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宗旨

续藏经 临济宗旨

 宋 慧洪撰

  

  临济宗旨 #

    明白庵居沙门 慧洪 撰

  汾阳昭禅师示众曰。

先圣云。

一句语须具三玄。

一玄中须具三要。

阿那个是三玄三要底句。

快会取好。

各自思量。

还得稳当也未。

古德已前行脚。

闻一个因缘未明。

中间直下饮食无味睡卧不安。

火急决择。

岂将为小事。

所以大觉老人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

想计他从上来行脚。

不为游山玩水。

看州府奢华。

片衣口食皆为圣心未通。

所以驱驰行脚。

决择深奥。

传唱敷扬。

博问先知。

亲近高德。

盖为续佛心灯。

绍隆佛种祖代。

兴崇圣种。

接引后机。

自利利他。

不忘先迹。

如今还有商量者么。

有即出来大家商量。

僧问如何是接初机底句。

答曰汝是行脚僧。

又问如何是辨衲僧底句。

答曰西方日出卯。

又问如何是正令行底句。

答曰千里持来呈旧面。

又问如何是立乾坤底句。

答曰。

北俱卢州长粳米。

食者无嗔亦无喜。

师曰。

只将此四转语验天下衲僧。

才见汝出来验得了也。

僧问如何是学人着力处。

答曰嘉州打大像。

问如何是学人转身处。

答曰陕府灌铁牛。

问如何是学人亲切处。

答曰西河弄师子。

师曰。

若人会此三句。

已辨三玄。

更有三要语在。

切在荐取。

不是等闲。

与大众颂出曰。

三玄三要事难分。

得意忘言道易亲。

一句明明该万象。

重阳九日菊花新。

还会么。

恁么会得不是性燥衲僧。

作么生会好。

又举三玄语曰。

汝还会三玄底时节么。

直须会取古人意旨。

然后自心明去。

更得通变。

自枉受用无穷。

唤作自受用身佛。

不从他教便识得自家活计。

所以南泉曰。

王老师十八上解作活计。

僧便问。

古人十八上解作活计。

未审作个什么活计。

答曰。

两只水牯牛。

双角无[榈-吕+贝]桊。

复云。

若要於此明得去。

直须得三玄旨趣。

始得受用无碍。

自家庆快。

以畅平生。

大丈夫汉莫教自辜。

触事不通。

彼无利济。

与汝一切颂出曰。

第一玄。

法界广无边。

森罗及万象。

总在镜中圆。

第二玄。

释尊问阿难。

多闻随事答。

应器量方圆。

第三玄。

直出古皇前。

四句百非外。

闾氏问丰干。

师乃曰。

这个是三玄底颂。

作么生是三玄底旨趣。

直教决择分明。

莫只与么望空里妄解道。

我曾亲近和尚来。

与我说了。

脱空漫语诳吓他人。

吃铁棒有日。

莫言不道。

又因采菊谓众曰。

金花布地玉蕊承天。

杲日当空乾坤朗耀。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不伤物义。

道将一句来。

还有道得底么。

若道不得。

眼中有屑。

直须出却始得。

所以风穴云。

若立一尘。

家国兴盛野老颦蹙。

不立一尘。

家国丧亡野老安贴。

於此明去。

阇梨无分全是老僧。

於此不明。

老僧即是阇梨。

阇梨与老僧亦能悟却天下人。

亦能瞎却天下人。

要知老僧与阇梨么。

拊其膝曰。

这里是阇梨。

这里是老僧。

且问诸上座。

老僧与阇梨是同是别。

若道是同去。

上座自上座。

老僧自老僧。

若道是别去。

又道老僧即是阇梨。

若能於此明得去。

一句中有三玄三要。

宾主历然。

平生事辨。

参寻事毕。

所以永嘉曰。

粉骨碎身未足酬。

一句了然超百亿。

又曰。

临济两堂首座。

一日相见齐下喝。

僧问临济。

还有宾主也无。

答曰宾主历然。

师作偈曰。

两堂首座总作家。

其中道理有分拏。

宾主历然明似镜。

宗师为点眼中花。

无尽居士谓予曰。

汾阳临济五世之嫡孙。

天下学者宗仰。

观其提纲渠渠。

唯论三玄三要。

今其法派皆以谓三玄三要一期建立之语无益於道。

但於诸法不生异见。

一切平常即长祖意。

其说是否。

予曰。

居士闻其说晓然了解。

宁复疑汾阳提纲乎。

曰吾固疑而未决也。

予曰。

此其三玄三要之所以设也。

所言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者。

一切众生热恼海中清凉寂灭法幢也。

此幢之建。

譬如涂毒之鼓挝之。

则闻者皆死。

唯远闻者后死。

若不横死者。

虽闻不死。

临济无恙时。

兴化三圣保寿定上座辈闻而死者。

今百余年犹有悟其旨者。

即后死者也。

而诸法派谓无益於道者。

即不横死者也。

祖宗门风壁立万仞。

而子孙畏之。

喜行平易坦涂。

此所谓法道陵夷也。

譬如衣冠。

称孔门弟子而毁易系辞。

三尺童子笑之。

临济但曰。

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而已。

初未尝目为句中玄.意中玄.体中玄也。

古塔主者悞认玄沙三句为三玄。

故但分三玄而遗落三要。

丛林安之不以为非。

为可太息。

玄沙曰。

真常流注为平等法。

但是以言遣言。

以理逐理。

为之明前不明后。

盖分证法身之量。

未有出格之句。

死在句下。

若知出格之量。

则不被心魔所使。

入到手中便转换落落地。

言通大道。

不坐平常之见。

此第一句也。

古谓之句中玄。

回机转位。

生杀自在。

纵夺随宜。

出生入死。

广利一切。

逈脱色欲爱见之境。

此第二句也。

古谓之意中玄。

明阴洞阳。

廓周沙界。

一真体性大用现前。

应化无方。

全用全不用。

全生全不生。

方便唤作慈定之门。

此第三句也。

古谓之体中玄。

浮山远公亦曰。

意中玄非意识之意。

古不足道。

远亦迷倒。

予不可以不辨。

无尽颔之。

又曰。

吾顷见谢师直称。

吴僧简程者。

有大知见。

亲见慈明。

盖是真点胸。

杨岐道吾之流亚接人。

多举汾阳十智同真。

愿遂闻其说。

予曰。

十智同真与三玄三要同一关捩。

汾阳曰。

夫说法者须具十智同真。

若不具十智同真。

邪正不辨。

缁素不分。

不能与人天为眼目。

决断是非。

如鸟飞空而折翼。

如箭射的而断弦。

弦断故射的不中。

翼折故空不可飞。

弦壮翼牢空的俱彻。

作么生是十智同真。

与诸上座点出。

一同一质。

二同大事。

三总同参。

四同真智。

五同徧普。

六同具足。

七同得失。

八同生杀。

九同音吼。

十同得入。

又云。

与什么人同得入。

与谁同音吼。

作么生是同生杀。

什么物同得失。

阿那个同具足。

是什么同徧普。

何人同真智。

孰能总同参。

那个同大事。

何物同一质。

有点得出底么。

点得出者不吝慈悲。

点不出者未有参学眼在。

切须办取。

要识是非。

面目见在。

今此法门丛林怕怖。

不欲闻其若何以言之诸方但爱平实见解执之不移唯欲传授不信有悟。

借使汾阳复生。

亲为剖折。

亦以为非。

昔阿难夜经行。

闻童子诵佛偈曰。

若人生百岁。

不善水潦鹤。

未若生一日。

而得决了之。

阿难就教之曰。

不善诸佛机。

非水潦鹤也。

童子归白其师。

师笑曰。

阿难老昏矣。

当以我语为是。

於今学者之前。

语三玄十智旨趣。

何以异此。

於是无尽嗟咨曰。

然其旨趣岂无方便。

予作偈曰。

十智同真面目全。

於中一智是根源。

若大咨见汾阳老。

擘破三玄作两边。

又问。

四种宾主亦临济建立法门乎。

予曰。

三世如来诸代祖师。

锻出凡圣情见之炉锤。

非止临济用之。

如龙山本见马祖。

洞山价禅师初游方与密师伯者偕行。

经长沙龙山之下。

见溪流菜叶。

价回瞻峰峦深秀。

谓密曰个中必有隐者。

乃并溪而进十许里。

有老僧癯甚。

以手加额呼曰。

此间无路。

汝辈何自而至。

价曰。

无路且置。

庵主自何而入。

曰我不曾云水。

价曰庵主住山几许时。

曰春秋不涉。

价曰。

庵主先住耶。

此山先住耶。

曰不知。

价曰为什么不知。

曰我不曾人天来。

价曰得何道理便尔住山。

曰。

我见泥牛斗入海。

直至而今无消息。

价即班密之下而[珏/下]之。

问。

如何是主中宾。

曰青山覆白云。

又问如何是主中主。

曰长年不出户。

又问主宾相去几何。

曰长江水上波。

又问宾主相见有何言说。

曰青风拂白日。

价再拜求依止。

老僧笑曰。

三间茆屋从来住。

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作是非来辨我。

浮生穿凿不相关。

於是自焚其庵深入层峰。

其后价住山。

问僧。

何者是汝主人公。

对曰现祇对者。

价仰而咨嗟曰。

此所谓马后驴前事。

奈何认以为自己乎。

佛法平沉此其兆也。

客中主尚未明。

况主中主哉。

僧曰。

如何是主中主。

价曰汝自道看。

曰道得即是客中主。

如何是主中主。

价良久曰。

不辞向汝道。

相续也大难。

予观龙山老僧之意。

如萧何之识韩信。

岂有法哉。

而价公之论如霍光之立朝。

进止亦有律度。

呜呼。

后生之不见古人之大全也。

必矣价亦置主中主于胸中。

可疑也。

予尝至临川与朱世英游相好。

俄上蓝长老者至上盖。

谓世英曰。

觉范闻工诗耳。

禅则其师。

犹错矧弟子耶。

世英笑曰。

师能勘验之乎。

上蓝曰诺。

居一日。

同游疎山。

饭于逆族。

上蓝以手画案谓余曰。

经轴之上必题以字。

是何义。

予亦画圆相横一画曰是此义也。

上蓝愕然。

予为作偈曰。

以字不成八不是。

法身睡着无遮闲。

衲僧对面不知名。

百众人前呼不起。

上蓝归举似世英。

世英拊手曰。

孰为诗僧。

亦能识字义乎。

因同看汾阳作犊牛偈曰。

有头无角实堪嗟。

百劫难逃这作家。

凡圣不能明得尽。

现前相貌有些些。

予谓世英曰。

此偈又予字义之训诂也。

世英问余。

华严经曰。

毗目仙人执善财手。

即时善财自见其身住十佛剎微尘数世界。

中到十佛剎微尘数诸佛所见彼佛剎及其众会。

诸佛相好种种庄严。

乃至或经百千亿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劫。

乃至时彼仙人放善财童子手。

即时自见其身还在本处。

此一段义何以明之。

予曰。

皆象也。

方执其手。

即入观法之时。

见自他不隔於毫端。

始终不移於当念。

及其放手。

即是出定之时。

永明曰。

是知不动本位。

远近之剎历然。

一念靡移。

延促之时宛尔。

世尊盖以莲为譬。

而世莫有知者。

予特知之。

夫莲方开华时。

中已有子。

子中已有[廿/蜜]。

因中有果。

果中有因。

三世一时也。

其子分布又曾属焉。

相续不断十方不隔也。

又问。

法华经曰。

世尊於一切众前现大神力。

出广长舌相。

上至梵世。

极难和会。

而解者曰。

佛音深妙触处皆闻。

超越圣凡。

则其舌广长高出梵世。

此说如何。

予曰。

此殆所谓随语生解。

非如来世尊之意。

沩山曰。

凡圣情尽。

体露真常。

理事不二。

即如如佛。

而学者不能深味此语。

苟认意度而已。

譬如众盲摸象。

随其所得为是。

故象偏为尾为蹄为腰为牙而全象隐矣。

般若经曰。

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者真常也。

非凝然一物卓然不变坏之真常也。

舌相之至梵世。

其可以情求哉。

唐僧玄奘至西竺见戒贤论师。

贤时已一百六岁。

众所宗向。

号正法藏。

奘修敬。

讫贤使坐。

问从何来。

对曰从支那国来。

欲学瑜伽等论。

於是贤流涕呼弟子。

觉贤指以谓曰。

我前所梦何如弟子。

谓奘曰。

和尚三年前得疾危甚。

如人以刀划其腹。

欲不食而死。

夜梦男子身金色曰。

汝勿自厌其身。

汝昔作贵。

近多害物。

命当自悔责。

自尽何益。

有支那国僧来此学法。

已在涂矣。

三年当至。

以法惠彼。

彼复流通。

汝罪自灭。

我曼殊室利也。

故来晓汝耳。

和尚疾损已三年。

而阇梨果至。

前梦有征也。

子涉世多艰。

盖其夙障。

闻曼殊室利之言以法惠人。

则罪自灭。

故有撰述佛祖旨诀之意。

欲以惠人而自灭夙障耳。

非有他求也。

  临济宗旨(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