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非集

续藏经 辨非集

 宋 善熹述 #

  

  辨非集 #

  解空法师。

述通论事苑。

伸赞金刚般若。

其书禅教无用。

士庶莫取。

中间诋訾先觉。

义似未安。

因考其说。

遂效明教禅师。

作非韩三十篇以辩之。

然非爱恶相攻执情偏尚。

志欲法门流布共赞大猷。

苟或不然。

唯圣可瞩耳。

  时淳熙戊戌解制后一日。姑苏宝幢兰若比丘(善喜)叙。

  ○金刚通论 #

  序分。

或直从事。

或直从法。

若直从事。

如此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也。

或直从法。

如圆觉神通大光明藏也。

佗宗诸经。

或在净土说。

或在秽土说。

土既不同。

身亦有异。

在净土说切恐未然。

但事法不同。

随机所见。

  非曰。

或直从事。

或直从法。

不知何所凭据。

良由未闲经论。

故使然也。

今略举净土数经。

令其自晓。

深密解脱经云。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

住法界殿如来境界处。

又解深密经。

薄伽梵。

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法界。

又法集经。

婆伽婆。

在虚空界法界无差别住处。

称赞大乘经。

薄伽梵。

住法界藏诸佛所行大功德殿。

又密严经云。

一时佛出过欲色无色无想。

一切法自在无碍等。

然净土总有十五本。

(法集经大毗卢经入印法门经方等王经心印经兴显经圆觉经佛地经。

更有余本。

在别卷中不录)并无人间山城国邑等处。

却云事法不同随机所见。

圭峰曰。

粗心识浅者。

未免於此等经。

或谤或疑。

故佛地论。

亲光菩萨具有通释。

但晓此论。

自反三隅。

论曰。

受用变化二土中。

今此净土何土所摄。

有义此土变化土摄。

佛为地前等。

令其欣乐修因。

暂化作净土。

加众暂见。

有义此土受用土摄。

此净土量无边际故。

(论自反破初义云)若暂加众令见。

应如余经分明显说。

如法华三变净土。

净名足指按地。

经文皆云佛神力等。

今圆觉等经。

不言佛力。

何言暂化。

云在净土说。

切恐未然者。

得非寡闻乎。

今引亲光为定量。

可破疑情以断封执也。

若以经论明言。

而谓之未然者。

何乃刻画无盐。

唐突西施也。

  圭峰纂要。

虽前以持钵乞食为戒。

敷坐而坐为定。

正宗说法为慧。

因戒生定。

由定发慧。

三学伦次。

故先乞食。

然大小经皆应乞食以为发起。

不胜通漫。

今谓佛意将说发心修无住相布施。

故先食时入城而行乞食。

须知世尊乞食。

欲令众生成就檀波罗蜜。

故如来涅盘受纯陀供养云。

我今受汝最后供养。

令汝具足檀波罗蜜。

  非曰。

彼云乞食。

欲令众生成就檀波罗蜜。

非谓持戒。

经云。

执持应器以乞自活。

马鸣曰。

及自调伏故。

调伏即戒也。

又经云。

依因此戒。

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今着衣持钵乞食威仪。

离於邪命。

得非持戒乎。

又云不胜通漫者。

彼不许持戒配发起。

以大小经皆有三学故。

殊不晓通别之序。

别序经经各别。

如法华以放光。

净名以献盖。

今经以乞食。

若谓通漫。

岂皆配三学耶。

又引下文无住相布施。

故先乞食发起为檀度者。

涅盘下文。

受纯陀供养。

具足檀波罗蜜。

亦应例。

涅盘发起序中。

出大音声。

为檀度耶。

彼若不可。

此云何然。

  别译中间加问云何修行。

什译略之。

净觉疏云。

住约始习。

修行约积行。

住兼积行及以始习。

故什师删之。

今谓住即所依也。

修行即能依也。

什师意。

高所依言住必兼能依所修之行。

故略修行。

但存其住。

能住般若必有照用。

必断烦恼。

烦恼无非清净般若。

烦恼无性即降伏义。

此经发心修无住相布施。

能住般若。

降伏烦恼。

所问能答。

到此毕矣。

  非曰。

净觉云。

住约始习。

修行约积行。

住兼积行及乎始习。

什师何以删去积行。

独留始习。

何不用积行摄乎始习。

却用始习兼於积行。

良恐未然。

今谓住即所依。

修行即能依。

所依言住。

必兼能依所修之行者。

此亦摹拓净觉初无异论。

又何以得知所依之住必兼修行。

若慈恩天台贤首诸大圣师。

欲立一义。

必引圣教为衡量。

今无所据。

得非胸臆乎。

若圭峰。

出秦译略修行者。

意云。

住道降伏即是修行。

谓四心六度皆名住修降伏。

故无着云。

住谓欲愿。

修行谓相应等持。

降伏谓彼心若散制令还住。

又十八住中。

一一皆以住修降伏释之。

故知义虽有三。

而行是一。

问。

何以下文但举降心耶。

答。

义虽互摄。

文从胜显。

然经宗於离相。

离相正是降心。

本意欲明降心。

因约住修以显。

傥有公论。

宜从正辙。

  凡六举七宝布施。又两举身命布施。前后校量。意虽渐引。皆不可以前后浅深多少难易求之。但随当文所说。显示为校量本耳。

  非曰。

先儒有言曰。

知之言知之。

不知言不知。

是知也。

不应以未至盖人。

若但显示为校量本。

不以前后浅深求之。

何必天亲第三疑单以一重校量。

第七疑却用两重校量。

第十疑只用内财一重校量等。

则知经论深意。

非公所谓也。

  圭峰纂要云。

无着云。

是福德者标牒。

即非者约胜义空。

是故者约世俗有。

检论无文。

净觉疏云。

即非者。

事福本空也。

是故者。

虽空而假也。

今问。

即非福德性。

若已是胜义空。

即毕竟空义。

下文持经为说。

何所胜之。

虽有天辩。

亦弗能救。

一槩以即非为遣荡之辞。

更不顾后有所胜者。

请从弥勒偈云。

天亲论释方合经旨。

偈云。

受持法及说。

不空於福德。

福不趣菩提。

二能趣菩提。

天亲论释云。

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

(聚即多也)偈言福不趣菩提。

二能趣菩提故。

彼福德不趣大菩提。

二能趣大菩提。

一者受持。

二者为说。

须知此之非字乃拣去之辞。

拣去住相布施福德。

不趣大菩提故。

故云即非。

(云云)从来学者。

徒仰二老大手高风。

殊不契勘。

判此公案。

自有祖子。

归源偈文。

全凭论释。

不取臆论。

  非曰。

彼用无着论释经。

及乎圭峰引无着论而云。

检论无文。

今引无着之文。

则使学者皂白自分矣。

无着云下。

此引七种义句中。

第五不失中文。

经初句。

是标牒。

经次句。

即论云。

若福聚非聚。

此遮增益边。

以无彼福聚分别自性故。

隋本云。

即非福德聚。

论云。

以无彼福聚故。

秦本云。

即非福德性。

论云。

无彼分别自性故。

青龙云。

约真谛理。

安立第一义故。

圭峰约胜义空。

经后句。

即论云。

若复说言。

是故如来说福德聚。

此遮损减边。

青龙云。

据俗为资道。

圭峰云。

约世俗有。

则圭峰义引无着论文。

却云。

虽有天辩。

亦弗能救。

是福德乃牒前三千大千布施福德也。

偈云福不趣菩提。

显下受持法。

及说二能趣菩提。

又云。

须知此之非字乃拣去之辞。

拣去住相布施者。

论自云即非是名。

遮增益损减边。

何云拣住相福德也。

青龙乃唐初人也。

彼疏亦指无着七种义句中文。

今谓捡论无文者。

得非未善无着论意乎。

  无着云。

此下第八为成熟众生离十二障碍中为离舍众生故。

既庄严佛土。

必不舍众生。

令诸众生了有为法如梦如幻。

於欲界举甚大身者。

遣荡相着。

以此成熟未成熟者。

  非曰。

彼云庄严佛土(至)遣荡相着者。

此非经论意也。

经意自谓菩萨不见自体为能度。

举喻山王。

尚不应见其自体。

何况余者。

无着自释云。

如来说为非体者。

显示法无我故。

彼体非体者。

显示法体无生无作故。

却云庄严佛土等。

有类谚语。

认橘作火也。

  若天亲论。

以前庄严佛土属诸所现。

以今此大身为净土受乐报佛。

遣荡相着。

离障断疑。

意不同故。

佛不共力。

随类各解。

两论意别。

不可会同。

然受乐报佛者。

即十方净土诸佛所现大身。

受安乐果报。

非此娑婆有九恼事。

昔人以此为实报身者。

非也。

  非曰。

先明论意。

后显其非。

论云。

圣人无为法得名。

是法不可取不可说。

须菩提遂疑。

菩萨庄严佛土受乐报佛有取。

如来先以佛土破之。

佛土有二种庄严。

一形相。

二第一义。

拣非形相。

故云诸佛无有庄严国土事。

次疑受乐报佛。

取自法王身。

如来以须弥山王。

镜像义无取。

况诸佛自取法王身。

今云。

以前庄严佛土。

属诸佛所现故。

又云。

诸佛所现大身受安乐果报。

拣非娑婆有九恼事。

得非认鸡作凤也。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乃至无寿者(云云)。

净觉疏亦不能尽偈文。

论意乃云。

人身长大者。

以法身无相故。

直作法身无相释此大身。

稍有殽讹。

今此大身即大教说普现色身。

若以事验。

即观音妙音现十界身。

此犹说十界正报色身。

更须如华严说。

入无功用现十种身。

虚空大地无非大身。

不妨用大所依体大。

故弥勒偈云。

依彼法身佛故。

说大身喻。

此一住经。

如来说尽。

诸大菩萨。

入净心地。

证道功德。

池深华大。

世人多以此经为繁。

若知意旨。

甚为简要。

若不得弥勒二偈两论伸释。

此之经文。

几乎陆沈。

  非曰。

破净觉直作法身无相释此大身云。

不得弥勒二偈。

两论伸释。

此经几乎陆沈。

以作色身事相十界正报为大身。

切非经论之意。

偈云。

依彼法身佛。

故说大身喻。

又云。

非身即是身。

是故说大身。

天亲论云。

非身者无有诸相故。

大身者有真如体故。

无着云。

於彼身中安立非自非佗故。

又云。

於此大身等中安立第一义。

则二偈两论。

自云真如第一义。

不说十界之身几。

乎陆沈之言。

似觉漏逗也。

  如来五眼三智同体。所以五眼不说即非。三智中云皆为非心。兼前五眼同体。而遣荡之。

  非曰。

注述一端。

先须熟精文理。

然后操觚。

弥勒偈云。

虽不见诸法。

非无了境眼。

诸佛五种实。

以见彼颠倒。

云何五眼同体而遣荡耶。

有谓无着论。

不妨有遣荡之文。

论云。

何故不说眼即非也。

以一处住故见智净。

后安立第一义故。

初亦得成就。

自不解论意。

唐青龙氤法师。

疏释此论曰。

以后例前。

应言如来说肉眼即非肉眼。

是名肉眼。

由安立第一义故。

彼法无无实体故。

无如其名有自体故。

不言即非也。

又云。

遣三心者。

此非如来三心也。

经云。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

却云如来三智。

得非执石作珠也。

  偈文且举色声约法拣情。又偈后经文为前荡法身识不能知。又若执着如来因三十二相而得菩提者。毕竟其相是色自性故。复遮云莫作是念。

  非曰。彼意以法身色相俱是遣荡。偈后经文为遣荡法身识不能知。且无着论偈后经文。自云不可以相成就得菩提等。既云相成就。是岂遣荡法身耶。

  所言法相者。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三句要之。与楞严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两句。修因证果。立本归源。不离自性。不动本来。

  非曰。楞严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者。是破执遣荡之文耶非耶。若言非者何以会同。若言同者二义同否。楞严性觉妙明等是法相耶。以性为相。不亦过乎。

  ○金刚事苑 #

  此经自唐至本朝。

南北诸师撰述甚多。

南方学者盛行圭峰纂要。

所叙两论。

密示潜通。

稍有眉目。

及其依十八住悬判。

然后用二十七疑科释。

入文随释。

多用无着。

未免媕娿。

  非曰。

此意始乎净觉。

谓纂要有而不遵无时强用。

天台近代诸师。

俱取无着而弃逐天亲。

且无着天亲。

皆圣师也。

何取一舍一。

今圭峰双用二论。

但前后别行。

却云有而不遵无而强用。

且大云青龙诸师。

二论共解疑住难分。

故圭峰先约义句悬判。

后用断疑科释。

况立断疑之名。

自大云青龙诸师创立。

且非圭峰也。

圣人云。

有名无义广引文释。

有义无名莫知所以。

今以名管之。

使经中法义昭彰。

岂曰无而强用也。

问。

何不先用天亲悬判。

后以无着释义耶。

答。

以有傍正故。

且弥勒云。

及断种种疑。

亦防生成心。

无着六种因缘一为断疑故。

天亲云。

自此已下一切修多罗。

示现断生疑心。

则以断疑为正。

净觉雌黄未为得理。

然无着论。

本不全用弥勒之偈。

今净觉用无着论释经。

而全增弥勒偈文。

可谓不遵强用返归若也。

今云入文随释多用无着未免媕娿者。

且如通论破圭峰引无着云。

是福德等。

谓检论无文。

自公不善论意。

非圭峰之咎也。

岂谓媕娿。

况圭峰之材。

非君等希企所及耶。

幸勿造次。

  此经梵文译本。

元无分名。

大藏外盛行什译有三十二分。

相传。

是梁昭明太子作。

若依译本。

不可参入。

奈何世所信向习诵便易。

存之亦可。

又云。

但如理实见应化非真。

两分名目。

恐须互换。

  非曰。圣教东渐翻译之后。千圣不改易。岂谓信向便易故得存之。得非居心不净。强欲滓秽太清邪。

  此经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下。合安心字。而特阙之。什师删繁。可略则略。必非脱去。

  非曰。欲解一经。须寻众本。别本俱有心字。或有脱者。刀笔之误。却云什师删繁可略则略必非脱去。率尔穿凿。良可悲夫。

  三果不来。应云而实无不来。经本阙不字。古来皆同。不可擅加。如春秋夏五不书月阙文。

  非曰。梵语阿那含。此云不来。亦云不还。不来第三果名也。何云不可檀加。则知华梵未通。且未明华梵。遽尔操觚。得非太早计邪。

  灵幽素持此经。

暴终杳归冥府引见令诵。

王曰。

勘少一节。

何贯华之线断乎。

放还其本。

在濠州锺离寺。

石上幽经。

七日乃苏。

遂奏。

勑令添入六十二字。

净觉将魏译勘秦本。

谓少耳。

不知什师存略之意。

无着论科判是佛地心具足。

初以众生为念处初发心住。

既以众生为广大所发心境。

以前显后。

以后照前。

故所略之也。

如此意远。

可谓译主。

若专执什本。

固不可添入。

随顺世缘既而信向。

又不妨圆满隋译经之与论。

但不可擅加於什译经本以入大藏。

若别行大藏之外可也。

  非曰。

事苑何以得知佛地心具足中文。

即是前发心住中文故。

译主略之耶。

又云。

以前显后以后照前故可略之者。

且会通经意。

殆非贤首天台慈恩等诸大圣师。

其余刀笔常材安可会释。

且犹使蚊负山商蚷之河。

必不胜任矣。

又云。

但不可擅加以入大藏者。

若别行大藏之外可也。

经论译毕。

颁行天下。

却有藏内藏外之异。

傥或有藏中将出。

或有新将入藏。

安可定分内外。

秦魏之本不同。

何以增加。

如鲁论语二十篇。

齐论语二十二篇。

岂可以齐论增鲁论中。

  此经圭峰指为小般若。

如无着论。

前归敬偈云。

此小金刚波罗蜜。

以如是名显势力。

此对大品般若为小般若。

天台家指涅盘为大经。

贤首家指华严为大经。

皆取经名末上一字称之。

必无所对。

  非曰。

圭峰何处指金刚为小般若。

但八部般若中有大品小品等。

未尝指金刚为小般若。

又云。

皆取经名末上一字称之者。

大藏内经末上有大字者。

一百余本。

岂都称大经耶。

贤首宗称大经者。

自依龙树指华严为大不思议经耳。

非公所谓也。

  梵语佛陀。此翻觉者知者。了了觉知名为佛陀。谁不觉知。谁能觉知。体同性徧一而已矣。

  非曰。

梵语佛陀。

此翻觉者。

佛地论云。

能自开觉。

亦能开觉一切有情。

如睡梦觉。

如莲华开。

正以有情为不觉。

显佛能觉也。

若体同性徧。

如何拣凡圣因果之异也。

  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目犍连。先并事火外道。艰苦屡载。都无所获。

  非曰。

舍利弗。

目犍连。

智度论云。

婆罗门子优婆低沙。

即舍利弗也。

离多。

即目连也。

遇马胜比丘。

指见世尊。

二人俱诣佛所。

求索出家。

且非事火外道也。

有谓事苑引天台观经疏。

何故不遵。

且智者宗承龙树。

岂特遗大菩萨耶。

自不晓智者意。

幸请熟观。

然亦小事。

傥有大节。

岂不误圣师之意耶。

  天竺垂足而食。故食讫洗足。

  非曰。

善见律云。

坐法有二。

一结跏趺坐。

二踞坐。

设则篇云。

踞坐者。

佛始成道受乳糜。

观诸佛法。

皆着净衣踞坐而食。

若有出家弟子。

应如是法踞坐。

制有九法。

一脚前却。

二阔脚。

三摇动。

四竖。

五交。

六垂。

七翘。

八累脚。

九累[月*坒]。

并犯吉罗。

今云垂足而食者。

恐非佛意。

  我相乃至寿者相。

相亦名见。

圭峰演无着论。

释四种见相。

所迷有二。

迷识境起四见。

如小般若。

迷智境起四见。

如圆觉(云云)然此经既密示阶差自有浅深。

亦通两种。

迷智所起。

惑体不同。

无非我相。

  非曰。

今观此释。

则知未尝深考经意。

若以圆觉金刚二经对看。

自知识智不同。

浅深有异。

不应指金刚密示阶差亦通二种。

然圭峰密示阶差。

自说连缀次第。

故一十八住密示阶差。

非约迷识迷智故谓阶差。

幸勿胸臆。

  即则有人问云。此经多云即。又多云则。用此二字如何分别。即不离於此也。则由之於此也。各随文理语势用之不同。

  非曰。

近有莲社净乐居士张承宣跋云。

即则二字者。

谨按高丽太安六年。

以彼国之祖名稷故。

凡经史之字。

悉易即为则。

避嫌也。

至寿昌元年。

诏刊此经於大兴王寺。

从沙门则瑜德诜之请。

仍还本文。

或传至中国。

至有互写。

然人有所问。

知与不知。

宜当实对。

何苦肆为穿凿。

  东方虚空乃至上下虚空。

一切大教多取虚空为喻。

以虚空清净无碍。

性徧一切处故。

世间大地万物皆有无碍性处。

名为虚空。

万物非无碍性。

则不能有万物用。

当其无碍处有万物用。

今目前所见无物名为显色。

有物名为形色。

虚空无碍无所不包形显诸色。

  非曰。

今经自将虚空无边。

例显无住相布施福德无边。

却云。

大地万物皆有无碍性处。

名为虚空等。

又云。

今目前所见无物名为显色。

有物名为形色者。

语涉无稽也。

然百法论自云。

色有三种。

一显色。

(青黄赤白光影明暗等)二形色。

(长短方圆粗细高下等)三表色。

(行住坐卧屈伸取舍等)论谓青黄赤白为显色。

彼谓无物为显色。

莫不与论成氷炭耶。

  后五百岁。

圭峰引大集经。

证第五百岁。

净觉引母论料拣。

以大集为正。

事苑云。

二老通经可谓大手。

於此名言尚昧元意。

按无着论云。

正法欲灭时者。

谓修行渐灭时也。

此甚分明指正法千年后五百岁。

对前为后。

中分二五。

若以大集为正。

恐违无着。

  非曰。

此因净觉。

援引毗尼母论。

料拣大集。

故生事苑之疣赘。

唐奘本云。

於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

魏本。

於未来世末世法欲灭时。

隋本亦同。

真谛本云。

於未来世后五十岁正法灭时。

什本云后五百岁。

新罗晓法师疏云。

所以诸本有不同者。

未必译者有误错耳。

真谛本云五十岁者。

谓其人寿五十岁时。

此时正法千年已过。

故言正法灭时。

然此正像及与末法。

皆不同外道邪法。

依此而言。

通名正法。

后五百岁。

大集月藏分第五。

五百岁后当人寿五十岁时。

毗尼母论乃小乘论。

自说。

女人出家减正法五百年。

唐青龙疏云。

小乘不依五百为配。

但以一百而为分配。

今依大乘。

此经及法华佛藏经等。

皆言后五百岁。

以五百为分配也。

然大小经论不同。

如何以小乘论用证大乘经耶。

况慈恩清凉青龙元晓等诸大圣师。

皆云正当。

大集经月藏分最后五百岁。

将邻斗诤之时。

独今异於诸大圣师。

良恐不胜任矣。

  持戒修福者。

圭峰纂要云。

戒定也。

以修福属定。

隋译云。

有持戒修福智慧者。

无着论以三学释故。

今谓什译特略智慧。

为其上文。

带后五百岁而来。

佛入灭后正法后五百岁。

戒定解脱多闻等。

什译意高。

略而复周。

  非曰。

前指母论。

自与天亲论不相乳合。

天亲云。

若未来恶世人。

不生信心。

若正法中。

岂曰未来恶世耶。

真谛曰。

於未来世后五十岁。

若正法中。

不应人寿五十岁也。

又出什译好略智慧。

谓带上五百岁来者。

若指上五百岁。

亦配属颠倒也。

有谓魏本云。

持戒修福智慧。

下文亦有以此为实之言者。

却有两智慧耶。

岂魏本无未来世末世耶。

斯言即当什本后五百岁。

若然者。

亦应两重智慧也。

思之。

纂要之意。

非君等所知。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法顺菩提也。非法逆菩提也。

  非曰。经意有无俱遣。故法非法皆拂。却云顺菩提逆菩提。得非认指作月乎。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下经文以非荡相。

荡而复立。

故云是名。

若此文与下文忍辱波罗蜜。

荡相而已。

无复立法。

勘同法义。

理必须通。

译主所尚删繁互显。

故此略之。

  非曰。

彼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已下经文。

皆荡而复立。

例显即非忍辱下亦有是名。

译主尚略故略之也。

敢问。

译主既尚删略。

何不於经初但举一两处。

下皆略去。

何故独於般若忍辱凡夫等处。

无是名之言。

若谓译主互显。

何不於佗句互显。

而独於此文互显。

有谓。

奘本俱有是名。

理必合有。

若此言者。

则知奘什之意俱未通晓。

傥或得暇。

宜更看读。

  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

楞严在正宗末。

圆觉在流通初。

尊者何故便请经名。

须知此中所请。

佛唱经名。

而复荡相破执。

为令於信解地离外散乱。

或起如言执义。

为对治彼未来罪故。

如来於此为唱经名。

不妨其意已兼流通。

  非曰。

此经随执即破。

何必定在流通中。

前闻二种校量。

广显经胜。

故上座须菩提遂问。

法如是胜。

何以名目。

佛约能断惑胜故立金刚般若之名。

又恐如言而执。

故云即非。

而云不妨其意已兼流通。

其言稍疎也。

  五眼皆如来具故。一眼即具五眼。五眼无非一眼。圭峰引古德天眼通非碍等。然圭峰引此注释佛具五眼。恐未合经旨。以佛所具不可偏局。观俗缘空。

  非曰。

圭峰云。

前四在佛总名佛眼。

弥勒云。

诸佛五种实。

以见彼颠倒。

以显佛有五种用。

欲彰用别。

故引古德颂。

以为料拣。

却云不可偏局。

若只就佛言。

安有异乎。

今观俗缘空。

以彰用别。

事苑但知其一不睹其二。

见其外不识其内也。

  乃至无有少法可得(云云)。是故三世如来。最后一分微细无明尽处。始为究竟。

  非曰。

须菩提自问。

如来不得阿耨菩提耶。

佛云如是。

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无着云。

为离有见过。

显示菩提。

菩提道彼中无微尘许法有体。

天亲又云。

无有一法可证。

名为阿耨菩提。

以显法界平等。

无增减故。

佛说所证法无得。

不说能证人也。

如何却云三世如来最后微细无明耶。

经论无此。

得非教外别传乎。

  辩非集(终) #

  依高山寺宋版校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