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

续藏经 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

 唐 慧沼撰

  

  大乘法苑林章补阙卷第四

    大云寺沙门 慧沼 撰

  三科章  得非得章  空义章  十二支章  二种生死章  三求章

  ○三科章 #

  三科法门。以五门分。一出体。二释名。三癈立。四假实。五类异。

  出体者 #

  有三。

一约三性。

五蕴唯有为。

十二十八通有无为。

若约漏无漏门分别。

五蕴通二性。

若约常无常门分别。

唯依他。

十二处中。

法处少分。

唯圆成。

余十一处法处一少分。

通二性。

十八界中。

法界一少分。

唯圆成。

余十七界法界少分。

通二性。

二约五法出体。

五蕴中。

色蕴少分名为相。

识受想行蕴一少分。

名为分别。

行蕴少分色蕴少分。

即名句文。

名为名。

行蕴少分。

名为正智。

十二处五根四尘全法处一少分。

名为相。

法处一少分声处全。

名为名。

意处全法处少分。

名为分别。

法处少分。

名为正智。

法处少分。

名如如。

十八界中。

九色全法界少分。

名为相。

法界少分乃声界全。

名为名。

七心界全法界少分。

名为分别。

法界少分。

名为正智。

法界少分。

名如如。

三约百法出体者。

色蕴中唯摄十一种色。

识唯八心王。

受即受数。

想即想数。

行蕴余者总是。

唯除无为。

十二处中。

五根五尘各自处。

收八个心王。

名意处。

余者总法处收。

十八界中。

五根五尘各自界。

六识名六处界。

末那及第八名意界。

及等无间意。

余者法界收。

  二释名者 #

  蕴者积聚义名蕴。处者出生义。界者自性义。能持自体故。亦是界义。

  三癈立者 #

  问五蕴何故诸色合为一。

诸识合为一。

受想分二蕴耶。

自余心所。

合为行蕴耶。

答为对除五种我故。

一对我具故。

立五色蕴。

五根五尘是我作具故。

所以合色为一蕴。

但是色而非我。

二对除我受用故立受蕴。

但是苦乐等受而非我。

三对除我言说故立想蕴。

但是想而非我。

四对除我作用故立行蕴。

但是思而非我。

五对除我因故。

但是识而非我。

问何故立十二处中。

色开为十。

识合为一。

答为对除一合我故。

说十二处。

所以开色为十。

合识为一。

问十八界中。

何故开色为十。

及心开为七。

答为对除法执故。

令知根境生识之本。

非识能生於境等。

此就小乘随转门说。

又释。

乐色少者说五蕴。

开心为四。

合色为一。

乐色多者。

说十二处。

开色为十。

合心为一。

乐色心等者。

说十八界。

开心为七。

又释。

有情根上中下。

利者说五蕴。

中者说十二处。

下者说十八界。

  四假实分别者 #

  蕴中色蕴通假实。

五根实。

五尘通假实。

色中青黄赤白实。

余假。

声中明暗是假实。

香味二种。

论虽无文。

今以理准。

亦通假实。

香中六种好恶等三。

据性是假。

论体是实。

和合一种唯假。

余二实。

味尘中。

据性是假。

论体是实。

触通假实。

能造触是实。

余总是假。

法色中五种遍计所起等四唯假。

定自在所生实。

定境色是假。

识受想是实。

行蕴中。

二十四不相应。

及寻伺小随中随大随根本等随。

应通假实。

十二处五根处实。

五尘如蕴。

法处中二十四不相应寻伺假。

无为实。

余随所应意处唯实。

十八界如处说。

  五类异分别 #

  有其十类。

一无漏分别有三品。

唯识第十卷。

自当分别。

二方便善。

识蕴通加行善。

色蕴中色声二尘。

通加行善。

五根三尘非故。

瑜伽云。

两法非自性。

由表成善恶。

三尘唯无记。

法处中受所引色。

定自在所生。

加行善。

余非。

受想二蕴。

通加行善。

行蕴中寻伺。

灭尽定。

睡眠。

十一善。

遍行五。

别境五。

无想定等。

并加行善。

十二处中。

意处色声二处。

通加行善。

法处中无为等加行善。

余如蕴。

十八界中。

七心界。

声色二界。

法界少分。

通加行善。

余如处说。

三生得善。

识蕴少分。

色蕴色声二。

法处色中受所引色。

遍计所起色。

受想二蕴。

生得善。

行蕴中十一善。

遍行别境寻伺悔眠。

四不善。

五蕴中色蕴中色声二处不善。

故名不善。

法处色中受所引遍计色。

亦名不善。

受想识三通不善。

行蕴中遍行别境大小随等不定。

四异生性。

皆通不善。

处界随应。

五覆无记。

五蕴中色蕴身语业。

如梵王起谄。

遍计所起色。

通有覆无记。

受想识亦通有覆无记。

行蕴遍行别境根本。

除其随中小十忿恨恼嫉害不善。

余五通有覆无记。

中二亦不善。

大八并通有覆无记。

二十四不相应中随应。

不定四。

皆通处界随应。

六无覆无记中。

五蕴中色五根全扶根尘是异熟生。

声即不定。

依小非报。

准大亦报。

受想识中通除末那。

行蕴遍行别境眠。

不想应中众同分命根无想报三。

皆是异熟生。

处界随应。

七威仪中。

五蕴中色蕴。

五尘中除声及无根。

法处中引定果。

受所引。

遍计所起等。

并威仪。

受想识中。

取缘发者是。

行蕴遍行别境寻伺识等并是。

处界随应。

八工巧是五蕴中色蕴。

五尘全。

除五根法色定果遍计是。

受想识三。

取缘发者。

行蕴中遍行别境寻伺与眠等并是。

处界随应。

九变化。

五蕴中唯取色。

界分别色蕴中五尘通变化。

识中唯第六及眼耳。

除五根及业果心心所。

十二处中。

五尘全法处少分。

谓通果色意处少分。

所余少非。

十八界中。

五尘全。

法界少分。

六识界中眼耳意三。

所余非。

十自性无记。

色蕴中异熟长养。

等流长养二。

一处宽遍长养。

二想续盛长养。

等流有四。

一异熟等流。

二长养等流。

三变异等流。

四自性等流。

但色蕴通自性无记。

谓外五尘扶根四尘非报。

问诸论说云。

说有四无说。

何故不说有自性无记耶。

答除异熟无记外。

非别有自性无记。

随增说我事。

为依正所行生持分广略。

无别所依。

缘我所依谓色蕴蕴是我之所依故。

我所受用事谓受蕴。

我言说事谓想蕴。

起言故。

我所造作事。

思体造作故。

我所为故。

破此五执故说六根。

所得故说六尘。

能生六识根同能取。

所得隐而不说。

持自性分十八界。

问何故无间以辨界。

八识但名界。

约界以分境。

应当立二十四。

答依缘无别故。

所以不立二十四。

  ○得非得章第十六

  得非得义。

以十门分别。

一明所依。

二明得名。

三明差别。

四约识分别。

五约位分别。

六约内外分别。

七约大小分别。

八约三世分别。

九约曾得未曾得分别。

十问答分别。

  一明所依者 #

  一切有为法。

皆得所依。

所依是善。

得亦是善。

所依不善。

得亦不善。

所依欲界系。

得亦欲界系。

乃至所依无记。

得亦无记。

所依色无色系。

得还依色无色界系。

所依不系。

得亦不系。

择灭得唯属圣道。

非择灭得属三。

一以世间六行伏惑暂不生。

此得属世间六行道。

二若究竟灭者。

属所依本识。

三若缘阙暂不生者属种子。

非得所依有二。

一依圣道。

二依有为法种子。

若一切染污法不得。

明依圣道及六行道。

所有无漏法非得。

依二障种立。

若有漏善无记非得。

依自种而建立。

若一切染污法现行不起。

名不得用。

若种子亦断者。

名不得体。

若一切有漏善无记。

若约离缘缚时。

名不得用。

若究竟佛位。

非择灭者。

名不得体。

无漏法不得者。

若现行不起。

名不得用。

有种姓者。

无不得体。

若无种姓者。

体用俱不得。

若三乘定性名相望。

皆有不得他无漏体用。

  第二释名者 #

  瑜伽论说。

云何名为得获成就。

答谓若生缘摄受增盛之因。

依萨婆多。

得之与成就有别。

若初得名得。

若久得成就者。

名成就。

若大乘种子任旧而住名为得。

增上盛果之时名成就。

成就有三。

一种子成就者。

因循任旧。

名种子成就。

种子即成就。

持业释也。

二自在者。

加行功用而得成就。

名自在成就。

自在之成就。

依士释也。

又自在即成就。

持业释也。

现行者。

现行果显现而着。

名曰现行。

现行即成就。

持业释也。

  三明差别者 #

  一切法略有二种。

一者有。

二者无。

今取有不取无。

有法中有二。

一者有为。

二者无为。

今取有为不取无为。

何以故。

无为常住。

不熏成种故。

就有为中。

略有三种。

一者染污法。

二者善。

三者无记。

染污中有二。

一者不善。

二者有覆无记。

善中有二。

一加行。

二生得。

无记中有四。

一异熟生。

二威仪。

三工巧。

四变化。

三界染污法。

皆名种成就。

善中生得善。

名种子成就。

四无记中。

异熟无记全。

威仪工巧少分。

名种子成就。

所余皆自在成就。

此二种子。

生起现行。

名现行成就。

何以故。

种子隐而难了。

所以分二。

现行显而易了。

所以合论。

就三种成就中。

初种子成就中。

约染污法成就不成就有二。

一约有漏道中见修二惑。

唯能伏修。

不能伏见。

就修唯伏六识中。

不能伏第七识。

就六识中。

唯伏贪瞋等四迷事烦恼。

不能伏身边二见。

就贪瞋等四中。

唯能伏与瞋等相应四。

不能伏与二见相应起者。

就贪等四中。

随取三界九地。

唯除非想定。

下之八地。

地地皆有九品。

一一品中。

作无间解脱道。

而折伏之。

约小而言。

种子现行。

皆不成就。

若大而言。

唯伏现行。

不断种子等。

於一一品伏。

名现行不成就。

种子名成就。

乃至伏欲界惑尽。

名欲界现行不成就。

上二界种子现行俱成就。

於中随其所应。

第二约无漏道。

若烦恼障分别起者。

三乘见道。

种子现行。

俱不成就。

修所断者。

若菩萨就十地位。

七地已前。

现行由有成就不成就。

种子定成就。

八地已上。

永不现行。

现行名不成就。

种子金刚无间定不成就。

所知障中。

分别起者。

种子现行。

见道定不成就。

俱生者。

十地位第六俱生所知障。

若种子若现行。

地地之中。

皆有不成就。

第七识俱者。

烦恼。

七地之中。

现行有成不成种子金刚道。

永不成就。

所知者。

八地之中。

现行由有成。

种子要在究竟。

永不成就。

习气。

六识中所有习气。

若烦恼所知十地之中。

皆有不成就。

第七者。

要金刚。

约二乘断烦恼障中。

见道种子。

现行定不成就。

於修道中有超果者。

有渐次者。

若渐次者。

随何而三界中。

品品种子现行俱不成就。

乃得极果。

随其所应。

超果有三。

超中二果者。

三界修惑竖断。

若欲界一品断。

非想一品断。

随其所应。

成就不成就。

有六行伏惑者。

若伏六品回心入见道者。

现行先不成就。

种子。

入见道时。

随其所应。

先伏者有多少品不成就。

习气定成就。

染污者。

如是分别善中有二。

一生得善。

二加行善。

欲界中生得善。

若不起邪见。

种子。

现行定成就。

若起邪见者。

现行定不成就。

若起加行善。

自在成就。

邪见者现行不成就。

生上界。

欲界生得闻思加行善种子定成就。

现行有成不成就。

约离缚断者。

此诸善入见道有具一分不成就。

种子不成就者。

要解脱道。

无漏加行善。

种子定成就。

现行有不成就。

不在此分别威仪等四无记中。

欲界中威仪工巧种子定成。

现有不成。

加行自在者亦尔。

有成不成。

变化定不成就。

异熟生者。

种子定成就。

现行有成不成。

约离缚入见道。

亦有一分现行不成。

种子在解脱道。

定不成就。

  第四约识辨界者

  五识中欲界唯种子成就。

无自在就。

眼耳二有自在成就。

色界中唯有三种子成就。

无色全无。

余通三界。

欲界有七。

谓染二善二无记三。

色界中六。

污一善二无记三。

除工巧。

无色有四。

污一善二无记一。

心数心欲界具除轻安。

色界有染。

无随中大八小三。

不定中有寻伺。

无色类此。

随其所应成不成。

第六中三界有自在。

若无漏者。

第七亦有自在成。

第八唯种子。

约因果以论。

第八果唯自在。

因但种子。

第六七因具三。

果唯自在。

因中五识眼耳有自在。

亦可。

八地已上五俱亦有自在。

三慧欲界有闻思。

色界有闻修。

无色有修。

若定菩萨果定不。

  第五约位者 #

  资粮位中。

染污现行。

以闻思所伏。

有不成者。

不共无明等。

加行位中。

染污中分别俱生二见现行俱不成。

生得善及加行善。

种子自在定成。

现行定不成。

见道中所有分别染者。

种子现行俱不成。

生得善。

现行定不成。

无记现行定不成。

於修位中。

七地已前染污善无记。

现行由有成。

八地已上七识染由现行。

六中无记生得善定不成就。

佛位一切有漏善无记无漏劣者。

种子现行皆不成。

  第六内外分别 #

  小乘内立得。外不立得。大乘内外俱立。

  第七大小分别者

  小乘为大得得诸法。小得得大得。不得诸法。大乘立大得。

  第八约世分别者

  萨婆多立三世有得。

过去世立法后得。

过去之法。

虽无用起。

而有得彼体不失。

属行者。

名法后得。

现在名法俱得。

现在法而有得。

与彼法俱而不失。

名法俱得。

未来有法前得。

得彼未来之法。

令属行者。

如是现缘。

今当得得法不失。

有得彼之法。

今大乘立法俱得。

若种子有当生现义。

假立法前。

容有此义。

  第九曾得未曾得者

  生得善名曾得。加行善名未曾得。又解有漏善。名曾得。无漏之法。名未曾得。

  第十问答分别者

  问见分缘於境。有证来缘见。亦应得得於法。有别得来得於得。

  答见分依他。实量果自证缘得。是其假。得无别得来得。

  问所得法有为。能得之法亦有为。亦应所得是无为。能得亦无为。

  答有为体相顺。能所之得并有为。无为不相顺。不得同无为。

  问异生性为通三界分别种立非耶。

  答与异熟同地。如是如余。何以故无成就。三界异生性故。

  问无性人无果可障。依何立异生性耶。

  答彼极重故。总依二障立也。

  ○空义章 #

  空义。略以五门分别。一数不同。二出体性。三明癈立。四三乘得。五显证位。

  一数不同者 #

  或说一空。

般若经云。

五蕴皆空。

三解脱门中。

空解脱门。

或说二空。

处处皆说。

生空法空。

或说四空。

大般若五十一末说。

复次善现有性。

由有性空。

无性由无性空。

空自性由自性空。

他由他性空。

瑜伽第十二云。

空性有四。

一观察空。

二彼界空。

三内空。

四外空。

或说七空。

四卷楞伽第一。

佛告大慧。

空空者。

即是妄想自性处。

大慧。

妄想自性系着。

复空无二性。

离自性相。

大慧。

彼略说七种空。

谓相空。

自性空。

行空。

无空。

一切离言说空。

第一义圣智大空。

彼彼空。

或说十一空。

迦叶菩萨白佛言。

世尊。

云何名空。

善男子。

空者。

所谓内空。

外空。

内外空。

有为空。

无为空。

无始空。

性空。

无所有空。

第一义空。

空空。

大空。

大般若经。

显扬。

瑜伽。

辨中边论。

十六空。

谓内空。

外空。

内外空。

大空。

空空。

胜弄空。

有为空。

无为空。

毕竟空。

无际空。

无散空。

本性空。

相空。

一切法空。

无性空。

无性自性空。

或说十七空。

大般若说。

前十六上。

加无所得空。

或说十八空。

般若第八九说。

前十七上。

加自性空。

或说十九空。

般若说。

十六空上。

加所缘空。

增上空。

互无空。

或说二十空。

般若第五十一说。

十八空中。

离无散空。

为散空无变异空。

离相空。

为自相空共相空。

或说二十二空。

亦大般若说(云云)。

  二出体性者 #

  夫论空者。

空有二。

一空境。

二空行。

境有三。

一非有故名空。

如遍计所执。

情有理无。

人法二我。

故皆名空。

依此义空。

说相无性无生。

如入鹿母堂不见马牛等。

彼相果。

如得无学果。

已断贫等。

彼界空等。

或体性非有。

皆成空摄。

二空显故名空。

如依他起。

理有情无。

体性非空。

观此依他。

不见所执。

空显亦名为空。

依此义故。

说生无性。

名自性无。

楞伽亦云。

谓阴离我我所。

由成所作业方便生。

是名行空。

行体非无。

无计所执。

无显亦名为空。

三空性故名空。

如圆成实性。

亦理有情无。

体性非空。

观此所执本性。

有作於空行。

观二我空。

方证真理。

真理即是空。

空本性故名为空。

依此义故。

说胜义无性。

楞伽亦云。

谓得自觉圣知者。

一切已过习气空。

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即同诸论。

或苦无生。

总而言之。

前之二空。

名为舜若空。

无故名空。

遍计所执体非有故名空。

依他之上。

无所执性。

空显故名空。

前实是空。

次假名空。

后之一种。

舜若多之本性。

因空无门。

而证空理。

体实有性。

空显故名为空。

由此说言有为无为。

名之为有。

我及我所。

名之为空。

能观空行。

随其所应。

观此三境。

亦名为空。

体实非空。

三慧摄故。

今此诸文说於空者。

不起空境。

及与空行。

是一空中。

般若经说五蕴皆空中。

而说世俗五蕴。

即胜义空。

今依大乘。

依空境说。

辨中论有三五蕴。

一计所执五蕴。

二依他起五蕴。

三法性五蕴。

今依此空。

略为三释。

且论所执蕴。

诸法本性非有。

相无自起。

所以称空。

凡夫妄执有实五蕴。

即空非色。

灭已方空。

依他五蕴。

犹如聚沫。

浮泡阳焰芭蕉幻事。

无如所执自然生性。

故亦名空。

法性五蕴。

因观所执空无。

方证空实性故名无。

如彼所执真性故。

此胜义无性亦名为空。

由观空性。

生死因果。

或苦不生。

故名为空。

故说三境。

皆成空义。

又彼空者。

唯真如理性。

非空非有。

因空所显。

遮执为有。

是空性故。

假说为空。

愚夫不知。

执五蕴等实离真有起异。

及相应散动分别。

今破执推归本摄性。

体即真如。

事离於理。

无别体性。

故说五蕴。

一切皆空。

一切有情。

皆如来藏。

普贤菩萨。

遍自体故。

一切法等。

皆如是等蕴自性空。

非灭无蕴方归真性。

三解脱门中。

说空解脱门者。

此依所观空行为境。

而说为空。

成唯识第八云。

三解脱门。

所行境界。

与此三性相摄云何。

理实皆通。

随相各一。

空无愿无相。

如次应知。

瑜伽七十四。

显扬第六说。

由初性故。

立空解脱门。

观我我所空故。

由第二性故。

立无愿解脱门。

观诸有漏及有为法。

不生愿故。

由圆成性。

立无相解脱门。

观诸无漏及无为无相故。

唯识依此各一故。

说言随相各一。

空无愿无相。

如次应知。

瑜伽第十二说。

若於此处。

无有彼物。

由此道理。

观之为空。

故名空性。

即所观空。

无可希愿。

故名无愿。

观此远离一切行相。

故名无相。

彼依观遍计所执。

而为三行。

瑜伽七十三说。

五法中相通三种。

谓空无愿无相。

亦三种境。

故知依他亦有三境。

谓依他无计所执。

人法二我。

因显成实。

成实因空所显。

此二即为空境。

谓不於此起愿等故。

为无愿境。

有缘此空无愿之境为无相故。

为无相境。

是故三性。

皆通三境。

如三解脱门章。

枢要等说。

故随所应缘无及有。

三种境界。

即为三行。

合名为空。

此二空体者。

境二空体。

略有二种。

一体非有。

谓遍计所执。

众生及法二性皆无。

二体非无。

谓圆成实性。

因无显体。

性是有故。

诸论说二我。

实无二我。

有能观行。

体实亦非空。

有漏无漏二观之心。

随缘证彼。

为二空智。

四空体者。

般若经中。

次自释言。

有性由有性空。

有性谓五蕴。

此有性由有性空。

五蕴生性。

不可行故。

除一法无性。

谓无为。

此无性由无性空。

择灭等体性都无故。

谓一切法。

皆自性空。

此空非智所作。

见所作。

亦非余所作。

是为自性。

由自性空。

谓若佛出世。

若不出世。

一切法住法性法界平等性。

离生性。

真如。

不虚妄性。

不变异性。

实际。

皆由他性故空。

此说真如等体性非空。

由无所执他性空。

显此真如他性。

名之为空。

瑜伽论说。

观察空者。

谓观察诸法空无常乐。

乃至空无我。

及我所等。

若执法有常乐我净。

生死沉沦。

今观为空。

除遍计所执。

非有空。

破忘所执。

彼界空者。

谓不动心解脱空无贪等一切烦恼。

得俱解脱法。

贪等惑已断灭故。

无故名空。

内空体者。

谓於自身空无。

计我我所。

及慢等一切僻执。

此等内身断除。

能执我等心除断。

名内空。

外空体者。

谓於五欲空无欲爱。

如说我已超过有色相故。

於外空身。

作证具足住。

乃至广说。

此中缘妙欲相。

名为色相。

此相所起。

贪欲断故。

说为外空。

亦断数缘。

五欲贪等。

名为外空。

观上文意。

由内外空故。

有观察空。

能执我心。

及欲贪等。

若不断灭。

由何等。

於境成观察空。

即亦由内外空故有彼果空。

执我等心。

及五欲心。

若不断灭。

由何得有彼界空成就。

论说言。

又修行者。

由彼果空。

或时作意思惟外空。

或思内空。

由观察。

或时思惟内外空性。

由此力故。

心俱证会。

谓复於此内身空性。

不证会者。

便应作意思惟无动。

言无动者。

谓无常想。

或复苦想。

如是思惟。

便不为彼我慢等动。

由彼不为计我计慢。

乃至广说。

动其心故。

便於二空心俱证会。

此四空中。

初观察空。

空遍计所执。

后之三空。

空依他起。

断灭惑执。

名之为空。

总是境空。

能观此四有无漏智。

即是空行。

七空体者。

楞伽经云。

云何相空。

谓一切性自相空观。

属转积聚故。

分别无性。

自共相不生。

自他俱性无性。

故相不住。

是故说一切性相空。

是名相空。

此意说观一切法。

唯展转积集而起。

虚幻故。

异其所分别自共二相。

无实不同。

凡夫及小乘。

共所执有实自共二相。

二相本无故。

自共相不生。

若自若他。

若俱之性。

并无自共相。

故二相不住。

自共二相。

现无生住。

何得有体。

故名相空。

即诸论说云。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说无生。

随多少意释此义时。

亦无有住。

住生同有。

故但说无。

略无异灭。

彼非有故。

云何性自性空。

谓自己不生。

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

是故说性自性空。

前说诸法唯是展转积集而起。

即执有实。

展转积集。

今破此执。

此积集法。

自己之性。

无实自性。

自性不生。

唯有似法展转。

似集本无。

而有假立生。

名有己暂停。

假立住。

称都无实性。

故名诸法性自性空。

不同两宗破。

似因缘法。

云何行空。

谓阴离我我所。

因所成所作。

果方便生。

并名行空。

此意说言五阴诸行为因所成。

亦缘所作。

由果方便。

己有因生。

都非我我所。

此行之上。

离我我所。

遍计所执。

故名行空。

大慧。

即如是行空。

展转缘起。

自性无性。

是虽无行空。

若说五阴因缘成。

作业方便生。

离我我所相。

有执蕴为因缘。

成有实体性。

今破执此缘起阴自性。

今无实自性。

故名无行空。

无行空不遮有。

假缘起自性不同。

两宗破缘起法。

前破法执。

通说一切展转积集。

此破我执故。

说缘起内蕴法故。

云何一切法。

离言说空。

谓妄想自性。

无言说故。

一切法离言说。

是名一切法离言说。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谓得自觉圣智。

一切无边习气空。

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此空即是真如空性。

佛自觉圣智之所证会。

证会之时。

一切分别能见心过失。

及彼习恶。

皆悉无有。

此空即是惑苦无生空。

本性空。

此复二空。

略有二空。

一妄实分别。

前为所执。

后是真如无有名空。

二俗真分别。

前为世俗依他等法。

后是胜义。

圆成实性。

前离言说空。

后智内证冥。

离言说故。

名空之性。

故名空。

云何彼彼空。

谓於彼无彼空。

是名彼彼空。

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

非无比丘众。

而俱彼空。

非舍舍性重。

亦非比丘比丘性空。

非余处无象马。

是名一切法自相。

彼於彼无。

是名彼彼空。

谓於鹿母堂中。

无彼羊马等。

名彼彼空。

非彼堂中无比丘等。

及舍等性亦无。

名之为空。

此彼二空是空。

鹿母堂。

远离不须观察。

前六空中。

初二法空。

次二生空。

后二二谛。

前二二中。

初皆破彼异生小乘初起二执。

后时皆展转。

破有学大乘。

后起二执。

后二谛中。

初妄实对。

有无之空。

初异生小乘。

初业所执所证。

已名空。

后俗真对。

为理之空。

为后有学大乘后起所迷所悟。

说之为空。

此上六空。

皆遣所执。

说之为空。

经云空空。

真即是妄想自性处故。

彼彼一空。

泛说空空。

非为除执故。

观远离十一空体者。

古相传释。

前十相空境空。

后真空。

智空。

真智空。

异於妄分意情外有法。

破之显空故。

前十种。

对境明空。

据实以求心外无法。

一切诸法。

皆具真如。

真如体寂故。

后一种就智说空。

故地说言。

一切如说自体空。

名智自空。

今释不然。

前十所观。

虚妄无空。

空无故空。

后无大空。

真如之空。

空性名空。

般若空故。

不同显扬大空者。

器世间空。

不同大般若中五十一十方空。

故名为大空。

古释前十五中。

初八以无破有。

名之为空。

第九以有遣无。

名第一义。

第十以共非有非无。

双破有无。

名为空空。

是则有无。

是则非无无。

故与地说中十平等同。

今释前九智所观空。

第十能观空智亦空。

亦中边说。

能见非於此空。

智亦空。

故言空空。

由此经云。

如是空空。

亦非同於声闻所得空空三昧。

是名空是有是无。

是是缚是是。

能观之心。

亦是妄故。

故观察妄智。

亦立名空也。

然大般若第五十说。

空谓一切法空。

此空故名空空。

由空无故。

此空名空。

所望义别。

亦不相违。

就前九中。

前八空世俗。

第九空胜义。

无如所执。

故名为空。

大般若云。

胜义谓涅盘处胜义。

由胜义空故。

就前八中。

即於初七。

明众生及法无性故空。

后一明众生及法无相故空。

因缘假中。

而无实性。

名无性空。

毕竟空中。

无因缘相。

名无相空。

今释不然。

前八空中。

初七有所得空。

后一无所得空。

般若名不可得空。

前七之中。

古释初六众生无性。

即是生空。

后一明诸法无性。

即是法空。

今释不然。

内外等空中。

皆言无如来法僧。

所有财物。

及有为无为。

并无始空。

遍观人法。

何故唯得是彼生空。

谓前六空。

无如法执。

人法二空。

无性空者。

大般若言。

有无为法。

非三乘圣。

亦非所余作。

此本性故。

名本性。

非自他俱之所作。

故名本性空。

显扬等云。

本性即是无漏种姓。

为此种姓。

得清净故。

而观於空。

名本性空。

不同涅盘。

前六之中。

古释。

初五观现在空。

后一观过去空。

今释不然。

诸无为法。

非世摄故。

应言初五观现法空。

后一观彼无初际空。

前五之中。

初三依内外法以辨空。

后二依有无为种类差别以辨空。

释云。

前三之中。

众生名内。

非情名外。

内无神我众生寿命。

名为内空。

外空法体。

外法非我我所。

名外事。

又观外法。

假无实体。

亦名外空者。

空法体。

唯此即是法空。

名外空。

今观了知此生归意。

乃至无为非我我所。

名无为空。

俱是众生空。

未空法体。

不名法空。

问何故内外。

即离合观有无为。

不尔。

答不言唯说理亦无伤。

内外二法。

同是有为。

合观即易。

有为无为合观。

即难是故不说。

又执内外二法。

离合有我我所。

散观离合。

此破彼执。

有为无为二法不尔。

是故无合。

问有始空。

何故不说有无终空。

准义应得。

故地持中。

三世俱观。

今明过去起过根本。

无始着处故。

论观之未来了知。

准过去生心故。

略不说故。

於十六空中。

说无散空。

举根本末随。

不说无终空。

上来七空。

是无性空。

无所有者。

见因缘相异所有。

名无所有空。

此无相空。

是以下云。

如人无别。

名之为空。

外是就子。

名无性空。

亦如有人无物名空。

非是就物明无性空。

亦或八空。

以无破有。

第九一空。

以有破无。

名前八空。

为第一义。

一切诸法空而常有。

非是实无。

非实无故。

无第一义。

自性可得。

名第一义空。

上来九空。

别破有无别。

第十空有无双遣。

又前九空。

遣有无性。

第十遣者。

有无别相。

前有及无。

二俱是空。

故曰空空。

因缘之法。

有无同体。

以同体故。

无法为有。

有为无故无别。

即非有非无故。

故空空。

此十空门。

破遣前相以空理。

第十一空。

就实辨空。

十地经中。

就隐而说何梨耶识。

以为大空。

就显胜故。

般若以为大空。

即彼真识显为般若。

非缘照慧。

般若体寂。

故曰大空。

今释稍异。

如前已辨。

性境不随心。

独影唯从见。

带质通情本。

性种等随应。

能食及所食。

(外空)此依(内外空)身所住。

(大空)能见(空空)此如理。

(胜义空)所求二谛空。

(有为空。

无为空)为常益有情。

(毕竟空)为不舍生死。

(无际空)为是是无穷尽。

(无散空)故菩萨观空。

为种姓清净。

(本性空)为得诸相好。

(相空)为清净佛性。

(一切法空)故菩萨观空。

补特伽罗法。

(自性空)实性俱非有。

(无性空)此无性有性。

故别立二空。

述曰。

能食者六根也。

由执六根能受用境。

今观空相。

无实能受用。

空其遍计故。

说为内空。

所食六尘也。

由执六尘是实所受用。

今观六尘无实。

空其遍计故。

说为外空。

此依者扶根尘也。

由不是内根故。

非内。

不同外器世间故非外。

非外故是内。

非内故是外。

由执为实。

今观为空。

迷器世间。

有其遍计。

故说为内外空。

身所住者大空也。

器世间有大胜用。

大外之所依止。

多有情类。

名之为大。

大有情之所住。

故名为大。

今观为空。

故名大空。

能见者空空也。

即是能观智。

由昔观其境是空。

空其遍计执。

能观之智是有。

今观能观智亦空。

故名空空。

此如理者。

胜义空也。

真理是缘智之境。

胜之义故名胜。

亦可真理出过俗。

名胜义。

由遍计故彰理。

今观计空显真。

理就所显故。

名胜义空也。

所求二谛空者。

有为无为空也。

由执一切有为实故。

今观为空。

故名有为空。

由执三无为九无为等为实。

今观为空。

遣其遍计。

故名无为空。

即真如也。

又释。

菩萨为求一切智。

有菩萨为求菩提故。

空其有为遍计。

为求真空无为遍计故。

说有为无为空。

为常益有情者。

异竟空也。

由观有情毕竟空故。

不见有情自他差别。

故能常益也。

不舍生死者。

无际空也。

由智观理。

遣其遍计。

由悲故广化有情。

有情无际故。

无际空。

为善无穷尽者。

不散空。

亦名不空。

菩萨所积。

福智资粮。

尽未来际。

无有断尽。

故名不散空。

为种性清净者。

本性空也。

法本无染。

为惑所弊。

今观空际。

惑显本性种姓。

故名本性空。

为求相好者。

相空也。

为求相好观理际故。

名相好空。

为净诸佛法者。

一切法空也。

由遍计一切三宝。

今观遣执净诸佛法故。

名一切法空。

又一切法亦得。

不但佛法。

补特伽罗法者。

自性空也。

生法二执。

体无自性故。

名无性空。

俱非有者。

无性性空。

由生法无性之性所得。

明执无所得。

为有还盛其病。

今观无所得亦空。

故名无所得空。

言十八空者。

前十七空中。

开无性为二。

加自性空。

法执之自体。

自性空。

又有三释。

一总故名生。

别故名法。

二本故名法。

末故名生。

三体故名法。

用故名生。

又体用故名法。

非故名生。

十九空者。

前十七中。

除无所得空。

别加三空。

一所缘空。

一切识所缘境皆空。

二增上空。

所缘空。

增上缘。

一切俱空。

三互无空。

前说诸空。

谓是互无空。

牛中无马等。

今观一切谓空。

名之互无空。

二十空者。

前十九空。

除后三空。

取十七空。

无所得。

以成十八空。

於中开不散为二。

散空不散空。

二乘善法。

有其空故。

为散空。

又释。

无漏名不散空。

有漏名散空。

又开相空为二。

自相空。

共相空。

三十二相别故名自。

八十种好共有故名相名空。

今唯识观。

於十六中。

十四全一少分法。

今所分名生唯所真。

问但言真空。

七皆唯识不。

答得。

但是唯识。

必带生空。

自有生空。

不必唯识观。

谓二乘生空。

  ○十二支章 #

  释名色互为缘中。观十二支有二。一杂染安立观。二清净非安立观。此二观中。皆有顺逆。

  安立观者 #

  谓行相粗浅。

安立施设。

名曰安立。

菩萨将欲断除。

先顺观之。

从无明生行。

行生识。

识生名色。

名色生六处。

乃至生生老死也。

如是顺观生死相续。

令生厌离。

所以次第顺观。

既顺观已。

逆观其果。

从何而有。

於中有二。

一观老死果由谁有。

谓由生。

生复由谁有。

谓由有。

有复由谁有。

谓由取。

乃至行支皆作四谛观。

老死苦。

老死集。

老死灭。

老死趣灭行。

乃至行支集。

即无明。

不可更言无明由谁有。

是故但作四十四智。

於中别分。

若唯作苦集观。

老死苦果有二因集。

一粗近即生。

二者远细因。

谓爱取有。

观现生能老死苦果。

谓观爱取远生当来老死苦果。

如是观苦果。

从集有己。

即观集从谁有。

谓由苦。

苦果从谁有。

谓识等五。

即观苦果复从谁有。

还由思业有。

即爱取有。

更不别观。

无明行。

不异爱取有。

是故苦集二谛观。

齐识退还。

如是逆观苦集谛已。

知是生死之源。

将欲断除。

方为灭道之观。

先观老死灭。

次观老死由谁得。

谓由道。

即观道能证灭。

如是观灭道二谛。

始从老死。

至其行支。

有四十四智。

问何故苦集之观。

至识而还。

灭道之观。

越识而至行。

答苦集相续。

一周便还。

灭道断除。

所以至行。

  清净非安立观者

  无分别智体合如理。

心境二冥。

非假施设。

标以非妄立之名。

诸惑永灭。

示其清净之目。

於中有二。

一顺二逆。

先顺观。

由无分别智。

见谛断无明。

无明灭行不生。

乃至老死苦不有。

无明灭故慧解脱。

相应诸惑灭故心解脱。

无明灭故无发行。

诸惑灭故无现生。

业惑无故。

后果不续。

得无学。

得无学已。

逆观所灭生死苦果。

由谁灭。

谓由行。

乃至行由谁灭。

由无明。

合有三种缘生灭。

又作七十七智。

观十二支者。

一一支中有三智。

一观因智。

二审因智。

三法住智。

观因智。

谓观老死从谁生。

由生生。

次审因智。

更审观老死。

从生生。

此二智别观三世。

一支上合有六智。

法住智。

总观三世。

谓老死从生生。

一支有一。

除无明。

取十一支。

即有十一智。

合前六十六智。

即有七十七智。

十二支。

一一支逆顺观。

各有四谛。

如观老死。

老死苦。

老死集。

老死灭。

老死趣灭行。

总有四十四智。

逆观十一支。

一一中有二因。

观推因智审因智。

令知根本。

过去现在亦尔。

观十二支因缘故。

名法住智。

总有七十七智。

  (已上开元五年。正月十六日。僧玄俨在缁州读之。以此功德。普及含生。共成佛果云云)。

  已上法苑义林卷第四。

  ○二种生死章 #

  二种生死义。八门分别。一出体。二释名。三辨相。四差别。五依位地。六与四种生死相摄。七会释三种意生身。八问答分别。

  一出体者 #

  分段生死。

以十二支中五果。

及生死老七支为体。

余支但为生死因缘。

非正生死体也。

此位但取异熟无记。

通於色心。

总别果报。

若单别报。

即非体摄。

故论云。

分段生死者。

谓诸有漏善不善业。

由烦恼障。

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

变易生死。

亦以异熟色心总别果报为体。

不取无明及无漏业为体。

此体但是无覆无记。

唯有漏故。

论云不思议变易生死者。

谓诸无漏有分别业。

由所知障缘助势力。

所感殊胜细异熟果。

  第二释名者 #

  言生死者。

是相违释。

生与死违。

各别表故。

胜鬘经云。

有受报起名生。

有受报没名死。

此释总名。

次释别名。

言分段者。

论云身命长短。

随因缘力。

有定齐限。

故名分段。

若分段属因。

生死是果。

分段之生死故。

是依主释。

若分段属果。

分段即生死故。

是持业释。

言变易者。

论云由悲愿力。

改转身命。

无定齐限。

故名变易。

如前分段通於二释。

变易之言。

属因属果。

义皆得故。

  三辨相者 #

  於中分二。

初辨分段相。

后辨变易相。

就分段中。

有二不同。

一散资。

二定资。

散资复二。

顺受横受。

言顺受者。

即十二支。

始从无明。

次第乃至老死。

轮转受任运果。

随业修住。

寿有长短。

不假闻思为缘。

舍财以资。

故名顺受。

言横受者。

见其寿行短促。

唯限三五十年。

其人福行极胜。

即以闻思二慧为因。

或舍衣物施於众僧。

或凭念诵。

造经造像。

由此福力。

愿令长寿。

皆以闻思二慧。

为方便故。

如其所愿。

延令长。

故名横受。

此二合名散资。

第二定资者。

於中有三。

一外缘资。

二内缘资。

三杂修静虑资。

外缘资者。

如初果人乃至第四果人。

入边际定。

后出定舍衣钵。

资感现身。

因令长时与果。

此人或先入定。

后方舍衣钵。

或先舍后方入定。

皆不遮之。

二唯内缘资者。

谓如第三果人。

依未至定。

或根本定。

资受身业。

令地地及处处。

所受之身。

得长寿故。

然依未至定为正。

或得根本方资何妨。

三杂修静虑资者。

初以有漏。

资五净居以下四业。

次以无漏。

资助初念有漏。

中间无漏。

后念有漏。

或初无漏。

中间有漏。

后念无漏。

如是或多或少。

资下古业。

得彼受身。

故名杂修。

已上并名分段。

次辨变易。

於中有二。

一回趣。

二直往。

初回趣中。

若有学三果回心者。

得以无漏资此。

虽未得纯无漏心。

而资业时。

不用有漏。

故所练身。

名为变易。

不同杂修业有漏间杂。

谓若预流回心者。

如佛地云。

或有回心。

即伏余惑。

而受变易。

或有至第七生。

方受变易。

其余二果。

如应当知。

若欲界中。

经生圣者。

无容更受上界身故。

知资欲界所受身也。

即以此身。

至金刚心。

后时身虽往自在宫。

而所留身。

即欲界摄。

此菩萨第八无漏。

亦以欲界异熟识。

为等无间缘。

若不还者。

受上界身。

色界四地中。

随应受身。

即练此身。

至金刚心。

若无学果回心者。

亦以无漏资有漏业。

虽未能得纯无漏心。

而资业时。

不杂有漏。

是故不名杂修业也。

直往人中。

一类菩萨。

七地以前。

即受变易。

此亦虽未得纯无漏心。

而资业时。

唯用无漏。

故所受身亦名变易也。

一类菩萨。

至第八地。

方受变易。

此位唯以无漏资故。

故所练身。

定是变易。

即资第四静虑旧业。

仍以此身。

至金刚心。

虽最后身。

更以十地胜无漏资。

而非命终。

更受余生调伏。

光说。

七地以前一类菩萨。

分段变易。

更互杂受。

护法论中。

无诚文也。

  四辨差别者 #

  胜鬘经云。

如来为缘。

有漏业因读后有者而生三界者。

此辨分段生死。

无明习地为缘。

无漏业因。

罗汉独觉。

自在菩萨。

生三种意成身者。

此明变易生死。

准缘起经。

内法异生。

不放逸者。

所起福不动行。

非无明为缘。

即四善根等。

不造此生死业。

又云四善根等。

内法异生。

亦得造此感生死业。

若非是所感。

此生死云何得福不动业。

故涅盘云。

如是暖法。

亦是有法。

亦是有为。

是法根得色界五阴。

如人乘马。

亦爱亦策。

暖心亦尔。

爱故受生。

厌故观行。

是故虽复有法有为。

而能与彼正道作相。

又瑜伽等。

但说圣者不造新业。

不云异生亦不造新。

若尔缘起经。

何故不说无明为缘。

彼但约不共无明。

说不为缘。

故不相违。

此所感身。

随业长短。

凡夫二乘。

所知境界。

故名分段。

非不思议。

其变易生。

八地以前。

若回趣。

若直往。

皆以现种无明为缘。

八地已上。

回趣直往。

皆以种子无明为缘。

以胜无漏。

所资助故。

不随业势。

长短有限。

非是凡夫二乘所测。

故名不思议变易身。

七地以前。

所受犹粗。

八地以去。

转胜微细。

  五位地者 #

  分段生死。

既是凡受法。

从无始三界九地。

四生五趣。

随其业因。

报位各别。

若二乘人。

入无余舍。

若诸菩萨。

或初地舍。

或八地舍。

变易生死。

若回心者。

学无学位。

随应初受。

如初果人。

若七生业。

皆定受者。

至第七生。

方受变易。

若七生业。

皆不定者。

即初生身。

受变易生。

若七生中。

有定不定。

定者皆受。

不定不受。

随所受身。

即受变易。

第二果人。

有三品。

或受一大生。

若业定者。

受此生。

方受变易。

若不定者。

厌受生故。

即此身受变易生死。

第三果人。

若经生者。

厌受生故。

上业不定。

可於此身。

即受变易。

不经生者。

或生色界。

方受变易。

上业定故。

业不定者。

容於此身即受变易。

若第四果。

下二界中。

随在何界。

即彼身中。

受变易生。

若独觉者。

一向在欲。

虽复出在无佛世界。

然由种姓力所资故。

必蒙诸佛教化回心。

唯除一向趣寂种姓。

如经所说。

须陀洹果。

经八万劫。

发菩提心。

乃至辟支。

经十千劫。

发菩提心。

或言成菩提。

或言到涅盘。

然以发心为其定也。

谓回心后。

经八万劫乃至十千。

尔乃方至十住位中初发心住。

或有说言。

至十信初。

虽已回心。

而乐寂心不能舍故。

经八万劫乃至十千。

於修加行。

放逸不进。

经尔许劫。

后方觉悟。

进修加行。

至十信初。

故瑜伽论八十卷云。

问若唯住有余依涅盘界中。

能发趣者。

云何但由一生。

便能证得阿耨菩提耶。

所以者何。

阿罗汉等。

尚当无有所余一生。

何况当有多生相续。

答由彼要当增诸奉行。

方能成办。

世尊多分。

依此回向菩提声闻。

密意说言物类。

善男子。

若有善修四神定已。

能住一劫。

或余一劫。

余一劫者。

此中意说。

过於一劫。

彼虽如是增益寿行。

能趣菩提。

而所修行。

极成迟钝。

乐涅盘故。

不如初心始业业萨。

彼既如是增寿行已。

留有根身。

别作化身。

同法者前。

方便示现。

於无余依涅盘界中。

而般涅盘。

彼以所留有根实身。

即於此界瞻部州中。

随其所乐。

远离而住。

一切诸天。

尚不能睹。

何况其余众生能见。

彼於涅盘多乐住故。

於遍游行彼彼世界。

亲近供养佛菩萨中。

及於修习菩提资粮诸圣道中。

若放逸时。

诸佛菩萨。

数数觉悟。

被觉悟已。

於所修行。

能不放逸。

解云。

乐涅盘故。

於遍游行。

及修资粮。

放逸时者。

即是经八万劫。

乃至十千劫时也。

被觉悟已。

不放逸者。

即是发心进修之时。

直往菩萨。

虽具烦恼。

极迟唯经万劫。

得至十住初心。

回趣二乘。

虽断烦恼。

八万十千。

方至十信。

故云迟钝。

不如始业。

上来辨回趣人。

若直往人。

八地已上。

一切菩萨。

一向决定。

受变易身。

七地以前。

有二种人。

一者慧多。

二者悲多。

前人受变易。

后人即不受。

为欲受生化众生故。

  第六与四种生死相摄者

  依无上依经。

有四种生死。

一方便生死。

二因缘生死。

三有有生死。

四无有生死。

方便生死者。

彼经云。

如十二支中。

无明生诸行。

即是无明住地为缘。

生无漏业初生死也。

因缘生死者。

彼经云。

如无明为缘。

所生诸行。

即是无明住地为缘。

所生无漏业。

名因缘生死也。

有有生死者。

经云如行所招三有果。

即是无漏业所得三种意生身。

无有生死者。

彼云如生缘老死。

即是三种意生。

最后身为缘。

不可思议退堕。

准经合喻。

虽说四种。

唯一正是变易生死。

总据生死因缘及体。

说四种耳。

非是生死体有四种。

所以者何。

初一是生死缘。

第二是因。

第三正是所生果报。

第四即是最后异灭二相。

又如彼分段中。

有四种难。

一烦恼难。

谓无明爱取。

变易中。

方便生死。

无明住地亦如是。

二业难。

谓即行者善不善业。

变易中因缘生死。

无漏亦如是。

三果报难。

谓即五果及生支。

变易中有有生死。

无漏业所感意生身。

亦如是。

四过失难。

谓即老死。

又惑业生三种。

皆有迁变行苦之义。

变易中。

无有生死。

最后退堕。

亦如是。

或即前三迁变行苦。

为过失也。

然生死言。

通即并取因果。

皆是流转分故。

别即唯取苦谛果报。

上就别相。

唯就果报。

辨二生死。

经就通相。

总说惑业果报。

为四生死。

古德方便生死位。

配初二三地。

因缘生死。

配在四五六地。

有有生死。

配在七八九地。

无有生死。

配在十地者非也。

然旧摄论。

约二十二无明。

感十一粗重报。

配四生死者。

其义何耶。

谓初四地。

未得谛视。

无漏业隐。

虽有因缘。

而没其名。

故从方便立生死名。

五六七地。

是出世位。

无漏因显。

於中亦有未受果故。

故从因缘受生死名。

八九十地。

已受变易。

此三地中。

虽已受果。

而后更有第十一报。

是故唯名有有生死。

第十地出分。

是最后身。

此后更无受果报故。

是故名为无有生死。

是则配位义异。

辨性义异。

是故四生死。

约十一报。

配四三三一。

於理无违。

  第七会释三种意生者

  三种意生。

有其二门。

一通就三乘。

如上所引。

唯识之文。

依胜鬘经。

谓阿罗汉独觉。

及得自在菩萨。

自在菩萨者。

或初地上。

已得无漏生自在故。

或七地上。

入无生忍位故。

或八地上。

得无功用故。

法华论云。

初地已离分段生死。

故知初地受意生身。

入楞伽经第四卷云。

大慧。

说寂静法。

得证清净无我之相。

入远行地。

入远行地已。

得无量三昧自在。

如意生身。

故知七地。

亦得意生身。

然未一向。

二遍就菩萨十地。

建立三种意生身。

如入楞伽第五卷云。

有三种意生身。

何等为三。

一者得三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

二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

三者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

菩萨从於初地。

如实修行。

得上上地证知之相。

何者得三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

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中。

自心寂静。

行种种行。

大海心波转识之相。

三摩跋提乐。

名意识生。

以见自心境界故。

如实知有无相。

是名意生身相。

何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

谓於八地中。

观察觉了。

得诸法无相。

广说乃至得如意自在。

随入诸佛国士大众。

是名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

何者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

谓自界内自证一切法。

如实乐相。

法相乐故。

是名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

解云。

初二地中。

亦得三昧乐意生身。

但以未得定自在故。

略而不说。

又释云。

初二意生身。

举中摄初后。

谓初意生身。

举三四五地。

即摄初二。

及第六地。

第二身者。

举第八地。

即摄第七。

及第九地。

若不尔者。

所不举者。

名何意生。

初二既举。

中摄初后。

第三意生。

不举自显。

是故经中。

不列位也。

  第八问答 #

  唯识第八。有四问答。彼具显故。此不更述。

  ○三求义林 #

  三求。略五门分别。一名。二体。三暴流。及相相摄。四七随眠。五诸论不同。

  一名者 #

  求者求义。则持业释也。

  二体者 #

  即欲界一切烦恼。

及俱时心心所法。

身语业。

除邪教力起。

及正见执。

或生得善等。

诸如上俱为欲求体性者求。

即色无色界。

除无漏。

及正见方便善。

顺无漏者。

及邪教力起。

余一切法。

为有体性。

若唯言梵行求。

即欲色无色。

三界正见。

及生得善。

无漏身语业等。

皆梵行求体性。

若言邪梵行求者。

即三界邪教力起。

并身语业等。

是第三求体性。

今解不同。

已会释。

如六十五有文会此。

觅不见文。

错勘籍也。

  三暴流 #

  有四。

谓欲。

有。

见。

无明。

解云。

欲界一切烦恼。

除无明及见。

皆欲暴流。

即五门下。

除无明见。

计体可知。

是欲流体。

有流则色无色五门。

计体如上。

所余更除瞋。

是有流体。

无明即三界无明。

见则三界五见。

如大论八十九云。

欲界上品贪。

未离欲者起。

是欲界流。

已除身在上贪者。

是有流。

外道从门论。

有余二起流。

恶见名流。

即六十二见。

五见中四见。

见因缘云何。

无明为一名无明流。

则识见。

此据增上多分语。

如实知前说。

及六十五有。

今此三求差别。

若准对法第七卷初云。

初流是欲求。

第二流是有求。

即通色无色界。

后二流则邪梵行求。

则通三界等。

今此文欲求。

摄欲流不尽。

则除三恶趣。

以唯摄三欲生故。

有求不摄第四禅及四空处等。

虽然理亦无违。

如对法第七卷。

与此互有宽狭。

彼欲求上五趣。

即简无明见。

此虽在人天。

即兼取无明见。

是欲求论趣宽事狭。

此论趣狭事宽故。

然约趣约界别。

二边俱得。

如对法第六卷。

则欲界五趣。

一切种皆欲求故。

论由欲求力。

不脱欲界。

招欲界苦者。

是有求。

此论不通第四禅及无色界及第七。

初兼第四及四无色。

则除彼无明见。

彼地宽趣狭。

此乃趣宽地狭。

如彼第六末。

通地种论。

即由有求力。

不说二界。

招色无色苦。

论梵求如此论文。

唯在第四四无色。

则顺外一切求烦恼。

皆邪求体性。

如第七卷。

即三界无明见。

皆邪求体性。

如第六卷。

则招三界生死。

皆是邪求体性。

彼第七界。

地宽趣狭。

此论趣宽地狭。

唯在第四定。

及四空。

不在下故。

如第六卷。

即三界皆是。

此乃实论。

如此论。

虽言四无色。

未必即取一切。

取一切种。

有求虽别贪慢等。

在下故。

约种言三。

初流欲求。

第二流有求。

第三四流。

是邪梵行求。

约界言之。

欲求在欲界三趣。

实通五趣。

有求在色。

除第四定。

实亦通。

邪梵行等。

在第四禅。

及以无色。

论云不约言。

即第四禅辨无色界。

此论约三欲乐生与论。

故不同。

此则第三暴流及扼。

扼明体性。

与流无别。

六十四初文。

复此不同。

彼说三漏。

  四七随眠分别者

  欲求摄二。谓欲爱瞋恚二随眠。有求摄有爱一。则同通上二界。邪求即摄慢无明见疑四随眠。

  第五释文不同者

  准此文。

邪梵行求。

即通三界。

慢见无明。

皆是与前暴流不同。

欲暴流有流中。

约种皆是邪求。

以慢疑随眠。

是邪求摄故。

此等摄实也。

第七卷。

约摄流。

约摄有是。

今此约外道所起慢疑。

亦须后邪求故。

故邪求摄。

邪体则非。

以各别性。

体非见故。

若尔无明如何。

无明必见俱。

疑慢不定。

故不为例。

前皆可复说之。

  大乘法苑林章补阙卷第四

  大乘法苑林章补阙卷第七

    大云寺沙门 慧沼 撰

  界处义林  五蕴义林(合明三科宽狭不同。所以别辨)  五境义林

  ○界处义林 #

  合以七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立意。四次第。五癈立。六诸门。七问答。

  第一释名者 #

  初列。

后释。

列名可知。

释名者。

初总。

后别。

总名界处。

界者。

梵云厌都。

唐言为界。

伽五十六云。

何等是界义。

答因义。

种子义。

本性义。

种性义。

微细义。

任持义。

是名界义。

此之六义。

俱名为界。

旧有云持。

偏据一义。

非尽理也。

处者。

梵云阿野咀那。

唐言为处。

伽五十六云。

诸心心所生长门义。

缘义。

方便义。

和合性义。

所依止义。

居住处义。

是名处义。

此之六义。

俱名为处。

旧翻为入。

然释云。

声闻义是入义。

何以故。

心心所法。

於此识故。

称之为入。

若尔识生。

应不名入。

此之根境能生识故。

又若言入。

梵本应云针罗吠舍。

既云阿野呾那。

不可云入。

显扬十四。

杂集第一。

及五蕴论。

明界处义。

皆同於此。

十八十二。

皆是数名。

即六释中带数释也。

  释别名者。

照瞩名眼。

能闻名耳。

能齅名鼻。

能尝名舌。

能触名身。

能知名意。

故瑜伽第十五云。

谓见义。

闻义。

齅义。

尝义。

触义。

知义。

名根建立义。

通理境皆持业释。

色等六境。

眼所行名色。

耳等所取名声等。

亦持业释。

六识者。

为依彼根。

及缘彼境。

名眼等识故。

杂集第二云。

谓依眼缘色。

了别为性。

乃至谓依意缘法。

了别为性。

眼等者。

即有所依。

色等者则彼境。

了别谓识自性。

若依成唯识第五。

亦可名色识等。

从境为名。

杂集从根。

但名眼等识。

即依根名。

皆依主释。

瑜伽五十一云。

如草糠札火。

依彼得燃。

即得彼名。

故名草火等。

举喻可解。

  第二出体者 #

  略明四种。

一约百法。

二约三科。

三约三性。

四约五法。

初约百法者。

五色根界。

即十一色中五根色为体。

意根以过去六种心王。

及第七八心王为体。

五蕴论云。

意界者。

则彼无间灭等。

彼言则彼六识。

复言等者。

非第七八。

更欲等所。

或可七八亦同六识。

过去为意。

现名意识。

意识名宽。

故通未来及过现种。

皆为界体。

故杂集第一云。

谓眼曾现见色。

及此种子。

曾见色。

能持过去。

识受用义。

现见色能持现在。

识受用义。

此种子者。

为引当来眼根。

或已成就。

为生现在眼根故。

此二种名眼界者。

眼生因故。

简永不生眼等种。

乃至意界。

应知亦尔。

五色界。

则百法中。

色声香味触为其体。

法界者。

即百法中法处五色。

及五十一心所有法。

二十四种不相应行。

六种无为。

然除无为。

余通三世。

虚空虽复无其自体。

为意识境。

亦法界收。

亦无过未等。

故杂集云。

诸色眼曾现见。

及眼界於此增上。

是色界相。

眼界於此增上力者。

谓依色根增上力。

外境生故。

此意以根生识胜。

缘境成种。

故为增上。

未言色种。

及未来者。

非眼境界。

故略不论。

据实亦是色界乃至法界。

大分亦尔。

若准瑜伽五十六。

亦同此说。

云若色根增上所生。

若彼於此为增上。

是名色界。

亦通三世。

杂集第三云。

几已生。

谓过去现在一切一分。

几非已生。

谓未来及无为法一切一分。

若依瑜伽五十六云。

问何等是眼界。

答若眼未断。

或复断已。

命根摄受。

如眼界。

乃至意识界及法界一分。

当知亦尔。

传三藏释云。

凡夫学人未断。

无学人断已。

然为命根摄受。

得相续者。

就命根说摄受。

理实而言赖耶摄受也。

此约未断缘缚及已断说。

今又释云。

若眼根未断。

非阿罗汉最后眼等名未断。

或复断已者。

据得已失。

或复异生。

生无色等。

现眼根断。

名为断已。

命根摄受者。

持彼种子。

可当生故。

命根摄者。

依第八识立命根故。

名为命根。

故成唯识第二云。

离此命根众同分等不可得故。

眼等六识。

即百法中现识等六。

现种心王。

七八二种。

准五蕴论。

即意界摄。

或通二界。

如前分别。

有云第八。

显扬论说。

通六识界摄。

持彼种故。

传三藏释以用从体。

故言六摄。

据实而言。

即意摄界。

又云持诸界种。

应亦通法界。

此既不尔。

彼云何然。

或可许非心类。

虽持彼种。

不称彼摄。

又解。

彼论据随转门。

或随根境俱说。

分心为六识界。

十二处体。

准界可知。

故不繁述。

故杂集云。

问处何相。

答如界应说。

然除过去。

谓眼当见色及此种子等。

随义应说。

言等者。

举当见色。

现眼及种。

等取已见现见及彼种子。

随义应说。

彼七心界。

并名意处等。

故云随义应说。

若瑜伽论五十六云。

谓若根已得不舍。

於无间体非断灭法。

如眼处相。

余处自性当知亦尔。

已得不舍者。

除已生坏。

於无间体非断灭法者。

除阿罗汉最后眼等。

诸处决定不能生眼识等故。

如根境亦尔。

二约三科者。

杂集第二云。

谓色蕴即十界。

眼等五根色等五境。

及法界一分。

受想行蕴即法界一分。

皆非全摄法界体。

故云一分。

识蕴即七识界。

谓眼等六识及意界。

十二处者。

识蕴即意处。

余准界说。

故杂集第三云。

立何建云处。

谓十色界。

即十色处。

七识即意处。

法界即法处。

五蕴论说。

亦同於此。

三约三性。

一切俱通遍计为体。

依他起性法界法处。

二各一分。

非以为体。

所余皆通。

以无为法非缘生故。

圆成实性。

法界法处二各一分。

以为其体。

唯六无为。

余不通故。

此据常无常门。

若约漏无漏。

一切一分。

亦圆成为体。

性离颠倒。

用周遍故。

四约五法者。

一切是相皆所诠。

法界法处一分用。

名为体。

谓名句文能诠及依故。

摄假从实。

唯色界。

假实别论。

即二界各一分也。

七识界及意处法界法处。

并各一分分别为体。

除无漏故。

即前所除正智为体。

圆成为体。

如三性说。

  第三立意者 #

  有三复次。

一为显四缘三缘。

如次建立界处二法。

故五十六云。

问为显何义。

建立界耶。

答为显因缘义。

及根境受用义。

故建立界。

此意显根立六。

显境立六。

受用立六。

然因缘如名。

显根增上缘。

显境所缘缘。

受用等无间。

为欲显何义建立处耶。

为欲显示等无间。

所缘。

增上。

三种缘义。

故建立处。

此等无间缘立意处。

所缘立境。

增上立六。

然前显无间立意处。

即亦第六根。

或增上立五。

二为显能所取及彼取种。

及能所受。

故立分处。

故辨中边论第二云。

为显能取所取彼分种子义。

立十八界。

能取及种六根界。

所取及种六境界。

彼分及种六识界。

故彼颂云。

能所取彼取。

种子义名界。

下一种言贯通上三。

为显能受所了境用门义立十二处。

然受用门义。

谓六内处。

若所了境受用门义。

是外六处。

故彼颂云。

能受用所了境。

用门义名处。

杂集第二大分亦同。

三明境识因触生门义。

显扬十四云。

合观根境识三法。

从自因而生。

名界善巧。

由彼诸法无始流转。

从自种生。

多生起故。

及种种生起非一界故。

种种界故。

由善了智。

触生门义。

建立十二处。

谓根及境。

乃至广说。

名处善巧。

三文少别。

大意悉同。

莫不皆为破横计我。

为诸法因。

及能受性。

故中边论第一颂云。

於蕴等我见。

执一因受者。

作者自在转。

增上义及常。

杂染清净依。

见缚解者性。

一执一性。

二执因性。

三执受者性。

四执作者性。

五执自在转性。

六执增上义性。

七执常性。

八执染净所依性。

九执观行者性。

十执缚解者性。

为对治此十种我见故。

修蕴等十种善巧。

此界处二。

即为对治执於因性执受者性。

谓执神我。

或自在等。

为诸法因。

或执我为受者性故。

明即眼等三六种。

而为生因。

眼等六根为受者。

无别神我或自在等。

或破无因。

故说於界。

显扬十四云。

世间愚夫迷惑於身。

所有初因而生迷惑故。

执不平等因。

谓即常住自在天等。

或说无因。

谓拨无一切能生因体。

五蕴瑜伽。

皆亦破我。

  第四次第者 #

  杂集第二云。

随世间事差别转故。

谓诸世间最初相见。

既相见已。

更相问讯。

既问讯已。

即受沐浴涂香华鬘。

次受种种上妙饮食。

次受种种卧具侍女。

然后意界处处分别。

以内界次第故建立外界。

随此次第建立识界。

余者可解。

由其意界随前处处遍分别故。

在后而说。

随根次第外境亦尔。

识依根境次第如彼。

如界次第。

处亦如是。

若依瑜伽五十六说。

有七复次。

初依根境以辨次第。

次第复六次第。

彼论颂云。

众多顺世俗。

喜乐与庄严。

随二种作业。

故次第宣说。

力数数起。

故先说眼。

余类此知。

故名众多。

第二次第与前说同。

随此次第。

生喜乐故。

非於余故。

第四因也。

又由诸众生。

皆先依止身语二业。

若净不净。

方便勤求饮食。

饮食既饱满已。

习近诸欲。

是第五因。

又作业者。

由眼纯见种种诸色。

往还记识。

及怨亲中庸力戏等。

由耳能闻种种音声。

起诸言论微妙音乐。

鼻界能齅种种诸香。

寻香而往。

受诸喜乐。

长养依身。

舌界能尝种种诸味。

余同鼻说。

身界能触种种所触。

受诸喜乐。

然彼乐具。

或损害身。

后后望前。

转转狭劣。

故在后说。

处处次第。

准界可知。

  第五废立者 #

  杂集第一云。

问何因界唯十八耶。

答由身具等。

能持过现六行。

受用性故。

身者眼等六根。

具者色等六境。

过现六行受用者。

谓六识。

能持者。

谓六根六境能持六识。

所依所缘故。

过现六识能受用者。

不舍自相故。

以能持义。

故说名界。

问何因处唯十二耶。

答唯由身具能与未来六行受用为生长门故。

谓如过现六行受用相。

为眼等所持。

未来六行受用相。

似根及义。

为生长门亦尔。

所言唯者。

谓唯依根境立十二处。

不依六种受用相。

识於过现说持。

未来说生长门者。

在显故也。

故云亦尔。

不尔如何。

若於过现非生长门。

处应不通过现在。

立使违诸论。

处通三世。

过去已生长。

现在正生长。

义谓境义。

  第六诸门分别者

  一假实。

二漏无漏。

三执受不执受。

四同分彼同分。

五所知非所知。

六所识非所识。

七所达非所达。

八有对无对。

九有见无见。

十三性。

十一三界。

十二三断。

十三三学。

十四四句分别 第一假实分别者。

瑜伽五十六云。

答实有者。

或十七。

或十二。

六为一故。

一为六故。

此约世俗安立道理。

以摄彼六。

为意界故。

说一为假。

或从意界分成彼六。

故十二实。

广此假实。

及漏无漏。

如五蕴章。

准彼可悉。

三执受不执受分别者。

谓依此法。

受得生起。

然除於心。

是执受义。

杂集第五云。

谓受生所依色故。

是执受义。

若依此色。

受得生起。

是名执受。

若成唯识论第二卷云。

为识执受。

摄为己体。

同安危故。

名为执受。

杂集随转门。

唯识实义说。

或受生者。

是生觉受。

由识执持。

令不烂坏。

生觉受故。

名为执受。

彼此无别。

即五根界处全。

及四境一分。

四境一分者。

谓不离根。

色香味触声。

体虚疎发。

便离质故。

不通执受。

有处说。

五一分者。

据声。

未离能造内大说。

四同分彼同分者。

言同分者。

谓根与识俱转相似。

於诸境界。

相续生故。

由根与识相似转义。

说名同分。

诸根离识。

自类相似相续生。

由根不同与识。

合唯自体。

相似续生。

根相似义。

名彼同分。

五十六中。

亦同此说。

即唯五根界处一分。

是同分彼同分。

故杂集第五云。

色蕴一分眼等五。

即此界处一分。

是同分彼同分。

所余与识。

非定同转。

由意界处不定。

与识同缘一境。

无识亦缘。

五根不尔。

或随转门。

由意界处不与识俱。

不说同等。

据实理说。

七八既在意界处摄。

意识有时。

与彼同缘。

可名同分。

不俱时转名彼同分。

瑜伽五十六。

但遮於外。

说同分等。

不遮内故。

彼云。

唯根所摄内诸界中。

思量同分。

及彼同分。

非於色等外诸界中故。

五所知非所知。

六所识非所识。

七所达非所达。

界处皆通所知识达。

智缘名知。

心缘名识。

通缘名达。

智心及通皆有多种。

广如论辨。

八有对无对分别者。

欲界五根五境界处。

除欲中有所有根境。

自六识变者。

所余一切一句有对。

故五十六云。

何义几蕴是有对耶。

答展转相触。

据处所义。

及粗大义。

是有对义。

粗大义者。

当知远离三种微细。

此三种微细。

如前应知。

一蕴一分。

是有对。

三种微细者。

五十四云。

损减微细性。

谓分折粗色至极微位。

二种类微细性。

谓风等色及中有色。

三心自在转微细性。

谓色无色二界诸色。

一蕴一分者。

色蕴一分。

若依杂集第二。

即以三因明是有对。

一种类故。

自性有对。

二积集故。

谓积微以知一微无碍故。

三不修治故。

非定修治故。

准此即除法界处色。

非微所成。

是修治故。

此二论文。

皆依粗显。

非尽理说。

若细言之。

色界业生。

五根五境。

及中有根境。

定自在变段食等。

皆是有对。

五十六云。

据处所义亦有对故。

此等皆是据处所故为言。

及粗大义故。

简知此等。

又杂集第三云。

能碍往来是。

对义为。

鱼米及金银等。

有实用者。

皆碍往来。

若不尔者。

即无实用故。

又言。

诸有见者。

皆是有碍。

中有色境及上二界色。

皆可有见故。

虽诸文别。

不过三种。

一相触对。

二极粗显。

三处所。

一相触对。

简中有定生。

二极粗显。

简风等色及上界业生。

三据所及有见者。

即通说诸色。

已引诸文。

随应分别。

九有见无见分别者。

眼根识境。

准识缘中思准可悉。

名为有见。

除此所余。

名为无见。

十三性分别。

如五蕴章。

十一三界分别者。

几是欲色无色界系。

答四界二处全欲界系。

谓鼻舌识及香味界处。

以彼段食性。

上界无段食。

故无香味。

香味既无。

二识亦阙。

以无其境。

识不生故。

除前所说。

一切一分。

通欲色系。

三界二处一分无色系。

谓意界意识界。

法界意法二处。

十二三断分别者。

一切一分分别所起诸惑。

及此相应诸心心所。

及依於此诸不相应。

三恶趣业所感界处。

北俱虑洲。

无想天。

无形二形。

皆见所断。

故杂集第四云。

谓分别起染污见疑。

见处疑处。

及於见等所起邪行。

烦恼随烦恼。

及由见等所发身语意业。

并一切恶趣等蕴处界。

是见处断。

此约自性相应。

因亡果丧三种断。

说见处疑处。

即此缘境自所变起。

能缘既无。

所缘亦断。

亦因亡摄。

若依亡亦说断者。

彼身所起。

善十一等。

亦见所断。

彼身既无。

依身所起。

亦不得有。

除前所断。

所余一切有漏界处。

皆修所断。

故杂集第四云。

谓除分别所起染污见等。

余有漏法。

有漏法言亦摄随顺决择分善。

粗重所随故。

一切一分是修所断。

一分者。

除见所断。

及无漏法。

谓诸无漏法。

除顺决择分善。

是非所断。

无漏法者。

谓出世圣道。

及后所得。

并无为法。

十界四处。

诸蕴一分。

是非所断。

不约离缚及无漏身所起之法。

名为无漏。

俱性无漏。

不尔余界处亦应名无漏。

唯色声一身语业者。

表无漏胜。

故说非断。

不尔何因不说余耶。

然言十界四处无学。

身语为非断者。

非尽理言。

随粗相说。

据实而言。

法界处一分。

及入见已无漏所引身语二业。

所有无表。

皆非所断。

即通无漏。

或所引故。

然前所断俱生惑等。

是自性断。

彼俱心等是相应断。

余缘缚断。

得四相等。

随应当说。

十三三学分别者。

从解脱分已去。

尽金刚定无间道来。

所有善性。

能顺三乘所求圣道者。

皆名为学。

即约此位所有五根。

三境界处全。

色声界处七心界意处。

及法界处一分。

余皆是有学。

自性相应等起。

或表随其所应。

杂集第四云。

从积集资粮位已去。

十界四处。

诸蕴一分是有学。

十界者。

谓七心界色声法界。

四处者。

谓色声意法处。

故从金刚定解脱道已去。

所有善法。

顺无学者。

皆名无学。

简略如前。

杂集第四云。

於诸学处已得究竟者。

所有善法。

是无学义。

以阿罗汉等。

於增上戒定慧学处。

已得究竟。

故名无学。

十界四处诸蕴一分。

是无学。

即前所除。

及诸无为。

并灭尽定。

皆是非学非无学摄。

染无记等。

及诸无为。

非学所习灭定。

虽习依涅盘故。

止息处故。

亦非学无学。

此非尽理。

随少相说。

据实而言。

若在佛身十七界全。

法界小分。

是无学法。

界处中除六无为及灭尽定。

第十四四句分别者。

若眼亦非眼界耶。

说眼界亦眼耶宽狭相似。

故四句答。

有是眼非眼界。

谓阿罗汉最后时眼。

以次即入无余界。

现无因用。

故非是界。

有是眼界非眼者。

谓处卵[谷-禾+卵]及羯罗蓝时闭尸时。

在母腹中。

若不得眼。

设得已失。

及生无色异生眼因。

皆有能生之因。

故有眼界。

现无眼故非眼。

若依五十六。

又云。

或眼无间灭有无间已灭。

在过去世。

是曾见色。

能为因故。

非现见故。

有亦眼亦眼界。

谓除前及无色圣者。

所余诸位。

有非眼非眼界。

谓般无余。

及生无色所有圣者。

无余身智一切皆无故。

无色圣者。

虽有彼种。

毕竟不生。

故非界义。

五十六又云。

阿罗汉眼已失坏。

或不生眼。

如眼与眼界如是。

耳鼻舌身等准此应知。

然有身界非身者。

唯无色异生在卵壳等。

欲有身故。

有意非意界者。

谓阿罗汉最后意。

无因义故。

有意界非意者。

谓处灭尽定者所有意。

因除无想者。

有染意故。

此约第七染分说故。

若不尔者。

即无此句。

有意亦意界者。

除前及无余余位。

非意非意界者。

谓已入无余。

眼界等。

准此可知。

十二处者。

有眼非眼处。

谓若眼已得不舍。

然是无间断灭之法。

无间断灭之法。

势劣故。

现是定。

不能为识生门。

及无间断后。

不能与后识作生门。

此简罗汉最后眼等。

有处非眼。

谓所余处安住处相。

有亦眼亦眼处。

谓眼已得不舍。

复非无间灭之法。

有非眼非眼处。

谓若眼不得。

或得已失。

及余耳等不住处相。

文虽不说入无余依。

亦是此句广有诸门。

恐繁且止。

  第七问答者 #

  先问答界。 #

  一问名中。余处皆以依积等义。说名为身。如何此中能触名身耶。

  答依积名通。

余皆身故。

今据别义。

能触名身。

问色亦尔。

或可色界。

虽标总称。

即亦别名。

身不可尔。

若依名身。

意界亦应说名为身。

或可身名亦同於色。

思量名意。

即无此滥。

若尔五识无间灭者。

应非意界。

无思量故。

前解为胜。

  二问依根缘色。何故但依根立名。不从境受称。

  答有五义。

根胜得名。

五义者何。

依眼识故。

眼所发故。

属眼识故。

助眼识故。

如眼识故。

从多故说。

故作此通。

据实而言。

亦名色识等。

摄大乘论引颂说云。

应许为色识。

及与非色识等。

  三问体中。何故无为立在界处。不在蕴耶。

  答蕴据积聚。无为即非界处之中。约能所取。故在界处。瑜伽五十六云。涅盘界摄者。持苦不生故。

  四问虚空界摄不。

  答空无积聚。非蕴所取。持身动用得界处摄。五十六云。持身眼等运动用故。

  五问立意中。何故如是蕴处界三各别说耶。

  答欲令所化有情。於广略门生善巧故。於蕴门中略识色。於界门中广开识色。於处门中但广说色。蕴门之中但广心所。界处略说一界处故。

  六问废立中。眼耳与鼻。各有二处。云何不立二十一界耶。

  若彼虽各二。

然界不别。

所以者何。

其相相似。

俱眼相故。

所作相似。

俱於眼识一所作故。

如是鼻舌准眼可知。

此意眼等虽各有二。

同取一境。

同发一识。

故为一界。

  七问若尔意能生六义。复缘六境。应六处摄。

  答若过去六识。

随分为六。

即相滥失。

且如眼识无间灭者。

若名眼根。

滥色眼根。

又无胜能。

不独名眼。

眼照瞩故。

色根具五。

可独得名。

余者例尔。

以不舍自相。

若有思量。

复有能生之用故。

同名意界。

或随小乘。

过去五识。

俱名意界。

若据大乘。

七八名意界。

余即六识界。

不尔。

六识界不通三世故。

以过去者。

共名意故。

虽尔意根为染净等依。

亦通发诸识。

犹有前难。

答彼不共故。

此通发故不例也。

  八问若过眼识等。以不舍自相等故。同名意界者。即五根应一界三义亦等故。

  答自性为因。二义可等。非同名照。或闻齅等。故各别界。若依后解。即无此妨。

  九问既於境识同一作业。何故眼耳鼻各生二。

  答为端严故。各生於二。

  十问傍生虽亦二。彼有何端严。本来有一。复谁言丑。

  答傍生若一。转不端严。复设本来一。何废言丑。或云因果法尔。如此安置。如根上下。何可具责。

  十一问三各有二。识依一生。为依二起。

  答依一依二。理并无妨。闭一亦得。观闻齅等开二识生。得明盛故。

  十二问眼耳有时各三类并。谓异熟。长养。及天眼耳。余各有二。除修所生。既有多类。为同一处。为各别耶。

  答修生与二。同依处所。如水处沙粗细异故。长养异熟处所有别。长养在外。如城外郭防护内故。

  十三问鼻舌等如何无修生。

  答彼非通故。 #

  十四问何故鼻舌等三非通耶。

  答合取境不可远知。

  十五问若尔何故欲界鼻等闻色界等香耶。

  答彼互用故。是智境故。法威力故。

  十六问六识有根境。依立十八界。七八有根境。何非二十四。

  答依根境别。说十八界。七未转依。唯缘第八。彼根即境。不可别立。第八依根不殊第六。无别所缘。亦不可。

  十七问几界合而能取。几非合知。

  答鼻舌身界。

此三识界。

俱合能知。

眼耳及识四离能取。

意识一界。

合不合取。

故五十六云。

六合能取。

四不合能取。

五及一少分不能取。

一界若合不合。

二俱能取。

  十八问意界之中。六无间灭。通合不合。何不说耶。

  答彼无间灭。虽曾离合取。现无取能。所以不说。

  十九问第七八识。亦在意界。是何能取。

  答第七一向唯缘第八。是则还缘意界。不别立境。不辨离合。

  二十问异熟缘意界为合离耶。

  答泛尔辨合离。据根而说。此根境一。何辨合离。约识而言。既无形碍。何辨合离。复根境既无合离。识缘何有离合。又复离合。设通何爽。

  二十一问。八缘根境。第六独缘为合离耶。

  答六八俱七为根。七非缘彼根境识。约根辨离合。根无故识不分。或复俱离合。於理亦乃何爽。

  二十二问。若意界通合离。何故但说一。

  答一全及别根境。

显故说之。

非全无别根境。

隐故不辨。

或随转门。

七不缘余。

据未转依说。

若已转依。

皆亦得缘五识及根。

辨合离者。

且据因说。

若至果位。

皆通合离。

若不尔者。

应非遍知。

  二十三问。法界之中。心所有法。为合离缘。

  答辨合离。据於根识。对境而说。彼在境。何辨合离。又解。前据胜言。但辨根识。若尽理说。应随所依。通合离收。几唯能等。思准可悉。

  二十四问。几由助伴故能取。几独能取。

  答五根识界。

及法界少分。

由助能取。

根识和合故。

意界一分。

意识界全。

自独能取。

意界简别五无间灭故。

意言一分根识不合。

亦能取故。

或五由意引根。

由识合所。

由依王故。

助方取意界意识。

不由引故。

独能取。

  二十五问。何故余处说八胜处。或十遍处。及唯说二等。何故此中说十二耶。

  答破能受我。据根境立。彼别功能及心相处。故有增减。

  二十六问。假实中。如小乘师。但有六识。六识无间说为意界。可六为一。从此生六。可一为六。大乘识八何故然耶。

  答有言依世俗道理者。

随转理门。

假实如是。

真实道理。

十八皆实。

今谓不尔。

就胜义理。

十八皆假。

缘生幻有。

如约诠说。

依俗谛理。

随转理门。

六住意性。

俱名意界。

萨婆多说。

十八界通三世有。

故随根境。

分一意为六。

假实如是。

此意假实约摄余界。

复为此界。

可名为假。

不取於余。

住自性界。

说之为实。

若约大乘。

十一界实。

五根六识。

余通假实。

意界无间。

彼已无体。

假名意界。

余者具如五蕴章辨。

  二十七问。漏无漏门。法界之中。寻伺二种。为唯有漏。通无漏耶。

  答亦通无漏。说正思惟是无漏故。此正思惟。有寻伺为体故。或思为体。然未究竟位。后得智中。为他说法。必假寻伺。故通无漏。

  二十八问。若尔何故瑜伽。说为分别所摄。

  答虽说寻伺。必是分别。而不定说。唯属分别。后得正智中。亦有分别故。

  二十九问。执受门中。准瑜伽论五十六说。五执受不执受。即通五境。何故杂集但说四耶。

  答杂集论中。据色虚疎发故离质。说非执受。五十六中据未离质。故通执受。亦不相违。

  三十问。所缘门中几界几识知耶。

  答准俱舍说。

色声香味触。

如是二识缘。

诸余十三界一向意识缘。

若依大乘。

因见各随应。

五三六有二。

六一一不定。

自在等分别。

依於因位见分说缘。

故因见各随应。

五三者。

五境随应加六八缘。

六有二者。

眼等五根。

各为第六及第八缘。

意根即为六七识缘。

六一者。

六识界唯第六缘。

一不定者。

谓法界以根对境。

六识诸根互用。

即通五识。

或七识缘。

或六识缘。

故云不定。

自在等分别者。

若至果位。

随其所应俱得缘。

故云所分别。

等者借识法威力等。

随应分别。

  三十一问。有见无见门中。为眼能见。为识见耶。

  答非眼能见。

亦非识等。

以一切法无作用故。

由有和合假立为见。

若依世俗。

可说眼见为六识胜。

非识生有故。

一识生因故。

二见依眼故。

三常一类故。

四不待境合。

念念生故。

五由庄严所依身。

六由圣教故。

如经中说。

眼能见色故。

余五准知。

若依实义。

和合假见。

以立见名故。

五十六云。

此中实义。

唯於见等。

说见者等。

取闻齅等。

  三十二问。为自地眼识。还缘自地。为得缘余。闻等为问。亦复如是。

  答根通自上下识。

随根亦然。

如欲界人天。

缘梵色声。

受用通果所变段食。

欲界第八。

缘天眼等。

皆不缘上。

上得下者。

眼耳缘下。

处处诚文。

鼻舌身三。

如色界生。

十地菩萨岂不借识。

缘下二境。

身识自即不借得缘。

因合能知。

自在互用。

於理无失。

故亦得下。

定通等力。

上八缘下。

但遮业力。

定等染故。

眼耳身意识。

通遍可知。

鼻舌二识。

无上缘下。

上地无故。

若在果位。

无漏寄地。

一切无遮。

以遍缘故。

杂集论说。

多随粗辨。

非尽理说。

  三十三问。为自地识依自地根。为亦通耶。

  答五识依自上。

上识不依下。

然意识界。

及第七八。

上亦依下。

从有漏后。

起无漏。

无漏复依欲七八故。

十地菩萨。

生第四定。

起六无漏。

六七二识。

为八依故。

眼等根者。

即上色根。

不可舍胜。

依於劣故。

  三十四问。眼等五根。为有当定。与身根同地。通上下耶。

  答眼耳同通上。

鼻舌非上下。

若意界望身。

同通於下上。

若第八识非上下。

若无间灭。

一切无遮。

识境望身。

思准可悉。

若依俱舍。

答前三问。

与此全殊。

彼有颂云。

眼不下於身。

色识非上眼。

色於识一切。

二於身亦然。

如眼耳亦然。

次三皆自地。

身识自下地。

意不定应知。

耳已上诸门。

及出体等。

皆与彼别。

恐繁不辨。

  三十五问。意识有时。或缘一界。及与十八独意识缘。或通现比。事显可知。或随五一。并缘余界。为现比耶。

  答随胜境说。

若五境强。

随五俱现。

若意识强。

虽五同缘。

意识或比。

若境齐者。

随五亦现。

与五同缘。

取境分明。

故随五现。

然云五根非现量境者。

据强缘说。

又释意识缘十八界。

许五同缘。

复五境胜。

而意识界。

通於现比。

自证体一。

见分多能。

功能众起。

於理何失。

复云五根非现量故。

而唯识云。

或量非量非自证果者。

以此见分。

有时唯量。

有唯非量。

非一切时。

将量非量及以唯量。

故非彼果。

二释俱难。

智者应审。

  三十六问。界系门中。生色界者。已於境得离欲。何缘。

  复生鼻舌两界耶。

  答令所依身得端严故。又复於根未离欲故。

  三十七问。於余境界。亦已离贪。何但说二。

  答此二种境。令欲偏增。已离食贪。所以独说。六境有无。如五境章辨。

  三十八问。三断门中。若唯无漏。及无漏身语表。说为非断者。何故成唯识第七说。无学眠数。及於忧根。俱通非断。

  答彼据已断缘缚。

名为非断。

非是无漏。

自性非断。

故复自云。

若已断故。

名非所断。

则无学眠。

亦通非断。

忧引无漏。

故亦说通。

彼云。

亦非如忧染永解脱故。

唯彼无漏。

亲所引生。

亦通非断。

则苦受体。

亦可得通。

色细分别。

如三断抄说。

  三十九问。涅盘虚空持断及动。故得名界。罗汉后心。亦持自性。何故非界。

  答彼云持断动。

非但持义。

亦持动因。

据实亦能为境生识。

故彼虽生识。

然非六识。

是第八故。

或虽现生。

无更生用。

故不名界。

或可持义亦得界名。

并约为因。

故说非界。

  四十问。何故十八界中。是眼非界。但说罗汉最后眼处即通耶。

  答界据为因。

彼无因用。

处现生识。

无间灭根。

劣不生识。

故亦非处。

可为后因。

犹有种故。

得说为界。

上来多依界问。

处可准知。

此之界处。

广有多问。

及诸问答。

粗述大纲恐繁不具。

诸广学者。

可自详矣。

  ○五蕴义林 #

  五蕴。略以六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次第。四癈立。五诸门。六解妨。

  第一释名者 #

  先列后释。

列名者。

谓色受想行识蕴。

释名者。

先总后别。

总名者。

梵云般遮塞建陀。

般遮云五。

塞建陀云蕴。

旧名为阴。

解者。

虽云积聚。

据字全乖。

所以者何。

阴(於禁反)若此阴是蕴覆义。

若云阴者。

梵本应云钵罗婆陀。

准其阴字。

应(於今反)即阴阳之阴也。

近代异释。

或云如淡聚名淡阴。

此释不尔。

医方说淡饮。

不言淡阴。

更有异释。

不能具述。

若云阴气。

是万物所藏。

即是聚义。

借喻为名。

虽粗可通。

字音有别。

或云五众。

义虽无失。

与梵音乖。

梵音名僧伽。

此翻名众。

或翻为聚。

此亦不然。

若言聚者。

梵本应云遏罗陀。

梵本既云般遮塞建陀。

翻名蕴为正。

五者是数。

积聚名蕴。

瑜伽五十六云。

积聚义是蕴义。

杂集第三云。

积聚义故。

如财货蕴。

此约自体积聚。

又云苦相广大。

故名为蕴。

如大林蕴。

依止色等。

发起生等广大苦故。

此约所依。

又云荷杂染担。

故名为蕴。

如肩荷担。

谓色等法。

能荷烦恼杂染担故。

能押行人。

溺生死河。

不能越度。

望涅盘山。

故或名担。

西方呼肩及场庭等积集之处。

皆名为蕴。

初解通无漏。

后二依有漏。

无漏非苦依。

亦非荷烦恼。

三俱通三世。

若言取蕴。

亦唯有漏。

以取相合。

故名为取蕴。

谓诸蕴中。

所有欲贪。

谓於未来现在法诸蕴。

能引不舍。

欲希未来。

引彼当蕴令便现起。

贪染现体。

令不舍离。

是欲贪二。

合名取蕴。

为欲贪所引染故。

名为取蕴。

略无过去。

俱舍三释。

繁不具述。

辨中边论。

三义释蕴。

颂云。

非一及总略。

分段义名蕴。

一非一者。

谓所有色。

若过去。

乃至远近等。

此类非一。

故名为蕴。

准杂集。

受想行识。

义亦准此。

二总略义者。

如是过去等。

略为一聚。

故名为蕴。

若依俱舍。

略义非体。

三世别故。

今约大乘。

体无可略。

即於现法假立过未故。

三分段义。

谓色等蕴。

各别安立色等相故。

说名为蕴。

五蕴论中。

同初二解。

显扬十四。

四义解聚。

二同中边初之二义。

三共有转义。

四增益损减义。

诸缘共生。

或和杂转。

名共有转。

谓有生灭。

及长养增益。

乖违损减。

是增损义。

瑜伽五十六。

解聚亦四义。

一种种所召体义。

初种种名所召。

及为名。

依体依聚义。

二更互和杂转义。

即共有转义。

三一类总略义。

四增益损减义。

亦同前释。

六合释内。

带数为名。

受等即蕴。

持业为目。

五者是数。

五法即蕴。

故通二也。

二释别名者。

可殖增长。

可示彼此及於变碍。

故名为色。

五十六云。

於彼彼方所。

种殖增长。

及变碍义故。

手等触时。

便坏名变。

能障往来名碍。

杂集亦同。

法处定生。

可示彼此。

受所引色。

能遮於色。

略逈遍计。

从色起故。

并名为色。

领纳名受。

安立境像名想。

造作迁流名行。

了别於境名识。

蕴名如总。

  第二出体 #

  总有四种。

一约百法。

二约处界。

三约三性。

四约五法。

摄相归性等四门。

彼宽故不说。

约百法者。

色蕴总以十一种色。

而为体性。

故五十三云。

何等是色蕴自性。

答略有十一。

谓眼等十色处。

及法处所摄色。

又总为二。

谓四大种。

及所造色。

五蕴亦言。

云何色蕴。

谓四大种。

及四大种所造诸色。

初五根体者。

杂集第一云。

谓四大种所造眼识等所依清净色。

名眼等根。

五蕴论云。

云何眼根。

谓色为境清净色。

杂集举体及因果显。

五蕴约境及体。

各据一义。

以眼等根非现量得。

举因果境。

而以明之。

或有据因以辨。

谓四大所造清净色为体。

简扶根及境。

名清净色。

五境者。

准杂集论。

色者四大种所造。

眼根所行义。

余四准此。

但举根别义。

谓境义。

谓青黄赤白。

长短方圆。

粗细高下。

若正不正。

光影明暗。

云烟尘雾。

逈色表色。

空一显色。

总二十五。

五蕴论云。

谓眼境界。

显色形色。

及表色等。

前举因果。

并显色体。

后但约果体。

并显色体。

瑜伽第一。

有二十四。

除其逈色。

逈色即是显色差别。

故不别立。

显扬论。

色有二十五。

除逈加影像色。

有云以於镜等中。

像现似质。

是影像色。

彰光明等。

有暗色生。

不似於质。

是影色。

今谓因於镜等。

返见本质。

所带相分。

名为影像。

五蕴论云。

谓眼境界。

显色形色。

及表色等。

逈显色。

声者四大所造。

耳根所取义。

十一种声。

谓可意。

不可意。

俱相违。

因受大种。

因不受大种。

因俱大种。

世所共成。

成所引。

遍计所起。

圣言所摄。

非圣言所摄。

五蕴论说三。

谓执受大种因声等。

香者。

对法说六。

谓好恶平等俱生和合变异。

五蕴亦同。

味者。

五蕴说六。

甘酢醎辛苦淡。

对法说十二。

於五蕴六上。

加可意。

不可意。

俱相违。

俱生。

和合。

变异。

触者。

对法论。

触有二十六。

谓能造四大种。

及於所造滑。

涩。

轻。

重。

暖。

缓。

急。

冷。

饥。

渴。

饱。

力。

劣。

闷。

养。

黏。

病。

老。

死。

疲。

息。

勇五蕴论言等者。

此亦同。

瑜伽五十四说。

触有二十四。

除缓急。

缓摄属耎。

急摄重。

以大种坚实。

假立於重。

急即坚实。

法处所摄色。

杂集说五。

谓极略。

极逈。

受所引。

遍计所起。

自在所生。

五蕴说同。

如是色蕴。

略即为二。

谓四大种。

及所造色中十一种。

广八十五。

如具是列。

是色蕴体。

广分别此八十五法。

五境章当更辨之。

受蕴以遍行中受数为体。

杂集第一。

受蕴谓六受身。

谓眼触所生受。

乃至意触所生受。

或复为三。

苦乐及舍。

又有多种。

广如彼辨。

然不离此。

乐苦舍三。

五蕴亦说苦乐说三。

适悦身心。

名喜乐性。

非适性名为舍受。

总以六三为受蕴体。

想蕴者。

亦以遍行想。

为想蕴。

五十三说。

亦有六种。

如前更说。

随六触生。

说为六想。

又复说六。

一有相想。

二无相想。

三狭少想。

四广大想。

五无量想。

六无所有想。

此约界地及有情辨。

杂集说二六名。

亦与此同。

五十五云。

又略有二。

一世间想。

二出世间想。

此约漏无漏辨。

总以二六及二为体。

行蕴体者。

五十三说。

此亦六种。

如前应知。

此即遍行思随触。

分六行蕴体。

杂集亦同。

举胜隐劣。

故但说思。

理实除色及受想识。

余皆行蕴。

故杂集云。

又即此思。

除受及想。

与余心所有法。

并心不相应行。

总名行蕴。

虽除受想。

一切心所有法。

心不相应行。

皆行蕴想。

然思最胜。

与一切行为道首故。

是故偏说。

成唯识第三云。

思於行蕴。

为主胜故。

举此摄余。

故知除四蕴。

余皆行蕴摄。

五蕴亦如是。

总以七十三法。

为行蕴体。

谓遍行三。

别境五。

善十一。

本感六。

随二十。

不定四。

及二十不相应行。

广此心所。

及不相应行。

如别章说。

识蕴体者。

以八心王。

为识蕴体。

故杂集第二云。

云何建立识蕴。

谓心意识各别。

心即第八。

以能积集诸习气故。

意者。

谓一切时。

缘阿赖耶识。

思度为性。

此即第七。

识谓六识身。

眼识乃至意识。

眼识者。

谓依眼缘色。

了别为性。

余随所应。

依根缘境。

以辨体性。

五蕴论说。

於所缘境。

了别为性。

此即总说。

次下逐难别解心意。

与此无违。

瑜伽五十三。

但说六识。

据通三乘。

故隐余二。

第二约界处出体者。

色蕴即十界十处全。

法界法处各少分。

即法界处中。

极略极逈等。

瑜伽五十四云。

色蕴摄十界十处全。

一界一处少分。

受想二蕴。

亦法界处中。

受想二法故。

五十四云。

受想俱言一界一处少分。

行蕴除法界处中受想二。

六无为及五色。

余皆行蕴。

五十四云。

行蕴摄一界一处少分。

识蕴体者。

即识心界。

总意处故。

五十四云。

识蕴摄七界全。

一处全。

对法五蕴。

皆同此说。

第三约三自性体者。

有云遍计所执。

既是无法。

故不摄蕴。

今释不尔。

通三自性。

妄计实有。

即初性为体。

从众缘生。

依他为体。

无漏离倒。

圆成为体。

故成唯识第八云。

三性六法相摄云何。

彼六法中。

皆具三性。

色受想行识。

及诸无为。

皆有虚妄缘生性故。

问妄计体无。

何成聚义。

答妄计为有。

有妄聚义。

若不尔者。

如何五蕴等。

一切皆说空。

有为无为名为有。

我及我所名为无。

诸论中说。

佛所说法。

不共外道。

有说为有。

无说为无。

生缘蕴有。

如何说空。

又择灭无为。

当依他摄。

遍计非有。

何癈蕴成。

第四五法出体者。

五法即相名分别正智圆成。

除其圆成。

皆四为体。

五法体性。

虽说不同。

通而论之。

故四皆摄。

若依缘生。

说相名体。

五蕴皆相。

行蕴小分。

以名为体。

假实合论。

色行少分。

用名为体。

名声二法。

蕴摄别故。

受想识三。

行蕴少分。

分别为体。

唯八心及诸心所。

是分别故。

无漏五蕴。

容四为体。

后得及似能所诠故。

能变彼者。

正智为体。

无漏离例。

圆成为体。

常无常门三。

除圆成实。

或离戏论。

非彼相名。

虽有能所诠。

皆正智为体。

此依涅盘。

舍无常色。

获得常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及唯识论第三师义。

故以正智为五蕴体。

若初二师。

彼非蕴体。

且依唯识初门出体。

余随所应。

思准可悉。

  第三次第 #

  有九复次。

杂集第二有三复次。

一依四识住及识故。

二约为依。

依根境力故。

三受随生。

而领受故。

从其所受。

取彼相故。

随所应想。

造作诸业。

随业造识。

识於前境。

及於异趣。

而转变故。

三依染净。

谓由根境。

为染净缘故。

成唯识云。

乱相及乱体。

乃至若无余亦无。

想生心胜。

杂集说想依於根境。

有染无染。

二受而生。

依受所领。

取相造作。

谓由如理及不如理。

如次染净。

彼所染净。

谓即是心。

合有粗重。

无粗重故。

瑜伽五十四。

有六复次。

一生起次第。

初色识行受想思。

故彼论云。

眼色为缘。

能生眼识。

乃至意法为缘。

生於意识。

此先说色。

次说於识。

次三和故触。

触缘受等。

是名诸蕴生起次第。

故成唯识第三云。

触谓三和合。

分别变异。

令心心所触境为性。

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二依治倒。

则色受识想行。

故彼论云。

为治四倒。

不净计净。

於苦计乐。

无我计我。

无常计常。

此中先说色及受识。

识次想行二。

三依流转。

有根境界。

由二种蕴。

起诸杂染领纳采画於境界故。

造作善恶。

起后生等一切杂染。

识是所染。

故最后说。

此即杂集染净一分。

四依识住。

与杂集同。

五依安立。

谓诸世间互相见已。

先了其色。

次知进退。

或苦或乐。

次由知彼如是名类。

次知根性。

愚睿胜劣。

后由识蕴。

安立内我。

六依我具及於我事。

谓我依身。

於诸境界。

受用苦乐。

随起言说。

此之二种。

依法非法。

方得积集。

由思所起。

及所造作。

我具随次。

我事后说。

此之我具。

依止我。

故最先说。

前四我所。

第五我事。

诸经论中。

说色受想行识者。

不依生起及治倒说。

是故次第前后不定。

随机治病。

作此此说。

若俱舍论第一卷中。

四复次说。

故彼颂云。

随粗染器等。

界别次第立。

虽异宗义。

说亦无妨。

自既有多。

恐繁且止。

  第四癈立者 #

  即前次第亦当癈立。

何以得知。

五十四中。

第六复次。

即杂集中。

蕴唯五因。

故杂集云。

问何因蕴唯有五。

答为显五我事故。

谓为显身具我事。

受用我事。

言说我事。

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

彼所依止我自体事。

乃至云。

所以者何。

世间有情。

多於识蕴。

计执为我。

於所余蕴。

计执我我所。

此释五因。

是故蕴五不增不减。

以此故知。

癈立亦尔。

又义癈立。

根境齐色。

合为色蕴。

八识类同。

合为一蕴。

心所之内。

为净根本。

及生死因。

别立受想。

在家着欲受为诤根。

出家者见想为诤根。

由受起贪。

着欲乐故。

由想起见。

生执着故。

互相忿竞。

生死因者。

由内外受。

发起二愚。

谓增上果愚。

及异熟果愚。

由想安立如不如理。

言分齐相。

随造诸业。

所余一切无别胜能。

皆有迁流。

故同行蕴。

思虽胜能。

正体造作。

故立行蕴。

造作迁流。

同行义故。

  第五诸门分别 #

  瑜伽五十六。

及杂集论第三四五。

广布多门。

今略述三。

解具如彼。

一假实门。

二漏无漏门。

三三性门。

第一假实者。

一约待名言。

不待名言。

待名言者。

五蕴皆假。

不待名言者。

五蕴皆实。

故杂集第三云。

谓不待名言。

此余根境。

是实有义。

一切皆是实有。

谓待名言。

此所余根境是假有义。

一切皆假。

何以故。

依名言智。

及此名言。

皆依共相。

不依自相。

共相即依自相增益。

更无别体。

故是假有。

故成唯识第二云。

假智及诠。

但依诸法共相而转。

二约相质。

因位第八。

五数相分。

五蕴皆假。

以无实种。

见分义分。

与王同缘。

故通五蕴。

种现通说。

非唯种现。

唯种现者。

摄蕴不尽。

八在果位。

缘有漏者。

王所相分。

似故皆假。

缘无漏者。

可通假实。

然心所相。

亦一向假。

心王所缘。

质通假实。

相分随质。

故通假实。

第七因相。

王所同实。

以一切时恒缘第八。

相分生彼第八质相。

果通假实。

准八可知。

第六因果位相。

皆通假实。

因果皆缘一切境故。

五识因相。

有义通假。

许缘长短假色等故。

有义唯实。

不许五识缘假故。

广此道理。

如五境章说。

随其所应。

起假实相。

若为质时体亦假实。

三总相说。

受想识蕴三体皆实。

色行二蕴。

即通假实。

且色蕴中。

眼等五根。

触中四大。

皆是实有。

五十四云。

色蕴所摄色中九种。

是实物有。

当知所余唯是假有。

五根相显。

故不别说。

五境色中。

青黄赤白四是实色。

杂集论云。

二十五色中。

青黄赤白四种是实。

所余皆假。

八种声中。

但可是实。

有处说响声。

当知彼是假。

香六种中。

和合香假。

五十四云。

空行风中。

无俱生香等。

唯假合者。

既云假合。

明知是假。

余皆可实。

味十二中。

和合准香。

亦可说假。

余皆是实。

法处色中。

极略。

极逈。

遍计所起。

受所引色。

四皆是假。

定所生色蕴。

当知是实。

五十四云。

若有威德定所行境。

犹如变化。

彼果彼境。

及彼相应识等境色。

是实物有。

若律不律仪色。

皆是假有。

彼既不言定生色假。

明知是实有。

又释。

若威德定所生之色。

即是实有。

余定所生假相色等。

即是假有。

论据胜说。

非尽理说。

不尔极略等。

亦应是实。

然有判云。

遍计所起色。

通假实。

以不分明亲证其境。

名为遍计。

成种生根。

虽名遍计。

而是假有。

今释不然。

若能成种。

定即是实。

假法如无。

非因缘故。

或所遍计。

各自处摄。

遍计性成。

遍计色摄。

然云遍计是影色者。

非相分影。

遍计色性。

似执心现。

说名为影。

及分别意识。

独缘空华等。

彼无质故。

但有影像。

唯妄心现。

故名遍计。

若以意缘。

即法处者。

应无五根。

五根亦是意识等缘故。

但是意缘。

非余根境。

即法处摄。

以能遍缘余根境故。

故以但简。

以斯解释。

应合深理。

行蕴之中。

不相应行。

一切皆假。

遍三别境。

一切皆实。

善十一中。

舍不放逸不害三假。

本六惑中。

恶慧是假。

二十随中。

小十大三。

放逸妄念。

及不正知。

四不定中。

寻及於伺。

此等皆假。

所余是实。

依正义说。

余则不定。

  第二漏无漏门者。

色蕴之中。

欲界五根境。

不律仪色。

处中不善无表之色。

散善无表。

遍计起色。

及欲界心起逈异色。

皆唯有漏。

若无漏门中所有。

名无漏者。

除不律无表处中不善。

余名无漏。

色界业生五根境色。

除佛所起眼等五根。

五八五境。

皆唯有漏。

第六七相。

五境之色。

极略逈色。

定俱无表。

定通所生。

通漏无漏。

漏无漏心所起别故。

受蕴之中。

苦忧有漏。

喜舍乐三。

通漏无漏。

想随五受。

思准可知。

行蕴之中。

遍行。

别境。

及喜十一。

不定寻伺。

得非得。

相。

命。

名句文。

同分。

及於流转等十。

通漏无漏。

随其所应。

与漏无漏心相应起。

及俱有故。

本随悔眠。

及无想定。

无想异熟。

并异生性。

皆唯有漏。

其灭尽定。

体唯无漏。

识蕴亦通漏及无漏。

思准可知。

  第三三性分别者。

谓善不善。

及无记性。

善中有二。

加行生得。

无记有六。

有覆。

异熟。

威仪。

工巧。

变化。

自性。

别则九门。

并漏无漏门。

有十种五蕴。

小乘唯九。

无自性蕴。

  初方便者。

要加功力。

修习而起。

名加行善。

即色蕴中。

色声无表。

极略极逈。

通於方便。

方便善心所起色声表故得通。

性唯无记。

极略极逈有漏三慧。

亦皆观故。

处中善无表。

及律仪无表。

是加行善。

生得虽处中。

劣不发无表。

自在生色。

唯方便善。

除其无漏。

加行所起。

行蕴之中。

遍别八。

善十一。

不定四。

闻思位中。

有悔眠故。

及与此俱。

受想识蕴。

得。

四相。

名句文。

无想定。

法同分流转等十。

随其所应。

亦加行善。

前六通加行。

后二识皆无。

二无六有。

其义可知。

眼等五识。

如何知有。

为利乐起天眼耳通相应之识。

是方便善。

又复解云。

即闻思修所成之善。

及八地上所起五识。

亦方便善。

  第二生得善者。

生便即得。

非加行心所起之善。

名生得善。

即此善心所发色蕴。

色声二种。

行蕴之中。

遍三。

别境。

并善十。

悔眠。

寻伺。

及与相应受想识蕴。

并依此等。

诸不相应。

是生得善。

所余皆非。

  第三不善性者。

违理损物。

有胜自体。

及招当果。

名不善性。

即色蕴中。

色声二种。

不律无表。

遍计所起一分之色。

行蕴之中。

欲界本随二惑之中。

一切分别。

及俱生中。

发恶业者。

并此相应受想识蕴。

遍三。

别境。

不定中四。

及依此等不相应行。

皆是不善。

所余皆非。

  第四有覆无记者。

染污慧心。

覆障真理。

名有覆。

不招异熟。

名无记。

即色声二。

通於有覆。

随发心故。

烦恼随发。

唯色界中。

所知障发。

可通欲界。

梵王謟诳马胜身语。

成有覆。

悞犯三业。

愚所知发有覆。

遍计所起。

亦通有覆。

行蕴之中。

欲界任运贪痴及慢。

不发业者。

俱生二见。

上二界中一切烦恼。

及随烦恼。

与此相应遍三。

别境。

及四不定。

受想识三。

及依此等不相应行。

皆有覆性。

所余皆非。

  第五异熟无记者。

果体无记。

显善恶因。

异性招感。

名为异熟。

即色蕴中。

五根五境。

唯业招者。

是异熟。

所余皆非。

业招第八。

眼等六识。

及此相应受想二蕴。

遍三。

别五。

及不定三。

并依此等诸不相应。

是异熟性。

所余皆非。

  第六威仪无记者。

即行住等威仪工巧。

虽通三性。

善恶性者。

随前所摄。

此中唯取非染无记。

即色蕴中。

色等四尘。

若威仪体。

唯是表色。

取不相离及此缘。

故通四尘。

声体虚疎。

便发离质。

又非此缘。

不说通受想行蕴。

与第六识。

发威仪心。

相应起者。

及依此等不相应行。

亦是威仪。

有说除受想此俱行蕴摄。

其眼等识。

及善十一。

本随二惑。

二无心定。

无想异熟。

命。

异熟性。

名句文身。

及依此等。

余不相应。

皆非此摄。

有说四识。

缘威仪者。

亦威仪摄。

此同有部。

若大乘宗。

无记缘威仪。

即异熟生所摄。

小乘威仪。

大乘异熟心宽。

故摄有别。

故成唯识第五云。

如增上缘。

  第七工巧者。工谓工业。巧谓方便。有雕镂等。及此像。名为工巧。色蕴加声。语工巧故。不相应中。加名句文。余同威义。

  第八变化者。

转换本质名变。

无而忽有名化。

唯取游戏。

变化起者。

为利乐起。

善性摄故。

即色蕴中。

色等五境。

法处五色。

皆亦可通。

所起化人同彼等故。

或可唯定生。

余四皆非。

虽非起化人用於彼。

然但言说无彼当心。

所起略逈变计受引。

以不变心及心所故。

心等既无。

相分岂有。

此说为正。

受想二蕴。

及行蕴中心所所有法。

遍三。

别五。

不定寻伺。

与第六识起变化心。

相应起者。

亦是变化。

不相应中。

除无心定。

无想异熟。

命异生性。

余通变化。

识蕴之中。

唯第六识。

能起变化。

所余皆非。

若云通果。

色蕴之中。

加天眼耳根。

识蕴眼耳识。

余同变化。

变化狭。

通果宽。

通果摄变化。

变化不摄於通果。

准此应名通果无记蕴。

癈彼变化五蕴之名。

  第九自性无记者。

非前无记。

皆名自性。

即色蕴中。

长养五根境。

除定所生受想二蕴。

与六识俱。

及於六识。

除定。

余所长养。

亦自性无记。

行蕴之中。

遍三。

别五。

不定四。

不相应行。

依此等者。

是自性无记。

命根虽亦通於长养。

离异熟外。

更无别体。

不可异熟断已更续。

复非二并。

即除法处五。

及善十一。

本随二惑。

第七八识。

二无心定。

无想异熟。

命异生性全。

所余小分。

有云心心所法。

不通自性者。

如眠梦所长。

诸心心所。

非善染性。

泛等起者。

何性收耶。

准此前翻判。

将为允当。

三界三断。

如是等门。

恐繁且止。

  第六释妨者 #

  问释名中。

准辨中边论第三解云。

各别安立色等相故。

名为蕴者。

岂不违经聚义名蕴。

俱舍论中。

有作此解。

彼论破故。

二问色蕴之中。

有十一种。

何故不名眼等蕴耶。

三问心意识三。

八识通称。

何故不言心意蕴耶。

答初问云。

据有聚积。

可得分段。

故分段解。

理亦无失。

彼所破者。

据唯分段。

不得聚者。

故彼论破。

答第二问云。

变碍解色。

色即通名。

若言眼等。

摄法不尽。

从通立称。

癈彼别名。

答第三问云。

心意识三。

虽通诸识。

且随举一。

不可具彰。

又解。

诸执我者。

多云了别。

破我说蕴。

不说心意。

问出体中。

百法五类。

谓心。

心所。

色。

不相应。

及与无为。

何故不取无为立蕴。

若聚义解蕴。

无为不聚故。

杂集第二云。

色等诸法。

有去来等种种差别。

总略积聚义。

说名为蕴。

聚义是蕴。

常住之法。

无有此义。

是故无为。

非蕴所摄。

问聚义解蕴。

无为非聚。

名非蕴。

了别解识。

无为非了。

非名识。

答尔。

问无为非了。

不得识名。

无为非了。

不名唯识。

答了别以解识。

真如不说唯识不离得识名。

无为亦唯识。

问无为非了别。

不离名唯识。

无为非聚积。

不离名唯蕴。

答初义齐解。

识外无别法。

不离如亦唯识。

蕴外无别我。

何妨亦唯蕴。

故五十四摄中。

十胜义摄者。

谓蕴等真如相所摄。

言非蕴者。

据聚义。

非识者。

据了别义。

故可义齐。

二不齐解者。

明离识无法破执。

故称唯识。

蕴非明法无。

真如不是蕴。

问无为常住。

非聚积。

非总略。

故不名蕴。

极略无生。

亦无灭。

不可总略应非蕴。

五十四云。

建立极微。

非由有体。

是故极微无生无灭。

亦非色。

聚集极微成故。

答极微无质。

说无生灭。

慧所假有。

故聚义成。

又释。

据执有无。

无生灭。

约彼执情。

故说为蕴。

问无体无聚。

约情称蕴。

无体无生。

约情称生。

答尔。

故心经云。

不生不灭等。

以斯通释。

深含大经说通三性。

说符论旨。

问癈立中。

约破我说。

与次第门。

二何差别。

答约执前后。

说为次第。

据执情同。

说为癈立。

问执蕴为我了受等。

据此后五蕴。

即通执五以为我。

亦应说一蕴。

答彼本执我体一常。

若说一蕴。

增彼执。

彼执我为了者等。

说即识等五非我。

问蕴为破我。

说蕴为五。

处界破我。

处界说五。

答虽同破我。

所化生根。

乐愚有殊。

蕴处界别。

杂集第二。

欲令所化有情。

於广略门生善巧故。

以诸有情根宜乐欲所愚多少。

依根欲愚三种智乃。

说蕴处界。

有情性宜闻。

情所乐欲。

及愚於彼心所多。

色识少。

或色法多。

心心所少。

或色识多。

心所少故。

随其次第。

说有差别。

令於三科生善巧智故。

俱舍亦云。

愚根乐三故。

说蕴处界三。

问诸门中。

初假实者。

言假实相为质之时。

缘彼之相。

亦随假实者。

如第六识。

缘第八识所变五根。

岂亦是实。

实应发识。

若言是假。

假法如无。

非因缘故。

应不生彼眼等五种。

答虽根实有。

以间断故。

五识不依。

或不熏彼种故。

或法尔力故。

或随能为因。

而不能发识。

问漏无漏门云。

五蕴俱可通无漏者。

何佛地论中。

如实义者。

如来五根。

非蕴处界耶。

答依唯识中第三师义。

蕴处界收。

涅盘亦言。

舍无常色。

获得常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彼释违经。

故非正释。

或可彼据非二乘境。

非三科收。

即二乘知三科摄者。

彼中所破。

唯识克实。

非约知人。

故佛根境等。

亦蕴处界摄。

或可依胜义。

非蕴等收。

三摄世俗。

故彼中破。

问有覆性云。

欲界色声。

不通有覆者。

何故杂集论说。

谓欲界系。

俱生烦恼。

发恶业者。

是不善。

所余皆是有覆无记。

不令有覆定不发业。

若有覆惑不发业者。

但应总云能发业。

定具不善。

何须恶字。

虽缘起经云。

欲界有覆。

於发身语。

无胜功能。

不遮劣故。

有依此义。

云色声二通有覆性。

今谓不尔。

发染身悟。

必论胜能。

有覆性劣。

故不能发。

又唯识第五云。

五识俱起任运贪痴。

纯苦趣中。

任运烦恼。

不发业者。

是无记性。

既云不发业者是无起性。

明发业者。

定成不善。

若尔杂集文。

如何通。

答简发善业。

故恶字简。

彼若云有覆不发业。

应但云发业者。

定是不善。

应除发善业。

惑唯不善故。

若尔上二界。

应一同不发。

以无能发不善惑故。

问变化无记所有色声。

既是定生。

何非法处。

言五境。

解云虽从定起。

未互用来。

眼等五识所缘相分。

五境所收。

意识相分。

法处所摄。

本质八变。

以境随根。

法处所摄。

能为彼质。

五境所收。

如业生等。

有云第八所生定色。

有其二类。

一粗二细。

粗五识缘。

细意识通。

随其粗细。

五境法处。

二类所收。

若不尔者。

二相定生。

应法处摄。

有云定色但法处收。

定所生因。

眼耳应尔。

问欲界诸天。

及於鬼畜。

皆能变化。

虽通三性。

无记所收。

答有解云。

非变化摄。

然自性中。

复不言摄。

未委判此行蕴所收。

今解即变化收。

或通果收。

非定化通。

然是彼类。

若异熟等起。

即异熟等收。

非异熟等起。

然无记心之所起。

即此所摄。

或自性收。

非定起故。

纪纲如此。

未具非一悉微明鉴。

若据当处详审。

  ○五境义林 #

  五境。略以四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癈立。四诸门。

  第一释名者 #

  初列。

后释。

一列名者。

初总。

后别。

总诸色声香味触。

列名者。

色者。

瑜伽第一云。

略说有三。

谓显形表。

显色者。

谓青黄赤白。

影光明暗。

云烟尘雾。

及空一显色。

形色者。

谓长短方圆。

粗细正不正高下。

表色者。

谓取舍屈申。

行住坐卧。

璟法师云。

此论中。

色有二十三。

谓显色有十一。

表色即是长等所摄。

慈恩法师云。

有二十四。

表色不以长等摄。

故今谓此论有三十一。

显形如前。

表色有八。

并前即为三十一。

或可九十三。

各有好恶俱异。

俱异者。

即平等故。

瑜伽唯约显色以辨。

以理而论。

形表亦有。

以显色是本。

故且偏说。

显扬论中。

立二十四。

束表为一。

离出影像。

杂集第一。

有二十五。

表亦为一。

影像从质。

亦更不立。

但加逈色。

从一显离。

萨婆多师立二或二十。

除粗细表逈一显像故。

俱舍第一颂云。

色二或二十。

若经部师。

立二十一。

加定果色。

若萨婆多。

即显色摄。

声者。

瑜伽第一。

声有六种。

谓因执受大种声。

因不执受大种声。

因执受不执受大种。

此复三种。

谓可意。

不可意。

俱相违。

若以义言。

或可分九。

前三各三。

故说有九。

杂集第一。

声有十一。

於前六上。

更加世所成。

成所引。

遍计所起。

圣言所摄。

非圣言所摄。

依显扬论。

更加向声。

二论俱是。

总别说故。

俱舍论。

声唯有八种。

一有执受。

二无执受。

三有情名。

四非有情名。

此四各有可意不可意。

差别成八。

香者。

瑜伽第一。

香有三种。

谓好恶平等。

说总非别。

杂集第一。

香有六种。

更加俱生和合变异。

显扬亦同。

二论亦是总别说故。

俱舍论中。

香有四种。

好恶平等不等。

味者。

瑜伽第一。

味有八种。

谓苦酢辛甘咸淡。

可意不可意。

亦总非别。

杂集论中。

味有十二。

加俱相违。

俱生。

和合。

变异四种。

俱相违者。

非可意。

非不可意。

瑜伽说胜。

杂集具云俱生等三。

亦同前会。

显扬亦同。

萨婆多师。

有六种。

八除后二。

若经部师。

声香味三。

缘生无量。

不限显数。

触者。

瑜伽第一。

有二十六。

谓地。

水。

火。

风。

轻性。

重性。

滑性。

涩性。

冷。

饥。

渴。

饱。

力。

劣。

缓。

急。

病。

老。

死。

痒。

闷。

黏。

疲。

息。

耎性。

勇。

或二十九云。

此复三种。

谓好触。

恶触。

舍处所触。

杂集第一。

但二十六。

除后三种。

以总从别故。

显扬亦同。

萨婆多师。

触有十一。

谓四大种。

滑性。

涩性。

重性。

轻性。

及冷。

饥。

渴。

若经部师。

触有三十。

坚。

湿。

暖。

动。

耎。

轻。

重。

强。

弱。

冷。

热。

涩。

濯强。

猗乐。

疲极。

不极。

病。

老。

身利。

身重。

迷闷。

[月冬][月瞢]。

痹。

类申。

饥渴。

饱满。

嗜乐。

不立滑涩。

释名者。

先总后别。

总名者。

变碍等名色。

十一通名。

今五境中。

眼见名色。

耳缘名声。

鼻齅名香。

舌尝名味。

身得名触。

释别名者。

虽未见文。

且以义释。

显谓显着。

形谓形段。

表谓表彰。

瑜伽第一云。

若色积集。

长短等差别相。

表色者。

谓此能表内心所为。

故名为表。

第一云。

谓业用为作转动差别。

所余诸色。

虽未见文。

可持业释。

青即是色。

乃至处即是色。

可意名好。

不可意名恶。

处中名俱异。

异好恶故。

地水火风。

为心摄领。

名执受大种。

此种为因。

所发之声。

名执受大种因声。

与此相违。

名不执受大种因声。

若二合发。

名执不执受大种因声。

善名可意。

不善名不可意。

非二名俱相违。

或可顺心名可意。

违心名不可意。

非二名俱相违。

前约因解。

后据情释。

世俗语名世共成。

成谓成实。

为利乐所起之声。

名成所引。

或说称定名成所引。

妄计度生。

名遍计所起。

称相起语。

名圣言。

不称相起语。

名非圣言。

萨婆多等声。

恐繁不述。

香味触三。

准前可悉。

或复持业。

或据因体。

义皆无失。

  第二出体者 #

  初总后别。

总中有三。

一摄相归性。

二摄余从识。

三体相别论。

於中复二。

一约百法。

二约三科。

摄相归性者。

相谓事相。

性谓真如。

凡一切法。

皆不离如。

故以真如名诸色体。

故维摩经云。

一切法皆如也。

摄余从识体者。

一切诸法。

皆从心生。

不离心故。

百法论云。

二所变故。

华严经云。

三界虚妄。

但一心作。

如是证广。

体相别论。

约百法者。

十一色中。

色声香味触五法为体。

约三科者。

色蕴少分。

六境处中五全。

除法处界中亦尔。

别出体者。

青黄赤白。

四显可知。

影色者。

俱舍论云。

障光明生。

於中余色可见名影。

日焰名光。

月星火药宝珠电等诸焰名明。

暗翻影色。

龙等所起名云。

火起名烟。

风起名尘。

此三无文。

以义准知。

雾者。

俱舍云。

地水气腾为雾。

空显色者。

杂集论云。

谓上所见青等显色。

於四显色。

立空一显。

有说或依光明以立上见苏迷。

瑠璃等光。

作虚空解。

依此假立。

言四显色据本而说。

长等形色。

成业论云。

即於和合诸聚色中。

见一面多。

便生长觉。

是一面少。

便生短觉。

见四面等。

即生方觉。

见诸面满。

生圆觉。

见中凸生商觉。

见中坈凹生下觉。

见面齐平。

生正觉。

见面参差。

起不正觉。

粗细二色。

相形以立。

更无别相。

取舍等八。

随事可悉。

逈色者。

杂集云。

谓离余碍触。

方所可得。

亦依四显。

或依光明。

与一显别者。

上观名一显。

下觉为逈色。

影像色者。

有说谓托他质。

起相而缘。

名影像色。

若尔即五识等所现之色。

皆影像收。

便之五境。

不可说八所变名色。

即六三不成失。

有云水镜等中。

现面像等。

以本质故。

名为影像。

此亦不尔。

无垢称云。

如镜中像等。

喻之於无。

今若云有。

便违经失。

若云无者。

何故八喻。

喻依他耶。

答约第六识。

自所变相。

似镜等有。

非是全无。

故喻依地。

谈实见自面等。

非在镜中。

实有面像等。

第六分别。

谓在镜等。

说为影像。

障光明等。

但现黑色。

不似质故。

但名影色。

若法处中。

影像色者。

即空华等相。

彼全无故。

或可第六缘镜像等。

亦法处收。

唯意缘故。

眼识相分。

名为影像。

质相别故。

若准此解。

余四境中。

应立影像。

是互显故。

略不立之。

此解为正。

若五十四。

复有空界色。

即明暗所摄造色。

名空界。

  声体者。

杂集第一云。

因受大种者。

谓语等声。

因不受大种。

谓树等声。

因俱者。

谓手击声。

可意等。

其名可知。

共成声。

如说盆瓶等。

语声成所引声。

谓诸圣者。

说道理语。

遍计所起。

谓外道语。

依见闻等。

名圣言声。

见等言不见等。

名非圣言。

响声者。

击岸谷所发之声。

萨婆多等声。

繁不具出。

  香体。初三可悉。杂集第一云。俱生者。谓旃那像等。和合香者。谓和合等。变异香。谓熟果等。

  味体者。初九可知。后三如香辨。

  触体者。

坚湿燸动。

为大触体。

五十四云。

於大种清净。

假立滑。

於大种坚实立重。

於大种不清净不坚实。

立涩及轻。

於大种不清净慢缓。

立耎。

水风和合。

假立有冷。

由阙任持不平等故。

立饥渴及弱力。

由无所阙。

无不平等故。

立强力及饱。

由不平等。

变异错乱。

不平等故。

立病。

由时分变异不平等故。

立老。

由命根变异不平等故。

立死。

由四大有过患。

不平等故。

假立痒。

由恶饮食不平等故。

假立闷绝。

由地水合故。

立黏。

由往来劳倦不平等故。

假立疲极。

若远离彼。

由平等故。

假立憩息。

由除垢等。

离萎悴故。

立勇锐。

杂集亦同。

  第三废立者 #

  依杂集论。

由六种因。

建立二十五种色。

谓相故。

安立故。

损益故。

作所依故。

作相故。

庄严故。

如来次第。

四。

十。

八。

三。

於列数中。

如次充释。

相故者。

谓青黄等相。

显看故。

安立者。

於积集色。

分位立故。

损益故者。

能有对除障碍等故。

作所依故者。

以逈色体。

非是能碍。

於下所见光明等色。

然与作业。

为所依故。

作相者。

谓其作业表彰之相。

庄严故者。

庄严於上故。

  声十一者。

由四因立。

杂集虽云五因。

然云相者。

谓耳根所取义。

与总释声。

非别癈立。

损益者。

谓立可意等三。

因差别者。

谓立次三。

说差别者。

谓即次三。

言差别。

谓即次二。

  香由二因故立六种。虽有三因。相如声释。损益立初三。差别立后三。

  味由三因相故立初六。损益故立次三。差别故立后三。文虽不别。指例香故。

  由八种因故。

立触二十六。

由相故立四。

癈立故立二。

谓滑湿。

摄故立二。

谓轻重。

触故立一。

谓渜。

执故立二。

谓缓急。

杂故立二。

谓冷及黏。

界不平等故立四。

息力勇饱。

瑜伽云。

由无所阙。

无不平等。

杂集云。

由二种者。

即此二故合说。

入平等不说别故。

由不平等。

故立所余。

  四诸门者 #

  一三性。

二三界。

三三流。

四问答。

一三性分别者。

谓善不善无记。

各有多类。

且善或立为四。

谓自性。

相应。

等起。

胜义。

自性善者。

若萨婆多师。

以无贪瞋。

及痴惭愧为体。

大乘以善十一为体。

五境皆非。

二相应善。

各随所应。

与善十一相应起者。

名相应善。

五境皆非。

非相应法故。

三等起善。

大小同以身语业为体。

为善心所等起故。

萨婆多师又云。

得及四相。

亦通等起。

大亦可尔。

然理不违故。

即五境中。

色声二通。

又小乘师。

因果皆以性是善等。

大乘有漏性是无记。

表善恶故。

假通善恶。

若无漏者。

可性是善。

胜义善者。

萨婆多师。

以涅盘为体。

即择灭无为。

大乘以真如为体。

通六无为。

五境俱非。

不善亦四。

自性不善。

萨婆多师。

三不善根及无惭愧。

大乘即以无惭无愧。

本惑唯瞋。

小随除三。

谓謟诳憍。

相应不善。

准前可知。

等起不善。

谓前所起身语二表。

义如前说。

胜义不善。

三界有漏。

轮转生死。

名胜义不善。

五境虽非界趣生体。

是趣资具。

可通彼收。

无记四者。

一能变无记。

谓无记心心所法。

二所变无记。

即五境色。

及诸种子。

三分位无记。

谓无记诸不相应。

或自性无记。

异熟等心。

及以五境。

有漏性者。

除善恶表。

相应无记。

与异熟心相应起法。

等起无记。

诸无记心所起身语。

胜义无记。

萨婆多师。

以虚空非择灭二无为为体。

大乘亦同。

或复善有七种。

谓生得。

闻。

思。

修。

学。

无学。

胜义。

不善唯一。

无记亦七。

谓有覆。

异熟。

威仪。

工巧。

变化。

自性。

胜义。

五境之中。

色声一分表通六善。

除胜义善。

若克性者。

无漏通学及无学善。

亦得通於修所成善。

从定生故。

若有漏中。

色声二法。

唯表色及执受大种因声。

成所引声。

圣非圣言声各小分。

为语表者。

可通善不善。

若无漏者。

显形表三。

除遍计所起。

及非圣言声。

皆性是善。

以显形表。

约四七善等。

一一细辨。

准理思之。

繁恐不述。

依杂集论。

善有十三。

一自性。

二相属。

三随逐。

四发起。

五胜义。

六生得。

七加行。

八现前供养。

九饶益。

十引接。

十一对治。

十二寂静。

十三等流。

表色声二尘。

一分通发起及随逐。

善发起。

即身语。

随逐即此种子。

或非随逐。

谓可说表种无表故。

或假无故。

又说自性相属。

即说随逐。

释云。

即彼习气故。

或除初二。

及胜义对治寂静皆可表。

通所余善故。

不善有十二。

初八名同於善。

丸损害。

十引摄。

十一所治。

十二障碍。

五境一向。

全非初二。

第三取舍。

如前已释。

五境皆通胜不善。

所余唯表色声得通。

无记有十四。

十三名同善。

加一名受用。

除相属。

胜义。

受用。

引摄。

对治。

寂静。

等流。

所余无记。

五境皆通。

以色界皆名自性无记故。

随逐等起可知。

业感无记。

皆名生得故。

四尘为威仪路。

五尘为工巧处。

此二为加行无记故。

供养无记可知。

非染净心。

於自妻子等。

而行惠施。

名饶益无起。

施以三业。

而为其性。

假亦得通表色声。

繁非细述。

  二三界分别者。

业生五境。

唯欲界具。

色界除香味。

无色全无。

定生五境。

上二界全。

欲界非有。

不许定生。

为五境者。

唯法处摄。

即如前判。

然以理论。

多处唯言段食。

香味触三尘成。

诸菩萨等。

从定等。

变鱼米等饱。

可是五境。

又若定生。

即法处者。

天眼耳根。

应法处摄。

五识依缘。

无异同故。

若尔应无法处定色。

此非成难。

假想定生。

非自在定变无实用。

唯意缘等。

皆法处中。

定所生色。

若尔定生。

应一向假。

即违论说。

及堕法处所现实色。

此亦无失。

无色定生。

及下意缘。

即法处实。

二解任意。

然有不许。

上二界中。

有定所生香味二尘。

非但为五境。

法处亦不计。

引五十六云。

复次色界中无现香味。

然有彼界。

段食性故。

由无此二。

三识亦无。

又云法处所摄。

胜定果色中。

当知唯有显色等相。

何以故。

於彼香味等。

生因阙故。

又无用故。

今谓不尔。

业生香味。

同许上无。

上无定生。

即不应理。

法华第六云。

光音及遍净。

乃至於有顶。

闻香悉能知。

又云。

上至有顶。

诸天身香。

亦皆得闻。

若云依彼身起。

说彼身香。

据实欲界斯言无义。

彼无境贪。

何故起下无用之香。

及识之耶。

又云。

光音及遍净。

乃至於有顶。

初生及退没。

闻香悉能知。

又华严经云。

菩萨鼻根。

闻无色界宫殿之香。

又仁王般若云。

时无色界。

雨无量华。

香如车轮。

华如须弥山王。

若其业力。

不可能起。

若定为缘。

不发异界。

又为宫殿变欲香。

於彼无用。

变之何益。

然第五十六。

据业生者。

说唯色界。

无现香味。

於彼香等。

生因阙者。

有云。

依胜处说。

胜处唯作显色观故。

有云定生。

依业质变。

约质无香。

云生因阙。

俱不云无。

不尔前文难可会故。

又云定色。

许变一切。

一切言无简别故。

若细分别。

上界无。

日焰名光。

上无日故。

明可得有。

唯非日故。

上亦无暗。

身及宫殿。

皆有光明。

恒常照故。

光是明。

依明说光。

若定所生。

上二界中。

一切皆有。

变为云焰尘等色故。

表中上二。

无不善表色。

有有覆表。

假通非实。

十一声中。

上界无不可意。

无色无遍计。

及非圣言。

余者在色界。

通业定生。

无色唯定起。

香六种中。

上二亦无恶及变异。

味亦准知。

余容定起。

或言有变异定生。

随机故。

或定通所生。

色界四境。

皆除不可意。

余皆可有。

无色定生。

容有四大。

余触皆无。

色界之中。

除冷饥渴闷病痒疲。

余可容有。

假建立故。

业生思准。

  三三流分别者。

一等流流。

二异熟流。

三长养流。

初等流流。

有四种。

一异熟等流流。

二长养等流流。

三变异等流流。

四本性等流流。

异熟复二。

一最初。

二相续。

长养亦二。

一处宽遍。

二相增盛。

大纲五境。

皆通三流。

若别而言。

青黄赤白。

明及形色。

分通三流。

外器无异熟。

增上果故。

内扶尘。

具通异熟故。

逈一影色。

有等流中。

本性流流。

非内故无异熟。

空中色故。

无长养。

表色通三。

除异熟一。

有长养等。

而异熟长养。

与等流中熟长别者。

各初为熟长。

相续入等流。

而异熟中。

言有二种。

初及相续者。

初谓总报。

即第八识。

及与身根。

相续者。

谓别非据长时相续。

不尔无别。

执受大种因声。

及世共成声。

圣非圣言声。

分通三流。

非执受大种。

及俱成所引。

遍计所起。

可通性及长养。

除成所引。

可通变异。

香味除外。

不通异熟。

所余一切。

可通三流。

触中除冷饥渴疲。

余可通三。

所余除熟长。

然色界中。

无变异流。

欲天所有疮相现故。

又复长养。

由段食唾眠梵行等至。

欲界具四。

色界后一。

五十四云。

又欲界色。

具由四食。

及余一切。

而得长养。

色界诸色。

不由段食唾眠梵行。

而得长养。

又定生者。

除异熟流。

余皆可具。

  四问答分别者。

问色中。

长与高何别。

短与下何殊。

方与正争异。

答长据边论。

高约中说。

短下亦尔。

四面等为方。

四面平为正。

问何故色中立表。

声不立耶。

问声立执受大种因等。

何等色无耶。

问声香味。

立可意不可意等三。

色触等何无耶。

答皆据影略。

何以得知。

且准瑜伽第一。

立可意等色。

余虽无文。

义准应有。

问何故色中。

立长短粗细。

声等不立耶。

答亦影略说。

问五境色。

为积微成。

为当顿起。

答成唯识论第一云。

阿赖耶识。

随量大小。

顿变一色。

非别变作众多极微。

集成粗色如是等问答。

广有无量。

恐繁且止。

  大乘法苑林章补阙卷第七

  大乘法苑林章补阙卷第八

    大云寺沙门 慧沼 撰

  见道章  二量章  十业道章

  ○见道章 #

  见道略以九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辨依地。四辨能入人。五入方便。六明真相业用。七明真相时分。八明真相差别。九辨诸门相摄。

  第一释名者 #

  初列后释。

列名者。

一真见道。

二相见道。

引证可知。

释名者。

初通后别。

通名者。

无漏正智。

照理名见。

故成唯识第九卷云。

初照理故。

亦名见道。

道者游履义。

三乘行人。

游履於此。

趣二果故。

或是通运义。

通运行人。

至二果故。

或随所证故。

此解为正。

见即是道。

持业释也。

虽后照理亦名为见。

此在最初。

故得名见。

虽标总称。

则别名也。

如色处等。

别名者。

体离虚妄。

证理断障。

故名为真。

故成唯识云。

实证二空所显真理。

实断二障。

道义如前。

真即见。

亦持业也。

或真是理。

见者是智。

证真之智。

名为真见。

依主释也。

相见道者。

相者类似义。

从真后起行解观智。

法彼功能。

非正证断。

似类於真。

若依此释。

相体即见。

故名相见。

见即是道。

并持业也。

或相者相状。

状前真见。

变如智缘。

见带相生。

缘相之见。

依主释也。

  二出体者 #

  总有五种。

一克性体。

以其根本后得二智少分为体。

真相别故。

故瑜伽论七十二云。

现观智谛。

现观云何。

答缘非安立谛慧为自性。

边现观云何。

缘安立谛慧为自性。

此二见道。

即彼摄故。

又唯识云。

此智生时。

体会真如故。

相中三类。

言智忍故。

二能所作体。

即用定慧二法为体。

故对法云。

谓世第一法无间所得三摩地钵罗若。

及彼相应等。

释云。

由无分别奢摩他毗钵舍那等。

为体相故。

又云何引发如是功德。

依止清净四静虑故。

定为所依。

智为能依故。

故知定慧合为体者。

据能所依。

三相应出体。

以二十二心及心所。

以为体性。

杂集论云。

诸心心所。

为助伴故。

四据眷属。

五蕴为性。

於见道中。

有圣戒故。

杂集论中。

一切俱行菩提分法。

通诸体故。

八道支中有七支故。

五相从出体。

随其所应。

平等性智。

及彼心所。

二十二法。

若非此者。

彼是何收。

且约五种。

若约三性。

百法三科。

思准可知。

问依百法等。

余体可知。

其道共戒。

是何法摄。

准对法论。

法处唯有受所引色。

此道非彼故。

答别解脱类故。

亦是彼收。

又亦是受所引。

谓先发心。

要从他音。

受此教法。

后方入见故。

若尔独觉见道。

云何言不从他音。

解云。

据近方便。

显彼根胜。

故不相违。

此解为正。

  三辨依地有二 #

  初见道所依。

次辨入心所依。

见道所依者。

瑜伽六十九云。

唯依诸静虑及初近分。

能入圣谛现观。

非无色定。

准知五地有此见道。

若余处有。

何不依入。

如诸修道。

通余地有。

通依余入。

此既言唯。

明唯五地。

七十一云。

三依五依生。

谓智谛现观。

及边戒二。

何知即此文。

问云。

若智谛现观。

离众相故。

名无分别。

云何依有寻伺。

依可得耶。

故知见道。

唯五地有。

若通於余。

应不说唯。

问何故不依中间无色。

余近分耶。

答初入圣道。

要假胜力。

中间无色。

无极明利胜无漏故。

中间多乱。

梵王居故。

无色之中。

定增智劣。

不平等故。

余近分中。

无无漏故。

瑜伽一百云。

复有九依。

能尽诸漏。

除第一有。

近分之中。

既无无漏。

於彼见道。

如何得有。

若言虽无断道。

有游观者。

亦应说除。

有顶唯游观。

文中说除故。

又六十九云。

所余一切近分地中。

唯有俗智。

无出世智。

故圣弟子。

从此以上。

但依根本。

修出世智。

故知彼无。

有义通依前三无色。

及於中间。

第一百云。

九依尽漏故。

又六十九云。

此六现观。

几依未至依。

乃至。

依无所有处可得。

答一依非依可得。

余依一切依可得。

余依一切既无简别。

故知前三及中间定。

亦有见道。

言唯依诸静虑。

及初近分入。

并三依五依生者。

据能入心及起者说。

不障彼有。

前说依通。

后以生简。

若彼非依。

依中应简。

又此谛现观。

据入见说。

三依五生。

若约后起。

通余四地。

不尔。

三无色及中间定。

应无断道。

余观皆非能断道故。

诘前师云。

若有见道处。

即令依入者。

大乘之人。

见道应唯第四定有。

大乘之人。

非依余入故。

若言下地。

虽有劣故不入者。

前三无色等。

类此应然。

  次释辨依何地心入者。

三乘不同。

且如大乘顿悟渐悟人。

方便通余。

圆满正入。

唯第四定。

入胜见道。

托最胜依故。

唯识第九。

是诚证故。

二独觉乘入见道者。

彼有二类。

谓麟角部行。

部行有二一者直趣。

二从声闻得果回趣。

得果回趣者。

更不入见。

麟角及余部行。

若见道。

先以六行。

伏无所有已下粗惑。

既伏下惑。

明知已得九地之定。

此即通依四静虑入。

不依近分。

得根本故。

问既得四静虑。

何不唯依第四定入。

答有漏易起。

无漏难生。

虽彼定。

不必皆能依第四入。

要极熏修性利根者。

方能依入。

如起愿智。

假极修故。

或百劫练根。

唯依第四。

余者不定。

或可俱依。

声闻趣果尚许得依。

独觉利根。

何理不许。

三声闻人。

总有三类依地不同。

一唯依近分。

谓次第人。

及超初果。

二依近分。

及根本入。

谓全离欲未离欲。

初定欲者。

虽已离欲。

欲有得根本。

不得别故。

或全离欲。

欲必依根本。

入期心趣彼根本定故。

既已离欲。

即得根本。

以除余障故。

三有通依。

四谓随所应。

乃至。

远离无色前三已下地染。

此二唯超。

非次第者。

  四能入人者 #

  三乘不同。

第一大乘。

分为二类。

谓顿悟渐悟。

顿悟之中。

复分为二。

一辨依身。

二辨人数。

言依身者。

唯三天下。

及六欲天。

余无能入。

显扬十六云。

极戚非恶趣。

极欣非上二。

唯欲界人天。

佛出世现观。

恶趣极戚。

所依及智人俱劣故。

复有业报二种障故。

上界极欣。

无厌心故。

六十九云。

非生上地。

或色无色界。

能入圣谛现观。

彼处极难厌。

若少厌者。

尚不能入。

况彼一切少分亦无。

又唯男身。

非女人等。

远分发心。

不遮一切。

若正入见。

唯男非女。

非一僧企耶。

犹受女报故。

既求胜果。

必胜身故。

二辨人数者。

准涅盘经。

修入见道。

初外道说。

有七十三。

若入大乘。

远分可尔。

於决择位。

非必彼身入二乘见。

可则彼故。

下二乘中。

自当分别。

唯内法者。

虽非彼身。

成彼善故。

可说为彼。

不同外道。

唯有福分。

问何以得知。

犹成彼善。

答对法论说。

依此下品。

顺解脱分善根故。

薄伽梵说。

虽径历千生。

而不堕恶趣。

若不成彼善。

此颂义成无用。

准此即有三十二人。

分为三类。

一初即发心。

求无上觉。

二从独觉资粮加行。

方始回心。

即有五人。

谓初位中。

未定生时。

已定生时。

即此生时。

加行位。

二谓未定已定。

除此生在上忍位。

与世第一。

同一剎那。

不可转故。

三从声闻来。

五亦准此。

随信随法。

分成十人。

独觉乘来。

唯法行故。

总有十六。

约人天分。

有三十二。

问定生时等。

如何顿悟。

已定生时。

非多劫故。

答若趣自果。

即定生时。

回向大乘。

便不决定。

唯圣有学。

不造业故。

问已成彼初根。

云何名顿悟。

答顿悟者。

约证理说。

彼未证理故。

复名渐悟。

入初地时。

方悟生法二真理故。

二渐悟者。

亦分为二。

辨依身者。

欲界如前。

复通色界。

唯除净居。

无回趣故。

说唯欲界。

入见道者。

依断烦恼。

及顿悟说。

亦不通女。

女身得圣。

回向大者。

既受变易。

必转根故。

二辨人数者。

总有一千六百二十一人。

此分为三。

一独觉果来。

谓部行类。

声闻之中。

既有俱慧。

准此部行亦分为二。

非彼一切皆得灭定。

问麟角独觉。

何不说耶。

答彼无回心趣大乘故。

彼唯定性。

出无佛界。

华严经说。

菩萨将下。

先现十相。

以手放光。

照此世界。

独觉之人。

遇此光者。

或入无余。

或以神力。

移安余界。

故此定无回心者。

二声闻果来。

此有七类。

一初果一。

二七返有七。

三家家。

四一来。

五一间。

三各有一。

总有十一。

六不还中。

曲分四类。

一欲界生为一。

二生般。

三有行般。

四无行般。

三各有四。

四静虑中。

地地别故。

合成十三。

十三中复分二类。

谓身证。

非身证。

惑总依五地。

以辨人数。

且欲界身证。

唯识二师。

依前师说。

后师准知。

具八地缚。

一始从初定修断一品。

终至非想前之八品。

成七十一。

合前具缚。

成七十二。

色界之中。

初定二百一十六。

二定一百八十九。

三定一百六十二。

四定一百三十五。

四地合成七百二人。

五地合成七百七十四人。

二界之中。

身证既然。

非身证亦尔。

总有一千五百四十八人。

且约五地及断惑多少。

分成尔许。

若以根性等乘。

更有无量。

然不离此。

故不细分。

问非身证者。

如何亦能断伏诸惑。

答为求灭定。

故能如是。

但未得彼。

故非身证。

七阿罗汉。

复有六十。

五地各六。

无文遮故。

根性有故。

慧俱解脱。

二类别故。

七类合言。

总有一千六百一十九人。

能入见道。

大类而言。

细以信解见至等分。

复有多种。

恐繁故止。

问对法但有身证不还。

如何说有非自证耶。

答如无学果。

慧俱二脱各别立之。

不还亦然。

影略说故。

不尔。

无学应无二别。

问何无中般回趣入见道。

答经不说有来供养者。

何况发心。

故无中般。

第二独觉乘中。

亦有二类。

谓麟角部行等初类入。

八十四人。

分为三例。

一从外道来。

有七十三。

谓伏八地所有粗惑。

品别分成七十二人。

及具缚一。

二从声闻来。

初二位十。

如前已说。

三者直趣一。

合八十四。

问麟角独觉。

百劫练根。

如何犹将外道身入。

答有说鹙子。

行菩萨行。

经六十劫。

退大菩提。

求彼小果。

优婆塞经云。

若不遇佛。

成独觉果。

法华经说。

我本着邪见。

为诸梵志师。

更为外道。

若不遇佛。

成独觉果故。

彼身有得入者。

鹙子虽成部行。

准知麟角。

亦得依起。

二依求部行。

入见道者。

有其二说。

一云。

要伏三无色下。

所有粗惑。

方入见道。

二云。

设全不伏。

但伏见惑。

入观出已。

方断修惑。

若尔应同声闻立果。

答不然。

如声闻乘。

若到见道第十六心。

随应立果。

设伏惑入。

亦到彼心。

何不立果。

声闻住道。

此不住道。

故不成果。

虽有二解。

取前为胜。

依方此果。

入见道者。

有一百四十四人。

合有四类。

三种如前。

四从大退来求此果。

复有六十。

合有一百四十四人。

入此见道。

二类总言。

合有二百二十八人。

问麟角见道。

从大乘退。

何不入耶。

答退大乘者。

是不定姓。

可还求大。

麟角定姓。

故不求彼。

第三入声闻乘。

有二百一十三人。

总有四类。

一从外道七十三人。

信法行分。

总有一百四十六人。

二从中乘顺解脱分。

有其三人。

未定生等忍位中下。

亦可容退。

无文遮故。

即有五人。

三从大乘。

复有六十。

四初发心即求自果。

信法分二。

合有二百一十三人。

虽后得果。

超次不同。

此类摄尽。

二乘入见。

所依之身。

亦唯六欲。

及三洲人。

唯男女身。

非扇搋等彼类。

尚不能成律不律仪。

何况无漏。

五入见方便者。

若入大乘。

要作安立非安立谛。

二空三性。

唯识观等。

入独觉乘。

以安立谛。

观十二支。

唯观生空等方便入。

若入声闻。

以安立谛。

观三科法。

亦唯生空为方便入。

於中差别行相极多。

恐繁且止。

六真相业用者。

真见道中。

随其所应。

达二空。

断二障。

舍恶趣身。

半择迦等。

转粗重依。

得无粗重。

证不坏净。

获得圣性。

建立遍知。

得沙门果等。

问遍知可悉。

如何真见得沙门果。

答七十一云。

现观智谛。

现观能得一切沙门果为业。

问何知唯在真见道耶。

答此之现观。

唯缘非安立。

二乘唯真见道中。

相见道中。

唯缘安立。

问岂於真见。

立初果耶。

答立亦何失。

若尔对法文云何通。

彼十三云。

至第十六心。

得预流果故。

答果体有二。

谓为无为。

大论据无为。

於真见立。

对法据有为。

於相见立。

二文互显。

亦无违也。

或说能得。

非正得已得。

七真相时分者。

三乘不同。

且大乘中。

顿悟人入於真相见。

所起剎那。

有二师说。

且渐断者。

於真相见。

或三十六。

真见道中。

断分别障。

我法分二。

各有上下。

初起力劣。

下品二障。

各一心断。

后起胜故。

二各上品。

合一心断。

以利根故。

断初二品。

故不别起解脱胜进。

即以后心。

为前解脱。

其第三心。

无后无间故。

别起解脱。

从真入相。

以胜入劣。

故无胜进。

若从根本。

入后得智。

起胜进者。

便应后胜。

故於真见。

但有四心。

初解不说於相见道。

放法此四。

非安立观故。

相见名为安立观故。

复二十六。

初自成就。

后伏二乘。

故二俱作。

并前四心。

故三十六。

而得究竟。

问若真见道。

说有四心。

如何五十五中。

说三心耶。

答彼约无间断惑者说。

解脱重印。

故不说之。

或说三十七。

从真入相。

以最初故。

未曾修故。

起胜进道。

第二师说。

或三十七心。

於真见已有胜力故。

於见道前。

意乐力故。

顿断顿证。

故一无间。

一解脱道。

不起胜进。

如前师说。

於相见道。

初作三心。

法真见道二空见分。

别总立故。

初劣后胜。

故有三心。

五十五说。

非安立者。

不作四谛差别安立。

非亲证如。

名非安立谛。

后二十六。

如前师说。

或说三十八。

加胜进。

所以如前。

若渐悟者。

二师不同。

如渐断师。

於真见道。

但有三心。

以烦恼障先已断故。

但初心断所知下品。

第二心断上品。

第三心时。

重印前故。

但作初十六。

为纯熟自知故。

以曾得二乘。

见道十六。

非如顿悟。

曾未得故。

须作除之。

故真见道。

合十九心。

或二十心。

加胜进故。

非说相见要二十六故。

若顿断师。

真见如前。

相见道中。

初三心者。

或起二心。

以於真见。

不断烦恼。

故不别法。

说总别法。

据顿悟说。

或立三心。

虽不断惑。

法彼功能。

对法说为别总法故。

若作二心。

阙无总故。

后十六心。

同前师说。

故真相见。

或二十一或二十心。

若加胜进。

或二十二。

或可大乘说。

根本及方便。

见道心数。

多少不定。

如二乘人。

初出见道。

即回心者。

未起彼修道。

准其所起。

真相见道。

即为大乘见道方便。

如乘说有根本方便。

并一乘收。

见道应亦根本方便。

俱见道摄。

此若不然。

彼云何尔。

准此义者。

即加二乘真相见道。

所有心数。

如下二乘真相见说。

若已起彼二乘修道。

方始回心。

以隔修故。

势疎远故。

非是方便。

或初出见。

即回心者。

亦非大乘方便见道。

乘惑是总。

故为方便。

见道是别。

故非方便。

不尔。

四善根应通为见道。

以是方便故。

若前师说。

以有漏故。

不通见道。

若二乘人。

众出独一超越次第。

入真相见。

同断一障。

同证一空。

心数相似。

且说超越。

如修六行。

伏非想下俱生修惑。

回心入见。

渐顿二师。

所说不同。

如渐者说。

於真见道。

但起三心。

但以烦恼。

分为二品。

或说分三。

且依前说。

起二无间一解脱道。

次入於相。

胜进有无。

义如前说。

曾所伏者。

亦不别起。

无间解脱。

以曾伏彼。

及所未伏。

正断见惑。

彼伏不伏。

俱同时断。

所有伴类。

已被伏故。

其相见道。

二十六心。

或随作一。

无处说彼唯菩萨作。

不同有部。

唯上下品观。

故杂集说。

总十六已。

云一切道谛。

由四种相应。

谓安立故未。

言安立者。

谓声闻等。

随自所证。

已得究竟。

为欲令他亦了知故。

故知亦作此总谛观。

有义但作上下十六。

以力劣故。

不能合缘。

言安立者。

因明总十六故。

分别一切。

不尔。

应言此道谛等。

不言一切。

然准对法。

无说上下十六心文。

准此。

真相或十九心。

或二十心。

其顿断师。

但於真见。

说二三别。

胜进有无。

同前师说。

其相见道。

亦同前说。

何故不作三心相耶。

诸论说为非安立观。

二乘相见。

唯安立故。

或有十九。

或十八心。

见道究竟。

又於大乘相见道中。

若渐悟者。

二师同说。

或亦具作二十六心。

无文说。

彼唯为降伏二乘故。

但令观心纯熟故作。

准於前二。

各加十六。

渐顿二家。

虽多师说。

以四说为胜。

余不论之。

  八真相差别者 #

  复有二种。

一望自乘。

二通对辨。

准作业时分。

可已类知。

二诸乘相望。

辨差别者。

且如大乘望二乘者。

广乃无量。

略辨五种。

一住持差别。

成满僧祗。

方证会故。

二通达差别。

谓能通达二空理故。

三胜生差别。

绍隆佛种。

令不绝故。

四障清净差别者。

谓能永断烦恼所知二分别障故。

五起智差别。

菩萨见道。

具二智故。

独觉望菩萨。

略有三种。

一住持差别。

极疾七生练根。

百劫方满入故。

二证觉差别。

不由他音。

而证得故。

三通达差别。

能以四谛。

达缘起故。

声闻有二。

一住持。

极疾三生。

迟六十劫。

即能入故。

二修学。

谓由他音。

而证得故。

  九诸门相摄 #

  略有五种。

一与六现观相摄。

六者。

一思。

二信。

三戒。

四现观智谛。

五现观边智谛。

六究竟。

且大乘摄。

成唯识说。

此真见道。

摄彼第四现观劣分。

此相见道。

摄彼第四第五少分。

以第四观通见相修。

第五六通见修位故。

若二乘人。

真见道摄第四少分。

相见道摄第五少分。

相见道中。

唯安立谛。

不摄第四。

此据克性。

若相从说。

三乘真相。

俱摄第二第三少分。

信通前后。

戒通修故。

二与十现观相摄者。

一法。

二义。

三真。

四宝。

五不行。

六后。

七究竟。

三乘为三。

大乘摄彼真现观全。

通真相见。

名真现观。

出见道已。

余修名后故。

宝及不行。

各少分。

若依初证及正对治。

三恶趣业。

异熟不行。

即真见道。

摄彼二全。

正证断故。

若据后起。

及以远分。

即二见道。

各摄少分。

并摄第十现观少分。

前七通名菩萨现观故。

若二乘摄。

后三现观。

各取自乘。

真实不行。

同大乘说。

三与七地相摄者。

七谓种姓胜解行等。

此唯大乘真相见道。

摄彼第三地之少分。

通入住出。

名净胜意乐故。

不依二乘立七地故。

四与九地相摄者。

一资粮。

二方便。

三观行。

四见。

五修。

六有学。

七无学。

八圣者。

九异生。

远近定散趣圣位别。

创证后起。

有学无学。

圣者异生。

三位别故。

三乘真见。

摄彼见全。

有学圣地。

二各少分。

相见摄修。

有学圣者。

三地少分。

问相何不摄见地少分。

答彼约真见名见。

后起名修。

非出见道。

方名修地。

若出见道。

方名修者。

应云修地。

次后渐立三沙门果。

不应言四。

初已得故。

言证离生已。

一切世间渐胜进道。

名为修地者。

通说后得。

及世间智。

不唯世间。

不尔。

如何证沙门果。

又言修地立四果者。

或随转门说。

第十六心。

亦名为修道。

立初果故。

准此真见摄见地少分。

相见修二地各少分。

余如前说。

五摄见与十三住相摄者。

谓种姓住等。

亦唯大乘。

真相见道。

摄彼第三住之少分。

通三时故。

更有多门。

略陈且止。

  ○二量章 #

  现量比量。合以四门分别。一出体。二释名。三癈立。四诸门。

  第一出体者 #

  二量各三。

一克胜。

且现量体。

谓唯取彼远离分别。

缘於自相诸明了智。

故理门云。

现量者。

谓若有智於色等境。

远离一切种类名言。

假立无异。

诸门分别。

由不共缘。

现现别转。

故名现量。

杂集第十六云。

现量者。

谓自正明了。

无迷乱义。

自正简离诸妄分别。

谓为现量。

明了简离被映障等。

无迷乱简离旋火轮等。

离此不正。

及不明了。

迷乱三缘。

名为现量。

显扬第十一云。

现量者。

有三种。

一非不现见。

即摄杂集明了。

二非思构所成。

即摄杂集自正。

三非错乱境界。

即摄杂集无迷乱缘。

瑜伽第十五。

现量亦三。

二名非已思应思。

即非思构之异名也。

余二名及三。

义皆同显扬。

三各有多。

广如彼释。

自正明了无迷乱义。

随应通境及能缘心。

皆名现量。

今者克胜。

但取彼智。

第二相从体者。

即现量境。

及五色根。

亦名现量。

瑜伽显扬皆云。

由非不现见。

非思构所成。

非错乱所见。

名为现量。

又五色根。

亦名现量。

故瑜伽十五等云。

如是现量。

谁所有耶。

略说有四。

一色根现量。

谓色相五根所行境。

此明境界。

能有现量。

即是五根。

理门论中。

解比量已云。

彼处亦应於其现因。

说为现量。

现因即根境。

能生现故。

皆名现量。

第三具摄体者。

心及心所。

但离於前所说分别。

诸不现等皆名现量。

若不尔者。

自八无智。

应非现量。

非现量者。

即违一切大乘经论。

  比量体中。

且克胜体。

除现量体。

及以非量。

余所有智。

皆名比量。

故理门云。

谓智□是前智。

余从如所说。

能立因生。

杂集亦言。

比量者。

谓余信解。

师子觉释云。

此云何。

谓除现量所得。

余不现事。

决定俱转等。

故似非量。

皆非比量。

显扬瑜伽。

比量各五。

谓相体业法及因果。

相谓相貌。

如见烟知火等。

体谓自体。

如见此物体。

比余不见体。

业谓业用。

如见树动。

知有风等。

法谓相属法。

如见无常。

比知无我等。

因果者。

谓因果相比。

如见得果。

比知修道等。

此举比因。

显所生果。

第二相从者。

现量智境。

及比量境。

并知其因。

遍宗等智。

生比量合。

若先若俱。

皆名比量。

故理门云。

审观察智。

从现量生。

或比量生。

及忆此因。

与所立宗。

不相离念。

由是成前举所说。

力念因同品定有性等故。

是近及远。

比度因故。

俱名比量。

现量智境及比量境。

并知因智。

为远因。

忆因之念。

为近因。

理门名为作具作者。

作具疎缘。

作者近缘。

皆名比量。

此说自比。

若从立者。

智方得起。

即以立者言。

及现比量。

并自智因智。

忆因之念。

故理门云。

应知悟他比量所不离。

此得成能立故。

第三具摄体者。

亦因一切王所皆比。

不唯是智。

现量既通。

比非独智。

  第二释名 #

  言现量者。

先离后合。

离者。

现谓明显。

若境若心。

俱悉明显。

明离分别思构错乱。

显离映障。

量谓量度。

能缘之心。

及所度境。

俱名为量。

此离释已。

合释者。

若境名现。

心名为量。

即现之量。

名为现量。

依主释也。

此境心合目。

若心名现量者。

现体即量。

以能量心。

离诸分别。

非或翳等之所覆障。

名之为现。

能知於境。

名之为量。

持业释也。

境名现量者。

境体名现。

心名为量。

现体非量。

有彼量故。

或现属心。

境体非现。

亦不名量。

如无常等。

用彼现心。

而为量故。

名为现量。

俱有财释。

如说刀藏。

藏者谓心。

鞘非名刀。

亦不名藏。

为用彼刀。

而为藏故。

名为刀藏。

境从心无。

持业释故。

瑜伽显扬。

俱问云。

如是现量。

谁所有耶。

答略说四种所有。

一色根现量。

二意处现量。

三世间现量。

四清净现量。

色根现量者。

谓色相五根。

所行境界。

如前所说。

现量体相。

意处现量者。

谓诸意根所行境界。

如前所说。

现量体相。

既云所行境界。

明说彼境。

名有现量。

余二即前约能缘心。

有世出世。

以辨於境。

更无别也。

问此文总说。

何以得知说心为现量。

答即彼文解清净现量云。

谓世间现量。

亦是清净现量。

有清净现量。

非世间现量。

谓出世智。

於所行境。

不共世间。

名清净现量。

明非说境。

境通世间出世间缘故。

不名不共。

  比量名者。

亦先离后合。

比谓比类。

量谓筹度。

合释者。

比类筹度。

名为比量。

有心境等。

若心名比量。

能比即量。

名为比量。

唯持业释。

无依主也。

境等非彼故。

虽从言生等。

而彼非比。

理门论云。

比度因故。

俱名比量。

此依作具作者而说。

若即名量。

何故名为比度因故。

及作具等。

或云论言亦得名比。

以言比类生歒解故。

若说依此释。

即比之量。

可依主释。

若境及念。

并知因智。

名比量者。

皆有财释。

不可自体即名比量。

违理门故。

又云。

现量智能生敌者智。

亦名比量。

若体即比。

有杂乱过。

问念等非比量。

理即可尔。

知因之智。

何非比量。

答夫言比量。

了所立义。

彼知因智。

未了宗故。

不名比量。

若泛说。

心比度於场。

名为比量。

知因亦是。

今据立敌。

或自欲知未所了义。

此类筹度。

智决定生。

方名比量。

故知因智。

非名非量。

  第三废立者 #

  问弥勒菩萨。

无着天亲。

皆立现比及圣言量。

陈那天主。

后习於前。

云何各二。

答陈那菩萨。

取缘心及以所缘境。

无过自共。

此中自相。

即为自体。

共相即贯通余法。

缘自相心。

名为现量。

缘共相心。

名为比量。

离此二外。

无别所缘。

可更立量。

故但立二。

故理门云。

为自开悟。

唯有现量。

及与比量。

彼声喻等。

摄在此中。

故唯二量。

由此能了自共相故。

非离此二别有所量。

为了知彼。

更立余量。

天主菩萨。

陈那之门人。

师资相顺。

故亦不立彼圣教量。

取圣教之量。

由教生故。

若定心缘。

名为现量。

以分明各证故。

若散心缘。

名为比量。

筹度比类。

贯余义故。

摄在境智别说。

故分三量。

教境能诠故。

从於智亦立量名。

今据所生。

量唯立二。

教从於智。

亦名为量。

由此圣教。

亦名二量。

生二智故。

更有异解。

如抄中说。

问诸外道等。

或立譬喻。

义准无体等量。

并何量收。

答随其所应。

比量所摄。

是故自悟及以悟他。

量唯有二。

更不增减。

  第四诸门者 #

  一约识辨。二约心明。三约心所。四约分显。五约分别。六问答辨。

  第一约识者 #

  诸识若在佛果位中。

及识处定。

通漏无漏。

皆唯现量。

然有漏定。

略有二解。

一等持定。

在欲界地。

作火观等。

假相未成。

非现量摄。

若假相成。

即现量摄。

瑜伽显扬俱云。

此中建立境界。

取所依境。

非是思构所成假想。

所解地等诸界境。

若解未成。

是思构所立。

解若成熟。

即非思构。

如是名为思构所成由非思构之所成故。

名为现量。

二云欲界诸假想定。

皆名未成。

但名似现。

诸上界定。

与轻安俱。

诸假想者。

即名为成。

欲界心作。

任为方便。

二解后胜。

若在散位。

五八唯现。

第七非二。

第六通二。

与五俱缘。

离诸分别。

即现量收。

虽与五同缘。

而分别取。

非称本境。

即非量摄。

若称境智。

即比量摄。

取於假立一因通余。

名为分别。

非谓一切作此假立。

唯第六能。

是故比量唯在第六。

现量通八。

随其所应。

如前分别。

  二约心明者 #

  谓卒尔。

寻求。

决定。

染净。

等流五心。

总而言之五。

心皆通现比二量。

若别别说。

广恐繁杂。

但约识辨心。

量随识易了。

约识辨者。

第八因位。

唯有三心。

卒尔决定及等流心。

异界初生。

及后情现。

有卒尔故。

其决定心。

有其二义。

一云即此心位。

有决定心。

不同於五。

由意寻求及决定已。

方行染净无染净心。

非善恶故。

一云初剎那心。

但有卒尔。

异熟性劣。

又约义辨。

初名卒尔。

次寻求等。

第二剎那。

亦有二说。

一云约义辨心。

初名卒尔。

创过境故。

第二剎那。

方名决定。

即此已后。

性更无别。

随前性生。

名等流心。

不同五识。

於决定时。

性未定故。

或约义辨。

但名决定。

第三剎那。

方名等流。

一云有等流心。

决定心者。

从寻求生。

八无寻求。

故无决定。

与前性等起。

名等流心故。

纵有决定。

於等流心。

义说决定。

如定中闻声。

於等流心。

义说卒尔故。

不应彼时。

但名卒尔。

不舍定境故。

从此已后。

所有卒尔。

即第二剎那。

及此已后。

决定之心。

皆於等流心中义说。

境有间续。

更别生故。

若在佛果。

得有四心。

但除寻求。

以八因中。

缘境不遍。

但缘三境。

除无漏位故。

故解脱道。

有卒尔心。

即於此心。

义说决定及染净心。

不尔。

此位应非善染。

第二剎那。

即名等流。

更无卒尔。

决定染净境皆曾受。

任运能了随前性。

故无前四。

不同於因初遇境已。

寻方决定。

始起善染。

即此心恒行利乐。

故有决定。

及善染心。

更有异解。

繁不能叙。

第七有漏。

唯有四心。

异界第八。

创初遇故。

虽新遇境。

即执为我。

我见相续。

故不寻求。

於卒尔心。

得有决定及染净心。

亦据义说。

非卒尔心。

不执为我。

不尔我执有间断故。

有云。

无决定而有染净。

不可得言不寻求故即无决定。

亦应无决定。

不起染净。

不起染净。

应无等流。

若由自分别。

故有染净。

亦由自审决故有决定。

或可以性恒成。

非今新起。

但可有二。

卒尔等流。

无中三也。

若无漏位。

在佛果者。

亦有四心。

镜智初起。

有卒尔故。

余心如前第八识说。

因位有五。

无漏境新。

故有卒尔。

八地已上。

虽自在位。

然於药病。

犹假寻求。

第七随六。

同缘於彼。

可有寻求。

后三可悉。

其第六识。

佛果同前。

因位皆有通漏无漏。

五识因位。

但有二心。

除中三心性。

不推境故无寻求。

无寻求故无决定。

无分别故无染净。

故瑜伽第一云。

由眼识生。

三心可得。

如其次第。

即卒尔心寻求心决定心。

初是眼识。

二在意识。

决定心后方有染净。

此后乃有等流眼识。

善不善转。

既说决定心后。

方有染净。

此后乃等流眼识。

明唯有二。

有义五识亦有染净。

自无分别。

成染净故。

瑜伽第一。

不说五有。

从他所引。

得有染净。

故瑜伽说。

此染净心。

由二缘故。

一先所引。

二由分别。

有义五识可具有五。

说寻求心与欲俱转。

五识欲俱。

希望境故。

得有寻求。

虽自无分别寻求。

而有任运寻求。

或无计度寻求。

亦有分别寻求。

说五识俱有分别惑。

由意引故。

不尔五惑不通见断。

有义五识无分别惑。

及分别寻求说。

通见断者。

以因亡故。

说之为断。

此五识惑。

有为意识分别惑引。

能引见除。

所引随断。

二释前胜。

瑜伽说。

贪等分别俱生。

通五受故。

又五由意引。

意识寻求。

五识不可即在决定染净等流。

若即在后。

应非意引。

既由意引。

随意寻求等。

五识心亦尔。

亦不可言。

虽言寻求。

五犹卒尔。

境非新遇故。

若自在位。

不假寻求。

以五不随意识亦缘有情根性故。

若缘六境。

六不寻求。

五识亦尔。

若在佛果。

亦同前说。

既知心之通局。

可悉二量之有无。

  第三约心所者 #

  遍行别境。

及善十一。

通二可知。

根本六惑。

疑恶见全。

余四少分。

不通二量。

随其所应。

与见疑俱。

非二量故。

若贪瞋痴。

在五识者。

唯是现量。

若在意识。

贪瞋痴慢。

分别俱生。

皆通现比。

若与五俱。

不横计者。

即现量摄。

理门论说。

远离一切。

乃至诸门分别者。

是妄计分别。

非即於境分别好恶等。

亦彼所除。

若不尔者。

寻伺二种。

应不通现。

所余或比非量不定。

或可意识诸俱生。

或与五俱者。

可是现量。

分别起者。

亦非现量。

理门论说。

一切除分别故。

二解前胜。

二十随惑。

随根本惑生。

或俱或后。

同於本惑。

通现及比。

非量不定。

不定四中。

悔唯比量。

或复非量。

不通现量。

唯散意识。

缘过去境故。

眠唯缘现及於过去。

独散意识。

不明了缘。

亦非现量。

许通皆思。

善即可有比量寻伺二种。

若在定心。

一切现量。

若在散心。

与五识同时起者。

得境自相。

即是现量。

缘共相境。

或比非量。

  第四约分者 #

  谓相分等将约分别。

先明诸部。

及大乘师。

立分同异。

次约分明量。

小乘诸部。

除一切部。

余师十九。

皆立见分。

而无相分。

除正量部。

虽皆云境。

即是一切所缘相分为行相。

见分名事。

彼立行相。

准当大乘所立相分。

然彼本计。

属能缘心所有行相。

故成唯识论第二云。

诸有达无离识境者。

相分是所缘。

见分为行相。

自体名事。

正量部计。

心亲取境。

更无行相。

然有释云。

除正量部。

无能缘行相。

余十九部。

皆立相分者。

非善宗计故也。

大乘之中。

清辨菩萨。

世俗谛中。

有二无见。

但有虚幻境相现在。

何有其心。

胜义谛中。

及小乘一说部。

见相俱无。

一说释云。

一切诸法。

但有假名。

即无其体。

清辨胜义。

而一切皆空。

故掌珍论云。

真性有为空。

如幻缘生故。

无为无有实。

不起似空华。

若世亲等。

世俗胜义。

俱有见相。

即立二分。

即相分为所量。

见分为能量。

即智为量果。

故陈那菩萨。

集量论中。

即立三分。

故彼颂云。

似境相所量。

即能量及果。

谓相见自证。

此三体无别。

以境为所量。

见分为能量。

即应有量果。

故立自证。

如绢布等为所量。

见等为能量。

记彼数智为量果。

若无能记。

应不能忆过去之心。

如不曾更。

不能忆故。

护法等菩萨。

后立四分。

加证自证分。

此意如相分为所量。

见为能量。

自证为量果者。

自证既以见分为所量。

自证为能量。

心分既同。

如何无果。

不可说见为第三果。

以自证分。

恒取现量。

见分或时比非二量。

如何得与唯现为果。

若尔比非。

何唯现量。

答自证心之体。

比非现为果。

比非自体故。

非现量果。

问心分若同。

必有量果。

此第四分。

复谁为果。

答即第三分。

为第四分果。

能互相缘。

俱现量故。

更不立余。

诸广分别。

如成唯识论第二卷说。

此即诸部。

立分不同。

次约分明量者。

相分虽非是量。

随心而辨。

通现比量。

现比量因名现比量。

见分通二五八见分。

因果恒现。

第七见分。

定心唯现。

故非二量。

第六见分。

若在定心。

及假相成就。

皆唯现量。

欲等持心。

假想二说。

如前应知。

若余散心。

及诸心所。

见分同前。

约识等明。

余之二分。

一切皆现。

  第五约分别明者

  且约三七二类分别。

以明二量。

先且明三。

谓自性分别。

随念分别。

计度分别。

若准杂集第二。

约六识明。

唯在第六。

五识皆无。

若成唯识。

及摄大乘。

破第六识依色根中。

皆云。

意识应无随念计度。

不云应无自性分别。

准此故许五识中有依色根故。

若尔诸论。

何故相违。

答有二解。

一云不许五识中。

有自性分别。

杂集论中。

说第六识。

由三引故。

不言五有。

彼云应无随念计度二分别有者。

且纵有自性。

先破二分别。

故不相违。

非即许有。

一云自性分别。

有二不同。

一寻伺为性。

缘现在境。

二即诸识。

能起缘虑。

取境自性。

皆名自性分别。

故成唯识第八卷云。

有漏八识。

皆名分别。

从妄缘生。

不称实故。

杂集约初。

说唯第六。

摄论等约后。

故许五有。

亦不相违。

若计度一定无现量。

杂集论云。

计度分别者。

谓於去来今。

不现见事。

思构分别。

既云不现见。

思构分别。

明无现量。

可有比量。

随念虽缘过去。

不简定散。

二位通有。

定心缘过去。

可现量收。

散心缘过去。

或比量摄。

自性若在第六识者。

唯有现量。

杂集论云。

谓於现在所受诸行自相分别。

既言自相分别。

明无比非量。

缘境共相。

比度妄计。

比非量故。

或亦有比量。

自相即境体。

比量之心。

称境知故。

亦名自性。

不唯局付自体之上。

名为相。

如境上无常。

亦得名自相。

体是无常故。

然前解胜。

缘自相行。

合理门故。

此据杂集。

自性分别。

唯识摄论。

若设纵者。

亦同杂集。

若取自境。

名自性者。

即五八识。

自性分别。

唯是现量。

第七唯非量。

此皆据见分。

不约后二分。

后二分唯现量故。

次约七明。

瑜伽杂集说七各别。

先明杂集七种分别。

以明二量。

七谓任运。

有相。

无相。

寻求。

伺察。

染污。

不染污。

任运分别。

唯是现量。

论自说言。

谓五身如所缘相。

无异分别。

於自境界。

任运转故。

有相通现比。

即自性随念。

二分别故。

无相等五。

皆无现量。

可通比量。

杂集说五。

皆用计度。

为自性故。

瑜伽第七者。

谓有相。

无相。

任运。

寻求。

伺察。

染污。

不染污。

然此七种。

唯在第六。

不通余识。

说是第六。

不共八故。

有相通现比。

谓於先所受义。

诸根成熟。

善名言者。

所起分别。

不简定散故。

无相亦通现。

谓随先所引。

及婴儿等。

不善名言者。

所起分别。

既言及婴儿。

明不唯先引。

但不善名义。

可不冥境体。

又解不通。

若其婴儿。

缘现得体。

是任运收。

非无相摄。

故此唯说缘过去境。

任运唯现量说。

随境力任运转故。

寻求伺察。

可通现比。

说於诸法观察寻求。

及以伺察。

不简定散故。

定中亦复寻求伺察一切境故。

染污通比。

而不通现。

缘去来世。

与惑俱故。

於缘现世。

说执着故。

不染分别。

通现及比。

通缘三世。

不与染俱。

或与信等俱。

或复无记性。

无记性中。

有变化者。

此既定果。

非全散。

全散心可是现量。

广分别此二七及三。

如成唯识抄。

  第六问答者 #

  问出体中。色相五根。能所何收。

  答是比现境。

大乘因位。

二乘凡夫。

比知根有。

唯独如来。

现量知故。

成唯识论。

第一卷云。

由能发识。

比知是有。

据余所知。

非约佛说。

或可大乘在其因位。

通现量境。

以互用故。

其眼等识。

既缘意境。

不应但缘法处色故。

  问五根若非能现量者。如何显扬等云。问如是现量谁所有。

  答言色根现量等。

又释云。

色相五根所行境界。

如前所说。

现量体相。

举境为能有。

所有即五根。

若非现量。

何须境有。

答彼文意者。

举心所依。

及根所取境。

以为能有现量。

若不尔者。

亦云诸意根所行境。

岂举意境。

而取意根。

即第七及过去灭。

第七唯非量。

以恒执我故。

过去意无。

说谁为现。

故但取心。

  问约自共相能缘心。唯立二量。似比似现。何量所取。

  答有二解。

一云。

皆比量摄。

唯缘共相。

非自相故。

理门论云。

非离此二。

可有所量。

为了知彼。

更立余量。

然准入理。

真似别解。

理门论中。

明能立破。

故比量中不取二似。

据实亦摄。

一云现比二量摄。

理门约理。

能了於彼。

故立二量。

又为自悟。

及以悟他。

立於二量。

量所知境。

不越自共。

故不立余。

似现似比。

非能了彼自共相故。

非能立破。

非悟自他故。

约量立二。

彼非量故。

若在比量。

即诸经论。

四道理中。

比量立法不可定准。

通非量故。

立不正故。

  问若二量摄心不尽。第七未转依。恒是非量故。

  答立二约理。不欲摄心。设若不尽。何违法相。或据见分。非二量收。约自证分。何心不尽。皆现量故。

  问既约二相。以立。现比。其自共相。体性是何。复与经中二相同异。

  答佛地论中有三师释。

一云。

定心通缘自共二相。

并是现量。

而因明论中。

约缘自共二种相者。

据散心说。

二云。

定心唯缘自相。

然由共相方便所引。

既诸共相所显理故。

就方便说。

名知共相。

不如是者。

名知自相。

由此道理。

或说真如。

名空无我。

是法共相。

或说真如二空所显。

非是共相。

三云。

如实义者。

因明二相。

与经少异。

因明意云。

诸法实义。

若自若共。

各附己体名自相。

若分别散心。

立一种类。

能诠所诠。

通在诸法。

如缕贯华。

名为共相。

一切定心。

离此分别。

皆为自相。

并是现量。

虽缘诸法。

苦无常等。

亦一一法。

各别有故。

但缘自相。

真如体是诸法实性。

亦自相摄。

其后得智。

虽缘名名及所诠义。

然不执义。

定带於名。

亦不谓名定属於义。

由照名义。

各别体故。

亦是自相。

经意云。

妙观察智。

缘诸法自相色声等体。

名缘自相。

缘法差别常无常义。

名缘共相。

故不同也。

准此即达自共相体。

经论意别。

  问此论共相。及定心缘。常无常等。所带相分。百法何摄。

  答一云。

以无体故。

百法不收。

一云。

法同分摄。

今谓可通五蕴所摄。

随能变心。

不可离心。

判属同分。

同分依相似。

辨多法立。

而全无体。

此之共相。

若据缘所变相分。

可言有体。

亲所缘缘。

定应有故。

亦不同余相分体实。

与见同种。

义分所缘。

若据本质。

即是无体。

定心所缘常无常等。

但现观心变。

若比量心。

所缘共相。

但比量心。

假所安立。

若尔此比量心所缘共相。

佛应不缘。

佛地论说。

佛智不缘比量共相。

答作比量心。

假立无异。

佛智不缘。

佛有遍智。

缘彼有情比量之心。

行解安立。

所有共相。

如达遍计所执。

於理何失。

  问现比量心。缘自共相。与名句诠二相何别。

  答且比量言诠。

即同非比量诠。

二相少别。

且如说声是自相。

异门说声名差别。

不要以心安立。

贯通诸法之上。

又现比智。

通缘彼二。

不尔如何云闻谓比量。

於彼二相。

为欲了知心想行解。

贯比余法。

方名比量。

所取共相。

故彼差别与比量别。

现约二。

亦有同有别。

若名句诠於色声常无常等。

现量亦缘。

斯即可同。

据不依名。

而缘二相。

此即少别实之。

名诠自相。

句诠差别。

但依心变。

无变体性。

共相而转。

现量带证。

彼之二相。

总名自相。

即乃有别。

又现量心。

若起言说。

所缘亦同。

行解之心。

名为假智。

假智及诠。

俱依诸法共相转故。

又现量心。

寻彼名言所诠之法。

虽不定计名属义等。

而作行解。

亦与彼同。

声不及处。

智不转故。

又复佛智。

知彼体无。

以遍缘故。

亦与彼同。

除前诸义。

若五八识。

在於因位。

及於定心。

缘於诸法。

所带相分。

通有体无体。

彼名句诠。

所有共相。

一向无体。

及无分别。

亲证真如。

如此等自相。

并与彼别。

准此名句所诠二相。

与经所说自共二相。

体亦有别。

经约法体。

名句所诠。

所解心及想心安立。

  问假名及诠所依共相。体性是无。如何现量得与彼萨。

  答现量之心。亦缘无故。但不同散。以其名言定属於义。义属於言。故为现量。

  问寻名言智。既依共相。共相无体。如何得有名言熏习。能生本体。

  答寻名言智。相分非无。顺行解心。能生本体。但於相上。作於色声青黄等解。解心所缘。此之共相。体性是无。於自相上增益此故。

  问诠依共相。佛智遍缘不。

  答一云。

不缘而起言说。

诠依共相。

佛地论说。

佛智不缘此共相故。

一云。

佛智亦依共相。

於后得智中。

安立诸法。

皆於法体增益相状。

不尔如何名方便智。

宣说诸法。

说不缘共。

离於分别。

假立贯通余上方解。

此之共相。

不是一切皆悉不缘。

不尔无常等。

亦应不缘故。

又若佛智。

不作青等解。

而说青等。

便非圣言。

言违想故。

又不作解。

及不变相。

虑不假。

及於无法。

以彼体可直缘故。

此解为胜。

  问诸门中。第六意识。於一剎那。缘十八界。意识尔时。为现为比。

  答有二解。一云通二。五识同缘。即现量心。缘五根边。即是比量。不可五根发现智知。违论文故。

  问如何二量同一心生。

  答见分有多。

成唯识论。

第七卷云。

见相俱有。

种种相转故。

若现比二量得并生。

断常二见应但起。

答二执坚猛相违。

不并生。

二量非执现比。

得俱起。

一云不定。

随五境胜。

意随彼引。

纵缘五根。

亦是现量。

若意境虽。

设五同缘。

意唯比量。

若二境齐。

现量力胜。

意随现量。

度殊不可同起。

不同缘彼青黄等色。

见相虽多。

五同现比。

故不相违。

得多俱起。

犹如二执境。

俱执为有。

故得俱起。

或执无时。

即唯法执。

无二同起。

若断常境。

执为有无。

故不俱起。

二解俱难。

任意取舍。

或缘十八界。

独头意识缘。

若与五俱。

即不通虑。

若独缘者。

皆是比量。

即无前妨。

既无文遮。

此解为胜。

  问如七分别。云何杂集与大论别。

  答如成唯识抄。具广和会。如是诸门。毛细有多。略举一隅。余可思准。

  ○十业道义林 #

  十业道。以十门分别。一出体。二释名。三辨相。四开合癈立。五三乘同异。六定散阙具。七界趣有无。八业道依处。九得果差殊。十问答料简。

  一出体者 #

  此十善业道。

治十不善。

行相相翻。

诸经论中。

多相翻对明。

故杂集第七云。

又此身语意三业。

或善或不善。

善者即十善业道也。

瑜伽第八云。

此复二种。

即善不善十种业道。

所谓杀生。

离杀生等。

弥勒问经论云。

问曰。

远离杀生者。

杀生等相应闻。

十地论中。

亦相对说故。

今业道善恶相对法。

又十业道。

即三业摄。

成业论云。

何故契经说。

三业者为显三业摄十业道。

对法亦云。

前三中四后三业道。

随其次第。

是身语意业相。

故约三业辨十业体。

然体有三。

一克性体。

二眷属体。

三假说体。

此善不善十种业道。

俱思为体。

故成唯识论云。

能动身思。

说名身业。

能发语思。

说名语业。

审决二思。

意相应作动意故。

说名意业。

成业论亦云。

业即是思。

差别为性。

又云思有三种。

一审虑思。

二决定思。

三动发思。

若思能动身。

即说为身业。

语意准知。

弥勒所问经论第三云。

唯心见业等。

然善恶别。

若动发思。

为贪等起动发身语。

若审决定思。

为贪等起作动於意。

为十不善业。

翻前。

无贪等起动发身语。

及作动意。

为十善业。

故杂集论第八云。

杀生业道。

贪瞋痴为加行。

由瞋究竟。

如杀生。

粗恶语瞋恚业道亦尔。

不与取业道。

贪瞋痴为加行。

由贪究竟。

如不与取。

欲邪行贪欲亦尔。

虚语业道。

贪瞋痴为加行。

於三种中。

随由一究竟。

如虚诳语。

离间语杂秽语亦尔。

邪见业道。

贪瞋痴为加行。

由痴究竟。

十善翻此。

加行究竟。

然动发思为身语业。

无滥可知。

意有二思。

岂可二思俱意业道。

准理俱应决定一思为意业道。

不尔意业有重发故。

总名业道者。

相从说故。

近加行故。

二眷属体者。

与善恶思相应起者。

亦善恶业。

故成唯识第八卷云。

业之眷属。

亦立业名。

故业相应亦名为业。

三假说体者。

同萨婆多等。

初三业道。

身表色为体。

次四语表。

声为体故。

成业论云。

又杀盗淫。

由思业起。

依身而生。

随世俗故。

亦名身业。

体此实非善不善性。

亦随世俗。

假立其名。

为令世间依此门故。

於善恶思动修止作。

是故假说善不善名。

无表不随他假说。

意业无假。

诸宗多以意思为业。

外道有别。

此中三业。

约诸宗辨。

及表无表。

广如成业及成唯识俱舍等。

恐繁不叙。

  二释名者 #

  有二。

一列名。

二释名。

列名可知。

释名者有二。

一总二别。

且总释者。

十者是数。

善者顺理益物。

故名为善。

故成唯识论云。

能於此世他世顺益。

故名为善。

此取心心法与信等俱者。

人天乐果。

虽於此世能为顺世。

非於他世。

故不名善。

此简善业所招异熟。

言不善。

违理损物。

名为不善。

故成唯识论云。

能为此世他世违损。

故名不善。

恶趣苦果。

虽於此世能违损。

非於不善。

翻简准前。

此意说。

彼所招异熟。

虽现益损。

以无当果而可记别。

故不得名善与不善。

唯此思业。

及业眷属。

於己益损。

后感当果。

能为益损。

名善不善。

故唯识第三云。

记谓善恶。

有爱非爱果。

及殊胜自体。

可记别故。

人天乐果。

名可爱。

三恶趣果。

名非爱。

殊胜自体。

即业自性。

或无漏善。

虽不招报。

而得名善。

造作名业。

通生游履二义名道。

故成业论云。

思复云何得名业道。

思有造作。

故名为业。

复与善趣恶趣为道。

通生彼故。

得业道名。

若依弥勒问论。

亦同此释。

若成唯识云。

起身语思。

有所造作。

说名为业。

是审决思所游履故。

通生苦乐异熟果故。

亦名为道。

此通善恶三种业释。

二义名道。

二别释者。

一别约三业道释。

二别约十业道释。

约三业释者。

三业之中。

各初离释。

后方合释。

且身业者。

成业论云。

身谓诸根大造和合。

差别为体。

积聚所成。

是为身义。

此通五根。

虽标总称。

即身根别名。

如色处等。

或差别言。

简彼眼等。

业即是思。

差别为性。

随作者意。

有所造作。

是为业义。

辨通别言。

准前身释。

又取胜思。

故云差别。

此离释也。

思能动身。

说为身业。

即动身之业。

名为身业。

依主释也。

故成业云。

具足应言动身之业。

除动之言。

但名身业。

如益力油。

但力油。

动尘之风。

但名尘风。

此亦如是。

准成业论。

身业即道。

是持业释。

彼云能与善趣恶趣为道。

通生彼故。

得业道名。

准唯识论。

通有依主。

为审决定思所游故。

业之道。

此合释也。

语谓言音声为性。

此能表了所欲说义。

故名为语。

业义如前。

此摄假从实。

又云语者。

字等所依。

由带字等。

能诠表义。

故名为语。

此假实别论。

上离释也。

发语之思。

名为语业。

此亦发语之业。

名为语业。

依主释也。

故成业论云。

具足应言发语之业。

除发之言。

俱名语业。

喻说如前。

道准身业。

此合释也。

意者谓识。

能思量故。

趣向余生及境界故。

说名为意。

此说思量。

义通八识。

趣向余生及境界故。

为简别余。

余不思趣生及一切境故。

业亦同前。

上离释也。

作动意思。

说名意业。

此亦作意之业。

名为意业。

亦依主释。

成业论云。

具足应言。

作意之业。

除作之言。

但名意业。

或意相应之业。

除相应言。

但名意业。

此相应释。

思体是业。

意非业。

言意业者。

思义相应。

名为意业。

如念住等。

道义准前。

若决定思。

依主持业。

通有二释。

为审虑思所游履故。

此合释也。

又释或所动身。

是思业道。

三种思业依彼转故。

此即业之道故。

名为业道。

道非是业。

语意准此。

上依实业。

以释其名。

又释杀盗淫。

由思业起。

依身而生。

随世俗故。

亦名身业。

此说身表色。

由思所引名业。

依身生故名身。

或依身之业。

假名身业。

说善恶性。

亦复如是。

善不善思之所起故。

能表彼故。

假说表色。

为善恶。

业思所履。

故复名业。

若其语业。

与身少别。

语思发。

无别所。

依语即是业。

余同身释。

故唯识云。

或身语表。

由思发故。

假说为业。

思所履故。

说名业道。

此身语即业。

为业之道。

持业依主。

如次应知。

其意业道。

若虽身语贪瞋痴三业之所起。

名之为业。

亦得云业。

业即是道。

是业之道。

然不作是释者。

以有诸部说身语表。

名为业道。

故随彼释。

无说贪等即为业故。

不同身语。

准弥勒问。

同第三释。

彼云。

又身口七业。

即自体相。

名为业道。

余三者。

意相应心。

此说思名。

如是心所故。

不离心故。

此且总标。

又即彼业。

能作道故。

名为业道。

此释身语业得道名。

能与思业。

作於道故。

是论别标。

唯心是业。

彼心七业。

共根名道。

此释前七。

名为业道。

此论意说。

唯思是业。

正出业体故。

彼者彼身。

语表与心七业共起名道。

业依彼转。

名为共起。

此亦持业依主二释。

如次应知。

余三共相应。

名为业道者。

此释意。

三共业相应。

名为业道。

此相应释。

然贪等三。

非如身语。

不得名为业。

非造作故。

若成唯识第八云。

业之眷属。

亦立业名。

即贪瞋等。

亦得名业。

道义如前。

就十业道别释名者。

且十不善。

他命名生。

杀生即不善业道。

或杀生之不善业道等。

并准前释。

正能断命。

谓身表色。

思能发彼。

即说业思。

名为杀生。

故成业论。

由此思业能动其身。

令行杀盗及邪行故。

思力动身。

令有所作。

即名思作。

如世间说。

狂贼烧村薪草熟食。

此言说烧村熟食。

皆是火能。

说贼说薪。

因由彼故。

思名杀等。

亦复如是。

余皆准此。

损他财名不与取。

旧名为盗。

盗谓劫取。

今以对面强取他财。

亦不善业。

故云不与取。

损他妻等。

名邪欲行。

言与想违。

名为妄语。

说破坏言。

名离间语。

旧云两舌。

舌语舌是语具。

又复不二。

说不可意言。

名粗恶语。

旧云恶口。

口是语具。

亦非是语。

说染言词。

名杂秽语。

旧云绮语。

若不善心。

绮饰文词。

歌赞实德。

非不善故。

染着名贪。

憎恚名瞋。

颠倒推度。

名为邪见。

意三业道。

但依主释。

业之道故。

又释业眷属故。

亦名为业。

亦能通生异熟果故。

不善性故。

若尔贪等与业何殊。

答正益止助受故。

正能生果。

即唯在业。

即审决思。

正名业道。

从相应贪等为各。

各贪等不善业道。

从相应释。

或依主。

或复由思起贪等。

即说其思。

名贪不善业道等。

若其前后。

从所发名。

如杀生等。

但时者。

从相应名。

如念住等。

余二准知。

十善业道。

离杀生等。

翻前应知。

业道之名。

同不善释。

若萨婆多。

此十业道。

并依主释。

故俱舍十七云。

十业道中。

后三唯道。

业之道故。

立业道名。

前七是业。

身语业故。

亦业之道。

思所履故。

业业之道。

立业道名十善业道。

类此应释。

若经部师。

前七名同。

后三即以贪瞋邪见。

名为意业。

思分位故。

有部难云。

何得名道。

彼部不以通生名道故。

俱舍为释恶趣道故。

立业道名。

或互相乘。

皆名业道。

  三者辨相 #

  辨相有二。

初不善相。

后辨善相。

诸经论中。

多翻不善。

不广别明十善道相。

十地论中。

广明善相。

且不善相者。

瑜伽五十九云。

若广建立十恶业道。

自性差别。

复由五相。

何等为五。

一事。

二想。

三欲乐。

四烦恼。

五方便究竟。

若杂集第八云。

又杀生等。

应以五门分别其相。

谓事故。

意乐故。

方便故。

烦恼故。

究竟故。

瑜伽论中。

方便究竟。

合之为一。

想及欲乐。

离之为二。

杂集翻彼。

以为因方便事究竟故。

瑜伽合之。

开想欲二。

前后起故。

杂集以刀杖时。

或未断命。

故分为二。

内心微细。

合之为一。

或令厌因。

分想欲二。

欲令厌果故。

方便究竟。

分之为二。

各不相违。

且杀生者。

有情数为事。

想是害生名想。

我当害生。

为欲乐因。

贪瞋等是烦恼。

方便加害。

彼便命终。

名方便。

究竟是杀生业道相。

杂集准知。

弥勒问论有八。

一故心。

即第三欲乐。

二他。

即第一事。

三定不定聚生想者。

随何众生。

若至一於此名定。

或随所逢。

名不定。

但起彼想。

即第二想。

四疑心。

或彼非彼。

然必杀之。

亦第一事。

定疑异故。

五起损命方便。

六作即同作。

七不作相遣他故。

总是方便。

初方便总作不作别。

八无作相者。

即是究竟。

成无表相。

后四总是。

瑜伽论第五。

方便究竟。

此开合异尔。

皆不相违。

俱舍五缘。

一故思。

二他。

三他想。

四作杀加行。

五不悞而杀。

不与取业道。

事者。

谓他所摄物。

通情非情。

想者。

谓彼彼想物非一。

故名言彼彼想。

欲乐者。

谓劫盗欲。

烦恼同前。

下更不引方便究竟者。

谓起方便。

移离本处。

杂集多同。

故不别引。

弥勒问论。

盗九种者。

一者他护。

二彼想知他物。

三者知心为自他物。

四知不随。

谓知他物随我想。

五欲夺起损害心。

六知他物起我心。

谓取他物。

取自物想。

作不作无作相同前。

俱舍颂云。

不与取他物力窃取属己。

五相准前。

欲邪行业道。

事者。

谓女所不应行。

设所应非支非道。

非处塔等处。

非时作齐时等。

非量过度量。

若不应理。

一切男及不男。

想者於彼彼想。

欲乐者谓乐行之欲。

方便究竟者。

谓两两交会。

弥勒问论有八。

一护女人。

二彼想。

三疑心。

为自女他女。

为护不护等。

四道非道。

据他女。

五不护谓自女。

六非道非时。

谓於自女。

作无作相。

准知无不作者。

以是使时。

非自受乐。

故无遣使。

妄语业道。

事者。

谓见闻觉知。

不见闻觉知。

想者。

谓於见等。

或翻彼想。

欲乐者。

谓覆藏想。

乐说之欲。

谓欲覆此。

方便究竟者。

谓时众对论者者等领解。

离间语业道。

事者。

谓有情或和不和。

想者。

谓俱於彼。

若合若离。

随起一想。

欲乐者。

谓乐彼乖离。

若不和合欲。

方便究竟。

所破领解。

粗恶语事者。

谓诸有情。

能为违损。

想者谓於彼彼想。

欲乐者谓乐粗言欲。

方便究竟。

谓呵骂彼。

绮语事者。

谓引发无利之义。

想者谓於彼彼想。

欲乐者谓乐说之欲。

方便究竟。

谓谗发言。

言贪者。

事者。

谓属他财。

想者谓於彼彼想。

欲乐者谓即如是爱欲。

方便究竟。

谓於彼事定则属己。

瞋恚业道。

事之与想。

如粗恶语说。

欲乐者谓损害等欲。

方便究竟者。

谓损害等期心决定。

邪见事者。

谓实有义。

想者谓於有非有想。

欲乐者谓即如是爱欲。

方便究竟。

谓诽谤决定。

瑜伽第八及五十九六十。

并弥勒问论。

更有广多。

恐繁且止。

俱舍云。

欲邪行四种。

行所不应行。

染异想发言。

解义虚诳语。

染心坏他语。

说名离间。

非爱粗恶语。

诸染杂秽语。

恶欲他财贪。

憎有情瞋恚。

拨善恶等见。

名邪见业道。

引颂略知。

繁不广辨。

上十不善相。

十善相者。

翻前为相。

瑜伽第八。

云何离杀生。

谓於杀生起过患欲解。

起胜善心。

若於彼起静息方便。

及於彼静虑息究竟中所有身业。

如离杀生。

如是离不与取。

乃至离邪见。

应知亦尔。

此中如次。

翻前不善。

各各五相。

十住毗婆沙。

亦同此说。

十地论中。

文稍广。

大意亦同。

  四开合废立 #

  有二。

初开合。

后废立。

初开合者。

诸经论中。

或立一业。

谓离染。

又或立二业。

谓思业思已业。

又二谓善不善。

又二谓行及有。

又二谓漏无漏业。

又二谓表无表。

依瑜伽第九。

又有已作业。

有不作业。

增长业不增长业。

有故思业。

不故思业。

定异熟业。

或立为三。

谓三业。

又依瑜伽第九。

立善不善染无异熟业。

异熟未熟记业。

律不律处中业。

施戒修性业。

福非福不动业。

顺三受业。

顺三世业。

三界系业。

三学三断。

三曲三秽。

三浊三清净。

三寂静等。

或立为四。

弥勒问第三云。

又有四种。

一受波罗提木叉戒。

二禅定。

三无漏戒。

四远离烦恼戒。

前三可知。

依厌欲事中间道所转戒。

及能起破戒。

烦恼因缘。

谓黑黑异熟业。

白白异熟业。

黑黑白白异熟业。

非黑非白无异熟业。

能尽诸业。

又四。

谓顺现生后。

及顺不定受。

又四。

谓异熟定。

时定。

二俱定。

二俱不定。

又说五业。

即顺现生后。

加四时定报不定。

五报定时不定。

或立五业。

一他所劝请。

二他所教勅。

三无所了别。

四颠倒分别。

五根本执着。

或立六业。

谓不贪等。

作戒三种。

无作三种。

又六。

即五趣业上。

加不定业。

又六。

即六趣业。

或立七业。

即前七戒。

据声闻说。

即六趣业上。

加不定业。

或立八业。

即前顺现等四。

各有定不定。

为八。

或立为十。

即十善业。

及不善业。

或立十四。

即前七戒。

依无作。

或二十一。

即无贪等起前七戒。

或四十二。

前二十一。

有作无作。

故诸差别。

依此别义。

非总开合。

广如杂集第八。

瑜伽第九。

俱舍十六等。

寻文释义。

即知开合。

今明十善道。

略辨废立。

依俱舍第十三。

及弥勒问论第三云。

若约所依。

应唯一业。

一切业皆依身故。

若据自性。

唯语是业。

以三种中唯语即业故。

余二依主。

非即自性故。

若就等起。

亦应唯一业。

以一切业皆意等起。

皆从思生故。

毗婆沙师说立三业。

如其次第。

由上三因。

即约所依立身业。

据自性立语业。

就等起立业。

然准三业。

广有无量。

唯立十者。

以粗显故。

故俱舍十三云。

於前所说恶妙行中。

若粗显易知。

摄为十业道。

此即不摄加行后起。

及余根本。

轻业道者。

即礼施等。

皆不立之。

虽有敬重。

以不定故。

依大乘宗。

弥勒问论第三云。

若业能作道故。

名为业道。

即一切法。

於心皆应名业道。

此意诸法皆有作业。

与心为道。

心所履故。

何故但说十种业道。

不说无量业道。

答曰以胜重故。

以诸恶行。

及善行中。

十业道重。

余非重故。

不说无量。

重相可知。

若据不律仪。

即除处中业。

今总明十业处。

既有十业。

何故说三成业论云。

为显三业中杀盗等。

亦是业道收。

摄十业道。

劝励怖多所作者故。

此怖广行。

略为说三。

何不说一。

为遮执故。

成业论云。

有执诸业唯身所造。

非语非意。

为显彼二亦有所造。

故说三业。

此意语意。

亦有所造。

重损益业。

故说三业。

  五三业同异者 #

  声闻之人。

依四谛观十不善道。

及有漏善故。

十地论第四云。

恶业道者苦。

不善业道是集。

彼离是灭。

自性缘缚断故。

对治是道。

又善道者是苦。

善业道是集。

离彼使是灭。

缘缚断故。

非自性断。

彼对治是道。

智慧同观。

此虽同观。

即声闻别行。

然声闻修十善五相。

论云。

一因集。

修少善根。

为自利益。

其心狭劣故。

二畏苦。

厌畏三界故。

三舍诸众生。

远离大悲故。

四依止。

依师教授。

从他闻故。

五观故。

依声闻修习。

入人无我故。

辟支佛修。

有三种相。

论云。

一自觉不假他说。

二不能说法。

不能说法。

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

三观少境界。

而能通达深因缘法。

因集畏苦舍心三种。

辟支亦有。

若菩萨修。

有四种相。

论云。

一者因集。

依一切善根起行。

依一切生利益故。

其心广大。

见起恶及受苦果。

起悲利故。

二者用。

於诸众生。

起悲愍故。

前依悲心。

此即正行悲愍事业。

三者彼力。

依四种摄法。

方便增修故。

四者地。

依十大愿。

不舍众生。

求证佛果故。

此略文意。

彼更广明。

弥勒问论有八。

复次第一。

云何菩萨。

成熟修行。

答曰以不共外道声闻辟支佛。

以诸外道求世间乐。

修善业道。

二乘之人。

求涅盘乐。

修善业道。

离大悲心。

成熟小乘涅盘果故。

菩萨过彼。

虽复能证小乘涅盘。

依大慈悲勇猛心故。

舍涅盘乐。

求佛菩提。

修行十善。

为救一切诸众生故。

摄大胜愿。

其心唯以一切种智。

以为究竟。

是故菩萨不同外道声闻独觉。

余广如彼。

  六定散阙具者 #

  不善唯散。

阙具不定。

十善业道。

通於定散。

散位通二。

或阙或具。

皆成就故。

定位唯具意乐胜故。

以正道发。

必具足故。

唯是菩萨定心受故。

必具足持。

如十地论。

依一切善根起诸行故。

  七界趣有无者 #

  十不善业。

唯欲界有。

是不善故。

瑜伽六十云。

十种不善业道。

唯欲界系故。

若十善业道。

通三界。

及不系通无漏故。

若细分别。

且十不善。

准俱舍云。

那落迦中。

云通二种。

谓粗恶语。

杂秽语。

瞋三种。

皆通现行成熟。

由相骂故。

由忿恨故。

由相憎故。

如次有三。

无可爱故无贪。

现见业果故无邪见。

业尽方死故无杀。

无摄财女故无盗淫。

以无用故无诳语。

由业相现故。

诳语无用。

以常离故。

无杂间语。

北拘卢洲。

贪瞋邪见。

成熟不现行。

不摄我故。

无恼害事故。

无恶意心故。

如次无三。

唯杂秽语。

通现及成。

由彼时有染歌咏故。

无杀盗淫。

如地狱说。

欲天三州。

鬼及傍生。

十恶业道。

皆通成现。

然差别者。

天鬼傍生。

七业道中。

唯有处中。

无不律仪。

天或杀天。

及逼夺余。

有杀盗等。

若大乘中。

更未见文。

准弥勒问论。

说地狱有五。

两舌绮语贪瞋邪见。

无杀等三。

同俱舍说。

以无正心。

故无妄语。

以常无有正念相故。

无破坏心。

故无恶口。

所以常破坏故。

此文或悞。

应云无离间语。

前辨相中。

云起破坏心等。

名离间语故。

依逼恼故。

有两舌。

此文亦悞。

应云粗恶语。

前辨相中。

云起恼粗心。

名恶口故。

或可厌其破坏。

起粗恶语。

以常乐离不须破故。

不起恶口。

由依恼逼。

求欲离故。

有两舌语。

然前释胜。

以越次第故。

行相违故。

贪及邪见。

同俱舍说。

文虽说有。

据当有故。

故以毕竟有。

故名为有。

非是现有。

即同俱舍。

成非现行瞋。

即不同俱舍许有。

此说无故。

以心惛昧。

无是瞋故。

或识业故。

彼论并会。

以贪瞋邪见。

以毕竟有。

非是现有。

即有种子。

无现行义故。

会同处文。

或说有无。

北郁单越。

无前六种。

有后四种。

以命定故。

无有杀生。

无守护故。

无偷盗。

护女人故。

无邪淫。

彼欲受欲想。

至树下。

树曲枝覆。

则行淫欲。

若不枝覆。

面愧而知。

无诳他心故。

无妄语。

以常定心故。

无两舌。

常柔软语故。

无恶口。

有舞歌故。

有绮语。

余意业者。

以毕竟有。

非是现有。

余三天下。

及六欲天。

具十不善。

然云天不杀天。

而天亦杀余道众生。

又云。

又有人言。

天中亦截手足时。

即时还生。

若断其头。

若中间断。

即死不生。

亦有杀他物等不善业道。

色无色天中。

无不善业道。

同俱舍义。

更无差别。

三州六天。

鬼及傍生。

意亦同彼。

十善业道。

俱舍论云。

无贪等三。

三界五趣。

皆通成熟及现行二。

身语七支。

无色无想。

但容成熟。

必不现行。

无色圣者。

成於过未无漏律仪。

无想有情。

必成过未。

第四静虑律仪。

此据定道。

若别解者。

彼皆非有。

余界趣处。

除地狱北州。

七皆通二。

谓成熟及现行。

然鬼傍生。

有处中业。

若於色天。

唯有律仪。

即定道戒。

无处中故。

三州欲天。

皆具二种。

即律仪处中。

然欲天中有定道律仪。

亦无别解。

不许天中住梵行故。

准弥勒问论。

说有少别。

地狱北州。

意三业道。

以毕竟有。

非是现有。

此但成熟。

非是现行。

八难地故。

或轻微故。

前七业道亦应非有。

此论上亦除郁单越。

余三天下。

受十业道。

既不说受。

明知彼无鬼畜二趣。

下云亦无受法。

故亦非有。

虽有不杀等。

以不受戒。

不成别解。

以轻微故。

前七业道(乃至)轻微故。

成善业道故。

三妙欲天具有十善。

问论云。

杂受法。

有受法。

杂受果处。

非是难地。

有法故。

具十善道。

或杂受法。

法有处中。

有受法。

谓律仪。

色天亦受。

论云。

色界天中。

有受法现行。

受善法摄取故。

此说别解菩萨律仪。

又说彼有无漏善业道。

然不说受。

以先得故。

欲界天中。

许有无漏受法得。

初入圣故。

文中不说。

三洲受无漏者。

以极成故。

又云无色界中。

唯有心业道。

以成熟业。

非是现有。

以不受故。

或心业道。

彼可现有。

言成熟业。

据前七说。

成定道故。

非是别解脱。

诸定成熟。

皆是无表。

非有表故。

前来所说。

多据别受。

若自性成。

不妨北洲三恶道有。

以有信等善故。

或轻微故。

不成业道。

有处中故。

得有信等。

若准菩萨三聚净戒。

既通五趣。

十善亦尔。

菩萨璎珞本业经中。

许皆通故。

即通五趣。

皆有十善。

许皆受故。

然除无色。

无趣大故。

  八得果差别者 #

  初明不善。

准十地第四说。

不善业各有二果。

异熟等流。

弥勒问论第三。

瑜伽第九。

及第六十。

杂集第九。

俱舍十七。

萨遮第四。

各说有三。

加增上果。

据法士用。

亦得有士用果。

然诸论中。

多约人士夫。

不说得士用。

然异熟果。

瑜伽等中。

多增上说。

受地狱。

十地杂集。

据各三品。

名三恶趣。

受异熟果。

诸文受果。

多分相似。

且引十地受二果言。

杀生之罪。

能令众生堕於地狱畜生饿鬼。

若生人中。

得二果。

一者短命。

二者多病。

余异熟同。

但等流别。

盗等流二。

一者贫穷。

二者共财不得自在。

淫等流二。

一者奴不贞良。

二者妻相诤。

不随己心。

妄语二者。

一多被诽谤。

二恒为多人诳。

两舌二者。

一得破坏眷属。

二者得弊恶眷属。

恶口二者。

一常闻恶声。

二所有言说。

恒多诤讼。

绮语二者。

一所说正语。

人不信受。

即不威肃。

二所有言说。

不能辨了。

贪欲二者。

一贪财恒无厌足。

即贪增。

二者多求恒不从意。

瞋恚二者。

一常为他人。

求其长短。

二者常为他所恼害。

即瞋增。

邪见二者。

常生邪见之家。

二心恒謟曲。

即痴。

增上果者。

杂集俱舍。

略云杀生业。

外乏光泽。

不与取故。

多遭霜雹。

欲邪行故。

多诸尘坌。

虚诳语故。

多诸臭秽。

离间语故。

高下险阻。

粗恶语故。

居地咸卤。

硗确秽恶。

杂秽语。

时候乖变。

贪欲故。

果变鲜少。

瞋恚故。

果味辛辣。

邪见故。

果味辛苦。

或全无果。

瑜伽六十。

说之处广。

恐繁不引。

二十善果者。

有漏得四。

除离系。

无漏得四。

除异熟。

若互相资。

具得五果。

杂集俱舍弥勒问论。

多翻上说。

然异熟果。

通生三界。

离系果者。

通得三乘。

如前三乘差别文引。

又前三果。

如十轮经第八第九。

萨遮尼乾子经第三四说。

无垢称经第一。

明说增上果云。

菩萨证得大菩提时。

寿量决定。

大富梵行。

言诚谛。

常以耎语。

眷属不离。

善宣蜜意。

离诸贪欲。

心无瞋恚。

正见有情来生其国。

彼自性有等流果。

望菩萨感。

即增上果。

又弥勒问论。

引婆伽罗龙王所问经中。

十善业道。

各得十果。

且不杀生。

得十种离烦恼热清凉之法。

一施无畏。

二住大慈。

三断烦恼。

四取无病。

五长寿因。

六非人护。

七睡窹安。

八不恶梦离怨恨心。

九不畏外道。

十退生天中。

  九依境者 #

  瑜伽六十云。

杀生邪行。

妄语离间。

粗语瞋恚。

此六业道。

有情处起。

虽於非情亦起瞋。

或轻非业道。

不与取贪欲业道。

资财处起。

通情非情。

绮语业道。

名身处起。

缘饰词故。

邪见业道。

诸行处起。

犹於善恶行。

生诽谤故。

准俱舍论第十六云。

谓杀粗语瞋。

有情处起。

偷邪行贪。

众具处起。

唯邪见一。

名色处起。

虚诳离间杂秽语三。

名身处起。

二於所说。

名据增故。

不尔可通。

由起修意。

有表无表。

加行后起。

方便究竟。

如是多门。

广如前引。

诸经论文。

恐繁且止。

  十问答者 #

  一问出体之。所有三业。皆思为体。何故业道。契经中言。由身三种故思造业。作及增长不善故。能生苦果。

  答成业释云。此经意说。能动於身。以身为门。身为依处。缘杀盗淫为境。思业为因。能感苦果。异熟名身三种故思造业。非即是身表色为业。

  二问既唯思业。经何说二。所谓思业。及思已业。

  答即前所说三种思中。初二种思。名为思业。第三一思。名思已业。无违经过。

  三问若三种业。俱思为体。於散乱心。及无心位。尔时无思。如何得有名具律仪不律仪者。

  答言由差别所熏成种。不损坏故。名律不律者。

  四问何名损坏。

  答谓若思能发於表。因此弃舍善恶律仪。及余舍因。亦能损坏处中业道。准此释知。

  五问释名中云。若即业名道。皆悉能趣地狱等者。何故余三。非是业道。此问意云。贪无贪等善恶趣。何非业道。

  答云如彼七业。此三能作彼根本故。以相应故。不能如彼业故。不名善道。此意为因发业能往趣。非造作故。不名业道。

  六问曰。如身业思得彼名。由思动身。令行杀等。动意之业。名意业者。为当动意。令起贪等。思得彼名。如身业等。为不尔耶。

  答设俱何过。

答二俱有失。

若思动意。

令起贪等。

何故彼说由贪等起。

若不是。

何故说思。

名为意业。

答如杀生。

虽思动发。

亦以贪等为方便。

此亦如是。

近远异故。

远贪等。

近即在思。

又思正动。

贪等助缘。

  七问若以贪等为贪等方便。此贪起时。非业道耶。

  答加行不定。又复加行。或有或无。俱舍说无。说意地三。三为加行者。无间生故。据体加行亦成业道。不同杀等有三时。

  八问业道相中。且杀生罪。色无实命。如何可杀。

  答虽无实命。断和合体。名为杀生。令彼五蕴。此期不续故。

  九问何者名生。

  答俱舍二说。

一云息风名生。

二即命根名生。

准理命根名生为胜。

四定已上。

虽无息风。

由名生故。

由此命根。

连持色心。

令实命根。

不能连持。

或谈生体。

虽是命根。

今言杀生。

据总相说。

由此云断和合体。

名为杀生。

若尔灭不待因。

彼命自灭。

岂由於杀命方断耶。

答二十唯识云。

令他违害命根事起。

此意由杀力故。

令他身违害事起。

令后不续故。

  十问於三世中。为杀何蕴。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

  答有说。住现在坏未来。复有说言。坏未来现在。以现在阴刀杖能倒。能作害事故。论二解中。不分邪正。准道理说。害未来故。如断烦恼。

  十一问於五蕴中。杀何蕴耶。

  答有云唯坏色阴。以刀杖等。能割触故。有说五阴。自余四阴。虽不可触。而依色阴住。色阴坏故。彼亦随坏。如破瓶故。水乳亦失。

  十二问遣使仙瞋。令杀生时。何时成根本。

  答依弥勒问论说。无表根本。使及夜叉杀彼生时。始成无表根本业道。

  十三问既口动心念。成杀业者。何非属此语意业耶。

  答亦彼论说。口说心念成根本业。可是语意。此时未来。非语意业。若是语意。说言心念。彼命应断。既不如是。故属身业。

  十四问语动心念。此时此处。此等方便。而行杀彼。使等违此。成业道不。

  答杀者得罪。教者无过。彼时处越期心故。不限时处。随杀即成。

  十五问若杀生时。能杀所。俱时命终。若所杀后死。得杀罪不。

  答不成。所依别故。余身中无加行故。

  十六问於余业道。心念遣使皆得成不。

  答邪欲不成。余六许成。意三业道。虽无文说。亦无遣使。要自起故。

  十七问邪见如何拨善恶行。以见好施。而贪不施。而福等。此意福由施得。贪由不施。今应有习。何故相违。

  答久习悭人。

忽遇良田。

小施获福。

久习性故。

今不能施。

於非福田。

无信心故。

不至心故。

为名称故。

为求事故。

求尊重故。

不约富报习施成故。

今生犹施。

余准此知。

  十八问离杀生者。为於可杀边离。为於不可杀边离。为通二邪。

  答於可杀不可杀众生边离。若唯於可杀边。於不可杀边。得离杀生福。不应理故。此同俱舍。以共发故。

  十九问轮王亦能十善化人。成别解不。

  答得是业道。非别解戒。别解戒。要由佛所成故。

  二十问业道别解。有何差别。

  答业道据性罪。别解亦通遮。又善恶业。不由受得。善律仪者。要由受得。

  二十一问。十善别解。与十善业道。体性皆同。二有何别。

  答处中律仪。二种别故。轮王化世。处中业道。佛所说受。即律仪故。轮王若依佛教受法。即律仪摄。以通七众。为他受故。除出家戒。

  二十二问。开合废立。何不立眼等业。

  答如前说。 #

  二十三问。饮不饮酒。礼忏打缚。何不立身语业道。

  答以彼轻故。 #

  二十四问。不饮酒等为身业。为心业。若是心业。相翻有违。如杀不杀。俱身业故。若身业者。何故弥勒问论。云是心业。

  答在思能防。不起身故。名为心业。理实身。定不定业。於何极重。於何现报。一思一业。一思多业。破僧五逆。三业何重。如是多问。

  所有问答。广如上引经中说。略举应知。

  大乘法苑林章补阙卷第八(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