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编诸天传

续藏经 重编诸天传

 宋 行霆述 #

诸天传序 #

  迦文降世。

宿同愿行者。

隐实施权示为天神。

慈威折接。

保卫国民辅翼至教。

以福资慧助於说听。

然其列位当就迹论。

天台百录依光明鬼神品列之详矣。

自慈云制忏。

供天之设。

时有移易。

北禅首非之。

而纷纭之论逮今未已。

鄣南师因欲刊正。

而集天传。

尚或循旧。

人亦病诸。

绍兴间偶主乌戍塔院镜庵。

霆老出住宝阁。

具元复在焉。

考盘双槐莲社晦庵一时诸方士以道义相忘。

每以禅教诗文雅会激扬。

尝论天位。

考盘有言。

两剎每供天会。

既排列失序。

二公之辩正。

使无谬误可也。

后既退。

间分散南北。

今十有五年余。

但於文稿间辩辩。

时见于旧轴。

回思昔会。

真成落谢尘耳。

既出空相。

来谒镜庵。

乃见重编天传已成。

详以阅之。

岂止於旧传笔削润色而已。

且补入经论天文。

辩证前失。

仍立两端。

明排列之次。

及各为赞词。

可谓始末大备矣。

则如斯文草创於鄣南。

功成於镜庵。

使今古凝滞泮然冰释。

诚有补於流通。

且喜不负考盘之嘱。

辄因劝请刊行。

博利见闻。

敢书卷首以告云来。

  乾道癸巳一阳前十日传天台教观释 奉规 序

  

  重编诸天传(并序)

    乌戍释 行霆 述 #

  昔鄣南焕师谓。

凡列天位。

失尊卑之序。

无昭穆之仪。

叹其习俗既久。

未有刊正其事者。

因捡大藏。

作诸天列传。

然草创之功良可尚也。

但其列位之次及各为传词。

多从己意。

至于经论显文而不录入。

今事笔削以全始终。

於是去繁凡辅阙略。

以辅先志。

孤山尝曰。

后之病今。

亦犹今之病昔。

傥有未安。

更俟来哲。

庶使天神呵护之迹。

大权垂应之本。

无失其正而归于是而已。

  时

  乾道癸巳仲秋之晦於福田西华严兰若志

  息总别位次之诤

  百录之文乃云。

大梵尊天三十三天。

护世四王金刚密迹。

散脂大将。

大辩天神。

功德天神。

诃利帝南。

鬼子母等五百眷属。

此依光明鬼神品等。

前后收束。

以列之也。

四明法师移功德大辩二位在后。

别召乃准散脂品中之文故也。

慈云法师独移功德天女在后。

别召乃准功德天品。

供养佛已。

别以香华种种美味供施於我。

由此今古各据经文互相排斥。

今为息诤者。

以经论质之。

凡列天位。

自有两端。

一如常佛会总相排列当先梵王帝释四王等。

如百录所次。

盖非一席之设。

如光明中前后之文非一。

以总别故也。

又如孔雀经索诃世界主。

梵天王。

天帝释。

四天王。

二十八大药叉。

乃云余经文非一处。

此犹世之朝仪。

尊卑高下各安其位。

虽间有不次。

必先梵释者。

世界主故。

佛八相中先守护故。

二专修金光明。

依功德天教。

以祈福力助於说听。

当特设功德大辩之像於佛座之左右。

次以梵释四王别分首排列。

此犹世之选用良将。

特旌异之而超於品类。

所以百录令於佛座之左右安功德天像。

意在只奉此天。

依经文别敷好座以待於我故也。

然后百录又云。

若道场宽。

更安大辩四天王座。

所以后人又加梵释等。

是知止一席之设。

非常仪耳。

又其如常自古列十六天像者。

皆选其上首各有所主。

又约言行明显诃护殊功。

其所主者虽各不同。

生善灭恶其实同也。

又若约其本。

无非皆是大菩萨等。

若以列次莫非就迹。

又十六位中如摩酰首罗当有二神。

今之所供乃大自在天尊特之主。

非药叉中同名之者。

又诃利帝南鬼子母神。

本只一位。

或分二天。

具如本传以详明之。

今先出如常佛会所主之次者。

  娑婆界主号令独尊大梵天王 男  地居世主忉利称王帝释尊天 男  北方护世大药叉王多闻尊天 男  东方护世鸠盘茶主增长尊天 男  西方护世

为大龙王广目天王 男  亲伏怨魔誓为力士金刚密迹  尊特之主居色顶天魔酰首罗  二十八部总领鬼神散脂大将 男  能与总持大智慧聚大辩财天 女

  随其所求令得成就大功德天 女  殷忧四部外护三洲韦驮天神 男  增长出生证明功德坚牢地神 女  觉场垂荫因果互严菩提树神 女  生诸鬼王

保护男女鬼子母神 女  行日月前救兵戈难摩利支天

  已上凡十六位也。又有添为二十位者。

  百名利生千光破暗日宫天子  星主宿王清凉照夜月宫天子  秘藏法宝主执群龙娑竭罗王  掌幽阴权为地狱主阎摩罗王

  又有添入风水等神通前作三十三位。

目为三十三天者。

若更添多则无害。

但不应指作三十三天耳。

此上乃如常佛会排列之序。

若金光明道场之中。

则於佛左安功德天像。

右安大辩天像。

其梵释等却就两面别分首排列之也。

有识之士请熟思之。

尚恐未晓。

今示以图。

庶列位既明自然无诤。

  

  大梵天王传 #

  言梵王者。

语略故也。

西域云[口*梵]囕摩。

此翻离欲。

或云清净。

或云极净。

楞严经云。

身心妙圆。

威仪不阙。

清净禁戒。

加以明悟。

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

自他化天之上即有四禅。

凡十八天。

於初禅中有乎三天。

所谓梵众.梵辅及大梵也。

虽上有三禅一十五天。

内无杂想。

外无语言。

唯味禅悦。

皆梵天统。

故楞严云。

其次梵天。

统摄梵人。

圆满梵行。

法华文句云。

梵王号令总上冠下。

荆溪云。

梵即色界主。

亦三界主。

余皆臣属。

良由此天内有觉观。

外有语言故也。

华严称梵王。

主小千界。

由居小千之中。

法华称娑婆界主。

主大千界。

乃居大千之中。

故统余界。

是知横则统小千大千。

竖则总上冠下。

总称王号。

其别名者。

梵语尸弃。

此云顶髻。

亦翻螺髻。

由肉髻似螺。

法华文句云。

外国称火为树提尸弃。

由此王本修火光定。

破欲界惑。

俱舍论云。

大梵天王无别处所。

但於梵辅天中高楼阁者名大梵王。

身量长一踰缮那半。

身白银色。

宫殿衣服皆黄金色。

寿命一劫半。

阿含经云。

诸梵来下。

并同人形。

经律异相云。

梵王颜如童子。

法苑云。

色界诸天不着衣服。

如着不异。

头虽无髻。

似如天冠。

无男女形。

相唯一种。

华严经中以十地对十王。

则梵王乃八地菩萨。

智论校量梵福云。

满阎浮地人福不如西瞿耶尼一人福。

满西瞿耶尼人福不如东弗喻逮一人福。

满东弗喻逮人福不如北郁单越一人福。

乃至第六天众福不如梵天一人福。

加修四量心。

报为天王。

求法传云。

佛下忉利天时。

梵王在佛右边手执白拂而下。

佛成道已。

以宫殿奉佛。

请转法轮。

七佛咒经。

白佛。

若有人王欲护其国。

有灾疫时。

持我此咒。

一心禅思念。

诸疫鬼速出其国。

诸经护法之类。

其文非一。

婆沙论云。

马胜不知四大种当於何处尽灭无余。

问至梵王。

王遂执马胜手引出众外云。

何不问佛。

华严经云。

梵王语音清妙。

一切梵众各谓梵王独与己言。

远近同等。

涅盘云。

婆薮仙与梵王论义。

於其面门作三目示之。

劫章颂云。

独住时经一增减。

后念民辅有情生。

即成劫之初梵王先生。

梵辅梵众后生。

故彼计为我能生也。

维摩经。

梵王曰。

我见释迦牟尼佛土。

如自在天宫似。

宝庄严佛土。

今之佛会所以列之居首者。

其意有五。

一是三界号令之主。

二是从佛下生之者。

三是请转法轮之者。

四乃诸经弘护推先。

五以百录标请在初。

旧传引擎鸡持铃。

六帖录问眼凿眸既非显要。

今不附录。

余文例此。

然探玄记引俱舍论。

得梵福有七种。

一未造支提於中而作。

二立僧伽蓝。

三僧已散能和。

四修四无量。

五代父母佛命。

六自出家教人出家。

七建立法幢。

若人於上七业中随作一业。

得生梵天。

是知生其初禅梵天。

由此七业而受梵福。

况其王乎。

故乐福者得不勉力而修。

又其梵福之量。

俱舍又云。

用诸众生恶业感一三千大千世界业。

为一梵福之量则又胜。

智论校量六天之量。

且一梵天福。

量之尚尔。

况梵王乎。

是宜兴供以崇佛会矣。

赞曰。

  我佛天上下生时  大梵天王前引之  手执白拂或居右  宫殿奉献吉祥师  请转法轮真世主  大千万亿统边夷  十八梵中遵号令  故应上下总

依归  身量修长六千里  一劫半寿数希奇  色若白银顶有髻  别名尸弃破邪思  欲界六天难并福  禁戒明净具威仪  护法护国护修行  别召众

典每高推  虽则计为众生父  天宫佛土动相随  欲生其中七种福  造立佛寺建支提  和合众生代父命  法幢高树度群机  自他出家超欲海  喜

舍无量广慈悲  闻兹圣力难思议  首当崇奉仰灵仪

  帝释天王传 #

  帝释。

华梵互举而语略也。

梵云释迦因陀罗。

或云释提桓因。

此云能天帝。

或云能天主。

俱舍具梵语。

乃云释迦提婆因达罗。

今於梵语取释字。

华言取帝字。

合而言之云帝释也。

大般若等佛举其名曰憍尸迦。

本有千名。

翻译不备。

随文别示耳。

其所居也。

在须弥山顶。

即欲界第二天。

梵语忉利。

此翻三十三。

由其因中曾与三十三人在摩竭国同修胜业。

置桥造井。

与园生.善法.赦支夫人同业共行。

又净名疏。

昔迦叶灭后。

有一女人发心修塔。

仍有三十二人助之。

今乃同生忉利。

由此天四围有三十二天宫。

其中间帝释居之。

故云三十三。

以帝释因中为首。

故报为天王。

并有园生.善法.赦支三夫人。

其宫之东北有园生树。

西南有善法堂。

帝释每升其堂。

集天众说法。

若帝释不在其堂。

诸天凡到必恭敬其座。

其身量一里。

具三十二相。

而诸天不具。

其寿限则人间一百年为彼一日一夜。

三十日为月。

十二月为年。

以人间三万六千年为一岁。

如是寿满十岁。

手执金刚宝杵。

表至贵而却敌。

故大论云。

帝释有之。

薄福者难见。

又涅盘云。

帝释金刚宝杵。

能灭阿修罗。

净土三昧经云。

天帝释镇臣三十二人。

四镇大王司命司录。

於诸斋日下界审行祸福。

除死定生。

注记文籍。

若尔则横於忉利。

统三十三天。

竖则四王已下无不总之。

光明文句云。

帝释共八十亿那由他天女纵逸嬉戏。

看东忘西。

欲犹不足。

化为老修罗纳舍支。

使诸天忘身失首。

华严云。

有大象能化身与诸天娱乐。

十地经云。

第三地菩萨多作忉利天王。

天台云。

阿含中帝释是阿那含。

若别圆教中帝释位住楞严三昧。

未来成佛。

号曰无着。

西域记。

佛下忉利天时。

作七宝金阶。

在佛左边执七宝盖侍佛而下。

同与梵王请佛说法。

佛於其宫中累说众经。

在佛因中累为化人。

或化师子鹰鸽以试其心。

与阿修罗战。

奔车而走。

遇金翔鸟巢。

见卵欲生。

令御者回车。

不肯伤之。

至于诱人行施。

种种示现。

其事非一。

要集云。

帝释为大迦叶从贫行乞。

乃化为贫夫妇织席为生。

施食与迦叶。

求其福而无厌。

至于五衰相现。

堕身驴胎。

闻人三归。

善心再生。

还为帝释而受天福。

别译阿含云。

有一夜叉其形甚小。

颜色黑恶。

坐天帝座。

三十三天皆大瞋忿。

天帝释言。

此名助瞋鬼也。

即偏袒右肩。

手擎香炉语夜叉言。

大仙。

我是天帝释。

三自称名。

夜叉身形转小。

於是销灭。

是知虽处忉利之尊。

而慈不伤物。

求福不厌。

五衰纵现。

三归还生。

洎乎欲境非常。

身寿殊报。

来崇佛会。

请转法轮。

弘赞真乘。

统摄诸趣。

司察善恶。

注籍死生。

慈以折伏助瞋夜叉。

勤以来试修行菩萨。

则设像崇敬必致祯祥。

赞曰。

  成佛忉利下降时  帝释天王从灵仪  化现金阶三道布  左边宝盖手执持  此天住在须弥顶  三十三人福共为  修桥造井摩竭国  更兼佛塔建

支提  昔因今感非常报  乃为天主化边维  升善法堂时教诫  无边天众总归依  三十二相如华璨  身长一里实希奇  人世百年为日夜  彼寿千

岁是年期  五欲之乐时不足  化作修罗纳舍支  曾堕驴胎兴善念  暂逢瞋鬼反生慈  昔与梵王同请佛  累於其处阐慈悲  每现化人行化事  常

司善恶运无私  大哉世主堪崇奉  庶希降鉴赐纯禧

  四天王总传 #

  起世经云。

须弥山半。

四万二千由旬。

有四天王天所居宫殿。

此即六欲界之初天也。

楞严云。

诸世间人不求常住。

未能舍诸妻妾恩爱。

於邪淫中心不流逸。

澄莹生明。

命终之后。

邻於日月。

如是一类。

名四天王天。

增一阿含经云。

须弥山半。

有四种天。

在彼居止。

初生乃自然化现。

在天膝上自然宝器盛天百味。

食已长大。

与余天等入池浴讫。

诣香树下。

香树曲躬取香涂身。

复诣吉具衣树取种种衣着。

复诣庄严树鬘树器树果树乐树随意受用。

视东忘西。

视西忘东。

无量快乐。

身长半里。

衣重半两。

寿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

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年。

以人间一万八千年为一岁。

如是满五百岁。

俱舍云。

住欲界初天。

依妙高山。

四面第四层级去地万踰缮那。

四面背山。

日月星辰皆是所部封邑。

其王有四。

光明经内。

毗沙门天王主北方也。

提头赖咤天王主东方也。

毗留勒叉天王主南方也。

毗留博叉天王主西方也。

佛言。

过去已曾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无量百千万亿诸佛。

於诸佛所种诸善根说於正法。

修行正法。

以法治世。

为人天王。

若有人王能供养恭敬金光明经及说法者。

随是经典所流布处而作拥护。

令无留难。

亦护国王及其人民。

除其患难悉令安稳。

他方怨贼立使退散。

乃至日月星宿不失常度。

风雨随时无诸灾殃。

人民丰实自足於财。

心无贪吝亦无嫉妬。

等行十善。

其人寿终。

多生天上。

又云。

我等四王二十八部诸鬼神等。

及无量百千鬼神。

以净天眼。

常观拥护此阎浮提。

是故我等名护世王。

佛与四王。

对扬文广。

略举一二矣。

毗婆沙论云。

佛初下生。

四天王以天缯接太子身。

置宝几。

逾城之时。

四天王捧马四足。

本行经云。

佛初成道。

欲受食故。

四天王各献其钵。

佛总受之。

按令成一。

四楞如旧。

西域记。

有寺多宝物收藏。

以修其寺宇。

塑四天王以护之。

有突厥王贪其宝。

故率众来取。

梦见天王以戟刺心。

其心大痛至明而卒。

于阗国王无子。

求於天王。

志诚无怠。

感於自额裂而生一子。

地生其乳。

王收养之。

高僧传。

杯度持一苇圌至其斋家当路而放。

主人嫌之。

数人举之不动。

乃见四小儿在内。

问之。

答曰。

四天王也。

食毕杯度自举而去。

其轻如毛。

分陀利经。

海济婆罗门欲供养佛。

时四天王令诸药叉取旃檀为薪。

及诸上味助营七日之供。

洎乎诸经弘护。

其文非一。

然四王所统。

或云各统八部。

或云各主二部。

四天王经云。

有三十二辅臣灵威。

要略云。

四王共有三十二将。

孔雀经中。

四王各领二十八将。

金光明经乃云。

我等四王各各自有五百鬼神。

又云。

及诸眷属有无量百千鬼神拥护四方。

令无灾祸。

是知鬼神部类开合有殊。

皆四王所统。

於四方崇善之所。

悉来守护。

令其安稳。

暴恶之所。

悉皆远离。

由远离故。

致兴灾害。

其於赏善罚恶护国利民。

可谓至矣力。

观其意。

专在护法。

欲说听流布。

盖由居民若不安。

正教难敷阐。

自非大权。

安能若示。

至乎献如来钵於成道之后。

持杯度圌於斋主之家。

败突厥之贪。

生于阗之子。

助营佛供。

持护法门。

则四王之功可谓大矣。

故晋唐已来立像崇奉。

良可尚也。

赞曰。

  我佛成道受食时  四王取钵争献持  是时一钵化为四  各各将奉释迦师  我佛手按还成一  令其所愿各无违  此天住在须弥半  第四层中分

四围  生者化形来膝上  自然香树及泉池  身相修长各半里  轻鲜半两以为衣  人世百年为两日  积之五百寿希奇  日月星辰皆所统  四方护

世阐灵威  二十八部皆统领  咸令降福免灾危  可使国民常富乐  流通正法布祥禧  突厥怀贪心忽痛  于阗无嗣额生儿  高僧圌内形虽小  海

济家中供倍滋  爰自晋唐咸俯仰  每彰灵应赴虔祈

  此分此四天王寿量身品及灵迹护法之功。不可分故。先总录之。今乃各列其事而为别传。

  北方天王传 #

  梵语毗沙门。

此翻多闻。

福德之名。

闻四方故。

陀罗尼集云。

父名罗婆陀。

又云婆难陀。

母名密阇卢。

又云苏富。

四明云。

西土以北方为上。

由彼居多面东。

以北为左。

故光明中首以毗沙门天王为列也。

其所居乃须弥山半之第四层之北也。

智论云。

北方天王护北郁单越。

亦兼余洲。

四埵之中乃水精埵。

俱舍论云。

黄金埵。

增一阿含云金银城。

中间毗沙门天王。

将诸阅叉众。

孔雀经云。

北方有大天王。

名曰多闻。

是药叉主。

以无量百千药叉而为眷属。

守护北方。

彼有子孙兄弟将军大臣杂使。

阿毗昙云。

频婆罗王死为北方天王长子。

名曰祇那利沙。

护持佛法。

安慰众生。

陀罗尼集令作北方天王像法。

其身量一肘。

着种种天衣。

严饰极令精妙。

与身相称。

左手伸臂执槊拄地。

右手屈肘擎於佛塔。

槊音朔。

矛属。

长一丈八尺。

唐立像仪。

令身被金甲而足踏女人之肩下。

作云以拥之。

或云乃其母也。

其手中执捉与前亦同。

於其左右罗列八部。

风水雷电诸鬼围绕。

其子祇那利沙。

并九十一子前后随从。

由唐天宝中。

西番.大石.康居三国。

兵围西凉府。

诏不空三藏诵仁王密语。

玄宗乃见神人五百员在乎殿庭。

帝问不空。

不空曰。

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

请急设食发遣。

四月二十日果奏。

二月十二日城东北三十里云雾间。

见神兵长伟。

鼓角喧鸣。

山地崩震。

番部惊溃。

彼营迭中有鼠金色。

咬弓弩弦皆绝。

北门楼有光明天王怒视。

番师大奔。

帝览表。

勑诸道城楼置天王像。

此其始也。

大论中北方领二部。

一名夜叉。

此云轻徤。

二名罗剎。

此云可畏。

若余经中。

开合总别或异。

皆属所统故也。

又唐懿宗咸通三年。

西川及四州现僧相天王。

皆有记录。

贤愚经云。

有优婆夷诵经。

毗沙门天王从空而过。

乃曰。

姊妹。

我与汝宝物。

可请舍利弗斋。

当得胜福。

洎其余感通难以尽纪。

然多闻天王师鬼神而统八部。

护世界而保国民。

可谓显矣。

而国朝因唐制。

凡立城寨必先立像。

事固宜然。

至乎金鼠绝番部之弦。

与宝增女人之福。

凡所祈响。

应犹形声。

岂特西凉川蜀者乎。

赞曰。

  北方天王号多闻  护世元首鬼神尊  须弥四层金埵住  夜叉罗剎统其伦  祇那利沙为的嗣  无量兄弟及儿孙  设像仪令长一肘  天衣种种称

其身  左手持槊令拄地  右擎佛塔敬能仁  曾向李唐垂化迹  西凉脱难现威神  金鼠啮弓弦尽绝  山崩地吼震风霆  城头怒目番戎惧  群兵溃

散静烟尘  诏下国民皆立像  至今城寨尚依遵  或现僧形护西蜀  或复乘空教女人  傥能恪志崇灵化  定应降鉴赐殊勋

  东方天王传 #

  梵语提头赖咤。

此云持国。

即护持国土也。

陀罗尼集云。

父名难陀。

母名蜜阇卢。

其所居也即须弥山半第四层之东埵也。

智论云。

东方天王护东弗喻逮。

亦兼余洲。

住黄金埵。

俱舍云。

住白金埵。

又云。

诸琉璃城中间提头赖咤天王将诸乾沓和众。

智论明此天王领二部。

一名乾闼婆。

此翻寻香行。

即天帝释乐神也。

二名富单那。

此翻臭鬼。

或云主热病鬼。

孔雀经云。

东方有大天王名曰持国。

是彦达缚主。

以无量百千彦达缚而为眷属。

守护东方。

彼有子孙兄弟军将大臣杂使。

陀罗尼集云。

此左手伸臂垂下把刀。

右手屈臂向前仰手。

掌中着宝珠。

珠上出光。

赏善罚恶。

彰此神用。

持世护国四王同功。

而此特名持国。

则持世得非如经所谓。

如诸国王所有土境。

是持经者。

若至其国。

是王应当往是人所听受如是微妙经典。

闻已欢喜。

复当护念。

恭敬是人。

我等四王复当勤心拥护是王及国人民。

为除衰患。

令得安稳。

则览总成别以立其名。

良由护法以护国者乎。

赞曰。

  东方天王号持国  居白金埵护东洲  琉璃城中立宫殿  无边欲乐恣嬉游  天像巍峨全甲冑  威楞刚毅出常流  左臂舒下刀在手  右手持珠光

焰浮  统领鬼神数无量  略言二部类应周  彦达缚乃寻香者  每随天帝乐神收  富单那即名臭鬼  时行热病使人忧  天王禁御令调伏  庶令国

界得安休  赏善罚恶难思力  是宜众汇总归投

  南方天王传 #

  梵语毗留勒叉。

此翻增长。

令自他威德增长也。

亦令自他善根增长。

陀罗尼集云。

父字和修吉。

母名怄惙帝。

其所居也即须弥山半第四层南埵。

智论云。

毗留勒叉天王。

护南善部洲。

亦兼余洲。

住琉璃埵。

梵语吠琉璃。

此云不远山宝。

复古编云。

字当作流离。

不当从玉。

以此宝出须弥山不远故也。

增一阿含经云。

水精城。

琉璃城。

中间毗留勒叉天王。

将诸魔鬼。

孔雀经云。

南方有大天王。

名曰增长。

是矩畔挐。

主以无量百千矩畔挐而为眷属。

守护南方。

彼有子孙兄弟军将大臣杂使。

智论明此天领二部鬼众。

一名鸠盘荼。

此云瓮形。

由似冬瓜。

是魇魅鬼也。

二名薜荔多。

此云祖父。

乃饿鬼中之劣者。

毗沙门天王经云。

南方有鸠盘荼王。

名尾噜咤迦。

此乃与孔雀经举其一也。

陀罗尼集云。

此天王左手亦伸臂垂下把刀。

右手持槊。

槊根着地。

是知由折伏邪恶方能增长善根。

虽四王同功。

而今以总从别。

故目其号。

如经所谓增长身力。

心进勇锐。

增益诸天。

此则增长善根也。

又云。

是诸人王应得拥护。

乃至护宅之神。

增长威德。

此则增长威德也。

通自他益。

经有其文。

然此南洲。

正属此天王所护。

欲善根威德增长。

而无增长恶趣增长恶伴自他之患。

得不荷其呵护之赐乎。

赞曰。

  南方天王号增长  居琉璃埵护南洲  水精城中立宫殿  无边欲乐恣嬉游  天像威严施甲冑  右手持槊拄其矛  左手把刀却垂下  摧邪辅正护

真流  百千眷属子孙等  略言二部统应周  鸠盘荼乃瓮形鬼  所谓魇魅在阎浮  薜荔多名祖父鬼  鬼中劣者是其俦  天王统摄遮其恶  不令侵

恼起群忧  虽则四王功不异  总中彰别有因由  增长善根心勇锐  增长威德每同休  况我此方真世主  素蒙呵护免愆尤

  西方天王传 #

  梵语毗留博叉。

亦云尾噜叉。

此云杂语。

以能作种种语故。

又翻恶眼。

又非好报。

孔雀翻云广目。

陀罗尼集云。

父名婆伽罗。

母名涩秀卑。

其所居也即须弥山半第四层之西白银埵。

阿含。

金城。

水精城。

中间毗留波叉天王。

将诸龙神。

智论云。

毗留博叉天王。

护西洲亦兼余洲。

领二部鬼众。

一名毗舍阇。

此云啖人精气。

令人四百四病。

遇苦发心。

亦啖五谷精气。

令国饥馑。

二名毒龙。

护世经说。

龙有四毒。

谓视毒.嘘毒.气毒.触毒。

遇此毒者随一皆死。

孔雀经云。

西方有大天王名曰广目。

是大龙王。

以无量百千诸龙而为眷属。

守护西方。

彼有子孙兄弟将军大臣杂使。

陀罗尼集云。

此天王左手同前执槊少异。

右手中把赤索。

亦由折伏方能生善。

然名广目恶眼者。

口怒目张。

威使邪恶溃散。

如西凉府城北门楼天王怒视。

番师大奔兵众惊溃也。

又其杂语。

亦以种种语言折伏邪辩也。

故经云。

以净天眼过於人眼。

常观拥护此阎浮提。

若此国土有诸衰耗怨贼侵境饥馑疾疫。

乃至悉皆灭尽。

此其广目之义也。

又云能说正法。

修行正法。

为世法王。

以法治世。

又云。

能以正法摧伏诸恶。

能坏三千大千世界外道邪论。

摧伏诸魔怨贼异形。

此皆种种语言折伏邪义也。

然灭恶生善。

四王同功。

今亦以总彰别。

总显其名。

而弘护真乘。

加被说听。

法力圣力共摧烦恼之魔怨。

恶眼天眼咸鉴流通之邪正。

赞曰。

  西方天王名广目  居白银埵护西洲  水精城中立宫殿  无边欲乐恣嬉游  天像左手持矛槊  右把赤索御邪流  眷属百千及军将  略言二部类

应周  毗舍阇鬼啖精气  生人痴病省愆尤  亦虚五谷作饥馑  国民为害起灾忧  诸恶毒龙无量数  亦随统摄护田畴  能以语言挫邪辩  时张怒

目散兵酋  灭恶四王功岂异  总中彰别有因由  天眼洞视除衰耗  正法治世护熏修  光及四方皆保卫  故当虔恪用归投

  金刚密迹传 #

  梵语跋折那。

或云跋阇罗。

此云金刚。

又梵语那罗延。

此翻金刚手。

由罗延翻手。

或翻执。

而略跋折二字。

只云那罗延也。

由此力士手中执金刚宝杵。

故从所执以立名。

楞严中本名乌刍瑟摩。

此云火头。

经云。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

成阿罗汉。

心发大愿。

诸佛成道。

我为力士。

亲伏魔怨。

宝积经云。

法意太子愿作力士。

立名密迹。

常亲近佛。

在外威仪。

省知如来一切密迹秘要之事。

信乐不疑。

其始因也。

集要引佛名经及上生经说。

昔有一王生千单二子。

千兄同诣佛所发心修道。

而二弟不知。

一弟发愿。

若千兄成道。

我佛佛所为魔恼害。

一弟发愿。

我佛佛所为力士。

护千兄教法。

故贤劫千佛中皆其护法也。

其居处也。

孔雀经云。

大圣金刚手。

住居王舍城。

常在鹫峰山。

以为依止处。

其同类及显现者。

俱舍颂云。

妙高顶八万。

三十三天居。

四角有四峰。

金刚手所住。

世尊云。

山顶四角各有一峰。

其量高广各有五百药叉神。

名金刚手於中止住。

光明云。

金刚密迹。

大鬼神王。

及其眷属五百徒党。

一切皆是大菩萨等。

什师译孔雀经。

列五百各有金刚密迹力士。

圆觉经。

火头摧碎八万金刚。

楞严经中十恒河沙金刚密迹。

如是之类。

众经非一。

今之所奉。

即密迹力士火头金刚也。

其像也。

露袒其身。

怒目开口。

徧体赤色。

头上有髻。

手中执杵。

以跣双足。

威楞勇倢。

长阿含云。

外道阿摩昼问佛四姓。

佛云汝姓是释迦奴种。

彼不肯信。

故不答。

佛云。

汝宜速答。

密迹力士手执金刚铃杵在吾左右。

当破汝头分为七分。

时力士即现空中。

彼方信伏。

又秦始皇时。

天竺室利房等沙门一十八人来至长安。

始皇囚於狱中。

金刚力士破狱垣以出之。

江西有一寺。

乃金刚打供。

寸土不居於寺界之外。

皆二圣力士。

一切所须令施者送至。

建炎初金人犯顺。

既至其寺。

不信灵感。

以铁索拽之。

忽力士发声。

兵众皆倒。

至今尚在。

其灵应之事不唯纪之於文。

亦往来者皆能言之。

夫本华实芽。

母鸣子应。

其犹镜像谷声。

则大愿力护善遮恶。

信不评矣。

然贤劫千佛之二弟。

一为调达。

以魔恼。

一为力士。

以护持。

则法华以提婆达多善知识故得成正觉。

授记号天王如来。

上生经中娄至佛愿作力。

士护千兄教。

得非逆顺皆其助乎。

是故形气相求各因其类。

故楞严云。

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

於三昧时佥来恼汝。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

彼尘劳内汝妙觉中。

如风吹光。

如刀断水。

了不相触。

汝如沸汤。

彼如坚氷。

暖气渐邻。

不日销殒。

徒恃威神。

但为其客。

成就破乱。

由汝心中五阴主人。

主人若迷。

客得其便。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

则彼魔事无柰汝何。

是知邪念若生。

魔必得便。

正心若发。

力士潜护。

故佛一呼空中顿现。

室利枉囚。

破垣脱厄。

得非是与故修行者能持正法。

则大士必执金刚之杵而左右之。

所谓能以正法摧灭诸恶者也。

赞曰。

  密迹力士执金刚  群魔来恼悉能防  乌刍瑟摩初发愿  三昧圆成号火光  法意昔因曾立誓  千兄贤劫护行藏  一一尽皆成正觉  教法遐宣徧

一方  最后成佛名娄至  即是密迹证法王  见住鹫峰或天上  或云五百守天堂  或云八万皆名异  十恒河沙数莫量  其身赤色头有髻  手持宝

杵力难当  现身曾折阿摩昼  破狱因救室利房  由慈誓愿弘持故  至今佛宇息它殃  自此仰祈呵护力  永销魔罥法门昌

  摩酰首天传 #

  梵语摩酰首罗。

此翻大自在。

或翻威灵帝。

或云三目。

智论立三界主。

即摩酰首罗为三界尊极之主。

华严经亦称三界主。

其居处也在色界顶。

楼炭经云。

阿迦尼咤。

即首罗。

所居有顶天也。

华严疏引智论云。

过五净居有十住菩萨住处。

亦名净居。

号大自在天王。

辅行记云。

色界顶。

夫三目八臂。

骑白牛。

报白拂。

有大威力。

能倾[雨/复]世界。

举世以尊之。

妙乐云。

色究竟天。

寿万六千劫。

身长一万六千踰缮那。

华严经云。

能知大千雨滴之数。

是十地菩萨。

入大乘论等说魔酰首罗天上。

有一实报土。

成佛以大千世界为所统境。

然经中别有摩酰首罗。

乃药叉神。

非此天主。

如孔雀经云。

摩酰首药叉。

止罗多国住。

既云药叉止住罗多国。

定非色顶天主也。

光明经鬼神品内先云大自在天。

即此天主。

次云大力鬼王那罗延等。

摩酰首罗即药叉者。

所以旧传以列位卑下为疑也。

又本行经说。

太子以西国之法。

令礼天神。

名曰摩酰首罗。

其神极恶。

而复有灵。

太子至其神所。

神自离座下阶先礼太子。

是既知云极恶。

必非天主耳。

所以古人尝议摩酰首罗有二神而不决者。

以名同故也。

盖摩酰首罗。

此云三目。

由二神皆有三目。

名故相滥。

今古画像作两种不同。

一作菩萨相。

但三目八臂。

执拂持铃杵并尺结印合掌。

一作药叉之形。

赤发髼起三目八臂执弓箭等。

至今二像不同。

今既曰大自在及威灵帝。

定非药叉矣。

然楞严又云。

穷诸行空已灭生灭。

而於寂灭精妙未圆。

若於所归。

览为自体。

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

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

是人则堕能非能执。

摩酰首罗现无边身。

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

忘失知见。

若尔则虽无觉观。

号令下界。

而其执情未除也。

又云背涅盘城。

生大慢天。

所谓尊极三界。

慢心不忘。

未免念动。

则倾覆世界耳。

既居十地。

统摄大千。

虽无号令。

而有形色中此天独尊。

故当崇敬。

以仰威灵。

傥指为三目药叉。

则其陋矣。

赞曰。

  摩酰首罗尊极主  居于色顶自在天  总摄三界为所统  一一雨滴知大千  三目八臂执白拂  乘骑白牛化无边  能覆世界倾天地  举世尊崇仰

大权  万六千劫乃其寿  身量高胜难比肩  十地菩萨之报处  威灵超出无与先  但执慢心迷正见  计十二类为生缘  别有药叉亦三目  住罗多

国名滥传  昔年太子曾往谒  西域钦奉类真仙  既非色顶尊崇主  品位难齐地上贤  故今明示知终始  庶希降鉴赴几筵

  散脂大将传 #

  梵语散脂修摩。

或云散脂迦。

此云密。

陀罗尼集云。

鬼子母有三男。

长名唯奢叉。

次名散脂大将。

小名摩尼跋陀。

则知其父乃德叉迦也。

不空译孔雀经云。

复有二十八药叉大将。

能於十方世界覆护一切众生。

为除衰恼患厄之事。

有药叉大将住於东方。

拥护东方。

乃至南西北并各住四围。

常居於地。

常在空居。

盖每方及上下共二十四。

而四围各一。

则共成二十八部。

智者云。

散脂乃北方天王大将余。

三方则东方名乐欲。

南方名檀帝。

西方善现。

各有五百眷属。

管领二十八部。

光明经鬼神品云。

二十八部诸鬼神等。

散脂为首。

百千鬼神。

散脂品云。

随是经典所流布处。

我当与此二十八部大鬼神等往至彼所。

隐蔽其形。

随逐拥护是说法者。

销灭诸恶。

令得安稳。

又对佛前自说名义。

云何因缘。

故我名散脂鬼神大将。

唯然世尊。

自当证知。

世尊。

我知一切法。

一切缘法。

了一切法。

知法分齐。

如法安住。

一切法如性。

於一切法含受一切法。

世尊。

我现见不可思议智光。

不可思议智炬。

不可思议智行。

不可思议智聚。

不可思议智境。

世尊。

我於诸法正解正观。

得正分别。

正解於缘。

正能觉了。

智者以三五十五句圆义释之。

此乃法门解也。

仍以三密加被说者。

经云。

令说法者庄严言辞。

辩不断绝。

此口密加被也。

众味精气从毛孔入等。

此身密加被也。

心进勇锐等。

意密加被也。

乃至令其闻者智聚功德聚。

受人天乐。

未来疾得菩提。

是知内证外应微妙难思。

而以弘应为任。

福智所聚。

终至佛果。

仍以辩才加被说者。

则为二十八部之司总。

其於赏善罚恶功亦大矣。

傥在流布正法。

得不加被。

赞曰。

  二十八部鬼神中  散脂大将最威雄  乃鬼子母之次子  北方元首实灵聪  无量药叉皆所统  护持正法使流通  隐蔽其形常守卫  或居城邑或

王宫  自说立名之本意  一切法义总含容  正解正观正分别  正缘觉了义圆融  密加说者以词辨  精气皆入使身充  心进勇锐意加被  自然和

悦保安冲  仍令闻者智慧聚  菩提疾证表深功  大哉圆密难思议  赏善罚恶利何穷  傥在闻持并演说  是宜崇敬展精衷

  重编诸天传上卷

  重编诸天传下卷

  大辩天传 #

  大辩天。

乃略名也。

光明经云。

是说法者。

我当益其乐说辩才。

令其所说庄严次第。

善得大智。

若散脂品中乃云。

不可思量智慧功德成就。

大辩天经又云。

广宣流布。

乃至得闻是经。

当令是等悉得猛利不可思议大智慧聚。

不可称量福德之报。

广略之名。

其义可见。

然最胜王经详言其迹云。

或在山岩深险处。

或在坎窟及河道。

或在大树诸丛林。

现为阎浮之长姊。

身着青色野蚕衣。

在处常翘於一足。

常以八臂自庄严。

各持弓箭刀槊斧长杵铁轮并羂索。

帝释诸天常供养。

皆共赞叹。

尽归依。

师子虎狼恒围绕。

牛羊鸡等亦相依。

於一切时常护世。

亦护一切众生者。

所言辩者。

略有四种。

一者法无碍辩。

百千名字分别不错。

即经云善解无量种种方便。

二者词无碍辩。

法流灌注而无壅滞。

即经云善能辩畅一切诸论。

三者义无碍辩。

诸法究竟会行证真。

即经云善知世间种种技术。

能出生死得不退转。

必定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者乐说无碍辩。

接物利生流通不倦。

即经云我当益其乐说辩才。

乃至令不断绝。

夫超出三界疾至菩提。

以慧为先。

故光明列品及鬼神品中皆以大辩在功德天之前。

此论正助为次也。

散脂品中先功德而后大辩者。

以福慧为次。

意谓由福以资慧。

故大辩品中云。

能出生死。

疾得菩提。

功德品中以常在天上人中受乐。

值遇诸佛。

速成菩提。

散脂品中以人天之中常受快乐。

於未来世值遇诸佛。

疾成菩提。

是知正助则以慧为正。

以福为助。

出生死故。

超三界故。

福若无慧非波罗蜜故也。

若以在人天中。

必乃先福后慧。

盖未出三界以修福故。

且离三涂而生在人天。

然后以福资慧。

可至菩提。

所以功德品云。

三恶道苦。

悉毕无余。

散脂品中三恶趣分永灭无余。

古师谓。

只欲求福。

助於说听。

良有以也。

今之人推求福之心。

但欲富乐而莫存说听之怀。

良可鄙也。

志於学者。

得不仰大辩才能与总持令不忘失者乎。

赞曰。

  大辩才天智慧主  於说法人无总持  令其句义无忘失  文字次第使无违  以大威神资四辩  法义乐说及言词  此天所住依岩谷  深险坎窟最

幽奇  泉涧丛林孤绝处  身着青色野蚕衣  现为阎浮之长姊  一足常翘一足垂  八臂自在庄严具  弓槊箭斧手持之  宝杵铁轮并羂索  帝释天

众共归依  师子虎狼牛羊等  并来前后每相随  护诸众生弘正法  护世令安一切时  有人若欲超三界  当知智辩力难思

  功德天传 #

  梵语室利摩诃提毗耶。

此云吉祥大天。

涅盘及陀罗尼集名功德天。

皆其略也。

光明散脂品中乃其云第一威德成就众事。

大功德天旧传释云。

第一威德。

言其体德也。

成就众事。

言其功用也。

其本因。

则经云。

我已於过去宝华功德海琉璃金山照明如来所。

种诸善根。

其现益。

则经云。

是故我今随念所视所至。

方能令众生受诸快乐。

若衣服饮食资生之具。

七宝等。

悉无所乏。

陀罗尼集云。

鬼子母夫名德叉迦。

女名功德天。

有妹名黑暗女。

其居止也。

光明云。

於此北方毗沙门天王。

有城名曰阿尼曼陀。

其城有园。

名功德华光。

於是园中有最胜园。

名曰金幢。

七宝极妙。

此即是我常止住处。

其天相也。

陀罗尼集云。

其身端正。

赤白二臂。

画作种种缨珞镮钏耳珰天衣宝冠。

天女左手持如意珠。

右手施无畏。

於宝台上坐。

左边画梵摩天。

手执宝镜。

右边画帝释天女散花供养。

天女背后画七宝山。

於天像上作五色云。

云上安六牙白象。

鼻绞玛瑙。

缾缾中倾出种种物。

灌於功德天顶上。

天神背后画百宝花林。

头上画作千叶宝盖。

盖上诸天妓乐散花供养。

其像底下右边画作咒师形。

着鲜白衣。

手把香炉胡跪供养。

良由此天昔种善根之故。

所感福报如是。

能令众生成就众福。

护持一切令足所须。

亦与大辩四王等拥护四方。

令无灾祸。

又令称金光明经。

为我供养诸佛世尊。

三称我名烧香供养。

别以香华种种美味供施於我。

洒散诸方。

即能聚集资财宝物。

我时慈念多与资生。

若供施时。

令诵其咒。

读诵通利。

七日七夜受持八戒。

供十方佛。

为自及他回向具足阿耨多罗。

智论云。

昔有人十二年事於大天。

遂感天人赐与德缾。

缾中出生一切珍宝。

此人忽起憍慢。

以双足踏於缾上。

其缾遂破。

宝物皆无。

古师尝谓。

凡求福者助於说听。

所以经云。

是说法者我当随其所须之物及余资产。

供给无乏。

令心安住。

昼夜劝乐。

正念思惟是经章句。

分别深义广宣流布。

令不断绝。

是诸众生听是经已。

於未来世常在人天。

值遇诸佛。

速成菩提。

四明云。

若为自身受五欲乐。

希望财宝。

即轮回业。

众圣所呵。

尊天宁护。

是知若世间福。

虽感德缾。

终须破散。

以福资慧。

成出世因财。

果满二严。

依正殊报。

凡兴供者无时於斯。

赞曰。

  有天女号大吉祥  成就众事最为长  宝华佛时种善本  感应能随所念方  常在北天为止住  阿尼城园号华光  更有胜园金幢处  七宝极妙数

难量  天身鲜白相端正  坐在金台高胜床  缨络花冠及镮钏  种种天衣及耳珰  左手持珠右无畏  梵天执镜侍其傍  背於宝山云五色  花林百

卉尽芬芳  白象鼻绞玛瑙器  缾中倾宝数无央  灌其天顶庄严聚  咒师跪伏儿端庄  若或称名而供养  别敷好座具花香  一切资生皆具足  无

论财宝及牛羊  所求成就难思事  意令法会善敷扬

  韦天将军传 #

  灵威要略曰。

天神姓韦。

讳琨。

南方天王八将之一臣也。

四王合三十二将。

而为其首。

生知聪慧。

早离尘欲。

清净梵行。

修童真业。

面受佛嘱。

外护在怀。

用统三洲。

住持为最。

亡我亡瑕。

殷忧於四部。

达物达化。

大济於五乘。

光明鬼神品中有韦驮天神。

梵语韦驮。

此云智论。

今此则以韦为姓。

虽类华夏一经之裔。

而其天神隐显其号。

乌可恻量。

唐高宗乾封岁。

京师净业寺道宣律师。

因睹韦天尝问律相等事。

律师述灵威要略。

并律相感通二传。

备载其实。

如要略中。

天神姓费。

自述云。

弟子迦叶佛时生在初天。

在韦将军下。

诸天贪欲如醉。

弟子以宿愿力不受天欲。

清净梵行。

徧敬毗尼。

韦将军童真梵行。

不受天欲。

若有事至四王所。

王见皆起。

自唐高宗已来。

诸处伽蓝及建立熏修。

皆设像崇敬。

彰护法之功。

其间感应录於文集者甚多。

然童真乃十住中第八住。

而贤乎圣乎。

孰可知之。

赞曰。

  四王三十二大将  南方韦天以为先  生知聪慧离尘欲  清净梵行威仪全  修童真业持禁戒  迦叶佛时志已坚  四部殷忧常守卫  三洲护法应

机缘  名姓随凡安可恻  示迹唐朝遇道宣  备言佛教深幽事  律相灵威二集传  或见四王王起接  是知无染所当然  爰自乾封崇至化  逮今名

位列诸天  每在伽蓝或兰若  熏修之所现威权  头顶金兜横宝杵  合十指掌儿童年  或警行人令进行  或随方所护其边  却除外障令无恼  庶

几佛日照三千

  坚牢地神传 #

  地神乃总号。

安住不动皆地神。

故坚牢乃别名。

拣非他故。

光明中品名与标人。

左右其语。

今依品名也。

集要引嘉祥云。

坚牢者。

理体不可坏也。

如金刚王无能破者。

地者。

依持出生。

乃智用也。

造化不测。

故称为神。

智者亦云。

已上诸天或住善权方便道。

为众生法父。

住善实智度母。

为众生母。

譬如阴阳覆载万物。

智度养育出生众善无改变。

曰坚牢。

常也。

能荷乐也。

能生净也。

名之为他德自在。

戒也。

称之为神。

此旧传引四德以释其名也。

观佛三昧经有王问佛。

汝之功德谁为证明。

佛即垂无畏手指地。

一切大地六种震动。

坚牢地神涌出唱言。

我是证明。

金光明中。

随是经典所流布处。

是地分中。

敷师子座。

令说法者。

广演宣说。

我当在中常作宿卫。

隐蔽其身。

於法座下。

顶戴其足。

此其护法敬人也。

我闻法已。

服甘露味。

增益身力等。

此其闻法得益也。

而此大地深十六万八千由旬。

悉得众味增长具足。

丰壤肥浓过於今日。

此其举体依持也。

药草华果美色香味皆悉具足。

众生食已增长寿命色力辩安。

乃至随其所乐。

此其出生利物也。

得是威德。

乃至听受是经。

此其令他获益也。

各应相庆。

乃至常生天上人中受乐。

此其遇佛远恶也。

若说一喻一句及称首题。

令其受乐。

深信三宝。

疾至菩提。

此其不退正信也。

此土并略所述之文。

以题其行其像也。

集要令作天女之相。

花卉林木一时竟秀。

地天合掌。

无量诸仙采时花果。

前后围绕。

转法轮经云。

有诸地天知波罗柰欲转法轮。

为佛置大圆转殿。

种种庄严。

纵横七千由旬。

虚空诸天以宝盖严饰。

地藏经。

佛告坚牢地神。

汝大神力。

诸神少及。

何以故。

阎浮土地悉蒙汝护。

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苇谷米宝具从地而有。

皆因汝力然。

流布经处。

於说法人。

以顶其足。

於其花果出生滋益。

世出世法皆受其赐。

而功亦大矣。

赞曰。

  住善实智以为母  荷负万物使依持  体性坚牢不可坏  备彰神用以名之  果实花卉因其力  出生地味倍丰肥  始自如来成道处  便为作证现

希奇  初转法轮置宫殿  庄严异宝及琉璃  洎向光明宣妙旨  欲言宿卫每相随  於说法人顶双足  由服甘露色充滋  一切事业令成办  身心适

悦每安怡  听是经者长深信  值遇诸佛成菩提  天像庄严天女相  执华果从尽周围  百卉芬芳於大地  群木森秀茂繁枝  万物出生皆地力  况

於成实总其司  又向法门垂胜力  敢忘孚佑致虔祈

  菩提树神传 #

  梵语菩提。

此云道。

由此神守护如来成道之处菩提树。

故以立其名。

光明中乃连别名云道场菩提树神。

名等增益。

西域记曰。

其树在摩竭国尼连河西南十里。

本行集经云。

菩萨将至道树。

色界诸天先以天缯幡盖悬於树上。

用为幖帜。

又慈恩传。

玄奘至彼。

见其树枯悴。

唯向东茂发一枝。

色甚青翠。

以表大教东流之像也。

西域记云。

树本名毕钵罗。

佛昔在世。

高数百尺。

累经残伐。

犹高四五丈。

华严经中言菩提树王。

即此处也。

其树茎干黄白。

枝叶青翠。

冬夏不凋。

每涅盘日叶皆凋落。

顷之复故。

此天女不唯守护此树。

而乃彰益。

亦在佛因中为流水长者子。

时现半身。

赞随名定。

实救十千鱼。

故光明会中凡四品经。

佛独与此天说。

于昔因而兼赞叹。

而赞佛中女天自云。

我常念佛。

乐见世尊。

常作誓愿。

不离佛日。

乃至亦常修行最上大悲。

至乎世尊赞云。

善哉善哉。

快说是言。

是知大权示迹微妙难思。

旧传约表云。

依实相理地。

一切种智而为根茎。

三十七品以为枝叶。

开万行因花。

结四十二位之果。

四接覆阴於群生。

现神身而佐嘉会。

华严表法广有其文。

诸经赞护亦非一二。

赞曰。

  摩竭提国西南隅  去尼连河十里余  有菩提树甚高耸  上有天神於此居  既乃守护令坚固  立名因此着经书  此即如来成道处  至今垂阴尚

扶疎  佛始将往於其下  诸天缯盖预高舒  树神别名等增益  曾告流水乃其初  应当随名以定实  枯池速救十千鱼  故今天子蒙授记  信知因

行果应如  金光明会对扬处  经文四品委谈诸  常发誓愿乐见佛  观一切性皆空虚  我佛即从三昧起  善哉快说以称誉  因果互严於佛化  端

知真是大权欤

  鬼子母天传 #

  显正论云。

鬼子母。

父名欢喜。

夫名圆满具足药叉。

姊名炙匿。

妹名摩尼钵。

鬼子母生一千子。

在阎浮提最小者名爱奴。

偏所怜惜。

常食人子。

佛为化彼。

将爱奴钵下藏之。

母於天上人间觅之不得。

佛遂化之。

令僧施食与之。

鬼子母经云。

有一千子。

皆为鬼王。

一王统数万鬼众。

五百在天上娆诸天。

五百在世上娆帝王人民。

或自称林木神水神地神船车宅舍。

昼夜梦寐。

恐怖作怪。

佛为受五戒。

得须陀洹。

白佛言。

我欲止佛精舍旁。

呼千子。

凡天上人间无子息者。

我当与之。

姊名炙匿主人产。

妹名浮陀罗尼钵。

主天上人间鬼。

四海船车治生财产。

陀罗尼集云。

鬼子母。

夫名德叉迦。

大儿名唯奢叉。

次儿名散脂大将。

小儿名摩尼跋陀。

女名功德天。

寄归传云。

西方诸寺画天母抱一儿於膝。

乃四天王之众有疾病无儿膝者飨食荐之。

咸皆遂愿。

其名号也。

或云诃利帝母。

光明中连称诃利帝南鬼子母等。

及五百神。

百录云。

诃利帝南鬼子母等五百眷属。

今古多疑为二神。

故多不同。

今准孔雀经云。

散脂迦大将。

诃利帝母。

及五百子。

则知只一神也。

又诃利帝母真言法云。

画作天女像。

金色身。

着天衣。

头冠缨络。

坐宝台上。

垂下两足。

於足两边画二孩子。

傍其台立。

於一膝上各坐一孩子。

又在怀中抱一孩子。

於右手中持吉祥果。

又其中自云。

我本药叉女。

如来授我三归依。

其画像法与前寄归传文亦大同。

是知止是一天。

主人间男女。

而鬼主母由授归戒。

故旁为呼千子。

同依佛宇。

不恼天人。

赞曰(有咒曰。

唵弩弩莽哩迦呬帝娑婆诃)。

  诃利帝南鬼子母  四王所统为药叉  父名欢喜居凡地  夫乃圆满德叉迦  亲生千子阎浮果  半居人世半天魔  女功德天吉祥者  长男立字号

唯奢  妹名浮陀摩尼钵  主领财产及舡车  小儿爱奴偏护惜  或号之为尼跋陀  由兹鬼众数无量  食人男女日偏多  我佛化之以方便  取子琉

璃钵覆遮  徧往四天无觅处  却来佛所愿回邪  既授三归持不杀  令僧施食饱河沙  旁招千子咸兴善  却依佛宇护禅那  人有新产令无害  求

男女者裔其家  此实一切鬼之母  敢因法会荐香花

  摩利支天传 #

  梵语摩利支。

或云大摩利支。

此翻阳炎。

由此天不可见。

不可捉。

火不能烧。

水不能漂。

如阳炎故也。

旧译有摩利支天经一卷。

大宋新译有大摩里支菩萨经七卷。

广略虽不同。

而言此天神用不异。

新译文云。

佛言有菩萨名摩里支。

恒行日月。

不能得见。

亦不能捉。

不能禁缚。

火不能烧。

水不能漂。

离诸怖畏。

无敢轻慢。

诸恶怨家皆不得便。

我昔知彼名号。

亦不能见其菩萨身相。

乃黄金色。

作童女相。

挂青天衣。

手执莲华。

顶戴宝塔。

坐无忧树下。

孔雀经云。

摩利支药叉。

罗摩脚磋住。

金光明鬼神品云。

睒摩利子。

皆梵音楚夏也。

其经中新译七卷之者。

广出诸咒。

能令有情隐身於路。

或水火王难盗贼军阵皆可隐身。

令不得便。

诸咒之中有六字最上心真言。

曰。

唵(引)摩(引)里支(引)娑缚(二合)贺。

此真言印。

二字合掌。

十指微曲。

如华开敷。

却二大指。

屈捻二中指。

如拳相。

结跏趺坐。

安印相於脐轮上下。

若求最胜上法而得用之。

若中下事。

不许用之。

速能成就。

别明成就法。

令行人想彼菩萨。

坐金色猪身上。

着白衣。

顶戴宝塔。

左手执无忧树枝。

复有群猪围绕。

作此观已。

若速出道路。

如有贼等大难。

以手执自身衣服。

念心真言七徧加持衣角。

复结彼衣角。

冤贼等难不能侵害。

又有大摩里支降伏冤兵之法。

文广不录。

复有观想法。

想菩萨身作忿怒。

有三面。

面有三目。

一作猪面。

利牙外出。

舌如闪电。

为大恶相。

身出炎焰。

偏袒青衣。

身黄金色。

种种庄严。

臂有其八。

右手持金刚杵。

金刚钩。

左手持弓。

右无忧树枝羂索。

顶戴宝塔。

立月轮内。

右足如舞蹈势。

左足蹈冤家。

经中八臂执捉不同。

或云左手持弓索无忧树枝及线。

右手执金刚杵箭。

其三面者。

正面作黄金色微笑。

左面黑色出舌颦眉。

作大丑恶相令人怕怖。

右面如同秋月圆满清净。

然此等皆有所谓而对治之耳。

此经七卷之文乃 宋朝大宗皇帝时西天译经三藏大息灾所译。

印咒坛场。

文其周备。

 大宗皇帝御制圣教序以冠其首。

故祈福之处参入天位。

然印本旧译。

经后附入感应。

乃相州有人夜梦群猪绕一车。

车中尽是文字。

一鬼牵其车。

因问其鬼。

鬼曰。

此乃合杀戮兵戈之籍。

其人看之。

尽录人之姓名。

遂问曰。

有名字如何得免。

鬼曰。

有大摩利支天经。

若能诵之。

并称天名。

可得免也。

及觉遂请其经。

及日持圣号。

不数月果有兵危。

而得免之。

若尔则不思议力诚可依凭。

得不崇心以祈求安兵革者乎。

赞曰。

  有天号曰摩利支  行日月前谁见之  水火兵难及恐怖  一切冤魔难执持  身相乃作黄金色  颜如童子挂青衣  顶戴宝塔或端坐  手执无忧花

树枝  或执莲华或八臂  前后围绕乃群猪  或执弓箭金刚杵  钩索等物示灵仪  或复正面金光聚  或如满月或颦眉  现以三面面三目  种种威

容各对治  咒法观想令成就  冤魔销散免灾危  由我皇朝经再译  徧令佛宇建灵祠  每有感通垂化迹  持名诵咒伏慈威

  或添作二十位者。更足成日月天子等四位。

  日宫天子传 #

  梵语须梨耶。

此云日。

说文曰。

日者实也。

太阳之精。

上腾为日。

中有金乌。

下有大龙辅之。

天文曰。

日者阳星之宗。

张衡志云。

日天之精也。

金精火珠所成。

能热能照。

大威德经云。

亦名百光炽盛。

无上圆形。

普化令喜。

胜意不瞋。

无畏破暗。

约有百名。

若华严中日天子众号无量。

今准法华云。

日宫宝光天子也。

十二游经云。

成劫之时。

人食香稻。

黑暗便生。

西方阿弥陀佛令宝应声吉祥二菩萨造其日月。

开人眼目。

异相云。

日月天子白佛言。

当作何业为日月天。

佛言。

由四缘故。

一常喜布施。

二修身持行。

三奉持戒法不犯威仪。

四然灯供佛。

次修十善不杀等行。

得生其中。

俱舍云。

日齐须弥山半。

去地五十一踰缮那。

阿含云。

日天子城郭纵横五十一由旬。

楼炭经云。

日宫城郭方正二千四十里。

缨络经云。

日宫殿七重。

相去各七由旬。

墙高十二由旬。

有其千门。

皆百宝所成。

异相云。

城方一百四十里。

高四十里。

光射人目。

见之若圆。

五风运持。

不令停住。

长阿含经云。

日天宫殿高十六由旬。

周匝栏楯。

行时百千诸天神导引也。

前之所说。

或有不同。

由城有内外见有小大。

故见差别。

楼炭经云。

日天寿量与四天王同。

右绕书云。

天轮左转。

日月右旋。

其日乃自西南东北而行。

由日行迟而天轮速。

故带而转遂。

令人间谓日自东南西北而转。

智度论云。

右绕者自东至南。

自南至西。

自西至北。

自北至东。

日月星辰围绕须弥亦复如是。

因本经云。

日天宫殿绕须弥山半。

常行不息。

南阎浮提日正中时。

东弗婆提日则始没。

西瞿耶尼日将出时。

北郁单越正当夜半。

六月北行渐移向北。

每日六俱卢舍。

六月南行亦渐移向南。

每日六俱卢舍(一俱卢舍乃六里也)。

在阎浮提最极南垂。

他形狭近。

日过速疾於冬分时。

昼短夜长。

六月过已。

渐向北行。

每一日中移六俱卢舍。

故在阎浮提洲处中而行。

北宽行久。

所以昼长夜短。

因本经云。

须弥山外有佉提罗伽山等山。

日天宫殿六月(此传言。

六月以六月阴。

六月阳。

如庄子六月息者也。

非谓定指季夏六月)之中向北道行。

照触彼山。

令生熟故。

又须弥山佉提罗伽山。

二山之间有须弥留海。

阔八万四千由旬。

日天宫殿六月之中向南行时。

照触彼海。

令寒冷故。

因本经云。

日天子身光照阎浮檀。

辇辇光照。

宫殿光明相接。

而有一千光明。

五百傍照。

五百下照其宫殿也。

以天金及颇梨合成。

起世经云。

有五种故。

障其光明而暗。

谓烟云尘雾修罗手障。

楞严经云。

恶业众生同分妄见。

遂见薄蚀。

金光明中。

由其国王专行暴恶。

不修善事。

故二日并现。

或日月薄蚀。

日月无光也。

汉天文志云。

日蚀。

君王当修德也。

夫日轮升天。

六合皆照。

则光明破暗。

洎成熟万物。

功实大矣。

乃日天子之赐。

得不兴供於法会焉。

赞曰。

  日之炎体太阳精  宝光天子御宫城  或号炽盛及胜意  如是共有百种名  由人成劫食香稻  遂即能令黑暗生  无量寿佛遣侍者  菩萨名为宝

应声  来造日轮破长夜  遂得眼目开昏盲  其城高广千门启  一一无非七宝成  由光照辇及宫殿  两处交接映光晶  所以明曜射人目  世间皆

谓是圆形  昼夜周行四洲上  五风运持不暂停  六月南行六月北  遂令寒暑有相倾  昼夜短长宽狭异  或时薄蚀有亏盈  大哉照世光明主  愿

临法会赴虔诚

  月宫天子传 #

  梵语婆奴。

此翻光者。

又翻月也。

释名云。

月者阙也。

太阴之精。

阴星之宗。

张衡云。

水之精也。

大威德经云。

金脂星主光者。

空主宿王等。

凡五百名。

华严中月天子无量。

今依法华云。

月宫明月天子。

成劫之时。

人食香稻。

黑暗便生。

吉祥菩萨造月轮以照夜。

其修因寿量并同日光天子也。

其去地也。

俱舍论云五十踰缮那。

阿含云月天子城郭纵广五十由旬。

阿含云。

月宫城郭广长一千九百六十里。

俱舍云玻胝迦宝为体。

水珠所助。

能照能冷。

周一百五十由旬。

立世阿毗昙云。

日月相去四万八千八十由旬。

日行疾三由旬。

白月初日在前。

黑月初日在后。

缨络经云。

以五风运持不令停住。

起世经云。

月圆阙者有三义故。

一背相转。

由月天以天银及琉璃合成。

宫殿背相而转渐圆者。

白银见故。

渐阙者琉璃面转故。

二青衣天所覆光。

三日光影覆。

即日月相望及合璧而晦。

因本经云。

以何因缘月宫有影。

此大洲中阎浮提树高大。

影现月轮。

以此有影。

莲华经云。

此树有鸡王。

以栖其上。

彼鸣则天下鸡皆鸣。

法苑中云。

婆罗痆斯国有三兽塔。

是如来修行时烧身之处。

劫初有狐兔猿相悦为友。

帝释欲验修菩萨行者。

乃化作一老夫。

安慰三兽。

乃曰。

今正饥乏。

何以馈食。

狐取鲜鲤。

猿采果实。

唯兔空回。

兔令猿狐聚薪以火藏内。

遂俟火炽投身火中。

以身愿充一餐。

老夫复帝释身。

感其心。

故寄之月轮。

传乎后世。

咸言月中之兔。

自斯而有。

汉纪云。

月行之道。

黑道二出黄道北。

赤道二出黄道南。

白道二出黄道东。

立春春分东从青道。

立秋秋分西从白道。

立冬冬至北从黑道。

立夏夏至南从赤道。

青赤出阳道。

白黑出阴道。

若夏月失节度而妄行。

出阳道则旱。

出阴道则水。

楞严经晕适背玦负耳虹蜺。

种种恶相。

净觉解云。

此皆日月边之恶气也。

汉天文志云。

日月薄蚀。

怪云变气。

皆阴阳之精。

本在地而上应於天者也。

政失於此而变见於彼。

犹影之象形。

响之应声。

又云。

月者刑也。

月食修刑。

是以说文凡祸福等字画从示二。

乃古文上字也。

小者古文作川。

即日月星辰三光也。

天欲令人悔过。

必於三光以垂象。

下示於人。

令其知过必改也。

是知月光阴滋万物。

夜发光明。

功次於日光者焉。

赞曰。

  太阴之精号明月  天子居于白银宫  成劫时人食香稻  黑暗便生皆昏蒙  吉祥菩萨之所化  月轮於是乘五风  玻胝迦宝水珠体  能照能冷成

阴功  去地五十缮那许  修因寿量与日同  右绕须弥常不息  与日迟速咸住空  圆阙由于城面转  青衣天覆及曈朦  阎浮提树光影现  上有天

鸡鸣其中  佛作兔时曾结友  猿狐异类交情通  帝释试之观大器  各持所食共来供  唯有兔时无物至  自投入火以身充  帝释感彼希有事  月

中寄迹传无穷  万物赖月滋永夜  宜尊宝像启修崇

  娑竭龙王传 #

  大集等经中云。

娑竭罗。

大云请雨经及光明经曰。

婆伽罗王。

须弥藏等经曰。

婆难陀。

孔雀经云。

娑薛罗。

乃梵音楚夏。

此云咸海。

华严疏梵语三慕达啰。

此云龙王。

即大咸海之中龙王也。

须弥藏经云。

善住龙王为一切象龙主。

婆难陀龙王为一切蛇龙主。

阿耨达龙王为一切马龙主。

婆楼那龙王为一切鱼龙主。

摩那苏婆帝龙王为一切虾蟇龙主。

又孔雀经列一百七十七龙王。

今娑竭罗当第七位。

居大海龙王之次。

大云经列百七十余龙王。

当第三位。

今所以独供娑竭罗者。

一是蛇龙之主。

为龙本类故。

二是大权之中。

每对佛弘护故。

三佛之法宝在其宫故。

四自唐已来徧灵应故。

由集要云。

蛇龙乃其本类。

余皆旁类也。

故知为五龙之主耳。

又如海龙王经.法华.华严.大集偏称此位。

故知大权弘护力胜。

又如龙树入其宫。

见法堂无量。

法华中文殊师利所化八岁龙女。

即娑竭罗王之女。

大集亦云娑竭罗龙王有子。

名青莲华。

面身相端正等。

处胎经云。

吾於海中与龙说法。

无数龙神龙子得道。

吾留金色全身舍利百三十枚令供养之。

故知佛之法宝在其宫中。

又帝心尊者北塔铭云。

唐大宗朝大旱。

诸处祈祷无感。

遂遣中使命顺和尚祈雨。

顺令中使往抱腹山草庵中。

有老僧着木履行道。

可云终南山杜顺和尚伸意。

天久不雨。

愿降甘泽。

使至果如其言。

即述前语。

老僧乃云。

大凡降雨。

须天符牒。

今虽无天符。

顺和尚有旨。

则如天符牒无异。

汝可速回。

使回至都。

雨即随至。

太宗遣使往谢。

顺问老僧何人。

顺乃云龙王也。

遂遣使抱腹山。

传宣使至。

止见草木深林。

初无草庵。

遂赐顺为帝心禅师焉。

大凡诸龙业报不一。

如熏闻记说龙有四种。

一守护天宫持令不落。

二兴云致雨。

三蛇龙决江开渎。

四伏藏龙主轮王及福德人藏。

净名疏云。

龙是畜生道。

正报似蛇。

依报七宝宫殿。

与天无异。

亦能变形。

为端正人。

通胎卵湿化四种生。

寿一中劫(二十增减为一中劫)。

寿尽为金翅之鸟所食。

僧护经云。

龙有五法不能隐身。

一者生时。

二者死时。

三者睡时。

四者瞋时。

五者交时。

迦叶诘难陀经云。

龙有三苦。

一者虽食百味饮。

入口即化为虾蟇。

二婇女端正。

欲为夫归。

二蛇相交。

三背道布鳞。

沙石生其中。

痛乃连心。

僧祇律云一。

日之中三过皮肉落热沙薄身。

海龙王经云。

昔在人中作大福田。

受天福故。

神受自在。

不持斋戒。

受恶报身。

金翅鸟日食五百水龙。

一龙王能受八戒。

则免斯害。

具如菩萨处胎经说。

又若得袈裟一片一缕安於身上。

亦可得免。

僧祇律云。

往因布施。

今日奉养。

同天神力。

广大龙宫。

饮食有能尽寿销者。

有二十年销者。

有七年销者。

今娑竭罗龙王乃大权菩萨现此龙身。

故华严说位皆十地。

住不思议解脱。

欲降雨时。

三日之中先布密云。

所降之雨不从口出。

不从身出。

端坐深宫。

举念之时其雨普洽。

竖亘六天。

横徧四域。

以时雨[雨/汪]无所夭害。

位居十地。

迹示龙身。

护法护民。

其利博矣。

赞曰。

  娑竭罗王主蛇龙  弘护佛法使兴隆  大唐已来多感应  故今法会仰深功  有女八岁成正觉  青莲华子美仪容  佛至其宫宣妙法  金色舍利留

其宫  唐初昔年因亢旱  曾蒙杜顺指其踪  天使往见於僧相  即时甘泽降灵空  大抵群龙非一类  胎卵湿化生非同  正报乃蛇受天福  金翅来

吞而寿终  三种苦相诚难受  五不能隐事须从  独有大权垂化迹  位居十地报难穷  欲降雨时身不动  先布密云三日中  举念之间洽遐迩  百

谷咸秀使年丰  如是利生无碍力  愿临佛会赐灵通

  阎摩罗王传 #

  梵语阎摩罗。

或阎摩杜罗。

或夜魔卢迦。

俱舍论云。

阎罗。

或云琰摩罗。

药师经云。

琰摩。

乃经论互出不同。

或梵语之音楚夏。

此翻双王。

亦云只王。

由兄与妹皆作地狱之主。

故名双。

兄治男事。

妹治女事。

故云只。

新译云静息。

俱舍译云息诤。

由此止息罪人诤故。

或以业镜。

或示罪恶之处。

及与伴类。

令明了故。

显扬论.正法念经以鬼趣收。

瑜伽论开地狱趣收。

探玄记云。

依诸圣教。

说有五种。

一是地狱趣摄。

如瑜伽第二说。

二是鬼趣摄。

如瑜伽菩萨地说。

更有经文不录。

三非二趣摄。

如华严经文。

别有阎罗王趣故。

四是变化如观佛三昧经第五说及二十唯识等说。

五是菩萨作。

如瑜伽第七十七卷云。

炎魔名法王。

为利益为作损。

应言唯作益。

故知是菩萨也。

又正法念经中阎罗王为人说偈言。

汝得人身不修道。

如至宝山空手归。

汝令自作还自受。

叫唤苦者欲何为。

言地狱者。

梵语捺落处。

此云苦器。

圭山修证仪云。

顺世间称为牢狱。

今以地下有狱。

故称地狱。

若正翻。

当云苦器。

言盛贮苦人之器。

今义净翻地狱也。

净土三昧经云。

阎罗鬼王总治一百四十地狱。

正法念经云。

阎罗王在冥司。

三时自受其苦。

宫殿皆变炎炽铁城。

所食铁丸铜汁等以酬恶报也。

过已还举善心。

复见宫殿百宝庄严。

以酬善因也。

阿含经云。

阎浮提南有金刚山。

山中有宫殿。

纵广六十由旬。

地狱经云。

城广三万里。

金银所成。

有十八小王。

净土三昧经云。

有三十狱王。

十王经云。

阎罗於未来世作佛。

号曰普王如来。

集要云。

阎浮洲南二铁围山外。

有阎罗王宫殿。

纵广六十由旬。

七重墙壁。

七重栏楯。

七重铃网。

其外七重多罗行树。

台殿园苑种种可观。

王以恶业自然而有。

赤镕铜汁在前殿。

即变成铁。

五欲功德皆没。

王见此已。

怖畏不安。

即走入内。

时守狱者取王高举扑之。

以镕铜汁泻置口中。

次第焦烂。

从下而出。

王作是念。

所住宫殿等由昔作恶悉皆隐没。

今受此苦。

愿舍是身。

於佛法中出家入道。

既发善念。

所住宫殿还复如旧。

便得快乐。

言其恶因者。

昔毗沙王与维陀始王共战。

兵刀不如。

遂与十八大臣及百万众同发愿言。

愿我复生为地狱主。

治此罪人。

今日恶报。

愿悉现前。

其寿限也。

俱舍说等活地狱与四天王天等。

其八大狱倍倍增之。

呜呼。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端不虚矣。

而其苦乐端由一念故。

所以阎罗善念才兴。

苦相即灭。

其由明来暗去耳。

药师又云。

一切众生有俱生神。

随其善恶悉皆记录。

授与琰摩法王之使。

随其善恶而处断之。

又五天使者经云。

阎罗见罪人必切齿相责。

曾遣发白目暗耳聋病瘦无力五使者相报。

云何不知则於警觉。

於人诚大权也。

所以瑜伽称为唯益。

药师名王之使。

十王记为普王如来。

良有以也。

此实冥府之主。

地狱之尊。

光明鬼神品特列其名。

既崇法会得不崇奉者乎。

赞曰。

  阎摩杜罗乃双王  主於冥府事多彰  兄妹分治男女狱  或称鬼趣或分张  或说化现或菩萨  随其识境现难量  十八小王三十众  咸参治事考

条章  见罪人至必呵责  自作自受苦须当  所治苦器地下狱  所居宫殿类天堂  其城住在阎浮下  七重行树七重墙  三时恶报王亦受  铁丸吞

食饮铜浆  善心忽发祈依佛  出家入道向僧坊  所居还复同天报  再罗侍从显灵光  五天遣使令知觉  信应警策念无常  佛曾亲授当来记  普

王遍证菩提场  大权今日司幽阴  但增利益济无央  既有恩光利存没  是宜法会略称扬

  传后续辩 #

  昔智者法师尝曰。

男天女天所以不同。

盖彰慈威折摄。

然此论其相仪耳。

非定男女也。

如四王.金刚.韦天.散脂.娑竭.阎摩之类。

乃男天也。

梵释摩酰.功德.大辨.地神.树神.鬼子母.摩利支.日月天子。

皆女天也。

男天故威而折。

女天故慈而摄。

然此亦大槩之论。

且如大辨.摩酰摩利支或现八臂。

手执利器。

岂专慈也。

韦天作童男形。

岂专威也。

故在诸天慈威折摄无不具者。

就其胜而言之可也。

  右辨慈威折摄。

  摩酰首罗。

色顶天主。

亦三界主。

故云尊极梵王。

色界天主亦大千主。

故以有觉观。

故统上冠下。

故云号令主。

帝释地居天主。

亦三十三天主。

亦欲界主。

此即智论三天主也。

四王四方四界之主。

亦八部主。

又二十八部三十二将主。

金刚密迹护千佛教法主。

散脂二十八部主。

韦天三洲护法主。

地神百谷主。

树神菩提场主。

鬼子母鬼王母主。

护男女主。

摩利支天救兵难主。

日月天子为昼夜光明主。

娑竭罗五龙主。

阎摩罗幽冥主。

此皆世间主也。

独有功德天主世出世福德。

大辨才主世出世智慧。

乃二严主。

所以光明独於散脂品中称之。

意在此也。

百录令特奉之。

亦为此也。

然若列梵释等世主。

自当回护。

欲以臣佐而居帝王之上。

恐不可也。

  右辨众天所主。

  或云诸天之本莫非大权。

故经云。

一切皆是大菩萨等。

而迹示天身。

然推其本。

则何独天神。

所以常不轻礼一切众。

唐飞锡念未来佛。

而百录之中不许僧礼天者。

盖就迹之显了故也。

谈天之本迹者。

当须察此。

  右辩天本迹。 #

  或云散脂密迹洎龙王阎罗地神树神安得称天。

或鬼趣药叉品类别故。

然法苑云。

天有四种。

一世间天。

诸国王受天福。

二生天。

四王已上至非非想。

三净天。

须陀洹至菩萨。

四解义天。

於文义自在。

又婆娑沙论云。

光明照曜故名为天。

又天者自然自在为义。

若尔则虽娑竭龙身阎摩鬼趣皆受天福。

宫殿百宝岂非可以称天乎。

旧说云云。

今所不取。

  右辩通称为天。

  或云梵释之尊。鬼趣之劣。安得同列(此旧传文)。今谓如常佛会。八部同临。华严四十二众。凡圣皆列。诸经广有其文。何独至疑於此耶。

  右辨尊劣同列。

  近有伪书。

号总圣录。

出十六天并韦天。

昔因其间曰。

几世为国王。

几世为长者等。

考之藏典。

并无所据。

又云一千二百卷在西竺。

一百二十卷在唐土。

皆不根之语。

若果西域有之而传此方。

合有译师翻传之事。

请见者详之。

  右辨总圣录伪。

  重编诸天传下卷(终)

  武康德证万岁寺比丘绍德。

尝闻诸天护法多诸灵应。

必有传记载其本末。

甲戌春偶得诸天列传於西余山大觉寺明上座。

庶遂平生之愿。

於是舍财刊梓广其传。

  时元统乙亥夏五日谨志

  诸天总咒曰。 #

  唵路迦路迦佉罗耶娑婆呵

  君 大梵尊天  臣 诸天皆臣属  主 三目摩酰为大千主 帝释主地居三十三天四王  宾 大辨在山泽功德在北天园中皆客寄耳  男 梵释四王男

天  女 功德辨才地神树神鬼子母有女功德天有男散脂修摩  本  迹

  宋高宗建炎三年己酉八月二十一日。

杭州上天竺惠觉法师齐璧入寂。

石林叶梦得铭其塔。

嗣子神焕尝考论诸天行位。

以君臣宾主男女本迹为纲目。

谓大梵尊天君临三界。

统上冠下。

诸天皆其臣属也。

大梵为三界主。

三目摩酰为大千主。

帝释主地居三十三天。

四王主领八部。

虽君臣不同。

要各有主义。

若大辨在山泽。

功德在北天。

园中皆客寄耳。

实无所主领也。

梵释四王是男天。

功德大辩地神树神皆女天。

不可使男女失序。

况鬼子母有女名功德天。

有男名散脂修摩。

今子居母上。

可谓之以母从子。

其可居天主之上乎。

梵释四王本是地住菩萨。

金刚密迹本护千兄成佛。

不揣其本而齐其迹可乎。

知此四义然后始可与言天矣。

  圣宗佛法源耳录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