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略章

续藏经 三论略章

 隋 吉藏撰

  

  大乘三论略章一卷

    胡嘉祥法师导义之要

  二谛义  二智义  般若义  真应义  涅盘义  佛性义  二河义  二种次第义  正像义  金刚三昧义  生法二空义  涅盘义  真应

二身义  常无常二鸟义  半满义  佛性义

  第一明二谛义 #

  摄山师云。

二谛者。

乃是表中道之妙教。

穷文言之极说也。

道明有无。

有无不乖其道理。

虽绝要二。

因二以得理。

是以开真俗门。

说二谛法。

以化众生。

是故经云。

善男子。

随顺众生。

说於二谛。

随凡说名俗谛。

随圣说空为其谛。

问理既非二说二。

云何得理。

答说二住二。

便不得理。

如闻有住有。

闻无住无。

此则名失。

不得理也。

若闻二不住二。

因二悟不二。

如闻有不住有。

因有悟不有。

闻无不住无。

因无悟不无。

便为得理。

问若闻二住二。

名之为失。

闻二悟不二。

称之为得。

此之得失。

为共为一教各各禀不同。

答此教实无二。

但行有得之失。

故两名不同。

是以经云。

若服甘露。

便得长年。

若不巧服。

反成促寿。

问有为俗谛。

空为真谛。

唯有一判。

更有余释。

答摄岭山相承。

略明三种二谛。

一者单明二谛。

但空有为俗谛。

有空为真谛。

二者复明二谛。

空有有空。

应称为俗谛。

非空非有。

乃名真谛。

三者重复明二谛。

空有为二。

非空非有名为不二。

二与不二。

应为俗谛。

非二非不二。

方是真谛。

问但得有为俗谛。

空为真谛。

亦得空为俗谛。

有为真谛不。

答在义亦通。

但用处为异。

若是大品所明。

有为俗谛。

空为真谛。

若涅盘所明。

空为俗谛。

有为真谛。

所以然者。

大品多破有病。

故以有为世谛。

叹毕竟空。

日为真谛。

若是涅盘。

破着空空病故。

以空为俗谛。

叹涅盘妙有故。

以有为真谛。

是以经云。

空者二十五有。

不空者谓大涅盘。

问前云为凡说有。

为圣说空。

亦得为圣说有。

为凡说空不。

答亦得如故。

释论解往生品云。

圣人知有是假名。

问诸佛善巧。

何故不直说非有非无。

而令众生因於有无。

方悟非有非无。

答要须因指方乃识月。

不因指。

无由得月。

要因有无。

悟非有非无。

若不因有无。

不得悟非有非无也。

故有无之教。

表非有非无之理。

非有非无之理。

应有无之教。

故华严云。

一切有无法。

了达非有无。

则其证也。

玄通论云。

真谛以本无受称。

俗谛以假有得名。

假有表非有。

名为有除其断。

非谓是有也。

本无表非无。

名为无除圣常。

非谓是无也。

是为有不毕有。

言无不毕无。

二言未始一。

所表未始殊。

问为破有无。

明非有非无。

为不破有无。

明非有非无。

答具有二义。

若执颠倒定性有无。

即与破有而明非有。

破无明非无。

若因缘假名义。

即识因缘有非有。

因缘无非无。

故不破也。

问今释二谛。

与他非是。

此方外何异。

答今教解种种不同。

略出二家。

一者不空假名二谛。

二者空假名二谛。

所言不空者。

众缘生法。

无有自性。

故为空。

以无性空。

偏目真谛。

众缘假法。

不可令空。

故为世谛。

第二解云。

明众缘生法。

即是世谛。

众缘举体不可得。

目为真谛。

故旧云。

不空之义为鼠喽栗。

后家为安瓜义也。

此之二说。

意各不然。

经云。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汝云何言假是不空。

经又云。

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汝云何言。

色举体空无故有色。

问今时亦得有此不。

答随缘方便亦有此义。

如一往为论。

众缘假有。

此即为俗。

无有自往。

此即为真。

二往为言。

虽无有自性。

而有众缘。

犹是俗谛。

体以众缘皆不可得。

名为真谛。

渐舍为言故。

宜有二意。

是以有无喻若菰浮。

问何名为俗谛第一义谛。

答由来唯有一种。

今无依得。

义有多途。

略而为言。

凡有三种。

一依名释。

二横论。

三竖释。

依名释者。

世别不同。

第一义是莫二种云。

问世俗与第一真为同为异。

答具有同异。

言其异者。

云璎法师云。

世是纵论。

俗是横论。

经云。

凡夫生生世世往来五道。

书云。

三十年为一世。

故是纵也。

俗是横者。

毗尼云。

国土风俗不同。

故俗是横也。

真与第一。

言其异者。

真是对伪。

当体受称。

第一形二称叹为目。

所言同者。

虽有世之与俗。

犹为有谛。

第一与真。

犹为空谛。

此即是依名释义也。

所言横释义者。

真以俗为义。

俗以真为义。

空以色为义。

色以空为义。

是以经云。

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谛故说世谛。

欲令深识世谛故说第一义谛。

即是其证也。

所言竖释义者。

真以不真为义。

俗以不俗为义。

经云。

一切有无法。

了达非有无。

即其证也。

问谛是何义。

答谛以审实为义。

问真谛可是审实。

俗是浮虚。

云何名实。

答他释云。

俗谛审实浮虚。

今谓此乃审实。

何谓审二。

明二义故。

论其实。

一者於实。

二者教实。

教实者。

佛说有无二言。

必能表道。

必能应物。

故名为实也。

於实者。

有於凡是实。

无於圣是实。

故名为实也。

问今明二谛。

与他此有何异。

答他明二谛。

是二理二境。

今明二谛。

即是教门。

是故论云。

诸佛常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大品经云。

菩萨住二谛中。

为众生说法。

众生虽蒙二谛教门发智。

即二谛教转名为境。

问他云世谛有言说。

第一义无言说。

不可以世谛言说目真谛。

真谛实无言说。

今说云何。

答备有四句。

俱说俱不说。

一说一不说。

俱说者。

世谛说生灭。

生灭之言即是世谛。

第一义说不生灭。

不生灭之教即第一义。

所言俱不说者。

二谛虽说。

实无所说。

名俱不说。

一说一不说者。

世谛虽说。

说无所说。

真谛虽不说。

不说能说。

故一说一不说也。

问云何是二谛体。

答有二释一云。

二谛各体。

即龙光所用。

谓有无性异。

岂得同体。

第二解云。

二谛一体。

就一体中。

更有两释。

一云。

二谛同以有为体。

以析有得空故。

以有为体也。

二云。

二谛同以真为体。

空为诸法本故。

今明二谛以中道为体。

以说於二谛为表不二。

不二即是中道。

问二谛云何相即耶。

答佛为凡圣两缘故说二谛。

有为俗故有名言。

空名真谛。

故言语路绝。

众生便谓空有定异。

为此缘故云即空是有。

即有为空也。

问二谛摄法尽不。

答开善所明。

摄法即尽。

庄严所明。

常住佛果及虚空。

出二谛外。

故不尽也。

今明经具二义。

即应破。

并须臾之。

  二智义 #

  二智者。

一是权智。

二是实智。

权是善巧之名。

实是实谛为因。

斯乃般若妙用。

利物明术。

其犹二鸟无相舍离。

俱凡夫滞有。

阙彼鉴虚。

小智沉空。

罔知权用。

是故菩萨方便具二智也。

如来以二智察缘。

即知病识药。

说於二谛。

即应病授药。

以智谛故如得。

而说谛故如说。

如说定得。

得行我所说。

如得而说。

说我所得。

故二智即能说。

二谛即是所说云云。

前须识有得无得二种二谛。

然后方识发生二智。

有得二谛。

初章前节。

不能发生二智。

无得二谛者。

初章后节。

故能发生二智经云。

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故说世谛。

欲令众生识世谛故说第一。

俗是真俗。

俗表不俗。

真是俗真。

真表不真。

既悟真俗。

表非真俗。

即发二智。

真俗之教。

即转名境。

教生智能所。

照境能所云云。

今明蒙教门悟转为境。

离境无智。

离智无境。

境智因缘。

岂是前后及与一时异。

故因缘境智。

即是非境非智。

非能非所。

是故论云。

因缘所生法。

即是寂灭相。

境能生智。

此是因缘生。

智能照境。

此是因缘照。

因缘照无所照。

因缘生无所生。

故此生此照。

即是无生无照。

此境此智。

即是无境无智。

无境而说境。

指智以为境。

无智而说智。

指境以为智。

岂同他性境故智耶。

应判二智。

云何明得五时教分二智也。

第一时前说有相教。

照十六谛理。

名为实智。

照事中色心。

名为权智。

第二时无相教。

即大品之流。

照空以为实智。

照有以为权智。

第三时抑扬教。

即净名等。

抑挫声闻。

高扬菩萨。

照二谛理为实智。

现反动等为权智。

第四时会三归一教。

即法华之流。

照三乘为权智。

照一乘为实智。

第五时常住教。

照无常为权智。

照常住为实智。

今谓五时教。

无有经文。

故不依也。

他明涅盘中云。

五味相生。

即是其证也。

今明不尔。

经云。

从牛出乳出酪。

酪生苏。

生苏出熟苏。

熟苏出醍醐。

合譬云。

从佛出十二部经。

乃至后方等经出大涅盘。

若尔从牛出乳。

乳既言是义。

从佛出十二部经。

亦是义耶。

又般若是第二时未是满字者。

此事不然。

既未是满字。

亦应未是大乘。

若已是大乘。

应已是满字。

又难。

若言净名抑小扬大。

是亦不然。

彼经呵十声闻。

斥四菩萨。

此乃大小俱弹。

何得偏判。

又净名既毁声闻犹如燋种。

言是抑者。

般若亦可道。

其犹如痴犬。

岂非挫耶。

若言法华会三归一。

般若等经亦得会宗之义。

故总束方以为一大乘。

岂非会耶。

若言般若第二法华第四。

此事不然。

大论解毕定品云。

善吉已闻法华中记声闻作佛事。

复闻此经明菩萨有退。

是故今问佛为毕定为不毕定。

若观此意。

即法华在前。

般若在后。

故不可定判也。

随缘方便。

必有深致。

亦可有无量时。

何止为五。

问今判云何。

答此无定也。

一往为论。

照有为方便。

照空为实智。

二往为论。

照空有应为方便。

照非空非有是实也。

他照真之慧。

不能照俗。

俗之智。

不能照真。

照真之慧不能照俗。

故慧无方便缚。

照之慧不能照真。

故是无方便慧。

今明以实为方便。

方便为实。

实方便只是实。

方便既照俗。

岂不能照真。

以方便为实。

此实只是方便。

实通照真。

宁不照俗。

故两慧无碍。

但互举一边。

故方便照俗。

实即照真也。

问方便与权实。

若为其异。

答通而为论。

犹是眼目之异名。

若就别门。

方便义长。

权义即短。

以外国云。

沤和俱舍罗。

此言善巧方便故。

诸佛出世所作施为。

无非方便。

若是权慧即短。

以权是暂。

於方便中。

更抽权用故。

或复手接大千。

身入淫舍。

并是权也。

以方便义长故。

属在般若等教。

权义既短义。

即是净名等经也。

问他明三乘是方便。

一乘是实。

与今何异。

答此是一句义耳。

自有二。

一俱实。

二俱权。

一俱实者。

昔说三权昔为实。

今说一权今为实。

昔说三望今一。

三既是权。

今说一望昔非。

今是权也。

二慧二智通犹是一物。

即不同一者。

慧即解智。

其义犹劣。

故在因门。

智名决断。

其义即胜。

故在果地。

故大品明。

菩萨有道慧道种慧。

佛有一切种智也。

慧名照空。

智名照有。

故净名经云。

智一切相门起於慧业。

智种相门起於智业也。

智於总相名道慧。

智於别相。

名道种慧也。

一切智一切种智。

例此可知也。

道种慧云云。

氷山瑶[└*├]师解云。

宗彭城凭法师解云云。

今谓不得定如此。

何者。

菩萨发心。

其知别总。

即具二慧。

道种慧有高下者。

佛一切智一切种智。

复可不也。

前云三是方便。

一亦是方便。

在此何处明。

胜鬘云一乘大方便。

即其证也。

  般若义 #

  问云何为般若。

答依释论。

凡有八解。

今略解述六家。

第一解云。

般若但是真无漏慧。

位在何处。

答大乘为论。

初地以上。

即是真无漏慧。

三十心名相似。

小乘为论。

从苦忍以上。

名真无漏。

自尔之前。

名为有漏。

第二般若但是有漏慧。

以菩萨除烦恼得般若。

故知是有漏也。

第三云。

有漏无漏二种智慧。

皆是般若。

所以是有。

菩萨从发心至坐道场。

皆是般若。

故智通也。

第四云。

般若非有漏非无漏。

非有为非无为。

不可言说。

离诸戏论。

龙树菩萨出世。

评两解云。

有人言。

前之四说。

皆有道理。

皆出佛口。

随众生故。

作种种说。

有人言最后解者是。

以过语言道。

离诸戏论。

依无所得。

是真般若也。

问六解中今用何解耶。

答若随缘方便。

并皆有此义。

如其为执。

悉非般若。

秦言智慧。

故可翻。

实相宗重。

智慧轻薄。

故不可以智慧秤量。

般若不可翻。

大论云。

般若有二种。

一者有为般若。

有生有灭。

故是无常二者无为般若。

无有生灭。

是故有常。

实相般若者。

道超四句。

理绝百非。

大论云。

般若般若波罗蜜。

实行不颠倒。

念慧想观已除。

言语法亦灭。

此方便般若者。

有生有灭。

有智有愚。

般若无智无行不知。

以般若无智即是愚方便。

此无所不知即是智方便。

文字般若者。

即佛说波若。

说名字及小经卷也。

实相般若既非愚智。

所以为体。

方便般若者有愚智。

即是用也。

实相般若为当体受名。

为从境受秤。

具有此义。

自有智实境。

故名为实相。

亦当般若体即是实相也。

般若未曾因果。

一往为论。

宜名为因。

释论云。

般若不属般若二乘。

但属菩萨。

故智慧因也。

若至果即反名萨般若。

萨般若悉为一切智。

亦得为果。

如涅盘三德中般若。

涅盘既是果三德。

般若岂非果耶。

问涅盘经云。

般若者。

一切众生毗婆舍那。

一切圣心阇那者。

诸佛菩萨。

是事云何。

答此无浅深中作浅深。

般若宜翻为慧。

其义劣。

毗婆舍那翻之为智。

其义小胜故。

是一切圣阇那。

此翻为见。

其义最胜。

故在诸佛菩萨。

般若波罗蜜者。

道安法师翻为度无强。

大智论云。

彼岸到也。

然常有二说。

般若从有相此岸。

至无相彼岸。

若是涅盘。

从生死此岸。

至涅盘彼岸。

今说如此释度非究竟也。

若然彼此乖勉。

方是究竟度义。

  真应义 #

  经云。

佛真法身。

犹如虚空。

应物现形。

如水中月。

论云佛有二种法身。

一父母生身。

二法性生身。

所以有此二身者。

肇师云。

非本无以垂迹。

非迹无以显本。

他明常住此是法身。

昔辨无常。

此是应身。

亦得昔为法身。

今是应身。

若由来所释。

五时不同。

若初故佛寿八十年。

以相好为佛。

第二时佛寿亦八十年。

以智慧为佛。

第三时佛寿七百阿僧祇。

第四时佛寿复倍上数。

第五时即是常住。

有四时明佛并是迹身。

第五常住方是本。

今明五时不立云云。

般若经云。

欲得寿命无量。

光明无尽。

当学般若。

何时定言佛寿八十年云云。

始迹终本者。

明王宫不生而生。

故是始迹终本。

吾今此身即是法身。

常乐我净。

无有变易。

故是终本也。

始本终迹者。

我从无量劫来久已成佛。

法身非杂食身。

即始本也。

后云。

今入涅盘。

示同毒树。

即终迹也。

始终俱迹者。

明王宫方便现生。

双林方便示灭。

此生灭应皆是迹也。

始终俱本者。

王宫现生。

生而不起。

是故不生。

双林示灭。

无所失。

是故不生不灭。

故始终俱本。

生灭为迹。

无生灭为本。

然生灭由无生灭故有。

即是非迹无以显本。

然由生灭故有无生灭。

即非无生灭。

由无生灭故有生灭。

即非生灭。

是故非生灭非无生灭。

由无生灭故有生灭。

即非生灭。

是故非生灭非无生灭。

故云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也。

有人云。

舍那释迦。

犹是一佛。

故华严经名号品云。

或名卢舍那。

或名释迦文。

故知是一佛也。

地论师解云。

佛有三身。

一者应身。

即是释迦。

二者报身。

即是舍那。

以修十地因满感得。

此谓报佛。

三者即梨耶真如法。

本性清净。

故名法佛也。

今所明者。

并不同此二说。

然此二佛。

自有同义。

自有异义。

同者如去或名舍那。

或名释迦也。

异者梵网经云。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台。

周匝千华上。

示现千释迦。

故执同有失异。

对有忌同云云。

问云何为失。

答舍那是华台佛。

故是本。

释迦是千叶上尊。

故是迹也。

既言释迦舍那并是迹。

故不得为本迹也。

今分於本迹。

故舍那为本。

释迦为迹也。

问诸佛为同作一佛。

为各各作佛。

答三释。

云在因异故。

得果亦异。

如张王二人云云。

次在因虽异。

得果便同。

如小流大海云云。

三云亦同亦异。

世谛即异。

真谛即同。

华严云。

十方诸如来。

同共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无畏亦然。

一法身何得言异。

十方诸佛。

何得言同。

十方而一。

何妨言同。

一而十方。

何妨言异。

问法身为有色为无色。

答如此亦得。

问法界名与法性身。

云何同异。

答他释法性名。

即是真谛身。

法界身即是世谛名也。

今明且出睿法师解。

如来之身名种种。

或法性身。

或实相名。

或感重法身。

或虚空法身。

言其生。

即本之法性。

故得法性。

言其妙。

即无相无为。

谓实相法名。

言其大。

弥沦大虚空法身。

明其用。

即无感不形。

谓应法身。

今法界法性。

亦复如是。

取广大。

故云法界法身。

言其体性。

无有生灭。

故云法性云身。

问他云应身说。

法身不说。

今释云何。

答修通四句。

问此出何处。

答释论云。

法身佛满虚空。

所有音声说法。

亦满虚空。

即有证也。

  涅盘义 #

  所言者。

外国名摩诃般涅盘那。

摩诃者。

或摩酰。

大论三解释。

一者大。

二者胜。

三者多。

正翻为大。

余二兼释也。

所言大者。

名字功德品云。

名之为常。

二者四相品。

所言大者。

其性广博。

就此二义。

为简昔也。

昔曰有余智体犹是无常。

为简昔有余无常。

故云常也。

广博者。

简昔无余。

昔无余是无所苞也。

今明涅盘广博。

方有所苞。

问对小明大。

为绝待称大。

答具有二义。

一者对小故名大。

小即无常不苞。

大即是常是苞。

二者绝待明大。

非大非小。

叹美名大。

如不因小空。

名为大空。

涅盘亦尔。

不因小涅盘。

名为大涅盘。

所言涅盘者。

自古至今。

凡三释。

一云涅盘无翻。

二云有翻。

三云但有义训。

故不可得翻。

一者名含众义。

故不可翻。

彼义序云。

涅盘者盖是神道极号。

八味都名。

二者含众义。

故不可得翻。

如先陀婆。

一名四实也。

三者名含众义。

义含众名。

名义既圆。

不可翻也。

今难。

若使涅盘。

此土众生。

无由得解。

而实有缘。

故可翻。

次难云云。

亦名说乐。

昔亦名说乐。

既也不可翻。

亦不可翻。

今既具万德。

昔亦可具德也。

又难。

若存外国名。

不可翻者。

般若乃至佛陀。

亦不可翻。

何故存般若名耶。

又问。

般若是圆名。

此品应圆翻也。

第二师云。

涅盘可翻。

凡有七解。

一者肇师翻为灭度。

即开善用也。

谓大患永灭。

超度四流。

四流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也。

又翻涅盘作无为。

言其虚无寂漠妙绝於有故也。

亦是肇师云所翻。

其法师所用。

第三昙影师云。

涅盘秦言安乐。

四者竺道生法师直翻为灭。

五者静师翻为寂灭。

六者宗法师翻为解脱。

第七梁武翻不生。

今难。

若众涅盘定可翻者。

在经何故犹在般若。

睿师大品序云。

不可翻者即而书云云。

次难。

涅盘定可翻者。

经何故云或言寂灭。

或称灭度。

今的用何物翻耶。

第三义训凡有三师。

远师秤为实。

爱公秤秘密藏。

宗公秤无累。

今明义释。

犹是无翻。

不须别难。

问今云何。

答前须识涅盘有名无名。

然后方得辨其翻与不翻。

若未识其名与无名。

今云何得论其有翻无翻。

但他绝义多种不同。

或言本绝生死。

远绝涅盘绝生死。

又云涅盘即是真谛。

故以伦绝。

今时所有诸法清净。

假名方便。

故有所言义无有根本。

皆是因空而起。

是以经云。

空中种树方觉其巧。

何者。

明涅盘无名。

强为作名。

此是则无名名。

亦是强作无名。

即是名无名。

名无名故。

所以不绝而绝。

以无名名故。

绝而不绝。

以名本於无名。

岂定是无名。

无名本於名。

岂定是於名。

绝本於不绝。

岂定是不绝。

不绝本於绝。

岂定是於绝。

所以名无名。

绝不绝。

非名非无名。

非绝非不绝。

故云免其名无名。

无名岂定是名。

无名之所能。

此非名非无名。

故能名能无名也。

名无名既然。

翻亦尔。

问今释涅盘。

以何为义。

答涅盘即是总别为义也。

涅盘为总别者。

具三点四德。

是故总也。

若云解脱不生。

此即为别。

问涅盘既是总。

解脱为别。

亦得解脱不生为总。

涅盘为别以不。

答亦有此义。

若作解脱名说。

即无非解脱。

故解脱为总。

若作不生名。

则无非不生为总。

涅盘为别。

涅盘但对生死而是果。

果亦得是别。

问今昔涅盘此有何异耶。

答昔日涅盘不一。

时具三德。

有身智时。

未必无余解脱。

有无余解脱时。

无有身智。

今日涅盘三德一时。

故有法身。

即有般若解脱也。

所以唯明三德者。

三义故即尽。

何者。

无感而不竟故是法身。

无境而不照故是般若。

无累而不尽故即是解脱也。

旧云。

法身为体。

余二为用。

今德既圆体用无碍。

旧一体即是妙有。

一体即是圆心以为体也。

问云何是本有涅盘。

始有涅盘。

方便净涅盘。

性净涅盘。

答此间多明本有始有。

他人明方便净涅盘。

性净涅盘。

但解本有义不同。

略出数家。

第一开善云。

本有於当常。

故云本有。

第二解云。

本来已有众德。

用惑鄣故不得修习。

第三解云。

於此无常。

即有常义。

说为本有。

第四云。

本有而非德。

道理即是常。

例如二谛天然任有也。

始有者。

佛修因始得。

故名始有。

如此等释并皆须难。

今所释者。

须得本有之言。

大经云。

涅盘之体。

本自有之。

非适今也。

是为答德王难。

本无今有是无常。

是故为常。

至论涅盘。

未曾有无。

岂是本始。

何以知之。

者为破众生有身有累。

是秤破无身无累。

以为涅盘。

众生便着断无。

是故今说有身智方是涅盘。

此是对治悉檀。

非第一义谛也。

罗汉断烦恼。

及未来生已尽。

而余有身智果在。

名有余涅盘也。

灰身灭智。

累果毕竟。

名无余也。

又身在时。

无为未足。

即是无为有余。

灰身灭智。

即是无为具足。

故得无余也。

问大乘有有余以不。

答有二释。

一者大乘直是无余。

不说有余。

次解云。

约金刚心以还。

惑未尽为有余。

佛果名无余。

问大乘论。

今释涅盘与他何异。

答今明诸法清未曾生死。

亦未是涅盘。

但众生空倒故。

便成生死。

诸佛欲度空倒生死。

若空倒生死息。

即空涅盘亦净。

不如他家生死断苦。

涅盘独存也。

有余无余。

亦因此为众生言。

有烦恼有患。

息此烦恼。

故名有余。

犹有身智。

亦名有患。

身智若尽名曰无余。

其论身智本非曾有。

今何以无。

对惑情之有。

明於无也。

  佛性义 #

  解正因佛性。

凡有十家。

第一解云。

心为正因。

故经云。

凡有心者必得菩提。

第二云。

众生为正因。

故经云。

正因谓诸众生。

第三云。

以六法为佛性。

六法者。

五阴及众生。

故经云。

不即六法。

不离六法也。

第四解云。

避苦求乐心为佛性。

第五解云。

以当果为佛性。

第六解云。

以[穴/具]传不朽为佛性。

第七解以真神为佛性。

第八解云。

以得佛之理为佛性。

第九解以真如为佛性。

第十师以梨耶识为佛性也。

今明如此等释。

须皆破之。

今明者。

以中道为佛性。

不同十家也。

问中道为佛性。

出何处文。

答略有四文。

第一即瑠璃珠譬。

明此宝珠圆而且正。

喻此中道无余为佛性。

故云明与无明。

愚者谓二。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

即是实性也。

次师子吼云。

佛性者名第一义空。

所言空者。

不见空与不空。

即是中道。

次迦叶白佛言。

以何为佛性。

答汝今何故失意。

作如是问。

我先不说中道为佛性耶。

故知中道为佛性也。

常解云。

佛性有五。

一缘因佛性。

二了因佛性。

三正因佛性。

四果佛性。

五果果佛性。

缘因佛性。

言境界能为观智作缘。

故名缘因。

通善恶等法。

了因者。

即六度万行。

了出佛果。

唯取善。

不取余法。

言正因法者。

如前十释。

以所因能感佛故。

名正因也。

果性者。

即三菩提名为智德也。

果果性者。

即大涅盘名为断德。

以因智而得是果中之果。

今云五性然异常用也。

今明五性。

此开为二。

一者正性。

即非因非果。

二者缘性。

即有因有果。

是因中更开为二。

就果中更开两异。

因者即十二因缘。

名之为境。

因因者即观照。

名之为智。

问经云是因非果。

名为佛性。

是果非因。

名大涅盘。

亦因亦果。

即十二因缘所生之法。

非因非果即是佛性。

此义云何。

答是因非果。

即境界佛性。

是果非因即大涅盘。

谓果果性。

亦因亦果。

即是观智谛。

境界是果。

望菩提故是因故。

非因非果。

即是中道正性。

亦得通於因果谛。

观智即是果谛。

涅盘断得即是因。

问既云正因。

何者为正果。

答他云以涅盘为正果。

今明涅盘是果法。

非正果也。

以正性非因非果名帖正性。

故名正因。

果名帖正性。

为正果也。

  二河义 #

  二河者。

凡有五种相对。

一者缘河对佛性。

二者生死河对涅盘。

三者众生河对佛性河。

四者善法河对恶法河。

五者烦恼河智慧河。

问此五种二河并出何处。

答经教不同。

释迦教其中。

具有河之与海。

多借河名。

舍那教中。

具有河之与海。

多借海喻。

此因取其深广无边流注不沈浮等义。

若是师子吼品。

明生死河中。

有七种人。

欲度生竭死。

即生死河也。

迦叶品中。

有七类人求涅盘。

即涅盘河。

又云。

众生寿命入如来寿海中。

即众生河。

佛陀海佛也。

又云。

虽有龟鱼。

并不离於河。

大智论云。

舍利弗不能度布施。

即河善法。

又云。

如来海。

众生海。

佛智慧海。

即善法恶法等河也。

问师子吼明七种众生。

迦叶品明河中七人。

云何判一是生死二是涅盘耶。

答师子吼明七种人。

同欲度生死。

有度有不度者。

欲断烦恼。

有断有不断者。

故是生死河。

迦叶品明七人。

同欲求涅盘。

有得有不得。

同欲见佛。

有见有不见者。

故是涅盘河也。

问此中河义为同异。

答总而论。

唯有二河。

一生死河。

二涅盘河。

今一往离之。

故或十也。

若是十二因缘河与佛性河。

此是二用相对。

若是生死河涅盘河。

此是得失两果相对。

众生河佛河。

此得失两人相对。

若是善法河恶法河。

此明乖扶两法相对。

烦恼河智慧河。

此就迷悟解惑相对。

问二河云何有始终二义。

答十二因缘河。

具有始终义。

无始终义。

无始终者。

无明为因。

老死为果。

老死复为因。

无明复为果。

此则往还无尽。

牵果不穷。

即无始终义。

始终者。

中论引四百观论云。

真法及说者。

听者难得故。

如是即生死。

非有边无边。

得真法说者听者。

以无明为因。

因更作果。

以老死为果。

果更作因。

此即十二因缘。

始终即无始终也。

佛性河亦有始终无始终义。

无始而始。

始自发心。

不终而终。

终於佛果。

此即无始终始终义也。

问云何交终论始终等四句。

答自有生死之始为涅盘之终。

涅盘之终为生死之始。

涅盘之始为生死之终。

生死之终为涅盘之始。

所言生死之始涅盘之终者。

若起一念有无颠倒。

生死之始。

便失正道。

无复涅盘。

故是涅盘之终为生死之始者。

即是上句无别意也。

但明涅盘若其终尽。

便是生死之始也。

涅盘之始为生死之终者。

若一念与般若相应。

即涅盘之始。

生死即便尽净。

故有生死之终。

  二种次第义 #

  释妙庄严等品。

三世诸佛。

唯有二种次第。

一根缘次第。

二义次第。

亦云论次第。

言义次第者。

如先说苦谛。

次说集谛也。

根缘次第者。

如先说苦谛。

后说十善等。

非四谛之次。

但随根缘也。

佛说法具此二种次第。

而多就根缘次第。

诸菩萨造论。

亦具二种次第。

但弟子欲解佛语。

多依义门次第。

撰集佛语。

次第释之。

问二次第何者为正。

答以根缘次第为正。

所以然者。

佛及弟子。

说经造论。

唯令人悟。

而教无有定。

问叵有定义以不。

答如前云。

唯以悟为定。

故则不定。

如大经云。

菩萨余事诤论得皆是如来随根缘说。

以此众生非一国土一种根性一善智识。

是故如来不作一说。

但令取悟耳。

若尔前说法华寿量。

后则明诸菩萨。

又前说陀罗尼咒。

后说妙庄严王本事。

根缘次第。

不必辨咒居第一。

妙庄严王为第二故。

非义次第。

此通释二十八品经八万四千法藏也。

问直闻妙庄王本事。

云何悟道耶。

答佛见根缘。

说必得道。

无论事理及以古今。

设不见机。

虽说妙道。

於缘无益。

问上说妙音来往。

得悟无生。

今闻往古事。

复得净眼。

然大小二悟。

要见空后得道。

今说有事。

云何成圣。

答虽质小疑。

实壮哉大问。

成论人云。

见空得道。

数人云。

见有成圣。

诤论纷然。

由来久矣。

今明如数论等四句。

皆不得道。

何以故之。

释论解般若度中云。

不得般若方便力故。

学阿毗昙。

堕有见中。

学空门堕空见。

学有无门。

堕亦定亦有见中。

学非有无门。

随愚痴论。

故知四句皆不得道也。

若得般若方便。

学此四句。

不堕四见。

若尔者。

善巧学四句皆得道。

不善巧学四句。

四句皆不得道。

又即此明菩萨往来而得道者。

即是善巧方便学有。

故得道。

问云何善巧。

答菩萨来者。

此是不来於来。

虽来不来。

悟解此来。

即生二慧。

是以得道。

问见有得道为。

作有解故得道。

作空解故得道。

答已前说。

作有解即有见。

作空解即空见。

如是四句皆不得道。

识有是空有。

虽有而不有。

因此得入道。

有终非道。

乃是道门耳。

空等亦然。

  正像义 #

  此义总释诸受记中法住久近。

问释迦佛法住世。

凡得几年。

答正法千年。

像法千年。

末法万年。

出祇桓精舍碑。

善见毗婆沙中。

亦有此说。

但度女人出家。

损正法五百年。

有人言。

都失五百年。

正法但五百。

像法千年。

故摩耶经但明千五百年中。

论文亦尔。

有人言。

损正法五百。

流入像法。

像法便有千五百年。

有人言。

修八敬故。

正法还复千年。

问何故三时复但言像正。

答言像正者。

摄末法入像也。

言末法者。

开像为二。

谓像及末。

问何以故像即末耶。

答十二门论云。

末世众生薄福钝根。

即名像为末也。

问云何为像正。

答此具多义。

一者佛在世为正。

佛灭度后为像。

二者未有异部为正。

有异部为像。

则百十六年后方乐像法耳。

三者得道多为正。

得道少为像。

故释迦前五百年得道多。

不得少。

后五百年得道少。

不得者多。

四者破正法未破正法分像正。

大经耶正品。

我灭度后七百年中。

是魔波旬渐当破坏我之正法。

则六百年未破为正。

七百年破为像。

五者诸恶法起分像正。

像法决疑经云。

千一百年诸恶法起名像。

若千年内恶法未起为正。

然千年内虽有恶法起。

起犹未盛。

故属正也。

恶盛为像。

六者二千年皆属正法。

万年转衰微为像法。

七者诸菩萨见如来法无有灭。

常见诸佛。

则万二千。

乃至一切时皆是正法。

二乘人见佛法有兴衰。

故有像正耶。

问何故释迦正法但得千年耶。

答过去释迦佛。

正法千年住世。

而释迦本作陶师。

因发愿。

愿我作佛为释迦。

令我正法亦千年住也。

以是事故。

正法但千年。

问佛灭度以来凡得几年。

答至今已得一千五百九十六年。

问经何故云正法千年住世。

何故千年外别有佛法。

答此不相违。

所以然者。

佛法有二种。

一正得。

二正教。

正得者即得道人也。

正教者佛正法教也。

言千年佛法灭者。

此就正得为言耳。

千年内有得道人。

千年外得道人少。

故名佛法灭也。

正教法者。

乃至万年住世也。

问佛法灭时有几因缘。

答有七因缘。

如思益经广说。

问有三大劫三小劫。

法华经中身子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

像法亦三十二。

何故但言小劫。

非大劫耶。

答应是小劫。

所以然者。

大劫则无佛世界。

岂有佛法住耶。

而今云三十劫者。

此是小劫耳。

问三大劫通净秽土。

三小劫但是秽土。

若尔身子成佛时皆是净土。

云何有小劫起耶。

答外国名劫波。

此云分别时节。

今但有时节久近。

如小劫起。

有尽之数。

名小劫耳。

实无小劫起也。

问小劫时节云何。

答从八万四千岁。

渐减至十岁。

名一小劫。

问一大劫唯有八十小劫耳。

常不轻品中云。

彼佛正法住世。

如四天下微尘劫耶。

答大劫有长短不同。

短大劫者。

但有八十小劫耳。

长大劫者。

其事不定。

如娑婆一劫。

比四方为一日一夜。

如是乃有百万阿僧祇品。

如华严广说。

以此推之。

无所疑也。

论佛入涅盘。

释此经诸佛入灭事。

诸佛有六事故入涅盘。

一者为所应成就众生已竟。

故入涅盘。

二者令二乘人舍小涅盘。

令归大涅盘故。

所以然者。

如来舍此身归法身者。

二乘之人亦应舍此身。

求佛法身也。

三者为除众生轻慢心故。

浅识之流取信耳。

自谓如来身有生老病死。

与己身同。

於如来身。

起轻劣想。

是故今明佛有二身。

一变化身。

舍之入灭。

此与人同。

二者法身。

无老病死。

此与人异。

四者为令众生生渴仰心。

若恒见不灭。

必生厌薄。

示现舍灭。

故生渴仰心。

五有令众生懃加精进。

悟世非常。

诸佛有三种力。

胜一切众生。

一父母生身力。

胜一切人天。

二神通力。

胜一切人。

三解脱力。

胜一切人。

虽有三力。

为无常所灭。

故知无常其力最大。

因此悟世无常。

懃修道。

六者为已懃修道者。

速令成熟。

是故现灭也。

  金刚三昧义 #

  金刚是譬喻。

亦名三昧。

直心行处。

或云调直定。

或喻喻三昧。

名金刚三昧。

或喻心。

金刚心。

或喻般若名金刚般若。

或喻法身名金刚身。

但金刚是世间之宝。

体坚用利。

一切物不能寝体坚也。

而能权一切物。

用利也。

又此宝世间第一。

此三昧亦尔。

又此宝世人不能评价。

三昧亦尔。

又此宝色。

是即不定。

此三昧亦尔。

或名三昧。

或名般若。

照靖为三昧。

靖照名般若。

但三昧之智。

极细之惑。

此心能断。

云金刚三昧也。

然一往借此为喻。

而实非喻金刚。

世间之宝。

得之即憙。

失之即忧。

三昧不尔。

不憙不忧。

一得不失。

又世间金刚即破坏。

三昧不尔。

毕竟不坏也。

  生法二空义 #

  五阴中。

求众生不可得。

名众生空。

求法不可得。

名为法空。

亦名众生忍也。

得众生空。

堪忍无我相。

故名众生忍。

法忍例然。

大论云。

行众生忍。

生诸福德。

行诸法忍。

生诸智慧。

此义将生法二空并难之。

生法二忍既分福慧。

生法二空亦应然也。

生法二空。

既名智慧。

生法二忍亦应并皆称德。

解云。

此则通例。

但二空是自行解心。

故皆是智慧。

二忍自他两对。

生忍忍他。

法忍自行。

故济也。

  涅盘义 #

  外国应云摩诃般涅盘那。

摩诃此翻名大。

大论具三义。

大。

胜。

多。

以大为正。

大有六义。

一常故。

大经云。

所言大者。

名之为常。

二者广故。

大经云。

所言大者。

其性广博也。

三者多义故。

大经云。

胜如大城。

多诸珍宝。

涅盘亦尔。

多妙法珍宝。

故名大也。

四者深义为大。

渊深难测。

故名为深。

经云。

大名不可思议。

一切人天二乘所不能测。

五者高义为大。

一切圣人所不能甲经云。

胜如大山。

一切世人不能得上。

二乘菩萨不能得上。

故名为大也。

六者胜义为大。

世间中上胜之人。

名为大人。

涅盘亦尔。

诸胜故名为大也。

又大有二义。

一体大。

谓甚深法性。

二用大。

应化无方。

故经云。

住大涅盘。

能建大义。

又有二种大。

一待大。

二绝待大。

一往相待名大。

再往绝待。

乃是好大。

非但无小。

亦复无大。

非大非小。

叹美为大。

故经云。

无苦无乐。

强名大乐也。

般者翻入。

涅盘者翻灭。

正翻入灭。

亦云灭度。

肇师云。

大患永灭。

超度四流。

故秤灭度。

若翻解脱不生。

此并义训。

非正翻也。

若翻解脱不生。

物应不生非物。

又今悉同名涅盘。

问名为成也。

但今昔涅盘异。

昔日有余解脱。

不具无余。

复阙身智。

今日涅盘。

法解般若三德。

具足圆备。

涅盘有德。

法身般若。

各有三德。

如是伊字。

伊字如今草下字也。

如自在天面上三目也。

云有余无余者。

小乘烦恼灭缚尽名有余。

身智果累灭即无余。

大乘五住因有名为有余。

无常法灭为无余。

摄大乘论具四义云。

今所明者。

有二烦恼。

一客。

二旧。

生灭为客旧。

皆尽无余。

又云。

但为解脱观名有余。

解观但净名无余也。

  真应二身义 #

  经云。

佛真法身。

犹如虚空。

应物现形。

如水中月。

故虚空喻法身。

以遍无碍义故也。

水中月喻应身。

如月升天。

水皆现诸身照鉴。

物感便显形。

又水浊不见月。

水清便见月。

众生心水不净。

不见佛身。

心若清净。

即见如来也。

又有三佛义。

地论像法决疑经。

明三佛。

谓法报应身。

如本有为法身佛。

法身显酬因义为报佛。

以应机化物为化佛。

金光明经三佛。

谓法应化也。

法身如前。

应佛有三义。

一与理相应。

故名应佛。

此犹报佛也。

然三皆秤佛。

三皆名觉。

觉义云何。

别解法佛如理。

报佛知行也。

应佛具知理行故也。

又云。

三佛俱知三法。

既秤佛。

岂有不知者耶。

又法报应三佛。

即合应开真。

开真为法报二佛也。

金光明经三佛即合真应。

真应为应化二佛也。

然二佛更无别体。

只真如正法为体。

真如本有为法佛。

酬因名报佛。

化物为化佛。

又此三佛皆常。

皆是常者。

法身本有故常。

报佛修因显常。

应佛常说法化缘故常。

有时云法报常。

应佛无常。

三佛说法。

有时云法佛说法。

应佛不说。

应佛说法。

报佛不说等耳知。

又三佛因者。

有时明因唯二种。

谓了因生因。

法佛了因现也。

报应生因生也。

又云。

法佛了因现。

报因具二因。

亲辨起为生因。

疎而助为了因。

如大经云。

六度为生因。

佛性为了因。

应佛无别因。

既显时法报自然应物。

又云。

大悲誓愿是应身因。

只大悲誓愿般若身了因。

能了法身也。

  常无常二鸟义 #

  故经云。

云何共圣行。

如娑罗鸟。

迦邻提日月。

大伯与岁星。

但二鸟有前后飞义。

前说苦无常。

后说常乐我也。

二鸟有并飞义。

明涅盘之法。

非常非无常。

常无常也。

又说涅盘能建大义。

具常无常二种方便。

名为并飞。

二鸟有上下飞。

即常无常胜劣义。

我今为汝说胜三修法。

苦无常无我三法为前为下。

常乐我为胜为上。

此即三修六修义。

昔日名三修。

今昔合明之六修也。

  半满义 #

  经云。

云何解满字。

及以半字义。

还成常无常义耳。

一者无常为半字。

常为满字。

何尔。

昔日为破外道横计生死中有常乐我净。

故说苦无我。

破外道邪见。

为起小乘。

名为半字。

明常之病既消。

无常之患废。

又经文云。

其后不久须得病。

须用常乐。

为发菩提。

故名满字。

若今昔治病。

并得名满字。

今昔相望。

昔小今大。

昔半今满也。

但行始之徒。

不知说此常乐为息无常之病。

而复但为至极。

故次明常无常并为息。

俱非究竟。

悉名半字也。

非常非无常不二。

乃名满字也。

为破二病故明不二为满。

此未具足。

亦未是满。

前明常无常二皆是用满。

次明非常非无常不二皆是体满。

又若单明体。

亦非好满。

若能非常非无常常无常具足。

二鸟双游。

体用具足。

乃名满字也。

  佛性义 #

  夫如如至道。

非迷非悟。

荡荡玄津。

无缚无解。

特由虚妄众生。

抚执成惑。

金扬雕叶。

刀似莲华。

乳色不分。

象形莫了。

随其流处。

六味不同。

竞捉瓦砾。

谓为真宝。

故种智灵觉。

世雄调御。

示金錍之旨。

眼瘼即除。

处良医之方。

眉珠便显。

言佛性者。

以觉了名佛。

不改名性。

十方诸佛以此为性。

故言佛性也。

佛性有五种。

他释不同。

开善云。

一正因。

二缘因。

三了因。

四果。

五果果。

正因者心也。

凡有心者。

皆当作佛。

故心为正因。

缘因者。

即十二因缘。

了因即所生智慧。

了出菩提也。

果性即菩提。

果果即大涅盘也。

庄严云。

众生为正性。

经云。

正因者。

谓诸众生。

缘因谓六波罗蜜。

余同开善也。

山门明中道为佛性。

大经云。

何故失意。

我先不言中道为佛性耶。

又云。

第一义空名为佛性。

第一义即中道也。

更无有多。

但有时为众生故。

开之为二。

谓正性与缘性。

缘性名傍性。

就缘性中。

复开因果。

因中二因。

因与因因。

果中亦二。

果与果果。

因中有境智。

境为因。

智为因因。

果智菩提智为果。

涅盘为果果。

故今五性。

一因。

二因因。

三果。

四果果。

五正性。

非因非果也。

但经文有两四句。

初四句云。

因与因因。

果与果果。

此并缘缘性。

十二因缘名因。

所生智是因因故。

是因因从因故。

所以名因因。

菩提是果。

涅盘是果果者。

涅盘是果德果。

故果果也。

后四句谓是因非果。

是果非因。

是因果。

非因非果。

他云。

此四句但明三性。

今明此四句具足。

明缘正五性。

是因非果。

即十二缘境性也。

是果非因。

即涅盘果果性也。

是因是果。

具於二性。

观智与菩提。

此二同是果。

智性又是因是果。

观智是境果果。

是菩提因因。

菩提由观智果。

是涅盘因。

故是因是果具二性也。

非因非果名佛性。

即正性。

但正性非因因名帖。

强名正性。

非果果名帖。

强名正果。

若尔此有三。

足前四句。

便成七种。

解云。

不然。

正性虽三名。

只是一法。

若作正性名。

即没正因正果名。

若作正因名。

即没正性正果名。

故唯是一法。

足前四句五句。

问正性帖缘性。

亦帖不。

解云。

正性非因非果。

故帖名因果。

缘性是因是果。

更令帖作何物。

又并正性帖。

缘性不帖。

正性中。

缘性非中。

皆中皆帖。

经云。

十二因缘不生不灭。

非因非果。

既双非。

何故不名帖。

解云。

即通例。

今明义涅盘十二缘。

非因非果。

非生死因果。

如是佛性因义。

正性非因非果。

即非佛性因果。

故不例也。

复有四句佛性。

善根人有。

阐提人有。

善根人无。

二人俱有。

二人俱无。

释者不同。

一云。

善根人有。

有观智性。

阐提人无此也。

阐提人有。

有即境界性。

善根人无。

无恶境界性。

二人俱有。

有正因性。

正因是心故。

二人俱无。

无果性也。

山门释佛性非善非恶。

善恶方便。

及理内外义。

理内阐提有佛性。

理外善根无佛性也。

理内善根有。

理外阐提无也。

二人俱有并是理内。

二人俱无并是理外也。

人有五性。

凡夫如杂血乳。

须斯二理如纯乳。

那含如酪。

罗汉如生苏。

辟支如熟苏。

佛如醍醐。

复有七种六种五种佛性。

如迦叶品三十二广释也。

  三论略章造 道藏为七世父母现在父母及一切六道四生众生。

  卍云。此书恐邦人所摘录。而所抄出者。则系嘉祥大师制作。故姑收藏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