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迁正量证

续藏经 物不迁正量证

 明 道衡述 #

  

  物不迁正量论证

    慧日永明寺 道衡 述

  理固有赞叹无足以扬其休。

务加弹驳以发其奥者。

肇师物不迁论意渊词丽。

文短义周。

非徒学者之指南。

实海藏之精华也。

而数千百年未有知其解者。

尽将性空不迁之旨认作确定死常之执。

故有月川澄禅师者。

愍其精义之沦没。

悲彼聋俗之难喻。

知诠释之无补於颓靡。

故弹驳以扬其休奥。

所谓正言若反以楔出楔者也。

虽然。

是岂无说乎。

请试为论之。

盖澄师驳论虽不下数万言。

约其要不过以其因非也。

今论其要则余可忽矣。

所谓因非者无他。

修多罗以诸法性空故不迁。

而肇师以物各性住为不迁。

据澄师之驳意。

则性空性住似同水火。

其实性空之於性住。

但异其名非异其体也。

所谓性空者。

以色性自空非推之使空。

故谓之性空。

即般若云。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是也。

所谓性住者。

以诸法恒住於真空实性之中。

故谓之性住。

即妙华云。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是也。

能如是见。

则澄师能破之真因。

即肇师能立之妙趣。

曷容有所异同其间哉。

而澄师佯为不知。

谬解性住云。

言性住者。

即彼所谓昔物住昔不来於今。

今物住今不往於昔。

乃至新故老少成坏因果等物各住自位。

故谓性住。

呜呼冤哉。

性住之义若果如是。

肇师不迁之义且置。

而妙华是法住法位实相常住之宗岂亦同於外道死常之执。

及胜宗六句定异之见耶。

是固近日人师之物不迁。

非肇师之物不迁也。

故澄师曰。

吾非驳肇公也。

驳是肇公者也。

良有以哉。

虽然昔物住昔不来於今。

今物住今不往於昔等云云。

皆肇师本论之文。

是乃即以不迁之语。

用释性住之理。

是何容间然而非之耶。

盖其言实未尝异。

而其所以言恐未尝同耳。

夫肇师云。

昔物自在昔。

不从今以至昔。

今物自在今。

不从昔以至今者。

皆即相明空之妙旨。

而澄师悉误作定异死常之偏执。

又何怪夫所谈之不水火然也。

又何怪夫性住之不违性空也。

夫言昔物自在昔。

相有也。

非从今以至昔。

体寂也。

体寂则性空。

相有则用妙用。

妙故虽有而常寂。

性空故虽寂而恒照。

斯皆会空有於同致。

齐体用於一言。

以是而释性住。

则性住为不迁之真因也明矣。

岂同澄师所谓性住为定常而各住为定异哉。

所以涅盘指化身为即真。

法华称诸相而咸妙。

本论亦云。

言去不必去。

称住不必住。

可以神会。

难以事求。

则肇师明告之矣。

又安可滞於事迹而难性空不迁之理哉。

澄师云。

肇公求向物。

既曰於向未尝无。

於今未尝有。

是则此物向有今无也。

冤哉澄师。

此岂肇师之意耶。

夫肇师但曰於向未尝无。

而不曰决定是有。

但曰於今未尝有。

而不云决定是无也。

盖言未尝无者。

但遮空见.断见之无。

非执有见.常见之有。

言未尝有者。

但遮有见.常见之有。

非执断见.空见之无。

岂如驳家以有为有之有。

以无为无之无。

所以论云。

所造未尝异。

所见未尝同。

逆之谓之塞。

顺之谓之通。

然则论所谓昔物未尝有无者。

本无通塞。

而通塞自在人情之逆顺而已。

本论又云。

果不俱因。

因因而果。

因因而果。

因不昔灭。

果不俱因。

因不来今。

不灭不来。

不迁之致明矣。

而澄师非之曰。

若昔因不灭不化。

则众生永无成佛之理。

是皆澄师左会论意以咎肇师耳。

夫肇师云。

果不俱因者。

谓正当果时。

因相已灭也。

因因而果者。

谓果虽非因。

因用不忘也。

故曰因因而果因不昔灭。

即净名所谓性虽空寂所作不忘也。

以果不俱因。

故虽有不有。

以因因而果。

故虽空不空。

不有不空而不迁之致明矣。

岂凝然有物不灭不化方谓之不迁也耶。

又岂昔因必定断灭而谓之性空也耶。

若必曰因灭故然后果生。

是何异索死鸡之再鸣而求焦芽以结果也。

既知昔因不灭不化众生永无成佛之理。

然则昔因已成断灭者。

众生亦安有成佛之理耶。

是皆澄师但知锥头利而不知凿头方也。

又曰。

既有因果即是无常。

无常则迁流转变。

何以谓之物不迁。

盖澄师不知常与无常迁与不迁非犁然两法。

但昧者异之耳。

苟能的见无常之致。

便可彻悟性空之理。

既悟性空则恒居性住而物不迁矣。

如是则不迁.性住.无常.性空四言一会。

所以圆觉云。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也。

故知肇师每发一言。

必忘空有於机先。

而融真俗於言外。

且章必寄言以简其过。

又安从而求其疵焉。

澄师固欲指鹿为马。

肇师岂肯心伏哉。

虽然。

此皆澄师大权方便佯为不知。

以贼攻贼用谬辟谬而已。

岂其实然也哉。

或曰澄师驳论以来。

海内尊宿大老驳其驳者亡虑数十家。

何以皆不能杜澄师之口。

每一议发徒资其电辨之风。

以益肇师之过。

是岂诸尊宿识果不逮澄师。

抑不迁之义果有堕而决不可救耶。

是皆非然也。

盖此数尊宿者皆忘名大士。

为法通人。

见澄师驳义有所不周。

而人师之见有所未尽。

故一一拈出与澄师发挥之。

岂诚学不足而识不逮也。

岂不迁之义果有堕也。

不然诸尊宿何以徒有是肇之婆心。

并无匡肇之手眼。

且因明乃破立之纲维。

推邪之良范。

澄师方挟此以为破肇之本。

诸师皆忽而不论。

是何异欲救长平之百万而将空拳以拒强秦。

又何异公输方执檃括以绳材而离娄恃己明而横谏。

虽离娄之明固无惑於材之美恶。

要非公输所心伏。

亦非彼材之知己也。

如是而救肇。

非但数尊宿之所不能。

正恐将大千世界尽抹为尘。

一尘一尊宿。

每一尊宿复有如尘之口。

犹恐愈辩则愈增肇师之过而不足以伏澄师之辩也。

吾故知此皆非诸尊宿之本意。

尽是装聋作哑。

务欲互相发挥不迁之休奥而已。

夫澄师既以因明破肇师之宗。

吾今亦即借因明而立不迁之义。

是所谓借手行拳就路还家也。

澄师破立之宗因具在驳论。

皆澄师佯为谬立。

略引一条试为评之。

其一法自相相违。

因云。

求向物於向於向未尝无。

责向物於今於今未尝有。

是则向有今无。

此因向异品上转。

故犯法自相相违也。

此甚不然。

盖因明之法自许寄言简过。

肇师不曰是有而曰未尝无。

不曰是无而曰未尝有。

斯皆两言一会空有双融。

言未尝无者但释人之断见。

岂执有而胶常。

言未尝有者但闲彼之常执。

岂堕无以明断。

乃知未尝之为语。

正寄言以简过也。

如是则肇师之三支本圆。

而破家之诸过徒显。

其他违因一皆类此。

故不繁引。

虽然此且就澄师所立而施辨。

要之皆非肇师之本意。

若准论立。

应云。

物是有法。

不迁为宗。

因云。

各住真空即寂之性故。

同喻。

如江河竞注即湿之静流。

异喻。

如汹涌奔波随风之动浪。

斯论有明文。

乃真能立也。

是则物乃性家之物。

性乃即物之性。

举一物而全体即性。

语斯性而无物不备矣。

所以布毛拈起则豁悟本心。

吹息纸灯而大千照破。

如是而言性住。

法华有法住法位之真诠。

如是而语性空。

则般若有即色即空之明训。

华严谭各不相到。

净名演业因不忘。

是皆澄师引以驳不迁者也。

吾皆藉以证不迁而已。

此非所谓所造未尝异。

所见未尝同耶。

虽然亦岂澄师实有所不同耶。

盖有是论而无是驳。

虽予亦必草草同近日人师而读过矣。

故吾曰。

理固有赞叹不如弹驳者。

第顾所驳何如耳。

故知澄师之驳论。

非驳不迁也。

乃善於解不迁者也。

读不迁者其可忽乎。

是则不迁之义决是大乘性空之妙理。

何以清凉国师亦云。

滥同小乘有见之常情。

此亦清凉语自昭然。

读者昧之耳。

夫既曰滥同。

决非真同也。

如曰珷玞之滥玉。

鱼目之滥珠。

岂珠与玉即鱼目与珷玞耶。

清凉语其滥同者。

正恐学者误同近日人师也。

安可反因是以证其谬哉。

呜呼。

据斯众义则知观国师之唱於前。

澄禅师之和於后。

以至诸尊宿之交攻於傍。

皆其言似相胡越。

其意实相表里。

务欲互相发挥不迁之休奥者也。

予故为之证云。

正量论跋 #

  或曰肇公以物各住位立不迁。

而澄僧驳之。

何谓也。

曰据不迁义有五。

曰剎那灭。

曰性空。

曰即真。

曰事理无碍。

曰事事无碍。

是五者各有圣经为据。

即为小.始.终.顿.圆之五教也。

而物各住位之谈。

五教不摄。

是以驳之。

香山子曰。

咦唏。

若果如是。

则肇师奔逸绝尘不可以见也。

以其超然独见於五教三乘之外。

故昔者释迦老子四十九年说法犹不能於此敢措一辞。

而况辩者乎。

汝能於是体取少分便得彻困。

何用驳为。

又曰。

肇师因不昔灭而果得生。

澄僧引经曰。

如食虽念念灭而能令饥得饱。

药虽念念灭而能令病得瘥。

乃至日月光明虽念念灭而能生长草木。

由是而知。

一切有为生灭无性。

乃能转变增长成办众事。

若法不灭。

其性常定。

则无因无果。

世界不成安立矣。

又如会楞伽金刚佛舍利。

非剎那之说可以破千古之疑。

此等理趣甚多。

不能枚举。

使微澄公。

吾恐终不得而释耳。

则正量之作其大有功於圣教矣乎。

香山子曰。

不然。

子只见锥头利不见凿头方也。

譬之长风所吹。

若无百窍则异响焉生。

肇公略开孔窍以俟知音久矣。

二千年来风恬浪静。

更无一人正眼觑着。

迩来塞上出一多口阿师。

忍俊不禁。

愤底一吹。

而异响俱闻。

然则是响也。

於窍有之乎。

於风有之乎。

即二有之乎。

离二有之乎。

法本常寂。

因缘适会耳。

澄僧何有焉。

虽然如是。

二俱不了。

一则不合师悟一。

则不合泥经。

若无事道人门下。

更须买草鞋始得。

至是举笔云。

还委息么。

自是鸟栖林麓易。

从来人出是非难。

  时皇明万历癸卯夏香醉山隐者无似道人书于独寐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