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诵经法记

续藏经 观心诵经法记

 隋 智顗说 唐 湛然述

  

  观心诵经法记 #

    天台大师 说 #

    荆溪尊者 述 #

  大师以无碍辩力。

无缘慈力。

随机益物使不空过。

故於诵习。

别施方便纲格。

虽即不逾大旨。

而於别行网目还殊。

故更寄之以具诸行。

余霟承宗匠。

颇揽异同。

以理冠之事无不可。

但根缘不等。

修习者希。

故略指方隅以拟行事。

然一家行旨必藉十乘。

此中义求於理以足。

的辨相状或未分明。

故今先於当文节目指示谛境。

义立十乘。

次揽广文以点宗要。

先分节文者。

文中自三。

初示身口仪则。

即序分也。

义兼自他。

次第二下。

正示观。

当自行。

三第三下。

即流通也。

义当化他。

於正观中分之为二。

先法次义。

法谓观法。

义具众行。

初文境也。

二次须下即观智也。

此中亦二。

先释次结。

释中为三。

初文假观。

二次观下空观。

三虽无下中观。

次能作下总结。

次虽无下明具诸行。

於中又二。

初正明具法。

次从三世下称叹抑扬。

初具法中四。

初具六度。

次自行下判权实。

三若能下具三因。

四若观下具三德。

於三德中有修有性。

  夫欲诵经灭罪。第一先须盥漱整肃威仪。别座跏趺而坐。

  第二入观。观所坐之座高广严好。次观座下皆有天龙八部四众围绕听法。

  次须运心作观。观我能为法师。传佛正教。为四众说。想所出声。非但此一席众。乃至十方皆得听受。名为假观。

  次观能说之人所诵之经。

何者是经。

为经卷是。

为纸墨是。

为标轴是。

诵音为口出。

为龈腭和合而出。

为有我身。

为无我身。

谁是诵者。

为心是诵。

为口是诵。

为和合出。

观此四众。

为是实有。

为从想生。

四众非有。

无我能诵。

是名空观。

  虽无所诵之经而有经卷纸墨文字。

虽无能诵之人而有我身为四众宣说。

虽非内外不离内外。

虽非经卷不离经卷。

虽非身口不离身口。

从始至终必无差谬。

名不可思议。

能作此解能作此观。

名为三观於一心中得。

不前不后三观宛然。

  虽无施者而有法施。

虽无受者四众炳然。

虽无法座登座宣说。

非一二三而一二三。

名为法施檀波罗蜜。

专心诵持无诸遮碍。

名为持戒。

忍耐恶觉。

名闻财利皆不能恼。

名之为忍。

一心不息。

从始至终无有懈怠。

名为精进。

专念此经无有爱味。

名之为禅。

分别无谬。

序正流通无不谛了。

句文分明。

名为般若。

是名六波罗蜜具足。

  自行此经名之为实。传授外人名之为权。若能一生。以此成辨功德。

  於无始心名为正因。仍有观心名为了因。高座为四众说授名为缘因。

  三因具足。

若观未明但是性德。

研之不已观心相应名托圣胎。

以胎业成就名为修德。

中间四十一位亦修亦性。

至於极果名为种智。

伊字三点不纵不横。

名大涅盘。

名到彼岸。

名第一义空。

平等大慧是名诵经。

正观三世诸佛。

无不从此而生。

信者可施。

无信莫施。

第三流通者。

若自调度不名为慈。

见苦不救不名为悲。

既修正观现前。

复应庄岩法界。

所诵经竟出观之后。

以此运观功德。

已登正觉者愿广度众生。

入位之人悉登上地。

未入位者即运慈悲二法。

愿未来世共成正觉。

  次义立十法者。

如向观境即妙境也。

修观义当心。

次修空观。

义当止观。

次修中观。

义当破徧。

次总结束。

义当通塞。

次具六度。

义当道品。

权实三因。

义当正助。

次辨修性。

义当次位。

第一义空。

义当安忍及以无着。

但依之修行。

於理略足。

於心中法而未甚分明。

故更授广文以助行者。

使十乘观法不出于诵持。

所观十境徧通乎声色。

故复重明以先先辙。

一者。

了向观境。

心性界如。

具三谛。

即妙也。

二者。

依斯妙境。

发誓而诵。

求三德果。

利十界生。

三者。

一一文句。

念念无遗。

心性皎然。

寂照双运。

四者。

寂照而诵。

圆融徧破。

总摄横竖无生教门。

五者。

观诵心性。

念念虽着。

尚无无着岂有於着。

六者。

晓诵心色。

念处宛然。

寂均调试。

诸品具足。

七者。

於诵习。

弊念起。

事理合然而兼治。

八者。

应知诵心虽具。

寂照自达已。

位六即途。

九者。

於诵习时违顺境起。

专以寂照安之。

十。

依观诵功。

已得相似。

六根爱此似位。

名为顶堕。

若修离爱进入铜轮○於业魔王禅见慢二乘诸动者。

即当移观勤而观之。

随境观成。

依前习观。

若不亏所诵而兼治之。

弥为胜术。

最为高尚。

诵经既尔。

诸行亦复。

然但得名随行十乘。

委悉终须具依大部。

问。

大部令观阴.界.入境。

与此诵经同异何别。

答。

义同事异。

言事异者。

诵持之即善阴故。

故诵身口即色阴也。

领纳文句即受阴也。

想缘义味即想阴也。

作是诵持即行阴也。

了别分明即识阴也。

阴与界.入合不同。

若能於兹体达色心。

使具十观十境无遗息。

何减大部之行。

但有融今古会释教理以为异耳。

  观心诵经法记(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