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生无生论会集

续藏经 净土生无生论会集

 清 达默集 #

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序

  夫净土者。

确实而言非是生。

亦非无生也。

何则净土者。

乃心性之异名也。

本无惑染。

强名曰净。

众生依止。

强名曰土。

既是自心。

则生与无生。

皆成戏论矣。

今言生者。

乃大慈悲父。

为儿女心重。

於第二门头。

拔苦与乐之谓。

乃生灭门意也。

又言无生者。

乃古善知识。

为佛法情深。

依第一义谛。

应病下药。

乃真如门意也。

二门唯是一心。

说甚生及无生也。

然而一心具足二门。

不妨生与无生也。

是故古人唤作倚门望子也。

若如此会得。

则能圆超四句。

圆该四句。

绝待圆融。

不可思议。

自然超情离见。

免堕如藤依树之诮。

若触火聚之讥也。

嗟乎是时也。

正值法苑秋晚。

僧海冬深。

狮子虫徧於霜林。

水潦鹤充满冰海。

纵然佛祖再出。

亦无门可望矣。

我辈何人。

敢鼓舌摇唇。

亦只为支持门庭。

事不获己耳。

问。

汝何人也。

不自忖量。

敢作注解耶。

答。

我亦非何人。

实亦不敢作注解。

今是书也。

乃於病苦之暇。

集些残羹[泳-永+宿]饭。

只欲自餐自饮。

不意旁观有不嫌酸臭者。

逼而夺之。

非不自量也。

然是[泳-永+宿]饭也。

虽不可饱人之口。

而於我等讥饿者。

不无小补。

今题曰会集者。

谓释题一科。

皆出彻祖之笔。

若不集之。

恐失传也。

论中着述。

尽采台宗之意。

若不会之。

恐失详也。

今会而集之。

作斯名焉。

  道光己酉年清和月红螺山慕莲学人达默述

  

  净土生无生论会集

    明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和南 撰

    清红螺山资福比丘 达默和南 集

    清红螺山资福沙门 达林和南 订

  讲释此论。

大科分三。

初总标论题。

二请加述意。

三分门立论。

初又二。

初论题。

二论主。

初又三。

初解净土。

二解生无生。

三解论字。

初解净土。

又四。

初辩四土。

二述缘起。

三明宗旨。

四显胜益。

初又三。

初明四土名义。

二明四土染净。

三明四土横竖。

初又二。

初列名。

二辩义○今初。

  名者。

四土名字也。

四土者。

十界众生所依之国土也。

土虽无量。

略摄为四。

初常寂光土。

二实报无障碍土。

三方便有余土。

四凡圣同居土。

以四土摄十界者。

寂光是佛国土。

实报是菩萨国土。

方便是声闻缘觉国土。

同居乃六凡国土。

  ○二辩义又四。初常寂光土。乃至第四凡圣同居土○今初。

  常寂光土者。

乃诸佛所住。

三德秘藏也。

而分性修二德。

言性德者。

乃众生本具之心性也。

梵网玄义云。

常即法身。

寂即解脱。

光即般若。

又三德皆常。

性无迁故。

三德皆寂。

离尘劳故。

三德皆光。

极明净故。

如此三法。

不纵不横。

名秘密藏。

此即下文论中所谓性体。

性量。

性具。

性体。

乃本具法身德。

性量。

乃本具般若德。

性具。

乃本具解脱德。

亦即三谛。

常即中谛。

寂即俗谛。

光即真谛。

即一而论三。

故非纵。

即三而论一。

故非横。

非纵非横。

不可思议。

故名秘密藏也。

此乃性德。

言修德者。

后文云。

修之者。

称性照了也。

谓修空观。

破见思。

称真谛性。

成般若德。

修假观。

破尘沙。

称俗谛性。

成解脱德。

修中观。

破无明。

称中谛性。

成法身德也。

性修合论。

乃清净法身之所游居。

约性德理名土。

约修德智名身。

身土一如。

非二相也。

此无各各别异之致。

而实徧周别异界中。

以别异界。

离此别无安立处故。

  ○二实报无障碍土

  实报无障碍土者。

称乎实相。

真实果报。

故曰实报。

色心自在。

尘剎互含。

故曰无碍。

此土乃圆教四十一位。

别教地上大士之所游居。

身能现土。

土亦现身。

不违法性。

胜妙庄严。

具如华严经所明。

法界安立海也。

又名分证常寂光土。

法身大士所居故。

  ○三方便余土 #

  方便有余土者。

出三界外有净土。

三乘圣人。

修方便道之所游居。

故曰方便。

但尽见思。

未除别惑。

但离分段。

未免变易。

故曰有余。

谓九人生於此土。

藏教二人。

谓声闻支佛。

通教三人。

谓声闻。

缘觉。

及六地以上菩萨。

别教三人。

十住。

十行。

及十回向。

圆教一人。

即十信也。

此九人但修空观。

断见思之通惑。

别圆虽修假中。

无明未破。

未曾证实。

故曰方便。

亦名实报土。

乃三乘圣人之实报故。

  ○四凡圣同居土

  凡圣同居土者。

本是凡夫有漏善。

不善。

不动业。

之所招感。

而圣人亦复同居。

故曰凡圣同居土也。

先明凡。

次明圣。

凡夫者。

谓三界九地也。

三界者。

谓欲界。

色界。

无色界也。

九地者。

谓一五趣杂居地。

二离生喜乐地。

三定生喜乐地。

四离喜妙乐地。

五舍念清净地。

六空无边处地。

七识无边处地。

八无所有处地。

九非非想处地。

初五趣杂居者。

谓欲界内。

三途。

人道。

六欲诸天杂处。

故曰五趣杂居也。

二离生喜乐者。

初禅三天。

谓梵众天。

梵辅天。

大梵天。

已离五欲。

发得初禅五支功德。

谓觉。

观。

喜。

乐。

一心。

故曰离生喜乐地也。

三定生喜乐者。

二禅三天。

谓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此三天。

又离初禅觉观二支。

而得内净。

喜。

乐。

一心。

四支功德。

故曰定生喜乐地也。

四离喜妙乐地者。

谓三禅三天。

少净天。

无量净天。

遍净天。

此三天。

又离二禅之喜支。

而得三禅舍。

念。

慧。

乐。

一心。

五支功德。

故曰离喜妙乐地也。

五舍念清净者。

谓四禅九天。

福生天。

福爱天。

广果天(此三乃凡夫天)。

无想天(此外道天)。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此乃五不还天。

三果圣人所居)。

此九天。

又离三禅之乐支。

而得不苦不乐。

舍。

念。

一心。

之四支功德。

故曰舍念清净地也。

已上四地。

名为色界。

谓以色蕴为界也。

六空无边处地者。

楞严经云。

若在舍心。

舍厌成就。

觉身为碍。

销碍入空。

如是一类。

名为空处。

识无边处者。

诸碍既销。

无碍无灭。

其中唯留阿赖耶识。

全於末那半分微细。

如是一类。

名为识处。

无所有处者。

空色既亡。

识心都灭。

十方寂然。

逈无攸往。

如是一类。

名无所有处。

非非想处者。

识性不动。

以灭穷研。

於无尽中。

发宣尽性。

如存不存。

若尽非尽。

如是一类。

名非非想处。

此四地皆无色蕴。

故曰无色界也。

又名二十五有。

谓四洲四恶趣。

六欲并梵天。

四禅四空处。

无想及那含。

此诸众生。

皆是有漏因果。

故曰二十五有也。

此明凡夫○下明圣人。

圣有二种。

谓权实。

实者。

谓藏四果。

通六地。

别十住。

圆十信。

通惑虽断。

报身犹在。

故曰实圣。

权者。

谓此圣人。

或是寂光。

实报。

方便土人。

由大悲愿力。

哀愍众生。

示生此界。

非是业牵。

以此二种圣人。

与凡杂处。

故曰凡圣同居土也。

问。

同居土人有权实。

上三土亦有权实否。

答。

方便土。

二权一实。

若从同居断惑而生。

如前九人。

总名一实。

若从寂光实报。

佛及菩萨。

为诱定性二乘。

及地前菩萨。

令入正位。

示居方便。

是名二权。

实报土中。

一权一实。

四十一位。

总名一实。

妙觉法佛。

现报身相。

名之为权。

寂光土中。

唯实无权。

以是诸佛所游居故。

初明四土名义竟。

  ○二明四土染净

  四土染净者。

观经疏云。

五浊轻重。

同居净秽。

体析巧拙。

有余净秽。

若第顿入。

实报净秽。

分证究竟。

寂光净秽。

妙宗释云。

五浊者。

劫浊。

见浊。

烦恼浊。

众生浊。

命浊。

此五浊轻。

所感同居则净。

如极乐世界。

妙喜世界也。

五浊重者。

则秽。

如今娑婆世界也。

即娑婆亦分净秽不同。

如四教凡位。

皆令浊轻。

所感皆净。

而圆教轻浊。

感同居依正最净。

言体析巧拙。

有余净秽者。

体者。

通教体空观。

析者。

藏教析空观。

通人智巧。

用观则巧。

了达五阴当体本空。

不待分析而后知空。

以此体空智慧。

断惑证真也。

藏人智拙。

用观则拙。

必以四大五阴分析。

而后知人空。

以此析空智慧。

断惑证真也。

然此土净相亦宽。

析观感秽。

可在三藏。

体观感净。

不专通人。

衍门三教。

对三藏析。

俱明体法。

通但空体。

别次第体。

圆不次第体。

三人生彼。

俱感净相。

圆人最净。

言次第顿入。

实报净秽者。

次第者。

别教次第三观也。

顿入。

乃圆教一心三观也。

别人根钝。

不了即中。

故先修空观。

断见思。

次修假观。

断尘沙。

后修中观。

断无明。

故曰次第三观也。

圆人根利。

了达诸法。

唯一念心。

一念心具足诸法。

非一非诸。

亦一亦诸。

不断而断。

圆断五住。

故曰一心三观也。

而言净秽者。

若论证实。

则唯一净。

今约教道。

别十地不融。

所感则秽也。

言分证究竟。

寂光净秽者。

分证。

指别妙觉。

究竟。

乃圆妙觉。

而分净秽者。

别圆妙觉。

同证寂光。

若论断惑。

别妙觉仅断十二品无明。

则与圆二行齐犹。

属分证位。

圆教断惑。

则有四十二品。

乃名究竟。

故曰分证究竟。

寂光净秽也。

  ○三明四土横竖

  论四土横竖者。

约别圆二人论也。

竖论者。

出於同居。

乃入方便。

出於方便。

乃入实报。

出於实报。

而入寂光。

断惑既浅深不同。

住处亦高下逈别。

横论则不移当处。

所见自殊。

於同居土。

横超上三土。

所谓见思断尽。

即见方便。

尘沙断尽。

分破无明。

即见实报。

亦得分见寂光。

无明断尽。

即得了了见於寂光。

於方便土。

横超上二。

谓实报寂光。

於实报土。

横超一土。

谓寂光。

寂光土无复可超。

亦无横竖。

又约诸佛菩萨。

及三乘圣人。

随於己土。

横竖自在。

寂光土能为众生。

现下三土。

实报能现下二。

方便能现同居。

又同居土能示上三土。

方便能示上二土。

实报土。

能示寂光土也。

初辩四土竟。

  ○二述缘起 #

  夫缘起者。

现前一念妄心。

乃一法界总缘起。

彻祖曰。

最初迷真起妄。

则曰一念妄动。

末后返妄归真。

则曰一念相应。

是则起妄之后。

归真之前。

更有何法。

能外此一念乎。

是故一念悟随净缘。

即佛法界缘起。

迷随染缘。

即九法界缘起。

十方虚空。

是此一念迷昧。

一切国土。

是此一念澄凝。

四生正报。

乃此一念情想合离。

四大依报。

是此一念动静违顺。

唯依此念。

变现诸法。

离此念外。

无法可得。

原此一念。

本是法界。

从缘而起。

缘无自性。

全体法界。

故得横遍十方。

竖穷三际。

离过绝非。

不可思议。

法尔具此威神。

法尔具此功用。

今以此念。

念於西方阿弥陀佛。

求生极乐净土。

正当念时。

西方依正。

已在我之心中。

而我此心。

已在西方依正之内。

如两镜交光。

相含互照。

此横遍十方之相也。

若约竖穷三际。

则念佛时。

即见佛时。

亦即成佛时。

求生时。

即往生时。

亦即度生时。

三际同时。

更无前后。

帝网珠光。

难齐全体。

南柯梦事。

略类一斑。

此理悟之最难。

信之最易。

但能直下承当。

终必全身受用。

可谓参学事毕。

所作已办矣。

如或未能。

但当任便观察。

随分受用耳。

述缘起竟。

  ○三明宗旨。

又四。

初直示唯心。

二进明万法。

三绝待圆融。

四超情离见。

初又分四。

初约现等三量。

楷定唯心。

二约事理二门。

辩明具造。

三约名体同异。

拣定真妄。

四约本有现前。

折衷指点○今初。

  宗者。

纲宗。

旨。

谓旨趣。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

以唯心为宗。

此唯心之义。

须以三量楷定。

三量者。

现量。

比量。

圣言量也。

现量。

谓亲证其理也。

如罗什大师。

随母入寺。

见佛钵。

喜而顶戴之。

俄而念曰。

我年甚幼。

佛钵甚重。

何能顶戴。

是念才动。

忽失声置钵。

遂悟万法唯心。

高丽唯晓法师。

来此土参学。

夜宿冢间。

渴甚。

明月之下。

见清水一汪。

以手掬而饮之。

殊觉香美。

至次日清晨。

乃见其水。

为墓中控出。

遂恶心大吐。

乃悟万法唯心。

便回本国着述。

此皆现量亲证也。

比量者。

借众相而观於义。

比喻而知也。

诸喻之中。

梦喻最切。

如梦中所见。

山川人物。

万别千差。

皆不离我能梦之心。

离梦心外。

别无一法可得。

即此可以比喻而知。

现前一切万法。

但唯心现也。

圣言量者。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千经万论。

皆如是说。

楷定唯心竟。

  ○二约事理二门辩明具造

  言辩明具造者。

具。

谓理具。

造。

谓事造。

只此一念心中。

本具十界万法。

即此一念心性随缘。

能造十界万法。

理具。

如金中本具。

可成瓶盘钗钏之理。

事造。

如工匠炉锤之缘。

造成瓶盘钗钏之器。

又理具。

如面中本具可成种种食物之理。

事造。

如水火人工之缘。

造成种种食物。

由有理具。

方有事造。

理若不具。

事何所造。

所以理具。

但具事造。

离理具外。

别无事造。

由有事造。

方显理具。

事若不造。

争知理具。

所以事造。

秪造理具。

离事造外。

别无理具也。

已辩具造竟。

  ○三约名体同异拣定真妄

  言拣定真妄者。

佛法中有名同体异者。

有名异体同者。

名同体异。

如心之一名。

有肉团心。

有缘虑心。

有集起心。

有坚实心。

肉团心。

同外四大。

无所知识。

缘虑心。

通於八识。

以八种识。

皆能缘虑自分境故。

此则是妄。

集起心。

唯约第八。

以能集诸法种子。

能起诸法现行故。

此则真妄和合。

坚实心者。

即坚固真实之性。

乃离念灵知。

纯真心体也。

今言唯心者。

乃唯坚实纯真之心也。

名异体同者。

如诸经中所说真如。

佛性。

实相。

法界等。

种种极则之名。

皆此坚实纯真心也。

已拣真妄竟。

  ○四约本有现前折衷指点

  言折衷指点者。

以诸经皆言无始本有真心。

夫既曰本有。

即今岂无。

而今现有。

即本有也。

若无无始。

则无现前。

若离现前。

岂有无始。

是故不必高尊本有。

远推无始。

但现前一念心之自性。

即本有真心也。

以现前一念。

全真成妄。

全妄即真。

终日随缘。

终日不变。

离此现前一念之外。

岂别有真心可得哉。

古德云。

威音那畔。

不离今世门头。

众生现行无明。

即是诸佛不动智体。

其庶几乎。

由上四义。

以显唯心。

故一以唯心为宗也。

初直示唯心竟。

  ○二进明万法 #

  进明万法者。

又一句阿弥陀佛。

以唯佛为宗。

以一切万法。

既是心现。

全体唯心。

心无彼此。

心无分齐。

於十界万法。

若依若正。

假名实法。

随拈一法。

皆即心之全体。

皆具心之大用。

如心横遍。

如心竖穷。

以唯心义成。

唯色。

唯声。

唯香。

唯味。

唯触。

唯法。

乃至唯微尘。

唯芥子。

一切唯义俱成。

一切唯义俱成。

方成真唯心义。

一切唯义不成。

但有唯心之虚名。

而无唯心之实义。

以一切唯义俱成。

故曰法无定相。

遇缘即宗。

唯微尘唯芥子。

尚可为宗。

八万相好庄严之果地弥陀。

反不可以为宗也。

故以唯佛为宗。

第二进明万法竟。

  ○第三绝待圆融

  绝待圆融者。

又一句阿弥陀佛。

以绝待圆融为宗。

於十界万法。

随拈一法。

无非即心全体。

具心大用。

横遍十方。

竖穷三际。

离於四句。

绝於百非。

独体全真。

更无有外。

弥满清净。

中不容他。

一法既尔。

万法皆然。

各约诸法。

当体绝待无外。

是为绝待。

又以十界万法。

各各互遍。

各各互含。

一一交罗。

一一该彻。

彼彼无障无碍。

各各无坏无杂。

如当台古镜。

影现重重。

如帝网千珠。

回环交摄。

此约诸法迭互相望。

是为圆融。

今合绝待圆融为一宗。

正绝待时。

即圆融。

正圆融时。

便绝待。

非离绝待。

别有圆融。

绝待。

绝待其圆融。

非离圆融。

别有绝待。

圆融。

圆融其绝待。

绝待圆融。

各皆不可思议。

今共合为一宗。

则不思议中不思议也。

第三绝待圆融竟。

  ○第四超情离见

  超情离见者。

以但约诸法绝待。

离过绝非。

已超一切众生情妄执着。

三乘贤圣所见差别。

若约诸法圆融。

圆该四句。

融会百非。

尤非凡情圣见之所能及。

故总立超情离见为宗。

初以唯心为宗。

次以唯佛为宗。

三以绝待圆融为宗。

末以超情离见为宗。

总此四重宗旨。

方是一句弥陀正宗宗旨。

岂易言哉。

第三明宗旨竟。

  ○第四显胜益 #

  夫见道而后修道。

修道而后证道。

此乃千圣同途。

千古不易之定论也。

然见道。

岂易言哉。

若依教乘。

必大开圆解。

若依宗门。

必直透重关。

然后得论其修道。

否。

则便为盲修瞎练。

不免撞墙磕壁。

堕坑落堑矣。

唯净土一门则不然。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

号阿弥陀。

今现在说法。

但发愿持名。

即得往生。

此乃佛心佛眼。

亲知亲见之境界。

非彼三乘贤圣。

所能知见也。

但当深信佛言。

依此而发愿持名。

即是以佛知见为知见。

不必另求悟门也。

又余门修道。

必悟后依法修习。

摄心成定。

因定发慧。

因慧断惑。

所发之慧。

有胜有劣。

所断之惑。

有浅有深。

然后方可论其退与不退。

唯此净土门中。

唯以信愿之心。

专持名号。

持至一心不乱。

净业即为大成。

身后决定往生。

一得往生。

便永不退转矣。

又余门修道。

先须忏其现业。

若现业不忏。

即为障道。

则进修无路矣。

修净业者。

乃带业往生。

不须忏业。

以至心念佛一声。

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

又余门修道。

须断烦恼。

若见思烦恼分毫未尽。

则分段生死不尽。

不能出离同居国土。

唯修净业者。

乃横出三界。

不断烦恼。

从此同居。

生彼同居。

一生彼土。

则生死根株便永断矣。

既生彼土。

则常常见佛。

时时闻法。

衣食居处。

出於自然。

水鸟树林。

皆悉说法。

同居土中。

横见上三土。

诸上善人。

俱会一处圆证三种不退。

一生便补佛位。

然则净土一门。

最初省求悟门。

末后不待发慧。

不须忏业。

不断烦恼。

至极省要。

至极径捷。

及其证入。

至极广大。

至极究竟。

学者当细心玩味而详择之。

毋以一时贡高。

失此殊胜最大利益也。

显胜益竟。

大科解净土已竟。

  ○二解生无生又三。初约教。二拣收。三破立○今初。

  言约教者。

四教皆有生无生义。

若不细拣。

则有儱伺之过。

约藏教者。

纲宗云。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因灭会真。

灭非真谛。

灭尚非真。

况苦集道。

真谛在因果事相之外。

故依衍教。

判为偏真无生也。

约通教者。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

不无因。

是故说无生。

解苦无苦而有真谛。

苦尚即真。

况集灭道。

此乃即真无生也。

约别教者。

真如法性。

随缘不变。

在生死而不染。

证涅盘而非净。

逈超二边。

不即诸法。

此乃但中无生也。

约圆教者。

如来之藏。

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

随拈一法。

无非法界。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在凡不减。

在圣不增。

此乃圆教圆超四句。

圆该四句。

不思议之无生也。

约教竟。

  ○二拣收 #

  言拣收者。

谓拣去前三无生。

收入圆乘也。

何者。

藏教则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生灭者。

二十五有生灭法也。

寂灭者。

偏真涅盘生也。

无生在生灭之外。

此论生无生者。

乃即生之无生。

故非藏教之意也。

通教虽言生即无生。

不得意人。

终归灰断之果。

又藏通二教。

不言他方佛土。

此论乃他方净土之生。

即是无生。

故又非通教之意也。

别教虽言他方佛土。

而但中之理。

不即二边。

此论生无生者。

乃即二边之生。

即中道无生。

故又非别教意也。

唯圆教即中之理。

即四土之生法。

当体即中。

圆离四句。

圆融四句。

谓生即无生也。

亦即亦生亦无生也。

亦即非生非无生也。

举一即四。

全四即一。

故曰不可思议之无生。

正是此论之本旨。

故曰净土生无生论也。

  ○三破立 #

  破立者。

世人有偏执有生者。

偏执无生者。

偏执有生。

犹有往生之益。

而偏执无生者。

大端堕在缘影妄想。

以为唯心净土。

自性弥陀。

故题曰。

净土生无生论。

正破缘影之虚妄。

而立乎净土之生。

即心性之无生也。

故古德云。

生则决定生。

去则实不去。

又曰。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

下文论云。

心具而造。

岂分能所。

即心是佛。

即佛是心。

即心是土。

即土是心。

能造因缘。

及所造法。

当处皆是心性。

故明此宗而求生乐土者。

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至道也。

解生无生竟。

  ○三解论字 #

  梵语优波提舍。

此云论义。

裂网疏云。

谓问辩征析。

剖断开示。

令得决定之谓也。

问辩征析。

乃教论。

剖断开示。

乃行论。

令得决定。

乃理论。

又问辩征析。

乃名字位中闻慧教行理。

剖断开示。

乃观行相似位中思慧教行理。

令得决定。

乃分证位中修慧教行理。

又约教。

乃世界悉檀之论。

约行。

乃为人对治悉檀之论。

约理。

乃第一义悉檀之论。

释论题竟。

  ○第二释论主 #

  明者。

国号也。

朱氏而有天下。

称为大明。

天台山。

浙江之山也。

在台州之北。

幽溪者。

地名。

在山内。

沙门者。

梵语。

或云桑门。

皆梵音不同。

什师云。

佛法及外道。

凡出家者。

皆称沙门。

乃出家之都称。

或翻息心。

瑞应经云。

息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

又云勤息。

谓勤求戒定慧。

息灭贪嗔痴。

今释沙门有四教。

各分四种。

谓胜道沙门。

说道沙门。

活道沙门。

污道沙门。

若勤求藏通戒定慧。

息见思之心。

证三乘果。

乃藏通二教胜道沙门。

若从真起应。

说生灭无生二种四谛。

乃说道沙门。

若禀二教。

修七科道品。

乃活道沙门。

不然者。

乃污道沙门也。

别圆亦然。

传灯。

乃论主之讳也。

谓传真谛灯。

俗谛灯。

中谛灯。

次第灯。

一心灯。

今造此论。

乃传西方唯心四土。

自性三身。

一心妙莲灯也。

和南者。

梵云。

盘那寐。

或云。

盘谈。

讹云和南也。

皆翻我礼。

即礼拜也。

撰者述也。

造也。

大师俗姓叶。

浙江衢州人。

少从进贤映庵禅师剃发。

随谒百松法师。

闻讲法华。

恍有神会。

次问楞严大定之旨。

百松瞪目周视。

灯即契入。

百松以金云紫袈裟授之。

一生修法华。

大悲。

光明。

弥陀。

楞严等忏。

无虚日。

卜居幽溪高明寺。

先有土人叶祺。

葬亲寺后。

梦神云。

此圣道场地。

将有肉身菩萨大作佛事。

可速迁。

祺不信。

俄举家病困。

惧而徙焉。

翌日灯至。

即其地立天台祖庭。

学侣辐辏。

尝於新昌大佛前。

登座竖义。

众闻石室天乐铿锵。

讲毕乃寂。

而着作此论。

融会三观。

阐扬净土法门。

每岁修四三昧。

身先率众。

精进勇猛。

注楞严维摩等经。

凡染翰。

必被戒衲。

前后应讲七十余期。

预知时至。

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

复高唱经题者再。

泊然而寂。

总标论题竟。

  ○二请加述意。又二。初归命请加。二造论成益○今初。

  稽首能仁圆满智  无量寿觉大导师  所说安养大乘经  了义了义至圆顿  妙德普贤观自在  势至清净大海众  马鸣龙树及天亲  此土庐山莲

社祖  天台智者并法智  古往今来宏法师  我今皈命礼三宝  求乞冥加发神识

  造论宏法。

必先归命三宝者。

略有四义。

一顺古先圣贤仪式故。

二令增长众生福德善根故。

三不同外道议论无宗本故。

四显示能归所归性空寂。

感应道交难思议故。

须知归命。

有能归所归。

请加。

有能请所请。

先明能归。

文中稽首者。

下拜首至地。

举身业。

总摄三业也。

又言归命者。

乃身命归依也。

归者。

投向义。

返还义。

生死海中。

唯三宝功德可作恃怙。

故应投向。

三宝体性。

即众生现前介尔心性。

由无始来背觉合尘甘自逃背。

今背尘合觉。

复本心源。

故名返还。

命者。

依於色心连持不断之所假立。

非有实法。

但为众生迷情之所宝重。

随顺世间语言。

举此总摄三业也。

将此最重之命。

投向住持三宝。

则为增上缘。

研此假立命根本不可得。

便返还一体三宝也。

能仁下。

所归三宝。

又三。

先明佛宝。

二明法宝。

三明僧宝。

能仁圆满智。

无量寿觉大导师者。

佛宝也。

初句明此土教主。

次句彼土导师。

梵语释迦牟尼。

此云能仁寂默。

能仁表大悲。

不住涅盘。

寂默表大智。

不住生死。

乃悲智双运。

立此嘉称。

又能仁者。

姓也。

阿含云。

昔有轮王。

姓甘蔗氏。

听次妃之谮。

摈四太子。

至雪山北。

自立城居。

以德归人。

不数年间。

乃为强国父王悔忆。

遣使往召。

四子辞过不还。

父王三叹。

我子释迦。

因此命族。

又云。

住直树林。

又号释迦。

既於林立国。

即以林为姓。

寂默者。

字也。

本行经云。

又诸释种。

立性憍慢多言。

及见太子。

悉皆默然。

王云。

宜字牟尼。

又能仁表大悲。

而有生缘悲。

法缘悲。

无缘悲。

寂默表大智。

而有一切智。

道种智。

一切种智。

今三悲究竟。

三智圆满。

三悲为福德庄严。

三智为智慧庄严。

福慧双足。

庄严法身。

故曰释迦牟尼也。

无量寿者。

彼土接引导师也。

要解云。

梵语阿弥陀。

正翻无量。

本不可说。

本师以光寿二义。

收尽一切无量。

寿则竖。

穷三际。

光则横遍十方。

横竖交彻。

即法界体。

今言无量寿。

乃举竖以摄横也。

觉者。

谓自觉。

觉他。

觉满。

悟性真常。

了惑虚妄。

名自觉。

运无缘慈。

度有情界。

名觉他。

穷源极底。

行圆果满。

名觉满也。

大导师者。

然佛具三身引物。

若行人至观行相似位中。

不为见思所乱。

故感弥陀变化身。

及诸圣众。

引归同居方便二种净土。

若至分证位中。

不为二边所乱。

故感受用身。

及诸圣众。

引归实报寂光二种净土。

然佛有四十八种大愿。

又具三身普引。

故曰大导师也。

佛宝竟。

二明法宝。

所说者。

佛为能说。

经为所说。

安养者。

梵云须摩提。

此云安养。

又云清泰。

又云极乐。

乃永离众苦。

第一安隐之谓。

大乘者。

大乃对小而言。

具体相用三大。

法华经云。

其车高广。

众宝庄校。

其车高。

故言体大。

其车广。

故言相大。

众宝庄校。

故言用大。

乘者。

车乘。

约喻为名。

运载为义。

而有三种。

谓理乘。

随乘。

得乘。

体大为理乘。

相大为随乘。

用大为得乘。

又所乘三大为理乘。

能乘三智为随乘。

能所究竟为得乘。

经者。

梵云修多罗。

此云契经。

谓契缘。

契事。

契理。

契缘为教经。

契事为行经。

契理为理经。

又契缘。

故为世界悉檀之经。

契事。

故为为人。

对治二种悉檀之经。

契理。

故为第一义悉檀之经。

了义者。

谓了明第一义谛之理。

中道之理。

为理了明。

佛法界证穷此理。

为事了明。

安养诸经。

具此事理二了。

故曰了义中了义也。

至圆顿者。

谓圆教之理。

具四义故名圆。

谓圆妙。

圆融。

圆足。

圆顿。

今净土法门。

念念之中。

圆转五浊故妙。

圆净四土故融。

圆见三身故足。

圆证三不退故顿。

带业往生。

一生成佛。

可谓至圆至顿也。

法宝竟。

三明僧宝。

  ○妙德者。

梵语文殊师利。

或云曼殊室利。

此云妙德。

亦云妙吉祥。

谓文殊生时。

十事吉祥。

谓光明满室。

甘露盈庭。

地涌七珍。

神开伏藏。

鸡生凤子。

猪娩龙豚。

马产麒麟。

牛生白泽。

仓变金粟。

象具六牙。

具此十瑞。

故曰妙吉祥。

生於舍卫国。

多罗聚落。

梵德婆罗门家。

从母右胁而生。

身紫金色堕地能语。

寻於佛所出家。

首楞严三昧经。

过去无量阿僧祇劫。

南方世界名平等。

佛号龙种上尊王如来。

即文殊是。

央掘经言。

现在北方常喜世界。

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即文殊是。

悲华经言。

阿弥陀佛。

为转轮王时。

第三王子。

名曰王众。

於宝藏佛所。

发菩提心。

愿於来世。

行菩萨道。

无有齐限。

庄严佛剎。

大宝填厕。

又无恶触。

及诸女人。

及其名字。

佛即改王众字。

号为文殊师利。

授记曰。

於未来世。

南方世界。

名曰清净无垢宝窴。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号曰普现如来。

  ○普贤者。

梵云邲输跋陀。

悲华经云。

阿弥陀佛。

为转轮王时。

第八王子。

名曰泯图。

於宝藏佛前发愿。

愿於是不净世界。

修菩萨行。

复当修治庄严。

十千不净世界。

令得严净。

如青香光明无垢世界。

亦当教化无量菩萨。

令心清净。

皆趣大乘。

悉使充满我之世界。

佛即改泯图名。

号为普贤。

授记未来於北方知水善净功德世界。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号曰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

  ○观自在者。

梵云阿那婆娄吉低输。

此云观世音。

又名观自在。

现在西方极乐世界。

为补处菩萨。

悲华经云。

往昔劫中。

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

观世音菩萨。

为第一太子。

名曰不眴。

尔时宝藏如来。

为转轮王授记已。

不眴太子。

前白佛言。

世尊。

今我以大音声。

告诸众生。

我之所有一切善根。

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愿我行菩萨道时。

若有众生。

受诸苦恼恐怖等事。

退失正法。

堕大暗处。

忧愁孤穷无有救护。

若能念我。

称我名字。

若其为我天耳所闻。

天眼所见。

是众生等。

若不得免斯苦恼者。

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

我今复当为众生故。

发上胜愿。

愿转轮圣王。

於安乐世界。

作佛事已。

入无余涅盘。

乃至正法住时。

我於其中修菩萨道。

是佛正法初夜灭。

即其后夜。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宝藏佛。

寻为授记曰。

汝观天人三恶一切众生。

生大悲心。

欲断众生诸苦恼故。

欲令众生住安乐故。

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无量寿佛般涅盘已。

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

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

所有种种庄严。

无量无边。

安乐世界所不能及。

汝於菩提树下。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势至者。

梵语摩诃那钵。

此云大势至。

现在极乐世界。

第二补处菩萨也。

悲华经云。

昔阿弥陀佛。

为转轮王时。

大势至为第二太子。

名曰尼摩。

尔时宝藏如来。

为王及第一太子授记已。

第二王子。

亦白佛言。

世尊。

如我所有身口意业。

清净福德。

尽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愿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佛。

始初成道。

我当先请转於法轮。

随其说法。

所经时节。

於其中间行菩萨道。

是佛涅盘后。

正法灭已。

我於其后。

次第成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作佛时。

所作佛事。

世界所有种种庄严。

般涅盘后。

正法住世。

悉如彼佛。

等无有异。

尔时佛告第二王子。

汝今所愿。

取大世界。

如汝所愿。

当於如是最大世界。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号曰善住珍宝山王如来。

由汝愿取大世界故。

因是字汝为得大势。

  ○马鸣者。

梵语阿湿矩沙。

此云马鸣。

东天竺桑岐多国婆罗门。

得法於夜奢尊者。

尝制大乘起信论。

末后劝人求生净土曰。

众生以住此娑婆世界。

自畏不能常值诸佛。

亲承供养。

惧畏信心。

难可成就。

意欲退者。

当知如来有胜方便。

摄护信心。

谓以专意念佛因缘。

随愿得生他方佛土。

常见於佛。

永离恶道。

如修多罗说。

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

所修善根。

回向愿求生彼世界。

即得往生。

常见佛故。

终无有退。

若观彼佛真如法身。

常勤修习。

毕竟得生。

住正定聚。

后付法於迦毗摩罗尊者已。

即入龙奋迅三昧。

挺身虚空。

如日轮相。

还复本位。

而取涅盘。

  ○龙树者。

梵云那伽曷树那。

此云龙树。

南天竺国梵志之裔。

得法於迦毗摩罗尊者。

意欲广演经教。

时大龙菩萨。

即以神力。

接入龙宫。

开七宝函。

与诸方等经典。

九十日中。

通解甚多。

龙即送之出宫。

还天竺国。

大宏法施。

尝造毗婆沙论。

论中有称赞弥陀偈。

其略曰。

若人愿作佛。

心念阿弥陀。

应时为现身。

是故我归命。

彼佛本愿力。

十方诸菩萨。

来供养听法。

是故我稽首。

彼土诸菩萨。

具足诸相好。

以自庄严身。

我今皈命礼。

又造大智度论云。

菩萨常修念佛三昧因缘故。

所生常值诸佛。

如般舟三昧中说。

菩萨入是三昧。

即见生阿弥陀佛国。

后付法迦那提婆尊者已。

入三昧。

如蝉蜕而去。

按入楞伽经。

佛告大慧云。

大慧汝当知。

善逝涅盘后。

未来世当有。

持於我法者。

南天竺国中。

大名德比丘。

厥号为龙树。

能破有无宗。

世间中显我。

无上大乘法。

得初欢喜地。

往生安乐国。

自世尊入寂。

七百年而龙树出世。

适符佛记。

  ○天亲者。

梵云婆薮盘豆。

此云天亲。

言天亲者。

菩萨乃毗纽天亲也。

北天竺富娄叉国人。

於一切有部出家受业。

乐闻小乘。

辄毁大乘经典。

后闻其兄无着。

诵十地经。

闻已感悟。

追悔前愆。

欲自断舌。

无着止之曰。

昔以舌毁大乘。

今以舌赞大乘。

补过自新。

犹为善矣。

断舌绝言。

其利安在。

天亲於是精研覃思。

制大乘论。

凡百余部。

并行於世。

所制无量寿经论。

开示净土。

立五念门。

一礼拜。

二赞叹。

三作愿。

四观察。

五回向。

冠以偈曰。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我作论说偈。

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

平居兼修兜率观。

愿觐慈氏。

后舍寿。

经六月现形。

告无着曰。

吾已生慈氏前矣。

  ○庐山莲社祖者。

慧远大师也。

师姓贾氏。

雁门楼烦人。

幼而好学。

博综六经。

尤善庄老。

时道安法师。

建剎太行恒山。

远往归之。

闻讲般若经。

豁然开悟。

因投簪受业。

精思讽诵。

以夜继昼。

安叹曰。

使道流东国者。

其在远乎。

晋太元六年。

过浔阳。

见庐山闲旷。

可以栖止。

乃立精舍。

号龙泉寺。

时远同门慧永。

先居庐山西林。

欲邀同止。

而远学侣寖众。

西林隘不可处。

刺史桓伊。

为远更立寺山东。

遂号东林。

远於是率众行道。

凿池种莲。

於水上立十二叶莲华。

因波随转。

分刻昼夜。

以为行道之节。

既而四方清信之士。

闻风而至者。

百二十三人。

远曰。

诸君之来。

能无意於净土乎。

乃造西方三圣像。

建斋立社。

令刘遗民着发愿文。

勒之石。

居山三十年。

迹不入俗。

专志净土。

澄心观想。

三见圣像而沉厚不言。

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之东龛。

方从定起。

见阿弥陀佛。

身满虚空。

圆光之中。

有诸化佛。

观音。

势至。

左右侍立。

又水流光明。

分十四支。

回注上下。

演说苦。

空。

无常。

无我之音。

佛告远曰。

我以本愿力故。

来安慰汝。

汝后七日。

当生我国。

又见社中先化者。

佛陀耶舍。

慧持。

慧永。

刘遗民等。

皆在侧前揖曰。

师早发心。

何来之晚。

远谓弟子法净。

惠宝曰。

吾始居此山十一年。

三睹圣像。

今复再见。

吾生净土必矣。

即自制遗戒。

八月六日。

端坐入寂。

年八十三。

  ○天台智者。

乃天台山智顗大师也。

字德安。

姓陈。

颍川人。

母孕时。

梦香烟五采。

萦绕怀抱。

及诞。

室内光明洞然。

眼有重瞳。

卧必合掌。

坐必向西。

少长见像即礼。

逢僧必敬。

年十八岁。

投湘州果愿寺。

法绪出家。

诵法华经。

兼通律藏。

性乐禅悦。

诣光州大苏山。

礼慧思禅师。

思一见曰。

昔日灵山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

今复来矣。

即示以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顗乃於此山。

修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是真精进。

是名真法供养如来。

身心豁然。

寂然入定。

照了法华。

达诸法相。

陈光大元年。

初至金陵。

居瓦官寺。

创宏禅法。

太建七年。

往临海天台山。

结庵於北峰。

居焉。

未几。

奉诏入金陵。

陈亡。

去之庐山。

又周游荆扬间。

隋开皇十四年。

归天台。

前后造寺三十六所。

佛像八十万躯。

亲度僧一万四千人。

赎鱼[竺-二+(一/尸/邑)]溪梁六十余所。

作放生池。

表闻於朝。

严禁采捕。

龙天致敬。

道俗向化。

法教於斯大盛。

晋王广。

从受菩萨戒。

奉以名曰智者。

尝作净土十疑论。

观经疏等。

顗化缘既毕。

往剡东石城寺。

谓弟子曰。

吾当卒於此矣。

命施床东壁。

面向西方。

专称阿弥陀佛。

观音。

及般若名。

又令多然香火。

唱无量寿佛经。

及观经题竟。

弟子请云。

未审大师证入何位。

没此何生。

顗曰。

吾不领众。

必净六根。

损己利人。

但证五品。

吾诸师友。

今从观音。

势至。

皆来迎我。

言讫端坐。

如入三昧。

年六十七。

开皇十七年。

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法智者。

名知礼。

字约言。

明州金氏子。

其父母祷佛求嗣。

梦神僧携一童子。

畀之曰。

此佛子罗睺罗也。

未几。

生礼。

七岁丧母。

号哭不绝。

白父求出家。

遂往太平兴国寺。

依洪选师得度。

稍长。

依宝云寺。

义通法师。

学教观。

圆顿之旨。

一受即了。

淳化中。

通既归寂。

受请主乾符寺。

寻徙保恩院。

敷扬教观。

学徒踵至。

明州旱。

礼与慈云式公。

修光明忏。

约三日不雨。

当自焚一手。

如期。

果大雨。

大中祥符三年。

重建保恩。

赐名。

曰延庆。

六年。

建念佛施戒会。

亲为疏文。

以劝念佛。

结万人以为一社。

心心系念。

日日要期。

每岁仲春。

同集一处。

同修供养。

同听法音。

会彼万心。

以为一志。

俾成净业。

誓取往生。

自此二月望日。

每岁举会以为常。

尝集十僧。

修法华忏三年。

期以忏毕焚身。

供养妙经。

求生净土。

后为众沮不果。

复集十僧。

修大悲忏三年。

然三指供佛。

天禧四年。

驸马李遵勖。

奏礼高行。

赐号法智大师。

敕令住世演教。

礼以从上诸祖。

阐扬净土。

多谈事相。

罕示观门。

暂被时机。

未穷圆顿。

因取天台观无量寿经疏。

研极理奥。

曲畅元风。

成妙宗钞。

数万余言。

其余撰述。

多指归净土。

妙宗最切。

时方诏天下立放生池。

礼岁遇佛生日。

结放生会。

集众作法。

天圣六年。

正月元日。

将示寂。

建光明忏七日。

至五日。

结跏趺坐。

召大众说法毕。

骤称阿弥陀佛数百声。

奄然而逝。

年六十九。

露龛二七日。

爪发加长。

阇维时。

舌根不坏。

若莲花然。

上能归所归竟。

下能请所请。

我今皈命礼三宝者。

能请也。

求乞冥加发神识。

所请也。

能请具四感。

所请具四应。

感应四句。

释在后文。

此中感为显感。

冥加。

乃法身冥应也。

发神识者。

求乞三宝加其智慧也。

皈命请加竟。

  ○二造论成益。

  敬采经论秘密旨  阐明净土生无生  普使将来悟此门  断疑生信阶不退

  上二句。

明造论。

下二句。

乃成益也。

秘密旨者。

三德密藏之旨。

三德者。

法身。

般若。

解脱。

名为三。

皆具常乐我净。

名为德。

此三不纵横。

不并别。

不可思议。

故曰秘密。

涅盘云。

安置诸子秘密藏中。

我亦不久自住其中。

故知自他初心。

无不皆修。

自他后心。

无不皆入。

即下文一念心性圆三谛理。

以圆三观而证入。

所谓常寂光土也。

阐明者。

发明也。

净土生无生者。

谓因缘所生法。

全体即中道无生也。

普使将来悟此门。

断疑生信阶不退者。

疑虽无量。

大略有三。

一者邪疑。

但信缘影之虚妄。

不信佛土之唯心。

二者偏疑。

但信偏空之真。

不知妙有之俗。

三者渐疑。

但信修德之渐。

不知性德之横。

今悟此门。

则断邪疑生正信。

断偏疑生圆信。

断渐疑生顿信。

不退有三。

一位不退。

入圣流不堕凡地。

二行不退。

恒度生不堕二乘地。

三念不退。

心心流入萨婆若海。

今入此门。

念念中圆断三疑。

圆生三信。

圆证三不退也。

第二请加述意竟。

  ○第三分门立论。於中又二。初分门。二立论○今初。

  将造此论。

立为十门。

一一真法界门。

二身土缘起门。

三心土相即门。

四生佛不二门。

五法界为念门。

六境观相吞门。

七三观法尔门。

八感应任运门。

九彼此恒一门。

十现未互在门。

  彻祖曰。

十门大旨。

初明理具。

二明事造。

前二是总。

后八为别。

三四两门。

偏显性德。

五等诸门。

偏显修德。

第九横论。

第十竖论。

然於其间。

第五一门为最要。

以事理总别性修横竖等义。

举不外此一念。

以是全体法界故。

是故学者。

但能於此一门洞明。

则前后诸门。

尽在是矣。

又此十科皆称门者。

门以能通为义。

谓此十科。

门门皆通故。

下明立论。

先明第一。

  ○初一真法界门。又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此科明理具者。

谓众生一念心性。

本具三千实相。

法华经云。

唯佛与佛。

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何谓诸法实相。

所谓诸法如是相。

如是性等也。

谓此心中。

本具十法界。

十界各具十界。

共成百界。

每界又具十如是。

则成千如是。

故曰百界千如也。

又有假名一千。

实法一千。

依报一千。

则成三千。

此三千法。

不离一念妄心。

妄心既然。

妄境亦尔。

随拈一香一华一尘一声。

皆即三千实相。

是故依正融通。

生佛非殊也。

  ○二论文分二。初立义。二防难。初又三。初总标。二别释。三结成○今初。

  论曰。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受无量名。

  若约性德。

随拈一法。

皆即法界。

皆具无量德。

受无量名。

今言众生心性者。

乃观心释。

谓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若约佛法释。

初机之人。

则疑太高。

若约众生法。

又疑太广。

故但就现前一念第六意识释。

近而复要也。

众生者。

谓五阴四大和合。

假曰众生。

本有者。

本来非无。

强名曰有也。

心性者。

寂而常照。

强名曰心。

照而常寂。

强名曰性。

德者。

实有功能。

名者。

随功立号也。

总标竟。

  ○二别释二。初征释具德。二征释受名。初又四。初分别三德。二融会三德。三会同三谛。四引经证明。初又二。初总标。二别明○今初。

  云何具无量德。举要言之。谓性体。性量。性具。

  ○二别明又三。初明性体。二明性量。三明性具○今初。

  云何性体。谓此心性。离四句。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

  离四绝百。

正显体。

体性下四句。

明具德。

四句者。

谓有句。

无句。

亦有亦无句。

非有非无句。

百非。

谓上四句。

各具四句。

四四成十六句。

约三世。

则成四十八句。

已起四十八。

未起四十八。

则成九十六句。

加根本四句。

共为百句也。

而言离绝者。

谓此性体。

本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法华云。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谓一落思量分别。

则不出四句。

若执四句。

则成外道四句邪见。

故般若云。

般若如大火聚。

四边不可触。

触着便烧。

然亦不可定离。

堕绝言见。

若能融会之。

则般若如清凉池。

四门皆堪入道。

而成圆教四门。

故起信论云。

复次真实空者。

从本已来。

一切染法。

不相应故。

离一切法差别相故。

无有虚妄分别心故。

应知真如。

非有相。

非无相。

非亦有亦无相。

非非有非无相。

非一相。

非异相。

非亦一亦异相。

非非一非异相。

略说。

以一切众生妄分别心不能触。

故立为空。

据实道理。

妄念非有。

空性亦空。

以所遮是无。

能遮亦无故。

下明具德。

体性坚凝。

我德也。

我者。

主宰义。

能为主故。

不被所破。

故曰坚凝。

显心性乃十界万法之主。

清净无染。

净德也。

谓本性清净。

无五住之惑染。

不生不灭。

乐德也。

谓本无分段变易二种生灭故。

常住不坏。

常德也。

又四句。

各具四德。

明性体竟。

  ○二明性量。 #

  云何性量。

谓此心性。

竖穷三际。

横遍十方。

世界有边。

虚空无边。

虚空有边。

心性无边。

现在有边。

过未无边。

过未有边。

心性无边。

无尽无尽。

无量无量。

  三际者。

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

过去亦具三。

谓过去过去。

过去现在。

过去未来。

现在亦具三。

谓现在过去。

现在现在。

现在未来。

未来亦具三。

谓未来过去。

未来现在。

未来未来。

加根本一世。

则成十世。

古德云。

十世古今。

始终不离於当念。

故曰竖穷三际也。

十方者。

约正报则为十界。

约依报则曰十方。

据华严经。

此世界海。

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

能持宝光牟尼香水海。

此香水海。

出大莲华。

名种种光明蕊香幢。

此世界住在其中。

此世界金刚轮围山内。

所有大地中。

有十不可说佛剎微尘数香水海。

此香水海中。

各有大莲华。

一一莲华。

各有世界种。

於中安住。

一一世界种。

各有二十重华藏世界。

次第布列。

如此十不可说佛剎微尘数香水海虽多。

不出一念心性之相分。

故曰无边剎海。

自他不隔於毫端。

故曰横遍十方也。

世界有边等四句。

释横遍义。

谓上佛剎微尘数香水海中。

重重世界虽多。

总不出虚空外。

故曰世界有边。

虚空无边也。

虚空有边。

心性无边者。

虚空有相。

心性无相故。

楞严经云。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又曰。

十方虚空。

生汝心内。

犹如片云。

点太清里。

故曰虚空有边。

心性无边也。

现在有边等四句。

释竖穷义。

现在有边者。

过去未来。

乃现在之边际故。

过未无边者。

过未无尽故。

过未有边。

心性无边者。

经云。

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

心生。

乃过去边际。

心灭。

乃未来边际。

故曰过未有边。

心性本无生灭。

故曰无边也。

无尽无量者。

总结也。

上句结竖。

下句结横。

无尽者。

谓非有尽之无尽。

乃离四句绝百非之无尽。

无量亦然。

明性量竟。

  ○三明性具又三。

初明假名。

二明正报。

三明依报○今初。

而言假名者。

乃十法界。

各各名字。

谓此名字。

依正报实法而立。

谓佛名字。

乃至地狱名字。

对实法而言。

故曰假名也。

  云何性具。谓此心性。具十法界。谓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是假名。

  释此假名又二。

初略释假名。

二略明法界。

谓此心性具十法界者。

谓具假名。

实法。

依报。

三千法也。

梵云佛陀。

此云觉者。

谓自觉。

觉他。

觉满。

自觉异凡夫。

觉他异二乘。

觉满异菩萨。

佛则三觉圆。

万德备。

故名觉者。

梵云菩提萨埵。

此云觉有情。

约自行。

则虽然觉悟。

而情念未尽。

故曰觉有情。

约化他。

则为觉悟有情众生也。

梵云辟支迦罗。

此翻缘觉。

而有二种。

若出有佛世。

修十二因缘。

观悟道。

名缘觉。

若出无佛世。

无师自悟。

则名独觉。

声闻者。

大乘则以佛道声。

令一切闻。

故曰声闻。

小乘则闻佛四谛音声而悟道。

故曰声闻。

梵云提婆。

此云天。

天者。

天然。

为常受天然之乐。

故云天。

此摄六欲。

四禅。

四空。

梵云阿修罗。

此云无端正。

男丑女美。

又翻非天。

谓似天而非天也。

而有天人鬼畜四类。

梵云摩[少/兔]舍喃。

此云人。

人者。

忍也。

谓能安忍违顺也。

此该四洲。

梵云底栗车。

此云畜生。

此该水陆空三种。

梵云闪多。

此云鬼。

谓有财。

少财。

无财等。

梵云泥犂耶。

此云无有。

谓无乐有苦。

地狱。

乃此方约义立名。

谓地下之狱。

故名地狱。

此分大小寒热等不同。

此略释假名。

二释法界有三义。

谓十数是能依。

法界是所依。

能所合称。

故言十法界。

又此十法界。

各各因。

各各果。

不相混滥。

故言十法界。

又此十法。

一一当体是法界。

故言十法界。

释假名竟。

  ○二明正报。 #

  复有正报。谓佛五阴。菩萨五阴。乃至地狱五阴。此是实法。

  正报者。

谓无明为因。

业为缘。

所感名色。

即指此名色乃正感之报。

故曰正报。

言名色者。

谓第八识投胎时。

识心无相。

但有其名。

故曰名。

父精母血。

有质之法。

故曰色。

五阴者。

开名色二法而为五。

开名。

为受想行识四阴。

色。

即色阴。

阴者。

阴盖义。

盖覆法身故。

又名五蕴。

蕴者。

积聚义。

积聚生死故。

佛五阴者。

非漏非无漏法性五阴。

谓真善妙色。

第一正受。

无上妙慧。

真性解脱。

一切智见。

菩萨五阴者。

谓亦有漏亦无漏五阴。

净不净色。

乐无乐受。

我无我想行。

常无常识。

缘觉声闻。

无漏五阴。

谓戒。

定。

慧。

解脱。

解脱知见。

人天。

善有漏五阴。

四恶趣。

恶有漏五阴。

此是实法者。

对假名而言也。

正报竟。

  ○三明依报。 #

  复有依报。谓佛国土。菩萨国土。乃至地狱国土。

  依报者。

乃十界众生所依住故。

又依正报所感故。

佛国土者。

谓佛所依常寂光净土。

菩萨国土分三。

若圆别菩萨。

无明破者。

居实报国土。

亦分入寂光国土。

若见思尽者。

依方便国土。

若未尽者。

依人天住。

通菩萨惑尽者。

依方便国土。

未尽者。

依人天住。

藏菩萨。

依人天住。

声闻缘觉惑尽者。

依方便住。

未尽者。

依人天住。

天依宫殿住。

人依地住。

修罗依海底海畔住。

畜生依地水空住。

鬼依粪秽火住。

八寒八热。

乃地狱国土。

此上十界。

界各具十共。

成百界。

又各具十如是。

共成千如是。

复有假名一千。

正报一千。

依报一千。

共成三千。

又理具三千。

事造三千。

两重三千。

同居一念。

故曰性具也。

明性具竟。

已上分别三德竟。

  ○二融会三德。

  令易解故。

作此三种分别。

得意为言。

即性具是性体性量。

性体离过绝非。

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

性体坚凝。

清净无染。

不生不灭。

常住不坏。

性具十界亦然。

性量竖穷横遍。

无尽无尽。

无量无量。

性具十界亦然。

正报五阴。

同性体性量。

清净周遍。

依报国土亦然。

  融者。

和也。

谓和会三德也。

释此又二。

初会假名。

二例依正。

初又二。

初总。

次别。

令易解故。

作此三种分别。

得意为言。

即性具是性体性量。

此乃总融会也。

下乃别会。

又二。

初融会体具。

次融会量具。

文云。

性体离过绝非。

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者。

此显现前事法界一切诸法。

随拈一香一华。

乃至一微尘一芥子。

皆是性体。

皆离四句。

皆绝百非也。

性体坚凝。

清净无染。

不生不灭。

常住不坏。

性具十界亦然者。

乃显随拈一香一华。

乃至微尘芥子。

皆是常乐我净四德也。

此乃融会体具。

下融会量具。

性量竖穷横遍。

无尽无尽。

无量无量。

性具十界亦然者。

乃随拈一香一华。

皆竖穷横遍。

无尽无量也。

此足显事事无碍法界也。

此融会假名竟。

下例明依正也。

正报五阴。

同性体性量。

清净周遍。

此乃例明正报也。

谓十界正报五阴。

乃至地狱极恶五阴。

亦是性体离过绝非。

体性坚凝。

清净无染。

不生不灭。

常住不坏。

亦是性量之竖穷横遍。

无尽无量也。

依报国土亦然者。

例明依报也。

谓乃至地狱极恶依报。

随拈一法。

皆是性体离过绝非。

体性坚凝。

清净无染。

不生不灭。

常住不坏。

亦是性量之竖穷横遍。

无尽无量也。

故偈云。

依正本融通。

生佛非殊致也。

此融会三德竟。

  ○三会同三谛。

  此之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中谛。性量即真谛。性具即俗谛。

  谛者。

谓自性不虚。

故称为谛。

又见此三谛。

得不颠倒觉。

故称为谛。

又能以此示於他。

故称为谛。

中谛者。

统一切法之谓也。

故下文云。

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也。

真谛者。

泯一切法也。

故下文云。

一切俱非也。

俗谛者。

立一切法也。

故下文云。

一切俱即也。

会同三谛竟。

  ○四引经证明又二。初引三藏文证。二引七大文证。初又三。初引空如来藏。二引不空如来藏。三引空不空如来藏○今初。

  故楞严经云。

而如来藏妙明圆心。

非心。

非空。

非地水火风。

非眼耳鼻舌身意。

非色声香味触法。

非眼界。

乃至非意识界。

非无明。

乃至非老死。

非无明尽。

乃至非老死尽。

非苦集灭道。

非智。

非得。

非檀那。

乃至非般剌若。

非怛答阿羯。

非阿罗诃。

非三藐三菩。

非常乐我净。

此即性量无相。

是为真谛。

  大佛顶文句云。

此正显心性。

正随缘而成十界染净诸法。

而染净法中。

随拈一法。

皆即竖穷横遍。

无尽无量之圆融大真谛也。

一切俱非者。

即藏性如实空义。

正随缘而常不变也。

言如来藏妙明圆心者。

随缘不变名为如。

不变随缘名曰来。

唯是一心名曰藏。

不可思议故曰妙。

性自灵知故曰明。

竖穷横遍故曰圆。

重在圆字。

为显性量。

然此三谛。

有横有竖。

竖。

则即横论竖。

横。

则即竖论横。

今云一切俱非。

乃即竖论横也。

首言非心者。

即指心法。

次非空。

乃至非般剌若。

指众生法。

次如是乃至非常乐我净。

即指佛法。

意显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约真谛而论。

故曰一非一切俱非也。

若即横论竖。

竖中亦具三谛。

众生法中。

非空。

至非意识界。

是六凡法。

属俗谛。

非无明。

乃至非老死。

非无明尽。

乃至非老死尽。

是缘觉法。

非苦集灭道。

非智非得。

乃声闻法。

此二属真谛。

缘觉法中。

非无明。

乃至非老死。

乃流转门。

非无明尽。

乃至非老死尽。

乃还灭门。

声闻法中。

苦集灭道。

乃生灭四谛。

非智非得。

乃声闻之果。

非檀那。

乃至非般剌若。

及六波罗蜜。

是菩萨法。

非怛答阿羯。

至非常乐我净。

乃佛法。

此二属中谛。

梵云怛答阿羯。

此云如来。

阿罗诃。

此云无生。

三藐三菩。

此云正徧知。

今一切俱非。

所谓一空一切空。

假中皆空。

不思议大真谛也。

空如来藏竟。

  ○二引不空如来藏。

  而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来常乐我净。此即性具十界。是为俗谛。

  此文略。

若约全文云。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即心即空等也。

以是俱非世出世者。

结上起下。

非六凡。

故非世。

非四圣。

故非出世。

由其一切俱非。

所以一切俱即。

即者。

是也。

此显染净诸法。

随拈一法。

无不具足三千实相。

是圆融俗谛。

一切俱即。

即藏性如实不空义。

正随缘而常不变也。

元明心妙。

重一妙字。

为显性具。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一即。

一切俱即。

又三谛俱即。

所谓一假一切假。

空中皆假。

不思议大俗谛也。

不空藏竟。

  ○三引空不空如来藏。

  而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即性体统摄。是为中谛。

  文云。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等。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者。

结上起下。

由其俱非。

而又俱即。

所以即妙明心元。

此显十界染净诸法。

随拈一法。

无不皆是离过绝非。

圆融中谛。

一切双遮双照。

即藏性遮照同时义。

正随缘而常不变也。

妙明心元。

重一元字。

为显性体统摄。

离即离非。

乃双遮上文。

是即非即。

乃双照上文。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一遮照。

一切遮照。

又三谛俱遮俱照。

即所谓一中一切中。

空假俱中。

不思议大中谛也。

引三藏文证竟。

  ○二引七大文证。

  又云。

如来藏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地水火风空见识。

莫不如是。

地水火风空见识。

即性具也。

清净本然。

性体也。

周遍法界。

性量也。

又地水火风空。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即依报国土性体性量也。

见识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即正报五阴性体性量也。

  此中文分二节。

又云如来藏性色真空。

至莫不如是。

乃引经文。

下乃释义证成。

经中地大则曰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空大则曰性觉真空。

性空真觉。

见大则曰性见觉明。

觉精明见。

总摄闻觉知。

识大则曰性识明知。

觉明真识。

妙觉湛然。

周遍法界。

文虽少差。

不出二谛。

故曰莫不如是也。

下乃释成。

又二。

初总。

次别。

地水火风空见识。

乃总十法界依正二报。

故曰性具也。

七大各各清净本然。

离过绝非。

故为性体。

各各周遍法界。

故为性量也。

下乃别释。

谓别其依正各具三谛也。

引经证明竟。

大科征释具德已竟。

  ○二征释受名。

  云何受无量名。

举要言之。

此之心性。

或名空如来藏。

或名真如。

佛性。

或名庵摩罗识。

或名大圆镜智。

或名菩提。

涅盘。

性体性量名空如来藏。

即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名空如来藏。

性体性量名真如佛性。

即性具等名真如佛性。

性体性量名庵摩罗识。

即性具等名庵摩罗识。

性体性量名大圆镜智。

即性具等名大圆镜智。

性体性量名菩提涅盘。

即性具等名菩提涅盘。

  文分二段。

初略引七名。

一法不立。

名空如来藏。

不妄不变。

名真如。

离过绝非。

名佛性。

洞照万法。

名大圆镜智。

诸佛所得。

名菩提。

寂静无为。

名涅盘。

分别一切而无染。

名庵摩罗识。

此云清净识。

二融会七名。

性体性量名空如来藏。

即性具等名空如来藏者。

谓性具十界依正。

随拈一法。

皆名空如来藏等也。

又既论十界。

必分六即。

谓理即空如来藏。

乃至究竟空如来藏。

故下文明初后心也。

真如佛性等准知。

第二别释竟。

  ○三结成。 #

  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大科立义竟。

  ○二防难又二。初问。二答。初又二。初双开二心。二初后互难○今初。

  问曰。此一真法界。为初心是。为后心是。

  初心者。

理即位。

后心者。

究竟位。

言六即者。

六明事相。

因果无差。

即显理性。

初后体同。

无机子曰。

痴禅任性。

滥上圣以矜高。

狂慧随情。

居下凡而自屈。

由是天台大师明六即佛。

破二种见。

拣其太过。

六分因果之事殊。

收彼不收。

即显圣凡之理等。

六即颂曰。

动静理全是。

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

杳杳不知归。

此颂理即佛也。

方听无生曲。

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

翻恨自蹉跎。

此颂名字即佛。

念念照常理。

心心息幻尘。

徧观诸法性。

无假亦无真。

此颂观行即佛。

四住虽先落。

六尘未尽空。

眼中犹有翳。

空里见华红。

此颂相似即佛。

豁尔心开悟。

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

尚见月朦胧。

此颂分证即佛。

从来真是妄。

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

更无一法新。

此颂究竟即佛。

今双开二心。

乃以事难理也。

  ○二初后互难。

  若初心是。应无七名。若后心是。应无九界。初后俱堕。立义不成。

  应无七名者。不达七名各具六即。应无九界者。不达佛证穷十界。

  ○二答又二。初略明。二详释○今初。

  答曰。此正显初心是。以初心是故。方有后心是。以后心是故。方显初心是。

  言初心后心者。

有初。

有初初。

有后。

有后后。

初者。

因也。

初初者。

因性也。

后者。

果也。

后后者。

果性也。

若论事相。

则初后天渊。

若论理性。

则因果一体。

今一真法界。

乃十界之性。

故初后俱是也。

  ○二详释又三。初以初证后非无九界。二圣凡六即辩其初后。三以后证初非无七名○今初。

  云何以初心是故。

方有后心是。

如果地依正融通。

色心不二。

垂形九界。

方便度生。

悉由证此因心所具。

故曰。

诸佛果地融通。

但证众生理本。

故得称性施设。

无谋而应。

若不然者。

何异小乘外道。

作意神通。

  果地依正融通。

色心不二者。

果地乃妙觉果。

谓后心也。

此地以如如理为依报。

如如智为正报。

理智不二。

故依正融通。

身土一如。

故色心不二也。

垂形九界。

方便度生者。

方者。

法也。

便者。

用也。

谓佛於九法界中。

示十界之形像。

又用四教十六门。

六十四悉檀方便。

引九界众生同证理性也。

悉由证此因心所具者。

乃证穷十界因心所具三谛之理。

证真谛而得般若之相。

证俗谛而得解脱之用。

证中谛而得法身之体。

故荆溪大师云。

诸佛果地融通。

但证众生理本也。

称性施设。

无谋而应者。

称真谛性。

施设藏通二教。

称俗谛性。

施设别教。

称中谛性。

施设圆教。

或顿施。

或渐施。

或秘密施。

或不定施。

曲尽其宜。

无方不可。

皆是无心而应物。

故曰无谋而应也。

作意神通者。

谓起心作意始有通也。

通有六种。

谓天眼。

天耳。

宿命。

他心。

神足。

漏尽。

此六通。

又有修得报得。

鬼天报得五通。

外道因根本禅。

发得五通。

三乘依八背舍。

八胜处等。

修得五通。

证果时得漏尽通。

圆教依法华经云。

诸根通利。

智慧明了。

即诸根互用。

乃中道之通。

今无谋而应。

即中道之通。

不须作意。

任运成就故。

亦名无记化化禅。

以初证后竟。

  ○二圣凡六即辨其初后。

  故法智大师曰。

六即之义。

不专在佛。

一切假。

实。

三乘人天。

下至蛣蜣。

地狱色心。

皆须六即。

辩其初后。

所谓理蛣蜣。

名字蛣蜣。

乃至究竟蛣蜣。

以论十界皆理性故。

无非法界。

一不可改。

故名字去。

不唯显佛。

九亦同彰。

至於果成。

十皆究竟。

  妙宗云。

六种即名。

皆事。

理。

体不二义。

而事有逆顺。

名字等五。

顺修事。

唯理即一。

纯逆修事。

此逆顺事。

与本觉理。

体皆不二。

体既不二。

其逆顺名。

自何而立。

以知不二。

事皆合理。

名之为顺。

其不知者。

事皆违理。

故名为逆。

名字等五。

皆知皆顺。

若初理即。

唯迷唯逆。

而迷逆事。

与其觉理。

未始暂乖。

故名即佛。

以全体是故。

免於退屈。

六分别故。

免於上慢。

六不离即。

即不离六。

六即义成。

圆位可辩。

又六即辩位。

有权有实。

若权论者。

前三教亦论六即。

乃至四恶趣。

以十二因缘。

亦可辩其初后。

虽具六即。

乃权论耳。

又不能言六即佛也。

若据实而判者。

若知实理者。

摄入名字位中。

其未知者。

尽在理即位中。

故妙宗云。

未得圆闻。

齐别内凡。

尚属理即。

以七方便。

未解妙名。

岂知即佛。

此中判位。

唯约圆判也。

蛣蜣者。

蜣螂虫也。

理蛣蜣等者。

以劣例胜也。

谓乃至地狱。

一色一心。

尚论六即。

何况佛也。

以论十界皆理性故。

无非法界。

一不可改者。

问。

何以地狱色心。

乃至蛣蜣。

皆以六即辩其初后。

答曰。

以论十法界。

当体全是本觉理性。

无非一真法界全体。

故曰。

一一不可改。

此乃明其圆人所悟不二之理。

前三教人全然不知。

况其余也。

名字去。

不唯显佛。

九亦同彰者。

从名字位。

至分证位。

不但佛性显。

乃至地狱性。

蛣蜣性。

假名性。

正报性。

依报性。

微尘芥子性。

一显一切显。

故云发心住者。

一发一切发也。

至於果成。

十皆究竟者。

究竟位中。

佛究竟菩萨亦究竟。

乃至地狱一色一心。

一切皆究竟也。

辩初后竟。

  ○三以后证初非无七名。

  云何以后心是故。

方显初心是。

正由后心果地。

全证众生理本。

故果地七种名目。

悉是众生性德美称。

但众生在迷。

故无此称。

克论性德。

岂可言无。

故初后俱善。

立义成矣。

  性德者。

心性本有功能也。

美称者。

美名也。

谓既有此功能。

便有此美名也。

众生在迷者。

迷有二种。

谓界内众生迷於事。

界外众生迷於理。

由此二迷。

不悟性德。

故无此美名也。

防难竟。

第一一真法界门竟。

  ○二身土缘起门。又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一真法界性。不变能随缘。三身及四土。悉由心变造。

  一真法界性。

不变能随缘者。

谓一念心性之体。

虽不变。

而用能随缘。

譬如虚空。

虽非群相。

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暗相发挥。

喻九界缘起。

明相发挥。

喻佛界缘起。

虽然发挥。

虚空常自不变。

虽然不变。

不拒发挥。

故曰正随缘而常不变。

正不变而常随缘也。

三身四土者。

十界皆具三身。

九界苦即法身。

惑即报身。

业即化身也。

  ○二论文分二。初正辩缘起。二结示净宗。初又二。初唯心变造。二变造唯心○今初。

  论曰一真法界性。

即前文所明性体性量性具也。

教中说真如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者。

正由性体性量即性具故。

如君子不器。

善恶皆能。

故晋译华严经云。

能随染净缘。

具造十法界。

谓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

能随染缘。

造事中九法界。

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

能随净缘。

造事中佛法界。

所以能者。

正由性具。

性若不具。

何所称能。

天台家言。

正由理具。

方有事用。

此之谓也。

  释初句可知。

教中下。

释不变能随缘。

引佛语也。

真如者。

乃心性之异名。

不妄不异之义也。

正由性体性量即性具故者。

譬如虚空体。

虚空量。

即明暗二境故。

心性亦然。

全鬼性体性量。

即所见之火。

人性体量。

即水。

六凡体量。

即同居。

二乘即方便。

菩萨即实报。

佛即寂光。

如君子不器。

善恶皆能者。

引世间法。

例出世间法也。

儒云君子不器者。

不为一才一艺所能局也。

例出世间者。

君喻性体。

子喻性量。

器喻性具。

有正报器。

依报器。

又有善器。

恶器。

有漏器。

无漏器。

亦有亦无漏器。

非有非无漏器。

体量之君子。

无所不能。

故曰不器也。

晋译华严经下。

引经证明。

初引华严宗。

二引台宗。

梵语佛陀跋陀罗。

此云觉贤。

大乘三果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

此土与罗什相见。

什有所疑。

多就咨决。

东晋义熙十四年。

於谢司空寺。

译华严经六十卷。

堂前池内。

有二童子。

常从池出。

捧香散华。

谓真如下。

释经义也。

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等者。

谓一念心性中本具六凡见思惑。

能随有漏业缘。

造事中六凡法界。

心性中本具二乘尘沙惑。

能随无漏业缘。

造事中二乘法界。

心性中本具菩萨无明惑。

能随亦有漏亦无漏缘。

造事中菩萨法界。

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等者。

谓一念心性中本具如来智慧。

能随非有漏非无漏缘。

造事中佛法界。

所以能者。

乃心性之妙用也。

性若不具。

何以显其妙哉。

天台下。

又引台宗证成也。

唯心变造竟。

  ○二变造唯心。

  是知事中。

十法界三身四土。

悉由真如随缘变造。

既曰真如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

则事中染净身土。

当体即真。

无一丝毫可加损於其间者。

楞严经云。

见与见缘。

并所想相。

如虚空华。

本无所有。

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

  此中二段。

初正明。

楞严下。

引证也。

事中十界者。

谓事法界也。

法界者。

一切众生身心本体。

法者。

轨则义。

界。

具性分二义。

若约事说。

即分义。

若约理说。

即性义。

以此性分互相交络。

则成四种法界义。

一者事法界。

谓十界众生。

身心差别。

各有分齐。

二理法界。

谓十界众生。

同一理体。

三理事无碍法界。

谓理由事显。

事由理成。

理事互融。

名理事无碍。

四事事无碍法界者。

谓一一分齐事法。

称性互融。

一多相即。

大小互容。

重重无尽。

名事事无碍也。

三身者。

法报化也。

十界各具三身。

谓九界苦。

即法身。

业即解脱。

即应化身。

惑即般若。

即报身。

得论六即。

佛界三身。

又论单复。

四土。

亦论亦即。

若依若正。

若单若复。

若凡若圣。

悉由真如随缘而变造。

当体即真者。

谓事法界中。

随拈一法。

当体即性体性量。

离过绝非。

竖穷横遍也。

一法既尔。

法法皆然。

故得互相摄入。

主伴重重。

而成事事无碍法界也。

故曰无一丝毫法。

可加於其间。

可损於其间也。

楞严经下。

引证也。

见者。

十界八识能缘见分。

心法也。

见缘者。

十界八识所缘相分。

境法也。

所想相者。

众生不了如幻。

妄起我法二执也。

如虚空华。

本无所有者。

不唯我法本空。

而且心境如幻也。

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者。

谓心境二法。

唯一真如性体性量也。

正辩缘起竟。

  ○二结示净宗。

  若然。

则娑婆。

极乐。

此世众生当生九品。

弥陀已成吾心当果。

悉由心性之所变造。

心具而造。

岂分能所。

即心是佛。

即佛是心。

即心是土。

即土是心。

即心是果。

即果是心。

能造因缘。

及所造法。

当处皆是心性。

故明此宗而求生乐土者。

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至道也。

  结示净宗者。

谓结示唯心之宗。

唯佛之宗。

绝待圆融之宗。

超情离见之宗也。

此中二段。

初结唯心变造。

示生则决定生义。

二结变造唯心。

示无生则决定无生义也。

若然者。

承上文也。

娑婆极乐者。

明唯心变造之土也。

此世众生当生九品者。

明唯心变造众生也。

弥陀已成吾心当果者。

明唯心变造之佛也。

故曰悉由心性之所变造也。

下明无生义。

心具而造。

岂分能所者。

谓国土众生及佛。

并是心中本具。

而今造出。

元无能生所生也。

即心是佛。

即佛是心。

则佛无生也。

即心是土。

即土是心。

则土无生也。

即心是果。

即果是心。

则果无生也。

亦众生无生也。

能造因缘。

即十界之因也。

所造法。

即十界之果也。

当处皆是心性者。

因缘当处是心。

则因缘无生也。

果当处是心。

则果无生也。

以此而例。

唯心变造。

明其生则决定有生。

变造唯心。

明其无生决定无生。

若二义相成。

则决定亦生亦无生。

若二义互夺。

则决定非生非无生也。

若言有生。

乃唯佛之宗。

若言无生。

乃唯心之宗。

若言非生非无生。

乃绝待之宗。

若言亦生亦无生。

乃圆融之宗。

一句中圆该四句。

而又圆超四句。

而又正圆该时。

便圆超。

正圆超时。

便圆该。

圆超圆该。

同时无碍。

乃超情离见之宗。

故曰明此宗旨而求生乐土者。

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至道也。

若再例释者。

亦是求也。

亦无求也。

亦非求非无求也。

亦亦求亦无求也。

亦求生也。

亦求无生也。

亦求非生非无生也。

亦求亦生亦无生也。

两冥至道。

亦四冥至道。

亦五冥至道。

亦冥也。

亦不冥也。

亦亦冥亦不冥。

亦不冥亦非冥至道也。

身土缘起门竟。

  ○三心土相即门。又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西方安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

  即者。是也。谓即心是土。即土是心也。心者。乃一念之见分也。土。乃相分。见相唯是一心。故曰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於中有是非是也。

  ○二论文分二。初正辩。相即。二问答申明○今初。

  论曰。

佛说阿弥陀经云。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百亿日月。

百亿须弥。

百亿大海。

百亿铁围山。

名一佛土。

十千为万。

十万为亿。

一佛国土。

已自广大。

况亿佛土乎。

况十万亿乎。

是则极乐国土。

去此甚远。

博地凡夫。

念佛求生。

弹指即到者。

正由生吾心所具之佛土也。

言介尔心者。

即凡夫念佛之心也。

剎那之心。

至微至劣。

故称介尔。

谓十万亿远之佛土。

居於凡夫介尔之心。

即心是土。

即土是心。

故曰初无彼此异。

  百亿日月等者。

乃明三千大千世界。

为一佛所化。

故为一佛土也。

三千。

谓小千中千大千也。

一日月。

一须弥。

一大海。

一铁围。

乃一四天下。

一千四天下。

为小千世界。

一千小千。

为中千。

一千中千。

为一大千世界。

一共有百亿日月等也。

十千为万下。

况显其远也。

博地下。

正明相即。

博地者。

大地也。

剎那者。

此云极少时。

一念中有九十剎那。

故曰极少。

一念心起必具四分。

所生之土。

乃相分。

能生之心。

乃见分。

见相。

唯一自证分。

及证自证分。

四分唯是一心。

故曰即心是土。

即土是心。

而无彼此也。

正辩相即竟。

  ○二问答申明。

  问曰。

介尔之心。

居於方寸(博地疑团)。

何能包许远之佛土。

答曰。

介尔之心。

昧者谓小。

达人大观。

真妄无二。

盖此妄心。

全性而起。

性既无边。

心亦无际。

性如大海。

心如浮沤。

全海为沤。

沤还匝海。

盖真如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

既曰随缘不变。

岂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

  方寸者。

肉团心也。

此心方圆。

不出寸许。

故曰方寸。

乃五脏中心脏。

浮尘意根。

俗云神藏於心。

故曰居於方寸。

亦第八识相分。

答中言真妄无二者。

真。

谓真性。

妄。

谓妄心。

性。

乃不变之体。

心。

乃随缘之用。

体用不二也。

妄心全性而起者。

谓全竖穷横遍之性。

起为介尔之心。

全介尔之心。

即竖穷横遍之性。

故曰性既无边。

心亦无际也。

性如大海。

更以喻释也。

文可知。

心土相即门竟。

  ○四生佛不二门。又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阿弥与凡夫。迷悟虽有殊。佛心众生心。究竟无有二。

  ○二论文分四。初生佛分於迷悟。二迷悟依於心性。三心性体不受迷。四称性行无虚弃○今初。

  论曰阿弥陀佛者。

果人也。

成就三身。

四智。

十力。

四无所畏。

十八不共等功德。

凡夫者。

因人也。

具足无量恒沙烦恼。

造作无量恒沙业系。

当受无量恒沙生死。

迷悟之相。

譬彼云泥。

  三身者。

梵语毗卢遮那。

此云遍一切处。

华严云。

法身徧在一切处。

一切众生及国土。

三世悉在无有余。

无有形相而可得。

梵语卢舍那。

此云光明遍照。

梵网云。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台等。

梵语释迦牟尼。

此云能仁寂默。

然此三名。

不可定执。

晋译华严。

皆卢舍那。

唐译皆称毗卢遮那。

华严又云。

或名释迦。

或名遮那等。

只是梵音不同耳。

虽有三名。

本无异体。

然此三身。

各论单复。

法身单。

唯指本觉性体。

报身单。

指始觉智圆。

化身单。

指慈悲应现。

法身复者。

一者自性清净法身。

二者离垢妙极法身。

报身复者。

一者自受用报身。

即诸佛智断二德。

究竟果德。

二者他受用报身。

即地上菩萨所见剎尘相好。

化身复者。

一者应现身。

示成八相。

二者变化身。

无而倏有。

示现八相。

又有三种。

一者胜应身。

谓地上所见。

亦名他受用。

二者带劣胜应身。

即通教三乘所见。

三劣应身。

藏教所见丈六老比丘相。

四智者。

谓转八识成四智。

转第八为大圆镜智。

第七为平等性智。

第六为妙观察智。

前五为成所作智。

十力者。

一者是处非处智力。

知一切众生果报因缘。

如作善业能得乐报。

名是处。

作恶业望於善报。

名非处。

二者知业智力。

知一切众生三世所有业力。

三者知定智力。

知禅三昧。

四者知根智力。

知诸众生上中下根。

五者知欲智力。

知诸众生种种欲乐。

六者知界智力。

知诸众生世间种种界分。

七者知至处智力。

知一切道至处相。

八者宿命智力。

知过去一世乃至百千万世。

姓名苦乐寿夭等。

九者天眼智力。

见诸众生生时死时。

善道恶道等。

十者漏尽智力。

自知我生已尽。

不受后有。

四无所畏者。

一者一切智无畏。

谓於一切诸法。

尽知尽见。

故无所畏。

二漏尽无畏。

谓佛五住究尽。

二死永亡。

故无所畏。

三者说障道无畏。

谓於障道之法。

能知能说。

故无所畏。

四者说苦尽道无畏。

谓於尽苦之道。

能知能说。

故无所畏。

十八不共法者。

唯佛一人有。

不与三乘共。

一者身无失。

二者口无失。

三者意无失。

四者无不定心。

五者无异想心。

六者无不知已舍心。

七者欲无减。

八者念无减。

九者精进无减。

十者智慧无减。

十一者解脱无减。

十二者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者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者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者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者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者知现在世无碍。

十八者知未来世无碍。

功德者。

力用也。

凡夫者。

因人也者。

谓四教内凡外凡也。

因人则通。

等觉皆名因人。

具足无量恒沙烦恼者。

见思烦恼。

尘沙烦恼。

无明烦恼。

恒沙业系者。

谓有漏业。

无漏业。

亦有亦无漏业。

造业必感苦果。

故名为系。

恒沙生死者。

谓分段变易二种生死。

业多生死亦多也。

迷悟者。

真中二种迷悟也。

譬彼云泥者。

天地悬殊也。

生佛分於迷悟竟。

  ○二迷悟依於心性。

  而言究竟无二者。

谓据相而言。

则不二而二。

约性而论。

则二而不二。

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

众生乃迷诸佛心内众生。

所以悟者。

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

所以迷者。

迷诸佛所证性体性量性具也。

  据相而言者。

谓按俗谛中事相而言也。

不二而二者。

修德不同故。

即而常自六也。

约性而论者。

约真谛理性而言也。

二而不二者。

性德体一故。

六而常自即也。

盖诸佛下。

明不二所以也。

诸佛者。

乃四教佛。

法报应化也。

乃悟众生心内诸佛者。

谓法佛乃众生心内性体诸佛。

报佛乃众生心内性量诸佛。

应化乃众生心内性具诸佛。

众生者。

乃四教众生。

谓九法界。

乃迷诸佛心内众生者。

谓菩萨乃诸佛心内无明众生。

二乘乃诸佛心内尘沙众生。

六凡乃诸佛心内见思众生。

此明能迷能悟也。

所以下。

明所迷所悟也。

譬如依方故悟。

依方故迷。

所以悟者。

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者。

谓法佛悟性体。

报佛悟性具。

应化悟性量。

又法佛圆悟。

报佛次第悟。

应化体析悟也。

所以迷者。

迷诸佛所证性体性量性具者。

谓菩萨迷性体。

二乘迷性具。

六凡迷性量。

又六凡全迷。

二乘迷俗中。

菩萨迷中道。

迷悟依於心性竟。

  ○三心性体不受迷。

  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

  非唯不受其迷。

而亦不受其悟。

喻如定方原无动。

迷悟在於人。

约人有迷悟。

方不属迷悟。

虽不属迷悟。

而亦不离迷悟。

故曰迷而不迷。

斯言有在。

亦可言悟而不悟也。

心性体不受迷竟。

  ○四称性行无虚弃。

  故众生本有性体。

即诸佛所证法身。

性量。

即报身。

性具。

即应身。

四智。

十力。

四无所畏。

十八不共等功德。

会合可知。

故古德云。

诸佛心内众生。

尘尘极乐。

众生心内诸佛。

念念证真。

故弥陀即我心。

我心即弥陀。

未举念时。

早已成就。

才举心念。

即便圆成。

感应道交。

为有此理。

故念佛人。

功不唐捐。

  会合可知者。

三身已会合。

四智者。

镜智即法身。

乃性体。

平等智即报身。

乃性量。

成事智即应身。

乃性具。

观察智通三身。

十力。

四无所畏。

不共法等。

各分四教。

四教合三身可知矣。

故古德云者。

引古证也。

尘尘极乐者。

众生即佛故。

念念证真者。

佛即众生故。

由其佛即众生。

故弥陀即我心矣。

由其众生即佛。

故我心即弥陀也。

未举念时早已成就者。

性德本然也。

才举心念即便圆成者。

修德合性。

故曰一念相应一念佛。

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感应道交二句者。

我为能感。

佛为所感。

佛为能应。

我为所应。

为有此不二之心焉。

生佛不二门竟。

  ○五法界为念门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法界圆融体者。

即事事无碍法界之体也。

竖穷横徧故曰圆。

法法无碍故曰融。

作我一念心者。

亦可说一念境。

一念香。

一念华等。

无不可也。

全体是法界者。

四种法界也。

所念。

即事法界。

能念。

即理法界。

能所不二。

即理事无碍法界。

具足三千。

即事事无碍法界也。

  ○二论文二。初正辩念体。二结示净宗。初又三。初正辩。二引证。三况显○今初。

  论曰。

行者称佛名时。

作佛观时。

作主伴依正余观时。

修三种净业时。

一心不乱时。

散心称名时。

以至见思浩浩。

恒沙烦恼。

凡此有心。

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

全体即是法界。

  三种净业者。

一者孝养父母。

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皈。

具足众戒。

不犯威仪。

三者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

劝进行者。

见思者。

谓见思二惑。

见。

谓身边邪见戒。

思。

谓贪嗔痴慢疑。

恒沙烦恼。

谓烦恼无尽也。

彻祖十门大旨曰。

然於十门之中。

第五一门为最要。

以事理总别性修横竖等义。

举不外此一念。

以是全体法界故。

是故学者。

但能於此一门洞明。

则前后诸门。

尽在是矣。

今略为点示。

先示本科。

行者正当称名时。

便是作佛观时。

谓一心专注洪名。

便是能观所观。

此中具足十法成乘。

所念洪名。

即不思议境。

能念。

即不思议菩提之心。

能所不二。

即不思议止观。

念念相应。

即破法遍。

若达此意。

即识通塞。

能念即念。

所念即处。

即四念处。

念念相续。

莫令不相续。

即正勤。

若功行熟。

即如意足。

以功行纯熟。

即五根生。

根生故力用长。

即五力。

念念觉照。

即七觉分。

安隐而行。

即八圣道。

此道品调适。

行住坐卧。

恳祷礼拜。

即对治助开。

须识六即位次。

莫起上慢。

莫令妄想所动。

即能安忍。

以往生为期。

即离法爱。

此即十乘观法。

亦是作主伴依正余观时。

观经疏云。

观虽十六。

言佛便周。

谓以主摄伴。

以正摄依也。

亦是修三种净业时。

谓我今念佛求生者。

正为过去无尽父母故。

无尽师长故。

无量众生故。

念念之中。

具足如是三心。

一句洪名。

乃上上品十善。

即此便是一体三皈。

念念相续。

便具足众戒。

行住坐卧不离。

乃不犯威仪。

念佛为因。

净土为果。

正当念念相续。

即大乘经典。

即此心佛。

即第一义谛。

亦以此劝进行者。

亦是见思浩浩时。

烦恼不曾断故。

此略点本科。

再点十门。

既曰法界全体。

便是一真法界门。

所念之佛即性具。

能念之心即性量。

能所不二即性体。

此即三谛。

能念属身。

所念属土。

能所惟一缘起。

即身土缘起门。

即能是所即所是能。

即心土相即门。

能念是生。

所念是佛。

能所不二。

即生佛不二门。

能念是观。

所念是境。

离能无所。

离所无能。

即境观相吞门。

境为妙假观为空。

境观双亡即是中。

即三观法尔门。

能念为感。

所念为应。

即感应任运门。

能念是此。

所念是彼。

能所不二。

即彼此恒一门。

念佛时。

即往生时。

即成佛时。

即度生时。

竖穷三际。

即现未互在门。

再示释题。

一声佛号。

圆具弥陀三身四土。

正当念时。

便圆净四土。

圆见三身。

亦圆转五浊。

圆证三不退。

故文云。

以此妙心。

念彼阿弥。

则彼三身。

何身不念。

求彼四土。

何土不生。

即释净土。

一声佛号。

即佛界大缘起。

佛界既起。

九亦同彰。

即示缘起。

一声佛号。

全佛即心。

即唯心之宗。

全心即佛。

即唯佛之宗。

非心非佛。

即绝待之宗。

即心即佛。

即圆融之宗。

无有思量分别。

即超情离见之宗。

即明宗旨。

念佛时。

即成佛时。

自然超出三乘权益。

即显胜益。

正当念时。

全体是生。

唯是一心则无生。

非心非佛。

则非生非无生。

心佛宛然。

则亦生亦无生。

圆该四句。

而又圆超四句。

而又正圆该时便圆超。

正圆超时便圆该。

圆该圆超。

同时无碍。

生无生论也。

示释题竟。

称佛名时如此。

作佛观时。

乃至见思浩浩。

无不皆然。

介尔有心。

三谛具足。

故是法界全体也。

正辩竟。

  ○二引证。 #

  故法智大师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三况显。 #

  若然者。余心尚是。况念佛心乎。

  余心者。谓见思烦恼心。众生心尚是。况佛心乎。正辩念体竟。

  ○二结示净宗又二。初示理本圆妙。二示行有等。差○今初。

  是故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以此妙心。念彼阿弥。则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

  圆融清净宝觉者。

即法界圆融不思议体。

所念。

即法身。

能念。

即般若。

能所不二。

即解脱。

三德念念具足。

故曰圆融。

不可思议。

故曰清净。

此心便是妙觉之体。

故曰宝觉。

生佛不二。

故曰念彼三身。

何身不念。

身土不二。

故曰何土不生。

若不然者。

不称妙心也。

理本圆妙竟。

  ○二示行有等差。

  但随功行浅深。品位高下耳。

  上文明即事之理。

理本圆妙。

此乃示即理之事。

事有等差。

理本圆妙。

故六而常即。

事有等差。

故即而常六。

是故须分六即之义也。

若功行至观行位。

则生同居净土。

分三辈九品。

通惑未断故。

见弥陀应化身。

若至相似位。

则生方便净土。

四住虽落。

六尘本空故。

见弥陀胜应身。

若至分证位。

则生实报净土。

亦名分证寂光净土。

见佛报身。

亦见法身。

虽生彼土。

即生自土。

虽见他身。

即见自身。

自他不二。

故曰唯心净土。

自性弥陀也。

法界为念门竟。

  ○六境观相吞门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十六等诸境。事理两种观。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罗网。

  十六诸境者。

十六妙观也。

初日轮悬鼓观。

乃至第六总观。

为依报观。

第七华座观。

至十三杂观。

为正报观。

十四至十六。

为九品往生观。

此十六诸境。

妙宗以事理二观。

释彼经文。

事观则但观十六事境。

观成则随位往生。

理观则了知十六。

唯是一心。

故曰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等也。

观成亦随位往生。

若欲详细。

当观妙宗。

兹不具录。

如因陀罗网者。

因陀罗。

帝释天之名也。

具云释迦提婆因陀罗。

此云能天主。

此天有网。

故曰因陀罗网。

  ○二论文二。初正辩相吞。二结示净宗。初又三。初标有本。二明由致。三示行相○今初。

  论曰。境观相吞者。正由事事无碍也。事事所以无碍者。所谓有本者如是也。

  有本者。

即下文由致。

乃明其本也。

今先明事事无碍观。

藕益大师释观想偈云。

能礼所礼性空寂。

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等六句。

以明互遍互具妙观。

深显事事无碍法界也。

且初能礼。

即我之三业。

谓身业翘勤。

口业专至。

意业恭敬。

此三并是因缘生法。

凡属缘生。

悉皆无性。

谓非自。

他。

共。

离。

故其性空寂由空寂故。

方成能感。

即寂而感。

即感仍寂。

故难思议。

其所礼者。

即佛菩萨等三身。

此三并是因缘生法。

无性。

故空寂。

空寂。

故方成能应。

即寂而应。

即应仍寂。

故难思议。

如两镜相照。

由明净故。

方能互现。

互为能照。

互为所照。

感应之道交。

亦复如是。

两镜中影。

虽各各重重无尽。

而无出入。

亦无往来。

法性本然。

讵可思议达此不思讥法性已。

方知我之一室道场。

本与法界虚空界等。

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无不炳现此一室中。

犹如帝珠。

普现一切。

又知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道场海会。

无不皆然。

亦如帝珠。

普现一切。

故我此身虽在於此。

决定普於一切诸佛菩萨之前而现其影。

此则不唯一身礼一佛。

亦复一身遍礼一切佛。

亦复一切身互礼一切佛。

称性互遍。

称性互具。

此无尽身云。

人人本具。

不俟安排而后然。

我之身云既然。

佛菩萨身云亦尔。

正报既尔。

依报亦然。

故为事事无碍法界也。

标有本竟。

  ○二明由致。 #

  盖由法界圆融不思议体。

作我一念之心。

亦复举体作生作佛。

作依作正。

既皆全体而作。

有何一法不即法界。

故曰一尘法界不小。

剎海法界不大。

多亦法界少亦法界。

  由。

谓因由。

致。

谓理致。

事事所以无碍者。

盖由其法界圆融不思议不理致也。

圆融不思议体者。

即一真法界也。

事事无碍者。

盖由性具即性体性量故也。

作我一念心者。

举法界全体。

作我一念能修之心法。

非法界少分。

此心既法界全体。

便即竖穷横徧也。

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者。

亦举法界全体。

作所观之生法佛法依法正法。

亦非法界少分。

乃至一尘一芥。

法法皆然。

既皆全体而作。

有何一法不即竖穷横徧。

故曰一尘法界不小。

剎海法界不大。

法界无大小故。

多亦法界。

少亦法界。

法界无多少故。

法法既皆竖穷横徧。

而无妨碍。

故为事事无碍法界也。

明由致竟。

  ○三示行相。 #

  是以西方十六诸境。

吾心事理二观。

一一无非法界全体。

如帝释宫中。

因陀罗网。

虽彼此各是一珠。

而影入众珠。

虽影入众珠。

而东西照用有别。

境观亦然以境为事。

则观为理。

理能包事。

是为以观吞境。

以观为事。

则境为理。

理能包事。

是为以境吞观。

若观若境。

或一为事。

余为理。

或一为理。

余为事。

彼此互各相吞。

故如因陀罗网。

  文分三节。

初明圆融理。

二引圆融喻。

三合圆融观。

是以西方十六诸境。

吾心事理二观。

一一无非法界全体者。

正明法界圆融理也。

是以者。

承上文义也。

十六诸境。

无非法界全体者。

所观之境。

皆是性体性量也。

事理二观。

无非法界全体者。

能观之心。

亦是性体性量也。

性体清净。

故能互含。

性量周遍。

故能互遍。

以互遍互含。

故能互吞。

互为能吞。

互为所吞。

重重无尽。

即成事事无碍之理。

以此而为所观。

故前文互遍互具妙观云。

如两镜相照。

由明净故。

方能互现。

互为能照。

互为所照。

法性本然。

讵可思议。

达此不思议法性已。

方知我之道场。

本与法界虚空界等。

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无不炳现此道场中。

犹如帝珠。

普现一切也。

如帝释宫下。

引喻也。

此法界体。

湛然清净。

无可比况。

且以帝珠为喻也。

此中喻。

具四法界。

珠体。

喻事法界。

彼此各是一珠故。

珠光。

喻理法界。

能含影故。

影入众珠。

喻理事无碍法界。

影影皆竖穷横徧。

重重无尽。

喻事事无碍法界。

梵网合注云。

一珠影现一切珠。

一切珠中一珠影。

一切珠中一切珠。

一珠各住一珠位也。

东西照用有别者。

一珠各住一珠位也。

境。

观亦然者。

合圆融妙观也。

以境为事者。

以所观之境为事法界。

如珠中之影。

以观为理者。

以能观之智为理法界。

如珠光。

理能包事者。

如光能含影。

是为以观吞境。

即下文谓。

西方依正。

已在我观之内也。

以观为事者。

以能观智为事法界。

如珠影。

以境为理者。

以所观境为理法界。

如珠光。

理能包事者。

如光能含影。

是为以境吞观。

下文云。

我今身心。

已在依正之中。

若观若境。

或一为事者。

谓若能观若所观。

一总为事法界。

如影。

余为理者。

余十五境为理法界。

如光。

亦理能包事。

如各各珠光皆含一切影。

或一为理者。

能观所观。

一总为理法界。

如光。

余十五境为事法界。

如影。

亦理能包事。

如一珠光含一切影。

彼此互各相吞者。

显重重无尽。

互遍互具。

事事无碍妙观也。

正辩相吞竟。

  ○二结示净宗。

  若然者。

当我作观时。

则西方依正。

已在我观之内。

我今身心。

已在依正之中。

了此而求生安养。

可谓雁过长空。

影沉寒水。

雁绝遗踪之意。

水无留影之心。

  此结净宗生而无生。

无生而生之意也。

当我作观时者。

正当修观时。

以例礼忏供养。

看经念佛。

回向。

发愿。

坐禅等时。

净业既尔。

乃至造恶业。

无不皆然也。

我此道场如帝珠。

西方依正诸境。

已在我观之内。

西方依正亦如帝珠。

我今身心诸业。

已在依正之中。

法性法尔如是故。

修观时始照知故。

若了此义。

则知生则决定生。

生而无生。

去则实不去。

不去而去也。

又复例知。

弥陀接则决定接。

接而不接。

来则实不来。

不来而来之意也。

故天衣怀禅师示众曰。

禅宗则曰无生。

净土则曰有生。

还是生耶。

还是无生耶。

则曰生则决定生。

去则实不去。

譬如雁过长空。

影沉寒水。

雁绝遗踪之意。

水无留影之心。

雁过长空。

影沉寒水。

喻生则决定生。

雁绝意。

水无心。

中间无来往之相。

则喻去则实不去也。

又雁绝遗踪之意。

虽喻无生。

而踪自遗。

则喻无生而自生也。

水无留影之心。

喻佛不来接。

而影自留。

则喻不接而自接也。

慈善根力。

任运如是。

非作意神通也。

境观相吞门竟。

  ○七三观法尔门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能观为三观。所观即三谛。全性以起修。故称为法尔。

  能观为三观者。

乃全性体性量性具。

三谛性德。

起成三观之修德。

全三观之修德。

还照三谛之性德。

故曰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性修不二止观大意云。

三谛三观三非三。

三一一三无所寄。

谛观名别体复同。

是故能所二非二。

故称法尔。

  ○二论文分二。初正明三观。二结示净宗。初又二。初别论。二总论。初又二。初双标谛观。二别论谛观○今初。

  论曰。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观者。空假中也。

  谛者。

谛审也。

谓谛审诸法。

即空假中。

即空。

是性量之真谛。

即假。

是性具之俗谛。

即中。

是性体之中谛。

此三隔历。

即次第三谛。

三一圆融。

即圆融三谛。

观者。

照了之义。

照真。

即空观。

照俗。

即假观。

照中。

即中观。

此三隔历。

即次第三观。

三一无碍。

即圆融三观。

双标谛观竟。

  ○二别论谛观。又二。初别论三谛性德。二别论三观修德。初又三。初克论三谛。二会归一心。三结成性德○今初。

  忘情绝解。莫尚乎真。随缘应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

  真。

即真空。

泯一切法之谓也。

盖诸法本空。

众生不了。

执之为实。

而生妄见。

若以空观荡之。

则谓实之情解自忘。

故曰忘情绝解。

莫尚乎真也。

俗即世俗。

立一切法之谓也。

诸法虽即本空。

若以假观照之。

则能谛了性具诸法。

历历宛然。

故曰随缘应用。

莫尚乎俗也。

中。

即中正。

统一切法之谓也。

诸法本来不即二边。

不离二边若以中观观之。

则能谛了诸法非真非俗。

即真即俗。

圆融无碍。

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不可思议。

故曰融通空有。

莫尚乎中也。

克论三谛竟。

  ○二会归一心。

  虚灵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物来斯应。此吾心自有者也。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

  虚灵不昧者。随缘而常自不变也。物来斯应者。不变而常自随缘也。空有相即者。即随缘而不变。即不变而随缘也。会归一心竟。

  ○三结成性德。

  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

  别论三谛性德竟。

  ○二别论三观修德三。初分别行相。二显示圆融。三结成修德○今初。

  修之者。称性照了也。故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

  修之者。

标其修德。

别其性德也。

称性照了者。

谓修德之功。

称乎性德之理也。

体达此心者。

谓体空观也。

体达此随缘之心。

常不被物所变。

故曰空洞无物谓之空也。

照了此性者。

妙假观也。

谓照了此不变之性。

常随万法之缘。

故曰具足万法谓之假也。

融通二边者。

圆融观也。

性是体。

心是用。

故不一。

离体无用。

离用无体。

故不异。

故曰不一不异谓之中也。

分别行相竟。

  ○二显示圆融。

  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

  然则者。

承上文而言也。

三观唯是一心。

故曰相即。

即虚灵而应物者。

即体是用也。

即应物而虚灵者。

即用是体也。

体用唯是一心。

故曰三观相即。

显示圆融竟。

  ○三结成修德。

  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严大定之司南也。此别论也如此。

  称性而修者。

性修不二也。

绝待而照者。

能所不二也。

不思议三观者。

三观不二也。

首楞严大定司南者。

因果不二也。

梵语首楞严。

此云究竟坚固。

即果觉异名。

司南者。

定南针也。

以一心三观。

乃大定之因。

故曰司南也。

别论竟。

  ○二总论二。初分别行相。二显示圆融○今初。

  若总论者。或以吾心虚灵者为空。以所观万物者为假。以心境不二者为中。

  上文别者。乃别论观心。今文总者。总其心境。唯是一性也。心性无相故为空。变作诸法故为假。即心即境。即境即心。故曰不二为中也。分别行相竟。

  ○二显示圆融。

  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万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当是何空假而不中)。

  物吾心之物。

何假而不空者。

谓所观之境。

乃心性所变之境。

何假何中而不即空。

乃即性具性体是性量也。

心万物之心。

何空而不假者。

谓能观之心。

乃境性能变之心。

何空何中而不即假。

乃即性量性体是性具。

即心即物。

即物即心。

何空假而不即中者。

谓心性境性。

唯只一性。

故曰何空何假而不即中。

乃即性量性具是性体也。

正明三观竟。

  ○二结示净宗。

  是以观极乐依正者。

以吾一心之三观。

观彼一境之三谛。

无不可者。

以吾三观之一心。

照彼三谛之一境。

亦无不可者。

虎溪大师曰。

境为妙假观为空。

境观双忘即是中。

忘照何尝有先后。

一心融绝了无踪。

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乎。

  以吾一心之三观。

观彼一境之三谛者。

乃理观也。

亦别观也。

以吾三观之一心。

照彼三谛之一境者。

乃事观也。

亦总观也。

亦即专称名号也。

然此净宗。

唯在发愿求生。

是故总观别观。

皆无不可也。

虎溪大师。

乃元朝虎溪怀则法师。

述一心三观颂曰。

境为妙假(云云)。

境为妙假者即心也。

观为空者。

即境也。

境观双亡者。

非心非境也。

亡照何尝有先后者。

遮照同时也。

一心融绝了无踪者。

唯一中道妙心。

更无空假之踪迹也。

既日用中具足三观。

尚何不法尔乎。

三观法尔门竟。

  ○八感应任运门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感应之相。

略明四句。

一者冥感冥应。

谓过去善修三业。

现在未运身口。

藉往善力。

为冥感也。

虽不现见灵瑞。

密为法身所益。

不见不闻。

而觉而知。

是为冥应也。

二者冥感显应者。

过去殖善。

为冥感已成。

便得值佛闻法。

现前获利。

是为显应。

如佛初出世。

先得度者。

现在何尝修行。

如来照其宿机。

自往度之。

即其义也。

三者显感显应。

现在身口。

精勤不懈。

而能感降。

如须达长跪。

佛往祇园。

又如道场礼忏。

能感灵瑞。

即显感显应也。

四显感冥应者。

如人一世勤苦。

现善浓积。

而不显应。

冥有其利。

此显感冥应也。

若解四意。

一切低头举手。

则知福不虚弃。

终日无感。

终日无悔。

若见喜杀长寿。

好施贫乏。

不生邪见。

若详论者。

则有三十六句等种种义也。

天性者。

佛性也。

相关者。

连系也。

有二种相关。

谓天性。

誓愿也。

我於诸佛。

但有天性相关。

我於弥陀。

则有二种。

故於弥陀最有缘也。

磁石者。

吸铁石。

山之阳产铁。

山阴必有磁石。

二物同气故也。

  ○二论文分三。初天性相关。二誓愿相关。三结示净宗○今初。

  论曰。

诸佛众生。

同一觉源。

迷悟虽殊。

理常平等。

故曰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

众生乃诸佛心内众生。

迹此而言。

则诸佛众生。

心精无时而不通吻。

但诸佛无时不欲度生。

而众生念念与之迷背。

故势至菩萨曰。

一人专忆。

一人专忘。

若逢不逢。

或见非见。

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

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

正由一理平等。

天性相关。

故得任运拔苦与乐。

  文分三节。

初正明。

二引证。

三总结。

初中同一觉源者。

同一天性也。

吻者。

吻合。

即相关也。

第二引证中。

有事理二意。

今但约事释。

一人专忆。

喻佛常欲度生。

一人专忘。

喻众生念念迷背。

佛常欲度生故若逢。

念念迷背故不逢。

逢故见。

不逢故不见。

此喻理即位也。

子若忆母。

喻众生常念佛。

喻名字观行相似位也。

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

不相违远。

喻分证位。

若众生心。

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

此以法合喻也。

现前见佛。

如远公三睹圣像。

当来见佛。

或命终时见。

或於净土见。

去佛不远者。

去自果佛不远也。

第三总结。

一理。

即天性也。

拔苦与乐者。

悲能拔九界苦集二谛之苦。

慈能与佛界道灭二谛之乐也。

天性相关竟。

  ○二誓愿相关。

  况无量寿佛。

因中发四十八愿。

誓取极乐。

摄受有情。

今道果久成。

僧那久满。

故凡百众生。

弗忧佛不来应。

但当深信忆念。

数数发愿。

愿生西方。

如磁石与针。

任运吸取。

然磁能吸铁。

而不能吸铜。

针能合磁。

而不能合玉。

譬犹佛能度有缘。

而不能度无缘。

众生易感弥陀。

而不易感诸佛。

岂非生佛。

誓愿相关者乎。

  文分二节。

初明誓愿。

二明相关。

按无量寿经。

过去久远。

世自在王佛世中。

有一国王。

闻佛说法。

心怀悦豫。

发无上道意。

弃国捐王。

而作沙门。

号曰法藏。

诣世自在王佛所。

求佛说法。

时世自在王佛。

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

天人之善恶。

国土之粗妙。

应其心愿。

悉现与之。

时彼比丘。

闻佛所说严净国土。

皆悉睹见。

发无上愿。

具足五劫。

思惟摄取庄严国土清净之行。

如是修已。

诣彼佛所。

白佛言。

唯愿听察。

如我所愿。

当具说之。

故发四十八种大愿。

誓取极乐。

摄受有情说有一愿不满。

不取正觉。

今道果久成。

僧那者。

此云宏誓也。

此明誓愿。

然磁能下。

明相关也。

然诸佛度生。

原无拣择。

而因中愿力不同。

结缘有异。

故有相关不相关者。

弥陀因中愿胜。

与此土众生缘深。

故誓愿相关也。

誓愿相关竟。

  ○三结示净宗。

  是故求生净土者。信愿行三。缺一不可。

  弥陀要解云。

信愿为慧行。

持名为行行。

得生与否。

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

全由持名之深浅。

是故信愿为前导。

持名为正修。

如目足并运也。

感应任运门竟。

  ○九彼此恒一门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莲生。

  普贤行愿品云。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

最后剎那。

一切诸根。

悉皆散坏。

一切亲属。

悉皆舍离。

一切威势。

悉皆退失。

辅相大臣。

宫城内外。

象马车乘。

珍宝伏藏。

如是一切。

无复相随。

唯此愿王。

不相舍离。

於一切时。

引导其前。

一剎那中。

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到已。

即见阿弥陀佛。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观自在菩萨。

弥勒菩萨等。

所共围绕。

其人自见生莲华中。

蒙佛授记。

此中能不失正念者。

正谓唯此愿王。

不相舍离也。

此实在操之有素也。

  ○二论文分三。初举事。二显理。三引证○今初。

  论曰。

往生传云。

张抗。

仕石晋为翰林学士。

课大悲咒十万遍。

愿生西方。

一日寝疾。

唯念佛号。

忽谓家人曰。

西方净土。

秪在堂屋西边。

阿弥陀佛。

坐莲华上。

见翁儿在莲华池。

金沙地上。

礼拜嬉戏。

良久念佛而化。

翁儿。

抗之孙也。

  石晋者。后晋也。高祖石敬塘。后唐明宗之壻。借辽兵而灭唐。有天下。改称为晋也。举事竟。

  ○二显理二。初克本体直示唯心。二就行人点示唯心○今初。

  所以尔者。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近。

  所以尔者。

承上文西方秪在堂屋西边而言也。

极乐者。

乃吾心之净土。

心净故所以土净也。

娑婆者。

乃吾心之秽土。

心秽故所以土秽也。

约土而事论。

而有彼此之幻相。

约心而理论。

彼亦唯心。

此亦唯心。

原无远近也。

直示唯心竟。

  ○二就行人点示唯心。

  但众生自受生以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

  自受生以来者。

谓从无始以来也。

为五阴区局真性。

不契心源者。

被色受想行识。

分隔真如实性也。

谓六凡五阴。

区局真谛性。

不契性量之源。

二乘五阴。

区局俗谛之性。

不契性具之源。

菩萨五阴。

区局中谛之性。

不契性体之源。

现阴者。

现在五阴也。

趣生阴者。

趣净土清净五阴也。

阴有四种。

谓现阴。

命终时。

名死阴。

死阴后生阴前。

名中阴。

投胎时名生阴。

又名四有。

大善大恶。

不落中阴。

今念佛人直趣生阴者。

不落中阴也。

舍现阴。

趣生阴。

故曰生则决定生。

唯心境界。

无有去来。

故曰去则实不法也。

显理竟。

  ○三引证二。初引经证。二引古证○今初。

  故首楞严经云。

临命终时。

未舍暖触。

一生善恶。

俱时顿现。

纯想即飞。

必生天上。

若飞心中。

兼福兼慧。

及与净愿。

自然心开。

见十方佛。

一切净土。

随愿往生。

  大佛顶经云。

一切众生。

实本真净。

因彼妄见。

有妄习生。

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阿难。

内分。

即是众生分内。

因诸爱染。

发起妄情。

情积不休。

能生爱水。

是故众生。

心忆珍馐。

口中水出。

乃至心着行淫。

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诸爱虽别。

流结是同。

润湿不升。

自然从坠。

此名内分。

阿难。

外分。

即是众生分外。

因诸渴仰。

发明虚想。

想积不休。

能生胜气。

是故众生心持禁戒。

举身轻清。

乃至心存佛国。

圣境冥现。

阿难。

诸想虽别。

轻举是同。

飞动不沉。

自然超越。

此名外分。

阿难。

一切世间生死相续。

生从顺习。

死从变流。

临命终时。

未舍暖触。

一生善恶。

俱时顿现(云云)。

未舍暖触者。

即前文云。

最后剎那。

第八识趣生阴时也。

善恶顿现者。

乱心位也。

纯想即飞者。

谓纯是虚想。

不能从坠也。

若飞心中。

谓上升心中也。

兼福兼慧。

及与净愿者。

平日所修福慧。

并发求生净愿也。

自然心开者。

一切境界无有障碍也。

无障碍故。

所求净土自现。

随愿力往生也。

下文还有一情九想。

二情八想。

乃至纯情无想。

随情想二分。

判其升沉。

兹不具录也。

引经证竟。

  ○二引古证。 #

  法智大师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彼此恒一门竟。

  ○第十现未互在门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莲华开敷。

  莲华开敷者。喻因果同时也。华开莲现。故曰因中有果。功德不唐捐也。

  ○二论文二。初约心法圆融明互在。二约心性常住明互在○今初。

  论曰。

圆顿教人。

顿悟心性。

无修而修。

修彼乐邦。

性中所具极乐。

由修显发。

而此心性。

竖贯三际。

横裹十虚佛法生法。

正法依法。

因法果法。

一念圆成。

是以念佛之人。

名为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全性起修。

虽名为因。

全修在性。

因中有果。

以所具因法。

与所具果法。

同居一念。

心性圆融。

无法不摄。

故如莲华开敷。

华中有果。

  顿悟心性。

无修而修。

修彼乐邦者。

顿悟随缘不变之性。

虽然无修。

然而不变随缘之用。

无所不修。

以性中所具法身之极乐。

由般若解脱二种修德而显发故也。

佛法生法。

正法依法。

因法果法。

一念圆成者。

理具事造两重三千。

同居一念也。

由同居一念故。

是以念佛之人。

名为全法身之性德。

起成般若解脱二种修德。

全二种修德。

仍在法身之性德中。

约修德而论。

虽名为因。

约性德而言。

因中有果。

以因法果法。

同居一念故也。

理具三千因法。

事造三千果法。

同居一念。

故曰心性圆融。

无法不摄。

犹如莲华开敷。

华。

喻因。

莲。

喻果。

华开莲现。

喻因果同居一时。

故现未互在也。

心法圆融明互在竟。

  ○二约心性常住明互在。

  况此心常住。

无生灭去来。

即今念佛之心。

便是当来华池受生之时。

故说初发心人。

极乐宝池。

已萌莲种。

若精进不退。

日益生长。

华渐开敷。

随其功德。

大小辉煌。

其或懈退悔杂。

日渐憔悴。

若能自新。

华复鲜丽。

其或不然。

芽焦种败。

且此莲华。

人谁种植。

现未互在。

斯言有归也。

  越国夫人王氏。

宋哲宗从父荆王之妻也。

专修净土。

昼夜无间。

导诸妾婢。

并志西归。

中有一婢。

独懈慢。

夫人曰。

不可以尔一人。

坏我规矩。

摈之。

婢悚悔。

遂发愤精进。

久之不倦。

一日谓同事曰。

吾其行矣。

夜闻异香满室。

无疾而逝。

越宿。

同事者告夫人。

夜梦化去之婢。

令致谢夫人。

幸蒙训责。

得生西方。

感德无量。

夫人曰。

彼能入我梦。

乃可信尔。

其夕夫人梦婢致谢如前。

夫人曰。

西方可至乎。

婢曰。

可。

遂导夫人行。

顷之。

见一大池。

有莲华大小间错。

或荣或悴。

夫人问其故。

婢曰。

世间修西方者。

才发一念。

此中便生一华。

勤惰不同。

荣悴亦异。

精进者荣。

怠废者悴。

若历久不息。

念熟观成。

形消神谢。

决生其中。

中有一人。

朝服而坐。

宝冠璎珞。

庄严其身。

夫人问曰。

何人也。

婢曰。

杨杰也。

又一人朝服而坐。

夫人又问何人。

曰。

马玗也。

两人俱修净业。

事具本传。

夫人曰。

我当生何处。

婢导之行。

可数里。

望见一华台。

金碧晃耀。

光明洞然。

婢曰。

此夫人生处。

乃金台上品上生也。

既觉。

悲喜交至。

其年遇生日。

晨起秉炉焚香。

望观音阁而立。

诸眷方趣前为寿。

视之。

则已化去矣。

现未互在门竟。

  生无生论会集(终)

○旧跋 #

  幽溪大师。

中兴天台教观。

以性具圆理。

阐净土法门。

着为生无生论。

初开演於新昌石城寺。

每一登座。

天乐盈空。

大众同闻。

事非虚诳。

诚可谓离五浊之大津梁。

登九莲之胜方便。

正知於丁巳年春。

归依大师。

即蒙相授。

旋梓流通。

后因板寄慧庆。

遂复久置高阁。

今与十疑。

宝王。

重梓。

合成净土三论。

伏愿见闻随喜。

尽断狐疑。

遂成三昧宝王。

顿悟无生法忍。

亲觐弥陀。

等蒙授记。

  比丘正知识 #

跋语

  原夫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唯心唯识是开闭阃入涅盘。

趣无生之关钥也。

教乘云。

法不孤起。

假因缘凑巧而生。

古今 佛祖同一鼻孔出气。

无非拯拔众生为大事因缘。

故种种粗言细语。

循循善诱。

导归觉岸。

获无生忍之意也。

 天台幽溪老人造论。

发挥净土。

布列十门。

彰显妙有之宗。

演唱无生之曲。

言简义周。

事确理圆。

性相融通。

横该八教。

竖彻五时。

托底掀翻。

究竟极谭。

可谓皓月悬於晴空。

无暗不烛者也。

题名会集者。

乃红螺 亮座主。

为法情深。

婆心切切。

咸繇时当末劫法运。

垂秋后进。

根浅机钝。

智力微弱。

妙义难达。

上不契 佛祖之圣意。

下不领会於自心。

故此以善巧妙智。

采荟经教。

撮集祖语。

随时应症。

染指即效九品金地。

如在掌中花池宝所。

似现目前。

诚能救济贫乏之良方也。

苟能公诸同好。

若将此书。

执持勤拨。

展转流通。

庶不负亮公大师苦心。

不昧热血无乾。

阐扬法道。

永不坠落。

自性弥陀。

唯心净土。

去则不远西方极乐胜庄严者。

乃生无生论会集也矣。

  时於道光二十九年季冬红螺山二有丈室莲村氏敬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