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新疏游刃

续藏经 肇论新疏游刃

 宋 文才述 #

  

  肇论新疏游刃卷上

    五台大万圣佑国寺开山住持释源大

    白马寺宗主赠邽国公海印开法真觉

    大师长讲沙门   文才 述

  将释兹疏。

启以二门。

初叙论诠旨。

后随释疏义。

初者。

梵云阿毗达摩。

此云无比法。

谓诠慧最胜。

故又翻对法。

对有二义。

一者对观。

观于四谛。

二者对向。

向于涅盘。

观则克圣。

向则克灭。

能对之体即无漏净慧。

所对之法即四谛涅盘。

是法之对。

慧为主故。

问。

佛说三藏皆圣教摄。

高僧述作何以与(去声)焉。

答。

从乎本故。

谓此论义本亦佛说。

散在方广分中。

论主依经作之。

至简至要以摄第一中道理智。

引摄上根乐略之机。

此则唯在成立佛说。

与摩诃衍中甚深性理平等一乘而相应故。

亦得阿毗达摩圣教摄也。

如佛世迦多演尼.舍利弗等。

造发智论.集异门足论等。

皆摄属论藏故。

然论通大小。

此论唯大。

大通权实。

唯实非权。

五教之中唯一乘终教摄也。

五宗之中理事无碍宗也。

何者。

以四论之中皆辨非有非无中道之理故。

如下云不释动以求静。

又云即万物之自虚等。

亦兼顿说。

下云目对真而不觉。

又云触事而真等。

此同起信真如门。

说诸法差别唯依妄念。

若离心念则法法皆真皆如矣。

以贤首大师判真如门为顿教分齐故。

故论之终始极一乘之窈渺。

尽性理之精深。

罗有包空。

开权示实。

出不迁之理。

即流动以明宗。

发不真之谈。

依谛门而演邃。

说般若无见无知之旨。

尽玄中之玄。

明涅盘不出不在之心。

极妙中之妙。

故遗民以谓。

浴心方等之渊。

悟怀绝冥之肆。

不为过也。

其文则含英综花敲商击羽。

依理而起因质而生。

非惠施之谈虚。

何晏之尚无所能彷佛也。

可谓彬彬[彧-口+(一/口)][彧-口+(一/口)]郁郁葱葱。

谈之口则[夕/肉]美梁馨。

掷之地则金声玉振。

如遗民叹曰。

理微辞险唱独应稀。

可谓知言矣。

  后随释疏义。分三。初释论题目。 肇即等者。谓论主以彻法英悟之智。逗机善巧之辨。假声名句文示中道之理。令物获一乘平等之益。故作论也。

  人法下。

准清凉钞。

通辨诸经得名之式。

或以人为目。

或以法为名。

约因约果乍复乍单等。

不同今以二字成题。

即人法也。

以四下。

出立名所以。

详梁传。

什公出大品之后。

师着无知论。

次着不真空等二论。

什公亡后始着涅盘无名论。

其次如是。

今不尔者。

以意求之。

盖论主作宗本时。

大约题中之义排次也。

谓初示不迁之理。

次彰第一义真。

依般若之神心。

照涅盘之妙境。

涅盘是三乘究竟之所归。

故最后也。

然非作者之本意。

且顺次叙之。

  又各宗一义者。

各随论名。

是所宗也。

但实教了义经论中谈诸法无生无灭之理。

皆不迁论所宗。

乃至谈涅盘之旨。

亦无名论宗之。

欲合下。

合四为一。

不可题中并置四名。

复作等者。

盖宗本一章最后作之。

冠於论初摄四为一也。

宗释皆属者。

宗即宗本。

释即四论。

此四但演宗中之意。

宗则略示纲要。

如起信立义分。

释则广陈理义。

如彼解释分。

  而言论者。

疏略起信疏释之。

具云论者建立决了可轨文言。

判说甚深法相道理。

依决判义名之为论。

又论者集法议论也。

谓假立宾主往复征析论量正理。

故名为论。

往复谓问答也。

征谓征索。

析谓分析。

如逐论征释。

及无知.无名二论各九次问答是也。

  示物修悟者。

作论本意故欲令众生悟理修观。

息妄显真。

证诸法实相。

不为文字事业也。

然有二种者。

准龙树末论说马鸣大士宗百本了义经以作起信。

唯识亦宗六经等。

释论如智度之释大品。

地论之解十地等。

此是宗经摄义之论也。

  疏。

大秦者。

即国朝之名。

当东晋穆帝以来二秦相继而出。

前秦符姓。

后秦姚姓。

二姓皆秦。

故史官以前后字别之。

非自号前后也。

徤。

蒲洪之子。

洪改姓符氏。

西羌人也。

洪为赵将麻秋鸠死。

徤受父命。

据关内即天王位。

盖亟谷以西皆号关中。

坚即东海王雄之子也。

徤死。

太子符生继立。

生残虐不道。

坚杀之自立。

末年者。

即建元二十五年。

坚率兵八十七万以伐晋。

至寿春为晋将谢玄所败。

归长安。

慕容冲.姚苌等皆叛之。

冲围长安。

坚力战不解乃北走五将山。

复为苌围之。

遂执坚缢於新平佛寺。

今豳州也。

苌即姚仲弋之子也。

亦西羌人。

杀坚自立。

苌薨。

子兴立。

改元弘始。

凡十九年。

长安。

县名也。

如来姓者。

释迦谱引弥沙塞云。

过去有王名郁摩。

有庶子四人。

一名昭目。

二名聪目。

三名调伏象。

四名尼楼。

聪明神武有大威德。

第一夫人有子名长生。

顽薄丑陋众人所贱。

夫人恐国位为四子所有。

乃以妩媚要王。

王喜。

遂谮四子出国。

时四子之母并亲属诸力士人民等。

见四子无罪被黜。

皆乐随之。

王亦听去。

於是至雪山北。

得遐逈旷大之地居数年。

归德如市。

郁为强国。

王后思见。

召之四子。

辞过不还。

王叹曰。

我子释迦。

因名释种。

种亦姓也。

释迦翻能也。

自尼楼有子名鸟头罗。

罗子名瞿头罗。

子尸休罗子。

即智论师子颊王也。

王四子。

一曰净饭。

净饭子即佛也。

得姓至佛凡六世矣。

安公等者。

即东晋武帝世人。

事业如梁传。

安公已前出家者皆从师姓。

如竺道潜弟子竺法义等是也。

安以大师之本莫尊於佛。

乃以释命氏。

当时或从或不及。

建元二十年三藏昙摩兰提译出增一阿含。

彼经第二十一略云。

今有四大河水从阿耨达泉出。

各随其方入於四海。

无复本名。

此亦如是。

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种。

於如来所剃除须发出家学道。

无复本姓。

但言沙门释迦弟子。

既悬与经符。

遂为永式。

叶。

合也。

迄。

至也。

本传乃梁代会稽嘉祥寺慧皎法师作高僧传。

论主居义解科。

传略云。

京兆人。

家贫。

佣书为业。

因缮写。

遂历观经史(云云)。

栖神等者。

栖。

止栖也。

神谓神妙之心也。

冥犹寂也。

累谓生死。

犹未尽善者。

谓未究竟也。

予亦忝读庄老之书。

大秪所宗虚无自然杳冥昏默之道。

自此降冲和元气。

生天生地。

神鬼神帝生物之用。

或似不盈。

其修之之方。

必仿于道。

内则谷神守静挫锐解纷。

外则和光同尘不矜不恃。

如庄子说。

广成子授黄帝之道曰。

夫至道之精杳杳冥冥。

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此谈道也。

下明修云。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必清必净无劳汝形。

无摇尔精乃可以长生。

又云。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岁。

吾形未尝衰。

释曰。

守一。

守前道也。

处和与物不竞也。

不竞则生全。

守一则道成。

此庄老大旨也。

据此未当吾宗择灭无为。

假令得之无知无觉。

沦於太虚而已。

至于般若神心涅盘妙有。

依正自在相用圆明。

寂照同源力通无碍。

彼何与焉。

故论主斥其未尽善也。

不为激过。

故冲云。

放辞莫怪讥庄老。

未入如来数仞墙。

旧维摩者。

即汉末支谦所译。

方等者。

谓方正平等。

即方广分也。

三藏即小乘教。

诸师多凭智论呼小乘为三藏教。

法华亦云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

姑臧。

今西凉也。

论主闻之。

越二千里之远而从之受学。

什亦赏其神明大器。

叹之不尽。

逍遥园者者。

本国家园苑。

以施什公为翻经之馆。

疏辞皆本传之文。

具如传。

作犹等者。

随义训也。

以圣人创制名作。

贤人祖之名述。

中庸云。

父作之。

子述之。

孔子亦自谓述而不作等。

今法师之论但祖述经论之义。

就文亦可云作也。

  疏。

所崇者。

崇谓中心宗尚。

崇尚亦尊也。

主也。

然通能所。

所宗者即此宗本一章也。

即实相之一心者。

什公以实相为宗。

故不迁等法皆实相也。

实相该通理事不二为一心也。

吴僧净源注释此论。

号中吴集。

初解宗本义。

立一心为宗。

疏引全是彼文。

虽殊等者。

以一心全现诸法。

法法皆心。

妄心分别似有起灭。

若离心念则无去来。

差别之相非不迁而何。

次即心所现有而非真。

非真则其性自空。

若此亦非有法亦非无法。

真俗莫羁。

空色一致。

触物而一。

第一真也。

般若为心不须会释。

涅盘之理。

均天人。

同一异。

总六合以镜心。

一去来以成体。

一心之义亦昭然无惑。

故知四论皆述一心之义。

且心即如来藏。

恒沙佛法并蕴其中。

矧四法邪。

若心外谈法便同外道。

别者下。

如不迁论以不迁为宗等。

非一心下。

一心为总相。

四乃别相。

揽别为总。

离别无总。

开总成别。

离总无别。

故一心摄四法而无遗。

四法示一心而有在。

义谓义理等者。

如下四论之中。

通取其义。

皆一心法上之义。

别取其义。

如不迁一论唯不迁之义。

余三例之。

凡解义理要在彻法。

法义无分曷为精照。

故圭峰云。

今时听学之人。

但求文义不寻法体。

亦不原此义是何法上之义。

据此。

下约能诠以明之。

以宗本之义略与四论张本。

但有统冠之功。

而无委示之实。

四论反之。

可知以法为本。

下作释也。

初二皆持业。

后一依主。

义为能显。

法是所显。

不言章者。

尚义而不文也。

  疏。

此五名下。

放光有本无品。

般若钞经亦有本无品。

余之四名。

经论中标相不须引明。

义虽等者。

如下随名略释可知。

前四理也。

缘会事也。

所以相蹑而解者。

以论中排名本无居初。

释义本无居后。

故为此释。

缘前元无者。

以下论云。

未生无有。

故若约法由缘生无自性性。

虽今现有有亦即空。

因缘性殊。

各亦不生。

共亦不生。

故诸法本无也。

钞经略云。

如诸法本无。

怛萨阿竭亦本无等。

无相等者。

谓本无之性。

远离男女根尘有无一异等差别之相。

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

即此等者。

法为事法。

事法无性。

唯以实相为性也。

此性真空者。

实性之中无妄染等诸相名空。

非混茫断灭之空也。

复由等者。

谓依法显理。

如指波谈水。

依钏说金。

理从於事。

无理非事。

事自缘生。

故云缘会。

依俗谛理。

因缘和合共生诸法也。

或名下。

会异名可知。

杜顺下。

总证法界观文。

  疏。

义依等者。

显犹明也。

谓依法显义。

依义识法。

今云一义。

亦一体一义也。

余辞可解。

此中下。

乃依贤首大师起信疏解非一非异之义释也。

本谓本无等理。

末谓缘会之事。

唯末非本。

即事能隐理门。

唯缘会而非实相。

唯本非末。

即以理夺事门。

唯实相而非缘会也。

若本末下。

以理事一体不可分其际限。

如全水是波。

举器浑金。

谁能际限。

设使鹅王有择乳之能。

不能择乎波水之殊也。

尤。

甚也。

然此三义。

亦正要第三。

非前二义亦不能成立第三之义。

故具彰之。

若对等者。

会释为不迁论之宗可知。

  疏。

征也者。

征五名一义之所以也。

疏。

若色若心者。

色心该於染净等一切诸法故。

如是诸法皆藉因缘会合而起。

因无独力能生而有共力能生之义。

缘亦如此。

此约俗谛说有生义也。

故唐译楞伽第二云。

但随世俗故。

而说有生灭。

依此世俗而入第一真谛。

如下性空实相等。

  疏。

因缘是因等者。

因缘之因。

望缘为亲生之因。

如谷芽从谷种生。

眼识从识种子生等。

因果之因。

对果明因生法之因。

因缘皆是其因也。

因无下。

释未生无有也。

谓一切法既由缘会方生。

应知未会诸法元无。

未会有法故无是处。

谓道理不相应也。

后句等者。

且以比智推穷。

诸法既自缘会而生。

四相迁谢缘离之时法当灭谢也。

故马胜云。

诸法从缘生。

缘离法还灭。

  疏。

真谓等者。

谓法既缘生不能自起。

若生若灭皆在於缘。

缘起之相非真有也。

法若真有应不待缘。

亦无已生。

亦无当灭。

所引即不真空论及中观第四卷文。

  疏。

即末显本等者。

缘生现有之法。

末也。

性空之理。

本也。

岂待下。

谓即会即离。

因缘性空。

第一义中无合无散。

故其性本然。

楞严经文谓诸法之性本来空寂。

清凉者。

即有唐德宗赐号也。

故裴公休碑云。

能以圣法清凉朕心。

因赐清凉国师之号。

观乎志行凛凛。

拔萃离群。

为帝王师。

殆圣人也。

大慧杲公呼为圣师。

如彼正法眼说之。

所引即悬谈钞辞。

  疏。真空下。谓法无自性。唯以真空为性耳。如波以水为性。

  疏。如是等者。谓此性空之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一切世出世法因缘所起。亦非有相亦非无相。离此诸相名实相也。

  疏。

缘集下。

问。

论中但释实相自无。

疏中何以依缘生解邪。

答。

由一义故。

如前本无中说。

如镜等者。

约喻显法也。

镜中之像。

谷中之响。

亦待缘而起。

性相元空。

推斥者。

谓推排毁斥之。

岂待下。

亦不真空文。

大论十八云。

一切诸法性常自空。

不以智慧方便观故空等。

此拣下。

谓小乘不识体空之理。

假以慧分折色法至极微边始见空理。

大乘体会色心因缘所生。

即有即空也。

列名等者。

原究论中列名释名之义。

说有前后。

法必同时。

五名故非一。

义故非异。

  疏。

诸经论等者。

放光第七云。

十二缘起所有。

亦无作者。

六波罗蜜所有。

亦无作者。

以是因缘。

诸法亦不有亦不无。

谓有无下。

以诸法缘起故有。

性空故无。

同时故亦有亦无。

互夺故非有非无。

而此四句。

下论具有。

引文恐繁。

又约破计者。

智论六十五云。

有人说诸法有四种相。

一者说有。

二者说无。

三者说亦有亦无。

四者说非有非无。

是中邪忆念着此四法名为邪道。

是中正忆念故不着此四名为正道。

遣谤者。

谓计诸法是有。

堕增益谤。

故破云非有。

计诸法是无。

堕损减谤。

故破云非无。

又计诸法非有非无。

堕戏论谤。

故破云非非有非非无。

又计诸法亦有亦无。

堕相违谤。

故破云非亦有亦无。

由第三句转有此计。

谓闻前非非有。

计云非谓是。

非有言有也。

闻前非非无。

计云。

非谓是。

非无言无也。

今云。

为汝计非有非无。

故破云。

非非有。

非非无。

谁云非非有是有。

非非无是无。

故云非亦有亦无。

此释并出句与起信疏大同小异。

为顺四谤故。

苟理有所通则可。

所以下。

偏牒此句之所以也。

为明遣二见等。

至下论自知。

然细详四论。

皆此句中抽出。

方信义句句含无边。

故金刚三昧经云。

我所说者。

义语非文。

众生说者。

文语非义。

诚哉是言也。

  疏。

初约下。

佛性论。

天亲所造。

解如来藏经。

成立一乘佛性之义。

一切诸见者。

谓断常一异等。

前之四句亦成四见。

因有无起故。

多在外道。

所引全是论文。

文亦易见。

今随难释之。

一切无因等者。

不知前世修因。

感今世果。

今世立因。

复招来报。

拨。

排弃也。

不信之谓。

此同庄老自然而然也。

故庄子谈风。

云蓬蓬然起於北海而入於南海也。

孰主张是。

孰吹嘘是。

言自然也。

断见等者。

谓信唯有现在五蕴等法。

更无来报相续。

此同儒宗。

计有一身不谈他世。

如舜典曰。

帝乃殂落。

解者曰。

殂。

往也。

言尧之魂往天也。

落者。

言尧之魄落地也。

故唐李思慎论云。

死则归复天地。

不续不存。

准此下。

若以两句相对释之。

因有生常。

因邪生断。

然邪断二见皆无见也。

故依佛性论解之。

经中下。

会归不有不无可知。

  疏。

相因者。

因犹待也。

疏释取楞伽.密严之义释之。

楞伽云。

大慧。

兔角亦尔。

观待牛角。

言彼角无。

密严者。

彼经第二卷初偈颂中文。

后引密严亦次前之偈。

文易可了。

伟哉下。

结叹善巧也。

前后三次释不有不无。

各有经据。

委曲穷尽圣经之妙也。

  疏。

约观行释等者。

意云。

二执既去。

二见又亡。

法非有无。

正解现前。

依解造修。

实相可会。

有解无行譬有目无足。

遥观宝所无能至也。

故华严问明品云。

如人设美膳。

自饿而不食。

於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若有行无解。

如盲者适远。

不免坑阱之患。

故论主於此示观行也。

何以知之。

以论云。

观法不存无。

观有不取相。

非观行而何。

但论旨隐微不露头面。

说者粗心相背远矣。

法即等者。

法虽通於一切。

今据行说且属三学等为法也。

据疏法通善恶。

顺理之善三学六度等。

逆理之恶五逆十恶等。

今以善恶之法对而释之。

若云诸法缘生其性本空。

善恶之行应皆无果。

今观法虽无。

不取於无。

恶虽空而须断。

善虽空而须修。

故净名云。

无我无造无受者。

善恶之业亦不亡。

此则观空不取。

心无所系。

一切法中见实相也。

不取相下。

大意云。

於法心生取着。

虽修三学止观等行。

生灭之心不能忘相。

何由契真。

由非下。

不取於有也。

则终日行於有中未尝住相。

建功立德举善无遗皆与实相符合矣。

故大论十五云。

佛法实相。

非有非无不受不着。

释云。

若受若着不合实也。

靡。

无也。

余辞可解。

此中等者。

今略释之。

初句空观。

观不存空。

体真止也。

是谓下。

有观不取有相。

即方便随缘止也。

若双取二句中止观。

观无而不存无。

即无而有。

观有而不取相。

即有而无。

是谓有无齐观离二边分别止也。

广如天台止观及华严教迹等说。

涅盘第二十卷中定慧舍三大意配之。

定如止。

慧如观。

定慧平等名舍。

舍如此中中道止观。

但此论兼於心境。

止观定慧约心也。

然行相尤多。

理悟玄妙。

修心之侣不可不学也。

彼经第三十三十一中广说。

今示大槩云。

善男子。

十住菩萨智慧力多。

三昧力少。

是故不能明见佛性。

声闻缘觉三昧力多。

智慧力少。

以是因缘不见佛性。

诸佛世尊定慧等故。

明见佛性了了无碍。

又云。

奢摩他者名曰寂静。

即定也。

毗婆奢那名为正见。

即慧也。

优毕叉者名曰平等。

即舍也。

舍即中道止观。

上三义等者。

释不有不无名也。

问。

前之二释俱离二过。

有何别目。

答。

初离断常二见。

此二因有无二见转生起也。

故中论第三云。

定有则着常。

定无则着断等。

第二但祛有无二种边见。

所以不同。

详论可了。

非强穿凿。

  疏。

圣人者。

依起信论中。

住已去断。

执取计名。

少分而见法身。

亦名圣人。

贤首教义中引梁摄论十解已去名曰圣人。

若法相宗。

登初地时得无分别之智方名圣人。

论称圣人通因及果。

然地前下。

依起信论会也。

准彼论修行信心分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说此修行信心分。

彼论以十住已上入正定聚。

十信位中为不定聚。

彼自有五行。

第五名止观门。

故彼论云。

若修止者。

住於静处端坐正意。

一切诸想随念皆除。

乃至云久修淳熟其心得住。

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等。

性宗下。

学性宗修行人也。

虽具足烦恼系缚之人。

若曾夙生於此宗中。

有见闻熏习之力。

此生必聪明英哲成圆解法器。

於此无住行中亦可留心而修也。

问。

何以论举圣人也。

答。

今举等。

规模轨式也。

  疏。

等谓下。

谓性空是一。

三乘观之。

各随其器得果差别。

声闻观之得声闻菩提等。

所以下。

恐不了者见三乘小大之差。

谓实相亦异。

此义至涅盘论中自晓。

不繁预解。

而不知下。

约性宗新熏义释也。

大钞第五云。

谓众生遇缘熏习。

三乘种性及不定无性故有五耳。

何者。

若唯习近声闻成声闻定性。

习近缘觉成缘觉定性。

习近菩萨则成菩萨定性。

若俱习近三乘则成不定性人。

若都不习近三乘则成无性。

卒难教化。

故知熏习成五种性。

本有则无二。

  疏。

正邪等者。

如修净土观。

虽兼修兜率亦为邪也。

以心用杂想害往生故。

今以实相为正观。

则一切事相之相皆邪。

大论者。

即智论。

彼第五云。

复次除诸法实相。

余残一切尽名为魔。

文多不引。

  疏。

此有二说等者。

三乘中二乘即般若等被学法空者。

以二乘修无常苦空无我等观。

未达性空实相之理。

滞於末四倒中不能证自乘果道也。

此谓小果亦要见空。

二则可知。

今此下。

谓三藏教中所被者。

不达法空谓之愚法。

余可解。

大疏等者。

彼疏判教中说宋朝刘虬居士及道场慧观法师。

於渐教中开成五时之教。

第一有相教。

谓观有得道。

清凉疏妨云。

自违成实。

彼论云。

我今等在疏意谓愚法亦观性空而证也。

以生空等者。

然性空之中无我无法。

众生妄计执之为有。

小乘但了蕴中无我。

见一分理。

若了我法俱空。

性空全现。

此则单双在人。

非性空有异也。

  疏。

所趋下。

趋。

向也。

器有下。

释大小之异也。

通有五对。

大乘器广。

谓发大心行大行等。

小乘器狭。

心行等皆劣可知。

小乘生空般若为浅。

大乘双空般若为深。

小乘羊鹿之车唯堪自运。

大乘牛车力能兼他任重致远。

若大由小起名曰迂。

不由小起名曰直。

小乘唯证单空之理。

大乘深证双空。

略释如此。

若约二执二障。

摭诸教理细细出之。

实为烦黩。

  疏。

双牒等者。

此二名。

诸经皆有。

不必的引。

智论下。

彼云。

摩诃。

秦言大。

般若。

秦言慧。

然慧即智慧。

不同法相因中名慧。

果中名智。

故大论问曰何者是智慧。

答曰般若波罗蜜摄一切智慧故。

又四十三中译为智慧故。

沤和者。

放光经云。

沤和拘舍罗。

具足梵语也。

一念下。

释大义也。

一念之中权实双流。

照二谛无二之境。

中道之慧方为大慧。

应云大智慧。

就句稳顺而言大慧也。

以此推之。

双空之慧尚未为大。

以真俗别照不能一念兼之。

况二乘生空邪。

故疏云尔。

颕。

秀也。

亦出也。

余可知。

  疏。

初二句下。

有本云。

诸法实相。

殊失正理。

实相虽通。

般若详论。

义目性空之理。

如下云般若之门观空等。

以实相该於理智。

今以智为能见。

理为所见。

由见性空实相之理故成般若。

下论云。

万法虽实。

非照不得。

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等。

若以实相即般若。

复欲证谁邪。

亦对下方便之文。

势亦差异。

可细求之。

后二句下。

由一念两具。

所以观空不形容於证也。

非智先悲后。

复引令不滞於寂也。

出二乘者。

以彼厌弃有余入无余界。

永沉不起。

故下疏暗引楞伽及出现两经。

皆明二乘耽灭也。

楞伽第三云。

三昧酒所醉。

住於无漏界。

彼非究竟趣。

亦复不退转。

以得三昧身。

乃至劫不觉。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后悟。

声闻亦如是。

觉后当成佛。

出现品云。

佛子如来智慧大药王树。

唯除二处不能为作生长利益。

所谓二乘堕於无为广大深坑等。

净名云下。

具释。

  疏。

亦初下。

细详经论之意。

方便有二种。

一离相。

二化生。

此以大悲利物为方便。

后二下。

谓处生死界广行化利。

亦不为尘欲所染者。

以即悲之智。

无缘之慈。

了生界空。

度而无度。

所以不见染也。

若以离相为方便。

亦可悲智互为方便也。

净名下。

经文颇多。

略云。

以爱见心庄严佛土。

成就众生。

於空.无相.无作法中自调而伏。

是名无方便慧缚。

释曰。

此以植众德本为慧。

依爱见心中修之。

不能妄想故成缚也。

经云。

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等。

名有方便慧解(云云)。

又复观身无常.苦.空.无我是名为慧。

虽身有疾常在生死。

饶益一切而不厌倦。

是名方便等。

释曰。

前则离相名方便。

此则化生名方便。

论取化生也。

以无慧等者。

爱谓悲爱。

见谓取着。

谓缘众生界如己如亲。

见有可化。

不唯化有疲厌。

翻为见网所累。

没谓沉没。

生死界如林。

故不了法缘无缘。

故成有相之悲也。

欲谓贪欲。

坌污净心名尘。

此之五尘是凡夫所欲之境。

  疏。

涅盘为空者。

为对生死为有故也。

然空有多门。

随宗各异。

今顺论意故云尔尔。

后四句下。

前二句成前不染尘累。

后二句成前能不形证也。

二智双融者。

由无二体一念具故。

空有无二者。

缘生无性即是涅盘。

无性缘生即为生死。

但有二义殊无二体。

故法界无差别论云。

众生界清净。

应知即法身。

法身即涅盘。

涅盘即如来。

瞥然者。

说文曰。

暂见也。

今取一念少时之义。

谓菩萨见色莫非见空。

如良庖见牛目无全牛。

下句反此者。

解不厌有等之言也。

如观空时空即是色。

以不离色何尝瞥然而滞空邪。

符。

合也。

资。

藉也。

助也。

性宗修行之人。

初学是法。

须悲公平等。

成无住之行。

苟偏一行即没凡小。

引喻可知。

由空门下。

不修理行无以剪生死之稠林。

游涅盘之妙苑。

不修事行。

无以严清净之佛土。

尽染染之众生。

然理下。

谓理量智量。

生死涅盘义释如前。

  疏。

念谓等者。

释念二义。

一具慧之念名为慧念。

非念是慧也。

二者极少一念。

谓瞥然心起亦名一念。

事智名权。

与物推移。

唯宜是从。

故权有逆顺隐显等殊。

如涅盘说。

杀邪见婆罗门。

逆也。

权也。

大悲海云经。

仙人不食兔儿施身之肉。

赴火而死。

顺也。

常也。

儒者以权为反经合道。

如孟子男女授受不亲。

礼之常也。

嫂溺援之以手。

义之权也。

内教斋戒守信死而不犯。

常也。

大乘之戒成益即开。

权也。

今谓涉有利生。

宜小宜大宜显宜密。

万变千化不可一准。

故名权智。

理智名实。

照实相之理而无虚妄分别。

故叹其智妙者。

以一念中二智无违。

齐观二谛幽深之理。

非口舌能状。

唯力用其功者久之自仿尔。

故下勉云好思。

  疏。华梵者。华谓中华。即此界神州大夏也。灭与尽理亦相近。累尽名灭谛。谓审谛亦实也。谓苦实苦等。

  疏。结使者。正取诸惑。我法二执下所有种现俱为集谛。亦兼取诸业增长生死名集。解理者。理。治也。

  疏。

苦谛者。

有漏色心逼迫名苦。

一烦恼。

二业系。

三生死。

此三染事聚之一身。

故云杂也。

三障如下释之。

今约治道等者。

治谓修治。

此三治之已尽故。

若别说下。

依起信释也。

论广。

略云。

十信凡夫觉知前念起恶。

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

是信位能灭也。

惑有下。

根本惑即迷理而起。

如论云。

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

圭峰略钞释云。

不。

无也。

觉。

明也。

即根本无明。

枝末下。

即迷事而起。

然疏释大略。

论具云。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

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三相即业相。

转相。

现相也。

不觉即三相中无明也。

此惑方是枝末不觉也。

三相即名三细。

四粗者。

一智相。

二相续相。

三执取相。

四计名字相。

释义如彼。

生死亦二者。

界内生死名为分段。

分谓分限。

或延或促有分齐故。

段谓形段。

或长或短有定量故。

此则六道生死皆分段也。

界外生死名曰变易。

变。

转也。

转粗身为细质故。

易。

改也。

改短寿作长年故。

此则三乘生死皆变易也。

广释如别。

自地前下。

即彼论生灭相中之文。

论云。

粗中之粗凡夫境界。

彼疏云。

三贤位名内凡。

能觉此染故。

染体即执取计名字我执也。

又下论云。

不了一法界义者。

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等。

自见道等者。

疏亦大略。

为见道中断法执分别相续相。

出见已去。

乃至七地满心断法执俱生智相也。

此二种惑俱名粗中之细。

亦曰事识之惑。

断此惑尽。

分段亡也。

自八地等者。

十地究竟名为尽地。

谓八地中断现相。

入九地断见相。

十地穷至佛地始断业相。

尔时黎邪行苦变易生死尽也。

前二细中之粗。

菩萨所知境界。

后一细中之细。

是佛境界。

余文可知。

  疏。

涅盘等者。

若别有处应有边际。

有际则无常也。

小乘下。

世谓三世。

时世即有为诸相。

间谓中间。

谓三界有漏堕在其间。

四相迁灭。

三世流转。

此释该情非情一切法也。

若唯约正报说者。

五蕴始行名生。

五蕴散灭名死。

涅盘出世可知。

以二乘厌世间生死。

忻出世涅盘。

故大乘可了。

岂别等者。

界内界外方域也。

惑能下。

惑性智性无二性故。

仁王经云。

菩萨未成佛。

以菩提为烦恼。

菩萨成佛时。

以烦恼为菩提。

烦恼之相须断。

其性无二即般若也。

故云惑尽等。

业能下。

业能系果。

不自在故。

名不解脱。

业谢报亡。

了无系缚。

名之解脱。

故解脱者自在为义。

苦能下。

二种生死之苦能障法身真乐。

二死既其谢灭。

则法身之乐自显。

即以无苦为乐。

无别乐矣。

故此等者。

言三障三德敌体相对。

翻染成净。

故知三染即三德之诠门也。

既依染门诠示。

若无三染亦无三德自相可说。

何容更有一尽处尔。

又三德下。

亦依涅盘释。

彼经第二云。

何等名为秘密之藏。

犹如伊字。

三点若并则不成伊。

纵亦不成。

如摩酰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

三点若别亦不得成。

我亦如是。

解脱之法亦非涅盘。

如来之身亦非涅盘。

摩诃般若亦非涅盘。

三法各异亦非涅盘。

我今安住。

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盘。

如世伊字。

释曰。

出现钞略云。

并乃合为一体。

别乃各居一处。

竖明此三曰纵。

谓法身本有。

次修般若。

后得解脱等。

四德者。

常.乐.我.净也。

至本论释之。

恒沙义备者。

不唯三德四德也。

故起信略云。

所谓自体。

有大智慧光明义故。

乃至具足如是过於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等。

一心融拂者。

谓上三法一心融之。

无有差别之相。

等同一味。

一心三相曰融。

三相一心曰拂。

既融既拂。

相不可得。

名何名焉。

尤可下。

可解。

  疏。

物即缘会等者。

此论亦宗诸般若.智论.中论等作也。

如下所引可见。

物谓万物。

诸法之总名。

染谓染分依他。

如大品所列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

净谓净分依他。

亦如大品所列十力.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不共法.萨云若等。

古今等者。

亦摄一切之时也。

以下论说寒暑古今等故。

若唯约人事明之。

则生死去来动静迟速长幼逆顺是非彼此得丧穷通寿夭贫富贵贱高低等。

应世谛所摄皆物也。

以内修言之。

则行愿因果地位等。

然前后兼。

以论宗般若。

只可依经说诸法也。

不迁等者。

依宗中指之可知。

以缘生等者。

释成不迁之理也。

以一义故即一而弗化也。

故宗镜云。

大乘之法缘生无性。

生即不生。

灭即不灭。

故迁即不迁也。

今约下。

论亦兼有顿教之说也。

初终教者。

以此教说一切众生成佛之义。

极尽大乘之理。

故亦名实教。

诠如藏性中实之道故。

随缘下。

谓随染缘则有世间诸法。

随净缘则有出世诸法。

迁即不迁者。

非迁外说不迁也。

初门以理在乎事中。

故随事而迁也。

以理有随缘义。

故起信云。

谓如来藏不生不灭。

与生灭和合即随缘义。

乃至成阿黎邪识。

此识之相生灭即藏性生灭。

以识相是真妄和合成故。

具非异义。

故引楞伽。

即唐译第五卷中文。

具云。

如来藏受苦乐。

与因俱有生灭。

言因者。

善不善也。

不增减经可知。

第二门以事从理。

从犹合也。

引仁王彼初卷也。

烦恼菩提。

物也。

第一义。

理也。

一义故迁即不迁也。

楞伽下。

同前卷。

眼等五识者。

体义。

聚义。

依义名身。

非流转者。

五识性空故。

亦即实相故。

三此二下。

谓前之二门随义排次。

法必同时矣。

故此一门双融前二。

令二销镕。

迁与不迁交彻一际也。

此中取义正唯第三。

然非前二。

此门不成故。

初门俱迁。

次门俱不迁。

此门即迁不迁。

方尽一题之义。

总包一论之玄也。

又约唯迁。

则堕断见。

无罪无福等。

若唯不迁。

则着常见。

凡应定凡圣应定圣。

有无穷之过。

今明不迁而迁。

迁即不迁。

诸过齐丧。

所引涅盘即第八卷云。

善男子。

鸟有二种。

一名迦邻提。

二名鸳鸯。

游止共俱。

不相舍离。

第三卷云云。

何解满字及与半字义。

云何共圣行如娑罗娑鸟。

迦邻提日月等。

清凉云。

如此方鸳鸯鸟配偶相将。

古诗云。

暂分岛屿犹回首。

只渡寒溪亦共飞。

以喻常无常二不相离也。

引净名。

即经第一卷。

清凉下。

即玄谈大钞说也。

然此门中连引三文。

皆证迁即不迁也。

顿教者。

谓直诠真性言绝之理。

名之为顿。

法法下。

如起信云。

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等。

若一念下。

即清凉答顺宗皇帝心要中文。

次云此照体独立。

物我皆如。

非迁下。

双遮令忘言会旨。

仍名下。

方便安立假以悟物也。

华严。

即第十九文。

次此云。

亦复无有灭。

若能如是解。

斯人见如来。

若依下。

彼钞第一。

今此下。

初证终教。

次证顿也。

  疏。

将明等者。

迷悟对辨也。

言倒者不迁见迁故成迷倒。

初句等者。

如上列举生死二法互待互谢迁变云为未尝少息。

列子天瑞篇亦云。

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哉。

庄子田子方篇云。

日出东方。

入於西极。

万物莫不比方。

乃至是出则存。

是入则亡。

万物亦然。

有待也而死。

有待也而生。

又云。

生有所乎萌。

死有所乎归。

始终相反乎无端。

而莫知乎所穷邪。

次句通一切时者。

大小诸劫四序昼夜古今延促乃至剎那一念也。

缘有者。

缘生之有也。

后句等者。

凡夫目未禀外内之教者。

此辈心识粗浅。

但知一期生死。

不达剎那生灭。

外道计冥性是常。

微尘常。

方常等。

自冥生觉等皆无常。

亦正为下。

法相说法身是凝然常。

报化之身皆有为无漏。

如大疏具示。

以一下。

此论唯一乘之义。

形对三乘唯见(云云)。

在疏如涅盘说。

吾今此身即是常身。

法身是亦迁即不迁也。

  疏。

论主等者。

法华等经皆以一乘会破三乘。

故涅盘第二十三卷说三种恶觉。

一云实无三乘颠倒心故。

言有三乘一实之道真实不虚。

颠倒心故言无一实。

乃至常为诸佛菩萨之所呵责。

故论主将欲引摄迁与不迁殊见之流。

故於文前举其所谬以抑之也。

  疏。

然实教下。

涅盘.华严等经处尤多离文字也。

经云。

诸法不来不去。

非因非缘。

不生不灭。

无取无舍。

不增不减。

乃至非是文字之所辨说。

法华即第一上句。

云是法住法位(云云)。

释云。

法位即真如异名。

法住於理故相常住也。

  疏。

然动静多体者。

浅则非情名静有情名动。

息事名静作事名动。

向夜名静涉昼名动等。

深则定静而慧动。

真静而俗动。

世出世等可例说之。

且约下。

依理事无碍之境。

权实双彰之心释也。

问。

真谛与理何别邪。

答。

真通而理狭。

以真亦通事也。

如八谛对分可知。

今以真俗理事合取。

真且属理。

动静之意在文可知。

心者下。

起信疏解直心云。

向理之心无别岐路。

故沤和涉有。

依有境说其动可知。

余文易了。

论中等者。

推绎约心境释之所以也。

求之舍之非心如何。

  疏。

动静等者。

迷夫任生灭之心。

迁则一向谓迁。

不迁则一向谓不迁。

焉知去住元空。

动静一理。

若是芳舟运而岸亦何移。

轻云卷而月元无骤。

世间下。

世间动也。

出世静也。

而殊见者不知世间相虚即出世间故。

智论二十七广破此见。

略云。

世间相即是出世间。

更无所复。

又依计者。

依他遍计动也。

圆成实性静也。

依计性空亦即圆成。

如何异计。

  疏。

了义者。

拣权渐非了之教也。

保执下。

叔世浇浮智慧偏浅。

博识会理者鲜。

专门党情者多。

信有疑空向权背实。

真如受熏谓起信之悞译。

谈有为空斥清辨之谬陈。

若辈多矣。

闻亦寒心。

何者。

起信本摄经之论。

奘尚弘传。

清辨实圣人之徒。

护法见让。

宁容萤火轻议日光。

戒之戒之。

勿招犁舌。

疏意可晓。

但随难释之。

伸。

舒也。

展也。

正同下。

圆觉序也。

彼说圆觉了义隐匿於龙宫海藏之中无人弘阐。

如阳春雪曲唱者稀而和者寡。

权浅之典人竟传之。

如下里巴歌讴者多而应者繁也。

然四论等者。

略彰四论之因起也。

排。

挫也。

所见乖於正理云异。

叙异可知。

  疏。竟辨等者。群异之中谈不异之妙。从其人则乖法。顺其法则违人。所以难言也。

  疏。

初二句等者。

出难言之所以也。

疏颇明了不烦再述。

宝所者。

法华第三云。

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等。

盖以一乘为珍宝处也。

老氏者。

彼执大象篇云。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谓闻道清虚少私寡欲。

不美常人也耶。

  疏。

承前等者。

谓立功者不辞乎难。

成仁者不有乎躬。

党理者任逆其情。

正物者弗顾其谤。

上士下。

老氏德篇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则大笑之。

谓笑其道之质朴也。

论拟彼书成辞。

疏中避繁。

故小变其文节而释之也。

  疏。初句等者。目击耳闻之事。色声香味之相。故近也。此则事相故近。理性故远。

  疏。

然者下。

此中必然。

有三意焉。

一要能诠了义之言不滞而流行。

二在所诠不迁之理明了。

三欲异见迷子悟入也。

欲罢下。

解不能自已也。

然出论语。

彼子罕篇云。

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盖颜回叹孔子也。

依言等者。

谓真谛故无说无示。

俗谛故因言显理也。

故宝性论初云。

世谛者谓世间所用之事。

名字章句言语所说故。

真一等者。

即中道不迁之理。

不居动静二边故。

谦也者。

谦虚待物。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故易曰。

劳谦君子有终吉。

论主之谓焉。

小人少有所得则语气昂昂。

眼高四海傍若无人。

唯怀矜恃之情。

焉有逊恭之节。

未得尺寸名已落增上慢。

  疏。

双引等者。

然此论式。

初须略示正理。

次出异见。

后方广陈。

自引放光以下。

略示正理。

自缘使真言以下。

出异见。

为起论之由矣。

然不能自已以降。

方广陈正论。

余文可晓。

缘集等者。

法之去来在缘之离合。

法之自性何去何来。

故来之与去竟无方处也。

放光第十七云。

诸法亦不来亦不去。

亦不合亦不散等。

疏引放光大品。

全依南藏。

颇异北本。

如善财下。

举事以明。

华严七十九略云。

善财白弥勒言。

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

弥勒弹指其门即开。

命善财入。

善财入已乃至见楼阁中广博严事。

於后弥勒菩萨即摄神力。

上之严事悉不成就。

善财问言。

此庄严事何处去邪。

弥勒答言。

於来处去乃至云无有去处。

不能具引。

疏中撮略经之大义释之。

令人易见。

当处等二句。

楞严经文。

中观即第一破去来品。

亦义引之也。

论偈云。

动处则有去。

如今云观方知彼去也。

次前偈云。

已去无有去。

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

去时亦无去。

如今云。

去者不至方。

长行释意云。

已去故无有去。

业若未去。

未有去法去时亦无去者。

名半去半未去。

意云。

如一步初举未有所至。

故云半去半不去。

若此亦不离已去未去。

故去相本空而不至方也。

疏中所引是此品最后之文。

示三法相待而起。

其性本空。

知不迁也。

去法者即去业。

故长行云。

随有作业处是中应有去等。

此论下。

会今论意。

随俗言迁。

顺真则不迁也。

涅盘第二十一云。

佛问东方琉璃光菩萨言。

善男子。

汝为到来。

为不到来。

答言。

世尊。

到亦不来。

不到亦不来。

乃至云若人见有众生性者。

有来不来。

我今不见众生定性。

云何当言有来不来。

有憍慢者见有去来。

无憍慢者则无去来等。

  疏。经论下。指上所引释舍也。

  疏。初三句等者。疏中间而释之可见。

  疏。

同见等者。

物境是一。

迷悟见殊。

如二人同席一醒一醉。

醉者见天地反覆房宇摇荡。

醒者见之无一动者。

迷悟见法其亦如是。

中吴下。

惑者逆物未达不迁。

茅塞其心。

悟人顺物能通。

若发其覆也。

  疏。净源下。道。目理也。亦性也。

  疏。

无始等者。

准起信论。

谓一切染法始於无明。

更无始於无明者。

遍计妄想念念生灭名之为情。

以情取法法法皆转。

致令昏衢劫劫苦海茫茫。

论主见之故为伤也。

  疏。

初句泛责者。

泛然总责。

六根所对六识所遇皆然。

论中举自例诸也。

耳得之而为声。

目得之而为色。

未达声色性空之理。

故云莫觉也。

贤首下。

还源观序文。

次此。

前云真空滞於心首。

恒为缘虑之场。

意谓声色性空即是实际。

次二句下。

迷者幸知往物不来。

即可达其今物亦不去。

如何却计今物迁往邪。

故往物者唯住往者之法位。

不能来今。

今物者亦即今日之性空。

何能至往。

不迁之理申述至此。

虽疑网千重亦可一时隳裂。

莫嫌露布太晓。

  疏。

以古等者。

出意释理。

亦昭着可解。

尧舜。

五帝之二。

仁义之主。

人到于今称之。

故举此也。

此中等者。

古。

过去也。

今。

现在也。

以过现例准未来。

未来之物亦自在乎未来。

不至于今也。

然三世之时亦众生妄想分别之所显现。

依物而说元无实体。

故十卷楞伽第一云。

佛告楞伽王。

汝言过去者即分别相。

未来.现在分别亦尔。

  疏。以今等者。义势不殊於前。但互望不同。但改向作今。改今作向。来应作去。但去字不应作来也。

  疏。

释成等者。

谓无今亦不立昔。

去来亦尔。

如前说凡诸二之数。

如是非高下等。

皆互缘互生实无自性。

常情下。

迷悟对释。

常情以所见之法。

不识唯心所现。

因缘所生。

如幻如梦如影如响。

於梦幻中谓生谓灭。

反为虚相转动分别之心。

悟士了知缘生性空。

唯心所现。

去来无相。

譬之同舟济壑。

一见岸移一了舟行。

互不相是谁得谁失。

不为所转。

予昔下。

彼录第七云。

惑者则为无常不住新新生灭而谓之迁。

若智者则了性空无知念念无生谓之不迁。

又曰。

若能见法是心。

随缘了性。

无一法从外而入。

无一法从内而生。

无一法和合而有。

无一法自然而成。

如是则尚不见一微毫住相。

宁观万法有去来。

斯乃彻底明宗也(云云)。

甚妙甚妙。

可返照味之。

不可下见论文谈物。

未知物即性空之理。

一向物上求之。

云前尘非后尘。

前步非后步等。

谬之谬矣。

  疏。

南华者。

庄子书亦名南华经。

即彼田子房篇也。

文多。

略云。

丘以是日徂吾终身等(云云)。

在疏徂。

往也。

言世态迁流日日徂也。

交臂之义。

诸说不同。

疏用郭象等旧义可见。

然具详庄子之说。

孔颜谈道其理深远。

亦彷佛有不迁之说。

恨其人已去其书独存。

味乎糟粕不具见其真也。

有心力者亦可以咀之。

东坡赤壁赋亦云。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疏。通结下。朕。初兆也。

  疏。

连引等者。

疏总示之。

亦通於物者。

时亦物也。

旋岚者。

智论十一云。

大劫尽时。

毗蓝风起。

吹须弥如烂草等。

大疏云。

亦云随岚。

皆梵音轻重。

即兴云之风。

北方风也。

亦是坏劫时风。

余可知。

白驹者。

即窗隙日影中飞埃也。

飘驰甚疾。

古人亦喻光阴急促。

如杜工部诗云。

身世白驹催游气。

即庄子旧解。

若[?/鬲]斋解又云。

游丝即空中时有拂人之面者谓之游丝。

眼力不可见之。

然窗隙飞埃甚正。

故鼓吹诗云。

窗里日光飞野马是也。

驶。

马行疾也。

日月等者。

俱舍颂云。

夜半日没中。

日出四洲等。

谓如此方夜半。

西牛货洲则日没。

北郁单越日中。

东弗提婆日出等。

故一昼夜周四天下。

余文旨不异前。

  疏。

情计等者。

诞。

虚也。

妄也。

达观等者。

达。

悟也。

亦通也。

观。

洞视也。

亦禅家所谓具眼者。

体。

犹会也。

究也。

文旨已备者。

上乃约文敷旨。

理亦极成也。

自此而下。

会通内外之典。

令知殊途同归也。

  疏。

潜妨者。

含其问意。

梵网者。

即彼经序文。

诸经者。

涅盘二十三云。

人命不停。

过於山水。

今日虽存。

明亦难保。

云何纵心。

令住恶法。

壮色不停。

犹如奔马等。

  疏。

初二句等者。

如法华第二云。

以佛教门出三界苦。

谓闻四谛之教。

悟生空之理。

修无常等道。

证预流等果。

此中正要无常等行。

若广释甚繁。

缘谓下。

智论第十八云。

辟支佛有二种。

一名独觉。

二名因缘觉。

独觉是今世成道。

自觉不从他闻故。

因缘觉者。

是人先世因缘故。

独出智慧不从他闻。

等如一国王出在园中游戏。

清朝见林树华果蔚茂甚可爱乐。

王食已而卧。

王诸夫人婇女皆共取华毁折林树。

王觉已见林毁坏而自觉悟一切世间无常变坏皆亦如是。

思惟是已无漏道心生。

断诸结使。

得辟支佛道。

具六神通等。

释曰。

论中觉缘离以即真。

谓觉缘起诸法无常。

离诸结使。

得无漏智。

名即真也。

与智度因缘少殊。

修无常是同。

广释如别。

  疏。

通前等者。

前亦潜妨。

此亦潜通。

研。

穷也。

复。

审也。

言权旨实者。

如谈无常密显常义等。

以常无常亦相待起。

不相离故。

偏见之士如言生解。

闻东迷西。

圆见之流闻一知二。

涅盘下。

经第九略云。

先陀婆。

西域呼先陀婆。

一名四实。

如是盐器水马皆名先陀婆。

  疏。

此理等者。

可以神妙之智以会其理。

不可随识守名言事相之情求也。

楞伽下。

唐译第五略云。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

世尊。

如经中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如恒河沙。

此当云何。

为如言而受。

为别有义。

佛告大慧。

勿如言而受乃至广说。

生公即竺法汰之资。

亦学於什公。

初法显三藏出六卷泥洹经。

彼第六卷除阐提不得成佛。

生公讲至於此。

评曰。

夫禀质二仪皆涅盘正因。

阐提含生之类。

何独不得成佛。

应此经度未尽尔。

是时智公守文。

生公执理。

往复移时僧多从智。

竟为宋文帝黜。

生虎丘后至庐山。

得新译大经。

生公且讲且解。

每至阐提有佛性之言。

诸师俛首扼腕而惭。

初生公被黜。

含垢忍死以待圣经。

此经既至。

证白不谬。

说经才了。

即嘱累众曰。

生为此经未至。

忍死来久(云云)。

可善流布。

见麈尾纷然坠地而化。

时号忍死菩萨也。

希声者。

老氏云。

大音希声。

今谓生公违经谈理千古绝唱。

准式者。

可为标准轨式也。

然唯等者。

却戒之也。

世有好名之流。

狂简僭儗妄生穿凿斐然成章者。

是诚厉女效颦。

枭慕鹦语。

古人云。

离经一字便同魔说。

  疏。

既贵等者。

蹑前以明也。

防。

堤防也。

此之二说等者。

准略钞。

会涅盘经意。

倒有二种。

一凡夫本四倒。

谓凡夫於身无常计常等。

故佛初成道说无常等以破之。

二二乘末四倒。

二乘之人修前无常等行以出三界。

然未识法身常乐之理。

故此经中佛性妙有涅盘四德以破之。

广如彼经说。

第二卷说非迁等者。

第一义谛一切叵说。

  疏。

双引下。

引成具经乃义引之。

智论五十一云。

一切诸法不动相故。

是法无来处无去处无处住等。

疏中分之。

各证前义太晓然也。

皆对治等者。

即大论。

彼有四种。

疏略示二。

若经中说中道佛性之理。

名第一义谛悉檀也。

  疏。若经等者。经论但破执常非常之情。诸法之实不必随言去留也。故经论之言虽各一偏。其旨未尝不圆也。

  疏。

初二句等者。

此一段疏节释论文。

显非重繁。

各有义意。

然旨不殊前。

所以下。

前举二乘禀非常之教以证小果。

今此但会所禀之教含有权实。

更不会人修之所以。

故疏示之云尔。

然以论意酌之。

教含权实。

二乘见权而昧实故。

但住化城未及宝所。

及至法华与开方便之门而示真实之相。

  疏。

此会等者。

内篇太宗师名也。

彼有三藏。

藏舟於壑。

藏山於泽。

藏天下於天下。

文多不引。

固。

牢也。

疏中直解。

贵令易省。

寓言者。

谓假寓其辞。

非实事也。

彼书寓言者多。

不能广示。

四梵志如常闻。

新新下。

亦全用朱文公熹注释。

  疏。二典等者。方便善巧引摄他宗。令信内法也。

  疏。

孔子等者。

顺世教说。

智出人表。

即名圣人。

非如内宗。

智与理冥为圣也。

故孟子云。

麒麟之於走兽。

凤凰之於飞鸟。

泰山之於丘垤。

河海之於行潦。

类也。

圣人之於民亦类也。

出乎其类。

拔乎其萃。

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者也。

庄周着书三十二篇。

祖黄老。

述自然。

以毁仁义蔑礼乐故。

儒者斥其不经。

而为诸子之冠。

人难尽之者。

圣人之所到。

圣典之妙趣。

而凡情未尽识也。

古人云。

以小视大则不尽。

  疏。

此出下。

且一年为一变尔。

细而求之。

如楞严第二。

波斯匿王云。

岂唯年变亦兼月化。

何直月化兼又日迁。

沉思谛观。

剎那剎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等。

形亦下。

亦随年月乃至剎那新新而变。

少壮下。

且约百年为论。

实亦念念异也。

若此则念念体异。

执之为一故成倍迷。

楞严云。

迷中倍迷。

谓迷相一倍之多也。

若知下。

出不迁之义。

亦前后剎那随变随异。

分分各住复何相到。

故法华云。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以诸法缘生体用俱离。

即有即空有之分位。

即实相性空之位也。

所以即迁而不迁。

问明品偈云。

诸法无作用。

亦无有体性。

又云。

譬如河中水。

湍流竟奔逝。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以体用俱空故不相知也。

  疏。

此以等者。

显示论文善巧也。

如前引内教以声闻等内事明之。

此引外典乃以梵志外事证之。

不善作者之妙奇。

何能知此论之巧辩哉。

余文可知。

纳婚曰娶。

贵续其后也。

似昔人诸法无分。

不善於俗也。

若是昔人则异位通同。

不善於真也。

故白首梵志特今日之新吾。

朱颜梵志元在昔之故物矣。

梵志一也。

然朱白体殊。

故似是而非真是也。

庄子田子房略云。

仲尼告颜回曰。

汝虽忘乎故吾。

吾有不忘之者存等。

  疏。源师下。负。载也。荷也。无常大化之力。负天地而趋。载万法而走。实有力之大者也。

  疏。

初至等者。

此意谓圆器受法。

览之殊文。

解其同理。

与夫守株待兔执迹求象者天壤隔矣。

根行下。

根谓根器。

即上中下。

行谓信行。

乐谓好乐。

欲谓希欲。

故起信云。

以诸众生根行不等。

受解缘别。

依一真等者。

梁摄论意盖无不从此法界流。

诸宗多引。

此不疣赘。

八万下。

且约对治八万四千烦恼举数。

其实恒沙。

俱舍等云。

牟尼说法蕴。

数有八十千。

起信云。

如是具足恒沙不思议佛法等。

梵网下。

彼经略云。

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

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

各各不同别异无量。

佛教门亦复如是。

其旨下。

教虽差别。

皆为中道实相尔。

如法华说。

三世诸佛种种譬喻言词演说诸法。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故人之学教不应偏解。

以教望机若常非常皆防情之说。

以圣人望。

教唯宜舍权入实。

以於凡有益故。

原佛下。

亦法华第一云。

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

一事谓一乘知见也。

而为众生演说诸法。

以此量之。

说非常教本为常也。

若以理推之。

则一切诸法必二义兼之。

如娑罗娑鸟等。

若反迷之悟。

则唯示不迁。

故题云物不迁也。

  疏。

随声等者。

责守文滞理之士也。

声。

名言也。

然随声取义有五过失。

如十地论说圆音者。

略示云。

谓如来一音之中具一切音。

说种种法。

徧投诸类。

如出现广示。

今此取义。

令於一法圆解多义。

多义归於一实。

不可闻迁只悟无常等。

  疏。古今下。谓不可指古是今等。

  疏。初有等者。谓依不动不来各陈三句也。甚易。

  疏。

初二句等者。

众典万殊故曰群籍。

千门异说故曰百家。

然上等者。

通指向上论文。

例诸者。

谓苦空无我等。

或说苦下多在小乘。

或说常下多在大乘。

然大乘中亦有一经而双彰者。

如涅盘说药分千品。

喻教差。

愈病无殊。

喻旨一也。

教海等者。

以悟心为主也。

封。

守也。

昔有江行而失剑者。

刻舟以记之。

随行殊方犹指刻舟处失之。

迷之甚矣。

刻舟喻守文。

失剑譬迷旨。

刻舟弗获于剑。

守文焉能悟真。

疮疣者。

谓不能忘言求旨。

反成文字之病。

役心焦思徒致功力尔。

  疏。自此等者。分科也。上论虽谈今古三世之时。仍对物明之。故成异也。

  疏。谓凡下。迷悟对辨可了。云泥者。儒者以高低相悬谓云泥也。

  疏。言似相反者。谓互相违反。亦老氏文。如前指去住虽殊其致一也。

  疏。执迁等者。求。推求也。谓於今日寻古日也。下但反此。

  疏。

文通等者。

疏以古今二相双释之。

然执者下。

迷人常情但计今去古为迁。

如古诗云。

昨见春条绿。

那知秋叶黄。

蝉声犹未断。

寒雁已成行。

又云。

屈指千万世。

过如霹雳忙。

皆谓世态迅速迁去也。

迁之渐久以成古。

且以理求之。

但积时以成古。

终不迁时而成於古。

况时者剎那堕灭。

性亦无在。

特妄想分别计有三世。

故维摩经云。

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论智者解达也。疏中括而示之。

  疏。

四象即四时下易系辞云。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等。

解云。

四象。

木火金水也。

今谓四时者。

以论云风驰。

故曰时也。

盖依四象转取之。

木王於春。

火王於夏。

金王於秋。

水王於冬也。

璇玑等者。

瑶疏云。

一天枢。

二璇。

三玑。

四权。

五衡。

六开阳。

七瑶光。

辰谓辰星一点。

此方观之在北。

即论语云。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是也。

谓三台七星等皆绕此而行。

一昼夜一周天。

如电而卷。

言疾迁也。

源师下。

以所解理正。

故名而取之。

远公即庐山远法师。

答什公之偈略云。

本端竟何从。

起灭有无际。

一毫涉动境。

成此颓山势。

释曰。

生死二法。

穷之无本端也。

如中论说。

生在前邪。

不死何生。

死在前也。

不生何死。

如是推之无端首也。

起灭即生死。

有无际者。

谓此二法缘会而有。

有非真有缘离则无。

如论初说。

一毫等者。

谓迷此性空之理。

迷情一毫初起。

即涉生死纷动之境。

山崩曰颓。

谓生死一起。

势难可止。

如山一颓落也。

此约迷说。

悟可例知。

  疏。初句利他者。且依法相宗说。二利之行经三阿僧祇劫方满因位。论言万世百劫。且属对以举数。修炼者。谓修进炼磨也。问者。假问以起下文。

  疏。

初句下。

论语之义。

劝人进学。

具云。

譬如为山。

虽覆一篑。

进。

吾进也。

解云。

为山九仞。

功始一篑。

进之不已。

九仞遂成。

进之在我。

故云吾进也。

老氏亦云。

九层之台起於累土。

积土下。

就喻以明。

运行下。

约法以明。

谓果自因招。

非因不果。

果既昭然。

知因不化。

后句下。

彼六十四篇中文。

仗亦托也。

由初下。

亦喻显也。

千谓千里。

就其句法但云千。

由行下。

亦就法显理不异前。

通喻二行者。

行虽有二果。

法唯一故。

通证也。

但举下。

中间之行例同初因。

皆不灭也。

大疏者。

即华严大疏。

说佛身十种无碍。

此即因果无碍也。

彼宗以因果交彻互不相碍为玄门无碍之义。

今取果中见因一分之义以证因行不化。

云云者。

经云。

一切功用犹如一念。

即不迁也。

圭峰释云。

今一念备知。

炳然齐现。

犹琉璃瓶盛多芥子。

义甚同前。

前问下。

指疏谓三世互因互待而起。

念若不生三世相泯。

则一性显矣。

论约下。

若因若时皆名为事。

事法体虚即同真也。

  疏。

真流等者。

亦悬谈文。

彼云。

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

为此宗中先悟毗卢法界。

后修普贤行海。

悟理起行名为真流。

此行无相无住。

一一契真。

以契真故所以不迁。

若住下。

意用永嘉禅师证道歌。

彼云。

住相布施生天福。

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

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等。

  疏。

三灾等者。

准劫章颂。

一增一减为一劫。

经八十增减火灾方起坏三千界。

乃至初禅八火之后水灾乃起。

七水灾后风灾乃动。

如彼广说。

酷。

虐也。

沦。

灭也。

余可省。

  疏。

初句中等者。

佛性论以佛性因中名应得。

果中名至得。

二位相远者。

因不至果故。

因若至果。

果应是因。

亦因果同位。

有无穷过。

因因而果者。

显果自因招也。

果非因招。

应是自然。

亦无穷过。

又果不俱因。

显因非常。

因因而果。

知因不断。

虽举果下。

恐人悞解。

唯依因果事上谈不迁之义。

故会归性空之理。

问者。

假此以辨论旨也。

前者。

如前论云。

诸法无所从来等。

当知因行诸法之一也。

何劳再辨。

答义可知。

故知论之义脉始终有在。

唐捐者。

唐。

虚也。

捐。

弃也。

童子下。

约喻辨因。

读书喻因。

至熟喻果。

若云书功随灭。

应不至熟。

既至於熟。

知前功不化。

随相等者。

如童子读书之相。

意识心思与眼识等俱。

前念熏后。

后念引前。

尚至於熟。

此法相义也。

但约熏引剎那相续连至后位。

其实前灭后生。

因化果起。

不同性宗称理之行。

与理终始。

理不违事。

因相历然。

事不违理。

即因不化。

所以下。

前论虽有如来之称。

但举果显因。

因理既明。

果性自显。

疏引佛果亦清凉义。

报身有为也。

法身无为也。

由非一异即迁不迁。

吾今下。

涅盘文。

此身即化身也。

常身即法身也。

  疏。

无谓等者。

此中二义。

一假设之辞。

假令天崩地陷亦无谓不静等。

二据实而说。

天地亦缘生之法。

有成有坏。

当天地倒覆之时亦变之大者。

苟识性空即无变。

洪流如水灾者。

至二禅是也。

列子汤问篇云。

然则天地亦物也。

物有不足。

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

缺断鳌足以立四极。

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

怒而触不周之山。

折天柱。

绝地维。

故天倾西北。

日月星辰就焉。

地不满东南。

百川水潦归焉。

此亦言有坏。

未知所以大坏之理也。

又天瑞篇略云。

杞人忧天地崩坠。

身无所寄。

人晓之曰。

天积气而成。

地积块而成。

终日於中行止。

柰何忧崩坠乎。

长卢子闻而笑之曰。

虹霓云雾风雨四时积气以成天。

山岳河海金石水火积形以成地。

既积之矣。

奚谓不坏。

夫天地空中一细物有中之巨者。

忧其坏者诚为大远。

言其不坏亦未是也。

然论亦潜用庄子意。

彼逍遥篇云。

夫大寖稽天而不溺。

稽。

犹至也。

旨不别前。

疏词可了。

清宁者。

老氏云。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等。

今以清宁目不迁也。

千门下。

以宗中会缘性空但一义尔。

论词风云变化霞彩交张。

百态千状乍现乍隐。

但以宗义求之无不通矣。

  疏。

反显等者。

贤首宗中物外谈空为断。

空外明有为常。

即有而空即空而有。

中道见解也。

清凉下。

引证。

次云言象非近。

虚怀体之而目击。

禅书载秦主览此论以盏掷地而辟问法师曰。

岂非迁乎。

论主默然。

是何鄙野之谈。

不近理甚矣。

以秦主之识法。

不应有斯问。

以论主之英悟。

亦不应有斯默。

假令问之。

则必答曰。

盏缘生一物也。

以生灭之心对之。

有完有破。

性空之智印之。

无生无灭。

以体用本寂。

完破异位。

故缘集则完。

缘离则破。

完破在缘不在於盏。

若此完不自於破来。

破亦不从完至。

两不相至。

性各住於一世矣。

鄙解浅浅亦可以通。

况论主之高悟哉。

此论亦宗诸般若及中论等而作之。

  疏。

一切等者。

除第一真谛。

於世谛中所有世间五阴.十二入.十八界。

以至出世诸法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萨云若等。

有为之法从缘所生皆不真也。

不真故空。

如放光第七云。

五阴不真故空。

及五阴菩萨等无有异。

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皆无端绪。

诸佛法空。

佛法寂。

佛法不真。

等如幻等者。

经有十喻。

如梦。

如光。

如影。

如响。

如阳焰。

如变化。

如镜中像。

如水中月。

如乾闼婆城等。

故自体空也。

当知诸法但有名字。

何有实体。

於相不真。

於性本空。

相虽不真缘起非无。

性本自空从缘非有。

非有非无第一真也。

下论云。

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

有其所以不无等。

又曰。

触物而一等。

广引恐繁。

放光第七云。

须菩提告舍利弗。

诸法亦不聚亦不散。

舍利弗言。

何等不聚。

何等不散。

须菩提言。

五阴乃至善法恶法。

有为无为。

有漏无漏法。

亦不聚亦不散。

何以故。

自性尔故。

以是诸法亦不有亦不无等。

其文非一。

  疏。

初句依经标牒者。

亦义引。

此辨无生之理也。

诸摩诃衍中皆示此理为大乘之标相。

般若尤多。

中论宗而释之。

今疏从之也。

约心下。

般若心也。

以无生之般若。

照无生之妙理。

亦非有照亦非无照。

故论云。

玄鉴之妙趣也。

宗体者。

此性空之理是万物所宗之体。

胜义下。

谓诸法约相名世俗谛。

约性名胜义谛。

此谛超出俗世。

故疏云无上。

广解诸谛差别之相如别。

有无者。

下论云。

缘起故非无。

从缘故非有等。

一异者。

中论明中道离於八法。

故论初云。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等。

今略云一异。

论又云。

若一则无缘。

若异则无相续等言。

等者。

等余生灭断常来去也。

文多不引。

非自下。

论义也。

破因缘品偈云。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然中论本颂龙树菩萨造。

长行即青目梵志所释。

今略依长行以解前颂。

不自生者。

谓万物无有从自体生。

必待众因缘而后起。

亦不从他生者。

谓自无故他亦无有。

何者。

以有自故有他。

自既不生。

他岂能有。

释曰。

此义以诸法为自。

以因缘为他。

故前云万物无有从自体生。

必待众因缘。

若余宗亦以因为自。

以缘为他。

然义亦相有广破。

如大钞。

不共者破自他和合共生义也。

论中共生则有二过。

一自生过。

二他生过。

不无因者。

无因而有则为常也。

应善恶果报不从因招。

布施持戒应堕地狱。

十恶五逆应生天上。

言亦非作者者。

西域外道计万物生灭谓有作者。

准中论。

或计万物从自在天生。

从韦纽天生。

从时从世生。

从变化从自然生等。

然此方亦计造化有主。

古人云。

造物小儿多伎俩。

又接华诗云。

可笑化工无定准。

翻红弄紫只由人。

皆见万物生灭变化迁移由化工使之。

以西域计有作者。

自然之计。

此方有之。

下亦略示。

尚未达因缘生法之理。

况识缘生虚假其性本空之理乎。

无生下。

会释中道第一义真。

以二谛相即。

故云无生而生等。

余可知。

  疏。反显者。唯圣人无生之智照前无生之理也。

  疏。

果极一句。

依佛位明之。

示化一句。

同类成名。

如下云。

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等。

无上士者。

会如来十号之一也。

内通者。

照理名内。

出。

超也。

释神心。

悉觉下。

华严第六十卷中文。

外应者。

照事名外。

极视下。

谓权智纵目观色。

极耳听声。

具於五欲之境。

略言声色也。

了本虚故色不能胶。

声亦不制也。

难陀爱孙陀罗而归家。

为色胶也。

迦叶听琉璃琴而起舞。

为声制也。

故知未了物虚物即累其神明尔。

智论十七说有优婆塞一与众估客远出治生。

是时寒雪。

夜行失伴。

在一石窟中住。

时山神变为一女。

来欲试之。

说此偈言。

白雪覆山地。

鸟兽皆隐藏。

我独无所恃。

惟愿见愍伤。

优婆塞两手掩耳而答偈言。

无羞弊恶人。

设此不净言。

水漂火烧去。

不欲闻此声。

有妇心不欲。

何况造邪淫。

乃至为之失身命。

如蛾赴灯火。

山神闻此偈已。

即擎此人送至伴中。

着声者。

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

甄陀罗女於雪山池中浴。

闻其歌声即失禅定。

心醉狂逸不能自持。

譬如大风吹诸林树。

闻此细妙柔软清净。

生邪念想。

是故不觉心狂。

今世失诸功德。

后世当堕恶道。

着香者。

如阿罗汉常入龙宫。

食已以钵授沙弥令洗。

钵中有残饭数粒。

沙弥嗅之甚美。

便作方便入师绳床下。

两手捉绳床俱入龙宫。

龙言。

此未得道何以将来。

师言不觉。

沙弥得饭食。

又见龙女身体端正香妙无比。

心大染着。

即作要愿。

我当作福夺此龙处。

居其宫殿。

龙言。

后莫将此沙弥来。

沙弥还已。

一心布施持戒专求所愿。

愿早作龙。

是时绕寺足下水出。

自知必得作龙。

径至师本入处大池边。

以袈裟覆头而入即死。

变为大龙。

福德大故即杀彼龙。

举池尽赤。

未尔之前诸师及僧呵之。

沙弥言。

我心已定。

心相已出。

时师将众僧就池观之。

如是因缘由着香故。

着味者。

如一沙弥心常爱酪。

檀越饷僧酪时。

沙弥每得残分。

心中爱着乐喜不离。

命终之后生此残酪瓶中。

沙弥师得阿罗汉道。

分酪时语言。

徐徐莫伤此爱酪沙弥。

诸人言。

此是虫。

何以言爱酪沙弥。

答言。

此虫本是我沙弥。

但坐贪爱残酪。

故生此瓶中。

师得酪分。

虫在中来。

师言。

爱酪人。

汝何以来。

即以酪与之。

着触者。

如波罗柰国山中有仙人。

以仲春之月於澡盘中小便。

见鹿合会淫心即动。

精流盘中。

鹿饮有孕。

产子似人。

鹿足一角。

仙庵边而生。

见子是人。

付仙而去。

仙知事己儿。

养育年大。

学通经书。

又学坐禅。

行四无量心得五神通。

上山值雨。

足不便故泥滑躄地。

破其军持又伤其足。

便大嗔恚。

以军持盛水咒令不雨。

谷果不生人民穷乏。

国王忧恼。

命臣集议雨事。

明者议言。

我闻山中有一角仙人。

以足不便躄地伤足。

嗔咒此雨。

令十二年不堕。

王思惟言。

若十二年不雨。

无复人民矣。

王即开募。

有能令此仙失通。

属我为民者。

当分国半治。

时本国有淫女名曰善陀。

端正无双。

来应募。

问诸人言。

此是人非人。

众言人耳。

仙人所生。

女言。

若是人者我能坏之。

语已取金盘盛好宝物语王言。

我当骑此仙人项来。

即求美女五百。

将欢喜丸以药草和之。

彩似杂果。

及持大力美酒。

色味如水。

服树皮衣草衣似象仙人。

既至仙庵。

别庵而住。

仙游见之。

众女出迎花香供养。

仙人大喜。

女以美言敬辞问讯仙人。

将入房中坐好床褥。

与清酒为水。

与欢喜丸为果。

食已语诸女言。

我生已来初未得此果水。

女言。

我行善故天与我愿得此果水。

又问。

汝何故肤色肥盛。

答。

我曹食此果水故。

女白仙言。

何不住此间。

仙曰亦可住耳。

女言可共澡洗。

即亦可之。

女手柔软。

触之心动。

与女相洗遂成淫事。

即失神通。

天为大雨七日七夜。

七日后酒果皆尽。

继山水木果其味不美。

更索前者。

答言已尽矣。

今当共行。

有可得处。

仙言随意。

即便共出。

去城不远。

女在道中卧言。

我疲极不能复行。

仙言骑我顶上。

女先遣信白王。

可观我能。

王出观之已而问言。

何由得尔。

曰以方便故。

令住城中供养恭敬。

拜为大臣。

身渐羸瘦。

王问仙言。

汝何不乐。

答。

虽得五欲。

常忆闲静。

诸仙游处不能去得。

王自思惟。

旱患已除。

当复何缘强夺其志。

即放还山中。

精进不久还得五通。

  疏。

双出等者。

出二智不滞之所以。

此上等者。

辨二智体一。

但依照成二。

如仁王经云。

於谛常自二。

於解常自一。

疏意举二谛相即为一源。

真应相融为一心。

疏中应字谓权智。

非约身说。

  疏。

复释等者。

谓再以前文研穷审详申明其理也。

此文甚隐。

故疏具示之。

向下随难释之。

顺法等者。

释上顺也。

但顺法之自虚。

不如小乘析之令空也。

若依法析破。

故不通於无穷之妙。

不滞寂者。

不离物故。

不滞物者。

了物虚故。

一气下。

如老氏云。

一生二。

一谓气也。

意云下。

谓以性空之理而观诸法。

无一法而非性空也。

凡所下。

六根所对之境。

六识所生之触。

触所染者色等诸欲。

其性本空也。

反闻自性者。

密用楞严经观音圆通之义。

具云。

反闻闻自性。

闻复翳根除等。

反闻不循外声也。

闻自性者。

谓闻声之性不自声生。

唯自性也。

闻性既复。

十方洞听。

碍尘翳根自除灭矣。

此根既尔。

诸根皆然。

故经云。

一根既返源。

六用成休复。

前文下。

拣别前后可知。

  疏。

触谓等者。

心染於境名触。

若细说者。

根境识三和合生触。

触染於色等诸境。

今言触物者。

凡六识所遇之物也。

清凉下。

引大钞文。

居然者。

犹显然也。

谓二谛交彻显然中也。

又只可下。

辨论旨致淳而一之意。

若依二谛交彻会之。

亦合云混杂而恒一。

派一而恒杂。

今但言致淳而一。

故依此会也。

  疏。云庵下。现行本中失此二句。检唐本有之。於理甚足。

  疏。

将破下。

叙论旨可知。

心境相收至下当知生公下。

大钞引之。

但以真为是。

俗为非。

皆相待起也。

相待则俱生。

不待则俱灭。

故唯一无生谛也。

四言。

四谛也。

庄子齐物篇云。

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

彼是不得其偶。

谓之道枢。

三家者。

论语文。

彼云。

三家者以雍彻。

鲁桓公之后。

一曰季孙。

二曰仲孙。

三曰孟孙。

雍彻。

诗名也。

世执鲁政。

僭天子之礼。

今谓下之三师。

  疏。

时谬者。

谓学法之士。

未知缘生空有之理。

谬见纷纶。

如下道恒等。

由正理下。

指前物我同根等文。

七宗者。

彼疏云。

梁僧宝昌作续法论。

述宋僧谈清作七宗论。

一本无宗。

二玄宗。

三即色宗。

乃至第七体会宗等。

然世远无行。

不必屑屑。

性理随殊者。

随彼所述。

诠旨成异。

  疏。

据梁传等者。

有云支慜度作。

恐非。

予按梁传。

度师殊无他述。

竺法汰传中载云。

道恒颇有才力。

常执心无义。

大行荆土。

既云有才力。

或只此师作之。

自执己说而行也。

汰曰。

此是邪说。

应须破之。

乃集名僧令弟子昙壹难之。

恒辨给弗屈。

翌日更集慧远攻之。

关责锋起。

恒自觉差异。

麈尾扣案未即有答。

坐者皆笑。

心无之义於此而息。

心无诸法等者。

瑶疏叙云。

谓我之本心元无诸法。

诸法自有。

非我心有。

  疏。

由心等者。

心不生於诸法。

心自无事。

以当怀故心神宁静。

以此为得。

然大乘正说。

万法无体皆唯心现。

缘会而生其性本空。

未达此理。

乃云诸法自有。

我心无法。

此其所以失之远矣。

又与小乘心外执法实有符同。

  疏。

东晋下。

即高僧支遁。

字道林。

据瑶疏。

林公作色不自色犹存假色宗。

疏依北山录叙之。

大义同也。

彼谓下。

名青名黄乃至大小长短等皆人之妄情计而名之。

非色自谓。

故林公云。

色不自色。

心若下。

达妄计性空。

苟不执之为实青等。

诸相自不成立。

故云虽色非色。

  疏。

齐(去声)此者。

论主欲破彼说。

故先示正理。

正理既达。

偏见自殒。

次句下。

但前之所名青等质碍之色。

皆依缘生。

缘生之法元无青黄长短之名。

无名之法质碍即色。

岂待人名青等法随起邪见。

受想下。

以诸般若破有之教。

始自世间五蕴。

终至出世十八不共等法。

皆悉空故。

不独色也。

以一切法依乎妄计皆有名相。

然因缘所生无实体性。

故皆空也。

以青等者。

青黄之名妄计而起。

青黄之相因缘所生。

  疏。

初句等者。

了遍计空。

释论初句。

未达下。

释论后句。

然缘起下。

潜以起信叙之。

论说黎邪有二种义。

一者觉义。

二者不觉义。

依不觉义复生三种相。

一者业相。

同法相宗中自证分。

二者转相。

同见分。

三者见相。

同相分。

故言亦心之相分。

能见之心者。

谓智相相续。

随相转者。

随彼黎邪心中所现根身器界五尘等法转生取着。

即执取计名字相也。

故论释智相等略云。

依於境界。

心起分别。

相续不断。

缘念境界。

心起着故。

妄执分别假名言相等。

名属下。

依三性释也。

名是遍计。

相是依他。

如密严经义。

下具引释。

  疏。

竺法汰者。

据传。

与安公相友之人。

圭峰略钞第四云。

本无者下至无即无。

钞云。

上皆是先叙所计也。

宾。

客也。

客皆向主。

今立本无之人。

言皆趣向於无。

又引尔雅云。

宾。

服也。

中情宾服於无也。

寻夫立文下至即物之情哉。

略钞释曰。

不言非有。

无却此有。

非无。

无却彼无也。

  疏。

初二句下。

斥谓斥破可见。

今详等者。

以三家对而辨之。

心无则实有诸法。

本无则执法元空。

皆着一偏故。

林公则遍计空而不涉有。

依他有而不即空。

亦各在於一偏故也。

若论主者。

但依缘生诸法上明之。

缘会故非无。

从缘故非有。

中道妙旨烂然悬解。

以中破偏。

故三家所以皆不立也。

问。

缘生之法非有非无已闻命矣。

遍计之性如何。

答。

有无二见本自情生。

故以非有非无斥之。

苟祛此见。

则一切诸法皆不可说。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如起信真如门及大品等广说。

然汰公之作。

实与般若一十八空之理相应。

但不可说於偏空也。

若以五教之理隼之。

恒公多入小教。

支公同在法相。

汰公合於空始。

论主则终教之中空有无碍中道之理。

然前前浅而后后深。

以深破浅得俊尤易。

着空等者。

空本治有之药。

病去药亡可也。

服之不已返成其病。

无可治也。

非特等者。

叙见恶犹甚也。

谓为善恶之恶。

食盐者。

彼论第十八略云。

譬如田舍人初不识盐。

见人以盐着肉菜中。

问言何以故。

尔语言此盐能令诸物味美故。

此人便念。

此盐能美诸物。

自味必多。

便空抄盐满口食之。

醎苦伤口。

而问言。

汝何以言盐能作美。

人言。

痴人。

此当筹量多少和之令美。

云何纯食盐。

无智人闻空解脱门。

不行诸功德。

但欲得空。

是为邪见。

断诸善根等。

世间下。

非世世有斯人也。

大意以佛法虽起东汉。

行之犹鲜。

两晋以降。

经论未广。

圆解明哲如什公者诚罕有也。

恐人见论主破彼。

便谓二师聊尔。

不可不可。

请览本传。

自生郑重。

自下等者。

叙论旨脉也。

然此一论旨脉微隐。

诸师区别亦以不同。

予前后研核。

渐渐得之。

理似有据。

可详逐节疏文。

不广叙也。

初理绝下。

名谓能诠名言。

相即所诠义相。

了法等者。

华严十忍品文。

二寄诠下。

若不寄其言相。

亦不能识中道之性。

无离文字。

净名文。

三故我下。

金刚经文。

文字性空亦净名文。

十二分教下。

金刚三昧经义。

余可了。

  疏。

若依等者。

谓若依世俗谛说随相立名。

依名取相。

凡是等(云云)者。

故般若论云。

可物於物则名相异陈。

庄子山木篇云。

浮游乎万物之祖。

物物而不物於物。

则乌得而累也。

论文亦本诸此。

  疏。以所名等者。大意云。名依法有。法尚空寂。名尤虚假。引密严者。前二句证物空。后二句证名空。下论亦云。不物於物则物而即真。

  疏。

释此有二等者。

於疏易了。

但逐难释之。

性各异者。

名是遍计。

相是依他故。

初句下。

大意物虽即是名。

名不即是物。

显两异也。

见物不知名者。

谓见未识之物。

虽睹其相不知其名。

是物非名也。

俗假等者。

於第一义二不相即。

性本空也。

局者下。

谓一论能诠之名。

所诠之义。

皆方便安布建立以悟将来。

  疏。第一义者。承上名相两虚。致令第一义真独出於名相之表。名虚故离言说。相虚故离心缘。故宝性论第一义谛者所谓心缘尚不能知。何况名字章句等。

  疏。

初引等者。

摩诃衍即智论也。

以大品广说摩诃衍义。

故论具说四句之义也。

今但引所用一句。

复引中论亦同言。

转释者。

即论主转以第一真谛释也。

以第一真谛二论皆有。

故引此为下色空真俗等诸法所依之宗。

皆云者。

指前二论。

次下等者。

谓次此以下凡六节论文。

初约色空乃至后引二论。

依有无之法种种开示。

皆依非有非无以示第一真也。

细详疏意自识论旨。

若迷旨脉何以知作者之意。

予意凡解经论须善三相。

一贵识其宗。

二善解旨脉。

三深了文义。

三者不备号亏圣教。

真俗非二者。

双是之中故。

非真俗之二者。

双非之中故。

  疏。二论等者。以拨丧释涤除也。杜犹闭也。灭声曰寂。绝色曰寥。无色碍处名曰虚豁。目断空也。混茫者谓混混茫茫。广远之相。目顽凝之空也。

  疏。就物等者。谓顺物性之自虚。不待洗除以通其性。乃即伪而真也。

  疏。初四句等者。谓蹑迹释成互存互亡句也。余可了。

  疏。密严下。即彼下卷。二合。名相也。由名相故生起心.心所等诸识分别。次句显名空。自下等者。分文亦总示下文大义也。

  疏。初依等者。空色之义乃法之标相。诸般若等皆有。故首示也。即彼经不二品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等。

  疏。

空非下。

色即物也。

如水非波外。

即波是水。

金非器外。

全器为金。

非一者。

空色两分。

事理二殊。

如法界观。

事理相非二门也。

新译般若心经亦有色非是空空非是色之文。

析灭者。

释论文宰割也。

如穿井凿穴见空之类。

然即空之义远矣。

断见者。

外道以蕴灭不续为断。

大乘谓小乘析灭为断。

如悬谈钞说。

乱意者。

一乘究竟实性论说。

初发心菩萨於空未了。

有三种疑。

如下示之。

  疏。

问疾品者。

释曰病亦缘生一法也。

真有则若来若去应不从缘。

从缘生灭非真非有。

超日等者。

受者五蕴之一。

命者不相应行中之一。

皆缘生故诸法空也。

  疏。文则等者。教逐机异。其旨元和。

  疏。

二依等者。

放光具云。

舍利弗问尊者须菩提言。

欲使从无所生逮得。

欲使从有所生逮得。

须菩提言。

我亦不使从无所生逮得。

亦复不使从有所生逮得。

舍利弗言。

如所言。

为无所逮无所得邪。

须菩提言。

有所逮有所得。

不以二世俗之事有逮有得。

但以世事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有佛。

欲论最第一者无有得。

无有得。

从须陀洹上至佛亦无逮亦无得。

释曰。

舍利弗问。

从无生真谛有成得邪。

从有生俗谛有成得邪。

须菩提答。

以般若无所得双遣之。

舍利弗以谓於有於无俱无所得。

故须菩提复答有得无得亦非有异於世俗中有逮有得。

第一真谛中逮得双绝。

此义至无名论知之。

故下疏指玄得。

  疏。胜义下。随论会归中道。

  疏。义引者。彼二十四云。世尊。世谛第一义谛有异邪。须菩提。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义谛如等。前虽下。分前后各殊可知。

  疏。二谛下。宛然殊也。故仁王经云。於谛常自二。譬如牛二角。然真以俗为相。俗以真为性。有何太异哉。

  疏。

初二句等者。

谓万法皆有一非有义非无义也。

次四句。

如疏可知。

次四句。

超断常者不绝於虚。

所以出断。

非真有故。

所以出常。

后二句下。

若有者。

谓依此而见法之有。

亦不即真。

亦合云若无不夷迹。

疏中超文而蹑。

释之尤明。

  疏。古人者。相传静法苑公。未详。齐立曰并。并则为二亦非双。真俗相违故云恒乖。未曾各亦恒一也。

  疏。

连引等者。

净名之意。

明言说即如。

於真谛中亦非有说亦非无说。

后句不坏言说之相。

於俗谛中师资因缘会合。

不生之中言说生也。

后经者。

如疏。

非转下。

此谈如来一代利生说法凡三百余会也。

不舍下。

智论第二十六云。

如一长老目暗。

自缝僧伽黎。

针纴脱。

语诸人言。

谁乐福德。

为我针纴。

尔时佛现其前。

语言我是乐欲福德无厌足人。

持汝针来。

比丘知是佛。

白言。

佛无量功德海。

云何无厌。

佛言。

我於福德虽尽边底。

然无厌足。

乃至佛为说法。

肉眼即明。

慧眼成就等。

转而下。

大般若四百二十五云。

我从成佛已来不说一字。

汝亦不闻等。

放光第十七云。

如来坦然而不说法。

舌覆下。

诸经多说如来将欲说法。

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表所说诚谛故。

身默下。

净名不二品中事。

此意净名默住亦是说法。

令人了法无言入无言际。

故大疏云。

语默视瞬皆说。

见闻觉知尽听。

得法契神即是说义。

如楞伽第四云。

有佛国土。

直视不瞬口无言说。

名为说法等。

  疏。文通等者。核。研诘也。物虽等者。以此但辨前之所引二经之义故。

  疏。顺显下。邪见执无。所以是惑。今云非无。以转此见。下句可得。

  疏。真谛等者。第一义谛。转与非转二义俱绝。故言非有非无。

  疏。

如来藏者。

广如本经。

以要言之。

即随缘真如中道妙有之心。

然随言显示亦有二种。

一者空如来藏。

无二十五有故。

二者不空如来藏。

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以含此功德。

所以名藏也。

广释如佛性论。

  疏。义引等者。以经但云心非有无。故义引中论转释云物从等。物虽通名。顺前经义正且目心。亦该一切。言义引也。

  疏。推寻等者。以经具绳墨义。揩定邪正故。衡。秤衡也。亦平也。理量称而平之。义自见尔。

  疏。

一征辞者。

如何者。

何故。

牒者为前中观谓物不有不无。

何以知然。

故今牒云。

所以然者。

然即如是义。

盖指前不有不无。

下方反释云。

夫有若等。

异喻下。

喻有同异。

今其异也。

与前义全殊。

亦相例而显。

以此照彼。

理极成立也。

  疏。初二句等者。此释非有也。摘句出之。更无别释。

  疏。初句等者。此中引论但合集智论上下之义。引之释不无也。

  疏。

通成等者。

初对中大旨亦不异前。

但加一切尔。

此乃最后引文辨法。

故明诸法因缘有无及有无二法因缘有无。

悉举明之。

举此之外。

更无一法可举也。

疏释前后可知。

后对等者。

前依诸法以辨有无。

有无是义。

此辨有无。

有无是法。

此之二法亦因缘故有等。

大品十八空中最后云。

无法有法空。

论释甚广。

疏略引也。

涅盘亦略。

具云。

一切世间有四种无。

一者未生名无。

如泥团时未有瓶用。

二者灭已名无。

如瓶坏已是名为无。

三者各异互无。

如牛中无马马中无牛。

释曰。

若以人事言之。

如罗云无善星善星无罗云。

颜子无盗跖盗跖无颜子等。

四者毕竟名无。

如兔角龟毛。

缘亦无数者。

各随诸法因缘差殊故。

如谷种为因。

必以水土等为缘。

识种为因。

所缘等为缘是也。

  疏。

初句等者。

以前引论文诸法有无及有无二法皆不出有无故。

相反者。

谓有之与无敌体相反也。

收前初三等者。

以初句明诸法因缘故应有。

三句明无法因缘故应有。

所以收也。

不应言无。

显违反也。

收前二四等者。

以前第二句明诸法因缘故不应有。

第四句明有法因缘故不应有。

故收之也。

后三下。

但例前说之。

余可领。

  疏。初二句等者。应有亦该前初与三也。不应有亦该前二与四也。释义如疏。事一等者。诸法及有无之法皆事也。同谓非有非无之中道。

  疏。

初有等者。

定执有无即成见取。

意言者。

举要而言。

即心意分别未形於口谓之意言。

题示者。

不真空一题显示其义也。

前已通叙者。

指前破三家之后疏文也。

知彼则会此义。

若下。

意谓上述不真空之义至此已周。

故结之也。

推。

寻也。

绎。

细绎思审之貌。

谓前后思究审玩可知。

  疏。

彼经下。

依世谛名相以显第一真谛名相无生。

即真谛也。

已见前文者。

指前自下之疏也。

二十四云。

菩萨以名相行般若波罗蜜。

亦不当入名相中。

盖论主依方便道。

於无名相之法用名相说。

今复引经示名相本空。

令不着也。

故大论八十九云。

以方便道。

以无名相说等。

譬如下。

亦放光经文。

非无下。

论辞。

幻。

如结巾为兔。

掷竹成龙。

孟钦画地作平野之沟。

栾巴噀醪成蜀川之雨等。

化。

如莲色尼作轮王。

首迎佛於宝阶。

提婆达化小儿。

惑阇王於内苑等。

  疏。

此与等者。

前云物不即名而就实。

此云物无当名之实等。

义实无别。

但文少不同。

名自情生者。

遍计性故。

好恶者。

情识虚诳。

苟美一物立以好名。

苟恶一物立以恶名。

故云何定。

一物立多名者。

如月亦云蟾轮.桂轮.金波.兔魄等。

一名召多物者。

如修多罗呼井索席经等。

如以下。

本草以蚯蚓名地龙。

何有龙之实乎。

木贼非盗也。

但顺下。

俗谛故有。

真谛故无。

诸法且自当。

论名相。

以从缘起故假也。

  疏。一切等者。以世俗谛中物物皆有名相。名相体空。本来不立。则一切诸法悉皆空寂。已上者。指放光以降。

  疏。

初句论文者。

即物无彼此也。

而人下。

论主释之也。

如二等者。

非约喻显。

且於诸法中举此以示其空也。

故宝藏论云。

约天地为上下。

约日月为东西。

约身为彼此。

约情为是非等。

  疏。

正举等者。

疏释可见。

元空者。

训初为元也。

亦可等者。

又训初为始也。

无暂始有者。

无萌兆之始也。

无暂始无者。

迷情念念不停剎那相续也。

余喻况可了。

  疏。

初句等者。

悟无彼此之定相。

则所执之法亦寂然。

彼此之相托法而现。

如托绳现蛇。

能所皆妄者遍计。

蛇所托绳谓依他。

绳所依麻方为圆成。

晋书乐广传说。

有客至广家。

广举杯酌之。

璧间弓影入客杯中。

客谓悞吞其蛇。

寻而病生。

经年弗愈。

后见广。

广与辨析。

客豁然有得。

病亦即瘳。

似此类者诚多。

应识遍计生灭。

如此论旨以依他诸法即非有非空。

妄计取之为有为无。

彼此是非物我等殊。

杂然而起不知已已。

苟悟情空则法法非有非无也。

故论云。

既悟等。

故唯识颂曰。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妄执者依性宗说枝末。

不觉在六粗事识之中。

法相正唯六七二识如彼(云云)。

楞伽等经名为妄想。

或云分别取体。

即五见四取等惑皆遍计也。

  疏。

成具下。

具云。

是法无所有。

法无故强为其名。

园林下。

准庄子林希逸序云。

庄周。

宋人。

字子休等。

吏者。

曾为漆园吏。

故云园林。

疏所引者全是彼文。

释词亦彼疏义。

此辨是非无定体亦空也。

与此无殊。

  疏。

次二句等者。

名相等法生灭非常。

圣人情念已亡。

即化而见不变之常。

常通下。

谓凡夫妄想纷纭。

见诸法定相彼此森然。

未尝一念而通。

圣人反之。

即惑而智矣。

故大疏开因性云。

良以众生包性德而为体。

依智海以为源。

但相变体殊。

情生智隔。

有人问予华严宗中相容之义。

指柱曰。

使此柱入彼柱。

令彼柱容此柱乎。

余曰。

汝所问者正犯圆宗太忌。

彼必超情离见。

汝用情见求之。

情见既碍。

法何相容。

可去情思之。

  疏。放光下。依般若论引用。彼经第二十九云。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谓不坏俗谛名为立处。盖真即俗也。

  疏。

圣即智也者。

得无分别之心名为圣人。

初地已上皆名圣人。

神心也者。

起信疏云。

中实神解名心。

神。

灵也。

即灵妙觉心。

圭峰序云。

冲虚妙粹。

炳焕灵明等。

仁王经。

意示惑性智性无二性故。

但迷悟相翻尔。

今详下。

通会前文。

前随论文亦旋发其义。

文旨焕烂。

确然非谬。

好思历历可解。

密严初句。

因相立名。

如谓彼此等。

次句。

依他因缘而起诸相。

此之二句辨名相生起。

此二者又依名相二法生妄想分别也。

故楞伽云。

相名常相随。

能生诸妄想。

故此三法但互缘而起。

其性本空。

空则法性如如。

於斯下。

若了此三法性空之理。

即是正智。

名为下。

辨定三性。

相是依他起者。

细推经意。

相含二义。

一遍计所执。

如依绳见蛇。

依杌见鬼。

此之名相皆是遍计。

二依他心心所等。

如绳如杌。

名相也。

冥搜者。

冥犹寂也。

搜。

求也。

谓静意求之始可见理。

指掌者。

见理明白如指掌中之物也。

文用论语。

  肇论新疏游刃卷上

  肇论新疏游刃卷中

    五台大万圣佑国寺开山住持释源

    大白马寺宗主赠邽国公海印开法

    大师长讲沙门  文才 述

  疏。

本觉下。

依起信释。

以般若是智慧。

与觉义同故。

龙树末论呼本始二觉为般若故。

然此本觉即随染之名。

为阿黎邪识一分之义。

故论云。

此识有二义故。

一者觉义。

二者不觉义。

所言觉义者。

谓心体离念。

离念相者等虚空界。

乃至说名本觉。

即众生等有者。

谓一切众生皆有阿黎邪识。

皆有本觉。

大论下。

然论十八卷中翻摩诃般若为大慧。

释中皆云智慧。

准此具足应云大智慧也。

以是有方便之慧。

照于双空及与空后不空之理。

故名为大。

华严下。

具云。

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

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

二始觉下。

此始觉名对不觉说。

谓本不觉。

今始觉故。

六度是因行。

故云六度之一。

即般若波罗蜜。

然通浅深者。

二乘之人但学众生空。

未学法空故。

尽无生智名浅。

般若菩萨习行。

照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乃至十力.不共.一切智等皆缘生性空。

无法可得。

无生如实智名深般若。

此复下。

谓甚深般若。

若依因果二位分之。

以般若之体通因及果故。

因修下。

依起信论。

因有三位。

一者信位。

能觉灭相名初生始觉。

二贤位。

能觉异相名相似始觉。

三者圣位。

能觉住相名随分始觉。

故疏云历位等。

二果证等者。

即果位能觉生相。

名究竟始觉。

然始本下。

谓觉至心源以始合本。

无复始本之异。

本来平等。

唯一觉故。

又有三种等者。

宗诸般若释也。

然大品.放光及大论皆说诸法实相。

故大论第十八云。

诸法实相是般若波罗蜜等。

然诸法实相必如智双融。

所证如理亦名实相。

故宗中云见法实相。

能证之智见此无生实相之理。

亦名无生。

亦名实相般若也。

论初引放光等经云般若无所有相。

无生灭相等。

通约实相。

然论之所示。

但举非知非不知。

非有非无。

非断非常。

离此诸边名中道般若。

正为实相。

故大论六十一云。

有相是一边。

无相是一边。

离是二边行中道。

是诸法实相等。

二观照下。

以本智照理。

后得照事。

亦通因果。

可以意得。

三文字下。

胜天王经第六云。

总持无文字。

文字显总持。

亦般若也。

故放光二十三云。

以般若波罗蜜总持诸善功德之法。

此以能诠从所诠故。

故以文字为般若。

大论五十六云。

般若波罗蜜无诸观语言相。

而因语言经卷能得此般若。

是故以文字经卷名为般若等。

若云文字性离即是解脱义。

该实相。

然以文字为门。

亦文字般若。

十二分教即空。

文字即般若也。

仁王经云。

十方诸佛。

一切菩萨。

不离文字而行实相。

乃至云。

修文字者亦不着不离。

是名修诸佛智母等。

此论下。

论初未开权实。

及末后寂用同源。

义该实相。

亦本觉离念之般若。

从然则智有穷幽之鉴以下。

开成权实。

即始觉观照般若。

一论名句即文字般若。

然般若种类尤多。

略示如此。

无知等者。

释别名也。

此前云般若亦通名尔。

无知之名特此论有。

下云等者。

具云。

将无以般若体性真净。

本无惑取之知。

不可以知名哉。

又云。

以有所知。

有所不知等。

二显真下。

初义如前。

二始觉下。

下云。

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

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等。

如下广释。

实相下。

意以实相同本觉。

观照同始觉。

以体无二故。

若约诠门细推。

则实相宽。

本觉狭也。

何者。

实相般若该於诸法。

通乎因果。

贯心境。

遍染净。

本觉般若唯因非果。

唯心非境。

唯染非净等。

今约性同。

故可配例大理也。

文字无知者。

据文字性空。

空即实相之心。

於实相中一切叵说。

非约诸法其性昏钝以明之。

修文字下。

如前已引。

既依文字以得般若。

故文字即智母。

亦因中谈果也。

应知下。

叹胜总结。

据诸部般若皆有叹胜之文。

义类实多。

举要而言。

一者出生德。

大品舍利品云。

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舍利三十二相。

亦生十力.四无所畏。

乃至大慈大悲五波罗蜜等。

二总持德。

经说总持一切诸法。

则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解脱胜处遍处。

乃至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种智。

诸三昧门。

诸陀罗尼门等净法功德。

靡不摄也。

三破障德。

破裂。

分裂也。

放光初品云。

菩萨摩诃萨欲具足萨云若。

离於生死诸习者。

当学般若波罗蜜。

四证入德。

又云。

欲过八患.十二衰。

具足佛十力.十八法等。

当习行般若波罗蜜等。

又大品方便品云。

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应学般若波罗蜜等。

优。

胜也。

正觉即佛也。

据梁传下。

且依传说尽理言之。

如论所引。

放光.道行等经及智论等。

皆宗依也。

吾解下。

谢犹让也。

如昙邕传云。

恐后不相推谢等。

揖亦相揖让也。

意云。

吾於般若知解亦不让汝。

而论辞典丽当让汝在前矣。

论者下。

指一论为文字般若可知。

  疏。

非知等者。

据论以释之。

如下引经云。

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

无知无见等。

不有不无者。

谓非有知非无知。

智体妙存。

义理幽密也。

又四句等者。

即有无等四。

下自有之。

大论亦多明。

中道无此诸见故。

三乘下。

诸般若通被三乘。

三乘皆修此智。

各各下。

谓所修之法无异。

为智不同。

故成三乘也。

清凉云。

声闻学无生般若者。

便云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等。

但於严土利地不生喜乐而趣於寂。

故成声闻乘也。

若闻无生。

便知从缘生故无生等。

成缘觉乘。

若闻无生。

便知诸法本自不生今则无灭。

即生灭而无生灭。

不碍於生灭。

以此灭恶生善利自利地。

成菩萨乘。

自乘下。

谓声闻菩提等。

大品下。

具足云。

欲得须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罗汉果。

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欲得辟支佛乃至阿耨多罗。

当习行般若波罗蜜等。

  疏。

正理下。

唐明皇孝经序云。

至当归一。

精义无二。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

亦有知之而不正者。

随见各述。

乖於同归之理。

遂成异端。

纷纷然乱般若之轨辙也。

  疏。

天竺等者。

三名之音亦相似。

汉书张骞传云。

骞至西域大夏国。

得筇竹杖。

问所从来。

答。

东南二千里身毒国来。

身(音虔)毒(音笃)。

五印者。

即五印土也。

亦曰五天竺国。

天竺此云月。

彼有千名。

如赞怛啰等。

此方月名极多。

如丹桂.素娥.玉兔.婵娟等。

西域记云。

五天分野周九万里。

三陲大海。

北背雪山。

彼国四姓颇类此方四民。

婆罗门德尊。

国人敬之。

故云婆罗门国也。

什公下。

晋书艺术传及梁传皆同。

父炎。

亦僧也。

龟兹。

音丘慈。

传略云。

聪明有懿节。

将嗣相位。

乃辞避出家。

东度葱岭。

龟兹王闻其弃荣。

甚敬慕之。

自出郊迎请为国师。

王有妹年始二十。

才悟明敏。

过目必能。

一闻即诵。

其体有赤黡。

相法合生智子。

诸国娉之并不肯行。

及见炎。

心欲当之。

乃逼以妻焉。

既而怀什。

什在胎时。

其母慧解倍常。

闻雀黎大寺名德既多。

又有德道之僧。

即与王族贵女德行诸尼。

弥日设供。

请齐听法。

什母忽自通天竺语。

难问之辞必穷渊致。

众咸叹异。

有罗汉达摩瞿沙曰。

此必怀智子。

为说舍利弗在胎之证(云云)。

及生什。

七岁随母。

能以日诵千偈凡三万二千言。

事具如传。

言象下。

略例。

曹魏时王弼所着。

以释易经彖象等义。

言生等二句。

全是彼文也。

言谓卦爻之下所系之辞。

象谓卦爻之象。

此谓因象生言。

因意生象。

故云尔也。

希夷下。

彼书视之不见章文。

具云。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今喻下。

如下云。

欲言其有无状无名。

亦可言希夷也。

按什公下。

传云。

什初学毗昙。

年九岁时。

从旦至中手写千偈。

从中至暮亦诵千偈。

随母至罽宾。

遇名德法师盘头达多。

从受杂藏.中长阿含凡四百万言。

后又通六足等论。

乃至外道经书四围五明阴阳星算莫不必尽妙。

达吉凶言。

若符契等。

苏摩者。

具云须耶离苏摩。

才伎绝伦。

专以大乘为化。

国人尊之。

什亦师焉。

阿耨达经。

即大乘经也。

自此专务方等。

叹曰。

吾昔学小乘。

如人以鍮为金也。

又诵中.百.十二门等诸论。

实相者。

即实相般若也。

  疏。

异学下。

谓西域外道等异端之学。

亦通指下。

准传说。

什九岁时。

罽宾国王将试其能。

集外道论师共相攻难。

外道轻其年幼。

言颇不逊。

什乘隙挫之。

外道折伏。

又后随母至温宿国。

彼国有一外道。

神辩英秀。

名振诸国。

手击王鼓求什论义。

什既至。

以二义相验。

迷闷自失。

  疏。

殊方下。

传云。

母别什谓曰。

方等深教。

应大阐真丹。

传之东土。

汝之力也。

什忻而从之。

至符坚建元十二年。

有星现外国分野。

太史秦云。

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

坚曰。

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

襄阳有沙门道安。

将非此邪。

至十八年乃遣骁骑将军吕光等。

帅兵七万西伐龟兹。

坚谓光曰。

若得罗什驰驿送来。

西出遂破龟兹。

载什而归。

至凉州。

闻符坚已为姚苌所害。

光乃窃号自立。

改元太安。

又云。

什停凉积年。

吕光父子(云云)。

与疏略同。

在凉下。

始自吕光至吕隆凡三主。

继立十三年也。

浮沉者。

谓随时高下也。

苟非下。

系辞文。

  疏。

苌子兴等者。

兴。

字子略。

星纪下。

依瑶疏叙之。

按智论后序云。

鸠摩罗耆婆以弘始三年岁在辛丑十二月二十日至长安等。

梁传下亦全略。

传文据通鉴说。

秦王兴以鸠摩罗什为国师。

奉之如神。

亲帅群臣及沙门听罗什讲佛经。

又命罗什翻译西域经论三百余卷。

大营塔寺。

沙门坐禅者常以千数。

公卿已下皆奉佛。

由是州郡化之。

事佛者十室而九。

  疏。

大品下。

放光及小品般若亦同西域呼汉国为震旦。

亦曰支那。

或有翻云思惟国。

东北者。

华严菩萨住处品云。

东北方有山名曰清凉等。

然诸传及地里图等。

皆指佛国在西南。

  疏。

王谦下。

故准通鉴亦云兴即皇帝位。

然论主既当代之僧。

应备识国礼。

故论但言天王。

不言皇帝。

知秦主之谦也。

准儒书称皇帝王霸。

约德业轻重为言。

包牺.神农.黄帝谓之三皇。

皇。

大也。

言内外无为。

行大道也。

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谓之五帝。

帝。

体也。

内体无为。

迹涉有为。

行常道也。

夏.殷.周三代谓之三王。

以德行仁者也。

齐桓.晋文等谓之五霸。

以力假仁者也。

准国史。

秦始皇平定六国。

以为道过三皇。

德兼五帝。

自号曰始皇帝。

后之国君亦皆效之。

然二秦初起皆即天王位。

疑兴亦去皇帝号也。

春秋下。

春秋尊周天子为天王。

如晋文公召天王於河阳之类是也。

游刃下。

庄子养生主篇。

略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足之运合舞。

奏刀之响中音。

文惠君叹曰。

善哉。

技盖至此乎。

庖丁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

彼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文多如彼。

苍苍。

即万物之气色也。

亦可下。

以儒书分四时为四天。

春曰苍天。

亦谓物至春时苍苍然也。

庄子逍遥篇云。

天之苍苍。

其正色也。

春天主生。

故云苍苍。

随俗说此。

以内教但云众生不言天生也。

所天者。

儒书说天有二。

一穹天名天。

二君主名天。

皆以恩覆万物。

百姓仰戴故也。

金河下。

即拘尸罗国之河名。

如来示迹。

说涅盘经处。

彼经第三卷云。

如来今以无上正法。

付烛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是诸国王及四部众。

应当劝励诸学人等。

令得增上戒.定.智慧。

若有不学是三品法。

懈怠破戒毁正法者。

王者大臣四部之众应当苦治。

依仗者。

凭托也。

  疏。

义学下。

喜祥传云。

一曰译经。

如摩腾.竺法兰等。

二曰义解。

如安公.远公等。

三曰神异。

如杯度.史宗等。

四曰习禅。

如僧光.慧嵬等。

五曰明律。

如昙猷.僧业等。

六曰遗身。

如僧富.昙称等。

七曰诵经。

如昙邃.道冏等。

八曰兴福。

如慧达.慧力等。

九曰经师。

如法桥.昙钥等。

十曰唱道。

如道照.昙颕等。

草堂寺者。

晋书与梁传少有不同。

晋书略云。

什与秦之君臣说法。

忽下座启帝曰。

吾梦二小儿登吾肩。

有欲障。

须妇人。

兴遣二妓进之。

一交而生二子。

梁传云。

姚主常谓什曰。

大士聪悟。

天下莫二。

若一旦后世。

何可使法种有嗣。

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

自是别居廨舍。

以草为之。

时人呼为草堂。

世有题云。

十房美女遮俗眼。

一钵金针见佛心。

又云。

什之受妓。

诸僧多效之。

什引众聚针盈钵。

谓曰。

能食此者可相效焉。

因举。

举进针如常食焉。

诸僧乃止。

层观者。

即今之楼阁之类。

晋书下。

所载与什公本传略同。

  疏。

世多下。

如法华.金刚.般若等经。

人多传诵。

注时犹此也者。

尚书云。

时日害丧。

予及女皆亡。

彼解曰。

时是也。

若转训是此也。

非言下。

文亦逼似庄子。

庄子知北游篇云。

知北游於玄水之上。

登隐弅之丘。

遇无为谓。

问曰。

何思知道。

何处安道。

何从得道。

三问而不答。

非不欲答。

不知所以答也。

知乃反於白水之南。

登孤阕之上。

见狂屈。

而又问之。

狂屈曰。

唉。

予知之。

将语若中。

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又反问於黄帝。

答曰。

无思知道。

无处安道。

无从得道。

知曰。

我与若知之。

彼与彼不知也。

黄帝曰。

无为谓真是也。

狂屈似之。

我与汝终不近也。

庄子下。

即天地篇云。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

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

还归。

遗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

使离朱索之而不得。

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得之。

黄帝曰。

异哉。

象罔乃以得之乎。

一本亦作罔象也。

旧本下。

此诚悞写。

不应承谬。

定宗者。

定无知为宗也。

决。

分判也。

亦断也。

择。

拣择也。

  疏。

四相下。

谓般若真如无缘生缘灭之相。

圆觉序云。

不灭不生岂四山之可害。

四山即生老病死也。

亦名四相。

贤首云。

非生非灭。

四相之所不迁。

无去无来。

三际莫之能易。

皆叙真心也。

  疏。略标下。谓略标二经之意。下论广释此也。谓真心下。通有三句。初句属体。后二句如次释前两句。

  疏。

举妄者。

缘生之识名为妄识。

随缘起灭。

故丈夫者。

密严第二云。

能持世间因。

所谓阿赖邪。

第八丈夫识。

运动於一切。

释曰。

如世之丈夫。

能任重事。

又能与物。

为其依止故。

此识亦尔。

能持世间色心种子。

亦能与诸法作依止。

故喻之。

秖临下。

潜依圆觉疏叙之。

法相说第八识能缘根身器界种子。

常侍等者。

谓赖邪如君。

常侍如侍若近臣。

即第七识也。

以此识有恒审思量之用。

又常执第八见分为自内我。

故名常侍。

持犹执也。

谋臣等者。

第六识也。

此识内依末那。

外缘五尘。

亦遍缘三世。

所缘之境。

独影及性。

独影体虚如兔角龟毛。

性境依他。

自性非有。

诸经亦喻如幻梦也。

此识能分别计虑。

故名谋臣。

五将等者。

即眼等五识也。

此之五识取外五尘。

猛利先锋。

故喻为将。

击。

攻也。

嚣。

扰也。

各有下。

如前八识所知之境。

各有分齐。

互不相通。

故楞严经云。

见不超色。

听不出声。

又皆妄心分别。

故疏云知亦何真。

后四句等者。

明般若真心也。

初释翻前妄心也。

本觉下。

约当体明也可知。

良以下。

出一切知之所以也。

即智之体。

即真如也。

扩。

张大也。

充。

遍也。

无外遍之极也。

佛性论即彼第二如来藏品具云。

所言藏者。

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

故名为藏。

以如如智。

称如如境。

故一切众生决无有出如如境者。

并为如来之所摄持。

故名所藏。

众生谓如来藏。

况法下。

前解法居智内。

法非是心。

此解法依心现。

无法非心也。

  疏。

文似等者。

如老氏云。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又云。

知其白。

守其黑。

又云。

虚其心。

实其腹。

又云。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又云。

挫其锐。

解其纷。

又云。

杳兮冥其中有精。

皆与此文相似。

义实非也。

疏释之义。

皆依内教释之可见。

返照等者。

不存智体。

即归寂也。

金光下。

彼经第一。

具云。

佛果无别色声功德。

唯有如如。

及如如智独存。

以如智无二。

故言独也。

目深曰窅。

今取深义。

慈恩下。

即大乘法师所作瑞应疏序文。

质。

体也。

即法身真理。

故云正同。

自下等者。

分文属体也。

二谛乃所照之境。

二智即能照之心。

照理照事俱名观照般若也。

以演下。

会通宗本可知。

  疏。

幽属等者。

明二智双照真俗。

俱无知也。

真谛下。

顺下以缘求知之义释也。

谓真谛非有无之相。

真智非有无之知。

神谓等者。

谓达俗之智。

不徐而徐。

不疾而疾。

恍焉而来。

[惚-勿+(句-口+ㄆ)]焉而往。

常情难测。

故名曰神。

系辞云。

神也者。

妙万物而为言也。

感之下。

明有知也。

然水下。

显无知也。

无缘之悲者。

即三缘之一也。

一曰众生缘。

见有众生可化也。

二曰法缘。

但见众生缘生之法。

五蕴四大假和合尔。

庄子亦云。

假以异物合成一体。

三曰无缘。

见生界空无可化者。

白乐天八渐偈略云。

苦既非真。

悲亦是假。

是故众生。

实无度者。

三缘化物始名大化。

无相之愿者。

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也。

以无能度所度之念。

故名无相。

亦三解脱门也。

观机下。

问意谓观所化之机可度不可度。

审能化之法宜大宜小等。

似有知也。

答意如下论云。

千机顿赴而不挠其神。

又云。

又非不应。

但是不应应尔。

此义应由机感不在於圣。

华严偈云。

但随其自心。

为说如是法。

教合下。

释成观审之义。

亦众生之心也。

余可知。

  疏。

神用等者。

谓权智入生死有境以化生也。

正智下。

谓此智照法各无自性。

唯见实相。

无得非得。

非证不证。

事何能碍。

引大疏。

正唯权智亦即实智。

以一念具故。

非太异也。

  疏。恐人下。以虽等文势含於纵夺。恐有疑云。正智居於事外。应离有证空。事智超於世表。应非度生界。故论云尔。所引起信。即真如门文。

  疏。

初二句等者。

谓事智顺机。

小大合宜。

权道推移。

不失抚会。

无穷者。

以生界无尽。

故悲愿无穷。

随他下。

即涅盘文。

彼三十五略云。

如我所说十二部经。

或随自意说。

或随他意说。

或随自他意说。

然文甚广多。

疏中略出一义也。

大底说自所证一实之道。

为随自语随宜之谈。

诸乘差别为随他语。

半实半权。

为随自他语也。

清凉.圭山皆如此会。

  疏。

欲拣等者。

详前后论文非有非无之义而有二别。

前约知见以辨有无。

此依体性以辨有无也。

虽真照下。

炳。

明也。

直据正体以示之。

谓即寂而照。

功用炳然。

亦非有如虚空。

若妄计为有。

乃落常见之坑也。

虽妙湛下。

谓即照而寂。

心境兼亡。

杳然无朕。

亦非无如兔角。

若情计谓无。

即落断见之坑也。

妙存者。

谓般若之体。

不出有无亦不在有无。

而妙体存焉。

  疏。

即心等者。

谓无师自然之智。

非因所作。

非缘所生。

心与境而兼亡。

名及相而双寂也。

诸法下。

此句显真智觉法之性。

万缘下。

此句明俗智觉法之相。

由觉法性相。

故名圣人。

故佛地论第一释佛义云。

谓具一切智.一切种智。

离烦恼障及所知障。

於一切法.一切种相。

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

如睡梦觉。

如莲华开。

故名为佛力。

通者谓十力六神通也。

依心说之而名十智。

能胜伏他亦名十力。

寄於根境所用无碍名六通也。

  疏。正沤下。此亦取宗中之义释之。义利下。义用利生名为义利。如圭山云。作有义事。非仁义之义。

  疏。少选者。谓顷刻少时也。非直下。依般若等经释之。即能所兼亡。没同果海。有无不可名。故言无道处。寂用不可状。故心无行处。

  疏。

净名。

即彼经初卷中文。

心即黎邪和合识也。

意即末那识。

放光下。

义引。

亦初句寂也。

后句照也。

圣迹下。

大钞云。

古译句为迹。

如寻迹得兔。

寻句得义。

论意总以圣教为迹也。

  疏。

以所观等者。

约二谛之境明二智之心也。

谓所观真谛。

绝有无一异等诸相。

致令能观之心亦可亡於有无等知也。

苟无有无等知。

又何以寄怀也。

故知知自无知也。

心境下。

分论。

初二句先心后境。

后二句先境后心。

以心下。

二义出心境先后所以。

不以下。

孟子云。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为得之矣。

准此不可执其辞之前后谓理有左右也。

  疏。

前二句等者。

依即寂之照云知云为。

然般若之法非定有知。

非定无知。

皆不可取。

不可说也。

般若下。

潜引金刚经。

彼云。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下。

谓不住有得却住无得。

亦不可也。

故大钞云。

遣之又遣之以至於无遣。

若以无遣遣遣。

无遣亦迹。

何以故。

有所得故。

逈然下。

亦法界观文。

逈。

远也。

谓情尽见除。

寂然亡照。

心无所寄。

即此无寄无得之心。

成非知非见之般若。

然灯下。

亦金刚经。

略云。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

作是言。

汝於来世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

  疏。自下等者。叙下问答之大意。粗。略也。贯网之绳名纲。余可解。

  疏。

难曰等者。

疏义如次略释二智之相。

诸法之实者。

实性也。

释论中物物斯照。

言尽者。

释知无所遗。

权智下。

释动与事会。

事亦物也。

必有等者。

以知会当然故云不虚也。

  疏。

初句下。

亦叙设救也。

此同下。

彼天长地久篇略云。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不矜下。

矜。

夸诞也。

恃。

负恃也。

如人薄有技能。

外则矜夸。

内则负恃。

君子反之。

内如不有。

外亦不矜。

故云忘知等也。

此乃宾家会主家无知之义。

若尔下。

谓若不矜恃忘知会为无知者。

此则但是圣人等(云云)。

为物等者。

物亦众人也。

推。

让也。

戴。

顶戴也。

如人虚心实德。

忘其知会所长。

人反推让。

竟以知会归之。

是圣人本忘其私而反得其私也。

然解老氏者亦有偎并内教之说。

似非老氏本意。

故依古解直消其文。

令人易解尔。

  疏。

据上等者。

释不自有其知也。

然此文势诸书皆有。

如老氏云。

生而不有。

尚书说命云。

有其善。

丧厥善。

矜其能。

丧厥功。

解者曰。

苟有之矜之则私己之心重等。

大禹谟曰。

汝唯不矜。

天下莫与汝争能。

汝唯不伐。

天下莫与汝争功。

皆谓有而忘其所以有。

谓之不有也。

故论云。

不自有其知。

非无下。

宾意谓有知而不矜。

只可云不有。

不可云无知。

  疏。

二仪下。

以形言之。

苍苍而上者名天。

茫茫而下者为地。

以理求之。

天。

阳也。

其象圆。

地。

阴也。

其象方。

以色言之。

天玄也。

地黄也。

故周易云。

夫玄黄者。

天地之杂也。

天玄而地黄。

说文曰。

天。

巅也。

高而无上也。

地。

低也。

又易也。

谓怀任万物变易发生也。

略释如此。

内教如劫章颂。

文出下。

即彼天地不仁章。

具云。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刍。

草也。

缚刍为狗。

将以为祭。

祭了弃之。

如庄子云。

刍狗之将进也。

巾以文绣。

尸祝斋戒而将之天地。

无私者。

无生物负恃之私。

林希逸云。

言与物相忘也。

余义如疏。

论意云下。

谓圣人大悲权智普度一切。

长辞生死之乡。

永趣涅盘之苑。

虽天地生物之功未高於此。

然无缘下。

释不仁也。

不住化相者。

应云。

不住化。

不化相也。

金刚下。

卵.胎.湿.化谓之四生。

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通名九类。

经具云。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疏中摘经间而释之。

义在易晓。

而无有下。

复是彼经第十七分之文。

然上疏义皆约悲智相导化而无化以释不仁。

若取上下论文之意释之者。

感无不应。

功高也。

应由感起。

初不在圣。

不仁也。

故下论云。

应而不为。

因而不施。

又云。

纭纭自彼。

於我何为等。

都无下。

以智照理。

不存照相。

义言昏也。

余可知。

  疏。我言下。谓木石无情之流。顽冥之物。虽曰无知。非般若之无知。所以拣也。期。旧作其。悞书。

  疏。

神妙下。

释神明也。

然出周易上系云。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余疏可解。

但矜恃互出以就句便。

此谓般若有知。

但是神明。

亦非不矜不恃之情。

所以拣也。

比无相下。

有以不矜为无知般若。

未识论文简别之理。

故此云尔。

颜子下。

论语文。

曾子叹颜子曰。

以能问於不能。

以多问於寡。

有若无。

实若虚。

谓颜渊虚心不矜不恃也。

孟反下。

伐。

矜伐也。

事出春秋。

论语云。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

将入门。

策其马曰。

非敢后也。

马不进也。

解曰。

之反。

鲁人也。

鲁与齐战。

鲁师败奔之。

反殿后。

以护鲁军。

方议行赏。

之反至国门。

佯抽箭鞭马。

以谓马困不能进行。

非敢殿后以护军也。

军前曰启。

后曰殿。

在鲁哀公十一年。

此亦虚怀忘功不矜不恃之流。

可为世之贤哲。

岂入理之圣人乎。

论意以儒老不矜不恃之理。

恐滥无知无见之心。

故甄别研审。

假问答以拣之。

柰何反取不矜即为无知。

令人拂臂尔。

  疏。复审下。全举前难以审宾意也。宾意谓圣人有而不居。非无知也。

  疏。无乃下。然外书多有疏略云尔。

  疏。

大品下。

叹净品亦云。

虚空清净故般若清净等。

绝相者。

绝知见作缘之相也。

大论六十五云。

作有二种。

一人作。

如布施等。

二法作。

如火烧等。

般若非此。

故云无作。

无师者。

非缘生故。

自然者。

非因作也。

意谓本觉般若。

性出自古。

法尔圆成。

非修非作。

唯寂唯照。

不同始觉因熏而起。

依缘而生。

亦不同法相四智心品种生缘作等。

  疏。

岂待等者。

非如小乘灭智厌心。

沦於寂灭。

名无知也。

亦非如庄老之意。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冥冥昧昧。

守朴略昏默之道为无知也。

  疏。假牒下。论亦太略。应云。若谓般若有知。但性空。故经云清净者。

  疏。

惑智下。

分别之心名为惑智。

四倒有二。

一凡夫本四倒。

谓生死之本。

即以无常见常等故。

二小乘末四倒。

谓生死之末故。

即以常计无常等。

广如略钞。

六粗者。

以能分别现识所现六粗等境。

名为智相。

即事识惑也。

  疏。即真谛下。谓真谛是般若所知之境。以所知清净故。遂令般若亦清净矣。

  疏。宛然者。犹居然异也。

  疏。以轨下。谓真谛若有浅深之迹。可与般若为轨则。令知有际限。今既无之。岂有不穷之鉴哉。差亦差遗。

  疏。此但下。以论初但总相包举略示之而已。故此问答渐渐委释。非指前四段之宗。

  疏。

此难等者。

以知与不知敌体相反。

般若一法兼具二名。

所以难也。

今且下。

依世间道理故。

法尔以来。

由诸有情惯习之力。

依种种物。

立一一名。

召物以通其事。

然成立圣教。

方便施设。

故立三界.九地.谛.缘.学.度等名。

依俗谛说亦皆可名之物也。

故仁王经第一云。

一切诸名皆假施设。

乃至云。

诸佛出现。

为有情故。

说於三界六趣染净无量名字。

名正下。

论语子路章云。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等。

  疏。二名下。论语略。亦应难权云圣心无为。又云无所不为。

  疏。

例如下。

上并举二喻相违之名以况之。

亦分喻也。

以寒暖等体殊。

般若唯一故。

言教下。

言。

名也。

名诠诸法自性。

尽三藏之所说。

理大同也。

立名下。

知者可以名有识。

无知者可以名无情。

水火等皆然。

故疏云定体。

  疏。此言下。置舍也。谓但可依实起名。依名索实。双非下。谓圣心非有知非无知。若是二名尤不可俱立也。

  疏。

亦义引下。

但合集放光等上下之文引之。

不知下。

正释论文。

令忘名下。

不可守滞互违之名以定神心。

唯可假乎二名以达妙旨。

谓般若性净。

本无惑取之知。

可名无知。

名无知者。

意在拣妄。

岂神智之真名。

谓般若灵鉴靡极。

可云有知。

名有知者。

意表灵明。

亦非神智之本名。

故知圣教立名本为摄机。

於不可明中强名之尔。

故经云。

无名无说等。

法华亦云。

但以假名字。

引导诸众生。

奈何封名之徒随名求实。

守违顺之名。

求同异之理。

譬执迹为兔。

认指为月。

此得名失旨之谓也。

  疏。大方便下。此义前后频出。

  疏。

微妙等者下。

以前引经。

真般若者无知无见等。

用之等者。

圣智之用照理。

而恒遍达事而常周。

圣智苟无。

孰与道游邪。

亦拟下。

彼谷神章云。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大论下。

次云。

顺生死流者多着有。

逆生死流者多着无等。

  疏。

谓般若等者。

谓照体妙存。

岂断灭之无。

虽灵鉴炳然。

亦非常存之有。

非一者。

约义异故。

非异者。

约体一故。

中道者。

六十一论云。

有相是一边。

无相是一边。

离是二边行中道等。

  疏。无以等者。以体一故二名得以相即。据此约二义而立二名。非体有二也。戒止者。戒其执名之人。令止之而弗执也。

  疏。法性等者。释论之真谛深玄。论文反明。疏意顺释。

  疏。反明者。言经辞反明也。言见真者证见明见。非能所见。疏乃引论。顺示解脱涅盘皆真谛也。

  疏。意云下。且示妄心妄境以例真也。妄心生时托境以起。故以境为所缘缘也。真即下。指定心境。当证下。彰有知也。

  疏。

文即等者。

大品。

亦第十六卷云。

佛告须菩提。

若不缘色生识。

是名不见色相。

然二文皆通一切法。

不独色也。

当知般若见色即是见空。

而不住於色。

经虽言色。

乃即空之色。

空依色显。

色空一致。

举色全真。

  疏。

但释等者。

亦例释般若不缘色生识也。

此中虽举五阴。

意以清净为境。

不对五阴之相。

今且下。

生知则为缘。

不生知则非缘。

今且顺问意云所知即缘也。

究竟下。

指后文。

今真谛曰真。

真则非缘。

真非缘故。

无物从缘而生也。

知言者。

论语云。

不知言无以为君子也。

谓识中理之言。

谓之知言。

  疏。初句通标者。明知能知。该真妄也。

  疏。

物者下。

谓心境通呼为物也。

相与者。

相因相待之谓。

与。

同也。

亦共也。

求义无殊。

谓有则同有。

无则同无。

本非下。

大钞云。

谓清净法界。

本无内外。

不属一多。

令人悟入义分心境。

心则诸佛证之以成法身。

境则诸佛证之以为净土。

疏中分文属体。

寂照为一。

心境为一也。

涅盘下。

第二十七云。

佛性者名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名为智慧。

寂照湛然者。

即本论寂用一源。

理极同无。

圣所不能异之义也。

心境互现者。

谓心亦即境之心。

境亦即心之境。

大疏云。

即心了境界之佛。

即境见唯心如来。

以性融之。

令心境互现。

  疏。真非等者。谓真谛非缘生之法。无相无名。智对之时亦不生知。是知般若亦非缘生。妄自下可知。

  疏。

所知者等者。

疏释生有二妄。

知托境而起。

可言生也。

真知本知。

以生训因也。

真谛等者。

此谓不唯不能生知。

又由真谛轨则令不生知也。

起信云。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

一者法。

二者义。

疏解法云。

法者出大乘法体。

谓自体故。

对智故。

显义故。

对智名法。

盖与智为轨则也。

法者。

轨则为义也。

  疏。真则反此者。谓真智照理。情尽见除。无所取相。相既无相。心亦不生。

  疏。自下等者。预出后意。於中相因为缘。有知妄也。非因非缘。无知真也。真妄总问。以起下文。

  疏。

境未等者。

亦由相待成心境之名。

未对之时二名不立也。

起信下。

即彼释不觉中文也。

谓此前说黎邪三细。

今蹑第三现相以示六粗。

然论有两重因缘。

即无明为因生三细。

境界为缘长六粗。

今证境能生心也。

由心下。

因心生境也。

问。

心境相生。

谁先谁后。

谓心先邪。

境无谁生。

谓境先邪。

心无焉起。

答。

非先后。

非不先后。

何则。

非先后者。

谓唯一藏识心故。

即心之见分为心。

即心之相分为境。

虽有心境。

不可先后。

而行相微细。

亦非下位可了。

故楞伽云。

如是藏识。

行相微细。

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等。

非不先后者。

谓即此藏识显现境界而生七种转识。

种种分别。

此以境界在本识黎邪中。

先也。

依之而生末识。

后也。

且依本末分相示之。

其实二识俱时而起。

心境二法互缘而生。

楞伽又云。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疏自无主宰者谓法无自性从缘故空缘成如幻故假大论中此义尤广疏亦义引下文无此文义有此义引此通证上下。

  疏。

大品云者。

义引。

亦如中论第四云。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论意谓。

是缘则生。

非缘何生。

下约喻例明。

理亦昭着。

中论云下。

具云。

果不从缘生。

不从非缘生等。

亦可下。

又为一解可知。

言微妙法者。

真谛般若皆妙法也。

  疏。

初二句等者。

意云。

取境则生知。

真智不取。

知自何生。

永嘉下。

讳玄觉。

尝谒六祖。

经宿而去。

时号一宿觉。

寂。

境也。

以能之心。

知所知之寂。

故托寂知起。

寂为缘也。

如意者。

即搔痒如意手也。

能所执宛然。

失证会之同。

  疏。有所下。乃潜用起信。具云。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末论释之。远离三假相也。谁谓下。释论智非无知也。

  疏。已上等者。通会论意。实智可知。疏引中吴。其义甚通。

  疏。设尔下。双关。以难意云。取与不取有何过谬。

  疏。二俱下。意谓无知则不取。知则取之。

  疏。

了了等者。

释知即不取也。

遍计下。

枝末不觉已亡。

无明下。

根本不觉又尽。

大论十八云。

般若波罗蜜。

譬如大火炎。

四边不可取。

无取亦不取。

一切取已舍。

是名不可取等。

永嘉下。

谓亡所知。

存有能知也。

亦非下。

以自知为缘。

见有知相也。

如手下。

虽亡如意。

犹存能执。

因手作拳。

如因心生知也。

非是下。

谓存有作拳之手。

则照体未能无自也。

苟未亡此。

何以悟同而没於果海乎。

契证之妙理不越此。

达之则省力而直诣。

背之则枉工而转迂。

  疏。

不取等者。

以前后二难皆牒不取以难之。

故疏分之可知。

谓了物下。

物通我法也。

二执下。

谓执我之见引生烦恼障。

执法之见引生所知障也。

圣人已断。

故无惑取也。

  疏。

是者等者。

凭理印忍名曰忍可不谬。

释是也。

印物等者。

当印物时。

心为主质。

质。

体也。

若心下。

对而释之。

今既下。

意以印可为心之用。

有当为心之体空空如也。

论语云。

子罕篇。

有鄙夫问於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疏。

有当等者。

依迷悟之怀比对而释之也。

初约迷者。

谓凡印物照境。

知其是而不忘其当。

皆惑私之取着也。

由此生灭微细之心。

故未得真智淳净明性。

求当求是又灼然有心於是当。

此则有照有觉。

未能无照无觉也。

圆觉.起信俱有此说。

今般若下。

约悟者谓能了此见。

是见当之觉为病。

不当下。

寂灭无心。

体极一念便契佛家。

如荷泽会禅师云。

妄起即觉。

妄灭觉灭。

岂云下。

反责前难也。

论既云。

是而无是。

当而无当。

盖即是即当时无是无当。

岂云一向等邪。

此亦下。

大意则同。

然知则通该。

是则但於知中说是。

当一分之理也。

  疏。义引下。大品照明品云。般若波罗蜜能照一切法。舍利品云。菩萨般若波罗蜜。知一切众生心。亦不得众生。乃至知者见者亦不得等。

  疏。非不等者。难意已达忘是忘当之理。物我萧然。无法寄怀。

  疏。境空等者。意云。住是住当。犹染有病。而是於无是。当於无当可乎。此非相违之难。但问其可不之意。

  疏。罪也者。转训失也。谓住无相。不失於真谛。

  疏。举圣总遣者。宗本中不存无以观法可谓识法实相矣。又云。圣人无住於无住。孰谓住无得之真乎。

  疏。

无相等者。

谓有一无相当怀。

即是相也。

引论可知。

三十八又云。

佛法不着有。

不着无。

有无亦不着。

非有非无亦不着。

学般若者。

学虽通於三乘。

法则唯是一乘之般若。

在乘则一致而百虑。

於法则殊途而同归。

住有下。

建有为功行。

弃妄求真。

种种方便。

一一愿门。

内则未能悟心。

外则未能忘相。

住此之心。

喻之火也。

住无下。

谓心寂境空。

物我兼丧。

行不涉有。

心独住无。

兀兀冥冥。

昏昏默默。

不唯一慧而不明。

实乃万德沦灭。

住此之心而喻之水也。

若有无下。

示中道无住之心故。

  疏。

避有等者。

释喻可知。

以着有下。

着有之病空药可治。

着空之病无药治也。

且责偏空之见拨弃因果。

故此痛呵。

然非有无以立德。

非空无以荡相。

苟中道而行之。

则二德齐立。

二病俱瘳矣。

如火出水中者。

中论第二云。

如火从薪出。

以水可灭。

若从水出。

为用何灭。

假设其譬。

然楞严说风金二轮相磨。

海中见火。

庄子谓水中有火乃焚大块。

求其实则亦有之。

今非正取也。

病因药起者。

中论云。

譬如有病须服药可治。

若药复为病则不可治。

亦假设也。

然世因药饵致病亦多。

如唐宪宗服仙药过多。

得急燥之病等是也。

举此皆喻难治。

  疏。处有等者。大意取之则二见随生。舍之则二德俱弃。不取不舍始为无住之行。至下涅盘论中可以精晓。

  疏。

此约等者。

先大意断定老氏之意不与物竞和混也。

同尘。

同物也。

论言尘劳。

即生死界也。

疏释往来之义。

一依大钞解往复无际之辞。

及依不迁论中静动不违之理释之。

了知下。

楞伽第三卷云。

非於生死外有涅盘。

非於涅盘外有生死。

生死涅盘。

无相违相。

  疏。

此难等者。

以论云。

圣心虽无知。

远取则通纵前也。

近取则但纵无住也。

今言无知。

犹云无住。

机熟等者。

遗教经云。

应可度者。

若天上人间皆已度讫。

其未度者。

亦已作得度之缘。

故谓宿禀修者此生度之。

今生创信之流。

或闻名。

或听法。

礼供赞悔等。

皆成当来得度之缘。

设若不信。

邪见之俦。

亦皆与作远因尔。

如华严说。

  疏。正难等者。疑谓权智随缘生灭也。

  疏。

前二句下。

谓心法四缘生。

缘离则灭。

如眼识起必具四缘。

一识种子为亲因缘。

二眼根为增上缘。

三色境为所缘缘。

四无有间隔剎那相续为等无间缘也。

余识亦然。

圣心下。

谓圣人穷尽剎那之极际。

了证生相之不生。

一念绝眹。

三际顿破。

故放光十三云。

般若亦无法可生者。

亦无法可灭者。

四相者。

即生住异灭也。

然此四者亦相因而起。

剎那循环。

迷其相则分分历然。

达其性则位位皆灭。

故楞伽剎那品云。

初生即有灭。

不为凡人说。

今生相尚自不生。

住异焉从而起。

好思历然可解。

  疏。

华严等者。

即第八十。

颂云。

佛智广大同虚空。

普遍一切众生心等。

金光明如前。

无心心者。

一无妄念生灭心之心。

一是寂然无相能照之心。

余可知。

无私者。

私谓情私之私。

如见亲则度。

见疎则舍。

化导不均不普故成私也。

准清凉释无私成故。

亦云无思。

如摩尼雨宝而应求。

天鼓出声而报贼。

喻后得觉物。

感之而形。

应不在我。

故云无思。

如前论云。

神无虑焉等。

然私思皆用义方周美。

  疏。

是唯者。

庄子齐物篇谈天籁云。

是唯无作。

作则万窍俱号。

是唯。

犹谚云只除也。

此言不应在乎无感。

感无不应。

如谷响答呼。

月影印清。

虚无下。

庄老谈道皆宗虚无也。

谓自然之道至无。

故老氏云。

虚而不屈。

又云。

虚其心。

又云。

当其无有车之用。

又云。

复归於无物等。

疏依正教释之。

亦当论之意也。

贤首下。

即起信序大意。

生灭在机。

圣无去来。

据此无忧树下。

来而非生。

力士城边。

去而非灭。

但由吾心缘感之浓淡也。

  疏。

此辨等者。

疏意云。

圣智虚无。

非生非灭。

前有明文。

惑智但云无性。

未尝言无生灭。

故疏会意云。

约俱无之意说无生灭也。

惑智之生从缘而有。

无自性生。

无自性灭也。

  疏。亦犹等者。举例二谛之言皆谛实名谛。审谛名谛。以真俗分之。随分成异。

  疏。

谓圣心等者。

唯识颂云。

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谓於无我无法物上周遍计度。

执实我法。

准此。

我法二执皆名遍计也。

准起信说。

从地前三贤至第七地满心。

二执方尽。

识相下。

谓本识三细之相。

即八地已上至佛地破之。

但灭识中一分不觉之相。

不灭一分觉性学论可地。

永嘉下。

具云。

不以知知寂。

亦不自知知。

不可为无知。

其性了然故。

不同於木石。

如手不执物。

亦不自作拳。

不可为无手。

以手安然故。

不同於兔角。

然此之颂。

前拣有知之妄。

后拣无知之非。

其性了然。

显体圆照而非断也。

妙哉至哉。

识悟如此。

千载之下令人服膺也。

荷泽下。

圭峰略钞引之。

故序云。

心寂而知。

目之圆觉等。

众妙之门。

全老氏文。

彼云。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华严下。

谓财首等十人问文殊师利菩萨也。

然智知各答一颂。

答智颂曰。

诸佛智自在。

三世无所碍。

如是慧境界。

平等如虚空。

答知云。

非识所能识。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净。

开示诸众生。

略释如疏。

此论下。

本以无知之义显于真智。

然智则知矣。

知亦智矣。

所以不分。

非约三种般若分体用也。

细示恐长。

  疏。妄境者。五尘等境名妄境也。今以下。妄心妄境皆缘起性空。俱为般若所照真谛之境。一心下。且依异门分之。如何下。结责前难也。

  疏。

此中等者。

隐犹深峻也。

见(音现)。

难现於心也。

初句下。

若不标乎法体。

寂用等义向何辨之。

寂用义也者。

若单云寂用亦法也。

今对心境故云义也。

即智下。

示二法无异体也。

华严下。

即回向品。

既如智不相外。

二而不二也。

今论下。

寂如即真谛之境。

智用即般若之心。

言用下等者。

上来通叙大理。

自此按文细示。

即体下。

心境两分也。

彼此下。

以心为此。

以境为彼。

双揽下。

前二句则前后异说。

谓如之与用正同而异时。

唯异非同等。

此第三中谓正同而异时。

即异而元同。

非前后也。

故云双揽。

是以下。

假以问曰。

同则唯同。

异则唯异。

何言异而同同而异邪。

举论答云。

是以辨於异而同者云云。

在疏下可例说。

第四句复由第三中来。

以其同而异故非异而同等。

斯则下等者。

可思得之。

此中四句非彼此对望义相料简。

以寂用一源之法元具此四理。

宜用心照文理灿然。

  疏。

释前等者。

如一智一故言无二。

谓如理智也。

实谓真实者。

即前真谛之境。

举万法者。

缘生即空。

是般若所照故。

如心经云。

行深般若。

照见五蕴皆空。

不於蕴等诸法之外见空。

前论云。

见法实相谓之般若等。

内外等者。

释相与之言。

  疏。

释前等者。

然寂用二名亦心境相待而立。

依寂起用。

用许异寂。

二名立也。

今明体外无用。

摄用同寂。

用亡之时寂亦不立。

当知寂用虽复略标。

亦随俗说。

第一义中逈无所寄。

余义如疏。

  疏。

鹤长等等者。

等山岳太增。

涧壑太陷。

鹍鹏之辈太巨。

蟭螟之俦太细等也。

然性下。

以相取之则异。

以性酌之则同。

同则本同。

岂待续之截之夷之盈之而后平等邪。

即庄子骈拇篇。

疏引全彼文。

  疏。大品等者。文小不同。大论第一百云。色等一切法。於般若中亦不一相亦不异相等。仁王亦云。般若非即五蕴非离五蕴等。

  疏。

初二句等者。

谓寂用唯一心也。

如摩尼宝珠。

圆体混成。

寂也。

清莹明彻。

用也。

离之则二相不同。

合之则内外一贯。

可反照而自求。

勿循言而他觅。

语借下。

彼初篇云。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借以成辞。

寓论旨之妙。

亦非下。

遮异解也。

恐人见寂用同出。

复有根荄源於寂用。

如下答寂照云。

理极同无。

既曰为同。

同无不极。

又云。

若称生同外。

称非我也。

亦合云下。

以义准之。

理必然也。

举一隅可以三隅反。

苟执文以定义。

义之害矣。

约体下。

体重可称为主。

用轻可呼为宾。

  疏。心用等者。此中举心者。全实相之一心。性相融。心境一。权实同。物我通。而依文析理权实殊明。约旨会宗寂用一贯。

  疏。

尽物外者。

象谓万象。

即万物也。

以佛理世表故云象外。

清谈者。

谓上论般若高出有无。

深超情识。

真清净无相之雅谈也。

然上下通叙前文可知。

初翻亦二智俱说。

第二亦含有二智。

第三以缘求智唯谈实智。

第四答不取亦通二智。

第五答是当亦通论二智。

第六答住无唯实智。

第七答生灭唯在事智。

第八答俱无唯在实智。

故疏云尔。

或境智下。

如答是当及住无等。

皆含境智同异料简等可知。

然论之首尾固不可以浅深酌量。

然成立之妙疏亦略示。

今欲缕示又恐厌繁。

可课虚求之自识精巧。

  疏。

说文等者。

诣亦至也。

诸说者即瑶疏.净源疏等说也。

汉楚下。

即高祖弟刘交也。

封於楚。

谥曰元。

遗民其后裔。

外善下。

谓周孔六经及诸子之书等。

内研下。

研。

磨也。

亦切磋之谓。

又能精治佛理也。

与儒者下。

远公传云。

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

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菜毕颕之.南阳宗炳.张菜民.张季硕等。

并弃世遗荣。

依远游止。

庐阜。

山名。

在江州。

十八贤下。

准遗民莲社誓辞云。

同志息心真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

据此不独十八贤也。

唯谢灵运作庐山十八贤赞。

即远公.生公.道敬等九人。

梵僧觉贤.耶舍二人。

前叙遗民等七人是也。

以传多谈十八贤。

故且依谢康乐标之。

精结下。

精。

专也。

结。

约也。

种莲以象净土之莲池。

准宋李公叙李伯时画十八贤图。

东林莲池。

谢康乐开也。

康乐求入社。

远公谓心乱而不可。

尝以书招陶渊明。

渊明辞醉而不应。

故后世题云。

陶亮醉多招不得。

谢公心乱去还来。

龙光。

寺名。

生公所住也。

生公传云。

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

从什公受业。

关中僧众咸谓神悟。

时与论主相得。

莫逆者谓相契顺也。

平叔者。

即魏代何晏。

字平叔。

与王弼等善清谈。

故遗民方之。

以论主为僧中何平叔也。

起予者。

论语云。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大意孔子欲说诗。

卜商善识其旨。

能起孔子之说。

今以方之。

瑶和尚下。

以理详之。

实如瑶师所指。

论注才同者。

经史亦多通用。

智度十六云。

裁欲求出其门已闭。

瑶本用才字。

  疏。

遗者下。

古之高士以道德自居。

忘身遗世。

如子陵.戴逵之流。

天子不得臣。

诸候不能友。

谓之处士。

遗民亦斯人之徒也。

虞仲下。

论语说作者七人矣。

谓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慧.少连等皆逸民也。

柴桑。

县名。

桓玄者。

即东晋司马桓温之子。

僭逆者。

谓将取晋室。

事在安帝世。

恐繁不叙。

盘石。

大石也。

累卵者。

传略云。

晋献公作九层之台。

百姓嗷嗷莫敢谏者。

大夫荀息入。

献公逆问曰。

将谏寡人作台乎。

荀曰。

无。

闻君好技。

臣少进之。

公曰何技。

曰能累九卵。

公喜令累之。

至七至八其势欲倾。

公曰危哉。

荀息曰。

此未危也。

公筑九层之台。

境内疲瘁。

百姓离畔。

此实危矣。

公喜曰善谏(云云。

)辟。

除授也。

命。

召命也。

太尉等者。

宋太祖刘裕尝为晋之太尉。

高尚人相礼者。

裕观刘志不可力屈。

与司徒王谧.丞相桓玄等群公议遗民之号旌焉。

冲。

深也。

邈。

远也。

高尚者。

德高志洁可尊尚也。

仰字者。

仰慕也。

疑伫字悞。

陆沉者。

陆。

平陆也意。

谓有德之士不登显位。

在平陆。

沉隐山林等者。

指庐山也。

  疏。引古等者。今古虽远。妙契悠同。况南北数千里之遥何能隔乎。玄悟。系辞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此之谓也。毛诗棠棣章云。况也永叹。

  疏。渊对者。谓师资深相对偶也。已尽下。谓过半已尽。解彻底也。语用下。系辞云。智者观乎彖辞。思过半矣。惯。懑也。音闷。心志不宁貌。

  疏。一所栖等者。谓僧具六和。一身和共住。二语和无诤。三意和无违。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今疏随文配之。於六或阙。

  疏。

诸侯盟辞下。

按春秋传僖公九年葵丘之会。

陈牲而不杀。

读书加於牲上。

书谓五命。

初命曰诛不孝。

无易树子。

无以妾为妻等曰。

凡我同盟之人。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铭。

刻也。

铭名也。

谓名记其志也。

如殷汤以铭辞刻于盘云。

苟日新日日新等是也。

遗民之意。

以寄托之诚。

刻铭于心。

如日月皎然也。

  疏。

易初卦者。

即乾卦九三爻辞。

乾象如此。

盖君象也。

初九潜龙勿用。

如舜渔於雷泽。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谓大人之德渐显。

天下之人利见。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文言曰。

重刚而不中。

上不在天。

下不在田。

故乾乾因时而愓。

虽危无咎。

略解曰。

谓此爻居上卦之下。

故曰上不在天。

处下封之上。

故曰下不在田。

乘二爻之阳故曰重刚不中。

象人君创事。

上未获九五之尊。

下有重刚之崄。

正行之难。

故昼则乾乾而不息。

夜则忧惕若有危厉。

未尝去怀也。

遗民谓社主行道进德昼讲夜禅勤用不息。

故云乾乾等。

予近禀下。

上师西域乌思人。

少出家。

诵五分律并诵诸部般若。

学瑜伽.显扬.摄大乘等诸论。

中年遇帝师拔思巴上师。

又禀密藏灌顶主戒。

常课晓夕禅定三十余次。

说法施食日无少暇。

亦尝再四问师所解。

以经律论及密藏略出五百部。

盛业不能尽述。

过顺者。

论语为政篇云。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

耳顺者。

朱文公注云。

谓声入心通无所违逆也。

  疏。谓论主等者。谓方广教理深广如渊海。冥。深杳也。

  疏。

理非等者。

谓悟理不拘於广部略部。

枢。

门枢纽也。

机。

发弩之牙。

皆取要约处。

苟得枢机之要。

则众理彰矣。

今此论即诸部般若之枢机。

八部下。

古列八部。

谓放光.大品.小品.光赞.道行.金刚.胜天王.文殊问等。

然今之藏中般若部类尤多。

未敢详定。

  疏。

雪曲者。

即古之阳春雪曲也。

以音调极高。

唱者无几。

从有唱者又无和者。

古人云。

其调弥高。

其和愈寡。

所喻可知。

反推者。

盖反辞以推其理。

疏中顺释可知。

意云若非是忘於言象之外者。

作此之论不能至於如此幽微也。

若存言象。

其旨必乖。

婉转者。

他文用宛字。

禹。

大禹。

夏王也。

禹在尧世治水。

亦亲力行之。

股无胈。

胫无毛。

手足胼胝。

及登位。

卑宫室。

菲饮食。

孔子叹其德全无间然。

如论语及邢眪眪疏。

  疏。从容者。谓举动之闲暇也。

  疏。

文借下。

彼天道篇略云。

齐桓公读书於堂上。

轮扁斫轮於堂下。

释椎凿而上问曰。

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也。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公之所读者。

古人之糟粕矣。

桓公曰。

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

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

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斫轮徐则甘而弗固。

疾则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

得之於心而应之於手。

口不能言也(云云)。

  疏。

初四句等者。

知即用也。

文出下。

即彼初篇。

无名者。

谓天地已前混然无象。

无象则无名。

目道也。

有名者。

谓气质已形。

随形名物。

曰天曰地等。

故无名能始天地。

有名能母万物。

母者。

生息之义。

  疏。遗民下。不欲独任其责。

  疏。

余本等者。

细详灵字。

似涉差也。

何者。

灵智灵也。

今言穷灵。

能穷极者智也。

所穷又智故不可晓。

一也。

极数谓悉觉诸法。

文阙证真。

二也。

下就问而答云。

夫无寄在乎冥寂。

冥寂故虚以通之。

妙尽存乎极数。

极数故数以应之。

斯足良证。

三也。

故依瑶本。

问意下。

以文难故出意释之。

寂目真谛之境。

用属真知之心。

妙尽者谓智冥。

寂智亦兼亡符合为一邪。

盖不分心境为二。

不在下。

释自然也。

不对二谛说之。

直就智体显示。

详疏可知。

  疏。

若实智等者。

意云心境冥一不应存有寂照二名。

以定慧二故寂照亦二。

盖以定慧为寂照也何成冥符。

若许冥符。

不应存乎寂用。

定慧乃缘起因修。

寂照即本觉性德。

故以定慧合寂照为问。

文借下。

系辞云。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易不可见则乾坤等。

  疏。

文总等者。

皆上句举论意。

下句难也。

疏释多依瑶疏。

此亦极难。

故具出之。

不合云下。

如前云独觉冥冥。

又云内有独鉴之明。

虚不失照等。

皆是也。

意云下。

如前云神无虑故能独王於世表等。

详下等者。

如下云妙尽存乎极数。

极数故数以应之。

意云妙尽极数神乃淳於化表。

极数故数以应之。

谓极数故方能应数也。

难意谓照真之智唯极数。

不应於数。

应数则不照於真。

故两心成异。

答意谓正由极数方能应数。

正由应数而即穷虚。

何异之有。

  疏。深证等者。一理量。二教量。注抚安也。亦犹接也。权智抚接於物。

  疏。

先可等者。

无相真也。

变动俗也。

楷。

准也。

谓则定也。

睹。

观也。

意云若唯见其动。

与之抚接。

契会於机。

此居有相而失无相。

若应会之时但观缘生性空之理。

则无生可接。

得一下。

得之理。

失之事等。

若令下。

依谛以二于心。

  疏。叙前等者。谓先举可疑之文以起难。

  疏。例之者。而物无不是。宜其真是也。

  疏。

是当等者。

指前本论。

已是下。

即前云物无不是等。

后复下。

即前云物无不是故是而无是等。

矛。

槊也。

盾。

干盾也。

昔有一人双衒二物而市之。

衒矛云。

能刺十重之盾。

衒盾云。

矛刺不入。

故喻相违。

胶漆者。

虽二物似殊。

而性实符。

合喻不相违是此也。

  疏。恐救下。意云至当者非泛常之苟当。真是者非泛常之苟是。

  疏。惑不等者。潜用韩昌黎师说。彼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不从师(云云)。

  疏。

好相领等者。

远公赏叹不妄许也。

本传。

即论主传。

恒沙下。

谓心俱恒沙性德。

教义诠量亦无量差别。

远宗下。

据远公传云。

尝注法性论以示什公。

什公叹曰。

边国之人经论未广。

所述便暗与理合。

岂不妙哉。

什公传亦与秦主着实相论二卷。

恨未见之。

然法性实相皆诸部般若之理。

名异理同。

故疏云尔。

  疏。聊尔者。犹琐细也。

  疏。书式等者。古人有之。今即未见。况。犹意也。

  疏。初二句下。意谓广之题端。若书首便云服象虽殊。无所因起。无此式也。

  疏。

嘉遁下。

即易天山遁也。

卦象如此。

阴化至二为山象。

如秋气盛时山乃渐长天亦渐高而避之。

故冬之天曰上天是也。

以象小人道长。

君子遁之。

故第五爻谓之嘉遁。

嘉。

善也。

此爻虽有应在内。

然知机而作与时消息亦遁之善者也。

何尝下。

旧读云何尝不远。

今以句法理况推之。

宜长读之。

释意亦与旧说不同。

旧云。

喻林下之雅咏。

解者。

林。

竹林也。

晋时嵇康.山涛.向秀.阮籍.阮咸.王戎.刘伶七子隐居山阳竹林。

并清谈道德。

轻蔑仁义。

放浪酒色不拘礼乐。

时人谓之旷达。

然大乱人伦。

为名教所黜。

自唐瑶禅师立此说以来。

历世承之。

予意以谓莲社清众不当比於竹林放浪之流。

念佛之咏亦不当比尚无之作。

唯闻东林宵夕之修心禅讲穆穆。

未闻半月之一集歌咏纷纷。

又但云林下。

则方外之人所居之处皆可名之。

非七贤之所宜专也。

亦尝以此句就名儒卢翰林挚推之。

句读同予。

又云。

言集之言亦语辞。

如诗云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诗注皆云语辞。

予固末学。

苟理致明白当仁不让。

谁循覆辙以蔽后昆。

故前后释义有异於古者。

皆此意也。

亦不一一较乎得失指摘瑕疵。

依法不依人。

圣人之良训。

余如疏。

读。

音逗。

  疏。

清承下等者。

膺。

亦胸也。

企。

望也。

抱一者。

老氏载营魄章。

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不独下。

毛诗云。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一隅下。

如符坚云。

朕统大业。

四方稍宁。

唯东南一隅未宾王化。

亦以晋为一隅。

  疏。但欲下。於我则不足。於君则有余。

  疏。草堂下。什公传云。秦主使沙门僧[(丰*力)/石].僧迁.法钦.道流等八百余人。晋书云。草堂坐禅者常数三千。今云五百。从本论也。

  疏。

俗主者。

儒者以仁圣之君为英主。

昏暴之君为虐主。

庸常之君为俗主。

五胡者。

一前赵刘元海。

匈奴人。

自西晋慧帝大兴四年立。

凡三世。

至东晋成帝咸和四年为石勒所灭。

二后赵石勒。

北方羯种人。

自成帝咸和三年立。

凡四世。

至穆帝永和八年灭。

三前秦符洪。

西域氏人。

自穆帝永和七年立。

凡六世。

至孝武太元十九年为姚苌灭。

四后秦姚仲弋。

亦羌酋种。

自孝武大元九年立。

凡五世。

至安帝义熙十三年为晋灭。

五魏拓拔珪。

亦丐奴人。

自武帝太元十一年立。

改国号魏。

年曰登国。

凡一十一世。

分东西二魏。

东魏禅于高欢。

为北齐。

西魏禅位于宇文泰。

号后周也。

堑。

城外壕堑也。

不远下。

不以万里为远也。

无出下。

译场则三藏遍翻。

弘护则一人亲御。

百官信奉。

万姓归依。

论其僧则若梵若汉八百许人。

并白眉互扬。

青眼相击。

唇齿泻珠玑之美。

胸怀发锦绣之鲜。

行洁冰霜。

志坚松栢。

请对史镜自识芳猷。

  疏。

领公等者。

远公传云。

初经流江东多有未备。

禅法无闻。

律藏残阙。

远慨其道缺。

乃令弟子法净.法领等远寻众经。

踰越沙雪旷岁方返。

皆获梵本。

得以传译。

华严下。

大钞略云。

初东晋有沙门支法领。

志乐大乘损躯求法。

至遮拘盘国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等。

自下疏中皆略。

各各本传释之。

更引实多。

  疏。

论主等者。

秦主弘通三宝明时也。

什公真正善友也。

厕。

次也。

谓不比行也。

彩。

光彩容彩。

列。

行列也。

身子。

舍利弗也。

郁郁。

文盛之貌。

陈迹者。

谓已陈之踪迹。

然出庄子。

引之恐繁。

流芳下。

谓流传芳美也。

晋桓温云。

男子不能流芳百世等。

寥寥者。

谓法教虽盛而龙象稀疎。

  疏。

传说下。

即慧观传也。

生公.融公能通人疑情。

肇公.观公善靖其问难。

然当时人物既多。

评薄随有。

如生公传云。

生.睿发天真。

严.观洼流得。

慧义彭享进。

寇渊但嘿塞者矣。

释曰谓生公.睿公聪悟发於天性。

洼。

深也。

严公.观公深思流连。

始可继足。

彭享言努力方得前进。

冠姓也。

名道渊。

此公对于三人。

但嘿塞无言而已。

然戒行高洁。

为刘慧林师。

骈。

并也。

八俊者。

生也肇也融也睿也影也严也恒也观也。

有说无恒而有凭公。

然凭公无传。

似悞也。

西河照公。

意谓[(丰*力)/石]公为一。

亦有云恒者。

北山录说什门十哲。

八俊之上又加道恒.道标。

此等皆有正传。

同气下。

系辞文。

具云。

云从龙。

风从虎。

又云。

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等。

莫逆者。

庄子太宗师。

略云。

子杞.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语曰。

与孰能以无为首。

以生为脊。

以死为尻。

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

吾与之友矣。

四人相视而笑。

莫逆於心。

遂相与为友。

念佛咏下。

未见其文。

远公咏序云。

夫念佛三昧者何。

思专想寂之谓也等。

比兴者。

毛诗多托物比兴。

如关睢.鸱鸮之篇皆是。

  疏。即弘始等者。论主自作注经序。粗。音粗。略也。成言者。谓什公已成之言。论主注之。

  疏。

郢者下。

亦少变本文令易知也。

彼徐无鬼篇略云。

庄子送葬过慧子之墓。

顾谓从者曰。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使匠者斫之。

匠乃运斤成风。

听而斫之。

尽垩而鼻不伤。

郢人立不失容。

释曰。

垩。

白土也。

此亦寓言。

  疏。自疏云下。即前论序云。般若之体非有非无。虚不失照。照不失虚等。至后斯理之玄固常所迷昧者矣。论主再举以答也。

  疏。出问等者。亦再举前难。出彼所问之意。

  疏。两言下。瑶师之意。虽各四字不出权实。故亦两言也。人情下。遍计识情浅近迟钝。知一暗一。随自所达谓二智两殊。圣岂然哉。

  疏。

答前等者。

即穷虚极数至后出过中若穷虚极数乃至定慧之体耳。

双绝者。

谓寂照兼亡无可拟象。

故寄言同无。

非有无之无也。

反责下。

责其同极之体无相无名。

此中不可更求定慧两殊。

但圣人摄化非开示一言。

而众生无由悟入。

故示其亲切处云。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复由此心从本已来。

清净无染离喧扰之相故曰寂也。

具灵明觉知故曰照也。

圭峰云。

心寂而知目之圆觉。

然求证此心。

一悟。

二修。

悟则达其本来所有之真。

从先所无之妄。

依其悟彻之智。

修其缘起之行。

此行约事门修之。

则不修而修万行毕备。

约理门修之。

则修而无修一心寂寂。

此之二门亦不可先后。

故始以止观统之。

则止观皆通事理。

久之乃成定慧。

则定慧各通止观。

终证此心谓之寂照。

寂照者。

心境不二。

权实双含。

体用融。

空有绝。

当此融绝之处。

何容分个寂照之异邪。

此实性理之要。

故略叙之。

然皆依贤首.清凉等义。

非胸臆也。

  疏。

遣妄等者。

意云同极乃定慧之源。

本自同而生异。

下遣等者。

谓既有异。

即乖於同。

无得下。

诸部般若之中诠法无量。

若一言以蔽之。

不出无所着无所得。

苟於外无着则法法平等。

於内无得则心心寂灭。

然后心无挂碍般若现前。

不得而得菩提。

得也。

不证而证涅盘。

证也。

虽曰证得。

宁容有得证之相乎。

故什公悟玄序云。

忘功者道合。

虚怀者理通。

冥心者真一。

遗智者圣同。

  疏。

答前答者。

即前云。

谓将心体自然乃至群数之应或几乎息矣等。

疏初摘句以断大义。

后清净已下方释文也。

非色下。

略遮亦非有非无。

一切不足也。

韦提者。

即瓶沙王之后。

恳。

诚恳也。

切。

至切也。

无量寿经略云。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

随顺调达恶友之教。

收执父王频婆娑罗。

幽闭置於七重室内。

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

诸璎珞中盛葡萄浆蜜以上王。

如是经三七日。

王颜和悦。

阿阇世王知之。

即勅内官闭母深宫。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

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

乃至佛於山没即於王宫出等。

胜鬘下。

即波斯匿王女。

仰即慕也。

祈。

请也。

夫人经略云。

仰惟佛世尊。

普为世间出。

亦应垂哀愍。

必令我得见。

即生此念时。

佛於空中现等。

智则下。

由智相即令身无碍。

法报名真。

无去来故。

他化皆应。

应机起故。

  疏。

自此等者。

谓非有非无之义通体及用故。

约用故则亦非有知亦非无知。

故下云。

道超名外因为之无等。

皆目体也。

又云。

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等。

目用也。

故疏云兼通有知。

诸心心下。

略释如前。

缘有下。

释有不自有。

托缘而有。

故论云。

以其有有等。

中论云。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等。

  疏。

初句等者。

对妄释真。

真非缘生。

非缘生故。

圣人之心不因缘有而有。

既是非有之有。

故有其真。

有成非有句。

以有其无有。

故则成非无句。

疏释太简。

  疏。

欲明等者。

前略示真妄不同。

今此细明两殊就答前难。

以前难云穷虚极数等。

数谓妄心妄境也。

体其性虚故能极数等。

如下示之。

今蹑妄示真。

为下非有非无之义因。

初二句下。

影喻相。

响喻妄。

名者质之与声皆喻妄心。

谓心下。

疏亦太略。

若具释者谓能现有无之心即黎邪三细中现相也。

此心能现一切六尘境界。

一切境界不出有无也。

以有此境牵起内心。

内心者即事识智相等也。

智相於此相续分别谓有谓无。

依此影响之境而生一切名相。

即论中计名字也。

名相既立。

依名取相种种攀缘。

疏中指同起信。

故此释之。

不依此论释义不尽。

大乘下。

亦龙树菩萨造。

人喻现相。

罗人喻有无等。

自畏喻智相等。

四粗分别。

大意云境由心起。

不知即心已为迷谬。

而又从之种种分别爱不爱等。

又倍迷也。

故起信云。

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等。

  疏。

初句等者。

蹑前不有有下文也。

谓妄心则随有而有。

随无而无。

圣心不尔。

故云废也。

翻前等者。

谓圣心非相因而起。

疏亦至略。

今再示之。

心无影响者。

谓圣智清净绝有无诸相。

言象莫测者。

谓圣智非名可名非相可相。

亦离攀缘妄念也。

道绝群方者。

道即般若也。

由非名相。

所以能穷其虚极其数。

由穷极故。

所以妙尽而冥符。

无寄如疏。

  疏。初三句等者。前则即俗成真。今乃即实名权。

  疏。

此论等者。

疏乃通论上下之义。

此中下。

拣断常也。

论略云超名就句。

故疏具云双超名相。

然般若下。

论初已释大意无殊。

胜热下。

即善财所参一善友。

经云。

见彼胜热修诸苦行。

求一切智。

四面火聚犹如太山。

中有刀山高峻无极(云云)。

大疏略云。

胜热者。

於五热中成胜行故。

体烦恼热成胜德故等。

四面火聚者。

四句般若烧惑薪故。

中有刀山者。

无分别智最居中道无不割故。

高峻下。

高而无上难可登故。

又云四句即四边。

取则烧之。

离则成智。

故大论第十八云。

般若波罗蜜。

譬如大炎。

四边不可取。

无取亦不取。

列子天瑞篇云者。

赵襄子狩中山。

藉芿燔林。

扇赫百里。

有一人从石壁中出。

随烟烬上下。

众谓鬼也。

火过徐行而出。

人也。

襄子怪而问曰。

奚道处石。

奚道入火。

人曰。

何物为石。

何物为火。

襄子曰。

而向之出者石也。

向之涉者火也。

人曰不知也。

释曰。

不知是火。

亦有冥通於物。

物无所违。

而火与刀山即是法门。

彼何与斯。

  疏。舍利下。即大品意。谓知一切众生亦不得众生。即知而无知之义。照明品中照一切法。知也。毕竟净故。不知也。引三慧品证无为而不为可知。

  疏。初句下。羁。系也。此下等者。谓答前心数既玄而孤运其照。细示如前。前后照对方知论旨的然可解。

  疏。

初句等者。

以前遗民云而今谈者欲求圣心之异等。

故今举而责之。

随声下。

十地论释示说分齐中文。

论云。

随声取义有五过失。

一不正信。

二退勇猛。

三者诳他。

四者谤佛。

五者轻法。

雷同者。

谓春雷一发百蛰同起。

今取同义。

俱出下。

彼四十一篇云。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等。

用其文不取其义。

廉隅。

廉棱隅角也。

前识下。

彼三十八云。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今谓前境所发之识谓之前识。

  疏。由前下。谓即言定旨等。通成此二见也。

  疏。不合下。中论云。因有而生常。因无而生断。

  疏。初二句下。潜用大钞。谓缘生恒无性。无性恒缘生。理事无碍也。

  疏。

初二句下。

可物。

执取於物也。

纷纷纭纭。

广多之貌。

三假者。

仁王经大意云。

法假即相也。

名假即一切诸名。

受假者。

谓妄想领纳也。

陈。

列也。

如不真空论释之。

真空下。

即还源观序。

初二句。

迷真智而成妄想。

次二句。

迷真如以成名相。

物非下。

境空也。

受取下。

心空也。

名相性空即圆成性。

大论四十一云。

取色取名故名为受等。

  疏。不取下。依境辨心靡无也。意云。名相即虚而令智照自寂。实相妙存灵知昭昭。若依大论释之。不取者取之成过故。不舍者舍之失益故。

  论。此攀缘等者。论出经意。谓离心缘相。

  疏。

初句等者。

疏示颇略。

今复释之。

智之生者。

妄智之心依名相而生。

法本下。

法谓诸法。

即指名相。

名相之法无自性生。

性相俱离。

故云无相。

境既无相。

心亦寂灭。

事之初现曰兆。

华严下。

本疏略云。

量智则遍入三世。

理智则悉皆平等。

四无所畏下。

放光.大品.智论等甚广。

圆觉普眼章疏云。

一正知一切法无畏。

谓佛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等。

二说尽诸漏及习无畏。

言我漏尽等。

三说一切障道法无畏。

四说出苦道无畏。

佛作诚言。

说此四法决定无畏。

智论云。

得无所疑。

无所忌难。

智慧不却不没。

衣毛不竖等。

汗竟弗生者。

智论二十六云。

萨遮尼犍子铜鍱鍱腹自誓言。

无有人得我难而不流汗破坏者。

大象乃至树木瓦石闻我难声亦皆流汗。

作是誓已。

来至佛所与佛论议。

佛质问之皆不能答。

汗流淹地举体如渍。

佛告尼犍。

汝先誓言。

无有闻我难者而不流汗。

汝今流汗淹地。

汝试观佛。

见有汗相不。

佛时脱郁多罗僧示之。

言汗在何处。

复次有人言。

或有头汗身不汗者。

佛头虽不汗。

身必有汗。

以是故佛脱郁多罗僧示其身。

因是外道大得信向皆入佛法中。

是智慧因缘身业随行。

十力者。

略以二门示之。

一依梵行品出名。

二依智度论释义。

初者。

一是处非处智。

二过现未来业报智。

三诸禅解脱三昧智。

四诸根胜劣智。

五种种解智。

六种种界智。

七一切至处道智。

八宿命无碍智。

九天眼无碍智。

十永断习气智。

然此十智唯一诸法实相智。

此智约度人因缘有十种用。

故为十也。

二依智论释义者。

然论文极广。

今略示之。

一是处等者。

有二意。

一道理相应名是处。

不相应名无是处。

如论云。

女身作轮王无是处。

二转轮王一时出世无是处。

二佛一时出世亦如是。

反此。

男子作轮王等有是处也。

二因果相应有是处。

如行善得善报。

行恶得恶报。

有是处。

行善堕三涂。

行恶生人天。

无是处。

二业报智者。

谓佛知一切众生所作。

有过去业过去报。

亦有过业招现在未来等报。

现在未来等业招报亦然。

此则智为能知众生业报所知也。

三诸禅解脱三昧智者。

禅谓四禅。

佛知是禅佐助道法。

禅摄一切色界。

三昧即定。

定说解脱摄一切定。

如是一切诸禅定解脱即三昧。

佛以甚深智力悉知等。

四诸根胜劣智者。

佛知众生利根钝根上根中根下根。

是人如是根。

今世能得初果二果等。

此人得初禅二禅等。

如是等一切众生上下根相皆悉遍知等。

五种种解智者。

解谓欲解。

谓众生信喜好乐种种不同。

如孙陀罗难陀好五欲。

提婆达多好名闻。

须弥剎多罗好世间财利。

乃至如舍利弗好智慧等。

如是佛悉遍知等。

六种种界智者。

界名为性。

佛知世间种种别异性故。

性名积习从性生欲。

谓众生各各之性差殊无量不可数。

佛知众生如是生如是欲。

可度不可度。

定不定。

今世可度后世可度等。

佛悉遍知。

七一切至处道智者。

业即是道。

业因缘故遍行五道。

业能有所至故。

如无漏思业至三乘圣道。

以是故诸业是一切至道。

一云一切圣道名道。

以此圣道随意利益。

故云一切至处道也。

又云一切善道。

一切恶道。

一切圣道。

各各知其至处。

佛悉遍知。

八宿命无碍智者。

宿命有三。

一六通中宿命通。

二三明中宿住智证明。

三十力中一力也。

外道凡夫有通而无明。

二乘有通有明而无力。

佛则具之。

以此知己身及众生无量无边世中受如是报。

因如是业。

所更种种。

佛悉遍知。

九天眼无碍智者。

佛用天眼见众生生死处。

凡夫天眼极多见四天下。

声闻傍见小千界。

梵王亦然。

辟支佛见百千世界。

诸佛见无量无边世界。

又云得天眼最第一者阿平卢豆色界四大造色半头清净。

如来天眼四大造色遍头清净。

是为差别。

十永断习气智者。

即漏尽智也。

烦恼习气俱名漏。

智能尽之。

非二乘所及。

诸佛自知尽漏。

亦知尽他人漏等。

论又问曰。

是十力何者最胜。

答曰。

各各於自事中大。

如水能渍。

火能烧。

各自有力。

有云初力为大。

能摄十力故。

或漏尽力大。

事办得涅盘故。

已上略释名题。

欲广知事义如论。

事无不契者。

总相释云。

谓说理如理。

说事如事。

说业如业。

说果如果等。

达僧祗下。

即华严阿僧祇品也。

此品佛说以此品中僧祇为大数之首。

数之复至僧祇。

始名僧祗僧祗。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

复数不可说不可说以至不可说不可说转等。

表因位难知。

故佛亲说。

此乃后得智用之力也。

尘墨者。

法华化城喻品云。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假使有人磨以为墨。

过於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

乃至如是展转尽地种墨。

是人所经国土。

若点不点。

尽磨为尘等。

如是微细圣智悉知。

穷法界下。

法界虽通事理。

且属一真法界。

此一真法界与余法界作泉源故。

何者。

谓此一真。

举体常为万法。

举体常自寂然。

返流随流皆依此故。

故大经虽列四种法界。

统以一真而无源故。

  疏。

字悞下。

定传写之谬也。

正意云。

为遣有知而生无知。

有知既祛。

无知何立。

第一义中无无知也。

无有知也。

故华严十六云。

无中无有二。

无二亦复无。

意谓因一生一元无自性。

论至於此。

故兼拂之。

以显真照非有非无。

至妙之趣在理实当。

肇公复起不易吾言矣。

然自唐迄今诸家。

皆随论文释义。

人之常见多守文定义。

是古非今。

文义乖讹强生穿凿。

吾不与也。

  疏。

权实下。

初示中道。

寂照同时故云双现。

二德同寂故云双亡。

孰能等者。

疏释略也。

据论令使二言。

似属权智。

感而动之。

令智有也。

感谢而静。

使智无也。

此释顺文。

然实智必具。

故以动为权。

静为实。

此之二智皆非有无。

论故属对。

各一边说之。

亦互隐互显。

  疏。

且征等者。

谓略却无起无灭等。

起信下。

即彼中说带言真如空如来藏。

非有。

非无。

非非有。

非非无。

非亦有亦无五句也。

此中具有四句。

言非有者。

谓非斥彼执有之情。

般若非是非有也。

余例知。

  疏。

放光下。

至涅盘论具示。

净名弟子品亦云。

其说法者无说无示。

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以知下。

知谓情解知见。

此是迷真之病根。

事须剪伐。

然后见法。

古人云。

心不可传。

相契名传。

此之谓也。

以前下。

遗民问后索其证据。

故论主引教出理。

具足示之。

末段引放光。

又示无说之理。

绝言之道。

心知非传。

贵在玄契尔。

  疏。据前下。通辨论文。问在后而答在前。照前可知。

  疏。

大品等者。

然诸经多有。

有执下。

但内学之人於真空幻色之理未了。

有是执也。

一执青黄等色为实。

异於真空。

故经云。

色不异空。

谓幻色不异真空。

二有执真空在於色外。

异色而有。

故经云。

空不异色。

谓真空不异於幻色故。

三小乘等析破色法始空。

色非即空。

四有执空非即色。

故经云。

色即是空等。

广示如法界观。

宝性下。

即彼论第四。

略云。

散乱心失空。

众生者。

谓初发心菩萨。

起如是心。

实有法断灭。

后时得涅盘。

是菩萨失空如来藏修行。

又复有人以空为有物。

我应得空。

又生如是心。

离色等法别更有空。

我应修行。

令得彼空等。

释曰。

初计色灭方空。

今言色即是空。

此计自遣。

第二计空别为一物。

今云空即是色。

此见即遣。

三则计空异色。

今云空不异色等。

此计亦遣。

今以下。

通出上下论意。

此段辨二谛相即之境。

后段示权实相融之心。

  疏。前四句等者。遗民谓心两异纵而夺之。若一下。谓一心见色。一心见空。同时两心并照二境。何有此理。疏中以两心分经四句合而明之。从其省约。

  疏。

谓凡夫下。

据疏意。

以依他所执之法缘生性空故。

令遍计能取之情自空。

凡夫不了依他性空。

故起遍计执实定相。

不同法相。

存依他之似有但空遍计。

非色之非。

斥破之辞。

  疏。前二下。论意云。不於空中非斥其色。只於色中非之。故云非色。疏云。色空不异者。以非色含空义故。

  疏。

承上等者。

意云以境求心。

境既融而非殊。

心亦即而不异。

直以一心齐照。

约谛分之为权为实。

岂以谛二二於心乎。

故仁王经云。

於谛常自二。

於解常自一。

会违等者。

古释但会色不异空等四句。

谓四异执教亦不同。

予谓经虽四句不同者。

大底明色空不异。

由不异故相即。

皆二谛相融之意也。

故今约法相会之。

彼宗说二智在赖邪识中。

法尔道理各有种子。

登地已去别发现行。

本智照真。

后智了俗。

二谛区分三智别照。

如此何邪。

答由群情不同等也。

  疏。

依心等者。

疏初断定四句之中皆初示境后辨心。

初句中既实而恒权。

如何前云失抚会之功。

二句中既权而恒实。

如何前云异乎无相。

三句中可知。

四句中下。

且依句数来势释之。

由非有故所以无。

由非无故所以有。

乃亦有亦无句。

此意正双遮时而恒双表。

此中下。

辨具心境。

文理下。

论语公冶长篇云。

子在陈曰。

归与归与。

吾党之小了狂简。

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裁之。

今谓文理明白似不犯乎此责。

  疏。即真下。显非二也。义引放光等经。

  疏。承前等者。出论中再标谈者之意。差谓下。差谓差似。论主比拟遗民之意。非敢直非。但差乎空有两心等也。辅教编训脱忽也。亦通。

  疏。

玄机下。

疏取前论以释此。

前云怀前识以标玄。

存所存之必当。

今云若能舍己心等。

前云即言定旨寻大方而征隅。

此云寻玄机於事外等。

令忘言舍情可契也。

推移下。

谓随宜进止。

如秤锤在衡推移不定。

  疏。为即下。依理反责。

  论又云等者。答是当之问。亦可下。就而示之。

  疏。心有下。凡有所住。情念乃生。起诸惑业。

  疏。有所着者。着心只在一可字。

  疏。

名相等者。

名相是境。

起好恶是情生。

由境有违顺。

令心生好恶。

好恶既彰则憎爱勃起。

诸业随作。

三报郁典。

四生往来。

皆由一着字。

苟亡此着。

则外亡名相。

内消美恶。

业华无由而开。

报果何由而结。

  疏。初二句下。识以了别为义。知即妄知。识乃心识。知觉识用。次二句下。约相约名以辨非相非名。

  疏。是当等者。谓有住之情只住於名相。真至者。真是至当之情。非般若神心。

  疏。

此有下。

出意也。

一令下。

令遗民等也。

二显下。

论主本意。

异执下。

执言定理之俦。

随言相而生见。

由言相异故令诸见不同。

不能殊途而同归。

言象本空者。

非空不能显理也。

圣心本绝者。

非言非相也。

迹可例说者。

但改言字作迹字。

读之可了。

  疏。

拟心等者。

瞥然而起即成一念。

亦剎那心也。

谓念起已差。

况随念生分别。

依分别起言相。

执言相求玄理。

展转相因远之又远。

然遗民下。

出意也。

遗民以远公为师。

以生公等为友。

英悟敏识固非浅浅。

而览此论岂实有疑。

但再叩玄关。

令更析玄理以觉后来。

而未达者苟见此论谓实不了。

殆执迹迷旨之俦也。

  肇论新疏游刃卷中

  肇论新疏游刃卷下

    五台大万圣佑国寺开山住持释源大

    白马寺宗主赠邽国公海印开法真觉

    大师长讲沙门   文才 述

  疏。

涅盘者下。

初略释通名。

通名有三。

谓圆寂.灭度.无为。

后二如下论自释。

唐译下。

即唐奘公三藏法师也。

常乐我净名之四德。

此四且约翻无常等四倒以显之。

约治惑业苦三障以显三德。

然实具恒沙无尽性德。

故清凉释之。

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

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

即第一义下。

指体也。

然涅盘之体或指三德。

或指真如实际等。

今依表中也。

故大经二十七云。

佛性者名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名为智慧等。

佛性乃涅盘因中之名。

如大经云。

是因非果如佛性。

是果非因如大涅盘。

该通下。

经云。

空者一切生死。

不空者谓大涅盘。

又云。

佛性者即是无上菩提中道种子等。

约位下。

凡圣因果皆名曰位。

二十七云。

一切众生悉有十二因缘。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未证者。

二十一云。

是大涅盘。

凡夫未到。

以有贪欲嗔恚愚痴故。

三乘下。

二乘涅盘但离烦恼虚妄。

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二十七云。

十住菩萨虽见佛性而不了了等。

皆显三乘证未尽也。

克体下。

自性涅盘。

体无不遍。

法无不具。

阐提。

此云无性。

依法相宗说五种种性有无道理。

此一阐提。

焚烧善根。

谤菩萨藏。

法尔永无三乘不定乘等入涅盘性。

若法性宗。

一阐提辈但是无有闻熏。

非无本有佛性。

故大经第九广斥阐提断善不得成佛。

至二十一经以后广说阐提悉有佛性。

故二十七云。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

一阐提等无有善法。

佛性亦善。

以未来有故。

一阐提等悉有佛性。

何以故。

一阐提等定当得成无上菩提故。

二十一又云。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忏四重禁。

除谤法心。

尽五逆罪。

灭一阐提。

然后得成无上菩提等。

若尔。

何以善戒等经说一阐提无种性故。

虽复勤行精进终不能得无上菩提邪。

答。

准清凉.生公之意。

但是毁责之辞。

令彼不作阐提。

如世之痛骂不肖之子云。

此无人性。

虽强力学之终无所成。

彼若回心。

成人可望。

如来亦尔。

或曰。

理性等有。

行性或无。

此亦曲会。

未尽终极之唱。

何者。

彼经文云。

善男子。

佛性者谓其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

一切众生悉有三种。

破烦恼故然后得见。

阐提亦尔。

又云。

一切众生悉有一乘。

无明覆故不能得见。

据此何独尔邪。

不减者。

二十二略云。

阐提断善不断佛性等。

极喜者。

初地也。

谓此菩萨初断二障现行。

证二空真如。

即是少分见佛性故。

非增者。

谓性本圆成。

非新增故。

出处者。

易系云。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

儒以仕进名出。

守志名处。

论主以有余名出。

无余名处。

如下云生名有余。

灭名无余。

此亦略辨涅盘种类也。

准出现疏。

此四之外更列性净方便净。

或真或应等。

然论皆有之。

至文当示。

彼疏又引唯识云。

自性涅盘众生等有。

二乘无学容有前三。

唯佛世尊独言具四等。

体用者。

显大般涅盘也。

自性。

体也本也。

余三。

用也末也。

亦可无住体用兼含。

言混成者。

体时恒用。

末时恒本。

未有非真之应非应之真也。

细求下。

论自识其玄。

四而非四者。

谓约出处之迹非四而四。

约真应之源四而非四。

无名下。

初释依秦主答安城侯书释之。

所引即华严须弥顶上偈赞品。

具云。

有诤说生死。

无诤即涅盘(云云)。

二就下。

约自性涅盘之体明也。

涅盘下。

二十七云。

十相者谓生.老.病.死.色.声.香.味.触.无.常。

远离十相者名大涅盘。

亦离有无之相。

如下论示。

本经下。

经说有有因之名。

如舍利弗母名舍利。

因母立名。

故云舍利弗。

弗。

子也。

有无因之名。

如萨婆车多。

名为蛇盖。

实非蛇盖。

是名无因强立名字。

如坻罗婆夷。

名为食油。

实不食油。

强为立名。

名为食油。

是名无因强立名字。

善男子。

是大涅盘亦复如是。

无有因缘强为立名等。

释曰。

有因无因二种之名。

此方亦多物能捕鼠名曰鼠狼。

此有因也。

药名蜜陀僧等。

有何因乎。

皆是情想取相立名。

名亦何真。

依相立名尚入虚假。

无相立名岂非强为。

净名下。

如常所闻。

徧友下。

即华严七十六云。

我闻圣者善能诱诲。

愿为我说。

徧友答言。

善男子。

此有童子。

名善知众艺学菩萨字智。

汝可问之。

当为汝说等。

即徧友自不答也。

首唱。

先言也。

发。

越也。

挥散也。

谓论主演释无名之旨。

发越挥散。

共禀下。

谓教中已有无名之言。

秦主与论主举而明之也。

述而不作者。

论语文。

自下释论多依本经及出现大疏释之。

凡云大经。

即大涅盘经。

引他经则名之。

  疏。

表端等者。

端。

首也。

谓君臣之礼。

凡上章秦首必称臣。

臣谓臣仆。

男子贱称。

谦礼於君也。

僧则国君舍之为方外之人。

是国之宾。

非国之臣。

如易之虫卦上九之辞云。

不事王侯是也。

古之沙门行业高者。

天子不下诏。

沙门不上表。

但书相往来。

如晋慧远法师.唐苑律师等。

亦有不免而上者。

如安公之谏符坚。

支遁之辞晋主。

表首但名而已。

流之宋世。

虽三藏施护亦自称臣。

况其他乎。

然儒之君子亦有肥遁。

高尚其事。

避色避世者。

如子陵不臣光武。

戴逵不友晋帝等。

斯人亦多。

论主时方年少。

以方外自处。

能以道宾秦。

不以礼臣秦。

故称名而已。

其高可知。

老氏者。

即三十九章文。

  疏。

尚书等者。

舜典曰。

若稽古帝。

舜曰重华恊於帝。

浚哲文明。

温恭允塞。

东菜解云。

浚者宏深。

与浚川之浚相近。

然多见睿字。

睿与睿同。

尚书尧典云。

若稽古帝。

尧曰放勋钦明。

文思安安等。

环中下。

彼篇次前云。

彼是莫得其偶。

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等。

大意谓是非互指。

彼此无主。

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

则是非皆虚也。

彼此无偶也。

无偶则一。

一则为道枢。

故是非往来彼此相向。

如环之无穷。

无是无非如环中之虚也。

此亦少同吾宗法空之理。

疑亦得乎吾佛之绪余哉。

武以下。

文武乃国之治。

具武可以御外难。

御。

止也。

文可以经内邦。

四大即老氏第二十五中文。

  疏。

放舍等者。

大经第四云。

然后要於大般涅盘放舍身命。

是故名曰大般涅盘等。

水大貌者。

正取广大之义。

丛筠下。

丛。

林薮也。

筠。

竹也。

法华第一云。

假使满世间。

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

不能测佛智。

又云。

无漏最后身。

其数如竹林。

欲思佛实智。

莫能知少分等。

今云地满智云。

即十地菩萨。

亦最后身也。

  疏。十有等者。什公在关辅仅八年。并去姑臧。十有余年也。

  疏。

论语下。

即里仁篇。

同声下。

系辞云。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云从龙。

风从虎等。

言感而会。

庄子者。

彼田子方篇。

大意云。

雪子。

楚人。

因使於齐而舍於鲁。

所以仲尼见之。

文多如彼。

二人下。

系辞云。

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

今谓秦主.什公相契。

始能弘法利世。

  论。

夫众生下。

初则顺流下转门。

圆觉经云。

欲因爱生。

命因欲有等。

若欲下。

即返流上转门。

爱欲之因若灭。

则生死之果自丧。

略同者。

且约无相体遍之义为喻。

然无知无觉不必全同。

是故经说涅盘於世法无喻。

  疏。美者。赞美也。王者下。谓富有四海。尊极一人。非独万姓之君。实亦三宝之主。执去留之柄。关盛衰之风。至于叹德景行。宜其过实也。

  疏。谓所等者。子夏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论。津梁者。津谓津渡。如津处施之桥梁也。

  疏。

司马者。

前汉武帝时人。

撰史记也。

易本下。

系辞云。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於天。

俯则观法於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於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等。

文王下。

谓文王每一卦之下繇辞以明之。

大意如乾卦云。

乾。

元享利贞是也。

周公下。

即文王之子。

凡卦六爻。

每爻各系辞以明之。

如乾卦初爻云。

潜龙勿用等是也。

孔子下。

谓上彖.下彖.大象.小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

岂曰等者。

亦谦也。

  疏。

末章等者。

谓秦主答姚嵩之书而有两端。

一答无为宗极。

二破空寂无圣。

今则后端也。

不容有圣者。

谓绝智沦虚。

似小乘无余之说。

庄子下。

彼逍遥篇略云。

肩吾问於连叔曰。

吾闻言於接舆。

大而无当。

往而不反。

太有径庭。

不近人情等。

  疏。文借下。二十一文。借以显理。

  疏。

疑盖者。

谓五盖之中疑为一也。

扣。

击也。

宜用叩字。

叩头也。

然文法凡虚心求理皆名为叩。

如论语云。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圭峰亦云。

课虚叩寂是也。

今用扣字。

谓扣击玄关。

义亦可通。

但犯粗猛。

恐后人参正之讹。

  疏。

作意下。

传云。

什亡之后。

追悼永往。

翅思弥厉。

乃着涅盘无名论等。

翘。

举也。

思谓哀思时举未尝放也。

厉。

严也。

或排下。

小乘以生死为界内。

涅盘为界外。

如下有名云。

然则众生之性顿尽於五阴之内。

涅盘至道独建於三有之外等。

今大乘众生即涅盘。

体无不遍。

用无不极。

何有界内外之殊也。

  疏。条谓等者。谓将演论条段布列於文牒之十。缮。营也。班。布也。

  疏。西来下。谓五天竺国乡音不同。如此方燕乡越里之殊呼。楚国秦邦之异说。

  疏。

十演等者。

谓此论初略示名义。

直谈自性清净之体以为宗极。

然后折而演之。

仿。

法也。

命。

召也。

彼云。

开宗明义章第一。

谓於此一章亦略张孝道之宗。

明其孝为至德要道之本。

然后述天子诸侯等五人所行不同。

同归于孝。

  疏。

欲明等者。

谓小乘教中唯说此二为究竟之果。

未知此二应物之迹。

故假有名为难。

论主以一实之理破此二权。

直示大方。

故以无名为演。

折者如水壅塞。

演者如水决通。

然九折之义或唯二乘。

如初三折。

或通三乘。

则第四难差以下皆三乘义。

至文随示。

而十演之义皆一乘也。

竟显下。

谓有无之迹虽殊而自性之体无异。

  疏。

无为等者。

料拣二名随义殊也。

言无为者。

谓四相不迁三际莫易。

又性出自古。

亦无作法及与作者。

息障。

即三障也。

论略示惑苦生死大患也。

欲见下。

此四种惑名四瀑流。

故本经二十七云。

一者欲瀑。

二者有瀑。

三者见瀑。

四者无明瀑。

释曰。

欲界之惑除无明名欲瀑。

上二界惑亦除无明名有瀑。

身等诸见名见瀑。

三界无明名无明瀑。

此四能漂有情入生死海。

故云瀑流。

  疏。义言宅也者。二十七经云。又涅盘者名为屋宅。能遮烦恼恶风雨故等。

  疏。

出现下。

经有十门。

第一名体性真常门。

经说真如实际等为涅盘故。

广引恐繁。

初二对下。

无声故寂。

离名也。

无色故寥。

离形也。

由双离故虚。

虚则无所不遍。

故旷也。

旷。

达也。

大也。

非有非无。

微也。

不出不在。

妙也。

离此诸相。

故曰无相。

妄知有心不能知也。

前离下。

用论即彼真如门中文。

群有下。

谓四洲四恶趣四空并四禅无想与净居梵王六欲天。

以二十五有属三界苦果。

故本经第十云。

说正解脱无二十五有等。

量等者。

齐等也。

据永久亦常义。

疏欲配成四倒。

故云非空。

非前下。

踵去曰随。

逆来曰迎。

即过未也。

余可知。

此约下。

明离四权。

潜影四实。

谓离苦显乐等。

亦如下。

彼二十五云。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等。

释曰。

逝。

往也。

言道之大无往而无也。

往而愈极。

故曰远也。

非独於远。

亦反於近。

言无不在也。

然论文亦多拟老氏。

如彼第十四云。

无状之状。

无象之象。

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等。

故世之浅近者谓此论杂庄老之谈。

未知乎假辞以明玄理也。

问。

庄老谈道亦数当矣。

与内教何似浅深。

答。

佛教宏深恢懿。

非予所尽识悟。

姑以所得毫芒之见而拟之。

吾宗玄妙。

但说我之本心。

此心之体虚寂也。

之用灵明也。

八万尘劳本离也。

恒沙性德本具也。

迷是心而凡夫。

悟是心而圣人。

迷唯转此心。

心外别无一法。

庄老言道。

或谓道降冲相。

万物禀之以生成。

或谓万物自然而然。

无张无主。

率皆心外谈理。

有外明无。

细研二家。

天壤自远。

五眼者。

一肉眼。

见障内之色。

二天眼。

见障外之色。

三法眼。

了诸法之相。

四慧眼。

了诸法之性。

五佛眼。

则悉彻性相。

问。

肉.天.法眼不见可尔。

慧眼.佛眼云何不见。

甚违本经。

如来了了见於佛性。

答。

二眼俱离见相。

无能所取。

故云不见。

如无知论云。

明逾日月而迷昏等。

华严下。

第二十八经。

  疏。庄公下。后二句云。一质不成净秽亏盈。异质不成一理齐平。

  疏。

通引等者。

须菩提无说。

释梵无闻。

故云兼也。

反证者。

谓引无言证前言者失真故也。

法华下。

彼第一云。

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

大品。

即第八九卷以来。

该数品经。

  疏。

斯皆者下。

谓唯内证圣智与之相应。

言说转远也。

论。

不晦等者。

谓涅盘之体离昼夜寒暑之相。

亦可昭昭於心目之际不晦也。

寂寂於名相之外不明也。

余义如下。

故疏义引等者。

然经文皆广不能繁叙。

今取义释之。

准法华经。

小乘以离虚妄名为解脱。

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一切解脱真解脱也。

  疏。

初二对等者。

谓有境寻之而五阴萧然。

非有也。

无乡求之而灵鉴昭然。

非无也。

二种生死皆苦阴也。

与理下。

谓理智如如非二也。

亦文摭老氏。

彼云。

抱一为天下式等。

捐。

弃也。

亦本来弃离非适也。

三事即三德秘藏。

如前宗中。

神而等者。

由常湛寂亡照。

故不居其功。

由无功故至功之用立。

无息者下。

云亭毒苍生。

疎而不漏等。

经即第四卷义用也。

若各下。

体用各示超。

取其文也。

用可例说者。

灵不竭故抱一。

抱一故神而无功。

无功故至功存。

功存故非无也。

自性涅盘体用融通。

大经二十一云。

如来涅盘非有非无等。

  疏。

四无色者。

即空无边处等也。

准禅法要解略云。

一空无边处。

谓观色是苦。

若内若外分分析破。

度一切色相等。

二识无边处。

谓知空中受想行识如病如痈。

更求妙定则离空缘。

知是虚空从识而有。

谓之为真。

但观於识等。

三无所有处。

行者得识处已更求妙定。

观识为幻。

不住情。

不住缘。

不住中间。

如是思惟得离识处。

四非想非非想处。

谓一切想地皆粗可患。

如病如痈。

如是观已则离无所有处入非想也。

谓无下地粗想名非想。

有当地微细想故名非非想。

故云四空。

九地者。

谓欲界一。

五趣杂居地。

色界四。

初禅离欲界生名离生喜乐地。

二禅名定生喜乐地。

三禅名离喜妙乐地。

四禅已离喜乐之念名舍念清净地。

兼无色四。

名九地也。

治世等者。

班固前汉艺文叙云。

一曰儒流。

即周.孔等。

二曰道流。

即庄.老等。

三曰阴阳流。

即尧师具茨等。

四曰法流。

即皋陶.甫刑等。

五曰名流。

即高辛氏师赤松子置五行之官等。

六曰墨流。

即墨翟.禽滑等。

七曰纵横流。

即苏秦.张仪等。

八曰杂流。

兼儒墨合名法。

议国之事。

九曰农流。

即神农.后稷等。

马迁则先黄老而后六经。

众圣所会者。

智论云。

鱼归於水。

鸟归於林。

圣归涅盘。

法归分别。

殊途等。

系辞文。

  疏。王宫下。托寄托也。谓示生净饭王宫。

  疏。难测。用也。道约。喻也。

  疏。

三乘等者。

以有余无余三乘之教皆有。

释义大同小异。

若小教菩萨亦唯此二。

大心大行则别断证位。

次则同有宗云身智未尽名有余。

若大乘者。

大钞引远公云。

二死因尽名有余。

若法相则通说四种唯识云。

一有余依涅盘。

谓即真如出烦恼碍。

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

故名涅盘等。

此论有名者但折二种。

不折所余。

乘如下。

谓乘运三十七菩提分法来至道树而成正觉。

此释如来也。

拣於下。

谓二乘菩萨虽亦名觉。

觉而未极。

佛果觉圆。

故称大也。

小乘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五分法身。

依报下。

毗婆沙第一云。

色身是法身器。

法身所依故。

据此则以法身依报身也。

八解者下。

俱舍二十九云。

解脱有八种。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无色定为次四解脱。

灭受想定为第八解脱。

八中前三无贪为性。

次四各以本地定善为性。

第八解脱即灭尽定等。

谓念下。

择法.精进.喜.念.定.舍.轻安为七觉支。

大小下。

大钞引小乘教。

说菩萨别修六度各有满时。

仍满在顶位。

依四谛理发四弘誓。

由苦谛故发度众生。

集谛故断烦恼。

灭谛故成佛果。

道谛故修万行。

至忍位中趋菩提树。

世第一心已去。

缘上下八谛发苦法智忍等一十六心。

兼缘九地修惑起九无间九解脱。

断惑证理。

以菩萨根利故五门合断。

此义极多。

且略示一隅。

大乘教理如常释之。

  疏。三明者。俱舍二十七云。一宿住智证明。二生死智证明。三漏尽智证明。初心下。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

  疏。

弱丧者。

弱。

幻弱也。

丧。

失也。

谓幻弱而丧失乡国也。

北山录云。

使弱丧知其所归。

食椹怀其好音是也。

以喻群生失本性地。

入生死之野尔。

凡二十已下名弱。

二空者。

谓我法二空。

天乘之理也。

八正下。

持世经八圣道品略云。

一正见。

离诸边邪见故。

二正思。

惟断诸分别故。

三正语。

知言虚故。

四正业。

灭诸邪业故。

五正命。

舍资生贩卖故。

六正精进。

离相运行故。

七正念。

离诸邪念故。

八正定。

离诸定相故。

然经文极广。

义皆实相。

与小乘八正乃别。

今取意略引。

以八正大小诸宗皆有。

故引大也。

庶孽者。

庶众也。

亦凡庶也。

孽。

贱之称也。

亦妖也。

五乘者。

三归五戒人乘。

十善天乘。

四谛小乘。

十二因缘中乘。

六度大乘。

化仪者。

化生仪式也。

  疏。

初二句下。

释如来随宜之应。

意兼下。

详下论意。

如来本欲趣寂。

但余缘未了。

故住有余。

据此。

出生入死往来化物不在报身。

在随类化身也。

以化依报起。

故就报身示之。

化博者。

八正之道普沾一切也。

五衍者。

谓说五乘之法以接五种之机。

化母者。

谓造化生物名化母。

依道书即气也。

彼初章云。

有名万物之母。

五十二又云。

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等。

若云道生之德畜之。

则亦以道为母也。

穷尽下。

依天台判小乘教。

明因缘生灭四真谛理。

论中但言因缘始物以摄因缘终物。

如马胜比丘云。

诸法从缘生。

缘离法即灭。

  疏。初句下。所证之理喻虚宇之穷三世时。遍十方际。故云无疆。九止者。古译。如人本欲生经。

  疏。通有等者。始自鹿苑。终至涅盘。十仙外道等皆余缘也。然皆小智所见。执化为报。以权为实。

  疏。初二句下。法喻双明可知。意以灵觉独存通证缘迹未泯。

  疏缘迹等者。

顺论释之。

若依成实。

生死果尽名无余。

若大乘则二死果尽也。

唯识云。

三无余依涅盘。

谓即真如出生死苦。

烦恼既尽。

余依亦灭。

众苦求寂。

故名涅盘。

  疏。

文有等者。

初对厌身。

身为大患生死本故。

次对厌智。

智乃勤劳之本。

故老氏下。

第十三文。

然八大人觉亦云。

心是恶源。

形为罪薮。

但欲对治我法二执。

非如小乘一向厌之。

以迷背之心而生恶觉。

谓心为恶。

  疏。

欲养等者。

世之声利养形之物也。

非智虑之劳不能致之。

故千思百虑晓夜孜孜。

越分而谋。

抵死而竟。

未得起反侧之思。

既得防劫箧之患。

至於神疲情困死而后已。

此则为其形而劳其智。

故身者智之雠也。

厌其身则雠亡矣。

智既下。

谓身之劳役由智使之。

昼营夕为。

春耕秋获。

商胡贩越。

轻风雷之千辛。

航海梯山重锥刀之薄利。

而形劳弗已。

日入不息者。

皆汝心智使之。

而智者实身之冤也。

与其存之而苦。

不若寂灭为乐。

相役者。

心役身故令身口作业。

身役心故令心智作业。

十业既成。

三报必感。

故生死长途等如轮。

金刚经疏序云。

惑业袭习。

报应纶轮。

尘沙劫波莫之遏绝。

  疏。至人等者。小乘依灭尽定化火焚身名灰身也。群有者。九有三有等。无为益者。以小乘涅盘是择灭无为故。究竟不退故。涅盘非无常故。

  疏。

灯火等者。

约法分喻以成四物膏油也。

以灯依四缘方起。

一灯。

二油。

三炷。

四火。

谓以灯之总相喻身。

灯之体性喻智。

又以膏喻形。

明喻虑。

然法喻有少不齐。

智者不难。

  疏。五阴下。色蕴即身。四蕴即心.心所。心亦智也。

  疏。

初二句等者。

谓名随理义而生。

好灭者。

清凉云。

谓有一类厌生死苦。

又闻佛道长远。

心生怯弱。

常欲趣寂也。

怀德者。

即小教中六度菩萨。

据此二乘好无余。

菩萨慕有余也。

后之下。

谓本之於教则教亦明示。

求之於迹则古佛道同。

  疏。五音者。谓宫.商.角.征.羽也。

  疏。

出现下。

略引。

具云。

然此文中虽明现身即是三德涅盘之中所流。

用大亦涅盘摄。

有无下等者。

谓虚推涅盘出有无之外。

无形无名。

细求论旨不知归处。

言无实也。

措。

投也。

举也。

  疏。日也下。以喻显理。疏以法问而释之。暗室无闻皆喻机也。

  疏。外称等者。谓约出处之迹以名之。但谓涅盘尚亦强立。况有无迹名非外邪。

  疏。由言等者。谓依言求理之士多封名。志存义相之人多着相也。引棱伽。即唐译第三卷偈。

  疏。

初二句下。

谓名相之极尽在题目等。

方圆即相也。

易系辞云。

以制器者尚其象。

解云。

天象圆。

地象方。

故制器者唯方圆也。

象是写字者。

写犹描貌也。

貌音邈。

  疏。

初句等者。

谓通许二种涅盘是化生之权用。

此盖许其是权。

下乃夺其非实。

此中许者非许有名执实之谓。

但许有无是权。

故论云。

信是等。

纵有下。

对机明权。

宜约身明隐显。

故成二也。

  疏。夺也下。一一对破於前可知。

  疏。

显超下。

谓四相之中生相为始。

灭相为终。

三际。

过.现.未也。

今已断之。

混一非殊。

故本经二十八云。

涅盘无因。

无所作故。

乃至无处所故。

无始终故。

六入者。

内六入也。

根即情根。

今言已过者。

无漏善色不偶尘也。

界系下。

界内惑业已除。

后报不起也。

遮表下。

方谓方所。

不在方。

遮也。

古人云。

道无方。

行者莫能至。

不离方表也。

古德云。

非中非外。

洞彻十方。

亦遮表无违。

出现云。

佛子。

如来身者无有方处。

非实非虚等。

非有为等。

唯是双遮。

皆影显其表。

非有为表即无为也。

余句例知。

皆古下。

今经亦广。

阿閦佛品。

略云。

我观如来。

前际不来。

后际不去。

今则不住。

乃至云非有相非无相等。

大疏下。

即出现涅盘第九。

体离二边中疏也。

  既承前等者。

论之文势亦似论语里仁篇云。

君子之於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非声下。

显自性涅盘为应化之体。

身非执受者。

谓阿黎邪识总摄诸根。

名持身之识。

故身触违顺一一执受。

今至人已破此识。

非身之身何有执。

受二执者。

即我法也。

无漏净识涅盘之性本自无故。

无诤下。

即前引华严。

有诤说生死。

无诤说涅盘。

诤者烦恼之异名。

导。

引也。

化也。

疾前下。

举喻谓因疾起药。

  疏。

显无住等者。

谓依自性之体。

显去来无住之用。

疏初法喻对分。

来实非来者。

应不离真故。

往实非往者。

真即恒应。

亦有无在机。

二迹元虚故。

亏盈下。

潜用出现大疏。

十门涅盘第三名出没常湛门。

经云。

佛子。

诸佛如来为令众生生欣乐故。

出现於世。

欲令众生生恋慕故。

示现涅盘。

而实如来无有出没等。

第四名亏盈不迁门。

文云。

佛子。

譬如日出普照世间。

於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

普遍众处而无来往。

或一器破。

影便不现。

乃至云。

如来智日亦复如是等。

此则亏盈在器不在於日。

来去在机不在於圣。

本经二十五云。

如阎浮人。

日入之时。

众生不见。

以黑山障。

而是日性实无没入。

众生不见生没入想。

声闻弟子亦复如是。

  疏。生灭等者。谓显迹息迹示有生灭有无之名。又因生灭故知二名外称。应生之假号也。

  疏。

有无下。

意云本则无名。

依本示迹。

迹则有名。

名但名迹。

不名于本。

随迹立名。

名有无量。

又不但于有无也。

故论云。

于何不名。

二十七经云。

涅盘云何为字。

有名称故等。

如次论文。

  疏。

承前等者。

涅盘之用无不应也。

随应随迹有同类之名。

故二十二经略云。

如来非非天。

非非人。

非非鬼。

非非地狱.畜生.饿鬼等。

言随类之身皆遍也。

经广多不引。

无择下。

俗智无思。

感之心应。

如普门一十九身。

楞严三十二应等。

本经即上二十二。

  疏。

正由下。

非天非人涅盘体也。

能天能人涅盘用也。

谓体非一切。

用方一切。

故清凉释涅盘非虚非实云。

身若是实。

有不可灭。

由非实故。

起灭无恒。

身若是虚。

何能起灭。

由非虚故。

能无不现。

皆此义也。

  疏。

现身等者。

谓十重他报三类化身通名为应。

此应万端皆感而形。

圣不为之。

所以如是释应施者。

以一论前后多依言相显理故。

如众生下。

出现品太用。

无涯经略云。

佛子。

如来应正等觉。

示涅盘时。

入不动三昧。

入此三昧已。

於一一身各放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大光明。

一一光明各出阿僧祇莲华。

一一莲华各有不可说妙宝华蕊。

一一华蕊有师子座。

一一座上皆有如来结加趺坐。

其佛身数正与一切众生数等。

含具下。

初意犹云莫之与大。

谓大之无二也。

如春秋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京。

大也。

  疏。忘乎下。谓寄以小成。遣乎为大。假以无名。亡乎施广。显涅盘之道。用而恒体。体用一致。方曰大般涅盘。

  疏。

秘藏下。

谓三德秘藏是大涅盘。

菩提即摩诃般若。

如出现品说涅盘为如来智日。

普观法界等。

准宣公论衡云。

菩提。

天语。

则佛陀梵言也。

今举一德通证三德。

以此三法不并不别故。

可思者。

假令高而有顶。

深而有底。

可以图思。

既曰无上无下。

故图度绝矣。

天地下。

列子天瑞篇云。

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

有中之最巨者等。

  疏。

执迹者。

迹即二种涅盘。

且略下。

谓果分离言不容一字。

但示其名以引悟入。

正位者。

净名菩萨品云。

若以无生得受记者。

无生即是正位等。

亦但标其位次。

无名呼召。

今谓自性清净涅盘。

名殊体同。

  疏。几(平声)微者。迹之纤细。此尚不形。故云寂怕。

  疏。

初引下。

彼经云。

吾无生不生。

虽生不污於生。

无形不形。

虽形不污於形。

疏释颇细。

不烦更示。

忍辱太子者。

报恩经第三。

略云。

过去世波罗捺国有王。

聪睿仁贤。

第一夫人生子。

性善不瞋。

名曰忍辱。

乃至云太子既长。

为六大臣所嫉。

父王婴病。

六臣谋损太子。

向太子言。

大王病愈须得不瞋人眼髓为药。

太子闻之。

舍己眼髓奉王为药。

乃至云。

尔时波罗捺王者。

今现我父输头檀是。

时母者。

摩耶是。

忍辱太子者。

今我身是。

雁王者。

杂诵第一。

略云。

过去世时。

波罗捺城边有池。

池中多鱼龟鹅。

雁中有王。

名为治国。

作五百雁主。

雁王前行。

右脚着猎师羂中。

念言。

我若出脚。

余雁不食而去。

食尽方现其脚。

群雁飞去。

有一雁臣名曰苏摩。

不舍王去。

王语臣言。

汝代我为王。

在雁前行。

以偈答曰。

我愿随王。

死生不变。

宁共王死。

胜相离生。

猎师闻之。

遂解王脚。

二雁俱去。

乃至云。

佛言。

雁王即我身是。

苏摩大臣者即阿难是。

鹦鹉者。

僧伽罗叉经上卷。

略云。

昔者菩萨现为鹦鹉。

常处于树。

风吹彼树更相切磨便有火出。

火渐炽盛。

遂焚一山。

鹦鹉思惟。

犹如飞雁躯止于树。

故当反复起报恩心。

何况於我长夜处之而不能灭火。

即往诣海。

以其两翅取大海水。

至彼火上而洒於火。

或以口洒。

东西奔驰。

时有善神感其勤苦。

寻为灭火。

如此者其类尤多。

顶生者。

本经第十二略云。

过去有王。

名为善住。

其王顶上生一肉疱。

足满十月疱即开剖。

生一童子。

其形端正。

父王欢喜。

字之顶生。

时善住王即以国事委付顶生。

七宝具足作转轮帝。

乃至云。

转轮圣王即我身是。

手生者。

涅盘三十三云。

我於往昔作菩萨时。

为顶生王及手生王。

马鸣菩萨撰本行赞云。

卑偷王手生。

曼陀王顶生。

当知人中亦有湿生也。

涅盘下。

具云。

菩萨摩诃萨受罴身时。

常为众生演说正法。

或受迦宾阇罗鸟身。

为诸众生说正法故。

受瞿陀身.鹿身.兔身.象身。

羖羊.猕猴.白鸽.金翅鸟.龙.蛇之身。

受如是等畜生身时。

终不造作畜生恶业。

常为其余畜生众生演说正法。

令彼闻法速得转离畜生身故。

然但下。

释虽生不生等也。

疏有二义。

一由感而起。

机见生形。

非如来实生。

二涅盘之道即真而恒应。

无生而不生。

即应而恒真。

虽生不生。

形亦例之。

此则就用则能生能形。

在体则非生非形。

不为有者下。

论云。

处有不有。

  疏。

初引下。

即五十一。

略云。

善男子。

我已成就不灭度际菩萨法门。

住此法门故。

普见十方一切世界去来今佛无涅盘者。

除化众生方便灭度等。

唐译下。

六十八。

略云。

[鞥-合+(白-日+田)]瑟胝罗居士告善财言。

我得菩萨解脱名不般涅盘际。

善男子。

我不生心言。

如是如来已般涅盘。

如是如来现般涅盘。

如是如来当般涅盘。

我知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毕竟无有般涅盘者。

唯除为欲调伏众生而示现耳。

善男子。

我开旃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三昧。

名佛种无尽等。

正思者。

谓不思之思也。

故远公云。

三昧者何。

思专想寂之谓也。

正受。

圆觉疏云。

不受诸受名为正受。

皆谓心住定中。

亡思亡受。

亦非泯其知照之性故。

又此下。

大疏。

十玄第九名十世隔法异成门。

谓三世随一。

摄三成九。

九世不出。

一念为十故。

华严离世间品云。

菩萨有十种说三世。

盖约三世互起为十耳。

是知下。

即彼经云。

善男子。

我入此三昧。

随其次第。

见此世界一切诸佛。

所谓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

胜观即毗婆尸也。

灵鹫下。

法华第五云。

众生见劫尽。

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

又云。

常在灵鹫山。

及余诸住处等。

莫随下。

即前引[鞥-合+(白-日+田)]瑟胝罗云。

我不生心言。

如是如来已般涅盘等。

意云。

生心则见有去来。

不生则无也。

本经二十一云。

一切诸佛无有毕竟入涅盘者。

出现品云。

佛子。

如来不为菩萨说诸如来究竟涅盘。

亦不为彼示现其事。

乃至云。

於一念中见过去未来一切诸佛色相圆满。

皆如现在等。

  疏。

四法者。

有无言象也。

教明下。

法喻。

对示可见。

皆释论中断字。

谓断无移者。

以教如明镜等。

喻合下。

谓同喻也。

如前云。

幽谷之响。

明镜之像等。

符。

符竹也。

古者杀竹为符。

剖而相合为信。

如晋陆机云。

入仕帷幄。

出剖符竹。

今取合义。

契者。

今之合同。

契。

劵也。

袭。

承袭也。

  疏。

此非等者。

谓此前正答无余之难。

此后并破劳患之见。

此见下。

谓以如来无漏常乐之蕴。

同分段有为劳患之身。

狭浅之见招深过也。

以谤佛故。

责非者。

先泛责违其教理。

下方引教会理。

  疏。

万机等者。

谓遍法界中同时异处而感。

涅盘业用之身亦遍法界同时异处而应。

挠。

乱也。

水澄下。

如前引出现文。

摩尼下。

如前释。

行云由风气而运。

虽行而非行。

有余因机感而生。

虽动而非动。

谷神由呼歇而止。

虽止而非止。

无余因感谢而灭。

虽静而非静。

道经下。

彼第六篇云。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谓空谷中能应人呼。

速疾如神。

正明下。

谓此段论文若动若静唯明无心。

  疏。初句下。以心例身也。

  疏。蹑前等者。若有象而应。应乃不普。心亦义同。

  疏。

机有等者。

谓众生是有身有心之感。

如下云。

有心者众庶是等。

如来现非身之身等应之。

故如来身心因众生身心而起。

自性涅盘无出无没。

非身非心。

如本经广说。

  疏。

此身等者。

谓非身之身无患。

非心之心无勤劳也。

出现下。

亏盈不迁门中疏也。

彼疏云。

法身无相故无器而不形。

圣智无心故无感而不应。

相非我有等(云云)。

金石下。

彼说藐姑射(音亦)山有神人焉。

肌肤若冰雪。

绰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乃至云。

物莫之伤。

大浸稽天而不溺。

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是其尘垢秕糠。

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今借其辞以显身之无患。

  疏。

八极等者。

八方极远之称。

意言极际非有极也。

列子汤问篇。

汤问革曰。

上下八方有极尽乎。

革曰无极等。

至于下。

诸经多有。

法华涌出品。

下方菩萨至如来所。

合掌问讯言。

世尊。

少病少恼。

安乐行不。

答云。

善男子。

如来安乐。

少病少恼等。

皆俯随世范。

一往一来。

修敬展情。

盖礼之用和为贵也。

岂曰下。

净名经弟子品。

略云。

佛遣阿难问居士疾。

阿难自谓不能任彼问疾。

忆念昔时世尊身有小疾。

当用牛乳。

持钵诣婆罗门家乞之。

时维摩诘来问我言。

何为晨朝住此。

我言。

世尊身有小疾。

当用牛乳。

故来至此。

维摩诘言。

止止阿难。

莫作是语。

如来身者金刚之体。

诸恶已断。

众善普会。

当有何疾。

阿难。

莫谤如来。

莫使异人闻此粗言等。

雷居士者。

略钞第十一云。

净名居士现毗耶离城。

俗姓雷氏。

於提婆城取妻曰金姬。

男名善思。

女名月上。

示迹同凡。

化在家众等。

拟系辞者。

彼云。

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疏。

长阿含下。

彼经第三卷说。

在文甚多。

不能烦示。

小乘涅盘经等皆说。

亦大同小异。

或说於纯陀家食旃檀木耳羹患腹痛。

或说下痢下血。

病困觅水至树下。

令弟子四迭僧伽黎而卧等。

然大经秪言背痛。

大乘皆为示现。

小乘执之为实。

二十五经云。

若我所有声闻弟子说言如来入涅盘者。

当知是人非我弟子。

是魔伴党邪见恶人等。

岂同下。

小乘谓如来俱厌身智。

弃有余入无余。

  疏。

曲见者。

二十一经云。

云何名为声闻缘觉邪曲见耶。

见於菩萨从兜率下。

化乘白象降神母胎。

乃至於此拘尸罗城入般涅盘。

如是等见是名声闻缘觉曲见。

谬执者。

小乘谓有余依身虽出烦恼。

尚有余苦所依。

如疾时须乳。

热时命扇等。

故厌之而归无。

无则无余苦所依。

为乐也。

殊未知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

无为无漏。

不堕诸数。

执迹为实。

故论主破之。

会意下。

谓因言得意。

不守其言即听表也。

表。

外也。

玄根下。

玄妙根源。

根以生长为义。

谓众生等有佛性。

遇缘则悟。

故始修世善。

终修出世善。

事相下。

谓有无纵迹名相本虚。

采。

取也。

拔。

抽也。

出也。

  疏。

九折等者。

切韵云。

征。

明也。

亦辨明之义。

责谓结责。

义颇相近。

苞举者。

与包含之包通用之矣。

儒老下。

系辞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

孔颕达义疏云。

一者何。

无之称也。

称(尺证切)。

又云。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解者亦谓太极无也。

两仪有也。

又曰。

神无方而易无体。

老氏云。

有之以为器。

无之以为利。

又云。

天下之物生於有。

有生於无。

又云。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等。

流於庄列甚多。

儒者太极太易之无。

老氏虚无自然之无。

名殊而理同。

皆谓自无生有。

自有入无。

然儒宗亦举太极为生物之端而不设教。

系辞略云。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

无也。

器。

有也。

只於有中以述三纲五常。

论道洪范人伦。

道家乃以虚无为宗。

故弃圣智。

绝仁义。

蔑礼乐。

见素抱朴为修。

二家之源非太远。

其流非太近。

故互为奴主而不相入。

今论中假问。

皆简二家有无俗谛所摄。

涅盘则出之。

此折演之大理也。

  疏。

世典等者。

孔子不述太古之事。

但自唐虞以下成书。

即尚书.尧典等也。

北山录天地始篇具叙之。

鸿蒙。

广大之象也。

穹窿。

谓洼而高如穹帐者也。

磅礴。

亦广阔坚重之相。

一生二者。

一气也。

亦混沌也。

二即阴阳。

亦二仪也。

盘古者。

即人伦之首祖也。

盘古生天地之间。

王万八千岁。

头极东。

足极西。

左手极南。

右手极北。

开目为昼。

闭目为夜。

吐气成风云。

吸气为雷霆。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一生二。

二生三。

皆老氏四十二篇文。

形分物兆者。

谓盘古眼为日月。

骨肉为山陵。

肠胃成江河。

衣毛成草木等也。

万物下。

谓三才生万物也。

丛。

繁也。

亦杂也。

三生万物。

亦老氏文。

次二对者。

老氏第二篇云。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等。

倾谓倾向。

亦谓诸法相待而起。

若无高则亦无下也。

定数者。

谓诸法相因而生。

是自然之定数。

  疏。

幽显两途者。

幽谓鬼神等。

显谓人畜等。

然皆属有境。

恢。

大也。

内教说大身修罗身长八万四千由旬。

摩竭大鱼.迦楼罗鸟背阔数十万里等。

庄子说北溟有鱼。

其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

列子汤问篇说五仙山。

一曰岱舆。

二曰员峤。

三曰方壶。

四曰瀛洲。

五曰蓬莱。

其山高下周旋皆三万里。

浮留海中。

不得暂峙。

仙圣毒之。

诉於上帝。

帝命禺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

迭为三番。

六万岁一交焉。

释曰。

三万里之山鳌首戴之。

则鳌之首又大如山也。

此海之东有大人国。

名曰龙伯。

有一人欲取其鳌。

行数步而至五山之所。

一钓而连六鳌。

合负而趋归其国。

释曰。

龙伯之人又不知乎大於鳌者几十万里也。

恑。

奇也。

律中说过去世时有三亲友象.猕猴.鵽鸟。

依一尼拘律树止。

共相谓言。

同依此树宜相恭敬。

猕猴.鵽鸟问象言。

汝忆事近远。

象言。

我忆小时行此。

树齐尽我腹。

象与鵽鸟问猕猴。

猕猴答言。

我忆小时。

此树举手及头。

象语猕猴。

汝生年多我。

象与猕猴共问。

鵽鵽言。

我忆雪山右面有大尼拘律树。

我食果子来此便转即生此树。

共相谓言。

鵽生年多。

象以猕猴置其头上。

猕猴以鵽置其肩上。

共游人间。

从村至村从邑至邑。

常说偈言。

若人能怀法。

必敬诸长老。

现在有名誉。

将来生善道。

时鵽说如是法。

人皆随从。

法训流布。

汝等於我法中出家。

应更相恭敬。

如是佛法流布。

自今已去。

听随长幼恭敬礼拜迎逆问讯。

时诸比丘闻佛教诲。

比丘长幼相次恭敬礼拜。

又外纪说伏牺蛇身人首。

神农牛首人身。

史记说中衍鸟身人言。

皆恑奇之相也。

谲。

诈也。

世之谄诈之流其类尤多。

但不任真而行者皆诈也。

庄子田子方篇云。

温伯雪子过鲁尤。

鲁人多[竺-二+(单*斤)]见之。

雪子每出见客。

入必叹之。

其仆曰。

每见之客。

必入而叹之。

何邪。

曰。

人之见我者。

进退一成规。

一成矩。

从容一若龙。

一若虎。

其谏我也似子。

其导我也似父。

是以叹也。

然进退规矩皆形容儒者礼法。

谓不任真矫激而诈怪者。

春秋传郑杀大夫伯有。

国人见伯有介甲而行。

又齐襄公尝杀公子彭生。

襄公出猎见野豕人立而啼。

襄公曰彭生也。

襄公堕车。

妍。

美也。

如西施.孋姬.毛嫱之类。

丑。

陋也。

世传无艳女者。

齐人。

白头深目。

长指大节。

昂鼻结喉。

肥项少发。

折腰跌胸。

皮肤若漆。

年四十不售嫁等。

巨。

大也。

细。

小也。

列子汤问篇云。

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人。

长一尺五寸。

东北极有人名曰诤人。

长九寸。

又云。

江浦之间生么虫。

其名曰蟭螟。

群飞而集於蚊睫。

弗相触也。

可为细矣。

庄子文者。

齐物篇云。

故为是举莛与楹。

厉与西施。

恢恑谲怪道通为一。

莛。

梁也。

谓梁横楹。

厉。

丑女也。

谓厉太丑。

施太美也。

亦谓物殊而道平等也。

何晏等者。

西晋纪云。

初何晏等祖述庄老立论。

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无也者。

开物成务。

无往不存者也。

阴阳恃以化生。

贤者恃以成德。

故无之为用。

无爵而贵矣。

王夷甫之徒皆爱重之。

由是朝士大夫皆以浮诞为美。

裴頠着崇有论以讥之。

略云。

夫利欲可损而未可绝有也。

事务可节而未可全无也。

盖有饰为高谈之具者。

深列有形之累。

盛称空无之美。

形器之累有征。

空无之义离检。

又云。

处宫不亲所职谓之雅远。

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

又云。

甚者至於裸形亵慢无所不至。

士行又亏矣。

论主下。

谓有名所征之意。

总括儒老有无之说。

恐谓涅盘妙理亦不出此。

故论主演超境一章以遣之。

  疏。

数名等者。

谓慧数是尽惑业之缘。

所显生空之理名为灭谛。

无漏下。

见道已去名为无漏净慧。

择灭者。

择谓拣择。

体亦是慧。

无为生空之理方是涅盘。

通有余.无余。

但身智存名有余。

身智灰名无余耳。

疏。

论语文。

即季氏篇。

吾闻其语矣。

未见其人也。

  疏。超越也者。以前云不出有无。今云超出有无。

  疏。

问以等者。

两对中皆上句问。

下句属。

以证涅盘是真。

有无是俗。

仁王经者。

初卷云。

了知一二。

非一非二。

即胜义谛。

取着一二。

若有若无。

即世俗谛。

  疏。不待皆非者。若有无互不相待。亦互不生起。

  疏。皆是缘有者。无虽无体。以有求之必有此无。故无亦缘有之法。岂足下谓有唯有边。无但无边。各偏互违。奚比乎非有非无之中哉。

  疏。初句等者。谓色声等法是识所缘。故名为境。坌污净心。故名为尘。皆缘生下。但俗谛所收。

  疏。

彷佛等者。

谓比拟其理法象之也。

相绝者。

释托情绝域。

言亡者。

释得意亡言也。

但可下。

意云谓涅盘是有是无。

情计分别。

非有非无令人亡情会理。

是立言之本意。

若云非有非无是涅盘。

亦认指是月。

服药成病。

俱未免其知觉之妄。

  疏。

纷绕等者。

谓纷纷绕绕。

烦乱之貌。

惑业皆然也。

三有者。

谓欲有.色有.无色有。

引出者。

法华第一云。

众生处处着。

引之令得出。

但假下。

意谓无为。

亦权指无实。

故彼经第三说化城譬喻。

但导师方便尔。

广示如玄谈。

故论云。

借无以示虚。

设令非其有者。

令非斥弃逐三有生死而入无余。

非谓非有是断灭虚无。

恐儒老下。

以二家谈有无似内宗有为无为之名。

恐彼引内经为例。

谓涅盘为无。

故此简别以示小乘无余。

假借而出有大涅盘。

则两不在也。

一拣者。

大涅盘也。

二拣者。

假借而非无。

  疏。

初句等者。

前论云。

岂曰有无之外别有一有而可称哉。

据此。

不出有无也。

次句下。

前论云。

良以有无之数止乎六境之内。

六境之内非涅盘之宅等。

据此。

不在有无。

  疏。二所等者。唯择后句。前二易。故不释。

  疏。初明等者。释前三句。以前云。不出不在。求悟无处。又不许是空廓无体。既有其道。幽妙之路可寻。故千圣万圣同其轨辙而归涅盘。非虚归也。

  疏。若方等者。谓无其体。言谁不在不出乎。其道既存。不出有无。必在有无。如何不出又不在邪。

  疏。

初三句等者。

名能起於言说。

相能生於名字。

心能现於有无。

诸相若顺显。

云由心现相。

因相生名字。

因名字起一切言说也。

涅盘不尔。

非有无相。

故无有无之名。

无名故。

亦无不出不在等。

种种言说。

主既无说。

宾亦无闻。

疏但略示一隅。

  疏理事善恶等下。

轨持为法。

潜用大疏释大经法非法亦然之旨。

有无为法者。

亦各任持自性。

轨则於人令生有无之解。

无说下。

二十一经云。

不闻者名大涅盘。

乃至非音声故。

不可说故等。

  疏。

令忘名下。

以不出不在互相违故。

但寄名显妙。

妙不在名。

若执名求理。

名违则理乖。

何以取悟。

故圆觉云。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

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予尝至此谬出偈云。

照文见心理。

心非文所筹。

须知钩外鱼。

不是鱼外钩。

  论。虽然者。纵成前理也。善吉。须菩提也。心不缘相。无心也。耳不循声。无听也。此中最要妙识其旨。正思正听随闻随得。

  疏。

偈答下。

华严离世间品。

六十种境界无碍用第二云。

在佛境界而不舍魔境界无碍用。

亦如志公云。

魔从佛境出。

佛从魔境生。

二头不相辨。

混杂国王城。

  疏。

初句等者。

谓虽不离烦恼。

亦不即烦恼。

此实难言。

故云在乎妙悟。

则即妄而真。

非舍於妄尔。

齐观者。

即空色无碍。

唯一真之境而已。

详论齐有二意。

一空有无二。

二心境同如。

  疏。文似下。齐物篇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

  疏。

同我者下。

明唯同唯异皆失。

亦同亦异不出不在也。

亦应具有四句。

此中但明不出不在。

故唯约亦同亦异辨也。

同我者蹑上与我同根等。

唯取同义。

事理相违者。

潜用法界观理事无碍义中第九第十事理相非门。

相非即相违也。

不在者。

以涅盘是理。

理不在於有无事中。

今若下。

出唯同之过也。

过乃有二。

一不立有无。

二不在不成。

由同下。

亦彼第七第八事理相即门。

由相即故同也。

不出者。

涅盘之理即于有无。

所以不出。

今若下。

出唯异之过。

过亦有二。

一乖乎悟同。

二不出不成。

然古释皆不如此。

予详下。

结文所以不出不在等。

理合前后。

连贯释之。

断无余惑。

宝性论初卷法宝品云。

非有亦非无。

亦复非有无。

亦非即於彼。

亦复不离彼。

彼谓有无也。

  疏。初二句等者。且权实一槩而论之。由虚冥遍统所以玄也。次二句下。虽云照理。意显智玄。故但云灵鉴有余。则恢恢焉犹有余地矣。

  疏。

承前者。

论之初句。

即本智证真。

次句。

即后智照俗。

玄根下。

既以根喻理。

故以拔喻证。

理无始者。

绝初际故。

非照下。

用生公义。

意云以相应之慧尽生相时。

似有其始。

生相既尽。

以始同本。

本来平等。

同一觉故。

何始何终。

故曰非照今有。

起信下。

证发心中之文。

具云。

又是菩萨功德成满。

於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

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

名一切种智。

余文次疏。

  疏。略至下。理应有至人二字。或简或失。双示不住者。谓即住而不住也。大疏释无住涅盘云。由双住故能俱不住等。

  疏。初二句等者。初即心境对说。后显其同。同则无相无名。廓然无寄。如无知论以缘求智中广示。

  疏。

通叙等者。

以前云菩提之道不可图度。

又云六境之内非涅盘之宅等。

语出下。

彼说卦中文。

彼谓穷其造化之理。

然后尽万物之性。

能所以顺。

至於天命。

今借其辞。

  疏。

初四句等者。

谓一则违三。

三则又非究竟。

意以一为究竟。

三则小大差别非究竟。

非究竟则属无常生灭。

升降下。

升降约人修进之说。

高下约法以明。

皆差别不一之义。

  疏。理无等者。直据理以明之。尚无有二。何况有三。所以究竟。故本经二十二云。声闻缘觉所得涅盘等无差别。

  疏。

无有二上者。

疑上是正字。

即法华方便品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正法华偈云。

佛道有一。

未曾有二等。

疏引化城喻者以对论文可见。

火宅者。

彼第二略云。

有大长者财富无量。

其家广大。

唯有一门。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堂阁朽故梁栋倾危。

周匝俱时歘然火起。

长者诸子在此宅中念言。

我虽於此安隐得出。

而诸子等无求出意。

长者语言。

此舍已烧。

宜时疾出。

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

尔时长者更设方便而告之言。

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

汝若不取后必忧悔。

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

今在门外可以游戏。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

争出火宅等。

释曰。

三车如其次第即喻三乘。

火宅喻於三界。

故彼经云。

而为三界火宅所烧等。

  疏。

三乘等者。

如诸子差别。

所乐各殊。

同免火宅之患无差别也。

所乘等者。

依大钞释也。

彼说三乘各有教理行果。

今略就教行释之。

教者下。

法华方便品云。

依一佛乘。

分别说三。

诠示四谛之法名声闻教。

诠示十二因缘之法名缘觉教。

诠示六度等法名菩萨教。

行者下。

略而言之。

则声闻观四谛之行。

缘觉十二因缘之行。

菩萨悲智双施自他等运之行。

广说如彼。

统其下。

即会三归一之义。

广释如玄谈。

  疏。习结等者。结谓结余。即习气纤细尔。三乘下。声闻能尽烦恼现行。不能尽习气。缘觉分断习气。菩萨位满种习皆尽。

  疏。

初句等者。

谓一切众生本有之性唯一无差。

夙熏之缘小大诚异。

论随新熏故云不一。

谓曾於大乘法中熏习成大乘性。

识心乐欲亦唯大乘。

余二例之。

双照下。

以大乘双断二障。

故鉴二空之理为深。

二乘唯断烦恼障。

鉴我空理。

故为浅也。

  疏。由识根等者。亦承前以明差别在乎识根。识根则小大不同。智虑则浅深成异。余疏易见。为力下。智力有小大尔。

  疏。

由前等者。

即难差中所引放光等。

放光三差在三乘智力之浅深。

非无为有三。

智论则如人趣理升降不同。

非涅盘有差也。

今引下。

约教则法随人异。

分一成三。

约行则人自熏殊。

会三归一也。

  疏。先定等者。乃先分定人法道理。然后从而难之。

  疏。初二句等者。以法从人。人既有三。法亦定三。以相即故。又若下。三乘之智有为也。无为可知。有无超然。岂不滞於冥会哉。

  疏。以人等者。释一亦无三。异则下。如放光云。皆以无为而有差别。今既相即。三乘从何而成差乎。

  疏。

无为例之者。

谓至无为之彼岸。

即同无为之乐。

文拟下。

彼二十三云。

道者同於道。

得者同於得。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於得者得亦乐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

然通下。

克其能得。

唯三乘之智。

智依於人。

故疏云人。

  疏。理虽等者。用玄谈分教之词。彼云。理虽一味。诠有浅深等。亦如三兽渡河。河虽是一。不妨三兽所渡浅深各异。

  疏。初四句等者。网喻三界。三鸟虽各出网。然力量有小大。翱翔有远近。反责下。责前一亦无三等也。

  疏。

三乘等者。

诸蕴不一。

名众和合。

兆形名生。

三乘在於界内即分段。

五蕴在於界外即变易。

五蕴虽胜劣有殊。

皆有漏生死。

未能转成无漏五蕴。

相续心者。

即六粗中第二事识心也。

和合下。

即本识心也。

八地已去至地满足方破此识。

如起信论云。

破和合识相。

灭相续心相等。

等觉已降者。

谓等觉菩萨生相未尽故。

根本无明未灭故。

未能证极一法界心。

皆名众生也。

亦前下。

成立无为是同。

三乘是异。

以人下。

以人望法。

人恒三而法恒一也。

以法望人。

法自一而人自三。

  疏。承前等者。难中一亦无三。异亦无三。今以喻显法。但显三乘。即无为一亦有三者。在幽鉴之浅深。不在於无为。

  疏。

以未下。

以三乘之智胜劣有殊。

所断惑障厚薄不同。

所证之理渐而未深。

由此阶级故成三差。

谁云下。

有名折之如此。

无名之家不云异而不证。

有三异也。

皆约方便净涅盘有此浅深。

非自性净也。

  论。

万累者。

惑业不一故名为万。

滋益者。

春秋传云。

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今疏十一智者大品第六云。

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如实智为十一也。

大论二十三甚广释之。

今略引云。

法智者。

谓欲界四谛下无漏智。

比智者。

谓上二界智。

他心智者。

了知欲界.色界现在他心等智。

世智者。

诸有漏智。

苦智者。

观五蕴无常.苦.空等时所得无漏之智。

集.灭.道三。

各观本谛所得无漏之智。

尽智者。

我见苦已。

断集已。

尽证已。

修道已。

如是念时。

无漏智慧见明觉也。

无生智者。

谓我见苦已不复更见。

断集已不复更断。

尽证已不复更证。

修道已不复更修。

如是念时。

无漏智见明觉。

如实智者。

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证知。

无有挂碍等。

准论前之十智。

三乘共有。

如实一智。

唯佛独有。

今论云尔者。

以大品十地中。

始自乾慧至辟支佛地。

则三乘共履。

而二乘至此为极。

故以尽智在二乘无学位。

第九超出三乘。

名菩萨地。

故说无生智在菩萨位。

不尔何故辟支佛外又立菩萨地乎。

如实一智果位圆现。

故论不说。

请详疏中。

皆依智论释之。

今云下。

然菩萨有二类。

一直学法空者。

二先小后大者。

据经中十地施设多约先小后大。

故论主以尽智为二乘。

无生为菩萨也。

尽智则尽见尽断尽证尽修。

无生则印后不起。

此则二智非太异也。

故大钞或说小乘十智除如实智。

又云尽.无生智二乘车体等。

据此二乘亦有无生智。

但望菩萨浅深有异。

此中问意即大品通教中意。

以此通被三乘。

故菩萨亦藏教中傍化之大。

如玄谈引天台智者四教云。

一三藏教。

此教明因缘生灭四真谛理。

正教小乘。

傍化菩萨等。

二者通教。

即无生四谛。

通者同也。

三乘同禀。

故此教菩萨断证行相多同二乘。

故大钞第四云。

丈六权智是牛车体。

又辨三乘同修而有八同。

谓教.理.智.断.行.位.因.果也。

三者别教。

即无量四谛。

四者圆教。

即无作四谛。

广释如彼。

问曰。

若尔。

何异二乘。

答。

四弘六度自利利他。

乃至登见五门合断三十四心一座成正觉等。

所以别也。

  疏。

放光等者。

三乘之智许有浅深。

究竟智体一而无殊。

如华严说。

十地证智即佛智故。

况智因惑起。

惑谢智亡。

空亦平等。

故经云尔。

因边下。

释智体无生。

显空也。

  疏。是唯等者。释不体则已。以三乘能证之智不相违背。所证之理平等无二。不证则置之而勿论。证则惑可以顿尽。理可以顿得(云云)。在疏。

  疏。

初二句等者。

三乘之人於见道前。

修五停心.苦无常等诸观。

正伏四谛分别。

兼伏九地俱生。

至世第一出心。

见道位初方断分别。

至修道位起九无间以断九地修惑。

九解脱道中渐渐证理。

如何顿也。

此依藏教五位释之。

疏中依通教地位叙之。

此教亦有十地。

三人同历。

一乾慧地。

大论七十五云。

声闻人独为涅盘故精勤持戒集诸善法。

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

不能得道。

故名乾慧。

则暖位已下也。

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亦有此名。

二性地。

声闻从暖位已去。

至世间第一法。

菩萨得顺忍。

爱着诸法实相。

亦不生邪见。

得禅定水。

三八忍地。

声闻从苦法忍乃至道比忍是十五心。

释曰。

谓世第一出心。

缘下界上界四谛共一十六心。

初缘下界苦谛。

有苦法忍.苦法智。

次缘上界苦比忍.苦比智。

盖以法智缘下。

比智缘上也。

亦云苦类忍等。

是下地类故。

如是至道比忍有十五心。

於中有八忍七智。

今从忍名。

故云八忍也。

菩萨则无生法忍入菩萨位。

释曰。

仁王般若说无生忍七八九三地得之。

即了法无生亦无有灭。

如中论。

诸法不自生等。

如前具引。

今以义准之乃七地下品无生忍。

非二乘无生智也。

四见地。

即第十六心道比智见道。

入离生正位。

得须陀洹果。

菩萨则阿[鞥-合+(白-日+田)]跋致。

此云不退。

然论释阿[鞥-合+(白-日+田)]跋致位宽。

有云。

初地已上乃至八地等。

五薄地。

声闻或须陀洹或斯陀含断欲六品俱生烦恼。

唯下三品在欲界之惑薄故。

菩萨过阿[鞥-合+(白-日+田)]跋致乃至未成佛。

断诸烦恼余习亦薄。

六离欲地。

声闻已尽欲界三品。

离欲界生。

得阿那含果。

菩萨离欲因缘故得五神通。

七已作地。

声闻得尽智.无生智。

得阿罗汉。

菩萨成就佛地。

八辟支佛地。

准大论翻为因缘觉。

先世种辟支佛道因缘。

今世得少因缘出家。

亦观深因缘法成道。

故名辟支佛。

九菩萨地。

从乾慧地乃至离欲地。

如上说。

释曰。

准大论。

前后菩萨道种智中。

徧修前之八地而不取证故已作地。

辟支地不指菩萨。

论又云。

欢喜地乃至法云是菩萨地等。

十佛地。

即一切种智。

上依大论录之。

中间难者亦唯以他文释之。

然皆略示而已。

  疏。古译等者。北凉三藏成八十卷。疏中引用皆前后论文。

  疏。

缘起等者。

二十七经云。

又未能渡十二因缘河。

犹如兔马。

何以故。

不见佛性故。

十二因缘者。

一无明。

二行。

三识。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触。

七受。

八爱。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皆前前为缘。

后后生起。

如是十二三法所摄。

谓无明及爱取是惑。

行及有支是业。

余识等七支是苦。

十二因缘论颂云。

烦恼初八九。

业二及与十。

余七说为苦。

三摄十二法。

然此十二。

三法互因。

三世轮转。

该摄三界。

通於四生。

今略示三世因果之理令识大况。

谓过去无明为发业支。

现在爱取为润业支。

招识等五支果。

复由现在爱取有支。

感未来生老死。

小乘三际两重因果同此。

大乘或唯一重。

则前十支皆因。

后二支为果。

涅盘经中亦依三世明十二有支。

二十七经云。

十二因缘一切众生等共有之。

亦内亦外。

何等十二。

过去烦恼名为无明。

过去业者则名为行。

现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为识入胎。

五分四根未具名为名色。

具足四根未名触时是名六入。

未别苦乐是名为触。

染习一爱是名为受。

习近五欲是名为爱。

内外贪求是名为取。

为内外事起身口意业是名为有。

现在世识名未来生。

现在色名六入触。

受名未来世老死也。

是名十二因缘。

略示如此。

津谓下。

如易之未济既济之义。

四谛者。

谓三界有漏色心皆逼迫性。

名苦谛。

即三苦八苦等。

三界分别俱生之惑。

增长生死。

名集谛。

断障所显无余之果寂静。

名灭谛。

总别念观七觉八正乃至一切菩提分智。

於三界生死能出能离。

名为道谛。

於此四中。

前三世间因果。

后二出世因果。

所以果先因后者。

於世间中先示其苦。

令起厌心。

知苦谛之果乃集因所招。

令断之也。

於出世中先示其灭寂静永安。

无形患智劳之辛。

有无为无余之乐。

令起忻心。

知灭谛之理由道而证。

令修之也。

古人云。

厌如是苦者断如是集。

忻如是灭者修如是道。

故如来始於鹿野为五俱邻等三转此法。

盖此意也。

涅盘下。

亦二十七。

具云。

善男子。

观十二因缘智凡有四种。

乃至下智观者得声闻道。

中智观者得缘觉道。

乃至上上智观者得无上菩提等。

论语。

即八佾篇。

  疏。

智慧第一者。

谓十大弟子各居一长。

如迦叶波头陀。

目乾连神通。

须菩提解空。

迦旃延论义。

迦宾罗历象。

阿[少/兔]陀天眼。

罗睺罗密行等。

若准增一阿含第三卷中说。

弟子中各有其能。

略云。

宽仁博识如阿若俱邻。

善能劝导如优陀夷。

恒飞虚空如善肘比丘。

威容庠序如马胜比丘。

精进苦行坐禅入定如离日比丘。

广立斋讲如陀罗婆摩比丘。

安造房屋与招提僧如小陀罗婆摩比丘等。

故北山录云。

若五百无学各以其能求之。

咸居其甲而非乙也。

所引涅盘尚云都不识知。

况尽知乎。

故比山录云。

罗汉不识盐义。

外党诸俗深以为诮。

盖出朽宅则生死凡夫邈哉。

何及语外事利。

解脱圣智或不如凡夫也。

然孔子域中之圣而能多知。

楚王过江得物而不识。

使问孔子。

子曰。

萍实也。

可食。

吾闻之童谣云。

楚王过江得萍实。

圆如斗。

赤如日。

剖而食之甜如蜜。

吴治涂山得专车之骨以问孔子。

子曰。

古防风氏之骨也。

大禹会诸侯於此。

防风后至。

禹戮之。

防风长四十尺也。

以孔子之多能尚有不知之事。

如中庸云。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及其至也。

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故列子汤问篇云。

孔子东游见小儿辨日远近。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去人远。

何以知其然哉。

儿曰。

日初出也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我以日初出而远。

日中时为近。

何者。

日初出则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

两小儿笑曰。

孰为子多知乎。

是知虽俗谛之事。

非一切种智不能尽知。

况出世下。

经意以俗谛为世间。

真谛为出世间。

引此兼证下文。

  疏。

虚无等者。

老氏云。

致虚极。

守静焉。

又云。

天地之间其犹槖钥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又云。

三十辐共(音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窥。

小视也。

躐。

践也。

等谓等级。

不可越级而进。

阶升者。

论语子张第十九云。

夫子之不可及也。

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疏。

例引等者。

老氏四十八云。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损等。

如见前下。

即见道之前伏惑。

见道已去断惑。

性宗位次。

广则三贤十圣等。

如华严广说。

略则信贤圣果。

如起信.圆觉等说。

寄位下。

即贤首一乘义分齐中略云。

谓寄信等四位以断灭等四相。

如起信论中信位断灭。

贤位断异。

圣位断住。

果位断生。

又有断惑显位。

如断灭相而显成信位等。

广示如义分齐。

  疏。阿惟下。古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此语。净名亦云。无以日光等比萤火。

  疏。

虽别下。

引经虽别。

然意中含有前来断惑之动。

如下云等是也。

所以下。

明讥动之意。

但欲演其动寂无妨也。

事理下。

事。

动也。

理。

静也。

清凉教迹云。

事理双修。

依本智而求佛智。

  疏。

方广等者。

大乘经中此理攸同。

入地者。

初地已去至七地中。

智相既亡。

约本智合理。

身心无相。

谓言寂也。

此据本智证理而说。

非约分段变易而论。

然细细而求。

地地之中断障证真亦分分寂灭。

今之论意不取如斯。

但取初地已上已得寂灭之静。

如何至於寂灭之静复存取舍之动乎。

  疏。胜分者。然诸位之中当位之行名为自分。进后之行名为胜分。约增胜义边。以好尚是心。心未寂灭。涉求是身。身亦未寂。

  疏。以此四者者。即取舍损益之四。文义下。谓寂灭与好尚等异。戾。乖也。即动静之行相违。

  疏。

南喻等者。

前引法身已上。

经文说寂。

智论说动也。

如疏可辨。

南为朱明者。

以五色布於五方。

则青为东方。

赤南。

白西。

黑北。

黄中。

以五行配之。

则东方甲乙木。

南方丙丁火。

西方庚辛金。

北方壬癸水。

中方戊己土。

故南为朱明。

北为玄冥。

又离卦属南象。

亦明象也。

  疏。然禀下。谓性宗修行必动静无违。止观俱进。事理双修。悲智平等。如物不迁云。不释动以求静等是也。

  疏。寂也下。涉动名为为作也。舍动名无为。老氏亦云。无为而无不为。若云至理无为。则非四相所迁。名无为。故无为名一亦随义别。

  疏。

次四句下。

以寂而常动。

故动与寂非一也。

动而常寂。

故动即是寂。

非异也。

后四句下。

冥真之心。

理行也。

涉俗之心。

事行也。

真俗齐照双流也。

如儒童菩萨地地之中身心寂灭不失自分。

亦地地中进求。

后位不失胜分。

岂云静而违动。

不复进求。

动而违静。

不成寂灭。

故二行无违。

方成无住之修。

  疏。承前等者。为前文每四句中成一对。动静之义可知。

  疏。据前下。疏中会身心互举。推验前文可见。亦无余义。

  疏。义如者。然论之上下。释不有不无之名。出义各殊。今此释经又成一义。不若有心之有。非有也。不若无心之无。非无也。

  疏。众庶。如孝经庶人章之庶人。即蠢蠢无知泛常之流。

  疏。为斥等者。圣无妄相。故云不有。灵照炳然。故云不无。

  疏。

初二句等者。

由忘绝故所以不有。

次二句。

由智存故所以契理而不无也。

恒沙下。

起信相大中文云。

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

徧照法界义故。

乃至具足如是过於恒沙不思议佛法。

随理者又曰。

虽实有此功德义。

而无差别之相等。

同一味故。

唯一真如。

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

是故无二。

后二句下。

意云若心想未尽自有我相。

心想既灭功自无相。

清凉心要云。

寂寂运无涯之照。

此明寂而常动也。

如何积德之动以乖寂灭之静乎。

  疏。答问等者。文易不解。但出前后之意。本经二十一云。如来涅盘。非有为非无为等。

  疏。

智论等者。

亦取意引之。

智论但云。

施头目髓脑。

不云国财。

盖举重摄轻。

以内例外。

乃至者。

具云持戒忍辱禅定。

时在山林中身体乾枯(云云)。

在疏。

释曰。

下以儒童在七地中见然灯佛。

依智论释。

智相未尽者。

前文已释。

三轮者。

一不念能施。

二不念受者。

三不念果报。

本经二十四略云。

不见施者.受者及施果报等。

未或下。

谓七地已前已断相续执取等心。

由智相未尽灭。

故三轮未得全空。

住相下。

金刚经云。

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

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乃至云其福德不可思量。

如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等。

以知住相行施则着我人等相。

但为生天之福。

不得无漏之果。

施既下。

例余行也。

谓凡行诸行。

一一皆须忘相。

三轮空寂。

方成出世之因。

故清凉云。

非真流之行。

无以契真。

施虽下。

儒童得无生忍。

而忍心施之。

方契真也。

故言不贵於多寡。

中理为奇。

施不贵於重轻。

契真成要。

鲜。

少也。

蹄涔下。

蹄迹有水曰名蹄涔。

施华缘者。

太子本起端应经略云。

定光佛兴世。

有圣王名制胜。

治钵头摩大国。

我时为菩萨。

名曰儒童。

居山行禅。

闻世有佛。

心独欢喜。

披鹿皮衣行欲入国。

会五百道士论说道义。

师徒皆悦。

各送银钱一枚。

菩萨受之。

入城见民治道洒扫烧香。

即问行者。

答曰佛来入城。

菩萨大喜今得见佛。

当求我愿。

王家婢名瞿夷。

过水缾。

密持七茎青莲华。

儒童即探银尽用与之。

女贪银宝。

与华五茎。

自留二枚。

回别意疑。

此何道士。

披鹿皮衣。

不惜银宝。

追呼男子。

以诚告我。

菩萨云。

欲以上佛求所愿也。

瞿夷曰。

善。

请寄二华。

亦献於佛。

须臾佛至。

国王臣民拜谒散华。

华悉堕地。

菩萨见佛散五茎华。

皆止空中。

后散二华。

住佛肩上。

佛知至意。

因记之曰。

汝自是后九十一劫。

劫号为贤。

当得作佛。

名释迦文。

菩萨受决。

疑解望止。

便逮清净。

不起法忍。

放光下。

释空行菩萨由修三空故名空行。

三空无相即成寂静行。

五波罗即为动也。

  疏。

贤劫下。

第三。

具云。

一切诸法无有与者而自逮得。

以是劝助救诸穷匮。

是曰布施。

成具下。

即成具光明定意经。

颂云。

不教令自行。

不为而过为等。

禅经下。

坐禅三昧法门经下卷。

具云。

是慈三昧。

略说有三种缘。

生缘.法缘.无缘。

诸未得道是名生缘。

阿罗汉.辟支佛是名法缘。

诸佛世尊是名无缘。

思益。

即第一云。

以无所得故得。

以无所知故知。

所以者何。

我所得法。

不可见。

不可闻。

不可觉。

不可识等。

  疏。

初二句等者。

责前有名动而违静。

净名下。

香积佛国品。

略云。

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

此诸菩萨当於何食。

乃至维摩诘化一菩萨。

往上方界度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国名众香。

佛号香积。

与诸菩萨方共坐食。

到彼词曰。

愿得世尊所食之余。

当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

於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

与彼九百万菩萨须臾至摩诘舍等。

至菩萨品云。

尔时众香菩萨合掌白佛。

我等初见此土。

生下劣想。

今自悔责。

诸佛方便不可思议。

度众生故现佛国异。

唯然世尊。

愿赐少法还於彼士。

佛告诸菩萨。

有尽无尽解脱法。

汝等当学。

何谓为尽。

谓有为法。

何谓无尽。

谓无为法。

如菩萨者。

不尽有为。

不住无为。

何谓不尽有为。

谓不离大慈大舍大悲乃至教化众生终不厌倦。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

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

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等。

释曰。

此明菩萨具修有为事行。

而无为之业修而不住。

事行动也。

理行静也。

二行双修。

动静何违。

彼疏下。

即四注睿公之言。

慧心不明者。

谓不修事行。

寂而无照。

缺一切种智。

  疏。随一为源者。谓涅盘为源。有不因修成之过。众生为源。涅盘有始成之非。如下具示。

  疏。反显等者。谓乘是车乘。故疏云。控御以明。反流向源。众生乃三乘之本。三乘属因修。涅盘即果证。

  疏。有始等者。大经第二十八云。善男子。涅盘无因而体是果。何以故。无生灭故。乃至云。无始终故等。岂不相违。

  疏。

有不因等者。

出过。

细研有名之意。

谓涅盘之理因修而生。

即大经本无今有之义。

权小之见也。

未知此理是了因所了。

非作因所作。

故本经二十一云。

一者作因。

二者了因。

如陶师轮绳是名作因。

如灯烛等照暗中物是名了因。

善男子。

大涅盘者不从作因而有。

唯从了因。

了因者。

所谓三十七助道法.六波罗蜜是名了因。

是知三乘之修但修了因之智。

以尽集谛之惑。

惑尽之时涅盘自显。

岂涅盘之性修而后成哉。

  疏。

生公云者。

依大钞引。

即涅盘疏序。

释大涅盘之义。

称常下。

续云。

常必灭累。

复曰。

般泥洹尔。

寂照。

鉴公引涅盘心镜钞云。

生公造涅盘疏五十余纸。

唯解盘根错节难解之处。

於是经宗大开奥藏。

称为关中疏。

演此下。

谓方便净即三乘之智。

智有净惑之能。

为方便。

涅盘智性本有。

亦自性涅盘。

以理智必相融摄故。

  疏。

圣人等者。

谓三乘圣智皆有冥契之功。

今言至人唯目如来。

以三乘冥理未极。

未免有象。

如来冥极。

可谓无象。

心虽下。

释无象而成象也。

谓圣人以方便净契合自性清净涅盘。

此性举体为一切法也。

故论云万物无非我造。

  疏。

会证等者。

谓圣人了乎万物本空即是自性。

由证万法以成圣人。

如华严梵行品云。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等。

正与此义相符。

大经二十五云。

佛告生名婆罗门言。

我今此身即是涅盘。

楞严下第二卷文。

清凉云。

一念相应一念佛。

念念相应念念佛。

石头者。

即唐代南岳石头山希迁禅师也。

无己者。

即无我也。

靡。

无也。

然即万物而为心。

故云无所不己。

谁云下。

言无自他之别。

无非己之法身也。

杜顺和尚法身颂云。

怀州牛吃禾。

益州马腹胀。

天下觅医人。

灸猪左膞上。

亦以法身体同。

无自他之别故。

圆鉴。

智也。

即寂之照故云虚照。

体玄者。

谓即心之性。

即万象而非万象。

故云体玄。

自现者。

以万象本虚。

法身自现尔。

评曰。

诸祖拈示。

依禅者断。

例不容更注。

恐转落情识。

瞎人智眼。

不如忘言体会。

内悟为得。

今且向流通会上略犯唇吻。

令人速入。

准林间录。

永明师於天台韶国师会中。

负柴至门。

忽一枝堕地。

闻乃悟之。

说偈云。

朴落非他物。

纵横不是尘。

山河及大地。

全露法王身。

非他物者。

以身非外来。

发己闻性。

声性闻性无二性也。

南北曰纵。

东西曰横。

言举声之相即我闻性。

非是声尘。

后二句。

意云此声既尔。

山河万象无非我之法身。

  疏。初二句等者。如华严宗。不证大方广。何成佛华严。若非佛华严。亦不证大方广。人法相即。一体无外。

  疏。

初文等者。

大品第九。

具云。

不应色中求般若波罗蜜多。

亦不应离色求般若波罗蜜等。

放光第九云。

须菩提告拘翼言。

般若波罗蜜亦不於五阴中求。

亦不离五阴中求等。

涅盘。

即二十七。

次云。

佛者即是佛性。

何以故。

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故。

以缘起即如故。

云见法即是见佛如智非异。

皆证前云圣不异理也。

  疏。

前引等者。

示论文前后血脉也。

此文极难。

故疏细示之。

清凉下。

玄谈文。

性宗断证之理实异他宗。

如大疏云。

照惑无本即是智体。

又云照体无自即是证如。

钞云。

若以智会如。

非真如矣。

冥真下。

即教迹。

叙体大也。

佛用下。

即宋高僧传说两种语。

一苏漫多。

谓泛尔平语言辞也。

二底彦多。

谓典正言辞。

佛说多依苏漫多。

意在於义不依於文。

又被一切故。

若底彦多。

非中下所能解故。

方便下。

论主观机设教。

中华之人尚文贱朴。

文质彬彬始为可观。

故此论文为千古希唱。

高人达士宝而玩之。

逗犹通也。

封文下。

谓封滞於文。

不见其义之流。

谓滥同儒道之理。

赞宁者。

即宋初时僧。

作高僧传三十卷。

彼传第三译经科谓云。

若用外书须招彼谤。

今观房融润文於楞严。

僧肇征引而造论。

宜当此诮等。

评曰。

房融文士。

不当用书而润经。

肇公通人。

何妨征引而作论。

以经是佛言。

论是自语也。

慧达者。

即陈朝僧。

尝序此论。

彼序云。

世谚云。

肇之所作。

固并成实真谛。

地论通宗。

庄老所资。

孟浪之说。

此实巨蛊之言。

欺诬亡殁。

街巷陋音。

未之足拾。

孟浪者。

孟。

大也。

浪。

虚也。

愚琐者。

愚谓愚昧。

琐谓细琐。

立言下。

即论主立论之本意。

不害下。

不以辞故害意也。

故今下。

谓古释见文似庄老。

多以庄老之义释之。

如予则多出彼意。

然后依内教释之。

雅言者。

毛诗有大雅.小雅。

雅。

正也。

文雅也。

令知下。

论主本假儒者之辞以示佛理。

非即文而雷同於老庄也。

  疏。

显前等者。

此义前后多出。

不复更示。

一念下。

亦心要文。

依圆教者。

彼经无古今之名。

有三世之说。

独李长者合论云。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

谓古今即三世也。

二相即入者。

乃十玄门中十世隔法异成门。

依此以辨时世圆融亦有二门。

相即乃诸法自在门。

相入乃一多相容不同门。

但十门之异通异体。

相即相入十世隔法唯同体相即相入也。

本末下。

本即涅盘之理。

末即万物之事。

穷本即万法而皆涅盘。

极末即涅盘而恒万法。

情非情下。

杜顺和尚颂云。

情与无情共一体。

处处皆同真法界。

染谓染缘起。

非染可知。

  疏。二文互影者。前文但言不离诸法。不言无边。后文但言无边。不言不离。故云互影。

  疏。如智等者。心境双亡名曰玄寂。玄寂无名。故假寄无极之名以显玄寂之理。故疏云非别等。

  疏。三乘下。意谓三乘等人先证涅盘名进。后证涅盘名退。故非先后。已证则冥同故。

  疏。

净名下。

即第二观众生品云。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

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

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

至大弟子便着不堕。

一切弟子神力去华。

不能令去。

尔时天问舍利弗。

何故去华。

答曰。

此华不如法。

是以去之。

天曰。

勿谓此华不如法。

所以者何。

是华无所分别。

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若於佛法出家。

有所分别为不如法。

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

观诸菩萨华不着者。

以断一切分别想故。

譬如人畏时。

非人得其便。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

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云云)。

舍利弗言。

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答曰。

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舍利弗言。

止此久邪。

天曰。

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

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答曰。

解脱者无所言说。

故吾於是不知所云。

天曰。

言说文字皆解脱相等。

释曰。

天女之意以时无实体。

妄心所现。

久非定久。

近非定近。

如梦所度。

何长何短。

故示云如耆年解脱。

时相本虚。

即解脱故。

身子又谓解脱是久远之法。

以法取时而云久也。

故天女(云云)。

评曰。

准净名疏。

天女即居士之家神。

所在皆随主人之高下。

摩诘既圣人示迹。

故家神亦菩萨权形。

此经本抑小扬大。

故身子亦示其言屈。

令慕小者得速返也。

  疏。

九折等者。

总叙折意也。

所以下。

叙一论之始终也。

谓始示涅盘之体。

次乃一折一演判决简择。

令人识悟。

有余无余。

权应假号。

大般涅盘。

无名无相。

非有非无。

不出不在。

而妙道存焉。

三乘之人同修同归。

直由智力浅深乃成三异。

非谓无为三於三乘。

次明三乘断证之道。

重惑不可顿祛。

无为不可顿证。

要损之又损之而方净。

益之又益之以渐圆。

而积德涉求不违寂。

身心寂灭不违动。

动静不违於妙行。

则有无不系於灵台。

三乘建入证之深因。

一理获圆成之妙果。

心境冥会。

终始如如。

进之弗先。

退之弗后。

至此究竟乃问得之之方。

存阴尽阴等。

故今折之也。

  疏。初二句下。谓五阴即众生之体。阴外无别众生。故论云极於五阴之内。

  疏。顺经等者。以前引经得涅盘者五阴都尽故也。有内者。谓三有之内也。

  疏。

存阴等者。

以阴存故有能得之人。

故为顺理。

又却违经。

以圣教是定量故。

违经谈理令谁服从。

一应下。

亦依假设也。

阴外何有众生之性。

以经云五阴都尽而得涅盘。

故今论云果若有得则众生之性不止於五阴。

此则顺理违教。

二恐违下。

顺教出理也。

尽粗下。

亦随理而释之。

无别教证。

谓有名之意必要有能得之人。

得所得涅盘。

五阴苟尽。

谁为能得。

故疏云尔。

此意下。

明折演之意。

折意是三乘权渐。

必存能得所得。

演意即一乘终实显本来。

即是能所双亡也。

  疏。前演下。明承前起。不存者。不存能得所得之相。方为玄得。下论云。然则众生非众生。谁为得之者等。

  疏。

忘得下。

以涅盘但是修显之果。

故疏云从此而显。

疏。

法真等者。

法谓仿法。

谓涅盘之真离一切相。

智法仿真亦忘得相。

妙契其真同於真也。

依伪下。

即妄想心也。

妄想之心能所两分。

智若有得即同妄想。

  疏。

有得者下。

亦情见未尽不能契证。

故云有得。

无得者下。

谓情尽见除。

全忘得相。

与理契合。

故云得也。

二十三经云。

若使如来计有得相。

是则诸佛不得涅盘。

以无得故名得涅盘等。

心经下。

具云。

无智亦无得。

即能所双亡也。

由双亡故。

三世诸佛依无得之般若。

得阿耨菩提等。

  疏。

言随等者。

法谓诸法之体。

谓一切言说皆随所说之法而生起。

既谈下。

释论中若即涅盘等。

涅盘下。

释论中谁独非涅盘等。

起信下。

具云。

一切诸法。

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

从本已来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又云。

言真如者。

亦无有相。

谓言说之极。

因言遣言。

此真如体。

无有可遣。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亦无可立。

以一切法悉皆如故。

释曰。

以真如即涅盘故。

所以引证。

故出现品云。

佛子。

菩萨摩诃萨欲知如来大涅盘者。

当须了知根本自性如真如涅盘。

如来涅盘亦如是等。

此则自性清净涅盘也。

  疏。

融冶故等者。

疏意间而释之。

由融冶二仪。

所以天人一理。

由荡涤万有。

所以一异同源。

约见闻下。

谓色性声性即自性故。

不见不闻者。

即前云五目不睹其容。

耳听不闻其响。

  疏。如来非众生者。真妄异故。非非众生者。性无二故。如来涅盘者。亦经正文。

  疏。

生死等者。

圆觉经金刚藏略云。

譬如幻翳妄见空华。

乃至云生死涅盘同於起灭等。

释曰。

谓生死无实随缘起灭。

如翳眼见空华也。

阳焰者。

谓春月阳气发生。

渴鹿认之为水。

楞伽等经皆说。

一云地中水影有时而现。

实亦无水。

疏取前论。

大患永灭超度四流以释之。

以是自性清净涅盘故。

生死如空华。

四流如阳焰。

若方便净者。

空华虽虚亦须除翳。

阳焰虽假亦须灭想。

故圭山云。

佛本是而勤修。

惑元无而须断。

以众生处幻梦之乡。

受虚妄生死。

生死虽虚依然流浪。

烦恼元假法尔烧然。

岂其独恃天真便云了道。

全忘进习即谓还源。

故起信云。

若人虽念宝性。

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

  疏。

此以义等者。

予遍寻放光。

并无成段之文如论者。

故知论主合集经义而引之。

萨婆若即一切智。

准此经义。

论云从有得邪从无得邪等四句。

皆答云不。

后文第五云不逮正觉。

犹云都无得邪。

亦答云不也。

文少左右。

旨中无违。

  疏。

无得等者。

冥忘得也。

通。

同也。

谓方便净同自性也。

释论中谁独不然。

若云新得。

何时失之。

故楞伽下。

魏译云。

大慧。

一阐提者有二种。

一者焚烧一切善根。

谓谤菩萨藏。

二者怜愍一切众生。

即大悲菩萨。

大慧问言。

此二何者常不入涅盘。

佛告大慧。

谓大悲菩萨。

何以故。

以能善知一切诸法本来涅盘。

是故不入涅盘。

非舍一切善根阐提等。

如是下。

即圆觉如来责刚藏三问之言。

  疏。

此有等者。

据论意。

约境说得。

约心说知。

约形言见。

约声言闻。

疏意约玄得之意以辨之。

故云皆。

下句辨得也。

谓得知得见得闻也。

绝域者。

非世间.出世间故。

如何云独建三有之外哉。

故前表云。

排方外之谈是也。

非俗者。

无分别心。

非缘虑也。

大象大音。

文借老氏。

不存相下。

即性而见。

见见为普眼。

不循声下。

不循声而闻。

闻闻则普闻。

是故下。

即庄子天道篇。

如前引。

离朱乃古之善视者。

见秋毫於百步之外。

观音下。

即楞严第五说二十五圣圆通。

观音菩萨於耳门得之。

经略云。

返闻闻自性。

闻复翳根除等。

慈觉禅师颂云。

返闻闻处不闻闻。

无限劳生入普门。

瀑落断崖听不尽。

鸟啼猿笑又黄昏。

  疏。

显涅盘下。

疏中叙论之前后血脉可知。

出现下。

谓出现品中示涅盘用大。

如经云。

佛子。

如来住於无量无碍究竟法界虚空界。

真如法性无生无灭。

及以妄际为诸众生随时示现。

本愿持故。

无有休息。

不舍一切众生。

一切剎。

一切法。

大疏释曰。

初住实际故不住生死。

后不舍众生故不住涅盘。

由双住故能俱不住。

前即大智。

后即大悲。

大悲般若常所辅翼。

所以名为无住涅盘。

又云。

自性涅盘众生等有。

二乘无学容有前三。

唯佛世尊独言具四。

故就无住总以结之。

即安住涅盘建大事也。

今此论中四种二种涅盘之理随义发明。

或前或后。

末后依证得之体。

起广大之用。

有余无余既皆应生之用。

则无住之义亦含具也。

可思。

至哉下。

美论成立之巧也。

清凉谓论主宗出现之经而作此论。

细揣其旨。

良有所以。

故今疏钞皆引大疏之义断之。

三语者。

即上语中语后语。

记录下。

北山录宗师议篇云。

或说什门四圣。

即生也。

肇也。

融也。

睿也。

生公十四科等玩味无斁。

若骊龙之戏玄珠也。

今古下。

谓肇公独绝。

无人继者。

方之宝藏。

相去实远。

断非法师所作。

后世依仿而托之者也。

名德下。

准裴公休清凉碑述大师所好之法云。

肇公四绝论。

融才解英绝。

学博外内。

尤能闻持。

故有题之昂昂。

道融师精识不可挫。

日诵十万言。

经目不再过。

僧睿谦虚内敏。

学与时竞。

深为秦主赏识。

称是四海标领也。

清凉好之尚且如此。

其他可知。

囊括者。

易坤卦六四云。

括囊无咎无誉。

彼意谓人之慎言不出。

如囊括其口也。

老书者。

七十三中文。

有本云。

疎而不失。

谓人之善恶上天必以吉凶应之而无漏失。

即尚书云。

福善祸淫是也。

吾经亦云。

诸天善神记人罪福毛发无遗。

  疏。

八师下。

准支谦所译。

亦名邪旬。

邪旬问佛所事何师。

佛言。

然有八师。

即不杀等五戒。

及老病死。

经意睹老病死持前五戒。

故通为八。

与人天八戒有殊。

  疏。

九折等者。

通示大义。

有名以三乘自宗之理折之。

无名以一乘自宗之义通之。

有名疑滞。

通则三乘之路开。

一实之理显也。

论主用法华之意以成其辞。

但言三乘之路开者。

影取一实自显之义。

舍小者。

令舍小乘执有余无余为实。

卑生死尊涅盘等之狭见。

引权下。

准大疏释法华略有二义。

一破小显大。

即是会二归一。

如方便品云。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等。

二会权归实。

即是会三归一。

彼经云。

诸求三乘人。

若有疑惑者。

佛当为断除等。

则昔大乘亦有权义。

今论兼之。

如大疏广说。

无名下。

谓无名所演一乘之义。

契於中道一实之理。

故真也。

有名所折。

依名取相。

乃至有得。

皆伪也。

分文下。

瑶疏释此段为总结四论。

三乘之路开。

指此论三乘三位开也。

真伪之途辨。

彼云结物不迁论及不真空论。

物不迁世谛故伪。

不真空第一义谛故真。

贤圣之道存。

彼云结无知论。

以般若是贤圣所修之因。

故无名之致显。

彼云结涅盘也。

云庵疏云。

三乘之路开。

结难差等四章。

真伪之途辨。

结论初七章。

贤圣之存。

结诘渐等四章也。

无名之致显。

结穷源等四章也。

若大钞意。

即但结此论。

亦无分文之义。

  肇论新疏游刃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