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科肇论序注

续藏经 夹科肇论序注

 宋 晓月注 #

  

  夹科肇论序 #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述

    泐潭禅师 晓月 注

  △科此序文。

分为二章。

前明作论元由是通序。

后正明论之宗旨是别序。

前明作论元由有六节。

第一标论名。

二称美人法。

三庆幸遭逢。

四排斥讥嫌。

五申述元情。

六宣明序意。

今第一标举论名。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僧肇法师所作。宗本物不迁等四论。

  序主云率愚者。

谦抑之辞也。

序者尔唯云。

东西墙谓之序。

郭璞注云。

所以序别内外也。

今达师序述作论元由。

如东西墙为宅之序也。

又序者如茧之得序。

序尽一茧之丝。

经书得序。

序尽一经书之义理。

言小招提寺者。

在润州江宁县。

旧是丹阳郡。

始自吴朝。

爰及晋宋齐梁陈六代已来。

佛法兴盛。

伽蓝精舍。

接拣连甍。

名字相参。

如庄严寺。

则有大庄严小庄严。

招提寺亦有大小之名。

大招提是梁时造。

小招提是晋时造。

达师是陈时人。

居小招提寺为沙门也。

当陈时名达者非一人。

故标其寺以为别也。

然此达公佛义未善文体。

所作论序多有庸音。

今只直取序论之大意。

后之览者无至讥诮。

肇论从人得名也。

是后秦姚兴长安人也。

俗姓张氏。

家贫以佣书为业。

遂因善写。

历观经史。

备尽坟籍。

乃为儒生深味玄微。

每以庄老为心要。

常读老子道德章叹曰。

美则美矣。

然其栖神冥累之方。

犹未尽也。

后见古维摩经。

披寻玩味。

乃言始知所归矣。

因此出家。

大通实相。

年方弱冠。

英辩远闻。

后罗什东来化诱。

暂憩姑臧。

肇奔往参承从什禀授。

先有着述。

并将呈什。

什抚机叹曰。

吾所造幽深不惭於子。

文辞丽美。

实则相遵可同善吉者也。

遂参随罗什入长安。

姚兴命肇与僧睿等。

居逍遥园。

详定经论。

因着述宗本义。

物不迁。

不真空。

般若无知三论。

涅盘无名论。

是什迁化后方造也。

卢山刘遗民因见此论乃叹曰。

不意方袍复有平叔。

呈之远公。

远公乃抚机叹曰。

未尝有也。

因披寻玩味。

遂有书问住复。

什公亡后。

遂以涅盘无名论。

复造宝藏论三章。

进上秦王。

秦王姚兴答旨殷懃。

敕令缮写。

班诸子侄以为大训。

其为时所重也如此。

晋义熙十年。

终於长安逍遥园。

春秋三十有一耳。

  △第二称美人法

  但末代弘经。允属四依菩萨。爰传兹土。抑亦其例。

  末代者。

佛灭后正法陵迟。

西竺遂有马鸣诸祖。

造论解经。

弘护佛法。

允属者。

信凭也。

四依有二。

一依人。

二依法。

依人者。

十住十行十回向地前菩萨。

名须陀洹。

为第一依。

初地见道菩萨。

名斯陁含。

为第二依。

修道位入二地至八地菩萨。

名阿那含。

为第三依。

八地至十地满心等觉菩萨。

名阿罗汉。

为第四依。

二依法者。

一依义不依文。

二依智不依识。

三依法不依人。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爰传兹土者。

及至教流此土也。

抑亦者。

如西竺诸祖之类也。

  至如弥天大德童寿桑门。并创始命宗。图辩格致。播扬宣述。所事玄虚。唯斯拟圣默之所祖。

  弥天大德即襄阳道安法师。

因刺史习凿戏论之谈也。

习公一日访安云。

四海习凿齿。

固来相谒尔。

正遇齐次。

安应声答云。

弥天释道安。

饭后始相看。

自此时人称弥天大德也。

童寿者。

亦名罗什。

本龟兹国人。

父名鸠摩罗琰。

母名耆婆。

是彼国王白纯妹。

合父母二名。

故称鸠摩罗耆婆。

翻就华言童寿。

什者。

为此达法师喜此方文字章句之什故。

华梵合云罗什。

安师造性空论。

什师造实相论。

此土造论之始也。

桑门者。

不正梵音也。

应云沙门。

翻就华言勤息。

谓出家人。

见善勤修。

见恶止息。

此二师并创始於妙性圆明。

命为宗本。

造此二论。

图度辩别格量致理。

播布扬显。

宣说序述。

同归般若体义。

故云玄虚。

达公序美此二人造论。

创始冥契佛理。

故云唯斯拟圣默之所祖。

一者鼓论法义是拟圣。

二者当圣默然是所祖。

俱照而常寂寂而常照也。

此序主共美安什二师也。

  自降乎已还。

历代古今。

凡着名僧传。

及传所不载者。

释僧睿等三千余僧。

清信檀越谢灵运等八百许人。

至能辩正方言。

节文阶级。

善核名教。

精搜义理。

揖此群贤语之所统。

  自降乎已还。

降乎非文体。

应云降斯已还也。

历代古今。

此达序主序述自安什之后。

历古者。

指长安后秦在西北。

历今者。

指西晋东晋至梁在江南。

凡古今共翻译佛经。

依经造论。

僧中睿师首唱。

俗中谢公为首。

故云揖此群贤。

於文字章句能缘饰佛意。

俱不得中道。

只於言语中统贯理事也。

  有美若人。超语兼默。标本则句句深达佛心。明末则言言备通众教。谅是大乘懿典。方等博书。

  此序主赞美肇师造四论。

深契真俗理事。

性相寂照。

体用俱绝。

待不偏□□。

有美若人者。

指肇师也。

借毛诗云。

有美一人青阳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论语云。

君子哉若人。

今借此二语共成一句也。

言超语兼默者。

谓前安什二师。

唯得理而文有所阙。

睿师谢公造论。

唯得文而理有所阙。

今肇四论文理兼备。

故云为超。

非谓文理胜前四人者。

言标本者。

指宗本义。

言明末者。

指涅盘论。

谅是者。

谅训信也。

信此四义论。

与华严楞严诸大乘教无异。

深达佛心也。

  自古自今着文着笔。详汰名贤所作诸论。或六家七宗。爰延十二。并判其臧否。辩其差当。

  此明诸家造论得失也。

详者支法详。

支遁弟子。

从师姓氏。

汰者竺法汰。

竺道猷弟子。

支法详造实相论。

竺法汰造本无论。

俱有得失。

高僧传中。

此二人相继为名贤。

六家七宗。

其七义。

爰者缓也。

短义。

延者长义。

此十二论中多有辩争是非长短。

臧者善也。

否者恶也。

差殊的当俱不契佛心中道也。

梁释宝唱造俗法论一百六十卷。

内引述宋庄严寺高僧昙济。

作六家七宗论。

论有六家。

分成七宗。

第一本无宗。

第二本无玄妙宗。

出第一本无宗。

第三即色宗。

第四义合宗。

亦云识合宗。

第五幻化宗。

亦云如幻宗。

第六心无宗。

第七缘会宗。

亦云体会宗。

本有六家。

第一家分为二宗。

故成七宗。

言十二者。

续法论云。

下定林寺释慧镜。

作实相六宗论。

先设客问二谛一体义。

然后引六宗义答之。

第一家以理实为空。

凡夫谓有为有。

空即真谛。

有即俗谛。

第二家以色性是空为空。

色体是有为有。

第三家以离缘无山为空。

因缘成山为有。

第四家以心从缘生为空。

离缘别有心体为有。

第五家以邪见所计心空为空。

不空因缘所生之心为有。

第六家以名色所依之物实空为空。

世流布中假名为有。

前有六家。

后有六家。

合成十二。

故云爰延十二也。

臧否者。

前六家判第四为臧。

余五家为否。

后六家论中辩前五家为差。

后五家为当。

  唯此宪章无弊斯咎。

  宪者法也。前十二家皆有是非之弊。今肇法师四论无有此弊。但是而无非也。

  良由襟情泛若。不知何系。譬彼渊海数越九流。挺拔清虚。萧然物外。

  良由者多以也。

序主美肇师襟灵情田泛泛然。

如渊深之海并无畔岸系属也。

故云譬彼渊海。

譬训譬也。

数越九流者。

美肇师文笔如海不落数量。

九流者有二。

一依人。

二依境。

依人者俗谛。

仲尼之学如海。

诸子百家如分九流。

一儒家流。

二道家流。

三墨家流。

四名家流。

五杂家流。

六农家流。

七纵横家流。

八法家流。

九小说家流。

二依境名九流者。

亦谓之九江也。

此是夏禹疏决天下洪水分为九江。

流入大海。

一曰乌白江。

二曰箘江。

三曰蚌江。

四曰乌江。

五曰嘉美江。

六曰畎江。

七曰源江。

八曰廪江。

九曰提江。

序主美肇师四论不落数量如海也。

负生知之性灵心正直。

如豫章之木。

标表拔萃於众木也。

识情清净虚明旷大於万物之外。

冥契法身之理。

更无一法一人过越於肇师也。

  知公者希。归公采什。如曰不知则公贵矣。

  知公者希。

此一句借老子道德经中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彼章云。

吾言甚易知。

甚易行。

唐玄宗注云。

吾言说契理故易知。

事简故易行。

老君又云。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玄宗注云。

天下滞言而不悟。

事顺而不约。

故莫能知莫能行。

老君又云。

言有宗事有君。

玄宗注云。

言者在理。

理得而言忘。

故言以无言为宗。

事者在功。

功成而不宰。

故事以无事为君。

老君又云。

夫唯无知。

是以不我知。

玄宗注云。

夫唯世俗之人。

无了之知。

是以不知我无言无事之教。

老君又云。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玄宗注云。

了知我忘言之教意者希少。

法则我不言之教意至贵。

老君又云。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玄宗注云。

被褐者晦其外。

怀王者明其内。

故知者希少。

序主变老君我字作公字。

时人只归伏四论之文字耳。

  △第三庆幸遭逢

  达猥生天幸。逢此正音。忻跃弗已。飨燕无疲。每至披寻。不胜手舞。誓愿生生尽命弘述。达於肇之遗文。其犹若是。

  猥生者多生也。

天幸者不期而自然。

逢遇也。

正音者指此四论也。

是真正之文契佛心也。

飨者食时也。

燕者眠卧时也。

序主自谓。

披阅四论日久无倦。

手舞者借子夏诗序云。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表忻跃之极也。

肇之遗文者。

指四论也。

誓愿不轻舍耳。

  况中百门观爰洎方等深经。而不至增乎。

  况者比况相类也。序主指肇之四论。比类中观论百法明门论及方广华严等经。更无一字增加也。

  △第四排斥讥嫌

  世谚咸云。肇之所作故是诚实真谛。地论通宗。庄老所资猛浪之说。

  世谚者世俗无稽之谭也。

肇师亡后滞执名相教者。

讥毁肇之四论。

其文是诚实论中真谛义。

十地论中通宗义。

更以庄老书中言辞缘饰相资。

猛浪之说者。

庄子齐物篇中借一句。

是无根本不精要之辞。

此外人讥毁也。

古之既有讥谤。

今之斗争嫉妬更多。

只如嘉佑中滕州东山明教禅师契嵩。

进上仁宗皇帝正宗记十二卷。

寻敕令颁入译经院。

随与藏经印布天下。

恩赐奖誉。

古来未有如此者也。

当时医僧子昉富有衣钵。

遂於苏台招集浅学禅律者。

造作文字。

毁谤禅宗。

复命相识官人冠序刊之。

古今有此外道也。

  此实巨蛊之言。欺诬亡没。街巷陋音。未之足拾。

  巨蛊者大毒之言。肇师亡后。以此毒害陋音。欺圣罔贤。固不足采听也。佛在之日。尚有五千增上慢者。而况今之乎。

  △第五申述元情

  夫神道不形。心敏难绘。既文拘而义远。故众端之所诡。肇之卜意岂徒然哉。良有以也。

  神道不形者。

谓法身无形像。

如太虚空。

心敏难绘者。

谓般若无知。

亦难相状求也。

绘者写邈书画也。

谓法身与观照般若。

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离诸名相。

文拘义远者。

四论中文字拘束。

义理深奥。

故肇师须假此方经书文言强饰。

缘之令后之学般若人易为晓会。

故云众端之所诡。

众端者四论端由也。

所诡者谓肇师假此方文言经书变通。

有异西竺梵音。

岂空然也。

  如复徇狎其言。愿生生不面。至获忍心。还度斯下。

  序主以析设二法弘护四论也。

恐后世人随逐无稽之谭谤毁。

故云如复徇狎其言。

愿生生不与其人相见也。

徇者顺也。

狎者亲也。

除是序主成等正觉得无生法忍。

方可度脱此下根等人也。

  △第六宣明序意

  达留连讲肆二十余年。颇逢重席。末睹斯论。聊寄一序。托悟在中。同我贤余。请俟来哲。

  梁普通年前。

达么未到此土。

只有名相讲席。

故云留连讲肆也。

颇逢重席者。

颇训多也。

序主多遇夺席明师。

重席者。

后汉帝每朝正日。

令戴凭侍中与诸儒论经。

胜者夺席而坐。

凭胜其日夺五十余重。

时人语曰。

论经不穷戴侍中。

末睹斯论者。

序主谓前二十余年。

虽多逢明师。

末后披此四论。

句句深达佛理。

与前名师不同。

故聊寄述此通序。

庶表序主悟解肇意深达也。

同我者与序主悟解一般。

贤余者悟解胜於序主。

俱俟来哲臧否也。

  △后序论之宗旨。文中有四科。第一序次第。二遣相。三称叹。四简别是论非论。今第一序次第。

  夫大分深义。厥号本无。

  十二门论云。大分者即空也。非断灭空。是法身真空之理。故云深义也。

  故建言宗旨。标乎实相。

  实相者无相也。谓真空之体本无名相。於无相中建立。不坏假名。而谭实相耳。

  开空法道。莫逾真俗。所以次释二谛显佛教门。

  真空不碍於幻有故。

从体起用。

所以有万法。

教云。

森罗及万像。

一法之所印。

无过越於真俗二谛也。

雪山童子为求半偈舍身。

树神问曰。

此偈何益。

童子答曰。

如是偈者诸佛所说开空法道。

此出涅盘经也。

已上序主。

宗本义物不迁论并不真空论。

故云所以次释二谛显佛教门。

以佛教门出三界苦。

一代时教。

不越真俗二谛为门也。

  但圆正之因。无上般若。至极之果。唯有涅盘。故末启重玄。明众圣之所宅。

  圆正之因者涅盘正因也。

无有上於般若。

此序无名论也。

般若无知为涅盘正因。

涅盘无名为般若极果。

所以前序物不迁不真空二论。

后序无知无名二论。

故云末启重玄。

涅盘是一玄。

般若是一玄。

末者於物不迁不真空二论。

后造此无知二论。

重玄者。

借老子道经中二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故云明众圣之所宅。

前言真俗。

指前二论。

不迁即俗明真。

不真即真明俗。

后言重玄。

指后二论。

俱是三贤十圣所居之处也。

  △第二遣相 #

  虽以性空拟本。无本可称。语本绝言。非心行处。

  口欲谭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非是无辩无心。辞辩俱不及也。心所分别亦忘耳。

  然则不迁当俗。俗则不生。

  此遣即真明俗。

  不真为真。真但名说。

  此遣即俗明真。但对机言说都无实。遣执也。

  若能放旷荡然。崇兹一道。

  指前宗本义。旷荡谓自己法身如太虚空。无挂无碍。而不拒彼诸相发挥。不执真俗因果。一道者。故涅盘第十二卷云。实际理地一道清净无有异路耳。

  清耳虚襟无言二谛。

  清耳谓闻性清净。不执言教音声也。虚襟者忘怀绝虑不滞空寂。不见有真俗。此遣前二论之名相也。

  斯则净照之功着。故般若无知。无名之德兴。而涅盘不称。

  若不执真俗因果当人观照般若绝对时。无知之知方便无功之功显也。着者显也。即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也。即涅盘无名应兴起於妙用耳。

  △第三称叹 #

  余谓此说周圆。罄佛渊海。浩博无涯。穷法体相。

  余者序主自谓也。此说周圆者。指四论也。罄尽也。更无有一法。过此四论中觉性相浩博无边。不落数量耳。

  虽复言约而义丰。文华而理诣。语势连环。意实孤诞。

  言约者少也。

丰者备也。

指四论中文字虽简少。

其义理丰备。

该括一代时教。

文华者谓四论中文句华丽。

引此土经书缘饰。

令人览之易晓。

然句句俱到诣诸佛理处。

言语血脉不断。

如贯连环中。

其明理事之意。

绝待孤标。

拔萃於思议之表也。

连环者出庄子天下篇第三十二。

此惠子之辩。

惠子言连环可解。

取不穷之义。

郭象注云。

环之相贯。

贯於空处。

不贯於环也。

是以两环贯空不相涉入。

各自通转。

取无穷之义。

尚可解也。

序主指四论中语论虽无穷。

其冥契佛意。

其实标出乎言外也。

  敢是绝妙好辞。莫不竭兹洪论。

  序主美肇师四论文理俱诣。

借曹娥碑后蔡邕之言也。

汉时曹盰渡浙江溺死。

其女曹娥年十四。

求父尸不得。

投浙江死。

经宿抱父尸而出。

杜尚为作碑。

安於会稽上虞山。

汉末蔡邕读之。

於碑阴镌八字云。

黄绢幼妇外孙韲臼。

后曹操同杨修行兵。

因览此八字。

操问修解否。

答曰已解。

操令修且勿言。

待吾思之。

行三十里。

操方解。

乃自为叹曰。

有智无智较三十里。

寻因征战杀之。

操一诸子皆请救之。

操曰。

杨修是人中之龙。

非汝力之所驾驭。

遂杀之。

释之曰。

黄绢是色丝。

色丝是绝字。

幼妇是少女。

少女是妙字。

外孙是女子。

女子是好字。

韲臼是受辛。

受辛是辞字。

序主赞美四论同是绝妙好辞。

竭者穷尽也。

洪者大也。

佛理奥妙。

尽在此四大论中耳。

  所以童寿叹言。解空第一肇公其人。斯言有由矣。彰在翰牍。

  名僧传慧观门中。

什见肇润文制作。

抚机叹略曰。

实同善吉。

已在前注中具述也。

时人谓什公得肇。

如佛有须菩提也。

此叹美之言彰显在高传。

翰者笔牍简也。

  △第四简别是论非论

  但宗本萧然莫能致诘。不迁等四论。事开接引。问答析微。所以称论。

  宗本萧然者。

取萧然旷大如虚空。

不可穷诘畔岸。

非是论之正文。

都序四论宗旨。

物不迁等四。

其中以事明理。

开示接引。

后学初机有问有答。

析理精微。

研核真伪。

所以目之为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