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文义记

续藏经 华严经文义记〔卷六〕

 唐 灵裕集记 #

  

  华严经文义记(卷第六)

  师子奋迅城童女弥多罗尼第十

  灌顶之土相。

是自在起用无碍。

故名□□□□。

若实慧纳受圣职。

名曰童女。

法名波若庄严法门也。

恭敬心者。

能求之念也。

好乐等者。

教颀之法也。

就所顺中。

大乘者名总句。

求诸已下名曰别也。

就其别中。

初两句明护小乘心。

次观法二句明护烦恼心。

至三世已下七句明依心起行。

就其行中。

三世一句。

解了一句。

决定一句。

住无一句。

此四句明依心生解。

次不违一句。

决定一句。

住如一句。

此三句明依解兴行。

灭一切妄想等一句。

是住如之差别也。

  就自陈来意中。

亦有三问三答。

初明其体。

次显其名。

境界者用也。

就其用中。

约唯总别二门。

谓普门是总。

所谓佛剎已下名别。

就此别中。

有一百一十七陀罗尼。

就此一百一十七中。

初之八门明信法差别。

次功德陀罗尼已下十门明自行方便法。

三从业陀罗尼已下有三十八门。

明利他方便法。

四从无碍实际陀罗尼已下有六门。

明自行成就法。

五从世门法陀罗尼已下有十八门。

明利他成就法。

六从分别佛身陀罗尼已下有三十七门。

明自他行极大用自在无碍之义也。

心如虚空者总也。

余句别也。

谓入深一句。

安住二句。

具足三句。

智慧四句。

得无碍五句。

住无碍六句。

善能七句。

行世间八句。

善巧九句。

於一切时十句。

敢此十句中。

初明解方便。

第二句行方便。

次四句明解成就。

末后四句明行成就。

  救度国比丘善现第十一

  自此已下是第二大段明因渐行成。

故堪为知识。

就此段中。

初十位明自分行成。

故堪为知识。

第二十阶明他分方便行成。

故堪为知识。

凡自分者。

正是十行之一位也。

欢喜行之净土。

堪能济物。

名曰救度。

出则以物济世。

名曰善现。

法名随顺菩萨庄严法门也。

正念思惟者。

名曰总句。

余十一句名曰别也。

地者犹地法也。

行者心行心流者。

心行从缘用在非一也。

用而外照名曰智光。

光之所照名曰性也。

语法者明光照法性故。

则成外业之用也。

圆满者正报法也。

无间者依报法也。

出家日近者。

盖是十行之初故也。

就不知法中。

初三句明法身体相用。

次具妙三句明报身体相用。

真金六句明应身体相用也。

  轮那国童子名释天主第十二

  戒行清净离此尘相。

名曰释天主。

土名义未详其致也。

法名黡子算印。

此外论为所求也。

文殊教我者。

明此三法皆是波若之别门。

此即法体也。

我因已下明一法一切法。

即是相也。

善男子已下明於用也。

菩萨算数者。

明出世数法也。

知沙等者。

广明用相也。

  海住国优婆夷名自在第十三

  无慧之土宽而不动。

名海住。

忍欲结已缘所不坏。

名曰自在。

法名无尽功德藏庄严法门。

故以一食之施。

能饱及於尘众也。

直心一句。

弥广二句。

笇数三句。

净法四句。

智慧五句。

分别六句。

於三七句。

出生八句。

得大九句。

断三十句。

此正是依心生解。

乃至成行也。

日能生长。

月则除热。

山便高而集众。

海则宽而容宝。

盖以知识具此德故。

故须广求如海吞流也。

龙王者。

况於乐友受教心成。

大宝山者。

明教能生宝。

故须爱也。

次以善已下明知识之教。

有利他之用也。

此皆就教故。

异前吞流也。

菩提心者总也。

余之十四名曰别也。

害敌两心明无瞋也。

悭幻谄贪。

此之四句明无贪也。

瞋怠无平四心差别。

明无痴也。

余之四心。

明三毒既除。

即成行亦备也。

慈者涅盘心。

益者除暴心。

无求欲者戒行究竟也。

若直对贪瞋有方便毕竟四门以说者。

则义亦无嫌也。

  就二十八同中。

初句是总。

余者名别。

又就别中。

初之九同辨於同因。

次境界已下十三句明同体亦极。

就同体中。

初之六同论於解具。

次精进七同就行以彰同体。

又此二门各有方便成熟二门之别也。

次同清净业不违已下五同。

明三业自在。

以成同果也。

功德藏者总也。

如随意已下别也。

就其别中。

一令物发愿。

二除苦。

次四句能令众生解行两成。

集亦斯断也。

  大兴城长者甘露顶第十四

  精进之土炽燃无崖。

名曰大兴城。

进退合仪名曰长者。

无尽之旨纳在心首名甘露顶。

法名如意藏功德法门。

思惟故观察。

观故往趣。

趣故能登。

登故摄受。

摄故能尽。

尽故度竟。

度故清净。

清净故遍观。

遍观故心从法转。

心从法转故一显常。

显成教证两智。

就到净土境界中。

初明周遍推求长者法身。

次乐求已下广明推求之行。

广明中。

初二句明乐求之心由习而生。

二於善知识已下七句。

广明所生行相不同。

三虽不由他已下九句。

明於善财知行出自本。

而相从始发。

故须习近也。

九句者。

不由一句。

净修二。

增长三。

成就四。

满足五。

大悲六。

一切智七。

普贤八。

如来九也。

  师子重阁城长者法宝周罗第十五

  离痴乱之土决定胜出。

名师子重阁。

定合深旨名曰法宝。

长者之名不异前释。

法名满足大愿也。

九功德藏者。

亦唯总别之二门也。

开彼者。

法来从心也。

观彼者。

即心而成照也。

圆净者。

有垢皆尽。

摄彼者。

契成已用出生者。

一用一切用。

然此长者正以体寂真定净土为家故。

乃其中有十重之法门也。

此犹似八未曾有之别义。

回向三处者。

谓除贫一。

见佛菩萨二。

闻法三也。

不可坏法身者。

菩萨法身也。

法云者。

口业差别也。

  实利根国普门城长者普眼妙香第十六

  善现之土彻穷本性。

名实利根。

缘无不摄。

名普门城。

真戒以资慧眼。

名普眼妙香。

法名令一切众生欢喜普门法门也。

就长者答中。

初寄除物病明摄生戒具。

二我又善知已下。

托和香供养。

显善戒亦集。

就前句中。

初明识病以处治。

二除其已下明将养合仪。

三我以如是已下明疗功周毕妙称物情也。

就摄善法戒中。

初辨香相。

二烧此已下明因香以成顺行也。

一丸者。

明少尚旷周。

多则宜然也。

  满幢城满足王第十七

  不着之土胜出方便。

名满幢城。

无着自在名满足王。

法名幻化法门。

喜乐二心初地。

净者二地。

灭者三地。

广与庄严二心四地也。

无着等三五地也。

见诸一心六地也。

自在者七地。

顺法二心八地也。

见等三心十地也。

调伏者折伏也。

教化者爱语说法也。

愍念者悲心也。

度者行教也。

  善光城大光王第十八

  尊重之土照无不朗。

名善光。

照胜於前。

目曰大光王。

法名大慈幢行三昧。

就知识答中。

初则指出法体并显得之始终。

二从善男子我住此行已下。

泛明三昧用相差别。

三从善男子且待已下。

对事交现以显用相不虚之义。

就前泛明中。

初明令物起趣道方便心。

二我以如是已下明此三昧能令众生正行成立。

三此城众生已下明真道究竟随见不同。

四此城众生已下结益归本。

谓三昧故然。

  安住城不动优婆夷第十九

  善法之土劫所不迁。

名曰安住。

智力自在魔不能制。

名曰不动优婆夷。

法名无坏法门。

就第二进涉修途中。

初明标心居定。

二尔时善财已下正明进行之相。

三如是悲心念时已下明善财心至仰感圣接不惓之义。

四尔时善财从智慧已下明於善财既蒙圣接。

则进行前路究竟之义。

就第二善财进行中。

初六思惟明奉教不违。

二从作是思惟已下九心。

明得法除慢成润益之义。

三复作是念已下七句。

明发悟缘生知见善友成益之义。

四从念善知识已下十念。

明知识事要交益不虚之义。

七句者。

出生一。

起菩萨二。

出生三。

见佛四。

分别五。

出生六。

长养七。

若直就出生。

以为三句者。

则义亦无嫌。

就十念中。

初五明方便行。

次现一切智已下五句。

明正道益相。

就自陈来意中。

初一问答明於法体。

二境界云何两问答明於用也。

此两问答者。

一直请令说用在甚深。

第二问答明用虽甚深请其承力。

就因喻以说。

就因喻答中。

初明见佛为起心之由。

二从善男子已下明胜境现前起乐心方便。

三善男子时彼如来已下明如来知机授之以法。

四善男子我於尔时已下明顺教修行得法之义。

五我发此心已下明得法行成展转相续过无不尽义。

六善男子我初发心来已下明过相既尽遂胜入佛境德无不备。

七善男子我入此无坏已下正唤善财交现大用不虚之义。

就此第七句中。

一问定前情。

二随情广现。

三汝见此不者。

明审见虚实也。

  不可称国知足城出家外道名随顺一切众生第二十

  真实之土一分满足妙息名诠。

名不可称。

寂相无求名知足城。

依空起用。

尘所不辱。

名出家外道。

机无不称。

名随顺一切众生。

法名至一切处法门。

就外道答中。

初答名以显体。

二无依无作已下广辨用相。

三此知足城已下明用无用相故。

乃众生莫知是谁也。

既言用无用相。

则邪无不尽。

故特对邪见以明也。

悉得分别一切众生三昧者。

明前分身由定而生也。

出生者。

正明分身遍在诸趣也。

其有见者。

明现而成益也。

长养者。

总明益相。

住一切劫已下别明益也。

谓一者起愿。

二者成行。

三不着一句随顺一句。

名曰解也。

具足一句明於德也。

  甘露味国长者青莲花香第二十一

  自此已下是第二胜进方便行。

当应是十回向之别义也。

救护一切众生。

令人乐见道无不被故。

就甘露味国及其香花以辨其相。

法名一切诸香也。

善财进行中。

初六句明厌世心成。

次常乐两句明济世心成。

次供养一句明信心行相。

次真实一句明十住行相。

欲得一句十行行相。

满足者回向行相。

於一切劫一句十地行相。

诣一切佛一句佛尽行相。

入一菩萨二句普贤行相。

悉闻两句明性起行相。

向无上道者犹是念当得也。

次志求五句念佛法也。

次欲净五句明念佛行也。

就知识答中。

初明香体相别不同。

二彼香生起已下明成香根本亦皆备达。

就此句中。

初则总知原起成香所由。

次人中已下别就报位明於因别及以用相优劣不同也。

不善习气者。

盖明离悞心烦恼真戒之香也。

此即总也。

五欲一。

除烦二。

降伏三。

断一四。

离三五。

此即除三鄣之差别也。

无染着者。

犹成前慧香之句也。

具足已下明戒香具足也。

故此文中。

句虽有十。

总唯解行香也。

  楼阁城海师名自在第二十二

  法名大悲幢净行法门。

盖以不坏之行胜出无染故。

名自在也。

不可坏乘者佛乘也。

离二已下正辨不坏之相也。

寂灭乐者。

住无乐也。

远离者。

过凡故不坏也。

得菩萨等者。

明过凡所得也。

道者犹菩提。

庄严者福德也。

萨婆若浪者。

一切种智也。

成就等者。

一切智也。

就知识答中。

初则答名以显法体。

二在此海边已下广明用相。

就此用中。

初明随事兴益若无不除。

二我知海中已下称理实观真化亦满。

就初句中。

初明益相。

二善男子已下总结益相。

以示善财。

就真化之中。

判亦同此。

  可乐城长者名无上胜第二十三

  法名成就至一切趣菩萨净行庄严法门。

言至一切趣者。

犹是等诸佛回向之别名也。

慈悲一句。

润泽二句。

离烦恼三句。

心不放逸四句。

拔不善五句。

精进六句。

修习七句。

慧光八句。

满足九句。

充满十句。

趣一切智十一句。

然此十一句中。

精进已下他分行也。

就答中。

初答名以显法体。

二行等已下假征以显用也。

无依无作者。

略明法体相根真伪也。

诸神通者总句也。

普眼者天眼也。

知悟者天耳也。

神力者神足也。

具足者宿命也。

离诤者漏尽也。

广长舌者他心通也。

分别等者三明也。

  难忍国迦陵伽婆提城比丘尼名师子奋迅第二十四

  法名菩萨一切智底法门者。犹是至一切处回向义也。问答可解也。

  国名崄难城名宝庄严女人名婆须蜜多第二十五

  法名离欲实际清净法门者。

即是五地舍妄会旨随用清净无尽功德藏义也。

就善财进习中。

大慧一句。

长养二句。

一心三句。

建立四句。

广修五句。

为众六句。

方便七句。

满法八句。

明净九句。

诸通十句。

究竟十一句。

次第差别相在可知也。

就问答中。

初问答明於法体及用相差别。

第二问答明得法原由及处所不同也。

答名者。

即是显体也。

若天等者。

即是用也。

入安乐城者。

答於所问。

奉妙天冠者。

酬於修请也。

  城名首婆波罗长者名安住第二十六

  法名不灭度际菩萨法门者。

盖是随顺平等善根义也。

我开者明其相也。

境界者谈於用也。

一念知三世总也。

念际等别也。

念者念成就。

劫者想成就。

随顺者慧成就。

净庄严者智成就。

成就者行成就。

分别者道成就也。

  光明山观世音菩萨第二十七

  法名大悲法门者。

即是随顺等观一切众生义也。

住在西阿者。

欲明其人大悲内勋近兹永夜接化故也。

及诸佛法者。

十力等也。

法流者无生流也。

彼诸佛法及庄严等者。

报身差别也。

不思议业者应身也。

是如来者。

即是佛也。

法云者即法师也。

功德者行教益时也。

十力者得果也。

次难见难过已下四句。

明其知识能生正道真益。

是故难遇也。

就其答中。

成就大悲法门者。

答名以显体。

二教化已下明其大悲随化之相。

三善男子我行已下明其大悲益利差别也。

就其益中。

初除此世苦。

二复次已下除他世苦也。

十八恐怖者。

犹是十八怖畏也。

就此十八中。

初五怖畏者。

皆是烦恼畏中之差别也。

贫穷不活诤讼畏者。

不活中差别也。

大众可知生死等三者。

恶道之别也。

不同等三者。

恶业畏也。

次身心等三者。

总明前畏其唯身心两门也。

崄道者当似贼难等崄。

非同五道之崄也。

普贤者总也。

余之八流名曰别也。

善根者戒也。

劫者慧也。

成败等者利他行也。

除生死者。

令物灭苦也。

菩萨行者。

不住道也。

然此诸行皆是展转相续。

能泛行者。

终到大果。

故名流也。

  东方菩萨名正趣来诣此金刚山顶第二十八

  法名菩萨普门速行法门者。

此即如相回向之真义也。

寔以此门深证无生妙合先际。

故言东方来入此会也。

又此一行迹是空门。

明相殄息故。

及善财更无南游之事也。

普於十方者总。

清净等者别也。

清净一句。

分别二句。

满一三句。

顺一切法四句。

等观三世五句。

说平等六句。

不着七句。

无着无碍八句。

然此八中。

初二句法身也。

次三句应身也。

此即身业之相也。

说平等者口业也。

不着两句意也。

  城名婆罗婆提天名大天第二十九

  法名云网法门者。

即是无着解脱不住道义也。

正念一句。

一向二句。

出生三句。

精进四句。

得不五句。

决定六句。

三昧七句。

陀罗八句。

大愿九句。

诸辨十句。

诸力十一句也。

四无碍智演说无穷。

名曰长臂。

说成究竟名以水洗面也。

  阎浮提内摩竭提国有道场神名安住第三十

  法名不可坏藏法门者。

即是法界无量天真常住出生之义也。

寔以此行迹参证位明相渐息故。

乃方中更无南东之号。

又复行熟将入佛家。

故在阎浮提摩竭国也。

  阎浮提内城名迦毗罗婆有夜天名婆婆婆陀第三十一

  自此已下有十二阶。

明教修成就行成。

故堪为知识。

就此十二阶中。

初十阶明菩萨行因满足。

次摩耶一人明菩萨行体亦集。

末慈氏一人明行果究竟。

前十阶者。

即是十地之别名也。

然此地德皆是体证无漏自在无碍返迹重昏尘所不辱仪相。

是於故此十阶之知识皆以夜天为名。

既言无漏。

则是入佛境界。

不离本处。

理在决定。

故所住处皆在阎浮。

及摩竭不远等也。

法名成就菩萨光明普照诸法坏散众生愚痴法门者。

即是初地智慧之自在也。

  就夜天答初问中。

初问中初则显其问合。

二我已成就已下正答已证法体差别。

三善男子我於恶众生已下广明已证行相不同。

就此广明行相中。

初长行。

后偈颂。

就长行中。

初明大慈与乐。

二善男子我常如是思惟已下明拔水陆暗溺之苦。

三我为一切众生已下明能化物除结断集。

四若有众生迷於十方已下明济以道益。

五善男子我见贫苦已下谓能令众生克灭满足。

若总而束之。

则初之三句明慈悲具足成光明之用。

余之二门明化众生修道克灭成坏敬之能也。

  就重颂二十一偈中。

初五偈劝修四无量。

余十六偈劝修六根及与通明。

成法身净报除苦克灭。

以出长夜之滞也。

次第二问又近者。

盖明初地已上真寂缘起妙出始终。

故偏有此问。

不同前三十之知识也。

  就答中。

初明过去久修。

先际行立。

以答发心之早晚。

二善男子尔时玉女岂异人乎已下明会通。

更修彰后际德备。

以酬得法之时节。

既能二际之行。

具摄在己。

则便古今平等。

妙出始终。

成无之久。

无近之近。

自在毕竟也。

自下知识久近之义。

例如此判。

若明成行之位阶降之相以释者。

则义亦无嫌也。

我唯知此已下彰高推有在。

次善财以偈赞叹者。

明解顺虚宗。

自幸利深。

仰赞供养酬恩故也。

此亦彰得法之浅深获利之阶降然矣。

  就赞辞十偈中。初四偈明彼夜天报身圆满三业清净。次三偈明三业自在说无穷以彰极妙也。

  阎浮提内有摩竭国有夜天名甚深妙德第三十二

  法名成就菩萨寂灭定乐精进法门者。

即是二地进修之始相也。

就设敬既周自陈来意中。

但有一问一答。

略无久近之问。

寔以此位相是修道之初行浅非深故也。

就初答中。

初则显前问合。

二善男子菩萨成就十法已下正酬其问。

就此正酬其问中。

初则泛举十法劝令修行。

二善男子我已成就已下正明夜天说所证以答善财。

就十法中。

初五句明定慧行成见於如来体相用益。

五身之别。

大光明海。

度脱众生者。

亦是益中之义也。

次一一毛孔已下五门。

明见佛行成三业自在化用之法门也。

就说己所证以答善财中。

初明澄心真定境无不现。

二善男子我如是了知已下明定心既净则静无不顺通无不备之义。

三善男子我如是修习已下明定德既备遂善巧方便返迹尘中。

随机广化缘无不益义。

就更示高位中亦一长行二偈颂。

就重颂十三偈中。

初一偈总明定行自在能见於佛。

次十一偈明所见之佛德相差别。

末后一偈颂前高推有在。

就德相中。

初三偈明三业为佛体。

余八偈明三业无碍利益无穷。

若通颂前答者。

则义亦无嫌也。

  去此不远如来右面有夜天名善目观察众生第三十三

  法名正受普光喜幢法门者。

即是三地定行之别名也。

就第二顺教修行中。

初明辞退标心居定。

二尔时已下正明顺教修行之相。

三尔时善财法诣已下明顺教行成达到之义。

就第二顺教修行中。

初善财起自力方便。

二时喜目已下明善财得他力方便。

三尔时善财即时已下明自他两力既具。

则摄成己用成行之义也。

就第五自陈来意中。

有三问答。

初一问答者。

明息乱归定。

具无问之问无答之答。

故乃善财见彼即当问也。

正受菩萨普光三昧即是其答。

此亦即是见净土法身之两义也。

就此答中。

初明定体。

次一切毛已下明於定用。

就此用中。

初明定出十度成利他之行。

二显现喜目已下明自利行德亦唯十度。

三出无量身云已下明自他行成能兴供养顺佛之义。

四从为一切众生现喜目已下明摄成己德见佛不舍。

以成化益之义。

五彼一一身云已下明时众获利显其夜天说法不虚之义。

六尔时善财童子皆得见用如上已下明其善财闻法成行荷恩以仰赞。

就赞辞中。

初六偈明其夜天应法及报三身具足自在无碍。

以成知识之行。

次四偈明三身既具能出天云供养诸佛普贤行备故成知识也。

就第二答中。

初九十八偈半明始修方便。

次偈后长行明会通今古。

显终行亦备。

就九十八偈半中。

初二十五偈答发心之请。

就此答发心中。

初七偈明过去发心受身处所。

次我时已下十二偈明报身清净夜感奇梦。

次我时觉大王已下六偈正明因梦向佛成发心之义。

二从是已下七十三偈半答於第二几时之问。

就中初五十佛明地前方便。

次有十佛明见道行立。

谓八正是也。

余之四十佛明托之供养得无生法忍。

末后二偈结成究竟。

然此三地者。

是世间行。

终得无漏光明。

故乃还寄久近之问。

以邪行成之毕竟也。

  於此众中主夜天名妙德救护众生第三十四

  法名教化一切众生世间法门者。

即是四地之别名也。

就设敬既周自陈来意中。

初一问一答明於法体。

二尔时善财偈赞已下有三问答。

明於法名及证之早晚并得证之方。

就初问答中。

盖有答文而无问辞。

谓诣夜天所者。

即是问也。

就答中。

初明为现三昧显无说说。

二尔时善财即得已下明於善财以无问问证入前境摄成己行。

三尔时善财见彼夜天已下明於善财庆己所得礼拜仰观。

四尔时夜天已下明於夜天显化事周摄用归本之义。

五尔时善财已下明於善财偈赞以美其德。

就第二证入前境中。

初明摄法成定。

次得此三时已下明定成有用。

就此用中。

初明器世间相。

如是等一切世界已下是众生世间相。

满大愿力故已下明智正觉世间相。

就器世间中。

初明知尘。

即世间体也。

次如是等已下明於知界。

即世间相也。

三悉见五已下明於知道。

即世间用也。

彼诸等者。

犹道中差别也。

就众生世间中。

初则牒前界趣为现身之所。

二见彼夜天已下明於夜天随处现身。

三为地狱已下明现身除苦成益之相。

就此成答中。

谓初化五道以成益。

又复已下明济三界以生利也。

为欲界者。

盖简龙居人以邪人道。

守界义强故也。

故为人也。

一畏中。

初一是总。

余者名别。

次如是已下明总别两门畏无不摄也。

就别明畏中。

初六畏明信中有碍。

次失菩提心已下四畏明住中有失。

三生死畏已下八畏明行中有损。

四诸贪已下两畏明回向有妨。

就智正觉十七句中。

初十一句明自分智相。

次在一切佛已下六句明他分智相。

又此二中。

各光明自利。

后说利他。

悲者利他也。

心海者利他也。

就二十偈半中。

初十二偈半叹於夜天三业德备。

次八偈庆已所成三种世间行成自在。

以显知识之德备也。

  就第二问答中。

亦初问后答。

名为何等者。

问其法。

名之如者。

请得证早晚。

修行何者。

谘於显证之具。

所以兴此问者。

盖欲自长神心同证无二故也。

就答中有长行及偈。

就长行中。

初明法深平等妙息名答。

次谛听已下明率己智力就因喻以广酬。

前妙息名答中。

初此处甚深者是总。

次一切已下是别。

就此别中。

初对下人不证以显其深。

二何以故已下据上人能知以成深义。

就上人所知中。

初四句明此深法是他利大人之境界。

次一切佛剎四句明此深法是自利大人之所安心也。

就广酬中。

初则答前二问。

二从善男子我已庄严具已下明以事佛善根。

为得理方便。

答于第三何行同也。

就答前二问中。

初则酬於法名。

次时彼女人已下答第二问。

三则会通也。

就前答名中。

初出世界差别。

明妙德幢修行成佛度人因缘。

二尔时普贤已下明普贤助化令息慢平等得法名之义。

就前世界差别妙德佛度人因缘中。

初则略明听说之义。

次往古已下正明说相。

就此说相中。

初说时节世界差别之相。

次时彼城中已下明於轮王出世为佛施主之义。

三时彼城北已下正明如来出现世间度人之义。

就此如来出现世间度人之中。

初明净土光现。

二最初妙德幢佛已下明法身随出度生之义。

就此段中。

初明妙德尊号备建。

二为化众生已下十二句。

明於如来放光名缘。

三尔时众生已下明有缘皆集。

四尔时妙德幢已下正明如来随机说法度人之义也。

就第二召集有缘中。

初明放光。

次满七日已下明於动地。

就放光中。

初十二句别明放光。

次佛子已下总结前光成益之义。

十放光者。

即是十句。

又七日为一句。

次称情为一句故。

乃先后句有十二也。

满七日者。

谓七日之中。

放此十二光也。

就有缘皆集中。

初明从众见净土以赴道场。

次一切金刚已下明向佛心净事成道用。

谓成身口与意三业供养也。

若言观佛精成瑞相先现者。

则义亦无嫌也菩萨者即众生世间也。

就第四随机说法中。

初明如来称根授药。

次令无量已下二十句明授如成益。

三何以故已下释成能益义。

就二十句中。

初两句明人天行相。

次一句明二乘行相。

次十七句明大乘行相。

然凡夫善弱。

理无自固。

故乃文中阙无立号。

小大两门。

体是无漏。

缘所不坏。

故乃文中并安立秤也。

就大乘行相十七句中。

初四句明於信相。

次平等三句明於住相。

次方便三句明於行相。

次菩提心三句明於回向。

次无量众四句明十地行相。

就第二普贤助化中。

初明普贤随机显化。

二时彼众生见已下明机随化转除慢之义。

妙身者身业化也。

大王当知者。

口业化也。

即是神通相粗。

唯被下。

从口业是妙化兼上哲也。

就第二机随化转中。

初明下情寻伏。

次时彼圣王已下明上哲向顺。

就此向顺中。

初明王升虚空告及兆民。

次尔时已下正明轮王共众趣佛成离慢方便。

三尔时妙德眼女已下明方便行成入佛境界除慢究竟得法之义。

就告及兆民十偈中。

初一偈举佛德胜出劝众疾往。

二无量一偈明圣出甚希故须速往。

三普见三偈明於如来心行殊胜故须速往。

次无量四偈明於如来益世不空故须疾往。

五各辨一偈正教大众各辨所赍发於胜心。

为疾往之仪。

就第三除慢究竟之义中。

初明妙德以已上珍仰事如来。

次於虚空中已下明奉心纯净事转更妙。

三於其盖中已下明更妙故圆净真土境现心目。

四尔时妙德幢佛已下正明见佛闻法除慢究竟得法名之义。

就净土门中。

初明同体净。

次又见彼一一已下明自在净相。

三时彼女人已下相见而成益也。

卢舍那者上首功德也。

劫者劫世界也。

一一者总明自在也。

种种已下二十句别明也。

此亦相同十世界海也。

就第四见佛闻法中。

初明见佛说经。

次时彼女人已下明闻法得定。

三复得三昧心已下有三十四心。

明得定故心净。

四如是等心已下明心净故证法自在。

五出普贤已下明证法故普贤行成。

就得定中。

初则总明得定显教并利益之相。

次所谓已下有十二三昧。

别明定相。

次得如是已下明结归前数。

就十二门中。

初五自利。

次七利他。

就心净中。

初八心明智方便心。

次一切无着已下七心明断方便心。

如来等者断贪之始。

爱念等者除瞋之始。

三无疲倦已下六心明依前智心成自利行也。

四分别一切已下六心明依前断心成利他行也。

五向佛已下七心明自他淳熟成佛尽行相。

故自在法门之中。

亦有总别及结三句之别也。

我为夜天等十种受生者。

盖明夜天倒说地前得方力。

故虽径六道种性。

不坏见佛闻法。

而无暂废也。

就重颂三十八偈半中。

初一偈颂前法深绝名之义。

余三十七偈半广颂因喻。

就中有一百一十佛者。

盖欲自明彼诸佛广兴供养行成建立自在之义。

  於此道场去我不远夜天名寂静音第三十五

  法名菩萨无量欢喜庄严法门者。

即是五地难胜之法也。

就设敬既周自陈来意中。

初一问答明略说显体门。

二此法门者已下明广说显相门。

三为久如已下一问答明体相融同妙出隐显始终平等义。

就立相四门中。

一问所作者问其力用。

二境界云何者问会境界之分齐。

三何等方便者问得境之解。

四为何等行者问成解之行也。

就答为何所作中。

初则就己智力说法度人以显法门力用之相。

二善男子我以如是等已下明言义既周结皈化门以成称机。

欢喜法门之用义也。

就前段中。

初明令物修法身之行。

二为贫穷者已下明其化物成净土之行。

就法身行中。

初九心者明於化人成信地之行。

二善男子我为众生已下明十波罗蜜成正行之义。

色声等者。

令物离着成布施之行。

若见在家等者。

明令物离过成戒度之行。

清净色等者。

犹百三十不共法。

即是佛尽之行相也。

清净藏等者。

犹是莲华藏净土之名别也。

为贪欲等已下正明化物修净土因行之相。

  就答第二境界问中。

初一句观菩萨功德因行法门。

次又善男子已下十句明观诸佛功德果行法门。

三起者非起已下明境出自中非从外来以成真观之义。

四佛子已下明言义既毕结酬前问之义。

就菩萨功德中。

初明境别不同。

次我见已下明境成心用调柔清净之义。

下观佛功德。

例同此判。

就前境界差别中。

初总后别。

就其别中。

初十八句明观上首功德。

次种种诸大众已下明观着属功德。

就前上首中。

初七句明法身功德。

次妙庄严已下十一句明报身功德。

又此二中各有三业之别。

诸道者意业也。

超度等者意业也。

夫论佛身。

其唯色光及云三相之别。

此即三身之殊义也。

以成真观中。

起者一句明智从内现也。

得等六句明境非外来也。

何以故已下举法非事释前心境非外之义也。

非入者非香也。

非度者非法也。

非漏者非味也。

  次佛子此法门者无量无边已下是答第三问相。

盖显法相虽深可奇因喻以陈故。

名曰方便。

若以善巧相成名曰方便者。

则义亦无嫌。

故此答中。

初之九句明法门天真诠所不及。

次此法门者非生一切诸法已下有二十二门。

正明就喻显说被时成方便之义。

三如此诸喻已下略明法喻相显。

以成方便之相也。

究竟方便者。

犹此法善巧成也。

此即九中之总句。

余八句者。

谓一真。

二常。

三深。

四广。

五坚。

六遍。

七则统摄。

八则最上而无二也。

就二十二门中。

初三门明自利方便法。

次大地五门明利他方便法。

三须弥三门明自利行成法。

四庆云七句明利他行成法也。

五树王五句明自他无碍佛尽之法也。

  次尔时善财已下答第四问也。

就此答中。

初则直明十行。

二菩萨已下明将行显真成起具之义。

就前直明十法中。

复有举辨与结三句之义也。

夫言起得净成者。

犹似闻思修证也。

  就答久近中。

初长行。

后偈颂。

就长行中。

亦初明时节。

二辨世界。

三论施主。

四明佛出。

五明值佛发心之义。

就此第五值佛发心中。

初明遇佛高发胜心为受法之本。

次彼道场上已下广明见佛闻法长养心清净之义。

三善男子已下明命机结酬劝修之义。

就第二广明见佛中。

初说往劫闻法次第。

次於彼佛剎已下论於此劫得法先后。

就说往劫中。

初九佛别明见佛得法。

次佛子已下牒前显后。

显受生交回报无定据。

而恒见佛闻法长道心而不废也。

就论此劫中。

初则牒前显后。

面奉三佛为证法方便。

次见卢舍那已下明方便既熟妙穷法界自在无碍也。

就此段中。

初明见佛。

次复得已下明於得法。

三得法门已下明得法故成胜用方便广受大法起行之义。

就此胜用方便中。

初明於十方佛所听受正法。

次又见卢舍那已下明於此方真身佛所听受正法。

三又复见彼已下明於此方化身佛所听受正法。

四出生已下明受法行成智用自在。

五得圆满智地已下明宿命智具妙穷佛境。

六於念念中已下总明宿智知佛始终究竟之义。

明智者修慧也。

观察者证慧也。

就第四智用自在中。

初一句总明智用。

次於一一已下十一句别明用相。

就别明中。

初两句明闻慧之用。

次摄取三句思慧之用。

次逮得三句明修慧之用。

次见一切佛三句明证智之用。

就第五宿命通中。

初则总明通体。

次知无量已下别明通相。

就此别明中。

初六句明知佛行。

谓初之一句明知本。

则摄五也愿则略无。

故乃文中唯有六句也。

次菩萨诸地已下八句明知诸佛地位阶降三知无量佛为菩萨时出世佛剎海已下四句明知诸佛佛尽行相也。

  就重颂十偈中。

初三偈观於善财起修方便。

余七偈颂已所行久近之义。

就更示高位中。

初明夜天自分诲周。

更推高德以示善财胜修之妙轨。

二尔时善财已下明其善财既蒙指授荷恩以仰赞。

就偈中。

初一偈明自幸业深来有所遇。

以五偈正叹前德无相而相。

随世以成化。

次四偈叹其能说以法益我。

  道场上如来众中夜天名妙德守护诸城第三十六

  法名妙德自在音声法门。

即是六地般若真筌之教法也。

就设敬既周自陈来意中。

初问答明入证之仪。

第二问答明证无证相妙出始终。

就答诸问中。

初则叹其问合。

二善男子我已成就已下正答所问。

就正答中。

初则答以化教法门。

二法施已下明行教法门。

三我以十行已下答以道法。

四佛子我如是已下酬以德法门。

就初化教法门中。

初则总明化德。

次於一切法已下别明化德。

就此别明中。

初明护烦恼心。

次安住已下明深念心也。

得一切利已下明求一切智心也。

长养等者。

明师德成立也。

净日者。

明智净故成师也。

等心者。

明心净故成师也。

断一切者。

行净故成师也。

就第二行教法门中。

初则总明行法。

以出生已下别明行法。

三佛子已下对机结酬益世之义也。

能专求者。

佛尽智也。

故答久近中。

初长行。

后偈颂。

就长行中。

谓始於初唱。

终於悉现在前已来。

明始起因行。

二岂异人乎已下明会通。

以显终行。

此则举始以成终。

故乃会通成在终门也。

就重颂十四偈中。

初二偈叹法深以为心本。

余十二偈颂因果二行也。

就善财荷恩仰赞夜天十四偈中。

初六偈明彼夜天自利利他二种方便心成之义。

次二偈明心既成立则师德具足。

次六偈明心净无垢内照圆明师智亦具。

然此德智二门相并是用。

故乃文中皆以同佛为叹辞也。

  此佛众中夜天名开敷树华第三十七

  法门名无量欢喜知足光明法门者。

即是七地功用行极智照无碍也。

就设敬既周自陈来意中。

初一问答明无量法体。

第二问答明前体用托缘始终修成之义。

就答第二境界问中。

初就如来极果明此法门力用自在成益之相。

二从佛子我入已下正依已证以显法力。

就初句中。

如来方便者。

正明佛力能益众生。

若有等者。

明前品得利由於如来以显圣力。

一切悉蒙者。

牒结以显力义也。

就正依已证以显法力中。

初则略明自己入此法故。

洞穷舍那本业因缘。

二善男子我知已下广辨知相。

三佛子以如是等无量法已下结归所明之旨。

四以如是等已下结入善巧大用自在同佛之义。

就第二广辨知相中初知如来在於往过教化众生起离着之心。

成地前方便。

二佛子卢舍那已下明佛前世化度群品。

令入证地正旨之义。

就前句中。

初明令物得离相实解除烦恼鄣。

二具足成就大慈已下谓令众生解成行立断於业碍。

三成就通力已下明以三轮广化众生。

剪灭报鄣苦碍之义。

教化成就一切已下口业也。

一切劫者意业也。

悉能遍游已下明前三业无碍自在故能益物也。

分别名口业也。

於念念中者。

是意业随智也。

  就答久近中。

初明听说分齐因果之义。

二从佛子往古已下正就因喻广。

答其相岐。

此两中各有长行及偈二周之别。

就前长行中。

初明法深难说难闻二乘不恻之。

二除佛神力已下明自他二力具足无缺方能说闻。

三何以故已下释成难说难闻而复得说得闻之义。

难知是总。

余五句是别。

  就重颂二十一偈半中。

初五偈颂前总说。

就中。

初一偈颂前难知。

次四偈明出四心颂前五句别相之义。

次出生九偈颂自他二力具足无缺心如金刚故成说闻之义。

次了达五偈半正明法是佛智故。

乃难说难闻颂前。

何以故已下释成之义。

次善财二偈正明审机来有所遭。

宜当懃修。

勿得懈怠以自失也。

  就正答长行中亦初辨二会通。

就前辨相中。

初寄轮王明胜修行具。

二诧宝光明女明内行。

亦集资成於外。

三王施女衣已下明外资於内。

就前轮王中。

初出轮王国土因缘。

二明轮王对苦以修十悲。

三则修行大舍。

就出轮王国土因缘中。

初明时节及世界名号。

二明诸佛兴世三辨世界相貌。

四明轮王御时泽沾兆庶。

五明世薄情浮众苦普集闻及大王之义。

就明轮王对苦兴悲中。

初则总明对苦悲无不集。

次即发已下明且随化相略论十也。

所言十者。

一明无信之苦。

二明贪瞋之苦。

三明无常故苦。

四恐怖故苦。

五见疑故苦。

六无明故苦。

七邪命故苦。

八爱缚故苦。

九无目故苦。

十不调故苦。

夫此十中。

谓初之三句明欲求众生。

次三句明有求众生。

余之四句明妄梵二求也。

就第三修行大舍中。

初则命及前田许施不违。

次即时已下明广列所施相貌不同。

三时城东门已下明地处平正属行施之所。

四时彼大王已下明王报清净施主德备。

五尔时阎浮已下明众田悉集。

六时王见已欢喜已下明良田既至喜不自胜。

七复次佛子已下明正对前田敬心离慢行施之义。

今施汝等者。

谓更列胜财。

故异於前也。

帝释等者。

譬於乐胜。

孝子喻者。

邪於喜妙。

次何以故已下释成喜妙。

谓由施故成此等行。

故须喜也。

入一切等者。

明功用行。

相入深等者。

明无功用行相。

  就宝光明女赞辞五十二偈中。

盖直颂王德具足圆满。

亦不一一专颂上事。

就中。

初八偈颂王正报德具生能除灾。

二往昔诸群生已下十七偈明大王德备有所沾益。

故能除灾以生物行。

三王父名净光已下二十六偈明轮王德具能踵继先王之业不坠之义。

末一偈明其天女自迷己怀有庆遭之美也。

净饭王者。

犹大方便智也。

摩耶者。

犹大愿力也。

夜天重颂十偈者。

盖颂前所见往遇之事。

就中。

初二偈明天眼相具。

故有所见。

次二偈明天耳相。

故有所闻。

次五偈显宿命相具。

故有所见。

末后一偈结已成颂劝修之义也。

  於此道场有夜天名愿勇光明守护众生第三十八

  法名随应化觉悟众生长养善根者。

即是八地净佛国土之教化也。

摩尼王网罗覆身者。

盖显报行具足故也。

就此报行具足十九身中。

初一具本。

余者是末。

又就末中。

初六身就自分德备以明身具。

次诣诸佛已下五身。

据他分报满以显身相。

三除灭已下七身依自他两分毕竟之德。

以辨身义。

就设敬既周自陈来意中。

初明设敬。

既周妙合无生得证满足。

二尔时善财说偈已下寄问答之门。

广显得证之相也。

就前得证中。

初得十心者。

即是无生法忍。

第二得菩萨共法者。

即是胜行之差别也。

三明善财重颂庆己所遭更请摄护兴报恩之义。

就第二胜行中。

初明善财观彼夜天得微尘共法。

是即举数显体门。

二所谓已下列名已广说。

三得如是等已下。

明辨相既周结成统摄无外之义。

就广说八十四门中。

初二十二门明胜行之体。

次大慈共法已下终於不退智共法有四十七门。

明胜行之相进修差别。

三从受生共法已下竟此段有十五门。

明於胜行体相既具则大用自在无碍之义。

此亦是三时之别门也。

就前胜行体中。

初四门明自行方便。

次诸根共法已下六门明他利方便。

三清净色自共法已下竟此段。

明自他缘起三业自在成用之义。

谓辨才共法已下是口业相也。

净德共法已下意业相也。

就胜行相中。

初六门用利他方便心。

次诣一切佛共法已下三门明自利方便心。

三教化共法已下六门明利他方便行。

四深入共法已下五门明自利方便行。

五不退共法已下三门明利他行成。

六满一切佛剎细已下九门明自利行成。

七方便共法已下竟此段。

明自他行极自在之义。

就此自在中。

谓自在是总。

余句是别。

就其别中。

境界者法自在。

修行等者业自在。

安住等者心自在。

尽未来劫者愿自在。

信者信自在。

长养等者犹智自在。

之别名也。

就第三胜行大用自在中。

初应化一句总明其用。

次住共法已下别明其用。

就别明中。

初二句明智无不集。

次无着二句明慧亦圆满。

三容等三句明身业行成。

四陀罗尼两句明口业亦备。

五深入两句显意业复建。

六明净共法已下四句明三业随智进止自在益世不虚之义。

就善财重颂中。

初三偈颂前十心及于共法得成行之义。

次二偈仰求更释。

次四偈明更释有益故须求也。

末一偈结知识恩深报在无穷之义。

  就第二段中。

一何等者问其名。

二发道心者问其因。

三久如者问景行也。

问既有三。

则答之节数。

义亦同矣。

就答初问中。

初言此法门者。

正答法名。

二善男子我入此已下广明法门力用之相。

就此广显中。

初明法出生灭无色可色。

二而能显现无量诸色已下正明体虽非色。

然其随化则无色不色以成觉悟长养之义也。

非一异者。

犹本末无碍也。

就无色非色中。

初一句总说。

二所谓已下广辨其相应有百句之别义。

三佛子我住此已下明结成在我用无不备也。

就百句中。

初二十句明自利行体。

二随应现前色已下六句明利他行体。

三非比非无比已下十四句明自利行修。

四令一切众生已下十三句明利他行修。

五从寂静色已下十六句明自利行用。

六从悦众生眼色已下十六句明利他行用。

七从放一切光明色已下。

明普贤身色建立满足自他无碍。

八於念念中已下明大用自在像无不现也。

  就答第二问中。

初则略明听说取舍之义。

二从佛子乃往古已下明广就因喻辨於得法早晚之义。

就前略明中。

初明久近难说劝众令舍。

以佛子已下明说在於粗劝众令取。

就前劝众令舍中。

初一喻明理无久近而从缘离妄故有久近。

第二喻者。

明从缘久近。

即非久近。

如似日现而无现相也。

此之两理皆就日为况。

明教智具足超出自本灭发之义。

三海喻者。

明三际平等证非外来妙绝始显之义。

四虚空喻者。

明成坏自彼。

五化人喻者。

明忧喜非我。

此等二喻明不住真道。

成由理出。

故乃寂灭於久近也。

若言一者。

去无去相。

二者来无来相。

三者度无度相。

四者持无持相。

五者有无有相者。

则义亦通矣。

就第二广说门中。

初托受报次第明於往世起行次第得法时节及发心久近之相。

二尔时太子岂异人乎已下明会通更修长养前心转胜之义。

三明重颂。

就此重颂三十六偈中。

初一偈略明听说之义。

次十八偈正颂受报起行得法时节也。

三一切诸导师已下颂於会通更修之义。

成佛之问略无别答。

寔以此经所明修行随所分证。

皆成大觉。

故乃文中更无谠谠之酬答也。

  此阎浮提有园林名流弥尼有夜无名妙德圆满三十九

  法名受生自在法门者。

即是第九善慧舍於八地五生自在终共法云。

成正觉之别义也。

又从八地入於九地相在稍难故。

复更须渐渐游行也。

就设敬既周自陈来意中。

初问答明受生行体次第。

二问答明受生之行力用分齐。

第三问答明行成久近。

就答初问中。

初总举十数略叹功能。

二何等为十已下假征以列名。

三何等为供养一切佛已下一一广说。

四住是菩萨已下就人总结。

以明功用之义。

五时彼林天已下重颂六偈。

后少文结也。

就十门中。

初供养一句总。

余九是别。

就别中。

一发心。

二观察寂灭。

三直心。

四普照一切藏。

此之四句明先际行立。

余生佛家一。

光明力二。

萨婆若三。

法界教化四。

精进五。

此之五行显后际行备。

夫论广说者各既有十。

则文亦同。

尔就办供养中。

复有征辨与结三句之殊。

下九例同。

就初辨相中。

初明利养。

供养无量者明香花。

供养积集者明修行。

供养自下辨相中。

句数增减。

亦义在无定也。

就辨发心中。

初则总明发心。

次起大悲已下十心别明心相。

三如是等已下总结前心成受生之义。

悲者利他方便。

值遇者自利方便。

大悲者利他心。

成离謟曲者自利心。

成发大愿者。

自他淳熟也。

就辨观察九心中。

法海者解心法门也。

不疲等者。

戒行法门也。

出生者慧行法门也。

普贤已下明毕竟法门也。

就辨直心中。

直心一句。

深入一句。

深心三句。

皆一切四句。

何一切五句。

趣诸六句。

离垢七句。

长养八句。

散怀九句。

悉为十句也。

次第可知。

就辨普照一切中。

初则总明方便缘无不照。

次贫已下十句正明前缘行相差别。

谓十度是也。

就生佛家辨相中。

生诸一句。

同三世二句。

同诸善根三句。

同诸佛法四句。

远离五句。

长养六句。

得佛七句。

随所八句。

不舍大愿九句。

闻法十句也。

就光明力辨相中。

深入一句。

遍游二句。

供养三句。

无疲四句。

知一切五句。

成就六句。

知一切七句。

知一切佛八句。

悉究竟说一句法九句也。

就萨婆若辨相中。

童子身一句。

於无量二句。

究竟三句。

入不可坏四句。

得非境界五句。

於无量中六句。

知诸世界七句。

分别一切八句也。

就法界教化辨相中。

佛剎一句。

究竟二句。

悉行三句。

应受四句。

善能五句。

净智慧六句也。

就精进辨相中。

灌顶一句。

一切世界二句。

悉地三句。

修菩萨行四句。

知诸众生五句。

知三世六句。

知法次第七句。

知一切劫八句。

随应九句。

次第转正法轮十句也。

庄严者身业也。

转法轮者口业也。

住诸法门者意业也。

就重颂十偈中。

初一偈颂供养。

第二偈颂发心。

第三偈颂观察。

第四偈颂直心。

第五偈颂普照一切藏。

第六偈颂如生如来家。

第七偈颂光明力。

第八偈颂萨婆若。

第九偈颂法界化。

第十偈颂勇猛。

就答第二门问中。

初明夜天自引己生以显当来菩萨生之力用有十种瑞相。

二佛子摩耶夫人已下就现在受生以显瑞相。

三佛子我一念已下结德属己。

以显己德自在无碍也。

就摩耶夫人中。

初举十光明召集有缘。

二从佛子於此林中已下正明受生之时自在无碍以显受生法门力用之义。

三从佛子摩耶夫人生菩萨时已下正明夫人生菩萨时显现炳然而无生相之相义。

四从佛子我一念已下明夜天自说一知一切知自在之义。

就第二受生之时自在无碍中。

初则就处总举受生自在之数。

次何等已下假征以广说。

就此广说中。

初一明外有所集。

第二明内有所容。

次三四五六明身有所现。

次七八及九明身有所出。

第十一门明报有所感。

谓净土琳琅炳着目前也。

就所现中。

谓初显菩萨供养诸佛听闻正法。

次城邑等者。

明依闻起行。

次其身等者。

明行已得报。

次布施等者。

明报既具足。

则果亦清净也。

就答第三问中。

初长行。

后偈颂。

就长行中。

初辨随缘受生起行之相。

二会通以显更备也。

  就重颂中。有二十三偈半。还颂前事。初一偈略明听说之仪。以九偈半颂前起行次第。次十二偈颂会通之文。末一偈结显无穷义也。

  迦毗罗城有释迦女名瞿夷四十

  法名游生死中者。

犹是园林游戏门。

此即法云之德自在之别义也。

就此知识中。

初明辞退有所趣向。

二正念已下明顺法修行正趣高人。

三升堂已周遍推求已下明行不虚行得瞩尊颜。

四从尔时善财五体头地已下明到已设敬。

五从礼已合掌已下明设敬既周正陈来意。

六则更推有在。

文显可知也。

就第二顺法修行正趣高人中。

初明善财念法以进趣。

二尔时彼天已下明离忧妙德天为不请之友。

助显瞿夷来迎善财令进修方便不倦之义。

善财答言已下明其善财蒙眷心畅。

略陈已坏以为进趣之行也。

四尔时善财将升法堂已下明其善财进趣行成为妙德大天散花说偈供养之义。

就十偈中。

初二偈明善财人胜故难遇。

次三偈明人胜由於心妙。

次二偈明心净故成行。

次譬如三偈明行成故大夫志立见佛不久。

五偈后俱升法堂者。

明内外相资同证无差也。

  就第五正陈来意中。

初一问答明行体。

第二问答邪法之力用。

第三问答明行成德位阶降之义。

就答初问中。

一长行。

二偈颂。

三结归所宗。

谓一切菩萨法海法门也。

就长行中。

一叹其问合。

诫听以许说。

二善男子已下正说。

就正说中。

初十句明普贤行集。

次十句明习近之方。

谓行成由於友立。

就普贤行中。

一举数以显无碍。

二辨相。

三是为已下结成无碍之义。

就重颂十三偈中。

初依善知识一行有两偈颂。

第十远离生死有三偈颂中。

问八行各有一偈。

故有十三也。

一念皆能诣者。

颂心常乐住也。

就答第二问中。

初明入法成智无法不知。

二何以故已下举理释成明法力故然也。

就初句中。

初明知此世间自土之法。

二如此娑婆已下明知境无边谓他国之法。

就知自土法中。

初知有为法。

二彼诸劫中已下知无为法。

三知彼眷属诸菩萨已下明自体缘起法。

就此自体缘起中。

初发心者十住法成就等者十行法。

种种等者回向法也。

诸地等者十地法也。

圆满等者是地果之别义也。

就地体中。

自在者是总句。

余者是别句。

摄智等者利他行。

诸住者自他不二也。

自在行等者摄报果也。

修习行者愿智果也。

就答第三问中。

初明随处受身起行之相。

二尔时太子岂异人乎已下明会通不二。

三彼佛灭后已下明见佛闻法更起胜修方便成普贤之行。

四佛子我唯知此已下明自知己心知法分齐。

五重颂。

就前段中。

初明一切宝主王。

在家果备。

生好太子。

纳於胜妻。

共见如来成信心方便义。

二时彼太子与诸眷属礼彼如来已下明太子生信化。

及太王令修出家果。

使太子升位。

得广修福行之义。

就太子纳妻中。

初明因其入园迭相召问为进修方便。

二彼女人闻是已下正明太子与女婚姻礼备相资无二之义。

三尔时太子闻彼如来已下正明夫妻相资行成见佛闻法悟道之义。

就婚姻礼备相资无二中。

初十偈明女自陈情叹述太子求纳之义。

次十一偈明太子问女能生定属。

更立道契。

以显自己不直在情而已。

次二十四偈明女母代陈颂於己女从生福果报。

并陈女之志行。

显堪为妻妇义在无疑。

盖能知女者。

唯母故也。

四尔时太子答言善哉已下明取心虽定宜更陈道节。

以显先难后易。

次七偈半重颂前义。

更无别也。

五时女答言已下十四偈明女自申心显所求处。

大小苦甘受不违之义也。

就第三见佛闻法中。

初明太子闻佛出世。

以衣与妻欲显将行之义。

二时彼女母已下十偈明女母见太子分衣与女欲共去见佛。

乃自陈己心嫂女。

得处愿毕之义。

三时彼太子已下正明进路见佛闻法得益之相也。

就重颂中。

初一偈颂善财德妙。

故欲摄取。

次二十偈颂。

前受报起行因缘。

次十一偈颂见佛闻法。

起胜修方便。

成普贤行义。

末一偈颂前仰推会通之文。

无别颂也。

  此迦毗罗城摩耶夫人四十一

  此一知识明菩萨行体。

盖寄摩耶夫人大幻自在妙慧平等证教两智。

以为菩萨十地之体实而教证两智生佛之功义。

在无缺。

故乃持就摩耶佛母以显。

就此文中。

初明辞退。

二作如是念已下退已进行。

三尔时善财答罗剎已下明行成故得见知识。

四尔时见摩耶夫人有如是等已下明见已设敬。

五白言大圣已下明自陈来意。

以显大幻之法门。

六则高推有在。

就退己进行中。

初作如是念者。

明惆量见人闻法之方。

二宝眼天已下明圣人向化不违前念之义。

就初见人闻法之方中。

初明善财心怀进退兴难遇之念。

二从善知识者已下正明知识法身清净难见之相。

三如是等已下牒前真身。

明见唯普贤。

显己智弱见在不易之义。

凡真身而言。

略有十九。

谓初之四身正明法界缘起成真身之义。

二非生灭已下四身明身非无常是故真也。

三一切诸相已下三身明身非情相是故真也。

四无穷尽已下四身明非无常故则与后际等住出於情见。

五如净日已下四身明身非情相故而无相不相以成身也。

善业化者报身也。

持佛者应身也。

如意者应之别用也。

生灭犹始终。

来去犹往还。

虚实犹真伪。

聚散者离合之别名也。

就圣人向化中。

初托宝眼明见理分明心因具足。

二法妙德天明依心生解。

三善眼罗剎者。

显依解成行。

此三具足则见反之行具也。

若就断除三鄣以辨其相者。

则义亦通矣。

就前心因中。

有二十四城。

初二城明护烦恼护小乘心因具足。

次九城明依前心因修起十度。

先后二际自利之行。

次广心九城明自利既树则他利亦备。

次心城自在力已下四城明自他无碍。

就依解兴行中。

初之十门明戒行具足。

谓直心者。

正是戒行之别名。

次十法明依戒成宗三昧是也。

  就第三行成故见知识中。

初则答前善说更请所行。

二答言已下正明罗剎略酬真空以显去道。

三尔时善财随顺其教已下明顺旨解成得有所见。

凡言去道者。

义在前境。

故异於前行者也。

夫论所见。

其唯净土之与法身。

二门之别也。

若据三种世间。

已明所见者。

则义亦无嫌。

谓尔时善财见如是等种种色见已下。

是智正觉世间也。

就众生间世中。

初则举前依报。

以显正报圆满之义。

次具净色身已下广明正报身相差别。

三尔时善财见摩那夫人已下总牒前身。

明於随用非一之义也。

就前第二身相差别中。

初则随行差别。

广明身相有五十不同。

二如是色非色已下总摄前身。

明要唯五阴更无别也。

就五十身中。

初二十四身直就身体以显身相。

二从不虚色身已下五身就身相差别以显身义。

三一相色身已下十身据身用差别以明身义。

四从无所依色身已下十一身托利益差别以显身义也。

又体相及用相非对栈。

故乃文中皆先明身体。

后显离诠。

言道不及。

若论益也。

则迹乱尘中。

事在无恒。

故乃说家直辨身相。

不云绝言也。

就初段中。

初之五身。

明法身体相用。

二不染色身已下七身明报身体相用。

三无量形像色身已下十一身就应身体相用。

四不灭身一身明前三身离诠之义。

就总摄前身中。

一切众生想者。

假无不照。

故成真想。

空无所有者。

明前五阴如醍醐之相。

色身成就者。

明空而是有。

故成非色之色义。

就智正觉世间中。

初牒前所见。

以显正智益世之义。

二从行不可坏已下广明智正觉身相。

三於一切世间已下总收前德成在惠为佛母之义。

就广明中。

初明六度行成为集业之义。

二得净法身已下明於法身。

三显现无量已下辨於报身。

四一身充满已下明应身亦具大悲者持戒也。

出生者忍辱也。

知一切已下禅定也。

分别了知已下般若也。

次三身之中。

亦应各具体相用也。

  即变己身与摩耶等者。

明改本成末大用无殊。

故成教道行也。

五体投地者。

五种方便妙合有为也。

即得无量者。

统摄无外也。

从三昧起者。

更入大幻之法门也。

  就第五自陈己怀中。

初一问答正明大幻行相差别。

第二问答明大幻之行位成近远。

初云文殊教我者。

欲明终无。

别。

终由始而成终故也。

就答中。

初则总明德法与卢舍那为母。

二善男子已下明於菩萨来下受生故成母义。

三善男子彼妙光明来入我身已下明身亦不大而能广苞故成幻义。

  四善男子我为卢舍那佛母已下明一生一切生故成大幻义。

凡一生一切生生义应无限。

今且举一百七十佛属所生者也。

所言佛母者。

若别对三身。

则以三道真智。

内照圆满。

出生大觉。

故名母也。

若论随相义王宫生父母者。

则易解。

皆悉为母者。

犹一因一切因。

就答久近中。

亦初就一佛以明始修见道成立。

二则会通不二。

更奉多佛。

明修道亦备。

但此据学穷故。

偏言不可数劫。

斯则以本际不可知故。

则行亦不可知也。

正念天女者。

犹是智慧之别相也。

  国名海涧园林名大庄严藏弥勒菩萨四十二

  法性苞含胜出无碍。

名海涧国。

总发统摄行德斯聚。

名曰园林。

万宝交莹出生无尽。

名大庄严藏。

夫言弥勒者。

此言慈氏。

盖显慈用自在地果毕竟。

故乃此位特寄其人。

以为知识也。

法门者。

或名大慈。

或名大悲。

或名菩提心。

或名受生。

或名入三世智。

正念思惟庄严藏。

此盖随义之通塞也。

就此文中。

初明善财蒙二童诲导起修进趣二偈后尔时已下明行已到。

三尔时善财头面礼敬已下明到已设敬。

四白言已下明往复以陈来意。

五善男子汝今往诣文殊师利问已下明其慈氏高推有在。

又从实知问於一生义在稍难。

故乃特须忉利天上正念。

天女以为见圣之良媒。

若准上来亦应是知识之一门。

但无其说法。

故摄为慈氏之方便也。

□□者犹福德之差别也。

此童子者。

亦是助化之知识也。

又金刚心之与一生。

理非胡越。

故乃善财更无告辞之文也。

  就起修进趣中。

初明二童陵虚诲赞令便速修。

二尔时善财闻如是等赞已下正明善财奉教而修行。

就前陵虚诲赞中。

初明二童加於善财令三业调顺得不疲之力。

二又作是言已下正示高位令去心有标。

三汝诣彼问已下正劝善财速赴高位谘受生之法。

四善男子汝不应一善根已下劝舍劣心更崇胜想。

以显良友见在不易。

五若见闻法恭敬供养已下劝舍轻心。

当作宝想。

以显难遇。

六复次善男子善知识者则为慈母已下劝在法莫生人过之想。

以显难遇若也。

总而束之。

则初二段明何所习近。

中间三段辨云何习近。

第六一门辨何故习近。

就示高位中。

一则示处。

谓国园及楼三种土也。

二示其人谓弥勒是也。

就第三劝问受生法中。

初则直劝往参。

二何以故已下明有德故须参。

三善男子彼菩萨已下正举前德。

能令行人入证具足。

故须参也。

就第四劝舍劣心中。

初举善财已得十法。

劝令更修。

莫生足想。

二何以故已下举法实多。

释成劝意。

三是故已下结。

就释中。

初六十无量明助道行法。

二修菩萨法已下证道行法。

三觉悟菩萨诸庄严行已下明不住道法。

四善男子略说已下明大用自在法。

就前六十句中。

初明自分行相。

二发起无量不坏信心已下明他分行相。

三净修无量已下明二分行成满足之义。

就自分中。

初明利他方便。

二修净菩萨无量直心已下明自分利方便。

就他分中。

先明自利方便。

次发起无量法明已下明他利方便。

就第五劝莫生轻想中。

初则直劝莫轻。

二何以故已下明生善处多是故莫轻。

第二何以故已下明灭恶德具故勿轻也。

就第六当作师想中。

初十句明劝善财当於知识作除苦想。

二又善男子已下二十二句正劝善财作勇猛不退想。

三又善男子已下劝自念病重无得简师得失想。

就无得简师得失中。

初十句直劝勿简。

二何以故已下三十句释。

三善男子如是等已下八句结。

其善友全是行本。

故须莫简也。

就第二善财奉教修行中。

初长行。

后偈颂。

就长行中。

初明善财闻赞心喜不倦心成。

二见诸如来已下明由心生解法无不照。

三尔时五体敬礼已下明依解兴行重人敬处之义。

四又复等观已下明由行成道。

谓见修等是也。

五尔时善财已下明得成在人。

则妙解圆备。

深知此处。

即是净土智慧。

众生往在其中。

故须敬也。

就净土之中。

略有二门。

谓初明深达二际。

不同凡夫。

无为众生往在其中。

二出过众生为教化故。

而不舍离者已下明大用自在不同。

二乘有为众生往在其中。

就重颂中。

有五十五偈颂前第五净土之义。

就中初三十六偈明人净故堂净。

二佛子已下十七偈明堂净故人净。

末两偈明结德归人礼敬求护之义也。

就初人净故堂净中。

初十偈颂前不住有为人。

次二十五偈颂不住无为人。

末不离一坐处一偈明寂用无碍。

处所不居。

故乃安住及於住此二句之文。

皆不摄也。

  就第四大段中。

初一问一述。

明善财心无越起。

要藉无际而生。

故师叹既周。

还遣善财问於文殊。

二尔时善财五体敬礼已下一问一述。

明其善财既不失本实。

则来合其时。

心具决然。

三善男子汝先所问已下正提前问。

开楼观以广酬。

四尔时善财白言此何法门已下两问答明问。

名以求会实。

五善财白言从何所来已下两问两答。

明泯去久近。

以显一生无一生相。

故无生而不生。

若总而束之。

还是三问答之别义。

谓初两问两述。

即是法体。

就第一述成中。

初则对众以指述其能修。

二从善财汝今得最大利已下正唤善财明前所述。

是善财所有。

故宜自幸。

三尔时弥勒已下正推本友。

明劝善财知得自幸之由。

四尔时善财已下明於善财既蒙圣劝。

则解征先原成行之义。

就对众指述中。

初叹心因成立。

即序述行所径历远近之义。

二如是童子学大乘者已下正述心因及起方便摄行义。

三从善男子世间有能发无上心者已下明其善财心行。

既然则实是希有难遇之高士也。

四从善男子若有菩萨如是学者已下叹其行成德齐普贤威仪同佛。

以成三千独一之心也。

径历百一十知识者。

谓此四十通。

於十信即是五十。

然此五十之中。

各有方便自体二种法门。

以为学行及修二种境界。

即是一百知识也。

又摩耶慈氏位穷学顶力用自在。

故此二人各具五德。

念以二五之十。

配於前百。

即是一百十一知识。

夫知识头数既然。

则所历之城事亦同。

此就正唤善财。

明前所述是善财所有。

劝其自幸中。

初明得见根本知识闻法生道。

故须自幸。

第二汝今获大善利已下明得见四十一知识。

故须自幸。

第三善财汝应已下正观自幸之义。

过去诸佛不得此法者。

当是十住中便成正觉之佛也。

夫心力难思。

故今文殊向彼申臂。

以助供养之具。

然先际既摄。

则后际自来。

故慈氏当尊。

亦即以手而摩善财。

就第二问中。

初则举出自疑。

二大圣今者已下正举慈氏所行。

以为所问之法。

三唯愿已下结请也。

就慈尊述成中。

初以偈赞。

显於善财不舍本际道心圆备。

二偈后告善财言已下明於慈尊印前显后广明善财心本既具遂德无不集义。

就偈赞中。

初以偈颂。

二偈末少文明赞不虚。

赞有傍利之义。

就此六十八偈中。

初一偈总叹善财德备具足能来见我。

次十偈明善财得文殊之解故来合其宜。

三成就智慧网已下有十四偈。

明来心清净故乃妙也。

四无比正直心已下二十六偈。

叹於善财心因成立随顺文殊成自利利他行相之义。

五分别诸佛已下十一偈明劝善财已具上行宜当自幸之义。

末六偈总结其德。

明於善财岂直现益无崖。

若后之获利复义亦无穷也。

此亦还颂前段之述文也。

就第二明善财心本既具法无不集中。

初略明心本具足值此良师道互郁茂为诸佛护持义。

二何以故已下广明菩提之心力用广大德无不建释成善哉义。

三善男子汝得善利得阿耨多罗已下少文结属其人以显善义。

就第二广释中。

谓始於此唱。

终於三世诸佛成正觉。

故明心与理合根本成立生善具足义。

二善男子譬如有人得自在药以下竟此段。

广就喻门明心与行同体离自在成灭恶之义。

就前段生善中。

初一句对果以显本立。

二为良田已下托末以广辨。

三佛子菩提心者如是已下总结无穷。

寔以此据其终欲摄行以归普贤。

故乃广辨其心。

以显始终无二方。

得毕竟故也。

就广辨中。

有一百一十五句。

谓始於初句。

终尽能满菩萨诸大愿。

故有十八句。

明自利行心解行道乘四心成也。

二者慈母已下有二十句。

明利他行也。

三白栴檀已下十七句明除烦恼鄣。

四利梨已下二十句明除智鄣。

五涌泉已下七句明烦恼尽故心解脱。

六网罗已下十七句明智鄣断故慧解脱。

七瑠璃宝已下十六句明德用自在缘无不摄出过二乘义。

何以故者。

何以心非是行。

而得万用斯备与佛同故。

就第二段灭恶行中。

初则就九十之喻。

合以广辨。

二末后少文结也。

凡九十喻者。

文自显然。

不烦具指云尔。

  就开楼观以广酬中。

初则总举前问。

示其答门。

令善财行者入已悟实义。

二尔时善财已下明答门。

虽现而非友力不入。

故令弥勒弹指门即开也。

三善财即入已下明於善财蒙知识之加力。

得入楼观之法界。

照周万境。

无鄣无碍义。

四尔时弥勒摄神力已下明於善财解力未淳。

入无永入。

还住本位。

陈己所见。

对於弥勒以显宿幸。

得於知识之力义。

还闭者。

犹得旨亡筌也。

就蒙知识之加力。

得入楼观中。

初就楼观为诠。

以见净土法身义。

二尔时善财於宝镜已下明於宝镜为诠。

得见净土法身义。

三又见宝柱中已下明托宝柱为诠。

得见净土法身义。

四尔时弥勒告善财已下明见境真解相貌差别。

就初楼观中。

从弥勒威神已下是法身也。

又闻楼观者。

犹是法身之口业也。

就宝镜中。

又见无量已下是法身也。

宝柱中法身者。

又树中已下是也。

若直楼诠镜柱树及半月等以为观境者。

则义亦通矣就见之相貌中。

初梦喻者。

境无境相中。

阴喻者报无报相。

三非人喻者知无知相。

四龙宫喻者时无时相。

五梵宫喻者现无现相。

六入定喻者乱无乱相。

七乾闼喻者碍无碍相。

八升无喻者相同乾城。

但已下观实见为别。

九大海喻者容无容相。

十幻喻者用无用相。

就答第二问法名之中。

初一问答正问法名。

第二问此诸奇特。

从何所来者。

问此法名生起之由。

以显此法非同相用也。

庄严藏法门者正答。

法名一生菩萨得者。

寄人以显法位也。

龙王喻者。

明用从心起。

则知起在无始幻喻者。

明起无起相。

则知起在无终也。

  就第三明久近问中。

初一问答明体实无来去随化收来去。

第二问答正问随化受生之相貌也。

就答初问中。

初问中。

初十句正明真性平等妙绝来去。

二从但为已下有七句。

明体虽平等而大悲勋心故有来也。

三汝所问我已下正就随化处所以显来相。

就前十句中。

无来住者始终不二。

无着者染净不二。

不生死者生灭不二。

不住至者进退不二。

不离起者成坏不二。

不舍着者出没不二。

无业报者因果不二。

无起无依者本末不二。

不常不断者有无不二。

所言趣者。

盖是途理之别名也。

就七句中。

初一是总。

余六别也。

就其别中。

初一句明从助道而来。

次大愿两句明从不住道来。

次无增两句明从证道而来。

末后一句明从身报而来。

身报者。

犹是三道毕竟也。

言汝所问我者。

犹似且置是事也。

就答第二问中。

初明真常法身来生之相。

二我於此阎浮提南界已下明方便之身上生下生。

令於文殊善财俱见之义也。

就前真常法身受生中。

初就十法明受生行位。

十法者。

犹十地行相也。

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已下明生无独生缘备方建。

三佛子如是菩萨超凡夫地已下明真生既建。

则妙出凡小清净之义。

谓知一切法悉如电已下是过小之相也。

四善男子我净法身已下明前法身既出过凡小。

则自在遍周一生一切生义。

就高推有在中若次第而言。

则事唯普贤菩萨以为知识。

然普贤之行。

非妙慧不达。

故须勅言汝往诣。

文殊师利亦似前示正念天女也。

文殊为佛母者。

谓大觉圆明。

从宝际而生。

即是般若波罗蜜为母也。

  普门国普贤菩萨四十三

  一土一切土。

相别而无碍。

名曰普门国。

普贤之名。

备如前释。

今此位者。

乃是不住大道。

圆满毕竟。

若论所观所入。

则更无异辙。

正还总前诸行。

以为此位之德。

故乃文中。

更无别法门之名也。

就此文中。

亦一辞退。

二退己行。

三到普门国已下明行已到。

四尔时普贤即申右手已下明其普贤以不说之说。

被化善财。

令得普贤无碍行德义。

又此位中。

若明善财。

则行穷满足。

法从内显。

故乃善财更无请问之辞。

若论普贤。

则位穷行。

标化唯是我。

故乃文末遂更无高推之名也。

就行已到中。

初明善财达到净土。

次一心已下明见普贤法身之相。

就此见法身中。

初明牒前四十二行。

为他地方便。

二尔时善财正念已下十一心。

明於善财修自地方便。

三尔时善财起是心时已下明方便既具则兆状先现。

四尔时善财见十种瑞相已下明寻瑞智备正见法身之义。

五尔时善财见普贤即得已下明於善财摄成己德。

以显见者见不虚见之义也。

就前牒四十二行为他地方便中。

初明意业专净得见诸知识。

二不违其教已下正明善财既见知识修起方便之义。

三善财童子得闻已下明方便行满成地德之义。

就前第二句中。

初不违一句明教为行本。

次增长已下正明起修。

就此正明起修中。

初五句明於解相。

次具解脱道已下五句明於行相。

三明净慧光已下四句明於道相。

四言修习者。

明解行及道三义既具。

则普贤之德亦满足而不缺也。

夫言道相四句者。

谓明净一。

以净二。

坏邪三。

具足四也。

就方便行满中。

初句是总。

余十名别也。

具者犹信行。

法者犹前境。

得者是因义。

次第者增长义。

修者三种火也。

住者名地体也。

境界者是用也。

持名曰果也。

共则名同行。

正道谓地智。

此盖总束诸地。

不过智行两门收也。

就第三兆状先现中。

初明牒前诸善为现瑞之因。

次即见已下正明所见瑞相差别。

十光者。

助显瑞相。

体非正瑞。

故乃文中。

但云十瑞。

不云光也。

就第四正见法身中。

初明更起胜念。

为见身之本。

次即见已下正明所见。

就正明所见法身相中。

初十句明于身体。

次一一毛孔已下十九句明法身之相。

三重观普贤一一身分已下明於法身用相亦备。

就普贤以不说之说被化善财中。

初明普贤身加以成化。

二普贤告言已下明於普贤口说以显益。

就此口说中。

初长行。

后偈颂。

就长行中。

一则先定所见。

二我於过去已下明普贤菩萨自说往修今得满足二身随用自在之义。

三善男子且观已下广明己德益利无崖劝於善财以无闻闻修入法身义。

四尔时善财於普贤已下正明善财依教修行证同普贤义。

五尔时善财径由已下明校量以显德具。

六尔时善财能自究竟已下明德成在人自在无碍法身成满当齐大觉以显善财备径众苦历游多城求友获益不虚之义。

十三等者。

初句是总。

余十二名别。

就重颂九十九偈中。

初八偈诫勅善听。

总叹佛德劝於行者生乐之义。

次诸佛已下八十九偈明广叹佛德具足之义。

末后二偈结显无穷劝信生益与佛不二义。

就广叹八十九偈中。

初三偈叹於如来法身具足。

次或见如来已下三十五偈半叹於如来方便身具随用自在万变无恒义。

三无碍清净慧已下二十二偈半明於请佛依方便之身起三业善巧义。

佛口者。

是意业之用也。

四虽复随世现已下十四偈明三业随智慧行义。

五譬如上幻师已下十四偈半明三业成用无鄣无碍义。

若据法说。

此名喻说者。

则义亦无嫌。

斯等诸偈广举佛德。

以叹具足者。

盖显善财修行满足。

圆通自在。

无鄣无碍。

功齐大觉故也。

若据普贤以说。

即明普贤之道与佛无殊。

故乃位相标。

标在知识之上首然矣。

又此教者。

盖是了义真唱。

备显法界。

本末相资。

义无缺少。

故乃会会所明。

皆悉首尾之义。

具足无减。

是故此末但明说偈劝信成现辰之益。

更无别流通之辞句也。

又汝法界真法。

体是缘起。

自在真轨。

随缘随境。

普遍心尘。

冥觉苌[寝-丬+(攸-ㄆ)]。

益利常然。

故乃教终。

遂全无劝付之文也。

  天保十年沙门灵裕在宝山寺集记 鸾供养

  华严文义记卷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