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报记辑书

续藏经 冥报记辑书

 日本 佐佐木宪德辑

  冥报记辑书目录

卷第一 #

  晋居士周闵(三宝感应录卷中)  晋王范妾(广记一百二十九)  宋沙门僧规(珠林八十三)  宋司马文宣(珠林六 广记三百二十五)  宋王胡

(珠林六 广记三百二十二)  宋李旦(珠林六 广记三百八十二)  宋郑鲜之(珠林六)  隋宝室寺法藏(珠林十八)  隋释慧云(珠林九十七)

卷第二 #

  隋皇甫兄弟(珠林七十四)  隋赵文若(珠林九十四)  唐柳捡(珠林十八)  唐谢弘敞妻许氏(珠林九十四 广记三百八十六)  唐赵文信(珠

林十八)  唐刘弼(珠林十八)  唐李寿(珠林六十四 广记一百三十二)  唐贾道羡(珠林十八)  唐方山开(珠林六十四 广记一百三十二)

卷第三 拾遗 #

  隋耿伏生(珠林五十七)  唐贺悦(珠林七十三 广记一百三十二)  唐任义方(珠林三十六 广记三百八十二)  唐姜滕生(珠林七十九 广记一

百十六作胜生)  唐王千石(珠林四十九)  唐邢文宗(珠林七十 广记一百二十一)  唐杜通达(珠林七十 广记一百二十一)  唐陆孝政(珠林七

十三 广记一百三十二)  唐咸阳妇人梁氏(珠林七十六 广记三百八十六)  唐傅奕(珠林七十九 广记一百十六引作地苦记)  唐兖州人(珠林二十

八 广记二百九十七)

卷第四 #

  唐李知礼(珠林六十四 广记一百三十二)  唐薛孤训(珠林九十五 广记一百十六误作冥祥)  唐陆怀素(珠林十八 广记一百二)  唐杨师操(

珠林七十六 广记三百八十二误作冥祥记)  唐顿丘李氏(珠林九十四 广记一百九)  唐巂州县令(广记一百十六误作冥祥记)  唐徐王任(珠林六十

四)  唐僧义孚(广记一百十六)

卷第五 #

  唐李义琰(珠林七十三 广记一百二十七)  唐清禅寺金像(珠林十四)  唐李思一(珠林九十一)  唐杜智楷(珠林四十六 广记一百十一)  

唐齐士望(珠林七十三 广记三百八十二)  唐刘善经(珠林二十六)  唐卢元礼(珠林六十四)  唐僧玄高(珠林二十六)  唐裴则男(珠林九十七

 广记三百八十二)  唐石壁寺僧(珠林五十 广记一百九)  唐阳武妇女朱氏(珠林五十七)

卷第六 #

  唐路伯达(珠林五十七)  唐韦知十(珠林九十四 广记九十九)  唐王怀智(珠林三十三)  唐夏候均(珠林八十九)  唐王会师(珠林五十二

)  唐刘摩儿(珠林六十四 广记一百三十二)  唐馆陶主簿周(珠林七十四 广记一百二十七)  唐李虔观(珠林十八)  唐信都元方(珠林七十二

)  唐封元则(珠林七十三)

卷第七 #

  唐李信(珠林五十二 广记一百三十四)  唐孙寿(珠林十八 广记一百三)  唐童子寺佛像(珠林十四)  唐尼修行(附)任五娘(珠林九十四 

广记一百三)  唐姚明解(珠林七十九)  唐谢氏(珠林九十四)  唐济阴县经验(珠林十八)  唐渔阳县佛像(珠林十四)  唐倪氏妻皇甫氏(珠

林六十二)  唐司马乔卿(珠林十八 广记一百三)

  冥报记辑书目次(终)

  

  冥报记辑书卷第一

  晋周闵 #

  江南人也。

晋护军将军。

世奉法。

苏峻之乱。

都邑人士。

皆东西被迁。

闻家有大品。

以半幅八丈素。

反覆书之。

又有余经数台。

大品亦杂在其中。

既当避难行。

不能得尽持去。

尤诸大品。

不知在何台中。

仓卒应去。

不展寻橡。

徘徊叹咤。

不觉大品忽自出外。

闵惊喜持去。

周氏遂世宝之。

今云。

尚在一说云。

周嵩妇胡母。

有素书大品。

素广五寸。

而大品一部书在矣。

  晋富阳县令王范妾桃英

  殊有姿色。

遂与阁下丁丰史华期二人奸通。

范当出行不还。

帐内督孙元弼。

闻丁丰户中有环佩声觇视。

见桃英与同被而卧。

元弼扣户叱之。

桃英即起揽裙理鬓。

蹑履还内。

元弼又见华期带佩桃英麝香。

二人惧元弼告之。

乃共谤元弼与桃英有私。

范不辩察。

遂杀元弼。

有陈超者。

当时在座。

劝成元弼罪。

后范代还。

超亦出都看范。

行至赤亭山下。

值雷雨。

日暮。

忽然有人。

扶超腋径曳将去八荒泽中。

雷光照见。

一鬼面甚青黑。

眼无睛子。

曰吾孙元弼也。

诉怨皇天。

早见申理。

连时候汝。

乃今相遇。

超叩头流血。

鬼曰。

王范既为事主。

当先杀之。

贾景伯孙文度。

在泰山玄堂下。

共定死生名录。

桃英魂魄。

亦取在女青亭。

至天明。

失鬼所在。

超至杨都。

诣范未敢谢之。

便见鬼从外来径入范帐。

至夜范始眠。

忽然大魇。

连呼不醒。

家人牵青牛临范上。

并加桃人左索。

向明小苏。

十数日而死。

妾亦暴亡。

超乃逃走长千寺。

易性名为何规。

后五年。

二月三日。

临水酒酣。

超云。

今当不复畏此鬼也。

低头便见鬼影已在水中。

以手搏超鼻。

血大出。

可一升许。

数日而死。

  宋沙门僧规者 #

  武当寺僧也。

时京兆张瑜。

于此县常请僧规在家供养。

永初元年十二月五日。

无痾忽暴死。

二日而苏愈。

自说云。

五日夜二更中。

闻门衖间哓哓有声。

须臾见有五人炳炬火执信幡径来入屋。

叱喝僧规。

规因顿卧怳然。

五人便以赤绳缚将去。

行至一山都无草木。

土色坚黑有类石铁。

山侧左右白骨填积。

山数十里至三岐路。

有一人甚长壮。

被铠执杖。

问曰。

五人有几人来。

答正一人耳。

五人又将规入一道中。

俄至一城。

外有屋数十。

筑壤为之。

屋前有立木。

长十余丈。

上有铁梁。

形如楔槔。

左右有匮贮土。

土有品数。

或有十斛形。

亦如五升大者。

有一人衣帻并。

赤。

语规曰。

汝生世时有何罪福。

依实说之。

勿妄言也。

规惶悑未答。

赤衣人如局吏云。

可开簿检其罪福也。

有顷吏至长木下。

提一匮土悬铁梁上称之。

如觉低仰。

吏谓规曰。

此称量罪福之秤也。

汝福少罪多。

应先受罚。

俄有一人衣冠长者。

谓规曰。

汝沙门也。

何不念佛。

我闻悔过可度八难。

规於是一心称佛。

衣冠人谓吏曰。

可更为此人称之。

既是佛弟子。

幸可度脱。

吏乃复上匮称之。

秤乃正平。

既而将规至监官前辩之。

监官执笔观簿迟疑久之。

又有一人朱衣玄冠佩印绶执玉版。

来曰。

算簿上未有此人名也。

监官愕然。

命右右收录云。

须臾见反缚向五人来。

监官曰。

杀鬼何以滥将人来。

乃鞭之。

少顷有使者。

称天帝唤道人来。

既至帝宫经见践历。

略皆金宝。

精光晃昱。

不得凝视。

帝左右朱衣宝冠饰以华珍。

帝曰。

汝是沙门。

何不勤业。

而为小鬼横收捕也。

规稽首诸佛祈思请福。

帝曰。

汝命未尽。

今当还生。

宜勤精进。

勿屡游白衣家。

杀鬼取人亦多枉滥。

如汝比也。

规曰。

横滥之厄。

当以何方而济免之。

帝曰。

广设福业最为善也。

若不办尔可作八关斋。

生免横祸死离地狱。

亦其次也。

语毕遣规去。

行还未久。

见一精舍。

大有沙门。

见武当寺主白法师弟子慧进皆在焉。

居宇宏整资待自然。

规请欲居之。

有一沙门曰。

此是福地非君所得处也。

使者将规还至瑜家而去。

何澹之。

东海人。

宋大司农。

不信经法多行残害。

永初中得病见一鬼。

形甚长壮牛头人身。

手执铁叉昼夜守之。

忧悑屏营。

使道家作章符印录。

备诸禳绝而犹见如故。

相识沙门慧义。

闻其病往候之。

澹为说所见。

慧义曰。

此是牛头阿旁也。

罪福不昧唯人所招。

君能转心向法。

则此鬼自消。

澹之迷俍不革。

顷之遂死(〔右一〕验出冥祥记)。

  宋司马文宣 #

  河内人也。

颇信法。

元嘉九年丁母难弟丧。

月望旦忽见其弟。

身形於灵座上不异平日。

回遑叹嗟讽求饮食。

文乃试与言曰。

汝平生时修行十善。

若如经言应得生天。

若在人道。

何故乃生此鬼中耶。

说吟俯仰默然无对。

文宣即夕梦见其弟。

云生所修善。

蒙报生天。

旦灵床之鬼是魔魁耳。

非其身也。

恐兄疑怪。

故诣以白兄。

文宣明旦请僧转首楞严经。

令人扑系之。

鬼乃逃入床下。

又走户外。

形稍丑恶举家骇惧詈叱遣之。

鬼云。

饿乞食耳。

积日乃去。

顷之母灵床头有一鬼。

肤体赤色身甚长壮。

文宣长息。

孝祖与言往反。

答对周悉。

初虽恐惧末稍安习之。

鬼亦转相附狎。

居处出入殆同家人。

於时京师传相报告。

往来观者门巷迭迹。

时南林寺有僧。

与灵味寺僧含沙门。

与鬼言论亦甚欵曲。

鬼云。

昔世尝为尊贵以犯众恶。

受报未竟果此鬼身。

去寅年有四百部鬼。

大行疾疠。

所应锺灾者。

不忓道人耳。

而犯横极众多滥福善。

故使我来监察之也。

僧以食与之。

鬼曰。

我自有粮不得进此食也。

含曰。

鬼多知我生。

何来何因作道人。

答曰。

人中来。

出家因缘本誓愿也。

问诸存亡生死所趣。

略皆答对。

具有灵验。

条次繁多。

故不曲载。

含曰。

人鬼道殊。

汝既不求食何为久留。

鬼曰。

此间有一女子应在收捕。

而奉戒精勤。

故难可得。

比日稽留用此故也。

藉乱主人有愧不少。

自此已后不甚见形。

后往视者但闻语耳。

时元嘉十年也。

至三月二十八日语文宣云。

暂来寄住。

而汝倾家营福。

见畏如此那得久留。

孝祖云。

听汝寄住。

何故据人先亡灵筵耶。

答曰。

汝家亡者。

各有所属。

此座空设。

故权寄耳。

於是辞去。

  宋王胡者 #

  长安人也。

叔死数载。

元嘉二十三年忽见形。

还家责胡。

以修谨有阙家事不理。

罚胡五杖。

傍人及邻里并闻其语及杖声。

又见杖瘢迹。

而不睹其形。

唯胡犹得亲接。

叔谓胡曰。

吾不应死。

神道须吾算诸鬼录。

今大从吏兵。

恐惊损墟里。

故不将进耳。

胡亦大见众鬼纷闹若村外。

俄然叔辞去曰。

吾来年七月七日当复暂还。

欲将汝行游历幽途使知罪福之报也。

不须费设。

若意不已止可荼来耳。

至斯果还。

语胡家人云。

吾今将胡游观毕。

当使还不足忧也。

胡即顿卧床上泯然如尽。

叔於是将胡。

徧观群山。

备睹鬼怪。

未至嵩高山。

诸鬼过胡。

并有馔设。

余施味不异世中。

唯姜甚脆美。

胡欲怀将还。

左右人笑胡云。

止可此食。

不得将还也。

胡末见一处。

屋宇华旷帐筵精整。

有二少僧居焉。

胡造之。

二僧为设杂果槟榔等。

胡游历久之。

备见罪福苦乐之报。

乃辞归。

叔谓胡曰。

汝既已知善之可修。

何宜在家。

白足阿练。

戒行精高可师事也。

长安道人足白。

故时人谓为白足阿练也。

甚为魏虏所敬。

虏主事为师。

胡既奉此练。

於其寺中。

遂见嵩山上年少僧者游学众中。

胡大惊与叙乖阔。

问何时来。

二僧答云。

贫道本住此寺。

往日不忆与君相识。

胡复说嵩高之遇。

此僧云。

君谬耳。

岂有此耶。

至明日二僧无何而去。

胡乃具告诸沙门叙说往日嵩山所见。

众咸惊怪。

即追求二僧不知所在。

乃悟其神人焉。

元嘉末。

有长安僧释昙爽。

来游江南。

具说如此也。

  宋李旦 #

  字世则。

广陵人也。

以孝谨质素。

着称乡里。

元嘉三年正月十四日暴死。

心下不冷。

七日而苏。

唅以饮粥。

宿昔复常云。

有一人。

持信幡来至床头称。

府君教唤。

旦便随去。

直北向行。

道甚平净。

既至城阁高丽似今宫阙。

遣传教慰劳问呼。

旦可前至。

大厅事上见有三十人。

单衣青帻列坐森然。

一人东坐披袍隐机。

左右侍卫可有百余。

视旦而语坐人云。

当示以诸狱令世知也。

且闻言已。

举头四视。

都失向处。

乃是地狱中。

见群罪人受诸苦报。

呻吟号呼不可忍视。

寻有传教称。

府君信君可还去。

当更相迎。

因此而还。

至六年正月复死。

七日又活。

述所见事较略如先。

或有罪囚寄语报家道。

生时犯罪使为作福。

稍说姓字亲识乡伍。

旦依言寻求皆得之。

又云。

甲申年当行疾疠杀诸恶人。

佛家弟子作八关斋。

戒修心善行可得免也。

旦本作道家祭酒。

即欲弃录本法。

道民谏制。

故遂两事。

而常劝化作八关斋。

  宋尚书仆射荥阳郑鲜之

  元嘉四年从大驾巡京。

至都夕暴亡。

乃灵语着人曰。

吾寿命久尽早应过世。

赖比岁来敬信佛法放生布施。

以此功德延驻数年耳。

夫幽显报应有若影响。

宜放落俗务崇心大教。

于时胜贵多皆闻云。

  隋鄜州宝室寺沙门法藏

  戒行清淳为性质直。

至隋开皇十三年。

於洛交县韦川城造寺一所。

佛殿精妙僧房华丽。

灵像幡华并皆修满。

至大业五年。

奉勑融并寺塔送州大寺。

有破坏者。

藏师并更修补造堂安置。

兼造一切经。

已写八百卷。

恐本州无好手纸笔。

故就京城旧月爱寺写。

至武德二年闰二月。

内身患二十余日。

乃见一人身着青衣好服在高阁上。

手把经卷告法藏云。

汝立身已来虽大造功德悉皆精妙。

唯有少分互用三宝物。

得罪无量。

我今把者即是金刚般若。

汝能自造一卷。

令汝所用三宝之物得罪悉灭。

藏师于时应声即答言。

造藏师虽写余经未写金刚般若。

但愿病差不敢违命。

既能觉悟。

弟子更无余物。

唯有三衣瓶钵偏袒祇支等。

皆悉舍付大德及诸弟子。

并造般若。

得一百卷。

未经三五日。

临欲舍命具见阿弥陀佛来迎。

由经威力得生西方不入三涂。

  隋东川释慧云 #

  范阳人。

十二出家。

游听为务。

年至十八。

乘驴止于叔家。

叔睹其驴快。

将规害之。

适持刀往。

见东墙下有黄衣人。

扬拳逆叱曰。

此道人方为通法大上。

何忍欲害。

叔惧告妇。

妇曰。

君心无刚。

眼华所致耳。

闻已复往。

又见西墙下黄衣人云。

勿杀道人。

若杀大祸交及。

叔悑乃止。

明旦辞往姊家。

叔又持刀送之。

告云曰。

此路幽险故送师度难。

云在前行。

正在深阻。

叔在其后挥刃欲斫。

忽见姊夫在傍。

遂得免害。

云都不知。

云后学问名德高远。

至开皇年中。

领徒五百来过叔家。

见阐化深惭昔衅。

乃奉绢十疋。

夫妻发露。

云始知之。

乃为说法永断毒心。

常以此事每诫门人曰。

吾昔不乘好物何事累人。

自预学徒闻皆俭素。

大有声誉。

不测终年。

  冥报记辑书卷第一

  冥报记辑书卷第二

  隋大业八年。

宜州城东南四十余里有一家。

姓皇甫。

居家兄弟四人。

大兄小弟并皆勤事生业仁慈忠孝。

其第二弟名迁。

交游恶友不事生活。

於后一时母在堂内。

取六十钱欲令市买。

且置床上。

母向舍后。

其迁从外来入堂。

左右顾视不见人。

便偷钱将出私用。

母还觅钱不得。

不知儿将去。

遂勘合家。

良贱并云不得。

母恨不清合家。

遂鞭打大小。

大小皆怨。

至后年迁亡。

托胎家内母猪腹中。

经由三五月产一豚子。

年至两岁。

八月社至。

须钱卖远村社家得钱六百文。

社官将去。

至於初夜。

遂警觉合家大小。

先以鼻触妇。

妇眠梦云。

我是汝夫。

为取婆六十钱。

枉及合家唐受拷楚。

令我作猪。

今来偿债。

今将卖与社家。

社家缚我欲杀。

汝是我妇。

何忍不语男女赎我。

妇初一梦。

忽寤心惊。

仍未信之。

复眠还梦如是。

猪复以鼻触妇。

妇惊着衣向堂报姑。

姑已起坐。

还梦同新妇。

儿女亦同梦见一夜装束令儿及将迁兄。

并持钱一千二百。

母报儿云。

社官傥不肯放。

求倍与价。

恐天明将杀。

驰骑急去。

去舍三十余里。

儿既至彼。

不说己亲。

恐辱家门。

但云不须杀。

今欲赎猪。

社官不肯。

吾今祭社时至。

猪不与君。

再三殷勤不放。

兄儿怕急。

恐虑杀之。

私凭一有识解信敬人曾任县令。

具述委曲实情。

后始赎得。

既得猪已驱向野田。

兄语猪云。

汝审是我弟。

汝可急前还家。

儿复语猪。

审是我父。

亦宜自前还家。

猪闻此语驰走在前还舍。

后经多时乡里并知儿女耻愧。

此邻相嫌者并以猪讥骂。

儿女私报猪云。

爷今作业不善受此猪身。

男女出头不得。

爷生平之日。

每共徐贤者交厚。

爷向徐家。

儿女送食。

往彼供爷。

猪闻此语。

沥泪驰走向徐家。

徐家离舍四十余里。

至大业十一年内。

猪徐家卒。

信知业报不简亲疏皎若目前。

岂不慎欤。

长安弘法寺静琳法师。

是迁邻里。

亲见其猪。

法师传向道说之。

  后隋大业中。

雍州长安县有人姓赵名文若。

死经七日。

家人大敛将欲入棺。

乃缩一脚。

家人惧怕不敢入棺。

文若得活。

眷属喜问所由。

文若报云。

当死之时。

见人引向阎罗王所问文若。

汝生存之时作何福业。

文若答王。

受持金刚般若经。

王叹云。

善哉。

此福第一。

汝虽福善。

且将汝示其受罪之处。

令一人引文若。

北行十步至一墙孔。

令文若入孔。

隔壁有人。

引手从孔中捉文若头引出。

极大辛苦。

得度墙外见大地狱。

镬汤苦具罪人受苦。

不可具述。

乃有众多猪羊鸡鱼鹅鸭之属。

竞来从文若债命。

文若云。

吾不食汝身。

何故见逼。

诸畜生等各报云。

汝往日时某年某月某处食我头脚四支。

节节分张。

人各饮啖。

何故讳之。

文若见畜引实不敢拒逆。

唯知一心念佛。

深悔诸罪。

不出余言。

求与诸畜得活之时具修福善报谢诸畜。

见为修福一时放却。

其引使人过将文若至王所。

说见受罪处讫。

王付一碗钉令文若食之。

并用五钉。

钉文若头。

项及以手足。

然后放过。

文若得苏。

具说此事。

然患头痛及以手足。

久后修福痛渐得差。

从尔已来精勤诵持金刚般若。

不敢遗漏寸阴。

但见道俗亲疏。

并劝受持般若。

后因使至一驿厅上。

暂时偃息似如欲睡。

于时梦见一青衣妇女急速而来。

请救乞命。

文若惊寤。

即唤驿长问云。

汝不为吾欲杀生不。

驿长答云。

实为公欲杀一小羊。

文若问云。

其羊作何色。

答云。

是青羖牸羊。

文若报云。

汝急放却。

吾与价直赎取放之。

良由般若威力冥资感应也。

  唐邢州司马柳俭

  隋大业十年任岐州岐阳宫监。

至义宁元年。

为李密来枉被牵引。

在大理寺禁。

俭常诵金刚般若经。

下有两纸未徧。

于时不觉眠。

梦见一婆罗门僧。

报云。

檀越宜早诵经徧。

即应得出。

俭时忽寤。

勤诵不懈。

便经二日。

至日午时忽有勑唤。

令俭释禁。

将向朝堂奉勑放免。

又俭别时夜静房外诵经。

至於三更忽然闻有异香。

俭寻香及问家人。

处处求香来处不得。

然常诵念昼夜无废。

至於终日计得五千余徧。

  唐吴王文学陈郡谢弘敝妻高阳许氏

  武德初年遇患死。

经四日而苏。

说云。

被二三十人拘至地狱。

未见官府即闻唤。

虽不识面似是姑夫沈吉光语音。

许问云。

语声似是沈丈。

何因无头。

南间人呼姑姨夫。

皆为某姓丈也。

吉光即以手提其头。

置於膊上。

而诫许曰。

汝且在此间。

勿向西院。

待吾为汝造请。

即应得出。

遂於语处而住。

更不东西看。

其吉光迁遑似有经纪。

凡经再宿。

吉光始来语许云。

汝今此来。

王欲令汝作其女伎。

傥引见不须道解弦管。

如其不为所悉可引吾为证也。

少间有吏抱案引入。

王果问之。

解弦管不。

许云不解。

复云。

沈吉光具知。

王问吉光。

答云。

不解。

王曰。

宜早放还不须留也。

于时光欲发遣。

即共执案人筹度。

不解其语。

执案人云。

娘子功德力虽强。

然为先有少罪。

随便受却身业俱净。

岂不快哉。

更别引入一大院。

其门极小。

亦大见有人受罪。

许甚惊惧。

乃求於主者曰。

生平修福何罪而至斯耶。

答曰。

娘子曾以不净碗盛食与亲。

须受此罪。

方可得去。

遂以铜汁灌口。

非常苦毒。

比苏时口内皆烂。

光即云。

可於此人处受一本经记取。

将归受持勿怠。

自今已去保年八十有余。

许生曾未诵经。

苏后遂诵得经一卷。

询访人间所未曾有。

今见受持读诵不阙。

其经见在。

文多不载。

苏活之后吉光尚存。

以后二年方始遇害。

凡诸亲属有欲死者。

三年以前并於地下预见。

许之从父弟仁则说之云耳。

  唐遂州人赵文信

  至贞观元年暴死。

三日后还得苏。

即自说云。

初死之日。

被人遮拥驱逐将行。

同伴十人。

并共相随至阎罗王所。

其中见有一僧。

王先唤师。

问云。

师一生已来修何功德。

师答云。

贫道从生已来唯诵金刚般若。

王闻此语。

忽即惊起合掌赞言。

善哉善哉。

师审诵般若。

当得升天出世。

何因错来至此。

王言未讫。

忽有天衣来下引师上天去。

王后唤遂州人前。

汝从生已来修何功德。

其人报王言。

臣一生已来不修佛经。

唯好庾信文章集录。

王言。

其庾信者是大罪人。

现此受苦。

汝见庾信颇曾识不。

其人报云。

虽读渠文章然不识其人。

王即遣人引出庾信令示其人。

乃见一龟。

身一头多。

龟去少时现一人来。

口云。

我是庾信。

为生时好作文章。

妄引佛经杂糅。

俗书诽谤佛法。

谓言不及孔老之教。

今受罪报龟身苦也。

此人活已。

具向亲说。

遂州之地人多好猎采捕虫鱼。

远近闻见者。

共相鉴诫永断煞业。

各发诚心受持般若。

迄今不绝。

  唐贞观元年。

蓬州仪龙县丞刘弼。

前任江南县尉时。

忽有一鸟於弼房前树上鸣。

土人云。

是恶鸟不祥之声。

家逢此鸟煞之不疑。

刘弼闻惧。

思念欲修功德禳之。

不知何福为胜。

夜梦一僧徧赞金刚般若经令读诵百徧。

依命即读。

满至百遍。

忽有大风从东北而来。

拔此鸟树隔舍遥掷巷里。

其拔处坑。

纵广一丈五尺过。

后看其风来处。

小枝大草并随风回靡。

风止还起如故。

知经力不可思议。

  唐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寿

  始以宗室封王。

贞观初罢职归京第。

性好畋猎。

常笼鹰数联。

杀他狗喂鹰。

既而公疾。

见五犬来责命。

公谓之曰。

杀汝者奴。

通达之过。

非我罪也。

犬曰。

通达岂得自在耶。

且我等既不盗汝食自於门首过。

而枉杀我等。

要当相报终不休也。

公谢罪请为追福。

四犬许之。

一白犬不许曰。

我既无罪杀我。

又未死间。

汝以生割我肉。

脔脔苦痛。

吾思此毒。

何有放汝耶。

俄见一人。

为之请於犬者曰。

杀彼於汝无益。

放令为汝追福。

不亦善乎。

犬乃许之。

有顷公苏。

遂患偏风支体不随。

於是为犬追福。

而公疾竟不差除。

延安公窦恽云。

夫人之弟。

为临说之耳。

  唐雒阳贾道羡 #

  博识多闻尤好内典。

贞观五年为青州司户参军事。

为公馆隘窄无处置经。

乃以绳系书案两脚。

仰悬屋上。

置内经六十卷。

坐卧其下习读忘倦。

日久绳烂。

一头遂绝。

案仍俨然不落。

亦不倾动。

如此良久人始接取。

道羡子为隰州司户。

说之云尔。

  唐曹州城武人方山开

  少善弓矢。

尤好畋猎。

以之为业。

所杀无数。

贞观十一年死。

经一宿苏云。

初死之时被二人引去。

行可十余里。

即上一山。

三鬼共引山开登梯而进。

上欲至顶。

忽有一大白鹰。

铁为觜爪。

飞来玃开左颊而去。

又有一黑鹰。

亦铁觜爪。

玃其右肩而去。

及至山顶。

引而厅事。

见一官人。

被服绯衣首冠黑帻。

谓山开曰。

生平有何功德。

可并具言之。

对曰。

立身已来不修功德。

官曰。

可且引向南院观望。

二人即引南行。

至於一城。

非常崄峻。

二人扣城北门数下。

门遂即开。

见其城中赫然总是猛火。

门侧有数个毒蛇。

皆长十余丈。

头大如五斗块。

口中吐火。

如欲射人。

山开恐惧不知所出。

唯知叩头念佛而已。

门即自开。

乃还见官人欲遣受罪。

侍者谏曰。

山开未合即死。

但恐一入此城不可得出。

未若且放令修功德。

官人放之。

令前二人送之。

依其旧道而下。

复有飞鹰欲玃之。

赖此二人援之免脱。

下山遂见一坑。

其中极秽。

逶巡之间遂被二人推入。

须臾即苏爪迹极深。

终身不灭。

山开於后遂舍妻子。

以宅为佛院。

常以读诵为业。

  冥报记辑书卷第二

  冥报记辑书卷第三 拾遗

  隋冀州临黄县东。

有耿伏生者。

其家薄有资产。

隋大业十一年。

伏生母张氏避父。

将绢两匹乞女。

数岁之后母遂终亡。

变作母猪。

在其家生。

复产二肫。

伏生并已食尽。

遂使不产伏生即召屠儿出卖。

未取之间有一客僧。

从生乞食。

即於生家少停。

将一童子入猪圈中游戏。

猪语之言。

我是伏生母。

为於往日避生父眼取绢两匹乞女。

我坐此罪变作母猪。

生得两儿被生食尽。

还债既毕更无所负。

欲召屠儿卖我。

请为报之。

童子具陈向师。

师时怒曰。

汝甚颠狂。

猪那解作此语遂即寝眠。

又经一日。

猪见童子。

又云。

屠儿即来何因不报。

童子重白师主。

又亦不许。

少顷屠儿即来取猪。

猪踰圈走出而向僧前床下。

屠儿逐至僧房。

僧曰。

猪投我来。

今为赎取。

遂出钱三百文赎猪。

后乃窃语伏生曰。

家中曾失绢不。

生报僧云。

父存之日曾失绢两匹。

又问。

姊妹几人。

生又报云。

唯有一姊。

姊与县北公乘家。

僧即具陈童子所说。

伏生闻之悲泣不能自已。

更别加心供养猪母。

凡经数日猪忽自死。

托其女梦云还债既毕得生善处。

兼劝其女更修功德。

  唐武德年中。隰州大宁人贺悦永兴。为邻人牛犯其稼穑。乃以绳勤牛舌断。永兴后生子三人。并皆喑痖不能言语。

  唐括州刺史乐安任义方

  武德年中死。

经数日而苏。

自云。

被引见阎罗王。

王令人引示地狱之处。

所说与佛经不殊。

又云。

地下昼日昏暗如雾中行。

于时其家以义方心上少有煴气。

遂即请僧行道。

义方乃於地下闻其赞呗之声。

王捡其案谓之吏曰。

未合即死。

何因错追。

遂放令归。

义方出度三关。

关吏皆睡。

送人云。

但寻呗声当即到舍。

见一大坑当道。

意欲跳过。

遂落坑中。

应时即起。

论说地狱画地成图。

其所得俸禄皆造经像。

曾写金刚般若千余部。

义方自说。

  冀州故观城人姜滕生

  武德末年忽遇恶疾。

遂入蒙山。

医疗积年不损。

后始还家。

身体疮烂手足指落。

夜眠忽梦见一白石像。

可长三尺许。

谓之曰。

但为我续手令尔即差。

至旦忽忆。

於武德初年在黍地里打雀。

於故村佛堂中。

取维摩经。

裂破用系杖头吓雀。

有人见者云道裂经大罪。

滕生反更恶骂。

遂入堂中打白石像。

右手总落。

梦中所见宛然旧像。

遂往佛前头面作礼。

尽心悔过。

雇匠续其像手。

造经四十卷。

营一精舍。

一年之内病得痊愈。

乡人号为圣像。

其堂及像并皆见在。

  唐慈州刺史太原王千石

  性自仁孝以沈谨见称。

尤精内典信心练行。

贞观六年父忧居丧过礼。

一食长斋柴毁骨立。

庐於墓左负土或坟。

夜中常诵佛经。

宵分不寝。

每闻击磬之声非常清彻。

兼有异香延及数里。

道俗闻者莫不惊异。

  唐河间邢文宗 #

  家接幽燕。

禀性粗险。

贞观年中。

忽遭恶风疾。

旬日之间眉须落尽。

於后就寺归忏。

自云。

近者使向幽州路。

逢一客将绢十余疋。

逈泽无人。

因即却杀。

此人云。

将向城内欲买经纸。

终不得免。

少间属一老僧复欲南出遇文宗。

惧事发觉挥刀拟僧。

僧叩头曰。

乞存性命。

誓愿终身不言。

文宗杀之。

弃之草间。

经二十余日。

行还过僧死处。

时当暑月。

疑皆烂坏。

试往视之。

俨如生日。

宗因下马以策筑僧之口。

口出一蝇。

飞鸣清彻。

直入宗鼻。

久闷不出。

因得大患。

岁余而死。

  唐齐州高远县人杜通达

  贞观年中。

县丞命令送一僧向北。

通达见僧经箱。

谓言。

其中总是丝绢。

乃与妻共计击僧杀之。

僧未死间。

诵咒三两句。

遂有一蝇飞人其鼻。

久闷不出。

通达眼鼻遽喎眉须即落。

迷惑失道精神沮丧。

未几之间便遇恶疾。

不经一年而死。

临终之际蝇遂飞出。

还入妻鼻。

其妻得病。

岁余复卒。

  唐雍州陆孝政 #

  贞观年中为右卫隰川府左果毅。

孝政为性躁急。

多为残害。

府内先有蜜蜂一龛。

分飞聚於宅南树上。

孝政于时遣人移就别龛。

其蜂未去之间。

孝政大怒遂煮热汤一盆。

就树沃蜂。

总以死尽。

殆无遣子。

至明年五月。

孝政於厅昼寝。

忽有一蜂螫其舌上。

遂即洪肿塞口。

数日而卒。

  唐咸阳有妇女姓梁

  贞观年中死经七日而苏。

自云。

被人收将至一大院内。

见有大厅。

有一官人。

据案执笔。

翼侍甚盛令人勘问云。

此妇女合死以不。

有人更赍一案勘云。

与合死者同姓名。

所以追耳。

官人勑左右即欲放还。

梁白官人云。

不知梁更别有何罪。

请即受罪而归。

官人即令勘案云。

梁生平唯有两舌恶骂之罪。

更无余罪。

即令一人拔舌一人执斧斫之。

日常数四。

凡经七日。

始送令归。

初似落深崖。

少时如睡而觉。

家人视其舌上。

犹大烂肿。

从此已后永断酒肉。

至今犹存。

  唐太史令傅弈 #

  本太原人。

隋末徙至扶风。

少好博学。

善天文历数。

聪辩能剧谈。

自武德贞观二十许年。

常为太史令。

性不信佛法。

每轻僧尼。

至以石像为砖瓦之用。

至贞观十四年秋暴病卒。

初弈与同伴傅仁均薛赜。

并为太史令。

赜先负仁均钱五千未偿而仁均死后。

赜梦见仁均。

言语如平常。

赜曰。

因先所负钱当付谁。

仁均曰。

可以付泥犂人。

赜问。

泥梨人是谁。

答曰。

太史令傅弈是也。

既而寤。

是夜少府监冯长命又梦。

己在一处多见先亡人。

长命闻经文说罪福之报。

未知当定有不。

答曰。

皆悉有之。

又问曰。

如傅弈者。

生平不信。

死受何报。

答曰。

罪福定有。

然傅弈已被配越州。

为泥犂人矣(言泥犂者。

依经翻为无间〔大地狱苦〕也)长命旦入殿见薜赜。

因说所梦。

赜又自说泥犂人之事。

二人同夜暗相符会。

共嗟叹之。

罪福之事不可不信。

赜既见征。

仍送钱付弈。

并为说梦。

后数日间而弈忽卒。

初亡之日大有恶征。

不可具说。

临在殿庭。

亲见二官。

说梦皆同。

  唐兖州邹县人 #

  姓张。

忘字。

曾任县尉。

贞观十六年欲诣京赴选。

途经太山因而谒庙祈福。

庙中府君及夫人。

并诸子等皆现形像。

张时徧礼拜讫至於第四子。

傍见其仪容秀美。

同行五人。

张独祝曰。

但得四郎交游诗赋举酒一生分毕何用仕宦。

及行数里忽有数十骑马挥鞭而至。

从者云是四郎。

四郎曰。

向见兄垂殷故来仰谒。

因而言曰。

承兄欲选。

然今岁不合得官。

复恐前途将有灾难。

不复须去也。

张不从之执别而去。

行经一百余里。

张及同伴夜行被贼劫掠。

装具并尽。

张遂祝曰。

四郎岂不相助。

有顷四郎车骑毕至。

惊嗟良久。

即令左右追捕其贼。

颠仆迷惑却来本所。

四郎命人决杖数十。

其贼[月*坒]膞皆烂已而别去。

四郎指一大树。

兄还之日於此相呼也。

是年张果不得官而归。

至本期处大呼四郎。

俄而即至。

乃引张云。

相随过宅。

即有飞楼绮观架逈陵虚。

雉堞参差非常壮丽。

侍卫峻峙同王者所居。

张既入中无何。

四郎即云。

须参府君始可安坐。

乃引张入。

经十余重门趋走而进。

至大堂下。

谒拜而见府君。

非常伟绝。

张时战惧不敢仰视。

判官判事似用朱书。

字皆大。

府君命侍宣曰。

汝乃能与我儿交游。

深为善道。

宜停一二日燕聚。

随便好去。

即令引出至一别馆。

盛设珍羞海陆毕备。

丝竹奏乐歌吹盈耳。

即与四郎同室而寝。

已经一宿。

张至明旦因而游戏庭序裴回往来。

遂窥一院正见其妻於众官人前着枷而立。

张还堂中意甚不悦。

四郎怪问其故。

张具言之。

四郎大惊云。

不知嫂来此也。

即自往造诸司法所。

其类乃有数十人。

见四郎来咸走下阶重足而立。

以手招一司法近前。

具言此事。

司法报曰。

不敢违命。

然须白录事知。

遂召录事。

录事许诺云。

仍须夹此案。

於众案之中方便同判始可得耳。

司法乃断云。

此妇女勘别案内。

尝有写经持斋功德不合即死。

遂放令归。

张与四郎洟泣而别立之。

仍嘱张云。

唯作功德可以益寿。

张乘本马。

其妻从四郎借马。

与妻同归。

妻虽精魂事同平素。

行欲至家。

去舍可百步许忽不见。

张大怖惧走至家中。

即逢男女号哭又知已殡。

张即呼儿女急往发之。

开棺见妻忽起即坐。

冁然笑曰。

为忆男女勿怪先行。

於是已死经六七日而苏也。

兖州土人说之云尔。

  冥报记辑书卷第三

  冥报记辑书卷第四

  唐陇西李知礼 #

  少趫捷善弓射。

能骑乘兼攻放弹。

所杀甚多。

有时罩鱼不可胜数。

贞观十九年微患。

三四日即死。

乃见一鬼。

并牵马一疋。

大於俗间所乘之马。

谓知礼曰。

阎罗王追公。

乃令知礼乘马。

须臾之间。

忽至王前。

王约束云。

遣汝讨贼。

必不得败。

败即杀汝。

有同侣二十四人。

向东北望。

贼不见边际。

天地尽昏。

埃下如雨。

知礼等败。

语同行曰。

王教严重。

宁向前死不可败归。

知礼回马前射三箭。

以后诸贼似稍却缩。

数满五发贼遂败散。

事毕谒王。

王责知礼。

汝敌虽退何为初战之时即败。

以麻辫发。

并缚手足。

卧在石上。

以大石镇而用磨之。

前后四人体并溃烂。

次到知礼励声叫曰。

向者贼败。

并是知礼之力。

还被王杀。

无以励后。

王遂释放更无属着。

恣意游行凡经三日。

向於西北出行入一墙院。

禽兽一群可满三亩余地。

总来索命渐相逼近。

曾射杀一雌犬。

直向前啮其面。

次及身体无不被伤。

见三大鬼。

各长一丈五尺。

围亦如之。

共剥知礼皮肉。

须臾总尽。

唯面及目白骨。

兼见五藏。

及以此肉分乞禽兽。

其肉落而复生。

生而复剥。

如此三日。

苦毒之甚不可胜记。

事毕大鬼及禽兽等。

忽然总失。

知礼回顾不见一物。

遂即踰墙南走。

莫知所之。

意中似如一跳千里。

复见一鬼逐及知礼。

乃以铁笼罩之。

有无数鱼竞来唼食。

良久鬼遂到回。

鱼亦不见。

其家旧供养一僧。

其僧先死。

来与知礼去笼。

语知礼云。

檀越大饥。

授之三丸白物如枣。

令礼瞰之。

时便大饱。

而语之曰。

檀越还家。

僧亦别去。

礼到所居宅北见一大坑。

其中有诸枪槊攒植不可得过。

见其兄女并婢赍箱。

并有钱绢及一器饮食在坑东北。

知礼心中将此婢及以侄女游戏。

意甚怪之。

回首北望即见一鬼。

挺剑直进。

知礼惶惧委身投坑。

即得苏也。

自从初死至於重生。

凡经六日。

后问家中。

乃是侄女持纸钱绢。

解送知礼。

当时所视。

乃见铜钱丝绢也。

  唐贞观二十年征龟兹。

有[萨-产+(辛/工)]孤训者。

为行军仓曹参军。

及屠龟兹城。

后乃於精舍剥佛面取金。

旬日之间眉毛总落。

还至伊州。

乃於佛前悔过。

所得金者皆回造功德。

未几眉毛复生。

  唐吴郡陆怀素家。

贞观二十年失火屋宇总焚。

爰及精庐并从烟灭。

有一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独存。

经函及褾轴并尽。

唯有经字竟不被烧。

尔时人闻者莫不惊叹。

怀素即高阳许仁则前妻之兄。

仁则当时目睹。

於后具自言之。

  唐雍州醴泉县东阳乡人杨师操

  至贞观初任司竹监。

后因公事迁任蓝田县尉。

贞观二十一年。

为身老还家躬耕为业。

然操立性毒恶暴口。

但一生已来喜见人过。

每乡人有事即录告官。

县司以操曾在朝流亦与颜色。

然操长恶不悛数忓扰官司。

觅乡人事过无问大小常生恐吓。

於自村社之内。

无事横生整理。

大小讥诃是非浪作。

但有牛羊踪暴士女相争。

即将向县。

县令斐瞿昙用为烦碎。

初二三回与理。

后见事繁不与理。

操后经州。

或上表闻彻。

恶心日盛。

人皆不喜见操自知性恶。

亦向人说云。

吾性多急暴口。

从武德已来四度受戒。

持行礼拜。

日诵经论。

化人为善。

然有大小侵己操不能忍。

后至永徽元年四月七日夜。

忽有一人。

从东来。

骑白马着青衣。

直到操门。

操见遂共温凉讫。

人云。

东阳大监故遣我追你。

为你自生已来。

毒心缠缚不能忍舍。

逢人即说劝善。

己身持戒不全。

悭贪不施。

自道我有善心供养三宝。

然未曾布施片财。

虽口云惭愧。

心中即生别计惑乱凡俗。

为此唤汝。

须臾不见来人。

操身在门忽然倒地。

口不能言。

唯心上少暖。

家人舆将入舍卧。

经宿不苏。

然操已到东阳都录处。

于时府君大衙未散。

操遂私行曹司。

皆有机案床席。

甚大精好。

亦有囚人。

或着枷锁露头散腰。

或坐立行住。

如是罪人不可算数。

操向东行过到一处。

处孔极小。

唯见火星流出臭烟熢[炖-享+孛]。

不中人立。

复有两人。

手把铁棒修理门首。

操因问把棒人。

此是何。

曹司答云。

是猛火地狱。

拟着持戒不全人。

或修善中休人。

知而故犯。

死入此处。

闻道有一杨师操。

一生喜论人过。

每告官司道他长短。

逢人诈言惭愧。

有片侵陵实不能忍。

今欲遣入此处。

故修理之。

其人今日是四月八日。

家人为操身死布施斋供。

曹司平章还欲放归。

未得进止。

我在此间待师操。

操便叩头礼谢自云。

杨师操者弟子身是。

愿作方便。

若为得脱。

此人答云。

你但至心礼十方佛。

殷心忏悔改却毒心。

即随往生。

不来此处。

虽怀恶意一期能悔。

如菩萨行。

不惜身命得生净土。

师操得此语已。

即便依教发露殷勤忏悔。

遂放还家。

经三日得活。

操得稣已具述此事。

操於后时便向惠靖禅师处改过忏悔。

身今见在。

年至七十有五。

每一食长斋六时礼忏。

操田临官道。

因行看麦。

见牛三头暴食麦苗。

操就牛惭愧。

不复驱出。

归家后日行麦不死。

但有牛迹。

泾阳西界有陈王佛堂。

多人聚集。

操向众人具述其事。

道俗惊怪礼忏弥殷。

其夜作梦见有人来语操云。

我是使人故来诫你。

你既止恶更不追你。

但你勤诚修善。

不须忧之。

有僧见操。

传向临说。

  唐冀州顿丘县有老母姓李

  年可七十。

无子孤老。

唯有奴婢两人。

家镇酤酒。

添灰少量分毫经纪。

贞观年中因病气断。

死经两日。

凶器已具。

但以心上少温。

然始苏活。

口云。

初有两人并着赤衣。

门前召出之。

有上符遣追。

便即随去。

行至一城。

有若州郭。

引到侧院。

见一官人。

衣冠大袖凭案而坐。

左右甚多。

阶下大有着枷锁人。

防援如生。

官府者遣问老母。

何因行滥酤酒多取他物。

拟作法华经已向十年何为不造。

老母具言。

酒使婢作。

量亦是婢。

经已付钱一千文与隐师。

即遣追婢。

须臾即至。

勘当元由。

婢即笞四十放还。

遣问隐师。

报云。

是实。

乃语老母云。

放汝七日去。

经了当来得生善处。

遂尔得活。

复有人问。

勘校老母。

初死之时。

婢得惺悟久而始苏。

腹背青肿。

盖是四十杖迹。

隐禅师者。

本是客僧。

配寺顿丘。

年向六七十。

自从出家即头陀乞食。

常一食斋。

未尝暂辍。

远近大德并皆敬慕。

老母病死之后。

隐师梦有赤衣人来问。

梦中答云。

造经是实。

老母乃屈乡闾眷属及隐禅师行道。

雇诸经生众手写经。

经了正当七日。

还见往者二人来前。

母云。

使人已来。

并皆好住。

声绝即死。

隐师见存。

道俗钦敬。

  唐贞观中。

有人任巂州一县令。

往高昌。

於寺得一真珠像。

至京师诸大寺。

欲与千贯钱买之。

不肯。

遂毁破。

卖得一千三百贯。

后月余患肿。

寤寐之间。

见一僧云。

何因毁坏尊像。

遂遣人拔其舌。

长尺余。

苦痛呻吟。

数日而死。

德安县令薛达。

备知此事。

  唐显庆三年。

徐玉任晋州刺史之时。

有屠儿在市东衖。

杀一猪。

命断汤燖。

皮毛并落。

死经半日。

贪杀余猪。

未及开解。

至晓以刀破腹。

长划腹。

下一刀刃犹未入腹。

其猪忽起走出门。

直入市西壁。

至一贤者店内床下而卧。

市人竞往看之。

屠儿犹执刀逐走。

看者问其所由。

屠儿答云。

我一生已来杀猪未曾闻见此事。

犹欲将去。

看者数百人。

皆瞋责屠儿。

竞出钱赎得。

诸人共为造舍安置。

身毛久始得生。

胭下及腹下疮处差已作大肉疣。

粗如臂许。

出入往来常不污其室。

性洁不同余猪。

至四五年方卒(并州晋阳县人王同仁徐王府〔掾〕正具见说之)。

  僧义孚 #

  青社人。

解琴。

寓於江陵龙兴寺。

行止诡谲。

府主优容之。

俾赍钱帛。

诣西川写藏经。

或有人偷窃社户所造藏经出货。

义孚以廉价赎之。

其羡财。

遂为所有。

一旦发觉卖经者。

毙於枯木下。

此僧虽免罪。

未久得疾。

两唇反引。

有似驴口。

具热痛不可忍也。

人皆畏见。

苦楚备极而死。

同寺有数辈。

贩鬻经像。

惧而舍财。

修功德以孚为鉴戒。

  冥报记辑书卷第四

  冥报记辑书卷第五

  唐陇西李义琰 #

  贞观年中为华州县尉。

此县忽失一人莫知所在。

其父兄疑一雠怨家所害。

诣县陈请。

义琰案之不能得决。

夜中执烛委细穷问。

至乙夜义琰据案俛首不觉。

死人即至。

犹带被伤之状云。

某被伤姓名。

被打杀置於某所井中。

公可早检。

不然恐被移向他处。

不可觅得。

义琰即亲往觅。

果如所陈。

寻而雠家云始具伏。

当时闻见者。

莫不惊叹。

  唐西京清禅寺先有纯金像一躯。

长一尺四寸。

重八十两。

隋文帝之所造也。

贞观十四年。

有贼孙德信。

伪造玺书。

将一阉竖子诈称勑遣取像。

寺僧闻奉勑索不敢拒付之。

经宿事发。

像身已被铸破唯头不销。

太宗大怒处以极刑。

德信未死之间。

身已烂坏徧体疮溃。

寺僧更加金如法铸成。

  唐陇西李思一 #

  今居相州之淦阳县。

贞观二十年正月已死经日而苏。

语在冥报记。

至永徽三年五月又死。

经一宿而苏。

说云以年命未尽。

蒙王放归。

於王前见相州淦阳县法观寺僧辩珪。

又见会福寺僧弘亮及慧宝三人。

并在王前。

辩答见冥官云。

慧宝死时未至宜修功德。

辩珪弘亮今岁必死。

辩珪等是年果相继卒。

后寺僧令一巫者就弘亮等旧房召二僧问之。

辩珪曰。

我为破斋今受大苦。

兼语诸弟子等曰。

为我作斋救披苦难。

弟子辈即为营斋。

巫者又云。

辩珪已得免罪。

弘亮云。

我为破斋兼妄持人长短。

今被拔舌痛苦。

不能多言。

相州智力寺僧慧永等说之。

  唐曹州离狐人仕智揩

  少好释典不仕。

不妻娶。

被僧衣服隐居泰山。

以读诵为事。

贞观二十一年。

於山中遇患垂死。

以袈裟覆体昏然如梦。

见老母及美女数十人屡来相扰。

智揩端然不动。

群女渐相逼斥。

并云。

舆将掷置北涧里。

遂总近前同时执捉。

有揽着袈裟者。

遂齐声念佛。

却后忏悔请为造阿弥陀佛。

并诵观音菩萨三十余徧。

少间遂觉体上大汗。

便即瘳愈。

  唐魏州武强人齐士望

  贞观二十一年死。

经七日而苏。

自云。

初死之后被引见王。

即付曹司别遣勘当。

经四五日勘簿云。

与合死者同姓字。

然未合即死。

刑官语士望曰。

汝生平好烧鸡子。

宜受罪而归。

即命人送其出门。

去曹司一二里。

即见一城。

闻城中有鼓吹之声。

士望欣然趋走而入。

既入之后城门已闭。

其中更无屋宇。

徧地皆是热灰。

士望周章不知所计。

烧灼其足殊常痛苦。

士望四顾城门并开。

及走向门其扉既掩。

凡经一日。

有人命门者曰。

开门放昨曰罪人出。

既出。

即命人送归。

使者辞以路遥。

迁延不送之。

始求以钱绢。

士望许诺。

遂经历川涂践履荆棘。

行至一处。

有如环堵。

其中有坑深黑。

士望惧之。

使者推之。

遂入坑内。

不觉渐苏。

寻乃造纸钱等待焉。

使者依期还到。

士望妻亦同见之。

  唐汾州隰城人刘善经

  少小孤母所抚育。

其母平生常习读内典。

精勤苦行。

以贞观二十一年亡。

善经哀毁遇礼。

哭声不辍。

至明年善经怳惚之间见其母曰。

我为生时修福得受男身。

今生於此县南石赵村宋家。

汝欲相见可即至彼也。

言终不见。

善经如言而往不移时而至彼。

於是日宋家生男。

善经因奉衣物具言由委。

此男见在。

善经常以母礼事之。

隰州沙门善抚与善经旧知。

见善经及乡人所说。

为余令言之。

  唐范阳卢元礼 #

  贞观末为泗州涟水县尉。

曾因重病闷绝。

经一日而苏。

云有人引至府舍。

见一官人过无侍卫。

元礼遂至此官人座上。

据床而坐。

官人目侍者。

令一手提头一手捉脚。

掷元礼於阶下。

良久乃起。

行至一别院。

更进向南入一大堂中。

见灶数十百口。

其灶上有气。

矗然如云雾直上。

沸声喧杂有同数千万人。

元礼仰视。

见似笼盛人县之此气之上。

云是蒸罪人处。

元礼遂发愿大语云。

代一切众生受罪。

遂解衣赤体自投於釜中。

因即昏然不觉有痛。

须臾有一沙门。

挽元礼出云。

知汝至心乃送其归。

忽如睡觉。

遂断酒肉。

经三四岁后卒於洛。

  相州淦阳县智力寺僧玄高

  俗姓赵氏。

其兄子先身於同村马家为儿。

马家儿至贞观末死。

临死之际顾谓母曰。

儿於赵宗家有宿因缘。

死后当与宗家为孙。

宗即与其同村也。

其母不信。

乃以墨点儿左胁作一大黑子。

赵家妻又梦。

此儿来云。

当与娘为息。

因而有娠。

梦中所见宛然马家之子。

产讫验其墨子还在旧处。

及儿年三藏无人导引。

乃自向马家云。

此是儿旧舍也。

于今现存。

已年十四五。

相州智力寺僧慧永法真等说之。

  唐曹州离狐人裴则男

  贞观末年二十一死。

经三日而稣。

自云。

初死被一人将至王所。

王衣白非常鲜洁。

王遣此人将牛耕地。

此人诉云。

兄弟幼小无人扶侍二亲。

王即悯之。

乃遣使将向南。

至第三重门。

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又见数千人头皆被斩布列地上。

此头并口云大饥。

当村有一老母。

年向七十。

其时犹未死。

遂见在镬汤前然火。

观望讫还至王前。

见同村人张成。

亦未死。

有一人诉成云毁破某屋。

王遣使检之。

报云。

是实。

成曰。

成犂地不觉。

犂破其冢。

非故然也。

王曰。

汝虽非故。

心终为不谨耳。

遂令人杖其腰上七下。

有顷王曰。

汝更无事。

放汝早还。

王乃使人送去遣。

北出踰墙及登墙望见其舍。

遂闻哭声。

乃跳下墙。

忽觉起坐。

既稣之后。

具为乡曲言之。

邑人视张成腰上有七下杖迹。

迹极青黑。

问其毁墓。

答云不虚。

老母寻病。

未几而死。

  唐并州石壁寺有一老僧

  禅诵为业。

精进练行。

贞观末有鸽。

巢其房楹上哺养二雏。

法师每有余食常就巢哺之。

鸽雏后虽渐长羽翼未成。

乃并学飞俱坠地而死。

僧并收[疗-(日/小)+土]之。

经旬后僧夜梦。

二小儿白之曰。

儿等为先有少罪遂受鸽身。

比来闻法师读法华经及金刚般若经。

既闻妙法得受人身。

儿等今於此寺侧十余里某村某姓名家托生为男。

十月之外当即诞育。

僧乃依期往视见此家。

一妇人同时诞育二子。

因为作满月斋。

僧呼为鸽儿。

两儿并应之曰诺。

一应之后岁余始言(右此一验出冥报拾遗)报恩事广不可具述。

  唐郑州阳武县妇女姓朱

  其夫先负外县人绢百匹。

夫死之后遂无人还。

贞观末因病死。

经再宿而苏。

自云彼人执至一所。

见一人云。

我是司命府吏。

汝夫生时负我家绢若干匹。

所以追汝。

今放汝归。

宜急具物至某县某村某家送还我母。

如其不送捉遣更切。

兼为白我娘。

努力为某造像修福。

朱即告乞。

乡闾得绢送还其母。

具言其儿貌状。

有同生平。

其母亦对之流洟歔欷久之。

  冥报记辑书卷第五

  冥报记辑书卷第六

  唐汾州孝义县人路伯达

  至永徽年中。

负同县人钱一千文。

后乃违契拒讳。

及执契往征。

遂共钱主於佛前为信誓曰。

若我未还公。

愿吾死后与公家作牛畜。

言讫未逾一年而死。

至二岁时向钱主家牸牛产一赤犊子。

额上生白毛为路伯达三字。

其子侄等耻之。

将钱五千文求赎。

主不肯与。

乃施与隰城县启福寺僧真如。

助造十五级浮图。

人有见者发心止恶。

竞投钱物布施。

  唐右金吾兵曹京兆韦知十

  至永徽中煮一羊脚。

半日犹生。

知十怒家人曰。

用柴十倍於常。

不知何意。

如此更命重煮。

还复如故。

乃命剖之。

其中遂得一铜像。

长径寸焉。

光明照灼相好成就。

其家一生不敢食酒肉。

中山郎余令亲闻说之。

  唐坊州人上柱国王怀智

  至显庆初亡殁。

其母孙氏及弟怀善怀表并存。

至四年六月。

壅州高陵有一人。

失其姓名。

死经七日背上已烂而苏。

此人於地下见怀智云。

见任泰山录事。

遣此人执笔。

口授为书。

谓之曰。

汝虽合死今方便放汝归家。

宜为我持此书至坊州访我家。

通人兼白我娘。

怀智今为太山录事参军。

幸蒙安泰。

但家中曾贷寺家木作门。

此既功德物。

请早酬偿之。

怀善即死。

不合久住。

速作经像救助。

不然恐无济理。

此人既苏之后。

即赍书故送其舍。

所论家事无不暗合。

至经三日怀善遂即暴死。

合州道俗闻者莫不增修功德。

[邱-丘+(夕/鹿)]州人勋卫侯智纯说之。

  夏侯均者 #

  冀州阜城人也。

显庆二年病经四十余日昏乱殆死。

自云。

被配作牛频经苦诉。

诉云。

尝三度於隐师处受戒忏悔。

自省无过。

何忍遣作牛身受苦如是。

均已被配磨坊。

经二十日。

苦使后为勘当受戒。

是实不虚。

始得免罪。

此人生平甚有膂力。

酗酒好斗。

今现断酒肉。

清信贤者。

为隐师弟子斋戒不绝。

  唐京都西市北店有王会师者

  其母先终。

服制已毕。

至显庆二年内。

其家乃产一青黄母狗。

会师妻为其盗食。

乃以杖击之数下。

狗遂作人语曰。

我是汝姑。

新妇杖我大错。

我为严酷家人过甚。

遂得此报。

今既被打羞向汝家。

因即走出。

会师闻而洟泣拘以归家。

而复还去。

凡经四五。

会师见其意正乃屈请市北大街中。

正是己店北大墙。

后作小舍安置。

每日送食。

市人及行客就亲者极众。

投饼与者不可胜数。

此犬常不离此舍。

过斋时即不肯食。

经一二岁莫知所之。

  唐汾州孝义县县泉村人刘摩儿

  至显庆四年八月二十七日。

遇患而终。

其男师保明日又死。

父子平生行皆险诐。

其北邻有祁陇威。

因采樵被车辗死。

经数日而苏。

乃见摩儿男师保在镬汤中。

须臾之间。

皮肉俱尽。

无复人形。

唯见白骨。

如此良久。

还复本形。

陇威问其故。

对曰。

为我射猎故受此罪。

又谓保曰。

卿父何在。

对曰。

我父罪重不可卒见。

卿既即还。

请白家中。

为修斋福。

言讫被使催促。

前至府舍。

见馆宇崇峻。

执仗者二十余人。

一官人问之曰。

汝比有何福业。

对曰。

陇威去年正月在独村看读一切经。

脱衫一领布施。

兼受五戒。

至今不犯。

官人乃云。

若如所云。

无量功德。

何须来此。

乃索簿勘见簿曰。

其人合死不虚。

侧注云。

受戒布施福助更合延寿。

乃遣人送还。

当即苏活。

  唐冀州馆陶县主簿姓周

  忘其名字。

至显庆四年十一月奉使於临渝关互市。

当去之时。

将佐史等二人从往。

周将钱帛稍多。

二人乃以土囊压而杀之。

所有钱帛咸盗将去。

唯有随身衣服充敛。

至岁暮乃入妻梦。

具说被杀之状。

兼言所盗财物藏隐之处。

妻乃依此告官。

官司案辩具得实状钱。

帛并获二人。

皆坐处死。

相州智力寺僧慧永云。

当亲见明庭观道士刘仁实说之。

  唐陇西李虔观 #

  今居郑州。

至显庆五年丁父忧。

乃刺血写金刚般若经及般若心经各一卷随愿往生经一卷。

出外将入。

即一浴身。

后忽闻院中有异香非常。

郁烈邻侧。

并就观之无不称叹。

中山郎余令。

曾过郑州见彼亲友。

具陈说之。

  唐相州淦阳县人信都元方

  少有操尚。

尤好释典。

年二十九。

至显庆五年春正月死。

死后月余。

其兄法观寺僧道杰。

情切友情。

乃将一巫者至家。

遣求元方与语。

法观又颇解法术。

乃作一符摄得元方。

令巫者问其由委。

巫者不识字。

遣解书人执笔。

巫者为元方口授。

作书一纸。

与同学冯行基。

具述平生之意。

并诗二首。

及其家中亦留书。

启文理顺序言词凄怆。

其书疏大抵劝修功德。

及遣念佛写经。

以为杀生之业。

罪之大者。

无过於此。

又云。

元方不入地狱。

亦不堕鬼中。

前蒙冥官处分。

令於石州李仁师家为男。

但为陇州吴山县石名远於华岳祈子。

乃改与石家为男。

又云。

受生日逼忽迫不得更住。

从二月受胎。

至十二月诞育。

愿兄等慈流就彼相看也。

言讫洟泣而去。

河东薛大造寓居淦阳。

前任吴山县令自云。

具识名远。

智力寺僧慧永法真等说之。

  唐封元则 #

  渤海长河人也。

至显庆中为光禄寺太官掌膳。

时有西蕃客于阗王来朝。

食料余羊。

凡至数十百口。

王并托元则送於僧寺。

放作长生。

元则乃窃令屠家烹宰。

收其钱直。

龙朔元年夏六月。

雒阳大雨震雷霹雳元则。

於宣仁门外大街中杀之。

折其项裂血流洒地。

观者盈衢莫不惊愕。

  冥报记辑书卷第六

  冥报记辑书卷第七

  唐居士李信者 #

  并州文水县之太平里人也。

身为隆政府卫士。

至显庆年冬。

随例往。

朔州赴番。

乘赤艹马一疋并将艹驹。

是时岁晚凝阴风雪严厚。

行十数里马遂不进。

信以番期逼促挝之数十下。

马遂作人语。

谓信曰。

我是汝母。

为生平避汝父将石余米乞女故获此报。

此驹即是汝妹也。

以力偿债向了。

汝复何苦敦逼如是。

信闻之惊愕流洟。

不能自胜。

乃拜谢之。

躬驮鞍辔谓曰。

若是信娘当自行归家。

马遂前行。

信负鞍辔随之至家。

信兄弟等见之悲哀相对。

别为厂枥养饲有同事母。

屈僧营斋合门莫不精进。

乡闾道俗咸叹异之。

时工部侍郎温无隐。

歧州司法张金停俱为丁艰。

在家闻而奇之。

故就信家顾访见。

马犹在问其由。

委并如所传。

  显庆中。

平州有人。

姓孙名寿。

於海滨游猎。

见野火焰炽草木荡尽。

唯有一丛茂草独不焚燎。

疑此草中有兽。

遂以火烧之。

竟不能着。

寿甚怪之。

遂入草间寻觅。

乃见一函金刚般若经。

其傍又见一死僧。

颜色不变。

火不延燎。

盖由此也。

信知经像非凡所测。

孙寿亲自说之。

  唐并州城西有山寺。

寺名童子。

有大像。

坐高一百七十余尺。

皇帝崇敬释教。

显庆末年巡幸并州。

共皇后亲到此寺。

及幸北谷开化等。

大像高二百尺。

礼敬瞻睹嗟叹希奇。

大舍珍宝财物衣服。

并诸妃嫔内宫之人。

并各损舍。

并勑州官长吏窦轨等。

令速庄严备饰圣容。

并托龛前地务令宽广。

还京之日至龙朔二年秋七月。

内官出袈裟两领遣中使驰送二寺大像。

其童子寺像披袈裟日。

从旦至暮放五色光。

流照崖岩洞烛山川。

又入南龛小佛赫奕堂殿。

道俗瞻睹数千万众。

城中贵贱睹此而迁善者。

十室而七八焉。

众人共知不言可悉。

  唐龙朔元年雒州景福寺比丘尼。

修行房中。

有侍童任五娘。

死后修行为五娘立灵。

经月余日。

其姊及弟於夜中忽闻灵座上呻吟。

其弟初甚恐惧。

后乃问之。

答曰。

我生时於寺上食肉。

坐此大苦痛。

我体上有疮。

恐污床席。

汝可多将灰置床上也。

弟依其言置灰。

后看床上大有脓血。

又语弟曰。

姊患不能缝衣。

汝大褴缕。

宜将布来。

我为汝作衫及袜。

弟置布於灵床上。

经宿即成。

又语其妹曰。

儿小时患漆。

遂救一螃蟹取汁涂疮得差。

今入刀林地狱。

肉中现有折刀七枚。

愿姊慈念为作功德救助。

知姊煎迫交不济辨。

但随身衣服无益死者。

今并未坏。

请以用之。

姊未报间。

乃曰。

儿自取去。

良久又曰。

衣服已来。

见在床上。

其姊试往观之。

乃所敛之服也。

遂送净土寺宝献师处。

凭写金刚般若经。

每写一卷了。

即报云。

已出一刀。

凡写七卷了。

乃云。

七刀并得出讫。

今蒙福助即往托生。

与姊及弟哭别而去。

吴兴沈玄法说。

净土寺僧智整所说亦同。

  唐姚明解者 #

  本是普光寺沙门也。

性聪敏有文藻。

工书翰善丹青。

至於鼓琴亦当时独绝。

每欣俗网不乐道门。

至龙朔元年举应诏人。

躬赴雒阳。

及升第归俗。

颇有余言。

未几而卒。

后托梦於相知净土寺僧智整曰。

明解宿无福业不遵内教。

今大受罪非常饥乏。

傥有故人之情。

颇能惠一餐不。

智整梦中许诺。

及其寤后乃为设食。

至夜才眠。

即见明解来愧谢之。

至二年秋中又托梦於画工曰。

我以不信佛法今大受苦痛。

努力为我写二三卷经。

执手殷勤赋诗言别。

教画工读十八徧令记。

寤乃忆之。

其诗曰。

握手不能别。

抚膺还自伤。

痛矣时阴短。

悲哉泉路长。

松林惊野吹。

荒隧落寒霜。

言离何以赠。

留心内典章。

  唐痈州万年县阎村。

即灞渭之间也。

有妇女谢氏。

适同县。

元氏有女。

适回龙村人来阿照。

谢氏永徽末亡。

龙朔元年八月。

托梦於来氏女曰。

我为生时酤酒。

小作升方取价太多。

量酒复少。

今坐此罪。

於北山下人家为牛。

近被卖与法界寺夏侯师家。

今将我向城南耕稻田。

非常辛苦。

及寤其女洟泣为阿照言之。

至二年正月。

有法界寺尼至阿照村。

女问尼。

尼报云。

有夏侯师。

是实女。

即就寺访之。

云近於北山下买得一牛。

见在城南耕地。

其女洟泣求请寺尼。

乃遣人送其女就之。

此牛平常唯一人禁制。

若遇余人必陆梁抵触。

见其女至乃舐其遍体。

又流泪焉。

女即凭夏侯师赎之。

乃随其女去。

今现在阿照家养饲。

女常呼为阿娘。

承奉不阙。

京师王侯妃媵多令召视。

竞施钱帛。

  唐曹州济阴县西二十里村中有精舍。

至龙朔二年冬十月。

野火暴起非常炽盛。

及至精舍踰越而过焉。

比僧房草舍焚燎总尽。

唯金刚般若经一卷俨然如旧。

曹州参军事席文礼说之。

  唐幽州渔阳县无终戍城内有百许家。

龙朔二年夏四月戍城火灾。

门楼及人家屋宇并为煨烬。

唯二精舍及浮图并佛龛上纸帘蘧蒢等。

但有佛像独不延燎。

火既不烧岿然独存。

时人见者莫不嗟异。

以为佛力支持。

中山郎余令既任彼官。

又家兄余庆交友人。

郎将齐郡因如使营州。

并亲见其事。

具为余令说之。

  唐兖州曲阜人倪买得妻皇甫氏。

为有疾病祈祷泰山。

稍得瘳愈。

因被冥道使。

为伺命每被使。

即死经一二日。

事了以后还复如故。

前后取人亦众矣。

自云。

曾被遣取乡人庞领军小女。

为其庭前有斋坛读诵。

久不得入。

少间属读诵稍闲。

又因执烛者诣病女处。

乃随而入。

方取得去。

问其取由。

乃府君四郎所命。

府君不知也。

论说地狱具有条贯。

又云。

地下诉说生人非止一二。

但人微有福报。

追不可得。

如其有罪摄之则易。

皇甫见被使役。

至今犹存。

今男子作生伺命者。

兖州见有三四人。

但不知其姓名耳。

  唐前大理司直河内司马乔卿

  天性纯谨有志行。

到永徽中为杨州户曹。

丁母忧居丧毁瘠。

刺心上血写金刚般若经一卷。

未几於庐上生芝草二茎。

经九日长尺有八寸。

绿茎朱盖日沥汁一升。

傍人食之味甘如蜜。

去而复生。

如此数四。

乔卿同僚数人。

并向余令陈说。

天下士人多共知之。

  冥报记辑书卷第七(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