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迁正量论

续藏经 物不迁正量论

 明 镇澄着 #

正量论序 #

  呜呼。

若论向上一事。

如急石火。

似闪电光。

直下承当蚤成钝滞。

才涉思惟便入迷倒。

况乃驰骋章句竞辨是非。

正眼观来无非戏论。

然人根不一。

法药多端。

如来偏为中下演诸契经。

后贤解释契经乃与众论。

既有众论矣则辨诤波腾是非锋起。

虽则实际理地不受纤尘。

其如建化门中不舍一法。

而况是虽佛祖却趋妄而背真。

那个圣贤不弃恶而从善。

故曰是则是非则非。

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往尝读肇公物不迁论。

大都以物各住位成立不迁。

而后以物之今昔有无不去不来以明物性之各住。

要之辞意婉切。

乃肇师独见之妙。

但於契经不甚允合耳。

何者。

夫古今时也。

有无物也。

不迁性也。

而亦谓性其性者。

孰纲维是。

孰宰持是。

不知性性则又安得不为时迁而物改耶。

而又何以契神於即物乎。

故往往读其书者。

爱其辞多不校其意也。

空印澄公燕山一布衲耳。

生於千载之下。

而与肇公相见於千载之上。

故作正量论以校其说。

中间旁引曲喻。

一以修多罗为法印。

即肇公之论昭如日月矣。

独非径寸夜光乎。

昔古德不落不昧通身遍身。

一字照宗千古脍炙。

而谓澄公可结舌乎。

谬也。

盖理在尚佛。

虽佛祖有所不让也。

昔者外道一言负堕犹斩首谢过。

肇公乃人天眼目。

肯以訑訑之声音颜色拒人於千里之外乎。

必欲强起而文贱之。

断非肇公也。

大率观来。

肇公以僚丸之手。

舞公孙之剑。

以奇然者也。

澄公运摩尼於巨鹿之陈。

持空印於赤壁之鏖。

以正然者也。

故非肇公之论无以起澄公之辨。

非澄公之辨无以发肇公之蕴。

谓之相成则可。

谓之相左则不可。

故海内诸名师宿衲皆有酬唱。

务要疏明此一大事。

非起生灭心也。

如有毫发我人。

然能萌於方寸。

吾恐於罔象玄珠未有触手日在。

  时明万历庚子仲冬谷旦净土居士燕人李天麟书

物不迁正量论序

  般若云。

诸法无去来相。

无动转者。

肇公本此为物不迁论。

而其释义则物各性住而已矣。

尝试思之。

法无去来义徧诸圣教。

乃吾法之玄纲也。

而性住之谈果能尽之乎。

窃自疑焉。

於是考诸圣言。

圣言罔证。

求诸正理。

正理勿通。

然言或有证也。

我未之见也。

理或可通也。

我未之穷也。

天下亦有能穷者乎。

盖尝质诸海内名流。

莫不忿然作色。

以愚昧见责。

求其为之出理引证者。

则未见其人。

彼性住之论果非吾佛之意耶。

抑有深旨存乎名教之外。

固非意智思惟可得而知耶。

然理固绝言而言无越理。

如来圣教垂范万世。

天魔外道不得而沮者。

赖名言有在故耳。

若孔子之作春秋。

杀活与夺只在片言只字之间。

千载之下无能易者。

况兹一论段段结归物各性住。

岂曰言在此而义在彼乎。

经云。

不退诸菩萨。

不能测佛智。

信矣。

夫余尝条陈所滞。

证正圣言。

间出吾佛不迁本旨。

以正其说。

然则是论也。

非驳肇公也。

将以驳天下之所是也。

肇师其心空而无物者矣。

得与失於彼何加损焉。

天下后世如其言而取之。

使一大藏教实相常住之旨沦於物各性住之谈。

不辨可乎。

虽然。

庸讵知今之所是者其果真是欤。

果不真是欤。

天下后世必有具金刚眼者觑着那事。

於是非情量之表回观是论。

可发一笑已。

  时皇明万历戊子冬贤首后学空印镇澄书於台山之狮子窟

  

  物不迁论卷上 #

    五台山狮子窟沙门 镇澄 着

  澄初读肇公物不迁。

久之不喻。

及阅杂华钞。

观国师则以为滥同小乘不从此方迁至余方之说。

遂再研其论。

乃知肇师不迁之说宗似而因非。

有宗而无因也。

观其般若无知.涅盘无名之论。

齐有一空。

妙叶真俗。

雅合修多罗。

虽圣人复起不易其言也。

独於物不迁则失之。

呜呼。

千里之骥必有一蹶。

大智之明必有一昧。

不其然乎。

言宗似者。

即所谓不释动以求静。

必求静於诸动。

又曰。

江河竞注而不流。

旋岚偃岳而常静等。

盖即动而静。

即迁而不迁也。

以此名宗。

与修多罗似之。

即般若诸法无所从来。

去亦无所至。

华严云。

一切法无生。

一切法无灭等。

所言似者。

以其因非故也。

言因非者。

修多罗以诸法性空为不迁。

肇公以物各性住为不迁。

言性空者。

大品云。

色性自空。

非色坏空。

又云。

色前际不可得。

中际.后际皆不可得。

又云。

色即是空。

此不迁因也。

又云。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等。

不生不灭即不迁宗也。

华严云。

身意诸情根。

一切空无性。

此不迁因也。

次云。

以此长流转。

而无能转者。

即不迁宗也。

彼经又云。

云何说诸蕴。

诸蕴有何性。

蕴性不可灭。

是故说无生。

蕴无生灭即物不迁也。

次偈出其因云。

分别此诸蕴。

其性本空寂。

空故不可灭。

此是无生义。

此等皆言物性空故不迁。

非谓有物而不迁也。

言性住者。

即彼所谓。

昔物住昔不来於今。

今物住今不往於昔。

乃至新故老少成坏因果等物。

各住自位不相往来。

皆若是也。

然凡有所住即名有为。

既堕有为即属生灭。

非不迁也。

故涅盘(三十)云。

住名有为。

如来永断去来住相。

云何言住。

中论云。

去者则不住。

不去者不住。

离去不去者。

当於何有住。

般若云。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住即无为也。

然般若言法无去来无动转者。

非谓法有所住也。

盖住犹去来。

既无去来安得有住。

而肇公不迁本宗般若无去来义。

却以物各性住释之。

然彼物性果有住乎哉。

果无住乎哉。

则住与无住必有辨焉。

故肇师出不迁之所以云。

求向物於向。

於向未尝无。

责向物於今。

於今未尝有。

於今未尝有。

以明物不来。

於向未尝无。

故知物不去。

覆而求今。

今亦不往。

是谓昔物自在昔。

不从今至昔。

今物自在今。

不从昔至今。

一论大旨意不出此。

人多妄解。

今为助明肇公意。

谓动物之所以得不迁者。

以物各性住於一世而不相往来也。

何者。

求向日之物於向日则有。

求向日之物於今日则无。

故知昔物自住於昔(若不住昔。

於昔应无。

昔既不无。

故知昔物原住於昔也)。

不来於今也(若来於今。

今则应有。

今既不有。

则知昔物不来於今也)。

昔物既尔。

今物亦然。

谓求今日之物於今日则有。

求今日之物於向日则无。

故知今物自住於今。

不往於昔也(反上思之)。

故曰覆而求今。

今亦不往。

如求周公於周时。

於周未尝无。

求周公於晋时。

於晋未尝有。

故知周公自住於周。

不来於晋也。

求羊祜於晋时。

於晋未尝无。

责羊祜於周时。

於周未尝有。

故知羊祜自住於晋。

不往於周也。

譬如二舟前后各行。

前舟载鱼。

后舟载笋。

舟行千里而鱼笋之物各住本舟未尝动也 (求前舟之鱼於前舟则有。

责前舟之鱼於后舟则无。

后舟亦尔。

求后舟之笋於后舟则有。

求后舟之笋於前舟则无也。

若后舟中有前舟之鱼。

可说前舟之物移来。

后既无鱼。

则不可谓前舟之物移来也。

若前舟中有后舟之笋。

可说后舟之物移去。

前既无笋则不可谓后舟之物移去也)。

大意秪是昔物住昔不来於今。

今物住今不往於昔。

是谓物各性住於一世。

所以得不迁也。

其曰新不至故故不至新。

少不至老老不至少。

因不至果果不至因等。

举之一论秪此意耳。

细而推之。

其曰江河竞注而不流等。

亦秪此意。

谓求前波於前。

於前未尝无。

责前波於后。

於后未尝有。

於后未尝有。

以明波不来。

於前未尝无。

故知波不去。

前波既尔。

后波亦然。

是则前念之波住於前念不来后念。

后念之波住於后念不往前念。

念念波流。

念念各住。

故曰竞注而不流也。

是谓物各性住於一世不相往来。

此肇公不迁之本旨也。

今以圣教勘之。

似不然。

何则。

肇公求向物。

既曰於向未尝无。

於今未尝有。

是则此物向有而今无也。

若物向有今无。

是无常法。

非不迁也。

故涅盘(二十)云。

若世间法。

本有今无。

则名无常。

譬如瓶等。

本无今有。

已有还无。

故名无常。

是则向有今无不直不成不迁之宗。

反成所遣迁灭宗也。

中论云。

若法先有性。

是则名为常。

先有而今无。

是则名为断。

是则向有今无非常即断。

安得以成般若不迁之旨耶。

或问。

肇公宗本云。

言非有非无者。

非如有见常见之有。

无见断见之无。

今曰向有今无。

岂非不有之有。

不无之无耶。

答曰。

不然。

肇公自谓求向物於向。

於向未尝无。

责向物於今。

於今未尝有。

此分明以向物在向。

缘未散故名之为有。

今求向物。

缘已散故遂以为无。

是以向在为有。

今灭为无也。

向在为有。

是执有为有。

今灭为无。

是计无为无。

执有为有。

是为常有。

不知缘性之本空。

计无为无。

是为断无。

不识无性之缘起。

中论云。

定有则着常。

定无则着断。

是故有智者。

不应着有无。

然缘生无性。

法非有无。

乃肇公所常谭者。

至论不迁为成性住。

却堕此咎。

可怪也。

盖悞认庄周夜壑负趋。

非谓肇师有此计执也。

如宗本云。

有而性常自空故曰性空。

若然则向物在向。

缘未散时不亦性常自空乎。

向物性空则不得谓向有矣。

向既非有则不可谓今无矣。

故知性空性住如明与暗。

敌体相违矣。

其曰昔物自在昔。

今物自在今等者。

愚谓既称在昔。

乃既灭之物也。

物若不灭即应常今。

自不名昔矣。

又昔物住昔。

今物住今。

是异物异世。

凡异物异世者定是无常。

故涅盘圣行广说异法无常。

以破外道异执之常。

今以异物异世以释不迁。

教理俱违。

故无因也。

且夫时无别体。

依物假立。

物有流变。

生住灭位立三世名。

今其言曰。

昔物住昔。

今物住今。

是有为法。

堕去来今。

既堕三世而曰不迁。

未之有也。

故涅盘(二十)云。

常住之法。

三世不摄。

如来法身。

非三世摄。

故名为常。

反显三世摄者必无常也。

谁谓无常而不迁乎。

或曰肇公约俗物论不迁。

涅盘约法身说常理。

既不侔。

不应成难。

答曰。

涅盘云。

吾今此身即是常身。

此身化身也。

常身真身也。

应化无性全体即真。

是亦即俗而谈真也。

且肇公俗物不迁。

此物为即真故不迁耶。

为不即真而不迁耶。

若不即真。

即是有为俗物。

非不迁也。

若以有为俗物为不迁者。

自是情执妄计耳。

岂有俗物不迁者耶。

若以俗物即真故不迁者。

则昔物今物俱无自性矣。

既无自性。

则昔本非生。

今亦非灭。

昔非生故有而不有。

则不可谓之向有。

今非灭故无而不无。

则不可谓之今无。

又一切法既同如矣。

则有物即无物。

无物即有物。

一物即多物。

多物即一物。

今物即昔物。

昔物即今物。

盖非灭有而为无。

生无而为有。

有无一质也。

亦非离一而为多。

合多而为一。

一多一真也。

亦非排今而入昔。

迁昔而来今。

今昔一念也。

是之谓物不迁。

岂容以今昔有无分疎者哉。

是则即一尘之物。

前际莫得而生。

后际莫得而灭。

厥外不见其表。

厥微不见其内。

如金刚王无动无坏。

安得以去来生灭而迁之哉。

故大品云。

色前际不可得。

中际.后际俱不可得等。

若见此理。

则不得谓昔物自在昔。

今物自在今也。

观国师以为滥同小乘者。

然小乘以有为之法剎那灭。

故不从此方迁至余方。

不违大乘空义。

肇公以昔物不灭。

性住於昔。

而说不迁。

则於大乘性空之义背矣(谓物若生灭则无自性。

无性则空。

故涅盘罗剎偈云。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雪山大士叹曰。

此乃大乘空义也。

肇公物各性住於一世而不化。

便有定物。

故违空也)。

故其言曰。

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

道通百劫而弥固。

成山假就於始篑。

修途托至於初步。

果以功业不可朽故也。

故物虽在昔而不化。

不化故不迁。

又曰。

果不俱因。

因因而果。

因因而果。

因不昔灭。

果不俱因。

因不来今。

不灭不来。

不迁之致明矣。

愚谓若昔因不灭不化者。

则众生永无成佛之理。

修因永无得果之期。

大小乘经俱无此说也。

一切圣教皆言因灭果生。

种子烂坏果方熟。

故涅盘(二十九)云。

如日垂没。

山陵堆阜。

影现东移。

理无西逝。

众生业果。

亦复如是。

此阴灭时。

彼阴续生。

如灯生暗灭。

灯灭暗生。

又如蜡印印泥。

印与泥合。

印灭文成。

而是蜡印。

不变在泥。

文非泥出。

不余处来。

以印因缘。

而生是文。

现在阴灭。

中阴阴生。

中阴阴灭。

后阴阴生。

亦若是也。

故四缘中有等无间缘。

若前念不灭。

后念决定不生。

若谓如来昔因不化。

则常菩萨安能至佛果耶。

以此乃知。

肇师昔物不化之说有同常见矣。

问曰。

彼云因不灭故堕常。

今云因灭。

岂不堕断。

答曰。

今言因灭则果生。

唯识云。

因灭故非常。

果生故非断。

肇公许果生。

不许因灭。

故堕常也。

因因而果。

许果生也。

因不昔灭。

不许因灭也。

问曰。

彼云成山假就於始篑。

修途托至於初步。

岂非昔因不灭。

集因成果耶。

答曰。

涅盘(十三)出外道常计云。

若算数之法。

从一至二以成百千。

若无常者。

初一应灭。

一若灭者。

谁复至二。

乃至百千。

以是义故。

诸法是常。

正与此同。

如来总举异色异心无非无常。

已破之矣。

愚谓初步非后。

后步非初。

异作异时。

是无常法。

非不迁也。

又初步不灭。

常应在初。

终不至二。

况千里耶。

积篑例知。

皆无常也。

况佛金口所印。

又何疑哉。

问曰。

肇公引经云。

三灾弥纶。

业行湛然。

非业因常耶。

答曰。

常有二义。

一凝然常。

真如不迁之义也。

楞严云。

性真常中求於迷悟。

生死去来了无所得。

二相续常。

业果不失之谓也。

华严云。

因自相剎那坏而次第集果不失相。

偈云。

因坏果集皆能了。

以八识藏中等无间缘熏习力故。

前念灭时熏起后念。

虽劫火洞然而业果不失也。

故谓之相续常。

则虽曰湛然乃属有为迁变之法。

肇师以证真如不迁。

於义左矣。

问。

若因灭者云何善因得乐果。

恶因得苦果耶。

答曰。

涅盘云。

如灯虽念念灭而光明破暗。

食虽念念灭而能合饥得饱。

药虽念念灭而能愈病。

日月光明虽念念灭亦能增长草木。

是故因灭果得生也。

请观蜡印之喻。

於理自明。

谓印之高者厥文必下。

印之下者厥文必高。

虽印不作文。

而文常肖印。

毫发不爽。

要待印灭而文始成也。

善恶因果亦若是矣。

谓因能熏果。

因灭果生。

虽因不至果。

以熏习力故果常肖因。

善恶苦乐毫发不忒也。

涅盘又云。

如人服甘露。

甘露虽化。

以其力故。

能合不死。

亦其义也。

或问。

昔物既化。

如佛本生之事如何可说。

答曰。

以名字故可得说也。

如人梦中见种种物。

觉已皆空。

梦物虽灭。

历然可说也。

若谓实有梦物住於过去而不化者。

则为愚执。

中论云。

若诸法灭时。

是则不应住。

法若不灭者。

则无有是处。

安得有物住於过去而不化哉。

然纵使昔因不化致得今果。

亦是无常。

非不迁也。

故涅盘云。

常住之法。

无因无果。

虚空常故。

无有因果。

盖凡有因果即是可作。

空非可作。

故无因果。

肇师以可作证不迁。

故违宗矣。

问曰。

肇师约俗物明不迁故即因果。

涅盘约实性显常住故简因果。

宗趋不同。

不应为难。

答曰。

除诸法实相而以异因异果为常者。

法王法中无是义也。

故入楞伽云。

大慧。

妄法是常。

相不异故。

非诸妄法有差别相。

以分别故而有别异。

是故妄法其体是常。

是以不异因成常住宗也。

涅盘亦云。

一切异法皆无常故。

所言异者谓因时非果。

果时非因。

因时非果果则先无。

果时非因因则后断。

涅盘云。

本无今有。

已有还无。

是无常故。

见不异者。

达性空也。

因果性空体无二故。

不二之体何可迁乎。

今肇师以异因异果证不迁。

是以无常之因欲成常住之宗。

岂可得耶(问曰。

般若诸法无来去。

涅盘常住非因果。

如何会通。

答曰。

般若荡相名空。

故说法无去来。

谓求去来相不可得。

故非谓显常也。

涅盘直示实性。

故说常住非因果。

故经云。

无常者生死。

常为大涅盘。

空者生死。

不空为大涅盘。

此言有为因果是生死法。

故皆无常。

无常之法无有自性。

彻底唯空。

是则无常即空。

空即无常。

无常与空一有为法。

故皆属生死。

非涅盘佛性也。

是则涅盘以因果为无常。

即般若诸法空义。

般若法无去来即涅盘空者。

谓生死也。

其涅盘常住不空之体是如来藏佛性真我。

坚凝不变。

则非无常。

真实有体则非空也。

般若经中言未及此。

昧者以般若法无去来类涅盘实性常住。

则二宗皆失矣)。

其曰。

人谓少状同体。

百龄一质。

徒知年往。

不觉形随。

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

邻人见之曰。

昔人尚存乎。

志曰。

我犹昔人。

非昔人也。

邻人愕然。

非其言。

此中梵志意者。

谓昔人少年也。

今则白首。

安得谓之昔人哉。

故涅盘云。

一切诸法。

前灭后生。

相似相续。

凡夫见已。

计以为常。

实非常也。

然少年因也。

白首果也。

虽依少年而得老状。

要待少颜既化老状方现。

若少壮不化安得有白首人哉。

以少颜既化老相始生而因果相似。

故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

此正无常相续义。

肇师以证不迁。

计亦左矣。

然此中梵志.邻人.肇师三人所见不同。

学者应知。

其梵志谓。

昔人已化。

不来於今。

以有为法前灭后生。

相似相续。

故曰我犹昔人。

非昔人也。

此固合圣教正因缘义也。

邻人谓。

昔人不灭不化。

可以迁到今日。

故曰昔人犹在。

肇师谓。

昔人不灭不化。

性住於昔。

但不来今耳。

今日之身原自住今。

不从昔来。

此二俱是常见。

但邻人以今昔一质为常。

故昔日之身可到今日。

肇师以今昔异质。

各住本世。

不动为常。

是则肇师与邻人俱在梵志所破之中矣。

问曰。

世间可有自昔不灭不化之物至于今日者乎。

曰。

有。

何者是耶。

曰。

非剎那行者是也。

何物非剎那耶。

曰。

金.金刚佛舍利.虚空等是也。

曰虚空是无为法。

无剎那行。

信矣。

金刚舍利是有为法。

何非剎那。

曰。

现量可见故。

有圣言故。

现见金银之性经千万年不变不殒故。

楞伽经云。

复次。

大慧。

如金.金刚佛舍利。

得奇特性。

终不损坏。

大慧。

若得无间有剎那者。

圣应非圣。

而圣未曾不圣。

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减。

云何凡愚不善於我隐覆之说。

於一切法作剎那想。

释曰。

此明圣人於无间道所证无为。

非剎那行。

不属生灭。

举金刚佛舍利为类也。

问曰。

世间颇有一物性住於昔而不灭不来者乎。

曰。

未之有也。

何则。

世间诸法不出二类。

谓有剎那行者。

前灭后生。

非前不灭后得生故。

有情等是也。

非剎那行者。

昔时之质不变不易得至后时。

金刚佛舍利等是也。

何有一法住於过去而不灭乎。

是则世人之见。

物或有之。

肇师之见。

物理皆无也。

思之。

问。

涅盘梵行广说一切异色异心莫非无常。

金与金刚佛舍利既有异形。

那非无常。

矧二经相违。

如何会通。

曰。

二皆圣言。

实难通会。

愚意思之。

楞伽在先。

是有余意。

涅盘居后。

是无余意。

譬如后勑能破前勑。

况金刚宝等劫水所成。

如来舍利熏炼而有。

本无今有。

故是无常。

金与金刚可分析故。

亦无自性。

如来舍利应此人天劫国而有。

劫尽界空。

理应当尽。

经约其长时坚住。

以为非剎那类耳。

非毕竟不坏也。

如来应化有起尽故。

唯真无为。

性是剎那。

际非是剎那。

坚凝常住毕竟不坏。

然肇公不迁。

所以总之。

不出四计。

谓有无一异。

求向物於向。

於向未尝无。

是有计。

责向物於今。

於今未尝有。

是无计。

昔物自在昔。

今物自在今。

是异计。

唯阙一计耳。

四计乃般若之大病。

有一於此则与般若之理背矣。

尚何不迁哉。

愚固所谓肇师不迁。

有宗而无因也。

  或问。

窃观肇公迁与不迁未尝偏滞。

今独破其不迁何也。

答曰。

彼虽两言。

意成不迁耳。

故以不迁为名。

不迁一论之主也。

其曰。

言常而不住。

称去而不迁。

虽静而常往。

虽往而常静。

两言一会。

去住一致。

可与神会难以事求等。

是皆相似语。

未可以判其是非。

但看他征释所以处。

秪是物各性住於一世。

不相往来之意。

更无异说。

谓世虽迁去。

物各住於本世未尝动也。

自世而观物则虽动而常静。

自物而观世则虽静而常动。

如舟行千里而物不离舟。

物静舟动二不相离也。

故其言曰。

人之所谓动者。

以昔物不至今。

我之所谓静者。

亦以昔物不至今。

意谓人谓昔物不至者。

以随世迁去。

如物随舟移。

故曰动而非静。

我谓昔物不至今者。

以物原住昔。

如物原住舟。

故静而非动。

俱知昔物不至今。

故曰所造未尝异。

彼见物随昔去。

我见物原在昔。

故曰所见未尝同。

实则我所谓住即彼所谓去。

彼所谓去即我所谓住。

要之则三世迁流。

物各住於一世而不动。

此肇师动静不二之旨也。

而吾般若不迁之旨果如是乎。

若果如是则佛不出世也。

然肇公不迁虽引般若标本。

其释所以。

皆自庄周夜壑负趋抽绎而出。

卒以涉异焉。

  问曰。

彼论既违。

请示不迁正义。

答曰。

不迁之义徧诸圣教。

大意已见於前。

今先示总要。

后别彰义门。

总则十方法界总为一大圆觉心。

譬如清净摩尼。

万象森罗去来生灭於中影现。

诸愚痴者说净摩尼实有如是去来之相(迁也)。

智者了知此去来相即是摩尼。

实无一物可去来也(即不迁也)。

妙圆觉心亦复如是。

圣凡依正生灭去来於中影现。

诸无明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去来之相。

慧眼观之。

此去来相当体寂灭即是圆觉。

实无一法可去来也。

又如有人顷刻假寐梦经百年。

其间少壮至老所为之事更代历然。

痴人不了。

谓於梦中实有如是更代之相(迁也)。

智者了知梦想所现。

终不以此为真实也(即不迁也)。

众生亦尔。

以无明故妄见诸法生灭去来。

以佛眼观。

真空冥寂实无一法可去来也。

华严云。

不可说诸劫。

即是须臾顷。

莫见修与短。

究竟剎那法。

法无去来即物不迁矣。

若别说者。

依诸圣教义门有三。

一诸法无常义。

二常住不迁义。

三二俱无碍义。

且初义者。

一切有为缘生之法皆是无常。

剎那变易非不迁也。

故华严云。

一切凡夫行。

莫不速归尽。

涅盘云。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涅盘广说诸法无常。

皆此义也。

二常住不迁义者。

此中有二义。

一性空故不迁。

谓即上有为生灭之法。

因缘所作无自性故。

当体即空。

无少法生无少法灭。

故不迁也。

般若云。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等。

中论云。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说无生。

无生即不迁也。

二者真实不迁。

谓即由诸法无自性故。

全体即是常住真心。

如金刚王无动无坏。

故不迁也。

华严云。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楞严云。

性真常中求於迷悟生死去来了无所得。

起信云。

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

离言说相。

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

无有变易。

不可破坏。

即是一心。

故名真如。

即斯义也。

言无障碍义者。

此中复有二义。

谓理事无碍。

事事无碍。

言理事无碍者。

即上迁与不迁相即无碍也。

谓由不变之理能随缘故。

其不生灭性全体徧在生灭法中。

如湿徧波则不迁而迁也。

故华严云。

法性本无生。

示现而有生。

又经云。

如来藏与七识俱。

若生若灭犹如技儿。

又经云。

法身流转於五道名曰众生。

复由缘生之事无自性故。

全生灭法即是不生灭理。

如波即湿。

则迁而不迁也。

楞严云。

幻妄称相。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法华云。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华严云。

一切法无生。

一切法无灭。

此二同时。

迁与不迁无障碍也。

二事事无碍者。

谓由三世诸法全真心故。

若时若物即同真心。

含容周徧犹镜灯然。

故经云。

一念普入无量劫。

又云不动道场而身徧十方。

又云。

过去无数劫。

安置未来今。

未来无数劫。

回置过去世。

是则不动一尘而充徧十方。

不离剎那而涉入三世。

一迁一切迁。

无迁无不迁。

不可得而思议矣。

迁不迁义理尽於是焉。

此上诸义。

前因后宗展转相成。

谓由诸法剎那变易故无自性。

由无自性故全体即真。

以即真故事理无碍。

由事理无碍故能令事事如理而无碍也。

此三义门徧诸圣教。

皆非不化因论也。

不识肇公何所据耶。

如无圣言可据。

则愚未敢闻命矣。

或问。

肇公物各性住。

岂非法华世相常住耶。

答曰。

非也。

彼言性住者。

物各性住於一世。

所谓昔物自在昔。

今物自在今。

如求向物於向。

於向未尝无。

是以有物住於昔也。

法华云。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者。

法位乃真如之异名(龙树解大品法住法位。

实相异其名)。

真如即诸法之正位。

若见诸法有无一异生灭去来皆是妄想徧计。

非见诸法之正位也。

譬如饿鬼见恒河水以为流火。

则不见恒河之正位也(喻出楞伽)。

如彼恒河实无有火。

饿鬼见之以为流火。

焰焰相续起灭有无。

彼恒河水体常自若曾无变异。

诸法亦尔。

有无一异生灭去来皆不可得。

然众生妄见有无一异生灭去来。

而法住法位曷尝变异哉。

故曰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若谓此法於向为有。

於今为无。

是堕有无。

若谓今物自在今。

昔物自在昔。

是堕一异。

未有有无一异而非生灭去来者也。

有无一异生灭去来妄想徧计耳。

而欲同法华实相之旨。

讵可得耶。

然世相所以得常住者。

以无性故耳。

世间无性即是真如。

故世间相即常住相。

其犹流火无性即是恒河无变异也。

故经云。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而言常无性者。

有常即无也。

非推之使无。

非先有后无。

非彼有此无也。

如彼诸鬼所见流火。

然此火性即水而求既不可得。

离水而求亦不可得也。

正见火时火无可生。

或不见时亦无可灭。

性本自无。

非推之使无也。

非先有后无也。

非彼有此无也。

诸法亦尔。

所谓从本以来非自非他非合非散。

湛然常寂。

故曰常无性也。

以无性故。

一一天真。

一一实相。

无动无坏。

故得常住。

若谓此物於向为有。

於今为无。

即先有后无。

彼有此无。

断非法华无性之旨也。

又以诸法无自性故。

皆同一性(绝待之一)。

是谓真如。

无有变易。

不可破坏。

是谓世间相常住也。

若谓物各性住於一世而不化者。

是为定法。

定法即有自性矣。

既有自性即乖真如。

既乖真如而欲世相常住。

未之有也。

又常住相即寂灭相也。

故经云。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既曰寂灭。

则即一切法有无一异生灭去来皆不可得矣。

谓之昔物在昔。

今物在今。

可乎。

谓之向有今无可乎。

盖言常寂灭者。

当生即灭。

即不待缘散方曰灭也。

故楞伽云。

初生即有灭。

不为愚者说。

今日求向物於向。

於向未尝无。

是以物生为有也。

责向物於今。

於今未尝有。

是以物灭为无也。

以生为有是谓定有。

以灭为无是为断无。

而欲同法华常寂灭旨。

吾不知其可也。

然法住法位之名。

大品具载。

龙树菩萨以为真如异称。

近世异解师云。

法住法位者。

天位在上。

地位在下。

水性自湿。

火性自燥。

甘蔗性甜。

黄连性苦。

乃至鹄白玄乌花黄竹翠。

法法各住自位不可移易。

是谓世间相常住。

若如此见。

得各各物状互不相参。

月得世间相耳。

常住相犹未梦见在。

若谓此物各住自位定不移易。

不出情执妄计耳。

用当法华实相之旨。

是犹鬼见未忘而觅恒河之水。

则徒增焰热耳。

是则物各性住与法华实相常住。

敌体相违。

有以为同之者。

安得不谤法华哉。

呜呼。

吾非好辩也。

所恶於紫。

为其乱朱也。

所恶於似。

为其乱真也。

今夫直言而非之者易晓。

似言而乱之者难明。

是故非谤之害细。

似乱之害深。

吾欲无言可乎。

  右据圣言量辩竟。

若更作比量者。

肇公出不迁因云。

求向物於向。

於向未尝无。

责向物於今。

於今未尝有。

是则向有今无。

乃法自相相违。

因向异品上转也。

量云。

向日少年是有法。

决定迁灭为宗。

因云。

向有今无故。

同喻。

如前阴。

前阴今不有。

前阴已迁灭。

少年今不有。

少年亦迁灭也。

其曰昔物自在昔。

不从今至昔等。

是亦违因。

量云。

昔日少年是有法。

非不迁灭为宗。

因云。

不可留至於今故。

同喻。

如昨梦。

昨梦不到今。

昨梦已迁灭。

少年不到今。

少年已迁灭也。

其曰往物不化是亦违因。

量云。

往业是有法。

非不迁化为宗。

因云。

以能至果故。

同喻。

如昨日。

谓因若不化。

则应常因终不至果。

此以业果成无常也。

又量云。

往业是有法。

决定至果为宗。

因云。

业性无常故。

谓若不至果。

业性应常。

此以无常成业果也。

是则无常业果二义相成。

谁云业果常不迁乎。

然肇公往业不化之说。

圣教无凭。

有同异见。

量云。

往业不化是有法。

滥同常见异执为宗。

因云。

教理俱违故。

同喻。

如断见违理者。

如白首老人少壮仍在。

千尺长松本种犹存。

决无是理也。

教违者。

一切圣教皆言因灭果生故。

问曰。

彼说既违。

请示正义。

先示因缘法。

量云。

一切有为是有法。

无常迁灭为宗。

因云。

因缘所作故。

同喻。

如灯焰。

灯焰从缘生。

灯焰是无常。

有为从缘生。

有为是无常也。

其不迁有二义。

一云缘生之物是有法。

决定不迁为宗。

因云。

无有自性故。

同喻。

如空花。

空华无所有。

空花不可迁。

缘生性不有。

缘生故不迁。

此无物可迁也。

二云无性之物是有法。

决定不迁为宗。

因云。

全体即真故。

同喻。

如镜像。

镜像体即镜。

镜像不可迁。

缘生体即真。

缘生即不迁。

此真实不迁也。

此二无碍。

复有二义。

一云迁与不迁是有法。

相即无碍为宗。

因云。

理则不变随缘。

事则成相体空故。

同喻。

如水波。

是则不迁而迁。

迁而不迁也。

二云念劫剎尘是有法。

周徧含容为宗。

因云。

万事如理故。

同喻。

如帝网。

或问。

肇公乃圣师也。

所立不迁千有余载。

凡名师大匠兴辞树义每以为引证。

未闻有议其非者。

尔何人。

乃敢妄窥先觉耶。

曰。

噫。

澄固一业识僧耳。

岂敢与先觉辩哉。

直据吾佛之言以证正耳。

使吾佛之言果不可异。

则肇师虽圣又岂圣於吾佛哉。

观国师曰。

常取信於佛。

无取信於人。

吾事斯语矣。

  续论

  注物不迁论者甚多好说。

多是证龟成鳖。

有师用楞严匿王章注求向物於向於向未尝无。

注云。

童子之时肤腠润泽(向有童颜)。

责向物於今於今未尝有。

注云。

衰老之年形色枯悴(今无童颜)。

此证既合论语。

其义却与肇公作敌。

何则。

肇公向有今无为成不迁。

楞严向有今无为成迁变。

因同宗异。

敌体相违。

肇公果是。

楞严必非。

楞严果是。

肇公必非。

人师於此莫知辩。

可怪也。

涅盘亦然(已如前引)。

问。

且如色身既有童耄彼此之异。

如何成立真常。

答曰。

若见色异即属无常。

见色不异即真常也。

所谓童颜性空不异白发性空。

张三寂灭不异李四寂灭。

此言不异者同体不异。

非相似不异。

诸法性空体无二故。

不二之体即真常也。

故般若云。

色清净乃至一切智智清净。

无二无二分。

无别无断故。

故涅盘广说异物无常以破外道异执之常。

盖外道不见性空不二之体。

妄谓异法常住。

岂真常住耶。

则肇公昔物住昔今物住今为不迁。

与执异物常住者。

为有辩焉。

为无辩焉。

  问。

何知异物皆无常耶。

答曰。

据二量故。

一圣言量。

涅盘圣行广说异物皆无常故。

二理量。

如空不异则名为常。

形器异故诸皆无常。

竖论异者。

如今物非昔昔物非今。

昔日之物在昔为有。

於今为无。

是则此物先有而后无也。

今日之物於今为有。

於昔为无。

是则此物本无而今有也。

时乎而有。

时乎而无。

故为无常。

若横论者。

如此物非彼。

彼物非此。

谓求此物於此则有。

求此物於彼则无。

彼物亦尔。

有处而有。

有处而无。

故名无常。

  华严云。

譬如河中水。

湍流竞奔逝。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又云。

以此常流转。

而无能转者。

此与肇师江河竞注而不流等四句之义言陈相似。

求其所以能成立因。

则大不侔矣。

何则。

修多罗以性空无体。

故虽终日流转而实无一物可流转者。

如阳焰之水。

流即无流也。

故经先标因云。

诸法无作用。

亦无有体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

后出因云。

眼耳鼻舌身。

一切空无性。

则以性空故无流明矣。

肇师以物各性住为不迁故。

世虽常流而物各性住於当世。

未尝动也。

如前舟载鱼。

后舟载笋。

舟虽行去而鱼笋之物各住自舟。

未尝动也。

故其言曰。

今而无古。

以知不来。

古而无今。

以知不去。

事各性住於一世。

有何物而可去来。

粗则各住一世。

细而观之。

念念各住。

即前念之波住於前念不来后念。

后念亦尔。

是则念念常流。

念念各住。

故曰竞注而不流也。

既以有物各住一世而不灭不化。

则物有定性矣。

有定性则与无性之旨作敌。

岂特朱紫之滥哉。

  问曰。

肇师物各性住。

岂非华严各不相知之意耶。

答曰。

经言各各不相知者。

谓不相触也。

不相为缘也。

良由诸法体用皆空。

以体空故。

如镜中像。

妍丑不相触也。

以用空故。

不相为缘。

如空中华不生果也。

则因不作果。

果不酬因。

是不相知义也。

故曰诸法无作用。

亦无有体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

肇师云。

因因而果。

果不无也。

因不昔灭。

因有性也。

物各性住。

体不空也。

功流常存。

用不空也。

华严钞判为俗谛。

滥同小乘。

然小乘以剎那灭故前不至后。

肇师以前念不灭。

性住於前。

不到后念。

岂同小乘哉。

  经云。

眼耳鼻舌身。

心意诸情根。

以此常流转。

而无能转者。

以此常流转。

无性缘生也。

即不迁而迁。

而无能转者。

缘生无性也。

即迁而不迁。

肇师知此。

安用物各性住一世而不化者用当不迁哉。

  有云。

肇公物各性住。

是以无性为性。

若果无性为性。

则向物在向其性本无。

则不得谓之向有矣。

向有不有是即有而无也。

即不待缘散方始曰无。

则不得谓之今无矣。

今求向物。

则曰於向为有。

於今为无。

是执有为有。

固无为无。

凡常之谓耳。

何由见其无性为性耶。

若果无性。

无性则无生。

无生则无灭。

无生灭则无去来。

无去无来则不迁之致明矣。

又安用胶粘古今(昔物在昔。

今物在今)。

钉定有无(向有今无)。

而固招万世之蔽惑耶。

曰天下之物莫非无性缘生。

岂肇公性住独不然哉。

曰。

若然。

则百家异论与夫九十六种之执。

何尝有自性哉。

盖由吾人无事而生定耳。

悲夫。

  般若云。

诸法无去来相。

无动转者。

其性则如阳焰之水。

非有流相非无流相。

若谓此水有流动相则妄也。

若谓无流动相亦妄也。

若谓此水前波住前后波住后。

互有互无。

岂非固空华之浓淡。

实兔角之短长者耶。

  物不迁正量论卷上

  物不迁正量论卷下

    五台山狮子窟沙门 镇澄 着

  或问。

肇公云。

仲尼之所以临川。

庄周之所以藏山。

斯皆感往者之难留。

岂曰排今而可往。

是果仲尼.庄周之意乎。

曰。

非也。

肇师意谓往时之物自在往时。

不可留至於今日。

故曰往者难留。

今日之物亦只在今日。

不可排向昔日去也。

故曰岂曰排今而可往。

如前舟之物不可留至於后舟。

后舟之物不可排向前舟去。

是谓昔物自在昔。

今物自在今。

不相往来。

谓之不迁。

此从夜壑负趋中来。

却失庄周意也。

庄周云。

藏山於泽。

藏舟於壑。

谓之固矣。

夜半大力者负之而趋。

昧者不觉。

此喻世人为计至深至密。

以为永久不失。

不知暗中都为造化迁去。

时乎失灭不可留也。

故曰藏小大有宜。

犹有所遁。

遁者迁灭也。

肇公却以为不迁。

岂庄周之意哉。

次云。

藏天下於天下。

则不得所遁。

以吾宗求之。

即古所谓通玄峰顶不是人间。

若见此理即世间相是常住相。

故曰是谓恒物之大情。

恒。

常也。

情。

责也。

是万物之实恒常不变。

则不可得而迁灭也。

故曰不得所遁。

肇师胡不引此以为不迁之证乎。

  孔子临川叹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逝犹迁也。

往也。

失也。

此叹造化之流行新新不住。

往者过。

来者续。

曾无一息之停。

非谓昔物住昔。

今物住今也。

肇师乃曰。

斯皆感往者之难留。

岂曰排今而可往。

意谓往物自住於往。

不可留至於今。

今物自住於今。

不可排向於往。

故其言曰。

昔物自在昔。

今物自在今等是也。

仲尼之旨果如是乎。

昔仲尼尝告颜子曰。

丘以是日徂。

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

可不哀欤。

汝殆着乎吾所以着也。

彼已尽矣。

而汝求之以为有。

是求马於唐肆也。

今肇师谓昔物住昔。

今物住今。

岂非求马於唐肆者乎。

  昔者齐景公下牛山之泪曰。

美哉国乎。

若之何滴滴去此国而死乎。

晏婴笑之以为不仁之君曰。

使贤者常守之。

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

使勇者常守之。

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

数君者常守之。

何有吾君今日事乎。

据晏子之言。

粗似吾教四缘中生灭次第缘(亦名等无间)。

而肇公却固往物不化。

又遭晏子怪笑。

  肇公云。

既曰古今。

而欲迁之者何也。

意谓若可移今为古。

易古为今。

可说有迁。

今既不可。

何有迁乎。

若然。

则今应常今。

古应常古。

理既不成。

教亦无证。

今翻案曰。

既曰古今而欲不迁者何也。

谓古非定古。

曾已称今。

今不定今。

将必为古。

则念念迁流。

曾无暂住矣。

其不迁义者。

谓古今虽殊。

不离一念。

念无自性。

今古一如。

何可迁也。

华严云。

无量无数劫。

解之即一念。

知念亦无念。

如是见世间。

此非性住之论。

  不迁一论只说个物各性住於一世。

所谓昔物住昔。

今物住今等。

故物虽在昔而不化。

因虽在昔而不灭。

今诘之曰。

据世有三。

过现未也。

不迁只说物住今昔。

不言未来。

何也。

对曰。

已生之物住於过去。

现生之物住於现在。

未来未生。

物既未生则物本无也。

故不言有物住未来也。

诘曰。

若尔。

则未生既本无物。

已灭者岂有物乎。

既曰灭已。

安得有物住於过去而不化哉。

若已灭之物尚住过去而不化者。

彼未生之物亦住未来而不阙也。

未生有物。

何名未生。

已灭尚存。

何名已灭。

然物之生也。

剎那剎那生灭相续。

正相续时说名现在。

如旋火轮。

痴儿见已以为实状。

智者观之剎那相续亦不可得。

则现今且无剎那之住。

安得固彼已谢之法。

欲令常住而不迁耶。

  如来无量法门无非因病设药。

唯诸法无性义。

如摩竭他药。

无病不治也。

经云。

色即是空。

则色无性也。

空即是色。

则空无性也。

空无性故空非空也。

则除断见。

色无性故色非色也。

则去常见。

又今不定今。

将必为古。

今无性也。

古不定古。

曾从为今。

古无性也。

生灭有无一切皆然。

故观诸法无性者。

求世间不可得。

则烦恼结业无自而生。

以至出生死会涅盘。

此即谈无性之益也。

不识肇师物各性住之谈。

往物不化之论。

所治何病。

所成何益耶。

  或曰。

西天论者有所立破必以因明为准。

若三支阙谬则所立不成。

今肇师不迁有何过谬而破之耶。

曰。

肇师立今昔不迁。

云求向物於向。

於向未尝无。

责向物於今。

於今未尝有。

此昔物不迁之因也。

次举因成宗云。

於今未尝有。

以明物不来。

於向未尝无。

故知物不去。

此昔物不迁宗也。

今物亦然。

故曰。

覆而求今。

今亦不往。

且如向有今无因。

成立昔物不迁宗。

因明之法犯二种过。

谓法自相相违因。

法差别相违因。

法自相相违因者。

即向有今无因。

於不迁宗法言陈自相相违。

谓不迁言常。

向有今无是无常故。

於彼常言自相相违。

法差别相违因者。

谓若据言陈则向有今无即是无常。

若推肇师意。

许向有今无为成性住。

以向物住向不灭不化。

但不来今。

故曰今无。

非谓昔物已灭也。

差别相违者。

此向有今无因。

如能成立意许皆物住昔不灭不来不迁之宗。

如是亦能成立。

於此相违向有今无无常迁灭宗也。

此中亦犯圣教相违。

以诸圣教向有今无是无常故。

若望宗本亦自语相违。

宗本云。

若以有为有。

则以无为无。

此斥常有断无者也。

及立昔物不迁。

则曰於向非尝无。

於今未尝有。

岂非以有为有。

以无为无耶。

  或问。

四论出乎一人。

独不迁有滞耶。

若不迁有滞。

其他安得不滞哉。

若三论无滞。

则不迁亦必无滞矣。

答曰。

人之立言。

自非无生大圣。

不能淳全无弊。

彼英哲间气平生发言务求中理。

而一或失之。

古德所谓大智面前有三尺暗。

此之谓也。

虽然。

讵可以一言不善便谓平生所言皆不善耶。

又讵可以诸言无弊便似一言之非为是耶。

夫以一言之非而非平生之善者。

是不仁也。

以诸言之善而善一言之非者。

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不足以语道也。

故以不迁之塞以塞三论。

是不可也。

若以三论之通而通不迁。

亦不可也。

尝试观之。

三论之旨穷幽洞妙。

乃法藏之要义。

圣教之炙言也。

至於不迁则有间然。

关乎大法纲宗。

故不容不辩矣。

且肇师论中之雄者。

惜乎彼时佛法初来。

未窥全体。

初未有人征诘辩难。

而肇师以生知之才輙为是论。

虽有间然。

非其才也。

使若人出于台凉之后。

吾知其为震旦一人矣。

岂区区凡庸可能议哉。

澄为是驳。

世有以愚不议贤诮之者。

澄窃谓曰。

我之所以得见肇公者。

非我也。

是因吾佛圣教光明耳。

使吾不闻圣教。

吾必以性住为至论矣。

  答幻有禅师书 #

  涅盘云。

如来亦说常乐我净。

世间亦说常乐我净。

常乐我净其名一也。

所以常乐我净者异也。

岂可混然一观者哉。

今肇师即动求静之说。

与修多罗相似。

观其所以不动之意。

则大不俟矣。

何则。

修多罗以诸法性空为不动。

肇师以物各性住为不动。

性空义者。

由色即空故动而常静。

空即色故静而常动。

诸部般若皆此意也。

性住意者。

即所谓昔物自在昔。

今物自在今。

故物虽在昔而不化。

因虽在昔而不灭等。

不知此意出何圣教耶。

观其即动而静之语。

彼此一也。

而性空性住敌体相违。

世人徒见一语相似。

遂以为必同。

不观所以建立之意。

遂混然一途而朱紫莫辨焉。

座下必欲主张肇公。

必能为其引证出理。

如何得与圣教不违。

而后不肖所驳不言自败矣。

今座下既不能为其引证出理。

乃硬主张其是。

其孰与之哉。

  又(其引华严.法华等证昔物不化)

  来谕。

华严毗卢身住三世。

法华述灯明智胜等。

是皆往物不化之证者。

愚谓此证不成。

何则。

若毗卢真身。

十方三世随处充周。

间不容发。

非若肇公向有而今无也。

若灯明等。

则化迹虽灭不妨可说。

灯明章云。

彼佛灭度后。

如薪尽火灭。

智胜章云。

彼佛灭度来。

如是无量劫。

岂谓有物住於过去而不灭耶。

若约法身则昔本非生。

今元不灭也。

来谕云。

若空故不迁。

一切断灭。

更说甚物为不迁者。

盖不委色空一物耳。

虽色空不二。

要见色即是空始曰不迁。

经云。

观一切法空无动转者。

岂曰有物而不迁耶。

若以有物为不迁。

大似斩空华而不卸。

固梦物以久留。

不亦昧哉。

  答界上座 #

  来谓求向物於向於向未尝无。

乃肇公破世人之无见。

谓时人求向物於向为无。

是邪见断见之无。

肇公破之曰於向未尝无。

是破其无也。

细而推之。

翻成世人破肇公。

何则。

肇公自说求向物於向。

於向未尝无。

责向物於今。

於今未尝有。

此分明以向在为有。

今灭为无。

向在为有是执有为有。

今灭为无是执无为无。

执有为有是为常有。

执无为无是为断无。

来谓世人以向物在向为无者。

则世人却知向在为无。

今灭不无也。

向在为无是即有而无。

今灭不无是即无而有。

即有而无则有非有也。

正破向在为有之实有。

即无而有则无非无也。

正破今灭为无之断无。

此所以翻成世人破肇公也。

且世人岂有如是见哉。

但是仁者谬解耳。

向有今无。

向在今灭。

亦世人常情。

而肇公亦谓向有今无。

此即所造未尝异也。

而世人谓昔物在昔为有。

今求昔物。

昔物已灭。

故曰今无。

肇公谓昔物原住於昔。

但不来今。

故曰今无。

非谓昔物已灭也。

此即所见未尝同。

则世人见物无常。

故说昔有今无。

肇公见物常住。

故说昔物在昔而不化也。

来谓初篑若灭山亦不成。

初篑不灭山亦不成。

若然。

则仁者欲其灭耶。

不灭耶。

灭与不灭二俱不成。

断灭见也。

亦灭亦不灭。

非灭非不灭。

相违.戏论耳。

且肇师自释云。

故物虽在昔而不化。

又云因因而果因不昔灭。

而仁谓灭与不灭二俱不成。

岂非仁者自破肇公乎。

  又答

  来谓世人求向物。

所以起无见者。

如求张三於去年。

而去年张三已死。

故起无见。

是於无执无。

即邪见断见之无。

而肇公曰。

去年张三未尝无。

是破其无见也。

若尔。

次句云。

责向物於今。

於今未尝有。

定是破世人有见矣。

则世人应计张三去年是无。

今年是有。

若尔。

则去年死张三。

今年却活也。

不然。

世人何自起有见耶。

既无是见。

何故肇公道於今未尝有而破之耶。

若谓后句未尝有不破有见。

则前句未尝无定亦不破无见矣。

且向年尚张三既无却活之理。

则向无今亦无矣。

而仁谓肇公於向未尝无。

是即张三无处说有。

是以无物为物。

则次句於今未尝有。

却又於张三无处说无。

是又以无物为无物也。

则不唯浅陋。

又且乖离。

不足以为肇公辅。

适足以增肇公累也。

  对无名尊者语(附其语)

  善说法者。

贵在得旨不在执言。

贵在变通不在固泥。

如来遗教犹孙子兵法也。

善用兵者贵在临时神变。

若固守常法而不知通变者鲜不败矣。

肇公说法。

神变者也。

岂可以死杀法而难哉。

如涅盘说诸法无常佛性是常。

六祖却道佛性无常诸法是常。

岂可以定法为难哉。

  祖师门下曾不以实法系人。

此又因病施药之一端耳。

由人闻修多罗说。

即如言生执。

以为佛性定常。

诸法定无常。

见祖师翻案曰佛性无常诸法是常。

意谓若佛性一向定常。

诸法何自而生。

以佛性无常。

诸法乃生也。

若诸法定无常者。

则不即真常。

离真之外有物性矣。

然祖师之言本为破执。

有等闻此便定执佛性为无常诸法定常。

则令涅盘成无常生死为常矣。

生死若常则终无解脱。

涅盘无常则诸佛证后还受生死。

则令三世诸佛己利利人之法总成虚诳。

而邪恶之见岂有加於是哉。

涅盘云。

法眼未彻。

不应分别如来之身定常无常。

但应仰信。

若言如来定无常者。

舌根当裂。

死入地狱。

护法菩萨宁舍身命不说佛身是有为也。

当说佛身是无为法。

决定恒常。

不可变易。

盖佛身即法身也。

法身.涅盘.佛性三者。

易其名耳。

此如来最后抖搜枯肠尽情露布。

如此岂可以涅盘之说为未了耶。

谈教者可不慎哉。

然祖师禅即吾般若宗也。

六百卷般若世出世间不说一法真实。

即祖师所谓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

宗门无肯路是也。

故六祖指佛性为无常。

即古德所谓理不成就事不成就之论。

皆般若之旨焉。

故大般若中真如佛性菩提涅盘一皆荡去。

乃至云设有一法过涅盘上。

我亦说为如梦如幻。

学般若菩萨固当如是。

若不如是不足以明般若。

盖若不如是。

一番纵说真如佛性菩提涅盘。

无出梦想颠倒耳。

又乌足以见涅盘真常之性乎。

至於楞严.涅盘.胜鬘.如来藏等圆极终实之典。

皆说佛性真常不变。

诸法皆客尘生灭无体。

既无自体则亦不离乎真矣。

故法鼓经云。

一如空经是未了义。

即此谓也。

盖修多罗乃诸佛法印也。

自古人师悟后。

千说万说未有不与修多罗合者。

所谓书同文车同轨。

不合则非异即邪矣。

如善用兵者。

虽千变万化未有不合兵法者也。

问曰。

六祖云佛性无常。

与何经同。

答曰。

净名云。

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涅盘亦有此义。

谓烦恼佛性本有今无等是也。

以理求之。

理事各有常无常义。

理则随缘故无常。

不变故常。

事则成相故无常。

体空故常。

则六祖之言常无常义。

自合教义矣。

是则六祖之言求之於教。

於教有证。

求之於理。

於理亦通。

而肇师往物不化性各异住。

求之於教。

於教无考。

求之以理。

於理未通。

如有可通。

则必闻命耳。

  对密藏开禅师语(附来书)

  诗云。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或者固执舜为天子瞽瞍北面而朝之。

释之者曰。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是诚周民无孑遗乎哉。

善说诗。

不以辞害意可也。

肇师不迁。

愚意观之。

大都直是法法不相到。

法法住本位为宗。

其引般若等经及昔有今无不灭不来之说。

广借曲譬。

意盖如此。

窃观所驳以昔有今无为断常迁灭之见。

是即是矣。

恐亦未免瞽瞍北面而朝。

周民无孑遗之过也。

且如来演教有大小偏圆。

因病设药。

初无定方。

岂得尽以华严.法华圆顿之旨绳之哉。

驳中不迁二义。

一性空。

二真实。

愚意肇公不迁即真实义也。

其引般若等经。

似皆借意。

非其本宗。

不尔。

肇师何人。

而顾反昔支离一至此乎。

  禅师判肇公不迁。

以法法不相到。

法法住本位为宗。

徒见其言而未详厥义也。

然如来法王有二种法印印一切法。

一因缘生灭印。

二真空实相印。

自如来之后。

凡所说者。

要与二印相应即为正说。

不与二印相应者即为邪说。

此固不让古今凡圣也。

且初印者亦名无常印。

凡是一切缘生之法必归散灭。

如有毫物不散灭者则佛不出世也。

故涅盘云。

本无今有。

本有今无。

三世有法。

无有是处。

又云。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华严云。

一切凡夫行。

莫不速归尽。

此等皆言因灭果生。

前念灭后念生。

非若肇公往物不化昔因不灭也。

第二印者谓如来以一真空实相印印一切法。

无有一法不空寂者。

如有毫发有体不空则佛不出世也。

大品云。

色前际不可得。

中际后际皆不可得。

色即是空。

万法皆然。

法华云。

离相灭相。

终归於空。

然此二印只是一印。

盖由诸法无常故无自性。

无自性故空也。

是以雪山童子闻罗剎偈。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叹曰。

此大乘空义也。

是则要必无常始得空寂。

要必空寂始得物物全真也。

今肇师以物虽在昔而不化。

因虽作果而不灭。

不灭不化则与无常法印相违。

既违无常而不灭不化。

则物有定性矣。

物有定性则与大乘空印背之矣。

既背性空而曰真实不迁。

与夫固阳炎之水。

实空华之果者。

何以异耶。

夫言实相者。

古之实相不异今之实相。

今之实相不异古之实相也。

有物之实相不异无物之实相。

无物之实相不异有物之实相也。

所谓有无不二也。

古今一如也。

达此义者灵山一会即今俨然。

非若肇公求向物於向为有。

於今为无也。

禅师判肇公不迁。

以法法不相到。

法法住本位为宗。

果如禅师之言。

还与法王法印不相背乎。

然法法不相到义。

据圣教有二说。

不出二种法印。

一因缘生灭义。

经云。

有为之法。

剎那灭故。

无容从此。

迁至余方。

夫此方前念也。

余方后念也。

是以前念灭故不至於后念也。

涅盘喻如蜡印印泥。

印与泥合。

印坏文成。

而是蜡印不变在泥。

此中印坏文成。

喻因灭果生也。

不变在泥。

即因不至果也。

是皆前念灭故不至后念。

非若肇公物虽在昔而不化。

因虽作果而不灭也。

二真空实相义。

以法法性空故不相到。

非曰不到。

到即无到也。

华严云。

诸法无作用。

亦无有体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

如阳炎之水波波不相触也。

是以前念之物空无性故不触后念。

后念亦尔。

达此义者则知水不触湿。

火不触燥。

地不触尘。

风不触气。

尘尘不相到。

念念不相到。

非若肇公昔物不灭。

性住於昔不到今也。

夫言性空者。

有性即空也。

则昔物在昔。

缘未散时体性即空。

岂谓於向为有。

於今为无哉。

且夫如来圣教亘百千年。

而外道邪说不能坏乱者。

以二种法印。

名言有在耳。

是故圣教以名言为体。

盖此二种法印。

千佛出世不能异也。

而博地凡夫敢以世俗戏论之说拟欲变革法王之法乎。

禅师引诗。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容有瞽瞍不臣舜帝。

不以辞害意也。

无乃以如来圣言本有今无。

莫非无常迁灭。

而独许肇公所说本有今无。

为常住不迁耶。

若然。

则令涅盘金口所谈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翻成妄诞见。

殆以世俗戏论之说为质。

而欲变革法王之法印也。

夫法王法印千圣不可异。

岂以世俗之说而能坏哉。

言之者自坏其见也。

然如来四十年中说法。

不无隐覆随机方便未了之谈。

末上尽与发开。

如云。

一切江河悉皆曲折。

而亦有不曲折者。

一切女人悉皆謟曲。

而亦有不謟曲者。

杀父杀母必堕地狱。

而亦有成圣道者。

杀无明父及贪爱母故也。

广如涅盘所以尽与发开者。

恐疑悞众生故也。

然佛说本有今无。

必为无常迁灭。

未闻容有此说为常住不迁者也。

佛说有为诸行剎那即灭。

未闻昔物住昔而不化者也。

佛说前阴灭后阴生。

未闻因不灭而果生者也。

佛说诸法体用皆空故不相知。

未闻物性各住一世不相到也。

是皆法王法外新出此条件也。

吾何以从之哉。

  来谕。

如来说法自有大小偏圆。

初无定方。

不当槩以圆顿之旨绳之。

意谓肇师不灭不化自是一种法门。

不当以二种法印绳之。

愚谓如来说法大小偏圆。

虽逐机万变。

不离法印。

若小乘法必与因缘生灭相应。

若大乘法必与真空实相相应。

离此则非异即邪矣。

盖若不以法印印定。

则九十六种之说皆佛法矣。

如来圣教岂到今日。

  来谕。

肇公不迁即真实义。

非性空义。

其引般若皆借意。

非其本宗。

不尔肇公何人顾反昔支离一至此乎。

然肇公不迁既引般若标本。

而曰非其本宗。

此又仁者自驳肇公矣。

且性空与真实相去几何。

岂有背乎性空而能契真实者哉。

背乎性空而责真实者。

即所谓固空华而实阳炎也。

禅师必谓般若性空。

法华性住。

肇公不迁虽标本般若。

而其立义则从法华。

固不可以般若性空驳法华之性住者。

愚谓般若法无去来。

与法华法住法位。

异其言耳。

人徒知法华明实相。

曾不知六百卷般若纯谈实相。

盖若见诸法有无一异生灭去来。

则法不住位也。

譬如饿鬼见恒河水以为流火。

则不见恒河之正位也。

大般若中具载法住法位之名。

龙树菩萨以为实相异称。

后人妄解云。

法住法位者。

天位在上。

地位在下。

古自住古。

今自住今。

成不至坏。

因不至果。

甘蔗性甜。

黄连性苦。

水性本湿。

火性本燥。

各住自位。

不可移易。

究之无非妄想戏论。

多见世人以此用当法华实相之旨。

是犹鬼见未亡而欲觅恒河之水。

徒增炎热。

岂识恒河哉。

禅师必谓法华异乎般若。

而所判法法各住自位之旨。

想必不同世人戏论之见。

但但未闻开示所以异耳。

  答海印大士书(附来书)

  顾不肖钝根波流幻海华落寒空。

不啻曳尾泥途自甘逃逝已也。

回视金色界人端若灵山一会。

惟时白毫东注。

幽邃蒙光。

岂不见此头陀如是度众生而作菩萨行耶。

承示不迁驳草(云云)。

窃观所驳。

若按名责实。

虽肇公复起不易其言。

若忘言会旨。

虽清凉再出亦追其武也。

然彼覃思造论立意命名。

不曰无见。

且以不迁当俗。

不真为真。

由是观之。

是物不迁。

非真不迁也。

以其物有迁变。

故今示之以不迁为妙。

若真不迁。

又何足云。

故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其旨良哉。

若高见摘其迁流之语驳之。

言言有据。

即肇公对诘亦俛首无辞。

但彼亦自解云。

所造未尝异。

所见未尝同。

意恐足下责其言。

未谅其心耶。

亦所见未尝同耶。

故曰正言似反谁当信者。

且肇公明指不迁在物。

而足下以真冤之。

斯为门不同。

宜其相左耳(云云)。

不尽。

  海印大士慧书千言。

其要则言肇公约俗物立不迁。

非真如不迁也。

驳中巳斤此非。

大士既主张此。

胡不为其伸理遮难耶。

今更诘之曰。

肇公俗物不迁。

为此俗物即真故不迁耶。

为不即真而不迁耶。

若俗物即真故不迁者。

则真不迁矣。

而论固违真。

若俗物不即真而言不迁者。

然不出二义。

一谓有为之法剎那灭。

故不从此方迁至余方。

此小乘正解也。

二谓物各性住。

昔物不化。

性住於昔故不迁。

此外道常见也。

故涅盘出外道常计云。

若算数之法。

初一若灭。

尚无至二况成百千。

初一不灭。

故有第二乃至百千。

以是义故诸法是常。

今肇公师不许因灭而许果生。

因因而果许果生也。

因不昔灭不许因灭也。

断非二乘不迁之义。

观国师以为滥小者。

悞矣。

人谓昔物已化不来今日。

肇师昔物不灭原住於昔但不来今耳。

此即所见未尝同处。

据大士自谓。

於是论中颇有自信之地。

主张俗物不迁非真不迁。

其所谓俗物不迁。

想必不同二乘外道之见。

不识大士何所谓耶。

胡不当阳指出所以俗物不迁之义。

开示愚蒙耶。

且论中云。

谈真有不迁之称。

导俗有流动之说。

而大士却判定俗物不迁。

不当以真冤之。

大士何失意至此耶。

来谓不肖所驳。

若按名责实。

虽肇公复起不异其言。

若忘言会旨。

即清凉再出亦当追其武。

良哉是言。

若果如是。

即九十六种之言与夫百家世谛之谈。

苟能忘之。

皆第一义。

又奚止肇公之言哉。

又谓不肖责其言未谅其心。

夫言者心之迹。

心者言之本。

所谓心尚无。

多触言以宾无。

故得其言必得其心。

因迹以见其本也。

若大士之言。

岂肇公心存白而言道累乎。

言在东南而意在西北乎。

不肖固不得其心。

若大士所判俗物不迁。

岂非肇公之心哉。

若果其心。

不肖早年亦尝得之矣。

但未惬鄙意耳。

所以未惬鄙意者。

於修多罗未允合耳。

大士既判是物不迁非真不迁。

且引法华实相之旨成之。

岂谓法华实相唯物而非真耶。

想大士谓天下未有不真之物。

亦未有不物之真。

今言物者全真之物耳。

若尔。

何谓是物不迁非真不迁耶。

岂有离真之物不迁者耶。

大士谓诸方话成两橛。

观此言却似大士话两橛。

非诸方也。

  对一幻道人语 #

  一幻道人自海上来。

谓余言。

物不迁义我得之矣。

我闻诸寻香蝶主人有言曰。

昔者尝遭属虚子于槐国之野。

相与商略物不迁旨。

属虚子曰。

只是个物各性住而已矣。

曰何谓性住。

属虚子曰。

天在上。

地在下。

水性冷。

火性热。

牛只是牛。

马只是马。

曰何谓不迁。

属虚子曰。

不可将牛作马。

将马作牛。

曰何所据乎。

属虚子曰。

法华云。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此其良证也。

寻香蝶主人与之。

我亦与之。

时有小儿立于傍。

空印道人指香炉顾问曰。

这个是什么。

儿曰香炉。

又指华瓶曰。

这个是什么。

儿曰华瓶。

即指华瓶而问焉曰。

唤这个作香炉得么。

儿曰不得。

指香炉曰。

唤这个作华瓶得么。

儿曰不得。

余曰。

此儿不曾参属虚子。

亦知物不迁矣。

若以如是见解用当法华实相之旨。

谤法之罪何逃。

一幻子怫然作色曰。

尔童子者。

徒知彼物非此。

此物非彼。

岂知物物全真耶。

余曰。

夫一切圣教以名言为体。

所以亘百千年魔外邪说不能乱者。

以其名言有在故耳。

仲尼曰。

必也正名乎。

盖名无越实。

实无越名。

名斯正矣。

今属虚子之言与小儿所见无殊。

安知其独物物全真耳。

且夫真则不异。

异则不真。

今见异牛异马而曰全真。

未之有也。

盖既曰真矣。

则牛不异马。

马不异牛。

所言不异者。

非谓迁牛作马。

易马为牛也。

盖以牛之实相不异马之实相。

马之实相不异牛之实相故耳。

则牛马幻殊。

实相不二。

不二之体何可迁乎。

盖见牛马相异者。

则不见牛马之实相也。

不见牛马之实相而曰牛马不迁。

讵可得耶。

夫见牛之实相者。

非特不异於马也。

即此一牛与十方诸佛六道众生依正因果皆不异矣。

斯言不异者。

非相似不异也。

非移易不异也。

以实相天真体无二故云不异也。

今其言曰。

牛不是马。

马不是牛。

是异物也。

岂有异物不迁者耶。

涅盘圣行广说异物无常。

以破外道异法之常。

今属虚子以异牛异马为不迁。

正与外道同宗。

於如来作敌也。

今吾子以异物成不迁。

亦有圣言可据乎。

一幻子曰。

於法华有之。

法华云。

如是相。

如是性。

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等一一皆实相故。

余曰。

子言悞矣。

实相尚不名一。

而有十乎。

实相若十。

则同有为。

非常住矣。

盖诸法实相。

一切言说所不能示。

一切有心所不能到。

故经初标云。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次云。

所谓诸法如是性相等。

但列诸法名件而已。

彼实相者不容声矣。

要人向诸法中着眼。

所谓即一切法默。

得乎色心之外。

岂可以此物类名件便当实相耶。

盖见诸法有。

则不见诸法实相也。

见诸法空。

见诸法亦空亦有.非空非有。

皆不见诸法之实相也。

岂得以有牛无马有马无牛而见实相哉。

又於牛有牛。

是有见也。

於牛无马。

是无见也。

观马亦然。

有无断常邪见论矣。

吾子欲以有无断常之见。

用当法华实相之旨。

复有何说不堕谤法之愆乎。

一幻子曰。

噫唏。

彼亦一幻也。

此亦一幻也。

得亦一幻也。

失亦一幻也。

吾何咎焉。

余曰。

若果如是。

吾将从其后矣。

  云栖律师 #

  有以肇公物各住位立不迁意。

其不知缘生性空而驳之者。

余谓不然。

使肇公前无宗本。

后无三论。

则如所驳也。

今前之宗本。

后之三论。

其示缘生性空之旨委曲详尽。

岂物不迁輙迷是义哉。

盖肇公为世人执今昔之物迁流。

故返之曰。

汝之所谓迁者。

正我所谓不迁耳。

是谓就路还家。

以贼攻贼。

位不转而易南为北。

质不改而变鍮为金。

巧心妙手无碍辨才也。

以其为反世人今物昔物迁流之见。

故始终惟论物各住位。

不言性空。

使观宗本可以贯通默会耳。

今以不知性空而驳之。

彼岂心服哉。

又曰。

肇师若知有今日事。

论尾聊增数语结明此意。

则驳何由生。

此说肇公必首肯。

不知驳者能信否乎。

  云栖主张不迁。

虽无圣言为据。

且有道理可申。

非若诸方捺硬杜撰。

反成诬累肇公也。

其道理者。

意谓肇公以缘会性空立宗本义。

则四论一以贯之矣。

故不迁论中虽言不及此。

而以本统末。

则性空之理可不言而会也。

今谓宗本虽言性空。

而不迁却言性住。

本末相反。

敌体成违。

因明之法谓之自语相违过也。

且夫圣教皆言因灭果生。

肇公却道因不灭果生。

涅盘云。

本无今有。

是无常法。

肇公谓有今无却成不迁。

不迁则常也。

涅盘云。

若算数法。

初一不灭乃有百千。

以是义故。

诸法是常。

此外道常见也。

肇公亦立初篑不灭乃有高山。

初步不灭乃有千里。

与外道所计会不少异。

云栖既主张性住。

胡不为其出理。

如何得内不违于圣教。

外不滥于邪宗乎。

且性住之谈既合佛意。

则三藏圣教岂无片言只语为之证乎。

既无圣言可证。

而徒以宗本之是而是不迁之非。

谓之本末一贯者。

若然。

则亦可以尧之圣而圣丹朱。

太玄之善而善美新乎。

若可以彼是而是此非。

则亦可以此非而非彼是也。

余固谓以三论之通而通不迁者不可也。

以不迁之塞而塞三论者亦不可也。

其曰就路还家巧心妙手等语。

徒夸其妙。

未见其所以妙也。

若世人执今昔之物迁变无常。

无常故无性。

无性故空。

而观之者可以厌生死趣涅盘。

故经云。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雪山大士叹前二句曰。

此是大乘空义。

半如意珠也。

是则世人之今昔无常迁变之说。

於教有证。

於理有通。

於人有盆。

而肇公反之曰。

昔物不灭。

今物不动。

各住一世。

未委此说。

於教何据。

於理何优。

於人何盆。

三者既无。

而欲反彼成此。

岂非以似乱真。

抱鍮而弃金乎。

巧心妙手固如是耶。

或曰大凡看先哲语言。

当於有过中求无过。

不可於无过中求有过。

不迁虽有少差。

当求通可也。

安得以异见而破之耶。

曰。

余於是论。

欲求其通也久矣。

而卒不能得。

遂为之驳。

所以驳者。

忧夫后之学者执似而迷真也。

彼高明之士尚惑其言以为必当。

况其他哉。

使一代圣教实相常住不迁之旨沦于不化因论。

以肇师之明。

於此甘自肯乎。

又安知今为此驳者。

非肇公之所使耶。

  物不迁正量论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