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若解

续藏经 东海若解

 清 实贤解 #

  

  东海若解 #

    唐 柳 子厚 着 #

    清 释 实贤 解 #

  东海若者。

昔有唐名儒柳子厚。

愍学佛者知见不同。

於净土法门。

信毁不一。

其间利害。

不啻天渊。

欲令知所去取。

以造乎心性之极致。

故作此文也。

第习儒者。

既以佛理而置之弗究。

学佛者。

又以文字而漫不经心。

间有聪明之士。

多阙信根。

设具信根。

复无智慧。

致使深文奥义。

韬晦于残编断简中。

莫之通达。

岂不惜哉。

因申明其义。

以为解释。

庶几为初机劝发之一助云。

  东海若陆游登孟诸之阿。得二瓠焉。刳而振其犀以嬉。取海水。杂粪壤蛲蛔而实之。臭不可当也。窒以密石。举而投之海。逾时焉而过之曰。是故弃粪邪。

  东海若。

海神名喻宏法大士。

盖海神主海。

犹大士主法。

故以此喻之也。

陆游者。

谓离净土海。

到娑婆岸。

犹海神离海而游陆也。

孟诸。

地名。

曲阜曰阿。

高下不平之处。

以喻三界险道。

谓自既出生死。

复入三界度苦众生。

故曰登孟诸之阿也。

二瓠。

喻信毁二机。

众生五阴。

名之为瓠。

因缘会遇。

故言得。

刳而振其犀以嬉。

谓大士游戏神通。

不取众生相也。

刳。

空也。

振。

去也。

犀。

子也。

言空去其子。

以瓠[卢*瓜]为嬉。

正喻离众生相。

以度生为游戏也。

取海水者。

为说法也。

杂粪壤者。

众生闻法。

智慧与无明杂也。

粪壤。

喻烦恼。

蛲蛔。

喻生死。

烦恼因果。

不出五浊。

生死种类。

不离十二。

臭。

犹苦也。

生死烦恼。

其苦难忍。

故言臭不可当。

密石。

喻根本无明。

一念不了。

故曰窒。

投海。

喻入生死。

众生过去。

虽曾闻法。

种少善根。

但以无明所覆。

长在生死。

不得解脱。

纵遇知识劝导。

其根生熟不同。

亦有发不发者。

发则顺教修行。

不发则违教执理。

故取二瓠为喻也。

然大士度生。

如父母教子。

不以孝子而偏教。

不以逆子而置之。

故虽不信。

亦为说法。

又常伺察其机而开发之。

逾时焉而过之者。

此伺机也。

久经轮转。

故曰逾时。

夙缘相植。

故名曰过。

曰是故弃粪邪。

此开发之辞也。

谓汝于过去曾种善根。

今犹遗弃生死邪。

意欲令其发心念佛。

故问之也。

  其一彻声而呼曰。我大海也。

  此喻违教执理之人。彻声而呼。即惊疑不信之状。我大海也。即执理废事之言。

  东海若呀然笑曰。

怪矣。

今夫大海。

其东无东。

其西无西。

其北无北。

其南无南。

旦则浴日而出之。

夜则滔列星。

[涌-用+(圉-土)]太阳扬阴火珠宝之光以为明。

其尘霾之杂不处也。

必汩之西澨。

故其大也。

深也。

洁也。

光明也。

无我若者。

  此喻大士为说佛真性海以显真谛也。

呀然。

张口貌。

怪矣。

是责之也。

今夫下。

具示正理。

夫性海无涯。

故无东西南北。

性海光明。

故外[涌-用+(圉-土)]日月星辰。

内具众宝。

外[涌-用+(圉-土)]是神通。

内具是智慧。

所谓万德悉圆也。

又日喻应身。

星月喻随类化身。

应身出世名旦。

涅盘名夜。

应迹虽有生灭。

法体常自湛然。

众生机熟。

则现佛身而度脱之。

缘尽入灭。

则又现随类化身而引导之。

虽种种示现。

总皆不出性海之外。

是外[涌-用+(圉-土)]也。

阴火。

喻神通。

珠宝。

喻定慧。

三皆全性发生。

是内具也。

性海清净。

故尘霾不处。

尘霾。

指五住烦恼。

所谓诸恶都尽也。

太阴是月。

大海之中。

火光常起。

名为阴火。

澨。

水涯也。

谓大海不与尘霾同处。

必漂之涯岸。

犹佛智慧海。

不与烦恼同住。

必断之令尽而后已耳。

深大光洁四字。

总结上文。

无四方是深天。

外[涌-用+(圉-土)]内具是光。

无尘是洁。

无我若者。

是赞辞。

谓除佛已还。

皆未得此深大光洁之用者。

即有之。

是少分而已。

非究竟也。

  今汝海之弃滴也。

而与粪壤同体。

臭朽之与曹。

蛲蛔之与居。

其狭。

咫也。

又冥暗若是。

而同之海。

不亦羞而可怜哉。

子欲之乎。

吾将为汝抉石破瓠荡群秽于大荒之岛。

而同子於向之所陈者可乎。

  此喻斥其偏见。

而示以正修行路也。

夫众生与佛。

虽同一心。

但众生迷倒。

弃海认沤。

指沤为海。

闻说真海。

反以为非。

是则名为可怜愍者。

今夫执空之人计五阴。

身中方寸妄心。

谓是本来面目。

与佛无二。

如瓠中粪水。

计为大海。

与海无别。

不知心体广大。

含裹十方虚空世界。

众生诸佛。

一念徧收。

不局在方寸内。

如大海不局瓠[卢*瓜]内。

闻说西方净土。

弥陀性海。

计为心外。

反生疑谤。

如闻真海反以为非。

弥陀虽不舍众生。

众生自弃耳。

如大海不拒一滴。

一滴自弃大海。

故曰海之弃滴。

众生五阴。

烦恼为体。

故云粪壤同体。

臭即是苦。

朽即无常。

曹。

伍也。

言此身者。

无常众若之为伴侣。

非真实也。

蛲[虫*尢]。

身中虫也。

喻十二类。

言此身者。

十二类之所同住。

非解脱也。

蕞尔六尺。

故言咫。

蒙然无智。

故言暗。

执此方寸妄心。

六尺妄身。

谓同佛妙用。

非颠倒耶。

故斥之曰羞而可怜。

问。

经云。

诸佛解脱。

当於众生心行中求。

又云。

观身实相。

观佛亦然。

岂非众生身心。

与佛无别。

而子乃欲分迷分悟论圣论凡。

得无眼见空华耶。

答。

如经所云。

盖是即妄观真。

不执妄以为真。

如将一滴观海。

不执一滴是海。

且如一滴之水。

与大海水。

湿性何别。

然既离大海。

又与粪壤交杂。

岂得谓之即是海耶。

即妄观真而不执。

意亦如是。

故知水性无别。

而求归海之计。

则可也。

若守定一滴谓为大海。

则不可也。

请试思之。

子欲之乎以下。

略示修行利益以劝之。

言吾将为汝者。

非是为彼修行。

盖谓化功归己。

利及他人也。

抉石。

喻断根本无明。

破瓠。

喻出三界。

荡秽。

喻离五浊。

大荒。

喻寂光真境。

恢廓无际。

岛。

喻同居极乐。

高出十方。

向之所陈。

即诸佛深大光洁之用。

知其不信。

而复强为说法者。

盖大士悲心太切。

现虽无益。

亦为未来。

得度因缘也。

  粪水泊然不说曰。

我固同矣。

吾又何求于若。

吾之性也。

亦若是而已矣。

秽者自秽。

不足以害吾洁。

狭者自狭。

不足以害吾广。

幽者自幽。

不足以害吾明。

而秽亦海也。

狭幽亦海也。

突然而往。

于然而来。

孰非海者。

子去矣。

无乱我。

  此喻闻教不信。

执辞以拒也。

博地凡夫。

虽有小慧不断烦恼。

故名粪水。

闻教不信。

故云不说。

我固同矣。

此执理之言。

克论理体。

生佛不二。

故曰固同。

吾又何求于若。

此自足之语。

前文所陈。

乃诸佛境界。

盖是以修德而显性德。

今执理者谬解。

单言性德而废修德。

故曰。

吾之性也亦若是而已矣。

谓我心亦具深大光洁之用。

曾无欠少。

不知说食画饼。

无益饥肠。

徒劳身口。

下文具出偏空之见。

秽不害洁。

言性体清净。

不为生死所污也。

狭不害广。

言性体广大。

不为形器所局也。

幽不害明。

谓性体光明。

不为烦恼所覆也。

秽狭幽暗。

即具海之全体。

无二无别。

故云亦也。

突然于然。

往来貌。

以喻出没生死。

皆本性妙理。

故云孰非海者。

问曰。

如上所陈。

未尝不是。

何子过之深也。

答曰。

诚如所问。

其言虽是。

其意则非。

祗如三不害。

大乘经论中。

亦有此语。

然诸佛菩萨未尝拨弃修行。

单言理性。

今谬人守定秽狭幽暗。

自谓光洁广大。

不知烦恼现前。

洁斯害矣。

量不容物。

广斯害矣。

颠倒是非。

明斯害矣。

现前一念。

尚不能保其无害。

况未来生死。

安能自知。

虽曰不害。

乃所以为大害也。

如诸佛菩萨有时化度众生。

示现烦恼。

而心无分别。

斯真秽不害洁矣。

刀割香涂。

等无憎爱。

罗云调达。

并济均慈。

斯真狭不害广矣。

行於非道。

通达佛道。

斯真幽不害明矣。

而今乃以凡夫小智。

滥同佛智。

自取愆尤。

岂非谬之甚者邪。

子去矣无乱我。

是拒绝之辞。

盖宗门执理之士。

乍闻教理。

辄大拂其心。

故云然也。

  其一闻若之言。

号而祈曰。

吾毒是久矣。

吾以为是固然不可异也。

今于告我海之大。

又目我以故海之弃粪也。

吾愈急焉。

涌吾洙。

不足以发其窒。

旋吾波。

不足以穴瓠之腹也。

就能之。

穷岁月耳。

愿若幸而哀我哉。

  此喻顺教修行之士。

初闻佛法。

生大悔悟。

心期解脱。

故号泣而祈求焉。

吾毒是久矣。

毒。

害也。

生死烦恼。

丧我法身。

亡我慧命。

名之曰毒。

沈沦多劫。

故曰久矣。

又言久者。

谓常有厌苦之心。

未得出离之路。

所谓善根将熟机欲发动也。

固然。

真实貌。

未闻教前。

意谓生死烦恼。

真实不可变异。

徒厌无益。

今闻佛功德海。

广大难量。

则知生可作佛。

故曰告我以海之大。

又知夙曾下种。

与佛结缘。

我自迷背于佛。

遗弃生死。

故曰目我以故海弃粪。

是则出离有路。

解脱有方。

求之厌之。

当复弥切。

故云愈急。

下皆自知分量之辞。

涌洙。

喻小慧分别。

发窒。

喻破无明。

旋波。

喻微功转动。

穴腹。

喻出三界。

就能之。

是假借之辞。

穷岁月。

是迁延旷劫。

幸而哀我。

是求佛摄受。

  东海若乃抉石破瓠。投之孟诸之陆。荡其秽于大荒之岛而水复於海。尽得向之所陈者焉。

  此喻顺教修行之利。无明顿破。如抉石生死永亡。如破瓠。三界长揖。故曰投之孟诸。九莲亲到。故曰大荒之岛。即凡心而见佛心。故云水复于海。

  而向之一者终与臭腐处而不变也。

  此喻违教执空之害。

向执葫芦之水。

与大海无别。

不知石未去而秽未除。

水未归于海。

水虽无二。

宽狭净秽乃殊。

又执秽狭皆海。

不知终于臭腐而不能变化。

岂不哀哉。

今夫执理者。

谓我心是佛。

何须更见弥陀。

即心净土。

岂必更生极乐。

不知无明生死。

业相炽然。

虽有妙心。

尚未亲证未得佛之大用。

又执生死烦恼。

皆是菩提涅盘。

谁非佛法。

不知生死现前。

依旧茫然无据。

何处当有涅盘。

无明瞥起。

仍复颠倒是非。

谁是菩提觉者。

一期浪语长劫沈沦。

能不为之痛心哉。

  今有为佛者二人。

同出于毗卢遮那之海。

而泪于五浊之粪。

而幽于三有之瓠。

而窒于无明之石。

杂于十二类之蛲蛔。

人有问焉。

其一人曰我佛也。

毗卢遮那。

五浊三有。

无明十二类。

皆空也。

一切无善无恶。

无因无果。

无修无证。

无佛无众生。

皆无焉。

吾何求也。

  此合上文之譬也。

同是学佛。

知见不同。

故皆言为佛者。

二人即信毁二机。

毗卢遮那。

此云徧一切处。

是佛法身。

亦名真如性海。

此之法身。

生佛同体。

故言同出。

五浊者。

一劫浊。

乃至五命浊。

此五皆以染污为义。

故喻之如粪。

三有。

即三界。

谓欲色无色隔历不同。

故名界。

因果不无。

故称有。

三有区局众生。

故喻如瓠。

四大区局六识。

义亦如是。

并得名焉。

无明窒碍法性。

故喻如石。

十二类不离三界。

如蛲蛔不离人腹。

人有问焉。

人即四依大士。

一人即违教执空之人。

我佛也。

合上我大海也。

一切皆空。

正是所执。

五浊空。

合上秽不足以害洁。

三有空。

合上狭不足以害广。

无明十二类空。

合上幽不足以害明。

善是人天。

恶是三途。

因果修证。

通乎四圣。

此执空之人。

乃有两种。

一者心自开解。

二者从他闻说。

心自解者。

病则难治。

从他闻者。

后或可医。

  问者曰。子之所言。性也。有事焉。夫性与事。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守一而定。则大患者至矣。其人曰。子去矣。无乱我。

  此示以正解。

而使知过患也。

言性有三义。

谓空义。

假义。

中义。

如向所陈。

但得空义。

不知中假。

又空有三种谓偏空。

断空。

真空。

向论祇是偏空及以断空。

尚未得真空之理。

岂知性者哉。

若悟真空。

自不拨无万法。

是故知其未解也。

有事焉以下。

正是对病发药之语。

性即理也。

谓理与事。

一而常二。

二而常一。

圆融则大功斯立。

守一则大患乃生。

得失在人。

非关佛法。

问。

何谓一而二。

二而一。

答。

如祖师云。

修证即不无。

染污即不得。

斯言是也。

夫修证即不无。

事也。

染污即不得。

理也。

二句义理。

互具互融。

不可偏废。

上句具下义故。

无修证而论修证。

下句具上义故。

非染净而说染净。

此事理不二之旨也。

若单执有修证。

即同二乘权教。

单执无染污。

即同自然外道。

又同权教。

则唯尚功勋。

此过则浅。

同外道则拨无因果。

此害乃深。

故曰大患者至矣。

现在则失进修之利。

未来则招堕落之殃。

可不惧哉。

又祖师言句。

有言偏意圆者。

往往小慧之流。

随语生解。

致使醍醐反成毒药。

良可悲痛。

问。

云何名为言偏意圆。

答。

如志公云。

五欲贪嗔是佛。

地狱即是天堂。

智者知心是佛。

愚人乐往西方。

是则名为言偏意圆也。

今当释之。

谓若人能观五欲境界。

及贪嗔痴。

如虚空华。

不生分别。

当知此人。

即名为佛。

故云五欲贪嗔是佛。

又观地狱天堂苦乐之相。

如梦中事。

不於天堂而生爱着。

不於地狱而生惊怖。

二俱平等。

故云地狱即是天堂。

智者知心是佛。

愚人乐往西方。

此二句重在知心二字。

谓若知心是佛。

此人念佛。

即是智者。

不知。

则虽乐往西方。

亦是愚人。

智者指上上品。

愚人谓下下品。

此二语与净土之旨。

初无悖戾。

而谬人执此。

乃谓念佛是愚人所为。

岂西方只有下下品。

而无上上品邪。

又下品者其在此土。

虽是愚人。

若生净土。

则入不退地。

便不可谓之愚矣。

不知己愚。

反谓他愚。

谓之何哉。

故贵在得意。

忌在执文。

举一例诸。

思之可见。

  其一人曰。嘻。吾毒之久矣。吾尽我力。而不足以去无明。穷吾智。而不足以超三有离五浊。而异夫十二类也。就能之其大小劫之多。不可知也。若之何。

  此明顺教修行之士。

知力不足。

自审之辞也。

时丁末法。

人根转钝。

心胆转粗。

大概而论。

有二种人。

谓一愚。

二狂。

愚者茫然无解。

固不待论矣。

狂者妄意高远。

常欲躐等。

视此念佛法门。

不啻草芥。

尚生鄙耻。

况肯修行。

此无他。

不自知也。

古人云。

知人则智。

自知则明。

盖当今之世。

自知者亦已鲜矣。

文中合譬。

一一可知。

言大小劫者。

人寿一增一减为一小劫。

积此小劫。

至八十番。

名一大劫。

又积此大小劫。

至不可数。

名一阿僧祇劫。

言不可知。

即是不可数。

藏教菩萨。

要经三无数劫修行。

方得成佛。

然退转者多。

增进者少。

此明自力之难能也。

盖一切法门。

皆自力出生死。

故难。

唯念佛一门。

兼仗他力。

故易。

易故一生可办。

难故旷劫未成。

利害得失。

其机在此。

是故知难易。

则知利害。

知利害。

则知去取。

否则前途失足。

错路者多矣。

正像之世。

容有自力出生死者。

末法之世。

罕闻此人。

今既自力不能。

欲求他力。

故问若何。

  问者乃为陈西方之事。使修念佛三昧。一空有之说。於是圣人怜之。接而致之。极乐之境而得以去群恶。集万行。居圣者之地。同佛知见矣。

  此明念佛之利也。

梵语三昧。

此云正受。

谓正念现前不受诸受故。

得此三昧者。

现前当来决定见佛。

一空有者。

谓无念而念。

无生而生也。

问。

空则一法不立。

有则万法纷然。

二者乖角。

云何名一。

答昔天衣怀禅师开示净土。

其言曰。

生则决定生。

去则实不去。

此一空有之旨也。

夫生则决定生。

有也。

去则实不去。

空也。

言虽有二。

意未尝二也。

师又曰。

譬如雁过长空。

影沈寒水。

雁绝遗踪之意。

水无留影之心。

此自释上文之辞也。

请以此喻分解之意自明矣。

夫行人五阴。

名之为雁。

现前念佛之心。

本自竖穷横徧。

故喻之以长空。

一期之身。

不久即灭。

故称为过。

幻质虽有生灭。

念性元无生灭。

故名雁过长空也。

清凉国土。

离诸热恼。

故名寒水。

此方念佛。

彼土华开。

勤惰才分。

荣枯顿异。

故曰影沈也。

又此土阴灭名雁过。

彼土阴生名影沈。

此灭彼生。

曾无前后。

故得以喻之。

此二句。

释上生则决定生也。

雁绝遗踪之意。

此明众生不往。

水无留影之心。

此明诸佛不来。

何以故。

若有去者。

即有程途。

有程途。

即有时分。

云何此灭。

彼生。

间不容发。

若有来者。

即有足迹。

有足迹。

则此有彼无。

不能周徧。

云何十方应现。

接引同时。

当知法性如是。

非有非无。

岂容思议於其间哉。

此二句。

释上云则实不去也。

但法中单明不去。

喻中兼显不来。

是带说耳。

问。

既云众生不往。

又云诸佛不来。

则生西方者。

为复即在此处。

为复本无方所。

得非如梦所见。

非真实邪。

答。

不观上影沈寒水之句乎。

言影沈寒水。

则显西方实有化生之身。

但以求其往来之相本不可得。

故言不去不来。

子何迷闷之甚邪。

去群恶是断德。

集万行。

是智德居圣地。

是四十一位真因。

同佛知见。

是开示悟入之理。

  向之一人者。终与十二类同而不变也。

  此明不念佛之害。

言十二类者。

谓卵胎湿化。

有色。

无色。

乃至非有想。

非无想。

如楞严所明。

此之十二皆众生数摄。

若证四果。

出三界。

则非十二类所能摄矣。

问。

参禅念佛。

均之为了生死。

吾人祗患心性未明。

心性苟明。

则孰非净土。

三界本空。

何出之有。

十二类非实。

何同之有。

佛尚不可得。

何况众生。

答。

如汝所言皆有名无义。

但取一时快论。

并不知利害也。

吾试问子。

汝证四果邪。

曰。

未也。

曰。

既未证四果。

则是凡夫。

尽此一生。

必受后有。

若受后有。

不在人天。

则在三途。

终不出十二类。

汝尚不能超欲界。

何况能出色无色界。

尚不能超三途。

况能超佛问。

声闻证四果。

此身尚在。

岂非十二类摄。

答。

声闻证四果。

身虽未灭。

不久即灭。

灭则受法性身。

居方便土。

出三界外。

譬如旅舍寄客。

不久出门。

其家眷属不得以家人目之。

声闻暂寄三界。

亦复如是。

问诸佛菩萨有时化度众生。

示现世间。

必假胞胎父母。

岂非亦是胎生。

当何所摄。

答。

诸佛度生。

示理胞胎父母。

既云示现。

则虽有非实。

岂得实判众生。

收归十二类邪。

其寂光实报二土。

是佛菩萨本所住处。

此乃暂现耳。

间若尔。

何故经论中。

十法界。

总名众生。

答此乃通论。

盖三乘人出三界。

尚有变易生死。

佛亦有常住五阴。

故得名焉。

今乃舍通从别。

祇论分投主死。

不论变易及以常住。

故不可以彼难此问。

西方净土亦有化生。

岂非十二类摄。

答。

净土虽有化生。

然身非分段。

纯一化生。

故无十二类。

(分是分限段是形段以彼土寿命无量故无分限形体无方变化不一若有若无故非形段)况生彼土。

便入圣流。

直至成佛更不受身。

岂得名为十二类邪。

问禅宗悟达之士。

见性已彻。

其于三界。

不出不入。

于十二类。

不舍不受。

随缘寄寓方便度生。

有何不可。

答。

悟达之士。

虽有见地。

不断惑业。

若生三界。

一入胞胎。

便成隔阴。

从前所悟寻复忘失。

毕世工夫。

一朝唐丧。

可不惜哉。

更有业焉。

牵入异类。

汝又安能自主。

而不被恶报之所障邪。

若生彼土。

亲近导师。

一入圣阶。

便登佛地。

较之浮沈三界。

出入胞胎。

孰得孰失。

宜自思之。

故知不悟则已。

悟则求生西方。

当愈急焉。

如人得宝。

须觅善地藏之。

方得受用。

否则终致散失。

悟达往生。

亦复如是。

当知欲超生死。

无过净土一门。

若在此土而能出离。

断无是处。

愿无争口舌。

幸平气而思之。

  夫二人之相违也。不若二瓠之水哉。今不知去一而取一。甚矣(按下文当有其惑也三字)。

  此总结前文以明去取也。

夫像季之世。

岂唯宗教之士宗趣相违。

如二瓠之水。

即同一法门。

同一师学。

知见不同。

其类非一。

盖正见之难遇。

邪徒之易亲。

亦已久矣。

今论去取。

宜知利害。

如上所陈。

信毁得失。

利害皎然。

何有智者。

而不知去取。

呜呼。

今人莫不求利。

而常失利。

亦莫不避害。

而常遇害。

何哉。

大抵心不虚。

行不实。

知见不正故也。

是故。

修心之士。

务虚其心。

实其行。

端其知见。

以圣教为明镜。

以师友为鞭策。

自始至终。

战兢惕励。

庶几无大害矣。

否则终身受害。

恬然不知。

及其将死。

尚不自悟。

以至空过一生。

遗恨千古者多矣。

是皆不知去取也。

甚矣。

是责辞。

言智不如归海葫芦之水也。

可胜叹哉。

  东海若解(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