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密渗施食旨概

续藏经 於密渗施食旨槩

 清 法藏着 #

  

  於密渗施食旨槩

    三峰法藏 着 #

  不参禅无以悟入。

不悟入无以深入法门。

入法不尽何以忘法。

忘法不了何以作用。

非作用大无以相应。

不相应极何以利生。

利生多门。

凡一门皆具已上七事。

予尝于焰口施食一法见之。

其法名曰瑜伽。

梵语瑜伽此云相应。

以身口意三业。

与所悟之法相应。

故能大用现前。

兴广利道。

盖名称其实也。

大凡参禅在于彻悟悟道须彻宗旨。

宗旨一透。

则无量差别法门。

皆同其旨趣。

故施食一法。

从体起用。

只在○此中具◇[口*纥]哩字之心体。

体上现金缘◇喷[口*(隆-一)]字之华严法界。

法界化成宫殿。

以合大千国土。

但○此体不易到得。

故先从◇唵◇嚂字从顶脐两头坐断。

手到。

心到。

口到。

以点净法界。

法界者具法之界也。

法界既净。

其体已具。

而未得其用。

故以花米观成为诸法之种。

然法有主宾。

慈威而已。

故以铃谈慈。

以杵用威。

宾主并运。

建立道场。

一切音乐皆说法之正语。

盖出於铃也。

於铃悟得。

便解咒语。

於杵悟得。

便解咒力。

不思议事於此成矣。

欲成最上法。

须从十二因缘入大乘无性之门。

入其初门。

便从无性缘生。

入菩萨双照双遮。

辊入佛地。

故五方五佛。

显法界之主。

以建法界。

法界地成。

本是性中净土。

广以正语音声之观音震之。

以六字心咒咒之。

於法界之无量界中。

拈示一界以见大意。

然界从○此出。

此中一念作用之动。

便为风轮。

动则流注。

故为水轮。

流极必坚。

故为金轮。

坚极必浊。

故为土轮。

故建立轮围。

铁围。

大须弥。

小须弥。

四大洲。

八辅洲。

粟散洲。

上覆众宝伞。

下立尊胜幢。

而轮王八宝具焉。

日月星天具焉。

此金刚地。

从真性中之胜金刚地基。

于◇吽字涌出者也。

岂无明建立者哉。

於此性地上。

一一从花米中拈出。

宫殿。

园林。

池沼。

伞盖。

幢旛等物。

皆自性法中流出以为供养。

所有香。

花。

灯。

涂。

果。

乐。

以表六波罗蜜。

为大作用。

以铃杵之正语遍告○此中。

即正语中拈出三毒鼓为三尖火轮。

拈出宝错为如意种子。

於○此中想黄色◇得浪字放出黄光以表正中利益之色。

照拂有情。

一念回光本字。

变成宝生佛。

手结施印。

持宝错。

广成施益。

凡欲施益。

施心即是障缘。

必当以杀佛杀祖手段除之。

故先以三尖火烧一遍而入空。

然空亦障也。

故以双金刚之毒拳正交放火再烧之。

然空尽亦障也。

复以外又交力之火烧之。

空尽既了。

了亦了在。

非障而何。

故以金刚内焰烧之。

大凡一法立。

便有四句法之魔。

须用四句法之力火烧之。

始见本体之大○相。

此相本从◇[口*纥]哩心出。

◇无心。

皆从心中一念◇喷[口*(隆-一)]字种成就法界。

故曰於空性中。

想[口*(隆-一)][口*(隆-一)]。

喷[口*(隆-一)]喷[口*(隆-一)]。

然喷[口*(隆-一)]无始。

而无始之音。

从◇◇阿来。

◇◇尚无。

无中生有。

故万法从◇吽而出。

故成十方世界。

以流出花香等也。

然此花香等。

从◇吽字起。

◇字须竭不可到之天。

天固有母。

母有四臂。

双起双落。

上二捧花。

下二轮交。

妙在四臂轮交。

双开双结。

了不可得而成此法。

岂凡夫心识能到者哉。

到不得处。

力用严重。

故有◇唵字。

力用始全。

而◇之法界备矣。

故上卷诸法。

不过细显大轮明王中事耳。

其印。

外指交而内指向外藏。

正显此法界之密也。

然此法界既成。

则界中之心佛出现。

故以双金刚之毒拳。

前后四指力交。

此心之密处也。

密处微动◇[口*纥]哩放光。

至色究竟处。

请本身智观音来。

易我色身。

此见心光照彻诸色。

凡一色上必至究竟。

谓之事究竟处。

此即我本身观音也。

请来易我身者。

我非我矣。

竟承当自己。

起观音慢。

自己为大法界主。

即卢舍那位。

通身坐自在般若中。

故嘿念心经。

而我坐下有大莲花。

千百亿叶。

叶叶有佛出现。

各各化佛。

统诸弟子护神。

面面向我。

我身四面。

面面向佛。

主伴同会。

然诸佛即我化身。

故观音。

放光以请诸佛也。

佛至则伸六供以供养之。

此普贤行也。

乃运顶结之心以为供献。

表敬田也。

才兴供心。

即心魔也。

故仍以三尖三印烧之。

以变空之无相奉之。

皆不出◇吽◇唵者也。

虽已变空。

未入禅定。

犹属见慧之福。

须入闻思修定以圆大慧。

故於定中闭目澄心。

观想身中。

於肉团心尖上。

想一红色◇[口*邦]字。

变成八叶杂色莲花。

花上想白色◇阿字。

变成圆满洁白。

犹如净满之月。

於此体上。

想◇[口*纥]哩字之心印放光。

光成八叶莲花。

以表八识。

花上现出自在菩萨为无碍心王。

菩萨左手执花。

右手作花叶开势。

言因果事理互为遮显以度生也。

此花即八识自佛之上。

别出心花。

此人人固有者。

故菩萨思惟有情众生。

各具此华个个本来成佛。

未尝不悟。

以此观之。

则法界本来清净。

岂有惑染。

人人识心情想之中。

每一识具一如来。

凡夫心识。

各有如来。

则动心乱想。

何曾不定。

故八如来。

皆向心王一齐入定。

光明朗照。

其华虽众生心中之小者。

然皆与佛不异。

故其花渐舒。

各各量周法界。

众生之花。

同佛海会。

皆为一心。

无自无他。

以自心不移而愍众生。

故众生之花。

蒙自之照而脱苦恼。

皆同我心矣。

其所舒之花。

渐收卷其法界。

而同己量。

卷之藏密。

故复结自在观音之印。

既归一身。

则四处加持。

先以◇唵字加口。

次以◇吽字加顶。

以◇得囕字加脐。

以◇[口*纥]哩字加心。

复以◇阿字加喉。

卷至一心。

又於身分口顶心脐一一坚固。

此定之极则。

非心可到之境界也。

入此定时。

成不思议力。

堪破地狱之铁围坚固黑暗矣。

其印则铁围坚固之象。

而又即入定坚固之象非有二也。

将破地狱。

而观音作大威势。

浑身赤色。

舌尖。

印指。

心口。

放三处赤光。

以二手金刚拳下勾上竖。

作破狱势。

加持密咒。

光触地狱。

地狱顿破。

以众生三业妄造此狱。

今以三业真正法力震而摧之。

霍然而殒矣。

亦非有二也。

然而地狱即佛心也。

岂无主者耶。

故狱破而地藏出。

作五供养供地藏毕。

则转前赤色威光而为白色悲光。

从左手◇[口*纥]哩字中放光。

勾引六道。

至道场中。

绕佛三匝。

礼退。

至坛。

分六处安处之。

既安处之。

乃以坚固印上。

大悲心字中。

出光入六道顶。

令其遍身罪雾蒸现。

既现其罪状。

结成罪山。

乃以青绿动转色之观音。

於双指金色◇怛啰◇咤字摩动之。

一声摧碎其山如微尘相似。

其不转之定业。

非断所知障之心。

不能尽空。

故以心月中◇[口*纥]哩印上出青色光。

照诸罪辈。

其千佛不通忏之罪。

因无作想。

泯彼净性。

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定业无从而着落矣。

复以白色心种放光入罪人身中。

如日烁露。

黑业从足而出。

流至金刚际。

谓之忏悔清净。

既各清净。

只复得本体。

未满其严。

故复以妙色身之甘露沃之。

於无色◇[口*纥]哩字。

想一青莲华。

华乃妙心也。

华中白色◇阿字。

空性中也。

字中流出性水。

而鬼咽受之。

清凉无碍。

复登宝胜之地。

仍离怖畏。

得广博身。

证妙色身。

富严多宝。

直至无量之光。

回而至於入世间之广大威德自在光明。

事事无碍。

皈依自性。

具足三宝。

发起阿耨菩提之心。

而此心乃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融作月轮。

圆洁无上。

中有金色◇阿字。

如秋毫之末。

若存若亡。

四不可得。

无佛可成。

无生可度。

无行可修。

生死涅盘不知何物。

一脚踏倒。

便得真戒矣。

上犹是戒体。

未能作用。

故印中有白色◇鍐字。

放光普照有情。

戒始圆满。

即证普贤行身。

於月轮中。

绍诸佛职。

至此地位。

方堪受佛祖正命之食。

岂果食而已哉。

前之戒心。

了无一念。

今以食施。

又属心有。

故仍遣魔。

变空。

空中掌出红色威德◇[口*邦]字。

变成空假中三不得之莲华。

於威中华。

想成本洁白色◇鍐字。

明点中流出无中生有妙叶之饮食。

以摩伽陀斛散施无穷。

甘露无量。

成酥酪之乳海。

一切鬼众。

皆饱正命食矣。

又前者障施鬼众。

每以智慧之火烧之令退。

故得成上殊胜之缘。

今胜缘既成。

岂障施鬼者为心外物而不摄耶。

乃总前一切字种。

以甘露逐一灌诸障鬼。

前自三宝而地藏。

至六道而障鬼。

逐一分齐利益。

同归无上菩提。

至此普同供养凡圣一源。

复收入◇喷[口*(隆-一)]字中。

作广大回向。

极还◇阿字为大○圆相矣。

呜呼。

始从大相空空◇阿字之体。

而见◇[口*纥]哩本心。

心中发◇喷[口*(隆-一)]之大法界。

而兴◇◇吽之万法。

每一法上。

不离◇唵字之金刚力用。

究竟坚固。

本来如是。

何有诸佛众生涅盘生死之异哉。

以吾人一念妄迷。

致落生死。

茫不知归向。

故上师指出祖师心印。

令返本还源。

前后际断。

复其○相於中指◇[口*纥]哩字即见不得不得之唯心。

心中现◇◇喷[口*(隆-一)]以函盖乾坤。

呈◇◇吽以拈出无量作用。

随波逐浪。

法法加◇唵以截断众流。

此之宗旨。

全是临济云门手段。

方能广利无利之道。

然此宗旨。

出於西域诸祖相传。

东流至於忠国师。

三传而为仰山宗旨。

具有九十七○相。

故知施食一法。

略见相应之用。

参禅之旨。

宁非一大事因缘者哉。

良以此法迷失宗旨已久。

兹因究五家宗而及之。

嗟嗟直截为宗者。

闻此相应之旨。

宁不动于中乎。

  施食之法。

本如来大悲作用。

[(嘹-口)-日+二]世传失旨。

竟类俳倡。

搀杂歌曲。

鄙俚不经。

而三观妙体置之不问。

吁可悲也(藏)。

弱冠受此法於众人中。

年二十九深心学戒。

愿以百堂布施结菩萨缘。

偶於座下千灯火现。

观者惊散。

因思烦冤之火。

非观力不可沃灭。

以故愿中止。

及参禅十有几稔之后。

幽灵群起而请於梦者不一。

方忆旧愿未酬。

乃考诸 石机图本。

辨诸 云栖校正。

细究观理参合五宗。

然后劝数禅者熟观而力行之。

遂有施食旨槩。

笔成数叶久矣。

时 一士王文学昌[噪-木+(百-日+ㄎ)]。

为荐先翁 季和先生。

见而欣然求为如法修设。

因以所施忏分镂板。

以广告夫真正发菩萨心学施食法者。

倘人人如法观施。

则皆心心相契於九莲华上。

请遥质於 季和先生。

  时天启六年正月    日 三峰(法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