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注

续藏经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

 明 袾宏补注 #

  瑜伽施食虽流通多种。

其或芟增不一。

名相纠纷。

惟本山所行要集。

乃准云栖大师之较正。

即坛仪补注。

亦大师婆心峻切。

见末法学者。

遍弘焰口。

藏扬华态。

竞起俳倡。

惟好热闹。

三观妙旨。

置之不闻。

所以真言句读之不清楚。

手印字种。

亦失所授。

况观门乎。

盖印列三十有六。

於内六合相符。

初二三尖印一合。

次变空印与多宝如来发菩提心印一合。

次遣魔印与自在印一合。

次真空印与宝胜如来印一合。

次二妙色身如来印一合。

次光明如来与乳海印一合。

印虽六合。

但字种仪注。

备有不同。

故以观图合璧。

用广其传。

意取不劳探讨。

瞭然心目。

譬犹当台明镜。

湛水摩尼。

物象洪纤。

靡逃朕迹。

吁是书剞劂。

皆古锥相应三业之筌蹄。

诚非初学小补。

余敢齐先哲而妄议耶。

以是告夫同志。

其勿忽诸。

  千华二愚山人福聚书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补注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

  修者。

炼磨治习之谓也。

以众生三业念念纷纭。

欲期与佛法相应。

故假修治。

俾三密变为三身。

八识转成四智。

速登圣位。

利益群品也。

如神变疏云。

若用三密为门。

不须经历劫数具修诸行。

只於此生满足诸波罗密。

此在正报说。

设者。

铺排建立也。

谓建立胜妙坛场。

排列香华供养。

奉攀诸圣。

而施作佛事也。

此在依报说。

梵语瑜伽。

华言相应。

谓三业同时。

而不先后。

共缘一境也。

手结印时。

口必诵咒。

意必作观。

三业齐施。

无有参差。

始名相应。

以相应故。

则外无异缘。

内有主宰。

以有主宰故。

岂非全身总是大悲王。

以无异缘故。

正是脱体俱成[口*纥]哩字。

审如是。

三密即是一心。

一法徧含诸法。

方能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

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下合十方六道众生。

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世出世间。

随愿即成。

凡有所作。

皆获如意。

此瑜伽大本有五部。

一佛部。

即佛说咒。

二莲华部。

诸菩萨咒。

三金刚部。

金刚神咒。

四宝部。

诸天神咒。

五羯磨部。

诸鬼神咒。

每部复各有五。

即成二十五部。

於中皆权实双彰。

显密并谈。

今集要者。

乃聚集此五部之中至精至奥之要义也。

施食者。

梵语檀那。

此云布施。

居六度首。

为万行先。

有财法无畏三种之别。

题虽独标施食。

而文则兼有也。

经云。

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若无饮食。

身体饥羸。

纵有财法。

奚济身命。

盖缘极苦众生而起悲济。

故先施其食也。

然食又有四种。

所谓段触思识是也。

食者。

有资益之义。

任持之义。

谓此四食。

能持有色根身令不断坏。

故名为食。

段。

谓分段。

以香味触三法为体。

变坏为相。

惟欲界有。

乃人天食也。

触者。

乃六识相应之心所。

若触着可意之境。

摄受喜悦。

诸根和顺。

心便怡畅。

能为食事。

有资益义。

即鬼神食也。

思者。

即意地有漏思。

与欲俱转。

希望胜妙之境。

资益身命。

於中绵想不断。

如望梅止渴。

悬饼充饥等。

有资益义。

即禅天食也。

识食者。

即阿赖耶识。

一类相续。

执持有色根身令不坏烂。

有任持意。

此则一切众生平等共有。

不择凡圣也。

约事而言。

即前三食。

约理而言。

即后一食。

何也。

谓藏识具本觉不觉二义。

以此识食。

则施者训为开发之义。

谓开发众生本有之觉性。

俾其转识而成智也。

坛者。

生也。

集也。

谓出生无尽功德法故。

亦是圣贤集会之处。

即今所建曼怛是也。

仪者。

仪规。

乃千古不易之式也。

要而言之。

谓修摄身心。

铺设坛场。

作瑜伽施食之法也。

此乃善本之题目。

何谓题。

题者题头。

挈其纲领也。

目者名目。

列其条序也。

如人之有头。

则四肢无不具焉。

似人之有目。

则六根奠不该焉。

有此妙义故。

名之曰题目。

登台拈香。

如世尊将成道时。

以牧牛(女)所付拘留孙佛之炉。

执炉燃香。

绕坛绕树。

合三十二匝。

於是十方诸佛普皆云集。

各手授香。

亲付世尊。

热此香时。

十方众生一切天人。

皆得生信悟道。

然后方登金刚宝座。

成无上道。

故佛凡说法时。

必先执然香。

盖古佛说法之仪式也。

又香以表信为义。

佛法大海。

唯信能入。

华严云。

信为道元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根。

又信心如水清珠。

能清浊水。

水清月自现。

心信佛出兴。

是知欲达诸圣。

先具正信。

信无形相。

藉香表之。

香烟徧处。

信心必通。

以心感佛。

何佛而不应也。

  此一瓣香。 #

  乃克指法体而言也。

夫吾人法性。

量充沙界。

体含万有。

湛若澄清之海。

香腾薝卜之林。

明逾日月。

德等太虚。

舒之能徧於法界。

卷之可纳於微尘。

为万象之根源。

作天地之玄祖。

历千劫而不古。

卓然而独存者。

其唯自性欤。

或於一尘之内而现全身。

五眼莫能睹其形。

或於六根之门而耀威光。

四辨莫能谈其状。

闻之则穿过髑髅。

顿枯识海。

触之则冲破顶[宁*页]。

豁开正眼者。

其唯心香欤。

故知此香。

人人本具。

个个不无。

但自一念回光。

身心一如。

有何欠亏。

信者垂手而得。

然之普天遥闻。

不待僧祇熏修。

清气本自天然。

十方佛土。

唯此为最。

三藏教海。

谁不摧尊。

法华云。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方是此一瓣香之意。

是知此一者。

乃当体得名。

包含为义。

香者。

谓法体上无有妄染杂秽之气。

纯一无漏功德之香。

又能流出无尽教海。

熏诸众生。

若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

故众香世界。

唯以香尘而作佛事。

闻其香者。

皆得法忍。

又是五分法身之香。

从戒定等所熏成故。

故曰香也。

  不从天降岂属地生。

  凡世间者。

未有不从地产雨露阳和而滋长者。

今曰不从天降地生者何也。

盖吾人心香。

天不能盖。

地不能载。

尚非因之而生。

岂待栽培而后成者耶。

假饶无功用行。

皆是妄兴劳虑。

殊不知法法现成。

信手拈来。

无所不是。

又何必三条椽下。

七尺单前。

昼三夜三。

废寝忘餐。

乃至六度万行。

尘沙法门。

然后方为究竟也。

故先哲云。

吾觅得无阴阳地一片。

种得一株无根树子。

日照无影。

风吹不动。

运金斧以难入。

经劫火以愈芳。

开无声无臭之花。

结非青非黄之果。

不烦攀枝折叶。

已在诸人胸中已。

  两仪未判之先根源充塞三界。

  空劫已前。

威音那畔。

则心境未彰。

染净圆融。

而本体虚玄。

性绝边表。

无形之形。

形充法界。

非寂而寂。

寂照含虚。

竖则穷於三际。

横则徧该十方。

岂唯充塞三界。

抑且剎海无遗。

故经云。

若人欲识真空理。

心内真如还徧外。

情与无情总一体。

处处皆同真法界。

傅大士云。

有物先天地。

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

不逐四时雕。

旨在斯乎。

  一炁才分之后枝叶徧满十方。

  混沌一炁即太极。

所谓道生一者也。

太极分两仪。

即一炁分为阴阳。

轻清为天。

重浊为地。

所谓一生二者也。

约小乘上说。

一炁者即光音金藏云。

阴阳者即所雨之雨。

清者先成天宫。

浊者次成洲海。

良以竺坟未至。

儒老权说。

设义未免究竟。

故不繁释。

从阴阳化育人及万物。

即二生三三生万物者也。

是知外教以一炁为根本。

人及万物为枝末。

在内教约理说。

即第八识。

王所未分。

心境未彰。

故云一炁也。

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

不生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而成阿赖耶识。

内有此识。

外有空界。

所谓晦昧为空者。

故知一炁是彼识体。

不了本空。

转成能见能现。

於是遂有根身器界之分。

阴阳化育之象。

故楞严云。

内之根身。

外暨山河虚空大地。

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如是。

则一心是根源。

万物为枝末矣。

故肇法师云。

天地与我同根。

万物与我同体。

称理起事。

事复何穷。

依镜现形。

形宁有尽。

此四句正是宗门意旨。

劫外今时。

打成一片。

偏正回互。

宾主历然之旨。

  超日月之光华。

  金光明经云。

日月虽明。

不能透覆盆。

但照四天下而已。

若心智之光。

上穷有顶之天。

下彻无间之地。

普照法界。

焕若掌珠。

如理智。

徧照真如门中无漏性德。

如量智徧照生灭门中染净事品。

故经云。

圆明了知。

不因心念。

明不循根。

寄根明发。

一切暗相永不能昏。

祖师云。

灵光独耀。

迥脱根尘。

不同虚空。

性自神解。

故曰超日月之光华也。

  夺山川之秀丽。

  山川虽秉造化精英。

而秀丽可观者。

乃确乎不变之定法。

夫吾人心香。

能转变自在卷舒无碍。

殊形异状。

幽显莫测。

或於一毛端头。

现无边剎海。

或假轻烟内。

示华藏庄严。

乃至云台宝网。

悉为心感。

郁密生阒。

岂外性德。

又一切山川。

以正眼观来。

犹如空华乱起乱灭。

无如此心真实。

不常不断。

以理形事。

故曰夺山川之秀丽。

如宝藏云。

其为也形。

其寂也冥。

本净非莹。

法尔天真。

光超日月。

德越太清。

万物无作。

一切无名。

转变天地。

自在纵横。

恒沙而用。

混沌而成。

谁闻不喜。

孰见不惊。

如何以无价之宝。

隐於阴入之坑。

即其义也。

  即戒即定即慧。

  本性无染即戒。无乱即定。无痴即慧。三学圆明。一心自净。二谛浑融。万德顿彰。

  非木非火非烟。

  明心香本无生也。

如楞严云。

此香若生於木。

则此香质因爇成烟。

若鼻得闻。

合蒙烟气。

其烟腾空未及遥远。

室罗筏城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是知不生於木与烟矣。

若生於火。

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则一切火皆是香气。

是知不生於火矣。

既不生於木火烟。

又岂复生於空耶。

若生於空。

空既常在。

香应常闻。

空既无香。

则知不生於空矣。

四皆非香生因。

则当体性空。

性空即诸法实性。

实性则无生矣。

无生之香。

方为法身功德之香也。

  收来在一微尘。

  德山云。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吾向一毫头上识得根源者也。

  散处普熏法界。

  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则退藏於密。

昔西域异见王。

问波罗提尊者曰。

佛性在何处。

答曰。

佛性在作用处。

曰。

当作用时。

其处有几。

曰。

当作用时。

其处有八。

在胎名身。

出胎名人。

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

在鼻嗅香。

在舌谈论。

在手执捉。

在足运奔。

徧现俱该沙界。

收摄只在一尘。

识者唤作佛性。

不识唤作精魂也。

  爇向炉中(至)普同供养。

  鼎有三足。

表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

谓此心香安住於三德秘藏之中。

而成妙香密圆最上之法供也。

常住三宝者。

即一心也。

是心清净名佛。

光明名法。

净光和合。

处处无碍。

名僧。

昔本不生。

今亦不灭。

名为常住。

而曰供养。

即因心与果觉冥契也。

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来合也。

剎者最广。

海者最深。

剎海既无边量。

圣贤宁有穷尽。

历代祖师。

幽显灵祇。

莫不承此真香而普同供养。

夫如是。

方名真法供养。

虚空有尽。

此香无涯也。

次皈敬请加。

人天见佛。

先赞后皈将兴胜妙利益。

必先皈敬三宝。

恳求加被。

如清凉国师云。

归赞者有六义。

一荷恩德。

二请加护。

三令生信。

四为仪轨。

五表尊胜。

六显益物。

有此六义。

故先举偈云。

  佛面犹如(至)皆具足。

  佛面圆满皎洁。

犹如清净满月。

并无纤毫不备之相。

非但如月之圆。

亦如千日之光。

以月面放光。

辉煌赫奕。

无可为喻。

故以千日同时放光而比之也。

又项佩圆光。

普照十方。

设使一处不周。

不得谓之圆光。

必如是尘剎普徧。

容光必照。

无放无收。

方名圆光千寻也。

面光圆光既然如是。

则通身之光又不思议可知矣。

是知如来之身。

当体即法身大光明藏也。

慈悲喜舍者。

乃佛之四无量心。

利他之功德也。

如净名经云。

文殊问曰。

何为慈。

净名曰。

为诸众生说寂灭法。

是真实慈。

何为悲。

曰。

所作功德与众生共。

何为喜。

曰。

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何为舍。

曰。

所作福佑无所希望。

依偈意。

显佛非唯具六度七觉八正十力十四无畏十八不共自受用法等。

而慈悲喜舍利他之功德皆悉具足矣。

前三句赞佛相好。

后一句赞佛功德。

然佛之相好功德无量无边。

纵我穷劫音声联续。

曷能赞其万一哉。

如华严经云。

剎尘心念可数知。

大海中水可饮尽。

虚空可量风可系。

无能尽说佛功德。

  南无尽虚空(至)三宝。

  梵语南无。

此云皈命。

皈者。

依投趣向义。

命者。

总御诸根。

一身之要。

人之所系。

莫不为先。

举此无二之命。

以奉无上之尊。

表敬之至也。

又归者。

返本还原义。

谓众生背觉合尘。

从一心而起六根。

流转生死。

今总摄诸根还归一心。

令清净光明而成自性三宝也。

三宝有同体别相住持之殊。

同体者。

法界为体。

觉照即佛义。

轨持即法义。

和合即僧义。

别相者。

法报化三身名佛。

教理行果名法。

五果四向十地三贤名僧。

住持者。

雕刻塑画名佛。

黄卷赤牍名法。

圆顶方袍名僧。

而今独皈尽空徧界者何。

正显所归之佛无穷无尽。

而我能归之心亦无量无边矣。

次趺坐顶冠。

入根本定。

起观音慢。

云何登座必须起观音慢与入定耶。

殊不知施食一法。

根於世尊作婆罗门时。

曾於观世音菩萨处。

受无量威德自在光明陀罗尼法。

能变少食普周法界。

夫如是。

则观音是施食之鼻祖也。

今吾本具缚凡夫。

不凭圣功而自作观音。

必难乎其为有济矣。

究理言之。

我与观音实无殊别也。

观音是我本体。

[口*纥]哩字是我本具。

故慢之一字。

即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旨。

又诸佛说法。

必先入定鉴机。

法华圆觉。

自有明征。

当会而审详可尔。

既欲起慢。

先须入定。

应观自心如秋月轮。

光明皎洁。

中有白色[口*纥]哩字。

此字名阿弥陀佛一字咒。

是大悲真体。

利生妙智。

如金刚三昧耶经云。

此字具四种义。

一贺字门。

即一切法因不可得义。

二啰字门。

即一切法离尘义。

三伊字门。

即自性不可得义。

四德字门。

即涅盘义。

亦名惭义。

若具惭愧。

不为一切不善法。

具足一切无漏法。

又莲华部云。

阿弥陀佛以此字。

加持於极乐国中水鸟树林。

皆演法音。

所以若观此字。

则一切诸法之因了不可得。

本是离尘。

自性清净。

当体即涅盘。

所以西方三圣初证此心印。

便即运悲利生也。

问。

既曰入定。

又曰作观。

何也。

答曰。

观乃定前加行之方便。

乃假想慧耳。

定者。

令心专注於一境。

不昏不掉。

心心无间。

念念寂灭。

名之为定如文殊云。

初学不思议三昧。

系心一缘。

若久习成就。

更无心想。

常与定俱。

故先作观。

引起心月字种。

分明显现。

次则定心专注观境。

湛寂不动。

不动之处即定。

明显处即观也。

又定慧二法。

不可单运。

如车之有两轮。

如鸟之有两翼。

缺一不可。

失之则无凌霄致远之功。

若偏於定则曰愚。

单修於慧则曰狂。

二皆不能明见佛性。

如日不明。

孤灯照物不了。

必如是止观双修。

定慧均等。

始可了了见於佛性。

故正观时。

资之以定。

则不散。

正定时。

加之以观。

则不昏。

如是方名即定之慧。

即慧之定。

寂照同时。

明静均修。

始是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是证无上道矣。

问。

若夫缘境。

何足擅於月轮耶。

答。

昔西域十四祖龙树菩萨为众说法。

於其座上现自在身如满月轮。

一切众生。

唯闻法音。

不睹祖相。

众中有长者子名迦那提婆。

谓众曰。

识此相否。

众曰。

目所未睹。

安能辩识。

提曰。

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

以示我等。

何以知然。

盖以无相三昧。

形如满月。

任运自在。

皎洁清净。

云雾不能蔽其光辉。

万象不能夺其精气。

千古无亏。

佛性之义廓然虚明。

故现斯而表之也。

言讫。

形相即隐。

复居本位。

而说偈言。

身现圆明相。

以表诸佛性。

说法无形相。

用辩非声色。

彼众闻偈。

顿悟佛性。

咸求出家。

是知月轮者。

正吾人本体无相三昧也。

所谓慧月在怀。

灵珠在握。

法界同彻。

无不照矣。

既入观音定。

必契观音体。

体既顿证。

何患轮相用之不然乎。

三大圆具。

则自身等观音。

可谓慢不起而自是观音也。

以菩萨具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

项佩圆光。

其身金色。

坐大莲花。

顶戴五佛冠。

五佛常流光灌顶。

及以威神加被。

令其神通广大。

入生死海教化众生。

我今亦顶此冠。

则五佛必然从五智流光灌我顶门。

令我身心坚固。

神通广大。

威德智慧。

辩才无碍。

以利群生也。

五佛者。

均遮那佛所现。

谓遮那如来内心证自受用已。

成於五智。

一大圆镜智。

流出东方阿閦如来。

执金刚杵。

二平等性智。

流出南方宝生如来。

执摩尼珠。

三妙观察智。

流出西方弥陀如来。

执妙莲华。

四成所作智。

流出北方成就如来。

手轮相交。

五法界清净智。

即中央毗卢遮那如来。

手千辐轮。

五佛各有四菩萨阿閦佛四菩萨者。

一金刚萨埵菩萨。

二金刚王菩萨。

三金刚爱菩萨。

四金刚善哉菩萨。

宝生佛四菩萨者。

一金刚宝菩萨。

二金刚威光菩萨。

三金刚幢菩萨。

四金刚眷菩萨。

弥陀佛四菩萨者。

一金刚法菩萨。

二金刚剑菩萨。

三金刚因菩萨。

四金刚利菩萨。

成就佛四菩萨者。

一金刚业菩萨。

二金刚语菩萨。

三金刚药叉菩萨。

四金刚拳菩萨。

毗卢佛四菩萨者。

一金刚波罗密菩萨。

二金刚宝波罗密菩萨。

三金刚法波罗密菩萨。

四金刚羯波罗密菩萨。

五方五佛各四菩萨。

共二十五。

连四摄八供。

四摄者。

一金刚钩菩萨。

二金刚索菩萨。

三金刚锁菩萨。

四金刚铃菩萨。

八供者。

金刚花菩萨。

金刚香菩萨。

金刚灯菩萨。

金刚涂菩萨。

金刚果菩萨。

金刚乐菩萨。

金刚歌菩萨。

金刚舞菩萨。

共三十七位。

皆本师遮那如来智用流出。

不离一真之境。

化仪百变。

纵分亿数之身。

千江一月。

所以观音顶此冠者。

意显带果行因。

圆彰法界无尽之体耳。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请求出定加持法水之故也。

一称其名。

解脱诸苦。

大悲经云。

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

已於过去无量劫中作佛。

号曰正法明如来。

大悲愿力。

安乐众生。

现为菩萨。

未来成佛。

号曰普光功德山王如来。

梵语阿耶菩娄吉底输。

此云观世音。

观者。

能观之智。

指应而言。

世音。

是所观之境。

对机而说。

智能照穷正性。

察其本末。

机则万象流动。

隔别不同。

类音殊唱。

被智一观。

俱时离苦。

正如普门品云。

若有众生称念我名。

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而曰大悲者。

谓此菩萨悲心偏重故尔。

不同生缘法缘之小悲。

乃无缘同体之悲。

故曰大悲也。

梵语菩提萨埵。

华言觉有情。

已觉斯道而觉斯民之称也。

  夫此水者八功德水。

  安养国有七宝池。

水皆七宝中之所流出。

言八功德者。

一澄清。

谓澄停洁净离染污故。

二清凉。

谓明湛凉冷无烦热故。

三甘美。

谓甘和美妙具至味故。

四轻软。

谓轻扬柔软可上下故。

五润泽。

谓津润滑泽不枯涩故。

六安和。

谓安静和缓绝迅泛故。

七除饥渴。

谓水仅止渴。

今兼疗饥有胜力故。

八长养诸根。

增长养育身心内外故。

谓此瓶内之水。

即如西方宝池内性功德水也。

如牧牛女付瓶与世尊云。

此瓶内具足八功德水。

饮之能除饥渴。

烦恼亦消。

不久当成无上菩提。

为人天说法也。

  自天真(至)无处不超沦。

  天真者。

本来自性天真也。

业即善恶无记三业。

垢即烦恼障。

玷污法性故。

尘即所知障。

蔽智眼故。

众生具此三业二障。

一则令自性不得清净。

生死不得解脱。

二令法水触途成滞。

今先洗而净之。

则无复留碍。

然后推广其心。

运此法水周徧滚入华藏世界。

与香水海性合真空。

普沾情器。

当体清净。

业累既遣。

内外浑真。

此真个之中。

何处更有众生而不超於沦溺乎。

上明水体妙合天真。

下明返已恢其玄奥。

  水不洗水妙极法身。

  经云。

性空真水。

性水真空。

清净本然。

周徧法界。

既云周徧。

则大地皆水也。

尘自何立。

水既无尘。

用洗奚为。

岂有水复洗水之理哉。

如刀不自割。

火不自燃。

水不自洗。

真可谓微妙绝待。

法身极则之理。

不假修证也。

  尘不染尘返作自己。

  古德云。

尽道水能洗垢。

焉知水亦是垢。

如病痊药除。

药存病生。

故说水亦是尘。

水虽同尘。

终不染於业垢之尘。

亦可将彼尘性。

返作吾之自己。

以诸尘性同一缘起。

当体性空。

以空合空。

以水投水。

何有自他之分。

所以云会万物为己者其惟圣人欤。

  蠲除器界荡涤坛场。

  上出水体。下彰水用。谓此水而蠲器界涤坛场。则自然氛消八面。雾敛长空。殊胜清净也。

  洒枯木(至)而成净土。

  谓此水有起死回生之功。

翻秽成净之能。

洒於枯木。

遂使枯斡重荣。

寒岩花笑。

洁於秽邦。

当下即成清净宝庄严土。

令诸众生步步踏金界之域。

念念闻薝卜之香。

非唯如此而已。

兼有无量妙义不可胜纪。

向下总收而结之也。

  所谓道(至)纵清凉。

  内之根身。外之器界。中之识心。皆无浊秽。四圣六凡。总得清凉。无复余累矣。

  大悲神咒。 #

  复藉咒力加持此水。

令其顿同菩萨柳头甘露法水。

成就胜妙殊勋也。

理事圆融。

显密齐畅。

正所谓快舸顺风之势。

更加橹棹之功。

则疾届宝城。

速登彼岸。

信手拈来无不是已。

并诵此咒。

不独为水。

更有无量妙义。

多端胜益。

如大悲经云。

尔时观世音菩萨白佛言。

世尊。

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

堕三恶道者。

不生诸佛国者。

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

我誓不成正觉。

诵持大悲神咒。

於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

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

即於佛前现千手眼而说是咒。

由此证之。

故知不独为水耳。

又金光明云。

十地菩萨尚以咒护持。

何况凡夫。

首楞严云。

若不持咒。

而坐道场远诸魔事。

无有是处。

凡陀罗尼。

或一字多字。

皆是佛菩萨自觉圣智所证法界妙心。

字字皆从无相国流出。

所以辞句惟佛与佛乃能究尽。

只宜诵经持咒供养。

则生福发慧。

断障除愆。

凡所希求。

必获如意。

不可妄自臆度。

裁量圣心。

小乘极果。

尚不知大乘初心。

况於如来秘藏乎。

又咒乃是诸佛菩萨名号。

称其名者。

必为诸佛菩萨之所护念。

或是诸天魔梵及鬼神王名号。

称其名号。

则部从敬主。

不敢为难行殃。

又咒似军中密号。

唱号即应。

不敢违背。

又咒者祝愿也。

愿此事必竟成就也。

如蜾[(嬴-口)-女+(口/虫)]之祝螟蛉。

似我似我。

而此似我之声。

念兹在兹。

相续不断。

诸虫受熏。

莫知然而化为蜾[亡/(罩-卓+(月几))]矣。

诸佛菩萨以慈悲教化熏诸众生。

故众生莫知然而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矣。

如大悲菩萨陀罗尼曰。

譬如灵丹妙药。

点铁成金。

诵持陀罗尼。

变凡作圣。

此之谓也。

  甘露王菩萨。 #

  此喻以显法泽也。

甘露者。

乃帝释面前有波利质多树。

此翻为员生。

叶上每垂滴玉露。

其味甚甘。

食之者能长生不死。

永离饥渴衰恼等患。

正喻法水如其甘露。

能长养众生法身慧命。

增一切禅定功德。

不被三灾八难等苦而煎迫也。

超彼甘露。

故谓之王。

唱时。

以右手无名指点盂中之水。

弹洒虚空。

令器界皆得清净。

沾露众生咸获清凉也。

如上所论。

全谈理地。

向下作法。

实益事界。

如经云。

理须顿悟。

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

因次第尽。

故当如渐次净身界也。

  净法界真言。 #

  法界者。

总该万有。

即是一心。

元依一真法界。

分而为四。

一理法界。

法者轨生物解之义。

理是性义。

无尽事法同一性故。

二事法界。

事是分义。

一一义别有分剂故。

三理事无碍法界。

一切分剂事法。

一一如性融通。

重重无尽故。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

不待净而自净也。

四事事无碍法界。

事有染净。

固当简别。

而事界之中。

又有身器之别。

此则净事界之根身也。

以根身是父母赤白二点所成。

并积生无始虚习。

故净之也。

以六根四肢。

各有法则。

各有界限。

是故名为法界耳。

诵咒时。

调伏身心。

想顶脐具有唵嚂二字。

以表福智圆满。

何则非福不能具相好。

非智不能净余累。

福智圆满。

则内障自净。

外相自严。

故观唵字在顶。

嚂字在脐。

顶者一身之首。

脐乃命脉之源。

净此二处。

则六根四肢无不净矣。

问。

云何二字便致二严。

答。

经云。

唵字者是法身真理。

即一切法本不生义。

又三身义。

无见顶相义。

亦是如来相好功德义。

观之在顶。

即具如上诸义也。

嚂字者。

即真言仪轨云。

此名宝昙佛智光徧照三摩地。

若想若诵。

令三业悉皆清净。

一切罪障尽得消灭。

又能成办一切善事。

随所住处悉得清净。

衣服不净。

便成净衣。

身不澡浴。

便成澡浴。

若用水净。

不名真净。

若以此字净之。

即名毕竟清净。

如灵丹一粒。

点铁成金。

真言一字。

变染成净。

偈云。

◇嚂字色鲜白。

◇空点以严之。

如彼髻明珠。

置之於顶上。

真言同法界。

无量众罪除。

一切触秽处。

当加此字门。

所以用此字置於命元者。

则诸根圆拔内莹发光矣。

故楞严云。

一根既返原。

六根成解脱。

此之谓也。

  点净真言。 #

  此净器界。

故云点净。

念真言时。

用右手无名指捏取香水。

弹洒虚空。

并涂掌上。

想坛场内外悉皆清净。

圆觉经云。

一世界清净。

多世界亦然。

如是乃至尽於虚空。

圆裹三世。

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净名云。

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

  加持华米真言。

  花者因义。

以此米为因。

诵真言时。

想成智慧光明种。

出生金银碧玉等云。

预先加持者。

彼用之时。

随心转变而不违也。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之意也。

  铃杵真言。 #

  铃者有适悦义。

置腰之左。

表大我焉。

谓此我。

非同凡夫情计之我。

乃法身中常乐我净真常寂灭之我。

涅盘经云。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即是我义。

如铃相似。

虚而能应。

感而遂通。

称适佛心。

悦豫群机。

故铃谈慈。

表我德也。

振之以悦生佛之心故耳。

杵者示威义。

又表五智。

转拳向外。

以示众生也。

表五智者。

以智能摧灭烦恼降伏魔军故。

诵真言时。

右手拈花米洒铃杵上而加持之。

  唵阿吽。 #

  此名三字总持真言。

凡诸作法。

以此真言总加持之。

皆得坚固广大无穷无尽之用也。

瑜伽大教经云。

由持此唵字。

加持威力故。

纵观想不成。

於诸佛海会。

及供养云海。

真实具成就。

由诸佛诚谛。

法尔所成故。

由适诵阿字。

摧灭诸罪障。

获诸悦意乐。

等同一切佛。

超圣众魔罗。

不能为障碍。

应受诸世间。

广大之供养。

由吽字加持。

虎狼诸毒兽。

恶心人非人。

尽无能凌屈。

如来初成道。

於菩提树下。

以此印密言。

摧坏天魔众。

是此三字。

既具如斯妙用。

是故文中重重念之。

次振铃唱。

  十二因缘咒。 #

  正显上来所有诸法。

皆从因缘而有当体皆空。

中论云。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故三界辘轳。

皆属因缘。

欲证无为。

必仗神咒之力。

转生灭而成还灭也。

诵咒之后。

得心自在。

得法自在。

随其所欲不违拒也。

何谓十二因缘。

转辗感果为因。

互相由藉为缘。

即法华所言无明缘行。

乃至生缘老死等是也。

无明者。

无有智慧之明也。

体即随痴迷暗为性。

即真如不守自性。

一念妄动而有不觉。

迷覆真性。

故谓无明即是惑也。

行者。

於过去时所造善恶之业。

名之为行。

由惑造业。

故曰无明缘行。

识者有了别之义。

此即第八阿黎耶识也。

由业因故。

牵生三界。

意识妄动。

投托母胎。

故云行缘识。

既托胎矣。

即有寿暖识三字。

七日一转而成名色。

名是心。

色是质。

故云识缘名色。

六根成此胎中。

既有心色。

即成就六根。

故云名色缘六入。

以根有入尘之义。

故谓之入。

触者。

出胎已后。

由根对尘而未能分别。

故云六入缘触。

受者有领纳之义。

领纳世间善恶等事。

由六根触境故而后领纳。

故云触缘受。

爱者好乐世间可意之境。

由领纳故然后生爱。

故云受缘爱。

取者取着不舍之意。

见一切境皆生取着。

由爱生着。

故云爱缘取。

由取着故。

起惑造业。

当生三有。

故云取缘有。

既有三有之因。

必当生故。

故云有缘生。

既有生故。

必有老死等果也。

此十二缘生。

总该三世因果。

如旋火轮。

无有休息。

无明与行。

过去二支因也。

识名色六入触受。

此现在五支果也。

爱取有。

此现在三支因。

生老死。

未来二支果。

总名流转门也。

今行者既从旷劫以来。

随无明等缘故。

感现在苦果。

今以戒定慧观照方便之力。

神咒加护之功。

照自他身心境体相皆自性空。

无内外有。

即我此心同佛智海。

是称为还灭门也。

所以十明论云。

迷十二有支。

则为苦海。

号曰众生。

悟十二有支自性本空。

即是大宝庄严城。

名之曰佛。

今行者神咒智力加持功德。

顿令十二因缘而成佛波罗密海也。

如上所论。

借权显实。

摄事就理。

会假归空。

培植万德之本也。

  我及法界(至)上师三宝。

  从此以起。

正明行愿相资。

建坛设供。

庄严净土。

而攀诸圣也。

未行而先愿者。

盖愿乃志气之要约。

若不先愿坚固其心。

恐生懈怠。

故须先发愿皈依三宝。

若不皈依。

凡有所作。

尽成魔业。

并仗上师三宝冥熏加被。

令我本愿速得成就也。

行者持花米於手中。

白云我及法界一切有情。

正显其不专为己而发此广大之心。

从今以至未证之间。

正显其愿之坚固。

而常时无退怯也。

誓皈上师三宝者。

正显其发心广大最胜无上也。

金刚上师居於三宝之首。

以佛所师之法故。

如大智度论云。

诸佛以实相为诸法。

依此实相。

发心修行。

方成菩提。

若不以此为师。

皆是天魔波旬。

报恩云。

佛以法为师。

般若云。

我初成道。

观谁可敬可赞。

无过於法。

皆能成度一切凡圣故。

所以上师即法也。

金刚者喻实相也。

取坚利不变之义。

所以华严文殊云。

所从来国。

谓金色世界等。

所师之佛。

谓不动智如来等。

金色世界。

即喻实相也。

不动智。

即根本智也。

即是金刚上师居首者。

此之谓也。

  捺谟孤噜(至)桑渴耶。

  此四句是皈依三宝。首句皈依上师。次三句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也。

  唵哩哩哈哈者。

  正上师也。 #

  唵失哩麻哈者。

  正三宝也。 #

  唵阿吽。 #

  复念此三字总持而加持之。洒花米於虚空。想所落宝米。即成花香种种供养等云而奉献之令无尽也。次请三坛主。先伸偈焚香赞请。然后献供。

  罗列香花(至)一毫端。

  星罗布列名香鲜花。

建此胜妙众宝之坛。

重重无尽之佛境。

皆现我一毫端字。

不相妨碍也。

而毛端不大。

佛境不小。

而能周徧含容互无障碍。

犹如一尺之境现千重影。

此即事事无碍境界。

广狭无碍自在门也。

经云。

於一毫端现宝王剎。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帝网镜珠随意游入。

依正大小隐显互映。

此非智巧所能。

盖为法应故尔。

  心融妙理(至)法界宽。

  此二句赞法身德。

谓心与妙理融会之时。

即见法身广大无际。

反观世间虚空如海一滴。

楞严云。

尔时阿难蒙佛如来微妙开示。

身心荡然得无挂碍。

是诸大众。

各各自见心徧十方。

见十方空。

如观掌中所持叶物。

此其义也。

道者智行也。

谓此智行若与真如贴体契合。

则见法界之性。

竖穷三际。

横徧十方。

宽廓无涯。

如人入海。

愈见深广也。

此是理法界意。

  相好慈悲(至)暮云繁。

  此赞报身般若德。

夫佛根身。

身有无量色。

色有无量相。

相有无量好。

慈悲喜舍等皆悉具足。

如同秋月圆满无缺也。

此赞应化二身解脱德。

言佛之化身。

徧历十方。

应机六道。

俨若晚暮之云。

繁兴鼓跃。

任运腾腾。

叆叇无可承揽矣。

此二是事法界。

  香烟堆里(至)海印含。

  佛之三身。

神妙莫测。

有求皆应。

无愿不从。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

我今香烟堆里。

瞻望应现色身而降赴也。

犹如海含万象。

分明显现。

如印成文。

不假先后。

古德云。

澄潭莹净。

明镜空悬。

万象森罗。

廓然虚鉴。

今则信心恳切。

一念湛寂。

则千圣贞归。

万灵交会。

岂独三坛主乎。

此二是理事无碍法界意。

正请之文也。

  释迦如来。 #

  娑婆教主。

现在贤劫第四佛。

梵语释迦。

此云能仁。

谓能有仁慈惠济众生。

梵语牟尼。

此云寂默。

永寂二边。

默契中道。

如来者。

谓从如中而来。

故名如来。

乃是然灯佛授记之号。

今请证盟者。

我今依教作法。

佛必印可也。

  观世音菩萨。 #

  此如前释。是甘露教主。请求密垂加护。俾所作成办。

  阿难陀尊者。 #

  是兴权启教之主。

施食之宗师也。

梵语阿难。

此云庆喜。

如来堂弟。

多闻第一。

良以法不孤起。

仗境方生。

欲益未来。

先兴权化。

故於林间习定。

夜睹非形之态。

归投白佛。

哀求救苦之方。

佛示威德之神章。

大开甘露之法门。

於是昏衢顿朗。

万物回春。

匪仗尊者之悲心权现。

曷有施食之教乎。

振铃念自性偈。

  方便自性(至)大勇识。

  方者法也。

便者宜也。

谓将善巧方法。

随顺众生之机宜。

如现身不定也。

以妙体本来离相。

为诸众生而现诸相。

所有之相。

皆一期随缘之方便耳。

此方便自性之体。

如金不变。

如刚坚利。

混尘矿不坏其体。

入大冶不变其色。

不为物所坏。

能坏一切物。

以此自性之体。

虽不变而能随缘。

示生三界。

与民同患。

又能断众生之痴网。

破烦恼之牢城。

故喻之如金刚本来不坏也。

大勇者。

能胜怨敌。

能怖魔军。

大识者。

即一切智。

无所不烛。

世出世间。

惟佛能知之谓也。

  最胜无比(至)皆成就。

  虽不变而不妨随缘。

虽随缘又不妨不变。

所以最极殊胜。

无可为比也。

善超诸有。

越诸尘累。

灵知绝待。

逈出思议之表。

故曰超出相。

佛本既然。

我今所作亦愿成就此妙体也。

已上四句。

乃赞佛现身之体。

向下四句。

正赞佛说法之体也。

  胜慧自性(至)法轮音。

  诸佛智慧。

甚深无量。

其智慧门。

难解难入。

假使声闻缘觉及诸菩萨积满河沙。

亦所不知。

故曰胜慧。

其自性最极甚深。

以甚深故。

方能演说法音也。

法而曰轮者何也。

轮者有推转之义。

转此法轮。

能为众生摧碎烦恼。

转凡成圣耳经云。

从根本智流出后得智。

从后得智流出大悲心。

从大悲心流出十二分教。

所以说法皆以智为体性。

  以无生现(至)愿得成。

  说法不离其身。

身本无身。

方便而现诸身耳。

法华云。

时我出世间。

方便为众生。

诸佛所得法。

故曰以无生现方便身。

彼既如是。

我亦应然。

故曰今此所作愿得成也。

佛身之智。

如此甚深微妙。

最胜无比。

未有无漏之身。

而依有漏之土。

故念净地偈。

转秽成净。

以便安住诸圣贤也。

  一切方隅(至)等皆无。

  即后所建曼怛之方隅也。非如娑婆世界。杂秽充满。土石诸山。瓦砾砂碛。坑坎堆阜。不平不净之地。今皆变成瑠璃之宝地。

  瑠璃宝地(至)愿具足。

  掌者。

海底有石。

最极平满。

既平如掌。

柔软如绵。

微妙无比。

愿佛慈悲於此安住。

极乐国中。

妙宝为地。

众宝为园。

琼林玉树。

危楼迥带。

金台银树。

阁道傍出。

栋宇相承。

窗闼交映。

阶墀槛楯。

池沼花林。

种种满足。

一切皆以妙宝所成。

法音所演之处。

无不具足矣。

  从出世间(至)愿安住。

  如来在世。

於娑婆而变为净土。

今佛入灭。

无能再现。

我今从佛出世之法。

复能再现此种种七宝所成之地。

无量光明。

徧照内外。

辉煌赫奕。

光照之处。

愿诸圣贤於此安住不动也。

至此应当献供。

念濯足真言。

结莲花印。

念梵五供。

散嚫。

念斯麻啰咒。

故有濯足灌沐真言。

即浣足意也。

书云。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唱音乐咒。

置铃於案。

诵净地咒。

  音乐咒。 #

  凡唱此咒者。如钧天普奏。五音和雅。六律交畅。微妙通彻。供养十方三宝也。

  唵斡资啰(二合)麻明哑吽。

  初总明世界因起。

如俱舍颂云。

空界大风起。

傍广数无量。

厚十二洛叉。

金刚不能坏。

此名持界风。

光音金藏云。

布及三千界。

雨如车轴下。

风遏不听流。

深十一洛叉。

始作金刚界。

次第金藏云。

布雨满其内。

先成梵王界。

乃至夜摩天。

风鼓清水成。

须弥七金等。

滓浊为山地。

四洲及泥犂。

醎海外铁围。

方名器界立。

此名众生世间。

唯因迷妄而起。

楞严云。

一切众生本觉妙明觉元心体。

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

痴爱发生。

生发徧迷。

故有空性。

化迷不息。

有世界生。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

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若夫佛出世间国土者。

即净土也。

为从一切法空之理。

随定智力应念而现。

不涉筹量。

如幻术力。

剎那顿彰。

大小染净。

随心应量。

如善财入弥勒楼阁。

以三昧力具见庄严等事。

忽然不见。

问弥勒曰。

适来境界从何处去。

曰。

从来处去。

曰。

从何处来。

曰。

智慧中来。

依智慧神通而住。

若随法性。

万象都无。

随愿智力。

何所不成乎。

次微细委释世界因起。

夫未免形累者。

故须托土以居。

八地已上。

永脱色累。

照体独立。

神无方所。

用土奚为。

然复现有染净差别者。

无非因时设化接引群机耳。

将建曼怛。

先释因起竟。

  轮围山。 #

  即大铁围山。 #

  铁围山。 #

  念真言时。

手拈花米於曼怛上右旋散洒。

如空注雨。

成此二山。

轮围山在外。

铁围山在内。

高六百八十万由旬。

此云限量。

大由旬八十里。

中六十。

小四十。

从广随应。

或一四天下量。

或小千量。

或中千量。

种种不定。

弥牢坚固。

金刚所成。

难可破坏。

此大千界外。

总有座大轮围山。

高至四禅。

范围之内。

总名三千大千世界。

  金刚地(至)而作拥护。

  此成金刚界。

手拈花米於曼怛啰中间书一吽字作拥护。

排列花米。

从中间而出。

胜金刚地基者。

赞智力所现。

不同众生妄想也。

若依次第差别因起者。

如因本经云。

此大地厚四十八万由旬。

地轮依水轮。

水轮依风轮。

风轮依虚空。

虚空依妄想。

妄想依真如。

真如无所依。

水聚厚六十万由旬。

水上别有风大吹转。

於上成金。

如熟乳上生膏。

名为金轮。

厚三洛叉二万由旬。

风聚厚三十六万由旬。

各广无量。

其大海中有须弥山出水为大。

小须弥山即七金山。

乃大须弥山之辅山耳。

  大须弥山。 #

  此翻妙高山。

下根连住金轮之上。

皆七宝所成。

金银瑠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合成。

下狭上阔。

渐渐广大。

端直不曲。

最胜可观。

曲临海上。

高八万四千由旬。

四面有四峰。

一峰各有八天。

中间一峰名忉利天。

帝释所居。

即玉皇是。

须弥山半四面有四埵。

名四天王天。

又下三级。

有坚首持曼常憍三天。

是八部天神所居。

须弥四维。

各去百由旬。

有七重紫金山。

  小须弥山。 #

  各高七百由旬。

其底平正。

四宝所成。

生种种树。

郁茂花果。

多诸圣贤之所住处。

一名双持。

二名持轴。

三名担尔。

四名善见。

五名马耳。

六名象鼻。

七名鱼嘴。

又有七重香水海。

一吉祥。

二醍醐。

三酪。

四酥。

五乳。

六酒。

七蜜。

一重紫金山内。

一重香水海。

一海绕一山。

鱼嘴山外。

即是大海。

名曰醎海。

日月宫殿。

绕大须弥山腰。

常行不息。

东始南中西出北半夜。

南赡部洲正当午。

北俱卢洲打三鼓。

六个月北行。

六个月南行。

每日行六俱奢。

在阎提最极南垂。

地形狭近日过速疾。

冬则昼短夜长。

渐向北行。

日移六俱奢。

当洲中行。

地宽行久。

夏则日长夜短。

寒暑者。

谓须弥半。

有伽提罗伽等山。

日向北行。

照触彼山。

则生热恼。

二山之间。

有须弥留海。

阔八万四千由旬。

日向南行。

照触彼海。

则寒冷也。

日以天金玻璃合成。

宫殿广五十一由旬。

正方如宅。

遥看似圆。

风吹依空而住。

日天子身光照阎浮檀金辇。

辇光照宫殿。

光明相接。

而有千光分照傍下。

月以天银瑠璃合成。

宫殿广五十由旬。

何故渐现。

有三因缘。

一者背相转出。

二者青衣诸天常伴月中隐蔽其宫。

三者日光障夺渐渐而现。

若日随月后行。

至三十日覆月都尽。

名为晦日。

若日在月前行。

月见开净。

至十五日具足圆满。

日月相望。

名为望日。

朔者苏也。

谓月死而复苏故。

星者。

最大宽一由旬。

小者广二十里也。

复有斫伽罗山。

阔十二由旬。

楞伽等山并诸海水。

及与林池空地。

不及枚举。

次复有海名禅那迦。

阔千由旬。

百宝间错。

海中涌出宫殿。

七宝合成。

高十由旬。

转轮圣王宫殿随身。

此中海道自然涌出。

与水齐平。

即金轮王出世。

有三十二相。

具足八宝之所辅焉。

次有雪山。

高五百由旬。

四宝所成。

四面金峰挺出山外。

高二十四由旬。

中有高峰。

众宝间错。

迥然秀出。

於彼山顶有阿耨达池。

池东有恒伽河。

从象口出。

共五百河流入东海。

池南有辛头河。

从牛口出。

共五百河流入南海。

池西有缚刍河。

从马口出。

共五百河流入西海。

池北有斯陀河。

从狮口出。

共五百河流入北海。

总此四海。

共一醎味。

名为醎海。

中有四大部洲。

八中洲。

八万小洲。

只一世界耳。

万亿须弥并诸大海。

方名大千世界。

  东胜神洲(至)胜胜神洲。

  广九万由旬。其洲如半月轮。人面亦尔。身长五肘。寿命五百岁。

  南赡部洲(至)最胜洲。

  广七万由旬。其土南狭北宽。状如车箱。人面亦尔。身长三肘。寿命百岁。

  西牛贺洲(至)妙拂洲。

  广八万由旬。其土如满月形。人面亦尔。身长四肘。寿二百五十岁。

  北俱卢洲(至)胜道行洲。

  广十万由旬。

其士正方。

人面亦尔。

身长七肘。

寿命千岁。

佛手一肘。

长三尺四寸。

今举中大十二洲。

其余小洲该在其中矣。

依人王经云。

此南阎浮提一洲。

十六大国。

二千中国。

十万小国。

楞严云。

此阎浮提有三千洲。

正中大洲。

大国凡有三千三百。

其余小洲在诸海中。

其间或有三两百国。

乃至或一或二。

经旨虽殊。

当以神契。

幸勿泥也。

一界既然。

而大千同一成坏。

所有差别。

举一以例诸方。

今以大千总为曼怛。

随成一界。

万亿须弥四天下同时成立。

於中皆是众宝所成。

微妙庄严莫不具足。

而先必仗吽字拥护者。

是字即菩提心因也。

以有此字为因。

恒沙功德依之而生。

岂独山洲众宝而不随之变现耶。

又一切魔罗不能为碍。

故仗之作拥护。

俾我作法速得成就。

於中大小二山四洲八中。

随念真言一徧。

手拈花米於曼怛上次第排列。

应念而成就。

无有不然也。

既顿变国土已。

不可无镇国之宝。

故以金轮王八宝而严饰之。

  象宝。 #

  转轮圣王为太子时。

年既长大。

堪绍王位。

受灌顶时。

其时夫人於正月十五日。

手执金瓶。

取四大海水。

灌太子顶。

尔时太子沐浴斋戒。

受王职位。

高升宫殿臣僚辅翼八宝自至。

王四天下。

象宝者。

即八宝中之一也。

名金刚身。

此宝能知王意。

其欲乘时。

即现其前肤色光白。

庄饰殊特。

行步平正。

其疾如风。

具足六牙。

牙有浴池。

池外有玉女作乐。

池中之水冷暖随意。

此为宝也。

  主藏宝。 #

  此名大才。

即文臣也。

世间文字无不通达。

先王典籍熟览无遗。

纲纪国政。

辅佐圣君。

又复能知伏藏。

随王所需。

皆得满意。

如王索真陀罗尼。

唯智臣能解。

故称为宝也。

  马宝。 #

  此名迅疾风。一剎那间。周行四天下。又复能於一切时中。一剎那顷。周行尘方。不生疲厌。故称宝也。

  女宝。 #

  此名具妙德。端正殊丽。有倾国之色。肌肤鲜白。犹若冰雪。冬温夏凊。无大小便。能生千子。巧慧聪辩。适王娱乐。有此殊妙。故称宝也。

  将军宝。 #

  此名离垢眼。即武臣也。威猛雄厉。有盖世之雄。若四天下傥有抗违王制者。此宝一至。自然肉袒归降。倾心向服。故称宝也。

  轮宝。 #

  此名无碍行。

以转轮圣王灌顶受职之时。

尔时东方忽有大金轮现。

其轮千幅。

具足毂辋。

金轮宽一由旬。

众相圆净。

来应王所。

因知此王定是金轮。

王於四天之下。

钦仰圣王。

望风而化。

垂衣拱手。

无为而治。

般若云。

王欲游行。

轮即前导。

王念饮食。

轮即停住。

王意进趣。

即知所在。

一时普周。

威伏一切。

是称为宝也。

  如意宝。 #

  此名光藏。

即摩尼珠。

是金翅鸟王之心也。

圆明映彻。

能雨众宝。

龙得之而镇海。

鸟无能害。

王得之而镇国。

百宝具足。

并士庶熙和。

万邦咸宁。

称为宝也。

  宝藏瓶。 #

  乃贮宝之器。又能出生众宝也。

  日宫月宫。 #

  前已广释。 #

  众宝伞。 #

  即宝盖也。王若出入。即盖其顶。悬处虚空。终不堕落。

  尊胜幢。 #

  即庭前所竖之高幢也。

建此幢者。

显法尊胜。

人天仰之为宗。

外道望之而服。

又幢者幢旗之属。

刊定记云。

幢有七义。

约之为五。

一高显义。

二建立义。

三归向义。

四摧殄义。

五灭怖义。

已上一切供具。

皆是无上心所成。

无作法所印尔。

  唵室哩麻忒(至)捺麻。

  此名佛智随喜真言。

上来虽有山洲诸宝。

尚无宫殿楼阁园林池沼衣服珠玉等。

故念此真言加持花米。

徧洒曼怛啰上。

想所落宝米。

悉成如上诸庄严具。

如空注雨。

相续不断。

供上师三宝。

中围佛会。

复拈花米向洒虚空。

念云。

  人天所有种种供物。

  尽世所有一切供养莫不具足已。

唱曼怛啰真言。

结莲花印。

念梵五供。

至十二因缘止。

唱毕。

持铃杵於曼怛上紧摇一徧。

以表洪音振动大千世界。

此名初献也。

  宝错真言。 #

  凡作印者。

从右手小指数起。

施戒忍进禅。

又左手小指起。

慧方愿力智。

是为十度。

方可作印。

故不错也。

左手持於宝错。

右手结三尖印。

想印中赤色吽字出火光。

念吽吽[癹-又+文]怛。

弹指三下。

遣其魔碍。

次念唵[亢*欠]。

观一[亢*欠]字徧空。

然后入观。

复想黄色得浪字放光成宝生佛。

禅押戒度头。

施忍进申直。

结施印。

亦名普通吉祥印。

利益有情。

天宝错者。

乃得浪字之所变也。

经云。

此字具四种义。

一多字门。

即真如不可得义。

二啰字门。

即离尘义。

三阿字门。

即一切法本来寂静义。

四莽字门。

即一切无我义。

谓此心若与真言相应。

能令身心无碍。

犹如虚空。

凡有所求。

最速成就。

一切伏藏。

悉得现前。

所以云因陀罗尼宝能满众生希求愿故。

将欲此宝满我所愿。

当於空性中。

观心月轮上光回得浪。

一念变成宝错错之。

念真言时。

将错数下。

想宝错内。

出生无尽诸天如意珍宝等云。

间错杂糅。

盘旋虚空。

而奉献之。

问。

前由心月[口*纥]哩字。

增长自性成观音。

今以此处复观得浪字。

而又变作宝生佛。

一身尚更改不定。

焉能主法利生也。

答。

普门品云。

应以佛身得度者。

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应以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乃至异类之身而得度者。

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又岂有一定之拘哉。

不然。

何得称为普门示现。

所以向下作法更易身色处最多。

如在七宝如来时。

即现身为七宝如来也。

  散花米真言。 #

  手拈花米撒於宝错上以加持之。

俾用之时令无障碍也。

上来建设皆从自心不思议变。

及真言字种之力。

故有如是妙用。

既有境界。

焉无魔碍。

又彼魔等心行。

最喜作破法因缘。

若以正法兴盛。

魔宫隐蔽。

威德增长。

楞严云。

若人发真归源。

十方虚空皆悉消殒。

况诸世界依虚空耶。

故彼魔王及诸鬼神诸凡夫天。

见其宫殿崩裂。

大地振坼。

水陆飞腾。

无不惊怪。

凡夫昏暗。

不觉迁讹。

彼等咸得五种神通。

唯除漏尽。

恋此尘劳。

岂肯令汝摧裂其处。

故於三昧之时。

佥来恼乱禅定。

令汝正法不得成就。

俾其魔宫安隐无虞。

故今行者作法之时。

恐有境界魔碍。

与夫天魔及五阴等魔种种魔碍。

故须遣之。

  遣魔真言。 #

  三重真言。

三重遣魔。

初遣魔。

从印上赤色吽字出光。

遣境界魔。

即违顺等境魔。

次遣魔者。

从印上四度吽字出火光。

作摇扇势。

而遣诸魔。

即天魔睡魔病魔死魔烦恼阴魔等。

三遣魔者。

从印上十度赤色吽字出金刚焰煽空。

令魔远离。

金刚焰者。

永嘉云。

般若锋兮金刚焰。

非但空摧外道心。

蚤曾失却天魔胆。

此盖就理之言。

若约事者。

即如火轮金刚乌刍瑟摩火光三昧也。

此上智力。

皆顺文释之。

若据表法。

其义转胜。

如初登坛。

则自恃我为法王。

於法自在。

随处建立。

今恐迷己逐物。

不达如幻。

故须遣之。

所建诸法。

若不知其自性本空。

执为实有。

名为法执。

复於法中妄计实有主宰。

名为我执。

有此二执。

二障从生。

上则不能转依二果。

下则何异魔外等见。

梵语魔罗。

此云杀者。

能戕害法身慧命。

劫功德宝故。

所以初印者。

表遣我执也。

以粗易断故。

次印者。

表遣法执也。

以细难除故。

二执从遣。

便证二空。

名曰俱空。

若住此空。

名为理碍。

故空亦空。

名遣俱空。

即当第三印也。

以不可空处。

即是真空无住之本。

一切凡圣之源。

故次维之以真空印。

  真空咒印(至)无有间断。

  念真言时。

应观心月轮上有金色唵字。

此名庄严一切佛剎大智大轮金刚三摩地。

入此定已。

能从无住本建一切法。

法句经云。

菩萨於毕竟空中。

炽然建立诸法。

故於真空自性之中。

默想喷[口*(隆-一)]阿吽。

一念顿成十方世界。

所有天妙曼怛等。

哑哩干五供。

犹如普贤云集供养者。

正明其供养之心广也。

徧空充界者。

明此供横徧十方也。

尽轮回而无间者。

显此供竖穷三际也。

问。

三字云何便能成办此胜事耶。

答。

喷[口*(隆-一)]字。

如前云庄严一切等。

及佛顶尊胜经云。

此咒能破一切地狱阎摩罗界傍生之苦。

回趣善道。

乃至诸佛净土。

及诸天宫。

一切菩萨甚深行处。

随意游入。

悉无障碍。

舍报即生佛剎等。

阿字者。

名以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

亦是无生义。

吽字者。

名一切如来菩提心因也。

亦名一切如来恒沙功德皆从此生。

总而论之。

盖以菩提心为因。

而入菩萨甚深行处。

庄严一切佛剎及诸天宫微妙曼怛。

究竟总归一真实相无差别境界也。

问。

四洲诸宝。

上皆一一具足成就。

此处又建者何义。

答。

从上所作。

尽属渐次。

不能圆具。

一成一切成。

并藉真言之力。

恐失唯心之旨。

兼三遣。

恐堕空寂。

故於一念间。

从真空自性中。

想此三字之力。

剎那顿现。

一念圆成。

故后偈云字字密言唯心之所成。

故知前属渐次。

此系一念圆成。

故无滥也。

以上建立诸法。

皆仗因缘而成。

花米为因。

真言为缘。

并及唯心一念想成。

依此因缘。

然后有所建立诸法也。

诸法既属因缘。

当体即空。

虽空不妨现有。

有常自空。

纵有当体即空。

空常彻有。

空有无碍。

中道观也。

所以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

此之谓也。

  唵哑吽。 #

  撒华米以成珍宝等供。复以三翻曼怛显密奉献。并祈佛纳受。而求索愿事也。

  谛想清净(至)哀纳受。

  梵语苏伐罗。

此云黄金。

梵语阿路巴。

此云白银。

宝玉者。

众宝之类也。

梵语麻萨葛斡。

此云玻璃。

亦名水玉。

即水晶梵语瑠璃。

此云青色宝。

内外明彻。

梵语钵摩罗伽。

此云赤珠。

又云珊瑚。

琥珀非赤珠。

即天赤珠。

红光互射宝色交辉。

又名因陀罗宝。

非世所有。

梵语钵摩罗伽隶。

此云玛瑙。

亦名石心。

砗磲又名大贝珠。

宝珠者。

即摩尼珠也。

  我今依教(至)无间断。

  此第二献也。三重偈文。最极显着。不必琐释。置铃於案。次右手持花米念云。

  唯愿上师三宝(至)唵哑吽。

  既发大愿已。

皈依三宝。

请求证明。

复念三字总持真言。

撒花米。

想所落宝米。

悉成花香等云而供养之。

上皆同体三宝。

此下赞别相三宝等。

发起众生欣慕之心。

成就佛种也。

  志心信礼(至)万德具。

  志心信礼者。

乃精敬之词也梵语佛陀。

此云觉。

觉者。

谓五住究尽。

二死永忘。

如大梦觉。

莲花开。

名之曰佛。

福足慧足。

名两足尊。

自觉觉他。

觉行圆满。

名三觉圆。

慈悲喜舍等皆具足。

名万德具。

因穷果彰。

开导人天。

曰调御师。

调乃调伏。

御乃适时善驾。

如净名云。

阎浮众生。

其性刚强。

难调难伏。

唯如来以善巧方便。

设诸苦切之言而教化之。

譬难化之人心如猿猴。

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

乃可调伏而入律也。

故名之曰佛。

  天人调御师唵哑吽。

  此无非加持音声。

令成广大赞叹。

如行愿品云。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微尘。

一一尘中复有尘数佛。

我当悉以甚深信解现前知见。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

一一舌根。

出无尽音声海。

一一音声海。

出一切言词海。

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

尽於未来相续不断。

即此之意也。

  凡圣大慈父。 #

  三圣六凡之依怙。曰慈父。经云。五眼具足成菩提。永为三界作慈父。

  从真界(至)十方处。

  此下赞现身说法。所谓如来从一真法界而腾应化之质。若桂月朗空。千江顿现。悲化之心。无处不在。竖则穷於三际。横则该徧十方。

  震法雷。 #

  有警觉义。 #

  击法鼓。 #

  有进策之义。 #

  广演权实教。 #

  三乘。权也。一乘。实也。

  唵哑吽大开方便路。

  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今佛於无身中现身。无法中说法曲徇机宜。随时设教。此所以为开方便也。

  若皈依(至)地狱苦。

  起信云。

觉则不动。

动则有苦。

果不离因。

以因生果。

一念不觉故心动。

说名为业。

既有业因。

焉无苦果。

若能一念回光。

便同本得。

则乘此般若之力。

何患地狱之苦而不免乎。

  志心信礼(至)传东土。

  阿难於西域毕钵罗窟结集诸经。

所以云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

故法华云护持诸佛之法藏也。

次有三藏法师等。

翻译传於东土。

易梵语为华言。

谓之翻译也。

  祖师弘。 #

  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之曰祖。弘者弘开播扬也。

  贤哲判。 #

  依教修行。但未洞彻於心源。将近於圣。故谓之贤哲。判者。於诸教之中。判分半满。了义之教曰满。不了义曰半字也。

  成章疏(至)定宗趣。

  解释义理。

顿成章疏。

三乘者。

声闻缘觉菩萨也。

顿者。

唯显佛之知见。

不立阶级。

但离妄缘。

即如佛也。

渐者。

广明行位。

三祇熏修。

角立性相。

疏决真妄。

五教者。

小始终顿圆。

当部所崇曰宗。

宗之所归曰趣。

  鬼神钦(至)真甘露。

  经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令人依指而识月也。见月忘指。切勿认指为月。故云标也。

  若皈依(至)饿鬼苦。

  饿鬼宿因。

多是悭贪不舍。

空腹高心。

由此业因。

故堕饿鬼。

而今归依。

则摧折慢幢。

如今闻知。

则达诸法空。

岂复顾空花之果。

耸大我之山哉。

又何患饿鬼之苦而不能免乎。

  志心信礼(至)是家务。

  僧伽。

此云和合众。

众流入海。

同一醎味。

众姓出家。

同姓瞿昙。

如水乳合。

名和合也。

谓智高才广。

行端德隆。

众所钦仰。

名众中尊。

五德者。

一心语不粗犷。

二说法利人不倦。

三戒德清净普闻。

四能除烦恼毒害。

五常与佛安住。

六和者。

身和同住。

语和无诤。

意和同悦。

见和同解。

戒和同修。

利和同均。

利生为业。

弘法为务。

不惮捐躯殒命。

正显为僧弘法。

非分外事也。

上赞入廛垂手之高僧。

下明苦行头陀之耆宿也。

  避嚣尘(至)采薪薇。

  厌暄欣寂。

潜避尘世。

宴坐於幽静山林之中。

栖止於岩阿石室之下。

人天恭敬。

不以为喜。

采薪薇以充腹。

披毳衣以蔽身。

抟草为褥。

曲肱而枕。

以乐道也。

  钵降龙(至)相传付。

  目连六祖等以钵降龙。

邓隐峰闻二虎[斗@(豆*斗)]。

飞锡空中作声。

因而解散。

西天四七。

东土二三。

乃至五宗列派。

禅教律诸大宗师。

或以法传法。

以心印心。

如灯传一灯。

灯灯相续。

明明不尽。

名无尽灯。

照穷世间。

无有休息。

故曰法灯常徧照。

祖印相传者。

此皆以祖师心印递相传付也。

  若皈依(至)傍生苦。

  傍生者。

谓畜生傍人而生也。

以僧宝是解脱道。

一堕畜生。

则被人之笼系。

猎之弓弩。

渔之罗网。

庖丁屠割。

种种苦恼。

设使飞禽走兽。

常怀獝狨之悲。

强弱大小。

递相吞啖。

负力偿劳。

互为征酬。

无得解脱。

一皈僧宝。

则智慧顿发。

翻破愚痴之网。

慈心相向。

却敌弓矢之手。

有此胜力又何患不免於畜生苦乎。

此处可通施主情。

行者又当激励大众发菩提心。

次则皈依三宝发最上心也。

  众等发广大心(至)三菩提心。

  人天福报。

三界有漏之因果。

声闻缘觉孤调解脱。

唯求自利。

不顾本群。

权乘即藏通教。

大乘圆教。

修六度等。

最上乘。

即佛乘也。

阿耨多罗。

此云无上。

三藐。

此云正等。

三菩提。

此云正觉。

正言发此大愿。

不专为己而求人天小乘菩萨之果。

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此无上菩提之道。

既发心已。

然后请十方诸佛转大法轮。

令彼一切众生闻此法已。

然后顿破无明。

开发其本有之觉性。

而自然成无上菩提。

将欲广迎诸圣大转法轮。

必先净治坛场。

整肃庄严。

方堪礼请。

是故次结明王印也。

  先结大轮(至)咒七徧。

  依教者。

乃甘露军茶利菩萨念诵仪。

教持咒密言。

令我所作广大宫殿胜妙庄严。

皆悉成就。

无诸障碍也。

默念七徧。

应想面前空处。

离身七肘高八肘。

现一金色。

喷[口*(隆-一)]字。

此字名庄严一切佛剎大智大轮金刚三摩地。

一入此定。

能变胜妙宫殿。

当以大千国土合为一国土。

以此国土融成一宫殿。

一一庄严及诸供具。

如华严云各有阿僧祇数胜妙乐事。

问。

上来点净净地并建曼怛。

皆有坛场宫殿及诸供具。

又何得重复耶。

答。

上来所作。

但是建立。

似有彼此之分。

未齐平等之境。

若不和会融成一土。

难彰至理。

所以楞严会上。

世尊从面门上放种种光。

其光晃耀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

佛之威神。

令诸世界合成一界。

正表妄想凝结。

则国土殊分。

真智一起。

则法界圆现。

今融世界。

亦如是也。

但除妄想。

国土自如。

况藉神咒之力。

何患而不成也。

初是翻染显净。

次是从空现假。

今是融世界而为宫殿。

令宫殿之量。

等彼大千。

广阔无际。

重重无尽。

方堪容受无边圣贤也。

既已庄饰宫殿。

然后迎请诸圣。

故先伸偈礼请也。

  稽首十方(至)哀纳受。

  稽首者。

以首至地。

稽延少时。

总持能皈三业。

意起钦承。

感佛他心通。

身首作礼。

感佛天眼通。

口称名号。

感佛天耳通。

十方调御。

佛宝也。

演扬一句。

法宝也。

三乘一句。

僧宝也。

慈能与法性之乐。

悲能拔无明之苦。

哀纳受者。

正请也。

  奉请三宝(至)光临法会。

  此是显请。次则以心光密请。既已殷勤三请。诸圣岂得不临。当现所建坛仪而奉献之。

  印现坛仪。 #

  虽现坛仪。

意兼密请。

谓上所建曼怛。

在於印上一时显现。

如印成文。

不假先后而成也。

正所谓森罗及万象。

一法之所印现。

而献佛者。

正如法华云。

诸梵天等。

各持宫殿奉献於佛。

劝请世尊转於法轮之旨同也。

据建坛仪云。

若无坛无佛。

应结才发意转法轮菩萨印。

今将请佛说法。

须结此印先现坛仪也。

次请佛。

念唵斡资啰拶裓啰吽拶吽[口*邦]。

斛手作金刚拳。

施慧进力相钩。

相对当胸。

应观心月轮上白色[口*纥]哩字放光。

至色究竟天请智观音。

此天是等觉菩萨成佛之处。

色身最极高大六十四万由旬。

菩萨来入道场。

放无量光。

先请十方三宝及显密护神等。

即普集已。

互相放光。

交光相罗如宝丝网。

辉煌晃耀瑞所希有。

问。

凡教中皆以果为主。

因为伴。

今观音放光召请诸佛。

何以因为主果为伴耶。

答。

此有二义。

一行者以观音为所缘熟境。

今先契此境。

是因该果也。

二此菩萨是过去威德自在光明如来退位度生。

虽则示因。

元果位也。

观音本称悲。

今称智何也。

非智不能运悲故也。

拶吽[口*邦]斛者。

即钩索锁铃之四摄也。

钩召也。

索。

引也。

锁。

留也。

铃。

适悦也。

此名四转轮印。

若表法而论之。

即有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四摄法也。

经云。

先以欲钩牵。

后令入佛智。

如婆须密女。

执手抱身心月净。

吻唇唼舌戒珠圆。

约一法而言。

若同事摄化。

随其所作。

渐渐引入佛智。

此即同事摄化之钩义也。

随彼求索或法或财而罄舍之终无悔恨。

此即布施摄化之索义也。

导以善行。

令彼关闭诸恶趣门。

此即利行摄化之锁义也。

无碍辩才善巧随顺。

软言爱语而奖诱之。

令其入道。

此即爱语摄化之铃义也。

所以诸佛住世。

必以四摄而化众生。

故回向偈云。

愿我得证无上道。

以四摄法救六趣也。

  众诵三十五佛。

  即现十方国土说法度生也。

  毗卢遮那佛(至)无上轮。

  意明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而说法也。

法而曰轮者何。

轮者有推碾转运之义。

谓转此法入众生心中。

推破烦恼。

碾碎无明。

转凡成圣。

运至於涅盘彼岸也。

又曰恒转者。

正尘说剎说炽然说。

皆遮那本愿使之然也。

  大众默念心经一徧。

  此正应转法轮之意。

於此必念心经者。

盖谓三藏十二分教。

千七百则公案。

莫不欲人直下明此心达此心也。

当体是佛。

瑞应经云。

其得一心者。

则万邪灭矣。

又心者喻也。

如人一身徧体以心为主。

今八部般若。

六百雄文。

盖以心经为般若尔。

如云是故空中。

非但无五蕴等法。

即谛缘智理出世间法。

若真空实相之中。

皆不可得。

设有一法过於涅盘。

吾亦说如幻梦。

故般若如大火聚者也。

是知此经。

乃诸佛之母。

万行之源。

若转此法。

能度一切苦海。

菩萨依之修行。

则能离惑业苦。

究竟证无住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故。

得无上菩提。

以此观之。

出生死。

入涅盘。

由斯道也。

大哉心光。

智不能知。

识不能识。

谓之大神。

阴阳不能笼罩。

谓之大明。

更无有超於其上者。

谓之无上。

非但一切诸法不能与等。

且能等一切法。

等一切生。

一切平等无有高下。

谓之无等等咒。

能除二种生死苦。

转依三德秘密藏。

真实不虚。

复说密咒以助显焉。

有此妙利。

超胜余经。

若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

以满上来所发大愿云法界众生一时同得菩提之谓也。

华严云。

身为正法藏。

心为无碍灯。

照了诸法空名曰度众生。

  启告十方(至)无量圣贤。

  此一文之中。正叙施食本意。原始要终。分为四段。此六句。正启叩圣贤矣。

  我今某甲(至)异类鬼神。

  此申己意。以慈悲心。仗佛威神之力。召请六道众生也。

  唯愿诸佛(至)悲增护念。

  此愿诸佛圣贤舒大威光。兴悲愍心。护念於我。令我随心得满愿也。

  普愿十方(至)证无上道。

  此正申其施食之愿如此也。

普愿法界众生。

於此时中。

乘如来力。

决定降临。

享餐甘露。

发广大心。

离恶苦果。

证无上道。

利乐一切有情也。

俟后当陈五供。

以圆满第三献也。

  十方一切剎(至)哀纳受。

  此从心间[口*纥]哩字种放光。

出生六个吽字。

各具一色。

花淡红色。

表布施。

令人生欢喜。

香黄色。

表持戒。

令业行芬馥。

灯红赤色。

表忍辱。

转瞋恚火成大光明。

涂白色。

表精进。

润泽法身。

果红黄色。

表禅定。

成就佛果。

乐青绿色。

表智慧。

能出生种种法故。

此六天母。

皆以六波罗密为体。

一面四臂。

上二手各持一供。

下二手轮相交。

窈窕美貌。

展左跪右而作舞势。

奉献诸佛。

间以三字咒者。

加持诸供。

令徧满恒沙诸国土也。

  因缘自性(至)三麻曳吽。

  因者各有种子。

缘者藉事显发。

自性出生。

非外有也。

复念真言结印者。

别彰华梵显密云尔。

问。

果有此天母耶。

答。

此之天母。

乃喜金刚中围内有之。

皆佛母文殊普贤之俦也。

皆从毗卢智用流出。

即前三十七尊内数也。

问。

涂是何物。

答。

是水也。

何不直称曰水。

而曰涂者何也。

如恒河水。

鱼龙见为窟宅。

天人见为瑠璃。

人间见为波流。

饿鬼见为猛火。

本是一水。

所见各别。

故取名亦不同也。

今能献之人是天。

故所陈之水彼称为涂也。

  我以普贤行愿力(至)皆供养。

  此出华严经普贤广修供养。

普徧尘剎礼拜供养诸圣贤也。

既欲修此供养。

如普贤之行愿普周法界。

必当运其一心。

然后方如法也。

上来诸供。

皆非法供。

即当用心。

方为法供也。

净名云。

诸供养中。

法供养最。

又行愿经云。

纵有种种供养常供於佛。

不如法供为最。

法供者。

即菩提心也。

何以故。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

其功德不可为喻。

又般若云。

若以一食及一衣花米璎珞灯烛幢旛等供养於佛。

各如恒河沙数诸佛及僧。

当学般若波罗密。

般若者。

即实相般若。

是本具心光也。

以供养功德。

在心不在事。

若以一食。

大心悉供十方诸佛。

不以远近为碍是故诸佛皆见皆受。

所以世出世间无过此心为最万善普会。

千圣共扬。

若运之以作供养。

是名真如法供养也。

  次结运心供养印。

  诵真言时。

应观印上有金色唵字。

即法身真理。

流出人天所有妙涂花香灯明。

幢旛伞盖。

鼓乐歌舞。

真珠罗网。

悬诸宝铃。

华鬘白拂。

微妙磬铎矜羯尼网。

如意珠宝树。

衣服之云。

天诸厨食。

上妙香美。

种种楼阁。

诸天严身头冠璎珞。

如是等云。

行者想满虚空。

以至诚心而为供养。

  我以志诚心(至)遣魔印。

  此继之以施主家三山斛食而供养之。

以显非废事专理独擅观门也。

先结三尖火轮印。

诵真言时。

应想掌中有赤色吽字。

三脚放光。

从三尖出。

作摇扇势。

遣食器魔。

问。

食有何魔。

答。

以食有寻香施食等魔。

故遣之。

  我以佛神力(至)虚空界。

  以欲变空。

先申此偈。

问。

既是万法随我使之有无。

一切不能有无於我。

何得又言承佛神力方得此食徧满也。

答。

若非诸佛不思议力。

焉能随心转变。

化有归无。

从空现假耶。

当知神力者。

即咒中之[亢*欠]字也。

此[亢*欠]字。

名一切如来正觉不动智变化金刚三摩地。

一入此定。

则不动本智。

契本觉真空无相之理。

中道观也。

所以正觉者。

无分别理也。

不动智者。

无分别智也。

金刚者。

喻能断惑也。

以金刚能断惑。

故空观者变化也。

谓化有归无。

从空现假。

假观者。

举一即三。

言三即一。

故曰三摩地也。

  变空印。 #

  诵真言时。

观一白色[亢*欠]字。

飞在食器上。

使其顿空。

极令清净。

如火燎枯草。

灭尽无有余。

於其空处。

应观三个金色喷[口*(隆-一)]字。

变成七宝钵盂。

盂中有白色唵字。

流出胜妙饮食。

皆乳酪醍醐及面蜜等净味。

默念唵哑吽二十一徧。

加持极令广大。

正应偈中云。

加持甘露食。

徧满虚空界。

复伸四转轮印。

拶吽[口*邦]斛。

想前来所请三宝海会分明显现。

再伸五供施宝错运心等印咒。

将上次第所成诸供。

於此一时而奉献之。

想三宝欢喜摄受。

问。

要空此器及食者何也。

答。

食乃欲界段食。

器即铜锡瓷木等器。

诸天尚厌。

况世尊乎。

今则遣其粗而变其妙。

方堪奉上诸圣贤也。

次则结印而奉献此食。

  以此甘露食(至)奉食印。

  此以二手作掬水势。

而捧上来七宝钵盂贡献甘露。

每念真言一徧。

各弹指一声。

初一分奉佛并法。

次一分奉菩萨圣僧。

后一分奉显密护神。

以表一弹指。

顷持一食而徧供恒沙诸佛耳。

并取警觉去尘义。

如法华云謦欬弹指声。

震动大千也。

次振铃念奉食偈。

仍分三分。

求索愿事。

奉食后复赞者。

正明三宝是人间最胜福田。

应受人天供养也。

  我今奉献甘露食(至)圆满一切智。

  世尊者。

十号之总称。

大慈者。

万德之首也。

妙相庄严者。

即百福庄严相也。

明解者。

谓世出世间无不了知。

法华云。

如斯之事。

如来明见。

无有错谬。

约如理智也。

楞严云。

松直棘曲。

鹄白乌玄。

皆了元由。

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

皆知头数。

此约如量智。

权实并施。

故云圆满一切智也。

上句叹功德。

属福足。

下句赞智解。

属慧足。

两足既尊。

应受人天供养。

应作四生师范。

故能施福慧也。

  能施福慧(至)我赞礼。

  应施福者与之福。

应施慧者与之慧。

犹如大海。

修罗饮之亦饱。

蚊虫饮之亦饱。

不以百川普会而增。

不以万派裂分而减。

不以鱼龙鼓之而浊。

不以珍宝聚之而清。

又应时而潮。

知机而化。

故喻之如海也。

具此最胜一义。

故诸如来我赞礼也。

  自性本体(至)脱恶趣。

  自性者。

即法宝自性也。

法有教理行果。

谓法体上本离欲染。

犹如莲花处污泥而不染。

即理也。

若依此理。

即教也。

而起诸波罗密。

即行也。

则能永脱恶趣。

速超道果。

即果也。

良以众生贪瞋炽然。

障蔽自心。

故起诸业。

羁滞三涂。

今修六度。

则能对治贪等诸业。

以对治故。

则三界因亡。

四生果绝。

所以能脱恶趣也。

又云。

自性离欲者何。

论云。

於真如法。

胜解现前。

所修离相。

以知法性本无悭贪。

随顺修行檀波罗密。

以知法性无染。

离五欲过。

随顺修行羼提波罗密等。

是故必须先悟自性清净。

然后修行。

则一修一切修。

一断一切断。

一证一切证。

根本既清。

则六度万行不修而自圆。

以本体具故。

依此修行。

又何恶趣而不免乎。

  以为甚深(至)我赞礼。

  此之理趣。甚深微妙。即理与行。称为法宝。於彼妙法我赞礼也。

  解脱道中(至)堪恭敬。

  三乘四果。

称为解脱。

而大乘菩萨超胜彼等。

故云胜解脱也。

此是圣僧戒定严身。

六和自备。

守护律行。

如护明珠。

能作后昆之模范。

堪受人天之供养。

故云堪恭敬。

  胜妙福田(至)我赞礼。

  此是凡僧。

以僧虽有圣凡之别。

皆是绍隆佛种之人。

如影响众生。

与圣僧俱生。

如常随众住处。

与佛同住。

应供於龙宫天上。

说法於王宫内院。

有如是德。

故我赞也。

既称颂矣。

想三宝欢喜摄受。

求索愿事必蒙允许。

自我及法界至此而止。

於中乘大愿力而修三密。

建坛设供。

总名福慧双修也。

夫建坛设供本乎行愿。

属作福门自利边事。

若入观音大悲剎那禅定。

则能长养悲智。

成就利他事也。

有福无智。

恐堕人天因果。

故当修此禅定。

则有智矣。

故经云。

因依禅定。

得无漏智。

既具福智。

等同诸佛。

然后於法界之中。

能作广大利益。

是故此定宜当入也。

自此已下。

总名大悲利生分。

故先举偈云。

  普陀洛伽(至)观自在。

  普陀洛伽。

山名也。

乃菩萨入定之处。

随缘赴感。

即普门示现。

有叩皆应。

无剎不周。

一称其名。

皆得离苦。

如洪钟在架。

随扣击以无亏。

月映寒潭。

处波浪而不散。

此所以为观自在。

前称观世音。

此名观自在者何也。

自在二字。

总二利而彰号。

一自利。

二利他。

自利者。

谓菩萨用般若空慧。

照了心色。

清净圆融。

事理不二。

此自利也。

复念众生八苦所逼。

不知出离。

随类应机说法度脱。

令其皆得自在。

此利他也。

由自利故。

发智德之源。

由利他故。

立恩德之事。

成智德故。

则慈起无缘之化。

成恩德故。

则悲含同体之心。

以同体故。

则心起无心。

以无缘故。

则化成大化。

心起无心。

则何乐而不与。

化成大化。

则何苦而不收。

何乐不与。

则利钝齐观。

何苦不收。

则冤亲普救。

斯乃菩萨之大慈大悲。

故称自在耳。

问。

既云在定。

云何能赴感度生。

既言常在。

又焉有出入之理乎。

答。

此定名所作定。

即剎那大悲定也。

古训劫波。

是时之最长。

剎那。

乃时之最促。

如壮士执利剑斩一篗丝。

每一丝上有八十剎那。

则时促可知矣。

既曰时。

而迅速若此。

则此时者乃无时之时也。

正明无时而不在定。

即那伽常在定。

无有不定时之性定也。

既性是定。

焉有常与无常。

出之与入。

然何妨於出入。

毕竟出入无碍。

去来自由。

顺逆不干其怀。

动静不失其照。

始称自在禅定。

所以终日在定。

无时不应机。

虽常应机。

未常离本定。

故华严云。

佛身充满於法界。

普现一切众生前。

随缘赴感靡不周。

而恒处此菩提座。

又云。

清净妙法身。

湛然应一切。

净名云。

不起灭定。

而现诸威仪。

即此之谓也。

  南无无尽(至)微妙身。

  南无者。

承顺之词。

菩提心者。

即觉心也。

三世十方一切诸佛。

无不先发此心而后满行证果。

我今欲起行利生。

故亦承顺三宝而誓发此广大心也。

既发是心矣。

惟愿菩萨慈悲摄受。

令我速证圣身。

心便兴慈运悲行行利生而无障碍也。

此四句。

乃归敬请加之意。

  次入观音三摩地。

  表白举。

令行人知时也。

梵语三摩地。

此云等持。

即平等任持之意。

亦名正定。

谓不偏不倚之谓正。

不昏不掉之谓定。

亦云正受。

不受诸受。

是名正受。

如大火聚。

名观音三摩地者。

此定名大悲剎那定。

入此定时。

能於剎那间普利群生也。

  澄心闭目观心中。

  澄心者。

即入止也。

谓止其心。

如碧潭澄水。

湛然不动。

即内心不起也。

闭目者。

即运观也。

谓收视返观心月梵字。

不复缘於余境。

即外缘不入也。

祖师云。

内不放出。

外不放入。

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

问。

何故先澄心而后闭目耶。

答。

谓境由心现。

心因境有。

二者相因。

故令妄想之波念念不断。

今欲达境唯心。

故先澄其心。

则境无因矣。

后闭其目。

则心无托矣。

各住法位。

当体无生。

始名为定。

故楞严云。

於外六尘不多流逸。

旋元自归。

尘既不缘。

根无所偶。

返流全一。

六用不行。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

譬如瑠璃内悬明月。

身心快然。

妙圆平等。

获大安隐。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

皆现其中。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圆满皎洁净月上。

  自性本来圆满皎洁。若秋月之无云。圆而满。则无德不备。皎而洁。则无照不周。体用之别也。

  字种放光成莲花。

  谓自心月上。

有金色[口*纥]哩字。

放光增长成莲花。

此字乃大悲菩萨。

取证真理。

利生妙智。

又从光而证者何也。

楞严云。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

光中出生千叶宝莲之谓也。

肉髻者。

表最上顶法也。

百宝光者。

表心光普照也。

莲花者。

方因即果。

处染常净。

喻圆顿法中。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是也。

  花中有一观自在。

  此是字种增长自身所成之观音也。初从理起事。事有依中现正。正中现依。普贤现身。毛现楼台。诸佛栴檀尘中。现佛菩萨幢旛等云。是其事也。

  相好具足无比对。

  此称赞之词也。偈文太略。应说一面二臂。其身金色。花冠璎珞。顶戴弥陀。严好殊特。无与俦侣而并对也。

  左手执持妙莲花。

  左手表实智。无分别故。执持花香。实相无相。巧喻莲花。表实相契实智理也。

  右手於叶作开势。

  右手表权智。

有作用故。

於叶者。

谓花开莲现。

表因花既敷。

果德自彰也。

作开势者。

谓开权显实。

见究竟果也。

若逐一表之。

则金光明疏云。

法性身者。

非是凡夫二乘下地之所能见。

唯应度者示令能见。

此即无身之身。

无相之相。

一切智为头。

第一义谛为髻。

八万四千法门为发。

大悲为眼。

圆通为耳。

中道为白毫。

无漏为鼻。

十八空为舌。

甘露为口。

四十不共法为齿。

弘誓为肩。

三昧为腰。

如来藏为腹。

权智实智为手。

定慧为足。

如此等为庄严法身也。

上皆自觉。

下是觉他。

行菩萨行也。

  菩萨思惟(至)之莲花。

  谓此觉悟之花。

人人本有。

个个不无。

一切众生无不各具。

与诸菩萨本是同体。

如何迷头认影。

怀宝迷邦。

而不自觉。

诚可悲愍。

如世尊睹明星悟道之时。

赞叹曰。

奇哉众生。

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皆因妄想执着。

而不得证。

若离妄想。

无师智自然智皆悉现前。

我当为彼而开导之。

此中思惟。

即行者思惟。

不可打作两橛。

何者。

所证理同也。

各具者。

如经云。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之意也。

  清净法界无惑染。

  莲花是喻。

清净法界是法合耳。

谓一真法界。

本来清净。

一尘不立。

无有烦恼惑染。

如莲花之不着水也。

六祖云。

何期自性本是神变。

何期自性本自圆成。

何期自性本自秘密等。

  八叶各有一如来。

  自此至晃耀五句。

通自他说。

约他。

则言一切众生平等共有此花。

与如来入定向观自在。

约自。

则言行人与八如来同时入定也。

以上莲花不曰八叶。

至此而独言八叶者何也。

八叶。

表八识也。

一花。

表一心也。

八叶总是一花。

八识总是一心。

上来菩萨已转识成智。

唯是一心。

故不曰八叶。

今众生不能掀翻识海。

截断情流。

归於心原。

八识炽然。

故此独出八叶也。

各有一如来者。

起信论云。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为阿黎耶识。

此识有二种义。

能摄一切法。

亦能生一切法。

云何为二。

一者觉义。

二者不觉义。

不觉有本末之殊。

觉有始本之异。

本觉为如。

始觉为来。

始本不二。

名为如来。

此独第八识有此义。

从第八识复转起前七识。

楞伽经云。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藏识既具。

则前七识亦具如来之义。

故经云。

众生身中。

念念有如来成正觉般涅盘。

又云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何也。

谓若一念缘起无生。

是人与佛何殊。

其或识情不断。

即此号曰众生。

斯盖就机而说。

若约行者已转八识成四智。

四智皆能现身说法。

有如来义也。

  如来入定(至)观自在。

  如来面向菩萨者。

谓此菩萨即过去正法明如来。

以故不分主伴。

又莲花即因果同时。

而菩萨亦因果同时也。

花是因。

莲是果。

今果尚有菩萨。

即因该果海也。

花上有如来。

即果彻因源也。

万法显必同时。

一际理无先后。

冥真体於神化之域。

彰德相於重玄之门。

自非竿头进步。

绝后再苏。

焉能测如是之境界也。

入定者。

即同行者所入之剎那大悲定也。

问。

既曰面向。

前四面可。

后四得不背也。

答。

谓圆通之身。

本无背向。

如鸡犀枕。

面面皆正。

岂同众生分段之身。

向东则背西。

面南则背北。

如大通智胜佛坐於道场。

诸梵天等。

东看则曰在西。

南观咸曰在北。

宁有一定之向哉。

知道者更须向无向背处看。

  项佩圆光(至)及晃耀。

  上句彰殊胜身。

下句彰殊胜境。

若在法上。

明众生心。

从本以来具无漏智。

炳焕灵明。

洞彻不昧。

经云。

世尊语金刚慧菩萨言。

我以佛眼。

观一切贪欲瞋恚愚痴诸烦恼中。

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

结跏趺坐。

俨然不动。

善男子。

一切众生虽在诸趣。

烦恼身中。

有如来藏。

常无污染。

德相具足。

如我无异。

楞伽云。

如来藏自性清净。

转三十二相入众生身中。

为蕴所覆。

烦恼所缠。

临济云。

有一无位真人。

在汝赤肉团中放光动地。

正明即众生心中有如来智慧德相。

故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上十四句。

总显理事二种法界。

下二句。

方入理事无碍法界。

  次想其花(至)虚空界。

  次想者。

欲行人以三昧光照彼心花。

令其心开意解。

即得以理相应。

其花舒大者。

以事揽理成。

故能渐舒大。

理随事变。

故能徧法界。

未有事不依理。

故随理之事。

一一如理圆满。

遂令一尘普徧法界时。

诸尘皆徧。

一多无碍。

大小相容。

此是理事无碍法界。

  思彼觉华(至)共广大。

  思彼本觉之华。

光明朗照。

穷十法界。

元是一真。

与如来海会同时广大。

更无二致也。

何谓如来海会。

有无量光明徧照法界。

令彼诸觉花亦能徧照法界。

互无障碍。

交涉重重。

如一室千灯。

光光无杂。

此事事无碍法界也。

  心若不移(至)诸众生。

  上句自觉。

下句觉他。

上来思惟。

即是起行。

心若不移此定。

遂能兴无缘慈。

运同体悲。

愍诸众生。

起於哀救。

即是利他行也。

何以故。

以诸众生怀宝迷邦。

持珠乞丐。

本自是佛。

迷而不觉。

枉入诸趣。

我今证此广大无碍境界。

当以慈光普照。

令彼顿悟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如类我也。

  觉花蒙照(至)观自在。

  彼之觉花。果蒙吾光一照。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当下永脱苦恼。心花顿开。觉地圆净。便同菩萨无差别也。

  莲花渐收同己量。

  上八句皆舒。

此一句独卷。

约密说。

即是增长究竟。

准余已现前解云。

从正位起名增长。

复归正位名究竟。

亦名始本不二也。

上师云。

有放不收同凡夫。

有收不放是二乘。

有收有放名秘密境界。

收放总不同名无戏论法。

此乃最极本续也。

正表吾人自性。

纵横自在。

舒卷天然。

儒云。

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则退藏於密矣。

  复结自在(至)观自在。

  以前乃是定中境界。

今复结印者。

正请智佛冥熏加持四处。

今我父母所生之身。

顿同菩萨坚固不坏之金刚身也。

又前既现观音。

今恐迷己逐物。

当复回观自身。

故云亦等。

问。

最初既已字种增长令成观音。

何故今又加持耶。

答。

初表增长。

由未离觉。

今是亲证亲入也。

前所观观音。

望因则名因中果。

加持之后。

当体即果中因也问。

登座即顿起观音慢。

今复何故又入此定。

岂不滥耶。

答。

前是根本定。

亦名正位。

亦名正体。

如在家为人也。

此复入定。

如在邦为臣也。

其实一体。

而约处别也。

如在戎则戎衣。

在朝则朝衣。

故根本定白色。

所作定金色。

向下一一作法。

多有更改身色。

当以此理鉴之。

问。

分明加持五处。

云何只言四处者。

答。

初登座时。

即顿起观音慢。

以心间[口*纥]哩字中。

增长观音体。

故不离[口*纥]哩字。

是本体义。

具足无漏法。

及至下座方才不现。

故不言五处也。

四处者。

顶口喉脐是也。

当观吽字加持顶。

是真如功德义。

用此加持。

无能凌屈。

次观唵字加持口。

是如来相好义。

次观阿字加持喉。

是语庄严种种义。

次观览字加持脐。

能令身心清净。

皎洁如水。

如是加持。

何患身心不同菩萨无漏之体也。

  以此禅定(至)广大愿。

  此四句。将自己之功德。而回施法界众生。同生西方。见佛闻法。成就徧吉菩萨广大愿力也。

  若人欲了知(至)惟心造。

  前来入定鉴机之后。

谛观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一切众生。

身为八苦所逼。

心被烦恼酷熬。

求暂停舍。

了不可得。

众生本来与我同体。

未有我安乐而彼轮转。

故当兴慈运悲。

乘定力而救之。

是以称诵伽陀。

示其出要之道。

三光并照。

直彻长夜昏衢。

梵音演处。

地狱顿空。

神思游履。

苦轮停息。

顿使铁床铜柱。

当体全真。

博地凡夫。

同御宝乘。

故经云。

善哉见诸佛。

救世之圣尊。

能於三界狱。

免出诸众生。

今欲破狱救彼众生。

先伸华严经偈。

此偈意正明唯心之旨。

古人云。

阿鼻依正。

常处极圣之自心。

诸佛法身。

不离下凡之一念。

能达性空之理。

诸苦自然不及。

但了性心现量。

禅天之乐何殊。

所言苦者。

假设之词。

设使有人而欲了知三世诸佛何得而成。

应当观察法界之性。

以真如体本来无凡圣之别。

因随缘故作业有异。

所以十界升沈六道不等。

何则。

若真如随无明缘而造染业。

则感六趣之报。

若真如随不思议缘而修戒定慧业。

则登四圣之果。

故曰一切唯心造也。

经云。

三界无别法。

惟是一心作。

宗镜录云。

应观法界性者。

则真如理观也。

一切唯心造者。

即唯识事观也。

以理观唯识之性。

诸佛证此为成佛之体。

以事观唯识之相。

众生达此为出要之门。

良以一文之妙。

摄义无遗。

一偈之功。

能破地狱。

纂灵记云。

有京兆人王明干。

本无戒行。

曾不修善。

因病致死。

被二人引至地狱门前。

心念地藏菩萨。

乃见一僧人教诵偈云。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菩萨授记已。

谓曰。

诵得此偈。

能破地狱苦。

其人诵已。

遂入见王。

王问此人。

有何功德。

答云。

唯持一偈。

具如上说。

王遂放免。

当诵偈时。

声所至处。

受苦之者。

皆得解脱。

三日乃苏。

忆持此偈。

向道俗说之。

参验偈文。

方知华严经中。

无量菩萨云集。

觉林菩萨所说之偈。

意明地狱心造。

了知心作佛。

地狱自空耳。

故知若观此心。

不唯离苦。

不唯破地狱界。

乃至十法界一时破尽。

以入真空一际法故。

  次结破地狱印。

  结印诵咒。

增长自心。

成红色观世音。

心舌印上三处。

皆有红色[口*纥]哩字放光。

如日初出之状。

三光同照阿鼻地狱。

彼蒙光照。

悉皆破坏。

观佛三昧海经云。

是时佛心如红莲花。

莲花叶开八万四千诸白色光。

其光徧照五道众生。

此光出时。

受苦众生皆悉出现。

所谓阿鼻地狱。

十八小狱。

八寒八热。

乃至百亿刀林等狱。

皆悉破坏。

今行人亦当效此观也。

问。

一处放光。

足以破之。

何用三乎。

答。

为彼众生三业妄造而成此狱。

故今亦用三业放光以破之也。

又问。

地狱是众生别业而成。

云何能破。

答。

虽云别业。

同是一心。

以智照之。

众生尚无。

况地狱乎。

由迷一心。

妄造众恶。

报在地狱。

妄见受苦。

譬如梦中为彼虎狼狮子所噬。

或为贼害。

或遭王难受种种苦。

及至於醒。

了无所得。

今观地狱受苦亦复如是。

假以智照之力。

亦无有不破也。

问。

地狱既然本空。

何得破而救之。

答。

我虽以智照知其本空。

彼无智照焉得不苦。

圆觉云。

梦时非无。

及至於醒。

了无所得。

今正欲破此地狱及苦空也。

诚知诸众生。

以恶业因缘而成此狱。

则实非本有矣。

我今以智照因缘而破之。

一禅定。

二手印。

三真言。

四作观。

五智照。

有此五缘。

何事而不办耶。

岂唯地狱。

即三界二十五有亦皆破矣。

今时学者。

滥称阇黎。

唯是音声嘹喨。

振铃击节。

虑恐负於请主之意多矣。

  由此印咒(至)豁然自开。

  真言咒印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也。次运心执炉而请。

  奉请地藏菩萨(至)临法会。

  破狱之后。

然后请者何也。

以此菩萨是幽冥教主。

又三界总是一生死狱。

菩萨示生三界。

得三界空。

然后成佛。

常在狱中教化众生。

是故先破令空。

方运请也。

请已。

当伸四转轮印。

念五供施宝错运心等咒而供养之。

此处宣祖宗亡灵附荐等疏。

次承毫光召请十方众类孤魂。

先逐一列名。

次振铃叹悼。

名为显召。

若鬼住处。

在南赡部洲下五百踰缮那。

有琰摩界。

是一切鬼住处。

若依楞严。

鬼等住处。

在水轮之下。

火轮之上。

地狱又在风火交过之地。

自此已下。

即八大。

极底。

名阿鼻也。

梵语捺洛伽。

或云泥犂。

此云苦极。

即地狱之总名耳。

  一心召请(至)西来战舰。

  即晋王浚王浑伐吴事。

有诗曰。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

一片降旛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北去銮舆。 #

  即北宋时。金辽虏徽宗钦宗举族入沙漠。遂卒於五城国。

  杜鹃。 #

  此鸟名。

昔蜀望帝因贪色。

误入武臣家。

被臣幽禁。

一心思归。

遂化一杜鹃。

从口而出。

飞在桃枝上。

诗云啼得血流无用处。

是其事也。

三王。

即禹汤文武。

五伯。

即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

今曰前王后羁。

不止此等而已。

  筑坛拜将。 #

  即韩信常与萧何语。

何奇之。

信在汉。

汉即高祖。

初或小觑韩信。

委以轻职。

讵时未利而偾其事。

自度王不用。

乃私遁去。

萧何自追之。

王曰。

诸将亡者众。

而独追信。

何也。

何曰。

诸将易得。

若韩信者。

国士无双。

王乃筑坛拜韩信为将。

后伐楚得功。

封为淮阴侯。

复封齐王。

  建节封侯。 #

  昔班超有大志。

家贫为人佣书。

久受劳苦。

投笔叹曰。

大丈夫无他志略。

犹能效傅介子张骞。

立功异域。

以取万里封侯。

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平西域。

封定远侯。

  力移金鼎。 #

  大禹所造。即伍员投吴。三举金鼎。其色不变。后果伐楚。

  身作长城万里。

  即宋朝檀道济。自骛文武全材。国家倚赖。文帝疾。义康矫诏诛之。道济见诏。愤怒气盛。目光如电。脱帻投地曰。今日此举。乃坏汝万里长城也。

  霜寒豹帐。 #

  武将立营荒郊。常悬幔帐。每於其帐上彩画豹。以示威也。

  风息狼烟。 #

  古制十里一营。

皆设烟堆。

傥朝中有不测之难。

递起烟腾。

诸国皆知。

顷刻万里。

所属之地。

皆悉兴师救护。

又凡三军出师。

至晚驻札。

所打营火之烟是也。

  五陵。 #

  陕西汉陵寝在焉。又金陵巴陵广陵茂陵武陵。皆地名也。

  蓬莱之岛。 #

  蓬莱山在东海中。六帖云。银宫金阙。紫府清都。人鸟绝迹。是神仙居住之处。

  探花足步文林。

  进士杏花初宴。谓之探花。使少俊二人为探花使。徧游名园。采取名花。若他人先得则花使不免罚焉。

  射策身游棘院。

  射策。

谓投策也。

难问拟议。

书於后策。

列而置於案上。

使不彰显。

在试者意。

随其所取。

得而择之。

以定优劣。

上者为甲。

下者为乙。

棘院。

即应试场也。

  萤灯飞散。 #

  车胤家贫。至夜攻书无油。以囊萤火为光而读之。

  铁砚磨穿。 #

  五代桑维翰。

初举进士。

座师厌桑与丧同。

莫之举。

遂作日出扶桑赋。

或劝其改业。

翰则铸铁砚。

清洲以熟铁为砚。

甚发墨。

铸此铁砚而示人曰。

砚穿则易他业。

后遂及第。

  七尺红罗。 #

  即铭旌也。

以死者不可别。

故以旌书识之。

颖达疏云。

士长三尺。

大夫五尺。

诸侯七尺。

天子九尺。

爱之以录其名。

敬之以尽其事。

杜牧之诗云。

黄壤不沾新雨露。

粉书空焕旧铭旌。

  白牯黧奴。 #

  南泉云。三世诸佛不知有。白牯黧奴却知有。白牯者。即水牯牛。喻禅也。黧。黑色。奴。即猫狸之类。却知有者。教有苦空之谈。禅有直指之说。

  黄冠野客羽服仙流。

  唐李淳风之父。

名播仕隋。

弃官为德士。

自号黄冠子。

唐太宗时。

有仙人谭紫霄。

帝宠之。

出入金门无阻。

赐号金门羽客。

由云羽人。

王子年拾遗记。

周昭王假寐。

梦白云中一人。

服皆羽色。

王求仙术。

受绝欲之教。

因名羽士。

  桃源洞。 #

  在终南山。阆苑洲。在蓬莱畔。即彼修真养性之处。

  三花。 #

  即精气神也。 #

  九炼。 #

  即七还九转之法。道家以金鼎烹食。吐故纳新。为内丹。销炼五方金石。使其致柔。为外丹。合九十昼夜。从寅至申。为七还也。

  羊肠之险。 #

  泰行山路险。犹如羊肠九曲。

  漠漠黄沙。 #

  古之战场诗云。漠漠黄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停骖一顾魂堪断。苏武争禁十九年。

  鸾凤和鸣。 #

  夫唱。妇随。 #

  熊罴叶梦。 #

  诗云。

吉梦如何。

维熊维罴。

维虺维蛇。

太人占之。

维熊维罴。

男子之祥。

维虺维蛇。

女子之兆。

罴似熊。

而长头高脚。

呆憨多猛力能拔树。

熊罴者是阳物。

所以为男子之兆。

虺蛇者阴物也。

所以为女子之征。

  奉恭欲唱。 #

  乃注生神前二童子名。凡妢娩时。彼唱则吉。不唱则凶。

  璋瓦未分。 #

  蜀江津有天泉池。

邑人春日游此。

竞於池中摸石求嗣。

得石者生男。

得瓦者生女。

又毛诗云。

乃生男子。

载衣之裳。

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

载衣之裼。

载弄之瓦。

  宇宙。 #

  天地四方曰宇。往来今古曰宙。

  金谷园。 #

  在洛阳桥北。

逸史云。

梁氏女有姿容。

石季伦名石崇。

以珍珠三斛买之。

因号绿珠。

后孙秀使人求之。

崇不许。

谓珠曰。

我为汝得罪。

珠曰。

当效死君前。

遂死此园。

  马嵬之驿。 #

  唐玄宗有杨贵妃。被安禄山谋叛。逼妃死於此驿。

  薜荔多。 #

  饿鬼之异名也。

  魑魅魍魉。 #

  此物之怪也。俗书云。山泽之怪谓之魑。西京赋云。山神虎形曰魑。宅神猪头人形曰魅。魍魉者。木石变怪也。玉篇云水神也。

  华胥。 #

  列子。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既觉。怡然自适。其后天下大治。俨如华胥之梦。

  映雪偷光。 #

  孙康家窘。映雪读书。汉匡衡少贫好学。至夜邻家有烛。凿壁偷光。深明经术。每说诗。解人颐。

  五姓。 #

  世间之姓。

奚啻万家。

禅波罗密经云。

即五音也。

谓一切姓之音韵文字。

总不出此五音。

摄末归本。

故言五音。

宫商角征羽。

即五姓。

夫如是。

则尽世间之姓。

该摄其中矣。

以上皆本文昭着。

不复细释。

故但出事迹而已。

显召竟。

  我以大悲(至)饿鬼印。

  此是密召。

先偈次印。

以左手作无畏势。

慰其弗惧也。

左愿上有月轮。

中有白色[口*纥]哩字放光。

至阎魔界。

勾摄一切有情。

右手四度微曲。

进度勾召。

来入道场。

绕佛三匝。

作礼而出。

坛外分四门。

东门至南门地狱众。

南门至西南隅饿鬼众。

西南隅至西门畜生众。

西门至西北隅人众。

自西北隅至北门修罗众。

自北门至东门天众。

应当如是而安住之。

故曰。

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也。

  既召请已(至)令离苦趣。

  既召文毕。赞善激励其思法也。主者抚尺一下。诚慰施无畏之意。既召请已。复召其罪性入金刚掌。

  汝等诸佛子(至)次结召罪印。

  勾罪经云。

自身观自在菩萨心月轮上。

想白色[口*纥]哩字放出火光。

如勾入彼身中。

口诵密言。

勾摄一切有情并自身三恶趣业。

其罪黑色。

犹如烟雾而合。

入我掌中。

变成诸鬼形。

又金刚顶瑜伽念诵仪云。

於进力度端。

各想一[口*纥]哩字出光。

勾摄自他身中所有障罪。

诵密言时。

想彼罪障如鬼黑色髦毛髼竖。

二羽各齐。

想勾摄彼罪入於掌中。

结成罪山。

问。

罪无实体。

云何如彼烟雾耶。

答。

虽无实体。

却能充塞天地。

障蔽心目。

不能得见诸佛清净境界。

今借诸雾为所缘境。

实有益於事也。

既召入掌。

必当为彼而摧破之。

先伸偈云。

  摧罪诸恶业(至)摧罪印。

  摧灭罪障与诸恶业。

犹如劫火洞然之时。

菩萨以大威力一唾即灭。

然劫火虽灭。

一嘘犹能复生。

我今以金刚杵摧碎彼罪山。

当体如微尘。

永不复合也。

勾罪经云。

自身增长四面八臂观音。

前面青色。

右黄。

左绿。

后红。

想心月轮上青色[口*纥]哩字放光。

照前六道所召之罪结成罪山。

前两手结摧罪印。

左愿上怛啰字。

是离尘义。

右忍上咤字。

悟一切法性不可得义。

并金色。

名菩萨入甚深般若波罗密门。

右第二手持杵。

表摧灭一切有情法破烦恼军故。

右三手箭。

表能穿破诸苦恼故。

右四手剑。

能断一切憍慢铠故。

左第二手持钩。

表钩出有渊所居故。

左三手弓。

表发智机应当度故。

左四手绢索。

摄取一切所应化故。

身出火光。

坐日轮莲花。

足踏乌麻怖畏。

诵咒时。

二中指摇动。

至后一徧。

拍手作声。

观彼罪山如瓦塔而倒。

问。

罪无实体。

云何摧耶。

答。

正谓之无。

故今摧之。

若决定有。

不能摧也。

其业障亦有二种。

一者业障。

二者报障。

其业障中。

复有现行种子。

其现行种子之中。

复有定业不定业二种。

今摧罪真言。

正灭不定业也。

偈云。

自身观世音。

庄严极威猛。

四面各变色。

青黄绿红整。

八臂形现间。

有印手俱秉。

杵箭剑右列。

钩弓索左儆。

莲花日轮坐。

足踏乌麻影。

梵语乌麻怖畏。

此云白泽神兽。

泽音铎。

大论云。

其形体白红焰。

方颊大骨。

眉高而广。

口鼻方正。

利爪尾长。

肤色光洁。

似麟无角。

似龙身短。

有大威力也。

  定业不可转(至)定业印。

  上来召摧。

皆灭不定业也。

尚余有二种诸佛出世不通忏悔之业。

今当破之。

偈云。

决定之业。

理固难转。

今藉禅定印咒观想之力。

遂能转彼无始障难。

与一切罪业当下消灭。

如汤消冰也。

当想自身於心月上观青色[口*纥]哩字出光。

照诸鬼众所有定业当下消灭。

应想自性清净本空。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是名破决定业也。

大乘千钵经云。

谛观心镜。

照见心性。

唯照唯清。

唯照唯净。

徧现十方。

廓周法界。

朗然寂照。

无有障碍。

迦叶佛偈云。

一切众生性清净。

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无罪福。

  罪性本空(至)忏悔灭罪印。

  上来不定与定业。

悉已破之。

未及於彼发露忏悔。

先申偈文。

令知忏悔之方。

若论罪福之性。

本来空寂。

皆由汝之妄心造作。

妄心若灭。

罪相奚存。

如毗舍浮佛偈云。

假借四大以为身。

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

罪福如幻起亦灭。

心罪两妄。

当体真寂。

真如体上。

一切罪障如红炉点雪。

欲觅罪性。

了不可得。

非但忏悔罪障。

即无始根本无明。

亦从此截断矣。

故曰。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於生死。

如是始名真忏及与理忏也。

念真言时。

自身观自在菩萨。

应想二屈指上并心月上有白色[口*纥]哩字放光。

入彼法界有情身中。

如日烁露之状。

罪垢消镕。

犹如墨汁。

从足流出。

渗至金刚际。

问。

前已摧破。

今复忏者何也。

答。

前时召摧皆有三密之力摧灭罪性。

至此方是於彼发露忏悔。

谓自此忏悔之后。

永不复作也。

罪属黑业。

故以墨汁表之。

自召至此。

是灭业障竟。

  诸佛子等(至)无有余。

  文显不释。 #

  一滴清凉水(至)施甘露印。

  以上业障虽灭。

报障犹存。

如本罪人。

虽超其罪。

苏其刑罚。

而身形[乞*页]瘦。

容颜憔悴。

兼之久困牢狱。

身体饥羸。

当施之以汤药饮食。

方尽恻隐之心。

今则身虽无罪。

报障未转。

故此以甘露施之。

正欲除其报障也。

月密明点本。

并苏鲁巴本。

续云。

自身想观自在菩萨心月轮上白色[口*纥]哩字放光。

照前鬼众。

并右忍指上有一月轮。

轮中有白色[錽-又+ㄆ]字。

流出甘露。

如水银色。

是真智所成。

左手力智点水。

弹洒虚空。

如细雨而下。

触此水者。

悉具色相。

猛火息灭。

普得清凉离饥渴。

消灭心报障。

  汝等自从无量劫(至)离诸障难。

  业火已息。

复具色相。

而咽喉究竟未通。

故当与彼而开通之。

先申偈。

正申其闭塞之由。

谓汝等自从无始以来。

广造恶业。

起诸悭贪。

我慢邪谄。

空腹高心。

由此等业。

故堕饿鬼。

腹大咽小。

所以千万劫。

不闻浆水之名。

二六时中。

唯受烈焰之苦。

我今持诵密言。

令汝咽喉通达无碍。

所受之食。

得上法味。

不复变为脓血铁糜也。

应观自身观自在菩萨心月轮上字种放光。

照诸有情。

想左手掌中有青色[口*邦]字。

变成青色莲花。

花上有白色阿字。

流出性水。

极甚清凉。

右手忍禅点水。

弹洒虚空。

彼诸有情触此水者。

咽喉自开。

通达无碍。

便能出声接如来名。

此一段是灭报障竟。

问。

已前俱用[口*纥]哩字。

至此又用阿字何也。

答。

阿字是语种。

故以三本续用之也。

  南无宝胜如来(至)悉皆消灭。

  以前来业报既尽。

复为彼等称赞七佛名号。

令其闻名睹相。

永离苦海。

究竟常乐之意也。

涅盘云。

闻常住二字。

尚七世不堕地狱。

况如来万德者乎。

华严云。

设闻如来名及所说法。

不生信解。

亦熏成种。

自然成佛。

如人食少金刚(云云)。

问。

七佛还有前后优劣者乎。

答。

佛佛道同。

无有优劣。

所谓语等字等法等身等是也。

前后次第者。

以诸佛因地。

各有大愿。

利益众生。

故以此功能列之。

当前者前。

而后者后也。

初以离苦趣。

业火未息。

故先藉宝胜如来名号。

令彼得闻。

沃灭业火。

闻此佛名。

即能灭尘劳之火也。

  南无离怖畏如来(至)清净快乐。

  业火既已停息。方离幽暗之处。乍睹光明之境。人天混聚。凡圣交参。不无惊怖之状。故次以离怖畏如来名号。令彼闻之。便得永离惊怖。常得安乐。

  南无广博身如来(至)得甘露味。

  恐惧已息。针咽永透。故称此如来名号。令彼闻已。一聆洪名。壅塞门开。业火永熄。清凉通达。所受之食。不复变为铁丸铜汁也。

  南无妙色身如来(至)最为第一。

  虽食甘露。而色相犹然不灭。当称斯佛名号。令彼闻矣。一聆洪名。便得不受丑陋。而得相好圆满。到此方脱鬼畜形也。

  南无多宝如来(至)受用无尽。

  色相虽具。而衣冠不整。受用乏少。复令彼闻如来名号。便得庄束整齐。财宝丰足。称意所需也。

  南无阿弥陀如来(至)入不退地。

  既已适其所愿。

恐在阎浮信心难坚。

又不能常值诸佛。

亲承供养。

虽蒙法化。

难阶不退。

故称弥陀名号。

一闻其名。

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莲花化生。

而入阿[鞥-合+(白-日+田)]越致地也。

  南无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至)如瑠璃珠。

  复称此名号者。

所谓统众德而大备。

烁群昏而独照。

一历耳根。

遂得五种功德。

设在世间。

世间中尊。

如悉达初生。

即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又不受异生之身。

相好端严。

威德广大。

如太子堕地。

贵压群臣。

又有大自在力。

所向如意。

飞行自在。

无诸阻碍。

又得金刚不坏之体。

具大智慧之因。

身心明彻。

如瑠璃珠。

不历僧祇。

顿悟法身。

具此等义。

可谓尽善尽美矣。

此灭烦恼竟。

  诸佛子等(至)无上道。

  此总言七佛如来誓愿广大。

拔济众生离苦得乐。

若一称名。

便能千生离苦。

证无上道。

救拔饿鬼经云。

佛告阿难。

若人欲求长寿。

福德增荣。

满足檀波罗密。

每於清晨及一切时。

取一钵盂盛以净水。

置少饭面及饼食等。

右手按器。

作无量威德陀罗尼法。

诵变食真言二十一徧。

后称五如来名号。

谓多宝。

宝胜。

妙色身。

离怖畏。

广博身。

称名号已。

弹指七徧。

至晚取其食器。

倾之净处。

作此施已。

诸鬼神等皆获充足。

舍此身已。

必生天上。

如是供养。

与佛无异。

复增名者。

彼佛愿力接引众生往生极乐。

故加增之。

重在戌亥二时。

若遇是时。

於事无益。

凡持戒居山者。

亦可作此法。

结来生缘。

每於清晨以钵盛水。

安置佛前。

持大悲咒二十一徧。

至午供佛饭一器。

持变食真言二十一徧。

至晚持尊胜真言二十一徧。

称七如来名号。

然后散食。

次与彼受三皈。

发菩提。

受佛戒。

施法食。

圆满行人利生之事也。

  次与汝等皈依三宝(至)三菩提。

  皈依三宝。

能免三涂。

自受之后。

当如法护。

远离邪径。

直趋觉岸。

越此无由矣。

婆龛亦云步欠。

即实相义。

所谓一切法等同虚空。

离诸色相及障碍也。

实相无相。

无相不相。

故名实相。

即有一性一体三宝之义。

次与彼发菩提心。

发有二义。

一开发。

二显发。

行者则云显发。

众生当云开发本有觉心也。

故下申偈云。

  今所发觉心(至)能取所取执。

  此偈即理趣六波罗密经发心之偈。

觉心者即菩提心。

远离性相等者。

若依於性。

则平等寂静尚无生佛之殊。

焉有上求下化之事。

依相发心。

恐堕二乘。

相有生灭染净。

千差万殊。

楞严云。

若於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灭。

无有是处。

以世间相。

体非常住。

依此发心。

恐堕凡夫。

拣此二过。

故不依也。

乃至不依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

能取所取。

即心境惑业根缘等而发其心。

谓但有依。

即是取舍生灭之心。

非无住真心。

故曰远离诸执也。

  诸法悉无我(至)空性圆寂故。

  云何要离一切诸法。

以一切法无实主宰。

本来平等犹若虚空。

岂虚空而复有所依耶。

经云虚空无所依。

云何知如空耶。

谓自心昔本不生。

今亦不灭。

一相无相。

周徧清净。

名为自性涅盘。

空寂如之。

故取为喻。

非谓虚空即涅盘性。

何也。

以虚空是顽然无知之物。

岂比灵觉之性昭昭不昧了了常知。

古人云不同虚空性自神解者是也。

  如诸佛菩萨(至)是故志心礼。

  诸佛菩萨既必依如上等法而发其心。我今亦以此而发心。以故至心顶礼也。

  次与汝等发菩提心汝等谛听。

  诸佛与我皆发是心。是故汝等亦当依此法式而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也。华严云。欲见十方一切佛。欲施无尽功德藏。欲灭众生诸苦恼。宜应速发菩提心。

  假使热铁轮(至)菩提心。

  上来藉偈开导彼岸。

欲其速发大心。

今正教彼誓发大心也。

如世尊发菩提心时。

有大力魔王逼佛皈降。

若不尔者。

即飞热铁轮摧碎汝头。

佛即誓曰。

假使热铁轮。

在我顶上旋。

终不为此苦。

退失菩提心。

魔闻已。

赞曰。

日可令冷。

月可令热。

无上道心。

难可退转。

若得成佛。

先应度我。

故今借此偈以儆其坚固道心。

不可遇缘即退也。

出报恩经。

  次结发菩提心印。

  诵真言时。

应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於一念间。

融成一广大月轮。

如中秋夜中霄无云之时。

极甚清凉皎洁。

与虚空齐等。

於月轮中想一金色阿字。

如秋毫之末非有非无。

当尔之时。

不得加於了知。

上无佛可成。

下无生可度。

中无行可修。

烦恼菩提等若知花。

生死涅盘犹如昨梦。

此为大要。

学者於此宜用心焉。

不惟为鬼神作利。

行者不久亦就此中了解者矣。

四食之中。

识食之义。

见在此处。

何者。

谓开发众生本有觉性。

顿同诸佛妙明真性。

  今为汝等(至)不被染坏。

  当知此心是成佛正因也。

行愿品云。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因於众生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从三皈至此。

方是破烦恼障。

何则。

以诸烦恼。

非定不伏。

非智不破。

智慧一起。

诸惑自除。

犹如明生暗绝。

今发大心。

智慧从兹而起。

一受大戒。

禅定因之而生。

定慧具足。

何患无明烦恼而不能破乎。

此名断惑。

足可征矣。

  次与汝等受三昧耶戒(至)得佛法分。

  上来既发大心。

堪受三昧耶戒。

而入佛子数也。

先申梵网经偈。

汝等受佛戒。

即光明金刚宝戒也。

一受此戒。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矣。

何也。

夫行与佛同。

受佛气分。

既游道胎。

亲奉觉胤。

十身灵相。

一时具足。

岂非佛子乎。

即圆教十住位。

金刚三昧耶经云。

明悟佛性者。

如是之人。

不存二相。

虽不出家。

不住在家。

虽无法眼。

亦不具戒。

能以自心无不自恣而获圣果。

大乘千钵大教经云。

如来心法。

金刚自性。

本来清净。

究竟寂灭。

名之为戒。

果悟此戒体性。

一切宝戒自圆。

顿入如来位。

名为。

佛子也。

次结印诵咒者。

是平等义。

除障义。

警觉义。

金刚顶经云。

如入坛轮。

证三摩地。

一切义法。

皆悉具足。

三聚净戒。

俱时圆满。

应想印中有白色[錽-又+ㄆ]字放大光明。

普照所召一切有情。

蒙光照触。

三世诸佛戒波罗密一时圆满。

法界善法。

想为光明。

流光灌顶。

贮彼身中。

身同普圣。

坐大月轮。

绍诸佛职。

为佛嫡子。

次以舍利弗自肯之词而喜谕也。

戒即法身。

悟此者如初生也。

又非四生之生。

乃从如来口生。

从法化生也。

内障既净。

外相自严。

又发大心并受佛戒。

方名法器。

堪受法食。

净名云。

於法等者。

於食亦等。

若非其器。

纵受甘露。

翻成毒药。

如狮子乳。

要瑠璃瓶贮之。

若非其器则裂。

既称佛子。

当施之以法食。

资养彼等法身慧命。

不断佛种也。

  汝等冥阳诸有情(至)终无能尽。

  此施食印咒。

乃是如来在观世音菩萨所受得者。

及传阿难。

亦止此一章而已。

前后印咒。

皆是金刚上士。

遵瑜伽部集出自利利他始末之由。

而成一期佛事者也。

是印咒者。

乃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之咒印。

於中观门不可不精用心。

此若不到。

则前所作功德唐捐矣。

应以右手怖畏弹洒。

先结三尖印。

观赤色吽字出光。

念吽吽癹怛三徧。

遣左手魔碍。

问。

手有何魔。

答。

谓手中有诸户虫。

令回避也。

次弹指三下。

念唵[亢*欠]。

观一[亢*欠]字变空。

问。

空手何义。

答。

谓此手是父母赤白二点不净之种所成。

故今空之。

复以一念间变成胜妙庄严之手。

於如来兜罗绵手无二无别。

问。

上来入定。

已增长自身成观音。

今复何故又遣魔变空。

答。

法华经云。

世尊说无量义已。

又入三昧放光。

至开宝塔。

又入定放光。

岂不滥耶。

盖因一事而彰一法。

譬如世礼。

祀宗庙之人。

非不斋戒沐浴。

及至登殿之时。

却又盥手。

何也。

谓表敬也。

今再遣魔变空。

表慈之深悲之极用心之切也。

既顿变矣。

复於左手掌中观一红色[口*邦]字。

变成红色莲花。

花上有白色[錽-又+ㄆ]字。

月密明点中。

流出无尽饮食。

复想面前水器。

尽为摩竭陀国之斛。

七宝严饰。

盛满甘露胜妙饮食等。

然后想此字种所变之食徧满法界。

念唵哑[口*纥]哩吽一百八徧。

当尔之时。

加持令广大。

次念变食真言二十一徧。

以右手戒禅二度。

於明点中点取甘露弹洒虚空。

侍者当坛散食。

俾令事理相应。

不虚禅观也。

摩竭陀国之斛。

一斛有我国四十九斗。

所谓斛食者。

乃桶斛也。

食。

饭也。

名七七之数。

七粒能变七斛。

七斛能变四十九斛。

七而又七。

变成十方无量之法食也。

故云斛食。

白云。

今为汝等作咒印已。

变此一食为无量食。

大如须弥。

量同法界。

纵使穷劫。

取之不尽。

用之无竭也。

  由此真言力(至)皆饱满。

  上来但变种种胜妙饮食。

未曾融成一味。

虑恐不均。

越佛慈济。

故复念此乳海真言。

申此咒力。

融彼诸食皆成乳海。

如会众流统为一味。

普施饿鬼。

令彼身心皆悉饱满。

受用无乏也。

问。

食祇可养身。

云何心亦饱也。

答。

谓此食即法食也。

食可资身。

法能养心。

即上法喜等义。

复结前印。

念真言时。

应想[錽-又+ㄆ]字明点中流出甘露。

右手点取。

弹洒虚空。

如雨注下。

凡所至处。

即成长河酥酪也。

问。

何以小少器水。

等徧法界。

答。

心力难思故也。

况又藉神咒及字种观想等力。

乃至诸佛冥加禅定之力。

岂不能变小为大。

化少为多也。

且如栾巴一[后-口+己]之酒。

以术力故。

尚能化为霖雨。

何况神咒之力者乎。

行者不可不用心焉。

后汉栾巴为尚书郎。

诞日。

圣上赐酒。

向蜀噀之。

有司奏不敬。

巴奏曰。

臣成都失火。

故噀酒救之。

后知成都失火。

得雨而灭。

雨中有酒气。

是其事也。

宗镜录云。

以有如此大愿智力。

法性自体空无性力。

一切所作自然成办。

凡夫执着。

妄见局碍。

执障若无。

万法随作。

不离一真之境。

化仪百变矣。

是以箭穿石虎。

非功力之所能。

醉告三军。

岂曲蘖之所造。

笋抽寒岩。

非阳和之所发。

鱼跃冰河。

岂网罗之所致。

悉为心感。

致此灵通。

故知万法施为。

皆因自心力耳。

余义准思。

  汝等业障鬼(至)障施鬼真言。

  此复恐彼等业障深重。

虽已普施甘露未。

及闻名睹相。

而其报障犹存。

卒难解脱。

或见饮食仍变猛火。

我今再诵密言加持前食。

尽成法食。

不复转为苦缘也。

诵真言时。

应展垂左手。

想[錽-又+ㄆ]字明点中流出甘露。

从右掌而下念唵哑[口*纥]哩吽四十九徧。

侍者至师前问讯。

取净瓶水出坛。

向东立。

候行者念真言弹指时。

侍者云净水。

徐徐注下。

行者至唱时。

想彼障施鬼尽皆胡跪。

复想自身观音。

徧至其前。

而倾甘露。

从顶门上。

灭其业火。

普得清凉。

再诵真言五徧。

各弹指一声。

  诸佛子等(至)获无生忍。

  方以类聚者。

如前召请四方四隅各以其类。

而此安置聚集一方。

物以群分者。

物即六道生灵之物。

各随群队而分之也。

三涂即三恶道。

是十恶业者所履之道也。

四流即天人修罗神仙。

皆不免流转也。

水族者。

即湿居鳞甲之属。

由无明故。

愚於我相。

深生贪着。

情多下堕。

故坠水族。

一沾法水法食。

顿获人空。

毛群者。

即飞禽走兽之类。

楞严云。

七情三想。

流入横生。

重为毛群。

轻为羽族。

此皆不达诸法本空。

妄生情想。

若沾法食。

异执冰消。

唯心理现。

诸法自空耳。

禀识者。

非有色四蕴而无形质。

如四空天舜若多神等类是也。

陶形者。

有形色而无心者也。

如无想天及神像有色等是也。

如食香积如来之饭也。

未得圣果者。

即得圣果。

然后乃消。

未得法忍者。

食此饭时。

即得法忍。

若今之甘露法食。

但有沾之者。

皆离苦得乐。

究竟证於无生法忍也。

无生之法忍。

祇在於心。

名无生法忍。

余不繁释。

  神咒加持净法食(至)普供养印。

  上来所建种种供养。

普供於六道也。

净名云。

法施会者。

无前无后。

一时供养一切众生。

是名法施会。

念真言时。

应想屈中指处有白色唵字。

明点中流出无尽供养。

具足庄严。

矣结印。

默念梵五供。

施宝错。

念斯麻啰等。

出声念普供养真言七徧。

问。

最初既奉三宝施食已竟。

今复何故作此供养。

答。

前之所作。

犹拣凡圣。

故先奉三宝。

后施鬼众。

今融以平等供养。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圣凡一体。

贵贱等观。

所以普供养也。

  诸佛子等(至)愿速成佛。

  此文最显。

依义可知。

无非激励佛子等众。

不复思其人间生命之食。

离诸苦海。

永得解脱。

今受法食。

发广大心。

誓愿成佛。

递相度脱。

皆得道果。

然后方满我施食之愿也。

所以我之施食。

普济法界有情。

无非欲诸有情。

同将此福普皆回施於佛果也。

侍者白此文毕。

然后云次为汝等称诵尊胜真言。

令汝往生。

  大众同念尊胜咒。

  此咒共有五译。

此其一也。

同声此处称念此咒者。

令圆满佛事。

圆满复有二。

一神咒圆满。

二善根圆满。

此即神咒圆满也。

主者持花米於手中。

表大众同声念诵此咒。

加持此米。

想成光明种已。

侍者出坛散酒。

师想佛子触此光者。

皆得往生极乐国土。

上品上生也。

尊胜经云。

佛在忉利诸天会处善法堂上为众说法。

时有善住天子。

耽着天乐。

於其夜分。

空声告言。

善住天子。

勿自贪着。

汝七日内。

必当命终。

生於阎浮。

经历七趣。

又堕地狱。

后生人中。

贫穷下贱。

生无两目。

天子闻已。

惊恐惶怖。

具白天主。

当奈之何。

天主思惟。

欲免此苦。

惟有如来应正等觉是所归趣。

於是同诣佛所。

头顶礼敬。

具白善住七趣之事。

尔时世尊顶髻放光。

照十方界。

还复口中。

现微笑相。

告帝释言。

有一总持。

名佛顶尊胜。

乃八十万亿俱胝恒沙诸佛所诵。

摄受一切如来智印。

能於如来令受灌顶。

能护一切有情。

尽除业障。

令生乐趣。

所生之趣。

能知宿命。

若持诵之。

设寿尽者。

现获益寿。

一切地狱鬼畜等界。

悉皆成空。

能开一切佛国天界之门。

随愿往生等。

唐有梵僧。

名佛陀波利。

罽宾国人。

航海而来。

忘身殉道。

徧观灵迹。

闻文殊菩萨在清凉山。

远涉流沙。

仪凤五年。

杖锡五台。

虔诚礼拜。

冀睹圣容。

忽见一老翁从山而出。

谓波利曰。

师何所求。

利曰。

闻大士隐迹此山。

从印土来。

欲求瞻礼。

翁曰。

师从彼国。

还将佛顶尊胜经来否。

此土众生。

多造诸恶。

出家之辈。

亦多所犯。

佛顶神咒。

除罪秘方。

速归持来。

流传此土。

广利群品。

拯接幽冥。

即是徧奉诸圣。

报佛恩德。

取经来至。

当示所在。

波利闻已。

向山作礼。

举头之顷。

不复见其踪迹。

遂归取经。

既达帝城。

诏鸿胪寺日照三藏等於内共译。

留内未行。

波利奏曰。

委弃身命。

志在利人。

请帝流行。

是所望也。

遂还梵本於僧。

顺真重译流行。

有偈曰。

西域尊者往东来。

却被文殊化引开。

东土若无尊胜咒。

孤魂难以脱尘埃。

前后五译。

咒亦大同小异。

广播华夏者。

惟南无薄伽伐帝一咒而已。

后喷[口*(隆-一)]者。

乃出本朝仁孝皇后梦感佛说希有功德经。

后学当以藏本为正。

若诵若持。

能净业障。

令生乐趣。

现获益寿。

能闭恶道门。

能开诸佛国。

故此诵之。

令圆满佛事。

毕利生之功德也。

  复念往生咒三徧。

  谓诵此咒。能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之津梁也。若想若诵。则西方三圣执金刚台放光接引往生也。复念六字真言。

  唵摩抳钵讷詺(二合)吽。

  此咒随所住处。

有无量诸佛菩萨天龙八部集会。

又具无量三昧法门。

诵持之人。

七代种族皆得解脱。

腹中诸虫当得菩萨之位。

是人圆具诸波罗密功德。

无尽辩才清净智聚。

口所出气触人身者。

令彼离瞋得菩萨位。

若诸众生皆得七地所有功德。

与诵咒者等无有异。

此咒是观世音菩萨微妙本心。

若人书写诵持。

则同书持八万法藏。

超胜金宝造像。

若人得此六字大明。

能离贪瞋痴病。

此戴持人。

身手所触。

眼目所观。

一切有情。

速得菩萨之位。

永不复入八苦。

说此咒已。

有七十七俱胝佛一时现前。

同声说准提咒。

广如大乘庄严宝王说。

至此咒念者。

总欲众生究竟证果也。

振铃。

诵法乐六趣偈。

  承斯善利(至)成正觉。

  承斯善利者。

谓此施食之善利也。

五趣皆转苦具为乐缘。

天则舍乐而发觉心。

如兜率天子闻天鼓音。

悟得乐非常住。

久必坏生。

毕竟是苦是空。

而发心求出离也。

二乘承斯善利。

则回心向大乘。

四谛十二因缘。

而修六度万行。

初地菩萨承此善利。

则福慧具足。

顿超十地。

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也。

至此能事毕尽已。

行者发愿回向。

  现世之中(至)无上佛菩提。

  回向者有三。

一回向一切有情。

二回向无上菩提。

三回向真如实际。

此中三义皆具。

若不回向。

则被相缚。

尽属有漏之法。

譬如百川之水。

若归大海。

则等同一味。

若回己功德而向实际。

则一一功德皆如法性广大无涯。

无有不成佛也。

所以云。

真流之行。

还契真源。

若因若果。

统归实际。

若此密门。

凡作少利益。

必须回向发愿。

不可归功於己。

若不如是。

堕有漏矣。

文中钩锁连环。

义意不断。

最极明显。

识者自详。

求索愿事。

并随行人及请主之意。

向下略出明相。

  具七功德丈夫身。

  有三种七。

一约世间者。

一长寿。

二妙色。

三无病。

四辩才。

五智慧。

六威仪。

七大家业。

二约小乘者。

一随信行。

二随法行。

三信解。

四见智。

五身证。

六慧解。

七具解脱。

三约大乘者。

瑜伽七地。

即七贤位。

又璎珞六位及信。

一知法。

二知义。

三知时。

四知定。

五知身。

六知众。

七知尊卑。

有云即七善法也。

  七种圣财。 #

  如未曾有经云。一信信。二进进。三戒戒。四惭愧。五闻闻。六舍舍。七定慧。

  三灾。 #

  小三灾。

人寿三十岁时。

身长三尺。

饥馑灾起。

减至二十岁时。

人长二尺。

疾疫灾起。

减至十岁时。

人长一尺。

刀兵灾起。

此出俱舍劫章。

大三灾者。

因本经云。

大三灾起时。

有大黑风吹。

使海水两披。

取日宫殿。

置须弥半。

安一道中。

缘此世间有二日出。

河渠流竭。

久生大风。

第三日出。

大恒河竭。

四日出。

大海竭。

五日六日出。

天下烟起。

至七日出。

天下洞然。

上至梵天。

火灾之后。

布大黑云。

周徧降雨。

滴如车轴。

复成世界。

无数千岁。

又水灾时。

其水渐涨至光音天。

此水后灭。

有大风起。

鼓动波涛。

起沫积聚。

自然坚固。

变成宫殿。

七宝严饰。

由此复成梵天。

次第渐成四天下。

依前建立。

水灾之后。

其次久久。

大毗岚风至徧净天。

其风四布。

吹诸天宫。

使宫宫相拍。

尽碎为末。

直至天下诸大山王。

互相岌峇碎为微尘。

地下水尽。

水下风尽。

后还复雨。

至果实天。

风鼓波涛。

起沫积聚。

如前水灾。

仍旧建立。

所以小三灾损人民。

大三灾坏器界。

人则生住异灭。

器则成住坏空。

  五浊。 #

  一劫浊。

约四浊假立其名。

谓四浊增剧。

聚在此时。

二烦恼浊。

五钝使为体。

三灾为相。

三众生浊者。

见慢果报立此假名。

恶名秽称为相。

四见浊者。

五利使为体。

诸见转盛为相。

五命浊者。

连持色心为体。

摧年减寿为相。

  七难。 #

  一火。二水。三罗剎。四王。五鬼。六枷锁。七怨贼。名为七难。

  八怖。 #

  一怖烦恼。二怖死。三怖天魔。四怖无常。五怖苦。六怖空。七怖无我。八怖不净。

  八福田。 #

  一孝顺父母。

二恭敬沙门。

三平修险隘。

四市开义井。

五水路船桥。

六给事病人。

七救济厄难。

八设斋赈济。

此是世间八福田。

出世八福田者。

一深信诸佛。

二依经法修。

三遵师训诫。

四明解因果。

五远恶近善。

六受佛戒律。

七转诵大乘。

八参禅。

  三轮体空。 #

  能施之人。所施之法。受施之者。故曰三轮。若不住相。则三轮体空回向已。主者即念伏以文。先举楞严文殊选圆通偈云。

  见闻如幻翳(至)尘消觉圆净。

  见闻者。

六根之首也。

谓见闻觉知之六根。

皆由前尘之所黏发。

正眼看来。

犹如幻翳。

是以三界宛然空花。

何则。

以目有翳。

妄见空花。

翳病若除。

何花之有。

若能返闻自性。

则闻根自复。

一根既返源。

六根同解脱。

翳除尘消。

觉心明净。

净极光通。

寂照含虚。

返观世间。

犹如昨梦耳。

  伏以真源湛寂(至)同圆种智。

  文中无非发明众生从真起妄。沦溺诸趣。故如来兴慈运悲。特驾般若之航。普载迷流。俱登解脱之岸。返妄归真。究竟成於无上菩提也。

  三十六部鬼王。

  光明疏问。

云何谓神。

答。

神者能也。

大力能移山填壑。

小力能隐显变化。

云何曰鬼。

婆沙论云。

鬼者畏也。

虚怯多畏。

又威也。

能令人畏其威也。

又希求名鬼。

谓彼饿鬼。

恒从他人希求饮食。

以活其命。

神之与鬼。

净名疏云。

皆鬼道也。

而有优劣之殊。

粗分三品。

细分九类。

三品者。

正理论云。

一无财。

谓不得饮食。

二少财。

谓少得饮食。

三多财。

谓多得饮食。

无财中分三。

一臭口。

二炬口。

三针咽。

少财中分三。

一针毛。

二臭毛。

三大瘿。

多财分三。

一得吃。

二得时。

三势力。

即药叉罗剎毗舍遮等。

所受富乐类於人天。

彼皆人间一月。

鬼为一日。

寿五百岁。

儒者郑玄子云。

圣人之精气谓之神。

贤人之精气谓之鬼。

尸子云。

天神曰灵。

地神曰祇。

人神曰鬼。

三十六名者一波咤薜荔多。

二婆罗门仙。

三婆咤远害大力。

四若夜叉吉遮。

五波罗剎食不净。

六饥虚食粪。

七波咤富单那。

八婆叉人吉遮。

九婆罗多热病。

十阿附邪接传送。

十一波咤吉遮。

十二毗陀罗多。

十三若健陀罗。

十四乌摩勒迦。

十五阿跋摩罗。

十六鸠盘茶罗。

十七毗舍阇多。

十八韦陀罗多。

十九附物为怪。

二十风行妖怪。

二十一畜行精魅。

二十二虫成蛊毒。

二十三瘟衰疠疟。

二十四阴昧幽视。

二十五精明魍魉。

二十六明灵役使。

二十七阿利帝母。

二十八食小儿精气。

二十九河海精魅。

三十波咤食尿。

三十一日月薄蚀。

三十二波罗遮文茶。

三十三婆咤食涎便。

三十四波咤食浓涕。

三十五婆咤食胎血。

三十六婆咤摩罗。

此乃鬼神中之王。

能统领无量诸鬼。

举其主则部落从矣。

  恒河沙。 #

  举此以明数之多也。此河在西域。香山顶上有无热恼池水。流出四河。恒河在南。广四十里。沙逐水流。其细如面。佛常在此说法。举此为喻。

  五衰。 #

  天帝将死。

而现此衰相也。

有大小之分。

涅盘经云。

一花冠萎落。

二腋下汗流。

三衣裳垢染。

四身体臭秽。

五不乐本座。

小者。

俱舍论云。

一衣服香绝。

二身光忽灭。

三浴水沾身。

四本性嚣驰。

五两目眴动。

大现必死。

小者不定。

遇缘而可救也。

  四相。 #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四恩。 #

  一父母。

慈悲顾复之恩。

二师长。

有训导愿成之恩。

三国王。

有正法治水土之恩。

四三宝。

有利乐有情之恩。

僧俗通俱。

若能供养给事。

得无量福。

未来必能成佛道也。

  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因果不忘谓之有。

  诸佛正法菩萨僧(至)随愿所成。

  此乃再皈依三宝也。

始曰未证菩提之间誓愿皈依三宝。

今曰直至菩提我皈依。

正法源始要终。

莫不乘三宝之力。

故不敢忽也。

复以所修善根。

非专为己。

回为法界众生同时成佛。

又愿世出世间之法。

随愿处所成。

毕竟无诸障碍也。

  谨依瑜伽教(至)奉送印。

  化事已毕。

当普奉送。

先伸偈云三密证作法时。

应想诸佛菩萨四生六道悉皆不现。

究理言之。

而实无来去。

若有来去。

何异常情。

若无迎送。

不成礼仪。

谓法身如来。

本无生灭。

从真起化。

接引迷根。

以化即真。

真应一际。

即不来不去。

故金刚云。

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

又化即真。

本无去来。

从真流化。

现有往还。

即不来相而来。

不见相而见也。

不来相而来。

似水月之顿成。

不见相而见。

犹空花之忽现。

譬诸幻事虽无来去。

以幻力故分明可见。

我今所作亦复如是。

随愿智力。

万象顿彰。

化事既毕。

诸相奚存。

缘生无性。

法应尔故。

法华云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又如善财参毗目仙人。

仙人执手。

即入三昧。

具见微妙庄严等事。

尔时仙人还摄神通。

须臾不现。

此其证也。

  次诵药叉偈。 #

  天阿苏啰药叉等。此偈出随求孔雀等经。诵此偈者。以成善报圆满也。意在诫勉护法神。唯当精诚护法。并卫国护民也。到此。下五佛冠。诵咒。

  金刚萨埵百字咒。

  此咒乃补阙之谓也。

或行者。

手印不次第。

观想不专注。

真言恐誵讹。

如是等过。

诵此咒已。

悉皆清净。

复回观自心月轮上金色阿字。

一气默持二十一徧。

则前来能想所想一一作行皆不可得。

若不如是。

则堕有为矣。

问。

初入坛时。

则以[口*纥]哩字为主。

此处何得又观阿字。

岂前后所主不同耶。

答。

[口*纥]哩字者。

是大悲真体。

利生妙智。

故初以之为主。

阿字者。

无生义。

亦名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

如上所作。

皆以如幻三昧。

宴坐水月道场。

降伏镜里魔军。

成就梦中佛事。

虽有种种差别。

以此字威力印之。

当体亦无差别。

究竟证入无生自性之涅盘也。

又上来所作。

皆从因缘生。

而法性实无生也。

中论云。

诸法从缘生。

亦复从缘灭。

缘生法不生。

缘灭法不灭。

於吾体上。

何曾有丝毫增益损减也。

所谓焰口。

岂易语哉。

  皈依三宝(至)和南圣众。

  复皈依三宝。请求证明耳。下座。至佛前唱回向偈。

  施食功德殊胜行(至)波罗密。

  此正行者所集功德。尽以回施法界有情。同生西方无量佛剎。见佛闻法。入不退地。而证无上道也。

  施食补注 #

  竹窗随笔云。

焰口施食。

启教於阿难。

盖瑜伽部摄也。

瑜伽大兴於唐之金刚智。

大广智不空。

二师。

能役使鬼神。

移易山海。

威神之力不可思议。

数传之后。

无能嗣之者。

所存但施食一法而已。

手结印。

口诵咒。

心作观。

三业相应之谓瑜伽。

其事非易易也。

今印咒未必精。

而况观门乎。

则不相应矣。

不相应则不惟不能利生。

而亦或反至害己。

昨山中一方外僧。

病已笃。

是晚外正施食。

谓看病者言。

有鬼挈我同出就食。

辞不往。

俄复来云。

法师不诚。

吾辈空返。

必有以报之。

於是牵我臂偕行。

众持挠钩套索。

云欲拽此法师下地。

我大惊怖。

失声呼救。

一时散去。

越数日僧死。

盖未死前。

已与诸鬼为伍矣。

向非惊叫。

台上师危乎哉。

不惟是耳。

一僧不诚。

被鬼舁至河滨欲沈之。

一僧失锁衣箧。

心存匙钥。

诸鬼见饭上皆铁片。

遂不得食。

一僧晒毡衣未收。

值天雨。

心念此衣。

诸鬼见饭上皆兽毛。

遂不得食。

各受显报。

又一人入冥。

见黑房中有僧数百。

肌体瘦削。

颜色憔悴。

似忧苦不堪之状。

问之则皆施食师也。

施食非易易事也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