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贯义

续藏经 摩诃止观贯义科

 明 天溪说 清 灵耀补定

摩诃止观贯义科序

  荆溪注解三部。

均提大义。

而於辅行事实尤为详晰。

但湛师着述之时多。

讲说之日少。

故於科章殊逊劼毖联贯之妙。

后人谬称荆溪三部必要谨遵。

以念注解为讲经。

读科头为家法。

甚至猜科为注。

扯注为科。

牵合讹蔓。

祖意翻晦。

昔天溪老人唯提大师义意。

立科讲授。

文旨昭明。

如日出地。

彼时予有私记。

未敢成书。

所以冀天溪定科出耳。

不图老人即世。

片言只字俱付丙丁。

哲人既逝。

斯文恐湮。

因於讲次。

缀辑前闻。

参以管见。

移易增损。

成止观科上下卷。

诒赠后贤。

尚亦小补。

名贯义者。

惟使止观义理联贯昭明。

不致埋没於注解家葛藤脚下去耳。

或曰。

然则是科特为智者功臣欤。

答。

予若讲贯佛经时。

亦单提契经义理示人。

不能步趋智者注解。

累累叙科於前。

屑屑念注於后。

为弘经也。

敢谓佛祖功臣。

庶非埋没佛祖宗旨於后人脚跟下之罪人云耳。

  壬戌秋日嗣兴天台教观第五世比丘灵耀序於楞严讲寺之大树方丈

  

  摩诃止观贯义科上

    清 天溪和尚说 #

    门人灵耀补定 #

  一总题(摩)二别文(二)

一缘起(二) #

一说(二) #

一标举所闻(三)

  一未闻(止)  二正闻(智)  三不尽(虽)

二述明宗本(二)

  一征讨宗元(然)二正述宗本(二)

  一标(行)二释(二)

一付藏宗传(二)

一叙付法缘(二)

  一佛传迦叶(大)二诸祖递承(二)

  一正叙(迦)  二结数(付)

二出付法益(三)

  一标益多(诸)  二引事明(昔)  三结付意(佛)

二今家宗传(二)

一检宗承(四)

一章安所承(三)

  一所说法门(此)  二现世化道(智)  三证入品位(位)

  二智者所承(智)  三南岳所承(南)四北齐所承(二)

  一正叙(文)  二简明(疑)

二述传观(三)

一正述传观(三)

  一举示(天)  二列名(一)三释相(二)

一略说(三) #

  一出旨(皆)  二明相(渐)  三结意(为)

二广说(三) #

一渐次观相(三)

  一结上标起(略)  二释明观相(先)  三结成止观(是)

二不定观相(二)

一观相(三) #

  一不定法(不)  二不定观(或事)  三不定名(或息)

二辨差(二) #

  一不定与渐次辨(二)二二观与圆顿辨(二)

  一问(疑此)  二答(然然)

三圆顿观相(三)

  一正示(图)二详明(三)

  一详初缘句(系)  二详造境句(一色)  三详无不句(无苦)

  三结显(法) #

  二引证劝信○  三示知文意○

  二结(已) #

  二正说○ #

○二引证劝信(二)

一引证(二) #

一正证圆观(三)

  一拣示(渐)二正明(二)

一如来分别为说(三)

  一引经(如)二释明(二)

  一开章(此)二随释(六)

一闻圆法(三)

  一标(云)二释(二)

  一闻一念圆常(闻)  二例诸法皆具(闻)

  三结(是) #

  二起圆信(云)  三立圆行(云)  四佳圆位(云)五圆自在庄严(二)

  一征起(云)二释相(三)

一法明(三) #

  一标(彼)  二释(或)  三结(是)

  二譬解  三合显(菩)

六圆建立众生(三)

  一标(云)二释(三)

  一法(或)  二譬(故)  三合(菩)

  三结(是) #

  三结况(初) #

  二闻者恩大难酬(如)

  三例余(一经)

二重证三种(二)

  一请(疑)二证(二)

  一示引略(然)二正引文(二)

一一经具证三观(四)

  一净明三义  二大品三义  三法华三义  四涅盘三义

二一经单证一观(三)

  一无量义证渐(无)  二六种经证圆(华)  三华严证不定(华)

  二劝信○ #

○二劝信(三)

  一举示能证(上)  二出指所证(过)  三结明定信(如)

○三示知文意(三)

  一标指(既)二示明(二)

  一正出三文(次)二示三文意(二)

  一示说文意(虽)二问答说意

  一以默难说(疑)二责徧示正(二)

  一责偏(然)二示正(二)

一对默示说(四)

  一教法通别皆可说(大)  二谛理真俗皆可说(大)  三行事说默皆是道(净)  四示人人法皆能示(法)

二明说示人(三)

  一原说教意(若)  二明示文意(大)  三出三文旨(若)

  三结成(为) #

○二正说(五)

一开章(二) #

  一标列(合)  二出意(十)

二生起(三) #

  一示意(生)二释义(二)

  一通论(至)二别论(二)

  一释名(别)  二明相(所)

  三结成(秪) #

三分别(二) #

  一示意(分)二正分(二)

  一征列(今)  二答释(初)

四料简(四) #

  一简今是一顿(问)二简皆是显观(二)

  一正简观显不观秘(问)二任论有得有不得(二)

  一问二答(二)

  一立(答)二释(二)

  一明教得不得(教)  二明观得不得(若)

三简皆是大乘(二)

  一简初后二深(问)二简初后俱浅(二)

  一简小非三观(问)  二简小非是渐(问)

四简文门并实(二)

  一问二答(二)

  一直示(答)二转明(二)

  一文是其门(众)  二文门并实(文)

  五解释○ #

○五解释(二)

  一牒示(解)二正释(十)

一大意(二) #

  一牒章(初)二释明(三)

  一示意标门(蠧)二生起因缘(二)

  一正明(云)  二对广(生)

三随章解释(五)

一发大心(三)

  一标章(就)二释明(三)

  一方言(菩)二简非(二)

一简非心(二)

  一标示(今)二释明(三)

一列心道非相(三)

  一举数(略)  二列相(若其)三结示(三)

  一结略数(若心)  二明开合(或)  三示举端(举)

二出浊心起相(三)

  一法(或先)  二譬  三合(集)

三简起心浊相(二)

一约苦谛升沉世间简(二)

  二约苦谛二双法简(又)  二举集等六双法例(有)

  二约谛智曲拙灰近简(又)

二发是心(二)

一止非观是(二)

  一正明(若)  二结位(初)

二感应发心(二)

  一问二答(二)

一正出感应道交发心(三)

  一正示(答)  二释明(如)  三结显(动)

二示明经论此观感应(二)

一示感应意(二)

一正示随悉五复(二)

  一禅经四随(禅)二智论悉复(二)

  一四悉(智)  二五复(更)

二随出五缘与同(二)

  一举示(此)二释明(三)

  一示意(若)  二引释(论)  三结成(故)

二会意义同(二)

  一标示(然)二会同(二)

一会五缘同经论(二)

一正会同(二)

一五缘与随悉意义同(二)

一意同(二) #

  一会通(四)  二结示(当)

二义同(二) #

  一出经论(随)  二正会通(又)

二五缘与五复意义同(二)

  一会通(又)  二结示(所)

二明成显(二)

  一出感应(又)二明相成(二)

  一略出(或)  二结广(如)

  三结观名(还)

  二会十广同五略(又)

  三显是○ #

  三结示○ #

  二修大行○  三感大果○  四裂大网○  五归大处○

  二释名○  三体相○  四摄法○  五偏圆○  六方便○  七正观○  八果报(如上)  九起教(如上)  十旨归(如上)

○三显是(二)

  一标列(显)二释明(三)

一约四谛显是(二)

一分四种四谛(二)

  一标列(四)二释明(二)

一大经总别说(二)

一总说名四四谛(二)

一明四四谛(四)

  一生灭四谛  二无生四谛三无量四谛(四)

  一苦无量相(无)  二集无量相(又集)  三道无量相(又道)  四灭无量相(又灭)

  四无作四谛 #

  二以谛对土(若以)

二别说名四因缘

  一举总标别(又总)  二别说因缘(苦)  三引明四种(故)

二中论总别说(二)

一正明(二) #

一总说四四谛(二)

  一正示(又偈)  二重解(又解)

二别说四因缘(二)

  一会前后法(又偈)  二指前后文(故)

  二结示 #

  二明依谛发心○

  二约四弘显是○  三约六即显是○

○二明依谛发心(二)

  一指上四四谛竟(已)二正明依谛发心(二)

一列章(二) #

  一正列(诸)  二指广(略)

二解释(二) #

一正释发相(二)

一详释四章(四)

一推理发心(三)

  一总标(推)二别释(四)

  一推生灭理发心(法)  二推无生理发心(推)  三推无量理发心  四推无作理发心

三示意(二) #

  一正示(若)  二例下(下)

二观相发心(二)

  一标牒(观云)二释明(四)

  一观劣应相好发心(若见)  二观胜应相好发心  三观报佛相好发心  四观法佛相好发心

三见通发心(二)

  一标牒(观云)二释明(四)

  一见劣应神变发心(若见)  二见胜应神变发心  三见报佛神变发心  四见法佛神变发心

四闻法发心(二)

  一标(云)二释(三)

  一明闻法所从(或从)二出闻法起解(二)

一闻一众解(二)

一从教四闻(四)

  一闻生灭四解(闻)  二闻无生四解(若闻)  三闻无量四解  四闻无作四解

  二得意一闻(若得)

二约偈重说(二)

  一标示(夫)二正说(四)

  一生灭四解是缘生意(若言)  二无生四解是即空意(若因)  三无量四解是即假意(若谓)  四无作四解是即中意(若谓)

  三结闻法发心(当)

  二略指余六(此)

  二以观结成○ #

○二以观结成(二)

  一标示(上)二正明(二)

一结成推理(二)

一结观(二) #

一推分四理(二)

  一问起(然)二答明(二)

一分一二三四(二)

一四种苦集(二)

  一迷有轻重即离(说)二理有一二三四(二)

  一示明(约界)  二正分(若)

二四种道灭(二)

  一解有巧拙即离(法)二理有一二三四(二)

  一示明(约界此略)  二正分(界)

二释轻重诸相(二)

  一总征(所)二别释(二)

一浅深轻重相(二)

一正释轻重(二)

  一正灭无量意(事)  二无生无作意(若体)

  二例明五法(粗)

  二更互轻重相(或云)

二用结三观(二)

一结观法(三)

  一示意(如)  二正结(若)  三重诫(皆)

  二结发心(若见)

二料简(三) #

  一简苦集(问)  二简道灭(问)  三简法性(问)

  二例明余九(若见)

○二四弘显是(四)

  一标示(中)二分别(二)

  一正分(又是上)  二示意(如)

三释明(三) #

一正释(四) #

一生灭四弘(二)

一明四弘相(三)

  一标缘生谛境(夫)二明依境起誓(三)

  一所依谛境(此)  二起誓所由(经)  三正发弘誓(是)

  三结双非发心(以)

  二点权是意(显显)

二无生四弘(二)

一明四弘相(三)

一标即空谛境(三)

  一标示(次)  二释明(妄)  三断定(凡)

二明依境起誓(三)

一所依谛境(二)

  一正示(思)  二释明(集)

  二起誓所由(经)  三正发弘誓(但)

  三结双非发心(以)

  二点权是意(显显)

三无量四弘(二)

一明四弘相(三)

  一标即假谛境(秪)二明依境起誓(三)

一所依谛境(三)

  一示心为迷解本(假)二释四谛无量相(二)

  一总明(谓)二别释(二)

一迷十界苦集(二)

  一总示(三)二别明(二)

  一十界集相(谓)  二十界苦相(如)

二解四种道灭(三)

  一标(还)二释(二)

  一四种道相(所)  二四种灭相(是)

  三结(分) #

  三结诸法从心生(分)

二起誓所由(二)

  一示心无量(观)  二正出所由(九)

  三正发弘誓(虽)

  三结双非发心(是)

  二点权是意(显)

  四无作四弘○ #

  二简显○  三结观○

  四结劝○ #

○四无作四弘(二)

一正明无作(三)

一示即中谛境(三)

  一标一心三观(次)  二释三观所以(云)三出三观圆妙(二)

一正释三法圆妙(二)

一己一念心三法圆妙(三)

  一法当  二譬  三合(此)

二生心佛心三法圆妙(二)

一诸生心(二)

  一举类(非但)  二正明(当)

二一切法(二)

  一举类(一心)  二正明(当)

二释明语偏意圆(二)

  一正明(若尔)  二诫示(勿)

二明依境起誓(三)

  一所依谛境(若得)  二起誓所由(众)  三正发弘誓(是)

  三结双非发心(故)

  二会显实是(前)

○二简显(二)

  一问二答(二)

一明简显(二)

一权实显是(二)

  一体权(答)二识实(二)

  一正明(若)  二结示(权)

二唯明一是(二)

一正显一是(四)

  一一大事因缘是(又)  二不思议是(又)  三无作是(又)四破随发心是(二)

  一引经(又)二明是(二)

  一出本经意(如)  二例合前三(若)

  二广简一是(前三)

二出发心(三)

  一正示(若)二喻明(二)

  一五喻初心体胜(譬)  二五喻初心力大(此)

  三结功(虽) #

○三结观(二)

  一正结(若)  二会通(止)

○四结劝(三)

一结益(二) #

一宝梁生善德(二)

一引经(二) #

  一明不能受供(宝)二明能受供者(二)

  一小乘极果(一)  二大乘初心(比)

  二况明(当) #

二密藏灭恶功(三)

一引经(三) #

  一明犯处(又)  二出解法(若能)  三结灭相(如是)

  二释明(此)  三况胜(初)

  二正劝(行)  三简明(问)

○三六即显是(三)

一示意(二) #

  一问(约)二答(二)

  一六即圆成(答)二须知六即(三)

  一正示(若能)  二列名(谓)  三显功(此)

二释相(三) #

一示明(六) #

一理即是(二)

一正明(理) #

  一出理即未闻(名)  二明今闻名字(或)

  二结观(亦) #

二名字是(二)

一正明(二) #

  一出理即未闻(名)  二明今闻名字(或)

  二结观(亦) #

三观行是(二)

一正明(二) #

  一出徒说不行(观)二明说行相应(二)

  一示(必)二释(二)

  一华首但行不说(华)  二今观说行相应(此)

  二结观(亦) #

四相似是(二)

  一正明(相)  二结观(圆)

五分真是(二)

  一正明(究)  二结观(亦)

六究竟是(二)

  一正明(分)  二结观(亦)

  二喻显(总)  三合结

  三简显○ #

○三简显(二)

一简五心六即(二)

  一问二答(二)

  一示明(答)二会通(二)

  一以彼名会六即(会)二以彼名名圆位(二)

  一竖明(又用)  二横具(又从)

二简圆说六即(二)

  一问二答(二)

  一正明(答)  二释疑(当)

○三结示(三)

  一绪文(然)  二出意(故)  三结责(末)

○二修大行(二)

  一牒因缘(二)二释行相(二)

  一总示(夫)二别明(三)

  一标列(行)二释明(三)

  一释通名(通)二示别相(四)

一常坐三昧(二)

  一出名(二)二释相(二)

  一开章(今)二正释(二)

一方法(二) #

  一列(方)二释(三)

一身开遮(三)

  一示(身)  二释(或可)  三结(所)

二口说默(二)

一明说(三) #

  一示说意(口)二重释明(二)

一称佛成机(二)

  一举喻(所)  二合明(行)

二称佛排障(二)

  一举喻(如)  二合明(行)

  三诫亲师(若)

  二明嘿(诵) #

三意止观(二)

  一略示意(意)二引经明(二)

一正明(二) #

一正观法界(二)

一闻真法(二)

  一正闻法界(信)  二例闻异名(此)

二修妙观(二)

一观佛法界(二)

  一观十号(能)二观真身(三)

  一正观法身(观)  二见佛身相(增)  三闻说实义(闻)

二观三道法界(二)

一直观三道(三)

  一众生法界(观)  二烦恼法界(观)  三恶业法界(观)

  二以法印结(法)

  二历观一切(以)

  二指文(上) #

  二劝修○ #

  二常行三昧○  三半行半坐三昧○  四非行非坐三昧○

  三出异同○ #

  三料简○ #

○三劝修(三)

  一释名(劝)二正劝(三)

一引闻者德本劝(二)

  一出闻者德本(法)  二证德本深厚(当)

  二引修者功德劝(若)  三引三辈所获劝(善)

  三指经(此) #

○二常行三昧(二)

  一标章(二)二释相(二)

一方法(三) #

  一列方法(方)二出名处(二)

  一三昧名义(此)二三昧住处(二)

  一引偈(十)  二释明(住)

三释观相(三)

一身开遮(二)

  一标(身)二释(二)

一修三昧缘(二)

  一遮外缘(行)二开内缘(四)

  一严道场(严)  二立期限(唯)  三亲知识(须)  四要期愿(须)

二生三昧法(二)

一正示(二) #

  一开四法(起)  二遮四法(终)

  二偈明(婆) #

  二口说默(口)三意止观(二)

一本经(三) #

  一标示念佛(意)二正修三昧(三)

  一示所观相(云)二出能观观(三)

一空观(二) #

  一推心色都昼(又)  二明得见亦绝(不用)

二假观(二) #

  一喻明念佛(如)  二在定见佛(欲)

  三中观(自) #

  三引偈发明(偈)

  三结成佛印(四)

二娑沙(二) #

  一正说(婆)  二偈明(偈)

  二劝修○ #

○二劝修(三)

一举功德以劝(二)

  一第一三昧(劝)  二能生如来(此)

二校功德殊胜(二)

  一出能校(碎)二出正校量(二)

一显修持胜德(二)

  一明四番功德(不如)  二出众多益事(婆)

  二出随喜复胜(若闻)

  三责不修之失(若不)

○半行半坐三昧(三)

  一总示(三)二别明(二)

一方等三昧(二)

一方法(三) #

一身开遮(三)

  一梦王求许(方)二施为方法(三)

  一罗列坛仪(於)  二一食具足(须)  三请明律师(别)

  三要期人数(要)

  二口说默(口)三意止观(二)

  一出经意(意)二释观法(二)

一正观中道正空(二)

一正明(二) #

  一诸法空观(经)  二空平等观(无)

  二引同(此) #

二历观尊容道具(二)

  一标示(以)  二历观(方)

二劝修(三) #

  一出三昧胜(劝)  二以得宝劝(世)  三校量显胜(若)

  二法华三昧○ #

  三结责(谁) #

○二法华三昧(二)

  一标章(约)二释相(二)

一方法(三) #

  一身开遮(身)  二口说默(身)三意止观(三)

  一出二经观法(意)二辨二经行意(三)

  一正示(二)二辨明(三)

  一明经互出(安)  二得名所由(南)三出观正意(二)

  一修时二法(特)  二证时两舍(妙)

  三结显(若) #

  三明历文修观(今)

二劝修(三) #

一得诸功德(二)

  一举德(劝)  二正劝(应)

  二能辨大事(念)  三即为见佛(能)

○四非行非坐三昧(二)

一释名(二) #

一示三种名(三)

  一今立(四)  二引同(而)  三结示(虽)

二释三种名(二)

一正释觉意(二)

  一略释(今)二广释(三)

  一标意为法源(诸)二释观意所由(二)

  一斥随倒非觉(对)二出觉意正法(二)

  一照知三名一性(觉)  二照知非名非性(若知)

  三结立名正意(若观)

  二二名准知(随)

二明相(三) #

  一开章(就)二正释(四)

一约诸经修三昧(二)

  一明摄多法(诸)二依经示相(二)

一正出请观音法(二)

  一标(且)二释(三)

一列方法(三)

  一示方法(於)  二明用与(午)  三教增益(若)

二释观用(二)

一释数息观慧(三)

  一牒问(经)二释观(二)

  一引经指巳(大)二随文观法(二)

一五阴性空(二)

  一正观色阴(地)  二例明四阴(观)

  二因缘如幻(观)

  三观修(一) #

二释三咒功用(二)

  一三咒别破三障(消)二六字通对三障(二)

  一略对六道(六)  二广破二十五有(广)

  三结行位(此)

  二类明诸大乘经(诸)

  二约诸善修三昧○  三约诸恶修三昧○  四约诸无记修三昧○

  三结观(复次)

○二约诸善修三昧(二)

  一标列(二)二解释(二)

一分别四运(三)

  一正示(初)二简明(二)

一简已未叵观(二)

  一问二答(二)

一未念可观(三)

  一标示(答)二释明(二)

  一举喻(如)  二合明(心)

  三结示(是) #

二念已可观(三)

  一标示(念)二释明(二)

  一举喻(如)  二合明(念)

  三结示(是) #

二简三世无心(二)

  一问二答(二)

  一总斥(答)二释明(三)

  一辨明(若遇)  二正示(当)  三结责(若)

  三劝观(行) #

二历善修观(三)

  一标示(次)二释明(二)

一正历六度(六)

一历檀修善(三)

一约十二事共论檀(三)

  一标示(若有)二释明(二)

一观舍六受行檀(二)

一观色受想行檀(三)

一即空行檀(二)

一释明(二) #

一正观色受(二)

一释(二) #

  一所观色受空(初)  二能观色者空(又)

  二证(所) #

  二例明五受(乃)

  二结示(是) #

二即假行檀(二)

初正观(二) #

  一因缘生识(眼根)二所生十界(四)

  一六趣(眼识)  二二乘(观四)三菩萨(二)

  一标明(观已)二征释(三)

  一正释(所)  二引证(金)  三结示(直)

  四佛(又) #

  二结示(如) #

  三即中行檀(若)

  二例五受行檀(观)

二观运六作行檀(二)

  一标(次)二释(二)

一正观行作檀(三)

  一观空行作(观)  二观假行作(而)  三观中行作(又)

  二例观五作檀(住)

  三证成(故) #

  二约一一事各论六○

  二历尸修善○  三历忍修善○  四历进修善○  五历禅修善○  六历智修善○

  二例历诸善(约)

  三料简○ #

○二约一一事各论六(二)

  一标示(前)二释明(二)

一正从行时观六度(二)

一明行时三观(三)

  一行度定相(行)  二观於定心(又)三复观观心(二)

  一正观(行)  二证明(大)

二出三观成相(二)

  一具三三昧(如)  二成波罗密(又)

  二例历十一事观六度(若)

○二历尸善修(二)

  一斥十二事戒(次)二修十二理尸(三)

  一标示(若)二释明(二)

一正约色观(二)

一正观六度(二)

一戒度(三) #

  一即空观(谓)  二即假观(能)  三即中观(心)

  二五度(色) #

二三观成相(二)

  一具三三昧  二成波罗密(何)

  二例观十一(观)

  三引证(法) #

○三历忍善修(二)

  一示明(次)  二正观(无)

○四历进善修(二)

  一示有别体(次)二今观别体(二)

  一立法(今)二示明(二)

  一斥事善(昼)  三正观察(今观)

○五历禅善修(三)

  一斥事(次)  二正观(观)  三出意(论)

○六历智善修(二)

  一标示(次)  二正观(今)

○三料简(二)

  一问二答(三)

  一相成(答)  二相摄(又)  三相即(又)

○三历诸恶修三昧(二)

一论明善恶(三)

  一标示(三)二释明(二)

  一六道善恶(人)二四教善恶(四)

  一藏(二)  二通(三)  三别(别)  四圆(唯)

  三结示(如) #

二就恶修观(二)

  一标示(今)二正明(三)

一明人都蔽恶(二)

一正明(二) #

  一明纯恶(前)  二明偏蔽(纵)

  一结示(出) #

二示恶可修观(二)

一凡夫於恶修道(三)

  一标示(凡)  二正明(如)  三结显(若)

二圣人於恶显道(二)

  一正示(又)  二证明(譬)

三正於恶修观(二)

一正明六蔽(二)

一观贪瞋二蔽(二)

一贪蔽(三) #

一明观境(三)

  一法(若)  二喻(譬)  三合(於)

二正修观(二)

  一标(云)二释(三)

一观空(二) #

  一出心四相(若)二用观推察(二)

一观盛起(二)

一正观相(二)

一未贪四句观欲贪欲生(三)

  一正观(为)二推检(四)

  一未贪欲灭欲贪生(若)  二未贪欲不灭欲贪生(未)  三未贪欲双亦欲贪生(若)  四未贪欲双非欲贪生(若)

  三结示(如) #

二欲贪四句观未贪欲灭(二)

  一标示(还)二观检(二)

  一四句正观(欲)  二推检例明(亦)

  二结观成(观)

  二观恒起(若)

  二观假(又)  三观中(如)

三结位次(二)

  一正结贪观(常)  二例明一切(於)

  二瞋蔽○ #

  二例明余四蔽(观)

  二例历一切(及)

○二瞋蔽(三)

  一示境(次)二正观(二)

  一正观空相(观四)  二假中例明(观瞋)

  三结成(是) #

○四约无记修三昧(三)

  一释观名(四)二释观法(三)

  一示明(所)二正观(二)

一正观空相(二)

  一约与善恶异推空(观)  二历十二事推空(又历)

  二点示假中(又无)

  三结名(又无)

  三结成相(於)

○三结异同(三)

  一标示(复)二释明(三)

  一助道发不发(但)  二事法必理观(若但)  三用心间不间(若事)

  三结显(方) #

○三料简(三)

一简劝修有无(二)

  一问二答(三)

  一直示不劝修蔽(答)二引明修蔽甚失(三)

  一标示(淮)二释明(二)

一自行教他之失(二)

  一自行失(其)  二教他失(不)

二师弟说行之过(二)

二弟子浪行之过(二)

一举示二种妖怪(二)

  一法灭妖怪(盲)  二时代妖怪(史)

二正出浪行过患(三)

  一牒示(此)二释明(三)

  一法(何)  二喻(譬)  二合(彼)

  三结示(既) #

二其师谬教之过(二)

  一总示(其)二别明(二)

一不达佛意之过(二)

一责其偏行(二)

  二正明(其)二结示(二)

一佛具二说云何呵善就恶(二)

一正明(二) #

一说恶是道(三)

  一法(佛)  二喻(譬)  三合(佛)

  二说善是道(若)

  二结责(佛) #

二汝无难拘云何纯行恶道(三)

  一正责(复)  二引明(故)  三结责(汝)

  二难其偏行(复)

二不知人根之过(二)

一责其偏行(二)

一示责(三) #

  一正责(又)  二引明(净)  三结责(自)

  二示摈(若) #

二检其偏行(二)

  一正检偏行污损(复)  二验知违心愧语(难)

  三结非(亦) #

  三结示修蔽当诫(所)

  二简行法多种○  三简恶法乖理○

○二简行法多种(二)

  一问二答(二)

一责问(二) #

  一举喻(答)  二正责(若)

二正明(二) #

  一标示(烦)二释明(二)

一为一人四悉说(二)

  一标(云)二释(二)

  一正明(若)  二结责(祗)

二为多人四悉说(二)

  一标(若)二释(二)

一四悉具四三昧(二)

  一初悉四三昧(一)  二余三悉例明(余)

二四三昧具四悉(二)

  一标(又)二释(二)

  一一行四悉(若)  二三行例明(余)

○三简恶法乖理(二)

  一问二答(三)

一正示(二) #

一示义(三) #

  一标列(答)二释明(四)

  一根利无遮(初)  二根利有遮(次)  三根钝无遮(次)  四根钝有遮(后)

  三结显(以) #

  二合经(大) #

  二引证(又)  三结示(应)

○三感大果(三)

  一牒因缘(第)二释观相(二)

  一正明(若)  二指广(此)

  三简报法(问)

○四裂大网(二)

  一牒因缘(第)二释观相(二)

一正释(二) #

  一自行裂网(若人)  二化他裂网(若欲)

  二指广(此) #

○五归大处(二)

  一牒因缘(第)二释观相(三)

  一示意(夫)二正释(三)

  一示旨归得意(旨)二正论明旨归(二)

  一略示(旨)二广明(二)

  一标(今)二释(二)

一旨归入三德(二)

一总相(二) #

一正明(三) #

  一自他同归法身(诸)  二自他同归般若(又)  三自他同归解脱(又)

  二引示(大) #

二别相(三) #

  一标别二释(三)

  一三身三德(身)  二三智三德(般)  三三脱三德(解)

  三结(以) #

二三德不思议(二)

一正示三德(二)

一略出二法(二)

一三德非一异相(二)

  一标征(复)二释相(三)

一三身非一异相(三)

  一总出(若)  二别明(住)  三结示(达)

二三智非一异相(三)

  一总出(若)  二别明(方)  三结示(若)

三三脱非一异相(三)

  一总出(若)  二别明(道)  三结示(达)

二三德非新故相(三)

  一标征(后)二释明(二)

一总相(二) #

  一释明新故(三)  二出新故相(非)  三自他同归(若)

二别相(三) #

  一无明非新非故(又)  二取相何新何故(取)  三无知非断非故(无)

  三结示(若达)

  二例明余法(纵)

  二重明旨归(复)

  三结旨归离明○

  三指广(至) #

○三结旨归离名(三)

  一举示(旨)  二正离(不)  三结显(当)

○大章二释名(二)

  一征起(第)二答释(二)

  一列章(略)二释明(四)

一相待(三) #

  一标(一)二释(二)

一止三义(二)

  一列(息)二释(三)

  一止息止  二停止止三对不止止(二)

  一标示(对)二释明(二)

  一出上通约智断论(何)  二今明别约谛理论(今)

二观三义(二)

  一列(观)二释(三)

  一贯穿观  二观达观三对不观观(二)

  一标示(对)二释明(二)

  一出上通约智断论(上)  二明今别约谛理论(今)

  三结(是) #

二绝待(二) #

  一标示(二)二释明(二)

一破前相待止观(二)

  一列(先)二释(二)

一横破(二) #

  一出堕四句(若)  二示明可破(故)

二竖破(二) #

  一出待对生(又)  二示明可破(皆)

二明今绝待止观(三)

一示止观绝相(二)

  一示明绝法(今)  二显出绝相(待)

二出绝待观名(二)

  一示绝待观名(灭)二出绝待观名(三)

  一出止观名字(绝)  二显名字性离(此)  三结绝待观名(是字)

三明绝待证入(三)

  一责世不绝(世)二明今证绝(二)

  一正示(若)  二证成(故)

  三结无滥失(若)

  三会异○  四通三德○

○三会异(二)

一止观会异名(二)

  一出三名(三)二会异名(三)

一正会(二) #

  一会止(诸)  二会观(余)

  二释明(所)  三结示(若)

  二止观自相会(又)

○四通三德(三)

一对明(二) #

一直明义对(二)

  一征(四)  二释(为)

二重出意对(二)

  一征(诸)  二释(大论)

二正通(二) #

一止观通三德(二)

一共各会通三德(二)

一二字通三德(三)

一二字共通三德(二)

一正通(二) #

  一智断舍三德(若)  二他那等三德(又)

二简明(二) #

  一问二答(三)

  一正示(答)  二引明(又)  三结显(是)

二二字各通三德(二)

  一标示(复)二正通(二)

  一以三止通(如)  二以三观通(贯)

  三二字合通三德(复)

二三德通二字(二)

  一标示(复)二正通(二)

  一共通(三)  二各通(三)

二直下信入秘藏(二)

  一直信秘藏(若)二举偏况圆(二)

一正举(二) #

  一偏举(而)  二圆举(涅)

  二结况(偏) #

二止观通诸名(二)

  一通诸异名(止)  二通诸三名(又)

  三料简○ #

○三料简(三)

一简纵横不纵横义(二)

  一问二答(二)

一众释纵横义(二)

一释(二) #

一小乘师纵横(三)

  一横义(答)  二纵义(又)  三别异义(若)

二大乘师纵横(三)

  一纵义(诸)  二横义(又)  三别异义(又)

  二结(众) #

二今不纵横义(二)

一释(二) #

  一理藏不纵横(今)  二因行不纵横(身)  三字用不纵横(即)

  二结(真) #

二简三德四德意(二)

  一问二答(二)

一示通别解(二)

  一通二解(答)  二别二解(若)

  二出顿渐义(是)

三简三道四倒至极(二)

  一问二答(二)

  一总例(答)  二别明(何)

○大章三体相(三)

  一来意(第)  二开章(一)三正释(二)

  一用释意(夫)二释体相(四)

一用教相显(二)

一用相简(二)

  一示意(教)二正简(三)

  一简凡夫止观(若凡)  二简二乘止观(若二)三简次第止观(三)

一出次第相(二)

一三止相(二)

一出三止名(三)

  一标列(巧)二释明(三)

  一体真止(一)  二方便随缘止(二)  三息二边分别止(三)

  三出意(此) #

二参详同异(三)

  一标示(详)二参详(二)

  一详名似同(同)二详相永异(二)

  一出谛相(其)二论成具(三)

  一标(前)二释(三)

  一前三成体真体真具前三(何)  二前三成随缘随缘具前三(若)  三前三成息二息二具前三(息)

  三结(故) #

  三简非(亦) #

  二三观相○ #

  二明次第意(此依)  三简非今用(此则)

  二正显体○ #

  二用眼智显○  三用境界显○  四用得失显○

○二三观相(二)

一列三观名(三)

  一列名(次)二释相(三)

一从假入空二谛观(三)

一释明(二) #

一由假会真二谛(二)

  一正示(所)  二复明(又)

  二破用合论二谛(又俗)

  二分判(又分)三料简(四)

一简下二受名(二)

  一第二从胜(问)  二第三从用(问)

  二简前二入谛(问)三简俗法称谛(二)

  一正明俗谛(问)二随简余义(三)

  一俱涅盘义(问)  二俱无漏义(问)  三俱无生义(问)

  四简破假入空(问)

二从空入假平等观(二)

  一由真出假平等(从)二破用合论平等(二)

  一正示(前)二譬明(二)

  一明前观不能用假(今)  二明后观能用於假(若)

三中道第一义谛观(二)

  一双遮二谛入中(中)  二双照二谛入中(又)

  三料简○ #

  二参详同异○ #

○一料简(二)

  一问二答(二)

  一正明定慧偏多不能见性(答)二重简偏空慧眼不得见性(二)

  一问二答(三)

  一示次第眼不见(答)  二出圆慧眼能见(所)三明前二眼不见(三)

  一经譬(故)二释明(二)

  一观释(乾)  二教释(又)

  三结责(二) #

○二参详同异(二)

  一标示(此)二参详(二)

  一详名示同(同)二详相永异(二)

  一出谛相(其)二论成具(二)

  一总示(又)二别明(三)

  一前三成空空具前三(所)  二前三成假假具前三(从)  三前三成中中具前三(中)

○二显体相(二)

一正约三一一心显体(二)

一明相(二) #

  一止三一一三(圆)  二观三一一三(以)

二显体(三) #

  一正示(不)二引明(二)

  一中论(故)二金刚(三)

  一引(又)  二释(若眼)  三结(眼)

  三结成(若见)

二总前诸义一心显体(三)

  一标明(何)二体显(二)

一体次第止观(二)

  一三止一心相(其)  二三观一心相(体)

二体相待止观(二)

  一三止一心相(体)  二三观一心相(又)

三结示(三) #

  一结在一心(如)  二释出所以(不)  三显示圆相(相)

○二用眼智显(二)

  一示意(二)二释明(二)

一出次第眼智(二)

一正释(三) #

  一标示(今)二释明(二)

一三止成三眼显体(三)

  一止眼得真体(眼)  二止眼得俗体(若)  三止眼得中体(若)

二三观成三智显体(三)

  一观智得真体(三)  二观智得俗体(若)  三观智得中体(若)

  三结成(是) #

二分别(二) #

  一问二答(二)

一分慧眼真智(三)

  一标(答)二释(二)

  一约教分(凡)  二约行分(复)

  三结(然) #

  二例二眼二智(此)

二显一心眼智(三)

  一示不分知见(若一)二正眼智显体(三)

  一示眼智一意(若阅)二释一法眼智(三)

  一标举具摄(佛)二引经证观(二)

一正引(二) #

一佛智具三智(二)

  一引示(大)  二点明(问)

二佛眼具五眼(二)

  一引示(金)  二点明(虽)

二释明(三) #

一释五眼一用(二)

  一正释(所)  二结示(当)

二释三智一心(二)

  一正释(佛)  二结示(故言)

  三会显一心(故知)

  三结眼智显体(今)

  三结说本观心(如)

○三用境界显(三)

  一示意(三)  二标章(就)三释明(二)

一明说境意(二)

  一示谛理不可说(经)二明为缘可说(二)

  一立意标章(若)二随章解说(二)

一本说(二) #

一正明(二) #

一赴缘三说(二)

一正说三谛(三)

一随情说三谛(三)

  一标示(云)二释明(二)

一喻明(二) #

  一说者顺情如乳(如)  二诸盲不了而诤(虽)

二法合(二) #

  一说者随情示谛(凡)二闻者不了而诤(三)

  一明凡情不了(虽闻)二出诸家各执(二)

  一正出执异(所)  二引古责今(经)

  三结皆未识谛(如)

  三结示(若) #

二随情智说三谛(三)

  一分示(随)二释明(二)

  一征(若)二释(二)

  一正释(此)  二类明(如)

  三结成(情) #

三随智说三谛(三)

  一标(随)二释(二)

一正示(二) #

  一明唯智所照(三)  二出言思路绝(言)

  二提喻(如) #

  三结(如) #

二引经显成(二)

  一标示(今)二正明(二)

一引二谛文(三)

  一随情二谛(若)  二随情智二谛(若)  三随智二谛(若)

二显成三谛(二)

  一正例(二)  二释疑(疑)

  二每说四悉○ #

  二结示(若知)

  二私录 #

  二境智离合○ #

○二每说四悉(三)

  一标示(又)二释明(二)

一随情具四(二)

一正释(四) #

  一出世界(随)  二为人(夫)  三对治(夫)  四第一义(夫)

二证明(二) #

  一经证(故)二释明(二)

  一直释(何)二重释(二)

  一征(何)二释(二)

一性善行恶(二)

  一示(若)  二释(如)

  二忆想第一义(种)

  二例明二法(随)

  三结成(是) #

○二境智离合(二)

一境智离合(三)

  一牒列(二)二释明(四)

一谛离合(二)

  一标示(众)二辨明(二)

一三二一谛离合相(四)

一藏二谛三谛离合相(二)

一出谛相(二)

一二谛(三) #

  一标(三)二释(二)

  一俗(菩)  二真(后)

  三结(前) #

  二三谛(菩) #

  二判离合(三)

二通二谛三谛离合相(二)

一出谛相(二)

  一标俗同真异(次)二释真谛异相(二)

  一示空异智别相(大)二今合一真谛释(二)

  一标(既)二释(二)

一正明真谛(二)

  一二乘入空(二)二菩萨入空(二)

  一钝者入但空(菩)  二利者入不空(上)

二成昔二家(二)

  一正成(昔)  二出意(古)

  二判离合(但)

三别二谛三谛离合相(二)

  一明谛相(次)  二判离合(若)

  四圆二三一谛离合相(次)

○二四谛离合相(二)

  一明谛相(次)二判离合(二)

  一离相(主)  二合相(今)

○二智离合(二)

  一出经智(二)二明离合(三)

  一征(若)二释(五)

一一智观三谛(二)

  一出经一智(一)  二以智观三(此)

  二二智观三谛(若)三三智观三谛(三)

四四智观三谛(二)

一正明四智观谛(二)

一出经四智(二)

  一经智(四)  二论释(释)

  二以智观三(如)

  二例明五智等观(若)

  五十一智观三谛(十)

  三结(是) #

○二谛智合辨(二)

一正辨(四) #

  一藏谛智合(次)二通谛智合(二)

  一当教(通)  二别接(若)

  三别谛智合(别)  四圆谛智合(圆)

二简明(二) #

  一问二答(二)

  一正明(答)  二出义(不)

○四用得失经(三)

  一标(四)二释(二)

一取四性为失(二)

  一示四性见着(若)  二出四性过患(此)

二破四性为得(二)

一正破性计(三)

  一标示(当)  二正破(诸)  三结责(若)

二性破明得(三)

  一正示(今)二释明(二)

  一破四境智以得实(以)二说四境智以得权(二)

  一正明四说(虽不)  二显不思议(虽作)

  三证成(故) #

三判(二) #

  一标举(若)二正判(四)

  一藏教得失(如)  二通教得失(又)  三别教得失(若)  四圆教俱得(若)

○大章四摄法(二)

  一叙疑(第)二正示(二)

  一示(今)二释(二)

一略明摄(二)

  一约喻明(何)  二引论明(大)

二广论摄(三)

  一开章(今)  二次第(此)三正释(二)

一六意次第摄(六)

  一摄一切理(一)二摄一切惑(二)

  一总标迷谛无明(二)二别释止观摄惑(二)

一入空止观所惑

一明迷权理惑(三)

  一示能迷(若)二出迷事(三)

  一正明因缘(是事)  二束为三道(是十)  三出诸异名(经)

  三结过患(覆)

  二出止观摄治(此)

二假中止观所惑(二)

二明迷实理惑(三)

  一示能迷(若)二出迷事(三)

  一正明因缘(故)  二束为三道(束)  三结示所以(故)

  三结过患(此十)

二出止观摄治(二)

  一标征(此惑)二简明(二)

  一假观摄治(三)  二中观摄治(若别)

  三摄一切智(三)四摄一切行(二)

一示意(三) #

  一示智必行至(四)  二出正助二行(行)  三结行随智转(正)

二正明(二) #

二横竖明摄(二)

一约四教竖摄(四)

  一析智入空行(若)  二体智入空行(若)  三道智入假行(若)  四中智入实行(若)

二约诸法横摄(三)

  一摄世间禅(复)二摄出世间禅(二)

  一事禅(九想)  二理禅(四念)

  三摄出世间上上禅(四弘)

  二结示摄尽(如)

  五摄一切位○  六摄一切教○

  二六意更互摄(上)

○五摄一切位(二)

  一示意(五)二释明(二)

一正摄诸位(四)

  一藏位(若)  二通位(若)  三别位(若)  四圆位(若)

二辨有位意(二)

  一问二答(二)

  一示说位无碍(答)二引论意发明(二)

一点一语明有位(三)

  一引论(中)二释明(二)

  一斥外无位(无)二点明有位(三)

  一标示(如)  二点明(何)  三结显(点)

  三结示(但) #

二约四句明有位(三)

  一标(又)二释(三)

  一即空位(借)  二即假位(偈)  三即中位(偈)

  三结(秪) #

○六摄一切教(二)

  一示心能起教(六)二释止观摄教(二)

  一摄世间教(若)二摄出世间教(二)

一出经二喻(二)

一附有为喻(二)

  一喻(云)  二合(如)

  二约空为喻(又)

二明心摄法(二)

一正摄(二) #

一略摄(二) #

  一标(云)二释(三)

  一四教(修)  二五时(又)  三不定教(又)

  二指广(略) #

二出意(三) #

  一标(复)二释(二)

  一众生本具教法(一)  二如来为说教法(二)

  三结(悉) #

○大章五偏圆(三)

  一来意(第)  二列章(就)三释相(二)

  一出意(夫)二正释(五)

一明大小(二)

一示明二观(二)

一析法止观(三)

  二标示(小)二释明(二)

  一邪析(如)二正析(二)

一明析观(三)

  一正示(论)二辨明(三)

  一标示(析)  二正明(何)  三引证(故)

  三出用(若) #

  二出观门(凡)

  三结示(故) #

二体法止观(三)

  一标示(次)二释明(三)

一辨明大乘(三)

  一法(大)  二譬  三合(今)

二释明体观(二)

一正释观法(二)

  一三藏析实观(所)二大乘体虚观(二)

  二正喻镜柱(今)二复引二喻(二)

  一变土喻(又)  二观迭喻(又)

二复出观名(二)

  一三藏随情观(复)  二大乘随理观(大)

  三出观法门(体)

  三结示(此) #

  二结成得用(若)

二明半满(二)

  一训名(二)二释义(二)

  二引二释(世)  二今正明(今)

三明偏圆(二)

  一训名(三)二释义(二)

  一明求别义(通)二正从别释(三)

  一正释(半)  二引喻(譬)  三合明(小)

  四明顿渐○  五明权实○

○四明渐顿(二)

  一释名(四)二释相(二)

  一示意(此)二正释(二)

一正简顿渐(二)

一简渐圆法相(二)

一次第渐圆(二)

一简三渐一圆(二)

  一直简(若)二委简(二)

一正简(二) #

  一三渐(复)  二一圆(圆)

二释明(二) #

  一三教果头有教无人(前)  二圆教因果俱是真实(圆)

二明以渐入圆(二)

  一从渐入圆(复)二不定入圆(二)

  一正示(复)二释明(二)

  一释义(所)二出相(二)

一四教杀入(二)

  一圆教入不定(如)  二三教入不定(若)

  二有不杀入(复)

二当分渐圆(二)

  二示渐圆义(复)二简渐圆相(二)

  一正简渐圆(然)  二例明上下(例)

二引经譬证成(二)

  一譬证次第八圆(第六)  二譬证不定入圆(第八)

  二例明上下(今)

○五明权实(二)

  一训名(五)二释义(三)

  一示意(立)二观相(二)

  一问二答(二)

  一总示(答)二别明(三)

一为实施权意(二)

一正明(四) #

  一世界四意兴(若)  二为人四意兴(为)  三对治四意兴(为)  四第一义四意兴(为)

  二结示(是) #

二废权立实意(三)

  一结上生下(权)二正明(二)

一约教(二) #

  一明初悉四意废(何)  二例三悉四意废(余)

  二约味(若) #

  三结成(是) #

三开权显实意(三)

  一结上生下(对)二正明(二)

二示法(三) #

  一四种皆实(四)  二四种皆权(又)  三权实即非(又)

  二结名(非) #

  三结成(此) #

  三料简○ #

○三料简(二)

一简但别接通(二)

  一问二答(二)

一约教明接(五)

  一接入权实(答)  二不预四数(四)  三但别接通(诸)  四何位被接(若)  五接入何位(九)

  二就谛论接(若就)

二简三权知实(二)

  一问二答(二)

  一正答二重简(二)

  一问二答(二)

  一答若知何名权(答)二答不知不违经(二)

  一牒(若言)  二释(二)

一不知不违大经(三)

  一牒经(大)二释通(二)

一正释(二) #

一释(二) #

一明不知大乘常住(二)

  一正明(此)  二引证(故法)

二明但知小乘常住(二)

  一正明(经)  二引证(故华)

  二结(故知) #

二例明(二) #

一释例(二) #

  一举例(又)  二释明(欲名)

  二结示(知) #

  三结释(故) #

二不知不违胜鬘(二)

  一牒征(胜)二释通(三)

  一举经(远)二释意(二)

  一小乘初业(若取)  二大乘初业(若古)

  三结示(若不)

○大章六方便(二)

一释名(二) #

一正释(二) #

  一方便善巧(第)  二方便和合(又)

  二结显(显) #

二释法(三) #

  一标示(若)二释明(二)

  一三教远近方便(如)二圆教远近方便(二)

  一向证前论方便(圆)二今行前明方便(二)

  一举示(今就)二释明(二)

  一略出近方便(横)二广释远方便(二)

  一标列(今释)二释(三)

一总示意(二)

一正示(三) #

  一法(夫)  二喻(譬)  三合(止)

  二结明(世) #

  二指出处(此)三正释明(五)

一具五缘(三)

  一列(一)  二示(禅)三释(五)

一持我清净(三)

  一标列(此)二释明(四)

一列戒名(三)

  一列名(列)  二出本(此)三释明(二)

一旧新戒定道名(二)

  一佛未出旧医(佛)二佛出世新医(三)

  一略辨(常)二正明(三)

一客戒(二) #

  一示客戒法(今)  二出客戒人(根)

  二客定(根)  三客慧(四)

  三结示(佛) #

二性受戒定道名(二)

一明性戒(三)

  一正明性戒(性)  二性受辨异(若)  三证出性戒(故)

二明受戒(三)

  一标(若)二释(三)

  一律仪无作(小)  二定共无作  三道共无作

  三结(戒) #

  二明持戒○  三明犯戒○  四明忏净○

  三总结(故) #

  二衣食具足○  三闲居静处○  四息诸缘务○  五得善知识○

  二呵五欲○  三弃五盖○  四调五事○  五行五法○

  三结示○ #

○二明持戒(三)

一出十种持相(三)

  一标戒能摄(二)二正列十持(三)

  一律仪持(不缺)  二定共持(不杂)  三道共持(随)

  三结摄诸戒(涅)

二明事理二持(二)

一事相持(五)

  一散心凡夫持(束)  二定心凡夫持(次)  三初果三果持(随)  四藏通菩萨持(智)  五别教菩萨持(随)

二理观持(二)

  一结前起后(向)二正明观持(二)

一观心十戒(二)

  一束成四意(先)二正明四观(四)

  一观境持(所)  二即空持(次)  三即假持(次)四即中持(二)

  一正持(次)  二引证(故)

二观心五名(三)

  一标(复)二释(五)

  一观心戒名(所)  二观心毗尼名(又)  三观心木叉名(又)  四观心诵名(又)五观心律名(三)

  一正观律诠(又)二广诠事理(二)

一事持戒品(二)

  一正判三品(又知)  二又各三品(惑)

二理持戒品(二)

  一标示(又)二诠判(三)

  一空观三品(即)  二假观三品(即)三中观三品(二)

一本诠(二) #

  一正诠(即)  二结示(此)

  二私谘 #

  三结示诠徧 #

  三结(观) #

三结理观持胜(三)

  一出事持不坚(若)  二明理持为胜(若)  三结事理并成(理)

○三明犯戒(二)

一正明犯相(二)

  一标示(三)二释明(二)

  一引喻(大)二合明(二)

  一略合(行)二广合(二)

一爱心破戒(二)

一破律仪事戒(二)

一释(五) #

  一破四重(爱)  二破僧残(爱)  三破重兰(爱)  四破舍堕(又)  五破吉罗(又)

  二结(是) #

二破定道理戒(二)

  一正明(贪)  二指例(此)

二见心破戒(二)

  一出上意(次)二明今意(三)

  一标示(若见)二释明(二)

一恶见破事戒(二)

一明恶见坚强(三)

  一标过(此)  二举况(佛)  三正明(云)

  二出恶见破戒(由)

二僻空破理戒(三)

  一标举(当)二释明(二)

  一明僻空坚强(何)  二出僻空破戒(既)

三结示(二) #

  一正结僻见沦没(当)  二复责佛所不化(故)

  三结成(是) #

  二持犯不定○ #

○三持犯不定(三)

  一标示(复)二释明(二)

  一通论乘戒(若)二别明乘戒(二)

一正出事理缓急(三)

  一示意(若)  二标列(约)三释明(四)

一乘戒俱急(三)

  一示意(一)二释明(二)

  一戒急(若)  二乘急(三)

  三结示(得) #

二乘急戒缓(三)

  一示意(二)二释明(二)

  一戒缓(以)  二乘急(於)

  三结示(是) #

三戒急乘缓(三)

  一示意(三)二释明(二)

  一戒急(以)  二乘缓(世)

  三结示(若) #

  四乘戒俱缓 #

二示须观心寻察(二)

一正观(二) #

  一观知自他乘报(行)  二观知列众逗缘(将)

  二结显(若) #

  三结显(凡) #

○四忏净(三)

  一征意(四)二释明(三)

一简轻明重(二)

一事犯轻重(二)

  一简轻(若)  二明重(若)

二理犯轻重(二)

  一简轻(次)  二明重(见)

  二明经忏重(若)三正明忏重(二)

  一示意(罪)二正忏(二)

  一出二世难易(若)二忏二世重罪(二)

  一标(若)二释(二)

一爱见顺流十心(二)

  一正明(顺)  二结过(是)

二爱见逆流十心(二)

一逆爱流十心(三)

  一标示(今)  二正运(先)  三结成(是)

二逆见流十心(二)

  一指前顺心(次)二正运逆心(三)

  一标示(向)  二正运(一)  三结成(运)

三结成(二) #

  一正结戒成(是)  二结成止观(又)

○二衣食具足(二)

  一示意(第)二正明(二)

一衣具足(二)

一事行(二) #

  一标(衣)二释(三)

  一上士衣(衣)  二中士衣(十)  三下士衣(多)

二理行(三) #

  一总示(观)二别明(三)

  一上衣观(四)  二中衣观(三)  三下衣观(百)

  三结示(此) #

二食具足(二)

一事行(二) #

  一标(食)二释(三)

  一上士食(一)  二中士食(二)  三下士食(三)

二理行(三) #

  一总示(若)二别明(三)

  一上食观(法)  二中食观(头)  三下食观(檀)

  三结示(是) #

○三闲居静处(三)

  一示意(第)  二列章(好)三释明(二)

一事行(二) #

一正明(三) #

  一深山(若)  二头陀(二)  三兰若(三)

  二戒示(若) #

二理观(三) #

  一总示(观)二别明(三)

  一上品处(中)  二中品处(头)  三下品处(闲)

  三结示(安) #

○四息诸缘务(三)

  一示意(第)  二列章(缘)三解释(二)

一事行(四) #

  一生活(一)  二人事(二)  三技能(三)  四学问(四)

二理观(四) #

  一生活(观)  二人事(人)  三技能(技)  四学问(习)

○五善知识缘(三)

  一示意(第)  二列章(知)三解释(二)

一事行(三) #

  一外护(若)  二同行(二)  三教授(三)

二理观(三) #

一释善知识相(二)

  一引经(观)二释相(二)

  一释义(若)二出相(三)

  一威神三知识(今)  二度品三知识(六)  三法性三知识(法)

二出知识法门(三)

  一分属(此)  二正明(若将)  三结指(若能)

三简非真知识(二)

  一引示(此)二正简(二)

一正简善知识魔(二)

一简非真知识(二)

  一示魔道(魔)二出魔名(二)

一二乘知识魔(三)

  一直明(若然)  二与毻-毛+ㄆ  三结明(但)

  二出是真知识(圆)

  二例明三昧菩提魔(三)

○二呵五欲(二)

  一标(第)二释(二)

一论絷六尘(二)

  一论文(十)  二私释(总)

二今呵五欲(二)

  一总示(今)二别释(二)

一事呵(二) #

一出相(五) #

  一色  二声  三香  四味  五触

二明呵(三) #

  一过患(此)  二正呵(此)  三引示(上)

二理呵(二) #

  一示色欲无量(观)二出四教呵法(二)

  一引示(故)二正呵(四)

一析观呵(二)

  二出邪呵(若)  二明正呵(今)

  二体观呵  三别观(呵)  四圆观(呵)

○三弃五盖(三)

  一释名(第)  二出意(前)三正释(二)

一释盖相(二)

  一标(此)二释(二)

  一贪欲相  二瞋恚相  三睡眠相  四掉悔相  五疑相

二明弃法(二)

一事弃(三) #

  一示法(五)二明弃(二)

一正弃(五) #

  一弃贪(若贪)  二弃瞋(若)  三弃睡(若)  四弃掉(若)  五弃疑(若)

二简明(二) #

  一问二答(二)

  一解者不同(答)  二今释道障(今)

  三引结(十) #

二理弃(二) #

一开通盖相(二)

  一问二答(三)

  一标示(答)二分别(二)

一正出(二) #

  一离三毒为四分(何)  二离四分为五盖(离)

  二开广(若) #

  三结责(呵) #

  二正理观弃○ #

○二正理观弃(二)

一次三观弃(三)

  一出前(上)二正明(三)

  一空观弃五盖(利)  二假观弃五盖(复)  三中观弃五盖(复)

  三结成(此) #

二圆三观弃(二)

  一序前次第(复)二正明圆弃(二)

  一标(圆)二释(二)

一正弃欲(三)

  一引经(故)二释明(二)

  一略释(释)二广释(二)

  一标(今)二释(四)

  一缘生弃盖(云)  二空观弃盖(云)  三假观弃盖(既)  四中观弃盖(虽)

  三判位(如) #

  二余四例(圆)

○四调五事(二)

  一标示(第)二释明(二)

一事调(二) #

  一标(眠)二释(二)

一二事各明(二)

  一调食  二调眠 #

二三事合调(三)

  一示须合调意(三)  二正三法合调(初)  三出三法不离(若)

二理调(二) #

一二事各调(二)

  一调食(观)  二调眠(调)

二三事合调(三)

  一标示(合)二正明(三)

  一举经明调相(大)  二约观调三事(次)  三三观各各调(复)

  三结责(行) #

○五行五法(三)

  一标名(第)二示意(三)

  一述前(前)二明今(二)

  一反显(今)  二顺明(若)

  三结示(无) #

三正释(二) #

一事行(二) #

一简成论璎珞(二)

  一成论  二璎珞(若)

二出毗昙释论(二)

  一毗昙(若)  二释论

二理行(二) #

一次第明(三)

  一五法入真(复)  二五法入假(复)  三五法入中(复)

  二不次明(复)

○三结示(二)

  一结通方便意(此)二结远方便意(三)

  一正结(今)  二释明(因)  三出意(然)

  摩诃止观贯义科上

  摩诃止观贯义科下

    清 天溪和尚说 #

    门人灵耀补定 #

○大章七正修(二)

  一标示(第)二释明(三)

一解行相资意(二)

  一举相资法喻(膏)  二出相资修法(行)

二依解立行相(二)

  一自行成相(此)二为人说相(二)

一正明(二) #

一明得机说益(二)

  一说相(而)  二益相(香)

二诫非机莫说(二)

一出非机(三)

  一痴钝凡恶(其)  二厌世劣乘(设)  三一种禅人(又)

  二诫莫说(不)

  二结示(夫) #

三正说止观法(二)

一定止观十境(四)

  一开章门(开)  二叙次第(阴十章)三明观发(四)

  一示十皆能障(此)  二明阴境恒观(阴)  三明八二速近(又八)四明诸境互发(三)

  一总示(又若)二别明(三)

  一列章(互)  二释明(次十章)  三料简(问)

  三结诫(此) #

四私料简(四)

  一简数方(私)二简通别(三)

一十境通别四句(四)

一通(二) #

  一境法俱通(问)二行人俱通(二)

  一正简(问)二重简(三)

  一通是无常(问)  二通是有漏(问)  三通是偏真(问)

  二别(问)  三亦通亦别(复)  四非通非别(非)

  二阴解非条然别(问)  三十境自条然别(问)

三简境观(三)

  一阴即是观(问)  二转阴为观(问)  三五分判境(问)

四简具界(三)

  一念具十界(问)  二具界因果(问)  三具界法尔(问)

  二正十乘观境○

○二正十乘观境(十)

一观阴入境(三)

一释所观境(三)

  一标列(第)二释明(二)

一通释三科(二)

  一释名(阴)  二开合(毗)

二正释五阴(三)

一明心王前后(二)

  二两论义(数)  二今判明(若)

二出阴从心造(二)

  一出五阴多种(又)二明源从心出(二)

  一标(如)二释(二)

  一心造六界(正)  二心造十界(若)

三斥凡小不知(三)

  一况斥凡小(世)  二引经示邪(故)  三以论结斥(故)

三拣示(二) #

  一结心为惑本(然)  二示的观阴心(若)

二明能观观(三)

  一开章(观)二示意(二)

一示观法精妙(三)

  一法示(既)  二譬明(譬)  三合显(此)

  二出正由法华(盖)

三正释(二) #

一於坐仪观阴入(二)

一法明十乘(十)

一观不思议境(三)

  一标起(一)二释明(二)

一思议境(二)

  一小乘生法(思)二大乘生法(三)

  一标心生十界(大)  二释十法界法(若)  三结非今所观(此)

二不思议境(二)

一正明初乘观境(三)

一法示(二) #

一一念百界千如(三)

一明十界十如(三)

一一念十法界(二)

  一引示(不)  二释明(种)

二十界三世间(二)

一释(三) #

  一五阴世间(十)  二众生世间(揽)  三国土世间(十)

  二结(此) #

三三世间十如(三)

一五阴十如(二)

  一标示(又)二释明(二)

  一列(先)二释(二)

  一总释(十章)二类释(三)

  一标(二)二释(四)

  一三恶  二三善  三二乘  四菩佛

三简(二) #

  一因缘逆顺(因)  二报法有无(若)

  二众生十如  三国土十如

二出三千具念(三)

  一正出(夫)  二例明(例)  三结合(今)

  三结妙境在此(故)

  二观心即空假中○

  二譬显○  三合明(若信)

  二结示九乘依境(此)

  三结示(说) #

  二发菩提心○  三巧安止观○  四破法徧○  五识通塞○  六修道品○  七对治助开○  八知位次○  九能安忍○  十离法爱○

  二譬以大车○ #

  二於余仪观阴入○

  三结示观用○ #

  二观烦恼境○  三观病患境○  四观业境○  五观魔境○  六观禅境○  七观见境○  八观慢境  九观二乘境(余)  十观菩萨境

○二观心即空假中(二)

  一征起(问)二释明(三)

一观心三千即空妙境(三)

一出二论权计(二)

  一正出(答)  二断明(若从)

二检心法即空(四)

一约横四句生求不可得(二)

一四句求心生不可得(三)

一法检(二) #

  一据计核破(若法)  二责违经论(又)

二譬推(三) #

  一定计(更)  二推破(若依)  三结明(四)

  三合明(心) #

  二四句求三千不可得(当)

  二约纵於灭等求不可得(既)  三约双亦求不可得(亦)  四纳双非求不可得(非)

  三结观心妙境(言)

二观心三千即假妙境(二)

一正示不可说可说以开假门(二)

一正说假门(二)

  一明四不可说(大)二明四俱可说(二)

一示假说意(三)

  一止示(当)  二引明(如)  三结示(虽)

二出假说法(四)

  一世界四句说(或)  二为人四句说(云)  三对治四句说(云)  四第一义四句说(云)

二结示说意(三)

  一示说意(佛)  二责人师(经)  三结得意(若得)

  二复出随便宜法说以结妙境(若随)

  三观心三千即中妙境○

○三观心即中三千妙境(三)

一别显圆中法门(六)

  一三法妙境(若解)  二三谛妙境(若法)  三三观妙境(若一)  四三智妙境(若因)  五三语妙境(若随)  六三趣妙境(若解)

  二总出名异义同(此)  三结示一切圆成(得)

○二譬显(三)

  一意珠喻(如)  二惑心喻(又三)  三眠梦喻(又如)

○二发菩提心(三)

  一牒章(二)二释相(三)

一明慈悲愿境(二)

一依境起悲愿(三)

  一立誓境(既)二明誓由(二)

  一於五道思惟彼我(自)  二於二乘思惟彼我(假)

三正发誓(三)

  一正发(即)  二释明(众)  三结正(今)

二依境起慈愿(三)

  一立誓境(又)  二明誓由(我)三正发誓(三)

  一正发(今)  二释明(虽)  三结正(是)

  二出愿境同时(如)  三结真正发心(不)

  三指说(自) #

○三巧安止观(三)

  一示意(三)二释明(二)

  一出所安法性(无)二明能安止观(二)

一总安心(二)

一止观各安(二)

  一以止安(今)  二以观安(观)

  二止观俱安(止)

二别安心(二)

  一征起(若)二答释(二)

  一示意(夫)二正安(二)

  一初列(安)二释(二)

一论师教根性(二)

一能教道师(三)

  一标列(教)二释明(二)

  一圣师(圣)  二凡师(二)

  三结示(身) #

二所教根性(二)

  一列(他)二释(二)

一二论明(二)

  一正明(萨)  二分解(若)

二今师明(二)

  一正明根性(今)  二根性利钝(若)

二随根性以安(二)

  一征(巳)二释(二)

  一示审定根性(师)二正止观安心(二)

  一总标(既)二别释(二)

一一向根性(二)

一示法(二) #

一教他(二) #

一正明(二) #

一定根(二) #

一信行八番安心(二)

一正明(二) #

一以止安心(四)

  一随乐止安(咄)  二为人止安(又)  三对治止安(又)  四第一义止安(又)

二以观安心(二)

  一结前起后二正明(四)

  一随乐观安(即)  二为人观安(又)  三对治观安(又)  四第一义观安(又)

  二结示(如) #

二法行八番安心(二)

一正明(二) #

一止悉安心(四)

  一欢喜(其)  二生善(其)  三破恶(若)  四悟理(其)

二观悉安心(四)

  一欢喜(彼)  二生善(若)  三破恶(观)  四悟理(观)

  二结示(是) #

二转根(二) #

  一斥始终利钝(复)二明一时利钝(三)

  一示意(今)  二正明(若)  三结示(得)

  二结数(自) #

  二相资根性○ #

  三结示○ #

○二自行(二)

  一总示(自)二别明(二)

一定根安心(二)

一法行八番(二)

一正明(四) #

  一止观随乐(乐)  二止观便宜(其)  三止观破恶(若)  四止观悟理(修)

  二结示(是) #

二信行八番(二)

一正明(四) #

  一止观随乐(信)  二止观便宜(听)  三止观破恶(或)  四止观悟理(或)

  二结示(是) #

  二转根安心(若)

○二相资根性(三)

  一标(复)二释(二)

一资闻法行八番(二)

一正示(二) #

  一明止  二四观 #

  二结明(此) #

二资思信行八番(二)

  一正示(结)  二结明(是)

三结(二) #

  一结法(前)  二结数(就)

○三结示(二)

一结止观安心(三)

  一正示(夫)二斥失(三)

  一引人(一)  二出失(问)  三责成(若)

三结明(二) #

  一正结数(今)  二明成显(三)

二结善巧安心(二)

  一结依境安心(若)二结巧安止观(三)

  一法(若)  二喻  三合(众)

○四破法徧(二)

  一示意(第)二释相(二)

  一标(然)二释(二)

一从诸门简无生门(三)

一经说四门今依教门(二)

一出经四门(二)

  一出四门(经)  二明通义(依)

  二置三立教(三)

二教有四教今依圆教(二)

一四教破义(二)

  一三教不徧(三)  二圆教破徧(今)

  二置三立圆(余)

三圆有四门今依空门(二)

  一别圆四门(所)  二置三立空(今)

二依无生门明破法(二)

  一标(无)二释(二)

一明无生备摄略示通显(三)

  一征(何)二释(二)

一无生教门竖摄(二)

一到因(二) #

  一无生门通止观(止)  二止观显无生门(止)

二到果(二) #

  一无生门通止观(门)  二止观显无生门(止)

二无生教门横摄(二)

  一结前生后(无)  二正明(大)

  三结(横) #

二更引经示释然后破法(二)

  一标示(此)二释明(二)

一引经示相释义(二)

一佛藏示无生门立破徧相(二)

  一引经(佛)二释义(二)

  一依经释(彼)  二观心释(须)

二涅盘释无生门立破徧义(三)

  一标示(大)二释明(二)

一四句法明破立徧(二)

  一引经(初)二释明(二)

一正释四句(三)

  一总标(按)二别释(四)

一不生生句(二)

一正释(三) #

  一经释(不)  二今解(今)  三结示(此)

  二合上(因) #

二不生不生句(二)

一正释(三) #

  一经释(经)  二今解(今)  三结示(此)

  二合上(因) #

三生不生句(二)

一正释(三) #

  一经释二今解(三)

  一正解(今)  二断明(此释)  三示识(莫)

  三合上(初) #

二重释(三) #

  一经释二今解(二)

  一正解明(今)  二示显胜(以)

  三合上(惑) #

四生生句(二)

  一经释  二今解 #

  三总结(是) #

二重释四住(二)

  一引经六住(四)二释经四住(二)

  一正释(经)  二会圆(将)

  二六句十缘明破立徧○

  三料简○ #

  二正说无生破徧○

○二六句十缘明破立徧(二)

一六不可说明徧破义(三)

  一出经(经)二释义(三)

  一总标(按)二别释(二)

一将经意释破法徧(三)

  一标示(若)二释明(二)

一前四句破思议惑解(二)

  一二句破思议惑(何)  二二句破思议解(若)

二后二句破不思议解(二)

  一一句破不思议惑(若)  二一句破不思议解(若)

  三结成(将) #

二佛自释弥显破徧(三)

  一标示(佛)二释明(六)

  一不生生不可说(云)  二生生不可说(云)  三生不生不可说(云)  四不生不生不可说(云)  五生不可说(经)  六不生不可说(经)

  三结成(佛) #

  三总结(依) #

三会同(三) #

一引经(二) #

  一举示(又)二释明(二)

一释自法本法(二)

  一自法  二本住法

  二释不说一字(经)

  二出意(当)  三会合(此)

  二十缘可说明徧立义○

○二十缘可说明徧立义(三)

  一牒经(大)二释义(三)

  一标示(今)二释明(三)

  一标列(十)二正释(三)

  一立众生  二立机缘  三立声教

  三结成(众) #

  三指结(故) #

三证成(二) #

  一引(如)  二释(佛)

○三料简(三)

  一简无生门具足四句(问)二简无生门互摄诸门(问答三)

  一正示(答)二释明(三)

  一出智断四门(欲)  二引大经月喻(大)  三合论智断意(实)

  三结显(若) #

  三简生生等显无生门(问)

○二正说无生破徧(二)

  一结前(约)二正释(三)

一开章(二) #

  一正开(次)  二示意(竖)

二释明(二) #

一释(二) #

一正於识阴破法徧(三)

一无生门始终竖破法徧(三)

  一标章(一)  二示意(如)三正释(三)

一后假入空破法徧(二)

  一标章(从)二释明(三)

一从见假入空(三)

  一列章(从)二释明(二)

一释见假(二)

一见(二) #

  一名见所由(见)二正释惑相(二)

一外道见相(三)

  一标(见)二释(四)

一单句四见(三)

  一标章(单)二释相(二)

一八十八使(三)

一见相(二) #

一出有相(二)

  一释明十使(於)  二历界成数(如)

  二例余三(余)

  二历数(若)  三结示(倒)

二一百八见(三)

  一见相(五)  二历数(历)  三结示(当)

三结斥(三) #

  一叙(世)二斥

  一引经论定见(此)  二引外见对斥(诸)

  三结(今) #

二复四句见(三)

  一标章(复)  二出相(此)  三历数(若)

三具足四句见(三)

  一标章(具)  二出相(此)  三历数(如)

四无言见(二)

  一出相(绝)  二历数(一)

  三结(如) #

二佛法见相(二)

  一正出(又约)  二历数(如是)

  二假○ #

  二明空观○ #

  三结意 #

  二从思假入空○  三四门料简○

  二从空入假破法徧○  三两观入中破法徧○

  二诸法门始终横破法徧○  三非横非竖始终破法徧○

  二历余阴入破法徧(前)

  二结(是) #

  三料简○ #

○二假(二) #

  一名假所由(复)二正释惑相(二)

一出假惑相(二)

  一外道十六假(例)  二佛法十六假(依)

二释三假义(二)

  一标列(又)二释明(二)

一释大小三假(二)

一小乘随事三假(二)

一正明(三) #

一约心三假(二)

  一叙(法)  二释(上)

  二约色三假(又)  三约报三假(又)

  二结示(此) #

二大乘随理三假(二)

一正明(三) #

  一标(附)  二释(附)  三结(是)

二引同(三) #

一大论三假义(二)

  一出三种有假(又)  二会三假施设(论又)

  二璎珞三假文(婴)  三三经三假意(大品)

二出起见假意(三)

  一标示(当)  二指明(所)  三结(如)

○二入空观(三)

  一标列(二)二释明(三)

一破见假观(二)

一一正明(三)

  一标章(观)二释明(二)

  一标(破)二释(二)

一利根略观(三)

  一出见假(略)二明观相(二)

  一止破(应)  二观破(又观)

  三结观成(如)

二钝者广观(二)

  一结上利观(信)二正明钝观(二)

  一龙树为钝广作观法(其)二今论为钝广破诸见(三)

  一举示(今)  二用意(通)三正明(二)

  一标见(若)二观破(二)

一约横破(二)

一详破单见(二)

一破四句三假(四)

一破有见三假(二)

一正观破(二)

一观性相空(三)

一观破因成(二)

一总相观空与中论同(三)

一观法(二) #

一观性空(三)

  一正观(当)二推检(四)

  一推自生(若心)  二推他生(若言)  三推合生(若根)  四推离生(若根)

  三证成(中) #

  二观相空(若推)

  二出名(若四)  三结同(性)

二别相观空与大品同(二)

  一正观(若根)  二结同(如)

二观破相续(二)

  一不悟过相(若)二总别观破(二)

一用观(二) #

一性空观(二)

  一正观(此)二推检(四)

  一前念不灭后念生(若)  二前念灭后念生(若)  三前念亦灭亦不灭后念生(若)  四前念非灭非不灭后念生(若)

  二相空观(如)

  二出名(相) #

三观破相待(二)

一不悟过相(二)

  一标示(若)二出相(二)

  一正依义释明(此)  二重借语示相(上)

二总别观破(二)

一用观(二) #

一性空观(二)

  一正观(今)二推检(四)

  一待无生而生心(若)  二待有生而生心(若)  三待亦生亦无生而生心(若)  四待非生非无生而生心(若)

  二相空观(如)

  二出名(求) #

  二观生法空(复)

二结益相(三)

  一上根有破得悟(是)  二中根执轻伏有(若)  三下根又着无见(以)

  二破无见三假○  三破双亦三假○  四破双非三假○

  二破句外绝言○

  二略破复具○ #

  二约竖破○ #

  三结示○ #

  二料简○ #

  二料简得失○  三明破见位○

  三结成○ #

○二破无见三假(二)

  一叙起见由(失)二观破计无(二)

  一标(又)二释(二)

  一总破(总)二别破(三)

一出空见过(三)

  一牒上观相(别)二正起空相(二)

  一正明(或)二简异(二)

  一标征(释)二正简(二)

  一外道观空(外)  二佛子观空(佛)

  三出所观假(云)

二正破见计(二)

一总相观(二)

一性空观(三)

  一正观(当)二推检(四)

  一意根自生(若意)  二法尘他生(若意)  三根尘合生(若根)  四根尘离生(又)

  三总结(当) #

  二相空观(性)

  二别相观(乃)

三结成益相(三)

  一上根无破得悟(是)  二中根执轻伏无(若)  三下根仍着双亦(勤)

○二破双亦三假(三)

一叙见起过(二)

  一牒上观相(次)二出双亦过(三)

  一正出(或)  二引明(如)三指示(二)

一见心苦集(二)

  一阴苦(云)  二使苦(又我)

  二见心三假(又此)

  二正用观破(今)三结成益相(三)

  一上根执破得悟(即)  二中根执轻伏见(若)  三下根仍计双非(亦)

○四破双非三假(三)

一示起过相(二)

一见心诸过(二)

  一双无计实(次)二计实过患(三)

  一正责(是)  二出过(若)  三结示(略)

  二见心三假(又)

  二正用观破(若破)三总别结示(三)

一总示破计之意(二)

  一点四谛法(复)  二皆用是破(夫)

二别结今观之益(三)

  一上根见亡慧发(若)  二中根成方便道(若不)  三下根度入无言(此)

  三总结说过之意(所)

○二破句外绝言(二)

  一明悟者定慧明静(次)  二出不悟不出见网(复)

○二略破复具(二)

  一出惑相(复)  二明观破(破)

○二约竖破(三)

  一总叙上观益相(若人)二总出上破不绝(二)

  一横破不绝(或)  二竖破不绝(又)

三正用观法竖破(二)

  一叙前是横破(上)二今直下是竖破(四)

一破生句(三)

  一定计(汝执)  二举勘(汝是)  三结责(用)

二破不生句(三)

  一定执心(若)  二正举勘(汝)三释异解(二)

一释通世解不生(三)

  一举执(世)二释通(二)

  一正解(今)  二结明(三)

  三结责(利) #

二释通论师解不生(三)

  一或人难(有)  二论师救(中)三今解明(二)

一判释论救(二)

  一判(此)二释(二)

一明此解扶中(二)

  一正明(何)  二出意(按)

  二责伤文失义(若)

二略解不生(三)

  一标示(今)二正出(二)

  一十意(一)  二结摄(若作)

  三结责(汝作)

三破双亦双非二句(二)

  一总示(竖)二别明(二)

一破双亦(二)

  一勘过(若谓)  二结破(若非)

二破双非(二)

  一勘过(若谓)  二结破(既非)

  四破句外绝言○

○四破句外绝言(二)

一破四句言外(二)

一正破(二) #

一横破四句言外(三)

  一标示(若)  二正勘(是)  三结责(不)

二竖破四句言外(三)

  一标示(更)  二正勘(十)  三结责(若不)

  二结示(前) #

二破邪绝干正(二)

一正破(三) #

  一出妄齐正(今)二勘责不齐(三)

  一指妄总责(何)二随勘不齐(二)

  一约义勘(诸)  二举事勘(复)

  三责结可怪(盲)

  三结过明破(走)

二简辨(三) #

  一出计(复)  二辨明(一往)  三简判(又)

○三结示(三)

  一结见过无量(一)  二结观治功用(当)  三结破徧得名(能)

○二料简(二)

  一简初观破有意(问)  二简二观破空意(问)

○二料简得失(二)

  一牒问(二)二正简(三)

  一开章(答)  二立譬(一)三释明(二)

  一判(前)二释(二)

一前二章(二)

  一释(所)  二结(此)

  二后二章(三)

○三明破见位(二)

一正明(二) #

  一正四位(三)  二判同异(断)

二料简(二) #

  一简修时发境(问)  二简通明诸位(问)

○三结成(二)

  一结观名(体)  二结观门(见)

○二破思假入空(二)

  一标示(第)二释明(三)

一明思假相(三)

一略释名相(三)

  一出名(思)  二品数(历)三释明(二)

  一正三毒(皆)  二思惟惑(称)

二息诤贪爱(二)

  一论诤(数)  二解息(但佛)

  三结示观要(入)

二明体假入空观(三)

  一出析体门(二)二明破假观(二)

一释明观法(三)

一观破欲界九品(二)

一正观假空(二)

二无生门通止观(二)

一正观贪(二)

  一标示(今)二释明(二)

一初品三假(二)

一出假相(二)

  一贪欲染相(如)  二取成三假(若)

二用观破(三)

一因成(二) #

一正破(二) #

一性空(二) #

  一正观(观)  二推检(若)

  二相空(四) #

二观成(二) #

  一利根直悟(利)  二钝根转观(设)

  二相续(若钝)  三相待(修)

  二八品例明(初)

  二余三例(破)

  二止观成无生门(九)

  二料简品帙(问)

二观破色界九品(三)

  一明所依智(次)二正观假空(四)

一初禅观相(三)

  一出修发体相  二明惑品假法(其)三观从假入空(二)

一观贪九品(二)

一初品(二) #

一观因成(二)

一无生门通止观(三)

  一出不观过(若)  二止观正观(今)  三断断成相(善)

  二止观显无生门(一分)

  二例续待(相)

  二余八破 #

  二例观痴慢(破)

  二二禅观相(若)三三禅观相(二)

  一舍俱天(三)  二外道天(若)  三那含天(若)

  四四禅观相(三)

  三结正无生(色)

  三观破无色界九品○

  二判用二智(若)

  三结破法徧(是)

  三明破思假位○

○三观破无色九品(四)

  一空无边观相(次)  二识无边观相(先)  三无所有观相(先)四非非想观相(三)

  一辨出定名(先)二判漏无漏(二)

  一相对以辨(大)  二今观无漏(教)

  三正观破假(此)

○三破思假位(三)

  一标列(三)二释明(四)

一三藏破思位(三)

  一标示(三)二释明(二)

  一明观位(断)  二结观成(三)

  三结成(此) #

二通家破思位(三)

  一出经(二)二释明(二)

  一总释(所)  二别明(乾十位)

  三结成(此) #

三别名名通共位(二)

一核旧(二) #

一核旧师不解通义(二)

  一牒说(三)  二今核(今)

二核人师不解经义(二)

  一牒说(人)  二今核(此)

二正明(二) #

  一借别一教名通位(言)  二借别十地名通位(若)

四别名名通菩萨位(三)

  一正示(四)二辨齐(三)

  一出旧(旧)二正释(二)

  一辨旧(但)  二明今(今)

  三结示(此) #

二简明(三) #

  一问起二答释(三)

  一约三处焦炷发明(答)  二约十地如佛发明(又大)  三约别立忍名发明(又大论)

  三结示(如) #

  三料简○ #

○三料简(二)

一简四教破假(二)

一破假名同(四)

  一三藏(问)  二通(问)  三别(若)  四圆(若)

二用智则异(三)

  一标示(复)  二正明(三)  三比望(若)

二简历品超果(二)

  一问二答(二)

  一标示二释明(三)

  一四教超不超义(若)二随出超果四种(二)

  一标(超)  二释(本)

三发明圆超之义(二)

  一正明(间)  二结示(随)

○四门料简(二)

  一标示(三)二释明(四)

一三藏四门(三)

一四门别入(二)

一明破明入道(四)

一有门(三) #

  一破假意(阿)  二入道门(鹿)  三引文结(大)

二空门(三) #

  一破假意(若)  二入道门(故)  三引文结(大)

  三双亦门(若)  四双非门(非)

  二结四俱沟港(如)

二融会四门(三)

  一同见真谛(四)二解息论诤(三)

  一跋摩致讥(跋)  二以理总责(然)  三从容解息(若生)

三示明徧学(二)

  一出二乘一道不融(何)二明菩萨四门徧学(三)

  一标示(三)二引释(二)

  一引明(故)  二释出(龙)

  三结示(虽) #

  三结示非用(涅)

二通教四门(三)

一四门别入(四)

  一有门(次)  二空门(若)  三双亦门(若)  四双非门(既)

二四门通入(二)

  一明体门无着(若亡)二明无诤观门(三)

  一总示(又)  二简明(问)  三结示(通)

  三结示非用(中)

  三别教四门○  四圆教四门○

○三别教四门(二)

  一明别意(次)二出门观(三)

一四门别观(四)

  一有门(言)  二空门(空)  三双亦门(亦)  四双非门(非)

  二四门通入(如)  三结示非用(涅)

○四圆教四门(二)

  一出圆意(圆)二明门观(三)

一四门别入(四)

  一有门(云)  二空门(空)  三双亦门(云)  四双非门(云)

  二四门通入(云)三结示今用(二)

一结上无生门(二)

  一正结(如)  二重简(若)

二结今圆四门(二)

  一正结(涅)  二显前(上)

○二从空入假破法徧(二)

  一列章(第)二解释(四)

一入假意(二)

  一标根(入)二出意(三)

  一简小(夫)  二正明(菩)  三结示(若)

二入假因缘(三)

一正明(三) #

  一标(入)二释(五)

  一大悲  二本誓  三利根  四善巧  五精进

  三结(是) #

二引同(三) #

  一标(如)  二释(彼)  三结(此)

三简明(三) #

一分别有入不入(三)

  二标示(从)  二释明(当)  三结示(今)

  二正明具缘能入(具)  三结示声闻不入(声)

  三入假观(二)四入假位(二)

  一列(三)二释(三)

一知病(三) #

  一总标(知病)二别释(二)

一知见病(二)

  一列(知见根)二释(三)

一知病相(四)

  一知见根本(云)  二知起见因缘(云)  三知起见久近(云)  四知见惑重数(云)

二明观法(三)

  一牒上见病(病)二出假观法(二)

  一出假易观(又)  二菩萨能入(二)

  三两种观悟(或寂)

  三结观法成(於)

二知思病(三)

  一知病相(次)二明观法(二)

  一出假观法(二)  二两种观悟(通)

  三结观成(分)

  三结示(上) #

  二识药○  三授药○

○二识药(三)

  一标列(二)  二引经(大)三释明(三)

一世间法药(三)

  一引论标意(释)  二二经证成(大)三惠用法施(三)

一分别法药(三)

  一标示(若)二释明(三)

  一五常似五戒(仁)  二五行似五戒(又)  三五经似五戒(又)

  三结示(如) #

  二菩萨修悟(出)  三示非究竟(然)

二出世法药(二)

一分别法药(二)

  一大经诸法法药(次)  二诸经增数法药(又)

  二菩萨修悟(是)

三出世上上法药(三)

一约止观明法药(二)

  一随机十法(又)  二随机无量(当)

二以譬喻识法药(二)

一依本作方(四)

一喻为病立法(二)

  一举喻  二合明 #

二喻识业所宜(二)

  一举喻  二合明 #

三喻开广法药(二)

  一举喻  二合明 #

四喻法药徧知(二)

  一举喻  二合明 #

二随机作法(二)

  一举喻(复)  二合明(佛)

  三出菩萨修止观(菩)

○三授药(二)

  一领前(三)二正明(二)

  一授世间药(若)二授出世药(二)

  一标示(又)二释明(二)

一授药治病(四)

一下根缘生药(二)

  一授药治病(下)  二作论申门(虽)

二中根即空药(二)

  一授药治病(次)  二作论申门(就)

三上根即假药(二)

  一授药治病(次)  二作论申门(此)

四上上根即中药(二)

  一授药治病(次)  二作论申门(亦)

  二服行获益(若)

○四入假位(二)

  一标章(四)二释明(三)

一历教判位(三)

  一示意(人)二判位(二)

一正三根出假(二)

一正明(四) #

一藏三根出假(二)

  一简二乘入空(夫)  二明菩萨出假(若)

二通三根出假(三)

  一简七地断结(通)  二正三根出假(但)  三详不能出假(若七)

  三别三根出假  四圆三根出假(圆)

  五结判(上) #

二例三根入空(二)

  一标示(既)  二释明(情)

  三简明(问) #

二明利益(二)

  一总示(二)二判明(三)

  一藏益(三)  二通益(若)  三别圆益(三)

三结破法徧(三)

一正结两观(二)

一结前从假入空(二)

一就文论破徧(三)

  一别圆益相(别)  二料简变易(若)  三结真利益(故)

  二约意论破徧(就)

二结今从空入假(二)

  一次第破(从)  二不次破(六)

  二举要明破(举)  三总出结意(前)

○三两观入中破法徧(三)

一示章门(二)

一分别(二) #

  一一往(第)  二再往(生)

  二结示(种) #

二明观法(二)

  一列(就)二释(四)

一修中观意(四)

  一藏不须二观(其)  二通不须三观(通)  三别必须三观(别)  四圆正须三观(圆)

二修中观缘(三)

  一列(二)二释(五)

  一无缘慈悲(一)  二满弘誓愿(二)  三求佛智慧(三)  四学大方便(四)  五牢强精进(五)

  三结(修) #

三正修中观(二)

  一标(三)二释(二)

一释所观无明(二)

  一举二智为例(无)二出今观无明(二)

一明二智是无明惑(二)

  一二智还成惑(今观)二此惑是智障(三)

  一正示(此)  二举例(例)  三合明(此)

  二出二智即无明相(云)

二出能观中观(三)

  一列(观)二释(三)

一观无明(三)

  一标定惑境(一)二正修止观(二)

一利根直观(二)

一观门(三) #

  一四句观破(观)二观解现前(三)

  一法(作)  二譬  三合(起)

  三结三观名(前)

二止门(三) #

  一四句止破(复)  二止解现前(如)  三结三止名(前)

  二钝跟转观(复)

  三结示观门(如)

二观法性(三)

  一标定惑境(二)二正修止观(二)

  一直观(为)  二转观(如)

  三结示观门(虽)

三观真缘(三)

  一标定智明(三)二四句止观(二)

  一正观(如)  二得悟(四)

三四门得道(三)

  一标示(若执)二释明(三)

  一示四门缘说得道(若得)二出经论随缘异说(二)

  一经说(所)  二论申(诸)

  三结用门修观得道(若用)

  三结责(经) #

三简(二) #

  一法性无明互显(问)  二法性无明相即(问)

  四明位利益○ #

  三结破徧(前)

○四明位利益(二)

  一标示中观(四)二释明观位(二)

  一标(修)二释(三)

一明前修证高远(二)

  一出二处修中(若)  二判於凡无益(如)

二明今双流修证(三)

一明修中发似(二)

  一正明(今)  二例显(例)

  二明修证一生(今)三明权高实下(二)

  一正发明(前)  二重简示(复)

三广出一分双流(三)

  一标示(虽)  二譬广  三合明(初)

○二诸法门横破法徧(三)

  一标示(第)二正明(二)

一诸教门俱能通能破(二)

  一诸门俱通(横门)  二度入破遍(若)

  二以意通转释余经论(若)

  三简显(问) #

○三非横非竖破法遍(三)

  一示意(第)  二列章(又)三释明(二)

一总明一心(三)

  一示一心智境(总)二明悬解诸法(二)

  一标(若)二释(三)

一出所解谛观(四)

  一  二  三  四 #

二明一心中解(二)

  一标(如)二释(二)

  一约义分别(如)二论理融即(三)

  一法(若)  二例(如)  三合(一)

  三例观等三法(如生)

三结观成行位(二)

  一观行(如)二品位(二)

  一正明五住(此)  二重出初住(又)

  二历余一心(历)

  正破遍竟。 #

○三料简(四)

一简空假章二法有无(二)

  一问二答(二)

  一空观有因缘(答)  二假中不料简(夫空)

二释中观章无明智障(二)

  一标异解(智)二明正释(二)

一出二解(二)

  一法尚(今)  二经论(又)

二今释明(二)

  一出无明为智障体(若)二释无明为智障(二)

  一标(二)二释(二)

一释智障即惑(二)

一心智即障(二)

一是智惑名智障(二)

  一无明为智障(无)  二爱是烦恼障(爱)

二从所障名智障(二)

  一烦恼(复)  二智障(无)

二事理智障(二)

  一标征(无)二释明(二)

一分别二说(二)

  一二俱理障(地)  二但是事障(又)

  二会通无二(若)

二释智障不断(三)

  一正明(又)  二证成(是)  三结责(人)

  三简中观章三观初地(问)四简空观章不判修位(二)

  一问二答(二)

  一明无位可判(答)  二出经文略示(又)

○五知通塞(三)

  一示意(第)二正释(二)

一释通由旬名义(二)

一出诸异解(二)

一责人师(二)

一正出诸说(六)

  一基师就四百立化(旧)  二摄师遗二种生死(摄)  三地家在界内立化(地)  四一师不开权辄实(复)  五有师四百外立化(有)  六有师

数思不数见(有)

二示意结责(二)

  一据经意应作三释(此)  二责诸师不与文会(诸)

  二通释论(人)

二依经正释(二)

  一正明(今)  二结示(此)

二明识由旬通塞(二)

  一略责诸师初心无位(又)二正检通塞初心入门(二)

一立横竖通塞(二)

  一标(今)二释(二)

  一横通塞  二竖通塞

  二今检校通塞○

三料简(二) #

  一简三名一异(问)  二简横竖通塞(问)

○二今检校通塞(二)

一次第检校(二)

一竖论三观校通塞(三)

  一枢示(今)二释明(三)

一检从假入空(二)

一析空(二) #

一标明通塞(二)

  一三塞(如)  二三通(若)

  二以法检历(当)

二体空(二) #

  一标明通塞(复)  二以法检历(用)

  二检从空入假(次)  三检空假入中(次)

  三结判(若) #

二横论三观校通塞(三)

一依经示别(二)

一正明(三) #

  一修空破塞存通(复)  二修假破塞存通(又)  三修中破塞存通(又)

  二结示(如) #

  二引论喻明(大)  三结示非用(三)

二一心检校(三)

  一结前次第二正明一心(二)

一无生门识通塞(三)

  一标示破法(若)二正检通塞(二)

  一检校(空)二出意(二)

  一即塞是通(良)  二双照通塞(通)

三结明得失(二)

  一反明失字(若)  二正明失字(若)

  二例余门识通塞(於)

  三结名判位(是)

○六道品调适(三)

一释相(二) #

  一标章(第)二正释(四)

  一当分(一)  二相摄  三约位  四相生

二示意 #

一正示(三) #

  一标(所)  二释(真)  三结(为)

二简明(二) #

  一问二答(四)

一明是菩萨道(二)

  一出大论呵(答)  二引三经证(净)

二明是涅盘因(三)

  一牒(若)二释(二)

  一正释是因(道)  二转释无量(云)

  三结(大) #

  三明通正通助(或)四明有漏无漏(二)

  一难(又若)二释(二)

  一标列(此)二释明(三)

一皆有漏(二)

一释明(二) #

  一有漏(如)  二无漏(皆)

  二引证(从) #

二皆无漏(二)

一释明(二) #

  一有漏(如)  二无漏(皆)

  二引证(从) #

  三亦有亦无 #

  三明观○ #

○三明观(二)

  一拣余标圆(诸)二明无作观(二)

一行三十七道品(三)

一法观(二) #

一别释(七) #

一念处(二) #

  二引示(大)二释明(二)

一明一心观处(二)

  一标(今)二释(四)

  一法性身处(若)  二法性受处(若)  三法性心处(若)  四法性法处(若)

二出兼广之相(三)

  一总标(如)二别明(三)

  一征(兼)二释(四)

  一深观色处(法)  二深观受处(法)  三深观识处(法)  四深观想处(法)

  三结(治) #

  三总示(秪) #

  二正勤(若)  三如意(若)  四五根(若)  五五力(若)  六七觉(若)  七八正(若)

二总结(二) #

  一结示初心行道(如)  二结明涅盘近因(如)

  二譬明(今)  三合显○

  二入三解脱门○

○三合显(二)

  一合明道树(法)二通释道树(二)

  一别三观益(若)  二总三观益(若)

○二入三解脱门(二)

一由三脱门(二)

  一标列(复)二正释(二)

一解脱三昧得名(三)

一定慧相由(二)

  一由智入定(若从)  二由定入智(若由)

  二伏断二道(或)  三定慧相即(或)

二三门王臣之相(二)

一出三教(三)

  一藏(若)  二通(若)三别(二)

  一别三观智(若)  二别出假智(复)

二别明圆(三)

  一示名同意异(别)二出三门王臣(二)

一正明空门(二)

一缘空意义异(二)

  一名同(大)  二意义异(智)

二观梦意义异(二)

  一名同(又)  二意义异(今)

  二以空例余(如是)

  三结门相无碍(当)

  三结示(如) #

二入涅盘城(二)

一正明入(二)

  一钝根双树入(又)二利根处处入(二)

  一标(利)二释(二)

  一声闻能入(如身)  二菩萨义知(声)

  二出经意(若)

○七对治助开(二)

一示意(三) #

  一牒前(第)二出意(二)

  一不须助治意(根利)  二正须助治意(根钝)

  三引示(夫) #

二释明(二) #

一用六度为治以明助道(二)

  一标示(助)二释明(二)

一正明对治(二)

一别治六蔽(六)

  一施治贪蔽(若)  二尸治犯蔽(修)  三忍治瞋蔽(修)  四进治懈蔽(修)  五禅治乱蔽(修)  六智治愚蔽(修)

  二总出厚薄(诸)

二转观四随(二)

  一标示(若)二正观(二)

  一正观悭蔽(如)  二余五例明(修)

二观六度助道摄诸法门(三)

  一责前标后(於)二度相开合(三)

  一出人言(有)二明今释(二)

  一引申今意(此)  二示明开合(若)

  三出意结(离)

三六度摄法(三)

  一总标(今)二别释(十二)

一摄诸道品(三)

  一标征(云)二正释(二)

一别明道品修事助(六)

一檀摄道品事助(三)

一出理观道品(二)

  一标(诸)二释(二)

  一三教摄舍(若三)一圆教摄舍(三)

  一标(若圆)二释(三)

  一正明(如是)  二重释(有)  三引证(故)

  三结(当) #

二明事檀进理(三)

  一出事理偏失(如此)  二明修事所由(今明)  三正事助破蔽(今於)

  三示事理相应(以)

二尸摄道品事助(三)

  一标示(若)二释明(三)

  一出理观道品(理)二明事(戒)进理(三)

  一出两偏失(理)  二起行缘由(米)  三正修事助(如)

  三示事理相应(即)

  三结成(事) #

三忍摄道品事助(三)

  一标示(如)二释(三)

  一出理观道品(是)二明事(忍)进理(三)

  一出两偏失(若人)  二起行缘由(瞋)  三正修事助(如)

  三示事理相应(得)

  三结成(於) #

  四进摄道品事助  五禅摄道品事助  六智摄道品事助○

  二总出须事助道意○

  三料简○ #

  二摄调伏六根○  三摄十力○  四摄四无所畏○  五摄十八不共法(摄)  六摄四无碍智(摄)  七摄六通(摄)  八摄三明(摄)  九摄

四摄(摄)  十摄陀罗尼(摄)  十一摄三十二相○  十二摄八十种好○

  三总结(当) #

○四进摄道品事助(二)

一正明(三) #

  一标示(若)二释明(三)

  一出理观道品(四)二明事进助理(三)

  一出两偏失(而)  二起行缘由(当)  三正修事助(今)

  三示事理相应(得)

  一结成(开) #

  二出体(精) #

○五禅摄道品事助(二)

  一标示(若)二释明(二)

一明事禅进理(三)

  一出理观道品(理)二明事禅进理(三)

  一出偏失(但)  二明所由(若)  三正事助(为)

  三示事理相应(事)

二出五门助道(二)

  一标示(大)二释明(五)

  一数息为治(若禅)  二不净为治(若缘)  三慈悲观治(若攀)  四因缘观治(若攀)  五念佛观治(若瞋)

○六智摄道品事助(三)

  一出理观道品(若)二明事观进理(二)

  一明失由(此解)二修事助(三)

  一悔愿二行(应)二事观破倒(三)

  一标(今)二释(二)

一明破四种倒(四)

一破净倒(三)

  一总标(谛)二别明(五)

  一种子不净(所)  二住处不净(居)  三自相不净(既)  四自性不净(其)  五究竟不净(一)

  三总结(如) #

  二破乐倒(又)  三破常倒(又)  四破我倒(又)

二出修三种人(三)

  一声闻(若修)  二缘觉(若鹿)三菩萨(二)

  一正示(若大)二申明(二)

  一久心菩萨(无)二初心菩萨(三)

  一举示(若小)  二正意(虽)  三结示(多)

  三结(是) #

  三事智行成(自)

  三示事理相应(即)

○二总出须助道意(二)

  一标示(若)二正明(二)

一举例(二) #

  一借小助大(所)  二逗机对治(又)

  二合明(助) #

○二料简(二)

  一问二答(二)

一六度道品三番(二)

  一总示(答)  二别释(如)

二通论诸法三番(三)

  一通论(通)  二出法(若)  三示明(若)

○二摄调伏六根(二)

  一标(三)二释(二)

一正明六度调伏法(四)

  一三藏调伏(若)  二通教调伏(复)  三别教调伏(若)四圆教调伏(三)

  一牒经释明(复)二示调伏法(二)

一明根法(二)

  一六度调根(又)  二结明修证(於)

  二例尘等(根)

  三结示究竟(是)

  二结示具足波罗蜜(当)

○三摄十力(二)

  一通示摄佛威仪(云)二别约道品明摄(三)

一明十力摄(二)

一释四种十方(二)

  一正出十力(摄)  二释有四意(是)

二明初心修证(二)

  一问二答(三)

一据大论(二)

  一引(答)  二释

二据华严(二)

  一牒征(若尔)  二引释(若)

三据地持(三)

  一引(又)  二释(十)  三结(岂)

  二出相摄法(道)三释十力名(三)

  一引二论释(十)  二出无量力(然)  三结显四种(此)

○四摄四无畏(三)

  一正明(云)  二示摄(道)  三释名(大)

○十一摄三十二相(二)

一前二道品摄相好(二)

  一三藏(摄)  二通教(若)

二后二道品摄相好(三)

  一简前(复)二明令(二)

  一标(若)二释(二)

一明相法皆以中道(二)

  一二乘证中具相  二大乘得中现相(大)

  二出相好多少任缘(无量)

  三结示(此) #

○十二摄八十种好(二)

一前二道品摄相好(二)

  一三藏(摄)  二通教(若)

二后二道品摄相好(三)

  一简前(复)二明令(二)

  一标(若)二释(二)

一明相法皆以中道(二)

  一二乘证中具相  二大乘得中现相(大)

  二出相好多少任缘(无量)

  三结示(此) #

○八知位次(三)

  一标(第)二释(四)

  一藏(夫)  二通(通)三别(二)

  一简非境示别(别)二明别教位义(二)

  一指经论(一)二推别义(二)

  一位义多途毋失方便(但)二四门推说得意无诤(二)

  一四门推说以得意(今)二今有十意以融通(三)

  一列十意(又)  二随判明(唯)  三点位次(次)

四圆(二) #

  一标示(若)二释明(二)

  一出五悔作方便(若)二今悔明位相(二)

一五悔位相(二)

  一标(今)二释(三)

一总意(二) #

  一内修三观(先)  二外加五悔(但)

二别明(五) #

  一忏悔(忏)  二劝请  三随喜  四回向  五发愿

  三结示(今) #

二正明位次(三)

  一别出五品(二)一出品相(五)

  一随喜(若)  二读诵(又)  三说法(又)  四兼行六度(又)  五正行六度(又)

  二定位置(若)

  二通判次次(复)三示明后次(三)

  一似位(又)  二真位(次)  三究竟(如)

  三结(无) #

○九能安忍(三)

  一释名(第)二示相(三)

一出忍成胜术(二)

  一用有三长(始)  二志专胜术(若)

二明不忍教损(三)

  一明致损由(但)  二出所损事(初)三引古人证(二)

  一洛师后悔(昔)  二武津预择(武)

三明修忍办事(三)

一审择当宜(二)

  一标(修)二释(二)

  一审宜当安忍(智)  二择忍在此时(若至)

二能修安忍(二)

  一示忍术法(若彼)二正修忍术(二)

  一修外术确乎不拔(若名)  二修内术端心正观(若烦)

  三结责示意(那)

  三结成(若) #

○十无法爱(三)

  一标示(第)二释明(二)

一明法爱(三)

  一三藏爱堕文(毗)  二通别顶堕义(通)三圆法爱堕义(三)

  一法(今)  二譬  三合(不)

  二离法爱(若)

  三总结(今) #

○二譬以大车(二)

  一标征(是)二引释(三)

  一引经(如)二合观(二)

  一合明乘是宝乘(止)  二合明直至道场(复)

  三结责(今) #

○二於余仪修阴入(二)

  一结上(端)二明今(二)

  一总示(历)二别明(二)

一历缘习观(二)

一正明行缘(三)

  一示意(若)二正观(二)

一法观十乘(三)

  一标(略)  二释(初)  三结(十)

  二譬以大车(传)

  三结示(是) #

  二例余五根(行)

二对境习观(二)

一六根各观(二)

一观眼根受(二)

一眼色一受(二)

  一简非大乘(对)二正明今观(二)

一眼受乘法(二)

一法(二) #

一初乘(三) #

  一标(若观)二释(二)

  一三观观色(眼色)二五眼照色(二)

  一正明(虽)  二料简(问)

  三结(是) #

  二九乘(我) #

  二譬(其) #

  二眼用佛事(若眼)

  二例余二受(眼)

  二例余五根(余)

  二六根互用(将)

○三结示观用(二)

  一示意(若)二正明(三)

  一标示(今)二释明(三)

一以破魔喻观用(二)

  一举喻(四)  二合明(学)

二以除病喻观用(二)

  一举喻(又)  二合明(观)

三以显义喻观用(二)

  一举喻(又)  二合明(学)

  三结显(若) #

○二观烦恼境(二)

一示意(三) #

  一示应观(第)二出观法(三)

  一明上非发(前)二出所发相(二)

  一所发难制(今)  二所发盛相(此)

  三示不识过(若)

  三结观意(为)

二正明(二) #

  一列(观)二释(四)

一略明相(二)

  一释名(初)二明相(二)

  一示相(即)二释明(二)

一合各释相(二)

一明利钝合各惑相(二)

一一往合明(三)

  一标(此)  二释(五)  三结(当)

二约位各明(二)

  一标(今)二释(二)

一正分(二) #

  一分利钝(若未)  二定所观(若发)

二释疑(二) #

  一举疑(若利)  二释明(毗)

二明利钝四分障定(三)

  一标示(若开)  二正束(三)三释明(二)

一明四分障定(二)

  一正明(三)二转释(三)

  一引散不障定(元)  二释散亦障定(成)  三出今别有意(今)

二示具分妨观(三)

  一正示(但烦)  二简明(若尔)  三结指(但)

二示明通别(三)

  一四分通别(复)  二通别相关(若)  三通别不思议(若)

  二明因缘○  三明治异○  四修止观○

○二明因缘(三)

  一标因缘数(二)二出四起相(二)

  一标(起)二释(二)

  一第四句非发相(第)  二三句当发相(三)

三正明因缘(三)

  一标(因)二释(二)

一约水譬释(三)

  一习因种子  二业力击作  三魔所扇动

  二约火譬释(若)

  三结(魔) #

○三明治异(二)

一正明(二) #

一小乘五治(二)

  一标(三)二释(三)

  一明治四分(此)二别释五治(五)

  一对治  二转治  三不转治  四兼治  五具治

  三结用三后(是)

  二大乘一治(大)

  二结示(此) #

○四修止观(三)

  一标章(四)二释意(二)

一法明(十) #

一观境(二) #

一思议境(三)

  一标(初)二释(二)

一正观贪欲(三)

一藏(二) #

  一六道(一)  二三乘(又观)

  二通(若观)  三别(又观)

  二例观三分(其)

  三结(次) #

二不思议境(二)

一体达烦恼无碍道(三)

一引经释意(二)

一引释(二) #

一无行烦恼即是道(二)

  一引经(不思)  二释明(如)

二净名烦恼调不调(二)

  一引经(不住)二释明(二)

  一住调不调(所)  二不住调不调(菩)

  二会意(不断)

二斥失碍道(二)

  一喻失(今)二正斥(三)

  一标无慧(无)二出三失(三)

  一斥住不调(闻)  二斥住调伏(复)  三斥住调不调(又)

  三依经判(如)

三正体无碍(三)

  一体达(今)二释明(二)

一就现句观(二)

  一随义出观(何)  二称法圆观(虽)

  二历余句观(用)

二结益(三) #

  一结上无碍(如)二随出益相(二)

一善巧观益(二)

  一正明(云)  二结示(如是)

  二引人证明(如)

三结示无失(二)

  一正结(巧)  二反显(若不)

  二正观烦恼不思议○

  二发心(如)  三巧安(为)  四破徧(若)  五识通(於)  六调品(又)  七助开(若)  八知位(於)  九安忍(若)  十离爱(

得)

  二喻显(得) #

  三结广○ #

○二正观烦恼不思议(二)

一略明观(三)

  一明烦心千法(若)二喻明暗无碍(二)

  一引经无碍(经)  二点出妙慧(不)

  三结智明常住(以)

  二示准上(准)

○三结广(二)

  一正结四名(是)二重广三意(三)

一涅盘三十六句广不断而入(三)

  一总标(广)二别释(二)

一藏通三十六句(二)

一正明(二) #

一入涅盘十六句(二)

  一根本四句(须)二句各开四(四)

  一初句四句(句)  二次句四句(次)  三三句四句(第)  四四句四句(第)

二结数(此) #

二出涅盘十六句(二)

  一根本四句(又)二句各开四(四)

  一初句四句(一)  二次句四句(第)  三三句四句(第)  四四句四句(第)

  二结数(若) #

二别圆三十六句(二)

  一问二答(二)

  一示该(答)二更明(三)

  一标示(若)二别明(二)

一入涅盘十六句(二)

一根本四门(二)

  一正开四门(根)  二门门四悉(於)

二门各开四(二)

  一一门开四(又)  二例余三门(此)

二出涅盘十六句(二)

  一征(依)二释(二)

  一一门四句(谓)  二例余三门(一)

  三结数(三) #

  三结示(此) #

二般若三十六句广烦恼菩提(二)

  一问二答(二)

  一明即是(答)二出重说(三)

  一标示(今)二别说(二)

  一根本四句(诸)二句各开四(二)

一境发智十六句(四)

  一俗境发诸智四句(初)  二真境发诸智四句(第)  三两境发诸智四句(第)  四中境发诸智四句(第)

二智照境十六句(四)

  一道智照诸境四句(次)  二真智照诸境四句(次)  三两智照诸境四句(次)  四中智照诸境四句(次)

  三结数(是) #

  三法身三十六句广非道佛道○

○三法身三十六句广非道佛道(二)

  一问二答(三)

  一明可意知(答)二为重略示(二)

一示明(二) #

  一根本四身(又)二一一四身(二)

  一一身起四身十六句(於)  二四身入一身十六句(又)

  二结数(合) #

  三结起入意(身)

○三观病境(二)

一示意(三) #

  一出权实二病(第)二明今观实病(二)

  一标(病)二释(二)

  一权病非观(若)  二实病正观(今)

三结应观意(二)

  一示重说意(上)二出应观意(二)

  一正出应观(夫)  二示四悉意(即)

二正明(二) #

  一标(观)二释(五)

一明病相(二)

  一标示(一)二释明(四)

  一五脉病相(夫)  二四大病相(若身)三五藏病相(二)

  一正出五脏病相(又)二推知由克病生(五)

  一肺害肝病(若肝)  二肾害心病(若心)  三肾害肺病(若肺)  四脾害肾病(若百)  五肝害脾病(若体)

  四六神病相(又若)

二起病因缘(二)

  一标(二)二释(六)

  一四大不顺(四)二饮食不节(二)

  一明啖不安食(二)  二明五味增损(次)

三坐禅不调(三)

  一身不调病(三)  二息不调病(次)三止观不调病(二)

  一用无方成病(又但)二用观偏僻成病(二)

一五藏病(三)

  一示明禅人思起(次用)二释出五藏致病(二)

  一相囗致病(若缘)  二相囗致病(若就)

  三示於禅梦验明(若五)

  二四大病(又观)

  四鬼神得便(四)  五魔所为(五)  六业起(六)

  三明治法○  四明损益○  五明止观○

○三明治法(二)

  一示众治之法(三)二释坐禅一章(二)

  一标(今)二释(六)

一止治(五) #

一止心脐中(三)

  一正明(用)  二出意(所)  三结成(若四)

  二止心丹田(又)三止心脚间(三)

  一委明(头)  二出意(又常)  三明验(今)

四止心随病(二)

  一止心病处(随)  二未必止心病处(又未)

  五止随四大(又)

二气治(二) #

  一示意(二)二释明(二)

一正治病(二)

  一治四大(若)  二治五藏(六)

  二用治法(又口)

三息治(二) #

  一示意(六)二释明(三)

  一明息相(先)  二出坐法(当)三正明治(二)

  一通明常数法(用)  二别运十二息(次)

  四假想治  五观心治六方术治(二)

  一示意(三)二释明(二)

一咒术治(二)

  一治三十六兽(三)  二治六神游身

二打捻治(二)

  一手捻丹田治(若)  二杖打痛处治(又)

○四明损益(二)

  一标(四)二释(二)

  一外治渐顿损益(若)二内治渐顿损益(二)

  一明渐顿意(内)二示损益相(三)

  一责世损相(夫)二正明益相(三)

  一标列(能)  二释明(信十章)  三结示(若)

三结示进修(三)

  一正示(若)  二引喻(如)  三结成(但)

○五明修止观(二)

一十乘观(三)

  一标(五)二释(十)

一观境(二) #

一简思议境(三)

  一标示(先)二释明(三)

一藏(二) #

一六道(二) #

  一三恶(如)  二三善(若)

二三乘(三) #

  一声闻(若)二缘觉(二)

一明因缘病起(二)

一明正推因缘(二)

一从病死推至名色(二)

  一略推病等(又)二广明名色(二)

  一标(色)二释(二)

一诸色(二) #

  一根大(观)  二五藏(观)

  二四心 #

  二从识推至无明(识)

二明推求不得(三)

  一喻(如)  二合(南)  三结(如)

  二观因缘灭(既觉)

  三菩萨(又) #

  二通(又)  三别(大)

  三结简(如) #

二明不思议境(二)

  一正明(不)  二结示(达)

二发心(三) #

  一引经总示十乘之意(金)二明经正出慈悲愈病(二)

一分别三种调慰(三)

一入空调依慰喻(二)

  一调伏(一)  二慰喻(心)

二入假调伏慰喻(二)

  一调伏(又)  二慰喻(心)

三入中调伏慰喻(二)

  一调伏(又)  二慰喻(心)

二实论一心慈悲(二)

一净名具法(二)

  一结上圆法(如)  二出名能具(唯)

二文殊问人(二)

  一文殊能问(彼)二问答发明(二)

一明慈悲愈疾(二)

  一问答(问)  二出意(夫)

  二结悲愿难思(誓)

  三结明发心疾即除愈(慈)

  三安心(安)  四破徧(破)  五通塞(识)  六调适(道)  七助开(助)  八知位(作)  九能忍(安)  十离爱(设)

  三结(十) #

  二大车喻(得)

○四观业境(三)

一示意(二) #

  一正示(第)  二简明(疑)

  二标章(明)三释明(四)

一相发因缘(三)

  一标章(因)二释明(二)

  一内  二外 #

  三结示(是) #

二正发相(三)

一标示六意(三)

  一拣示(二)  二列章(其)  三示意(诸)

二释明习报(二)

一通释习报因果(二)

一约三法释(二)

  一习因习果(云)  二报因报果(报)

  二约四法释(又)

二别判禅中习报(二)

  一但判报果(若)  二但判习因

三正明发相(二)

一善相(二) #

  一标(善)二释(二)

一释诸相六意(二)

一正出(二) #

一六度相(六)

  一檀相六意  二戒相六意  三忍相六意  四进相六意  五禅相六意  六智相六意

  二例余善(六)

  二结示(若) #

二出相现偿法(二)

  一方等师意(诸)二南岳师意(二)

  一出师偿意(南)  二引经证同(此释)

二恶相(二) #

  一标(次)二释(二)

一诸相六意(二)

一正明二蔽(二)

  一悭蔽相(悭)  二破戒相(破)

  二例明四蔽(余)

  二复明四习(复)

  三料简○  四止观○

○三料简(三)

  一标示(三)二略释(三)

  一初句(非)  二二句(障)  三三四句(俱)

三正简(三) #

一简善恶业相(二)

一约有漏三谛简(二)

  一判(若)  二简(此)

二约性无作简(二)

  一正简善恶(复)二细意往验(二)

  一以十法验(复)  二以三法验(又)

二明善识业门(二)

  一明恶业灭相(复)二示分别业门(二)

  一有解者自他无障(若)二无解者自他勿说(二)

  一正明(若)  二简示(问)

  三出业观整足(复)

○四止观(三)

  一标(四)二释(十)

一观境(二) #

  一思议境(云)二不思议境(二)

  一识明经意(不)二正观业境(三)

  一正观(观)  二引释(举)  三结示(业)

二发心(三) #

  一标示(既)  二释明(善)  三结成(若)

  三安心(安)  四破徧(破)  五通塞  六道品(道)  七助开(助)  八位次(如)  九能忍(又)  十离爱(若)

三结(二) #

  一结法(是)  二明喻(如)

○五观魔境(二)

一示意(三) #

  一动魔鬼意(第)  二说魔罪意(经)  三善魔来意(若)

  二列章(今)三释明(五)

一分别同异(二)

  一简示(同)二正分(二)

一内外四魔(二)

  一界内四魔(然)  二界外四魔(若)

  二华严十魔(若)

二明发相(三)

一标示(二) #

  一标异二出相(三)

  三[怡-台+追]惕鬼([怡-台+追])  二时媚相(二)三魔罗相(三)

  一示明(次)二出相(二)

一内外中箭(二)

一正明(二) #

  一内十八箭(大)  二外十八箭(复)

  二示意(昔) #

  二善巧令堕(又)

  三结示(呵) #

  二释明(二)  三结示(若)

三明妨乱(三)

一标示(三) #

  一令人病(病)  二失观心(失)三得邪法(二)

一约正简邪(三)

  一标(邪)  二释(有十章)  三结(以)

  二结根相应(一)

  二释明(三)  三结示(夫)

  四明治法○  五修止观○

○四明治法(二)

一正治(三) #

  一治[怡-台+追]惕(四)  二治时媚(治)  三治魔罗(治)

  二转治(善) #

○五修止观(三)

  一标列(五)二释明(二)

一正十法观(十)

一观境(二) #

  一思议境(思)  二不思议境

  二发心(魔)  三安心(欲)  四破徧(随)  五通塞(於)  六道品(道)  七助开(门)  八知位(若小)  九安忍(若欲)十离爱(

二)

  一正明离爱(若人)  二复出三退(复)

  二出通别观(复)

  三料简(问) #

○六观禅境(三)

一示意(三) #

  一出禅定多障(第)  二示须观禅境(上)  三明示禅支(但)

  二列章(粗)三释明(四)

一明开合(二)

  一列十门(初)二出不同(五)

一开合不同(三)

  一总标(此)二正明(二)

  一开五为十(开)  二合十五为十(合)

  三结示(若) #

二明漏无漏(二)

  一出二论意(次)二今明小异(二)

  一出意(今)二分别(四)

  一根本四禅是有漏(四)  二特胜通明是亦漏亦无漏(十)三九想等三是无漏(二)

一明事禅是无漏(二)

  一正示(九)二重辨(三)

  一法相应是无漏(若)  二事禅自有漏无漏(若)  三无漏缘称无漏(若)

  四慈心等四漏无漏两属(慈)

  三来亦不同(次)  四浅深不同(次)  五互发不同(次)

二明发因缘(二)

  一内因发(二)  二外缘发(又)

三明发相(十)

一根本(三) #

  一示约坐修(三)二释发禅相(三)

一明欲界定(二)

  一明粗细位(若)二出欲界定(三)

  一出定相(两)二辨异名(二)

  三称为闪烁(成)  二譬以电光(又)

  三明定住(位)

二出未来禅(三)

一正出禅相(二)

  一正明(从)  二斥谬(无)

二辨明有无(二)

  一出二论偏申(若)  二今依论备出(尊)

  三出邪正相(若)

三正根本禅(二)

  一明四分横竖渐顿(初)二今且约进分竖论(二)

一四禅定(四)

一觉观俱禅(二)

  一出未到定(今)二出正禅相(二)

一初发支触(二)

一八触发相(三)

一所发八触(二)

  一正示(於)二释明(二)

一辨内外发(二)

一出二家(二)

  一外发(有)  二内发(若言)

  二明今意(若定)

  二以体用明(又)

二发时功德(二)

一明发(二) #

一竖发(二) #

一动触发功德(二)

一初起相(二)

  一发处(若)二功德(二)

  一标(动)  二释(空)

  二久住相(又)

  二余七触功德(余)

  二横发(若) #

一结示(二) #

  一八触不同(虽)  二功德差别(然)

三分别邪正(二)

  一拣欲界(若)二别初禅(三)

  一示须简邪正(但)二正识明邪触(二)

  一举示(若)二释明(二)

  一八触过不及(如)  二十种过不及(又)

  三明有邪之由(原)

二五支发相(三)

  一出五支名(正)二正明发相(二)

一初禅五支强弱(三)

  一出经论(毗)  二斥他说(有)  三正明今(五)

  二四禅一心通别(若)

  三指释名义(释)

  二数发深利(复)

二喜俱禅(二)

  一未来禅(若欲)  二正禅相(若不)

  三乐俱禅(此禅)  四舍俱禅(此乐)

  二四空定○ #

  三指广修证(委)

  二特胜○  三通明○  四九想○  五背舍○  六大不净○  七慈心○  八因缘○  九念佛○  十神通○

  四修正观○ #

○二四空定(四)

  一空处(虽)  二识处(此)  三无用处(此)  四非非想处(此)

○二特胜(三)

  一总示(次)二别明(二)

一正明(十) #

  一息入出长短对欲界粗细住(持)  二知息徧身对未来定(若)  三见三十六物对初禅(又)  四心作喜作摄对二禅(心)  五心作解脱对三禅(

心)  六观无常对四禅(从)  七观出散对空处(从)  八观离欲对识处(观)  九观灭对无用处(观)  十观弃舍对非非相处(观)

  二结示(此) #

  三指广(委) #

○三通明(三)

  一总示(次)二别明(二)

一正明(三) #

一支名(三) #

  一经释(大)二今释(三)

一觉支(四) #

  一如心觉(初)  二觉大觉(觉)  三思惟大思惟  四观於心性

  二观支(心行)  三定支(心住)

  三指广(具) #

  二发相(发)  三结判(有)

二结责(二) #

  一结禅道具足(比)  二责论人不用(成)

  三指广(委) #

○四九想(二)

  一标(次)二释(二)

一坏法九想(三)

  一列(若)二释(二)

  一释观意(此)  二辨有退(此)

  三结(若) #

二不坏法九想(三)

  一示此具诸禅(若不)二明观法治相(三)

一正示(三) #

  一明发相内外(若修)二出所发八相(二)

  一先修死想(於)  二正出八想(是等)

  三结定相转妙(如)

二喻明(二) #

  一喻见相(未)  二喻证相(若)

  三总结(如) #

三结观法无漏(二)

  一正结(前)  二引明(释)

○五背舍(三)

  一总示(次)二别明(二)

  一列(一)二释(八)

一内有色背舍(二)

  一标示(所)二释明(三)

  一欲定发相(行)  二未来发相(此)三正初禅相(三)

  一明所发色相(如)  二明八色无漏(若三)  三出位在初禅(若发)

  二内无色背舍(二)  三净背舍(三)  四空处背舍(四)  五识处背舍(若)  六无用处背舍(又)  七非非想背舍(识)  八灭受想背舍

(此)

三结责(二) #

  一责成论约外修禅(毗)  二示灭定不论宿习(若过)

○六大不净(二)

  一示意(次)二释明(二)

一修观(三) #

  一明观所见相(若大)  二出禅中发相(於)三明定力转变(二)

  一明业力感色(复)二出定力转变(二)

  一正示(若执)二释明(二)

  一示无漏缘通(若根)二出大不净相(三)

  一示大不净变处(若人)二出胜处一切处变相(二)

一胜处转变(二)

  一标示(若论)二释明(二)

一明前四胜处(二)

一正明(二) #

  一内有色外观多少二处(若多)  二内无色外观多少二处(若内)

  二结示(若) #

  二出后四胜处(后)

二一切处转变(三)

  一示念慧广普(十)二释徧一切处(二)

  一一切处(以)  二一切入(若)

  三辨不借外缘 #

  三别明菩萨除入具众行(复)

  二入位(行) #

  三总结(齐) #

○七慈心(三)

  一标示(七)二定相(二)

一正明慈定(三)

一慈附根本四禅前后发(二)

一观相(二) #

一释(二) #

  一能缘慈(忽)  二所缘境(俱)

  二判(此) #

二发相(二) #

一释(二) #

  一出四禅发相(若先)  二辨止齐三禅(但)

  二判(然) #

  二慈附特胜通明前后发(若)  三慈附大小不净前后发(或)

  二余三准明(余)

三示广(二) #

一正示(三) #

  一法示(若)  二喻明(譬)  三合显(色)

  二结责(众) #

○八因缘(二)

一因缘发相(三)

  一引经标示(八)二正明所发(二)

一因缘发诸禅(二)

一因缘发根本(二)

一观因缘(二)

一正观(二) #

一推现在(二)

  一现三因(於)  二现五果(爱)

二推过未(二)

  一过因(识)  二来果(从今)

  二结示(三) #

二发根本(二)

  一总示(如)二别明(二)

一发五支(二)

一发根(二) #

  一单发(觉因)  二合发(或)

  二判明(此三)

  二发十德(此)

  二因缘发余禅(乃)

二诸禅发因缘(二)

一明根本发因缘(二)

  一所因根本(若)  二发因缘相(如)

  二例余禅发因缘(乃)

  三结属事观(此)

  二因缘观门○ #

○二因缘观门(二)

  一牒(此)二释(二)

  一示三种不同(璎)二出龙树立观(三)

  一标示(龙)二辨明(二)

  一辨斥论师立宗(论)  二辨明北师立宗(北)

  三结成(佛) #

三明今家观法(二)

  一标列(今)二释明(十)

一观境(二) #

一三智因缘思议境(三)

  一下智因缘声闻菩提(思)  二中智因缘缘觉菩提(若翻)  三上智因缘菩萨菩提(若转)

二上上智因缘不思议境(二)

一正明因缘得佛菩提(二)

  一明因缘菩提(若转)二显难思佛境(二)

  一简前同异(若五)  二明后妙境(若最)

二重明因缘即十如境(二)

一对明如境(二)

  一对十如(复)  二对十境

二显示一心(二)

  一正示(复)二释明(二)

一正示一念(二)

  一示(华)  二简(问)

  二发明一意(复)

二发心(二) #

  一简示真正(真)二正明发心(二)

  一立慈悲境(拔)  二起弘誓心(约)

  三安心(善)  四破徧(彼)  五通塞(善)六道品(二)

一修三十七道品(二)

一正明念处(二)

一出念处因缘(二)

  一通论(善)二别论(二)

  一正明(若)  二科简(问)

  二明破倒见性(若通)

  二例明余六(勤)

  二入三空门(观)

七对治(三) #

  一示意(对)二正明(二)

一明事度助开(二)

  一正明(若起)  二结示(若有)

二出助成功德(二)

  一总示思作(助)二略出佛仪(二)

  一标(又)二释(二)

一同居三相(三)

  一坐道场相(大)  二转法轮相(又)  三入涅盘相(又)

  二二土略指(方)

  三结成(是) #

  八知位○  九安忍○  十离爱○

○八知位(三)

一知位(三) #

一正示(二) #

  一四教行位(识)  二六即行位(十二)

  二结明(故) #

  二释疑(若寂)  三结责(若入)

○九安忍(三)

  一示境(安)  二明忍(业)  三结成(能)

○十离爱(二)

  一正示(无)二释明(二)

一於三法生爱明似(二)

  一标示(若)二释明(二)

  一不堕二乘(观无)  二不入菩萨(爱)

二不着似三法明真(三)

  一正释(若不)  二简明(大)  三结成(如)

○九念佛(三)

  一标前后(第)二明发相(二)

一正明(二) #

一念佛发诸禅(二)

  一念佛定(於)二发诸禅(二)

  一根本(定)  二余禅(特)

  二诸禅发念佛(云)

二辨正(三) #

  一标示(此)二明相(二)

  一正相(若先)  二邪相(若内)

  三示意(若得)

  三出三昧(又)

○十神通(三)

  一列名(十)  二示意(唯)三释相(二)

一明禅发通(二)

一禅发诸通(二)

  一正发五通(若通)  二举譬况明(譬)

  二禅通支相(一)

  二出不隐没(若就)

○四修观(三)

  一标示(第)二正明(二)

一十乘正观(十)

一观境(二) #

一思议境(三)

  一明发缘(若)二正明境(三)

  一藏教境(初)  二通教境(又)三别教境(三)

  一摄成王三昧(又观)  二变成摩诃衍(变)  三要言五行十德(举)

  三总结示(是)

  二不思议境(不)

  二发心(若观)  三安心(若不)  四破徧(若二)  五通塞(如其)  六道品(若不)  七对治(道定)  八知位(若)  九安忍(若)

  十离爱(若)

  二乘至道场(十)

  三指余(余) #

○七见境(三)

  一释名(第)二示爱(三)

  一斥二人互失(夫)二推今是见发(三)

  一明见发(若)二出发相(二)

  一出相因发相(此)  二举人师验明(南)

  三示观意(通)

  三结迷者过患(若)

三明相(二) #

  一标(今)二释(四)

一明诸见人法(二)

  一标(第)二释(二)

一邪人不同(三)

一佛法外外道(二)

一本源(二) #

  一三计(一)  二四计(又)

二枝派(三) #

  一明本派(从)  二列六师(所)  三辨同本(此)

二附佛法外道(二)

  一标(二)二释(二)

  一犊子(起)  二方广(又)

三学佛法成外道(三)

  一标执教夫理(三)二出小大二例(二)

  一小乘倒邪(大)  二大乘倒邪(若)

  三斥论师滥破(三)

二邪人执法不同(三)

一佛法外人执法(三)

  一标示(二)  二释明(切)  三结显(师)

  二附佛法人执法(犊)三学佛法执法(二)

一明三藏执法(二)

  一执法失意者(若)二不执得意者(二)

  一修三念处(若)  二证三解脱(后)

  二明衍门执法(执)

  二明见发因缘○  三明过失○  四修止观○

○二见发因缘(二)

  一标(第)二释(二)

一明诸见发(二)

一明发见因(二)

  一标(一)二释(二)

  一发见两因(众)二所发见慧(二)

  一见慧无碍(一)  二见慧由禅(如)

二释发见相(二)

一因禅发相(三)

一发佛法外见(二)

一三本见发(三)

  一迦毗罗(从)  二僧佉(又)  三勒沙婆(若)

  二六枝见发(若)

二发附佛法见(二)

  一犊子(其)  二方广(若)

三发佛法内见(二)

一明四门发见(二)

一三藏四门(二)

一正明(四) #

  一有门见(若)  二空门见(若)  三双亦门见(若)  四双非门见(非)

  二结示(当) #

二衍门诸见(三)

  一示意(何)二别明(三)

  一通四门见(今)  二别四门见(若)  三圆四门见(若)

  三结示(大) #

二出四见枝本(二)

  一示自他为本(夫)二明自他计邪(三)

  一标示(今)二释明(二)

  一界内自他(若)  二界外自他(界)

  三结判(前) #

二因闻发相(二)

  一通示二因发见多少(夫)二别明因闻发见之相(二)

  一结前起后(因)二正明见相(三)

  一佛法外见(行)  二附佛法见(若)  三佛法内见(或)

  二见发不同○ #

○二见发不同(二)

一结会同异(二)

一总论异同(三)

一发外邪(二)

一三本(二) #

一正出三种(三)

  一一切智(二)  二神通(若)  三韦陀(若)

  二结数不同(一)

  二六枝(若) #

  二发附邪(犊)三发内邪(二)

  一三藏(若内)  二衍门(若通)

二别论同异(二)

  一标(复)二释(三)

  一发一切智不同(三)  二发神通不同(次)  三发韦陀不同(次)

二判明邪正(三)

  一标示(复)二判明(二)

一正判外邪(二)

  一正判迦罗(如)  二例明二种(僧)

二例明二邪(二)

  一附邪(犊)  二内邪(小)

  三结责(验) #

○三过失(二)

  一标(第)二释(二)

一见发生过(三)

  一标示(一)二释明(二)

一真丹(二) #

  一标示宗三(周)二明其得失(二)

  一总出三计(今)二约一计明(二)

  一标(约)二释(三)

一计有自然行善(二)

  一明得自然(如)二出得欲妙(二)

  一标(得)二释(二)

  一约实夺无(忽)  二与权论得(若与)

  二计有自然自无记(又)  三计有自然行恶(若)

二天竺(二) #

  一标示(次)二释明(三)

  一出空三种(夫)  二辨明外内(事)三正明得失(二)

一外邪得失(二)

一正明邪空起见(三)

一空见行恶(二)

  一标示空处(若)二空处行恶(二)

一自行(三) #

  一明於空造恶(同)  二明得禅发见(是)  三明见发破善(破)

二化他(三) #

  一标(化)  二释(自)  三结(此)

  二空见行善(又)  三空见行无记(次)

  二例明亦有等见(亦)

二内邪得失(二)

一三藏(二) #

  一标示(次)二释明(二)

一一门(三) #

  一明一见三行(其)  二证邪僻入鬼(九)  三出两因二行(或)

  二三门(一) #

  二衍门(若) #

  三结示(如) #

  二并决真伪○ #

○二并决真伪(二)

  一标(二)二释(二)

一就所起法并决(二)

  一示通(今)二正并(二)

  一真伪作并(外)  二决明幻伪(所)

二就所依法并决(二)

  一标示(二)二释明(二)

一并决所依法(二)

一并所依着法(二)

一释(二) #

一外法所依(二)

  一出着心非真(三)  二明着心生邪(此)

二内法所依(二)

一三藏四门(二)

  一不着无着法故正见(若)  二着无着法而起邪见(复)

二通教四门(二)

  一以无着心不生邪(复)  二以着心着法生邪(复)

三别圆四门(二)

  一无着则正(别)  二着则生邪(若)

  二结(以) #

二决所依因缘(二)

  一标示(略)二释明(二)

  一示明所以(良)  二正出因缘(因)'

二示养见助道(二)

  一养外见作助(复次)二养内见作助(二)

  一养藏通见(若发)  二养别圆见(若先)

○四修止观(二)

一立境意(二)

  一出诸见不同(第)二明束见为境(二)

  一征(若)二释(二)

  一示作境意(夫)  二正束成境(约多)

二正观境(二)

  一标(今)二释(二)

一乘观(十) #

一观境(二) #

一思议境(二)

  一出能生因缘(思)二明所生十界(三)

一引示(二) #

  一引论(成)  二示意(今)

二正明(二) #

一出四教见法(四)

一空见生灭教法(二)

  一六道(由)二三乘(三)

一声闻(三) #

  一标示生因(又)二别明四谛(四)

  一苦谛(所)  二集谛(空)三道谛(二)

一念处品(二)

一别相(四) #

  一身念处(集)  二受念处(若)  三心念处(空)  四法念处(取)

  二总相(但) #

  二余六品(勤)

  四灭谛(四) #

  三结示得失(若於)

二支佛(二) #

一正明(二) #

  一总示缘观(次)二别推缘观(二)

  一正推(又)  二结示(若知)

  二结责(若於)

  三菩萨○ #

二空见生通教法(二)

  一二乘(观)  二菩萨(菩)

  三空见生别教法(观)  四空见生圆教法(空)

  二明四教治见○

  三总结(约) #

  二不思议境○ #

  二发心(此)  三安心(观)  四破徧(见)  五识通(单)  六道品(观)  七对治(若)  八位次(深)  九安忍(内)  十离爱(

顺)

  二至极(乘) #

○三菩萨(三)

  一明依谛起誓(空)二出四弘六度(二)

一空观起愿(二)

  一别明(如)  二结示(若众)

  二空观起行(观)

  三结断结成佛(若)

○二明四教治见(二)

  一示已治入流(复)二明未治再治(二)

  一示意(见)二正治(二)

一明四教治一见(二)

  一法(三)  二喻(云)  三合(四)

二会四治即念处(二)

  一标示(此)二释明(二)

一遗教念处治见(三)

  一标(遗)二释(二)

  一别明四治(所)  三通出三种(略)

  三结(是) #

  二诸经示说不同(但)

○二不思议境(三)

  一标示(次)  二引明(净)三出观(三)

  一举示(三)二正观(三)

  一观圆净解脱(佛)  二观方便法解脱(又)  三观性净解脱(又)

  三结成(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