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坛场修证仪

续藏经 首楞严坛场修证仪

 宋 净源编叙 #

  

  首楞严坛场修证仪

    晋水沙门 净源 编叙

  大首楞严经者。

乃九界交归之要门。

一乘冥会之妙道也。

征诵咒则六时围坛。

辨证果则百日宴坐。

虽事仪而冲邃。

实理观以融明者也。

若夫修三观而均七大。

黜魔境而历圣位。

则近古章句。

亦云备足。

景佑初。

(净源)忝授斯经於长水疏主。

暨缙云尊者之门。

虽学以植其志。

思以笃其道。

而唯务节录奥义。

编述钞文而已。

至若结界持咒之宏规。

铨次礼请之懿范。

则未暇执笔也。

熙宁四年。

讲道于青墩宝阁兰若。

诲人之余。

历观长水孤山诸疏。

金衡闻熏等钞。

博采坛场之量。

遐求敷设之仪。

刊修恳愿之功。

缉缀忏罪之要。

并皆考文责实。

条析异同。

亦酬门学(宗礼)之再请也。

然则丽藻鸿辞。

大有惭於前喆。

而迁善远罪。

亦无愧於后昆云耳。

  修忏法仪。略明十种。

  一者。

坛场方轨。

  二者。

启请贤圣。

  三者。

供养观门。

  四者。

称赞如来。

  五者。

礼敬三宝。

  六者。

围坛诵咒。

  七者。

涤业规品。

  八者。

忏悔发愿。

  九者。

旋绕念诵。

  十者。

析通观法。

  (若夫净身方法。备如圆觉行愿二本忏仪。愿诸学者。详而观之。禀祖训焉)。

  坛场方规第一 #

  昔者吾佛大圣。

以中人之过易生。

惟其静也。

可以制诸本。

於是梵剎坛仪。

多附于深邃岩谷。

幽僻林泉。

既与居民相远。

扬扬之尘不惊。

辚辚之车不来。

情伪无以动其心。

是非不得交其意。

心意既静。

庶几进道耳。

今经之建坛也。

此於既无雪山白牛。

准经。

但於平原。

穿去地皮。

五尺已下。

取其黄土。

和以旃檀。

沈水。

苏合。

熏陆。

郁金。

白胶。

青木。

零陵。

甘松。

鸡舌(香名出处。

具如续汉书。

并异物志)。

以十香。

细罗为粉。

合土成泥。

以涂场地(国语云。

坛之所除地。

曰场)。

方圆丈六。

为八角坛(郑玄注礼云。

封土曰坛。

封者。

起土界也。

谓先除地为场。

后取黄土。

和香为泥。

於场上。

以泥涂起。

令成坛相高低之量。

随供具之多少。

可以意取。

古人以一角二尺。

二八十六。

为一丈六。

集解谓其太窄。

当取径有丈六。

如方等行法。

亦令作坛。

纵广一丈六尺耳)。

坛心。

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或以木刻莲华用金银薄贴之。

亦从所宜。

仍装饰函子。

盛首楞严经。

置於莲华之前)。

华中安钵(或绀色。

白色瓷钵亦通)。

钵中先盛八月露水(余时但盛净水)。

水中随安所有华叶。

取八圆镜。

各安其方。

围绕华钵。

镜外建立十六莲华。

十六香炉。

间华铺设。

庄严香炉。

纯烧沈水。

无令见火。

取白牛乳。

置十六器。

乳为煎饼。

并诸砂糖。

油饼。

乳糜。

苏合。

蜜姜。

纯酥。

纯蜜。

於莲华外。

各各十六。

围绕华外。

以奉诸佛。

及大菩萨。

每以食时。

若在中夜。

取蜜半升。

用酥三合。

坛前别安一小火炉。

以兜楼婆香(旧云白茅香)。

煎取香水。

沐浴其炭。

然令猛炽。

投是酥蜜。

於炎炉内。

烧令烟尽。

享佛菩萨(享献也或作飨)。

令其四外。

徧悬幡华(供圣之物随方有无。

有须尽求。

当须日日尽力供养。

以希冥助。

如力不及。

听从初日至终。

率己长财。

以伸竭诚)。

於坛室中四壁。

敷设十方如来。

及诸菩萨所有形像。

应於当阳。

张卢舍那。

释迦弥勒阿閦弥陀。

诸大变化。

观音形像。

兼金刚藏。

安其左右。

帝释梵王乌刍瑟摩。

并蓝地迦。

诸军荼利。

与毗俱知。

四天王等。

频那夜迦(翻梵从华。

义见诸文)。

张於门侧。

左右安置。

又取八镜。

覆悬虚空。

与坛场中所安之镜。

方面相对。

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於初七日。

至诚顶礼十方如来。

诸大菩萨。

阿罗汉号。

恒於六时。

诵咒围坛。

至心行道。

一时常行一百八徧(诵咒数仪。

见下文)。

第二。

七中。

一向专心。

发菩萨愿。

心无间断。

我毗柰耶。

先有愿教(具如金衡钞文)。

第三七中。

於十二时。

一向持佛般怛罗咒。

至第七日。

十方如来。

一时出现镜交光处。

承佛摩顶。

乃至。

从三七日后。

端坐安居。

经一百日。

有利根者。

不起于座。

得须陀洹。

纵其身心。

圣果未成。

决定自知成佛不谬(建坛。

并修方便正修。

并宜六斋日建首。

礼诵仪谓。

若尽依教文。

立坛致敬等。

实为难事。

但随方所辨。

量力而行。

理应无咎。

然则去圣踰远。

遵教弥寡。

苟待缘具。

方成礼诵。

则使未习。

望涯自绝。

斯言有征。

吾尝取之。

特注于兹。

将告来者)。

  启请贤圣第二 #

  (圆通忏主。

本证妙觉。

号正法明。

迹居补处。

名观世音。

造修者。

初入道场。

称念尊号。

旋绕一匝。

至坛场前。

或法座前。

敷尼师坛。

正身伫立。

发殷重心。

恭请三宝。

虽诸佛贤圣。

无所不在。

若不虔诚。

礼请无所感降。

故此经云。

於初七中。

至诚顶礼诸佛菩萨罗汉。

乃至十方如来。

一时顿现镜交光处。

承佛摩顶。

即於道场。

修三摩地。

能令如是末世修学。

身心明净。

犹如瑠璃。

今应一心慎勿散乱。

五体投地。

三处翘耸。

心存目想一切三宝。

主忏者。

首唱云)。

  一切恭敬。

一心顶礼。

十方法界。

常住三宝(总礼三宝一拜。

互跪执手炉。

烧众名香。

恭请贤圣。

或独自修者。

除初四字。

但顶礼三宝。

依圆觉忏仪。

皆先请。

次供养耳。

然仪文请卢舍那者。

以坛场中张其形像。

疏中亦云。

灌顶部者。

彼有五部。

此当其一。

毗卢为主矣)。

  一心奉请。

南无大道场经。

灌顶部主。

理智圆融卢舍那佛(三请一礼。

下皆仿此)。

  一心奉请。

南无顶光宣咒释迦文佛。

同示六根轮回解脱微尘诸佛。

  一心奉请。

南无当来下世弥勒尊佛。

东方阿閦。

西方无量寿。

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奉请。

南无佛顶光聚。

无上宝印。

首楞严王。

具足万行。

及十方一切真净法宝。

  一心奉请。

南无密持神咒文殊师利菩萨。

入真三昧观世音菩萨。

同说圆通二十四圣。

权实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

南无常随心咒金刚藏王菩萨。

将求密义恒沙菩萨。

及十方三世。

一切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

南无发挥妙教阿难尊者。

启明性相满慈尊者。

尽楞严会中。

一切声闻缘觉贤圣僧。

  一心奉请。

南无至诚发愿。

保卫行人。

梵释四王。

天龙八部。

日月天子。

诸宫星曜。

风雨神等。

及此境内主执鬼神。

此所住处。

护道场神。

守正法者。

一切贤圣。

  (此一位。但三请。不应作礼。俗众无妨)。

  供养观门第三 #

  (准经。

以钵盛水。

安诸华叶。

与大三昧海经。

以手擎献草木之华。

其文大同。

近人修忏。

多献彩华者。

盖值霜雪时耳。

余时依经求之。

奉献三宝。

应当摄心仰想。

诸佛三乘圣众不违我请。

於其自住三摩地中。

不起三昧。

慈悲应感。

赴我机缘。

畟塞坛场。

徧虚空界。

知见我等观想供养。

声德者。

秉炉唱云)。

  是诸众等。

各各互跪。

严持香华。

如法供养(至此停唱。

以手擎华。

应拟想默念云。

诸佛净法身。

功德无有量。

不住亦不坏。

湛然而常安。

我所执香华。

皆从草木生。

奉献於诸佛。

持此想供养。

发身诸毛孔。

令一一毛孔。

出无数香华。

愿供一切佛。

化成香华台。

诸佛既受之。

於十方世界。

施为作佛事。

还复成金台。

住於我等前。

想念已散华。

复执手炉。

口发诚言云)。

愿此香华。

徧满十方界。

供养一切佛。

尊法诸菩萨。

声闻缘觉众。

唯愿诸如来。

镜交光影处。

受此香华云。

以为光明台。

广於无边界。

无量作佛事(上多依观佛三昧海经意。

但添本经两句。

以备坛仪。

兼发次文。

又前注中偈辞。

一十八句。

亦是彼经长行。

今但撮略大旨为偈。

欲使行人。

默念仰想无遗耳。

若自修。

除是诸众等八字。

余例此知。

无量下一句。

众皆接和。

供养下七字。

声德者自唱)供养已一切恭敬(起礼一拜)。

  称赞如来第四 #

  (既供养已。次整威仪。曲穷。同赞诸佛微妙功德。亦须观想明白。方得能赞所赞。如镜形影。重重相涉)。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护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剎  是则名为报

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土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於十方

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

  (赞已。当述修忏之意。如别有所祷。当以实语。於此陈之)。

  礼敬三宝第五 #

  (既赞叹竟。

应当一心。

忆念诸佛真身。

应物现形。

如对目前。

受我礼拜。

又复应知。

身心空寂。

无有礼相。

随缘影现。

一一佛前。

悉有此身。

头面敬礼。

准勒那三藏说。

七种礼。

清凉加三为十。

一我慢礼。

如碓上下。

无恭敬心。

二唱和礼。

高声喧杂。

辞句浑乱。

此二非仪。

三恭敬礼。

五轮着地。

捧足殷重。

四无相礼。

深入法性。

离能所相。

五起用礼。

虽无能所。

普运身心。

如影普徧。

礼不可礼。

六内观礼。

但礼身内法身真佛。

不向外求。

七实相礼。

若内若外同一实。

相八大悲礼。

随一一礼。

普代众生。

九总摄礼。

摄前六门。

以为一观。

十无尽礼。

入帝网境。

若佛若礼。

重重无尽。

若据经文。

至诚顶礼。

十方如来。

一时出现镜交光处。

承佛摩顶。

以疏义通之。

即正辨第五第十。

实通后八)。

  一心顶礼。

大道场经。

灌顶部主。

理智圆融卢舍那佛。

  一心顶礼。

从肉髻中。

涌百宝光。

宣说神咒释迦文佛。

  一心顶礼。

同音宣示。

解脱轮回。

皆由六根。

微尘诸佛。

  一心顶礼。

寄位四天。

分形八相。

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一心顶礼。

东方阿閦。

西方无量寿。

及十方三世。

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

佛顶光聚。

无上宝印。

秘密伽陀。

微妙章句。

  一心顶礼。

如来开示。

修证了义。

首楞严王。

具足万行。

及十方一切。

真净法宝。

  一心顶礼。

密持神咒。

兼询真见。

拣选圆通。

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

从闻思修。

入真三昧。

妙契群机。

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

同说圆通。

灭尘合觉。

旋根归性。

一切圣众。

  一心顶礼。

皆述修证。

湛识循源。

复大同本。

一切圣众。

  一心顶礼。

常随心咒。

金刚藏王菩萨。

将求密义。

恒沙菩萨。

及十方三世。

一切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

楞严会上。

示迹迷真。

发挥妙教。

阿难尊者。

  一心顶礼。

启明性相。

满慈尊者。

尽楞严经中。

善超诸有无学声闻。

并其初心。

无量缘觉贤圣僧。

  诵咒围坛第六 #

  (举经结经。或依礼诵仪。但声音小异)。

  经云。

恒於六时。

诵咒围坛(先标六时行道诵咒)。

至心行道。

一时常行。

一百八徧(次释每一时行调徧数)。

覆推此文。

盖约初七日。

围坛诵咒。

而疏中谓。

每一时。

诵一百八徧。

即正诵此心咒。

是也。

今造修者。

不局十人。

若於新岁之初。

圣制之前。

修兹忏法。

或以七日为限。

随意堪任。

或遇三八僧徒既多。

或於坛场法座之前。

通诵咒文一徧(诵咒方法。

具如慈云式师念诵仪。

此文亦厉声诵之。

令声不得有间)。

咒辞如第七经(既礼佛已。

次整衣趺坐。

如安禅貌。

唯声德者。

互跪秉手炉云)。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三称已。次举经)

  尔时如来。

告阿难言。

若诸众生。

所有宿业。

未除灭者。

汝教是人。

一心诵持佛顶光咒。

此是如来无为心佛。

从顶发辉。

坐宝莲华。

所说心咒(或诵一七。

二七徧。

至一百八徧。

随时广略)。

  跢侄他(一) 唵(二) 阿那隶(三) 毗舍提(四) [鞥-合+(白-日+田)]啰跋阇啰陀哩(五) 盘陀盘陀你(六) 跋阇啰谤尼泮(七) 虎[合*牛]都嚧瓮泮(八) 莎婆诃(九)(诵咒既毕举经者再互跪。

秉炉结咒)

  经云。若有众生。无始已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

  菩提心无始已来所造诸罪犹如□□□□□□。

罪无不尽。

故须对三。

宝前忏责先心。

陈其所犯。

上品罪者。

方便心重。

作时作已。

三时皆重。

心境相应。

复是逆罪。

谤方等经。

一阐提等。

作业数利。

迷因谬果。

不识於犯。

又不识法。

名为上品。

言中品罪者。

方便正作。

二时心重。

作已心轻。

境重心微。

又非三极。

利而不数。

不迷因果。

名为中品。

言下品罪者。

前后心重。

正作是轻。

境与心违。

又非出众之犯。

数而不利。

识法识犯。

明信因果。

名为下品。

夫欲忏前三品。

还有三种忏门。

一者伏业忏。

二者转业忏。

三者灭业忏。

所言伏者。

依三乘局教悔。

初四篇。

但伏而不起。

名之为忏。

既经发露。

本罪不增。

无隐过覆藏等罪。

应生不生。

名之为伏。

二转业者。

以促时换长时。

用轻苦偃重苦。

於三恶道中若应受报。

愿於今身偿。

不入恶道受。

此名转业忏也。

三灭业者。

必须观解明白。

深发大菩提心。

无始已来。

所造诸罪。

犹如暗室。

忏悔正慧。

喻若明灯。

明灯一照。

昏暗皆除。

不以暗多。

能拒灯也。

迷因谬果。

具造诸愆。

佛性潜辉。

故如暗室。

发真慧火。

事等明灯。

灯起暗除。

解生惑丧。

业无不灭也。

愿诸行者。

推诸愆累。

起心忏涤。

存乎正慧耳。

  忏悔发愿第八 #

  (既知罪有三品。

忏有三门。

次端一心。

正身威仪。

虔敬互跪。

烧诸名香。

存想观音菩萨。

无量庄严。

眷属围绕。

为忏悔主。

如对目前。

发露无量劫来。

所造一切恶业。

断相续心。

更不复造。

而以正慧。

观罪性空。

不在内外。

敬发大菩提心。

摧灭洹沙烦恼。

应一心念言。

我与众生。

无始所作。

一切罪障。

惟愿三宝。

哀愍拔济。

顿袪恶业。

翻作净因。

身心齐空。

罪福无主。

了见真性。

等佛法身。

三业罪愆。

成三解脱。

六根重障。

翻作六通。

念已唱云)。

  普为四恩三有。

及法界众生。

悉愿断除诸障。

归令忏悔(唱已。

起礼一拜。

当运逆顺十心即念清凉偈云。

自从无始起无明。

亦值恶友增我情。

无随喜心善永灭。

纵自语意恶渐生。

心心徧布触处染。

念念相续日夜营。

不欲人知藏过失。

不畏恶道任纵横。

无惭无愧魔。

罗网。

拨因拨果阐提坑。

如是顺流背本已。

生死苦海浩然盈。

幸识由来长者子。

今欲逆流舍贫里。

正信因果破阐提惭愧人天破无耻。

恐怖恶道破不畏。

发露罪业破覆佌。

断相续心破常念。

发菩提心破徧起。

修功补过破纵恣。

守护正法破无喜。

念十方佛破恶友。

观罪性空破结使。

上之六偈。

初三。

顺生死十心。

以为所治。

后三逆生死十心。

从后翻破。

应当熟诵默念。

次作是言)。

至心忏悔。

我比丘(某甲)等。

归命十方无尽三宝。

愿起哀怜。

为作明证。

我与法界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

生死相续。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用诸妄想。

以想不真。

故有轮转。

从迷积迷。

以历尘劫。

赖有善根。

得生人中。

忝奉释迦像法遗教。

身虽出家。

心不入道。

犯遮律仪。

毁性戒体。

加以昏散。

罔修定慧。

今始觉悟二障所缠。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我等又念。

与诸众生。

自业所感。

造十习因。

受六交报。

始於淫习。

纳想为胎。

终於讼因。

交喧覆藏。

盖由众生六识造业。

从六根出。

如是各各引招恶报。

当堕三涂。

备受众苦。

尘沙劫波。

莫之遏绝。

唯愿本师释迦文佛。

圆通忏主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等。

哀愍沦溺。

方便提携。

愿受忏悔。

出於苦海。

我所忏悔眼根功德。

愿令此眼。

彻见十方诸佛菩萨。

清净法身。

不以二相。

我所忏悔耳根功德。

愿令此耳。

常闻十方诸佛贤圣所说正法。

如教奉行。

我所忏悔鼻根功德。

愿令此鼻。

常闻香积入法位香。

舍离生死不净臭秽。

我所忏悔舌根功德。

愿令此舌。

常餐法喜禅悦之食。

不贪众生血肉之味。

我所忏悔身根功德。

愿令此身。

披如来衣。

着忍辱铠。

卧无畏床。

坐四禅座。

我所忏悔意根功德。

愿令此意。

成就十想。

洞达五明。

深观二谛空平等理。

我等又愿。

奉持神咒。

救护世间。

得大无畏。

天龙欣庆。

风雨顺时。

五谷丰殷。

兆民富寿。

圣帝明王。

恩威兼被。

五侯百辟。

忠孝咸敦。

师僧父母。

外护檀那。

平等冤亲。

幽显品类。

皆生四信。

发菩提心。

所有旷劫一切业障。

仗此咒心微妙章句。

如是积业。

犹汤销冰。

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忏悔发愿已。

归命礼三宝(此忏悔文并礼请诸圣。

应须预诵。

悉令通晓。

若於道场之内。

旋观生文。

是则意无诚恳。

岂有感降。

而求罪灭耶。

又散华等诸偈。

有别行印本。

皆欲造修者。

默而诵之)

  旋绕念诵第九 #

  南无十方佛  南无十方法  南无十方僧  南无道场经主卢舍那佛  南无顶光宣咒释迦文佛  南无教光普被十方诸佛  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  

南无密持神咒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圆通忏主观世音菩萨  南无同陈修证权实菩萨  南无将求密义恒沙菩萨  南无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

  (夫右绕者顺向殷重瞻望不足也。

如是三匝。

乃至百匝。

亦无定数。

次诵观音圆通声德者举云。

首楞严经。

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

其或修一席之仪。

秪於道场讽经。

如以七日为期限者。

须於道场外别置禅观堂。

将入坛场。

并出忏已。

即於此堂。

举经耳。

其讽经规式。

亦如行愿仪辨之)。

  析通观法第十 #

  或谓。

系念数息。

实乃内行根本。

三乘要道。

今兹忏仪。

何不遵禀。

答曰。

夫观法之设。

有方便门。

有称实门。

方便则局乎偏修。

称实则通於圆证。

今经虽有数息方便。

局而不通。

乃为文殊所夺。

故经云。

鼻想本权机祇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获圆通(经文有依根识者。

今举其一耳)。

若乃称实圆证。

通而不局。

即为妙德所与。

故经云。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欲趣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疏中兼释云。

教体既成。

然后思惟修习。

入三摩提。

成大解脱)。

既宗观音一门为最。

自余诸方便。

非是长修习。

吾之所以不取数息者。

职此也。

矧以修法垂范。

导利有缘。

而礼觐供养。

其福与六十二亿河沙菩萨正等。

岂胜言哉。

若以称实。

摄於方便。

则数息亦修止观二门。

今经根尘结解门。

决定修乎止。

因果同异门。

决定修乎观。

厥或造修者。

於道场中。

行诸法事。

瞥起妄念。

则失於止也。

暂时忘照。

则阙於观也。

夫然则寂照双流。

止观齐运。

方为正修。

其诸事仪。

皆为助行耳。

  首楞严坛场修证仪(终)

  两浙临安府北山精进教院住持。

传贤首教观比丘(净照)伏睹晋水崇教法师所撰华严楞严忏仪二本。

昨因烽火。

焚毁几尽。

良恐后进不复闻见。

谨施长财三十贯文。

足恭依古本。

命工刊勒楞严忏仪一本。

所集妙利。

上严都僧录无际海印法师。

先本讲和上。

前住本府广慧教院卿华严。

先受业和上。

祥符寺文殊院然法华大德。

同登华藏者。

  时绍兴戊辰岁。十二月十五日。比丘(净照)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