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同教问答

续藏经 注同教问答

 宋 师会述 善熹注

  

  注同教问答 #

  可堂法师。撰华严同教问答。意义深玄。文辞华赡。固能合符乎佛祖之道。可谓善述者矣。

  笑庵法师。

遂摭所闻。

以辨差当。

犹不体其本。

而未免乎失焉。

(善喜)学虽寡陋。

輙为辨明。

非欲附名於梁栋间。

庶几信可堂之道。

而释学者之疑也。

览者幸毋罪焉。

  时戊子乾道四年冬至后一日(善喜)书

    玉峰沙门(师会)述

    蠡泽门人(善喜)注

  问云。

华严大宗唯同别二教。

别义讲解多同。

但易简特异而多不从。

(易简云。

初别教门。

广引教证。

三一不同。

若作此释者。

或有国土唯说一乘。

或有国土唯说三乘。

则俱非别教也。

若三一合说。

方受此名。

将释法华同教。

则可云尔。

非今逈异余宗别教一乘之谓也。

故云而多不从。

杨子曰。

不合乎先王之法者。

君子不法也)若同教一义。

或曰三种。

(易简云。

一法界本末融会同。

二三一和合同。

三同顿同实同)或曰四门。

(会解云。

一三一和合同。

二泯二同。

三义类相似同。

四全收诸教同)或曰。

立言小异。

大义不差。

(玉峰曰。

孔目云。

会三归一。

故知同也。

诸祖或曰。

全收泯二等者。

但立言虽异。

总不出此。

故云大义不差)而学者二三不知孰是。

请诸少俊。

博采祖文。

示其所归。

当公论是非。

不可私其所党。

至祝至祝。

  其一言通目。

随别取一义。

(孔目云。

众多别义。

一言通目。

又会义不同。

多种法门。

随别取一义。

余无别相。

故华严中。

信解行等诸位。

以信一言。

成其信位。

位中所含。

即通成解行理事等一切法门。

亦简前后诸位。

法相不同。

及会普眼境界一乘无碍陀罗尼门。

据斯圣巧一言之下。

玄复玄耳)并同别中。

各说同别等义。

(至相曰。

别教之中亦有同别。

由多即一。

是其同也。

为一中多。

即是别也。

同教之中亦有同别。

一乘三乘同一善巧。

是其同也。

各为据机别。

即是别也)非诸方所诤不必辨也。

  章初。一别教。二同教。易简释曰。后同教门。直就法界本末融会。故下章云。此同教说诸乘等会融无二同一法界。

  评曰。

此中引文不尽。

(章曰。

此同教说诸乘等。

会融无二。

同一法界。

有其二门。

一泯权归实门。

即一乘教也。

二揽实成权门。

则三乘教等也)复错乱宗因。

(西域凡说一义。

皆具三支比量。

离三十三过。

今但引宗法。

而不出所因。

盖由泯权归实。

揽实成权为因。

故成同教无二之宗。

若陆沉所因。

安能会融无二。

又复将此所宗法。

而为同教。

得名因由。

岂非错乱宗因乎)自言此是能弘门。

非被机之教也(易简谓。

章初立此二门。

乃能弘门。

非被机之教。

若欲被机。

当如大疏中同别。

且吾祖立言判教。

而不为机。

况下文同别。

自有摄机成益之言耳)。

  迎福释曰。

此乃三一合说。

则三乘一乘和合不异。

(问。

所谓不异者。

还是三乘不异一乘耶。

一乘不异三乘耶。

况祖师自谓。

一以三即一故不异。

二以一即三故不异。

初属别教。

即非同教。

今谓三一不异。

出何经论。

纵法华经。

亦破三显一。

非三一不异也)又注曰。

此约三一俱故名同。

(会解曰。

一乘三乘和合不异。

又云三一共故。

又曰此约三一具故。

析薪云。

三一合明。

不审诸句为一为异。

若一何用互出。

若异何义为当)又拣非海具百川等云云(拣非海具百川义。

下当辨明)。

  至相释曰。

经云。

会三归一。

故知同也。

多义如彼。

(至相曰。

所言同者。

三乘同一乘故。

又言同者小乘同一乘故。

又言同者小乘同三乘故等。

若言三乘同一乘。

则总收权小。

若言小乘同一乘。

则但收沟洫等。

前云大义不差。

今云多义如彼。

前后相仍也)又曰。

今以理求通之。

与同义无别趣也。

(孔目曰。

前德已述通别二教。

而未见释相。

今以理求通之。

与同义无别趣也)今从至相(扬子曰。

适尧舜文王者。

为正道。

非尧舜文王者。

为他道。

君子正而不他也)。

  评曰。

易简将彼别教。

释此对同之别。

今取彼同。

示此对别之同义无舛也。

(彼即孔目。

此即教章。

易简曰。

孔目云。

别教者别於三乘。

则将孔目中别教。

释今章中对同之别也。

玉峰云。

至相释曰。

经云会三归一故知同也。

则取孔目中同教。

示今章中对别之同也。

问。

前云别教但易简特异。

今云对同之别义无舛也。

何自矛盾。

答。

前有过则斥之。

此可用则取之。

有何惑哉)迎福亦曰。

别义皆同。

则亦与矣(会解云。

别教名义诸祖皆同。

则亦许也。

已上第一义竟)。

  清凉总相会通中。

或分为四。

中云三同教一乘如法华等(清凉总相会通中云。

或分为四。

此亦二门。

一中间三教。

存三泯二别故。

开之为四。

一别教小乘。

如四阿含等。

二同教三乘。

如深密等。

三同教一乘。

如法华等。

四别教一乘。

如华严经。

演义释云。

一中间三教存三泯二者。

始终顿三。

名为中间。

以初有小乘。

后有圆教。

故名中间。

而始教存三。

故别为一教。

终顿二教泯二是同。

故合为一教。

下列四中云。

三同教一乘。

即合终顿二教也)。

  易简。

释教章摄益中同教一乘云。

此即三乘一乘和合属同教摄。

前别教一乘。

即是圆教。

权教三乘即是始教。

同教一乘即当终顿。

故清凉玄文云。

三同教一乘如法华等。

演义释云。

即合终顿二教也(差当云。

善住举此不辨非者。

意在正破会解。

然易简引玄文。

证摄益中同教一乘。

且教章终顿属三。

玄文终顿属一。

引一证三。

故不足辨也)。

  评曰。

此师又指此乃别教所不拣者也。

(易简云。

中间三教虽皆为三人所得。

终顿二教会泯归一同得佛果。

即是一乘。

始教三乘。

修因各异。

获果亦殊。

此唯三乘局於权教。

今此对辨三乘。

乃独始教权门也。

彼自难云。

华严一乘逈异诸教。

何故特拣权教三乘。

答。

今此文意盖为学法相者。

不信大乘之外别有一乘。

权实混和。

故辨差别。

终顿二教亦是一乘。

非此所拣)又曰。

终顿二教文虽不拣。

常自逈异。

(易简云。

终顿二教同得佛果。

即是一乘。

既谓一乘。

却云常自逈异。

且露地牛车。

乃四乘之一。

奚有异哉。

三世诸佛无不说此四乘法。

一者声闻乘。

二者缘觉乘。

三者菩萨乘。

四者佛乘。

是谓四乘。

且西域东夏。

前后圣贤。

所有章疏。

除开人天。

亦只说此四乘法。

且如今家五教。

教虽有五。

乘唯四门。

广如乘教开合中辨。

况至相贤首。

说圆教为一乘。

亦只当彼第四佛乘。

清凉圭峰说后三教为一乘。

亦只当彼第四佛乘。

岂有异哉)故此指云。

即当终顿非圆教也。

决择其意中。

亦曰终顿非后教也。

余义不录。

  迎福会解曰。

要终顿二教同泯二。

故名同教一乘也。

注曰。

此约终顿二教泯二是同。

非即合终顿为同也。

正约终顿同无二乘。

故云同教一乘也。

又次义中注。

若终顿自相同者。

渐顿有异。

安得是同。

又曰。

不是合终顿为同。

但约同泯二。

故名同也。

又曰。

近人皆云终顿二教合为同教。

渐顿自殊。

将何合耶。

  评曰。

此亦非圆中之同。

(迎福谓。

从共教三。

乘中分出。

非圆中之同也)又非合终顿是离之之存泯也。

(合成四教。

离为五教。

既云非即合终顿。

即离之之存泯。

之之者语助也。

如庄子云。

杀之之怒决之之怒之类也)又将泯二是同。

作同教得名所以。

(迎福又自注云。

不将泯二。

为得名所以。

更用何耶。

又引合始终。

为渐教得名之因。

今返问之。

清凉曰。

始教存三故别为一教。

且始教存三。

还用何教合耶。

岂亦得名乎)余义可知。

如讲时所辨。

  清凉释曰。始教存三故别为一教。终顿泯二是同故合为一教。下列四中云。三同教一乘。即合终顿二教也(演义第六前已具引)。

  评曰。

此乃泯二是同。

出合为一教之所以。

非同教得名之因由也。

是故存三为一教。

泯二为一教。

与小圆为四。

亦明曰。

同教一乘即合终顿。

与迎福有异。

(迎福则曰。

因由泯二。

得名同教。

玉峰谓出合为一教之所以。

非同教得名之因由也)然亦各自建立。

不必见疑。

  又曰。

约圆融不融。

分成二种。

即实教顿教并皆不融。

为同教一乘(贞元一之上。

下自具引。

此约理事无碍拣也。

问若一向不融。

何异顿实。

答曰。

若入圆收。

理事无碍。

必有事事无碍。

何以故。

由彰其无碍等四门皆别教故)。

  评曰。既曰不融为同。非泯二名同。不亦显然乎。又此同教一乘。是合终顿。义亦明矣。

  又曰。

若自他相绝。

则与众生心同一体。

故无心外也。

不坏能所。

故能知也。

(大疏第十三之上)自解曰。

此通终顿二教。

但同一体。

是顿教。

兼不坏所知义。

即是终教。

若总取双绝双存。

亦圆教中同教义也(演义四十一。

连次上文云。

六相圆融唯属圆教。

一乘之别教义故。

同教之后。

唯一别教。

但离为终顿。

合为同教。

非别有能同同教也)。

  评曰。既称总取。合二教也。亦圆教中同。非离之之终顿。乃海具之江水安得不咸。正同此间之同教一乘也(证今四教中同教也)。

  密祖释能所证义曰。

能所无二。

大乘终教也。

能所俱泯。

大乘顿教中证道也。

(行愿钞第二云。

二明能所无二者。

则法性宗证道。

谓大乘终教也。

三明能所俱泯者。

即大乘顿教中证道也)观祖曰。

以能所历然证事法界。

能所一相。

证理法界及事理无碍相即之门。

能所俱泯。

证事理无碍形夺无寄门。

存亡无碍。

全证事理无障碍门。

举一全收。

证事事无碍门(贞元一之下)。

  评曰。

能所存亡无碍。

得非总取双绝双存圆中同教义乎。

(演义四十四。

四地厌分中文)是乃合前密祖之终顿也。

(行愿第二钞。

前已引二三两门。

即第四明存泯无碍。

亦总取终顿二教也)举一全收。

证事事无碍别教也。

此前更不立圆中同。

又於终顿之后别有此门。

义可见矣。

  密祖释理事无碍中至存泯同时。

则曰。

逦迤有此三重事理无碍之义方足。

智者一一审之(行愿第二钞云。

七举第六门收第五门。

明理事无碍。

不坏不泯。

即第。

六门明不坏不泯。

离相离性。

即第五门明离相不异离性。

此中亦明存泯无碍。

第六明存。

第五明泯。

此二门既其同时。

故无障碍也。

乃至逦迤有此三重事理无碍之义方备。

智者一一审之)。

  评曰。

即前观祖。

能所一相。

所证事理无碍相即之门一重也。

能所俱泯。

证事理无碍形夺无寄门。

二重也。

存亡无碍。

全证事理无障碍门。

三重也。

如次前二祖取之。

第三重乃圆中之同。

如日月矣。

非合终顿乎(但将前地经疏钞。

并贞元疏。

及行愿疏钞对看。

皂白自分矣)。

  观祖释事理无碍曰。

会法性者。

以是同教一乘。

义理分齐故(演义第七云。

二别释十门。

即为十别。

一一门中多先正释。

后会前义。

即前性相不同中十对之义。

又十对中唯会法性。

以是同教一乘义分齐故。

如前云。

三乘一乘别。

今但会一乘。

五性一性别。

今但会一性。

十对皆然)。

  评曰。

此盖后三教并拣於权。

(且法华仁王本业地论梁摄论等。

凡说一乘三乘。

皆是通语。

以圣教多含。

不可局执。

自古圣贤及吾宗诸祖。

互得引用。

若据地论梁论皆以初二三地。

寄在世间。

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间。

八地已上寄出出世间。

一乘法以彼一乘为后圆教。

三乘当中间三教。

小乘愚法教。

并将证成法华三一。

当知法华中三乘之人。

求三车出至门外者。

则三乘俱是出世。

自位究竟。

即是四地已去至七地者是也。

此依至相贤首也。

若欲料拣性相二宗权实。

亦得引证。

则昔日诠性之教。

皆属一乘。

昔日诠相之教。

皆属三乘。

是故祖曰但会昔权。

不会昔实。

此依清凉圭峰也。

今取后义)总是一乘。

开之为同别。

此事理无碍。

是同教一乘之义理分齐故。

故一一会前终顿能拣权三之义也。

以同教一乘是该取顿实故也。

  密祖又曰。

具此十门。

方名理事无碍。

又曰当同教大乘之极致。

后观别教等(祖曰。

但理事镕融存亡逆顺通有十门。

具此等十。

方名理事无碍。

已当大乘同教之极致。

故下第三观是别教一乘。

逈异诸教)。

  评曰。

即前清凉。

存亡无碍全证之事理无碍门。

此大乘同教。

即前总取双绝双存圆教中同教也。

以祖曰大乘亦名一乘故。

理义正齐。

不必疑也。

后观别教。

此观同教。

何疑之有。

次前即言是同教一乘之义理分齐。

可为良证。

  观祖又曰。

实教大乘亦名一乘。

谓会三归一。

唯有一乘法故。

即后三教合为一实。

即今性相二宗有多差别。

略列十条。

(贞元一之上)此能拣十义。

亦即此经中同教之义。

(演义第六云。

然法性宗十义。

即此经同教中义)密祖亦曰。

即华严同教义(圆觉大钞云。

法性中十义。

即华严中同教之义)。

  评曰。

此亦后三合为一实。

开二即同别。

(贞元一之上云。

第四就实教中。

复有二门。

一约有位无位。

分之为二。

则以终教同前始教。

皆名为渐。

第四名顿。

二约圆融不融分成二种。

即实教顿教。

并皆不融。

为同教一乘。

唯第五圆融具德。

名别教一乘。

迎福曰。

贤首教门只有一乘中。

开二为同别。

或云。

圆教有二。

开成同别。

未尝有合后三。

为一实教。

开此为同别二教也。

且后三开同别者。

乃贞元疏也)开三即圆终顿也。

是以为四。

即但有同别。

是合取顿实。

即圆中之同也。

以一乘三乘小乘三宗。

不同一乘有二故。

(然此三宗寄於五教。

有乎二说。

一孔目教章等。

则以后一为一乘宗。

中间三教为三乘宗。

初一为小乘宗。

二依华严圆觉等疏。

初一为小乘宗。

次一为三乘宗。

后三为一乘宗。

今即后义)此上释合后三也。

合为一乘。

后段释开后三也。

则唯后一中自有同别。

不取终顿。

以一乘唯有同别。

无余乘故。

故成三一也。

(此上等元是白书)或五。

则终顿圆。

若后一自开同别。

则离之之终顿。

非合之之终顿。

亦以一乘三乘小乘三宗。

不同终顿各诠双存俱泯。

偏而非圆。

若取终顿。

全同四中。

此理显然。

宜深思之。

(此则分四教。

即合终顿为圆中同教。

分五教。

则圆中自有同别)若将四教作五教释通。

开合不分。

偏圆难辨。

但见理事无碍之言。

便名终教。

如法华等。

理事无碍一宗所收。

大乘一发。

判为偏浅。

(且理事无碍自有三重。

一能所无二。

二能所俱泯。

三存泯无碍。

岂可才见理事无碍之言。

尽名终教。

致使深义例为偏浅。

何其谬哉)若谓圭山之言而不通者。

(圭山以渐顿一分。

则法华乃渐之终极。

故属终教。

岂可执一言而妨多义也)岂不碍他渐中之圆。

(演义第五云。

华严之圆是顿中之圆。

法华之圆是渐中之圆。

渐顿之仪。

二经则异。

圆教化法。

二经不殊)宗义(要问上云。

法华经宗义是一乘经也)别意(教章云。

是故当知法华别意。

正在一乘)在於一乘等语乎。

况吾宗未尝局判一经而作一教。

以深为浅。

吾祖诫之甚明。

可深体之。

可深思之(已上第二义竟)。

  清凉曰。

一同教一乘同顿同实故(大疏玄谈云。

故此圆教。

语广名无量乘。

语深唯显一乘。

一乘有二。

一同教一乘。

同顿同实故。

二别教一乘。

唯圆融具德故)。

  易简释曰。

清凉玄文义理分齐中。

同顿同实。

及圆融具德。

乃教下曲分义门。

与以教摄乘。

义意亦别。

指总相会通同别并乘教开合同别。

乃曰皆明教门。

非是义相(易简释乘教开合中文也)。

  评曰。

此兄常曰。

但是义相。

非为机教门。

以一圆教。

岂有二种修证。

故此拣云乃教下义门是义相也。

不同二处(总相会通。

并乘教开合二处也)皆明教门矣。

  迎福释曰。三此中同教。要圆教与终顿二教。义类相似。故云同也(清凉自言。同教者谓终顿二教也。未尝云要圆教与终顿义类相似。故云似涉无稽也)。

  评曰。迎福老人。聪明博达。当今诸方放出一头地者也。此论似涉无稽何耶。

  清凉释曰。言同教者。谓终顿二教。虽说一性一相。无二无三(演义第七)。

  评曰。

此正同教自相也。

理应更曰。

言思斯绝。

以影在下文不言耳。

无二无三非泯二乎。

问曰。

同彼顿实。

安知合彼为同教耶。

答。

祖云下同同教。

释此言也。

如次引云(演义四十四。

钞十门唯心中文也)。

  又曰。不辨圆融具德事事无碍。故非别教(连次前文)。

  评曰。

拣非别教也。

既非别即同明矣。

不亦即终顿非别乎(若约总[(冰-水+〡)*又]诸教。

如圆教中有小乘戒善四谛因缘。

有始教中十地十如八识四智。

有终教中事理无碍。

有顿教中言思斯绝等。

如海有百川之水。

此则[(冰-水+〡)*又]前四教也。

清凉曰。

圆必摄四。

圭山亦曰。

圆教摄於前四。

若约总拣诸教者。

如小乘唯人空自利。

始教五性。

三乘终教。

不说德用。

该[(冰-水+〡)*又]顿教。

一向事理双绝。

清凉曰。

如彼百川不同咸味。

此则拣前四教也。

是知拣则拣前四教。

[(冰-水+〡)*又]则[(冰-水+〡)*又]前四教。

且祖师拣[(冰-水+〡)*又]之义。

焕若临镜。

又何惑哉)。

  又曰。而别教中有一性一相。事理无碍。言思斯绝。同彼二教(连次前文)。

  评曰。

此示能同。

即别教中。

彰其无碍也。

(贞元云。

由彰其无碍皆别教也)非别有同教同彼也。

今能所同义。

不同昔人。

可深体之。

(昔谓。

自有能同同教。

同彼二教。

今谓能同乃别教中理事无碍。

同彼二教也)良以同彼。

故取之也。

义如下引。

问信满成佛行布十地。

同前诸教能同名同。

岂非同教同彼耶。

答。

彼约一乘同三乘方便。

引彼令舍权入实。

不待该而是圆。

(此问答乃教章行位差别中文也。

章云。

以此经中安立诸位有二善巧。

一约相就门。

分位前后。

寄同三乘。

引彼方便。

是同教也。

二约体就法。

前后相入。

圆融自在。

异彼三乘。

是别教也。

若自别教。

即不依位成。

今即一乘。

寄同三乘。

引彼方便。

以本非江水。

故不待入。

本非不融。

故不待该也)今约所诠事理无碍。

是一该取二教所诠。

入圆成此彰其无碍。

(既该取二教入圆。

为圆中同教。

非离之之存泯也)如浩然气。

(孟子云。

我〔之〕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同雌雄风。

(宋玉风赋云。

大王之风所谓雄风也。

庶人之风所谓雌风也)总斯二风以为一气。

浩然之外无别雌雄。

雌雄之外宁有浩然。

事理无碍。

同存绝即泯。

总斯存泯为事理无碍。

道理亦尔。

岂二事理无碍分能所耶。

章家约引权机。

此文该取偏法。

机教相须。

宛然函盖。

然皆别教一乘同前教耳(虽有约机约法不同。

然皆圆别一乘。

同彼诸教也)。

  又通难曰。

以别该同。

皆圆教摄。

(玄谈义理分齐之文)钞曰。

犹彼江水入海亦咸(演义第七云。

谓有难言。

既同顿同实。

何异顿实。

故此通云。

即此同中必有别义。

如事理无碍。

必有事事无碍耳。

犹彼江水入海亦咸)。

  评曰。

既俟别该即偏教之终顿。

非能同别教也。

又言。

江水入海非自海水。

即终顿为此之理事无碍明矣。

指圆教摄。

(玄文云。

十善五戒亦圆教摄)即总取双绝双存圆教中同教也。

当知。

该之之终顿。

非离之之终顿。

入海之江水。

非未入之水矣。

开为终顿。

则各得存绝即泯之一门。

该而合之。

则具得存绝即泯同时。

全入之事理无碍门也。

(清凉曰。

若总取双绝双存。

亦圆教中同教义也)即所谓同教一乘之义理分齐。

同教之极致也。

岂别有事理无碍同彼事理无碍乎。

若本与同之圆。

岂可复言圆教摄也(若本海中之水。

何待入海方咸。

是知未入海之江水。

须俟决流而趣。

然后同味也)。

  又曰。

圆教有二。

一同教。

二别教。

别即不共。

不共顿实。

同教者。

同顿同实。

若下同同教一乘等。

(大疏十四之上。

列十门唯心云。

上之十门。

初一小教。

次三涉权。

次三就实。

后三约圆中不共。

若下同诸乘。

通十无碍。

演义四十四云。

上之十门下。

约教分别。

即具五教。

涉权。

是始教。

就实通二。

一即终教。

终教亦名实教故。

其摄相归性。

亦通顿教。

以后三教皆同一乘。

并拣於权。

故顿亦名实。

后三圆融即是圆教。

而言不共者。

圆教有二。

一同教。

二别教。

别即不共。

不共顿实故。

二同教者。

同顿同实故。

今显是别教。

故云不共。

若下同诸乘下。

约融通说。

若下同同教一乘。

即[(冰-水+〡)*又]次三。

就实。

若同於三乘。

亦[(冰-水+〡)*又]前四。

以其圆教。

如海包含。

无不具故)。

  评曰。

既言下同同教一乘。

则收次三门唯识。

则同教一乘是。

终顿何不得称此名耶。

既曰收之。

是海具之江水。

不同长江也。

然海中江乃收长江同味耳。

别教同彼言下同也。

  又曰。若同三乘亦收前四。自注云。乃前四门唯识。非四教也(连次前文)。

  评曰。

别教一乘下同诸乘。

既不所同是三。

能同亦三。

当知。

别教下同终顿。

不应便非是圆。

却俟该而入圆也(有谓。

能同是同教。

同彼终顿。

非别教下同终顿。

今以下同三乘例难云。

既不所同是三。

能同亦三。

明知能同终顿。

不应便非是别。

祖云。

海中百川。

滴滴皆具十德。

复何疑哉)。

  以本非江水故不待入。

本非不融故不待该。

盖后三教并拣於权合为一实。

皆是一乘。

开即为二。

谓同别也。

(贞元一之上)有开之之终顿。

非圆中之同。

(乃离之之存泯也)今将合之入圆。

故说该耳。

(该取终顿。

即圆中同也)而钞又曰。

如海包含无不具故。

(演义四十四。

前已具引)则总收诸教。

会三归一。

得非广乎。

(有谓。

会三归一。

但释教章可也。

用释余义。

意势全别。

则知其悞也)总会诸权以入一实。

得非为人之教门乎。

(有谓。

能弘门非被机之教者。

则知其妄也)同顿同实。

又同三乘。

前后互出。

前明拣权。

未收沟洫。

且同顿实。

况复影在前文全收中耶。

(前文者。

即玄谈云。

语其横[(冰-水+〡)*又]。

全[(冰-水+〡)*又]五教也)此文拣收具明。

(此即上所引大疏十四。

演义四十四之文也)但拣顿实。

异於前文。

(前云别教一乘唯圆融具德。

今云别即不共。

不共顿实)而前文又曰。

尚非三四。

(三四即终顿也)前后相仍。

全同教章分相中也。

(分相中全拣前四也)又知不共非唯不共二乘。

乃权实三乘皆不共也。

(权即始教实即终顿也)拣则三一不同。

同则三一和合。

亦斯义也(已上第三义竟)。

  全收诸教宗。

迎福曰。

四此中全拣前四。

不摄於圆。

约别教说。

若此中全收。

圆必摄四。

约同教义说。

故行愿钞作此指也。

此约圆教。

收前四教。

同成一教。

故云同也。

故下钞亦云。

若同於三乘。

亦收前四。

以同教如海包含。

无不具故。

然上四义收摄同教。

体势略尽。

有同此类。

以义收之。

则无所滥涉矣。

又余三义诸祖共有。

同顿同实清凉新加。

唯约一乘深义说也。

又泯二是同。

乃目法华等。

余三皆华严(此录会解第八)。

  评曰。

迎福老。

以海具百川说全收之义。

与章初少异。

(迎福曰。

以初义共三一故少异全[(冰-水+〡)*又]。

以全[(冰-水+〡)*又]必约海具百川故。

说少异共三一)不知将章初海印一乘。

并所诠中一乘。

为百川耶。

不百川非海而何。

(会解拣全[(冰-水+〡)*又]。

与章初异。

今问云。

章初一乘是海耶。

百川耶。

是岂敢将章初一乘为百川。

若不百川。

必应是海。

若谓之海。

复何异哉)又曰。

共三一以法华为同教。

又不拣泯二是同之一乘目法华义。

又曰余三皆华严。

华严非海乎。

或似自语前却。

(会解初云。

共三一以目法华为同教。

不言泯二目法华。

下文却云。

泯二是同乃目法华。

余三皆华严。

前后繁乱)又曰。

然上四义收摄同教。

体势略尽。

若曰旨意是一曰尽。

此四岂非是一。

若云祖文出处略尽。

莫未尽否。

(且祖文自有三十余处。

若以四义[(冰-水+〡)*又]之。

莫未尽否)又唯将全收作同教释。

(圭山云。

圆教摄四之时。

一一同圆。

清凉曰。

圆必摄四。

圆以贯之。

亦圆教摄。

贤首章初分相该摄。

明指为别教得志。

若合乎符节。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迎福决谓全[(冰-水+〡)*又]只作同教。

切不可要全[(冰-水+〡)*又]诸教。

亦是别教。

自质云。

若尔全拣门复是何教耶。

此正要拣[(冰-水+〡)*又]对说同别耳。

今却问云。

该[(冰-水+〡)*又]全[(冰-水+〡)*又]行相何异。

分相之与全拣。

复是何教。

且章初。

还可拣[(冰-水+〡)*又]对说同别以否)又曰。

收前四教同成一教。

故云同也。

此作得名所以。

不知自何而来也(前云。

三一具故名同教。

又云。

同泯二故得名同教。

又云。

义类相似故名同教。

今谓。

[(冰-水+〡)*又]前四教故云同教。

且同教一名。

随文各出。

皆谓得名。

恐非祖意)。

  圭峰曰。

全收诸教宗同教缘起义。

亦指大疏玄谈全收之义(行愿钞第一云。

大疏玄谈。

全拣全[(冰-水+〡)*又]。

全拣诸宗。

即别教性起义。

全[(冰-水+〡)*又]诸宗。

即同教缘起义)。

  评曰。

此作同教释。

则是方便。

故贤首圆教或五也。

且取非即圆通义也。

(孔目云。

若横依方便。

进趣法门。

即有二义。

通说一乘。

一由依究竟一乘教成。

何以故。

从一乘流故。

又为一乘所目故。

二与彼究竟圆一乘为方便故。

故说一乘非即圆通自在义也)既曰全收诸教。

即前之四教谓之诸教。

清凉曰圆必摄四。

若尔即教章所诠差别摄前之同教。

(章曰。

若约同教。

即摄前诸教所说心识。

何以故。

是此方便故)亦即教章之初同教。

以此同教。

始自一乘终至多乘。

无不包故。

亦即贤首总收十门唯心之同。

(探玄第十三云。

一相见俱存。

至十帝网无碍。

上十门唯识道理。

於中初三门约初教说。

次四门约终教顿教说。

后三门约圆教中别教说。

总具十门。

约同教说)清凉曰。

如海包含无不具故。

(演义四十四卷)则同顿同实之义。

亦是此义。

(清凉曰。

下同同教一乘。

则[(冰-水+〡)*又]次三门唯识)下文亦说同三乘故。

(若同於三乘。

亦[(冰-水+〡)*又]前四)章中。

前曰华严一乘。

后曰圆之同教。

(若依圆教者。

有二义。

一摄前诸教所明行位等。

以是方便故云云)非海而何。

(斥会解拣非海具百川等)至相亦曰。

会三归一。

故知同也。

三即诸教故。

如初义已辩。

彦和可常共取至相。

此义释章初二门。

但不用同。

与今有异。

义苑亦指此同章初之义。

(义苑亦以会三归一。

用释章初同教)此有深理。

昔可尚也。

安更有词。

此义祖语稍多。

然又易见。

不多云也。

  清凉全收曰。

大海必摄百川。

同一咸味。

圆必摄四圆。

以贯之。

亦圆教摄。

(纲要云。

其犹百川不摄大海。

大海一滴即摄百川。

虽摄百川同一咸味。

虽包众典。

圆以贯之。

故一文一句皆摄无尽)尚非三四等。

有其所通。

无其所病。

(玄谈义理分齐中文)圭山大钞。

指全收为一。

是别教。

(圆觉大钞第五云。

圆教摄四之时。

一一同圆。

谓应难云。

既摄前四。

何殊小乘及法相等。

故今释云。

尚非终顿。

何况初二。

如海中百川。

满满皆具十德。

及百川之味。

不同江河虽千万里。

终无海中一德)又曰。

统收不异曰一。

运载含融曰乘。

(行愿钞第六)章门探玄等亦尔。

圆教或一。

余相尽故。

(教章探玄皆乘教开合中文)一切三乘等本来悉是一乘法故。

(该摄中文)则全收是别。

义亦可见。

(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

居之安则资之深。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可堂老人。

左之右之。

常逢其源矣)不能广辨。

过吾门者。

熟闻之矣。

况孔目问答此之同别。

文义如云。

然二师。

(豫复二师)既但此之三(易简三种)四。

(会解四义)且亦逢场作戏耳(已上第四义竟)。

  别出二章。 #

  祖曰。

一乘教义分齐。

云何一乘教有二种。

一共教。

二不共教。

圆教一乘所明诸义。

文文句句皆具一切。

此是不共教。

二共教者。

则小乘三乘教。

名字虽同。

意皆别异(要问上卷一乘分齐义)。

  评曰。

祖言别即不共。

(十地疏十四之上。

别即不共。

不共实顿)又曰。

逈异余宗。

(玄谈云。

逈异余教。

圆觉曰。

逈异诸宗)又曰。

不共二乘。

(玄谈云不共二乘。

名一乘教)又曰。

不共三乘小乘同。

(孔目十明章)又曰。

别於三乘。

(孔目教章共有)此皆敻绝逈异不共以解别也。

然其所自。

盖出智论。

太一首用。

诸祖靡有不从。

其唯圆融具德。

乃目普法之自体。

非释别名之训义也。

又祖曰。

余经是共教。

一乘三乘小乘共依故。

(要问诸经部类差别义)又曰。

二乘共有。

名数共同。

(要问一乘分齐义)又指成不成等四句。

则曰是一乘共教。

非别教也。

(要问众生作佛义)皆以共释同。

盖共者同也。

又曰。

三一和合同一善巧。

故名同教。

(教章云。

三乘一乘和合说故。

属同教摄。

孔目云。

一乘三乘同一善巧。

是其同也)此乃以合释同。

同者合也。

则三乘为教。

一乘为义。

和合不离。

摄机成益也。

(教章云。

若先以三乘引出。

后令得一乘。

亦是三一和合摄机成二益。

故属同教)又同者辈也。

齐也。

此言流辈相齐也。

祖曰。

同教门者。

则与三乘义同。

但由智回向故。

入一乘摄。

(孔目真如章)又曰。

依一乘教分与终教相同。

(要问诸修道总别义)又曰。

同教者同顿同实。

(玄谈义理分齐并十地钞)下同诸乘。

(演义四十四)又曰。

文虽是同。

意皆别异。

(孔目十地章云。

文虽是同。

而义皆别)皆言三一宗差。

法门同也。

又说法华渐同华严。

(章曰。

或说释迦报土在灵鹫山。

如法华云。

我常在灵山等。

法华论主。

释为报身菩提山当知此约一乘同教说。

何以故。

以法华中亦显一乘故。

其处随教即染归净故。

说法华处即为实也。

如菩提树下说华严处。

即为莲华藏十佛境界。

法华亦尔。

渐同此故。

是同教也)此以流辈相齐以释同也。

此中法华即圆中同耳。

又曰。

今以理求通之。

与同义无别趣。

(孔目妙趣章)盖以同犹通也。

故有通教一乘。

(圆觉钞云。

此是别教一乘。

非法华通教一乘也)亦言是一法门通彼三一。

达乎二宗。

如曰上件法门。

摄下诸教。

顿属其上分本教义。

渐从其末义。

通一乘三乘小乘。

何以故。

为彼圆教所目故。

(孔目一乘三乘义章)又曰。

此义在三乘。

亦通一乘说。

(孔目缘起章)又曰。

此文在三乘。

亦通一乘用。

(要问三性三无性义)又曰。

此文在一乘。

通彼三乘用。

(要问悔过法义)此以通释同也。

然其滥觞。

皆智论之共教。

共即同故。

太一用之。

诸祖同遵。

岂有异致。

故知诸文同教之名。

释训不出三一共通和合。

流辈相齐。

故名同也。

释训既尔。

诸文互成。

今欲示义。

且作此耳。

其会三归一乃教相也。

由彼教中。

诠显此理。

知其是同。

可释回三入一教之名义也。

岂有将会三归一。

作同字之训义故。

(会解。

说同教四义。

皆作得名训义之因由)譬彼空不空义。

乃二教之所诠。

非始终之训义。

(但二教所明空不空二义。

非二教之得名也)故今一乘有共不共焉。

  祖曰。

然此五教相摄融通。

有其五重。

一或总为一。

谓圆教摄於前四。

一一同圆。

唯一大善巧法。

(教章云。

或总为一。

谓本末融镕。

唯一大善巧法。

探玄并大疏贞元皆云。

唯是如来一大善巧摄生方便。

圆觉大钞第五云。

圆教摄四之时。

一一同圆)或名圆教。

或名一乘。

或名教纲。

或名教海。

或名一圆音教。

或名普法。

或名通宗。

(孔目十玄章)或名性起树藏。

(要问教相义云。

性起树藏。

内庄一乘。

外严三乘及小乘等)或名缘起大树。

(要问成佛前后义云。

若依一乘教。

於念念中成佛。

皆尽所化有情。

在诸位中。

十住已去乃至菩提。

皆尽众生界。

成位遍满。

无有前后。

为同一缘起大树故也)或名无尽圆通自在宗。

(孔目法数章)或名圆通自在法。

(孔目料简章)或名无尽佛法。

或名普贤无尽法。

或名法界大宗。

或名圆满教。

或名圆宗。

或名满藏。

或名圆圆海。

(释论第十云。

大本华严契经中。

作如是说。

其圆圆海得诸佛胜故。

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圆圆海劣故)或名性德圆满海。

(释论第一云。

摩诃衍法诸佛所得耶。

能得於诸佛。

诸佛得不故。

菩萨二乘一切异生亦复如是。

性德圆满海是焉)或名教本。

或名总相法门。

(大经疏三之上云。

第一天王得总相法门。

诸佛将兴。

皆生彼天。

下生之时。

普应法界。

顿阐华严。

为圆满法)或名圆满教轮(华严经第二卷云。

复次知足天王。

得一切佛出兴世圆满教轮解脱门)。

  评曰。皆华严圆别一乘。全收诸教之大宗也。包容融摄具德圆通。随称皆得耳(此全得总相会通之大意。故引诸名。为分教之本。愿诸来裔幸冀留情)。

  或开为二。

或曰本末。

(章曰。

一本教。

谓别教一乘为诸教本故。

二末教。

谓小乘三乘从彼所流故)或名究竟方便。

(章曰。

究竟及方便。

以三乘小乘。

望一乘。

悉为方便故)或曰三乘一乘。

(孔目一乘三乘章)或曰共不共教。

(智论以华严经为不共教。

余经是共教也)或名同别。

或名正乘方便乘。

或约大小。

(要问云。

谓大小二乘。

於方便中。

从教趣果分二故)或约权实。

(且权实有乎二说。

一约究竟方便。

以明权实。

於五教中。

后一为究竟乘。

前之四教为方便乘。

前四教自有权实。

何以俱为权耶。

答。

以实体不足故不说。

一切皆有佛知见故。

故属三乘。

并为方便。

二贞观以来法相繁异。

以五性三乘为实。

一乘一性为权。

其说翳乎一乘。

其道盛行中国。

於是起信等疏。

言教具阙中。

广辟斯义。

遂明一乘一性为实。

三乘五性为权。

於五教中。

前二为三乘。

后三为一乘。

终顿皆明一性。

是以判入一乘。

清凉圭峰。

皆承袭之。

遂有二说焉)或约曲直。

(释迦经谓届曲教。

舍那经谓平道教)或约渐顿等(章曰。

谓以先习小乘。

后趣大乘。

大由小起。

故名为渐。

直徃菩萨。

大不由小。

故名为顿)。

  评曰。

皆前一乘圆教开也。

但或首开不共一乘。

次分大小权实。

(首开不共。

於共教中。

分为大小。

就大乘中。

复分权实)或先析小乘。

后分权实同别。

(先开不共小乘。

次分权实。

前一为权。

后三为实。

就一实中。

复分同别。

前二为同教一乘。

后一为别教一乘)或作一乘。

(一乘有二。

一同教一乘。

二别教一乘)或作三。

一故开二中有多变态耳。

然诸共教或名三乘。

或名一者。

由一乘共即彼三乘小乘。

但由智回向。

故入一乘摄。

(孔目真如章)左右称耳。

问诸方便乘名一乘者。

为即以否。

(否者。

不定之词。

诸方便乘名一乘者。

为即究竟一乘耶。

为非究竟一乘耶)答有二义。

一由依究竟一乘教成。

何以故。

从一乘流故。

又为一乘教所目故。

无异事也。

二与彼究竟圆一乘为方便故。

故说一乘非即圆通自在义也(孔目。

横依方便进趣法门故。

约即不即以分。

二义差别故)。

  或开为三。小乘三乘一乘。或渐顿等。(光统立渐顿圆。至相搜玄用此)。

  评曰。

初义就五教有二说。

若皆为(去声)三人。

则中三为三。

(如探玄教章孔目问答等)若泯二属。

一则后三皆一。

(如华严。

圆觉疏等)是故四中同教一乘。

或从三出。

(就共教中。

约存三泯二不同。

分之为二)或从一出。

(合后三为实。

分之为二。

则有同别一乘)是故贞元大开权实仍小。

为三十条拣权。

於后一实。

开同别也(贞元第一之上)。

  或分为四。

谓别教小乘。

至别教一乘。

或小渐等。

(探玄云。

或分为四。

此有二义。

一於上共教中。

约存三泯二。

开两教故。

为四。

一别教小乘。

二同教三乘。

如深密等。

三同教一乘。

如法华等。

四别教一乘。

如华严等。

二约历位无位开渐顿二教故。

为四。

一小乘教。

二渐教。

三顿教。

四圆教)。

  评曰。

原夫初义通论大旨。

唯有三宗。

别教小乘不通菩萨。

名小乘宗。

共教三乘三人同禀。

名三乘宗。

直显本法。

并会三归一。

名一乘宗。

但五教中。

六七(清凉圭山)二祖。

多取泯二属一。

以拣於权。

后三皆实。

名一乘宗。

不融为同。

以融为别。

(贞元第一之上。

前已引竟)四五。

(云华贤首)二祖。

每以中间。

通为(去声)属三乘宗。

后一究竟为一乘宗。

五祖复以存三泯二。

分其顿实。

归一乘宗。

(探玄第一)故五六祖师分三之后。

皆就三宗。

两其同别。

而成四教。

(探玄。

并大疏。

皆於共教中。

约存三泯二开两教。

故分为四)一乘宗中自有二故。

是故或将第五为别。

前四总为共教一乘。

於中即有小乘三乘一乘。

或更析开不共小乘共教三乘。

其余如来藏佛性泯二之教。

楞为共教一乘。

与今圆开四教。

名体全符。

盖诸共教上下相望。

自有共不共也。

(要问上一乘分齐义云。

仍诸共教上下相望。

有共不共。

如小乘教三世有等。

三乘则无。

三乘教有。

小乘则无。

或二乘共有。

如道品等名数共同。

或二乘俱无。

则一乘教是也)若析顿实以为所拣。

总属方便。

入三乘摄。

却散为五。

后一自具同别。

为一乘宗。

是则一乘还有同别。

亦顺三宗。

故一乘中无二同教对一别也。

是则顿实。

属三则权。

属一则实。

离偏而合圆也。

盖以教海之中接引物机。

有多方便。

句数不同。

前代诸德各述一门。

(如古今立教中辨)吾祖笼络结成教网。

故有开合。

纵成多教。

皆初圆中渐次开也。

苟尔亦圆之始小耶。

答实尔。

总之别也。

又何离偏而合圆耶。

机有普别。

智有三一。

得向异故。

是故卷舒不曰一端。

舒而常卷。

卷又即舒。

舒卷自在。

为华严教网之大宗也。

  注同教问答(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