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如来成道记注

续藏经 释迦如来成道记注

 唐 道诚注 #

  

  释迦如来成道记注

  释迦如来成道记

  唐 太原 王勃 撰

    钱唐月轮山居慧悟大师赐紫道诚 注

  释迦者梵语也。

华言能仁。

即娑婆世界化佛之姓也。

谨按长阿含经云。

昔有转轮王。

姓甘蔗氏。

听次妃之谮。

摈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

以德归人。

不数年间蔚为强国。

父王悔忆。

遣使往诏。

四子辞过不皈。

父王乃三叹曰。

我子释迦。

因命氏焉。

如来者梵云多陀阿伽度。

秦言如来。

十号之一也。

谓从如实道来成正觉也。

成道者法王启运之谓也。

夫诸佛之道无得为得。

非常道也。

且释迦如来成道已来甚太久远。

非即今世以慈悲大誓化现身相接物利生。

亦有始末。

故云成道。

  唐书。

王勃。

高宗朝博士。

福时第三子也。

与兄剧.勔俱有才名。

时称为王氏三珠树。

勃少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海内。

号为四杰。

乾封中沛王闻其才名辟入府。

时诸王尚斗鸡。

勃戏为檄英王鸡文。

高宗怒曰此即交构之渐。

乃黜虢州参军。

有滕王阁记.释迦画像记.维摩画像碑并盛行於世。

  观夫释迦如来之垂迹也。

  观夫者。

发语之端绪也。

释迦如来见上注。

垂迹者。

佑法师云。

盖闻菩提之为极也。

神妙寂通。

圆智湛照。

道绝形识之封。

理毕生灭之境。

岂实诞於王官。

宁真谢於固林哉。

但悯群萌长寝。

同归大觉缘来斯化。

感至必应。

若应而不生。

谁与悟俗。

化而无名。

何以导世。

是以标号释迦。

擅种剎利。

体域中之尊。

冠人天之秀。

然后脱履储宫。

真观道树。

舍金轮而驭大千。

明玉毫而制法界。

此其所以垂迹也。

  净法界身本无出没。

  将纪化迹始末。

乃先谈法身。

夫法身者。

即化身之本体。

清净法界也。

强名颇多。

此不备叙。

秦僧肇云。

如来者。

法界为体。

形无不在。

量出规矩之外。

道超言议之表。

凝然湛寂。

非色非相。

不生不灭。

无来无去。

故云本无出没。

  大悲愿力示现受生。

  此句明有出没也。

言大悲者。

佛四等心之一。

是佛道之根本。

以拔苦为用。

用在佛果。

故称大也。

愿者。

即大誓也。

力者。

十力也。

此十波罗密。

随举其二。

夫诸佛有大悲故不住涅盘。

有大智故不住生死。

有大愿故所以涉苦弥勤。

从真入假方便有身。

故云示现受生。

  洎兜率陀天。 #

  梵云率兜陀。或云睹史多。华言知足。即欲界第四天也。涅盘经云。此天欲界最胜。故补处菩萨皆示生此天。为教化众生故。

  为护明菩萨。 #

  护明即释迦佛因地。

於此贤劫过去人寿二万岁时。

值迦叶波佛。

最后受当来成佛记时名也。

及生兜率亦用此名。

若今之慈氏也。

菩萨。

梵语具足云菩提萨埵。

此云觉有情。

从行立称。

今略云菩萨。

  降迦毗罗国。 #

  梵云迦毗罗苏都。华言妙德城。即中天竺也。

  号一切义成。 #

  梵云萨婆颇他悉陀。

华言一切义成。

即释迦佛最初小字也。

或讹略云悉达。

瑞应经云。

菩萨王宫生时。

国中释种同日生五百男子。

廐中象马各生五百驹子。

宫中五百伏藏现海中。

五百商人采宝归。

各献珍琛。

父王见其瑞事。

故立此名。

摄大乘论云。

立名有五因。

谓因生类。

因相。

因假。

因轻贱。

因敬重。

太子立名因相也。

谓生时有多瑞相故。

  金团天子选其家。

  本行经云。

护明谓天人金团曰。

往昔补处菩萨托生之家。

须具六十种功德。

三代清净。

汝下阎浮为我观察。

金团曰。

迦毗罗城王名净饭。

夫人名摩耶。

於诸世间具足功德清净。

有大名称。

堪生彼家。

护明曰。

善哉。

我定生彼。

  自净饭王为其父。

  梵云首图驮那。此云净饭。本行经云。谓财德纯备故。

  玉象乘日。 #

  夫释迦如来示生此土始终。

有其八相。

一兜率来仪相。

二岚毗尼园降生相。

三四门游观相。

四逾城出家相。

五雪山示修道相。

六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相。

七鹿野苑转法轮相。

八娑罗林下般涅盘相。

此初相也。

普曜经云。

菩萨当行白象形入胎。

何以故。

三兽渡河。

象穷底故。

  示来於大术胎中。

  梵语摩诃摩耶。

华言大术。

即佛母也。

是天臂城中善觉长者第八女也。

相师占曰。

此女当生转轮圣王。

时净饭王闻。

乃娶为妃。

本行经云。

摩耶夫人梦白象日轮右胁而入。

具以白王。

召相师问之。

曰女人此梦必生转轮圣王矣。

尝试论之。

经不云。

菩萨九十一劫不堕恶道。

如何最后生中有身为白象耶。

然婆娑论云。

此非实事。

以彼国尊日贵象。

凡有此梦为大吉祥。

欲令占者言之。

故示其相尔。

问曰。

最后生菩萨实受胎耶。

答华严经云。

为欲成就小心劣解众生。

不欲彼作念是自然化生。

功德智慧不从修得。

是故示现受胎。

又云。

菩萨在母胎中。

室楼珍殿一如天宫。

行住坐卧不令母有苦患。

日日三时十方诸佛入来安慰说受生法门。

十方同行菩萨及诸天人。

皆入问讯听法。

以此明证非实事也。

  金轮作王。 #

  轮王有四。

一铁轮王。

治一天下。

二铜轮王。

治二天下。

三银轮王。

治三天下。

四金轮王。

统治四天下。

有七宝千子。

七宝者。

一金轮。

二玉女。

三马。

四象。

五主藏神。

六主兵臣。

七如意珠。

此七物圣王受位之日皆自空来。

由是凌虚周游四天。

一切国土见金轮飞至皆自臣伏。

本行经云。

太子生已。

善相者云。

具三十二相显着。

必为转轮圣王。

  创诞於无忧树下。

  此第二岚毗尼园降生相也。

瑞应经云。

摩耶夫人胎月将满。

思游此园。

到已即举右手攀无忧树枝。

从右胁而生太子。

天帝以天妙衣裹手承接。

天人持金秉伞盖。

诸天龙神散香华鼓音乐。

十方大地六种震动。

有三十二种瑞应事。

文多不录。

按今古论衡周书异记云。

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

江河泉井泛溢山川。

宫殿震动。

常星不现。

有五色光贯大微宫。

王问群臣。

太史苏由奏曰。

西方有圣人生。

却后千年教法来此。

王令镌石埋於南郊志之。

  八十种随形之妙好餐若芬华。

  婆娑论云。

八十种好。

在诸相间。

随诸相转庄严佛身。

言芬华者。

具足梵语芬陀利华。

此云白莲华。

涅盘经云。

如来之身。

非胎所污。

如芬陀利华。

本性清净故。

  三十二大士之相仪皎如圆月。

  涅盘经云。示现三十二相以自庄严。如十五日夜盛满之月。

  四方而各行七步。

  瑞应经云。

菩萨初生之时。

无人扶持於。

四方面各行七步。

自然莲华承足。

华严经云。

现於世间最无比故。

金刚仙记云。

如来示行有三种。

一运神通凌虚而行。

二自然莲华承足。

三行时足底离地四指。

千辐轮相印地分明。

  九水而共沐一身。

  普曜经云。菩萨生时。九龙在空降微细雨。不冷不热。浴菩萨身。

  现优昙华。 #

  优昙钵罗华。

金轮王生。

此华方现。

以世间有名难见。

故喻佛出世难值也如是。

本行集经云。

阿私陀仙白大王曰。

如优昙钵罗华。

无量无边亿百千年时一出现。

佛亦如是。

阿含经云。

当观如来出世如优昙钵罗华。

涅盘经云。

佛如优昙华值遇生。

  作师子吼。 #

  因果经云。

太子生时。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作大师子吼云。

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夫世间师子百兽之长也。

一吼有四事。

一百兽闻则脑裂。

二香象降伏。

三飞鸟堕落。

四水族潜伏。

今喻佛声盖取无畏之义也。

亦有四事。

一佛声说法百法俱破。

二天魔降伏。

三外道邪见堕落。

四一切烦恼伏断。

法喻平等其若此也。

  言胎分之已尽早证常身。

  常身者。净法界法身也。法华经云。如来成佛已来甚大久远。若然者则胎分已尽。不受后有。今何生耶。

  为度以还来今垂化迹。

  诸佛之心。

大慈悲是也。

以众生界无尽。

故大悲亦无尽。

所以为度众生出现世间尔。

问曰。

佛既成道久远。

具大自在。

何不直便化生成佛。

何用入胎诞胁耶。

答曰。

大善权经云。

菩萨欲不由胎生一顷成佛。

恐彼小心劣解众生疑是变化不肯受教。

若生贫贱设易出家。

人谓避饥寒故。

是以示入胎诞胁生帝王家。

种种顺俗而后出家。

  於是还羁襁褓示类婴儿。

  涅盘经云。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血肉筋骨所成。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为婴儿。释名曰。[离-蹂+月]前曰婴提之。婴前以乳养之。故曰婴儿。

  为占相也悲怅於阿私陀仙。

  梵云阿私陀。

华言无比。

是西域长寿仙人。

有人伦之鉴。

本行经云。

净饭王诏阿私陀仙相太子。

其仙悲啼哽咽。

王问其故。

仙曰。

太子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分明显着。

非是转轮圣王。

决定出家成佛。

转大法轮。

安乐一切众生。

我今自慨年耆。

不见法化。

失其大利。

故悲怅尔。

  往效祠也惊起於大自在庙。

  瑞应经云。净饭王严驾抱太子谒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像悉起礼拜太子足。父王惊叹曰。我子於天神中更尊胜。宜字天中天。此即佛第二小字也。

  或为童子。 #

  华严经云。现居童子地。欲示现通达世间一切事业故。

  或学声闻。 #

  天竺大论有五明。一声明。二工巧明。三医方明。四因明。五内明。其声明论释诂训。天竺聪明者方教之。太子周学五明。此举其一。则四从之。

  为讲武也箭塔箭井犹存。

  太子师羼提提婆此云忍天学武。

本行经云。

太子年十五。

与诸释种斗射。

一箭穿透七金鼓。

又一箭彻一铁猪。

其箭透出着地入土。

幽泉迸涌。

时天帝释取其箭归忉利天上建塔盛贮供养。

此天上四塔之始一也。

其泉涌处。

人名为箭井。

唐三藏西域记云。

箭井在迦毗罗城东南三十里。

其水味甘如醴。

病者饮之即愈。

民于今利之。

  为捔力也象迹象坑仍在。

  经云。

太子与弟难陀.调达出园捔力已。

调达前行。

见一大象当门。

以手搏之而毙。

次难陀出见象。

当途引手拽之道傍。

后太子出见。

用左手提起。

右手托而掷之。

象堕城外。

地为之陷。

故呼为象坑。

  受欲乐於十岁。

  色声香味触此之五尘。欲界生者无不贪着为乐。故名欲乐。本行经云。太子在宫。具足五欲。娱乐自在。十年不曾外出。故云受乐十岁。

  现游观於四门。

  此第三四门游观之相。为出家之张本也。

  乐沙门身厌老病死。

  沙门者。

出家弟子之通称也。

本行经云。

太子宫中乐极思游园苑。

王勑严净街衢。

庄严园观。

选一智臣为侍。

备於顾问。

初出东门。

净居天人化一老人尪羸倚杖。

太子见问侍臣曰此何人耶。

答曰此老人也。

问何名老人。

答昔曾少壮。

以寒暑迭迁。

血气衰变。

人生世间无免老者。

次出南门。

天化一病人。

太子问。

侍臣答。

此病人也。

夫人嗜欲不节。

饮食过度。

四大不调。

转变成疾。

众痛迫恼。

存亡无期。

人生无有免者。

次出西门。

天化一死人。

太子问。

侍臣答曰。

此死人也。

以寿数向尽。

精魄已去。

四大各离。

六根无觉。

父母妻子情深爱重。

无能留者。

世人无贵贱无贤愚皆不免死。

太子由是情思不悦。

回驾归宫。

或问曰。

经云。

王勑严净街衢。

瓦砾草[廿/(厂@(土/且))]不容遗余。

安有病死之人敢当法驾之前耶。

答。

本行经云。

净居天人挟缘而化。

惟太子侍臣见之。

乃至侍臣应答皆天力使之然也。

问曰。

天何人哉。

而强化斯事。

答皆菩萨夙世同行善友知识。

以诚誓所持故。

常随左右作诸变相。

俾太子在乐生厌。

不忘出家也。

太子次出北门。

天化一沙门。

持锡掌钵徐行驾前。

太子问曰汝何人耶。

答我佛弟子沙门也。

问何名沙门。

答曰。

三界兮扰扰六。

趣兮昏昏。

识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

言讫腾空而去。

太子瞻仰而喜曰。

惟此为快哉。

当修学。

於是还宫。

  於是澡缾天子以惊觉彰伎女之丑容。

  太子因四门历观诸相。

忻厌之意愈一日。

由是父王益其伎乐以悦之。

每至夜分有净居天人名澡缾。

住在空中发言惊策。

复使乐器皆出五欲非乐世间无常涅盘寂静速须出离之声。

乃至令众伎女熟睡。

衣裳披露不净流溢。

太子历见倍增厌离。

夫如来於净法界大悲心中现斯影事。

岂实爱欲乐而待空言赖警策而生厌离。

若然则与凡夫何别耶。

盖欲教化世间而示同世间之业也。

大方等无相经云。

若言如来实生王宫乃至八相成佛。

则是谤如来。

  净居天人以捧持跃车匿而严驾。

  此第四逾城出家相也。

至此据大乘宗说。

太子已年二十九岁。

车匿者。

太子御人也。

本行经云。

太子屡以出家心白父王。

父王语曰。

汝当作转轮圣王。

七宝千子。

统四天下。

如何以剃发染衣为乐耶。

太子对曰。

期成正觉。

统御大千。

摄化众生。

令出长夜。

岂以七宝四天下为好耶。

父王但加侍卫。

增伎乐。

晓夜惑之。

一夜净居天人於空中告太子曰。

行矣。

时也。

乃召车匿[革*(佫-口+田)]马王犍陟至。

太子上马。

四夜叉承马足。

天人持盖。

梵王居左。

帝释侍右。

天王从卫。

使国官诸门自然间辟。

守御者都不觉知。

乘虚而行至雪山苦行林中。

诘旦已行八百里。

华严经云。

最后身菩萨。

法尔如是。

欲令着家众生舍离家法。

为现自在不属它故。

宣扬出家功德胜故。

是以示现出家。

  逾春城於八夜。

  当二月八日夜半时逾城出家。按论衡云。周昭王四十二年壬申之岁也。

  栖雪岭於六年。

  言六年者。是太子在雪山示修苦行究竟之数。

  人辞怆恋王之心。

  人谓御人车匿也。本起经云。太子至山。语车匿曰。所难作事。汝与揵陟已能作之。可但还国。车匿悲啼闷绝曰言。如何教我独还宫中。

  马舐落连珠之泪。

  马王犍陟闻太子言已。屈膝舐太子足。泪下不绝。

  挥宝刀而落绀发塔天宫。

  本行经云。

太子自以宝装佩刀。

左手握绀青之发而发愿云。

我今落此发。

誓与众生断除烦恼及与习障。

寻即截下掷向空中。

天帝释接往忉利天建塔安贮供养。

此天上四塔之二也。

  将衮服以贸皮衣形参山鹿。

  本行经云。

太子自顾衣裳。

非出家者所服。

时净居天人化作猎人披袈裟衣。

太子见乃脱珍服换得披着。

喜曰。

我今始为出家人也。

如经云。

天人化作猎人披袈裟者梵语。

此云坏色。

盖非五方正色。

此惟佛法出家者所服。

然西域猎人多窃此衣着入山者。

山中多师子。

见此色衣谓是沙门即不害之。

彼天欲太子问此衣。

即为赞叹衣之功德故。

又经云。

换鹿皮衣。

又车匿白太子言。

如何舍彼妙衣。

皆与诸麋鹿同处耶。

  扣林仙之所得了世定之非真。

  此第五雪山修道相也。

林仙者。

谓苦行林中外道也。

所得者。

外道所修之定。

谓心带异计。

忻上厌下。

而修虽得生天。

乃是世间有为有漏。

故云世定。

假令修得非想非非想定。

寿八万劫。

限满仍前堕落欲界。

或生三恶道酬偿夙业。

金刚经颂云。

饶经八万劫。

终是落空亡。

即世定也。

本行经云。

太子至雪山苦行林中问诸仙曰。

汝勤苦修行。

当求何果。

仙曰求生诸天。

太子不悦。

舍而前行。

至阿蓝迦兰并郁头蓝弗二大仙处。

问四空处定。

作是思惟。

俱非究竟解脱之法。

亦舍而去。

  食麦食麻降苦降乐。

  本行经云。

太子至伽耶山尼连河侧思惟观察。

一切众生根缘。

六年后方可度之。

乃示修苦行。

日惟食一麻一麦以此自试。

是降乐也。

后悟此非真修。

乃受美食洗浴香涂。

是降苦也。

  且瑶琴奏曲必自中而曲成。

  此释成降苦乐意也。

如佛在日。

有大富长者子名亿耳。

投佛出家。

为求道故日夕精勤苦行。

乃至足破血流久无所证。

将欲反道。

佛知之问曰。

汝在家日能弹琴耶。

答能。

佛问弦太急太缓时如何。

答声不成曲。

又问弦得中时如何。

答曲韵方成。

佛言。

我法中出家求道者亦如是。

太急则疲倦。

太缓则懈怠。

得中则其道成矣。

亿耳奉教。

不月证阿罗汉果。

  佛果圆因亦假中而果满。

  此句合前喻也。

梵云佛陀。

此云觉。

谓自觉觉陀觉行圆满。

今略称佛也。

果即二空大涅盘也。

因谓六度万行也。

谓求佛圆果。

非太急太缓可成。

惟处中方成矣。

  由是择其处也过龙窟。

  处谓菩提场也。

在阎浮提地方之中。

三世诸佛皆向此处成道。

故须择也。

本行经云。

菩萨往菩提场。

彼路有一龙王名迦茶。

其龙长寿。

曾见往古三佛成道瑞相。

乃以眷属具香华音乐幡盖迎菩萨供养。

又至文鳞盲龙在处。

水边坐。

放光照水。

龙目暂开。

亦备香华音乐出水迎奉供养。

龙有七头。

以身绕佛三匝。

昂头覆菩萨顶。

  浴其身也入连河。

  经云。菩萨入尼连河浴时。有诸天持种种华香散河中。浴讫时有树神按树枝低手。引菩萨出水登岸。

  示其食也受难陀之乳糜。

  涅盘经云。

如来之身已於无量阿僧祇劫不受饮食。

为诸声闻说。

先受二牧牛女乳糜故。

本行经云。

菩萨将往道树时。

有天人告善生林主二女。

一名难陀。

华言喜。

二名婆罗。

华言力。

曰汝可最初施食。

於是二女以乳烹糜。

其釜上现种种瑞相。

乃用钵盛奉献。

菩萨食已。

将其钵掷向尼连河中。

天帝释收归天上建塔安置供养。

此四塔之三也。

  示其座也受吉祥之茆草。

  天竺坐法必敷草为藉。时天帝释化为刈茆人。菩萨问其名。答名吉祥。乃受其茆。茆色青绿柔软。光滑若孔雀顶。

  以最后之胜体。

  补处菩萨只此一身。更不受后有。故云最后胜体。

  诣菩提之道场。

  梵云菩提。

华言道。

谓佛在彼成道。

故曰道场。

西域记云。

在摩竭国尼连河西南十里。

有树名菩提。

本行集经云。

菩萨将至彼处。

色界诸天先以天缯幡盖悬於树上。

用为标帜。

  圆解脱之深因。

  解脱者障惑俱遣。

纵任无碍。

尘累不能拘。

世趣不能摄。

能令修短改度巨细相容。

即是所证之圣果也。

言深因者。

谓三祇中所修一切行愿并二空根本智。

此时功满。

故云圆也。

  登金刚之宝座。

  俱舍论云。此座下连金轮。故云金刚座。三世诸佛皆於此座成道。古今有此土僧亲至礼拜供养。

  一百四十功德不共二乘。

  依法相宗。

佛不共功德有一百四十。

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四一切清净.大慈大悲.无忘失.一切种妙智。

惟佛果具足。

故云不共。

  八万四千法门高超十地。

  为世之则谓之法。

众圣所由谓之门。

以众生尘劳有八万四千。

故法门之数亦尔。

盖病以药对待也。

言十地者。

一欢喜地。

二离垢地。

三发光地。

四焰慧地。

五难胜地。

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

八不动地。

九善慧地。

十法云地。

瑜伽论云。

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

无着无碍。

於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

故名佛地。

在十地之上。

故云高超也。

  由是魔军威慑於慈刀悉怖旅归。

  此第六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相也。

如来至此三十五。

瑜伽论云。

魔有四种。

一天魔。

二死魔。

三烦恼魔。

四五阴魔。

今言魔军。

即天魔也。

理实四魔俱降。

从显立谈。

故云天魔。

本行集经云。

菩萨初坐道埸。

即放眉间一光。

名降魔。

直照魔王宫殿。

令失常也。

一时震动。

魔将兵众现种种可畏形状。

各执器仗欲害菩萨。

是时菩萨入慈心三昧。

一切刃首皆生莲华。

由是魔众惊慑溃散。

  媚女败毒於定心媸羸变质。

  魔有四女。端正无伦。共来菩萨前呈诸姿态。欲坏梵行。时菩萨以慈心力。四女皆变为老丑羸弱之状。羞愧而退。

  於是坚牢地神踊跃而作礼。

  观佛三昧经云。弹王问佛。汝之功德谁为证明。佛即垂无畏手指地。一切大地六种震动。时坚牢地神涌出唱言。我是证明。

  虚空天子展转而报知。

  菩萨成佛已。地神报空神。空神报天神。乃至上天展转相报。

  类莲华而出水赫焕无方。

  涅盘经云。如来出世清净无染。犹如莲华。

  若桂月以悬空光明洞彻。

  涅盘经云。如来出世犹如秋月十五夜。清净圆满无云翳。一切众生无不瞻仰。

  经七日受提谓之麨蜜警以少小之言。

  七日者。

如来成道已来日数也。

提谓者。

北竺二商人也。

麨蜜者。

天竺常食也。

本行经云。

佛成道七日。

有树神告二商人。

一名提谓。

一名波利云。

汝可备供养如来。

於是各献麨蜜。

佛受之。

为说布施因果。

故云少小之言。

  垂一音授贾客之戒归赐与人天之福。

  佛声无漏故云一音。

贾客即提谓也。

戒谓五戒。

归谓三归。

持戒果报。

死生天上。

次生人间。

故云赐与人天之福。

夫诸佛教化常法。

有其七要。

先发人心。

一说布施。

二说持戒。

三说生天果报。

四说果报乐味。

五说果报过患。

六教离世间。

七难涅盘功德。

今方成道。

投机观根。

且说归戒尔。

  既成佛已观所化缘。

  观察何者堪先度脱。

  悲二仙而不遇雷音。

  二仙谓阿蓝迦兰并郁头蓝弗也。念此二外道垢薄根利。欲先度之。彼死七日。嗟其不遇正法。华严经云。震实法雷音。雷音者。如来具五种声之一也。

  喜五人而堪从法化。

  五人者。一憍陈如。二跋提离。三婆沙波。四阿奢轮。五摩诃南。佛次观此五人在鹿野苑。根缘仅仅熟可以度。

  然以尘根昧劣圣智渊深。

  一切烦恼能坌污净心目之为尘。是生死之本。故名根也。唯佛一切种妙智。於三世一切法照见无不自在。故曰圣智。

  顺其法则法不应根顺其根则根不达法。

  如来化仪法有权实。众生所欲根有大小。大根者授以小法。若内秽食於宝器。小根者说与大乘。犹使蚊负於高山。苟不观根。则人法俱失。

  莫不为爱河之长溺缘痴乐之所盲。

  顺正理论云。

爱者三界贪也。

随所乐境转。

能汩没有情。

喻之河也。

众生不能自出。

经无数时。

故云长溺。

痴者谓三界无明也。

使不见正道。

谓之盲夫。

一切众生皆具正眼。

与佛无异。

但由无明妄想覆蔽。

不见正道。

故法华经云。

众生诸根钝。

着乐痴所盲。

  苟不利於当闻仍假言而入灭。

  此方便张本也。法华经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坠於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於涅盘。

  於是忉利帝释云驱於三十三天。

  梵云多罗夜登陵舍。

讹略云忉利。

华言三十三天。

谓妙高山顶有四朵。

每朵有八天。

中间帝释所居善现宫善法堂。

共成三十三也。

帝释者即彼天王。

梵云释迦提婆(上声)那因。

秦言能主。

总师三十三天王也。

  堪忍界王雾拥於一十八梵。

  梵语娑婆。

或云索诃萨诃。

华言堪忍。

即大千界之都名也。

自誓三昧经云。

谓此土人刚强难忍。

故云堪忍也。

界王即大梵天王。

是娑婆世主也。

言一十八梵者。

谓初禅有三天。

谓梵众.梵补.大梵。

二禅有三天。

谓少光.无量光.光音。

三禅有三天。

谓少净.无量净.遍净。

四禅有九天。

谓福生.福爱.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

共有一十八天也。

禅之与梵皆清净义。

云驱雾拥者。

来见佛时众多如是也。

  头面作礼致敬精专请转法轮随宜说。

  头面着地。

五轮具足。

是佛法中上品礼。

盖敬之至也。

观请者五法中一也。

具自他二利。

故诸佛凡有所说。

皆名转法轮也。

梵王帝释皆观请人也。

随宜说者。

方便之义也。

  如来寻念善逝通规顺古佛之嘉谟应群机之鄙欲。

  如来者即释迦也。

善逝自过去佛也。

谓成等正觉。

已出生死长夜。

具一切种智二利功德。

善事已毕。

故云善逝。

通规嘉谟。

皆佛方便善巧也。

鄙欲者。

乐小之心也。

法华经云。

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

  于时十方佛现同兴赞美之词。

  如来思惟方便之时。十方诸佛皆现前赞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可用方便。随宜说法。

  一法乘分共创尘劳之域。

  此方便门开也。涅盘经云。一乘之法。随宜说三。生死烦恼界中。谓之尘劳域。

  由是起道树诣鹿园。

  此第七鹿野苑转法轮相也。

道树者。

成佛处菩提树也。

既受劝请。

将转法轮。

离彼树下。

故云起也。

鹿园者。

即初转法轮处也。

西域记云。

在波罗奈国。

昔释迦佛因地修菩萨行时。

化身为鹿王。

名善鹿王。

提婆达多名恶鹿王。

各有五百眷属同止此林。

时国王名梵摩达。

游猎此林。

二鹿王并眷属俱在围中。

时善鹿王遂至王前启白王曰。

大王校猎。

燎原之次。

我徒一千死在今日。

然鹿死肉多。

即日腐臭。

愿王恩宥。

许日供一鹿入王大厨。

王有割鲜之膳。

我徒延朝夕之命。

王善其辞。

遂俞所请。

其两群内。

日轮一鹿。

未尝敢失。

一日当次恶鹿群。

一雌鹿鹿有胎。

故告王延。

俟后期不允乃投善鹿王。

王曰。

悲哉慈母。

恩及未形。

汝自安心。

吾当可代。

时善鹿王自诣王厨。

宰夫奏。

王问其故。

对曰。

今日次一雌鹿有胎。

乞延下次。

无宜代者。

然一日之命。

谁不保惜。

我今不忍。

又虑失供。

故自赴厨。

愿王听许。

王叹曰。

善哉。

汝有此心。

我乃兽心尔。

当断肉味。

无复日供。

乃施此林为养鹿之园。

佛观此地有昔因缘。

首来说法。

报地恩也。

  三月调根五人得度憍陈如悟慈尊之首喝创解标名。

  三月调根者。

俟其时也。

佛观五人根缘仅熟。

乃往化度。

犹未信受。

佛现神变种种调练。

计经三月。

乃为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

五人中憍陈如先悟解得法眼净。

即证阿罗汉。

佛称为阿若憍陈如。

为出世第一弟子。

梵云阿若。

华言解。

故云创解标名也。

余四人相次得道。

且憍陈如或云陈那。

此云火器。

盖祖先因事火命姓也。

率先得度。

盖有宿因。

按因果经云。

释迦因地为忍辱仙人。

在一山中修道。

时憍陈如为国王。

名歌利。

受性暴恶。

一日将诸婇女入山。

猎倦假寐。

时诸侍臣入林采华。

行至仙人庵前。

仙为说法。

良久王窹。

不见诸女。

携剑寻觅。

见在仙庵前。

王怒问曰。

汝何人。

答忍辱仙人。

又问得上地定耶。

答未。

王曰既未得上定。

乃是凡夫。

遂拔剑截下仙手足。

见仙神色不动。

遂问汝恨我耶。

仙曰。

不恨。

愿我成佛先度於王。

今既得道。

先度陈如。

即歌利王也。

  舍利弗逢马胜以传言於途见谛。

  梵云舍利弗多。

此云鹙子。

从母立名也。

始为删阇耶外道弟子。

博达十八大论。

辨才无敌。

然常慨所学所师俱非真正。

又鄙外道事行粗恶。

一日途次逢马胜比丘。

持锡掌钵衣裳楚楚。

行步徐雅。

悦而问之汝师是谁。

马胜报曰。

佛大沙门。

是我之师。

又问说何法。

答曰。

我出家日浅而无强记。

今略以一偈相示。

曰诸法因缘生。

亦从因缘灭。

我佛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于时舍利弗言下悟解。

谛者实义也。

马胜即鹿苑初度五人中阿奢轮也。

  采菽氏继踵以师事率门属以同归。

  采菽氏即大目乾连姓也。

先与舍利弗同师。

尝立要云。

若得甘露。

愿共分之。

其日见舍利弗归。

神色怡悦。

乃问之。

兄得胜法耶。

舍利弗乃说其所遇。

仍以偈示。

目连亦悟正理。

相谓曰。

外道之法徒劳耳。

二人同心。

各领徒二百五十人投佛出家。

佛命善来。

须发俱落。

袈裟着身。

佛告大众。

此二弟子。

舍利弗智慧第一。

目乾连神通第一。

  迦叶氏汇迹以降心领火徒而回席。

  迦叶氏即事火外道优娄频罗姓也。

佛欲化之。

故往寓宿。

迦叶辞无馆舍。

佛指龙堂。

答云。

龙性暴恶。

恐害於仁。

佛言无畏。

即摄衣自入中坐。

至夜龙归。

见佛遂怒。

放火烧佛。

佛入火光三昧。

担宇洞然。

龙窜无所。

惟见佛钵清凉。

乃跃入其中。

迦叶是夕见火炽然。

谓其徒曰。

彼沙门必受苦矣。

至旦。

佛擎钵出。

示於迦叶。

心既稍伏。

请佛少住供养。

然未肯受法。

佛现五百神变。

方乃归依。

与徒二百五十人一时剃落出家。

障尽意解。

成阿罗汉。

所有祭火器悉弃水中。

有亲弟二人居于下流。

一名伽耶。

一名那提。

亦事火龙。

见流中祭器。

奔来看省。

见兄已成沙门。

问其故。

兄为说法。

亦与徒二百五十人投佛出家。

皆证道果。

汇。

类也。

优娄为类。

首二弟从之。

易云。

拔茅汇征之谓也。

各与其徒弃火事佛。

故云回席。

  莫不甘露洪澍末尼普应。

  甘露者天之上味。喻一乘妙法也。末尼者或云摩尼。此云无垢。即珠宝也。以其珠体圆莹。对物现色。喻佛自在。普应群机。随根授法也。

  天界人界。 #

  天界者。

佛成道二十七日。

在他化自在天宫。

天王请说十地经。

后来又在彼说般若理趣经。

在摩酰首罗天宫说文殊千钵经。

在忉利天宫普遍光明阁说一字奇特佛顶经。

并为母摩耶夏三月说法等。

人界者谓五竺十六诸国等处。

  鹦林尸林。 #

  鹦林者。

百缘经云。

佛自舍卫国行诣摩竭提国。

中途有鹦鹉林。

其鹦鹉王并诸眷属飞翔宫中。

迎请世尊众僧。

愿於我林一宿。

使我供养。

佛即许之。

与僧俱入林中坐定。

鹦鹉众见佛相好光明。

众僧威仪寂静。

各生欢喜信心。

同日命终。

生忉利天。

尸林者。

涅拌经云。

佛一时在恒河岸尸首林中。

尔时世尊取少树叶告诸比丘。

我今手中叶多耶。

一切大地叶多。

诸比丘言。

世尊。

一切大地叶多。

不可称计。

如来手中。

少不足言。

佛言。

我所觉了一切诸法。

如大地草木叶。

为诸众生所宣说者。

如我手中叶也。

  或鹭池。 #

  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有白鹭池。佛说第十六会般若经。

  或鹫岭。 #

  在王舍城。梵云耆阇崛山是也。佛说大般若并法华等诸经。

  或海殿。 #

  佛在难陀龙王宫吉祥摩尼宝藏大云道场宝楼中说大云轮请雨经。

  或庵园。 #

  庵摩罗果名也。园中多植此果。佛说净名等经。

  或猕猴江。 #

  近毗耶离城有猕猴池。池上有山精舍。佛在中入不动三昧。度五百商人。皆证阿罗汉。时大众问佛耶输陀罗比丘尼及五百商人往昔因缘等。

  或火龙窟。 #

  西域记云。

北印土城西有大洞窟。

是瞿波龙王所居。

其龙忽发恶心。

欲害王坏国。

佛知乃运神足往彼。

龙王见佛欢喜。

恶心乃息。

佛为说法。

授不杀戒。

因请留佛住此受我供养。

佛言。

吾将寂灭。

今为汝留影至吾灭度后。

汝恶心若起。

当观吾影。

仍遣五百罗汉住此受汝供养。

作福田也。

因兹国王城邑永无忧患。

记云。

唐三藏奘法师亲往礼拜供养。

佛影远望则金色炳耀。

近则无视。

  或住波罗奈。 #

  正梵语云波罗痆斯。华言江绕国。佛说出曜.时世.转法轮等经。

  或居摩竭提。 #

  唐言无恚害国。佛说华严.本起.贤愚等经。

  或依坚固林。 #

  梵云沙罗。此云坚固。瑶法师译云坚林。即佛临灭最后说大般涅盘等经。

  或止音乐树。 #

  在维耶离城。佛居树下说灌顶拔除生死得度经。

  或海滨楞伽顶。

  山在南天竺海边。梵云楞伽。华言不可往。唯得神通者可到。佛居彼说经。名入楞伽山经。

  或山际补陀岩。

  梵语具云补怛洛迦。今讹略云补陀。此云小白华。谓此山多生此华。香气远闻。是观自在菩萨住处。佛在彼说十一面观自在经。

  或迦兰陀竹园。

  梵云迦兰陀。华言好音。即西域禽名也。谓迦兰陀长者同类婆娑罗王同施立精舍。请佛众住止。

  或舍卫国金地。

  梵云室罗伐。

讹云舍卫。

华言闻物城。

其中有长者名须达拏。

华言善施。

常赈恤孤贫。

国人重之。

同号给孤独长者。

因往王舍城护弥长者家为子求妇。

见其家备设香华饮馔。

来日请佛。

须达拏本事外道。

乍闻佛名。

心寒毛竖。

是夜便往礼佛闻法。

即发先业。

得正信心。

便证初果。

遂请佛归国。

佛许之。

及归家。

卜胜地。

惟祇陀太子园高爽方广。

堪建精舍。

往白太子。

太子戏曰。

若布金满园。

即我当卖。

须达喜曰。

此园属我矣。

归家运金亥布八十顷。

由是买得。

建立精舍。

曰祇桓。

今呼佛寺为金地金田者。

因此也。

  或应念而空现。

  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遇佛信法已。

共言。

我女胜鬘。

聪慧利根通敏易悟。

若得见佛必速得道。

宜遣信报之。

胜鬘闻佛功德。

欢喜顶受。

说偈赞佛。

愿佛慈慜令我得见。

作此念时。

释迦如来忽於空中现无比身。

胜鬘见之。

对佛说十受三愿等一十五章。

名胜鬘经。

  或没山而出宫。

  佛从鹫峰山没。忉利宫出。须弥山没。炎摩宫出。乃至已上说华严等经。

  或说法假於六方。

  优婆塞戒经云。

善生长者子白佛言。

外道诸师教人晨朝礼六方。

则得长寿富贵。

佛法中有此礼否。

佛言。

亦有。

所谓礼东方是檀波罗密多。

礼南方尸波罗蜜多。

礼西方羼提波罗蜜多。

礼北方毗梨耶波罗蜜多。

礼下方禅波罗蜜多。

礼上方般若波罗蜜多。

若能日日正观礼拜供养。

即得长寿富贵。

  或化身变为三尺。

  惧师罗长者身长三尺。佛为教化令归正法。亦化身长三尺。经所谓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是也。

  或掌覆而指变。

  掌覆者。

楞严经云。

世尊以阎浮檀金手摩阿难顶。

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放宝光。

同时来祇陀林灌阿难顶焉。

指变者。

净名经云。

螺鬓梵王语舍利弗言。

我见此土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言。

我见此土丘陵坈坎秽恶充满。

於是世尊以足指按地。

即此时三千大千世界皆是七宝庄严。

如宝庄严佛国。

  或光流佛来或一身普集於多身。

  法华经。

大乐说菩萨欲见释迦如来分身诸佛。

尔时世尊放白毫相光。

遍照十方各五百万亿那由佗河沙佛土。

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而为侍者皆来此土。

如是诸佛皆是释迦佛所化之身。

  或此界便明於他界。

  观无量寿佛经。韦提希夫人求生净土。尔时世尊即现十方诸佛净土。令韦提希目观自选愿生何处。韦提希即指阿弥陀佛国。我愿生彼。佛教修十六观。

  或变净而以净覆秽。

  佛方便报恩经。

佛放大光照十方佛剎。

有无量百千诸菩萨至。

此时娑婆世界无诸山川林薮等。

又法华经。

三变土田十方严净。

又仁王经。

佛为大众现不可思议神变。

令一佛土入无量佛土。

无量佛土入一佛土。

净复现秽。

秽复现净。

  或随俗而即俗明真。

  佛所说法不出二谛。

二谛者。

俗谛.真谛也。

或言在俗谛而理归真实。

或即俗即真。

或因俗明真。

仁王经。

波斯匿王问言。

胜义谛中有世俗谛否。

佛言。

我今无说。

汝今无听。

无说无听是名一义二义也。

又十六国王咸作是念。

世尊大慈。

普得利益。

我等如何护国。

由是如来因此说菩萨护佛果真实甚深般若。

  若空谷之答响洪钟之待扣矣。

  此如来随机赴感说法也。

  其间所说阿含四有般若八空。

  佛成道三十年内说此二教。

盖随机投根故也。

梵云阿含。

华言法归。

是小乘教。

有四部。

一长阿含。

二中阿含。

三杂阿含。

四增一阿含。

此教说一切法有。

故名四有。

梵云般若。

华言净慧。

是大乘教。

说一切法空。

有八部。

故云八空。

  密严华严佛藏地藏。

  此四部大乘经名也。言地藏即十轮经也。

  思益天之请问。

  思益者。一梵天人名也。请问法义。从人立题。

  楞伽山之语心。

  入楞伽山经。大乘经也。此经以心为宗。故云语心。

  万行首楞严。 #

  首楞严者。三昧名也。此经从所诠立题。

  一乘无量义。 #

  无量义处。亦三昧名也。从所诠立称。

  大悲芬陀利。 #

  梵云芬陀利。此云白莲华。从喻彰名也。

  法炬陀罗尼。 #

  梵云陀罗尼。此云总持。以法总持。有寂照之用。喻如炬。此从能喻所喻二名立称。

  无垢称之说经。

  梵云维摩罗诘。华言净名。或云无垢。皆一义。盖译者巧拙也。

  须达拏之瑞应。

  梵云须达拏。此云善施。即释迦因地作太子舍一妻二子时之名也。此经从所诠立题。

  释迦如来成道记注卷之上

  释迦如来成道记注卷之下

  唐 太原 王勃 撰

    钱唐月轮山居慧悟大师赐紫道诚 注

  本事本生之别讽颂重颂之殊。

  此十二分教之四名。

类扬论云。

本事者。

谓如来说圣弟子前世等事。

本生者。

谓如来说菩萨本所修行相应等事。

梵云伽佗。

此云讽诵。

谓以朦妙之言缉为赞咏等。

梵云祇夜。

此云应颂。

如经云。

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是也。

  象马兔之三兽渡河。

  次第喻菩萨.缘觉.声闻人也。河喻十二因缘也。三人同悟而深浅不同矣。婆沙论云。三兽渡河。兔浮水上。马及一半。象穷水底。

  羊鹿牛之三车出宅。

  法华经三车喻也。

羊车喻声闻乘。

鹿车喻缘觉乘。

牛车喻菩萨乘。

三乘俱以运载为义。

前二乘是方便施设。

惟大白牛车是实。

引重致远。

运载万有。

不遗一物者也。

宅者。

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又三界之身为邪见之宅也。

  或谓之有空守中也。

  此叙如来化仪说教不同也。初说有教。次说空教。皆为不了义。守在中道。不务速说。俟其时也。

  或谓之无转照持也。

  空教但破有病缘。

未显真灵之性。

只以一切差别之相为法。

法是俗谛。

照此诸法。

无为无相。

无生无灭。

无增无减等义。

是真谛。

此之无字。

非断灭无。

盖是遮诠。

意显真空妙有真灵之性。

令展转推照任持修证也。

  或谓之顿也渐也。

  且众生之根有利有钝。故佛说教有顿有渐。今就教有化仪顿渐。应机顿渐。就人有教授方便顿渐。根性悟入顿渐。发意修证顿渐。

  或谓之半也满也。

  涅盘经云。半字者是烦恼言说之本。满字者是一切善法言说之本。但半字是不了义。满字是了义。

  或无说而常说。

  般若经云。

汝勿谓如来有所说法。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则为谤佛。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有颂云。

始於鹿野苑。

终至跋提河。

中间五十年。

未曾说一字。

此约如来离法界外。

及三世诸佛同。

故云无说。

若约俗谛。

则何尝不说。

  或不闻而恒闻。

  净名经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此皆约第一义谛也。

  或保任而可凭。

  法华经云。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此约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也。

  或加被而不忘。

  阿难。

佛成道后二十年方为侍者。

佛前后所说法或不闻。

或粗闻。

乃至过去佛所说。

尽能忆念。

以佛加被力故。

宝积经云。

如来以佛神力加诸有情。

令念宿住。

而告之曰。

汝今应念於过去世。

已种如是诸善法根。

彼诸有情以如来力。

随念皆知。

  无小而不大。 #

  此融会教体也。

小谓小乘。

大谓大乘。

以如来逗根不同而法无大小之别也。

文殊问经云。

佛言未来世二十部小乘。

譬如海水无有异味。

皆从般若波罗蜜多出故。

  无边而不中。 #

  有无二见。良由惑见殊致。及乎会归中道。则泯然一味矣。

  三乘同入一佛乘。

  涅盘经云。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一切众生皆有一乘也。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三性同归一法性。

  法性者佛性也。涅盘经云。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无有差别。同一法性也。

  真可谓父母孩孺导师险夷。

  涅盘经云。

佛念一切众生。

犹如赤子。

故佛为众生慈父母也。

法华经云。

今为汝等作大导师。

知诸生死险难长远。

言险者即三界生死恶趣也。

夷者即一乘妙道也。

华严经云。

佛於一切众生如慈父。

广大利益故。

如慈母。

出生佛种故。

为导。

令究竟至安稳处故。

为师。

令入真实法中故。

  悬日月於幽宵。

  金光明经云。

无上佛日大光普照。

又云。

安住三界如日照昼。

华严经云。

月有四奇特。

一映蔽一切星宿光明。

二随时示现盈亏。

三於世间澄清水中影无不现。

四一切见者皆对目前。

如来出世亦复如是。

一映蔽一切二乘外道。

二随其所宜示现寿命长短。

三一切世界清深心众生菩提器中影无不现。

四一切众生有瞻对者。

皆谓如来惟现我前。

随其心乐而为说法。

又大婆娑论云。

月丽高天有二种利益。

一照於幽暗。

二滋长草木。

佛出世间亦有二利益。

一照破无明痴暗。

二滋长人天善根。

言幽宵者谓生死界也。

惟识论云。

未登真觉。

常处梦乡。

故我说为。

生死长夜。

  布舟航於幻海。

  如来大智大慈。具运载众生度生死岸与乐之用。故喻舟航也。一切有为法虚妄造作转变不实。喻如幻术也。烦恼奔流汩没。有情难渡彼岸。喻如海也。

  为云为雨使枯槁以还滋。

  法华经云。

如来出世如大云起雨。

於一切卉木药草随分受润。

一切众生为烦恼烧煮。

法水未洽。

谓之枯槁。

如来出世。

大慈大悲随根说法。

众生本有善根因之增长。

故云还滋。

  为救为归指穷途於寿域。

  救护也。

归趣也。

梁僧亮法师云。

主救於国。

亲护於家。

佛则不尔。

一切皆救护也。

生死旷远无际。

乏於法财资用。

谓之穷途。

涅盘常住。

不随世法迁变。

谓之寿域。

  暨乎所作已办功成不居将返本以还源类薪尽而火灭。

  此第八双林般涅盘相也。

如来度生缘毕。

谓之所作已办。

将息大用。

示归真寂。

谓之功成不居。

本之与源皆一真法界也。

法华经云。

佛此夜灭度。

如薪尽火灭。

华严经云。

如来为示一切有为行法非安隐故。

为诸人天乐着色身示无常力不可转故。

十方诸佛不入涅盘际。

为调伏众生示现灭度。

息用名灭。

非断灭也。

  繇是指力地诸金河。

  拘尸罗城多产有力之士。

诸国无敌。

故号力士生地。

梵云[口*尸]离剌拏伐底。

或讹略云跋提。

华言有金河。

是产阎浮檀金处。

水之净莫过此河。

梁僧宗法师云。

佛来此河边入灭有意。

且河流奔注。

喻生死遄速。

金沙不动。

喻佛性常住。

如来因地修行时在此处六舍转轮圣王身命。

今来此入灭。

为报地恩故。

  光流面门相惊尘剎山摇地动俱兴苦痛之声。

  面门者口也。

放光表最极之相也。

佛光佛声山摇地震。

皆相也。

尘剎者无数佛国也。

涅盘后分经云。

十方世界一切震动。

出大音声。

唱言苦哉痛哉。

如何一旦世间孤露。

慧日灭没。

丧真慈父。

一切大海混浊涌沸。

苦痛之声遍满世界。

梁僧瑶法师云。

无情尚尔。

况有心者哉。

  异类变容同现奢华之血。

  涅盘经云。一切天龙八部人民悲恼痛切。身皮血见。如波罗奢华。梁僧亮法师释云。天竺有此华。其叶白。其脉赤也。

  受纯陀之后供。

  梵云纯陀。

此云解妙义。

是拘尸城工巧之子。

来白佛言。

为令世间得善果报。

受我最后之供。

佛许之。

或问曰。

经云。

人天四众国王豪族皆来献供。

如来皆不受。

何故受此工巧子微供耶。

答曰。

亮法师释云。

佛意不欲弃少从多。

遗卑就胜。

而纯陀生地虽贱。

而志德甚大。

苟有其道。

不在贵贱。

使厕下之徒皆不自轻也。

言志德大者。

盖悟常住法。

又有言曰。

为令世间得善果报。

天王人王并诸豪族虽竞献珍妙。

谅阙此心。

亦如左传云。

黍稷非馨。

明德斯馨矣。

问。

经云。

如来之身如全剂金刚无所熟二藏。

在世洎灭。

何故受食耶。

答。

此非实事。

涅盘经云。

如来之身已於无量阿僧祗劫不受饮食。

为诸声闻说。

先受二牧女乳糜。

为诸众生。

复受纯陀后供。

又菩萨处胎经云。

至九地菩萨方见如来食。

时言捷疾。

天人接佛所食。

将往十方世界施作佛事。

若维摩化人取香积佛饭也。

  纳毗夜之密言。

  毗字合作卑字。梵云波卑夜。译云恶。是魔王波旬名也。涅盘经云。魔王持宝献供上佛。并说咒护法。佛言。我受汝咒。为护将来众生及四部弟子故。

  唱四德以显三伊。

  四德者。

常乐我净。

此四是涅盘果也。

三伊者。

谓般若.解脱.法身。

此三是涅盘体也。

梵书伊字只三点。

一点在上表法身。

两点在下。

左点表般若。

右点表解脱。

此约能依所依论也。

涅盘经云。

如来唱言。

我今安住如是三法。

为众生故。

名入般涅盘。

  指万有而归一性。

  万有者。有情大数也。一性者。佛性也。如来至涅盘会上。方直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训多罗迦叶四十二请问已周。

  涅盘会上有多罗聚落迦叶氏菩萨。

申三十四问。

首言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於此经究竟到彼岸等。

按梁武帝为高僧宝亮法师制涅盘经义疏序。

略云。

发迦叶之愤悱。

吐真实之诚言。

三十四问参差异辨。

方便劝诱。

各随言答。

今言四十二。

是泽州远法师疏分开也。

  度须跋陀罗八十一化缘将毕。

  梵云须跋陀罗。

华言善贤。

是外道之师。

闻佛说涅盘甚深之义。

智超惑亡。

投佛出家。

佛命善来比丘。

须发自落。

袈裟挂身。

即席证阿罗汉果。

年已八十一。

佛记言。

此我最后得度弟子也。

  破十仙之横计使获朝闻。

  十仙者。

涅盘经云。

一阐提首那。

二婆私咤。

三先尼。

四迦叶氏。

五富那。

六净梵志。

七犊子。

八纳衣梵志。

九弘广婆罗门。

十须跋陀罗。

此十仙皆是外道上首。

有大名称。

国王师重。

其徒实繁。

於涅盘会上各肆本宗所见。

竞纵伪辨。

问难如来。

如来一一破其宗计。

由是词穷理尽。

亡羊多岐。

同归一路。

即席皆证道果。

朝闻者道也。

论语云。

朝闻道夕死可矣。

  建四塔之崇规遐滋末叶。

  此谓人闻四塔也。一如来生处塔。二如来成道处塔。三如来转法轮处塔。四如来般涅盘处塔。

  将欲明有为之有灭表无相以无生。

  有为者世谛法也。

一百法中。

九十四法皆生灭法。

般若云。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无相者真谛也。

无为法性。

众伪已尽。

非一切相。

故非生灭也。

  上升金刚身往复虚空界。

  涅盘经云。

如来以黄金色身示诸大众言。

我於累劫修难行苦行。

得此金刚不坏之身。

我今化缘已毕。

将入涅盘。

汝等细观。

今日则有。

明日即无。

乃从宝床上升空中。

高七多罗树。

如是七反。

复归宝床。

  日月其犹坠落萤光如何久留。

  日月天寿五百岁。

即人间一千八百万岁。

以人寿百年比之。

若萤火也。

教示胜光王经云。

日月有神用势力。

放大光明。

遍照世间。

终归隐没。

无常经云。

大地及日月。

时至皆归尽。

  诫有常身使无放逸。

  四大.五蕴.三十六物。

是无常身。

而凡夫外道计之为常。

涅盘经云。

佛言。

我於往昔。

为汝等故。

无量劫舍身命财。

求无上菩提。

是故汝等於我灭后。

应广修行。

速出三有。

勿复懈怠。

散心放逸。

此如来最后垂诫。

  於是还登玉座首卧鹤林。

  还登者。

如来自空下也。

玉座者。

即所卧宝床也。

首卧者。

谓北首卧也。

天竺以北为上故。

又表佛涅盘后。

遗法久炽北天故。

佛涅盘处有树。

梵云娑罗。

华言坚固。

四方各二。

合则成八。

高五丈。

上合下离。

其树佛灭时枯悴变色如白鹤。

故云鹤林。

  遍游三昧之门将复一真之性。

  三昧者正定也。一切圣人所由。故曰门也。一真性者法界也。涅盘经云。大涅盘者是诸佛如来法界。

  逆入顺入全超半超。

  此叙遍游三昧门也。

涅盘经云。

如来临般涅盘时。

入初禅。

初禅出入二禅。

如是乃至四空处天。

入灭尽定。

此名顺入。

若出灭定入非非想天定。

乃至出初禅。

此名逆入。

若初禅入三禅出。

三禅入空处出。

乃至非非想处出。

此名半超。

若初禅入乃至非非想天定出。

此名全超。

如是超禅。

经七反复。

乃告大众。

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

无明本际性本解脱。

以是因缘。

我今安住常寂灭光。

名大般涅盘。

  依四禅之等持湛三点之圆寂。

  涅盘经云。

世尊於娑罗林下寝宝床上。

於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

便般涅盘。

等持者。

梵云三摩地。

谓平等任持一聚心心所法。

令不散乱。

深取所缘。

名等持。

即七定之一也。

今言依四禅。

合是根本定。

梵云驮那演那。

此云静虑。

婆沙论云。

此定定慧平等。

余定阙少。

不名静虑。

此通有漏无漏有心。

不通无心。

湛者寂然也。

三点者。

见上伊字注。

圆寂者。

涅盘也。

梵云波利眤缚南。

此云圆寂。

圆谓德无不备。

寂谓障无不尽。

故今称涅盘亦梵语之略。

具足应云般利涅盘那。

华言普究竟。

谓一切烦恼结习普究竟故。

  是时也人天叫躄鸟兽哀唬飘风骤云山吼波逆。

  此略叙佛涅盘时变异之相。

文可解也。

按古今论衡云。

佛涅盘时。

当此土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也。

是日暴风急起。

发损人舍。

摧折林木。

山川大地宫殿震动。

穆王问群臣。

太史扈多奏。

西方圣人入灭。

哀相现尔。

涅盘经。

师子吼菩萨问曰。

如来何故二月十五而般涅盘。

佛言。

春阳之月。

华木荣茂。

鸟兽孚乳。

众生多起常想。

如来为破如是想故。

若以世寿算。

佛止此年七十九岁矣。

金光明经。

信相菩萨作是思惟。

释迦如来寿命短促。

方八十年。

于时所居忽然广博严净。

有四如来现在其前而告之曰。

一切诸水可知几滴。

诸须弥山可知斤两。

一切大地可知尘数。

虚空分界可知边际。

无有能算释尊寿命。

不应生疑。

  案轮王之古式方俟葬仪。

  涅盘经云。阿难问佛葬法如何。佛言。当依转轮圣王仪式。

  命力士以捧持竟无能动。

  拘尸城力士。

诸国无疋。

共举金棺。

竟不能动。

此时摩耶夫人自忉利天下至涅盘处。

执佛衣钵钖杖唬动闷绝。

尔时如来金棺自开。

起身合掌问讯慈母。

远屈下来。

诸行法尔。

愿勿啼泣。

阿难白佛。

后人设问如何应答。

佛言。

但云佛涅盘后。

摩耶夫人下来。

佛为将来不孝众生从金棺起。

合掌问讯。

应如是答。

  繇是金棺自举绕拘尸之大城。

  涅盘经云。

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得平等福。

金棺自举升虚空中。

徐徐而行。

天人龙神香华音乐随绕供养。

自拘尸城西门入东门出。

南门入北门出。

如是出入。

经于七反。

人民瞻礼讫。

然后自至茶毗香台之上。

  宝炬不然驻阇维之盛礼。

  梵云阇维。此云焚烧。经云。一切人天皆执宝炬。欲然香薪。火到皆灭。阿难告众曰。如来待大迦叶。故未然也。

  莫不未生怨在於王舍创结梦於十号慈尊。

  未生怨。

即王舍城主阿阇世王小名也。

佛涅盘时。

王卧疾。

得五恶梦。

及窹方知佛已入灭。

十号谓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

慈者大慈四等心之一也。

  大迦叶远下鸡峰获瞻礼於千辐轮足。

  鸡峰者山有三峰。

如仰布鸡足。

名鸡足山。

摩诃迦叶在彼住止。

去拘尸城远。

闻佛入灭。

不运神足。

将五百众奔至双林。

七日方到。

佛出双足於棺外示之。

迦叶瞻礼悲泣。

见足底千辐轮相金色炳耀。

说偈赞讫。

於是如来出大音声。

我以正法眼付汝。

当作依止。

然后佛足还入棺中如故。

  毕以兜罗致[迭*毛]圣火自焚。

  兜罗者天竺绵也。

致[迭*毛]者天竺贵布也。

依转轮王葬式缠裹全身。

火既不然。

迦叶语曰。

如来金刚之身非世间火而能烧之。

於是如来以大悲力从心卍字中涌火而自然之。

故云圣火。

  爇王众栴檀之薪注帝释金瓶之水。

  荼毗香薪。

皆天王人王所奉。

故曰王众栴檀也。

帝释先告佛乞半身舍利归天供养。

佛唯许右颊上腭一牙。

洎火已焚。

七日而烈焰未灭。

龙王作念扑灭是火。

先取舍利。

皆尽力不能沃灭。

及天帝释躬持金瓶注水。

火乃息矣。

见裹佛身千[迭*毛]唯着身。

并最上二[迭*毛]宛在中间。

诸[迭*毛]皆为灰烬。

其顶骨乃四牙灿然不动。

帝释禀教。

惟取所许一牙。

迎归天宫建塔安置供养。

此天上第四塔也。

  彼愿力犹在悲心尚熏碎金刚之胜身为舍利之遗骨。

  一切佛始发心皆有四愿。

一云未度令度。

而众生界未尽。

我愿亦未尽。

故於真如界中大悲心内现起化身。

广度众生。

虽示灭度而留舍利流布世间。

令瞻奉供养发心生善。

故云愿力犹在。

悲心尚熏也。

涅盘经云。

以胜金刚定。

自碎金刚身。

不舍於大悲。

舍利犹分布。

  於是八国严卫四兵肃容各自捧於金坛竞归兴於宝塔。

  八国者。

天竺强国也。

四兵者。

象马车步也。

坛者瓶属。

以金为之。

梵云苏鍮婆。

此云宝塔。

凡土木砖石成者。

但有佛舍利。

皆名宝塔。

菩萨处胎经云。

佛灭度后有舍利八斛四斗。

八国王各严四兵来争。

乃至天龙八部皆兴夺心。

时有智臣告曰。

诸王若争。

须有胜负。

如来舍利不成利益。

我当分为三分。

一分奉诸天。

一分与龙神。

一分分八国。

由是众心悦随。

各将金坛盛贮。

迎归本国建塔供养。

  於是若牙若发迦叶波礼於忉利天宫。

  忉利天帝释建塔有四。

一如来发塔。

即悉达太子入雪山时自截下发掷於空中者。

二箭云。

憍梵波提头面礼众中清净大德僧。

象王既去象子随。

太师既灭我亦灭。

於是化火自焚。

  一灯灭而一灯续。

  灯者。

如来正法眼喻如灯也。

有照暗除昏之用。

故净名有无尽灯义在此也。

如来般涅盘时。

付嘱大迦叶。

迦叶灭度付阿难。

阿难灭度付商那和修。

自下二十七祖但一人传一人。

故圭峰云。

先祖草昧防失。

故一人传一人。

世代已有所。

凭任千灯千照。

  莫不大迦叶云迎千众。

  佛既涅盘。

诸外道喜曰。

瞿昙在日。

教法犹火。

今既灭度。

不久扑灭。

时梵王帝释与诸天王皆来请迦叶曰。

如来以正法眼付嘱尊者。

宜早结集。

於是迦叶遣使往弥卢山顶。

击铜揵椎。

声中有言。

遍召圣弟子无学千人至摩竭提国上茆城毕钵罗窟。

请阿阇世王为檀越外护。

结集遗教。

  阿难陀雷吼三轮。

  梵云阿难陀。

华言庆喜。

是佛堂弟。

出家之后。

二十年为佛侍者。

多闻第一。

初结集场中唯取无学圣人。

时阿难尚居学地。

被迦叶揖出众。

阿难愤闷。

乃於林中习上地定。

断尽烦恼残结。

即证阿罗汉果。

即来门外白众求入。

迦叶语曰。

若已得无学。

当从门隙中入。

阿难应声乃入。

礼拜大众。

迦叶请优波离集律藏。

阿难集经藏。

阿难升座。

众有三疑。

一疑佛再出。

二疑他方佛来。

三疑阿难成佛。

洎阿难唱如是我闻。

群疑皆释。

言雷吼者。

法句经云。

比丘摩诃卢达嚫。

声如雷吼。

或以阿难比之。

三轮者谓声舌语也。

然声有五德。

一甚深如雷。

二清彻远闻。

三听者无厌。

四入心爱乐。

五谛了易解。

阿难具此。

故云雷吼三轮。

  商那表定於未来。

  如来在日游摩突罗国。

指一青林谓阿难曰。

此名优娄茶山。

吾涅盘后有比丘名商那和修。

於此起伽蓝。

说法教化多所利益。

至佛灭度后。

阿难弟子名商那和修。

阿难欲灭。

付法与之。

大行教化。

果如佛言。

商那度优波鞠多长者为弟子。

一日至彼所坐床上。

鞠多诸弟子皆不识。

多起慢心。

商那乃举手空中。

甘露雨下。

现五百法门。

鞠多不识。

商那曰。

佛入此定。

目连不达。

目连入诸。

比丘不达。

我入。

汝不识。

我得七万七千本生经。

八万毗尼。

八万毗昙。

汝皆不达。

我若去。

诸法门随去也。

  鞠多化筹而盈室。

  优婆鞠多。

商那和修付法弟子也。

佛在日有外道尼犍子。

名萨遮。

聪明辨利。

博达众论。

诸王皆拜为师。

然知佛法正妙。

欲求出家。

来白佛言。

若我出家得如佛否。

佛言不得。

又问如舍利弗.目乾连乃至问如已下五百比丘否。

佛皆云不得。

若我灭后无诸大人然后如也。

佛语众曰。

我灭近百年。

此外道生摩突罗国。

名优波鞠多。

华言近护。

出家证果。

化人无数。

至期皆如佛记。

於中印土说法教化。

凡受化俗人夫妇偕得道者。

即掷一筹置於石室中。

室高二丈。

纵横三丈。

其筹遂满。

至鞠多灭度。

弟子名通真量。

只用此筹阇维之。

  始自坏梁之感。

  大迦叶将涅盘。

付法与阿难已。

捧佛所付衣入鸡足山入定。

待弥勒下生。

先阿阇世王有约。

尊者入灭必来告我。

乃往辞。

王睡不见。

王於睡梦屋之大梁折乃寤。

方知迦叶入灭不俟。

驾奔至山前。

其山已合。

先是迦叶入山时有要期云。

若阿阇世王来。

及弥勒下生。

此山方开。

洎王来山为之开。

见迦叶捧衣端坐其中。

王瞻礼悲泣。

赞颂讫。

山乃复合。

  终乎流乳之征。

  西天传法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

在罽宾国。

然知有难不可苟免。

乃付一衣一偈与弟子婆斯多尊者语曰。

吾此有难。

汝当往他国行化。

其后外道昌炽。

谮於弥罗掘王。

王失正信。

乃毁法坏寺。

执剑斩师子首及。

白乳涌高数尺。

於是彼国传法终在此人。

  缾器异而水必同。

  阿含经云。阿难传持佛法。犹缾水注置余器。缾器虽殊而水无别。

  灯点殊而光终一。

  灯点喻传法。人光喻如来。法虽一灯分千。而光明无二。

  是以大乘之真空妙有文殊弥勒异其宗。

  真空妙有。

大乘之至理也。

然佛法虽惟一味。

而投机随根不无其别。

且文殊菩萨弘一性宗。

此克实约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

弥勒菩萨弘五性宗。

谓一声闻性。

二缘觉性。

三大乘性。

四不定性。

此不定性谓第八识中具有三乘种子。

遇缘即修。

故云不定。

五无种子性。

此谓第八识中无闻熏种子。

非如瓦石之无也。

如善戒经云。

无种性人。

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

  小乘而分[迭*毛]析金上座大众元其部。

  小乘教者。

佛为钝根方便施设。

元无别本。

至佛灭后。

师资相授互相予盾。

派流遂别。

出三藏记云。

佛在日。

有长者梦一贵[迭*毛]。

忽自分为五段。

怖以问佛。

佛言。

此表我灭后律藏分为五部。

又有因缘经说。

频婆娑罗王梦一枝金杖斩为一十八段。

以白佛。

佛言。

表我灭后小乘教分为十八部。

言上座.大众者。

二根本部也。

  或十支宏阐。 #

  此序圣弟子造论破邪立正也。

言十支者。

一略陈名数支。

即百法论。

二粗释体义支。

即五蕴论。

皆天亲菩萨造。

三总色众义支。

即显扬论。

四总摄大义支。

即摄大乘论。

皆无着菩萨造。

五分别名数支。

即杂集论。

无着.师子觉.贤慧等三菩萨造。

六离僻处中支。

即辨中边论。

无着菩萨造。

七摧破邪山支。

即二十唯识论。

八高建法幢支。

即三十唯识论。

皆天亲造。

九庄严体义支。

即大庄严论。

十摄散归观支。

即瑜伽论。

皆慈氏菩萨造。

  或千部郁兴。 #

  天亲菩萨是无着菩萨俗中亲弟。

法中小师。

始宗有部。

造五百论。

明小斥大。

天竺无敢敌者。

无着是初地菩萨。

观其弟大乘根缘将熟。

乃假疾召归。

甫近一驿。

遣一弟子往接。

至夜同馆宿。

其弟子夜诵大乘一偈云。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天亲闻之。

豁然悟解大乘正理。

且悔昔诽斥深咎何补。

元其罪本但是舌根。

乃起手执利刀欲截其舌。

无着遥知。

伸臂捉住。

谕之曰。

汝悟大乘。

盖其时矣。

昔以舌毁。

宜以舌赞。

可补其过。

苟断舌不言。

其利安在。

天亲受教乃止。

戴星而行。

洎觐本师。

谛听慈旨。

便造大乘论。

累五百部。

故天竺呼为千部论师焉。

  马鸣龙树继其芳。

  此二菩萨。始事外宗。皆回心正法。出家宣扬大乘。俱为论师。

  无着天亲播其美。

  此乃贤师哲资。俱大论师。已见前注。

  或提婆凿眸而作器。

  提婆菩萨是龙树弟子。

才敏辨义。

擅名五印。

住南天竺。

初得法已。

人未归信。

其国有大自在天庙。

铸金为像。

高二丈。

以颇黎宝为眼。

用机能动。

凡人不敢正视。

提婆入庙验之。

从观者众。

时天像动眼向提婆。

提婆语曰。

神则神矣。

何斯小哉。

当以精灵感人。

智德伏物。

而假黄金自多。

颇黎荧惑。

非所望也。

乃登梯凿出其眼。

神遂无灵。

由是提婆声化大振。

今详器合是气字。

缘本传无作器事。

盖提婆欲扬正法。

乡人未信。

故作气验神。

  陈那吼石以飞声。

  陈那菩萨。

大论师也。

初劫有外道伽毗罗。

修世定。

得五神通。

造论名僧佉萨怛罗。

此云数论。

恐后人破我此义。

乃往大自在天求长生术。

天曰。

我化汝为一物。

最极长寿。

无越石也。

乃遍告门徒。

我将化石。

若有人难我论。

令书於石上。

我自通答。

洎陈那造因明论。

将破邪解。

知此石是彼外道。

乃书比量於上难之。

斯须答文隐出。

陈那再立量答文。

经宿方出。

至第四量难之。

石不能答。

忽大吼一声。

震烈迸碎。

故天竺云陈那有吼石之能。

  或百偈齐祛於外宗。

  论师名比罗。是马鸣菩萨弟子。造无我论百偈。到处执我外道无不摧伏。

  或十而翊赞於遗颂。

  天亲造三十唯识颂。后有护法菩萨十大论师共造释文赞成之。今唯识论是。

  或闻经而夜升兜率。

  无着菩萨入法光定。夜升兜率天。请问慈氏金刚经义。慈氏说八十颂申明大义。无着约十八住处造论二卷。天亲约断二十七疑造论三卷。

  或待佛而窟寄修罗。

  明辨论师欲求长生。

待慈氏下生。

乃往南印度修罗窟前诵金刚咒咒白芥子。

击其石门。

石门遂开。

明辩摄衣奋入。

相随入者六人。

石门乃阖矣。

梵云阿修罗。

华言无端正。

神也。

  或剑誓首以要期。

  提婆菩萨受出家法已。

於天竺国四衢道中敷高座。

作三论云。

一切圣中佛为第一。

一切法中佛法第一。

一切救世僧为第一。

八方论士有能破此义者。

我当斩首谢屈。

既鸣鼓已。

八方论士皆集场中。

亦各立要。

若我不能破此义者。

亦斩首为谢。

如是宾主敌论涉于三日。

八方论士辞义皆堕。

各请斩首。

提婆告曰。

我所宗法仁治万物。

不斩汝首。

但斩汝发。

与死无别。

於是八方论士皆剃发出家。

  戒象驮金而请释。

  天亲菩萨为众讲婆沙论。

以一日所讲之义乃造一颂摄之。

用赤铜叶刻字置象头上。

出金五十片置象尾上。

自坐中间。

击鼓唱言。

有能破此义。

当奉此金。

诸国无人能破。

乃将颂并金寄与罽宾国。

诸婆沙师亦不能尽解。

彼诸师却加金五十片回饷天亲。

请作释文。

天亲由是自造长行释颂。

即今俱舍论是。

  或赏能而食邑。

  论师摩陀那。才辩纵横。因论义得胜。频婆娑罗王割一邑以赏之。

  或得胜而建幢。

  付法藏传云。马鸣菩萨於富那夜奢处得胜法已。乃建大法幢。

  或论般若之理也名灯。

  南天竺国论师名迦毗。造论名般若灯。谓根本无分别智有寂照之功。故以灯为喻。

  或究俱舍之非也名雹。

  昔迦湿弥罗国有论师名众贤。

见天亲俱舍论乃造五千颂斥其非义。

名俱舍雹论。

以世间雹能坏稼穑华果。

故以喻为名。

乃将徒持论寻访天亲欲定是非。

天亲为诸国无正人为量果。

遂避而未就。

甫近一驿。

众贤忽觉气衰不能前进。

乃修书遣弟子送论与天亲。

其书略云。

不自量力。

作为此论。

智小谋大。

死期至矣。

菩萨抑扬至理。

若得存遗文则死而无恨也。

天亲读其论。

见文多顺己义。

又重其知过。

乃为更名顺正理论焉。

  莫不殊涂异辙终会一源自有及空咸归万德。

  殊涂异辙。谓外道小乘也。自有及空者。皆边见也。一源万德者。谓大乘真谛实性也。

  自商周见虹贯。

  周书异记云。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贯连。王问。太史扈多奏。西方圣人入灭衰相耳。

  炎汉梦金人。 #

  后汉第二主孝明帝。

永平二年夜梦金人丈六飞至殿庭。

光明炳耀。

且问群臣。

通人傅毅奏曰。

西方圣人号佛。

陛下所梦必是彼也。

博士王遵奏。

臣按周书异记云。

大史苏由奏昭王曰。

西方有圣人出。

一千年后声教来此。

陛下所梦即其事也。

  教及神州声流华夏。

  声亦教也。

此方教曲以佛无漏声为体。

故云声教。

又唯识论用声名句文四法为教体矣。

时明帝纳王遵奏。

乃遣中郎将蔡歆.泰景博士王遵一十八人同往西域迎佛法。

至月支国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二梵僧。

并白[迭*毛]画释迦像.四十二章经。

白马驮至洛下。

即后汉永平十年丁卯。

为此土有三宝之始也。

明帝勑图释迦像於西阳城门上及显节陵上供养。

即此土画像之始也。

有唐高僧大律师道宣居终南山。

以戒德律行至高。

北天毗沙门王常遣二天人冥佑之。

宣尝经行失脚将堕阶下。

时天人承足方现其身。

因问。

其称是天人。

宣问曰。

如周之苏由.扈多。

汉之傅毅.王遵。

吴之阚泽。

皆素未识佛法而能知圣人生灭声教将来。

辩佛法为上。

彼何人耶。

天人黄琼答曰。

彼皆天人也。

为佛法流行此土。

天遣降神佐国。

宣明佛法故也。

  勃叨生季世获奉真谭虽录续而以叙金言在飘零而不逢玉相。

  释迦如来灭后。

正法五百年。

像法一千年。

末法一万年。

唐三世在像法之末。

故云季世也。

三藏至真之教。

谓之真谭也。

如来金口所宣。

谓之金言。

佛眉间白毫相光。

谓之玉相也。

  见闻尽尔宗致昭然盖委遗文不复备而言也乃为铭曰。

  化起从本源 #

  化起谓三类佛身。本源谓一真法界。

  功成应贤劫 #

  如来经三无数时修六度万行。

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针锋许非是如来舍命处。

此谓功也。

然灯佛授记於此贤劫成佛。

梵云跋陀劫簸。

此云贤时。

犹纪年之类也。

  万行显真宗 #

  天真佛不从外来。

一切众生各各具有。

但由虚妄流转。

二障覆蔽。

不能了知。

故菩萨修六度万行。

功德庄严既满。

用根本无分别智照真如理。

於金刚道中断尽烦恼.所知二障种子。

集气於解脱道中显出法身。

若用药磨镜也。

  三祇积鸿业 #

  梵云阿僧祇。华言无数时也。今略云三祗。菩萨经此修六度万行谓之鸿业。

  为法出於世  降灵示分胁

  无常经云。若世间无老病死三法者。如来则不出现及说调伏等事。

  眉横天帝弓 #

  华严经云。眉细曲如帝释弓。经音云。虹名天弓。

  目带青莲叶 #

  肇法师云。天竺有青莲华。其叶修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将为喻。

  仙师相垂泪  天神争捧接  灌顶当在宫  飞轮化弥帖

  帖静也。灌顶者。转轮圣王子。将绍王位。父王取四大海水灌其顶上。乃冠其首。尔时七宝自空而来。其金轮宝飞往四天下。一切国土悉自归化。

  宗承天日贵  象贯师子颊

  天日者佛祖姓也。师子颊圣王即日种之后。是佛祖也。

  善教谁与传 #

  本行经云。

太子自七岁入学。

王请婆罗门毗奢蜜多罗教文。

羼提提婆教武。

頞谁那教算。

虽立三师。

而太子文武算法通达。

三师皆神伏。

所谓无师智.自然智生而知之也。

或问此无师智自.然智莫与外道自然同否。

答曰。

非也。

斯是常住之义。

虽不约缘生。

要假缘显。

故法华经云。

佛种从缘起也。

  抨弹独豪侠 #

  经云。太子年十五。与众斗射。嫌诸弓软弱。令取祖庙转轮圣王弓来。众人皆不能施张。唯太子安坐微挽而满。弹其弦声。远迩震响。由是皆伏其力。

  游观惊老死  逾城弃臣妾  落发亲宝刀  [卯/贝]衣遇群猎  寄迹狎麋鹿  苦身示羸怯  食糜人尽知  坐草魔方慑  洁若莲出水  明

逾镜开箧  山海类高深  云雷等辞捷

  大婆娑论云。

如来升有余涅盘空界。

兴大悲云。

发胜慧电。

震空无我雷音词。

谓四辩中无碍辩也。

捷谓七辩中捷辩也。

如来具此诸辩。

故知一切法名相句义。

乐说纵横而无遗失怖畏。

分别了了故。

  三时教弥阐 #

  佛所说教有三时别。

第一时说有教。

第二时说空教。

破前有病。

第三时说中道教。

双治二病。

故或问如来出现本为大事。

如何先说有教化人耶。

答。

此时执常外道多。

若说大乘常住之法。

小根之人有谤法之罪故。

  万类根自惬 #

  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谓密口一音。殊类异解。

  四问聊欲酬 #

  智度论云。

佛涅盘时。

阿难申四问。

一问佛灭度后诸比丘以何为师。

佛言以戒为师。

二问依何而住。

佛言依四念处住。

三问恶性比丘如何调伏。

佛言梵坛治之。

四问一切经首当置何言。

佛言当云如是我闻。

  十仙度相蹑(见上注)  补处记慈氏

  凡一化佛灭度。必授一菩萨当来何劫於此处成佛。说何法。度几众生等。名为补处菩萨。今释迦佛授慈氏菩萨补处之记。

  遗文嘱迦叶 #

  涅盘经云。佛言。我所有无上正法。悉付嘱摩诃迦叶为作依止。

  卧树徒载春 #

  卧树。谓娑罗树也。

  香薪已焚[迭*毛]  悲心及绵远  舍利光炜烨

  梵云设利罗。

今讹略云舍利。

华言骨身。

所以不译者。

恐滥凡夫骨身故。

又云驮都。

此曰不坏。

义有二种。

一全身。

二碎身。

碎身有三种。

一骨舍利。

白色。

二肉舍利。

红色。

三发舍利。

黑色。

唯佛舍利有五色。

神通变化。

不为一切物所坏。

经无量劫常在。

具足驮多之义。

  独我生后时  余波幸沾涉

  独我者。

王氏自叹之辞。

生当像法之后。

故谓后时。

佛遗教谓之余波幸。

小雅曰。

非分遇福也。

宝雨经云。

如来於一切诸法会中。

以法雨水灌人天顶。

故云沾。

沾者濡也渍也。

毛诗注云。

水行为涉。

斯谓沐法雨入法流也。

音义指归云。

注犹源也。

俾寻波讨源。

文义无失。

此记文皆内曲事迹。

不可易知。

今引诸经论以为注。

非出之胸臆也。

其有事实与世相违。

乃假问端。

亦引经为答。

所贵照我佛之化迹。

以释人之疑情。

博达君子不以枝诃为诮焉。

  夹注成道记卷之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