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严统解惑编

续藏经 五灯严统解惑编

 明 通容述 #

  

  五灯严统解惑篇

    径山兴圣万寿寺沙门 通容 述

  五灯严统刻行矣。

而洞下有三宜公。

及远门辈。

各着书刊布。

一谓明宗正讹。

一谓摘欺说。

一谓辟谬说。

以共攻同抗。

阻抑此书使勿行。

约其三人之立意。

谓予因仍旧典。

以天皇天王两人。

归於青原南岳派下。

遂鼓予改易龙藏。

是无君之过。

顾此可胜惜其昏且惑也。

殊不知予所宗者。

有唐两巨儒。

丘玄素及符载公为二大禅师所作之文。

以记其出处颠末。

可谓金石之书。

不刊之典。

编於佛祖通载中。

且通载一书。

久入神京 皇藏我字函中。

普天之下。

靡不流通。

所以古今皆祟尚其说。

用以考据辨文。

藉为定论。

始明天王与天皇。

各属一宗。

而泾渭从此得清也。

三宜公见予因仍旧典不能深加博考。

反谓予改易龙藏。

是无君之过。

则汝以。

龙藏中所存佛祖通载。

亦不肯尊隆其说。

而且东引西援。

千言万语。

贬驳二公及古今诸大老公论。

叱为伪且谬。

呵为是邪是欺。

不胜横恣。

略无忌惮。

如此排讪。

非惟不尊龙藏。

亦且辟毁 俞旨。

则无君之罪。

又当何如耶。

  今不惜齿颊。

为汝分疏其意。

盖三教书史之板。

刊藏於内府。

以冀其不朽。

使后人无能移动。

得弥远弘通。

亦且使依从皆有旧制出处。

可推详讨论。

所以自古三教有颁降之书。

如广弘明集中所载。

累朝历代。

有无量名目。

多赖 帝王以存不遗。

所以太常太史。

东观延阁。

永久常存。

正以备国君顾问。

近臣便於考对。

颁行学宫。

流通天下。

使远域近陬。

无不见闻。

或考文考义。

并考事迹。

三者若有阙陷。

亦任人推详修补。

即其文之繁衍者。

何曾禁人删芟。

即其义之未安者。

何曾禁人辨论。

乃至见其人与事迹有差谬者。

亦何曾禁人考订。

以故着书立言。

行於世间。

总不出此数种损益。

而作经纬。

以定裁成。

此世出世间。

内外经史。

所由来任人裁制。

朝廷功令不曾禁之大概也。

  如宋明教嵩禅师上 仁宗皇帝疏云。

山中尝力探大藏。

或经或传。

校验其所谓禅宗者。

推正其所谓佛祖者。

其所见之书果谬。

虽古书必斥之。

其所见之书果详。

虽古书必取之。

又其所出佛祖年世事迹之差谬者。

若传灯录之类。

皆以众家传记与累代长历。

校之修之。

垂十万余言。

编成其书。

命曰传法正宗记。

可见纵大藏中。

是经是传。

亦有详略正谬之各别。

全不曾禁人取斥。

修之校之。

而折衷成文於其间也。

  又如国史春秋以前。

固不必论。

嗣后有十七史之撰述。

其间删纂批评。

纵横所见。

代代有之。

而吕东莱之详节为最着。

即纲鉴一书。

实繁多莫纪。

议论错出。

末后得朱氏纲目。

刘氏前编。

司马氏资治通鉴。

其损益始定。

流播於今。

坊间不啻数十种。

顾於秘阁之板。

曾无以功罪议之者。

而谓改易大藏乎。

若窃取其板。

擅自改易。

则罪在冒死。

於不曾禁之功令。

敷文演义以修其不足。

补其未逮。

便谓改易大藏。

则从上是僧若儒。

博达高人。

亦多皆依内典。

着书立言。

特加分释。

商确淄渑。

皆坐其罪。

可乎。

  今将道原所修景德传灯录。

及明教嵩传法正宗记。

与大川五灯会元。

彼此一较。

则详略之旨。

有天壤之异。

盖传灯与正宗记。

虽入在藏中。

约二种书。

总四十卷。

考其人名。

如传灯所载。

六祖下一千四百三十四人。

如正宗记所载。

六祖下一千四百九十六人。

于几千人。

而传灯只以简易之文。

作世次与传。

正宗则仅以节略之笔。

叙其嗣法及世系而已。

并不曾将二千余人。

昭明举出。

表其宗旨。

分其支派。

纲领节目。

浩繁无绪。

故不能使家喻户晓。

虽有其书。

而实未盛行於世也。

幸而宋朝景定间。

有灵隐大川禅师。

乃宗门博达之士。

间气而生。

观传灯录及正宗记。

仅历叙其嗣法世次。

竟无支派宗旨之分。

遂将二书所载世次之人。

各行语录。

因见西天祖师谶定南岳马祖。

故录西天四七东土二三下。

便将南岳列之於前。

而青原编之於后。

此盖依西天般若多罗所谶故也。

况传灯所录。

亦不曾核定青原为昆。

南岳为季。

殊不知青原之前更有十一人之名目在。

虽则列青原在南岳之前。

而青原之前。

更有十一人。

亦为青原之昆乎。

足知传灯录正宗记二书。

只明人数与世次而已。

实不曾分支派。

表宗旨。

何为昆。

何为季。

只儱侗一式叙成。

如纪传世谱云。

  故大川禅师。

因两谶以定两人后先。

而后又分支派。

表宗旨。

一曰临济宗。

一曰云门宗。

一曰曹洞宗。

一曰沩仰宗。

一曰法眼宗。

五宗既定。

支派攸分。

纵千子万孙。

於百亿世。

皆见其有宗有派。

有原有委。

修集众典。

成一大部书。

以作禅宗定史。

功不在禹下。

所以流通五百余年以来。

无不赞为盛典。

然则传灯录与正宗记。

只叙其人名世次之如彼。

而五灯会元之分支表宗又如此。

如彼之简易殊略。

如此之详明显着。

不止天壤之异。

自古及今。

年多且远。

无人齿及大川公如此立义为改易大藏。

即明朝黎眉郭居士。

所修教外别传一十六卷。

亦系天王於马祖之下。

载本书第七卷中。

  而莲宗。

一主教观。

而规模弘范。

已定。

故先秉严统笔者。

无心讨论其机缘。

近得梁生谭居士所寄年谱履历。

今已补入。

伏祈诸大台台。

以人天正眼。

严赐护持。

则不特容一人荷蒙覆庇。

即普天禅衲。

当祝赞诸大檀护。

与震旦初祖。

于大圆镜中。

同受法供矣。

夫既植佛祖之因。

同居三界之内。

因果报应。

不爽丝毫。

稍有私心。

能不负之而趋乎。

至于严统一缉。

彼辈辟书横出。

海内蚤有定评。

想列位台台。

亦不我遐弃也。

潦率布复。

统希始终护持正法。

原谅不宣。

  复武林越州诸缙绅书

  恭惟列位台台。

儒宗麟凤。

释氏金汤。

现宰官身而说法。

具人天眼以护僧。

此山野容居恒摄衷乃心之语。

藉手敢告于台端者也。

盖柱石法门。

不袒左右。

见诸着述。

付之劂人。

此即一灯有赖。

五宗可明。

佛祖胥庆。

何幸如之。

第细读翰章。

诸方尊宿根由。

似未亲历。

而近日堂头着作。

亦未深详。

既荷鸿云之布。

敢陈雀跃之私。

渎听有道。

少辨誵讹。

夫五灯会元一书。

乃佛祖慧命。

五家宗统。

从来师师授受。

昭若日星。

近因续略书出。

以素所推定之临济。

忽然抑之於后。

大公编载之曹洞。

一旦抬之於前。

大翻前案。

殊属乖张。

所以然者。

迩来洞宗之内。

多属提唱传帕。

以口耳诵习之人。

加于真参实悟尊宿之上。

夺统乎。

不夺乎。

翻案乎。

不翻乎。

质之台端。

不惟昭穆立辨。

亦且黑白较然。

苟非山野容于严统中剔厘一番。

则附会影响。

遥嗣代付。

不可胜言。

将师授根源。

佛祖印信。

付之亡羊岐路矣。

且屡见近日诸方唱道尊宿。

德固高而道亦隆。

独于师承授受一事。

多依稀赝鼎。

致后学晚辈。

行愧先型。

解惭前喆。

尤而效之。

长此安穷。

不得已。

遡流寻源。

与同道缁素。

日积月累。

参考融会。

共成此书。

实以砥后学之狂澜。

为千百世禅史龟鉴。

拟有益于法门。

岂敢欺心臆决。

自贻刺谬。

以骇见闻。

如寿昌之於廪山。

不过剃度法派。

原非承嗣师印。

详在解惑篇中。

兹不赘渎。

第容奉教寿昌。

亦有年岁。

至今想见其不屑诸方。

严冷自爱之致。

未尝不恍然追随杖履时也。

今列之未详者。

所谓未详传法之人。

独出无师之智。

推尊极矣。

岂云抹去。

更披博山和尚。

后刻寿昌语录。

竟删廪山之香。

板存经房流通。

惟塔铭中有嗣法廪山之言。

则当日执笔者未紬绎也。

即铭中亦止叙得法惟元来一人。

住博山。

其他不曾付嘱。

从可知矣。

来谕绝之谱外。

不白自明。

若雪峤老人。

最初归依幻有师祖。

亦起法名。

先师住金粟时。

依次刊名塔上。

后住天童。

仍列禅灯世谱中。

雪翁见之。

大肆呵詈。

自语削去两刻之讳。

故先师即命侍者。

踰时刬刓。

即雪翁出世拈香。

竟酬古之云门偃。

所在上堂。

历皆如是。

语录流行天下。

谁不共知。

后到天童吊先师时。

有六千余人。

寺众敦请上堂。

犹如是拈香。

众皆不悦。

懡[怡-台+罗]而散。

次至云门显圣寺。

时三宜公主席。

亦请上堂。

乃力劝拈香龙池。

后应东塔上堂。

拈香亦如显圣。

夫宗门拈香。

於人天众前。

原本酬法。

为万古典型。

若倐彼倐此。

不惟令后学靡所取法。

亦且使无稽效颦。

安可底止。

此宗门慎重之任。

岂可如此变幻。

谱入未详。

如世谛由光。

惬而且允也。

  又天王于马祖。

天皇于石头。

皆前人所定之牒。

见诸典籍。

不啻数十种。

非容胸臆私裁。

实亦依龙藏中佛祖通载原本根据。

庶令统清系白。

似有功于两派。

然且不居。

夺统之谕。

胡为乎来哉。

洞宗诸公。

屡出辟书。

谓容改易藏本等说。

兹具解惑篇请正。

高明想能鉴谅。

若显圣一灯。

绍继而来。

名正言顺。

夫复何议。

但自天童净以下。

至慈舟和尚。

自昔未见语录行世。

突然一旦刻出。

朱紫之疑。

有识所共。

矧容力任严统之责。

敢冒昧增入。

以于篡假之诛乎。

正如来谕所云。

存真黜伪。

守阙疑之大义者也。

今据远门摘欺说中。

分别其语录出载。

多从万松评唱采出。

改易名字。

可胜差错。

如评唱所载人山。

远门作仁山。

王山法祖。

远门作王山体。

至其语句。

乃出自浮山远公。

牵强支吾。

诳人耳目。

更自谓出何塔铭。

出何题咏。

尤觉荒唐倒谑之极。

可见彼从前历代老宿。

无全语录行世之明征大验矣。

故通容但见有语录行世者。

尽皆修入派下。

非有私心彼此于其间也。

如长翁素有语录。

已曾抄稿付梓。

不意督刻者遗失二叶。

今已补入。

呜呼。

容修此书。

矢公矢慎。

十易星霜。

总为道法。

岂计身名。

正欲以至公至正。

还之千古。

岂甘与无据徒刻者。

同类而共嗤于世也。

伏冀列位台台。

迅提[尸@羊]镜。

为容深照体察。

则心同圣贤之心。

行同佛祖之行。

一切缁衣。

均蒙覆荫。

不妨转斗诤为慈化。

变兵戈作慧光。

任此书。

公同天下。

听龙天。

随世浮沉。

知博厚君子。

正学大儒。

性天之中。

包罗万象。

必不以斯刻为介意。

诚如来谕。

无分于左右之袒。

感荷盛德。

有同戴天之被矣。

临纸神驰。

无任仰瞻之至。

  又复武林诸缙绅书

  瑶函下颁。

名山映色。

深见列位台台护法之弘愿矣。

踊跃欢欣。

遥望合十。

谨读琅诲欵欵。

实未详察鄙衷。

盖释教着书立言。

除译经外。

总为法门起见。

不与世谛斗诤同科如山野容所缉严统一书。

实原本旧颁北藏已定之案。

来教优劣尊卑门户等谕。

在容分中。

皆属上林子虚。

夫宗派既有真伪。

立言自当公正。

奈三宜公辈。

特生能所。

强执我人。

辟书之出。

至三且王。

容亦仅付不见不闻。

第诐遁飞腾。

投杼难释。

不得已着解惑一篇。

普誓公论。

兹附台览请正。

则山野容好新领异之罪。

庶几不白可逭。

至于云憨二大师。

一主况予以五灯会元中所载之辨文。

及藏中刊定两人之碑窆。

更依诸家之公论。

总待夫后人会合之定案。

博考深究。

补足其文献。

以清天皇之谱。

而又归天王之牒。

皆因仍藏中旧章。

非凭臆说。

事久自然论定。

亦成一部禅史。

藏之法门。

传之嫡裔。

明有宗也。

敢不其难其慎与。

三宜辈不知赞叹。

而反诬以无君。

矫为过当之语。

可慨也夫。

又谓道原为法眼二世孙。

修传灯录。

明教为云门四世孙。

修正宗记。

咸以龙潭属之天皇。

然据道原所修传灯录。

亦多差错。

如魏府大觉。

属临济之子。

却修为黄檗法嗣。

与临济作昆季。

则其余差谬可知。

如明教云。

其所出佛祖年世事迹之差谬者。

若传灯录之类。

此其一明证也。

且道原之去天王。

岁数既远。

世次亦邈。

若非尽心查考。

如人天眼目所载。

止托人捃拾。

则遗失人名事迹。

从可知矣。

今按世次逆数而上。

自道原为一世。

天台韶为二世。

法眼益为三世。

罗汉琛为四世。

玄沙备为五世。

雪峰存为六世。

德山鉴为七世。

(龙潭信为八世。

天王悟为九世)以国君年号历数查考。

道原与天王。

唐宋相隔二百三十年。

又以明教逆数而上。

自明教为一世。

洞山聪为二世。

文殊真为三世。

德山密为四世。

云门偃为五世。

雪峰存为六世。

德山鉴为七世。

龙潭信为八世。

天王悟为九世。

亦以国君年号历数查考。

明教与天王。

亦唐宋相隔三百有余年。

其年代既相隔如是之远。

虽为云仍之孙。

未尝尽心博考于历代相传世系。

而只宛转托人捃拾。

安能保其不差失自家之宗祖乎。

  只如湛老和尚一枝。

自大觉老宿而上。

至云居膺二十六世。

余在老和尚座下。

亲领教义。

出入十有余年。

并不闻老和尚确言其世次人名。

分晓明白。

盖从上无来源传下故也。

况老和尚古佛心肠。

寻常日用间。

无一事不述。

无一德不举。

行藏履历。

生平不肯自秘。

居恒尝以大觉老宿所付手卷示余。

偈中云。

射得南方半个儿。

幅末只出曹洞第二十六代某某而已。

近得远门亲到少林。

查其历传碑载。

才有如是世次人名。

刊刻出来。

繇此以谈从前法系。

可谓只存代数。

如系鼎一线。

若不得渠躬往搜寻。

吾知二十六代以上世次人名。

恐付之夫己氏矣。

此亦浙中迩来衲子所共晓。

谁得而装点之。

若不信余言。

即今报国院无住老兄。

尚属当时亲炙闻见言犹在耳。

稍一询问。

予言可符矣。

  又如觉浪公欲认廪山为寿昌嗣法师。

浪公之与廪山。

年代既近。

世次亦不远。

尚杳然不知其从上世次。

据远门刻中所载其以书与石雨公云。

闻法兄曾命门人特往少林。

搜洞下一带源流事实。

此正弟先年造嵩之至意也。

前弁山兄所集传灯世谱。

其中未考究传位与绍位之殊云云。

即我廪山忠和尚。

自称二十五代者。

乞示我一参正之。

明见浪公於寿昌。

於廪山。

世次尚且不远。

犹不知从上代数人名。

即湛老和尚。

亲荷洞宗道法。

亦不确知其从上世次人名。

而浪公认寿昌为嫡祖。

世代最近。

都莫晓其授受来历。

何况道原明教。

与天王相隔三百有余年。

而参考修集。

又系托人捃拾事迹。

安能保其不遗失乎。

即将此近代现前事。

返覆推详。

甚可晓其真伪。

凡有智者。

当为我谅焉。

  又以近刻并言之。

如远门所刻曹洞源流正派图。

后附正讹二叶。

第二篇谓按永觉禅师源流以廪山常忠。

嗣月舟载公。

非也。

丁亥春。

柱走少室。

读载公碑阴。

观其法嗣门人。

并无常忠二字。

及稽小山书公嗣列。

亦无其名。

止於参学门人得之。

方知廪山为书公嗣也。

据远门此篇考核。

显见廪山不曾承嗣曹洞。

盖得之参学门人。

则属道听途传。

何得妄为凭据哉。

予昔年亲炙寿昌老人提耳面命之言。

谓廪山系曹洞法派。

非嗣曹洞之法。

故特往少林。

参无言宗主。

及上五台。

参瑞峰和尚。

盖为此也。

若当时廪山既有授受。

两行可以不必。

况寿昌老人道眼圆明。

操行孤标。

上无师承。

下无滥印。

高突诸方一头地。

被龙天推出。

而自己实无意于斯也。

且系此一时。

彼一时。

吾知老人若在今时。

决不肯尔尔。

然则据远门如此正讹。

而浪公欲认寿昌为嫡祖。

而不知嫡祖承嗣之下落。

於戏。

大可笑矣。

  又据正讹第一叶。

谓按弁山一花现瑞。

及传灯世谱。

以鹿门觉为石林秀。

王山体为玉山体。

淳拙文才为拙才淳。

中间又少第二十六代。

俱空契斌禅师。

误也。

远门又引种种辨明。

即此犹见瑞白公于湛老和尚。

身出其门。

亲受其法。

而於自派一脉。

世次人名。

亦杳然不知确实。

何况道原明教。

与天王相隔三百有余年。

又焉能知其不差失乎。

  噫远门刻此正讹两叶。实有神鬼所使。带累瑞白公等与觉浪公。于亲枝亲派。俱不知其来历的据。致人谈论不已。又显见古今事迹存亡。往往多相类如此。

  又据丘玄素为天王悟作碑文。

系唐元和戊戌十三年。

即天王悟圆寂之岁也。

又符载为天皇悟作碑文。

亦系唐元和丁亥二年。

即天皇示逝之岁也。

据二名公。

固博大文人。

为二大老作碑序。

身复同时。

居复同郡。

不相远隔作文又系圆寂之年。

可谓最亲最近。

最真最实。

凡有识见者。

亦无得而议。

於此二碑不信。

更复何信乎。

  如洪觉范禅师之辨宗派说。

刊布方册已久。

载在藏中。

昭如日星。

况更有群籍所载。

诸家文献。

旁参侧证。

汝皆以为伪。

则汝俱能焚劈之乎。

今详汝之心。

妄吾以改易大藏。

则汝今欲泯灭二种藏文。

较之诬我之罪。

抑相什伯矣。

明知三宜公与觉浪公辈。

私心偏执。

谓二碑文。

系是伪造。

立种种返复穷辨。

此亦好笑之甚。

独不审世间作文。

必有请乞。

那有如是等人。

造如是伪文。

刻如是伪碑。

藏于王室。

流通今古。

炫惑於人。

亦将所图何事耶。

为复以马祖下人。

集石头派下。

于伊何疎乎。

为复以石头下人。

入马祖谱内。

于伊又何亲乎。

况云门法眼二派。

皆无传嗣久矣。

其从上二派尊宿。

古今莫不尊崇。

谁得而亲踈之。

不过据实考核其根据。

为至公至正之事云尔。

三宜公又以石头派下二十五则机缘事迹。

以作凭据。

比例较勘。

用击马祖下九则之事迹典故。

其实马祖下事迹。

彰明於世。

何止九则。

但不暇备抄附录。

此亦不必细为分析。

如道原修传灯时。

不能亲身讨究。

第托人捃拾篇章。

未免鱼鲁参差在前。

自有多般乌焉继之於后。

所谓一人传虚。

万人传实。

亦何用予之赘言。

  今但以曹洞宗旨一辨。

以见德山雪峰一派。

非洞宗眷属。

如雪峰存禅师。

三登投子。

九上洞山。

机缘未见相契。

职任饭头。

一日於洞山淘米次。

洞山偶见问云。

淘砂去米。

淘米去砂。

峰答云。

砂米一齐去。

洞云。

大众吃个什么。

峰便覆却盆。

洞云。

据汝所见。

因缘不在此。

当往德山。

雪峰后果嗣德山。

据此公案。

则两家宗旨。

判然明白。

如尝脔得鼎。

差异见矣。

盖洞宗之旨。

要有正偏相参。

宛转夹妙。

且语忌十成。

机贵回互。

如金针玉线。

去来不堕偏枯而有端的也。

所谓宝镜澄明验正偏。

珠玑宛转看兼到。

如雪峰此段机缘。

一语一机而无回互夹妙。

故洞山不肯印证。

以语脉不契其宗。

所谓语脉不通非眷属是也。

其於德山门下。

则一任掀翻圣凡。

不落窠臼。

施大机。

发大用。

更无留碍。

既见两家宗旨之攸异。

则从上古人所定支派。

确然不差。

三宜辈。

於此宗旨上。

不能吐一辞。

只虚争名分为家翁。

寻常一味粗心浮气。

讲演经论为事。

不知何年何日。

忽得芒毫穿於金针之鼻。

玉线入于机纽之枢。

莫道余心粗莽好。

  然则以宗旨验之。

龙潭信德山鉴雪峰存。

非天王马祖之派而何。

且如此辨别宗旨。

繇来尚矣。

非特今日。

既绍其宗。

不以宗旨竖义。

则为不知识法者惧。

总属乱统禅和。

如麻似粟。

更可笑者。

如弁山传灯世谱。

浪公祖印图。

及远门五灯续略。

一皆私尊其所自之祖而颠倒其所续之书。

盖南岳临济。

从来在前。

青原曹洞。

自属居后。

今一旦列青原曹洞于南岳临济之前。

既背西天祖谶。

更将千古圣贤。

名位倒置。

是犹以思孟驾于颜曾之上。

其谁信之。

不知传灯录所载法系长次浑融之未核。

亦不知会元建宗立义之深旨已定。

而欲续会元。

乃反强饬其说。

谓南岳在六祖室中作侍者。

故当在后。

青原在六祖门内充首座。

故当在前。

如此评论。

可发深笑。

审如是。

则六祖在黄梅槽厂中春米。

而神秀在堂中为导师。

亦当六祖在后。

而神秀在前。

今神秀之名虽列在前。

独不见载为旁出另录乎。

又如坐脱立亡首座亦当在前。

而得衣钵九峰侍者应须在后矣。

不遵大川公制之典。

特生偏颇之见。

曷足怪乎。

至於二株嫩桂久昌昌之谶。

何不觅少林秘要一看。

以知其属谁耶。

一味杜说。

奚益於事。

  又昙照临终机缘与天王相合。

便疑驳之。

而不知从上先德。

或在榻坐化。

或吉祥而逝。

相同处不一而多。

总不之疑。

独于二老撒手相似。

遽疑且谤。

谓是后人扭捏耶。

果如此。

何事不可。

而独以昙照临终之事。

妄作天王行实乎。

听言当以理观。

况以时按之。

昙照又在最后。

寂音尊者一生任董狐之笔。

既辨两家宗派。

刊之方册载在藏中。

又复嘱侯公作僧宝传序。

则亦当删去旧说。

而不删者。

益知侯公见别书作文托词之意。

盖寻常才士属文借言。

往往皆然。

如海岸黄公作禅灯世谱序。

谓寿昌是临济的血骨儿孙。

岂黄公亦系寿昌之嘱乎。

此亦不推而明。

又古之君子。

如无尽张公。

夏卿吕公。

皆具宗门爪牙。

即我圆悟祖大慧祖。

悉推服其大手眼。

三宜公辈。

槩贬为千古笑具。

讥为矮人看戏。

使尽未来际人。

惊心骇目。

贬驳先贤。

得罪名教。

安所逃哉。

  五灯会元序。

谓元朝至正间云壑公作心灯录。

特援丘玄素所制塔铭以龙潭信出马祖下。

致或人阻抑不大传於世。

识者惜焉。

嗟乎奇哉。

云壑之作心灯。

先得我心。

余今详定严统。

亦合先辙。

彼时即有或人阻之不行。

而今亦有三宜辈共攻力拒。

则浅见之人。

古今皆有。

今但据藏典及众说弥多。

则难逃公论。

前所谓久而论定者。

亦颇显微阐幽发前人未发之旨。

庶乎理长义就。

当有明哲知音。

共扶南董。

何愁乎世上之不行耶。

  据伊正讹中。

谓夫符载碑云。

灵鉴请居者。

非马祖下之天王。

乃石头下之天皇。

以此按之。

可见有一天王。

非天皇之谓。

岂曰竟无天王之云乎。

天皇下慧真幽闲文贲三人。

一曰一世俱嗣天皇。

一曰三世相继便绝。

此亦有彷佛处。

或三世同时。

公孙一堂。

常有是事。

如密先师在时。

亦有三世同阐化道。

二者之间。

记笔不定。

达观颕举丘碑时。

虽与明教修正宗记同。

其实省郡。

彼此相隔最远。

况明教不过因天台出传法藏。

以辟达磨一宗。

亟亟修此记以救其害。

而无暇远讨尔。

严统凡例云。

评唱之俦。

未明本分。

皆出自湛和尚及寿昌博山三大老之言。

盖常检点其不能提持本分。

非一朝夕之辞。

盖人所共知。

圆悟虽有碧岩集行世。

亦一方便为人处。

但不谈心说性。

引举亦不支离。

且圆卓活泼。

此亦湛老和尚及先师所尝言者。

幸而不曾教授子孙。

习熟作讲席中物。

大慧亦曾劈毁其板。

恐后人落其窠臼。

诚为几先之烛。

若万松等评唱。

则未免多涉教义心性。

支离汗漫。

亦先人所尝言。

而况又作讲席提唱相传受哉。

昔人谓洞下一宗。

至讲评唱一大变矣。

汝远门必以讲背评唱传帕为的确真传。

又憎人据公谈论。

则少林一派下。

如万松老宿所载。

已有一百二十人。

无言老宿亲授。

亦几百余人。

其他相传。

共计何止千数。

汝必执为谛当。

则当以此干数人。

刻入续略。

汝今不刻者。

亦知汝有所料简。

兼具藻鉴分明得湛老和尚杰出伟人。

承绍其一线之脉。

复振洞上之宗。

则从前相继之人。

纵然如何。

亦听人品量。

又奚碍於事乎。

余昔亲聆老人之言曰。

自师大觉以上数代。

俱是提评唱传授者。

于我分中。

既获开悟。

必假师承印证。

故不忽其授受名目。

以表法系世次之来历。

免玄策所谓无师自悟。

尽属天然外道即付我手卷中机缘语句。

亦是老僧写就。

呈送大觉和尚。

遂命誊清付我。

盖言其不工于笔墨故也。

当时老人直心直行。

太公之言。

如雷灌人耳目。

谁不共闻。

故凡纪行由历履。

须凭实述出。

才是真正知识。

稍有装点。

便属虚伪。

然则远门又何怪予述老人平素之言以入凡例也。

且汝不知修续五灯。

佛祖慧命。

法门关系。

於前人往行。

语言出载有成录刊行者。

方可谱入灯内。

若残言剩语。

片羽偶现。

岂可轻易修集。

惹今时人效颦。

不可与他世楷式。

盖此世禅者行脚。

谁不有一册两册。

杜臆之谈。

都可修入传灯。

则禅籍杂糅。

从此创始。

抑见汝不能揣时度务。

确量今古矣。

且此书不比世间人征修诗词歌赋。

东取西拾。

不论根据。

汇成帙部。

此固无怪。

然汝所修续略。

不特未辨金鍮。

而且无择臧否。

如昙茂先虽付嘱。

后是还俗之僧。

即车溪一脉久绝。

予两参古卓备悉因由。

汝将遥认数人。

尽修牒内。

至于或剽或窃芜秽烦冗。

亦订派入下。

何以感动世人之景仰。

然如是制作。

仅为外史小言。

更公售于楞严坊间。

我亦何所咎而掩蔽之。

但睹此紊乱。

用是精严泛滥。

以博订其从前统系。

明若大圆镜。

妍媸立辨。

较汝所续之书。

不啻渊天。

正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

知者见之谓之知。

彼此虽然相隔。

其实亦有相须甚殷之用。

叹汝无能赏鉴取益。

反遽哆口磨灭。

呵我为外道魔王。

夫此二种名义。

汝尚茫然未谙。

我不惜一笔。

与汝注明。

夫外道者。

佛在世时。

当机对辨。

知其无本可据。

不明唯心。

向外别求。

故輙指是外道。

若世上寻常人。

将一分外之语加之。

是魔是外。

分明不具正徧知。

何称曰佛。

盖圣凡平等故也。

至於魔王。

据华严经载七地菩萨。

才能现魔。

又如维摩经云。

十方魔王。

皆住於不思议境界。

据汝如此毁谤老僧。

其实赞叹老僧不少也。

又即以近理言之魔者磨也。

磨灭人善根。

毁坏人佛性。

老僧承先师付嘱以来。

主盟斯宗。

已二十余年。

海内谁不知予造诣识见为若何。

曾有人谓我磨灭人善根。

破败人佛性否。

设或有之。

亦是汝邪见之俦。

天下人既俱无妄说。

独待汝一后生晚辈。

呵叱是外道魔王。

想亦难逃天下公论。

自有人痛骂汝在。

何用老僧纸笔。

与汝颉颃哉。

只如大慧杲。

手眼圆明。

波澜阔大。

虽然呵叱诸方。

不曾明指指何人属魔。

何人属外汝奚人斯。

放肆无忌。

如斯之甚也。

即我或形诸纸笔。

或出诸语言。

句句皆尊崇湛老和尚。

以我昔时曾皈依起名。

汝师是我师弟。

汝今是我师侄。

应当恶口犯上乎。

异日到云门塔上。

以名分处责汝不晚也。

阅注四家颂。

昔闻之先师云。

因洞下人每讥济宗儱侗。

不知差别名义。

故着是书。

以服其心。

并不曾传授人作讲席套耳。

又以今时不曾经名师印证。

而僭窃公符者。

遥比古时兴化之嗣临济。

报本之嗣黄龙。

曷不悉兴化在临济作侍者。

参叩日久。

后於大觉痛棒下。

会得临济吃三顿棒底道理。

此宛如临济于黄檗受棒而后得大愚点发。

似同一辙。

岂比今人毫无干涉。

遽认以为师印者。

可同年而共语耶。

只如当时黄龙法席人盛。

於报本先有记莂。

而后忘之。

非报本于黄龙。

未曾得旨。

乃今之来见也。

渐源之于石霜。

先亦已中其毒。

后乃发觉而嗣之。

乃不忘其本如此。

我幻师翁。

久于笑岩座前。

曾有机缘语句源流。

并一笠之授。

以表师印。

何昧心佯而不识乎。

海舟慈一谓常熟钱氏。

一谓蜀中人。

乃集者之讹。

非源流有差也。

又以会元第七卷辨注一篇。

系元至正间添入。

此说并无出载。

揣度之言。

诚不足信。

黄公明示一张。

及集生余公致黄公书牍。

当时先师密老人曾酬辨已详。

及后王大含亦以宗旨深论。

兹不必再理此葛藤可也。

亦谓余修集严统。

乃管他家宗派。

是非短长。

咸责余为多事。

不知此书之修。

固余素志。

因时势多故。

未遑卒业。

兹因远门续略书出。

多颠倒从上圣贤。

以累及我宗。

故不得已。

亟为清楚。

岂好为多事欤。

百愚辟谬一册。

概属莽荡粗浮。

不足经眼。

故不以一言及之。

大抵显圣诸昆仲辈。

全不知予一片好心。

于此书中。

历叙洞上一支。

人名世次。

载之不朽。

而十六位语录虽因素不曾见。

无获刊入。

其实宗谱已成金石。

将来曷能移易其一丝哉。

此即余素常所积之公心也。

不达此意。

反左袒捏根据觉浪公。

受其摇惑。

借用笔锋相触。

多而更广。

将俗事比之。

以金助鍮。

抑不自揣其甚而且错矣。

更讥余以名世事迹。

自编位次。

盖远门续略中。

亦曾修入。

何况缉续门人。

得无纪载。

固是于我无与。

然子舆着孟子。

见知自任。

马迁修史记。

自序颇雄。

意在斯乎。

人言何恤。

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祁王及邢三位居士。

因甚随远门辈。

模糊眼目。

为作序文。

全不知世外人着书立言。

只阐明佛法禅道为事。

于世法国纪。

毫不相干。

何得以弑君父世谛惨毒之言。

用伤风化。

学道之人。

乃如是耶。

今也老朽以两宗支派。

引证辨解。

孰真孰伪。

各有根据。

不较自明。

不彰自着。

始见老朽素非卤莽之人。

然则满篇惨毒之言。

三位居士。

当一担收归。

自坐可否。

如不信。

再引数语以明之。

如云门拈世尊初生话。

谓一棒打杀与狗子吃。

亦是弑君父之谓乎。

又文喜粥锅上打文殊。

邓隐峰碾折马祖之脚。

黄檗因呼近前来。

遂打百丈。

临济自大愚归。

举话亦打黄檗。

所谓棒下无生忍。

临机不见师。

乃至五宗之人。

皆有语言机用。

激扬风烈。

不可指屈。

即大慧杲祖。

初参洞下尊宿。

经七八员。

后在圆悟老人会下撒手。

遂力诋从前尊宿之说又如教家清凉观国师。

先与天台荆溪尊者之席。

深晓五时八教之旨。

后到清凉。

主张五教十玄。

及论法性。

多覆天台之义。

据古人於禅於教。

或抑或扬。

多属超情入道之语。

人焉廋哉。

三位居士。

倘与之同时。

悉能以君父之过罪之乎。

老朽今亦只劝居士等。

且惜取舌头。

  三宜公。

更设客问十三则语。

尤见鼓不风之波。

多属妄生枝节。

欲吾与渠妄生斗诤。

岂是担荷法门之人之所行乎。

故付之於无言之天。

至於寿昌和尚之承嗣未详。

与雪峤老人之拈香返覆。

及天童净下十六世语录。

不曾刻入严统等驳。

殆不知已先秉笔者。

既有公论胪列於凡例之中。

近复缙绅书中。

又略剖其微。

今亦不当复辨矣。

若仍复加辨。

正所谓清滥则伤刻核。

峻防祇益我山。

尤见多事。

故吾略之。

  大凡世上人。

集诸家文献。

以成一书。

行於宇内。

自有大主意。

亦有所尊崇。

兹余以舆论所尊之藏典。

及五灯会元合成严统者。

盖会元有经有法。

有条有理。

宗旨之於支派。

不假考而明。

昭而显。

令后之人。

见千百世前。

佛祖授受。

师资相承。

於禅统法系。

严如风霜。

不致紊乱。

此即予今日。

为法门滥觞。

中流一柱之大志也。

三宜公等。

攻予之惑固当解入於无诤三昧矣。

时岁次甲午正月日也(径山龙藏系明朝神宗皇帝钦赐通载三十六卷)。

  着解惑篇业已付梓。

适会稽陶氏。

贻我曹溪通志。

翻阅之。

始见憨大师驳余襄公法堂记。

谓以南华住持自青原始。

而至普遂。

则当九世。

非也。

然青原自得法后。

但执侍数年。

即开化一方。

并未领曹溪山门事。

据此则远门所谓青原居东。

南岳居西。

皆属强扯。

虚争名位。

背西天祖师之谶。

徒附会近说。

以诳饬人耳目也。

因再摘出。

以告高明。

  远门又谓会元所载。

洞宗终十四卷。

济宗终二十卷。

先书者先续。

后竟者后书。

据此议论续略当与会元串合同行。

共编卷帙。

则此语可通。

今劈空以曹洞居卷首。

岂所谓先书先续也。

分明与传灯世谱祖印图等着。

同一线索。

更暗埋青原居东。

南岳居西等话。

颠倒翻案。

究竟无益。

徒增忉怛耳。

吾恐如是用心。

将来济宗子孙。

同起共论。

有扪心咋舌日子不彻在。

  又谓严统皆窃彼续略所订。

不想余征修一启。

已於壬午年出布。

海内共见。

即彼续略自序。

亦谓迩来明眼宗师。

征修有年。

未见刻出。

何前后自相矛盾也。

余书固不具论。

即会元一书。

已经五百余年。

续略序则谓其始终条理。

一以贯之。

摘欺说则谓其未具眼在。

不许入藏。

一人之口笔。

始赞之而终毁之。

摘欺耶。

自欺耶。

为之拈出。

肺肝如见矣。

  又谓独存棠城而删兴善。

不知车溪示寂于万历辛亥年。

法嗣已绝。

衣钵仅为师弟古卓老宿所藏。

卓翁又终。

其衣钵相传於南明之手。

十有余年。

南明寂后。

送归溪翁嗣法师无趣老人之施庵。

及南明之孙玄微。

於金粟作堂主时。

求先师觅人代付。

先师不肯。

此衣只贮金粟方丈数载。

先师赴天童后。

石车法弟主席。

又复送还施庵。

如是展转十余岁玄微自建宁普明寺归嘉禾省亲。

有东塔寺当家号馥生者。

怂恿缁素。

谓此衣乃玄微家物。

持以送之。

玄微入闽。

因石雨公阐化闽中。

遂求证焉。

此三十年来。

远近衲子。

共所洞悉。

不知普明既已无法可传。

何以谓之删去。

至于妄言欺普明之孱弱。

不揣其本。

谬之谬矣。

更怪其引浮山投子相证不思浮山乃受太阳之嘱。

普明曾为何人所嘱乎。

此与续略凡例所云。

圆通善。

王山济。

法嗣俱莫可考冀有后获等语。

同一心行。

以开遥嗣代付之窦。

予之所谓严统者。

此物此志也夫。

  又谓严统谭序。

乃余赚悞。

夫扫庵当代宗工。

见真识确。

岂有被人赚悞之理。

抑老僧真心实行。

素足信人。

岂肯赚悞於人。

惟口起羞何不自审。

更诬居士於浪公前求忏悔等语。

又何涂污高贤之甚也。

设果有影响。

昨岁扫翁贻书径山中。

不啻数四。

且谓作序时。

若有神助。

即予侍者。

两登着作堂。

了不闻其咳及。

谓或有所回互。

则予门人严[车*度]轹居士。

乃其的亲中表。

岂无片语逗漏。

以此观之。

枝叶之词。

槩可睹矣。

噫。

五戒不持。

人天路绝。

既主法席。

当如是耶。

请以问之扫翁。

  又谓即复假托词林作序。

为后来争端张本。

夫词林弁首。

惟曹韦二大家。

曹峨翁则辛卯年同予于华亭超果寺。

促膝茶筵。

商确严统。

甚惬高怀嗣作序文相寄。

韦念翁则壬辰年为其太翁称寿。

请余於武林慧云寺上堂设供毕。

遂索严统细阅。

欣然椽笔简头。

争端之谤从空飞下。

此现在宰官。

是欺非欺可即亲质。

安同古之无尽夏卿。

丘符诸公。

得以比类唾叱乎。

请试思之。

  又谓摇尾乞怜于诸士大夫之门。

虚借名姓较正。

为曰后护身符子。

正自取杀身灭种之祸。

不知严统较正名氏或全篇订裁。

或片义取决。

必经历耳目者。

方敢登刻。

如峨雪曹公声玉韦公。

念莪韦公。

质生单公。

素心李公。

安仁周公。

觐周徐公。

予固张公。

臣共李公。

仲嘉张公。

子谷蔡公。

士材李公。

皆摛文掞藻。

吮墨含毫共照黎灯同摩柏几。

出鸿儒之锦心。

成禅宗之绣史。

虚借之谤。

为辞已甚。

其他不经翰墨。

止镌名氏。

或檀那。

或护法。

皆系愿植般若之因。

同增正信之种。

堪为典训于中原。

可作标榜于法苑。

亦犹杨大年。

李淡斋。

陆务观。

诸大老之裁订序述。

各传灯灯录诸书者也。

若夫中柱张翁。

阮仙刘翁。

克猷刘翁。

介子范翁。

小暹宋翁。

仲生石翁。

六君子者。

皆韦念翁亲笔所书。

命予刻入。

彼时山僧期期未敢。

念翁云。

余往 都门。

即为欵致。

诸公皆法中梁栋。

我为谱入自是欢喜踊跃耳。

嗟乎。

清理禅宗。

匡扶祖印。

上不干国家之朝政。

下不涉民生之利毙。

何必为护身符。

安在为灭种事。

噫嘻。

其立言也亦甚矣惫。

  又谓庚寅夏。

有僧参彼宝寿。

问其名。

假称达源。

命坐细谈续略。

其僧杜口而退傍有识者曰。

此从径山差来。

此僧回径山。

阿意曲从方丈。

以图付法不以实告。

独曰。

得之殿前碑也。

不知此僧来自天童。

偶过福严谈及。

一时之话。

遂捏许多口业。

吁。

他语不必深详。

只从径山差来一语辨之。

予赴径山之请。

乃庚寅十月廿七也。

其夏正在福严。

焉有先半载。

逆知为径山主人。

而故遣人作无根之谈耶。

立言所以存不朽。

梨刻现在。

请付诸方公评之。

  又谓若碑无机语。

立之何为。

据伊如此强设。

将谓少室天涯。

无能到者。

谁知我径山门下。

昔年亲知亲见者。

尤不知其几何。

咸谓殿前碑。

只列代数。

不存机语。

即如卢舍庵首座老师。

系北地人。

久住少林。

亦曾备悉其根源。

而且出言慷慨。

直谓并无机语。

是则亲知亲见之一证也。

  又谓若本分不明。

焉能评唱。

且引圆悟天奇二祖。

评释四家颂古。

以为比拟独不思少林评唱。

非能自出手眼。

圆活古今。

特依样葫芦而讲演之耳。

此如法师讲诸经典谓经典非佛口所出不可。

谓经典即法师所出可乎。

若真本分事明。

决不肯为如此讲演评唱之行矣。

夫佛果天奇二老之注不过为人方便疏通。

是犹举业家之偶为诗赋。

岂诗赋即其举业乎。

略大求细。

舍本论末。

欺乎不欺乎。

自有明眼在。

  又棠城为西禅法嗣。

夙已契印。

后与楚山对机。

山云。

俊哉衲子。

不忝西禅之嗣。

城曰人天证明。

谢师印可。

此乃当机赞扬之语。

自古皆然。

远门妄添其末曰山乃代付。

拟藉一时之辨端。

流为百世之口实。

所谓毫厘有差。

天地悬隔。

何昧之甚欤。

  又谓二株嫩桂。

独主青原下少林一脉而南岳无闻。

是以祖师之语。

当为等闲。

颠倒弄笔。

何无畏忌之甚也。

不思达磨受法时。

问般若尊者云。

我当往何国而作佛事。

者乃谶以二株嫩桂之偈。

盖明指少林道法久远。

兼容并包而言。

并未分南岳青原也。

又问。

此后如何。

者云。

却后二百二十年。

林下见一人。

当得道果。

未有金鸡解衔一粒粟。

供养十方罗汉僧之谶。

盖(单指南岳系金州人)为金鸡衔粟。

马祖为什邡县人。

罗汉寺僧也此西天祖师圣口宣说。

千古敬信无疑。

且六祖又面嘱南岳曰。

西天般若多罗。

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

明白证据。

何得谓予错认。

以西天祖师之定谶。

远门擅敢贬驳。

畏圣人之言谓何。

是可无忌惮也。

孰不可无忌惮也。

区区严统之诋毁。

固属末节矣。

噫必欲扭捏笔尖。

排谤圣语。

诳惑世人。

弁髦祖谶。

果报之随。

鸣鼓之攻。

吾知其不免矣。

  又谓具眼缙绅。

唐推杨李。

宋首苏黄。

数百年中。

指未多屈。

今五十八位。

一时许可。

法运盛至此乎之语。

然无尽夏卿。

固所憎恶。

不必再提。

如陆景山。

裴公美。

杨无为。

郭功甫。

张子韶。

李汉老辈。

尽有可观。

何故一概拒绝。

是亦曾为伪碑来耶。

若今之五十八位。

虽未必宗门爪牙毕具。

而邪正自是瞭然。

称为具眼以入较订。

何所不可。

此如古今着史。

首推马班。

下此固不能媲美。

亦岂无片长足录。

若欲挤之深渊。

必令龙门扶风。

至今存可也。

虽然不以世谛言。

我亦以世谛喻。

婴儿无丁畦。

殆是之谓乎。

  又谓为我代设三策。

其上。

翻然毁板。

布告诸方。

盖此书乃十方檀那。

共成胜事。

且印刷数百部。

流布江楚闽广之间久矣。

正信人称扬赞叹之牍。

不胜踵至。

抑行以蔽天下之眼。

若犹未也。

毁板以昧檀那之因。

毋乃不可乎其次。

谓默然自悔。

暗毁不行。

盖此书缉修十有余年。

字字皆正眼。

篇篇咸苦心。

既正见之已定。

复就裁于多人。

商确者尽正大高贤。

秉笔者皆名儒硕喆。

原慎重于后悔。

甘贻毁于今兹。

铅椠已久。

桓谭自多。

其三。

谓遂过饬非。

遁辞强辨。

徒损方寸。

愈败声名。

盖此书有功佛祖。

得罪今时。

过乎非乎。

任之知罪既依据北藏勘定之本。

又拈出诸方源流之自。

重门洞开。

方寸何损。

至于声名二字。

古人有一池荷叶衣无尽。

几树松花食有余之语。

计及于此。

风斯下矣。

虽然自处如是。

犹恐不谅我衷。

亦奉君侪三策。

聊表猜忌无心。

上策。

亦着一书。

与严统并行。

任从世赏。

次策。

将远门续略。

附入会元。

或再将全书。

更翻名位。

以泄其愤。

下策。

结连偏见同心。

肆刻辱骂。

明阻严统之莫行。

暗媒丛林之多事。

且取快于一时。

更何论夫千古。

是亦不可已矣乎。

必灭此而后朝食。

如是而已。

君无尤焉。

解惑篇已将客问十三则。

付无言之天。

兹以太甚者三段。

摘附末简。

兼告同人。

共发一灿。

  五灯严统所订南岳下天王悟禅师。

青原下天皇悟禅师。

两派谱传。

俱按往造旧典。

兹再逐一录出附后。

呈似儒禅宗匠。

幸搜原本。

共证非余杜撰。

庶知述者苦心云。

唐正议大夫户部侍郎平章事。

荆南节度使丘公玄素。

为天王悟撰碑铭。

出北藏佛祖通载。

唐恊律郎符公载。

所撰天皇悟碑铭。

亦佛祖通载所出也。

其通载梵本计卷。

三十有六。

久入北京 皇藏我字函中。

元朝华亭念常禅师所集之书。

历今几四百年矣。

若唐闻人归登所制南岳让禅师碑中列法孙数人。

天王道悟其一也。

至圭峰禅师答宰相裴公宗趣状。

列马祖法嗣六人。

首曰江陵道悟。

及权德舆氏撰马祖塔铭。

载弟子慧海智藏等十一人。

道悟在焉。

乃若历代帝王稽古略。

其书编为四大卷。

载天王天皇两支。

明白详尽。

出第三卷三十四叶中。

迨赵宋佛国白禅师修续灯录。

计梵本三十六卷。

叙雪窦显为马祖九世孙。

益知云门一宗。

不属曹洞派下无疑。

如宋洪觉范禅师。

辨明天王天皇两支宗派。

则林间录上卷十三叶中。

灿然明备。

亦北藏我字函所收者。

更如祖源通要一书。

编卷三十。

亦载天王为马祖之嗣。

则有宋西余山拱辰禅师所集也。

已上十种。

或隐或显。

不少概见。

若灵隐大川禅师之五灯会元。

几经翻刻。

蓝弦剎诵。

内注一篇。

辨明天王天皇两派。

确实雅驯。

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他若人天眼目内载觉梦堂重较五家宗派序。

并明天王天皇两支。

又何详引而博论也。

事具五卷一十三叶中。

嗣是宋尚书员外郎夏卿吕公之铭雪窦塔也。

乃谓禅师讳重显。

马祖九世孙。

智门之法嗣。

夫雪窦显为马祖九世孙。

则云门一宗。

出自南岳派下。

夫复何疑。

爰及张相国无尽。

议论宗派。

皆称道悟嗣马祖。

信从有征也。

且有择法验人不谬之语。

更别出手眼矣。

即云壑心灯录。

并如前制。

天王归入马祖下。

迄有明那罗延窟之汝稷瞿公。

所集指月录三十卷。

分清天王天皇。

两派不差。

第九卷五十叶中。

实详且尽。

后海昌宰官黎眉郭居士。

集教外别传一十六卷。

亦以天王系马祖派下。

证据颇详。

见本书第七卷首叶。

雪峤大师为之弁首。

至我天童密老和尚直说内。

致司理海岸黄公书牍。

辨论天王天皇两派。

见于七卷一十三叶中。

又判至公说所辨两支。

详明显着。

附直说第八卷后也。

复有禅灯世谱。

所编天王天皇世系较然。

详具本书九卷中。

又有福唐居士吴侗氏。

制祖师图。

亦收天王于马派。

尽皆百世同风。

未得明孝廉大含王谷居士。

着有宗门正名录。

证辨两家支派。

发明宗旨。

纤悉毕具。

岂非年世逾迈。

音徽如旦者欤。

博雅君子。

观之往古。

验之当世。

述者之心。

庶有豸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