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公论

续藏经 丛林公论

 宋 惠彬述 #

丛林公论叙 #

  钟鼓非乐之本而器不可去。

论议非道之本而言不可亡。

苟存器而忘本。

乐之所以遁也。

立言而忘本。

道之所以丧也。

然而去器无以闻九韶之乐。

亡言无以显一贯之道。

唯调器以中和。

乐之成也。

话言以大公。

道之明矣。

南荡者庵老人。

予之端友也。

拜教声前。

踰越二纪。

迹其为人厚性体仁。

宽中毓物。

平居闲澹。

恂恂然似不能言者。

逮说法则诋诃佛祖。

谈论则刻轹古今。

公论一万余言。

槩其绪余。

非特起而作之也。

予酌其理诣。

骞阙一无抑。

又所以究其黜讦。

荡灭是非。

区区核其橾椮金根之谬。

深虞后学沿惑其说。

诞妄相紏。

舍正路而不由。

及推其至公至当。

优入圣域。

明与日月俱。

大与天地并。

深与江海埒。

峻与山岳侔。

宏旷穹崇。

有本者如是。

於戏。

和气熏郁。

惠风捭鬯。

未有不坼之枝。

学者毋以自枵。

淳熙己酉季春芋魁岩主宗惠叙。

  

  丛林公论 #

    者庵 惠彬 述 #

  僧宝传齐禅师赞曰。

昔有僧问赵州。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答曰庭前柏树子又。

随而诫之曰。

汝若肯我与么道。

我则辜负汝。

汝若不肯我与么道。

我则不辜负汝。

而昧者剿之。

使古人之意不全。

为害甚矣。

故并录之。

公论曰。

觉范何从得此语故并录之。

又曰。

昧者剿之。

使古人之意不全。

为害甚矣。

为复害於性乎命耶。

害於道乎德耶。

害於人事乎风化耶。

冀明以告我。

使后世不惑於斯矣。

如僧问赵州。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答曰庭前柏树子。

古人之意。

如何不全为害甚耶。

只如法眼问杨州光孝觉禅师云。

近离甚处。

曰赵州。

眼云承闻赵州有柏树子话是否。

觉云无。

眼云丛林盛传何得言无。

觉云先师实无此语。

和尚莫谤先师好。

光孝与么对答。

莫也使古人之意大不全乎。

寂音皮下无血则已。

有则闻此得不愧恧乎。

使赵州当时实有辜负不辜负之语。

昧者剿之则又如何其意不全耶。

使无之而臆加之。

是为蛇画足也。

噫。

驷不及舌矣。

  梁肃作天台法门议。

其略曰。

今之人正信者鲜。

游禅关者或以无佛无法何罪何善之化。

化中人已下。

驰骋爱欲之徒。

出入衣冠之类。

以为斯言至矣且不逆耳。

故从其门者若飞蛾之赴明烛。

破块之落空谷。

殊不知坐致焦烂而莫能自出。

虽欲益之而实损之。

与夫众魔外道为害一揆。

噫。

肃何不思之甚。

而轻发其言乎。

肃谓正信者。

只知正信之名。

而不知正信之实。

入正信之实即无佛无法。

何罪何善之谓也。

肃又引经曰。

开方便门。

示真实相。

喻之以众流入海。

标之以不二於门。

肃徒知引经之语。

而不知经之所诣。

若明悟真实相与不二法门。

即无佛无法。

何罪何善之时也。

故经云若。

此观者名为正观。

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若肃之见。

不俟赴烛坐致焦烂尔。

  东山拾遗云。

圆鉴谓祖曰。

投子青长老在此山。

会圣岩参老僧有入处。

遂以大阳宗旨付之。

一日礼白。

大阳宗旨已蒙和尚付受。

临际宗旨可得闻乎。

圆鉴曰。

吾以遗命。

付与洞山血脉。

如临际宗旨。

汝未曾梦见也。

祖为了亨言此事。

投子传曰。

圆鉴远禅师退席居。

会圣岩。

远梦得俊鹰畜之。

既觉而青适至。

远以为吉征。

加意延礼之。

止三年。

远问曰。

外道问佛。

不问有言不问无言时如何。

世尊默然。

汝如何会。

青拟进语。

远蓦以手掩其口。

於是青明悟。

拜起。

远曰。

汝妙悟玄机耶。

对曰设有妙悟也须吐却。

时有资侍者在旁曰。

青华严今日如病得汗。

青回顾曰。

合取狗口。

汝更忉忉。

我即便呕。

拾遗谓临际宗旨汝未曾梦见。

祖为了亨言此事。

指定事实意投子实未曾梦见临际宗旨也。

投子当年明悟及有入处。

是入临际宗耶。

入洞山宗耶。

明悟洞山宗耶。

明悟临际宗耶。

不悟不入则已。

既悟既入。

复何议哉。

夫古今无二道。

圣人无两心。

既悟既入。

何临际洞山之间耶。

今之言五家宗者。

门庭也。

其道岂以异乎。

苟有其异。

则异端尔。

岂吾祖宗达磨之道耶。

且如投子既悟之。

后与浮山酬对。

浮山曰汝妙悟玄机耶。

投子便能道。

设有妙悟也须吐却。

资侍者曰青华严今日如病得汗。

投子回顾曰。

合取狗口。

汝更忉忉。

我即便呕。

是时投子是用洞上宗旨耶。

用临际宗旨耶。

拾遗便作世谛流布以为实语云。

祖为了亨言此事。

於戏。

古所谓没量大人。

被语脉里转却。

又曰。

痴人面前不得说梦。

蒙又审之。

等此一节。

非拾遗之笔迹。

恐后生以血气相胜而加祖为了亨言此事。

  欧阳本论云。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

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

已尝去矣而复大集。

攻之暂破而愈坚。

扑之未灭而愈炽。

遂至於无可奈何。

公论曰。

呜呼。

寿世间者不容於伪。

果其伪不败於今。

即败於后日。

佛法之於中国非一日。

矣既攻之暂破而愈坚。

扑之未灭而愈炽。

知其无可奈何。

岂不反思之必伪而然也邪。

蒙又思之。

凡观言论。

当达其意。

无以事求。

孟子曰。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矣。

欧阳所论非排佛者也。

欲壮其儒道也。

曰礼义者胜佛之本也。

韩退之曰。

且愈不助释氏而排之者。

其亦有说。

此亦伤儒道浸衰之意也。

退之大儒也。

永叔亦大儒也。

排之破之实激扬吾释氏之道。

岂曰小补哉。

  永嘉禅师偈曰。

若以知知寂。

此非无缘知。

如手执如意。

非无如意手。

若以自知知。

亦非无缘知。

如手自捉拳。

非是不拳手。

亦不知知寂。

亦不自知知。

不可为无知。

以性了然故。

不同於木石。

如手不执物。

亦不自作拳。

不可为无手。

以手安然故。

不同於兔角。

觉范云。

永嘉止说悟后之病。

公论曰。

不悟则已。

既悟复何病耶。

此正指学者之悟门。

非说悟后之病也。

觉范又曰。

天下之理岂可以一言尽耶。

公论曰。

天下之理不待一言而尽矣。

  众生佛性犹如虚空。

非内非外一切处有。

又云。

一切世间无非虚空。

对於虚空以瓦石等为所对。

故云对於虚空。

洪觉范作法昌遇禅师赞略云。

所居荒村破院。

方其以一力挝鼓为十八泥像说禅。

虽不及真单徒之有众。

亦差胜生法师之聚石。

噫。

泥。

像也。

石亦像也。

像之与像犹虚空对於虚空。

乌可以妄见分别名相较於优劣而谬后学。

  死心新禅师之黄龙谒宝觉禅师。

谈辩无所抵捂。

宝觉曰。

若之技止此耶。

新窘无以进。

遂被诋诃趋出。

默坐下版。

会知事捶打行者。

闻杖声忽大悟。

舟峰庵庆老赞曰。

余阅死心悟门政所谓渴骥奔泉怒猊抉石者也。

然死心闻杖声大悟之时。

物我两忘能所俱泯。

纵以虚空而形容之而莫可得。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老以渴骥怒猊况之。

犹瞽者摸象。

不亦辽乎。

  伊川先生云。

释氏理障之说。

谓既明是理而又执持。

是故谓为障也。

此错看了理字也。

天下只有一个理字。

既明此理。

夫复何障。

若以理为障。

则是已与理为二。

公论曰。

理本见成。

兴一念而明之即以为障。

况执持者乎。

孔子曰。

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

此正理事二障也。

其或自矜自伐。

我是彼非。

何翅已与理为二也乎。

  冷斋夜话云。

舒王居锺山时与金华俞秀老过故人家饮。

饮罢步至水亭。

顾水际沙间有馔器黄白物数件。

意吏卒窃之。

故使人问其司之者。

乃小儿适聚於此食枣栗。

食尽弃之而去。

王谓秀老曰。

士欲任大事阅富贵。

当如此群儿作息乃可耳。

又曰。

吾止以雪峰一句语作宰相。

朱世英曰愿闻雪峰之语。

王曰这老子尝谓众曰。

是什么。

噫。

仁者见之谓之仁。

智者见之谓之智。

舒王闻之视世间珍货如电露阳焰空花。

以至舍宅为寺。

尽得自此语耳。

寂音引事联类大书布于方策。

以是知寂音曾不悟宗门之旨。

同舒王作警世之语。

会之灼然可知也。

易曰。

眇能视。

跛能履。

寂音之谓乎。

  士农工商各职其分。

苟或悖戾杂糅。

则圆木方窦动谬世法。

释氏尤宜不预焉。

落[髟/采]方服为物外人。

食取接命衣则说长戒法。

不许参预世事通致使命结好贵人。

今有滥其徒属。

称檀越为恩府。

佞诚尤甚。

然人有日受千金之赐者。

有自卵而翼者。

图子子孙孙善后之计之所宜称脱或称者。

是僭越其分也。

间有成其梵相。

营其佛庐。

四事给之。

盖笃信睎法外护宗教。

可称大檀越及功德主耳。

  湖州何山粹禅师。

闽人也。

严毅有法则。

学者谒见少阙礼即诟而教之。

其礼人亦厚。

一日陪数宰官陟道场山。

见壁间所画三界轮回图问师此何义也。

师曰不独佛经言之。

而孔子言之亦已详矣。

曰何谓也。

师曰。

孔子云。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其宰官各合爪首肯之。

  周子通书曰。

诚者圣人之本。

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诚之源也。

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

诚斯立焉。

纯粹至善者也。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

元亨。

诚之通也。

利贞。

诚之复也。

大哉易也。

性命之源乎。

公论曰。

太极动三才备矣。

然诚与易与性一体而异号。

不待次第而有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不可得而见。

而见者用也。

如云焉不转瞩而普徧。

若待次第而有。

不亦偏且劳乎。

曰源与立皆非。

  通书曰。

圣希天。

贤希圣。

士希贤。

公论曰。

孔子学周公者也。

行住食息梦寐皆见周公之在前也。

既至周公矣。

孔即周。

周即孔。

故曰吾不复梦见周公。

圣即天。

天即圣。

既圣矣又何希耶。

天。

体也。

圣。

用也。

曰圣希天。

则吾谓不然也。

  熙宁间有横渠先生。

张氏。

名载。

着书十卷曰正蒙。

其论性云。

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

性也。

不能为一。

非尽性者。

苾刍可俊曰。

吁哉。

如是论性。

乃性之名字影响也。

绝不言有自得之理。

此吾宗指为死语。

轮扁谓之糟粕。

焉能尽性乎。

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也。

苟不以自得为验。

天下异学邪正不分。

何以别乎。

伊川先生曰。

横渠立言诚有过者乃在正蒙。

公论曰。

唤作一物则不中。

  荣辱失得。喜怒哀乐随之。至荣莫过君沛命。至辱莫过法刑戮。苟有遇之。则瞽其心失其常。唯得道与有器识者恬如也。然吾之徒遇之。当如何焉。

  英宗皇帝手诏赐大觉琏禅师天下寺院任性住持。

禅师不利也。

及东坡制宸奎阁记。

移书审之云。

宸奎阁碑谨已撰成。

衰朽废学不知堪上石否。

见参寥说禅师出京日 英庙赐手诏。

其略云任性住持者。

不知果是否。

切请录示。

全文欲入此一节。

觉答云。

无之。

觉没。

果得於书笥中。

大观元年 上赐芙蓉楷和尚紫伽梨。

号定照禅师。

楷辞免不受利名。

再付开封尹李孝寿躬往谕朝廷旌善之意。

楷确然不回。

尹具以闻。

 上怒。

收付有司。

吏曰长老枯瘁有疾。

即於法免刑配。

楷曰。

昔有疾。

今愈矣。

於是着逢掖编管淄州。

呜呼。

二大老非唯得道之深。

实得比丘之大体。

是可主其法也。

今之主法者。

徼幸於万一则喜溢眉面。

有不胜之态。

苟失之则摇尾乞怜。

呜呼。

大觉.芙蓉今未之见。

其无有耶。

主法者谁欤。

  禅林僧宝传乃光昭先德之大道辉曜。

既没之。

盛致所以继传灯.广灯.续灯之作也。

此书流行犹燧火。

户户有之。

然传多浮夸。

赞多臆说。

谬浃后学。

同时诸大老道出古今。

明揭日月。

而无一言可否。

何耶。

善者不辨。

辨者不善乎。

是非其书不足可否乎。

抑君子亦有党乎。

盖尝可否矣而蒙未之睹乎。

  臧居士。

名宏。

四明人。

每见衲子必勘之。

一日坐酒肆。

有僧自外入丐。

伫立久之。

忽厉声曰好好。

臧闯箔云好在甚么处。

僧指酒帘曰。

路上有花兼有酒。

一程分作两程行。

不是。

臧云甚处得者消息。

僧云准前买得来。

臧云恁么则拖泥带水也。

僧作倒势云扶取老僧归去。

  伊川云。

中庸言道。

只消无声无臭四字。

总括了多少释氏言非黄非白非咸非苦多少言语。

公论曰。

道不在言语多少。

如言满天下无口过。

行满天下无怨恶。

何哉。

僧问云门大师。

如何是正法眼。

云门云普。

而又何哉。

言乎言乎。

邈尔远乎。

  四明天童朴禅师。

闽人。

富有记问。

绍兴间始主慈溪之芦山。

深嫉丛林主席者预营寿藏。

每曰有限山林无穷骸骨。

积累岁月殆将无所容焉。

乃创三塔之庐。

阙地为窊既深且广。

覆以坚琰树窣堵波。

於其上龛佛中耸下穴小窦暗通於窊。

凡住持人入灭。

阇维之后。

拾其骨与舍利。

自小窦转入于窊。

二亦如之。

一以为众苾刍除馑男之设。

一以容檀越。

愿者无问贵贱听之。

榜曰三塔。

闻见莫不善之。

意将有激云耳。

及尸天童。

未几躬迹寺之南隅菜圃之右。

架屋百余楹。

中阚寿塔。

护以栏楯。

饰以藻碧。

轩沼映带。

曰藏云。

曰占月。

又尝鄙其川麓之不雄。

迁反者三。

过者曰。

今之朴是昔芦山之朴欤。

非耶何昔贤今否乎。

切闻贫则守约。

富则矜奢。

贫富不能移者为得焉。

芦约天富。

安能移得者夫。

  惠莼湖曰。

大凡制述及为议论。

苟欲公明须是无气介。

蒙闻其言。

拜手曰。

至哉言乎。

徐谓莼湖曰。

有气者不能为无气之言。

无气者不能为有气之语。

莼湖曰唯。

虽然。

蒙於启处应对莅事设施是气之所使耶。

私自揣之。

蒙亦无气久矣。

孟子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塞乎天地之间。

蒙之无气唇乎天地日月而无少亏。

明日以是而语莼湖。

莼湖掉首曰。

吾不知也。

  普依。

字无依。

闽人也。

道明识高。

处众有法度。

陆沈丛林少有知其所蕴。

不幸早世。

与蒙相友善而多有颂语。

散失不复得。

唯记其愚叟赞云。

这个阿师全无巴鼻。

老南之头。

老聃之耳。

咦。

以此为愚叟则增金以黄。

以此非愚叟则弃波求水。

是不是兮我焉知尔。

飞来峰下再相逢。

一掌拦腮且饶你。

  之琰侍者。

蒙里闬人也。

丁未秋自育王出访江湄清谈款密。

琰举蒙庵岳禅师始应净众辟命。

道过鼓山。

竹庵珪禅师请为众说法。

竹庵引座云。

鼓山三十棒要打新净众大众。

莫是未入门合吃此棒么。

咄。

莫是已入门合吃此棒么。

咄。

莫是鼓山盲枷瞎棒胡打乱打么。

咄咄。

若是我临际儿孙。

便请单刀直入。

岳遂登座云。

鼓山三十棒要打新净众。

大似话驴得驴话马得马。

净众今日到来要骑便骑要下便下。

而今突出人前。

未免弄真像假。

以手取拄杖云。

今朝暂借鼓山拄杖与大众拔本去也。

复放云。

休休。

将谓胡须赤。

更有赤须胡。

遂下座。

蒙徐谓琰曰。

语录所不载。

何从得之。

琰曰拙庵和尚。

蒙遂横首。

琰曰实柏堂每以此举似。

蒙曰竹庵合吃者庵棒。

  先儒所论。

气为车。

识为马。

学术御之。

车以载重。

马以适远。

学探天人之赜。

术应临时之变。

气识学术备者事多成功而声名远大。

信不诬矣。

初温之龙翔乃两小寺。

东西角立。

大江中分。

绍兴初。

真歇了禅师董莅之初。

睥睨谈笑实以土石合为大剎。

竹庵珪公名翼未翥。

一日分卫说法。

城闉民未晞信。

师侍立其旁欲顶其足。

坚逊久之。

趋请款密。

遂端趺受师展拜。

四众错愕。

谓天壤间复有斯人。

明日郛人如雾突水涌而输金帛焉。

师董福之。

雪峰众仅一万七千指。

妙喜杲禅师一夕说法其中。

语多玩之。

师恬如也。

又尝行丐浙右施。

者如万派奔汇。

师谓诸檀曰。

布施以破悭心。

不必多。

我后有光佛子来。

汝当施之。

光因得佛子之名。

於戏。

师道声藉甚几半天下。

山陲海亹之人谓生佛于世。

虽没久矣。

其道声益着者是非其气识学术而致之乎。

或曰。

以师为气识学术。

其道安在。

蒙曰有二事耶。

气识学术正则乃道之形容也。

今之称禅师者。

例以儒墨相胜。

哀哉。

  绍兴己卯间。

永嘉康公侍郎权纪年八十有余。

而与醭唇先师过从。

一日谓先师曰。

某虽耄矣。

於先圣典籍未尝辍卷。

每至夜分捻纸渍油烛。

书竟十枚方就寝。

先师曰。

学问既明。

苟臻乎道群书可捐。

侍郎所得如何耶。

曰。

权所嗜者唯孔子曰。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

是丘也。

又曰。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又曰。

吾道一以贯之。

颜渊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又曰。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

卓尔虽欲从之。

末由也已。

曾点曰。

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此乃孔门之妙道也。

先师曰。

此指学者入道之由耳。

康厉声曰孔子之道何在。

先师曰在乡党一篇。

康沈吟久之乃谕。

  孟子曰。

吾之不遇鲁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或曰孟子不遇鲁侯而不尤人。

可谓君子也。

得非怨天也乎。

公论曰。

孟子所谓天者。

本也。

理也。

自然也。

非谓上帝之所命也。

或者谢之。

  垂天之翼然后致九万里之远。

万顷之量然后有吞云梦之志。

若其知小而谋大。

力小而任重。

鲜不及矣。

仙居龙学吴公乃简堂禅师故人也。

淳熙庚子春简堂自姑熟来归天台国清。

未几吴公划然裒帅里闬及乡寺无问贫富积百万钱以命简堂升座说法。

意者准若钱分为二。

其一以周国清之急。

其一以葺景星岩。

乃简堂退居。

拟二老晚年往来作物外游。

简堂微知之。

投袂而起。

左右莫敢谁何。

初寒民荒寺质釜襦暨铙磬而输焉。

逮吴公反其钱。

即以归其质。

咸忻忻以德简堂。

呜呼。

钱如蜜。

一滴也甜。

卷而怀之孰原其自。

然简堂非素恶其财。

以其无道也。

后世闻其风贪夫廉。

是大有助於名教也。

  别峰印禅师始莅京口金山。

名翼振飞奔走衲子。

逮晚年道声沈垫。

淳熙戊申夏六月甲寅蒙尝登径山从款谈论凡七夕。

适届东山讳日。

其拈香云。

自从咬破铁酸豏。

四坐道场工白战。

谷谷呱作鹁鸠啼。

者川藞苴肉犹暖。

孙枝枝上苦葫芦。

茗椀炉香通一线。

呜呼。

观其话言。

不减畴昔金山一别峰耳。

何趋舍不侔是非。

道有昏明。

名有显晦。

齿有壮耄。

时有通塞耶。

凡欲有为无先抗志。

志苟诚矣无所不达。

  涂毒和尚始参大圆智禅师亲致久之。

圆尝谓毒。

他时萃广众。

阐大法。

居一日讯问。

俛眉不答复。

自称曰和尚今日瞀閟。

毒曰何也。

曰适有日者商略予命。

异日出世众不满二十。

以故起吾之忧也。

毒曰凡出世人第恐无本。

苟得本。

独对圣僧吃饭亦无愧焉。

圆大悦曰子之论非常人所能及也。

迨涂毒晚年被 旨主盟径山。

果有众荷法。

公论曰。

本之一字可谓格言。

患所以立者是也。

  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说约云。

理不可穷。

可穷非理也。

性不可尽。

可尽非性也。

命不可至。

可至非命也。

须知穷者尽者至者便是理是性是命也。

公论曰。

穷者尽者至者谓是理是性是命。

斯乃以心推穷寻究。

即能推者此是前尘虚妄想相。

殊不知穷与尽与至。

乃指学者入理性命堂奥蹊径尔。

  或问孟子与告子论性一篇其至矣乎。

公论曰。

易云。

中心疑者其词枝。

孟子告子皆枝言也。

牛羊人形也。

玉羽雪质也。

性非形质。

坚轻消也。

曰然则何谓性也。

公论曰。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或问曰。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何如。蒙曰。文章则无以上之。而其意多讥讪怊怅。文过饰非。非纯良达者之言也。或者未谕。蒙曰。熟味则知之矣。

  或问曰。

陶渊明归去来辞。

古今莫有间言。

非器识才学并高而何。

蒙曰。

然渊明作彭泽令。

在官八十余日赋此词而归。

其闲淡优逸辞高理诣莫能过矣。

独消忧二字抑有说焉。

  谪居者曰。轻纱一幅巾。短簟六赤床。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或曰何谓也。曰思而思得。

  或问曰。王元之小竹楼记何如。蒙曰。如公退之暇。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幸自可怜生。而继之云。消遣世虑犹玉之玷耳。

  道之不明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不及。不肖者以微昧暗弱而不自得。贤者以聪明黠惠而自障。既曰过犹不及。诚哉是言也。

  己公以古月自号。

以月必不异古今也。

且今月不往古。

古月不至今。

今古岳立。

两不相到。

假言以今准古。

古亦今也。

以古望今。

今犹古也。

古今昭然。

义亦明矣。

或曰。

今之所言古月者。

非古今之谓也。

夫乾坤之内六合之中。

万有丛然。

人事纷尔。

非古即今。

复何逃其今古二字耶。

既非古今之谓。

决有旨哉。

若贤与不肖特未得其眹矣。

既命者庵业识翁为铭。

翁虽有父母所生之喙。

亦何及耶。

辞不获免。

强而铭曰。

堂堂己公。

古月曰兮。

就之也昧。

徒矻矻兮。

即之也明。

匪圆阙兮。

彻去余论。

见古月兮。

  伊川云。

释氏说道只务直上去。

不见四旁。

故皆不能处事。

惟务上达无下学。

又云。

佛氏不识阴阳昼夜。

死生古今。

安得谓形而上者与圣人同乎。

佛者言前后际断。

纯亦不已是也。

彼岂知此哉。

公论曰。

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谓无下学可乎。

天地与我同根。

万物与我一体。

高低岳渎共转根本法轮。

鳞甲羽毛普现色身三昧。

谓不识阴阳等可乎。

学到颜子处。

方得纯亦不已。

若未到颜子而云纯亦不已。

是亦业识也。

前后际断即坐忘时也。

彼岂知此哉。

  叶公曰。

吾党有直躬者。

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

吾党之直异於是也。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

或曰。

既隐曰直可乎。

蒙曰。

子之证父。

弟之诉兄。

先有证父诉兄之曲。

不必问所证所诉何事何由也。

当其未证未诉之时。

其理固直。

既启证父诉兄之口。

则以陷於滔天之恶矣。

尚安得有所谓直哉。

  荐绅雅士与数客过南荡之湄曰。

伊川云。

禅者高谈性命之际。

至於世事往往直有都不晓者。

蒙曰。

不耘者有之。

揠苗者有之。

度地之肥硗。

亮土之所宜。

善去艹焉。

芟夷。

蕴崇之绝其本根。

善者信矣。

此老农老圃之事。

备尝之矣。

一曰。

如李义山赠稷山驿吏王金诗云。

过客不须询岁代。

唯书一亥与时人。

何谓也。

蒙曰。

亥为十二支神之一。

属水。

位居乾方。

配地之静。

火绝木生水旺金病之乡。

匹为幼子三十六禽三之位也。

岁之所在曰大渊献。

战国时有亥唐。

亦秦二世名也。

义则荄也依也。

事则鲁襄公三十年三月癸未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

杞者绛县人。

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於食。

有与疑年使之年。

曰臣小人也。

不知纪年。

臣生之岁。

正月甲子朔。

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

其季於今三之一也。

吏走问诸朝。

师旷曰。

鲁叔仲惠伯会却成子于承匡之岁也。

是岁也狄伐鲁叔。

孙庄叔於是乎败狄乎咸。

获长狄侨如及虺也豹也。

而皆以名其子七十三年矣。

史赵曰。

亥有二首六身。

下二如身。

是其日数也。

士文伯曰。

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

今本作二万二千六百有六旬。

失其雠校也。

於是荐绅相顾。

颔之而去。

  明道窗前有茂艹覆砌。

或劝之芟。

明道曰。

不可。

欲常见造物生意。

又置盆池蓄小鱼数尾。

时时观之。

或问之故。

曰欲观万物自得意。

横浦先生云。

艹之与鱼人所共见。

惟明道见艹则知生意。

见鱼则知自得意。

岂流俗之见可同日而语。

公论曰。

仪封人一见孔子遽以为木铎者。

以其见所未见。

故惊而为之语也。

  道非虚无也。日用而已矣。以虚无为道。足以亡国。以日用为道。则尧舜三代之勋业也。横浦先生可谓至论。

  邵尧夫诗云。

廓然心境大无伦。

尽此规模有几人。

我性即天天即性。

莫於微处起经纶。

读尧夫此诗。

宜其诏不起也。

确乎其不可拔。

自守其道矣。

又不若张拙秀才云。

光明寂照徧河沙。

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

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烦恼重增病。

趣向真如总是邪。

随顺众缘无挂碍。

涅盘生死是空花。

  横浦先生云。

韩退之生平木强人。

而为寒饿所迫。

累数千言求官於宰相。

亦可怪也。

至第二书乃复自此为盗贼管库。

且云大其声而疾呼矣。

略不知耻。

何哉。

岂作文者其文当如是。

其心未必照乎。

当与有道君子议之。

公论曰。

系辞云。

失其守者其辞屈。

  读坟典诰。

身心当肃然。

如对能仁诸祖周公孔子。

我是迦叶阿难及诸弟子。

我是颜回曾参七十子之俦俨然在前。

琅琅玉音。

谆谆之诲在耳。

一闻千悟。

身心廓然。

孰云去圣踰远。

不然。

徒费日月膏烛耳。

如曰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道贵自得。

左右逢原岂在循纸墨。

点鬼簿。

味糟粕耶。

蒙则曰。

大哉言乎。

第非垂棘之璧耳。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微知其寂则动矣。

略有感意则不通。

如钟焉谷焉。

呼之则应。

扣之则鸣。

未呼未扣之前。

庸有知与意乎。

故曰。

非天下之至神。

其孰能与於此。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近之则不逊。

远之则怨。

小人女子根性昧劣。

固不足论。

君子温良恭俭让。

圣如孔子而欲使小人女子有礼不怼。

言於己亦犹其难。

欲全德而为君子又其难。

  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此安非平安之安。安乐之安。乃时安之安。不见是而安。乃易之序也。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继之云。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公论曰。者个香炉能尽圣人之意。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非艰难中取易略之易。

非繁剧中取简省之简。

言易则难矣。

言简则不少也。

易简在一念未萌已前。

昼明夜暗。

春生夏长。

则知乾坤之易简也。

故曰易简之善配至德。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

不改之义。

有丝毫系念则堕於人欲。

人欲既无。

天下之理得矣。

观之一字。

不得已而言也。

微有观意则不妙。

以有欲观。

形名度数徼尔。

知其归趣正而不惑。

故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有欲即无欲也。

又曰。

和其光。

同其尘。

即内不失正。

外不殊俗。

或以老子溺於虚无。

其可忽哉。

  自诚明谓之性。

非世间专着之诚。

乃寂然不动。

不因一缘廓尔明悟。

无得而称焉。

强名曰性。

自明诚谓之教。

虽有诚之蕴。

而不见诚之体。

因圣人典教洞然明发。

不依倚一物者乃诚之体。

亦无得而名。

且曰自明诚谓之教。

故曰明则诚矣。

诚则明矣。

大矣哉诚明之道。

配天地唇万物。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不行而到。

不勉而中。

曰致。

知之一字。

众妙之门。

非情识闻见妄觉之知。

此知自戒慎不睹。

恐惧不闻。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而得之。

尽己之性则尽物之性。

物我两忘是谓致知格物。

  言顾行。

行顾言。

此正吾释行解相应如说修行也。

华严十林菩萨各说一行之法。

共成十行。

明密行如林。

功德之地。

无一物不由地之所生。

无一佛不由行之所成。

但取言说不行其行。

是名邪魔外道。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果如是。不见有上下之位。既无骄与倍。岂常人所能到哉。与夫自高标置徼幸欲居人之上者。不可同日而语。

  儒者贵其天理。

诚可贵也。

父子之间天理也。

父慈母爱子孝天理自彰。

不待学而后有。

广而论之。

凡有血气者皆有天理也。

小人初在襁褓中天理全。

及其长大贪欲一萌於心。

蔽於天理。

致於不孝不弟者有之。

吾徒割所爱从释。

是绝天理也乎。

曰。

不然。

听父母之命而后从之。

故曰舍子出家者是也。

天理无所不在。

世人徒见色服之异。

谓绝天理。

今之孝弟乃天理之粗浅耳。

能学道以明天理之高深。

无乎不报者。

斯得天理之大全。

泰萃可夷也。

江海可涸也。

饮食可无也。

孝不可忘也。

蒙尝曰。

大孝同天地并日月而健行不息。

大戒曰。

孝顺父母师僧。

孝顺至道之法。

孝可忘乎。

吾徒祝发坏衣堕三宝数者。

无问贫富。

唯相尚以道。

不以通塞贵贱为耻胜。

间有父母无亲属共亿者。

佛许减衣钵一分以奉之。

微有好胜恶贫之念萌于中。

而不躬父母之养者。

非吾释之子也。

  太王始居於豳。

戎狄攻之。

欲得财物。

予之已。

复攻。

欲得地与民。

民怒欲战。

太王曰。

有民立君将以利之。

今戎狄所为攻战。

以吾地与民民之。

在我与在彼何异。

民欲以我故战。

杀人父子而君之。

予不忍为。

乃与私属遂去豳。

渡漆沮。

踰梁山。

止於岐下。

太王长子曰太伯。

次曰虞仲。

太姜生少子季历。

历子昌。

太王曰。

我世当有兴者。

其在昌乎。

太伯虞仲知父欲立季历以传昌。

遂文身断发亡如荆蛮。

示无用於天下。

为贤哉德乎。

有是父而有是子。

文主勃然兴於周者。

盖在此矣。

汉高祖既有天下。

对群臣谓父曰。

大人常以臣无赖。

不能治产业。

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公论曰。

高祖对群臣面折其父。

使太公血气尚炽。

则父子不顺矣。

及读楚元王世家。

封其兄子信为羹颉侯。

以其母尝栎釜故。

傥信识孝义之本。

愿为黔黎可也。

呜呼。

高祖怀愠既久。

逢时呈露无余蕴矣。

其於孝弟何有哉。

验於亲亲臣子可知矣。

素号宽厚长者者。

皆术数也。

  黄龙庵主征教一百四章。

辨通一十五章。

读其征教。

如壮士前行。

百夫莫遏。

能杀人亦能活人。

可谓有力者也。

读其辨通。

如蓬莱弱水。

浩浩汤汤然。

懦而不能载一羽。

望其涯已解体矣。

涉之则没溺。

学者当观其征。

无阅其通。

  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

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

道物之极。

言默不足以载。

非言非默议有所极。

公论曰。

南华老人可谓入理深谈。

使有衲僧之作略。

尽可为人。

  化书云。

蛇化为龟。

雀化为蛤。

彼忽然忘蜿蜒之状。

而得蹒跚之质。

此倏然失飞鸣之态。

而得介甲之体。

斫削不能加其功。

绳赤不能定其象。

何化之速也。

公论曰。

子嵩知彼化之速。

而不知子嵩自化尤速於彼。

虽未形蹒跚介甲之躯。

一念之间则千变万化矣。

苟在吾妙观察智中。

则无所不利。

  周恭叔曰。

余所取友。

不取其知识朝彻才学过人。

唯取其孝义贤善为最。

公论曰。

孝配天地。

义碍天地。

贤象天地。

善体天地。

孝义贤善不亦大乎。

其孰为吾友耶。

  君子所至之处。

不介视玩好之物。

苟介视之。

则它人以为己欲之。

畏其羞之。

是以君子不久视之也。

若其对万物不动其心。

於蒙岂敢。

曰能则愿学焉。

蒙之徒必能之。

岂用久视之戒。

  子思曰。

无入而不自得。

孟子曰。

顺受其正。

此二者指学者入道之捷径可也。

若云得则失矣。

云受则不正。

须知得而非得。

受而非受。

廓然大通。

不可得而形言。

有诸内必形诸外。

言貌可以观小人贤人圣人之气象。

观晏子与晏子之驭者。

则知为晏子为其驭也。

观子路颜回孔子。

则知为子路颜回孔子也。

人焉廋哉。

  孟子曰。

放其心而不知求。

又曰。

求其放心而已矣。

苟求之则是放心。

一念不生心则复矣。

何用求焉。

此姑就孟子求心而言。

若夫喜怒哀乐世念纷纭。

则是见量受用。

孰云是心。

孰云非心。

何放何求哉。

  寂音尊者智证传曰。

昔黄檗尝遣临济驰书至沩山。

既去沩山问仰山曰。

寂子。

此道人它日如何。

对曰。

黄檗法道赖此人。

他日大行吴越之间。

然遇风则止。

沩曰莫有续之者否。

对曰有。

但年代深远。

不欲举似和尚。

沩山曰。

子何惜为我一举似耶。

於是仰山默然良久曰。

将此身心奉尘剎。

是即名为报佛恩。

风穴莫年常忧仰山之谶己躬当之。

乃有念公知为仰山再来也。

又曰。

华严经毗目仙人执善财手。

即时善财自见其身住十佛剎微尘数世界中云云。

彼仙人放善财手。

善财童子即自见身还在本处。

方其执手即入观门。

及其放手即是出定。

又曰。

长沙偈曰。

学道之人不识真。

只为从前认识神。

无始劫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身。

今时邪禅乃相传授。

以扬眉瞬目竖拂拈槌为极则。

佛法几何不平沈哉。

圆觉经曰。

众生妄见流转。

厌流转者妄见涅盘。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

非觉违拒诸能入者。

有诸能入非觉入。

故谓脱有能入觉道者但成小乘。

非能入觉。

故曰非觉入故。

又曰。

三祖粲禅师既以大法付四祖信禅师。

乃祝曰。

谨勿言自我处得法来。

粲公于时念达磨可祖弘法之艰难。

皆为邪师憎害。

痛自谨耳。

又曰。

唐万回和尚偈曰。

明暗两忘开佛眼。

不系一法出莲丛。

真空不坏灵智性。

妙用恒常无作功。

圣智本来成佛道。

寂光非照自圆通。

故首山临终偈曰。

白银世界金色身。

情与无情共一真。

明暗尽时俱不照。

日轮午后示全身。

果午后泊然而化。

黑白两忘之效也。

又曰。

曹山本寂禅师偈曰。

从缘荐得相应疾。

就体消停得力迟。

瞥起本来无处所。

吾师暂说不思议。

如竹林善会禅师为道吾发之以见船子。

言下有省悟。

既出而回顾。

船子笑曰。

这汉疑我别有也。

於是覆其舟。

盖信力尚微未大通透故耳。

又曰。

永嘉尊者曰。

取不得。

舍不得。

不可得中只么得。

可以取则法身有剩。

可以舍则虚空可逃。

离取舍之心则如絮球百衲置之闲处。

天寒岁晚有时而得用也。

又曰。

黄龙宝觉禅师作老黄龙生日偈曰。

昔人去时是今日。

今日依前人不来。

今既不来昔不往。

白云流水空悠哉。

谁云秤尺平。

直中还有曲。

谁云物理齐。

种麻还得粟。

可怜驰逐天下人。

六六元来三十六。

夫穷子追之即躄地。

常不轻直告之即被捶骂。

是二者不知直中有曲种麻得粟者也。

又曰。

翠岩真点胸好问僧。

文殊是七佛之师。

因甚么出女子定不。

得罔明从下方来。

因甚出得女子定。

莫有对者。

独英邵武方其问时。

以手掐其膝而去。

真笑曰卖匙箸客未在。

余以谓英邵武可谓一念不生前后际断者耶。

公论曰。

智证传仅三万言。

动谬佛祖之意。

略举此数端。

学者宜审之。

呜呼。

蟊生於禾。

害禾者蟊也。

寂音尊者似之。

  乾道间伊庵权和尚董天台平田。

有士人陈德夫访之曰。

大悲神咒旧本作阿游孕。

新改为阿逝孕。

谓神人现而正之如何。

庵曰咒乃如来秘密之言。

十师未尝译也。

字或可改。

咒已译矣。

子韶张公注般若心经咒曰揭谛揭谛。

注云逼嚗逼嚗。

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注云逼逼嚗嚗。

遂呈似大惠禅师。

惠恚曰。

子韶即得。

不然。

使后人例为阐提尔。

遂损之。

蒙时在侧。

不觉首肯之。

者庵肯之。

是肯伊庵。

肯大惠。

肯子韶。

  汾阳禅师作洞山五位偈曰。

五位参寻切要知。

纤毫才动即差违。

金刚透匣谁能晓。

唯有那咤第一机。

举目便令三界净。

振铃还使九天归。

正中妙协通回互。

拟议锋铓失却威。

其非者注者。

观汾阳之言得无愧乎。

  宏智禅师。

隰川人。

主法句章天童日。

众逾一万指。

来之者犹源源不已。

知事献议曰。

众既伙颐。

奈窭空何。

敢请遏焉。

它日庾廪充。

内之未晚也。

师徐谓之曰。

然。

且夫人以道为本。

道假人以显。

是众也务道而汇集。

非可以术致。

赢粮骞隙槩可贷诸。

是众也不可不立。

苟食滋而众削。

是人之不存。

其过窭空之忧。

不翅百矣。

子安之。

无预是怛。

公论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雪峰九到洞山三上投子。

遂嗣德山。

临际得法於大愚。

终承黄檗。

云岩蒙道吾训诱。

乃为药山之子。

丹霞承马祖印可。

而作石头之裔。

佛祖之意。

欲人人自证自悟。

脱生离死。

本无一法第相传受而为师弟子。

醭唇先师云。

道须自得。

得而非得。

妙契本空。

具无师智自然智。

直饶道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犹是传语底人。

大丈夫为先天之师。

具全机之用。

故曰我为法王於法自在。

何拘师承之有。

今云师承者。

必先觉而觉后觉。

不得已遂有师弟子之称。

噫。

末法浸衰与古敻别。

今之为师者不问可否。

例以抚养收恤。

钻腋出羽。

意谓我宗盛大。

多有法嗣弟子。

曰某入众有年。

见师之后如卸重担。

如脱秽裘。

庆快生平。

尽得师道。

意在提援冒名苟利而已矣。

呜呼哀哉。

前修既往。

如是之为。

佛法几何不陆沈也耶。

  订顽云。

乾称父。

坤称母。

予兹藐焉。

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

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公论曰。

塞之一字似挟太山超北海。

用力多见功寡。

肇法师云。

天地与我同根。

万物与我一体。

我字早费脚手。

  遗书或问。

格物须物物格之。

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

曰怎得便会贯通。

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

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

须是今日格一件。

明日又格一件。

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

公论曰。

於戏。

程氏之学今日见矣。

乃知其从前所论性理。

皆是和会积习。

的无自得。

非得之道。

  才胜德。小人也。德胜才。君子也。才德俱胜。故名圣人。才德俱无。故名愚人。与其为小人。不若为愚人。至哉言乎。可谓天下公论。

  公生明。

偏生暗。

苟私一毫则不明。

安得公乎。

蒙之所论。

自朋友讲议。

晚生请问。

耳目所实。

质於己。

证於道。

非以爱恶之私去取。

亦非角技能。

售虚名於人间世。

以授诸弟子。

庶几为善人。

为君子。

为得道焉。

语未竟有客曰。

真正得道人。

不见世间过。

丛林公论多[耳*氐]人之非何哉。

蒙曰。

有是言也。

语云。

恶讦以为直。

及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是亦讦乎。

今之所论无他。

邪者正之。

正者明之。

昧者使知之。

庶各循其本。

客以为讦。

不复论也。

  丛林公论(终)

  恕中愠公辩丛林两字匪所当矣。

然而失箸作之体於题名。

王勃苏轼之徒犹未免焉。

矧急于谈理而丧于御侮者乎。

书堂欲梓锈公诸世而请予校雠。

予嘉曰。

论之公而书亦公者。

公之极也。

揭实智之日。

破叔世之暗者。

设论之意也。

此举吾窃为彬师贺之。

乃参考於群书核旧本。

昭热治活印逆施业卒而授焉。

或谓丛林者说处。

云公论说乎丛林故名焉。

亦山庵杂录之谓也。

此言或然。

  延宝庚申之夏洛西龙华释道忠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