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

续藏经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

 宋 师会述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

    玉峰沙门 师会 述

  初诠旨标题  二国师嘉号三正释本文(二)

  初约所依以定宗(今将)二演玄言以开释(二)

  初分门(建立)二随释(十)

初建立一乘(三)

  初标章(初明)二开释(二)

  初约乘分教(然此)二依教释义(二)

初别教(二) #

初明教义显深玄(二)

初彰因果(二)

初义大(二) #

  初正明(初中)  二引证(故地)

  二教大(二缘)

  二示双融(此二)

二就普因彰不共(二)

  初分门(就普)二随释(二)

初分相门(四)

  初权实分宗(分相)  二以经印定(如法)三云张圣言(三)

  初标示(然此)二正释(十)

一权实差别(三)

初引喻明权实(三)

  初正显相(一种)  二遮异解(若彼)  三示经宗(是故)

  二合法显索果(此中)三作问以伸释(四)

  初二乘有果不索问(问二)二三车无得应索答(二)

初立理作答(二)

  初引经正答(答依)  二约宗料拣(若望)

二通伸回意(三)

  初正示(为欢)  二揩定(若不)  三结示(以至)

  三克示三车虚实问(问临)  四方便二义俱通答(答实)

二教义差别(三)

  一初正明(二教)  二引证(是故)  三遮谬(亦不)

三所期差别(四)

  初正明(三所)  二引证(是故)  三遮谬(亦不)  四结成(良以)

四德量差别(二)

初同教(二) #

  初示相(四德)  二结指(此等)

二别教(二) #

  初示相(又彼)  二结指(此约)

五付嘱差别(三)

  初引示寄乘(五约)  二进退析理(若大)  三结问会释(问若)

六付嘱差别(四)

  初引经(六付)  二释义(解云)  三遮谬(亦不)  四显宗(是故)

七根缘差别(二)

  初引示(七根)  二略释(解云)

八难易差别(二)

  初引示(八难)  二略释(解云)

九显理差别(二)

  初引示(九约)  二略释(解云)

十本末差别(二)

初引示(二) #

  初本末分异(十本)  二会末归本(如是)

  二演释(此文)

  三喻结(此上)

  四指示决判(其别)

二该摄门(二)

  初标章(二该)二释相(二)

  初指本圆彰绝待(一切)二诘所以现全收(二)

  初征(何以)二释(三)

  初总释(以三)二列释(二)

初不异(二) #

  初立理(初不)二问成(二)

初示前门(二)

  初问(问若)  二答(答有)

  二明后义(二只)

  二不一(二不)

三结指(二) #

  初结成(是则)  二指配(又此)

  二同教○ #

  三结指○ #

  二教义摄益○  三古今立教○  四分教开宗○  五乘教开合○  六教起前后○  七决择其意○  八施设异相○  九所诠差别○  十义理分

齐○

○二同教(二)

  初牒分(二问)二演释(二)

初分诸乘(三)

  初标数(初中)二列示(六)

一明一乘(三)

  初标数(一明)二列释(七)

初法相交参(二)

  初释相(初约)  二示意(是则)

二约摄方便(二)

  初演义(二约)  二引经(所以)

三约所流辨(二)

  初演义(三约)  二引经(故经)

四约就胜门(三)

  初纵夺以显义(四约)  二引经以证成(故经)  三约教以委释(此文)

  五教事深细(五约)  六八义意趣(六约)  七十义方便(七约)

  三结判(依上)

二明二乘(三)

  初标数(二明)二显相(三)

  初约一乘(一者)  二约三乘(二者)  三约小乘(三者)

  三定宗(又初)

三明三乘(二)

  初摄前标数(三明)二开门显法(二)

初显法本末门(二)

初正明本义(四)

  初本末分定(一者)  二圣言拣定(以经)三征折所引(二)

  初问(问何)二答(四)

初以义正答(二)

  初正答(答以)  二征释(何以)

二引教印成(二)

初行果非真(二)

  初行断非真(故尔)  二果证不实(又经)

二实证在大(二)

初惠大方得果(二)

  初反明(又经)  二顺结(又大)

二衍门具三乘(二)

  初结前生后(是故)  二引经示论(故普)

  三结示三车(是故)  四指判诸论(其瑜)

  四结归本义(是故)

二重示三宗(四)

初引论重明(三)

  初引论(由此)二释义(二)

初释不共(二)

  初正辨一乘(解云)  二引况小乘(如四)

  二后释共(如大)

  三料拣(此中)

  二印以梁论(依此)  三遮止异释(若言)  四结示三乘(是故)

  二从理成行门(二者)

  四明四乘(四者)  五明五乘(五者)  六无量乘(六者)

  三结指(上来)

  二融本末○ #

○二融本末(二)

  初牒章(二融)二释相(二)

  初标分(此同)二释相(二)

初正释(二) #

初示义(二) #

  初明权实(一泯)  二彰无碍(初则)

二问成(二) #

  初问(问若)二答(三)

  初直答(答义)  二微析(何者)  三结成(是故)

二作句(二) #

  初句数(由此)  二会通(此四)

  ○三结指(余释)

○二教义摄益(二)

  初牒分(第二)二演释(二)

先教义分齐(二)

  初标分(初中)二释相(二)

先示相(三) #

  初别教(一者)  二三乘(二者)  三同教(三者)

后开合(二) #

  初开章(二开)二释相(二)

先别(二) #

  先标(别中)后列(二)

  初三乘(三乘)  二一乘(一乘)

后摄益分齐(二)

  初牒分(二明)二演释(三)

  初摄界内机(一或)二摄界外机(二)

  初通标(二或)  二别辨(若先)

三通摄二机(二)

  初通标(三或)  二别辨(若先)

○三古今立教(三)

  初牒章总叙(第三)二依人别示(十)

  一菩提流支(一依)二护公法师(三)

  初依经立教(二依)二以义显相(二)

  初渐教(谓以)  二顿教(如直)

  三后世相承(远法)

三光统律师(三)

  初标人立教(三依)二伸其释意(三)

  初渐教(光师)  二顿教(为根)  三圆教(为於)

  三传袭宗承(后先)

  四大衍法师(四依)  五护身法师(五依)  六耆阇法师(六依)七陈随二师(二)

  初师资立教(七依)  二依彼列释(一名)

  八江南敏师(八依)九梁朝云师(二)

  初正判四乘(九依)  二依立二教(信行)

十李唐三藏(三)

  初指人依教(十依)  二所立轮(一转)  三彰摄不摄(此三)

三述德结益(二)

  初总述德(此上)  二别结益(此等)

○四分教开宗(二)

  初牒章标分(第四)二随门演释(二)

初就法分教(三)

  初以类分判(初门)二随义演释(二)

  初略释初后(初一)二具释三乘(二)

  初标(中间)二列(三)

  初或为一(一或)二或为二(二)

  初标立(二或)二列释(二)

初渐(二) #

  初释相(以始)  二引证(故楞)

二顿(二) #

  初释相(顿者)  二引证(故楞)

三或为三(三)

  初开教会深密(三或)二依义引法鼓(三)

  初定义(依是)  二引经(故彼)  三解释(解云)

  三约理引起信(又起)

  三示意结指(此约)

二以现开宗(二)

  初标(二以)二列(十)

初我法俱有宗(二)

  初标(一我)  二释(小乘)

  二法有我无宗  三法无去来宗  四现通假实宗  五俗妄真实宗  六诸法但名宗  七一切皆空宗  八真德不空宗  九相想俱绝宗  十圆明具

德宗

○五乘教开合(三)

  初牒分(第五)二列释(二)

初正释(三) #

初约教开合(二)

  初标示(初约)二开释(五)

  初合一(一或)  二开二(二或)  三析三(三或)  四分四(四或)  五散五(五或)

二以教摄乘(二)

  初标(二以)二释(二)

  初一乘(先一)  二三乘(二明)

三诸教相收(二)

  初标(三诸)二释(二)

  初以本摄末门(初中)  二以末归本门(二以)

  二劝思(是诸)

三结成(二) #

  初结叹(是则)  二引成(故此)

○六教起前后(二)

  初牒分(第六)二随释(二)

初称法本教(四)

  初正陈本法(初者)  二征示所由(何以)  三引文现证(经本)  四结示引喻(是故)

二逐机末教(二)

  初通示(二逐)二别释(二)

初同时异处(二)

初引教示相(二)

  初三乘(初者)二小乘(二)

  初引弥沙(二小)  二会普曜(又普)

二问答释成(二)

  初问(问说)二答(二)

  初以理直答(修为)  二引教显相(故地)

二异时异处(二)

  初示相(第二)  二结判(以比)

○七决择其意(二)

  初牒标(第七)二列显(十)

  初始终定小(一或)  二从小入大(二或)  三小始入终(三或)  四从渐入顿(四或)  五此世定顿(五或)  六根性定三(六或)  七从

三入同(七或)  八从三入别(八或)  九普贤教分(九或)  十普贤证分(十或)

○八施设异相(二)

  初标分(第八)二列释(十)

初时异(二) #

初一乘(三) #

  初示相(一者)  二通妨(若尔)  三显玄(又此)

  二三乘(三乘)

二处异(三) #

  初显一乘(二者)  二明三乘(三乘)三会佛境(二)

  初问答正显(问若)  二别示华严(若此)

三主异(二) #

  初一乘(三者)  二三乘(不同)

四众异(二) #

初正示(二) #

  初一乘(四者)  二三乘(不同)

二通妨(二) #

  初问二答(二)

  初标(答彼)二释(二)

  初会五百(一寄)  二会六千(二文)

五依异(二) #

  初一乘(五者)  二三乘(不同三乘)

六说异(二) #

  初一乘(五者)  二三乘(不同三乘)

七位异 #

  初一乘(五者)  二三乘(不同三乘)

八行异(二) #

  初一乘(五者)  二三乘(不同三乘)

  九法门异(九此)十事异(二)

  初一乘(五者)  二三乘(不同三乘)

○九所诠差别(二)

  初牒示分章(第九)二依章解释(十)

初所依心识(二)

  初牒章(第一)二释相(二)

初显教分齐(五)

  初小乘(如小)二始教(二)

初相成就(二)

  初理不随缘(若依)  二心从事立(故就)

二理成就(二)

  初示引(方便)  二释结(解云)

三终教(四) #

初显相(四) #

  初正示(若依)  二论成(故论)  三释拣(以许)  四广证(故楞)

二难释(二) #

  初动静相违门(问真)二随缘不变答(二)

  初正示本义(答既)  二结成真俗(故胜)

三料拣(二) #

  初法一门差释(此真)  二经道论异释(又如)

  四结显(是故)

四顿教(三) #

  初直显(言依)  二引拣(如杂)  三示意(以其)

五圆教(二) #

初别教(二) #

  初正示(若依)  二指结(如离)

  二同教(若约)

二以问具成(二)

  初一心多义问(问云)二约法约机答(二)

初正示(二) #

  初标分(答此)二牒释(二)

初约法通收(三)

  初释示(初义)  二列释(一摄)  三双融(是即)

  二约机分齐(二约)

  二指余(其余)

  二明佛种性○  三行位差别○  四修行时分○  五修行依身○  六断惑分齐○  七二乘回心○  八佛果义相○  九摄化境界○  十佛身开

合○

○第二明佛种性(二)

  初标章(第二)二释相(二)

初教诠分齐(三)

初小乘(三) #

  初通明六种(若依)二别释不动(二)

  初略分三品(不动)  二拣异大乘(虽於)

  三结示其宗(是故)

二三乘(三) #

  初标二释(三)

初约始教(二)

初明无性(四)

  初以理成立(一约)  二引论证成(故显)  三生永不灭(是故)  四佛德无尽(由是)

二辨有性(二)

初正说(四) #

  初引论(其有)  二指释(此中)  三证成(故梁)  四结会(然瑜)

二问成(十) #

  初通举二经问(问此)二叙经会论答(二)

  初会性习(答彼)  二会前后(又经)

  三以何知位问(问又)  四有习必修答(答以)  五未习无性问(问若)  六五为缘起答(答此)  七五一相违问(问若)八由一成五答(三)

  初总(答即)二别(三)

  初三乘性(何者)  二不定性(若於)  三无种性(若於)

  三结(由此) #

  九纵修何有问(问若)十就位有无答(三)

  初正答(答有)  二引证(如涅)  三结成(当知)

二约终教(三)

  初正明(二约)  二引证(故智)三问成(十)

  初生佛当得难(问如)  二佛书拣滥答(答经)  三无性有性难(问若)四欲回谛教答(二)

  初引宝性(答论)二引佛性(二)

  初示本义(又佛)  二指过失(解云)

  五谈无谈有难(问前)六有了不了答(二)

  初引文(答亦)  二解义(解云)

七据权进退难(三)

  初生界有尽问(问若)  二生界无尽问(如其)  三无性善成问(依如)

八依实纵夺答(二)

初总通诸妨(二)

初牒难夺破(二)

初牒生起增减(二)

  初指述(答若)  二引经(是故)

二避失随增减(二)

  初指迷(设避)  二引经(是故)

二引教申宗(二)

初申正理(二)

  初示无增减(又文)  二征释所由(何以)

二喻结成(二)

  初引喻(犹如)  二合结(当知)

二委破余难(三)

初指失(二) #

初牒难正破(二)

  初牒难(又为)二正破(二)

  初德无报细破(是即)  二悲无教网破(又今)

二详破对执(二)

  初牒封执(又若)  二指纰谬(然彼)

  二示理(又本)  三结过(是故)

  九以理从事难(问夫)十会事从理答(三)

初广明性种(三)

初示相(二) #

  初正说(答以)  二指成(梁摄)

二引教(三) #

  初引二论(又彼)二会瑜伽(二)

  初始教会本论(此与)  二终教会宝性(宝性)

  三引涅盘(又涅)

  三结说(此等)

  二略辨习种(其习)  三通明性习(又起)

三一乘(二) #

  初同教(第三)二别教(二)

  初正显(二缘)  二别示(若随)

二问以具成(二)

  初问(问云)二答(二)

  初分门(答此)二演释(二)

初约法辨隐显相收(三)

  初标示(初义)  二征释(何者)  三显玄(义虽)

  三约顿教(三约)

  三结(上来) #

○第三行位差别(二)

  初牒章通示(第三)二依义别释(三)

初小乘(四) #

  初位相(初者)  二不退(二不)  三行相(其行)  四问显(问何)

二三乘(三) #

初始教(三) #

初位相(二) #

  初总别牒分(若依)二就别演释(二)

初回心(二) #

初显相(二) #

初正显(二) #

  初明见等四五(一为)  二明乾等十地(又亦)

  二指广(又此)

  二问成(问何)

二直进(三) #

初显相(三) #

  初示本教(二为)  二似小乘(又以)  三似回心(又亦)

二问成(二) #

  初直问似小乘(问何)  二转问为直进(问若)

三引示(二) #

初所似(二) #

  初示声闻(即如)  二例缘觉(如说)

  二能似(於菩)

二不退(二) #

初通辨三乘(二)

  初正示(二不)  二指判(当知)

  二别明菩萨(亦可)

三行相(二) #

  初引示(三明)  二判释(解云)

二终教(五) #

初位相(二) #

  初直示(若依)二拣显(二)

  初拣影小(亦不)  二拣信心(又於)

二不退(二) #

  初正显(又仁)  二转释(设本)

  三行相(其行)  四结判(是故)  五问成(问此)

三顿教(二) #

  初约离言(若依)  二约寄言(若寄)

三一乘(二) #

  初牒分(若依)二释相(二)

  初同教(一摄)二别教(三)

初释相(二) #

  初标分(二据)二列释(三)

初约寄位显(二)

初六位互融(二)

  初正明(一约)  二引证(经云)

  二因果无二(又以)

二报明位相(二)

  初牒分(二约)二演释(三)

  初见闻位(一成)二解行位(二)

  初引天子(二亦)  二引善财(又如)

三证果海(二)

  初引示(三证)  二释显(当知)

三约行明位(二)

  初行中二位(三约)二位内行相(二)

初解行位(四)

初所感身土(二)

  初正明(其身)  二料拣(若三)

  二所起化用(又彼)  三福所感宝(其福)  四依位结成(当知)

  二信满位(若约)

  二料拣三别成(十四)

  初疑三滥一问(问前)  二拣一异三答(答彼)  三一三位同问(同义)  四寄三显一答(答为)  五后位何用问(问既)  六一中一切答(答

说)  七初后义例问(问若)  八始末义齐答(答实)  九位无阶降问(问若)十善巧安立答(二)

  初示义(答以)  二显融(但以)

  十一信初信满问(问若)  十二寄三得位答(答若)  十三是住非信问(问若)  十四行佛非住答(答由)

○第四修行时分(五)

初小乘(二) #

初约三人(三)

  初示三根(第四)  二明劫量(此中)  三问释成(问何)

二约二身(二)

  初法身(又依)  二生身(生身)

二始教(三) #

初正明时劫(三)

  初正明(若依)  二劫量(但此)  三依身(仍此)

  二示修相好(又依)  三问答释成(问三)

三终教(三) #

初定三无数(三)

  初定三祗(若依)  二成报佛(又此)  三无百劫(文亦)

二不计劫数(二)

  初胜天王(二不)二宝云经(二)

  初引经(二据)  二释义(解云)

  三问成二说(问何)

  四顿教(若依)  五圆教(若依)

○第五修行依身(二)

  初标章(第五)二随释(五)

  初小乘(若依)二始教(二)

  初回心(若始)二直进(二)

  初约寄位(若依)二就实报(二)

  初正明(二就)二通妨(二)

初正问(二) #

  初问八地无现惑(问八)二答结生唯种子(二)

初夺直进(三)

  初正答(答若)  二引证(故离)  三夺释(解云)

  二可回心(若约)

二转难(二) #

  初蹑前引难(问若)二依理作答(二)

  初正答(答此)二广示(三)

  初标(然此)二列(十)

  初罗汉同佛(一说)  二寄分大小(二亦)  三寄因异果(三第)  四仁王寄地(四七)  五本业寄法(五初)  六梁论寄位(六世)  七比

量分齐(七於)  八终教不退(八地)  九信满超乘(九信)  十凡夫胜小(十初)

  三结(由有) #

三终教(二) #

  初正显(若依)二问成(四)

  初留惑润生问(问若)  二自在同生答(答若)  三悲增智增问(问如)四滞见滞寂答(四)

  初理无增上(答如)  二教有细粗(当知)  三印生夺熟(若言)  四存略指广(又此)

  四顿教五圆教(二)

  初正释(若依)  二通妨(问何)

○第六断惑分齐(二)

  初牒章(第六)二随释(三)

  初小乘(有云)二三乘(二)

初渐教(二) #

  初标分(若依)二随释(二)

初约位灭惑相(二)

初始教(二) #

  初标乘指惑(初义)二依人明断(二)

初二乘(三) #

初烦恼(二) #

  初标分(先辨)二演释(二)

初列障名数(五)

  初总标列(初中)  二分三惑(於中)三识分别(四)

  初五识(五识)  二意识(意识)  三末那(末那)  四异熟(其第)

四明界别(二)

  初标拣(此分)二别释(二)

  初分别(其分)  二俱生(其俱)

  五寄问成(问何)

二断惑得果(二)

初断分别(三)

  初标分(第二)二正显(三)

  初具缚凡(一若)  二倍离欲(二若)  三已离欲(三若)

  三引教(如瑜)

二断俱生(三)

初辨意识(二)

  初明地品(次断)二显出离(二)

  初渐(又进)二顿(四)

  初示相(二顿)  二征释(何者)  三通妨(若尔)  四引成(对法)

二明末那(二)

  初正示(其末)  二引结(故瑜)

  三寄问成(问何)

二所知(三) #

  初趣寂俱断(其所)二有断不断(二)

  初能治道(其余)  二所治障(又诸)

  三示教兴意(当知)

  三拣教(然上)

二直进(二) #

  初通标(直进)二别断(二)

初约事明断(二)

初断伏分齐(二)

  初拣教(又烦)二示断(二)

  初见所断(但於)二修所断(二)

初示理(二) #

初意识(三) #

初烦恼(三) #

  初正示(其俱)  二引释(是故)  三结位(又梁)

  二所知(其所)三通结(二)

  初正结(由此)  二引证(故对)

  二末那(其末)

二问成(二) #

初申问(二) #

  初问(问其)二答(二)

初烦恼(二) #

初第六(二) #

  初喻释(答其)  二引结(故摄)

  二第七(其第)

  二所知(其所)

二转难(二) #

  初蹑迹申难(问若)二约识作答(二)

  初意识(答结)  二末那

  二起灭分齐(又此)

  二约理显空(又此)

二终教(二) #

初二乘(二) #

初正说(二) #

  初正释(若依)  二引证(故尔)

二问答(二) #

  初问(问此)二答(二)

  初教门粗细答(答彼)  二二教玄出答(又亦)

二菩萨(二) #

初随缘明断(二)

初伏断分齐(二)

初伏断(三) #

  初正明(其菩)二别显(二)

初意识(二) #

初地前(三) #

  初正明(然彼)  二具证  三复释(以此)

二地上(二) #

  初正释(初地)  二引证(故尔)

二末那(二) #

  初示义引释(其末)  二纵夺结释(若云)

三通结(二) #

  初引结教宗(是故)  二微薄起位(此中)

二问答(二) #

  初问(问)二答(三)

  初正答(答智)  二引例(如始)  三况结(况此)

  二起灭分齐(又此)

  二即理显宗(又此)

二寄惑显位相(三)

  初牒章标数(第二)二依标列释(十八)

  初寄障显位(一寄)  二寄惑显劫(二寄)  三寄惑显心(三以)  四寄惑显位(四以)五寄位显身(二)

  初示引(五以)  二释义(有人)

  六寄障显身(六寄)  七寄相显身(七以)八四障显位(三)

  初标分(八寄)二正释(二)

初正使寄地前(三)

  初寄四位(一约)  二成佛子(又翻)  二合圣轮(又此)

  二习使寄地上(第二)

  三结判(又此)

九寄显地相(三)

  初正显(九於)  二引示(是故)  三解判(解云)

十寄别地相(二)

  初引示(十又)  二解释(解云)

  十一寄显二位(十一)  十二寄显见修(十二)十三亦显见修(二)

  初正示二通妨(三)

  初贤破(何以)  二释成(义既)  三引例(如未)

  十四寄显三贤  十五寄显观心  十六寄识显地  十七寄显因果  十八寄显二智

  三结显教兴(已上)

三一乘(二) #

初别教(二) #

初本乘(二) #

  初直显(若依)  二应缘(又此)

  五该摄(又前)

  二同教(若约)  二顿教(若依)

○第七二乘回心(三)

  初牒章(第七)二列释(六)

  初无回二俱回(二)

  初正释(二或)二问成(二)

初识灭无因问(二)

  初问(问如)二答(二)

  初识亡不起(答彼)  二识在有因(今约)

二回心时分问(二)

  初问(问如)二答(二)

初迟者(二) #

  初总相引楞伽(答由)二别相引涅盘(二)

  初正释(若差)  二别义(又有)

  二疾者(若极)

  三两亦  四双非  五具前六绝前(二)

  初皆空(六或)  二皆究竟(二一)

  三问成(问如)

○第八佛果义相(二)

  初牒分(第八)二释相(二)

初明常无常义(五)

  初小乘(前中)二始教(二)

  初正辨(若三)  二引成(庄严)

三终教(二) #

  初标分(若依)二正释(二)

初别明(二) #

初修生(二) #

  初正成(别中)二引证(三)

  初引摄等三论(梁摄)  二引大论结成(又智)  三重引摄论结显(又摄)

二法身(二) #

  初示义(法身)  二引文(故起)

二总说(二) #

  初释相(二总)二问成(二)

  初问(问若)二答(二)

  初约始教(答若)二约终教(二)

  初分门(若终)  二作释(此中)

四顿教(二) #

  初离言(若依)  二寄言(若寄)

五圆教(三) #

  初标(若依)二释(三)

  初约用(一约)  二约德(二约)  三约体(三约)

  三结(此上) #

二明相好差别(二)

初通示三宗(三)

  初小乘(二明)二三乘(二)

初释相(二) #

  初化身(若三)  二报身(或约)

二妨难(二) #

初拣化滥报(二)

  初问(问何)二答(二)

  初正答徃业(答为)  二别释出因(其相)

二寄相显法(二)

  初问(问何)二答(二)

  初约始教(答此)  二约终教

  三一乘(若依)

二圣言具证(三)

  初标示(又观)  二引文(故彼)  三解义(解云)

○第九摄化分齐(二)

  初标(第九)二释(三)

  初小乘(若依)二三乘(二)

  初拣余土(若三)二明实报(二)

初始教(二) #

  初依经示相(其释)  二征释所由(何以)

二终教(二) #

初显报土(二)

  初明宗指教(或有)  二出因结拣(以不)

二明化境(二)

  初一宗指教(或说)  二出因结拣(又唯)

三一乘(二) #

初就余经(二)

初即报以明同(二)

初明土(二) #

  初示相(或设)二征释(三)

  初能同(何以)  二所同(如善)  三料拣(然未)

二明身(二) #

  初示相(或有)二征释(二)

  初拣(何以)二释(二)

  初能同(今此)  二所同(即方)

  二即法以多彰顿(或有)

二明本教(二)

  初显佛身(若别)二明依土(三)

  初标(然彼)二列(二)

  初国土海(一国)二世界海(二)

  初依类列释(二世)  二示主显玄(此土)

  三拣(当知) #

○第十佛身开合(二)

  初牒分(第十)二随释(二)

先义(二) #

初法身(四) #

  初始教(义中)二终教(三)

  初唯智(或唯)  二境智(或境)  三结指(此上)

  三顿教(或境)  四一乘(或合)

二释迦(二) #

  初牒(次别)二释(五)

  初始教(此释)  二一小(或有)  二顿教(或是)  四三乘(或亦)  五别教(或非)

后数(五) #

  初一佛(教开)二二佛(三)

  初小乘(或立)  二始教(二生)  三终教(二首)

  三三佛(或立)四四佛(二)

  初始教(或立)  二终教(二於)

  五十佛(或立)

○第十义理分齐(二)

  初牒分(第十)二随释(四)

一三性同异义(二)

  初标分(初三)二正说(二)

先别明(二) #

  初分门(别中)二随释(二)

先直说(二) #

初正明(二) #

  初开义(前中)二显玄(三)

初不异(二) #

初不坏末而常本(二)

  初正明(由真)  二引证(经云)

二不动本而常末(二)

  初正明(又约)  二引证(经云)

  二不一(即由)  三彰妙(是故)

二通妨(二) #

  初通二有(问依)二会相违(二)

  初问(问如)二答(二)

  初总答(答以)二别释(三)

初圆成(三) #

  初法说(何有)  二喻明(犹如)  三合结(当知)

二依他(三) #

初正释(三) #

  初正明谛理(依他)  二反覆显相(若非)  三依他结成(是故)

二引证(三) #

  初缘生无性(故智)  二无性缘生(中论)  三二义无二(涅盘)

  三结成(非直)

三所执(三) #

  初法说(所执)  二喻明(如於)  三合结(当知)

后决择(二) #

  初标分(第二)二随释(三)

初护分别执(三)

初圆成(三) #

  初具德门(初门)  二离过门(又问)  三自体门(又问)

二依他(三) #

  初具德门(依他)  二胜用门(又问)  三自体门(又问)

三所执(二) #

  初自体门(遍计)  二胜用门(又有)

二示执之失(三)

初圆成(四) #

初执有(二) #

  初标牒(第二)二释成(二)

初常过(三) #

  初示执(一常)二问成(三)

初正问圆成(二)

初成常(二) #

  初问二答(三)

  初示理(答圣)  二拣非(非谓)  三释显(以彼)

二无常(二) #

  初问(问教)  二答(答教)

二例问依他(二)

  初问(问真)二答(二)

  初常成无常(答亦)  二无常成常(又以)

  三结成真俗(此中)

  三结释(是故)

  二断过(二断)

二执无(二) #

  初常过(第二)  二断过(又无)

三双亦(二) #

  初断过(第三)  二常过(若谓)

四两非(二) #

  初断过(第四)  二常过(戏论)

二依他(四) #

初执有(二) #

  初显过(第二)二问成(二)

  初问(问若)二答(三)

  初以理正答(答圣)  二牒计质破(若谓)  三指失成断(是故)

二执无(三) #

  初正示断过(二若)二问以具成(二)

先成本门(二)

  初问(问若)二答(三)

  初以理正答(答圣)  二牒计质破(若谓)  三指失成断(是故)

后问二义(二)

  初二宗互破问(问答)二法性会通答(三)

  初直显圣心(答此)二别答空有(二)

  初破有以成有(何者)  二破空以成空(又彼)

  三印定赞德(以色)

  三结断示常(是故)

三双亦(二) #

  初准释(第三)  二问成(问若)

  四两非(第四)

三所执(四) #

  初执有(第三)  二执无(二若)  三双亦(三亦)  四两非(四非)

三显示其义(三)

  初圆成(第三)  二依他(二依)  三所执(三遍)

后总说(三) #

  初显法(第二)二引论(二)

初婆罗门问经(二)

  初引经(如摄)  二论释(释曰)

三阿毗达磨经(二)

  初引经(又云)  二论释(释曰)

  三释结(此上)

  二缘起因门六义法○  三十玄缘起无碍法○  四六相圆融义○

○二缘起因门六义法(二)

  初标列(第二)二随释(六)

初释相(二) #

  初标分(第一)二演释(三)

  初列名(初列)二释相(六)

  初空有力不待缘(二释)  二空有力待缘(二者)  三空无力待缘(三者)  四有有力不待缘(四者)  五有有力待缘(五者)  六有无力待缘

(六者)

  三引证(是故)

二建立(二) #

  初牒章(第三)二问释(六)

  初六义增减(问何)  二明立句数(问何)  三问待何缘(问待)  四以缘待因(问因)  五果中具六(问果)六现为种因(二)

  初问(问若)二答(二)

  初约缘不具(答随)  二准教皆周(若缘)

三句数(二) #

  初牒章(第三)二演释(三)

初正明(三) #

  初约体(初约)  二约用(就用)  三结成(是则)

二引成(二) #

  初引地论(故地)  二引集论(又集)

  三问拣(问此)

四开合(八) #

  初约体唯一(第四)  二约义分二(或约)  三约用开三(或约)  四空有具六(或分)  五互具成九(或分)  六二门十二(或分)  七六

义各三(或分)  八六各具六(或分)

五摄摄(二) #

  初六相显圆摄(第五)二问答以辨义(二)

  初正问答(问六)  二辨余义(如以)

六约教(三) #

  初小乘(第六)  二三乘(若三)三一乘(二)

  初显圆义(若一)  二彰德用(又由)

○三十玄缘起无碍法(二)

  初标分(三十)二随释(二)

初义大(四) #

  初示法(初义)  二引经(如华)  三拣显(不论)  四问释(同义)

二教大(二) #

  初标分(第二)二演释(二)

初以喻略示(三)

  初示喻依(初喻)二显喻相(二)

初分门(二) #

  初列名(此中)  二释意(所以)

二随释(二) #

初异体(二) #

初分门(二) #

  初别分判(就异)二显科意(三)

  初通释(所以)二别显(二)

  初相即(初中)  二相入(二明)

  三互收(又以)

二随释(三) #

初相入(四) #

  初向上(於中)  二向下(向下)  三结例(如是)四问释(六)

  初谓一无十(问既)  二缘成具多答(答大)  三蹑前去一问(问若)  四无性成多答(答抵)  五一摄十尽问(问一)  六尽亦不尽答(答尽

)

二相即(二) #

  初牒分(初异)二随释(三)

  初向上去(初门)  二向下来(言向)三寄问成(四)

  初不即何过问(问若)  二不成一十答(答若)  二互即俱非问(问若)  四俱成互即答(答秪)

三问成(八) #

  初俱圆前后问(问上)  二前后俱圆答(答即)  三去来义相问(问如)  四去来不动答(答自)  五由智非先问(问若)  六约智旧来答(答

若)  七由法由智问(问为)  八为智为法答(答为)

二同体(二) #

  初牒分(第二)二演释(二)

初相入义(二)

初释相(二) #

  初一中多(初门)  二多中一(二者)

  二问答(问此)

二相即义(二)

初释相(二) #

  初一即十(一者)  二十即一(二者)

二问成(四) #

  初摄十无尽问(问此)  二增减由智答(答此)  三俱摄但摄问(问为)四或俱或但答(三)

  初俱摄同异(答或)  二但摄同体(或但)  三通结无尽(如此)

二约法广辨(二)

  初牒分(第二)二随释(二)

初且明法义(二)

初别释二门(二)

初立义门(三)

  初标分(初立)  二引释(一教)  三结成(此十)

二解释门(三)

  初分门示意(二言)  二问成圆数(问何)三列显十玄(十)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一者)二一多相容不同门(三)

  初释相(二者)  二引教(故此)  三结指(然此)

三诸法相即自在门(三)

初正释(二) #

  初通示(三者)二别释(二)

初自门(三) #

  初示相(若约)  二引经(故此)  三释义(义言)

二余门(二) #

  初据经示相(何况)  二引教证成(又云)

二问成(六) #

初问拣(二) #

  初问(问如)  二拣(答於)

  二问余(问若)三问摄(三)

  初作问(问此)  二辨摄(答既)三征释(二)

  初征(何以)二释(二)

初实德自在(三)

  初出因(圆融)  二引证(故此)  三释成(良由)

二因果俱齐(二)

  初依论显理(因果)  二引经证成(又此)

  四问德(问此)  五问果(问上)  六问念(问上)

  三作结(此即)

四因陀罗网境界门(四)

  初示相(第四)  二引经(故此)  三拣显(此等)四问成(二)

  初问重重(问上)  二问分齐(问若)

五微细相容安立门(三)

  初释相(五者)  二引经(故此)  三问拣(问是)

六秘密隐显俱成门(三)

  初示相(六者)  二引经(故经)  三合喻(如上)

  七诸藏纯杂具德门(第七)八十世隔法异成门(三)

  初显法理(八者)  二示十世(言十)三引圣言(二)

  初劫入一多(故此)  二时处相入(又此)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九者)十托事显法生解门(二)

  初正释(十者)  二问成(问成)

二结略指广(四)

  初正宗结指(上来)二重示二宗(三)

  初申问(问此)  二引答(答此)  三判释(由此)

  三略明本末(又此)  四劝除情执(圣教)  二结明大法(此上)

  三明分喻(此且)

○四六相圆融义(三)

  初牒章分门(第四)二依门别释(三)

初列名略释(二)

  初列名(初列)  二略释(总相)

二明教兴意(四)

  初所显教义(第二)  二现义成益(此义)  三结教功德(良由)  四别示因果(因即)

三问答解释(二)

  初牒示(第三)二列释(六)

初总相(二) #

初问答(六) #

  初问总答舍(问何)  二椽等非舍(问此)  三无瓦作舍(问若)  四少力何过(问若)  五去一无舍(问无)  六板瓦是椽(问会)

  二结叹(是故)

二别相(二) #

  初释相(第二)二问答(三)

  初即别非总(问答)  二相即何别(问若)  三无别何过(问若)

三同相(二) #

  初释相(第三)二问答(二)

  初问拣总相(问此)  二不同何过(问若)

四异相(二) #

  初释相(第四)二问答(三)

  初若异非同(问若)  二与别何异(问为)  三不异何过(问若)

五成相(二) #

  初释相(第五)二问答(二)

  初椽不作合(问现)  二不成何过(问若)

六坏相(二) #

  初释相(第六)二问成(二)

  初诸椽作舍(问现)  二作舍何过(问若)

  三通示结颂(又总)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