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受戒录

续藏经 比丘尼受戒录

 清 弘赞述 #

  

  比丘尼受戒录 #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 弘赞在犙 述

  稽夫中边得戒。

始末源由。

中制十人受具。

边许五人得戒。

中是中天竺。

天竺之东际白木调国。

南际靖善塔。

西际一师黎仙人山。

北际柱国。

自此四外。

名为边国。

震旦乃在白木调东二万七千余里。

开持律五人得授大戒。

昔汉明帝初。

摩腾法兰二法师来至此土。

与人出家。

唯剃须发。

披缦条衣。

授彼五戒十戒而已。

以不满五人。

不得受具。

后至汉桓帝。

一百余年内。

犹三归五戒十戒。

递相传授。

桓帝已后。

北天竺国。

有支法领等五沙门。

来至汉地。

始於长安与人授具足戒。

其时大律未有。

唯口诵出戒本一卷。

羯磨一卷。

流行此土。

时尼众来求受戒。

五僧曰。

如律所明。

唯开边地五人僧受具戒。

不论尼众。

是时诸尼辞退而还。

泣泪如雨。

曹魏初三年。

中天竺昙摩迦罗(此云法时)。

至雒阳。

译出戒律。

立羯磨受法。

准用十僧。

於是佛法大行震旦。

为东夏受戒律之始也。

时汉末魏初。

东天竺国。

有二尼来到长安。

见诸尼众问曰。

汝等谁边受戒。

尼众答曰。

我到大僧所。

受五戒十戒而已。

二尼叹曰。

边地尼众。

悉未有具。

即为还本国。

化得一十五人来。

三人在雪山死。

二人堕黑涧死。

唯余十人到此。

诸尼悉赴京师。

与授具戒。

后到吴地。

亦与彼尼众受具。

西尼思慕本乡。

遂附舶南海而还。

及至上船。

唯有七人。

三人命终。

来去经途十有余年。

又按高僧传。

宋元嘉十年。

西天僧伽跋摩。

至建康。

敕住平陆寺。

为京师沙门慧照三百七十人。

渡蔡洲岸。

於船中再受具戒。

或问其意。

照曰。

以疑先受。

若中若下。

更求增胜。

故须重受。

依本腊次。

十一年。

求那跋摩。

於南林寺立戒坛。

为僧尼授戒。

为震旦戒坛之始。

时师子国。

比丘尼八人来未几。

复有尼铁索罗三人至。

足为十众。

乃请僧伽跋摩为师。

为景福寺尼慧果等。

於南林戒坛。

依二部重受具戒。

度三百余人。

噫。

古人忘身为法。

不惮数万里而来。

然此方得戒者。

岂可不生难遭想哉。

惜夫今当末法。

知法秉羯磨者难得。

而二部僧尼受戒。

失传久矣。

昔摩腾罗汉。

并诸贤哲。

多是果位圣人。

尚不敢违律。

僧不满数。

与人授具。

一部僧而与尼授大戒。

我等何人。

敢违佛教。

灭佛正法。

致他永失比丘比丘尼性。

得虚假名。

授受俱成非法矣。

顺治十四年。

余在广州羊城。

时各县余尼来求受具。

余辞不获已。

因立二部僧。

各满十人。

与授大戒。

自后十人难得。

但有五人以上。

亦与为授。

要须持律清净。

故云边地持律五人得受具戒。

其尼亲教师。

要满十夏。

而羯磨教授二师。

及余证人。

无论岁腊。

事须解律。

纵律未能精炼。

其羯磨者。

必是持律明了。

方许秉法。

若不如是。

强与他授。

令他尽寿戒不沾身。

罪非小也。

虽云边地五人僧受。

不论尼众。

斯乃古人慎重。

边地僧尚难得。

尼众何能易有。

兹以窃推。

律既许僧。

尼必预列。

昔迦旃延尊者。

在西天竺。

阿盘提国。

有长者子名亿耳。

出家求受具戒。

时彼国无十人僧。

不得受具。

乃往白佛。

佛听边地五人得受。

时因缘在僧。

故未及论尼。

况今末法出家。

遇正教者实难。

若不论尼。

则尼部全缺。

八敬谁修。

虽是边地。

而有持律清净十人。

别拣五人。

律文不听。

知非持戒清净。

方任拣择。

以受戒事大。

一不如法。

则戒体斯失。

今诸方丛席。

为人授具。

既不知作法结僧大界。

戒坛奚立。

则戒无由得矣。

故云。

若不结界。

一切羯磨受戒等法。

俱是空作。

复不依律作白羯磨。

唯师自心。

在沙弥白衣前。

杜撰唱说。

非法为法。

以讹传讹。

递相踵习。

沿波日久。

不觉其非。

佛言。

若有秉羯磨说戒。

则正法未灭世间。

又云。

毗尼藏住。

佛法亦住。

是故弘绍之宾。

特宜遵教。

俾正法而恒存。

木叉而永固也(戒坛。

即戒场。

在大界内结)。

已上略述得戒缘由。

向下录得戒和尚阿阇黎。

二部僧名。

并记自受戒年月日时。

以识戒腊尊卑也。

比丘尼弟子      年  月  日 时生族姓 系  府  县人於    年月  日拜  师出家 僧部戒於    年  月  日 时受 和尚

具足戒秉羯磨阿阇黎名  号  轨范师尊证僧伽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尼部亲教师尼名  字羯磨师尼

名  字教授师尼名  字证戒尼僧  贤部   贤部   贤部   贤部  贤部   贤部   贤部附作法略仪

  初受具足戒尼。未能即阅大律。其亲教阇黎二师。当与戒本令其熟读。使知护持。无致亏犯。及识布萨。自恣。受衣。净施等法也。

  布萨法 #

  (半月半月布萨。下至有四比丘尼。即应诵戒本。不足四人。三人。二人。当对首布萨。若有所犯。应先忏悔已。然后布萨)。

  对首说戒法 #

  (至布萨日。若有三人。各各相向露顶。脱屣。互跪。作如是言)。

  二大姊。一心念。今僧十(五四)日说戒。我某甲比丘尼清净(三说。后二人。亦如是说。若只有二人。除上二字。即云大姊)。

  心念说戒法 #

  (若只有一人。应心念口言)。

  今日众僧十(五四)日说戒。我某甲比丘尼清净(三说)。

  对首安居法 #

  (前安居四月十六日。应对一知法比丘尼言)。

  大姊一心念。

我某甲比丘尼。

依某僧伽蓝(若在村内。

非僧住处。

应云某聚落。

若在别房。

应云某房)。

前三月夏安居。

房舍破。

修治故。

(三说。

彼应语云)好。

(答言)善(若后安居。

至五月十六日。

应云后三月)。

  心念安居法 #

  (若无所依人对作法。即自心念口言)。

  我某甲比丘尼。依某处某房。前三月夏安居(三说)。

  对首受日法 #

  (若有佛法僧事。或檀越父母等请唤。不及即日还。若须二日。乃至七日。应对一比丘尼言)。

  大姊一心念。

我某甲比丘尼。

受七日法出界外。

为某事故。

还此中安居。

白大姊令知(三说。

不应为饮食衣物故去也。

若前事不及七日还。

当从僧乞十日。

半月一月。

羯磨去)。

  对首自恣法 #

  (凡有所犯。应先忏悔已。然后自恣。若住处有五比丘尼。应僧中差受自恣。若无五人。四人当对首各各相向。作如是言)。

  三大姊一心念。今日众僧自恣。我某甲比丘尼自恣清净(三说。若有三人二人亦如是作)。

  心念自恣法 #

  (若只有一人。应心念口言)。

  今日众僧自恣。我某甲比丘尼。自恣清净(三说)。

  受五衣法 #

  (佛言。五衣应受持。有衣不受持。得罪。过十日。即犯舍堕。若得如法衣。应具威仪。对一比丘尼。或亲教师。或阿阇黎。如是言)。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安陀会。五条衣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郁多罗僧。七条衣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是僧伽黎(若干)。条衣受(若干)。长(若干)短。割截衣持(三说)。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是覆肩衣受。长四肘。广二肘半。是覆肩衣持(三说。佛制恐污三衣。用覆两肩。然后着三衣在上)。

  大姊一心念。

我比丘尼某甲。

是衣厥修罗衣受。

长四肘。

广二肘。

是衣厥修罗衣持(三说。

厥修罗。

此云篅衣。

即裙也。

以两头缝合。

形如小篅。

着时入内。

抬使过脐。

各蹙两边双排擪脊。

系之以绦。

篅即谷围也)。

  受尼师坛法 #

  (应云)。 #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尼师坛。是我助身衣受(三说)。

  受钵法 #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长用故(三说)。

  受十六枚器法 #

  (即日得器。应即日受。可须用者。十六枚。余者当净施。若遣与人。谓大釜。小釜。二盖。水瓶。及盖。洗瓶。及盖。四盘。二小杓。二大杓。受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某器。是我十六枚数。今受(三说)。

  受非时药 #

  (佛听饮八种浆。即果汁。谓梨。枣。甘蔗。蒲萄。藕根等。应先净人擪已。滤过。澄清。从净人手受。应对一比丘尼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有某病缘故。此某非时浆。为经非时服故。今於大姊边受(三说)。

  受七日药 #

  (酥。油。生酥。蜜。石蜜。一受得七日自手取服。八日即施与人。自不得服。应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有某病缘故。此某七日药。为共宿七日服故。今於大姊边受(三说)。

  受尽形寿药 #

  (谓丸。散。一切咸酸等。不任为食者。一受得自取服尽。应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有某病缘故。此某尽形寿药。为共宿。长服故。今於大姊边受(三说)。

  净施法 #

  (有二种净施。一真实施。二展转净施。真实净施。应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有此长衣。未作净。今为净故。舍与大姊。为真实净故(谓真实舍与他。欲要着。应问彼。乃着)。

  展转净施法 #

  (比丘尼受戒已。

除五衣外。

所有一切新旧衣服。

对一比丘尼说净。

不说。

过十日即犯舍堕。

后凡所得衣。

若布。

下至长一尺四寸。

广七寸。

即须说净。

作如是言)。

  大姊一心念。

我比丘尼某甲。

有长衣。

未作净。

为净故。

施与大姊。

为展转净故。

(彼受净者。

应云)大姊。

汝有此长衣。

未作净。

为净故。

与我。

我今受之。

(受已语云)汝施与谁。

(答云)施与某甲。

(受净者云)大姊。

汝是长衣未作净。

为净故施与我。

今受之。

受已。

汝与某甲。

是衣某甲已有。

汝为某甲善护持着。

随因缘(当称一比丘尼名为净主。

或亲教师。

或阇黎师。

若净主死。

即须别称一净主。

将前所有衣物。

称后净主名。

说净)。

  (其余一切作法行护威仪。备载羯磨本。及沙门日用中。自当检阅)。

  八不可过法 #

  (亦云八敬法。佛告阿难。我今为女人。制八尽形寿。不可过法。若能行者。即是受戒。何等为八)。

  一。

虽百岁比丘尼。

见新受戒比丘。

应起迎逆。

礼拜。

与敷净座令坐。

如此法应尊重。

恭敬赞叹。

尽形寿不可过。

  二。

比丘尼不得骂詈比丘。

诃责。

不应诽谤。

言破戒。

破见。

破威仪。

如此法应尊重(余词如上说)。

  三。

比丘尼不应为比丘作举。

作忆念。

作自言。

不应遮他觅罪。

遮说戒。

遮自恣。

比丘尼。

不应诃比丘。

比丘应诃比丘尼。

如此法。

应尊重(余词如上)。

  四。

式叉摩那学戒已。

从比丘僧乞受大戒。

如此法。

应尊重(余词如上)。

  五。

比丘尼犯僧残罪。

应二部僧中。

行摩那埵。

如此法。

应尊重(余词如上)。

  六。

比丘尼半月。

从僧乞教授。

如此法。

应尊重(余词如上)。

  七。

比丘尼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

如此法。

应尊重(余词如上)。

  八。

比丘尼僧。

夏安居竟。

应比丘僧中。

求三事自恣。

见闻疑。

如此法。

应尊重(余词如上)。

如是阿难。

我今说此八不可过法。

譬如有人於大水上安桥梁而渡。

女人若能行者。

即是受戒(云云)。

  比丘尼受戒录(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