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镜三昧本义

续藏经 宝镜三昧本义

 清 行策述 #

  

  宝镜三昧本义 #

    荆溪释 行策 述 #

  宝镜三昧者。

洞山亲印於云岩而密授曹山者也。

洞下诸师恐属流布。

但於室中密授。

以定宗旨。

以防渗漏。

自朱世英得之老僧。

始获传於世。

文有三百六十言。

於中如离六爻偏正回互数语。

为一篇之枢钮。

然秘藏幽扃难开物解。

间有一二尊宿出其义意。

又支离失旨。

适以辱先宗而悞后学。

近见人天眼目一书载五家宗旨。

而洞宗讹舛滋多。

岂非迷此本源三昧之故与。

予友旅堂居士胡介见而伤之。

属予考正其义。

既而居士谢世。

予蕴诸怀者数年。

一日偶因禅者劝请遂阖户烧香三复遗言。

觉三昧精义於重离一卦中层见迭出。

因抽绎其绪作六种图说以发明之。

初一为总。

后五为别。

盖欲阐发幽微。

非为世谛流布。

知我罪我所不暇计也。

予既慨古说纰缪。

且不欲负旅堂之托。

勉而述此。

敢曰三昧本义。

果如是乎。

惟具眼者辨之。

六种图说者。

宝镜三昧图说。

正偏回互图说。

三迭分卦图说。

五变成位图说。

二喻显法图说。

六爻摄义图说。

  宝镜三昧图说 #

  

  向上一窍。

千圣不传。

随义悉檀。

故形文彩。

此在儒乘谓之太极。

本不可名。

强名太极。

本不可状。

强作此相。

凡两仪四象以至六十四卦。

皆从此相生。

此相从无相生。

无相无生无不生。

今论此相。

入我法中有种种名。

华严名此为一真法界。

法华名此为一实相。

涅盘名此为秘密藏。

六道众生具此昧此。

为第八阿赖耶识。

名如来藏性。

三世诸佛转此证此。

为第九庵摩罗识。

名大圆镜智。

历代祖师悟此传此。

为最上秘密宗旨。

名宝镜三昧。

一切教乘为能诠。

此为所诠。

一切宗乘为能标指。

此为所标指。

然此中却无能所。

无名相。

无言句。

所谓混沌未分。

黑白未兆。

参玄上人当先了此。

若未了此而说正说偏说明说暗。

犹如话月。

岂能照境。

故知乖明净之体。

缺鉴照之用。

虽终日宝镜中而三昧叵得也。

虽然。

作此相时已属染污。

况复婆和。

姑置勿论。

  正偏回互图说 #

  

  此图两仪既判。

黑白已分。

以黑表正。

以白表偏。

所谓正中有偏。

偏中有正。

回互之义本此。

中间仍有一虚相者。

表向上事。

今亦隐於黑白间也。

黑白是奇偶二数。

即前太极相所生。

为卦画爻象之本。

然论所表之法。

不惟偏正。

今略配名义使不迷宗。

所谓黑者於位表正。

於相表暗。

於时分表夜。

於界处表内。

於人伦表君父。

於二家表主。

於法界表理。

於法门表体。

於二德表性。

於二严表智。

於二智表实。

於二门表本。

於四十二位表果。

所谓白者为偏位。

为明相。

为昼分。

为外界。

为臣子。

为宾家。

为事法界。

为用门。

为修德。

为功动。

为权智。

为迹门。

为因位。

此诸二法虽各依位住。

而飞伏隐显互相涉入。

虽互相涉入而又各住本位未尝混乱。

此非意识之境。

入此三昧。

法如是故。

此回互之义。

为一家之要旨。

洞宗学者尤宜详之。

  三迭分卦图说 #

  

  此图已略见大意。

卦有六爻。

统惟奇偶二数。

先圣取其回互之象以立宗旨。

但其旨既幽秘。

而形诸文者复引而不发。

意欲学者於入道后深思而自得之耳。

乃从上诸师异说纷纭。

昧於三迭五变之言。

向本卦外别变五卦支离配释。

大非旨也。

不知本文直云。

如离六爻是取正偏回互之象。

非取离为心火之卦义也。

而本卦中自具三迭五变天成玄妙之趣。

学者苟不向外求索。

於此爻象谛观熟玩。

思之思之又重思之。

则鬼神将为冥通而祖意无余蕴矣。

今不攻异端直出本义。

先将本卦六爻分为三迭以象三德。

所谓迭而为三者也。

即初二两爻为初迭。

洞上之宗贵乎回互。

故顺象正中偏。

互象偏中正。

与五变中初二两变之爻正同。

象般若德也。

以三四两爻为二迭。

回互观之。

纯阳无阴。

但第四爻阳居阴位。

是正偏妙叶。

故象正中来。

即是三变之爻。

象法身德也。

以五六两爻为三迭。

互象兼中至。

顺象兼中到。

与四五两变之爻正同。

象解脱德也。

又内卦三爻阴阳住位。

为自受用三昧。

外卦三爻阴阳易位为他受用三昧。

其三德三昧之义。

后当广明。

  五变成位图说 #

  

  此即三迭六爻变为五位。

以尽一卦理趣。

所谓变尽成五者也。

就五位中开之则有十爻。

以更互取象。

故仍不出本卦六爻之外。

迭变之巧其在兹乎。

然变有二义。

一变化义。

二变易义。

今但取变易义。

例如四十二位因果互易。

谓之变易生死是也。

既知变是易义。

则易爻不易卦。

若别出五卦。

与五位名义无涉。

况位次混乱。

图相不合。

亦不思之甚也。

且明说如离六爻偏正回互。

奚取於多卦多爻。

千古病根只在错看变尽成五一句耳。

洞山本意谓。

易尽六爻恰成五位。

既误易尽为化尽。

又误成五位为成五卦。

以故支离配释愈出而愈谬也。

略明五变竟。

复次。

若欲配位。

不须互取十爻。

只就六爻。

五位义足。

今更悉之。

谓以初一爻为正中偏。

盖全理即事。

故此正中即有偏。

但偏相不可见。

譬如朔日之月。

暗中明相不可言无。

故参同契云。

当暗中有明。

勿以明相睹是也。

以是义故。

不须互取第二阴爻也。

次以第二一爻为偏中正。

盖全事即理。

故此偏中即有正。

但正相不可见。

譬如望日之月。

明中暗相决定是有。

故参同契云。

当明中有暗。

勿以暗相遇是也。

以是义故。

不须互取第三阳爻也。

次以三四两爻为正中来。

此位必须两爻互取方成位义。

后当别明。

次以第五一爻为兼中至。

第六一爻为兼中到。

盖此二位在正中妙叶之后。

故二图虽纯白纯黑。

一是妙叶而发於用。

为理事双彰。

一是妙叶而归於体。

为理事双泯。

曰兼至。

曰兼到。

兼即互义。

以是义故。

不须互取四五两爻也。

既尔。

何故迭变中皆取复不取单。

盖以单爻义虽具而相不显。

回互之象不得灼然昭着。

且与正中来一位单复不等。

以是义故。

舍单用复。

然则据实言之。

位位回互。

爻爻回互。

单即具复。

复即是单。

单复复单弥显重重无尽之义也。

思之。

  二喻显法图说 #

  

  此图理趣较前愈妙。

前约正偏单复以配位。

今约总别阔狭以显法。

总别是显法味。

阔狭是显法相。

所谓如荎草味。

如金刚杵是也。

以此二喻双显五位之法。

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

今先明总别者。

喻中荎草为总。

五味为别。

法中离卦为总。

五位为别。

荎草即药中五味子。

一物而具五味。

喻一卦而具五位也。

开一为五。

合五成一。

五一执亡。

开合无碍。

大意如此。

若次第说者。

天一生水是为初爻阳位。

水曰润下。

象初爻居一卦之下。

润下作咸。

故为咸味也。

地二生火是为二爻阴位。

火曰炎上。

象二爻自下而上。

炎上作苦。

故为苦味也。

天三生木是为五爻阳位。

木曰曲直。

曲与直反。

象第五阴爻与阳位反。

曲直作酸。

故为酸味也。

地四生金是为六爻阴位。

金曰从革。

从与革反。

象第六阳爻与阴位反。

从革作辛。

故为辛味也。

天五生土是为中阳之位。

土爰稼穑。

象果地能生诸功德。

稼穑作甘。

故为甘味也。

又水以濡湿为义。

象正中偏之初沾理水。

火以照暗为义。

象偏中正之起行向果。

木以发生为义。

象兼至之发於用。

金以退藏为义。

象兼到之归於体。

土以坚静为义。

然有智震动。

象正中来。

以重阳坚实而有微动之意。

故约五行配五位味也。

又此五行之中。

水与火对。

金与木对。

而土独无对位在中央。

象正中来。

妙挟前后四位。

中正独居尊贵之位。

不可有对。

故洞山颂中诫令学者无触当今之讳。

所谓错然敬之则吉也。

又喻中随触一味五味具足。

以总是一物故。

法中一位才举五位俱该。

以总属一心故。

故借荎草以喻法味之妙也。

次明阔狭者。

喻中阔狭易知。

金刚杵者。

力士所执之宝杵。

其形头尾阔而腰独狭。

故取之以喻法相。

法中阔狭者。

重离六爻虽分五位。

不违三法。

故以初二两位合为一法。

盖理与事对。

智与行对。

如鸟二翼。

如车两轮。

翼欲其比。

轮欲其并。

缺一则难翔空致远。

是故爻位虽有次第。

法相则无前后。

二位并融是真般若。

是为法中头阔。

次以四五两位合为一法。

盖体与用对。

权与实对。

如月有影。

如灯有光。

彰则双彰。

泯则齐泯。

离二则成狂见戏论。

是故爻位虽有次第。

法相亦无前后。

二位同时是真解脱。

是为法中尾阔。

次以第三正中来位自为一法。

盖前两位是望此位造入者。

后两位是从此位转出者。

惟此位统前摄后。

独一无侣。

理事智行体用权实。

入此位中皆悉如如。

所谓一如无二如。

无二如故是真法身。

是为法中腰狭。

又喻中宝杵。

举头则腰尾连属。

举腰则头尾俱来。

举尾亦尔。

此三处若一处坏则不成宝杵。

法中三法即是一法。

名为秘藏。

若约本名。

自具法喻。

即名宝镜三昧。

此中说正偏。

真般若必具解脱法身。

说正中。

真法身必具般若解脱。

说兼中。

真解脱亦尔。

此三法若一法缺则不成秘藏。

又喻中宝杵是金刚。

坚牢不坏故。

究竟成阔狭之形。

法中秘藏即宝镜三昧。

圆净无缺故。

究竟具阔狭之相。

故借金刚杵以喻法相之妙也。

次复应知此三昧中开合之相。

初分一卦为三迭。

次变三迭成五位。

今束五位为三法。

又融三法还成一法。

而此三昧非一非三非五。

即五即三即一。

迭而为三。

明一即三也。

变尽成五。

明一即五也。

如荎草味。

证五即一也。

如金刚杵。

证三即一也。

乃至非开非合。

非总非别。

非阔非狭。

即开即合。

即总即别。

即阔即狭。

是为大三昧。

是为甚深三昧。

是为不思议三昧也。

又一卦五位互取十爻。

前后四位象同义异。

正偏两位则以下爻为主。

上爻为互。

至到两位则以上爻为主。

下爻为互。

此观象者所当悉也。

本义已彰。

略攻异解。

觉范变大过.中孚.巽.兑.重离五卦。

又改兼中至为偏中至以对正中来。

而以兼到一位独居。

后大悞学者。

不可不辩。

盖正中来一位天然尊贵。

为四位之枢钮。

犹如五方之中。

五行之土。

岂容有对。

况正中来图象是圈内黑相。

偏中至是纯白之相。

全不相对。

又兼中到是纯黑之相。

与兼中至纯白之相正相对。

岂可谓兼到一位独在后而无对乎。

又以偏中至对正中来。

则中间有两位。

乖杵形喻。

又以五卦配五位。

则五位非一卦中具。

违荎草味喻。

是则於五图二喻悉皆不合。

全昧五位旨趣。

觉范既谬出五卦。

又谓古来老师大衲皆用兼中至。

不晓其何义。

所谓明眼人前有三尺暗。

信乎。

又永觉和尚变既济.未济.损.益.重离五卦。

虽所安五位粗合法相。

然以至到两位居下。

正偏两位居上。

此由错变四卦。

依卦定位。

故头尾倒置。

虽似是而实大非。

嗟乎。

二老者所谓大老也。

而於迭变之巧。

二喻之妙。

亦有所未知焉。

自余卑识劣解无足论矣。

  六爻摄义图说 #

  

  问。

如上五种图说。

发明三昧妙义足矣。

此复何为而作耶。

答。

有二意。

一是开蒙。

二是摄义。

良以智识昧略之人。

自谓不着言象。

不求甚解。

於此甚深义海不沾涓滴之味。

意曰夫重离六爻先圣偶然托喻耳。

胡必精研而深索之。

果尔则华严为群经之王。

何故处处表法。

方山长者制论。

动辄以八卦五行阴阳义理配释。

岂皆出偶然耶。

且河岂偶出图。

洛岂偶出书。

伏义氏岂偶画卦而数。

圣人者妄着言象而玩索之耶。

既非偶然。

即此重离一卦中圆具世出世间一切法。

若广摄义类。

则诸佛教纲列祖纲宗罄无不尽。

今但略摄大纲。

令未解者稍知六爻义理分齐。

若神而明之触类而长之。

则存乎其人矣。

所摄义类略说如左。

  先取内卦三爻为自受用三昧者。

盖初爻是纯阳之位。

若参合教乘。

象首创文殊根本智。

如善财以童子为纯阳之人。

初见文殊是纯阳之友。

顿明本理。

发菩提心。

故为初心根本之智。

於天台摩诃止观五章大意中。

此当发大心也。

若约本师一期化迹。

则为王宫初降之相。

若参学人初始发心。

痛念生死。

遇真善知识。

开示向身心世界未形以前。

只眼豁开。

顿明本有者。

配属此位。

若合诸祖。

则此是初生法王之家。

故为诞生王子。

久远背觉。

今始合觉。

故为向无始已来真常理性。

以智慧力今乍开发。

故为正中偏也。

所谓颠倒想灭。

肯心自许。

  第二爻是阴居阴位。

象道前普贤广大行。

摄五十二位功勋。

如善财自妙高峰证初住。

后历一百十城参五十三善知识。

差别门庭一一透过。

是谓涉大功勋。

於止观五章中。

此当行大行也。

若约本师。

为出家苦行之相。

学人省悟后践履此道。

不以得少为足。

就作家炉鞴多方煅炼。

深明差别日益玄奥者。

配属此位。

若合诸祖。

此是徧历阶级而成大业。

故为朝生。

然与石霜颂意稍异。

彼是臣种外绍而不就位。

此是王种内绍而未就位者也。

又位位进修不背。

故为奉。

位位以无住行。

趋求极果。

故为偏中正也。

所谓毫忽之差不应律吕。

即此二位智行互资。

功位迭进。

智得行而繁兴大用。

行得智而念念无为。

一即二二即一。

不一不二而一而二。

故成般若德也。

恐学人到此失照。

故取初迭二爻上下回互。

以显因慧之妙。

所谓背触俱非。

如大火聚。

  第三爻又是阳居阳位。

象已证等觉后得智。

承前位以根本智进修大行已臻极果。

故人位皆正也。

合前二位以象学人从凡入圣徧游果海。

中中流入不退不住。

至此则转功就位。

自利行满。

故为自受用三昧也。

如善财南询终至弥勒楼阁。

不离当处而徧参。

不出一心而行毕。

一生圆证佛果。

剎那顿越三祇。

理事一如。

体用皆正。

是为到彼岸智。

於止观五章中。

说当证大果也。

若约本师。

为树下成道之相。

学人直了一心。

不存悟境。

彻法源底。

透末后牢关。

所谓一生参学事毕者。

配属此爻。

若合诸祖。

此是等觉最后之身。

故为末生。

因涉大功勋而至。

故为功。

即就中功也。

所谓类之弗齐混则知处。

然此中末生王子与洞山正中来不同。

此乃久历功勋而方入位者。

彼则已在正位而转身者。

须知正中来一位是於第三变互爻之中意取次上第四一爻之象而立其名。

以此三爻虽正。

无来义故。

来即如来之来。

言乘真如而来。

此则从正中妙叶而来。

故云正中来也。

从中来故。

不同末生未离正故。

亦非兼至。

如洞山颂云。

无中有路隔尘埃。

无中是正有路故来。

尚未离位。

故与尘埃相隔。

不达者误作出尘埃。

一字之差便滥后位矣。

洞山立言明妙如此。

而从上诸师或配同末生。

或颂出功用。

皆不得旨。

古惟曹山一人亲承面禀。

故五位颂得洞山之髓。

其颂正中来云。

未离兜率界。

乌鸡雪上行。

错会者曰。

乌鸡表正。

雪表偏。

是转位就功。

向偏位上利生接物。

故云雪上行也。

又以图相谬证云。

所以图为内黑外白。

是乌鸡雪上之象。

审尔则与兼中至何以别耶。

且既云未离兜率界。

何得在白雪上行耶。

须知曹山颂意以乌鸡表人。

雪与兜率界同表正位。

雪取一色义不取白义。

如颂兼至云焰里寒氷结。

焰取明义表偏。

不取赤色。

氷取寒凝义表正。

亦不取白色也。

疑者曰。

何以图相内黑外白。

既五图皆以白表偏。

此何意独表正。

不知此位图相妙密难知。

今不惜秘旨更为明破。

盖此图在外圆相即是第三阳爻奇数所成。

表正位也。

在内黑相即是第四阳爻。

奇数以表正位中人。

是取二阳奇数表法。

非取圈内空白处也。

然此五位图颂惟始末二位无讹。

中间三颂与图位舛错。

诸本互差。

无人辨正。

故今为出之於此。

又见以君臣五位如次配入此五位者。

亦不可从。

盖君臣虽具五位。

开合不同。

学者当细心体之。

至如临济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拣.四照用等。

则皆兼至一位中事也。

故知五位宗趣最为广大。

岂惟一家建立无越於此哉。

  次取外卦三爻为他受用三昧者。

盖第四爻乃阳居阴位。

象妙觉逆流。

回入生死海。

将欲从体起用。

分身於法界之中。

随机普应。

虽未入俗利生。

已运大悲。

已垂冥迹。

与前爻不同。

故寄阴位以表之。

学人到前位已证法身。

能不住法身边。

不守枯桩处。

不着无言说。

不为自了汉。

誓愿垂珍着敝入泥入水作大佛事者。

配属此爻。

若合祖意。

以前三爻之阳是功穷位极之阳。

此是转位就涂之阳。

两阳合观。

一镇静。

一暗动。

故为正中来也。

故谓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至此二位自利已满天然尊贵。

以法界法性为身。

故成法身德也。

恐学人到此坐着。

故取中迭二爻上下回互。

以彰果德之妙。

所谓通宗通涂挟带挟路。

  第五爻是老阴居老阳之位。

象道后普贤圆满行。

以前位乘愿涉俗随类化身繁兴大用弥纶法界。

故体偏而位常。

正是佛果后行。

与华严离世间品同旨。

於止观五章中。

此当裂大网也。

若约本师。

为转大法轮之相。

学人福智已足。

时节若至。

得座披衣。

横身为物。

向玄门要路杀活擒纵。

宾主君臣投机合道。

箭锋相拄啐啄同时者。

配属此位。

若合诸祖。

此是已透法身为物作则。

故为化生。

果后不舍因门。

故犹为王子。

诸法并兴。

万机齐赴。

故为共功。

妙叶通涂敲唱双举。

故为兼中至也。

所谓先圣悲之为法檀度。

  第六爻是老阳居老阴之位。

象究竟真如法界海。

与四爻体同而用异。

四爻是以体涉用。

此是摄用归体。

外不住万行。

内不住一心。

三际平等。

十方坐断。

心佛众生了不可得。

是为秘密藏。

於止观五章中。

此当归大处也。

若约本师。

为入般涅盘之相。

学人一则出世能事毕已。

权实双收。

万机寝息。

退藏稳密。

犹如羚羊挂角者。

配属此位。

若合诸祖。

此是虚玄无着之宗。

循复还之。

与第一位同体。

故为内生。

无生可度。

无世可兴。

乃无功之极致。

故为功功。

行位齐泯。

不落有无。

极尽今时。

还元合本。

故为兼中到也。

所谓潜行密用如愚若鲁。

此上二位展则行弥法界。

收则足迹难寻。

即展即收。

绝思绝议。

以其四句百非皆悉不到。

故成解脱德也。

恐学人到此未得自在。

故取第三迭二爻上下回互以尽隐显之妙。

所谓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又以前四爻是利他之愿。

五爻是利他之行。

至此六爻是利他行满回途得妙。

如大涅盘经云。

安置诸子秘密藏中。

我亦不久自住其中。

故合此三爻为他受用三昧也。

问。

前内卦第三爻既证极果。

则已到涅盘彼岸。

已住秘密藏中。

返本穷源更无升进。

今此第六爻所到境界。

与前第三是同是别。

若同。

何分五位。

若别。

则应更深。

此义云何。

答。

真如性海本无二源。

但前是本门还源。

今是迹门还源。

又前是功穷位极。

人位皆正。

今是功亡位泯。

人位皆无。

故不同也。

故知洞山立位。

於中间尊贵一位。

不取第三还源之爻。

而取第四逆流之爻。

以成位义。

弥见祖意之妙。

  又此重离六爻之象。

究其起尽。

循环无端。

盖一真法界浑无朕迹。

无有能所。

本不可说。

初开理智二门。

则理为所证。

智为能证。

故有初爻象生。

其图为多黑少白。

多黑处即理。

少白处即智也。

以此当初住位。

初断一品无明理障。

具一分智德故。

次智开因果二门。

故有第二第三爻象生。

二是因。

三是果。

二爻图为多白少黑。

多白处即因。

少黑处即果也。

以此从二住去。

位位中证一分真如果。

故三爻图为圈内黑相。

此是果海已极。

因位已满。

智与理冥。

故但成圆相也。

次理开体用二门。

故有第四第五爻象生。

四是体。

五是用。

四爻体虽挟用。

未离果海。

故其图即前圈内黑相也。

五爻不舍因行。

大用现前。

其图为纯白之相。

此白相中有白有黑。

以黑白双照故成纯白也。

若不照黑。

非兼至义。

既至此已展尽还收。

摄体用为一理。

泯因果为一智。

双收理智归一真法界。

故有第六爻象生。

其图为纯黑之相。

此黑相中无黑无白。

以黑白双亡故成纯黑也。

若黑不亡。

亦非兼到之义。

然此一真法界。

究竟不可说。

还与第一爻为体。

元是最初理智未分已前个一着子。

到此所谓威音浑未晓。

弥勒岂惺惺。

故知一卦六爻。

取要言之。

初爻是理智初开。

六爻是理智还泯。

中开四爻。

是因果体用。

周而复始。

如大圆镜。

学人於此一眼觑透。

全身拶入。

则谁为生。

谁为佛。

谁为宗乘。

谁为教乘。

又谁为洞上。

谁为济上。

四生六道一光中。

一切圣贤同影像。

是则镕缾盘钗钏之金。

都卢成一个大圆镜。

然后打破镜来无物可得。

法华所谓究竟涅盘常寂灭相。

终归於空。

任他千圣出头来广立纲宗。

尽是鬼门贴卦。

个中无元字脚。

唤什么作宝镜三昧。

所谓但形文彩即属染污。

  稽首净觉尊  宝镜大三昧  洞上诸贤圣  及一切诸祖  愿各垂冥印  令所说无违  普愿参玄人  见闻同证入

  宝镜三昧本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