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门崇行录

续藏经 缁门崇行录

 明 袾宏辑 #

缁门崇行录叙 #

  僧问沙门奚事。

曰事道事。

道孰为本。

曰德行为本。

僧云。

甚矣。

子之固也。

利以慧入。

钝以福修。

沙门者取慧焉足矣。

德行奚为。

予曰。

先民有言。

德行本也。

又云。

士之致远者先器识。

况无上菩提之妙道而可以受非其器乎哉。

师子之乳。

匪琉璃瓶贮之则裂。

举万钧之鼎而荷以一叶之舟。

不颠趾而溺者几希矣。

今沙门稍才敏则攻训诂业铅椠如儒生。

又上之则残摭古德之机缘而逐声响捕影迹。

为明眼者笑。

听其言也超佛祖之先。

稽其行也落凡庸之后。

盖末法之毙极矣。

予为此惧。

集古善行。

录其要者。

以十门罗之。

何者。

离俗染之谓僧。

故清素居其首。

清而不严。

狂士之清也。

摄身口意是诸佛教。

故受之以严正。

严正由师训而成。

师者人之模范也。

故受之以尊师。

亲生而后师教。

遗其亲是忘本也。

戒虽万行以孝为宗。

故受之以孝亲。

忠孝无二理。

知有亲不知有君。

私也。

一人有庆而我得优游於林泉。

君恩莫大焉。

故受之以忠君。

忠尽於上交而惠乏於下及。

则兼济之道亏。

故受之以慈物。

慈近於爱。

爱生着。

出世之碍也。

故受之以高尚。

高尚非洁身长往而舍众生也。

欲其积厚而流光。

故受之以迟重。

迟重而端居无为。

不可也。

故受之以艰苦。

劳而无功则苦难而退。

因果不虚。

故受之以感应终焉。

十行修而德备。

则任法之器也。

地良矣而后佳种投。

心醇矣而后至言入。

无上菩提庶可希冀。

不然。

一鄙夫耳。

人道未全焉知佛道。

即使利根多慧。

而慧弥多障弥重。

将安用之。

僧云。

吾法一尘不立。

十行何施。

予曰。

五蕴纷纭。

四大丛沓。

何谓无尘。

僧云。

四大本空。

五蕴非有。

予与一掌曰。

学语之流如麻似粟。

未在更道。

僧无对。

艴然而起。

予笑曰。

蔽面尘埃。

子何不拭。

慎之哉。

毋升高不自卑。

无妄谈般若自取殃咎。

无醉於虚名。

修其德。

殚其精诚。

以致力於道。

力极而心通。

然后知不拨万行不受一尘。

终日不空终日不有。

夫是之谓真慧。

愿吾子究心焉。

予未闻道兼薄於德。

今为此书。

惟务救时毙而酬佛恩耳。

明达之士苟不因人弃言。

幸展转以告夫禅者。

  万历十三年仲冬日 杭沙门 袾宏 识

  缁门崇行录目次

清素之行第一 #

  不作斋会  受施随散  虫鸣尘积  左溪遁迹  遗钱不顾  不畜衣粮  嚫施不忆  门不掩闭  人疑仆从  荷衣松食  鹿鸟为侣  少欲

知足  诲众清行  衲衣一食  独守死关

严正之行第二 #

  禁拒女尼  幼绝戏掉  严训侍者  破坏酒器  不面女人  力卫殿堂  摈黜豪尼  不受仙书  阖门拒子  抗章不屈  防心离过  终夜

拱手  不谈世事

尊师之行第三 #

  力役田舍  受杖自责  为师礼忏  立雪过膝  离师悔责  迎居正寝  历年执侍  谨守遗命  遵训终隐  兵难不离

孝亲之行第四 #

  兰盆胜会  母必亲供  居丧不食  泣血哀毁  荷担听学  凿井报父  礼塔救母  悟道报父  刲股出家  织蒲供母  诚感父骨  念佛

度母

忠君之行第五 #

  开陈报应  劝善弭灾  规谏杀戮  巧论斋戒  较论供养  说法悟主  感悟东宫  劝断屠杀  劝修忏法  受罚不欺  咏花讽谏

慈物之行第六 #

  忍苦护鹅  护鸭绝饮  赎养生命  悲敬行施  买放生池  割耳救雉  济贫诣官  躬处疠坊  口吮腹痈  惠养群鼠  毡被畜狗  秽疾

不嫌  看疾遇圣  行先执帚  赡济乞人  施戒放生  看病如己

高尚之行第七 #

  避[冗-几+龙]入山  众服清散  不享王供  驾不迎送  不结贵游  不引贼路  屡征不就  宁死不起  三诏不赴  诏至不起  冒死

纳僧  不赴俗筵  不受衣号  力辞赐紫  不乐王宫  袖纳荐书  弃书不拆  对使焚钵

迟重之行第八 #

  传法久隐  十年秘重  不宣灵异  混迹樵牧  事皆缘起  历年闭户  久处深山  八请不赴  重法隐山  废寺隐居

艰苦之行第九 #

  年老头陀  备经险难  法灭缞绖  刺股制心  西竺取经  身先苦役  蚤虱不除  六载舂粟  不作不食  万里决疑  躬自役作  卑己

苦躬  刻苦事众  行不辞劳  常行乞食

感应之行第十 #

  精诚感戒  忏获妙音  誓师子座  梦中易首  废戒忏悔  疠疾获瘳  勤苦发解  礼忏延寿  诵经延寿  扣钟拔苦  天神护体  感示

净土  甘露灌口  忏感授记  口出青莲

  

  缁门崇行录 #

    古杭云栖寺沙门 袾宏 辑

  △清素之行第一

  不作斋会 #

  刘宋僧旻。

七岁出家。

以经义宗海内。

号旻法师。

修缮寺宇。

造设经像。

放生布施。

未尝倦废。

或问。

和尚所修功德多矣。

不闻建大斋会。

恐福事未圆。

旻曰。

大斋难得尽理。

且米菜盐醋樵水汤炭。

践踏洗炙伤害微虫。

故不为也。

如复求寄王宫官府有势之家。

弥难尽意。

不如已之。

  赞曰。今人作一福事必起斋会。名曰圆满。乃至掩关僧。半期以后即於关中营营焉。昼夜经画预办斋会。无复正念。嗟乎旻师之言。真万世龟鉴也。

  受施随散 #

  梁慧开。

吴郡海盐人。

历听藏旻二师经论。

讲演名世。

豫章守谢慧迎请说经。

厚加嚫遗。

还未达都。

分散已尽。

晋安守刘业饷钱一万。

即赡寒馁。

曾不终日。

情性疎率。

不事形仪。

衣服尘滓。

末尝举意浣濯。

  赞曰。讲法而不受嚫遗。是之谓法施。噫。安得人人法施如开公乎。

  虫鸣尘积 #

  梁道超。

从灵基寺旻法师学。

独处一房。

屏绝宾侣。

尘埃满屋。

蟋蟀鸣壁。

中书郎张率谓曰。

虫声聒耳。

尘多埋膝。

安能对此而无忤耶。

答曰。

时闻此声。

足代箫管。

尘随风来。

我未暇扫。

致忤名宾。

为愧多矣。

率大叹服。

  左溪遁迹 #

  唐玄朗。

傅大士六世孙也。

常行头陀。

依岩傍涧。

号左溪尊者。

宴居一室。

自以为法界之宽。

一郁多罗四十余年。

一尼师坛终身不易。

非寻经典不轻燃一烛。

非觐圣容不妄行一步。

洗钵则群猿争捧。

诵经则众鸟交翔。

刺史王正容屡请入城。

师不欲往。

竟辞以疾。

  赞曰。今人读永嘉答书。藐视朗师等之僻见。不知永嘉特一时遣着之语。而左溪遗范。正学者今日事也。明眼者审之。

  遗钱不顾 #

  随富。

上依益州净德寺止宿。

系大笠道傍坐。

其下读经。

人往来不唤令施。

有施者亦不咒愿。

以路静故。

多载无所获。

人谓曰。

城西北人稠施多。

奚为在此。

答曰。

一钱两钱足支身命。

复用多为。

陵州刺史赵仲舒者。

三代酷吏也。

甚无信敬。

闻故往试。

骑马过之。

佯堕贯钱。

富读经自若。

目未曾睹。

去远。

舒令人取钱。

富亦不顾。

舒乃问曰。

尔终日所得一钱。

贯钱在地见人持去何不止之。

曰。

非贫道物。

何为妄认。

舒下马礼谢。

叹服而去。

  不畜衣粮 #

  唐通慧。

三十出家。

入太白山。

不赉粮。

取给草果。

渴则饮水。

息则依树。

坐起禅思。

经於五年。

因以木打块。

块破形销。

廓然大悟。

晚年一裙一被。

所着麻鞋至二十载。

布衲重缝。

冬夏不易焉。

  嚫施不忆 #

  唐静琳。京兆华原人。道风既播。嚫锡日至。并委诸侍人。口不重问。后欲作福。方恨无财。侍人出之。琳曰都不忆有此也。平生衣破以纸补之。

  门不掩闭 #

  唐智则。

雍州长安人。

性落魄不羁。

恒被破衲。

裙垂膝上。

房仅单床。

瓦钵木匙外无余物。

居一室。

门不掩闭。

众号为狂。

则叹曰。

道他狂者。

不知自狂耳。

出家离俗。

而为衣食故行住遮障。

锁门缄笥费时乱业。

种种聚敛役役不安。

此而非狂。

更无狂者。

  人疑仆从 #

  唐承远。

始学於成都。

后住衡山西南岩。

人遗之食则食。

不遗则茹草木而已。

有慕而造者。

值於崖谷。

羸形垢面躬负薪樵。

以为仆从而忽之。

不知其为远也。

代宗闻其名。

赐所居号般舟道场。

世称莲社三祖云。

  赞曰。茆茨构而尧堂疑於村舍。衣服恶而禹迹疑於野人。况释子以钵衲支身者耶。今时有侈服饰置臧获。惟恐人之不知。而扬扬过闾里者。亦可以少愧。

  荷衣松食 #

  唐大梅常禅师。

得马大师即心即佛之旨。

隐深山中。

人无知者。

盐官以书招之。

辞不赴。

附以偈云。

一池荷叶衣无尽。

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

又移茅舍入深居。

  鹿鸟为侣 #

  后周行因。

隐居庐山佛手岩。

每夜阑一鹿一雉栖迟石屋之侧。

驯狎如伴侣。

殊无疑怖。

因平生不畜弟子。

有邻庵僧为之给侍。

一日谓曰。

卷上帘。

吾欲去。

帘方就钩。

因下床行数步。

屹然立化。

  赞曰。多欲之人死且弥切。甚而分香卖履。眷眷不能放下。不独世谛中人。释子亦有之。因一生清气逼人。脱化如游戏。不亦宜乎。

  少欲知足 #

  唐宏觉禅师。诫徒众云。汝既出家。如囚免狱。少欲知足。莫贪世荣。忍饥忍渴。志存无为。得在佛法中。十生九死亦莫抛弃。

  诲众清约 #

  宋慈受深禅师。

小参示众云。

忘名利。

甘淡薄。

世间心轻微。

道念自然浓厚。

匾担山和尚一生拾橡栗为食。

永嘉大师不吃锄头下菜。

高僧惠休三十年着一緉鞋。

遇软地则赤脚。

汝今种种受用。

未饥而食。

未寒而衣。

未垢而浴。

未睡而眠。

道眼未明。

心漏未尽。

如何消得。

  衲衣一食 #

  唐慧熙。

居惟一身。

不畜侍人。

日惟一食。

不受人施。

房地惟一踪。

余并莓苔。

所坐之榻惟於中心。

两头尘合。

如久旷者。

衣服敝恶。

仅免风寒。

冬服破衲。

夏则悬置。

梁上有闻其名者。

就房参谒。

迎逆接候。

累日方得见焉。

  独守死阙 #

  元高峰妙禅师。

在龙须九年。

缚柴为龛。

冬夏一衲。

后造天目西岩石洞。

营小室如船。

榜曰死关。

上溜下淖。

风雨飘摇。

绝给侍。

屏服用。

不澡身。

不剃发。

截罂为铛。

并日一食。

宴如也。

洞非梯莫登。

去梯断缘。

虽弟子罕得瞻视。

  赞曰。

天悬九霄。

壁立万仞。

前有熙公。

后有此老。

真逈绝尘氛矣。

曩余登天目。

入张公洞。

俯临千丈岩。

访死关之遗。

睹师威容。

恍乎在目。

自悲生晚不获亲炙。

因涕泪久之。

  ○总论 #

  比丘。

华言乞士也。

清净自活。

名曰乞士。

而多求。

而多畜。

而多事。

不亦实叛其名乎。

旻师而下诸公。

千载至今流风未泯也。

闻其风而不兴起。

尚得为比丘乎哉。

  △严正之行第二

  禁拒女尼 #

  隋灵裕。

定州人。

安众两堂。

简【标】己未具言行滥者斥之。

女尼誓不授戒。

弘法时方听入寺。

仍后进先出。

己房不令登践。

沙弥受具。

必余师证至时乃临坛耳。

终身布衲裙垂。

踝上四指。

衫袖仅与肘齐。

见衣服过度者当众割之。

  幼绝戏掉 #

  唐玄奘法师。

姓陈氏。

汉太丘公之后也。

随兄素出家。

年十一诵维摩法华。

卓然梗正。

不偶时流。

睹诸沙弥剧谈掉戏。

谓曰。

经不云乎。

夫出家者为无为法。

岂复更为儿戏。

可谓徒丧百年。

识者知师德器不凡矣。

  赞曰。童年而盛德。非天赋之独隆。盖宿习之不忘也。知乎此。则可以办来生於今日矣。

  严训侍者 #

  唐智正。

定州安喜人。

开皇十年奉勅住胜光。

仁寿后入终南至相寺。

与渊法师为侣。

二十八年不涉世谛。

弟子智现者伏承法教。

正凡有着作。

端坐思惟。

现执纸笔立侍。

随出随书。

累载。

初不赐坐。

一日足疼心闷。

不觉仆地。

正呵责曰。

昔人翘足七日。

汝今才立颠坠。

心轻故也。

其严如此。

  赞曰。仆地而犹加呵责【标】不已。甚乎。噫。古人忘躯为法。少室齐腰。程门三尺。未足为过也。今坐而论道尚有厌倦者。师严道尊敝也久矣。悲夫。

  破坏酒器 #

  唐玄鉴。

泽州高平人。

性敦直。

见非法必面陈呵毁。

不避强御。

数有缮造。

工匠繁多。

或送酒者辄止之曰。

吾所造必令如法。

宁使罢工。

无容饮酒。

时清化寺修营佛殿。

州豪族孙义致酒两舆。

鉴即破酒器流溢地上。

义大怒。

明将加恼。

夜梦人以刀拟之。

既悟。

躬诣忏悔。

  赞曰。今时之饷工役。非惟用酒。兼复饪腥。至於竖栋安梁赛神宴客。且复赤丁坦之刃矣。天堂未就地狱先成。岂虚言哉。司营缮者当痛以为戒。

  不面女人 #

  唐道林。

同州合阳人。

年三十五出家。

入太白山深岩隐居。

勑令住大兴国寺。

顷之逃於梁山之阳。

从生至终俭约为务。

以女人生染之本。

一生不亲面。

不为说法。

不从受食。

不令入房。

临终之际有来问疾者。

隔障潜知。

遥止之。

不令面对焉。

  赞曰。

律中亦许为女人说法。

但不得见齿。

不得多语。

而此老绝不说法。

似矫枉过正。

然末法浇漓。

不忧其不为女人说法也。

惟忧其说法而成染耳。

如此老者。

良足为后进程式。

  力卫殿堂 #

  唐惠主。

始州永归县人。

专精律学。

居青林寺。

时陵阳公临益州。

素少信心。

将百余驮入寺。

就佛殿讲堂僧房安置。

无敢违者。

主从庄还。

见斯秽杂。

即入房取锡杖三衣而出。

叹曰。

死活今日矣。

举杖向驴骡。

一时倒仆如死。

主手擎掷之坑中。

县官大惊。

执主申状。

陵阳喜曰。

蒙律师破我悭贪。

深为大利。

送沉香十斤。

绫紬十段。

后还京从受菩萨戒焉。

  摈黜豪尼 #

  唐慧满。

雍州人。

七岁出家。

后奉敕住弘济寺。

时证果寺尼出入宫禁。

取僧寺为庵。

满集众摈黜。

尼诉於东宫。

遣詹事杜正伦等解其摈事。

满执法不从。

众惧祸及遂强解焉。

满叹息不悦者累日。

尼后诣满谢过。

满终不顾。

  不受仙书 #

  唐法常。

襄阳人。

性刚敏。

衲衣囊钵毕志卯斋。

贞元中自天台之梅山。

梅山者梅福旧隐也。

常寄居之。

梦神人告曰。

君非凡流。

此石库中有圣书。

受之者为下界主。

不然为帝王师。

常曰。

此非吾好。

昔僧稠不顾仙经。

其卷自亡。

吾惟以涅盘为乐耳。

神人叹服。

  阖门拒子 #

  唐从谏。

南阳人。

壮岁出家。

顿了玄理。

会昌沙汰。

潜居皇甫氏别业。

大中初复教。

因还洛邑旧居。

其子自广陵来觐。

与谏遇於院门。

不复能识。

乃问曰。

从谏大德安在。

谏指之东南。

子既去。

阖门不出。

其割爱如此。

  抗章不屈 #

  唐智实。

居洛下。

时太宗幸洛。

诏道士位列僧前。

京邑沙门陈谏。

有司不纳。

实随驾表奏极论其失。

帝令宰相岑文本谕旨遣之。

实固执不奉诏。

帝震怒。

杖实朝堂。

民其衣。

流之岭表。

有讥其不量进退者。

实曰。

吾固知势不可为。

所以争者。

欲后世知大唐有僧耳。

闻者叹息。

  防心离过 #

  (赵)宋汴京善本禅师。

姓董氏。

汉仲舒之裔也。

博极群书。

依圆照本禅师剃落。

哲宗朝住法云。

赐号大通。

平居作止直视不瞬。

临众三十年未尝轻发一笑。

凡所住见佛菩萨立像终不敢坐。

蔬果以鱼肉为名则不食。

其防心离过类如此。

徽宗大观三年十二月甲子忽谓左右曰。

止有三日。

已而示寂。

世称大本小本云。

  赞曰。防心如是。古之所谓圣贤。今之所谓迂僻也。哀哉。

  终夜拱手 #

  (赵)宋圆通讷禅师。常入定。初叉手自如。中夜渐升。至膺侍者每视以候鸡鸣云。

  不谈世事 #

  宋光孝安禅师。

住清泰寺。

定中见二僧倚槛相语。

初有天神拥卫倾听。

久之散去。

俄而恶鬼唾骂。

仍扫脚迹。

询其故。

乃二僧初论佛法。

次叙间阔。

末谈资养。

安自是终身未尝言及世事。

  赞曰。古人为生死行脚。才逢师友惟汲汲商略是事。何暇他论。今人终日杂话。求如二僧亦不可复得。鬼神在侧又当何如。噫。可惧也已。

  ○总论 #

  或谓六和名僧。

又僧行忍辱。

宜无取於严。

不知吾所谓严。

非严厉之严。

盖严正之严也。

以严正摄心则心地端。

以严正持法则法门立。

若夫现奇特以要誉。

逞凶暴以示威。

与今之严正实霄壤焉。

衲子不可不辨。

  △尊师之行第三

  力役田舍 #

  晋道安法师。

十二出家。

神性聪敏而形貌甚陋。

不为师所重。

驱役田舍至於三年。

执勤就劳曾无怨色。

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

师与辨意经一卷。

可五千言。

安赉经入田。

因息就览。

暮归更求余经。

师曰。

昨经未读。

乃复求耶。

答曰即已成诵。

师虽异之而未信也。

更与成具光明经一卷。

将一万言。

赍之如初。

暮复还经。

师令诵之。

不差一字。

方大惊叹。

  赞曰。安。清庙之圭璋也。置之耒耜而服勤不怨。今弟子才负寸长礼貌。衰则去矣。况田役耶。况久於田役耶。吾於是三叹。

  受杖自责 #

  晋法遇。

事道安为师。

后止江陵长沙寺。

讲说众经。

受业者四百余人。

时一僧饮酒遇罚而不遣。

安遥闻之。

以竹筒贮一荆杖封缄寄遇。

遇开缄见杖。

即曰。

此由饮酒僧耳。

我训领不勤。

远贻忧赐。

遂鸣椎集众。

以筒置前。

烧香致敬。

伏地命维那行杖三下。

垂泪自责。

境内道俗无不叹息。

因之励业者甚众。

  赞曰。噫。使今人发安老之缄。其不碎筒折杖而谇语者寡矣。圣师贤弟子。千载而下。吾犹为二公多之。

  为师礼忏 #

  晋法旷。

下邳人。

早失二亲。

事继母以孝闻。

后出家。

师沙门昙印。

印尝疾病危笃。

旷乃七日七夜祈诚礼忏。

至第七日忽见五色光明照印房户。

印如觉有人以手振之。

所苦遂愈。

  立雪过膝 #

  (北)魏神光。

学解冠世。

达磨大师自西域至。

往师之。

磨未尝与语。

一夕大雪。

光立庭砌。

及晓。

雪过其膝。

磨顾曰。

久立雪中。

欲求何事。

光泣曰。

惟愿和尚开甘露门。

广度群品。

磨曰。

诸佛无上妙道。

旷劫精勤。

难行能行。

难忍能忍。

尚不能至。

汝今以轻心浅心欲冀真乘。

徒劳勤苦。

光闻诲励以刃断臂置於磨前。

磨曰。

诸佛求道。

为法忘形。

汝今断臂。

求亦可在。

光曰。

我心未安。

乞师安心。

磨曰。

将心来。

与汝安。

光曰觅心了不可得。

磨曰与汝安心竟。

遂传法。

为二祖。

  赞曰。

二祖得法良由精诚已极。

机缘已熟。

乃尔针芥相投。

非取必断臂也。

痴人效嚬。

将致力刀砧矣。

噫。

传法而必断臂。

则诸祖无完肤。

成佛而必燃身。

则列圣无噍类。

断烦恼臂。

燃无明身。

愿禅者勉之。

  离师悔责 #

  唐清江。

幼悟幻泡。

礼昙一律师为亲教师。

讽诵经法。

触目而通。

识者曰此缁门千里驹也。

尝与师稍忤。

舍而游方。

遍历法筵。

自责曰。

天下行半。

如我本师者鲜矣。

乃还师所。

当僧集时。

负荆唱言。

某甲再投和尚。

惟愿摄受。

时一公诟骂。

江雨泪忏谢曰。

前念无知。

后心有悟。

望和尚大慈。

施与欢喜。

求哀再四。

一公悯之。

遂为师资如初。

一公没。

谒忠国师。

密传心要焉。

  赞曰。

舍圣贤而知非。

当诟骂而不退。

可谓明且诚矣。

终传心印。

不有由乎。

彼浅信之流。

小嫌则长往不返。

微呵则[口*(衔-金+缶)]恨不忘。

空遇明师。

竟有何益。

如逢帝主。

不获一官。

惜哉。

  迎居正寝 #

  唐石霜庆诸禅师。得法於道吾。后隐浏阳。洞山有浏阳古佛之语。学者多依之。道吾将化。弃其众从诸。诸迎居正寝。行必掖。坐必侍。备极敬养之礼。

  历年执侍 #

  唐招贤通禅师。

少为六宫大使。

因诣鸟窠求出家。

窠不纳。

坚求。

乃为剃落。

执侍左右勤劬不替。

经一十六年不蒙开示。

欲辞去。

窠问何之。

曰诸方学佛法去。

窠云佛法此间亦有少许。

遂拈起布毛。

忽大悟。

号布毛侍者云。

  赞曰。人见侍者於布毛下悟去。不知一十六年织纴之力也。匪多载辛勤。焉有今日事。遇明师者。幸毋以躁心乘之。

  谨守遗命 #

  (赵)宋怀志。

金华人。

幼业讲。

因一禅者激发。

弃讲参方。

晚至洞山。

得法於真净文禅师。

久之辞去。

真净嘱曰。

子禅虽逸格。

惜缘不胜耳。

志拜受命。

至袁州。

州人请住持扬岐。

掣肘而去。

游湘上。

潭牧请住上封北禅。

皆不受庵。

於衡岳二十余年。

有偈曰。

万机休罢付痴憨。

踪迹时容野鹿参。

不脱麻衣拳作枕。

几生梦在绿萝庵。

晚投龙安。

处之最乐堂。

遂终老焉。

  赞曰。显达人之所欲。遵遗命而力拒诸请。可不谓难乎。今人嗜名利。弃礼义。不请而往者纷如矣。尚何忆乎师命。

  遵训终隐 #

  (赵)宋清素。

得法於慈明。

在处隐众中。

兜率悦公时在众。

因夜话。

询知为慈明侍者。

大惊。

明日具威仪参扣。

往复开发。

遂得大悟。

仍戒悦曰。

吾以福薄。

先师授记。

不许为人。

怜子之诚。

忘先师之戒。

子以后切勿嗣吾也。

终身陆沉。

人无知者。

  兵难不离 #

  元印简。

山西宁远人。

八岁礼中观沼公为师。

十八元兵下宁远。

四众逃难。

简侍中观如故。

观曰。

吾迫桑榆。

汝方富有春秋。

何当玉石俱焚。

宜自逃遁。

简泣曰。

因果无差。

死生有命。

安可离师苟免乎。

明日城降。

元帅史公天泽问曰。

汝何人。

对曰沙门。

食肉否。

对曰何肉。

史曰人肉。

对曰。

虎豹尚不相食。

况人乎。

史喜而释之。

  ○总论 #

  古之为弟子者。

师没而信愈坚。

今之为弟子者。

师存而守已易。

所以者何。

良由最初出家实非欲依止真师。

决择生死。

盖一时偶合而已。

是以其心见利则易。

逢恶友惑之则易。

嗔其师之训以正也则易。

甚而下乔入幽如陈相。

罢释事道如灵素者有之矣。

又甚而太阳平侍者之流。

未必其无人矣。

嗟乎悲哉。

  △孝亲之行第四

  兰盆胜会 #

  佛世大目犍连。

事母至孝。

母死出家。

精进行道。

得六神通。

见亡母生饿鬼中。

持饭往饷。

饭化猛火。

目连痛哭。

白佛。

佛言。

汝母罪重。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必假十方众僧威神之力。

当於七月十五日。

佛欢喜日。

僧自恣日。

为母设盂兰盆斋。

供佛及僧。

始克济拔。

目连如教设斋。

其母即以是日脱饿鬼苦。

转更资荐。

遂生天上。

由此兰盆胜会流通万世焉。

  赞曰。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连以之。

  母必亲供 #

  (北)齐道纪。

习成实。

造金藏论七卷。

於邺城东郊讲演。

往则荷担其母及经像等。

语人曰。

母必亲供者。

以福与登地菩萨等也。

衣着食饮大小便利。

躬自经理不烦他人。

有助之者辄拒之曰。

吾母也。

非尔母也。

形骸之累。

并吾身也。

有身必苦。

何以劳人。

道俗闻者多感化焉。

  居丧不食 #

  梁法云。

阳羡人。

七岁出家。

为庄严寺宝亮弟子。

隽朗英秀。

於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

学者海凑。

性诚孝。

劳於色养。

居母忧。

毁瘠过礼。

累日不食。

旻法师谓曰。

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肖者跂及。

且毁不灭性。

尚出儒宗。

况佛有至言。

欲报生恩。

近则时奉颜仪。

远则启发菩提。

以导神识。

宜速思远理。

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於细近。

云乃割哀。

微进饘粥。

  赞曰。曾子之母死。水浆不入於口者七日。即云公之居丧。虽曾子何加焉。语曰释氏弃其亲。岂理也哉。

  泣血哀毁 #

  隋智聚。住苏州虎丘东山寺。至德三年丁母忧。泣血悲哀。几於毁灭。止东山精舍。善说不休。法轮常转。

  荷担听学 #

  隋敬脱。汲郡人。少出家。以孝行清直闻。其听学也。常施荷担母置一头。经籍楮笔置一头。若当食时。坐母树下。入村乞食。

  凿井报父 #

  唐慧斌。

兖州人。

父朗在朝。

年迫期颐。

爱敬无由。

乃於汶水之阴九逵之会。

建义井一区。

以报父恩。

立碑铭之。

有殷忧暮景。

见子无期。

百年几日。

对此长悲之句。

  礼塔救母 #

  唐子邻。

范氏子。

母王氏。

不信三宝。

邻逃东都。

依广受寺庆修律师出家。

忽思亲归宁。

父失明。

母已故三载矣。

因诣岳庙敷坐具。

诵法华。

誓见岳帝求母生处。

其夜岳帝召谓曰。

汝母禁狱见受诸苦。

邻悲泣请免。

帝曰。

可往鄮山礼育王塔。

庶可救也。

邻即诣塔哀泣礼拜。

至於四万。

俄闻有呼邻声。

望空中。

见母谢曰。

承汝之力。

得生忉利天矣。

倐然不见。

  赞曰。目连感佛教以供僧。子邻感神教以礼塔。至孝通神明。讵不信夫。

  悟道报父 #

  唐师备。

姓谢氏。

父以渔为业。

堕水死。

备因出家。

欲报其父。

芒鞋布衲食才接气。

与雪峰存禅师为友。

峰以其苦行呼为头陀。

尝携囊出岭。

拟欲遍参。

忽伤足流血。

豁然而悟。

遂不出岭。

依峰咨决心要。

峰尝称曰。

备头陀再来人也。

后忽梦父来谢云。

荷子出家。

了明心地。

已得生天。

故来报耳。

  刲股出家 #

  唐鉴宗。

湖州长城人。

姓钱氏。

父晟有疾。

宗割股肉馈之。

绐曰他畜之肉。

父病因愈。

乃求出家。

后谒盐官悟空禅师。

随众参请。

顿彻心源。

咸通中止天目东峰径山。

号径山第二祖。

  织蒲供母 #

  唐睦州陈尊宿。讳道明。初游方契旨於黄蘗。住观音院。常余百众。后舍众入开元寺房。作蒲屦施道路。货屦养母。人号陈蒲鞋云。

  诚感父骨 #

  (五代)后周道丕。

长安贵胄里人。

唐宗室也。

七岁出家。

十九值驾幸洛京。

长安焚荡。

乃负母入华山安止岩穴。

时谷涌贵。

丕自辟谷。

惟乞食供母。

母问食未。

恐伤母意。

必曰已斋。

母曰。

汝父霍山战没。

骨暴霜露。

能收取归葬乎。

遂往霍山拾聚白骨。

昼夜诵经咒之曰。

昔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

愿群骨之中有动转者。

即吾父遗骸也。

一心注想。

目不轻舍。

数日间有髑髅从骨聚跃出。

摇曳良久。

丕躄踊抱持赍归见母。

是夜母梦夫归。

明晨骨至。

人以为孝感所致。

后应制论道多居元席。

朝野归重。

  赞曰。绝粒而饷母饥。诵经而获父骨。可谓大孝兼乎存殁。而至行超於古今者矣。鸣呼异哉。

  念佛度母 #

  (赵)宋宗赜。

襄阳人。

父早丧。

母陈氏携养於舅氏。

少习儒业。

年二十九礼长芦秀禅师出家。

参通玄理。

迎母於方丈东室。

劝母剪发。

甘旨之外勉进念佛。

后无疾而终。

制劝孝文行於世。

号慈觉禅师。

  赞曰。赜公笃信净土。不惟自利而兼利其母。使果得往生。贤於度母生天者多矣。沙门欲报其亲。不可不知此。

  ○总论 #

  世人病释氏无父。

而释氏之孝其亲反过於世人。

传记所载盖历有明征矣。

今犹有嫉僧如蛇蝎者。

则僧之罪也。

即可痛恨其罪有三。

安享十方之供而不念其亲者。

一也。

高坐舟车而俾其亲牵挽如工仆者。

二也。

割爱出家而别礼他男女以为父母者。

三也。

愿诸世人。

毋以此三不才僧而病一切。

  △忠君之行第五

  开陈报应 #

  吴僧会。

吴主皓召而问曰。

佛言善恶报应。

可得闻乎。

对曰。

明主以孝慈治天下。

则赤乌翔寿星见。

以仁慈育万民。

则醴泉冽嘉禾茁。

善既有应。

恶亦如之。

故为恶於隐。

鬼得而诛之。

为恶於显。

人得而诛之。

易称积善余庆。

诗美求福不回。

虽周孔之格言。

即佛教之明训。

皓曰。

周孔既明。

何用佛教。

对曰。

周孔不欲深言。

故略示其槩。

佛教不止浅言。

故备陈其详。

圣人惟恐善之不多。

陛下以为嫌。

何也。

皓深然之。

  劝善弭灾 #

  晋法旷。

简文皇帝诏问起居并谘以妖星。

请旷为力。

旷答诏曰。

景公修德。

妖星移次。

愿陛下勤修德政。

以塞天谴。

贫道必当尽诚。

乃与弟子斋忏。

俄而星灭。

  规谏杀戮 #

  晋佛图澄。

以石勒好杀。

乃诣勒。

勒问佛道有何灵验。

澄知勒不达深理。

宜先动以道术。

乃取钵盛水烧香咒之。

须臾生青莲花。

勒信服。

澄因谏曰。

夫王者德化洽於宇内。

则四灵表瑞。

政敝道消。

则彗孛见於上。

恒象着见。

休咎随行。

斯古今之常征。

天人之明诫也。

勒甚悦焉。

应被诛戮蒙救济者甚众。

  赞曰。尝怪南北朝多高僧。贤圣出兴。不於平世而於乱世者。何也。良以运厄时艰。民穷物苦。大悲救济正在斯时耳。所谓药因救病出金瓶者非耶。

  巧论斋戒 #

  (刘)宋求那跋摩。

罽宾国王族也。

元嘉八年达建业。

帝问曰。

寡人欲持斋不杀。

而身主国政不获从志。

奈何。

对曰。

帝王所修与匹夫异。

匹夫身贱名劣。

应须克己苦躬。

帝王以四海为家。

万民为子。

出一嘉言则士庶咸悦。

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

役不劳力。

则风雨时。

寒暑调。

百谷茂。

如此持斋。

斋亦大矣。

如此不杀。

戒亦至矣。

宁在撤半日之餐。

全一禽之命。

然后为弘济耶。

帝抚几叹曰。

俗人迷於远理。

沙门泥於近教。

如法师所言。

真可谓开悟明达。

通天人之际矣。

勑有司供给。

举国宗奉。

  赞曰。

帝王之不信佛法。

非独不信者之过。

亦论佛法者未尽其妙也。

如求那者。

义正而语圆。

辞善巧而不叛於道。

真佛法世法融通不碍者矣。

虽古良谏。

议何以加。

此彼世僧。

局偏见而自谓持正。

不知使人主不欲亲近缁流者。

正为此等辈也。

神龙变化非蚯蚓所知。

其是之谓欤。

  较论供养 #

  (萧)齐法愿。

颍川人。

高帝事以师礼。

武帝嗣兴亦尽礼敬。

文惠太子尝往寺问讯。

谓愿曰。

葆吹清铙以为供养。

其福何如。

愿对曰。

昔菩萨八万妓乐供佛。

尚不如至心。

今吹竹管子打死牛皮。

何足道哉。

  赞曰。好佛事而昧佛理。糜费虽多。不越人天有漏之因耳。愿公此言。岂独觉世俗之迷。抑万代沙门释子之良药也。

  说法悟主 #

  (北)齐僧稠。

昌黎人。

年二十八。

投巨鹿实公出家。

齐文宣征之不就。

躬造焉。

扶接入内。

稠为论三界本空国土亦尔。

世相不常。

及广说四念处法。

帝闻惊悟流汗。

因受菩萨戒。

断酒肉。

放鹰鹞。

去渔畋。

禁天下屠杀月。

六年三勑民斋戒。

  感悟东宫 #

  唐玄琬。

弘农华阴人。

贞观初。

帝以琬戒德朝野具瞻。

勑为皇太子诸王授菩萨戒。

琬致书皇太子曰。

今略经中要务四条。

惟愿留意。

一曰行慈。

谓依涅盘梵行之文含养兼济。

二曰减杀。

谓东宫常膳多所烹宰。

殿下以一身之料。

遍拟群寮及至断命。

所由莫不皆推殿下。

请少杀生以永寿命。

三曰顺气。

谓不杀曰仁。

仁主肝木。

木属春生。

殿下位处少阳。

请春季禁杀断肉。

以顺阳和。

四曰奉斋。

谓年三斋。

月六斋。

何者。

今享大福。

咸资往因。

复能进德。

弥增美矣。

皇太子答曰。

辱师妙法四科。

谨当缄之心府奉以周旋。

永藉胜因。

用资冥佑。

  劝断屠杀 #

  唐沙门明赡。

素博学。

怀抱经济。

太宗闻其名。

诏入内殿问之。

赡广陈政要。

因叙释门以慈救为宗。

太宗大悦。

下勑年三善月月六斋日普断屠杀。

行陈之所皆置寺焉。

  劝修忏法 #

  (刘)宋昙宗。

[禾*未]陵人。

出家灵味寺。

尝为武帝行菩萨五悔法。

帝笑谓宗曰。

朕有何罪而为忏悔。

宗对曰。

昔虞舜至圣犹云予违汝弼。

汤武亦云万姓有过在予一人。

圣王引咎。

盖以軏世。

陛下齐圣往古。

履道思冲。

宁得独异。

武帝善之。

  受罚不欺 #

  (赵)宋道楷。

沂水人。

得法后大扬洞上之风。

崇宁中诏住东京净因。

大观中徙天宁。

上遣使赐紫衣。

号定照禅师。

表辞不受。

上复令开封府尹李孝寿躬谕朝廷褒善之意。

而楷确然不回。

上怒。

收付有司。

有司知楷忠诚。

问曰。

长老枯瘁有疾乎。

对曰无疾。

有司曰。

言有疾。

即法免罚。

楷曰。

岂敢诈疾而求免罪谴乎。

吏太息。

遂受罚。

编管淄州。

见者流涕。

楷神色自若。

至州僦屋而居。

学者益亲。

明年勑放自便。

乃庵於芙蓉湖中。

  赞曰。荣及而辞。人所难也。辞而致罚。受罚而不欺。不曰难中之难乎。忠良传中何得少此。录之以风世僧。

  咏花讽谏 #

  后晋江南李后主召法眼禅师入内庭。

时牡丹盛开。

主索诗。

师乃颂云。

拥毳对芳丛。

由来逈不同。

发从今日白。

花是去年红。

艳异随朝露。

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

然后始知空。

主叹悟讽意。

  赞曰。

味诗意。

忠爱油然溢於言表。

惜后主知而不用。

终不免梦里贪欢之悔耳。

彼号为诗僧者。

品题风月敝精推敲而无裨於世。

以此较之。

不亦黄金与土之相去耶。

  ○总论 #

  士君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僧无官守也。

僧无言责也。

而尽忠如是。

孰谓山林之下无明良喜起之义欤。

人伦莫重於君父。

吾故前列僧之孝。

后列僧之忠。

以杜释氏无父无君之谤。

  △慈物之行第六

  忍苦护鹅 #

  佛世有比丘。

乞食珠师之门。

时珠师方为王穿珠。

置珠取食。

而珠偶堕地。

鹅吞之。

珠师与比丘食。

视珠不见。

疑比丘窃之也。

比丘欲护鹅。

故任其捶击至於流血。

鹅来舐血。

珠师移怒并击鹅杀。

之比丘不觉悲泪。

珠师怪焉。

乃语之。

故感悟。

珠师忏悔作礼。

  护鸭绝饮 #

  晋僧群。

清贫守节。

庵於罗江县之霍山。

山在海中。

有石盂径数丈。

清泉冽然。

庵与石隔小涧。

独木为桥。

由之汲水。

后一鸭折翅在桥。

群欲举锡拨之。

恐伤鸭。

还不汲水。

绝饮而终。

  赞曰。

为物命而忘己身。

大慈弘济於是。

为至矣。

或曰。

全鹅而忍苦可也。

群之灭其生得无过乎。

噫。

至人之视革囊。

梦幻泡影耳。

苟有利於众生。

则弃如涕唾。

喂虎饲鹰皆以是心也。

岂凡夫执吝四大者所测知耶。

  赎养生命 #

  陈法朗。

徐州沛县人。

就大明寺宝志禅师学禅。

精律论。

誉动京畿。

听侣云集。

所得檀嚫用造经像塔寺济给穷厄。

见诸生命即买归畜之。

鹅鸭鸡犬充牣房内。

见朗寝息皆寂无声。

游观之时群起鸣吠喧於鼓吹。

亦怀感之致欤。

  悲敬行施 #

  隋灵裕。

定州巨鹿人。

十五投赵郡应觉寺出家。

博通经论。

名藉海内。

其行施也悲敬兼之。

惠袈裟数过千领。

疾苦求疗者医药无算。

但得厚味必先奉僧。

虽御畜类未尝呵唾。

乃至责问童稚诫约门人。

自称己名号彼仁者。

苦言恳切闻者流泪焉。

  买放生池 #

  隋智者大师。

居临海日。

见民以渔为业。

罾网相连四百余里。

江[竺-二+(一/尸/邑)]溪梁六十余所。

心悯之。

乃以所得嚫施买海曲为放生池。

【标】表闻陈主。

陈主下勑禁采捕。

因为

  立碑。诏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辞甚凄楚。览者悲悟。多感化焉。

  割耳救雉 #

  隋智舜。

赵州人。

北游亭山庵。

其中有猎者逐雉。

雉入舜房。

舜苦劝免。

不听。

因割耳与之。

猎人惊悟。

投弓放鹰。

数村舍其猎业。

每见贫馁流泪盈面。

解衣减食无所不至。

  赞曰。轲氏云。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於舜老验之。

  济贫诣官 #

  隋普安。

京兆泾阳人。

周氏灭法。

隐於终南山之楩梓谷。

苦行忘身。

或露形草莽以施蚊虻。

或委卧乱尸以施虎豹。

时有重募。

擒送一僧赏帛十段。

或来执安。

安欣然慰喻曰。

观卿贫煎正欲相给。

为设食已。

与共入京。

帝曰。

我国法急不许道人民间。

汝更助急不许道人山中。

则遣渠何。

往遂放入山。

  躬处疠坊 #

  唐智岩。

丹阳曲阿人。

智勇过人。

为虎贲中郎将。

漉囊挂於弓首。

率以为常。

后入浣公山依宝月禅师出家。

昔同军戎刺史严撰张绰等闻其出家。

寻访之。

见深山孤寂。

谓曰。

郎将癫耶。

何为在此。

岩曰。

我癫欲醒。

君癫正发。

往石头城疠人坊为其说法。

吮脓洗秽无不曲尽。

永徽中终於疠所。

颜色不变异香经旬。

  口吮腹痈 #

  唐志宽。

蒲州河东人。

常诵维摩经及戒本。

感天神绕房。

性慈惠。

好赡病人。

不计道俗及路远近。

无人治者即舆来房中躬自经理。

有患腹痈脓不能出。

口吮之。

遂获痊可。

后枭感作逆事。

逮宽配流西蜀。

祖饯财帛悉不受。

惟以一驴负经。

路逢僧宝暹者。

足破卧道傍。

舍驴与乘。

自担经籍。

时逢岁俭。

煮糜粥以饲饥。

又解衣衣之。

或割或减。

衔哀劝化。

导彼念佛。

  惠养群鼠 #

  唐慧意。钵中之余饲房内鼠。有窜百余。皆驯狎。争来就食。其病者以手摩捋之。

  毡被畜狗 #

  唐智凯。丹阳人。常讲三论。贞观元年住余姚县小龙泉寺。越俗狗生子多捐弃道上。凯怜之。收聚养育。乃至三十五十。毡被与卧。不嫌污秽。

  秽疾不嫌 #

  唐道积。

蜀人。

住益州福感寺。

性慈仁。

有疠疾者洞烂。

秽气郁勃。

闻者掩鼻。

积为之供给。

身心不二。

或同器食。

时与补浣。

人问之。

答曰。

清净臭秽。

心憎爱也。

吾岂二其神虑耶。

寄此陶炼耳。

  看疾遇圣 #

  唐智晖。住重云。创温室浴僧施水给药。有比丘白癞。众恶之。晖与摩洗如常。俄有神光异香。方讶之。忽失所在。

  赞曰。佛言吾灭度后。好供养病人。以中多贤圣故也。今重云所遇与悟达因缘正相似。古今类此甚多。姑出一二以为嫌弃病人者劝焉。

  行先执帚 #

  唐慧斌。兖州人。博穷经论。后专静虑。以慈救为务。每夏行步。恐伤微虫执帚先扫。随得利养。密行檀惠种种善事。仍戒勿泄。

  赡济乞人 #

  唐昙选。

高阳人。

居兴国寺。

性好慈济。

财物不积。

置巨镬。

并乞人所得食总为饘粥。

列坐群乞手自斟酌。

见其蓝缕形容消瘦。

怜悯堕泪悲不自胜。

己亦同群受粥而食。

遂及多载。

  施戒放生 #

  五代永明寿禅师。

居永明十五年。

度弟子千七百人。

入天台度戒万余人。

常与七众授菩萨戒。

夜施鬼神食。

放诸生类。

六时行道。

余力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

开宝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焚香告众趺坐而逝。

  看病如己 #

  宋高庵。

住云居。

闻衲子病移延寿堂。

咨嗟叹息如病在己。

旦夕问候躬自煎煮。

不尝不与食。

或天稍寒。

抚其背曰。

衣不单乎。

或暑。

察其色曰。

莫太热乎。

乃至命终者。

不问彼有无常住。

以礼津送。

  赞曰。

经称八种福田。

看病第一。

岂不以衲子无家。

孤单湖海伶仃疾苦。

真可悲怜。

作僧坊主。

而病不於我调。

死不於我殡。

岂慈悲之道乎。

凡住持者。

宜以高庵为法。

  ○总论 #

  仁义礼智。

人之四端也。

而仁为首。

慈悲喜舍。

佛之四心也。

而慈为先。

苟无慈心。

虽有博学多闻神通三昧。

悉魔业耳。

或谓慈威并运。

佛道也。

何专尚乎慈。

不知生之杀之皆仁也。

摄之折之皆慈也。

其迹则威。

其实则慈也。

威而不失为慈。

是之谓大慈也。

子毋以呴呴之恩沾沾之惠言慈也。

  △高尚之行第七

  避宠入山 #

  晋道恒。秦主姚兴逼以易服辅赞。屡辞不允。殆而获免。乃叹曰。昔人有言。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於是窜影岩壑。草食味禅终身焉。

  众服清散 #

  晋慧永与远公居庐山。

镇南将军何无忌守浔阳。

因集虎溪请永及远。

远从者百余。

端肃有序。

永衲衣草履执锡持钵。

松下飘然而至。

神气自若。

无忌谓众曰。

永公清散之风乃多於远师也。

  赞曰。远师从者百余。皆莲社英贤耳。而何公尚抑扬如是。今僧畜奴仆。张盖荷箧。趋跄於豪贵之门而求与为伍。何公见之又当何如耶。

  不享王供 #

  姚秦佛陀耶舍在姑臧。

秦主兴遣使聘之。

厚赠不受。

既至。

兴自出迎。

别立新省馆於逍遥园中。

四事供养亦不受。

时至分卫。

一食而已。

衣钵卧具盈屋三间。

不以介意。

兴为货之。

造寺城南云。

  驾不迎送 #

  齐僧稠。

文宣帝常率羽卫至寺。

稠宴坐小房。

了不迎送。

弟子谏之。

稠曰。

昔宾头卢迎王七步。

致七年失国。

吾诚德之不逮。

未敢自欺形相。

冀获福於帝耳。

天下号为稠禅师。

  不结贵游 #

  梁智欣。丹阳人。以经义名海内。永明末太子时幸东园。数进寺。欣因谢病锺山。晏然自得。不与富贵游往。孤逈绝人。凡嚫施不畜为构改住寺云。

  不引贼路 #

  隋道悦。

荆州人。

常持般若。

住玉泉。

值朱粲反。

入寺求粮又欲加害。

悦殊无所惧。

放令引路。

悦行数步坐於地曰。

吾沙门也。

非引路之人。

浮幻形骸任从白刃。

粲奇其高尚。

因送还寺。

  屡征不就 #

  唐慈藏。

新罗国人。

冥行显被。

物望所归。

屡征不就。

王大怒。

勑往山所将加手刃。

藏曰。

吾宁持戒一日而死。

不愿一生破戒而生。

使不忍杀。

具以上闻。

王叹服焉。

  宁死不起 #

  唐四祖道信大师。

住黄梅三十余载。

贞观中太宗三诏令赴京师。

并以疾辞。

帝勑使者。

若更不起当取其首。

师引颈受刃。

使以闻。

太宗嗟叹。

赐珍帛以遂其志。

  赞曰。子陵之拒光皇。种老之辞仁祖。亦逸士之常耳。未闻胁之以白刃而不回者也。丹凤翀霄。可望而不可追也。四祖其人欤。慈藏其人欤。

  三诏不赴 #

  唐汾州无业禅师。

陕西雍州人。

穆宗遣左街僧录灵准赍诏起之。

师笑曰。

贫道何德。

累烦人主。

尔先行。

吾即往矣。

遂沐浴敷座告门人曰。

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大虚空同寿。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

迷者不了即为境惑流转不穷。

常了一切空。

无一法当情。

是诸佛用心处。

言讫端坐。

中夜而逝。

准回奏。

帝大钦叹。

赐谥大达国师。

师处宪穆两朝。

凡三诏不赴。

  诏至不起 #

  唐懒融。

隐金陵牛首山。

上闻其名。

遣中使召见。

使至。

融方坐地燃牛粪火。

拾煨芋而食。

寒涕交颐。

使云。

天子有诏。

尊者且起。

融熟视不顾。

使笑云。

涕及颐矣。

融曰我岂有工夫为俗人拭涕耶。

上闻而叹异。

仍厚赐旌之。

  冒死纳僧 #

  唐法冲。

陇西成纪人。

贞观初勑私度者处以极刑。

时峄阳山多逃僧避难。

资给告匮。

冲诣州宰告曰。

如有死事。

冲身当之。

但施道粮。

终获福佑。

宰嘉其志。

冒网周济焉。

  不赴俗筵 #

  唐韬光禅师。结茆於灵隐西峰。刺史白居易具饭以诗邀之。光答偈不往。有城市不堪飞锡到。恐惊莺啭画楼前之句。其高致如此。

  赞曰。

有古德辞朝贵招宴偈云。

昨日曾将今日期。

出门倚杖又思惟。

为僧只合居山谷。

国士筵中甚不宜。

与韬光高致先后如出一辙。

噫。

斯二偈者。

衲子当朝暮吟咏一过始得。

  不受衣号 #

  (后)唐全付。

吴郡昆山人。

见南塔涌禅师顿明心地。

后住清化禅院。

钱忠宪王遣使赐紫袈裟。

付上章力辞。

使再往。

又辞曰。

吾非饰让也。

恐后人效吾而逞欲也。

寻赐号纯一禅师。

复固辞不受。

  力辞赐紫 #

  五代恒超。

范阳人。

止开元寺。

讲经论二十余年。

前后州牧使臣投刺求见者。

令童子收刺。

罕所接对。

时郡守李公欲奏赐紫衣。

超辞以诗。

有誓传经论死。

不染利名生之句。

李公复令人劝勉。

超确然不拔。

且曰。

而复来。

吾在卢龙塞外矣。

相国瀛王冯公闻其名。

修书通好。

超曰。

贫道早舍父母克志修行。

本期弥勒知名。

不谓浪传宰辅。

岂以虚向浮利留心乎。

冯公益重之。

表闻於朝。

强赐紫焉。

卒之日。

天乐盈空。

盖生兜率之明验也。

  赞曰。纡金紫之服。交宰辅之门。人所深愿而惟恐其不得也。二公坚辞再四。若将浼焉。清风凛然披拂千古。真可以凉奔竞之炎衷而醒利名之醉眼矣。

  不乐王宫 #

  后唐贞辨。

中山人。

刻苦修学刺血书经。

时并州不容外僧。

辨出野外。

隐身古冢中。

武帝畋游。

辨方出冢。

见旌旗骑乘还入冢穴。

帝擒之问故。

检冢中。

则草座案砚疏钞罗布。

遂命入府供养。

曹太后深加仰重。

辨诉於后曰。

本以学法为重。

久在王宫如梏械耳。

帝乃纵其自由。

  袖纳荐书 #

  (赵)宋雪窦显禅师。

得法於智门祚公。

将游两浙。

学士曾公谓曰。

灵隐天下胜处。

珊禅师吾故人。

附书荐显。

显至灵隐。

陆沉众中三年。

俄曾公奉使浙西访显。

灵隐莫有知者。

时僧千余。

使吏检床籍乃得显。

问向所附书。

出诸袖中封缄如故。

曰。

公意勤。

然行脚人於世无求。

敢希荐达哉。

曾公大笑。

珊以是奇之。

  赞曰。

今人得贵宦书如获拱璧而晓夜求售。

其亦不闻雪窦之风欤。

吾怪雪窦拈唱宗乘电掣雷轰。

不让德山临济诸老。

考其平生。

则器度由来不凡矣。

为释子者不可不自爱。

  弃书不拆 #

  宋武宁慧安禅师。

与圆通秀铁壁同参天衣。

安居武宁荒村破院。

单丁三十年。

而圆通应诏居法云。

威光烜然。

后以书致安。

安不拆而弃之。

侍者问故。

安曰。

吾始以秀有精彩。

今知其痴也。

出家儿。

冢间树下办那事如救头然。

无故於八达衢头架大屋。

养数百闲汉。

此真开眼尿床。

吾何复对哉。

  赞曰。秀多众。安单丁。盖易地皆然耳。安非诋秀。警世之顽群痴聚而已。虽然。养闲汉犹可也。今之所养者忙汉也。尚何言哉。

  对使焚钵 #

  宋怀琏。

漳州人。

皇佑中召对化城殿称旨。

赐号大觉禅师。

琏持律甚严。

上尝遣使赐龙脑钵盂。

琏对使焚之曰。

吾法以坏色衣。

以瓦钵食。

此钵非法。

宜无所用。

使回奏。

上嘉叹久之。

  赞曰。琏公煅钵而无怖心。英祖闻奏而无怒色。所谓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不能遂先生之高者也。得非宗门之盛事欤。

  ○总论 #

  上录忠君。

此纪高尚。

高尚是则忠君者非欤。

是不然。

顾所守何如耳。

道充於岩穴而名闻於廊庙。

上度吾君下度吾民。

非弘法利生之正务乎。

独惜大道不立而枉己以求荣者。

贻释子之羞也。

噫。

为僧者诚以道自重。

使国王大臣闻天下有乐道忘势之僧。

而叹之羡之。

其忠亦多矣。

岂必面陈献替而后为忠乎。

吾是以知南阳宠逮七朝。

无业力辞三诏。

遇不同。

而其道同。

其忠同。

  △迟重之行第八

  传法久隐 #

  唐六祖大师。

初参五祖即悟自心。

祖曰。

汝根性大利。

着槽厂去。

遂事舂碓。

腰石勤劬苦作供众。

后传衣法。

夜半潜去。

隐迹於猎人中。

蓬首垢面者一十六年。

后以龙天见推。

乃於印宗法师讲席偶论风幡。

四众惊仰。

扶翊开法大阐南宗。

为万代师表焉。

  赞曰。大师不惟开法於十六年之后。而剃发亦如之。养深积厚古今一人而已。师表万代不亦宜乎。

  十年秘重 #

  唐桂琛。

常山人。

初学毗尼。

后访南宗遍参知识。

得旨於玄沙大师。

密行陆沉。

漳州牧王公请於闽城西石由莲宫。

驻锡十数年。

秘重妙道。

有恳志扣求者乃为开演。

既而迁罗汉院。

破垣败箦恬如也。

勤州太保固请宣法。

退让不获。

方受其请大开法门。

参徒莫计。

出法眼一宗焉。

  不宜灵异 #

  (后)唐善静。

长安金城人。

南游乐普。

见安公法裔。

乃融心要。

后还故里。

留守王公营永安院居之。

尝洗沐。

舍利陨落。

即收秘。

不许弟子示人。

又禅寂次。

忽有白鹤驯狎於庭。

若听法者。

静令人驱逐。

凡此殊征有而不宣。

  赞曰。古人获灵异而秘重不宣。今人无灵异而伪称惑众。心事盖霄壤矣。圣益圣。愚益愚。又何怪乎。

  混迹樵牧 #

  唐普愿。

郑州新郑人。

依大隈山大慧禅师受业。

得法於江西马大师。

含景匿耀似不能言。

贞元十年挂锡池阳南泉山。

蓑笠饭牛混於樵牧。

斫山畬田。

足不下南泉三十年。

太和中池阳太守与宣使陆公护军刘公固请开法。

道化大行。

号南泉古佛云。

  赞曰。

远祖师影不出庐山四十载。

王老师足不下南泉三十年。

此古人之盛节也。

然皆得意后事。

非初学所宜。

出家儿大事未明。

不远千里参寻知识。

此何时乃守愚空坐自失善利耶。

赵州八十行脚。

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

敢为痴隐者告。

  事皆缘起 #

  宋神鼎諲禅师。豫州人。与汾阳齐名。年尚未壮。隐於南岳二十年乃领住持。又二十年方开堂说法。然皆缘起於他。实非己意。

  历年闭户 #

  宋云盖智禅师。元佑六年退居西堂。闭户闲居者三十年。

  久处深山 #

  明无闻聪禅师。大悟之后独入光州山中六年。陆安州深山六年。复至光州又经三年。如是山中独行独坐共十七年。后乃出世。

  赞曰。独行独坐於大悟之后。亦遁迹南泉意也。彼初心未悟。而乃厌丛林畏大众离知识。索居孤陋。不亦谬乎。

  八请不赴 #

  宋汾阳无德禅师。

见七十员善知识。

前后八请皆不出世。

燕居襄阳白马寺。

并汾道俗千余人坚请不已。

乃顺人望。

既至。

宗风大振迹不越阃。

自为不出院歌以见志云。

  赞曰。

历观诸大老得法之后。

率多韬光铲彩。

时至乃彰。

而此老八请不赴。

其秘重尤甚。

厥后宗风大振。

非源深流长欤。

今少年负一能。

皇皇乎出世之恐后也。

亦错矣。

纵然生摘得。

终是不馨香。

衲子宜时以自警。

  重法隐山 #

  元法闻。

七岁出家。

后从温公学法华.般若.唯识.因明及四分律。

温公谓闻任重道远。

托以弘传之寄。

闻对佛像灼肌燃指刺血书经以彰重法。

遂隐五台山。

不踰阃者六载。

读藏教五千卷者三番。

帝师叹曰。

汉地乃有此僧耶。

寻以安西王命开讲筵义善寺。

天子闻而征之至阙。

诏居大原教寺。

赐银章一品。

求戒者皆从受焉。

延佑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坐逝。

  废寺隐居 #

  元世愚。

衢州西安县人。

历参布衲及断崖中峰诸大老。

后得法於止岩。

归西安乌石山废寺。

结茆以居。

影不出山者六载。

名闻於朝。

遣重臣赐名香金襕法衣。

加号弘辨。

至正间有龙眠古望等五剎新创。

皆虔恳延师为开山第一祖。

乃不得已应之。

  ○总论 #

  或问。

世尊始成正觉即演华严。

乃有沙弥讲经年甫七岁。

如必历年久隐。

当如众生何。

不知古人之迟重非独善忘世也。

道高而志愈勤。

心明而事弥慎。

水边林下长养圣胎。

待夫果熟香飘。

龙天推出。

举而措之。

裕如矣。

子见如来一代之利生。

而不知三祇之熏炼。

又安知七岁沙弥非多生之熟习耶。

佛法不是鲜鱼那怕烂却。

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艰苦之行第九

  年老头陀 #

  佛世大迦叶尊者。

专行头陀。

年老不舍。

佛悯其衰迈。

谓言。

汝久事勤苦。

宜稍自逸。

迦叶苦行如故。

佛大嘉叹曰。

汝能为一切众生作依止。

如我在世无以异也。

有头陁行如汝者。

我法则存。

不然。

我法则灭。

汝真荷担大法者。

后传法为西天初祖。

  赞曰。

头陁行之存灭。

法之存亡系焉。

金口敷宣。

言犹在耳。

今僧腴其食。

文其衣。

华其居。

惰其四肢。

饰其玩好。

如王公而不知愧。

末法将沉。

良可扼腕。

迦叶鼻祖东西二方。

而所为如是。

岂非悬知后患。

贻厥孙谋耶。

率乃祖攸行愿。

禅者毋以末法自弃。

  备经险难 #

  晋昙无竭。

闻法显等躬践佛国。

慨然有忘身之誓。

以永初元年集同志昙朗僧猛等二十五人。

发长安。

西渡流沙。

上无飞鸟下绝走兽。

四顾茫茫莫知所之。

惟望日光以准东西。

视人骨以标行路耳。

至[葸-十+夕]岭。

岭冬夏积雪。

恶龙吐毒。

风雨砂砾。

前度雪山。

下有大江流急如箭。

东西两山之胁系索为桥。

十人一过到彼岸已。

举烟为识。

后人见烟知前已渡方得更进。

久不见烟则知暴风吹索人堕江中矣。

复过大雪山。

悬崖壁立无安足处。

壁有故杙孔。

处处相对。

人执四杙。

先拔下杙。

仍攀上杙。

展转相攀。

经於三日方及平地。

检料同侣失十二人。

进向中天竺。

路既空旷。

惟赍石蜜为粮。

十三人中又死八人。

无竭虽屡经危棘。

而系念观音未尝暂废。

至舍卫国。

遇众恶象。

乃归命观音。

忽现师子。

象遂奔逸。

至恒河。

复值群兕。

归命如初。

寻有大鹫飞来。

牛亦惊散。

后於南天竺随舶达广州。

赉经而还。

  赞曰。

读西行传。

千载而下犹可流涕。

即今一字一句皆先德汗血也。

而或以轻心对之。

污手执之。

不洁处置之。

又或存而不读。

读而不行。

乃至用以博衣食货名利而已。

悲夫。

  法灭缞绖 #

  隋灵裕。见周氏灭教。悲感不胜。衣以斩缞。头绖麻带。如丧考妣。引同侣夜谈正理。昼读俗书。潜形灰槁以俟法复。

  刺股制心 #

  隋智舜。赵州大陆人。专修道观。妄心卒起不可禁制。即刺股流血。或抱石巡塔。须臾不逸。髀上刺处斑剥如锦焉。

  西竺取经 #

  唐玄奘法师。

立誓取经。

贞观三年单己西行。

过流沙。

历高昌。

及於罽宾。

多虎豹不能前进。

奘不知为计。

闭门而坐。

至晚启门。

一老僧至焉。

奘即礼敬。

僧教持般若心经。

遂得虎豹藏形魔鬼遁迹。

直造佛国取经而归。

凡经一百五十余国。

贞观十九年冬方达京师。

  身先苦役 #

  唐志超。

同州冯翊人。

年二十七。

依并州开化寺赞禅师出家。

洁正身心。

勤履众务。

安僧数百。

两食恒备。

六时无缺。

每有苦役必事身先。

后於汾州起光岩寺。

昼夜克勤摄引后学。

时逢严勑。

度僧者加以极刑。

而超曾无介意如常剃落。

避世逸僧凭若泰山焉。

  蚤虱不除 #

  唐昙韵。

高阳人。

止五台山木瓜寺。

单形吊影。

处以瓦窑。

衣服久而破敝。

蚤虱积聚。

任其味啖。

寄以调伏。

曾於坐夏。

山饶土[癸-天+虫]。

既不屏除毡如凝血。

但引咎自责愿以相酬。

情无吝结。

如此行施四十余年。

  赞曰。蚤虱不除。不几於苦行外道乎。是不然。若以苦行为成道之由。则诚邪见。今引咎自责。愿以相酬。则所谓马麦金枪偿宿债耳。安得等之外道。

  六载舂粟 #

  唐道亮。

赵州栾城人。

入封龙山。

诵经为业。

山侣三十。

亮一身既同众务。

日别舂粟以五斗为度。

六载之中曾无废惰。

徒跣三年。

六时随众。

后之讲律。

声被东夏。

听徒八百。

成讲学士者四十余人。

  不作不食 #

  唐百丈海禅师。住百丈山绝顶。每日力作以偿其供。或劝止之。则曰我无德以劳人。众不忍。藏其作具。因不食。遂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

  赞曰。

德如百丈而犹曰不欲以无德劳人。

况我辈乎。

或谓住持者宜弘法利生。

虽日享千金役百夫何病焉。

而琐事力作。

非所谓知大体。

噫。

百丈建丛林。

立清规。

为万世师法。

岂虑不及此。

今若是。

凡以愧天下之凉於德而丰於禄者也。

  万里决疑 #

  唐大随禅师。有僧问。劫火洞然。这个坏也不坏。答云坏。僧云恁么则随他去也。答云随他去。其僧疑之。寻师参扣。遍历山川至於万里。

  赞曰。

古人为毫厘碍膺不肯自瞒。

必求决择痛快而后已。

何复以途路为劳。

所谓一句随他语。

千山走衲僧者。

正指此也。

今俾寻师访道。

则跬步而攒眉。

逐利趋名。

则万里而轻举。

行八旬过百邑。

遐哉高风。

不可睹已。

  躬自役作 #

  宋慕喆。

临川人。

号喆侍者。

住大沩。

众二千指。

斋罢必会大众茶。

每放参躬自役作。

使令者在侧如路人。

夜礼拜视殿庑灯火。

倦则以帔蒙首假寐三圣堂而已。

  卑己苦躬 #

  唐僧藏。

遇仁祠则礼。

逢硕德则礼。

僧俗施拜俯偻而走。

当众务也屈己犹臧获焉。

见人故衣潜加浣濯。

或与缝纫。

至炎暑夜。

脱衣入草莽中。

蚊蚋虻蛭唼啮流血而恒念弥陀佛号。

虽巧历者不能算数矣。

  赞曰。温陵有言。苦身而作。安坐而食。曲躬而礼。逆立而受。苟非有己利之德。为害非细。此老其免夫。

  刻苦事众 #

  宋云居简禅师。初谒膺禅师。与语三日。大奇之。而诫令刻苦事众。於是躬操井臼司樵爨。徧掌寺务不妨商略古今。众莫有知者。

  行不辞劳 #

  宋圆照本禅师。

师永安升公。

升道价重丛林。

归者如云。

本敝衣垢面操井臼典炊爨以给之。

夜则入室参道。

升曰。

头陁荷众良苦。

亦疲劳乎。

本曰。

若舍一法不名满足菩提。

必欲此生亲证。

其敢言劳。

  赞曰。掌众务而不碍商略古今。典炊爨而不妨入室参道。今沙门袖手受供曰吾办道者也。彼行务者也。是何其与古异也。

  常行乞食 #

  (刘)宋道法。

炖煌人。

专精禅业。

后游成都。

王休之费鉴之请主兴乐香积二剎。

训众有法。

常行分卫。

不受别请。

不预僧食。

乞食所得。

减施虫鸟。

夜则脱衣露坐以饲蚊蚋。

后入定见弥勒佛脐中放光照烛三途果报。

於是深加笃励。

常坐不卧。

元徽二年於定中灭度。

  ○总论 #

  圣王之相传也曰无逸。

佛氏之相戒也曰慎勿放逸。

故求法者为法而忘躯。

利众者为众而忘己。

今少年十指不点水。

百事不干怀。

擎钵则曰臂酸。

持帚则曰腰痛。

蚤夜勤修则曰吾体弱多病。

或诘之则又曰愚者用力智者用心。

愚修福智修慧。

噫。

果若而言。

非但迦叶以头陁愚。

六祖以碓磨愚。

而不舍穿针之福。

将无佛亦愚耶。

噫。

  △感应之行第十

  精诚感戒 #

  晋道进。

张掖人。

诣昙无谶律师求受菩萨戒。

谶不许。

令七日忏悔。

忏毕再往。

又大怒不许进。

退而竭诚礼忏。

经三载。

一夕梦释迦文佛亲为授戒。

明往见谶欲言所梦。

谶遥贺曰。

子已得戒矣。

自是道俗从进受戒者千余人。

  忏获妙音 #

  晋法桥。少乐转读而乏音声。於是绝粒忏悔七日为期。稽首观音以求现报。同学苦谏不听。至第七日觉喉内豁然。索水饮之。自此经声彻里许。

  誓师子座 #

  刘宋竺道生。

论涅盘经阐提皆当成佛。

旧学法师以为邪说摈之。

生誓曰。

若我所说不合经义。

愿现身恶报。

实契佛心。

愿舍命时据师子座。

遂往吴郡虎丘山。

竖石为徒讲涅盘经。

至阐提有佛性处曰。

如我所说。

契佛心否。

石皆点头。

已而涅盘后品至。

果称阐提有佛性。

后於庐山讲涅盘经甫毕。

众忽见麈尾堕地端坐而逝。

  赞曰。

圣人之言有辞缺而意圆者。

涅盘之论阐提是也。

亦何俟后品之至。

盖达人会理。

拘士执文。

又不独阐提一端而已。

而生公正见不摇。

坚如金石。

死不违誓。

辉灼古今。

呜呼壮哉。

  梦中易首 #

  刘宋求那跋跎罗。

中天竺人。

任缘游化至京都。

谯王欲讲华严等经。

而跋跎自忖未善宋言。

旦夕礼忏求观音加被。

忽梦白衣人持剑擎人头来问曰何忧。

具以事对。

其人以剑为易新首。

豁然惊觉。

备晓华音。

於是开讲大弘佛法。

  废戒忏悔 #

  (高)齐僧云。

住宝明寺。

以讲演着名。

四月十五日临诵戒时白众言。

戒乃人人诵得。

何劳数闻。

可令一僧竖义。

使后进开悟。

众无敢抗。

遂废诵戒。

七月十五日众集。

忽失云所在。

四出追觅。

乃於古冢中得之。

流血被体。

问其故则云。

有猛士执大刀厉声呵云。

僧云。

尔何人。

斯敢废布萨。

妄充竖义。

即以刀刽我身。

痛毒难忍。

因扶掖还寺。

竭诚忏悔。

经於十年。

至心尽敬依式布萨。

临终之日异香来迎欣然而逝。

时咸嘉其即世惩革云。

  赞曰。今时尚经论而轻戒律。二千年来半月诵戒无复有举行者。予不揣兴废坠於山中。人犹未之信也。果报炳然。於云公有征。愿览者思之。

  疠疾获瘳 #

  齐僧远。

住梁州薛寺。

不修细行。

随流饮啖。

忽梦神人切齿责曰。

汝出家人。

如是造恶。

何不取镜自照。

晓而临水。

见眼边乌黯。

谓是污垢。

举手拭之。

眉随手落。

因自咎责痛改常习。

敝衣破履一食长斋。

昏晓行悔悲泪交注。

经一月余。

梦前神人含笑谓曰。

知过能改。

可谓智人。

今当赦汝。

惊喜而觉。

流汗遍身。

面目津润。

双眉复出。

远身经二报。

信知三世不虚。

自后竭诚奉法曾无退堕。

遂为名僧。

  勤苦发解 #

  梁道超。

吴郡人。

见旻法师学解冠海内。

心欲企之。

辍寝忘味以夜继日。

梦有人言。

旻法师毗婆尸佛时已能讲说。

君始修习。

云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随分得解。

遂勤劬苦至。

顷之洞彻。

  礼忏延寿 #

  梁宠法师。

年三十八。

遇道人法愿谓曰。

君年满四十当死。

无可避处。

惟有祈诚诸佛。

忏悔前愆。

或可冀耳。

宠引镜验之。

面有黑气。

於是鬻衣钵市香供。

东抵海盐光兴寺。

闭门礼忏。

杜绝人事。

昼忘食息。

夜不解衣。

迄年四十岁暮之夕。

忽觉两耳肿痛。

其夜忏达四鼓。

闻户外人言曰。

君死业已尽。

遽开户。

寂无所见。

明晨黑气已除。

两耳生骨。

居常礼佛百拜为限。

后有疾不能起。

犹於床上依时百过。

俯仰虔敬。

年七十有四而卒。

  诵经延寿 #

  梁智藏。

吴郡人。

住锺山开善寺。

遇相者谓曰。

法师聪明盖世。

惜命不长。

止三十一耳。

时年二十有九。

於是罢讲。

探经藏。

得金刚经。

竭诚诵读礼佛忏悔。

昼夜不辍。

至期忽闻空中声曰。

汝寿本尽。

以般若功德力得倍寿矣。

后见前相者。

惊异莫测。

藏陈其故。

始知经力不可思议。

  赞曰。

修短。

分也。

礼忏诵经而寿延。

则宿因之说废矣。

噫。

还带而夭相除。

渡蚁而贵形现。

人力尚可回夭。

况三宝不思议力耳。

独恨精诚不能如二公耳。

鼓[竺-二+(橐-中)]钥而为经。

交杵碓而成礼。

亦何怪乎感应之无由也。

  扣钟拔苦 #

  隋智兴。

居大庄严寺。

职掌扣钟。

大业五年。

同住僧三果者有兄从驾道亡。

其妻梦夫谓曰。

吾至彭城病死。

堕地狱中。

赖庄严寺鸣钟。

响振地狱。

乃得解脱。

欲报其恩。

可奉绢十疋。

妻奉绢。

兴以散众。

众问扣钟何以致感。

兴曰。

吾扣钟。

始祝曰。

愿诸圣贤同入道场。

乃□发三下。

及长扣。

又祝曰。

愿诸恶趣。

闻我钟声俱离苦恼。

严冬极冻。

皮裂肉皴。

掌内凝血。

无所辞劳。

  天神护体 #

  唐道宣律师。

姓钱氏。

初从师听律一徧即欲游方。

师呵曰。

适遐自迩。

修舍有时。

抑令听十徧。

后持律精严世所希有。

中夜行道山上。

临砌颠仆。

有天神介冑掖之。

因问何神。

答曰。

博叉天王之子张琼也。

以师戒德高妙故给卫耳。

宣遂广问佛世。

一一条对。

及授宣佛牙宝掌以表信焉。

号南山教主澄照律师。

  赞曰。

律非玄义。

宣公非钝根。

何淹滞乎十听。

良由戒为道本。

欲其沦肌浃髓而坚固不易耳。

今之受戒者。

一受之后束之高阁。

尚莫能粗究其义。

而况师十讲弟子十听耶。

吾故知宣公之师非常人。

而大贤之出其门有自来矣。

  感示净土 #

  唐慧日。

泛舶渡海达天竺。

参访知识。

咨禀捷径法要。

天竺学者皆赞净土。

至健驮罗国东北大山。

有观音像。

日乃七日叩头。

又断食。

毕命为期。

至七日夜。

忽见观音现紫金身。

坐宝莲华。

垂手摩顶曰。

汝欲传法自利利他。

惟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

说已忽灭。

日回长安。

普劝念佛。

  赞曰。健驮之感观音。与竹林之感文殊。大略相类。皆诚极而应。无可疑者。净土感应事非一人。详具於往生集中。兹不复赘。

  甘露灌口 #

  五代永明寿禅师。初为库吏。用官钱放生。当死。吴越王释之。出家为僧。尝行法华忏二十一日。备极精恳。梦观音以甘露灌口。遂得无碍辩才。

  忏感授记 #

  唐昙荣。

春夏讲教。

秋冬坐禅。

因刺史送舍利三粒。

乃誓求总获。

遂得舍利四百粒。

行方等忏法。

寺僧僧定者见光明中七佛皆现。

一佛顾荣云。

我是释迦。

为汝身器清净故来授记。

后当作佛。

号普宁佛。

是冬荣卒。

异香绕室。

  口出青莲 #

  唐遂端。

止德润寺。

专精法华。

十二时中恒诵不辍。

老且弥笃。

咸通二年忽趺坐而化。

须臾口中出青色莲华七茎。

葬东山下。

二十余年墓屡发光。

开视之。

形质如生。

众迎还寺。

漆纻饰之。

今号真身院存焉。

  ○总论 #

  予录古行以感应终篇。

有笑於傍者曰。

道无修无证。

无修则感者空。

无证则应者寂。

憧憧於感应。

无亦计功谋利之心欤。

予曰。

桴感鼓则应以声。

水感月则应以影。

谋与计安在。

是故忠臣誓而枯竹芽。

孝子泣而坚冰解。

理也奚足异乎。

使感应无由。

则因果荡然矣。

豁达空。

招殃祸。

可勿戒诸。

  崇行录(终) #

缁门崇行录跋 #

  崇行录者。

履真尚朴。

穷原达本之谈也。

矧末法群机皆成孟浪。

端心契理无越於兹。

故我大师。

三藏总持一心普运。

大悲之极爰启斯文。

诚为济苦海之慈航。

烛幽途之宝炬。

条分缕析。

树义森严。

恍若奏八音於清庙。

而冲然逸响悦可众心。

俾披览者随分各足。

而揭之曰。

某也忠。

某也孝。

某也由清净而入道。

某也以端谨而率众。

某也行所难行。

某也忍所难忍。

而末彰以感应。

譬夫磁石引针澄潭映月。

必然之理亦复何疑。

所谓激顽起懦。

其为福利非小补矣。

后之学者。

苟或乘之以慢。

稍勉之则曰彼圣也我凡也。

尔何曾比。

予於是噫。

吾知其自安卑近而欲冀无上佛乘。

犹梦未着在。

弟子馚蠢然之余。

恭逢至教。

阅未终卷。

悲泪嗟叹。

惴惴焉罔知所自。

心死神丧顿失故步。

徒有以挹清氛於下尘耳。

属馚笔受其录。

悚仄谨书。

  时万历十三年岁在乙酉仲冬日弟子广馚和南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