。

广修六度万行。

而证三贤十圣。

皆是权乘。

思益经云。

得诸法正性者。

不从一地至一地。

故曰不落阶级。

言一念相应便与道合者。

谓若得称真。

则无惑可断。

无理可证。

无行可修。

无位可得。

故曰便与道合。

心虽契道。

力不自由。

见有幻相未除。

空尘未脱。

应以如幻之智。

断幻惑。

证幻理。

修幻行。

求幻位。

故曰研核自心至理。

择取幽玄。

直须断至无断。

证至无证。

方曰穷源极底。

圭峰云。

然禅定一行。

最为神妙。

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

一切妙用万行万德。

乃至神通光明。

皆从定发。

故三乘人。

欲求圣道。

必须修禅。

离此无门。

离此无路。

至於求生净土。

亦修十六观禅。

及念佛三昧。

般舟三昧等也。

又真性。

即不垢不净。

凡圣无差。

禅门。

则有浅有深。

阶级殊等。

若带异计。

欣上厌下。

而修者。

是外道禅。

若正信因果。

亦以欣厌而修者。

是凡夫禅。

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

是小乘禅。

悟我法二空。

所显真理而修者。

是大乘禅。

若顿悟自心。

本来清净。

元无烦恼。

无漏智性。

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

毕竟无异。

依此而修者。

是最上禅。

亦名如来清净禅。

亦名一行三昧。

亦名真如三昧。

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若能念念修习。

自然渐得百千三昧。

达磨门下。

展转相传者。

是此禅也。

达磨未到。

古来高僧。

皆依前四禅八定修之。

并得功用。

天台南岳。

令依三谛之理。

修三止三观。

教义虽最玄最妙。

然其趣入门户次第。

亦只是前之诸禅行相。

获证三贤十圣之阶梯。

唯达磨所传者。

顿同佛体。

逈异诸门。

故宗习者。

难得其旨。

得即成佛。

疾证菩提。

失则成邪。

速入途炭。

亦随人之根器。

禅名虽同。

而门不一。

深入一门。

皆证道果。

如石膏一物。

性分冷热。

南石性冷。

北石性热其热病者。

应服南石。

其冷病者。

应服北石。

以愈病为最。

出世为要。

学者思之。

自取决焉。

三止者。

一体真止。

谓体达无明妄想。

即实相之真。

二方便随缘止。

谓随缘历境。

安心不动。

三离二边分别止。

谓不分别生死涅盘有无之相。

三观者。

一空观。

二假观。

三中观。

三谛者。

一真谛。

二俗谛。

三中谛。

谓观一念之心。

即具三谛之法。

若观心空。

则一切法皆空。

即是真谛。

若观心假。

则一切法皆假。

即是俗谛。

若观心中。

则一切法皆中。

即是中谛。

此之三观。

全由性发。

实非修成。

故於一心宛有三用。

所谓一心三观是也。

又三一无碍。

即是圆融三谛。

广如别释。

  博问先知。亲近善友。此宗难得其妙。切须子细用心。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

  初二句参请师友。

次二句宗幽理致。

后二句悟本惑除。

谓此直指之宗。

乃心地法门。

非粗心浅学者能得其妙。

故须参问知识。

请益善友。

得悟真源。

为心地之正因。

惑淘业解。

尘劳渐出。

所谓理虽顿悟。

事要渐除是也。

  记曰。

先知善友。

是正缘。

欲得正因。

必得正缘相助。

玄之又玄曰妙。

凡圣路绝曰宗幽。

言思所不能及曰理致。

无穷幽之智曰粗心。

非广参博问曰浅学。

永嘉云。

应当博问先知。

伏膺诚恳。

执掌屈膝。

整意端容。

晓夜忘疲。

始终虔仰。

折挫身口。

蠲矜怠慢。

不顾形骸。

专精至道者。

可谓澄神方寸欤。

  此则破三界。二十五有。

  上句总标。

下句别出。

斯明众生依正二报。

约依报则分三界二十五处。

论正报则具四生十二类有。

此则者。

举上彰下之词。

以顿悟出尘。

故破界有。

原界因心建。

心悟则界破。

有从妄立。

妄息则有空。

故楞严经云。

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

一人发真归源。

十方世界。

尽成消殒。

古德云。

若人识得心。

大地无寸土。

斯则一念顿悟自心。

而三界二十五有。

了不可得。

是为破矣。

三界者。

欲色。

无色。

界也。

二十五有者。

略言三有。

广言九有。

二十五有。

以破邪遣执。

故分而言之。

欲界则四洲。

四恶趣。

及六欲天。

色界则四禅。

及梵王。

无想五净居天。

无色界则四空天。

共为二十五有也。

然梵王无想。

及五净居。

俱在四禅天中。

而别出其名者。

以外道计梵王为常。

是生万物之主。

计无想以无心故。

妄谓涅盘。

计五净居。

为真解脱。

故经论别出此三天。

为对破外道之邪计也。

  记曰。

有云五净居天中。

有大自在天王处。

外道之人。

计彼天王。

能为造化之本。

归之则得解脱。

如来为破此见。

故别标之。

四洲者。

东胜身洲。

南赡部洲。

西牛货洲。

北俱卢洲。

四恶趣者。

修罗。

地狱。

饿鬼。

畜生。

六欲天者。

一四王天。

二忉利天。

三夜摩天。

四兜率天。

五化乐天。

六他化自在天。

四空天者。

一空处天。

二识处天。

三无所有处天。

四非非想处天。

四禅者。

初禅有三天。

谓梵众天。

梵辅天。

梵王天。

二禅有三天。

谓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三禅有三天。

谓少净天。

无量净天。

徧净天。

四禅有九天。

谓无云天。

无想天。

福生天。

广果天。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后五。

名五净居天。

乃三果圣人所居。

亦云五那含天。

梵王天。

居初禅二禅中间。

无想在第四禅中。

言九有者。

即九地。

以欲界人天鬼畜地狱。

总为一地。

色界四禅为四地。

无色界四空为四地。

共为九也。

  内外诸法。尽知不实。从心变起。悉是假名。

  上二句总相。

下二句别相。

内则身心。

外则器界。

又内是四蕴。

外是色蕴。

四蕴是心。

色蕴是身。

身即四大所成。

心乃六尘缘影。

器界是众生所依之境。

即三千大千世界界。

数虽多。

而不出三界。

有情虽众。

而不出二十五有。

如此身心器界。

悉从妄念而有。

妄心无体。

分别始生。

了此心境元虚。

是知不实。

则五蕴身心器界。

当下不可得矣。

从心变起悉是假名者。

谓诸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四大假合。

无我我所。

毕竟是空。

而凡夫迷自法身。

故执四大为自身相。

六尘是境。

识体是心。

心对根尘。

即有缘虑相起。

六尘是所缘。

妄识是能缘。

六尘无实。

犹如影像。

从识所变。

举体即空。

故此缘心本无有实。

乃至妄起凡圣见等。

故曰悉是假名。

如是了达。

即知本来心性空净。

具足圆明。

惑不能染。

智无所净。

虚寂澄湛。

真觉灵明。

本非缘虑。

而众生久迷此心。

妄认攀缘六尘影像。

乍起乍灭虚妄之念。

以为自心。

念念随之。

是故轮回三界二十五有也。

  记曰。

本来心性既非染净。

云何而为根尘识等所惑。

良由众生。

最初不觉心起。

与生灭合成阿赖耶识。

复由执此为我法。

故转起余七。

成八种识。

各由识体。

起能见分。

由能见故。

似外境现。

执取此现为定实。

故造种种别业共业。

故内感自身。

外感器界。

一切诸法。

既由识起。

故尽知不实。

凡圣见等者。

谓真如界内。

绝生佛之假名。

平等慧中。

无自他之形相故也。

本文四句。

不出色心二法。

元色从心造。

全体是心。

故经云。

三界无别法。

惟是一心作。

毗婆沙云。

心能为一切法作名字。

若无心则无一切名字。

当知世出世间名字。

悉从心起。

  不用将心凑泊。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上句诫拟心卜度。

次句敕心离境。

下句境不妨心。

元至理虚玄。

拟之已差。

心境本空。

将之即错。

情忘执谢。

其境自寂。

至理现前。

何物碍人。

所谓但自无心於万物。

何妨万物常围绕。

三祖云。

欲取一乘。

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

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

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

妄有爱着。

将心用心。

岂非大错。

  记曰。既是变起假名。何用将之凑泊。然情物。即妄心境。心源若止。法界同寂。何物碍人。

  任他法性周流。莫断莫续。

  上句得性。

下句契理。

既不碍人。

故任使周流。

法性即是物境。

心不起妄。

法法全真。

在有情中名曰佛性。

住无情中则曰法性。

法性本自如如。

体常寂灭。

犹若虚空。

廓周沙界。

取之则迷舍之则丧。

若断若续。

即堕断常。

不取不舍。

方为妙契。

苟能得诸法正性者。

则横卧法界。

任使周流。

逍遥无碍矣。

  记曰。

断即灭。

续即常。

常即有。

灭即空。

生灭断常空有。

名异而义同。

取即续。

舍即断。

故堕二边。

舍二边故契中道之理也。

若妄心取相。

即随境生灭。

故若断若续。

真心无着故任之周流。

周流故无住。

无住故廓周沙界。

清凉国师云。

至道本乎其心。

心法本乎无住。

无作心体。

灵知不昧。

性相寂然。

包含德用。

该摄内外。

能深能广。

非有非空。

不生不灭。

无终无始。

求之而不得。

弃之而不离。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

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虽即心即佛。

唯证者方知。

有证有知。

则慧日沉没於有地。

若无照无悟。

则昏云掩蔽於空门。

若一念不生。

则前后际断。

照体独立。

物我皆如。

直造心源。

无智无得。

不取不舍。

无对无修。

然迷悟相依。

真妄相待。

若求真去妄。

如弃影劳形。

若体妄即真。

似处阴影灭。

若无心忘照。

则万虑都捐。

若任运寂知。

则众行爰启。

放旷任其去住。

静鉴觉其源流。

语默不失玄微。

动静未离法界。

言止则双亡知寂。

论观则双照寂知。

语证则不可示人。

说理则非证不了。

是以悟寂无寂。

真知无知。

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

空有双亡之中道。

  闻声见色。盖是寻常。

  上句根尘相对。

下句了达心境。

情忘执谢。

如镜对像。

无取舍心。

故曰寻常。

兜率悦颂曰。

等闲行处。

步步皆如。

虽居声色。

宁滞有无。

一心靡异。

万法非殊。

沩山云。

一切时中。

视听寻常。

更无委曲。

亦不闭目塞耳。

但情不附物即得。

从上诸圣。

祇说浊边过患。

若无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

譬如秋水澄渟。

清净无为。

澹渟无碍。

唤作道人。

亦名无事人也。

  记曰。

闻见是根。

声色是尘。

尘即境也。

觉知是心。

知心离念。

了境元空。

耳闻目睹。

不起真妄之见。

是曰寻常。

庞居士曰。

但自无心於万物。

何妨万物常围绕。

铁牛不怕狮子吼。

恰似木人看花鸟。

花鸟逢人亦不惊。

木人体本自无情。

心境如如只这是。

何虑菩提道不成。

  这边那边。应用不阙。

  上句得体。

下句得用。

前举见闻声色之根尘。

已该尽一切诸法。

法法圆融。

事理交彻。

通身应物。

体用全彰。

折旋俯仰。

纵横自在。

触目皆真。

遇缘受用。

所谓临机不碍。

应物无拘。

是非情尽。

凡圣皆除。

谁得谁失。

何亲何疎。

拈头作尾。

指实为虚。

翻身魔界。

转脚邪途。

了非逆顺。

不犯工夫。

故大珠云。

解道者。

行住坐卧。

无非是道。

悟法者。

纵横自在。

无非是法。

四祖云。

荡荡无碍。

任意纵横。

不作善。

不作恶。

行住坐卧。

触目遇缘。

皆是佛之妙用。

所谓念念释迦出世。

步步弥勒下生。

分别现文殊之智。

动用运普贤之行。

门门而皆出甘露。

味味而尽是醍醐。

不出菩提之林。

长处华藏之海。

晃晃而无尘不透。

朝朝而游日腾辉。

岂劳妙辩以宣扬。

何假神通而显示。

斯乃无事道人。

大自在用。

非凡境界识心所知。

得者即如如佛矣。

  记曰。

谓真如法界性全体而起一切世出世间诸法。

是则诸法全是性起。

起无别起。

全体而起。

故全体即用。

全用是体。

体用全彰。

事理交彻。

故得任运腾腾。

体周用遍。

是以通身应物。

上来了达事理体用。

向下正明用德。

以大用无方。

化被一切。

上酬四恩。

下资三有。

故曰往来三界为他作则。

  ○二赞勉 #

  如斯行止。实不枉披法服。亦乃酬报四恩。拔济三有。

  上二句明自益。下二句明益他。谓如上修履。诚为不徒在缁门。既而德行备。充四恩自然被益。传唱敷扬。三界尽沾利乐。

  记曰。

法服。

即袈裟。

梵语袈裟。

此云坏色。

谓以青黑木兰三如法色染之。

三世如来同着此衣。

故云法服。

披之能断烦恼。

复名离尘服。

龙得一缕。

则免金翅鸟食。

故名救龙衣。

亦名忍辱铠。

亦名莲华服。

亦名解脱服。

亦名福田衣。

有如是种种功能。

故佛制之。

常与近身。

不得离宿。

事钞云。

律制谨护三衣。

如身薄皮。

钵如眼睛。

敬之如塔。

常须随身。

如鸟二翼。

飞走相随。

诸部律文。

并制随身。

今时但护离宿。

不应教也。

记云。

今时希有护宿。

何况常随。

多有毕生。

身无法服。

是则末世护宿犹为胜矣。

良由自无净信。

慢法轻衣。

现前袈裟离体。

当来铁鍱缠身。

真出家儿。

愿遵圣训无自轻也。

  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往来三界之宾。出没为他作则。

  上二句自行。

下二句化他。

谓虽顿悟自心。

而尘沙烦恼。

无始习气。

非一日可淘。

故须澡心育德。

蕴素精神。

始不被隔阴之昏。

乃能生生不退。

习尽德圆。

法身显露。

而佛果自证。

不住生死。

不住涅盘。

以悲智而相辅翼。

运无缘慈。

度有情界。

随类分身。

入廛垂手。

和光同尘。

周旋六趣。

与众生作不请之友。

为人天三乘之轨则者也。

  记曰。

前启悟真源。

是契自心真如因地佛。

此中言佛阶者。

乃证究竟果位佛也。

欲要不被隔阴之昏。

须得此心常不昧。

方能往来自由。

出没任己。

或曰。

既证佛阶。

是得无生。

何有出没。

答曰。

诸佛证得无住处涅盘。

非同二乘所证灰身断智无余涅盘。

故不住生死及与涅盘。

利乐有情。

穷未来际。

若住涅盘。

无度生用。

若住生死。

无断障用。

以能断障。

及能度生。

故名无住。

虽穷未来际。

具无量利生大用。

而体永寂。

故名涅盘。

又教有权实真俗两门。

真谛门中。

则圣凡有无之心俱泯。

俗谛门中。

则圣凡缘生之心不无。

故有感随应。

为他作则也。

言和光同尘者。

和是浑杂。

光是智用。

尘谓三界六道尘污之境。

而圣人浑和其间。

以教智光。

而开导之。

周旋者。

即往来出没也。

  此之一学。最妙最玄。但办肯心。必不相赚。

  上二句叹道。

下二句劝进。

言此教外一宗。

离文字相。

绝心路学。

不落阶级。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是为最妙最玄。

惟恐当人信之不及。

若也无疑。

肯心决志向前。

必无赚悞者也。

  ○二教理二 #

  一示教。二诫勉。

  ○一示教 #

  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於教法留心。温寻贝叶。

  上二句明机。

下二句明教。

以如来随机设教。

观根授法。

故有三乘十二之分。

教外别传之异。

倘或未能顿超方便之门。

必须留心熟研教典。

文熟则理彰。

因指自见月。

所谓寻流达源者矣。

  记曰。

此不言下士者。

谓中人可以语上。

下士闻道则笑。

故此不录。

且於教法留心者。

恐非狮子儿。

不能从空翻身。

且令沿溪傍径。

免有丧身失命之患。

故使温寻。

令从理悟入也。

贝叶。

即三藏经典。

梵语贝多罗。

此云岸影。

其树如此方棕榈。

直而且高。

叶长广。

色光润。

西国书写。

皆取用焉。

  精搜义理。传唱敷扬。接引后来。报佛恩德。

  初句自行。

次二句化他。

末句报德。

欲报佛恩。

必须传扬接引。

故偈云。

假使顶戴经尘劫。

身为床座徧三千。

若不传法度众生。

毕竟无能报恩者。

夫欲传扬正法。

先须温寻贝叶。

探赜幽玄。

研究性相。

穷尽义理。

不滞筌罤。

宗趣爰启。

开发初机。

使之悟入。

方为报佛恩德也。

  记曰。

上令熟究其文。

此令推穷义理。

义者教之所显。

理者义之所归。

筌罤者。

筌为得鱼。

罤为得兔。

指为月标。

得意忘言。

始不滞於筌罤。

故经云。

修多罗教。

如标月指。

若复见月。

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如是知者。

方能因教悟心。

不迷经旨。

自利利他。

报佛恩德。

诚为国之宝也。

  时光亦不虚弃。必须以此扶持。住止威仪。便是僧中法器。

  初句赞德。

次句瞩荷。

下二句行称。

具如上解行报德。

诚为光阴不虚丧矣。

去圣时遥。

法音久寂。

若不勉力扶持。

法灭在迩。

终非报德。

必须坚志荷持正法。

自行化他。

觉行渐圆。

名真报恩。

既尔德充行盈。

内外合辙。

俨然僧宝。

人天师匠即如来使。

行如来事矣。

故长芦云。

上上之机。

一生取办。

中流之士。

长养圣胎。

至如未悟心源。

时中亦不虚弃。

近为末法之津梁。

毕证二严之极果。

  记曰。

如来使者。

颁传佛旨。

故名为使。

使即所使。

宣佛因果。

名如来事。

德充行盈。

内外合辙。

是为住止威仪也。

俨然僧宝人天师匠。

是曰僧中法器也华严经云。

具足受持威仪教法。

能令三宝不断。

盖由佛法二宝。

并藉僧弘。

僧宝所存。

非戒不立。

故云顺则三宝任持。

违则覆灭正法。

是知威仪。

不可不具持也。

  岂不见倚松之葛。上耸千寻。附托胜因。方能广益。

  上二句设喻。

下二句示法。

松喻胜因。

葛喻附托。

千寻喻广益。

胜因即教理。

附托即观智。

以智观理。

悟入无生。

见齐佛地。

辩慧无穷。

敷扬利物。

诚真法器。

  记曰。

松喻理。

葛喻智。

以智观理。

得见法身第一义谛。

纵未亲证。

而法眼已明。

不受声色所惑。

方能传唱敷扬。

利济群品。

广益有二。

一自广益。

见齐佛地。

二广益他。

敷扬利物。

言第一义谛者。

最上甚深之理。

其体湛寂。

其性虚融。

无名无相绝议绝思。

真俗不二。

空有双非。

显中道义。

故曰第一义。

又不堕诸数量。

故言第一。

如经云。

虽一亦不为一。

为破诸数故。

  恳修斋戒。莫谩亏踰。世世生生。殊妙因果。

  上二句戒因。

下二句戒果。

恳谓恳切。

修谓修持。

斋之为言齐也。

以食齐日中。

仿同诸佛。

履践中道之谓也。

又佛欲制断六趣因。

故令同三世佛食。

如经云。

诸天早起食。

诸佛日中食。

畜生日西食。

鬼神日暮食。

僧随佛学。

故从中食。

然中前得食者。

以表前方便。

得有证义。

中后不得食者。

表法界外。

更无别法。

或曰中士护戒可尔。

上士应不在论。

答曰。

大士护戒犹急於声闻。

畏小罪如怖大愆。

历代祖师。

亦未闻有破斋犯戒之者。

如清凉国师。

乃华严菩萨。

自以十律严身。

永嘉不食锄头下菜。

中峰不离水囊。

迦叶尊者。

首传心印。

行头陀自至终身。

日中一食。

午前不餐。

中后不饮果浆。

正为断除三界之习因。

不着二边之过失。

亦表顿超方便。

不由门户而证入者也。

或曰。

教中有乘急戒缓。

戒急乘缓。

乘戒俱急。

乘戒俱缓之语。

此则戒似可缓。

乘宜可急。

答曰。

乘理也。

戒事也。

事由理立。

理因事生。

事理圆融。

方名上士。

如鸟二翼。

缺一即失万里之翥。

犹人两目。

毁一则无互用之照。

故其乘急戒缓。

乃堕修罗鬼畜而闻法。

由乘戒俱急。

遂生人天而悟道其缓急优劣。

斯可见矣。

戒者防非止恶。

灭除三毒之谓也。

亏踰者。

亏谓亏缺。

乃违犯也。

踰谓踰越。

而弗学也。

殊妙因果者。

以戒净故。

现则身心皎洁。

当来生生报以端严之体。

乃至三十二相。

万德庄严之躯。

莫不以戒为因。

由其因殊。

故其果妙。

若不持戒。

尚不得人身。

况得功德之体。

又戒不净。

且无正信纵有悬河之辩。

而行解全违。

岂能传唱敷扬。

报佛恩德。

今之禅学。

慢佛毗尼。

复违祖诫。

尚非信人。

焉名上士。

奚能敷扬利物。

传佛心印者哉。

  记曰。

果浆者。

谓以诸果压浆。

滤滓澄清。

滴净饮之。

三世如来。

食不过中者。

以诸佛性恒处中道。

是故如来自诞王宫。

乃至涅盘。

於其中间。

曾未有非时之食。

故论云。

如来性离非时食故。

佛言。

中后不食。

有五福。

一少淫。

二少睡。

三得一心。

四无下风。

五得身安隐。

亦不作病。

言谩者。

欺也。

又与慢同。

怠也。

忽也。

不敬也。

起信云。

乃至小罪心生怖畏。

惭愧改悔。

不得轻於如来所制禁戒。

当护讥嫌。

不令众生妄起罪过。

斯诚自利利他。

荷持正法。

敷扬利物。

报佛恩德者也。

  ○二诫勉 #

  不可等闲过日。兀兀度时。可惜光阴。不求升进。

  上二句诫无虚度。下二句慨无上进。日既闲过。时复虚度。不谋上向。坐丧光阴。实为可惜。

  记曰。大禹惜寸阴。陶侃惜分阴。况为生死出家者。如救头然。而可虚度哉。兀兀是不动貌。乃悠悠度日。无所用心。不求升进。如窳者焉。

  徒消十方信施。亦乃孤负四恩。积累转深。心尘易壅。触途成滞。人所轻欺。

  初二句无德报恩。

次二句罪深障重。

后二句由障成失。

若无升进。

不但无功以消信施。

亦乃无德以报四恩。

功既不施。

德无从立。

积罪日深。

惑壅心源。

无大人之见。

失圣人之明。

背觉合尘。

故乃触途成滞。

慧解既封。

焉能开发后来。

纵使年高腊长。

亦何免人所轻欺。

  记曰。

障即烦恼惑也。

以贪嗔痴垢。

壅蔽胸中。

岂能心光透漏。

既无自利。

复缺利他。

故为后学之所轻欺。

又此心从无始来。

恶习种子缘深。

今复熏之。

岂不易壅乎哉。

触谓遇对。

途谓道路。

即事理也。

滞谓滞碍。

是不通之义。

以心尘壅塞。

故遇事不通。

对理不达也。

  古云。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上句令效先哲。

下句劝自勉进。

先圣后贤。

人人有分。

彼既如是。

我何不然。

岂可自轻而退屈己志。

故佛诫罗睺罗云。

十方世界诸菩萨。

念念已证善逝果。

彼既丈夫我亦尔。

不应自轻而退屈。

涅盘经云。

若人不知佛性者。

则无丈夫相。

皆名女人。

  记曰。

亦尔者。

亦然也。

丈夫者。

智人也。

彼既丈夫。

我亦智人。

不可高推在彼。

而自负己灵。

一切众生本亦成佛。

是故六凡四圣。

同一心源。

迷则为凡。

悟即成圣。

一念相应。

便同诸佛。

若也未能。

当以身戒心慧。

内外熏修。

则步步离凡。

念念阶圣。

一生取办。

亦何让他哉。

善逝者。

谓第一上升。

永不复还也。

亦云好去。

谓於种种诸三昧无量智慧中去。

此乃如来十号之一也。

圣贤者。

三乘人。

未见道已前名贤。

修习福智。

具贤德故也。

见道已后名圣。

圣者正也。

以无漏智。

正合理故也。

  若不如此。徒在缁门。荏苒一生。殊无所益。

  上二句违教。下二句失利。若不如上修行。实乃枉披法服。混滥一生。无功可记。无德可录。故曰殊无所益。

  记曰。徒者空也。缁门者。以服色而称法门也。

  △三结劝五 #

  一启发。二示教。三劝勉。四显示因果。五自行化他。

  ○一启发 #

  伏望。兴决烈之志。开特达之怀。举措看他上流。莫擅随於庸鄙。今生便须决断。想料不由别人。

  初二句博达意气。

次二句宗贤杜愚。

后二句悟不由他。

伏望乃恳祷之词。

兴决烈志者。

发勇猛心。

秉丈夫之气。

开特达怀者。

恢扩胸襟。

立向上智。

举措看他上流者。

动静履践。

须宗上德。

莫擅随於庸鄙者。

不可自专随习庸流时辈。

故范蜀公。

送圆悟禅师行脚云。

观水莫观污池水。

污池之水鱼鳖卑。

登山莫登迤逦山。

迤逦之山草木稀。

观水须观沧溟广。

登山须登泰山上。

所得不浅。

所见亦高。

斯之谓也。

今生便须决断者。

一刀两段。

当下决了。

今若不了。

更待何时。

不由别人者。

自心还自决。

自修还自悟。

非关於别人。

纵饶父子。

亦难相代。

所谓借人鼻管出气不得。

是也。

  记曰。庸鄙。即庸愚鄙陋之人也。决谓决了。又果决。无犹豫之词。断乃判决之谓也。迤音驼。逦音里。山之卑小。而连接。人所常行者也。

  ○二示教 #

  息意忘缘。不与诸尘作对。心空境寂。只为久滞不通。

  上二句遣妄。

下二句原真。

息意忘缘者。

意乃六根之主。

主若止息。

而攀缘之心自忘矣。

不与诸尘作对者。

凡夫不了自心。

种种妄执。

随事攀缘。

分别六尘境界。

若一念无生。

离诸分别。

则意息缘忘。

六尘谁与作对。

是则根不缘尘。

而尘境自寂矣。

心空境寂者。

真心本空。

尘境元寂。

良由迷真执妄。

故有诸境纷然。

心若无执。

则终日对境。

而境恒寂。

亦非泯绝心境。

荡除万物。

然后为寂。

但不迷真。

其境自寂。

故经云。

尽见诸法。

而无所见。

是也。

久滞不通者。

从无始际。

不觉一念心起。

则万劫情生不达本空。

执之为有。

拥蔽真心。

滞而不通。

致使本觉圆明变为能见之妄见。

无相真体。

变为所见之妄境。

妄为真碍。

故曰不通。

若不返照破彼根尘。

则无能复其本矣。

  记曰。

遣妄者。

谓离妄根境。

妄心元无自体。

揽尘成体。

随境有无。

境来即生。

境去即灭。

既因境而起。

则全境是心。

又因心照境。

则全心是境。

而各无自性。

唯是缘生。

若心离念。

则根境寂然。

原真者。

谓推原其始。

唯一真心。

性净明体。

逈绝根尘。

灵知寂照。

湛然无际。

周徧法界。

铁围不能遮其辉。

穹苍不能覆其体。

万法不能隐其真。

尘劳不能易其性。

由其最初迷一法界。

不觉妄起。

而有其念随染净缘。

心境互生。

障本灵明。

至今未曾返省故曰久滞不通。

尽见诸法者。

心境历然也。

而无所见者。

真心无知。

真境无相。

无知故空。

无相故寂。

无知者。

非同木石之无知。

乃心不起分别。

寂而常照。

无相者。

非荡尽万物之无相。

乃即相无相。

照而常寂故也。

扳缘心者。

即妄想心也。

此心分别有三。

谓心意识。

而初心对境。

觉知异乎木石。

名之为心。

次心筹量。

名之为意。

了了别知。

名之为识。

妄想若息。

三皆都忘。

境界亦灭。

唯一真心。

虚通无碍。

无所不遍。

而更有何物之可滞哉。

  ○三劝勉 #

  熟览斯文。时时警策。强作主宰。莫狥人情。

  上二句依法自警。

下二句勉志上趋。

熟览等者。

谓须熟读其文。

蕴之胸中。

时时自警。

深思其义。

策励进修。

不可一经耳目。

便置之高阁。

强作主宰等智。

凡夫为无明所熏。

久习成性。

触境即便随缘。

苟不自勉。

立决烈之志。

开特达之怀。

秉智慧弓。

执坚固箭。

暂尔随流。

则必为群邪所诱。

四魔所害也。

  记曰。四魔者。一五阴魔。二烦恼魔。三死魔。四天魔。

  ○四显示因果 #

  业果所牵。诚难逃避。声和响顺。形直影端。因果历然。岂无忧惧。

  上二句业报。

次二句设喻。

第五句不昧。

第六句勔慎。

业果所牵等者。

业即所作不善之因。

果由因至。

因移果熟。

牵报难逃。

如法句经云。

昔有梵志兄弟四人。

俱得五通。

各知七日后。

命必当终。

共相谓曰。

我等神通自在。

岂不能避此难耶。

其兄曰。

吾入大海。

正处其中。

上不出水。

下不至底。

无常杀鬼。

焉知我处。

二弟曰。

吾擘须弥山开。

入中还合。

无常杀鬼。

焉知我处。

三弟曰。

吾处虚空。

隐形无迹。

无常杀鬼安知我处。

四弟曰。

吾隐居大市。

众人猥闹之中。

各不相识。

无常杀鬼若至。

随得一人。

何必取我。

四人议讫。

各适所至。

七日期满。

各从其处。

而皆命终。

佛以道眼观见其死。

终不可避。

而说偈曰。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

此正所谓难逃者也。

声和形直。

喻善因。

响顺影端。

喻善果。

若其声暴。

则其响烈。

其形曲。

则其影呙。

理之必然。

非有声而无响。

亦非形影而有相乖。

声响不异。

形影无差。

因果不亡。

故曰历然。

业报靡爽。

岂容不信。

交报目前。

宁无忧惧哉。

  记曰。如来尚受马麦金枪。罗汉不免蛇螫饿亡。况我凡辈。可不惧哉。

  故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上二句明因时。

下二句明果时。

经云者。

引如来言。

假使者。

设况之词。

百千劫者。

举其大数。

以该无始也。

又举其近以况其远。

知其远以晓其近也。

所作业者。

谓身口意所造不善之行。

不亡者。

毫厘无失。

因缘会遇时者。

业果相牵。

时至即会遇。

果报还自受者果以酬因。

交报无谬。

自作还自受。

别人替不得。

  记曰。百千属远时。所作属远因。会遇是近时。自受是近果。举百千以知无始。故曰举近况远。举百千以知现前。故曰知远晓近。

  故知三界刑罚。萦绊杀人。努力勤修。莫空过日。

  上二句令识苦境。

下二句令知修断。

谓令知苦境而勤修出离道也。

以三界众生。

生不免老病死诸苦。

故曰刑罚。

诸惑结使缠缚众生。

轮转三界。

不得出离。

是为萦绊。

烦恼怨贼。

能断慧命。

故曰杀人。

努力勤修者。

无上妙道。

非懈怠者能得。

莫空过日者。

不可坐丧光阴。

须求升进。

日有其益。

  记曰。

苦境者。

即三界六道众生受报之处。

然此果报。

由积恶因而有。

欲免苦果。

须断恶因。

欲得涅盘寂灭之乐。

当修无上出离之道。

苦果是世间恶报。

涅盘是出世间妙果。

修断者。

谓断恶而修善也。

日有其益者。

所谓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则道业踰高。

益之则学功踰远。

损益即断修之异名也。

  ○五自行化他 #

  深知过患。方乃相劝行持。愿百劫千生。处处同为法侣。

  上二句自觉觉他。

下二句誓同法界。

深知者。

自觉彻见也。

过患者。

五欲迷人。

如蜜中藏毒。

非智者莫知。

三界火宅。

惟长者乃识。

相劝者。

觉他也。

令识毒而悟火宅也。

行持者。

依教奉行也。

愿百劫千生等者。

此乃沩山冥古今。

析长劫。

达生死本空。

涅盘如梦。

了一切法。

皆即真如。

器界即法界。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故誓曰。

百劫千生。

同为法侣。

  记曰。百劫千生者。举其大数也。以达生死本空。涅盘如梦。不离三界。常处华藏。共为菩提法属。作他不请之友。故曰同为法侣。

  △次重颂三 #

  一标颂题。二颂教诫。三颂示法。

  ○一标颂题 #

  乃为铭曰。 #

  此铭乃依前长行中文。重宣其义。结之为颂。使学者。记取终身不忘也。然其中文句次第。稍异长行。不必逐文穿凿。但以意会。则理无不周矣。

  记曰。铭者。警戒之辞。所谓刻骨铭心。如镌石不忘也。今举其大纲。摄其之要。结之为颂。俾学者而易持诵焉。

  △二颂教诫十一

  一幻色。二时节。三生灭。四流转。五爱取有。六虚生空老。七无明惑。八慨时命速。九现因后果。十因果所由。十一循还不息。

  ○一幻色 #

  幻身梦宅。空中物色。

  梦宅物色。

俱喻幻身。

然梦宅。

因寐而有。

物色。

由翳而生。

业系本虚。

四大妄有。

故名为幻。

如世幻术之人。

以草木巾等。

幻作人物禽兽。

往来动止。

色相宛然。

幻法一收。

人畜了不可得。

此身无实。

亦复如是。

空中既无物色。

梦里岂有华堂。

良由迷真执妄。

故长夜寐而不觉。

为爱见病之所翳。

故见空中有诸花相。

及第二月。

  记曰。

第二月者。

月本惟一。

以目病故。

见有重轮。

似有二月。

空及本月。

喻法身。

花及第二月。

喻幻质。

众生惟一法身。

元无幻质。

由迷色心。

故认五蕴四大幻躯为自所有。

如梦所见。

长夜轮回。

而不醒觉。

  ○二时节 #

  前际无穷。后际宁克。

  前际谓无始。

后际谓未来。

前既无始。

故曰无穷。

后亦无终。

故曰宁克。

谓诸众生前之生死受身舍身。

不能穷其边量。

后之生死宁定其边际。

惟有一念不生。

则前后际断矣。

  ○三生灭 #

  出此没彼。升沉疲极。

  出是生。没是灭。即生此死彼也。升则人天修罗。沉则地狱鬼畜。疲极者。心神为业驱使。流转不息。宁不劳倦疲极哉。

  ○四流转 #

  未免三轮。何时休息。

  三轮者。三界轮回也。何时休息者。由因感果。果复造因。舍身受身。如牛坏轭。生死无际。何有休息。惟破三界二十五有者能之。

  ○五爱取有 #

  贪恋世间。阴缘成质。

  贪恋是爱取。

阴缘成质。

是有。

世间。

谓情器世间。

阴即五阴。

缘即十二因缘。

以众生贪爱恋着。

情器世间。

故禀父母遗体。

此身本无。

由假阴缘而有。

故曰成质。

  记曰。

器世间者。

谓世界如器。

众生安住其中。

即此三千大千世界也。

情世间者。

谓五阴和合而成者是也。

楞严云。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

生缠缚故。

於器世间。

不能超越。

是也。

缠缚。

即贪恋也。

世以隔别为义。

亦三世也。

间是间差。

谓种种差别。

而不相谬乱也。

然此情器世间。

本来无有。

以妄想故而建立之。

故净名云。

从无住本。

立一切法。

天台释云。

若迷无住。

则三界六道纷然而有。

因立世出世间一切诸法。

若解无住。

即是无始无明。

返本还源。

发真成圣。

楞严云。

一人发真归源。

十方世界尽成消殒。

此则情器世间俱破。

而质不可得矣。

  ○六虚生空老 #

  从生至老。一无所得。

  此言生老二支。生无所益。是名虚生。老无所得。是名空老。

  记曰。一无所得者。於戒定慧门。出世诸法。无一安足处也。

  ○七无明惑 #

  根本无明。因兹被惑。

  一切众生。

本具真如实相。

妙净明心。

良由最初一念。

不如实知。

不觉心动。

忽然念起。

妄见境界。

名为无明。

斯即无明最初生相。

为生死苦本。

染法之因。

由此因故。

熏习真如心体。

增长而成六法。

一贪。

(此以染着为性)二嗔。

(此以憎恚为性)三慢。

(此以自恃陵他为性)四无明。

(此乃於诸事理迷暗为性)五疑。

(此乃於诸谛理犹豫不决为性)六不正见。

(此乃於诸谛理颠倒推度为性。

此见有五。

一身。

二边。

三邪。

四见取。

五戒禁取)此之六法。

能生随等诸烦恼。

以能生故曰根本。

由此根故迷本圆明。

覆蔽真心。

於诸世出世间等法。

不能明了。

故曰无明。

一切众生因斯无明。

迷惑真性。

不能见道。

惟造有漏之因。

故曰被惑。

若能一念返照。

则此无明。

内被真如所熏。

发起正信修行。

成於净业。

由此净因。

反熏真如。

了明自心。

顿同诸佛。

所谓一念净心成正觉也。

  记曰。

由不了真如实相。

妄念忽兴。

名为无明。

既迷真实。

故称为惑。

迷惑既深。

三业炽然。

故造善恶。

由善恶业。

牵向六道。

妄受生死。

所以一切众生迷真逐妄。

故於不迁境上。

空受轮回。

向无脱法中。

妄生缠缚。

如春蚕之作茧。

似秋蛾之赴灯。

以二见之丝。

缠无明之茧。

以无明贪爱之翅。

扑生死之火轮。

从生至生。

念念相续。

故受生死轮回。

无有休息。

苟能离念。

则一切烦恼生死悉皆尽矣。

  ○八慨时命速 #

  光阴可惜。剎那不测。

  一生空过。是为可惜。无常忽至。非人可测。所谓一剎那间。转息即是来生是也。

  ○九现因后果 #

  今生空过。来世窒塞。

  今若不植明慧之因。岂招当来通达之果。

  记曰。窒塞是壅蔽之。义即不通之谓也。

  ○十因果所由 #

  从迷至迷。皆因六贼。

  从迷是空过。

至迷即窒塞。

此亦三世互举也。

由昔不悟。

至今昏迷。

今若不了。

迷更转深。

此迷无有别法。

皆因六贼所致。

虽曰六贼难防。

意为其主。

主若被获。

五都亡矣。

  记曰。

不了即迷也。

转深即来生。

以至后后生也。

贼者。

劫害之义。

谓此六根数取六尘境界。

染污真心。

丧失智慧。

劫功德财。

功德财者。

略有七。

一信。

二戒。

三闻。

四舍。

五慧。

六惭。

七愧。

乃至无漏根力禅定等。

  ○十一循环不息

  六道往还。三界匍匐。

  因果展转相感不息。故曰往还。升沉疲极。故曰匍匐。总由被贼驱使。流转六道。升沉三界。无有休息故也。

  记曰。匍匐。乃匍上匐下。即升沉之谓。又急遽貌。会意可知。

  △三颂示法七 #

  一依师。二择法。三了妄。四归真。五相忘。六寂照。七双泯。

  ○一依师 #

  早访明师。亲近高德。

  明师能令法眼明正。高德能使戒德清高。早访言不可蹉跎延时。亲近谓须久久依止。

  记曰。

明师能令慧光朗发。

故得法眼明正。

高德能使尸罗皎洁。

故得戒德清高。

是以古人千里参寻知识。

得遇作家手眼。

即高挂蒲团。

折却柱杖。

如南岳径山等。

若无善知识所护。

则为邪师惑乱。

内发邪因。

外行邪业。

何能决择去其荆棘者乎。

永明寿禅师云。

若逢真正导师。

切须勤心亲近。

假使参而未彻。

学而未成。

历在耳根。

永为道种。

世世不落恶趣。

生生不失人身。

才出头来。

一闻千悟。

益非小也。

  ○二择法 #

  决择身心。去其荆棘。

  决之在心。择之以慧。行者当以无漏慧。拣择身心。去其不善。择其善者而修之。如鹅王之择乳也。荆棘。乃无明妄想五盖十习。诸不善法也。

  记曰。

水乳相和。

鹅王入口。

则水乳自分。

而饮其乳。

弃其水也。

凡夫善恶二法相参。

浑於八识田中。

行者修行。

须具慧目。

择取善者。

弃其不善。

使身心皎洁。

则去道不远。

斯即七觉意中之择法觉也。

五盖者。

一贪欲。

二嗔恚三睡眠。

四掉悔。

五疑盖。

十习者。

一淫。

二贪。

三慢。

四嗔。

五诈。

六诳。

七怨。

八见。

即邪见也。

九枉。

谓逼压良善也。

十讼。

谓相论得失也。

  ○三了妄 #

  世自浮虚。众缘岂逼。

  世间一切有为诸法。

犹如梦幻游云。

皆从妄而生。

了无实性。

众缘即世间诸法。

既自浮虚。

岂能逼人。

然世诸缘事法。

悉从真性随缘而成。

如水随器方圆。

遇风波生。

凡夫由妄想风。

激於本源。

波涛涌沸。

见波忘源。

故执事迷真。

而为种种事缘所逼。

如不迷真。

即不受其瞒也。

  记曰。水喻真性。器波喻众缘。事法即境也。风喻妄想。知波全水。即了妄归真。是曰不受其瞒。

  ○四归真 #

  研穷法理。以悟为则。

  要得无疑田地。直须行到水穷山尽始方休。

  记曰。

法乃自心之法。

法之所显曰理。

研穷如除镜垢。

垢尽光生。

故曰以悟为则。

然法是轨持义。

轨生物解。

任持自性也。

任持自性者。

一切众生。

皆有本觉妙明真性。

虽流转六道。

受种种形。

而此觉性不曾失灭。

生解者。

众生悟入知见。

虽因知识善友开示。

然其智解。

从觉性生。

如水土之润。

生谷等芽。

而芽从种生。

不从水土生故也。

  ○五相忘 #

  心境俱捐。莫记莫忆。

  心即人。

境即法。

莫记莫忆。

即人法两忘矣。

四祖云。

一切不留。

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

不劳心力。

盘山云。

心月孤圆。

光吞万象。

光非照境。

境亦非存。

光境俱忘。

复是何物。

譬如掷剑挥空。

莫论及之不及。

斯乃空轮无迹。

剑刃无亏。

若能如是。

心心无知。

全心即佛。

全佛即人。

人佛无异。

始为道矣。

  记曰。

心是能。

境是所。

若知能所无体。

顿悟人空法空。

忽了物我无依。

始信境寂心空。

无知者。

经云。

圣心无所知。

无所不知。

即本觉心体也。

本觉真心。

心性寂灭。

本无知觉。

故能知能见。

如镜无像。

故能鉴物。

虽曰能鉴。

然鉴而无鉴。

灵知本寂。

故终日知。

而未尝知。

有知即无明。

有见即妄想。

智体本无无明。

及於妄想。

以无知故。

故曰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

  ○六寂照 #

  六根怡然。行住寂默。

  心境俱捐。

二障解脱。

照体独立。

绝知会。

忘能所。

得於内。

应於外。

是故六根自若。

脱洒洒地。

岂不怡然。

行住坐卧。

动静皆如。

故曰寂默。

永嘉云。

行亦禅。

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是也。

  记曰。

目对千山。

心闲一境。

是以六根自若。

优游三界。

脱洒四生。

不为声色尘劳所累其神。

逍遥物外。

故曰怡然。

永嘉云。

妙悟玄宗。

虚心冥契。

动静常矩。

语默恒规。

恬澹息於内。

萧散扬於外。

华严论云。

唯寂唯默。

心造如来之样。

不着不恋。

入道合法之辙。

是也。

言寂照者。

寂是体。

照是用。

道之所极。

极於此也。

  ○七双泯 #

  一心不生。万法俱息。

  不与万法为侣者。则前后际断。是曰俱息。

  记曰万法者。

是指其总数。

而实该於一切也。

今举前后。

则包括十方三世一切事理内外诸法尽矣。

万法虽众。

不出心境。

心空境寂。

独露堂堂一丝不挂。

是曰不与万法为侣。

一心者。

本觉妙明真心也。

起信论云。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心体离念。

故曰不生。

楞伽云。

心生则种种法生。

心灭则种种法灭。

所谓心异则千差兢起。

心灭则万法坦然。

心染则六道四生。

心空则一道清净。

宗镜云。

何谓一心。

谓真妄染净。

一切诸法无二之性。

故名为一。

此无二处之法。

实不同空性自神解。

故名为心。

一心之体。

来去寂灭。

不可以有无处所。

穷其幽迹。

不可以识智诠量。

谈其妙体。

唯证入者。

只在心知。

但能内观一念无生。

则空花三界。

如风卷烟。

幻影六尘。

犹汤沃雪。

廓然无际。

唯一真心。

此心本自圆明。

元清净体。

无起无生。

自体不动。

不为生死所染。

不为涅盘所净。

问曰。

心既唯一。

妄从何生。

答曰。

盖由最初迷一法界。

不觉妄起。

而有其念。

如睛劳有空花现。

睡熟有梦寐生。

即此名为妄心。

此之妄心。

元无自体。

但因前尘随境有无境来即生。

境去即灭。

是心是境。

各无自性。

唯从因缘而生。

如镜里像。

水中月。

愚夫认此为真。

二祖於此心不安。

而求安心法。

於一言下。

便了此心不生。

故云。

觅心了不可得。

即知真心虚灵明妙。

遍一切处。

含十方界。

既心因境起。

若此妄心不生。

则尘境顿灭。

故云俱息。

前云寂照。

犹存境智两立。

今智境交彻而两亡。

故曰双泯。

境智既泯。

唯一本觉真心。

寂灭无相。

体同诸佛。

故永嘉云。

境智冥一。

万累都泯。

妙旨存焉。

问曰。

智泯何以应机接物。

境亡则奚能感彼来应。

答曰。

般若无知论云。

智弥昧。

照逾明。

神弥静。

应逾动。

境弥寂。

应逾感别行钞云。

由理智冥合。

故得一切诸法无非法身。

十方众生。

有发菩提心。

心识净者。

无不应现。

而为说法。

故此真如体性。

犹若摩尼。

随色所现。

何无感应之谓哉。

  沩山警策句释记卷下(终)

  音释

  称古称字。 #

  窳音与隋也。 #

  勔音免劝勉也。

  呙快字平声不正也俗作歪非。

  萦绊上音。荣系也。下音半系足也。

  轭音厄驾牛领木。

  二障烦恼障所知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