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果随录

续藏经 现果随录

 明 戒显笔记 #

现果随录序 #

  夫因之与果。

犹形有影焉。

形已有焉则影必从焉。

苟欲端其影。

先直其形。

形直影恶不端。

若不直其形而欲其影端。

譬如扬汤而不辍火。

虽欲其冷无有是处。

是我法门之通训也。

世典亦有之。

曰阴德。

曰阳报。

此岂不我之所说因果者哉。

世有一等不信因果。

其陋尤甚。

姑舍弗论云。

今兹戊寅余寓黄檗书。

林藤氏偶携一抄本来谒余曰。

此现果随录。

谋上之木。

以布於世可耶否。

余把读之。

乃知灵隐罢翁戒显笔记。

戒显师具德和尚。

和尚为我天童门下之人。

至其记我径山费祖舍利一事。

其言可征也。

又读其述论极赞念佛功德。

则知莲社中人也。

通编但载所亲闻见现业感现果者。

他如宿因后报及异熟等。

非今所取。

余谓罢翁一片婆心。

不觉拖泥带水。

世出世间有志之士。

勿以其言浅近而忽之也。

奚翅罢翁之幸。

抑亦读者之幸。

是编与自知.阴骘等录并读则可。

藤氏刻行亦何不可之有。

 介石净寿

  现果随录目录 #

卷之一 #

  陈益修以力护关庙大士赐目  赵志清挂冠修行先几免祸  赵时雍施异僧一钱便获贤嗣  徐成民身理阴司刊行冥判  圆通师禀受大戒顿脱无常  朱

纲魂游冥府论前世判事  隐圆师以礼忏放食消解夙冤  碧璠毁如来衣钵顿缩一臂  张斌以念佛金钱救主危难  吴浇烛以念佛作福克期善逝  吴叔宝以

临终禀戒念佛莲花涌现  王建以误摄回生亲述冥事  周秀才以却暗中财立登科第  顾宗伯以尽节被溺彰显前因  张仪部以持正罹难神佑全节  魏应之

退念开斋卒致缢死  王斋公失念卖斋立致死亡  福主神厌恶秽渎显灵拽庙

卷之二 #

  吴瞻楼修持登簿瑞现西方  弱庵师误用阶石托颠僧传信  石氏猪托梦免杀自投禅寺  戴星归矢口诵咒得免油锅  武昌僧为菜害猪江心招报  王子

房舍昭庆栋梁大彰灵异  汪司马鱼顶金经镂板传世  赵朝奉以罗汉带回因建大寺  王御史建医祖殿得子免难  张封翁以还金厚德子孙世显  钱州侯请

律师授戒烛现佛像  葛朗玉父子刻劝善书施人全家免难  孙学宪因罗汉回生塑像竖碑  北高峰五圣募石柱助建灵隐大殿  太仓水陆期中神鬼显异  昆

山安禅庵地藏忏期纪异  张迩求食荤感梦斋戒圆期  龚尔茂以广施劝善文神降显灵  踈山大殿天王两显灵异  李铨部以造像获嗣始终守节  李伯馨心

念杀人却为心鬼所杀  久病翁喜还夙债顿去心蛇  马给谏以祸亏斋素竟归神道

卷之三 #

  钱伯韫以老年学佛竟得西归  黄摄六笃志西方克期善逝  王奉常以累世修积科第蝉连  谭宪卿创大悲坛祈嗣立生双璧  先府君以精虔事佛屡感奇征

  上天竺铸铜像大士显灵自赐黄泥  金溪县青蛙使者显异宝迹  黄州安国寺张真君凭小卒降笔  徐亦史损财惠民随获美报  俞春蛟以饭僧免回禄增修

福行  朱君以僧预为作法火难得全  蒋素公以续菩萨指获荐贤书  尹宣子以难地礼忏竟得生全  张镇台以韦天示梦安国重兴  二人敬慢关帝荣辱异报

  张其光违梦烹鳖贪饕致死  王指挥以恶性为蛇隔生余报  汉口屠人不听僧劝立招惨报  高邮猪遗身换席始终还债  蓬阆镇屠牛恶户立招业报  居

道人乱啖库物转身作驴  曹翰以屠城为猪遇缘得救  吴江路丛大报恩奇冤立雪  王郡丞赴任吴地为蛙伸冤  王晓江谢官修行顿跻道果  贾客以诚心供

佛代杀保全  回子击铜佛不坏祸还卖主  瘫子以礼拜观音病愈兴缘  徽商坚决进香竟免火难

卷之四 #

  黄州飞火乱焚独免斋户  贫女舍一钱铸佛胜迹不磨  尧峰僧窃韦天灯油立招谴责  毗卢塔鬼勾僧索债酬毕方苏  二孝廉侮慢文昌身录俱损  二孝

廉袭慢地藏立死受报  建昌小民秽污三宝雷神击死  甬城人以秽触塔庙立遭奇祸  陈祥屠狗怙恶不惨现身招报  熊季纳以精虔护法刻期获嗣  顾秀才

化鹤回生寻访得实  黄封翁以行善感大士送子着大名节  吴霞舟以尽节焚身神升天  史封翁以久远斋僧感子大魁  杨君以错口救人致家温富  吴生遇

仙爱命蹉过奇缘  瞽者以害心劫杀己命立损  吴道媪以虔诵金刚坐化显异  方氏以虔诚礼诵尽室生还  许子位以前生捡字得中高科  董七以虚秤取利

家财暗耗  费隐老和尚逝后荼毗现多舍利  曹溪原直禅师以悟道精修末后现瑞  天白大德以持诵法华终闻天乐  新戒以攒单未完韦天示应  王仆以前

生行善竟免鬼录  允修以恶性殴妻终受蛇报  蔡公子以灵隐伽蓝显应复得回生  江北僧系恋遗财超荐得脱  王仰泉以改业修行得生净土  渔船以巧计

没人立报抵命  沈文学以涂抹坛经招报剧苦  支庠友以误伤人命禄籍顿消

  

  现果随录卷之一 (凡现在因果系亲见闻者皆入此录)

    灵隐罢翁晦山樵 戒显 笔记

  陈益修以力护关庙大士赐目

  陈益修。

字玉笥。

山东济宁州人。

为诸生时。

见回回教门杨生花等欲毁关帝庙。

扩大回回清真寺。

陈公力讼之官。

得寝。

后癸未春。

流贼破[褒-保+公]州。

生花等集千百众乘变团练回回兵。

途遇陈公。

以前忿呼众捶击立毙之。

且剜去其两目。

复矐以灰。

掷尸於其舍。

陈公自见变为中阴身。

止二尺许。

守其尸中。

夜忽见关圣降其家谓曰。

我分中亦不在此一庙。

只难为汝好心致丧汝命。

然汝阳禄还未尽。

应有功名分。

吾当使汝回生。

陈曰。

感大圣厚恩。

但吾两目已去。

纵回阳世已是盲人。

岂能复读书作举士业乎。

关圣亦沈吟少许。

乃曰。

无妨。

吾当请观音大士来。

必能赐汝目。

言已便腾空而去。

须臾复至曰。

大士来矣。

寻见大士身披白衣如仙姥状。

备极相好。

关圣指陈公代为乞目。

大士微笑曰。

此极不难。

乃向空中一唤。

俄见一天童子手携大筐篮。

以荷叶莲花覆上。

大士揭开乃皆眼[目*朱]也。

即手拈二枚。

令取酒一卮吞之。

陈公强饮。

咯咯有声。

戄然而醒。

中阴形即隐。

而陈君两眶中已得眼矣。

关圣送大士去。

乃谓陈曰。

汝不必复思报仇。

不久 大清一至。

此辈无噍类矣。

明后年汝当联捷。

果乙酉举于乡。

忽一人遗之书曰。

(陈字)东畔方生耳。

(益字)草头八血全。

(修字)一夕三人卧。

(关字)门内隐八天。

(公字)老翁成羽化。

(默字)黑犬(佑字)右人牵。

(联字)耳边丝乱坠。

(科字)禾斗永相连。

益修不省意义。

亟视其人。

已失所在。

牍背大书陈益修关公默佑联科九字。

始悟其旨。

果中丙戌进士。

任户部郎中。

权关荆州。

后生花作乱。

宗族十三人寸磔於市。

  罢翁曰。

此事初闻之陈旻昭先生。

寓余弟子顾伊人刻之武安王集者也。

次黄梅令徐长午亦曰。

此余姻亲也。

其事极确。

无不目见者。

但其眼[目*朱]微小。

直视而光外溢。

与平人稍异。

呜呼。

陈公以好心护庙。

感此奇缘。

大士以千手眼转瞽复瞭。

神通广大。

海口难宣矣。

神佛报应速於反掌。

可不惧哉。

  赵志清挂冠修行先几免祸

  赵志清。

山东人。

以孝廉选河间府赞皇县令。

居官三年。

廉明仁爱。

万民颂德。

忽一日至凌圣功大守处告退。

大守问何故。

赵曰。

某以知宿世因缘。

故不得不归。

大守益怪之。

问宿世云何。

赵曰。

某前生於某大法师会下为听经学者。

法师有定力能通惠。

余二十六岁以疾临危。

师谓余曰。

汝道力未坚。

此去已入红福。

以未曾修大福。

亦不能登甲榜。

仅一孝廉知县耳。

然止许三年。

若多一日大祸即至矣。

可急流勇退入山修行。

还得见我。

言讫遂终。

自入出母胎本性不迷。

历历皆验。

今三年既满。

决意入山矣。

大守勉白直指公。

李灌溪住不及放归。

旋有刘姓者补其阙。

未半月。

贼至城大破。

全家被害。

  罢翁曰。

凌圣功讳必正余同里同社友也。

初以行人选建昌太守。

调河间府。

任满回乡。

为余说此事。

李灌溪讳模。

字子木。

长斋学佛。

亦余道友。

所言无异。

  赵时雍施异僧一钱便获贤嗣

  麻城西坂刘某。

随族叔刘伸至真定府固城县为主文。

曾密救二人命。

后闯贼至。

城溃。

县令出走避难。

刘君押其家属回黄途。

遇贼兵被杀。

其神魂返麻城谒东岳。

帝曰。

汝救二命。

应得善生。

帝令侍吏访城中之善门无子者。

吏以医生赵凤仪。

号时雍。

报帝。

令取善恶簿察之。

见赵君曾淹死五女。

法当绝嗣。

又捡善簿。

见某年於大雪中曾施钱一文与寒乞僧。

僧乃菩萨假装寒相试人者也。

帝曰。

此一钱功德甚大。

应与其嗣。

遂遣刘君托生。

临行帝语曰。

汝去九岁。

当有孝廉赠汝妻。

某岁入泮。

某年补廪。

一生享厚福。

后赵氏生一子。

才出母胎即叫云。

我西坂刘某也。

东岳帝遣我与赵氏为后已不必言。

但吾生前尚有产业借货。

彼此未明。

速唤吾妻子来。

赵时雍即请其妻拏至。

小儿历数旧逋。

令妻子依券索之。

分毫不爽。

九岁果为邓孝廉婿。

后功名出处一如帝命焉。

  罢翁曰。

此事余友梅惠连有纪事流布。

戊戌冬余在黄州安国寺。

患脾疾甚苦。

适张龙宇镇台请赵君时雍在署令整余疾。

应手而愈。

余问令嗣生下地即能言真否。

赵君曰千真万真。

余询某名与字。

赵曰。

特为此故。

名曰默。

字弱言。

而东岳冥中种种公案。

则皆豚儿口述也。

  徐成民身理阴司刊行冥判

  太仓徐成民。

庠友季生之子。

幼持斋好善。

与友结社念佛。

忽奉帝命充冥官。

从崇祯庚午年始。

昼为书生。

夜则判断冥事。

每日至夜分中堂暗坐。

体气俱冷。

两眼上撑。

呼鬼两造判决如流。

音响洪厉。

阴风飒然。

左右耳旁置灯火纸笔记录。

裒成大册。

题曰娄东冥判。

九州管内处处流通。

判善恶报应如照瞻台。

览者不寒而栗。

  罢翁曰。

此余庚午念佛会友也。

为人淳厚质扑。

木吶寡言。

除读书外止知念佛。

忽受冥职。

音吐高亮。

一字一句斩钉截铁。

固已奇矣。

更奇者。

三教典籍从未寓目。

一当对簿则引经据史。

出入佛藏字字精凿。

真不可解。

冥判中有数则公案出余手录。

文不加点。

未尝增减一字。

如是者十余年。

成民乃作自言。

初为阎君分司。

死去实受职。

此娄东昔年一大异事。

今所目击而身相与者也。

  圆通师禀受大戒顿脱无常

  僧圆通。

常熟梅里人。

中年持斋。

忽奉阎君批文。

命追摄生人。

初至冥府。

见头门外有一井亭。

奉符者到。

彼着皮袄。

持大裈。

戴虎面。

向井一照。

身即腾空。

渡海穿山顷刻千万里。

所摄人擐在棍。

上肩而飞行。

虽一二十人轻如羽也。

每五日一值班。

圆通心厌之。

百计求脱未能也。

乃出家剃发为僧。

依旧供职。

迨至于乙酉冬同惠天师至玄墓剖石老和尚座下。

禀受三坛大戒毕。

其役顿除。

永不充追魂使矣。

  罢庵曰。惠天师与余最为莫逆。亦梅里人。与圆师至交厚亲。见其为治无常十余年乃脱。如来所制清净大戒。为冥中所重如此。亦异矣哉。

  朱纲魂游冥府论前世判事

  嘉定一老儒。

名朱纲。

平生方正不苟。

颇信佛老。

忽一日见二冥使来请。

便相随前行。

至一大宫殿。

知为冥府。

少顷阎君打鼓升殿。

司门者报云。

东昌府知府进。

朱君听是知府。

心遂不惊。

上至阶。

阎君下座相揖。

宾主坐定。

阎君曰。

公在任时判许昌弑母一案。

得无过当。

朱君一闻此言。

前世境事忽然现前。

对曰。

许昌实不曾弑母。

毒杀其母者恶妻也。

许昌外归。

一知消耗。

即当黜妻。

首官正罪。

方是孝子。

乃以情爱难割。

含糊隐忍。

犹同枕席。

是虽不亲弑母。

而以春秋许世子不尝药赵盾不越境例断之。

是与於弑母之甚者也。

断曰弑母。

谁曰不宜。

阎君首肯曰。

公言甚当。

乃揖令下阶。

敕引遍视地府。

方送回阳。

朱君由此长斋修行。

杜绝世事。

  罢翁曰。曾见其子为父刊实录。遍布道俗。请余作序。故知其详。

  隐圆师以礼忏放食消解夙冤

  江北僧隐圆。

参学天宁。

某年六月暴亡。

母在泰州。

报到。

肤已粘席矣。

将殓复苏。

细言前世曾作令某县。

自侵库银嫁祸库吏。

复计杀之以灭口。

吏恨极。

讼之阎君。

追摄对理。

冥君劝库吏云。

彼既出家为僧。

汝决意报复。

何如以法力超荐汝乎。

隐圆承旨。

遂立愿三年。

日礼千佛忏。

夜放蒙山以释夙恨。

吏首肯。

遂得回生。

因乞一冥使引游地府。

到一大会处。

榜曰补经堂。

中有数百僧道。

乘光诵经。

须臾复暗。

隐圆问何处所。

冥使曰。

此阳间僧道包揽施主藏经。

虽得财而经未诵。

故在此补也。

又问顷刻即暗何也。

答曰。

以业力深厚。

不许便使补完。

故迟久光现。

现而即收。

使久处黑狱也。

隐圆回生。

三年酬愿毕。

复参学灵隐焉。

  罢翁曰。

天宁.灵隐衲子屡向余说。

情事皆同。

补经一欵。

世间释道视因果为儿戏。

孰知阴中一一不爽如此。

与其久处黑暗地狱不得补经。

孰若乘此日月三光之下为施主了此功德之为快哉。

稍一捱排。

噬脐何及矣。

  碧璠毁如来衣钵顿缩一臂

  麻城一富僧碧璠。

曾捐百金。

助村民筑塞保卫一方。

徒无穷欲受戒。

璠不许。

徒夜走至杏岩和尚处禀戒而回。

碧璠一见大怒。

裂碎三衣。

扑破瓦钵。

当晚方睡。

即见韦驮尊天震怒痛骂云。

汝是何人。

敢毁如来法器耶。

立欲以宝杵击之。

璠叩头求忏。

韦天曰。

念汝修寨有功。

姑去一臂。

以杵轻轻向右臂一点。

璠狂叫而醒。

数日内忽右臂暗消。

止长七八寸。

手拳如小橘县肩上。

至今师徒皆在焉。

  罢翁曰。余师侄吼木与璠邻居。述其事甚详。

  张斌以念佛金钱救主危难

  宁波一小民张斌。

住崔尚书廊房。

业织蒲鞋。

性好修行。

长斋念佛。

夜以蒲鞋剪下草须。

念佛一数珠。

即记一茎。

装竹簏中。

每岁除夕焚地藏殿宝库内。

已几十年矣。

适崔尚书患发背死。

至冥府。

冥君怒目数其平日过恶。

崔公曰。

能纵我回阳。

一修福业以赎罪乎。

冥君曰。

汝所蓄皆作业钱。

此间用不着。

汝租屋民张斌。

反有金钱几仓在此。

能易一万来。

罪可解矣。

崔曰。

但释我回。

此事极易。

张斌赤贫。

何以致此。

冥君曰。

凡人斋戒至心念佛一声。

此间即注一金钱。

或又散心念佛一声。

亦注一银钱。

张斌至心念佛。

以蒲鞋须记数。

积有几仓耳。

遂放崔回阳。

立呼张斌告曰。

汝阴府积有金钱。

可兑一万与我。

张斌力言无。

崔公曰。

汝以蒲鞋须记数。

烧地藏纸炉者是也。

张斌曰。

此诚有之。

若果有用。

但随尊意。

乃令书券以实银一万易之。

请僧焚券回向。

崔疾渐愈。

张斌曰。

吾年已迈。

无用此物矣。

乃以其银造一大桥。

费几千金。

复建一庵接众。

至今号张斌焉。

  罢翁曰。

余昔馆钱希声州侯署中。

希翁昆弟数为余言此事。

丁丑余参天童密老人。

亦曾过此桥。

盖确实非谬者。

张斌以至心念佛。

致令金钱积成仓库。

后又加以造桥接众。

广大福德若能回向西方。

决定高登不退矣。

念佛利益殊胜如此。

惜乎幽明相隔。

世人不知。

安得起张斌而遍告道俗也哉。

  吴浇烛以念佛作福克期善逝

  苏州一小民姓吴。

业浇烛。

故以彰名。

僦居娄门一屋。

孑身长斋。

昼夜念佛。

以为人至诚。

吴阊内外数十大烛铺皆争迎。

浇烛念烛系供养神物三宝。

必念佛数声乃浇油一杓。

一生如此。

年七十余。

忽语一至亲洽店主云。

吾积有薄赀。

本为防老。

今以念佛功成。

至某日吾即去世生善处。

无用此矣。

敬以相赠。

主曰。

汝所积者乃众店物。

非吾一家物也。

何敢受乎。

若必无用处。

请为汝作福。

吴君大喜。

乃以匙钥授主。

令至所居地窖取出约有千金。

主为分给苏州众大剎斋僧。

及庵院接众处皆分惠。

作福竟。

吴君如期合掌念佛端然坐逝。

吴门道俗送龛火化者千万人焉。

  罢庵曰。

此崇祯甲戌年事也。

余馆周恒中斋。

其家仆陆君送龛回。

称述不已。

此君与张斌行履相类。

一生至诚念佛。

末后皆作大福。

或佛菩萨来迎径生西方。

未可知也。

  吴叔宝以临终禀戒念佛莲花涌现

  太仓上舍吴叔宝。

讳鸣珙。

家赀殷厚。

素好善。

预放生会。

然不甚通佛法。

六十余自言欲脱化。

忽沐浴。

命延隆福寺印初法师宣授三归五戒竟。

大呼出去者再。

合掌逝矣。

顷复开目语妻兄王烟客生先曰。

吾才发永绝尘世愿。

勇猛念阿弥陀佛。

从床下跃出竟是莲花世界。

自省平日何善乃获此。

世人努力。

言讫索水自照。

中夜恍然悟曰。

今生吴叔宝。

前生徐和尚。

复大呼快哉而逝。

传有异香发于室。

  罢翁曰。

佛法一也。

然临行发愿。

冥地念佛。

功必烈于平时者。

专与不专也。

平时散心念佛万千。

未必得力。

屠者张善和十念遂得往生。

猎夫闻杈上铃响。

一声称佛。

莲花涌现者何哉。

盖由死临冥界。

狱火在目。

大怖切心更无攀缘。

更无审顾。

蓦然佛号一声如大震雷。

如泰山崩。

平时积业不啻阴霾迸散而累卵粉碎矣。

尚何地狱不空而净土不现哉。

叔宝以僧转劫。

既有夙根。

临行又禀归戒。

勇猛念佛。

莲花涌现。

无是疑者。

世人努力。

实乃至言也。

庚午余曾同叔宝放生。

海印庵王烟翁奉常父子皆有传记。

见闻最确。

  王建以误摄回生亲述冥事

  吴门王建。

素行谨节。

忽一日无疾昼死。

随青衣至冥府。

阎君鞫勘。

系是误摄。

所应摄者乃山东王建也。

建由是得生。

出冥殿。

见地狱黑焰蔽空。

嗥叫声如雷吼。

三老僧跏趺大树巅。

每狱人痛声腾沸。

以净水洒之。

声即停寝。

建近前询之。

则观音.普贤.地藏三大士也。

建与报国茂林律师。

素相识见。

亦在冥府。

袈裟杖锡如平时。

  罢翁曰。建自有回生记。兹止撮大略。

  周秀才以却暗中财立登科第

  明中叶有周秀才。

讳某。

素方正。

家极贫。

赁娄门韩家潭子屋一间折旧灶。

灶底方砖下得二元宝。

妻大喜。

周君曰。

此不义财也。

岂可得乎。

取笔书银面云。

若是我的财。

须是明白来。

竟袖至胥门外。

登渡船掷之中流而返。

舟子亲见。

立呼渔翁投之摸之。

渔翁藏银别处。

诈言不见。

二人大閧。

讼之大守。

大守欲加刑。

二人吐实。

乃押渔翁立取银至。

见面有字。

命贮库。

是秋乡试。

周公竟中。

旧例本府小鹿鸣宴。

每举子。

有牌坊银百金置面前。

书字银二笏恰在周君前。

众共惊异。

后成进士。

  罢翁曰。

此所谓明白来也。

周公绝世迂阔。

成绝世方正。

使染指暗物。

福泽定止此矣。

安有后一段奇事乎。

人人知科甲为大利。

当小利现前。

人人忍不过。

呜呼。

周公迂阔真大学问。

岂易及哉。

此周翼宣业师乡友业师古君子也。

累为显言如此。

  顾宗伯以尽节被溺彰显前因

  昆山顾瑞屏先生。

讳锡畴。

字九畴。

崇祯朝官大宗伯。

甲申国变后。

阖门悲惨。

誓以死殉。

父笋州翁自饿死。

瑞翁复在温州。

丙戌六月十六日为同事贺君尧所害。

沈之。

江华亭令张调鼎。

字大羹。

公门生也。

好请乩仙。

忽瑞翁来降。

大羹怪问曰。

老师何时登道山。

乩曰。

吾於前六月十六日被副将贺君尧害我於江中矣。

张问贺与师何仇。

乩曰。

老夫前世乃天台一老僧也。

因托钵回路逢巨蛇。

以杖击杀之。

贺即蛇后身也。

冤对相寻。

因果应受。

可语我两儿。

切勿报仇。

张公立遣人至温州踪迹之。

一一不爽。

  罢翁曰。

余己丑秋在吴中开元寺。

砚友吴纯佑承晤余。

以其曾为永嘉令。

谈及瑞翁事。

纯佑曰。

此弟所身经而目击者也。

丙戌六月十六日弟燕瑞老於江心寺月夜话别。

明晨报瑞翁被害。

弟召募渔人捕之无影向。

当夜梦瑞翁立水中。

余急命掖之登舟。

瑞翁曰。

余前世为天台老僧。

误杀一蛇。

今抵其命。

承公厚意。

营我后事者。

以公前世系我徒孙。

有方外一脉亲故也。

明日但向某湾寻之。

余即在矣。

早起询渔人。

果有其湾。

一寻而获。

乃力助扶[打-丁+亲]归昆祖茔焉。

纯佑。

讳国杰。

庚辰进士。

后君尧入海。

亦为人所杀。

  张仪部以持正罹难神佑全节

  太仓张受先先生。

讳采。

事母至孝。

崇祯戊辰未发榜前。

有友梦会榜第三名。

下注孝子二字。

生平不甚信佛。

独信关帝。

乙酉元旦梦帝送一乾坤正气扁到家。

公大喜。

逢人说项。

先是州中豪杰吏胥多结党蠧民。

公负性刚正。

白於钱希声州侯案。

治其罪。

群小衔恨。

欲甘心焉。

是岁五月十三乘乱要。

劫公於路。

拥至城隍庙。

丛殴惨酷血肉糜烂。

有童子自外入。

见城隍神以身翼蔽公。

公僵仆不动。

群小谓已死也。

命丐者负公尸弃之小较场关王庙侧。

夜分。

庙中一僧谓同住者曰。

张公正人也。

尸弃於此。

恐有毁伤。

吾等当舁还其家。

然无别物可盛。

乃下一乾坤正气扁舁焉。

到家以酒浆灌之。

忽唇动得苏。

调养不半月而愈。

真神佑也。

明年捕凶党骈斩於市。

  戒显曰。

公系余诸生时业师也。

素不信僧。

独敬昆山西寺空林禅师。

谓是真僧。

戊子五月三十日垂易箦命请至语曰。

吾儒书都读过。

独未留心内典。

今命已垂尽。

静思佛法一着最妙。

生死关头断断少他不得。

惜无及矣。

生平以僻见反。

有口业。

特请数僧礼梁忏。

一为洗涤。

忏完吾即去矣。

故此告别。

至酉分问曰。

忏完未。

答已完。

遂泊然而逝。

呜呼。

师严气正性动思济世。

虽以忤群小罹难。

然自此以后绝迹人世。

不入城闉不面当事。

遁于荒野。

卒得全归焉。

知天不以此玉成其志节哉。

平日虽与佛法无缘。

而临行悔悟。

其言大善。

岂非夙有惠性。

现名士宰官身者耶。

昔显频侍师侧。

商确古今文艺。

极蒙器受。

一谈及佛法。

便面赤责让。

及显以甲申之变动哭别庙。

焚书出家。

师却极口赞叹。

甫里许孟宏居士请余辟梅花墅为海藏庵。

师遗书奖曰。

原达以胜人宜居胜地。

吾师乎恶知他生后世不为佛法中一大知己乎。

周相与至深。

悉颠末甚详。

附记於此。

  魏应之退念开斋卒致缢死

  昆山魏应之。

居真义镇。

魏子诏族侄也。

崇祯庚午春与子韶同榻寝。

忽梦中狂哭大声念佛。

子韶惊问故。

应之曰。

梦至冥府。

见曹官抱生死簿至。

余问我在簿否。

官曰汝别在一簿。

固索之。

乃在缢死簿上。

名下注云。

三年后某日当自缢书寮。

余哭问曰。

我何罪至此。

官曰定业难逃。

问何法可免。

官曰。

除非斋戒念佛。

精进修行。

庶或可免。

遂语子韶曰。

侄从此一志修行矣。

遂持长斋。

晓夕念佛精进者八阅月。

后文社友众咻曰。

此梦耳。

何为所惑乎。

渐渐意改。

遂开斋戒。

癸酉春无故扃书斋门缢死。

屈指旧梦。

恰恰三年。

  罢翁曰。

癸酉余下帷子韶春祺堂中。

应之时来聚首。

忽一日袖一宋拓黄苏帖赠余曰。

此旧馆范长白司马家物也。

余不受应之。

固留余案。

不三日。

其子披发蒙面哭报应之已缢死。

余大惊。

乃售此帖与社友顾仲庄得二金。

易棺与之。

其大异事。

  王斋公失念卖斋立致死亡

  麻城东郊外斋公王君。

长斋三载。

忽染恶疮。

周身糜烂痛不能忍。

心生退悔。

一亲友往问疾慰谕曰。

公持斋人也。

佛天当嘿佑汝。

王君曰。

吾持斋三载。

反招此恶报。

斋有何益乎。

友曰。

汝意不欲此斋。

卖与我得否。

王君曰如何卖。

友曰。

算一分一日。

三年当得银十两八钱也。

王君大喜。

遂书券得银。

明日将破斋戒。

当晚忽见二鬼使来大骂曰。

汝以薄福。

十个月前命禄已尽。

以持斋故延捱至今。

今乃卖去。

命算反透在汝身矣。

立勾摄逼行。

王君叩头流血求缓一夕。

当退银誓复长斋。

急呼亲友索券。

友曰。

吾昨持券归。

便於佛前祷告焚化矣。

王君悔恨立死。

  罢翁曰。余丙申阅藏麻城新禅堂阖县斋公来言。亲见此事。

  福主神厌恶秽渎显灵拽庙

  麻城东宜州市上有一福主神甚灵。

其庙向河。

隔河市人不知回避。

排数十尿桶。

往来人溲溺。

恰对庙门。

忽一夜福主运神力拽转其庙背河向野。

至今称反壁庙焉。

  罢翁曰。

不论僧俗当修细行。

凡大小便利须择隐处。

或面墙壁或傍竹树。

断不可向三宝塔寺及大小神庙。

即虚空日月星宿等皆宜回避。

若恣意溲溺获罪无量。

戒律部中极论此事。

观反壁庙事可悟详。

  现果随录卷之一

  现果随录卷之二

  吴瞻楼修持登簿瑞现西方

  太仓吴瞻楼。

晚年以家事付二子。

笃修净土。

专注西方。

不杂余业。

每日念佛几万外。

经则大小弥陀。

咒则往生。

观则西方。

皆登簿册。

寒暑无间。

如是者一十二年。

后七十余。

定课不减。

西方圣境累现目前。

亲见攒盒。

每格下衬锦绣。

上堆妙果。

其架大如田一亩。

床前不时白莲涌出大如石臼。

童稚皆见。

乃怡然脱化。

子乾行。

字潜九。

孙禊凡。

次子泰行。

字交三。

孙函白。

皆以学佛世其家焉。

  罢翁曰。

此显前母。

外王父也。

其修西方。

每日记课。

似极拙钝。

而又着相登记十有二载。

长久不癈。

卒以此而得成功。

可知净土一门贵在积功累行。

竟不必详言着相也。

  弱庵师误用阶石托颠僧传信

  湖州白雀寺弱庵律师。

嗣苏州报国茂林和尚。

寺中建大悲殿。

少阶石。

一施主潘姓者捐二十金。

令完此公案。

师以东圊未成。

众僧不便。

权借阶石作窖。

后施主来见问故。

师曰。

吾已别作一好功德。

再寻银完阶也。

施主甚衔恨。

后弱师迁化后。

一沙弥忽发颠。

主事者以芒绳缚之。

反锁一室。

明晨沙弥忽逸出。

人问谁为汝解缚关锁乎。

颠僧曰。

弱庵和尚也。

众疑诞妄。

弱师旋附沙弥口曰。

他非诞。

实我也。

因我误用大悲殿阶石作东净。

冥府常以大石压我。

苦楚不可说。

汝辈徒众速为我起石。

净洗供起。

集僧诵梵网经。

吾苦即脱矣。

徒辈曰。

和尚何以附此沙弥乎。

师曰。

亏此沙弥已颠。

头上无大光。

吾得借彼传信。

不然吾受苦无期也。

徒众如命起石。

并集僧诵梵网经。

师乃去。

  罢翁曰。余学人笑耶。在白雀亲见口述。迨至武林。人人指为实事。

  石氏猪托梦免杀自投禅寺

  黄梅石氏子。

牧一猪。

前二足五爪。

因请道士作醮。

乃以猪售与屠人。

取赀酬道士。

明晨将杀矣。

石氏之母忽梦东禅寺六祖诫曰。

汝家所卖五爪猪。

此杀不得者。

可急赎回。

不尔有奇祸。

母问师何人。

祖曰我即六祖。

汝家连日在我殿上作斋醮。

道士无知。

妄以三清像蒙在我面前。

汝还不知耶。

母惧然而醒。

念果有此事。

方为叹异。

是夜屠人亦梦一猪身服人衣。

谓屠人曰。

昨石氏卖我在汝家。

我非猪乃人也。

不信看我前二足系五爪。

汝杀不得者。

可急急遣我还本主。

送我至东禅寺修行去。

屠人梦觉大惊。

果不敢杀。

凌晨牵猪还石氏。

互相述梦。

大为托怪。

乃共语猪云。

汝既有灵。

往任尔到何处修行去。

猪即出门。

望东禅寺投奔。

并无人引导也。

主人铁壁师命之曰梦修。

今不论亲踈呼梦修即应。

余乃为授三归五戒焉。

系甲辰年五月初三日事。

  戴星归失口诵咒得免油锅

  苏州孝廉戴星归。

讳吴悦。

父宜甫。

从兄务公石房。

皆名士也。

悦生而隽惠。

父质其功名于无业泐大师。

乩判曰。

此子以工部终身。

及长某年登贤书员。

性痴狂行多荡捡。

大不利于乡党。

吴中呼为戴痴。

既而受害者众。

罹其恶欵控之工部。

工部鞠勘得实。

加严刑。

卒于狱。

忽本城某暴亡。

家人以身暖。

三日未殓。

已而复苏。

告家人曰。

速买一舟。

吾欲往嘉兴去。

家人皆讶曰。

人虽苏而语带邪。

未为佳兆也。

某曰。

吾并非邪。

前在冥府见一奇事。

急欲往彼一勘验耳。

家人问故。

某曰。

吾在阎君处。

见本城戴痴适解至对簿。

阎君见其恶款。

盛怒。

立命付油锅。

殿前平地上即涌一油锅。

狱卒叉戴痴下锅。

戴厉声呼南无喝啰怛那多啰夜耶一句。

油锅迸散。

复为平地。

地上涌一莲花。

冥君谓狱卒曰。

此人恶极。

法当加刑。

然再诵咒。

刑复不成矣。

须访一行恶之家。

令他托生自受报去。

狱吏奏。

嘉兴一府吏。

姓某者。

三世为恶。

适打醮求子。

冥君即勅令去投胎。

限某时日生。

吾去。

彼正其时矣。

家人不得已。

具舟持行至嘉兴。

果得其吏适生子已三日。

贺客填门。

作汤饼会。

与冥中限日一一不爽所言。

工部终身者。

乃毙于工部以终其身也。

  罢翁曰。

昔金圣叹馆戴宜甫香勋斋。

无业泐大师附圣叹降乩。

余时往叩之。

与宜甫友善。

见其子方成童。

美秀而文。

瞳如秋水。

宜甫指谓余曰。

此子他日必官工部。

而孰知泐师竟藏隐语耶。

然宜甫笃信大悲咒。

故其子亦童而习之。

虽痴恶病狂。

而冥府油锅卒以失。

口诵咒而免。

呜呼。

佛法神奇。

梵咒灵验。

真烦恼海中大甘露也。

  武昌僧为菜害猪江心招报

  僧某。

在俗时种园为业。

偶邻家一猪食其菜。

怒以锄捶杀之。

后出家。

住武昌北门外三官殿。

夜梦一黑衣人谓曰。

我止食汝几茎菜。

便害我命。

我今已变为虎。

汝纵往天上必报汝仇也。

僧寤而恐。

百计思避。

皆非善地。

独东门外有龙蟠城。

突出江心。

壁立数仞。

非舟莫渡。

僧遂往迁止。

忽一日早起出门。

望江见一兽浮巨浪而来。

意谓是牛也。

近前瞩之。

忽跃起一虎啮。

其僧立毙。

万人皆骇。

系甲午年除夕也。

  罢翁曰。余住寒溪安国。对江适在其处。千万人皆见。

  王子房舍昭庆栋梁大彰灵异

  昆山王澄川先生。

讳永祚。

官郑阳制台。

时买大楠木十余棵回昆中。

有三株最巨。

长十余丈。

夫人吴氏笃好佛。

谓儿子房曰。

视有造大佛殿处。

必舍此为栋梁。

乃浸在西关外漪园前。

大节钺王公欲造水车船。

点兵丁取其木。

初百人。

增至二三百人。

拽之屹然不动。

王公不信。

亲巡至昆。

点兵垂五百人。

拽之复不动。

王公叹曰。

此神木也。

杭州昭庆寺适建大殿。

及天涌戒坛缺九架大栋梁。

僧徒往子房告募。

子房曰。

此先母夙愿也。

然王公曾数百兵拽不动。

师能拽之吾即舍矣。

寺僧遣四十余人牵挽之立行。

今巍然架在两殿为。

西湖巨观。

  罢翁曰。子房在江陵护国寺为余亲述。余至昭庆瞻礼。不胜嗟异。

  汪司马鱼顶金经镂板传世

  楚黄梅汪静峰居士。

讳可受。

官大司马。

长斋事佛。

偶舟次江浔。

日色将晚。

忽见万鱼顶一木匣浮水面。

公命舟人摝起。

置於船头。

一夜蹴踏有声。

似有天人朝谒。

心甚异之。

早起劈开木匣。

乃一部篆书金刚经也。

三十二分。

每分各篆文一种。

公立请书家洪公度摹勒刊板。

自作序流通。

以系龙宫物也。

仍焚香顶礼奉还江流。

至今刻本流传於世焉。

  赵朝奉以罗汉带回因建大寺

  休宁赵朝奉。

同伴走海洋。

回忽热病死。

同伴弃之海山沙滩。

扬帆径返。

赵君被海风一吹复苏。

见海天浩荡四顾无人。

乃拨榛莽历盘曲。

上至山椒。

忽见平处中有大寺。

金碧辉[光*皇]。

喜曰。

吾得生矣。

乃投寺。

见异相僧四五百。

恳求收恤。

一僧引至厨下令充火头。

一住数月。

偶问一老僧曰。

但见众师早餐。

至午斋都不见。

何也。

僧曰赴施主斋去。

赵君曰。

弟子虽未削发。

为道人已数月。

可携我一斋乎。

僧曰可。

次日傍午。

老僧招至僻处告云。

我等皆罗汉也。

汝有夙缘。

吾带汝去。

乃令入褊衫大袖中打坐。

立即腾空。

大海波涛声甚汹涌。

旋闻鸡犬人烟。

知是城郭。

有一家场聚众僧振铃宣疏云。

奉为已故赵某府君修斋礼谶。

乃其子为父周忌追荐也。

赵君动念曰。

安得一传语为家人。

知我尚在乎。

老僧已知。

语曰。

汝欲传语乎。

赵君曰诺。

令出袖。

置屋脊上。

回头忽失老僧。

家人惊见屋脊有人。

梯视。

乃朝奉也。

一家喜踊。

赵君虽喜。

恨失罗汉。

又极悲苦。

乃画海上寺图。

损资数万。

创一大寺。

额曰建初。

现在休宁城内。

乃明初事也。

  罢翁曰。余己亥夏曾至寺。见殿碑无数。主人惠文师留余斋。深悉颠末。

  王御史建翳祖殿得子免难

  御史王珙。

字大美。

号长石。

靳州人。

官苏松直指。

初苦无子。

以祈嗣请於先师三昧老人。

老人适开建黄梅四祖。

师令创医祖殿於正位。

必保得子。

公笃信。

顿发肯心。

乃独力创建。

备极壮丽。

甲於楚中。

殿告成。

公旋得子。

又闯贼将破靳。

忽一老僧趺坐公门七日。

公出见。

问何所募。

僧曰。

不募别事。

止化居士一门剃发出家。

公曰。

吾忝在官家。

云何一门能剃削乎。

老僧曰。

稍迟大祸立至矣。

言讫忽不见。

公恍然大悟曰。

此必四祖现身说法也。

乃聚青黑衣帐帏幔。

尽制为僧帽将百顶。

一家老幼皆剃发。

忽报城陷。

遁入城北隅四祖寺。

全家获免。

  罢翁曰。此余四祖现前公案也。公建殿本为祈嗣。乃一家九十余口因此得全。所谓买铁得金也。呜呼。能谓佛法无灵而作福赚人也哉。

  张封翁以还金厚德子孙世显

  余昆山友孝廉张鸿乙。

讳立。

廉曾祖虚江先生。

讳邦宪。

任云南御史。

其父初操一小船为业。

忽一村翁来雇船。

手携一黄布袱。

问何往。

翁曰。

余年老无子。

止一女在某处。

有田一顷已变价。

携往婿家养老矣。

到岸已晚。

村翁遂去。

舟返原处。

次早扫船。

见黄布袱在。

手提甚重。

张公曰。

此昨老人养老物。

性命所系也。

仍不远五十里舣舟到泊岸处。

候至傍午。

见翁杖而哭至。

张公曰。

汝物在。

敬来还汝也。

翁大感。

欲分惠。

公不受。

生子虚江先生。

登科甲。

为显官。

孙鲁得。

乙丑进士。

晋江令。

鲁传。

初任学博。

后亦居高位。

鲁唯。

癸丑会魁。

历任至八闽方伯。

子孙蕃衍。

所居地今名张浦。

  罢翁曰。虚江先生教养皆寄外家。初预童子试有名。欲就府试。到舟别父曰。已出案。欲往府。父惊曰。儿有何病出汗耶。其愿扑如此。附发一笑。

  钱州侯请律师授戒烛现佛像

  己卯年余初馆州署。

次年州侯钱希声讳肃乐。

以催科劳顿。

大发吐红。

忽梦一垂发老僧告曰。

汝欲病愈。

须受菩萨戒。

觉请余垂问。

余曰。

现有三昧大律师在昆山昙华亭。

非奇遇乎。

希翁急具礼属余敦请。

余就道。

其夫人董氏最好佛。

每日佛堂燃大炬数十。

是夜复燃烛恳祷曰。

若请大和尚授戒。

夫病得愈。

求现瑞相。

祷讫见佛前数十炬上皆现莲华佛像。

螺髻面目一一精细。

经时不坏。

次日昧和尚至榻前。

希翁一见惊喜曰。

此即梦中所见也。

为秉炉授菩萨大戒。

病渐愈。

  罢翁曰。

希翁治娄五年。

厘奸剔蠹。

矫正风俗。

为良吏第一。

余教其两弟肃范.肃遴。

在署四载。

请授外唯坐禅礼诵。

通体是僧。

希翁间进一谈佛法而已。

现佛事。

阖卫人亲见。

凿凿不诬。

然三昧先师晚年道行愈高。

神屡显异。

如九江鲟鱼觜冯大王。

昆山金小乙。

神梁溪城隍。

皆现身乙戒。

降乩传示世人。

不独州衙现像也。

  葛朗玉父子刻劝善书施人全家免难

  昆山葛朗玉。

讳锡琬。

次子穉坚。

同心行善。

好刻劝善书布施。

集大上感应篇广疏.法华感通录刊板流通。

己酉七月初六昆城破。

父子俱匿后园草莽中。

兵冲入搜索。

获朗玉。

朗玉狂呼。

稚坚愤思救父。

从草间奋然跃出曰。

此是我父。

切莫害。

兵曰。

有金银即不杀。

穉坚疾应曰有。

引至梅树下。

以所[疗-(日/小)+土]一皮箱六百金与之。

兵感其意。

反为守门三昼夜。

全家六十口无损。

  罢翁曰。

初稚坚以二书属余作序。

余草就戏语曰。

乔梓有此大善。

即有大难无妨矣。

未几果应。

流通善法功岂浅鲜。

稚坚於危险中能舍身财。

脱父虎口。

不惟精诚。

兼有胆气。

真至孝也。

  孙学宪因罗汉回生塑像竖碑

  嘉善孙籀。

字殿英。

十二岁往嘉兴府预童子试。

被丛人推门压死。

一昼夜魂飞空中。

经灵隐寺。

过见十八番僧以手牵挽。

拽转其魂送还原处。

夜半复苏。

身在黄正庙也。

后登进士榜。

到灵隐见飞来峰冷泉亭。

宛如昔所见。

乃悟番僧皆罗汉也。

任山西学宪回。

复至灵隐。

适遇建罗汉殿。

遂发心塑十八大像。

并悬扁竖碑以纪斯异焉。

  罢翁曰。

癸卯年余先师具德老人重兴灵隐。

方建五百罗汉殿。

孙公适至。

见上梁。

遂发心塑像。

康熙丁未余继住灵隐。

孙公复来悬扁作记立碑。

现嵌罗汉殿门侧。

  北高峰五圣募石柱助建灵隐大殿

  康熙辛丑具德和尚鼎新灵隐。

大殿少一石柱。

无从购觅。

杭城屠居士名成凤。

梦峨冠者五人降其家语曰。

汝家一石柱可施我。

士问何用。

神曰助建灵隐大殿。

问尊神是谁。

答曰北高峰五圣也。

梦觉。

到灵隐察探。

果然。

其家祖遗一大石柱。

在三板桥刘家园内。

立施到寺。

今殿之西南隅一柱刻五圣尊神劝助者是也。

  太仓水陆期中神鬼显异

  乙酉遍地屠戮。

冤鬼充斥。

娄东绅廉士庶属余超荐。

余就大西关外地藏殿建大水陆期场四十九昼夜。

后为净土忏坛。

中堂诵华严。

下堂礼诵杂经忏并作法事。

余夜分亲闻鬼啸。

一夕焚疏。

群鬼欢踊出声。

市民叶华。

字瑞芝。

及庠友陶子安仆。

俱以不净秽触坛场。

见神槌击而卒。

  昆山安禅庵地藏忏期纪异

  余哀愍幽趣撰地藏忏仪。

既成。

友王周臣发心刊板。

兼施百余金令就昆山安禅庵集僧修礼。

荐室吴氏。

余以戊子九月望日起期。

张占三居士远居张浦。

隔二十余里。

绝不闻耗预。

於十四夜梦至安禅庵中。

见坛场严整。

众僧执炉礼忏拜。

问所作何事。

主僧答曰。

礼出地狱忏。

少顷便见无数罪人皆破头剺面。

截手断足。

流血被体。

数百近前。

僧以水洒曰。

生天去。

罪人即腾空去。

如是者数番。

占三惊颤。

僧告曰。

汝当受五戒方免此难。

占三即跪禀受。

醒而大惊。

凌晨疾趋至迩求弟斋述梦。

迩求曰。

今日安禅庵中愿云师方起期。

修礼地藏忏。

非出地狱忏法乎。

占三骇绝。

立奔至庵。

誓充劳役。

终期不懈。

  张迩求食荤感梦斋戒圆期

  崇祯戊寅冬。

余砚友张迩求。

讳立平。

请三峰大树证和尚於山北清凉庵起禅期。

迎和尚进院毕。

迩求回宅偶食鸡子鲜鱼。

是夜忽梦至庵门。

见龙天八部青发獠牙种种异状。

五十六神大队出门欲去。

迩求仓忙问曰众菩萨何往。

答曰。

吾辈护道场神也。

尔为期主。

回家食荤。

吾等不愿护法。

欲散去矣。

迩求梦中叩首流血。

苦陈忏悔。

众神复进。

迩求由是终三月期坚持斋戒。

  罢翁曰。次日余语迩求兄曰。此龙天因兄久兴佛事。积有厚福。故示梦以完期也。万一福轻。无以向应。道场必散矣。岂不危哉。

  龚尔茂以广施劝善文神降显灵

  龚璋。

字尔茂。

杭州籍。

生长燕京。

性好善。

因曝书籍。

捡得梓潼帝君劝行阴骘文。

读而喜极。

即发广愿刊板流布。

为史部当该。

因竭力印施遍行诸省。

不下数十万纸。

又转展劝化。

不数年计至二百余万。

康熙元年於厅前印文处。

昼见帝君绿袍玉带降在堂中。

因画像供奉。

合京感动。

凡有禳灾疗疾祈嗣保寿。

皆至其家许愿印文一经。

尔茂祷告无不立应。

乃至盲人复明。

颠人顿愈。

神像点首。

枯树重荣。

种种异事。

  罢翁曰。庚戌二月龚公以丁艰回武林。宿灵隐。亲为余述。兼惠梓潼报应录备载灵异。

  踈山大殿天王两显灵异

  抚州踈山白云寺。

为匡仁祖师道场。

大殿上有多种灵异。

万历间一僧中夜在殿门外经行。

香灯久暗忽地大光。

僧蓦推开殿门。

见泥塑散脂天王像立在傍。

剔灯后以天明。

其僧指出是此位。

又一孝廉在殿避暑。

帐帷天王前裸形偃卧。

梦一神桉剑呵曰。

汝亵慢至此。

不念是文星。

当一剑斩汝。

天晓睁眼视之。

恰卧在杖剑四天王前。

孝廉蹜颈流汗。

忏谢改行。

  罢翁曰。

余乙未曾一宿疎山。

隔十年乙巳以缁白固请说法。

开建禅堂。

知寺中异事甚众。

青龙山傍栽松为祖师手迹。

龙王凿石成三大井。

半幅袈裟遍覆五峰。

成白云故额。

白云寺永乐中赐内帑建殿。

大盗来劫。

见四围皆棘门。

内列天兵。

天明来探。

空豁无影。

乃归心道本禅师。

并舍贼船助建大殿。

今拥壁皆船板。

坐莲叶看经者即贼。

像其遗迹也。

  李铨部以造像获嗣始终守节

  铨部李白春。

号瑶圃。

丙辰进士。

素不近僧。

后三子皆夭。

父敬泉就公第延华山三昧老人斋。

公从屏后一望惊曰。

此十五年前见梦者也。

遂出叙欵洽。

斋次问曰。

师能代某祈嗣否。

昧老人答曰。

公家福力大。

必作奇特大福方有感应。

公固请作何事。

师曰。

华山大殿方造文殊普贤二大香像。

约费二千金。

公能成就。

保得子矣。

公诺。

既施出一千四百金。

师先为起一法名曰定智。

文殊像方就。

即生一子。

乳名智郎。

即今邠肇也。

  罢翁曰。

公自沧桑后即杜门教子。

不面官府。

坚持一节。

年近九十。

忽见空中旌幢羽葆仪从来迎。

遂冠带怡然脱化。

尝语显曰。

吾经乱破家。

地窖所藏搜掘殆尽。

止有华山所修薄善。

是他门挐不去底。

又曰。

与其昔年有家无子。

毋宁今日有子而无家。

此皆公见到而自得受用处也。

  李伯馨心念杀人却为心鬼所杀

  李梦桂。

字伯馨。

即铨部瑶圃公长君也。

有门下客。

号朱三胡子。

与仆辈通谋行事。

伯公极恨之。

欲置之死。

一日以一名刺命仆送县。

嘱收朱三付狱。

仆匿刺伪报云已付狱。

又一日以名刺嘱讨朱三气绝。

仆复伪报朱三已毙于狱。

未几伯公病。

日见朱三胡子来索命。

家人以先共朦胧。

不敢言朱三尚在。

日为祷神祭鬼。

伯公眼中所见卒不能解。

竟被朱三捉死。

  罢翁曰。

佛经言。

一切唯心造。

又言。

三界唯心。

万法惟识。

所以成佛成圣皆由自心。

纵堕三途亦由自心。

朱三俨然尚在。

伯公所见复何物耶。

曰朱三虽生于家人之手。

而已死于伯公之心。

外冤可解。

心冤不可解。

外鬼可送。

心鬼不可送。

伯公以自心之朱三。

作自己之冤对。

竟至自伤己命。

非一切唯心造而何哉。

卒之伯公已归泉下。

而所谓活朱三者。

方高冠大袖摇摆街衢。

不令人千古绝倒耶。

祖师曰。

莫教心病最难医。

所以儒者慎幽独。

禅门绝渗漏。

为修行第一要着也。

  久病翁喜还夙债顿去心蛇

  明太仓一周孝廉。

以家贫不能上公车。

邻翁颇富。

以百金贷之。

后孝廉成进士。

授京官。

多年不还乡。

邻翁罹横祸。

家道耗尽。

因成病久卧床褥。

思念贷金。

心衔恚恨。

病久不能举火。

恨益笃。

后周公回里。

忽忆前事。

问家人邻翁在否。

家人具言贫病状。

公蹙额曰。

是吾过也。

立以原银外赠百金赉至床前。

病人一见喜极。

咯然吐出一蛇。

病顿霍。

  罢翁曰。

余至友惠大师从吴门归昆。

泊舟真义时秋水澄彻。

见河底一小虾麻虫作水沤泛起至水面。

一爆即成蜻蜓。

连爆数个。

次见一虫泛起。

师戏以青芦一顶而下坠。

又努力泛起。

复一顶而坠。

连顶三次。

后此虫竟不泛起。

乃横爬上岸。

爆出便成蜈蚣。

一念心毒。

形骸立变。

真绝异事。

楞伽云。

众生心识有不思议熏。

则有不思议变。

邻翁以恨久而成蛇。

水虫以毒极而立变。

皆心识中不思议事。

所谓性具也。

恶既如此。

善亦复然。

华严曰。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不於此可廓然大悟乎。

  马给谏以祸亏斋素竟归神道

  平湖给谏马嘉植。

字培原。

甲戌进士。

操行清正。

内外淳洁。

奉差任外。

时因某衙门解欠粮。

陈明甫二吏至。

嘱朴死。

马公从之。

九日扫墓。

忽见二鬼陈冤。

马公曰。

此某台意。

非我也。

鬼曰。

此罪我二人偶为替身。

原非本犯。

若老爷赐一驳问。

我即辨明。

以雷霆之下不容置辨。

故负冤而死。

今我二人虽不敢索命。

老爷不久亦当谢世。

为蒲圻城隍矣。

马公闻言太恶之。

遂持斋戒礼雪窦石奇老人披削。

法名行且。

号僧祥。

清净修持已十二年。

时寄静东湖化城庵。

与主人慈岸师友善。

忽一日以小恙食鸡子。

夜分复见二吏现前告曰。

老爷以破斋素。

势不能留。

某日当赴蒲圻矣。

马公悔恨。

至期目见候吏而逝。

  罢翁曰。马培老没为明神。似非堕落。然其素志在乎出世。故闻信苦修。何期斋戒不终。复归神道。信乎修行当矢志铁石断。不可行百里而半五十也。

  现果随录卷之二

  现果随录卷之三

  钱伯韫以老年学佛竟得西归

  大仓钱炳。

字伯韫。

生平极淳善。

以明经授毗陵学博。

七十余升富阳令。

慈恕越格。

一日鞠一大盗。

盗诈言冤家诬陷。

向公求活。

公作色曰。

汝焚烧人屋。

劫杀无算。

法应抵命。

盗奋然跃起。

攫公案锡砚向公胸一掷。

公痛仆地。

群吏攒盗毒殴。

公蹶起。

一手摩胸却一手止吏云。

莫打莫打。

我这里不疼矣。

闻者绝倒。

后返里笃志修行。

日诵金刚经。

加以笺注。

深得义趣。

临终心遂灵通。

草自祭文及偈颂。

命取清凉水快饮洗荡肠胃。

问清凉水在何处。

曰放生池水也。

取至饮讫。

合掌曰。

我以佛力径往清虚净界矣。

熙怡坐逝。

  罢翁曰。

公余父执也。

彭城一门皆余世好。

余甲申闻变出家。

公亦归田学佛。

至太平庵下问佛法。

示金刚注解。

极其笃嗜。

临行洒脱。

且有异征。

非一生行善末路修持之明验乎。

孙三锡。

己酉复隽。

天之报施善人不爽如此。

  黄摄六笃志西方克期善逝

  大仓黄摄六。

讳翼圣。

字子羽。

素为莲社中胜友。

虽贵裔博学。

修洁笃好云栖教。

一门精修。

以荐辟宰蜀之新都。

治民以慈。

惠声蔼着。

相传饭僧县堂。

躬行匕簋布[日*亲]施。

继以膜拜。

闻者怪之。

后献贼寇西川。

所过屠戮。

尸骸山积。

数千僧感公德誓。

登城击板念佛。

中夜佛声震天。

献贼怪问故。

土人答曰。

以黄知县平时好善。

饭僧。

僧为打板念佛。

以守城也。

贼诫勿扰。

寂然而过鸡犬不惊。

后归田。

坚修净业。

己亥阳月疾稍亟。

余与其内兄王烟翁冲寒过其庐。

则四壁张弥陀像。

为西归计矣。

乞余丙夜授菩萨戒。

余为极谈唯心净观。

摄公曰。

吾神明愈徤。

誓愿愈坚。

自信生西方必矣。

次晨与言别。

克八日必行。

屈指果不爽。

  罢翁曰。

人尽以公县堂饭僧为怪。

己亥公东归。

余晤於其弟扬先兄斋。

问公堂饭僧信否。

公曰。

此余常行。

不足异也。

竟以此免贼难。

非现在因果耶。

一生笃志西方。

终能克晷不爽。

莲台高步复何疑哉。

  王奉常以累世修积科第蝉连

  大原先文肃公王锡爵。

号荆石。

明神庙首辅。

虽贵显终身不二色。

其立朝鼎望建储元勋。

载在国史。

兹略纪者居乡一二逸事也。

公为人谦恭温厚。

独御下以严。

好朴素。

不许仆衣纨绮。

或仆辈与人争殴进前肤愬。

公必曰。

相府一犬。

人犹别眼视。

况人乎。

必先责仆。

公好植菊。

多生千余本。

偶一里人向园丁乞菊。

丁曰。

明日来。

明日人入园。

适公低头对菊坐。

其人不知。

蓦拍公背曰。

老伯伯昨许我菊花[妳-女+口]。

公抬头。

人惊仆。

公慰谕曰。

莫惊莫惊。

令童子取几本送出。

其厚德如此。

梵字无大小。

皆书额护持。

晚年命工以金银汁画大士像。

手书心经在上施人供养。

不记数。

子缑山先生。

讳衡。

亦榜眼。

孙奉常烟客翁。

讳时敏。

笃奉佛教。

增修世德。

俭岁首倡粜官米。

兼煮粥济民。

请瓶窑闻谷大师至娄。

创兴佛法。

孝廉陆允升。

字子就。

梦至一大寺。

六人挑豆至。

黄豆中杂以蚕豆。

老僧曰。

此皆烟客翁前生所积善业也。

大善记一蚕豆。

小善记一黄豆。

凡六担。

子就遍告人。

无不知者。

今子九人。

次子揆。

第八子掞。

次房孙厚初。

皆进士。

一门厚德。

荣盛未艾。

  罢翁曰。

烟翁全福。

世所希有。

坚修亦复希有。

每昧爽。

即盥嗽。

礼诵声琅琅达户外。

尝语余曰。

吾十七岁持金刚经。

至今年垂八十。

未尝缺一日。

每日持诵有定课。

皆用铃记。

非夙世勇猛修习乘愿再来。

能有此。

余与烟翁莲社同事四十余年。

知之最深也。

  谭宪卿创大悲坛祈嗣立生双璧

  常熟谭宪卿。

号扶风。

家颇厚。

年过壮。

无子。

合族声言欲来折产。

宪卿大恨。

立誓曰。

吾宁修舍到赤贫。

决不为若辈分折。

乃赍五千金欲兴大悲忏坛。

卜地至玄墓。

见梵天阁后地敞面湖。

景致绝胜。

乃陈愿于剖石老人。

老人许之。

遂以香泥筑地。

创成精洒忏坛。

坛就随忏师礼四十九昼夜。

是年回家。

侧室生一子。

衣胞皆白。

元配某氏素不生产。

亦发心损千金建一白衣阁。

于玄墓立愿云。

若我亦得生育。

即大士有灵矣。

未几亦生一子。

胞白如初。

今伯仲皆游頖马。

  罢翁曰。丁亥余侍瑞光.玄墓.灵隐三老和尚。从三峰过虞山。扶风设大斋。见其二子。居民一见皆曰此普门大士求来子也。

  先府君以精虚事佛屡感奇征

  先君讳梦虬。

字开云。

号暗修居士。

幼游泮。

初不甚信佛。

以前母吴氏劝诱。

忽梦巨身佛放顶光。

光中复现悉达像。

为先子授记。

由是笃信。

馆海滨陆鳌峰居士家。

立誓结坛。

持咒四十九昼夜。

期满之日。

中夜面像持咒。

忽见大士像走下座。

近身以手遍身摩按。

手到处骨节如火。

摩竟熙怡笑语云。

不须这等苦节劳形。

复点指云。

到某时吾遣某星来佐助汝。

仍步上香案。

从此文思涌溢。

又一夕梦关圣左手持红笺。

右手以指作写字势示之。

先君初不解何意。

次日进双凤关庙。

见正面横枋无额。

悟曰得非欲我作赞悬此乎。

卜筮得三圣。

遂归张帝君像焚香祝曰。

若圣意在赞。

乞助我文思。

才搦管。

若有神助。

不寸香许。

走笔立成。

文不加点。

合镇惊异。

乃醵金作扁。

盛仪卫鼓吹而升焉。

实万历戊午圣诞也。

赞录於左。

  瞻仰帝君。

堂堂丰致。

想当年。

偃月刀头。

轰轰意气。

何曾习定参禅。

妙证菩提。

何曾炼气凝神。

胎仙冲举。

如何却哜高真位也。

只是一片刚心。

终身持到底。

一句盟言。

终身践到底。

更不知怖死贪生。

畏首畏尾。

所以志欲吞吴灭魏。

只为孔怀兄弟。

直至殉国捐躯。

赤心不毁。

到如今。

精英照耀日月经天。

浩气充塞江河行地。

这便是曲能有诚。

诚则明矣。

噫嘻。

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何代无之。

曾见有异姓同胞矢心不二。

如 大帝立个千秋样子。

令后人景仰归依。

斋明承祭。

效学桃园结义。

毕竟谁人能继。

洋洋如在。

灵爽彻人肝肺。

历代褒封。

普天崇祀。

未足展下民之志。

我 圣天子宠眷綦隆。

礼文殊异。

上徽号 三界伏魔大帝。

  男戒显曰。

先子一生内外刚方。

不欺暗室。

尘视功名。

笃嗜佛仙。

修持四十年。

至六十六无疾脱化。

面发红光。

非内力有得。

其能然乎。

所着有三教真诠.出世先资.荷亭谈道.金壶平说等集。

  上天竺铸铜像大士显灵自赐黄泥

  己酉夏余受同社一许友托。

董铸上天竺观音铜像。

五月十八日命工阳仲华起手作胚胎。

苦本山无黄泥。

从数里外贸得二担。

心甚忧之。

二十日后忽狂雨连澍。

大殿东上白云房有楼五间。

上临危崖。

忽裂开二大缝。

献出黄泥。

势欲崩坠。

本房仰峰师急呼大殿取土千担。

楼得免压。

而铸场胚胎炉灶等充然足用矣。

像成。

端严妙丽绝类灭塑。

万人赞叹。

现供大殿侧座焉。

  金溪县青蛙使者显异宝迹

  抚州金溪。

唐置县。

初便有一神现身为青蛙。

称青蛙使者。

至今显灵。

其形颇巨也。

绀绿身。

负七金星。

有圆爪。

不类凡蛙。

今在水门庙。

每端坐一小榻。

受人祷祝。

但降福不甚降祸。

有相犯者但多化蛙乱集头面。

或袖中被里使人警觉。

时遇兵丁剁作二块。

立成二蛙投入沸水。

蛙遂满锅。

严冬日入净水碗洗浴。

隐显不常。

多寡无定。

灵非一。

  罢翁曰。

余以九江文灯岩道翁说。

丙午春仲从踈山留心往访。

初至水门庙。

蛙不在。

七日后方归。

主僧复初盒而示我。

余置左掌为说三归五戒。

寂定不动。

说竟走。

竖壁如飞。

因赠诗曰。

绣谷初分壤。

天蛙早赋形。

一多难定数。

隐显自通灵。

银榻传千变。

金精迸七星。

欲知神迹异。

今古水门青。

  黄州安国寺张真君凭小卒降笔

  黄州南门外安国寺。

旧有睢阳张公祠。

正德初大守卢浚徧毁神祠。

误暴公于烈日中。

大守一舆卒目不识丁。

神附其口骂曰。

尔以我为何人。

敢尔肆傲耶。

命具楮墨。

走笔书云。

  皇天生我兮男儿。

君王用我兮熊罴。

力拔山兮风雷。

气贯日兮虹霓。

月正明兮拔枪捋剑。

星未落兮击鼓掀旗。

捣贼室兮焚寨。

脔贼肉兮充饥。

食马革兮既尽。

杀妻妾兮心悲。

誓为死战兮身披铁甲。

愿为厉鬼兮手执金锤。

亦莫指我为张仪。

亦莫指我为张飞。

是张巡兮在世。

与许远而同时。

在东岳兮押案。

都统事兮阴司。

侍蓬莱兮殿直。

任酆都兮狱推。

景佑真君兮人间封爵。

忠烈大夫兮天上官资。

谩濡毫而染翰。

俾世人兮皆知。

大守睹此灵异。

惭愧惶惧。

具牲腥鼓乐拜而舁神归座焉。

  罢翁曰。

余庚午六月在江阴科试。

亲见一友单裙纱袿媟慢睢阳。

被神击死。

真君奇忠异烈。

日月争光。

猛气精英。

金刚不坏。

谓神明而可侮慢。

岂智人也哉。

  徐亦史损财惠民随获美报

  余友徐亦史。

讳籀。

癸酉孝廉。

授黄冈令。

莅任次。

遭民间回禄。

火后躬往编户点名。

及二千家。

遂罄家中所挈二千金。

散民搭芦席棚。

暂令栖止。

未欠征国课四千金。

入鞘在衙。

明晨起解。

大盗知之。

夜统五六十人从城头突入衙内。

斩劈箱箧。

荡无所有。

以响应。

贼遁。

次日呼解夫进衙。

银乃在堂前露地。

以芦席覆。

盖盗不知也。

  罢翁曰。次日余语亦史曰。公得保此四千金者。以前日舍二千金与百姓故也。舍一得二。既获对合。复不损官箴。非现在报应乎。亦史笑而颔之。

  又曰。前舍银与民置芦席。而此四千金即以芦席得全。造物机巧。明明示人如此。

  俞春蛟以饭僧免回禄增修福行

  杭州俞春蛟。

因祈嗣。

立愿斋僧十万八千。

斋至四万便得子。

某年城中失火。

延烧四五里。

火已逼其门。

四僧来索斋。

俞曰。

家将煨矣。

何暇作斋。

僧曰。

但去炊煮。

我为汝守宅。

保无事。

俞从之。

饭熟。

僧已去。

反风灭火。

竟得无事。

俞大感叹。

复立愿斋十万八千。

  朱君以僧预为作法火难得全

  朱居士。

亦杭人也。

以母好善。

饭僧无虚日。

某年一僧受斋次。

索二碗点。

书字在内。

却对合封函以授斋主。

命供家堂。

待有难过方启。

一日杭城大失火。

独朱舍得全。

事过忆僧语。

开碗视之。

乃下一碗。

书火字。

上一碗。

书水字也。

  蒋素公以续菩萨指获荐贤书

  黄梅东山五祖。

系是肉身。

楚中初乱。

兵丁蹂躏上山。

一兵欲验肉身真伪。

妄以刀斫下一指。

兵下阶。

随颠狂自杀。

指久失。

忽为一村媪所得。

以示文学蒋素公讳文素。

公以重资易之。

命漆工仍续上。

完好如初。

壬午秋。

忽梦五祖谓曰。

念汝有续指之功。

令汝登乡榜。

当在八十名也。

已而果然。

素公由此笃信佛法。

力行善事。

修建平政桥。

勒宣圣石像。

刻金刚经印施。

路口建亭施茶。

种种功德在人耳目。

  罢翁曰。余辛丑初移笠黄梅四祖。素公阖门皆来归依。住破额七载。甚得公力。因备悉公行事。

  尹宣子以难地礼忏竟得生全

  嘉鱼尹宣子。

讳民兴。

号洞庭。

祖太仆卿。

讳相父。

因无子。

广兴福事。

梦上帝付一僧为子。

随行至中途。

僧顿足大悔曰。

吾苦修几十载。

本期出世。

乃竟堕红福耶。

决然欲返。

尹公苦言劝谕乃止。

未几生宣子中。

戊辰榜进士。

初授泾县令。

考选兵部职。

方因弹劾宰辅。

奉旨收付。

诏狱公见生死呼吸。

心怀危惧。

乃拉友十二人日夕恳祷礼忏。

以祈佛佐。

余同难者或放浪樗蒲。

纵意饮啖。

反笑其迂。

后屈指礼忏。

诸公一一昭雪。

蒙恩释放。

余笑者多不免焉。

  罢翁曰。

洞老与余颇称莫逆。

初晤武昌寒溪。

次迓余至赤壁庵园。

同郭些老住数日。

讲论佛法。

此二事皆洞老口述也。

又倪扑老讳嘉庆。

因工部诖误亦在狱。

公日夕精虔顶礼大士。

礼忏诵经。

满壁忽绣出莲华。

不久得释。

后出家浪杖人座下。

主席青原。

号啸笔和尚。

信乎佛法广大慈门。

能悲救苦难。

真呼之而立应也。

  张镇台以韦天示梦安国重兴

  三韩张龙宇。

讳大治。

恊镇黄州时。

忽梦一坐相韦驮持杵语曰。

汝住华房。

我反住茅屋。

速盖殿与我。

张公问菩萨何处。

韦天曰。

安国寺。

觉而立督人诣安国。

寻至厨下。

果有坐相韦驮在茅屋中。

倾侧欲倒。

大为惊异。

立发五十金盖殿。

寺在临皋街。

系苏子瞻习静处。

頺塌已极。

张公曰。

神既示梦。

数当鼎兴。

余时开法武昌寒溪寺。

公躬造坚请重兴安国。

余以戊戌秋经始创建殿堂。

成大禅席。

考之古志。

南唐时舍宅建寺者。

名张大用。

今来复兴者名张大治。

知必前身后身也。

余因裒临皋唱和集。

表明斯异焉。

  罢翁曰。

公总镇崇川。

因一大士像海上浮来。

甚显灵。

公请至南郊复鼎兴寿安古剎。

创殿堂。

浚池沼。

后筑金鳌山。

成大名胜。

非乘夙愿力何能所至蔚建宝坊如此。

余临皋赠诗曰。

不因夙构空王寺。

安得来参老将神。

又崇川赠曰。

临皋已创江天寺。

海国重开水月堂。

皆实录也。

  二人敬慢关帝荣辱异报

  大仓卫汪指挥。

最善射。

施百户。

最不谙射。

某宪台素严暴。

巡方至州。

施君惮之。

乃具牲牷酒醴乞神力于关帝。

止求中二箭以免责辱。

方祷告。

汪指挥猝至。

大笑曰。

为甚白日见鬼乎。

但以酒肉请我。

我教汝射。

百发百中矣。

言讫即乱取神前酒肴大啖。

侮慢而出。

施大恶之。

及宪司下操场。

汪首出射。

三连发皆风吹斜不中。

方寸遂乱。

全围皆脱。

施信手射。

九矢皆中。

施受上赏。

汪捆责六十棒。

几毙。

  罢翁曰。此今娄事也。父老传之最确。

  张其光违梦烹鳖贪饕致死

  孝廉张其光。

苏州葑门人。

素好食甲鱼。

崇祯丙子登贤书。

夜梦一黑衣人乞命曰。

明日吾到汝家。

必祈救我。

不捄有祸。

醒以语妻。

妻曰。

姑俟之。

适一佃户捕得一巨鳖。

状如锅盖。

缚以称贺。

其光见而狂喜。

妻谏曰。

夜来所梦。

或此是乎。

劝放之。

其光曰。

物灵则能托梦。

此蠢物也。

焉有是乎。

立命烹之。

盛三大碗。

其光一口悉餔之。

当夕遂破腹发泻。

不三日泻死。

  罢翁曰。伊与余砚友鸿一张兄同年。亲见亲闻者。茂年孝廉竟以朵颐丧命。良可叹惜。

  王指挥以恶性为蛇隔生余报

  大仓卫指挥王二。

初生下盆即能言隔生事。

言前生系山东某府大乡官公子。

家累巨万。

最好施予。

广积善果。

但性凶恶。

捶杀僮婢无数。

死见阎君。

罚於金陵聚宝门内城磡下为蛇。

身既大而性不昏。

厌恶欲寻死。

乃夜以身横城门下。

五更城启。

为众车碾烂。

蛇魂复见阎君曰。

汝蛇报未满。

何得自寻死乎。

当再为蛇。

抵除夙业。

余叩首哀吁恳陈不愿。

阎君曰。

汝却作得。

有福当受福报。

惜以恶性定业未消。

余又恳苦求免为蛇。

阎君曰。

也罢。

只得带余报去。

乃命托生大仓卫为指挥家。

亦豪富。

但胸前有一蛇皮。

班剥腻滑。

长七八寸阔二寸。

每至暑月腥气逼人。

满座掩鼻。

时令家僮以盆水频频揩拭。

惭恨切齿。

后兄死。

得袭职。

州人称蛇皮王二焉。

  罢翁曰。此余先君同时人也。时时援此以示训诫。故童而习之。颠末甚悉。佛经备载。众生性习愚黠。面貌好丑。悉系前业。岂不信哉。

  汉口屠人不听僧劝立招惨报

  汉口僧号弘戒。

专化人放生。

一日遇屠者肩擐一犬。

僧苦劝买放。

屠者坚执不允。

乃语云。

汝与狗夙世冤业。

吾不能救也。

合掌礼屠者三拜。

是夜屠人宰犬。

手举下锅。

忽沸水溅心头。

烂七日洞穿而死。

汉口人感动。

遂醵金建今放生庵焉。

  罢翁曰。余往来汉上。时寓此庵。知其开山缘起如此。

  高邮猪遗身换席始终还债

  高邮三垛镇一村翁。

养一母猪。

生育甚繁。

年久致富。

忽梦一人语曰。

吾多年还汝旧债。

止欠一肩芦席。

觉而疑之。

偶报母猪死。

村翁怜其有功。

命其子埋之。

子持锹方在河畔堀坎。

忽一芦席船至。

问埋何物。

子以死猪对。

舟子曰。

猪虽自死。

尚可啖也。

竟以芦席一肩易之。

子顶芦席回。

父大嗟叹。

  罢翁曰。此余西堂卓源亲见者。为余言之。酬偿业债。纤毫不爽。可笑可畏。

  蓬阆镇屠牛恶户立招业报

  大仓蓬阆镇一屠户。

业宰牛。

从江北买牛回。

已抵岁暮。

从妻索肉食。

妻答无。

屠人奋然持刀割牛舌付妻烹煮。

自往房中坐。

向妻装镜台照面。

以刀修刮眉毛。

蓦地[打-丁+吊]窗绳断坠下。

头劈两开。

立刻命殒。

镇人众口传述。

  居道人乱啖库物转身作驴

  金陵华山居道人。

不信因果。

贪饕库物。

后溺死门前戒公池中。

未几托梦达照阇梨曰。

我已为驴。

明日当至常住还债。

天明果然。

呼居道人则疾足迫前。

频到库房索物啖。

习气如故也。

酬债几年。

果仍死池中。

  罢翁曰。此余华山典故。一乘皆知。因果灼然者岂不可畏。

  曹翰以屠城为猪遇缘得救

  苏州刘锡玄。

字玉受。

号心城。

庚戌进士。

初为庐陵教授。

应滇聘。

道过黔中。

回泊舟邮亭。

梦一长面伟人告曰。

某朱将曹翰也。

予在唐朝为商。

过一寺。

见一法师登高座。

讲佛门四十二章经。

余发心设斋一堂。

随听经一座。

以此善因世为小吏。

从不脱官。

至宋初升为偏将军。

名曹翰。

征江州久不下。

怒屠其城。

自此以来世世为猪受人屠戮。

今公泊舟处。

乃吾死所。

少顷第一受宰者即我也。

有缘相遇。

愿垂哀救。

刘公蹶起。

呼仆视船头。

果屠门也。

少顷门启。

抬一猪出。

号声动地。

刘倡买载回放之阊门西园内。

呼曹翰即应。

公刊因缘遍布。

兼载黔枝偶存集中。

  罢翁曰。

猪业重。

性蠢。

何能现梦。

其能现梦者仍是听经余惠也。

余辛未时同公听讲台教於即中堂。

公口述其事。

余至西园。

犹及见此猪身好洁。

呼曹翰即应。

与人无异也。

然曹翰与曹彬从兄弟也。

武惠行军不妄杀一人。

勋荣冠世。

曹翰乃恣意屠城。

致堕畜类。

累生酬债。

慈忍分途。

苦乐异报如此。

呜呼。

能拨无因果也哉。

  又王丹麓居士遂生集载刘公梦中问曹翰。

平日见汝等受杀时。

何法可救。

曰。

每当屠割时。

苦不堪忍。

惟闻念佛音声遂解其苦。

望公凡见屠杀割裂经汤镬熟食时。

乞念阿弥陀佛。

或准提咒。

不独解苦。

且有脱苦之益。

言讫悲涕谢去。

  吴江路丛大报恩奇冤立雪

  吴江南仓桥世官沈氏。

有帐船若干。

命仆辈诣乡索租。

适一徽商附舟。

偶见屠者缚一犬将杀。

商即解皮箱银赎之。

不觉露白。

沈仆起害心。

遂缚商人入大麻袋沈之河底。

船径去矣。

所放犬呻吟河岸。

乃退缩数十步奋身跃入中流。

衔袋一拖即奔上岸。

如是者数次。

袋渐近岸。

往来舟子骇绝。

以篙一探。

即得麻袋。

见内有人。

为解放倒去水。

人渐活。

袋上有沈府二字。

人皆知为沈官家物也。

由是引商牵犬携袋献之沈府。

主人命藏之密室。

不几宿帐船归。

点麻袋。

独一船少一袋。

立问故。

仆曰。

偶风吹落水矣。

主命闭宅门。

呼商与犬出。

同谋仆六人皆顿口伏辜。

乃鸣官钉之板门活焚焉。

  罢翁曰。此余弱冠时事也。万口传异。

  王郡丞赴任吴地为蛙伸冤

  王公讳某。

选苏州府同知。

道经句容。

将近丹阳。

忽见群蛙数百在公舆前叫噪跳掷。

公停舆告曰。

果有冤。

指我处所。

众蛙遂群集一处。

公命人掘下。

得一死尸。

口中塞一鞭。

柄上有脚夫名。

至丹阳。

一询而获。

立属县令拷问。

乃一商买蛙放生。

露白而被脚夫害也。

立为抵命。

吴人因呼公曰田鸡王焉。

  罢翁曰。此先子暗修公时事。庭训尝道及。

  王晓江谢官修行顿跻道果

  仪真王晓江。

繇大学授邑佐。

偶扑一候吏。

忽猛省曰。

吾以富致官。

而复以贿赂故刑人。

岂不颠倒乎。

遂弃官学道。

家资数十万悉以檀施倾之。

四十不再娶。

暮年豫[刘-金+亚]一巨棺置房中。

夜充床榻。

年九十余坐化棺中。

顶如火热者累日。

  罢翁曰。

余新安友吴伯兼亲见口述。

楞严载。

人死验其余热。

生处立见。

古偈云。

顶圣眼生天。

人心饿鬼腹。

旁生膝盖里。

地狱脚板出。

楷定格则也。

盖心存禅寂则轻清而内凝。

情滞爱憎必重浊而附物。

轻者飞越云不下沈。

重者沦坠石不上举。

积之一生。

末后自验。

晓江居士以五十年修炼而顶上火热。

非证圣果必生净土矣。

非旷世大达人哉。

  贾客以诚心供佛代杀保全

  一贾客系辽东人。

路拾一小铜佛像。

大一寸余。

系裤带上。

每食时不论鱼肉必先抹佛口叫曰。

佛爷你先吃。

同伴皆笑之。

忽途遇大盗。

贾客被杀。

砍三刀。

身虽流血。

竟得无恙。

捡出腰间佛身有三刀痕。

贾人大哭叩头高叫云。

佛爷救我也。

灵隐道源监寺亲见口述。

  回子击铜佛不坏祸还卖主

  江宁卢府巷有一俗僧。

好赌博。

衣物荡尽。

止存铜弥勒佛一躯。

高二尺许。

贸与回子得银三金。

回子夜舁像至家。

以大铁锤击佛头。

坚硬不动迸出火星。

回子曰。

想头顶铜厚。

乃击肚腹。

弥勒忽开口出声大笑。

回子惊倒。

叩头谢罪。

明日香花鼓吹送还本庵主僧。

旋遁。

得恶疾而死。

金陵僧俗口述。

  瘫子以礼拜观音病愈兴缘

  杨州一瘫子。

泰兴人。

病瘫数十年。

一日捱到池头洗澡。

摸着一磁观音像。

遂供矮屋。

每五更东隐庵打钟即起礼拜。

勤苦五年。

忽梦一老媪以手按摩其体。

呼令起来。

答曰。

吾瘫已久。

何能起。

媪曰。

不妨。

今能走矣。

醒而立地。

顿能步履。

东隐一僧为披剃。

男女惊异。

投金钱供养者。

顷刻得五六十缗。

江都令母氏施以重赀。

遂用建庵。

曰存济。

今供像其中焉。

伊目侍者与维杨众僧亲见口述。

  徽商坚决进香竟免火难

  明末一徽商。

姓汪。

僦居昆山王澄老对门。

持斋三载。

拟至普陀进香。

某年元旦已往东门玉龙桥下船矣。

忽店旁起火。

急报促回。

汪君曰。

吾侪三年方赴南海。

岂以一店易吾志乎。

纵被毁。

吾不归矣。

竟扬帆而往。

香毕回昆。

见四面店廛及王氏阀阅大门都焚尽。

汪店楼房独存。

万人惊叹。

此在昆目击。

  现果随录卷之三

  现果随录卷之四

  黄州飞火乱焚独免斋户

  癸卯余度夏安国。

七月望日黄州城内外回禄。

错综乱烧。

不捱街巷廛户。

黄冈县庭一槐坠火。

烧去其半。

赤壁江心一船亦飞火被烧。

独斋公数十家。

如杨云峰任季先等。

皆火逼险极。

竟安无损。

甚至有斋公住茅房。

在火心者。

亦跳越过不毁。

  贫女舍一钱铸佛胜迹不磨

  苏州北寺铸弥勒铜像。炉方炽。一贫女适解少小所佩一钱投之。盖花栏隆庆也。像成。钱现于腹之正中。锉去复现。

  罢翁曰。此虽一钱。难于富者千万。割所甚爱也。华严知识婆须密女亦施一宝钱供高行佛。竟登妙果。呜呼。苟发大愿。回向求佛。孰谓一钱少哉。

  尧峰僧窃韦天灯油立招谴责

  顺治丁亥年。

尧峰一行僧夜窃韦驮前灯油。

口出吴俗俚语云。

莫管他娘。

次日僧忽自反缚。

跪韦天前。

呵云。

汝前日在玄墓偷吃一盘面。

我姑宥汝。

今又窃我灯油。

且口出恶语。

罪死不赦。

合院僧惊惧。

代礼跪陈忏悔。

乃曰。

若非关圣垂慈解劝。

立杵死。

罚跪安香。

一炷香将完。

众扶腋上禅单。

又呵曰。

尚有香二寸在灰内。

依旧反缚跪床上。

众拣灰内香果二寸。

香毕乃放缚。

  罢翁曰。此安禅庵虚白老师亲见为余说。

  毗卢塔鬼勾僧索债酬毕方苏

  余丁未二月。

将下四祖赴灵隐。

忽一僧伴四人游毗卢塔。

蓦见中悬一人。

急解下。

乃常住火头也。

问何故自缢。

乃曰。

见三鬼押我父索债。

系我于梁也。

问何债。

曰。

我父吉安人。

名淦。

十八为粮长。

先收此三人银三百金。

别用去。

复遗害此三人。

故来索债也。

言讫仍震掉发颠。

余为领众洒净诵咒。

复放斛食。

备众房数大纸锭焚焉。

僧见鬼拍掌领去。

遂立醒。

  罢翁曰。父债子还。自是正理。然为僧亦不得脱债。不可负人如此。

  二孝廉侮慢文昌身禄俱损

  福州孝廉林逸.王元升。

累上春官不第。

心甚愤愤。

一日醉往梓潼庙。

见帝君像指而嫚骂曰。

今不作汝矣。

何为复在此受飨祀乎。

因上神座。

尽力推像。

踣趺粉碎。

二人回家大发热。

帝君附体痛骂曰。

汝二狂生。

前世止作几小福。

上帝报汝以孝廉。

且家赀不薄。

已过分矣。

何为狂妄放肆。

毁坏吾像。

恶至此极乎。

立付地府鞫治。

家人惊悸。

连夕塑起圣像。

卒不救而死。

  罢翁曰。丙午余在闽亲闻此事。后询福州衲子。众口一辞确实不诬。

  二孝廉袭慢地藏立死受报

  麻城二孝廉。

一信佛。

一慢佛。

同读书地藏殿。

忽一亲戚馈狗肉至。

信者摩令去曰。

莫儿戏。

慢者曰。

大人不见小过。

信者仓皇避至门外。

慢者反上佛座。

欲夹肉戏献菩萨。

才举箸空中。

忽一推塌地。

倒仆立死。

少顷门外孝廉亦死。

同至冥府。

见慢者拷掠笞榜百刑皆受。

以颈阶枷。

枷上火起。

遍体烧烂。

冥君向信者曰。

汝信心。

不应来。

令汝来者。

证知彼受苦。

传示人世耳。

勅令回阳。

遂苏。

  罢翁曰。杏岩支浮和尚及廓门石堂亲述。从来慢神佛者皆遭险报。世人不悟。往往以神佛为荒唐。輙加侮慢。自贻伊戚。悔之晚矣。

  建昌小民秽污三宝雷神击死

  建昌府南门外一小民。

姓王。

素行不孝。

乙巳七月某日买牛肉。

就净土寺僧锅烹煮。

王人为小儿手刮丝瓜。

小儿忽见一绯衣妇人。

项负一大镜入户。

以手指王人。

王人即跪下。

旋见一雷神以椎击之。

大火一喷。

随出外发声。

王人身面俱黑立死。

背有字一行。

人不能识。

  罢翁曰。余是秋适在建昌景云寺。去净土寺不一箭。余侍者无不往观。城内外皆知。食牛为罪。余乘机为严玉环提台言之。立禁宰牛。

  甬城人以秽触塔庙立遭奇祸

  天峰塔在宁波城中。

某年九月数俗子携酒肉欢呼其上。

一人即於塔户溲溺。

时秋空正朗。

忽霹雳击其人堕塔死。

杯盘壶斝星飞。

余人尽掷之塔下。

塔随回禄。

今复修整。

又四明尊者法智大师塔在延庆寺。

众举子较艺寺中。

一生就塔遗溺。

旁有骇者曰。

塔灵不可秽。

生曰。

僧去数百年。

遗骨既朽。

何灵之有。

溺竟。

突发狂悸。

引刀自杀。

同伴掖之登舟。

复没水死。

  罢翁曰。钱希声州侯昆仲述。

  陈祥屠狗怙恶不惨现身招报

  余州中门人钱登九。

一仆名陈祥。

日入内充役。

暗地屠狗。

余朝夕苦口切劝。

卒不改业。

一日食新河豚。

毒发痛闷欲死。

医人劝食粪浆可救。

陈祥蛇行至厕边。

大啖粪。

卒不治。

作狗声哀叫而死。

  熊季纳以精虔护法刻期获嗣

  南康下建昌熊士龙。

字季纳。

给谏青屿公讳德阳季子也。

世护云居祖席。

会屿翁欲请颛愚大师住云居。

命子料理。

季纳以身任常住精诚备至。

为辨什物。

费五百缗。

适家中怀妊。

颛师曰。

公如此护法。

佛祖定与男嗣。

季纳立约曰。

若因护法显灵。

须是腊八日生子。

初七初九皆不算也。

子向玉果腊八生。

不爽毫发。

  罢翁曰。余住云居十载。季纳又始终护法。余迁黄梅四祖三载。公方捐馆。赤心为法门。万中难得矣。惜哉。

  顾秀才化鹤回生寻访得实

  崇祯丙子科无锡顾秀才。

因乡试寓长干报恩寺僧舍。

偶昼寝。

忽梦作白鹤飞翔空中。

心甚快乐。

飞至雨花台畔。

见一人家堂房严丽。

扁对精雅。

一一悉记。

飞入内殿。

见数女人拥一妇分娩。

鹤忽眼花。

遂堕盆中。

合家称庆。

鹤惊念曰。

吾本来乡试。

若为人后。

吾必死矣。

乃绝叫而醒。

则僮仆围哭久矣。

次日秀才录扁对。

命仆寻访。

一一俨在。

乃中年无子一富翁也。

翁闻悲怆。

到寺识认厚馈秀才曰。

因老身薄福。

招不起相公耳。

痛哭而去。

  罢翁曰。余亦在南中预试。见闻叹诧。

  黄封翁以行善感大士送子着大名节

  嘉定黄韫生。

父中年艰于得子。

力行善事。

勤诵白衣经。

忽梦大士抱一孩儿送曰。

念汝勤苦诵经行善。

寻得一绝好秀才与汝。

须善养之。

初名金耀。

为名士。

次改淳耀。

中癸未进士。

乙酉感愤世变。

乃与弟伟公同缢于北门外佛殿中。

  罢翁曰。

昔余於试地。

频频见韫生。

真金玉君子。

后成名进士。

而大士只曰好秀才。

古曰秀才价以天下为己任。

如韫生者。

才品高出。

节忠凛然。

真好秀才也。

  吴霞舟以尽节焚身神升天

  吴锺峦。

字峦穉。

号霞舟。

毗陵人。

素为名宿。

六十余成进士。

初任长兴令。

累迁至粤西司臬。

申酉间因经国变。

遁至周山。

輙自念曰。

吾门人李仲达。

同窗马素修。

皆死节。

今年垂八十。

倘一旦病殁。

不几负二人乎。

吾当寻一死所。

明白乾净。

以见知己。

时公在周山城内。

寓文庙中。

先聚薪为龛。

中设高座。

闻城陷即抱圣牌登龛。

坐命仆纵火。

顷刻而尽。

未几降乩于毗陵张澹如家。

言焚身后神明上升。

为玉霄宫青衣使者。

作诗数首在世。

有八十焚身总为君。

念及至今犹涕泪之句。

  罢翁曰。余丙午八月从曹溪回。至虔州与公季子公及同寓东溪寺。备见纪实刻木。

  史封翁以久远斋僧感子大魁

  状元史大成。

号立庵。

前生为宁波某寺僧。

号大成。

为寺收盏饭。

接众饭桶若浅。

必至史家取满回寺。

以此为常。

不记年载。

史封翁素积德。

蓄一巨碗盛饭供佛。

后用作盏饭已五世矣。

一日忽见大成僧入户。

索之无迹。

遂诞立庵。

即名大成。

持胎斋。

虽中大魁。

戒行如故。

前生一僧为道友。

尚相携作伴。

  罢翁曰。往余在洪都石亭寺见公诗云。长斋不苦食无鱼。入胎隔阴真性不迷。道骨禅心异熟如旧。真验在目前也。

  杨君以错口救人致家温富

  苏州石湖民。

姓杨。

初以赤贫为穿窬。

知一老媪薄有所蓄。

黑夜穿墙入房。

见媪灯下操纺。

乃匿床后伺之。

忽见一青面鬼数以圈套其顶。

媪即停纺叹曰。

何苦为人。

不如吊死。

遂起身寻绳穿梁作圈。

登机子上吊。

鬼推倒机子。

以双手掣坠其足。

盗狂骇。

忘己是盗。

大声高叫曰。

速救人。

媪有三子齐排闼入。

仓忙解救。

母得不死。

叩首谢盗曰。

恩人恩人。

然如此黑夜。

君何自来乎。

盗闻言猛醒曰。

阿呀阿呀。

我实是反人也。

因贫极为小盗。

希图活命。

适见青面鬼害汝令堂。

不觉绝叫。

乞赦我罪。

放我去足矣。

三子曰。

汝救我母命。

是大恩人。

必图报恩。

乃留宿欵待。

天明以十金赠之。

劝做好人。

盗感悟改行。

以金作本。

经理贸易。

致家千金。

石湖称小殷户焉。

  罢翁曰。此明末年事也。石湖僧俗屡述甚悉。

  吴生遇仙爱命蹉过奇缘

  金阊吴生。

笃信吕祖。

日往神仙庙礼拜。

冀得一见。

戊午四月十三夕。

梦神告曰。

明日祖诞。

冠紫阳巾。

披蓝[金*怀]道服者。

吕祖也。

子勿蹉过。

吴生早往候。

果然。

乃叩首恳苦求度。

祖初坚拒。

最后引至城头。

令闭目。

左手张伞。

右手持祖衣袖。

立即腾空。

少顷间涛声汹涌。

张目偷视。

似在大海面浮空飞渡。

吕祖曰。

汝果欲求仙乎。

可跳入水。

生犹豫。

祖曰原来是俗骨。

蓦颈一椎而堕。

乃在洞庭湖滩上。

生乞丐三月方达吴门。

  罢翁曰。

求仙求佛皆用第一念为之。

稍一踌躇必然退缩。

二祖立雪断臂。

静霭法师因唐武灭教。

抉肠挂树稍。

落第二念能为此乎。

吴生求仙。

遇而不遇。

非第二念为害哉。

友生孟和居士亲见而说。

  瞽者以害心劫杀己命立殒

  饶州鄱阳县路口一井亭。

旁有一荒坟。

庚子六月一商进亭饮水。

见一算命瞽者与引路童子在内。

遂令一推算。

算讫。

商开挂箱取银相酬。

连解几包并无碎者。

乃取一指顶大者酬之。

商去不数十步。

瞽问童子曰。

吾一生算命从未得此块大银。

此人箱中有多少银耶。

童子曰。

连开几包。

皆整锭。

其银正多耳。

瞽遂绝叫商人云。

来来。

吾揣骨相如神。

更为汝一相。

商返至亭。

瞽者即为遍身揣摸。

啧啧赞美。

渐揣至喉颈。

蓦以双手紧摵。

抵死不放。

商立刻气绝。

乃与童子拖掷荒坟丛中。

而正欲攫挂箱去。

忽军兵一队亦下马入亭饮水。

一兵见草路有痕疾。

往一探。

见一死尸通身火热。

高叫云。

此荒僻处。

更无别人。

必瞽者二人谋死。

乃拔刀迫胁童子曰。

汝为甚谋财害命乎。

童子惊悸。

指瞽者曰。

是他所害。

非我也。

众兵遂乱砍瞽人。

立剁作肉泥。

取箱去。

押童子到府。

亦仆死。

  罢翁曰。

算命非杀人之术。

瞽者本无杀人之心。

一闻多金。

杀机遂动。

杀机一动。

遂即灭身。

可知人生世间生于善。

死于恶。

生与死存乎机。

周子曰。

诚无为。

机善恶。

机之可畏一至於此。

可不慎哉。

余法嗣九屏鹏子住鄱湖亲见。

来云居说。

  吴道媪以虔诵金刚坐化显异

  媪吴氏。

济宁人。

随夫唐某至松江。

初性极刚暴。

独好佛。

年四十三归依冰铠禅师。

遂持长斋。

昼夜持诵金刚经。

不出小楼者六载。

至四十九。

忽告人曰。

吾某日去矣。

经云。

金刚不坏身。

吾去后可留身三年。

若果不坏。

经方灵验。

遂说偈曰。

风卷云雾散。

明月碧团圆。

了然无挂碍。

池内现金莲。

遂命削发趺坐而逝。

越三年启龛。

果不坏。

顶发长半寸。

提督梁公遂为漆身。

建庵供奉。

额曰坐化。

今在府学宫侧。

晦叟亲见为作诗表之。

诗曰。

猛诵金经止六春。

心如铁石遂成真。

王公难买纯刚骨。

共室徧留不坏身。

端坐归西征定力。

临行说偈度迷津。

龛中顶发惊重长。

愧杀须眉醉梦人。

  方氏以虔诚礼诵尽室生还

  桐城方氏以事获谴。

至宁固塔。

阖门虔恳归命佛天。

朝则持准提诵金刚。

暮则礼斗姆祈保生还。

一夕礼斗次。

灯已黑。

礼拜起。

灯忽自明。

又一深夜。

室中忽发异香。

主者急呼。

阖眷皆跪祝曰。

此俱望生还者。

若得满愿。

再求赐香。

言讫异香复发。

三祝之三应。

旋蒙 恩释。

果得生还。

  罢翁曰。余与方与三兄素称莫逆。癸卯在黄州口述。今辛亥复唔湖上。属余书事编入。一门精诚感应至此。凿凿不诬。

  许子位以前生捡字得中高科

  余友许自俊。

字子位。

嘉定籍。

癸卯同在黄州。

谓余曰。

弟前生乃天界寺捡字纸僧也。

余问何据。

许曰。

闱中梦身是僧号。

房前置一筐篮一竹夹。

傍见回邑友吴靖光。

字顺祯。

亦僧服前。

悬一腐袋。

自言前生在某寺打腐供众也。

取其卷揭开。

内有字二行云。

吴某欠许某米一石三斗。

银一千两。

登贤书后。

二事皆验。

子位庚戌榜中。

会魁第六。

  罢翁曰。

其公苦行供众。

报得富贵子位。

尊重圣教。

家虽贫。

才名冠世。

老中巍科。

造物报施不爽如此。

宋王公一生捡字纸。

以香汤洗沐焚[疗-(日/小)+土]其灰。

生子王曾。

中三元。

见之文昌敬字纸文。

无论僧俗依此行持。

的不亏人也。

  董七以虚秤取利家财暗耗

  余杭县玉霄宫一道士。

每日对龙潭诵度人经。

忽一龙神现身曰。

老师诵经极妙。

只弟子一家坐立不安。

请至殿上诵。

吾当为日供乳二斤。

自后供养者十载。

忽数日不供。

道士依旧对潭诵经。

龙神复现。

道士问。

何以近日不供乳。

龙神曰。

此乳原非吾宫中所有。

因部民董七以十四两秤卖乳。

吾得抽其羡。

余供养老师。

数日前董七已死。

今其父管店。

用十六两准秤。

吾不能复抽。

故不来供。

非敢失信也。

道士大感叹。

  罢翁曰。今市廛中人皆知大秤小斗。曲心取利。自谓得计。至暗中被骨神消耗。则无人知也。此明末事。出余杭邑志。附录醒世。

  费隐老和尚逝后茶毗现多舍利

  费隐和尚。

法嗣天童密老人。

历主金粟.天童.径山诸大剎。

严行正令。

号海内大宗匠。

晚住石门福严。

莅众勤苦。

精严禅诵。

后临迁化。

嘱累细大等事。

皆从脱洒。

嘱付毕。

端然坐逝。

茶毗顶骨牙齿不坏。

通身舍利累累几至千颗。

巨者竟如大菽。

有后来者至火场。

哀恳续得者无算。

建塔闽之黄檗山及金粟兴阳诸处。

  罢翁曰。

余在汉口独冠和尚处见十四颗。

后到南安狮弦和尚处复见十五颗。

又在南雄李砍刀道人家见六颗。

以水浮之皆行水面。

合为一处。

盖皆师道力坚确知致也。

  曹溪原直禅师以悟道精修末后现瑞

  原直和尚。

讳全赋。

法嗣灵岩继老人。

出世楚之九峰。

继迁华林华药.南岳福严。

后住曹溪一载。

复至粤西行化。

归住德山。

临迁化。

命以水一盂。

刀一柄。

以刀投水中。

端然坐逝。

荼毗火光上现金身佛像。

道俗翕然。

称为周金刚再来也。

  罢翁曰。原直兄虽主宗门。旦暮勤苦持诵。日中一食。盖余弟兄中最有行业者。率之临行超卓。火中现像。孰谓修行无灵验哉。

  天白大德以持诵法华终闻天乐

  天白。

讳性纯。

从云居禀戒后。

过午不食。

昼夜行持。

居燕坊福城庵。

每日师徒伺候行脚僧。

接归如法供养。

次背诵法华。

每日一部。

虽行路不癈。

如是者数载。

后临迁化。

一家及客僧俱闻天乐鸣空。

徒心镜进白。

师曰。

吾一生真实修行。

不可传此。

反成虚妄。

端坐而逝。

火化得坚固一盂(坚固之下疑脱舍利之字)。

  罢翁曰。此余住云居头坛戒子也。其行业最真实。故末后光明大显奇特。今塔在庵侧。余为作塔铭。

  新戒以攒单未完韦天示应

  福严费老人会下一戒子。

禀戒时欠攒单银五钱四。

四载未还。

老人迁化后。

戒子梦韦驮尊天命还此银。

且曰。

本虽五钱。

以利算应二两矣。

戒子曰。

和尚已去世。

将还谁乎。

韦天曰。

和尚已过。

可送至灵隐。

完此公案。

僧觉后。

遂将银亲至灵隐。

自陈颠末。

奉供先老人。

老人鸣鼓白众。

令众谨慎因果曰。

此间修造钱粮。

出入甚广。

故韦天以此示教诫也。

  罢翁曰。此丙午年事也。灵楫师初述询之。合院众论皆同。

  王仆以前世行善竟免鬼录

  昆山王焘。

字延符。

戊午孝廉选楚中。

随州知州。

因流寇大至。

度势不支。

乃死节州堂。

随身一仆踰城逃难。

虑大兵过夜。

匿城下乱尸中。

夜半忽见绯衣判官偕数鬼吏张灯至。

点死尸。

一一唱名登簿。

鬼吏报王仆名。

判官曰。

此人前生曾积善。

阳寿未尽。

尚得还乡。

何得亦死於此乎。

竟不登簿。

鬼吏去。

仆复走。

因贫病不能便抵昆。

其妻在家。

初誓坚守。

后因绝耗。

亲属劝之改嫁。

人众临门已登轿矣。

前仆忽到。

相与咤散迎众。

复得完聚焉。

  罢翁曰。延符先生。余砚友诸千如岳父也。仆归家述鬼判点名事。闻者毛骨凛冽。

  允修以恶性驱妻终受蛇报

  太仓潮音庵僧允修。

三际瞽法师之徒也。

在家性恶。

好殴妻。

妻临死立誓曰。

我死必为蛇报汝。

允修尝举以语人。

且曰。

今为僧年久。

离乡又远。

冤必解矣。

一夕法师手摸一蛇。

呼众驱出。

勿伤他。

允修卧榻。

恰在法师单后。

次夜半灯火犹在。

允修绝叫云。

蛇来也。

众排户视之。

已毙矣。

  罢翁曰。自知有冤对。惟修行追荐。方可解冤。允修但以路远年深谓可幸冤。业报一至。噬脐何及哉。

  蔡公子以灵隐伽蓝显应复得回生

  蔡方炌。

字介明。

昆山蔡忠襄公讳懋德云怡先生季子也。

乙巳年游灵隐。

见境地幽胜。

在伽蓝殿中发愿云。

何时得出家。

在此地修行乎。

归家忽病。

目见众伽蓝神告曰。

汝欲出家。

已寻得天竺山前一姓唐人家。

颇好善。

汝当托生为子。

读书至十八岁便得出家。

言讫负其魂前往。

家人围哭攀留。

蔡君告家人曰。

汝可到灵隐求具德大和尚卜之。

伽蓝若许。

我即可强留矣。

妻某氏星驰到山。

白故先老人。

率众上供持咒哀告伽蓝。

三卜许妻归。

蔡君遂得回生。

  罢翁曰。戊申春蔡君室亲至灵隐。献其夫所着回生记。颠末甚悉。

  江北僧系恋遗财超荐得脱

  泰州一僧号某。

随侍三昧先老人有年。

为某处地藏殿监院。

性颇悭。

不浪用一钱。

迁化后。

每中夜人静。

殿中两禅单僧輙见监院现形。

初为两单僧整鞋。

面似愁苦。

次登上佛坐。

以手摸地藏华冠。

后嬉笑而去。

众白先老人。

老人曰。

此业障必有遗物在华冠内。

故系恋不舍也。

令举梯上探。

果有银八十金。

立命修斋作追荐法事讫。

自此永不复现。

  罢翁曰。先老人屡为显口说。

  王仰泉以改业修行得生净土

  杭城市民王仰泉。

初为宰羊行首。

屠杀无算。

后因病见群羊索命。

心怀怯惧。

遂翻然改业。

长斋事佛。

亲诵金刚经三藏。

晚因禅师启迪。

复昼夜礼拜法华。

年八十一。

先见符使来追。

抗声拒云。

我待佛来才去。

又过五日。

果见大身佛现。

垂手接引。

乃怡然而逝。

见闻莫不感叹。

  罢翁曰。

此所谓带业往生也。

然张善和止临终十念。

而此则积修数十年。

纵有重业如多年暗室被赫日照破矣。

世间造业者比屋皆是。

孰能如此。

君斩截改过。

勇猛修行也哉。

有此榜样。

足征佛言不妄矣。

庚戌五月继贤师说。

  渔船以巧计没人立报抵命

  镇江京口渡一徽商。

附渔船过瓜州。

见网一巨鱼。

遂开箱拣银买放。

中有整银不觉漏泄。

渔翁遂计诱商云。

欲放此鱼须至无网船处。

故之乃扬帆北向。

至无人处。

暴以大网裹商人掷之江中。

网顺流而下。

出没波涛至安汛地处。

其中兵丁忽见大鱼浮空一掷。

竞来摝网。

解出乃人也。

尚未气绝。

向兵丁白其故。

立拘渔翁至将军府。

戮之。

银仍归商人。

  罢翁曰。此即庚戌二月事也。世一.喝岩二公自镇江来。目见口说。

  沈文学以涂抹坛经招报剧苦

  江北沈生。

幼厕黉宫。

恃才妄作。

读书萧寺中。

见六祖坛经。

妄举朱笔涂抹。

回家暴亡。

示梦於父曰。

告以涂抹坛经。

现在地狱。

身带火枷。

苦楚难忍。

父为我到寺读书处寻出坛经。

洗去涂痕。

庶可脱苦。

父悲痛不胜。

入寺搜访。

果见原本。

急洗去旧痕。

并发心重刻一部流通。

为子忏罪。

  罢翁曰。

六祖大师以肉身大士示现曹溪。

所说坛经与金经无异。

沈生涂抹何其妄哉。

幸父重刊印行流通。

不惟脱苦。

定超生善趣矣。

古曰。

因地而倒还从地起。

岂不然乎。

有数禅客见重刻本向余说。

  支庠友以误伤人命禄籍顿消

  嘉善庠友支某。

向负才名。

己酉夏赴嘉兴科试。

白日见一鬼入腹中。

遂仆地发北音索命。

家僮急具舟载回。

请幽澜寺主人西莲师问曰。

汝何方邪鬼。

敢缠搅支相公耶。

鬼高声答曰。

吾非邪鬼。

因有宿仇因缘已至。

故来索报。

莲师诘其故。

鬼云。

吾於明初在徐中山部下为副将。

姓洪。

名洙。

主将姚君见吾妻汪氏色美。

怀贪婪恶意。

会某处贼叛。

姚以老弱兵七百人命余征讨。

余力不支。

余军覆没。

姚收余妻。

妻缢死。

余衔此深仇。

累世图报。

奈姚君末路悔恨修行。

次转生为高僧。

次为大词林。

三世复为戒行僧。

四世为大富人好施。

予皆不能报。

今第五世。

当酉戌连捷。

某年以舞弄刀笔致伤余杭县鬻茶客四人。

冥府已削去禄籍。

故吾得来索命耳。

西莲师闻其言有序。

遂开示曰。

君言凿凿。

定属不诬。

但吾佛教中有上妙经忏。

可以为君解冤释结。

超生善逝。

何苦止图报复雪一时之忿乎。

鬼戄然曰。

若得如此甚善。

但恐虚诳不实。

如果起道场。

吾即离支公到中堂礼佛矣。

因征西莲师立券焚化。

遂为起建法筵。

支公霍然而醒。

数日后复仆地发北音。

乃复请西莲师责让曰。

君以超荐远去。

何故复来。

鬼曰。

吾承佛力已得超生。

断无反覆。

今将来索命者乃鬻茶客四人。

非我也。

恐师疑我无信。

故来奉报耳。

言毕遂去。

次支公病发。

不信宿暴卒。

  罢翁曰。余辛亥秋持钵嘉善寓幽澜寺二旬余。西莲师为余述甚详。此因果最确。家谕户晓。无不知者。故诠次附录。隐其名表。

  现果随录卷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