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还源观科

续藏经 华严还源观科

 宋 净源刊正 #

  

  华严还源观科 #

    晋水沙门 净源 刊正

华严还源观科(二)

初题目(二) #

  初依经标题  二述观人号

二本文(三) #

初略序宗旨(二)

初叹圣教超胜(三)

  初总叹教宗(夫满)二别明体用(三)

  初约法被机(然用)  二约喻贴释(其犹)  三机宜获益(既觉)

  三会别归总(故得)

二叙凡情难晓(四)

  初义深叵穷(窃见)  二机浅妄执(是以)二兴怀述观(四)

  初统括经旨(今者)  二解惑由机(明者)  三删补群典(輙以)  四纵夺略示(虽则)

  四迷者悟道(冀返)

二广辨观门(二)

  初总别开章(今略)二依章牒释(二)

  初列名(一显)二广辨(四)

初正辨(六) #

初显一体(三)

初牒释(二) #

初正释自性清净(二)

  初通显自性(一观)二别释清净(二)

  初约垢净释(又随)  二约增减释(亦可)

  二纵辨离垢清净(虽有)

  二引证(起信)  三结名(故曰)

二起二用(二)

  初蹑前标后(自下)二依标列释(二)

初海印森罗常住用(二)

初释名(二) #

  初约法释(一者)  二约喻显(犹如)

二引证(二) #

  初引经论互证(起信)  二引华严结名(华严)

二法界圆明自在用(二)

  初双示(二者)二双释(二)

  初通释二名(谓广)二别结二名(二)

  初约行结自用(良以)  二准经结正受(华严)

  三示三徧○  四行四德○  五入五止○  六起六观○

  二统收○  三会名○  四示谦○

  三偈辞勉学○ #

○三示三徧(二)

  初牒名略示(三示)二依数别辨(三)

初一尘普周法界徧(三)

  初正释(言三)  二引证(经云)  三结名(准此)

二一尘出生无尽徧(三)

  初牒释(二者)二引证(四)

  初双引经论(起信)  二据义相即(依此)  三征释所以(何以)  四结旨重证(如上)

三问答(二) #

初问(二) #

  初蹑前申疑(问据)  二列疑请益(且於)

二答(四) #

  初总示大意(答大)  二征释群疑(何以)  三结略示广(如是)  四引证结名(经云)

三一尘含容空有徧(六)

  初释名示观(三者)二引论叙疑(二)

  初正引论文(宝性)  二顺明反释(今此)

  三举一例余(如一)四契理成益(二)

  初契理显用(若证)  二因用成益(故得)

  五引经为证(经云)  六释义结名(若纤)

○四行四德(二)

  初蹑前标后(自下)二依标列释(四)

初随缘妙用无方德(四)

初牒名总释(二)

  初正释(一者)  二引例(维摩)

  二准义别释(又以)  三法喻双示(良以)  四约喻结名(若赃)

二威仪住持有则德(四)

  初牒名略释(二者)二约较广释(二)

  初叹佛灭传授乖宗(但以)  二嗟后裔无依义溺(故今)

三引经论证(二)

  初正引经论劝修(故瑜)  二重引起信释名(亦应)

四问答遣疑(二)

初以理难事(二)

  初问(问准)二答(二)

  初喻(答譬)  二合(真如)

二以僧难俗(二)

  初问(问出)二答(二)

  初在家奉戒(答出)  二引证结名(经云)

三柔和质直摄生德(二)

  初约悲智摄生(三者)  二约仰教结名(又质)

四普代众生受苦德(二)

  初令断恶名代苦(四者)二运悲救名代苦(五)

  初正明(又苦)  二引证(华严)  三释义(谓众)四问答(二)

  初问(问众)  二答(答菩)

  五引论(杂集)

○五入五止(二)

初通叙(四) #

  初蹑前标后(自下)  二依标略释(五止)三引教广辨(五)

  初当经(华严)  二他部(又准)  三双释(此乃)  四举况(如人)  五合法(众生)

四结例引证(二)

  初结例(此义)  二引证(起信)

二别列(五) #

初照法清虚离缘止(二)

  初总牒释义(言五)  二引证结名(维摩)

  二观人寂怕绝欲止(二者)三性起繁兴法尔止(二)

  初牒释(三者)二引证(经云)

  四定光显现无念止(四)

  初牒释(四者)  二引证(华严)  三辨益(若有)  四结名(不为)

五理事玄通非相止(三)

  初隐显释玄通(五者)  二存夺释玄通(又理)  三悲智结止名(玄通)

○六起六观(四)

  初蹑前生后(自下)二问答断疑(三)

  初叙义双问(问准)二引教双答(二)

  初起信(答起)  二大经(华严)

三通初学妨(二)

  初问(问止)二答(三)

  初舍外缘(答侅)  二除内心(然后)  三勖自察(凡夫)

  三依止修观(六起)四正明六观(六)

初摄境归心真空观(三)

  初牒释(言六)二引证(二)

  初引论(论云)  二引经(又经)

  三结名(以此)

二从心现境妙有观(二)

  初局释此门(二者)  二兼释前门(谓前)

三心境秘密圆融观(三)

  初标名释义(三者)二约报互现(二)

  初正中现依(或身)二依中现正(二)

  初正辨(或到)  二指广(就此)

  三会前结名(如是)

四智身影现众缘观(三)

  初法(四者)  二喻(犹如)  三合(如来)

五多身入一镜像观(二)

  初标名略释(五者)二引经广释(三)

初十身〔更〕(二)

  初正明结观(经云)  二例余一切(如一)

  二六根互用(或以)三征释证成(二)

  初征释(何以)二证成(二)

  初引文为证(经云)  二依义结名(或以)

六主伴互现帝网观(二)

初正释(二) #

  初标释(六者)  二结旨(随举)

二举例(二) #

  初遇友表无尽(如善)  二亲证结无尽(此明)

○二统收(三)

  初法(此上)  二喻(此理)三合(二)

  初正合前文(此亦)二蹑示顿渐(二)

  初顿根获益(圆满)  二拣渐示顿(欲使)

○三会名(二)

  初依名别示(然示)  二具德总结(如是)

  ○四示谦(余虽)

  ○三偈辞勉学(备寻)

  还源观科(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