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有门颂略解

续藏经 三千有门颂略解

 明 真觉略解 #

  

  三千有门颂略解

    明佛陇沙门 真觉 解

    灵峰后学 智旭 较

  大经云。

生生不可说。

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说。

何有三千之颂耶。

然亦有因缘故。

亦可得说。

如其不说。

何以知不可说。

说不可说。

二皆悉檀。

是故陈忠肃公。

乘一时可说之机。

说不可说颂。

此颂言简意高。

理深旨备。

诚法门之关键也。

行者幸以此为修心之要焉。

  万历甲申岁仲秋三日下笔故叙

  原夫三德秘藏。

非有非空。

双非空有。

而题称有者。

所谓秘藏不可思议也。

若曰般若纤尘不立。

则非此空。

若曰解脱万法悉备。

则非此假。

若曰法身不即两边。

则非此中。

何者。

空有分张。

是可思议。

非圆三德。

何名秘藏。

故於圆有。

有即是空。

不唯即空。

亦乃即中。

故於圆空。

空即是中。

不惟即中。

亦乃即假。

故於圆中。

不惟双遮。

而复双照。

所谓举一即三。

言三即一。

若世伊三点。

首罗三目。

不纵不横。

非并非别。

不可思议。

是今秘藏也。

故题称有。

意实在兹。

岂同偏教所云有哉。

释此有二。

一开释。

二合释。

开释又四。

一释颂。

二释门。

三释有。

四释三千。

释颂又二。

一孤应释。

二通别释。

孤应者。

应。

谓应颂。

应长行而颂也。

如诸经中。

先长行。

后偈颂。

亦如此方先叙后铭之类。

孤。

谓孤起。

有不颂长行而自起者。

有无长文而自起者。

俱曰孤起。

此颂前虽无文。

盖颂止观圆初门也。

宜属应颂。

据今单行。

亦孤起摄。

应颂孤起。

皆为通颂。

有门所以。

为别颂也。

二通别释者。

颂之一字。

为通。

颂上四字。

为别。

通者。

通经律论故。

如示法华颂华严颂等。

故通。

别者。

别在此颂。

不通余故。

如云华严颂非法华颂等。

故别。

以别待通。

无通不别。

以通对别。

无别不通。

通别释题。

一家矩则。

永殊他解。

具如妙宗破斥云云。

二释门者。

门随教立。

教随理生。

理有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异。

教有藏通别圆四教之殊。

教既有四。

门岂一乎。

故教教各有四门。

门门各有一理。

依门入理。

理复随多。

理本是一。

岂有十六。

开会废竟。

其理自平。

问。

今之门者。

何教何门何理摄耶。

答。

能诠所诠既非偏小。

理合圆门。

圆门初有。

即无作理。

故颂云。

不以妙假有门观。

谁知法界具足法。

又经说门多种。

有以教为门者。

即文字为门也。

如大品四十二字门等。

有以观为门者。

即观行为门也。

如释论明菩萨修三三昧缘诸法实相等。

有以智为门者。

即智慧为门也。

如法华经云其智慧门等。

有以理为门者。

即理为门也。

如大品明无生法无来无去即是佛等。

今圆初有。

岂外乎是。

何者。

教故有观。

观故有智。

智故入理。

理故圆妙。

此颂三十六句。

二百五十二言。

非教乎。

因教知有。

知有者非智乎。

知有故施功为真为俗为中。

非观乎。

三谛理显圆妙开敷。

物物无拘。

头头不碍。

非理乎。

或曰。

教门通观。

观门通智。

智门通理。

理复何通。

曰。

止观有此问。

彼答云。

能依是门。

所依何得非门。

虽无所通。

究竟徧通。

是妙门也。

故此初有。

亦须四门。

又复应知。

不惟圆有用此四门。

一十六门。

须教须观须智入理。

但此圆有。

故约大释。

三释有者。

有即究竟有。

三千法是也。

智者大师云。

以有门为圆通之相。

又云。

此相四门皆妙无粗。

颂云。

不思议假非偏假。

假。

即有也。

非偏。

即圆也。

岂非有即圆通且妙乎。

或曰。

有门既妙。

三门亦妙。

何偏称有。

曰。

三门平等。

有复何妨。

若有为法界。

摄一切法。

则见思之假为法界。

亦摄一切法。

生死之有即实相有。

亦摄一切法。

所谓一法趣一切法。

一切法趣一法也。

一切法趣有。

有即法界实相。

出法界实相外。

更无可论。

此即立题为有之意。

四释三千者。

有事有理。

事者。

事造三千。

理者。

理具三千。

华严经云。

心如工画师。

造种种五阴。

荆溪释云。

言心造者。

不出二意。

一者约理。

造即是具。

二者约事。

不出三世。

今先明理具。

次明事造。

理具三千者。

不二门云。

心之色心也。

谓根尘相对。

一念心起。

此一念心。

具三千法。

三千法者。

谓念心若起。

必属一界。

一界现起。

九界冥伏。

冥伏为理。

现起为事。

理事互具。

成十法界。

十法界者。

所谓地狱。

饿鬼。

畜生。

修罗。

人。

天。

声闻。

缘觉。

菩萨。

佛也。

十界各各现起冥伏。

互具成百法界。

又百界各具十如是法。

所谓如是相。

如是性。

如是体。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因。

如是缘。

如是果。

如是报。

如是本末究竟等。

若一界具十。

十界则具百。

百界则具千如是法矣。

此千如是。

五阴一千。

众生一千。

此二千法。

属正报。

国土一千。

属依报。

依正共论。

故曰三千。

止观云。

若无心而已。

介尔有心。

则三千具足。

法华玄义云。

根尘相对。

一念心起。

於十界中。

必属一界。

即具百界千如。

於一念中。

悉皆备足。

此心幻师。

於一日夜。

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

所谓地狱假实国土。

乃至佛界假实国土。

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

教观二文皆谭理具。

故引以证。

若欲备知。

须当启彼。

次明事造者。

事造三千也。

荆溪云。

即心名变。

变名为造。

造谓体用。

体用者。

全体起用也。

体者。

三千之性。

性即理具。

用者。

二千之相。

相即事造。

荆溪又云。

并由理具。

方有事用。

今欲修观。

但观理具。

俱破俱立。

俱是法界。

任运摄得权实所现。

又四句立法云。

理则性德缘了。

事则修德三因。

迷则三道流转。

悟则果中胜用。

初句即理具三千也。

二三四句即事造三千也。

又事造中。

初句谓顺修事。

名字等四即是也。

第二句谓逆修事。

理即是也。

第三句究竟即。

圆满菩提是也。

此初句并第三句。

但约圆教顺修而论。

理而推之。

前三教人俱名顺修。

故四教义俱判六即。

但分证究竟不同也。

若约收简。

收则俱名为顺。

简则别修犹逆。

岂藏通人而预其顺。

别教证道。

方入顺流。

问。

前云收则俱名为顺。

人天乘者为逆为顺。

答。

人天在暂免三途苦边。

亦名为顺。

唯三恶道。

无顺纯逆。

故独判其逆修者也。

有人不许三恶六即。

请观修字。

善恶虽异。

其修岂殊。

既称修者。

在因边不无六义。

故妙宗钞云。

三乘人天等下至蛣蜣。

皆须六即判其初后。

若不尔者。

则十界不全。

六即不徧。

何名立法网法无余。

但顺修趣上。

逆修趣下。

自殊冠履。

故逆修者。

置之理即。

贬而不论。

若细推之。

理合并有。

况情与无情。

悉约十界。

岂三恶道。

独不然哉。

故三千法。

一尘三千不少。

剎海三千不多。

纵亦三千。

横亦三千。

三千自在。

无法不徧。

故题之曰三千有也。

复颂之曰不思议有。

事理三十。

立题罄矣。

问台。

宗释题。

皆有五章。

此释论题。

还例否耶。

答。

台宗释经。

五章悉例。

释诸论题。

未见悬谭。

若以义推。

亦应具有。

且题中门者。

如以理为门。

即单法为名。

若以门为喻。

即法譬为名。

今能通即所通理。

正以单法为名也。

题中三千有者。

即是理。

理即法界。

颂云。

门门一一为法界。

故知法界为体也。

此法界体。

从三观入。

若匪三观。

入则无由。

颂云不以妙假有门观。

谁知法界具足法。

故知三观为宗也。

三千之性为能具。

三千之相为所具。

能具即体。

所具即用。

颂云。

若止观心不观具。

则於一观分二家。

故知具字为用也。

又云。

一家观门异诸说。

既异诸说。

不同偏小。

故知大乘为教相也。

辞义若此。

故知应有。

二合释者。

又为二。

一会通总别。

二具有十乘。

会通总别者。

题目是总。

正文是别。

以总总别。

别无所别。

以别别总。

总无所总。

总无所总。

故总即是别。

别无所别。

故别即是总。

故於总中领略。

则於别中思过半矣。

问。

若曰总无所总。

总即是别。

用别何为。

答。

既曰别无所别。

别即是总。

不妨有别。

愈彰总意。

总有能通之门。

所通之理。

能即是所。

所即是能。

别亦例尔。

能通之门者。

问。

别中四门齐观。

总中何独称有。

答。

皆不思议故。

圆教初门故。

门为能通。

理为所通。

所通之理。

藉能通入。

能通即四门也。

四门宽广。

有门为要。

若入有门。

有门不可思议故。

有即三门。

若入三门。

三门不可思议故。

三即有门。

故颂曰。

初门即三三即一。

既皆不可思议。

何尝定三定一。

故颂曰。

非一非三又非四。

所以别中四门。

即总中之有。

总中之有。

即别中之四。

别中虽四。

意实在有。

所谓圆门。

所谓不可思议故。

故颂曰。

是故四门之初门。

即是不可思议假。

又曰。

不以妙假有门观。

谁知法界具足法。

故知一三虽异。

总别无差。

  所谓所通之理者。

问。

总曰三千。

别曰法界。

法界似无。

三千是有。

总别何会。

答。

若曰法界似无。

便同他说。

非今性具。

须知三千一一全体皆是法界。

法界全体悉是三千。

但全性成修。

即三千之相。

全修在性。

即三千之性。

三千之相。

总中曰有。

三千之性。

别中曰一。

一即是有。

有即是一。

故颂曰。

岂知十界本来一。

三千本一亦如是。

又曰。

非但空。

非但中。

既俱非但。

中空有有。

岂同他宗法界。

扩然太空哉。

问。

他宗法界。

亦有事事无碍。

何同太空。

答。

彼但果上融通。

何关众生本理者也。

故实不类。

问。

自宗他宗。

简别云何。

答。

有粗有妙。

他宗云。

法界之理。

惟一清净。

不具通惑别惑事识业识烦恼结业三乘六道变易分段。

迷中二法。

理皆不具。

理既不具。

便成别有。

别有之法。

非二佛性。

既非佛性。

岂非佛性被迷中二法之所覆也。

所覆之法。

皆由真如不守自性。

随於染缘。

作上迷中二法。

法智大师立喻云。

如淳善人。

一切恶事。

非本所能。

为恶人逼。

令作众恶。

故说善人为恶人所覆。

今欲归中。

复用清净真如。

别缘真谛及以俗中。

次第翻破一切迷中二法。

是故能宗之人。

所宗之教。

悉成粗也。

今家不尔。

以知法界具染恶性。

体染恶修。

故通别惑等一切迷法。

当处即是缘了佛性。

既皆佛性。

岂有佛性更覆佛性。

法智大师立喻云。

如君子不器。

善恶皆能。

或同恶人作诸恶事。

则彰己能。

何覆之有。

故即二迷以为缘了。

显发於正。

是故此宗。

能宗所宗。

悉皆称妙。

颂曰。

惟一具字显今宗。

此叹所宗之妙也。

颂曰。

入此宗者甚希有。

此叹能宗之妙也。

颂曰。

彼迷一心具诸法。

此斥能宗之粗也。

颂曰。

堕在通别次第中。

此斥所宗之粗也。

自宗他宗。

粗妙如是。

  所谓能即是所者。问。能即有门。所即三千。云何相即。答。能通之门。即修也。所通之理。即性也。所谓全修在性。全性成修。岂不相即。

  所谓所即是能者。

问。

若解能即是所。

便悟所即是能。

何翻覆耶。

答。

诚如所问。

但前以境融观。

恐有境存。

今乃以观融境。

仍恐观在。

故互融之。

不留朕迹。

又融则无二。

不废两分。

表不思议境观。

纵横逆顺。

无不圆融。

故作是说也。

  二具有十乘者。

问。

闻夫修有正与方便。

今是何修。

答。

正修。

问。

正有十乘。

颂还有耶。

答。

十乘理徧。

况此颂也。

略陈梗槩。

一观不思议境。

谓观五阴悉忘能所。

故不思议。

颂曰。

不思议假非偏假。

又曰。

即是不可思议假。

既曰假非偏假。

则一假具足一切诸法。

诸法即百界千如也。

此法即空即假即中。

广大圆满。

横竖自在。

更不前后。

岂非不可思议境。

也。

二真正发菩提心。

既知前境。

当发大心。

发大心者。

悲自悲他。

上求下化也。

上求。

谓求佛果。

下化。

谓化众生。

悲自向不知此。

方今始悟。

悲他一向在迷。

全不省觉。

颂云。

不以妙假有门观。

谁知法界具足法。

此颂悲自也。

又云。

彼迷一心具诸法。

堕在通别次第中。

此颂悲他也。

既悲自及他。

岂不为他说此。

故知此颂。

不少菩提心矣。

三善巧安心止观。

止。

即三止。

观。

即三观。

即止为观。

即观为止。

随自随他。

或暗或散。

称机修治。

故曰善巧。

颂曰。

空即是心假是色。

非色非心名曰中。

此颂三观安心也。

又云。

色心绝处中体现。

此颂三止安心也。

四破法徧。

法。

即见思尘沙无明也。

以三观破三惑。

非前非后。

亦不一时。

故曰破徧。

颂曰。

空即是心假是色。

非色非心名曰中。

空即是心者。

破见思惑也。

假是色者。

破尘沙惑也。

非色非心者。

破无明惑也。

此三顿破。

故曰破徧。

若稍有法存。

则不名徧也。

五识通塞。

若根若尘。

若一念心与道间隔。

即塞也。

若加观照。

即通也。

知间隔。

知观照。

即识也。

颂曰。

闻思修证无不妙。

心能观此体具故。

此颂通也。

又曰。

若止观心不观具。

则於一观分二家。

此颂塞也。

若通须护。

有塞须破。

於通起塞。

能破如所破。

其斯之谓与。

六道品调适。

道品。

即三十七道品。

调适。

即随宜对治也。

人若於此法门一一分晓。

一一修治。

虽止虽观。

弥暗弥散。

或动或静。

随境随流。

盖未调适破惑故也。

今乃随其根性。

一一调之。

何者。

或宜初门入法界。

即修初门以至破惑。

或宜三门入法界。

即修三门以至破惑。

若入初门。

即入三门。

若入三门。

即入初门。

故颂曰。

初门即三三即一。

是谓调适。

七对治助开。

以上道品对其根性。

助修开发也。

圆理开发。

则不住初门。

亦不住二三四门。

门门俱遣。

法界圆通。

故颂曰。

非一非三又非四。

八知次位。

次位。

谓五十五位也。

须判六即。

何者。

或有高推圣境。

自鄙无分。

或有以下劣人。

滥齐极果。

故以即而常六。

简下劣人。

六而常即。

收高推者。

缓急得宜。

入萨婆若。

颂曰。

凡夫心具即佛具。

是为位次。

九能安忍。

安忍。

谓有内外三术安忍於心。

内三术。

法也。

外三术。

人也。

人法希有。

安忍於心。

故颂曰。

惟一具字显今宗。

入此宗者甚希有。

十离法爱。

前之九乘。

或直达初住。

或超至等妙。

皆无着想。

若生法爱。

即堕信中。

岂能前进到萨云地。

故颂曰取着不圆则不具也。

须知初是上根所修。

从二至六。

中根用观。

自七至十。

下根作功。

虽裂三根。

同观一不思议境。

即不思议境。

具下九乘。

九乘不离一境。

一境不废九乘。

若不尔者。

即非圆门修相。

又非大白牛车。

故凡修履。

十乘具足。

不可见此上中下说。

便不修九。

妄修上根。

问。

今释颂题。

用十乘为。

答。

若非十乘。

即同破驴车。

运载众生入於恶道。

故此十乘。

经经皆有。

论论不无。

但昧者不知。

修堕偏倒。

能知具足。

始为上乘。

释题竟。

  宋忠肃公陈瓘述

  陈瓘。字莹中。官谏议。谥忠肃。述者。不敢当作。公之谦辞。公受法於中立法师。为法智大师五世孙。观其所上师书。见其谆谆於教观矣。

  △正文四。

初能通门。

二所通理。

三观即境。

四境即观。

初中二。

初明初门不可思议。

二明四门圆融无碍。

初又二。

初明三观圆融。

二结不可思议。

初又三。

初明假观。

二明空观。

三明中观。

今初。

  不思议假非偏假  此假本具一切法

  不思议假者。

圆教初门也。

假即是有。

有何所有。

有三千法也。

此三千法。

即空即中。

故曰非偏。

既即空中。

非三非一。

故不思议。

不思议假者。

标也。

非偏假者。

释也。

下句出非偏所以。

藏教以生灭观。

观一切法。

一一隔历。

故谓偏。

圆教以无作观。

观一切法。

一一圆融。

故谓非。

一切法者。

空中法也。

此法天然。

非今始有。

故曰本具。

下二观例此应云真空不空非但空。

此空本具一切法。

中观亦尔。

文略意周矣。

所谓具法者。

假具空中法。

空具中假法。

中具两边法。

问。

假即空中。

何独称假。

答。

有易修故。

若入初门。

三门齐故。

  △二明空观。 #

  真空不空非但空

  但空者。

小乘偏空也。

小乘因灭苦集。

显偏真理。

偏真不即诸法。

故空为但。

又因灭会真。

灭非真谛。

故空不真。

圆空具足百界千如。

故曰不空。

具有之空。

岂同偏小。

故曰非但。

非但空者。

乃毕竟空。

故曰真也。

  △三明中观。 #

  圆中圆满非但中

  但中者。

别教中理。

如云外月。

回出二边。

不即空有。

故谓之但。

既不即边。

中理欠阙也。

圆中即空即假。

自异偏教。

故谓之非。

既即两边。

中道圆满也。

出空中者。

颂意恐人妄谓假为初门可也。

空中岂亦初乎。

故今以不空圆满释之。

自彰空中有假。

假非初门耶。

初门是假。

次门是空。

三门是照。

四门是遮。

今置三门。

且修初者。

不思议故(初明三观圆融竟)。

  △二结不可思议。

  是故四门之初门  即是不可思议假

  四门者。

谓有门。

空门。

亦空亦有门。

非空非有门也。

初门者。

有门也。

此有虽有。

是不可思议。

何者。

有非偏有。

有即中空。

举一即三。

言三即一。

是故结初。

云不思议(初明初门不可思议竟)。

  △二明四门圆融无碍。

  初门即三三即一  非一非三又非四

  初门。

谓有门。

三门。

谓空等。

言有门即空等二门。

空等三门即有一门也。

问。

即义云何。

答。

今以观配。

令义可见。

且观一念心有。

即有门。

即假观。

观一念心空。

即空门。

即空观。

观一念心亦有一空。

即双亦门。

即双照观。

观一念心非有非空。

即双非门。

即双遮观。

初门既施三观。

三门岂不施三。

施观既同。

门岂有别。

故曰初门即三三即一也。

或曰。

施观既同。

门何四别答。

天然之理故。

入道不同故。

悉檀因缘故。

非一非三又非四者。

在三望一。

一即是三。

一则非一也。

在一对三。

三即是一。

三则非三也。

三一互非。

四门何在。

门既不立。

观亦靡施。

唯一法界。

卓尔独存。

行者於斯尽心宜矣(初能通门竟)。

  △二所通理二。初理具。二结叹。初中二。初喻。二法。今初。

  一二三四指一月  四点似别惟一空

  四指者。

如众翳人不识天月。

明眼者以指指之。

翳薄者一指便识。

稍厚者或二或三。

甚者须四方见。

四指似别。

月则一也。

故曰一二三四指一月。

点空喻者亦尔。

四指四点。

以喻四门。

一月一空。

以喻法界。

指点虽异。

空月不殊。

以喻门门不一。

法界理同。

故曰四点似别惟一空耳。

须知法一喻二。

意不徒然。

月喻法界之圆明。

空喻法界之常徧。

圆明常徧三世十方。

竖彻横穷。

岂可思议。

指喻文出大经。

义不同彼。

彼以金錍刮目之后。

示之以指。

询诸翳人。

为见不耶。

以至二指三指。

指喻谛理。

此指指月。

指喻圆门。

又楞严指月。

指喻言教。

所谓言同意别。

理实天殊。

  △二法。 #

  门门一一为法界  摄一切法皆无余

  门门。

即四门。

门门不为别事。

一一皆为法界而设也。

如喻中一指二指三四指。

不为其诸。

皆为月指。

法界。

亦云法性。

亦云中道。

亦云实相。

一法异名耳。

所谓般若是一法。

佛说种种名。

摄一切法皆无余者。

一切法。

即三千法。

摄者。

不独有门摄一切法。

三门皆摄一切法。

皆者。

三门也。

无余者。

不约三千。

摄则不尽。

今约一念具收诸法。

故曰无余。

问。

四门摄相云何。

答。

一念心起。

三千性相一时起。

则有门法界。

摄一切法无余也。

一念心灭。

三千性相一时灭。

则空门法界。

摄一切法无余也。

一念心亦起亦灭。

三千性相一时亦起亦灭。

则双亦门法界。

摄一切法无余也。

一念心非起非灭。

三千性相一时非起非灭。

则双非门法界。

摄一切法无余也。

若识一念摄法如此。

则根根尘尘摄法亦如此。

盖此一念。

为修行之要。

故约此说。

若广说者。

无法不摄也。

问。

具摄何别。

答。

约理曰具。

约事曰摄。

具如水具波性。

摄如波还即水。

问。

若尔。

水即体也。

波即用也。

波还即水。

即摄用归体。

岂同理具耶。

答。

荆溪云。

并由理具。

方有事用。

须知事用全体是理。

何一用而非法界也。

既皆法界。

用用皆体。

故摄即具。

具还是摄。

下文云谁知法界具足法。

即结叹此文。

故知法界摄法。

即是法界具法也。

若尔。

何不言具而言摄耶。

曰。

表圆诠故。

理自尔故(初理具竟)。

  △二结叹。 #

  不以妙假有门观  谁知法界具足法

  假即是有。

有即是假。

假非偏假。

故曰妙假。

法界。

即有门法界也。

法者。

三千法也。

法界为能具。

三千为所具。

虽离四句。

能所且分。

故曰法界具足法。

又所具三千。

各各互具。

皆名法界。

俱曰三千。

此理天然。

情无情具。

昧者不觉。

故曰谁知。

因修妙观。

洞达法界具足诸法。

故曰不以等(二所通理竟)。

  △三观即境。

观者。

即前所谓能通门之观也。

境者。

即前所谓所通理之理也。

即者。

能所互融之谓。

何者。

以由三德秘藏。

为理为门为观故也。

前之门观。

与理自不相碍。

今之所以复即者。

恐有未悟。

犹存能所。

故今即之。

泯前门理。

门理既泯。

独一法性圆明自若也。

然此先以观即境。

文二。

初明修证妙。

二明修证粗。

今初。

  闻思修证无不妙  心能观此体具故

  闻思修者。

能修之慧。

即三慧也。

证者。

所证之位。

即地位也。

体者。

所观之境。

即三谛也。

观者。

能观之观。

即三观也。

全由三德秘藏之理。

为谛为观为慧为位。

既皆三德。

一一圆融。

故闻思修证。

无一不妙。

闻无不妙者。

闻即名字。

即初随喜品观。

师云。

随喜何法。

所谓妙法。

妙法者。

即是心也。

妙心体具。

如如意珠。

此心即空即假即中。

普贤云。

心闻洞十方。

心既能闻。

闻即圆听。

故无不妙。

既曰随喜。

意必兼师。

若无师者。

闻从谁得。

感应道交。

师有宣道。

其如不言弟子何知。

不知属理。

知属名字。

又此闻慧。

理合位位皆有。

如解脱月请金刚藏说十地等。

又读诵等四。

理合各说。

闻慧语宽。

随喜文收。

思无不妙者。

思三千法即空假中。

若中下之流。

闻而不思。

上根之者。

必加思究。

能思所思即心具故。

思惟路绝。

心虽无缘。

三千实相炳然齐现。

故无不妙。

修无不妙者。

以三观慧观心具法即空假中。

即空故伏见思惑。

即假故伏尘沙惑。

即中故伏无明惑。

五住顿伏。

观行位成。

见思若断。

相似位证。

分断无明。

分真位得。

无明断尽。

究竟成佛。

观虽属修。

修全在性。

全性起修。

修还照性。

修性不二。

故无不妙。

证无不妙者。

如大品云四十二字门。

阿字即具四十一字功德。

字字之中。

具具皆尔。

故今圆位。

亦复如之。

所谓一证一切证。

一切证一证。

位若非性。

何能位位相收自在若此。

以其相收自在。

故无不妙。

或曰。

大品止云四十二字以况四十二位。

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

岂二凡亦圆具耶。

曰。

若十信不具。

何六根净见大千界。

若五品不具。

何初随喜便称妙法。

故知位位皆具。

方曰圆乘。

若前后有异。

便同别教。

心能下。

答也。

或有问曰。

何故闻思修证皆称为妙。

即以此句答之。

  △二明修证粗三。初出非。二拣滥。三斥迷。今初。

  若止观心不观具  则於一观分二家

  他宗但观心性清净。

不观心具诸法。

心不具法。

则心外有法明矣。

心外有法。

法不具心明矣。

法不具心。

心不具法。

故於一心分心分法。

岂非一观而分二家。

  △二拣滥。 #

  一家观门异诸说  诸说虽异观自一

  大经云。

正因佛性。

了因佛性。

缘因佛性。

一家所谭。

一曰性体。

即正因佛性也。

二曰性量。

即了因佛性也。

三曰性具。

即缘因佛性也。

具即是假。

假即空中。

秪一法相。

有兹三义。

所谓会之弥分。

派之常合。

虽一一徧。

亦无所在。

不同他宗秪谈真如随缘作差别法。

差别谓九法界也。

不随缘时则无差别。

无差别谓真如一性也。

今家则不然。

三千之体。

随缘起三千之用。

不随缘时。

三千宛然。

故差别法。

与体不二。

是故一家观门异诸说也。

诸说虽异。

法常法尔。

法岂被谈而随乎谈异也。

故观自一。

  △三斥迷又二。初斥迷堕。二出所以。今初。

  彼迷一心具诸法  堕在通别次第中

  他宗不知心具法故。堕通堕别。堕通者。惟知体一切法空。空不即假。故堕通也。堕别者。从假入空。从空入假。从空入中。中不即边。故堕别也。

  △二出所以。 #

  次第而生次第断  岂知十界本来一  三千本一亦如是  皆非世数可分别

  他宗谓真如不守自性。

随染净缘。

造十法界。

故曰次第生。

夫欲成佛。

须坏九界。

以次第观翻破三惑。

方成佛果。

故曰次第断。

今家不然。

以三惑全体是性恶法门。

故不须断。

又九法界亦全体是性德。

故不须坏。

彼不知此。

乌知十界本来是一。

此宗灼然洞照千如。

故用即体。

三千相是世数。

故可分别。

三千性非世数。

故不可分别。

故云尔耳(三观即境竟)。

  △四境即观三。初明具体。二明具人。三明具宗。初中三。初境观。二指示。三功能。今初。

  妙境元无空假中  而亦不离空假中

  境即三谛也。观即境故。故曰元无。境即观故。故曰不离。境观不二。故称为妙。有人扫荡一切不立。即此上句也。无此下句。不堕偏倒与。

  △二指示。 #

  空即是心假是色  非色非心名曰中

  心。

指一念心也。

一念无相。

并毕竟空。

故空。

色。

指三千色也。

无法不备。

并如来藏。

故假。

中。

指色心不一不异。

并是法界。

故中。

此空假中。

语似分张。

并皆相即。

  △三功能。 #

  色心绝处中体现  於一一法体皆具

  色心绝。是双遮。一一具。是双照。双遮故中体独露。双照故法相并彰。

  △二明具人。 #

  凡夫心具即佛具  取着不圆则不具

  一一法具。

岂独圣人。

凡夫秪是佛心中十界之一。

佛亦秪是凡夫心中十界之一。

论其修证。

则有分满。

论其心具。

则无差别。

故凡夫心具。

即是佛具。

但不可取着。

取着两边及中。

即非圆教。

乌得而具。

何则。

前三教谛。

分裂偏小。

故不具法。

若后圆教。

无法不备。

偏圆修证。

不可同年而语也。

  △三明具宗。 #

  惟一具字显今宗  入此宗者甚希有

  上句赞法。

下句赞人。

古师云。

只一具字。

弥显今宗。

故曰惟一具字显今宗也。

当知他宗惟谈法性。

法性之谈。

是今性体性量。

彼阙性具。

是故今宗超胜於彼。

入此宗者。

名为顿人。

圆顿之人。

言行直截。

法轮转处。

谁婴其锋。

如师子吼。

谁不脑裂。

故叹此人甚希有也。

  瓘公。宋人也。作有门颂。垂五百年矣。太史开之冯公谆谆於是。命余为之解。二公用心不殊。且五百年。将非再来者与。是月六日阁笔故叙。

  三千有门颂略解(终)

附莹中居士与明智法师书

  瓘顿首再拜上启南湖延庆堂上讲主明智大师。

人回伏奉书教。

获审道体安隐无恼。

下怀良慰。

向承寄示观音玄义并记。

且荷开发妙旨以袪愚蔽。

深佩提奖之意。

感德无已。

有门颂。

但随顺古意。

过蒙采览。

仰见法师收简自在。

来谕云以有题之。

恐钝者不领。

诚如所虑。

然智者以有门为圆门之相。

又谓此相四门皆妙无粗。

若有门为法界。

摄一切法。

况复三门。

法相平等。

无复优劣。

是故若论具足佛法。

则见思假。

即法界也。

若论法性因缘。

则第一义。

亦因缘也。

故此妙门。

以有召之。

即生死之有。

是实相之有。

一切法趣有。

有即法界。

出法界外。

更无可论。

此即止观有门之大旨。

而前书妙假之意也。

有未领者。

亦当以妙假之义开晓之耳。

智者解大经之语云。

因灭无明。

则得炽然三菩提灯。

即有门也。

有门即是妙假。

妙假即是有门。

其或未领。

则於此有门不能无惑。

然而前病后药。

无两有也。

病去惑亡。

则有门豁矣。

一指二指三指。

不待更说。

然则有之一门。

纯妙无粗。

具足万善。

岂非三千之性乎。

所云此之三千。

性是中理。

不当有无。

有无自尔。

兹乃古师诠具之微言也。

自非深领其旨。

未易解此。

夫三千也者。

世间之数也。

若三千性。

则离世间矣。

离而复即。

即而复离。

不一不异。

非有非无。

三千而一。

一而三千。

此不可思议数。

即是不可思议境。

若观若智。

俱不思议。

此数即是止观。

故三千性即中理。

此境即是此数。

故中理即三千性。

若但三千。

则是一切一切法耳。

一切法但有名字。

何能具乎。

若一切法性。

则本具矣。

故三千即是一切法。

一切法性即是三千性也。

此性不当有无。

有无自尔。

夫不当有无者。

泯妙外之一执也。

有无自尔者。

开离执之一妙也。

於有为妙有。

於无为真无。

真无则空而不空。

妙有则有而不有。

有无自尔。

非有无也。

在假则假具。

在空别空具。

在中则中具。

无不在。

无不具也。

然则妙假之有。

岂情有乎。

假不待空。

泯绝无对。

说有说无。

皆不待绝。

今乃设有待之言。

赞叹妙假之说。

岂免为巧度之所诃乎。

且一念心起。

则有三千世间之相。

国土一千。

则山河大地是也。

五阴世间一千。

则染净一切色心是也。

众生世间一千。

则六凡四圣假名是也。

一念心起。

三千性相一时起。

一念心灭。

三千性相一时灭。

念外无一毫法可得。

法外无一毫念可得。

此乃本住不迁。

不迁者。

中理圆明之体。

此体如理为念。

其寿无量。

非得命根。

亦无连持。

本无名字。

而不失诸名。

名其国曰极乐国。

名其身曰阿弥陀。

身土交参。

融乎一妙。

故能使说法之音。

不离彼土。

而广长舌相。

具足周徧。

其具如是。

是体具乎。

是性具乎。

是佛具乎。

是众生具乎。

若有能知具彼之乐者。

其有不愿往生者乎。

向实际之中。

要在不往而往。

於方便之内。

何妨去已还来。

机熟缘深。

定须成办。

此瓘之有得於祖意者也。

瓘屏迹丹丘。

老病待尽。

千里相望。

净愿不隔。

更祈慈荫。

以师法见摄而终教之。

未由会面以究尽此旨。

风临但极瞻向之切。

瓘顿首再拜上启。

  钥旧读了翁集。

见有门颂一篇。

莫知其旨。

有二沙门来扣门。

袖出有门颂真绩及与明智讲主论此颂二帖。

读之恍然。

因问天台教观之说。

始知智者大师所说四门。

一曰有门。

一曰空门。

一曰亦空亦有门。

一曰非空非有门。

其实一可贯四。

四实归一。

公之为有门颂。

盖谓此也。

近世士大夫。

用力不及前辈。

秪如学佛。

仅能涉猎楞严圆觉净名等经及传灯语录。

以资谈辨。

若唐之梁补阙诸公。

本朝杨文公杨无为张无尽及了翁辈。

皆留心教观。

深入其趣。

读此颂及书。

可以知其所造之实。

惟公忠言大节。

照映千载。

身罹百谪视生死如旦昼。

平时学问自得之效。

固自应尔。

方在丹丘时。

逆境尤多。

而心地泰然。

深入不二法门。

公之学佛得力。

岂易测哉。

二沙门欲刊石以传之人。

谨书诸后。

以归之妙珣了怡二沙门之名云。

庆元二年中秋四明楼钥题

  士大夫当患难则学佛。得志则有用夏变夷之说。盖於佛无所得也。了翁有门颂。其於佛有所得欤。攻媿其知之者欤。

  景定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天台法照为四明学子可登题於月桂峰下

又附冯太史请解有门颂书

  武林一别。

闻问杳然。

不审比日道体何似。

震旦国中天台种子。

惟师一人。

不可不自爱。

倘药饵之暇。

望一思有门颂注惠教为感。

即日秋序。

凉风动帏。

浮生过客闪眼无常。

我辈幸受法熏。

倘一蹉过。

与庸人何异。

愿师珍重。

作我辈津梁。

尊恙良已。

更祈振锡以慰渴想。

风便驰此不多。

  七月一日弟子梦祯和南

又附有门颂略解序

  宋时天台之教盛行。

无论僧徒。

即号为士大夫者。

类能言之。

今观陈莹中先生所撰有门颂。

抑何言约义办也。

今相去仅四五百年。

而海内缁流。

无能举天台一字一义者。

况士大夫乎。

妙峰觉法师奋然为鸣阳孤凤。

几二十年。

讲者或窃笑。

斥为异物。

而法师益精其说。

不为动。

今则稍习矣。

海内贤士大夫。

或有起而助法师者矣。

惜余非其人也。

因请法师出有门颂略解行於世。

以耸动今之士大夫。

台教中兴。

在此一举。

余日望之。

  万历甲申长至日翰林院编修教观弟子冯梦祯谨撰

刻三千有门颂解后序

  北齐大师。

得龙树中论之道。

一传于南岳。

再传于智者。

而后教观始着。

权实理明。

解行俱妙真可谓传佛心印。

冠罩群宗者矣。

唐有荆溪。

宋有四明。

咸称中兴教主。

故使居士宰官。

同服甘露。

梁肃陈瓘。

皆其人也。

元明以来。

此道不振。

或有教无观。

如贫数宝。

或有观无教。

以凡滥圣。

神庙初年。

妙峰老人起而唱之。

一齐众楚。

传不胜咻。

开之冯居士乃力请解有门颂以为士君子风。

妙师辞达理莹。

遂使缁素翕然向化。

于今又六十年。

古板不可复睹。

予念重辟草莱。

实赖妙师开之二大士力。

故复较梓以报法恩。

并附莹中上明智书。

庶可互相发明。

读者苟知介尔有心。

即是不思议有。

即是妙假。

即是圆教初门。

即是法界。

具足三千诸法无欠无余。

岂非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岂非不思议境。

圆具九法。

成一大乘。

不生退屈。

不生上慢者耶。

噫。

苟不读此。

安知三大五小之妙。

苟不精熟三大五小。

亦安知此颂此解之妙也哉。

  古吴后学 智旭 拜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