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集验记

续藏经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

 唐 孟献忠撰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上(并序)

    梓州司马 孟献忠 撰

  夫般若者。

乃诸佛之智母。

至道之精微。

为法海之泉源。

实如来之秘藏。

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

超於名相而界入。

称谓稽而不逮。

离於见闻觉知。

智识诠而逾远。

无行无得。

所以致其功。

不住不染。

所以成其慧。

探其妙者。

行皆道场。

达其理者。

动为佛事。

至於一十二经。

八万四千之法。

等三辰之竞耀。

仰慧景而同晖。

类五衢之争驰。

入真乘而共辙。

惟寂惟寞。

感而遂通。

何虑何思。

诚而必应。

其有一念净信。

四偈受持。

福无量而无边。

广大侔於法界。

果不生而不灭。

究竟等於虚空。

故能使修罗之军。

寻声而远遁。

波旬之骑。

藉响而旋奔。

钩爪锯牙。

挫芒衄(如尽反)锐。

洪涛(音桃)烈火。

息浪韬炎。

厉(音例)气烟凝。

毒不能害。

交陈云合。

刃不能伤。

含识必该触类而长。

亦犹洪钟虚受。

响无击而不扬。

明镜高悬。

物有来而斯见。

则知幽显叶赞。

万汇(音谓)所以虔诚。

释梵护持。

百神由其侍卫。

今者取其灵验。

尤着异迹。

克彰经典之所传。

耳目之所接。

集成三卷。

分为六篇。

其有见贤而思齐。

闻义而勇猛。

如磨玉之子。

守剑之宾。

如周处之遇士衡。

长清三横。

仲由之逢宣父。

即列四科。

仁远乎哉。

欲之而至。

虽不足发挥圣教。

光阐大乘。

庶贻诸子孙。

以励同志。

于时大唐开元六年。

岁次戊午。

奥四月乙丑。

朔八日壬申撰毕。

  救护篇第一(并序十九章) 延寿篇第二(并序十二章)

  救护篇第一(并序十九章)

  昔者鲁连谈笑而秦军自却。

干木偃息而魏主获安。

闻郑玄之名。

群凶不入。

惮太公之化。

神女衔悲。

况乎象帝之先。

法王之母。

三明八正。

待思而成。

九恼六缠。

因之而灭。

无名无相。

则万德俱圆。

无取无行。

则众功咸备。

若持若诵。

护国护身。

投烈火而不然。

溺层波而讵没。

般若之力。

其大矣哉。

故以救护之篇。

冠於章首。

萧瑀(音雨)金刚般若经灵验记曰。

邢州治中柳俭。

隋末任扶风岐阳官监。

初为李密王事。

横被牵引。

在大理禁。

常诵金刚般若。

犹有两纸来未遍。

忽然睡。

梦见一婆罗门僧语俭云。

檀越早诵经遍。

即应得出。

俭即惊觉。

(音教)昼夜勤诵。

不敢懈息。

更经两日。

至日午时。

忽然有勑放赦。

追向朝堂。

遂蒙释放。

俭后一时家中夜在房外诵般若经。

三更忽闻奇异香气。

俭起寻香。

周无烧处。

以此证验是诵般若功德之力也。

尔来倍更恭敬。

昼夜精勤。

不敢懈怠。

专心诵持。

已得五千余篇。

至今不阙。

  郎余令冥报拾遗曰。

京兆杜之亮。

元明随仁寿中为汉王谅府参军事。

谅於并州举兵反。

谅败之后。

之亮与僚属等皆系狱。

惶惧母氏为忧。

日夜悲泣。

忽於梦中见一沙门。

曰。

但能诵金刚般若经。

可度此厄。

及晓便求此经诵之。

寝食之余。

未曾暂辍。

无几。

主司引囚伏法。

之亮身预其中。

唱名咸死。

唱讫。

之亮輙漏无名。

如此者三。

主与属皆被鞭挞。

俄而会赦(音舍)免。

明庆中卒於黄州(余令与之亮乡亲。

先〔所〕知委〔也〕)。

  宗正卿窦(音豆)弹(正上也)德玄。

麟(音邻)德元年中。

被使扬州按察。

渡於淮水。

船已去岸数十步。

见岸上有一人。

手赍小幞。

形容惨悴。

日复将暮。

更无余船。

德玄慜之。

令船却就岸。

唤此人上船同渡。

至中流。

玄食次。

并与之食。

及至渡讫。

其人不离马后。

行可数里。

玄问云。

汝是何人。

答云。

是鬼王。

令於扬州追窦大使。

玄云。

窦大使名何。

答云。

名德玄。

玄即求守鬼。

作何方便得免。

鬼去甚。

媿公赐食。

为公先去。

公但诵金刚般若经一千遍。

即来相报。

玄至扬州。

经一月余。

日诵经数足。

其鬼即来。

云。

公诵经数已足。

大好。

终须相随见王。

於是公却入房。

因便闷绝。

经一宿始觉。

初与鬼相随。

至一所。

高门列戟。

如大州门。

鬼曰。

请公且住此。

某当先报王。

鬼即先入。

玄於屏障。

遥听闻王语鬼云。

你为他作计。

遂笞(音痴)鬼三十。

鬼即出来。

袒而示之云。

为公吃杖。

便引玄入。

见一着紫人。

下阶相揖曰。

公有大功德。

尚未合来。

请公即还。

出门落坑。

便觉其鬼复来。

见玄索食及纸钱。

玄即与食及纸钱。

鬼云。

公犹有傍厄。

须遣道士上章。

其正报诵经已销讫。

侍上章了。

还来报公。

玄即请道士上章。

鬼即来云。

上章不达。

为有错字。

又更上章。

鬼又云。

还错一字。

玄即自勘之。

果并错字。

即更令上章。

鬼云。

此回达讫。

更无厄难。

德玄问鬼以官禄年命之事。

鬼云。

公从宗正卿。

次任殿中监。

次任大司宪。

次任太子端尹。

次任司元太常伯。

次任左相。

年六十四。

鬼便不见。

后所历官。

果如鬼言。

当时道士集记此事。

号为窦大使上章录云。

玄亦奏知。

奉勑告群臣。

各令诵金刚般若经(德玄曾孙提於梓州过。

〔具说〕录之)。

  广平游珣。

贞既久视年中任桂府户曹参军事。

有一女。

患瘦病已经数年。

珣考满归至洪州。

女病渐困。

珣与妻宋氏谋云。

既是恶病。

恐后相染。

必若不救。

弃之水中。

俗云利后。

遂即舆出此女。

女云。

某乙生年读金刚般若经。

请於主人佛堂。

暂读一遍。

冥目无恨。

珣夫妻既闻此言。

一时流泣。

即於佛堂中。

捡得此经。

女既渐困。

自不能视。

口不能言。

珣夫妻及主人等。

为读数遍。

俄顷之间。

女遂能开目。

以手指经。

意似索读。

及至授经。

竟不能语。

以眼观经。

以心诵之。

须臾佛堂中光明照外。

经函里亦有光出。

众人咸惊异之。

女忽然头面流汗。

须臾遍身汗定。

便即得睡。

经一宿。

所苦并除。

不逾旬日。

痊复如故。

自后合家之内。

咸诵此经(前定州安嘉县主簿长孙楷亲知。

具说之)。

  前嘉州平羌(苦良反)县令王崇一。

常诵金刚般若经。

以永昌年中。

缘亲累被入理寺。

断以极法。

临欲被刑。

禁在京大理寺。

崇一常诵经不辍。

又被婢真如。

重於都下告反。

奉勑差御史郑思齐往京取崇一。

令固身送都勘。

当行至陕州东十余里。

忽逢一僧。

当道而立。

语崇一云。

请暂下马。

礼拜四方。

御史不许。

僧口云。

何惜纵其下马。

礼拜四方。

御史即纵下马。

依礼四方讫。

即不见此僧。

御史惧然。

怪其灵异。

又行至洛州界。

夜卧驿厅上。

忽闻人语声。

报王崇一。

真如所告。

此是延命大吉。

御史亦同闻之。

其事御史将为妖怪。

至洛州。

具以此事奏闻。

主上甚惊。

即唤崇一亲自勘问。

卿在路。

何因有此妖怪。

崇一答云。

臣实不知。

遂却付法。

令子细推勘。

未逾旬日之间。

遂逢大赦。

免死。

年八十七。

终於平羌县令(同前。

定州安嘉县主簿长孙楷所录)。

  前定州司户任环。

常诵金刚般若经。

因使入洛。

将一驮绫绢归。

在路夜行。

忽逢群贼来劫。

并杀一奴。

仍持刀棒趂环。

环既事急。

即映一树而避。

众贼趂及乱斫任环。

竟不着环。

唯斫着树。

其贼曳将别处。

怪而愠之。

更斫数刀。

棒打无数。

一无伤损。

遂即佯死。

贼等将为实死。

因即俱散。

任环即起。

徐行寻贼。

其贼不越三四里间。

遂不得去。

任环仍向草中潜隐。

闻贼等相共语曰。

此处由来无水。

今忽四面水流。

此乃天殃我辈。

有一贼云。

向者煞钱主时。

空中闻人语声。

莫杀钱主。

此人常诵金刚般若。

大是善人。

众贼一时同惊。

咸曰俱闻此语。

并举手弹指。

嗟叹久之。

须臾天即渐明。

其贼并不得去。

寻被州县括捡擒捕。

任环寻亦却得本物(同前。

定州安嘉县主簿长孙楷所录)。

  王昌言者。

京兆万年县人也。

去久视元年。

於表兄杨希言崇仁坊中捡校质库。

因遂患瘘。

绕项欲匝。

并至胸前。

疼痛呻吟。

不能捡校。

遂即发心诵金刚般若。

自诵之后。

无时暂辍。

其疮苦痛不复可言。

夜卧之间。

忽见一僧。

以锡杖为捺。

口云。

为汝持经之故。

与汝疗之。

因而遂惊。

不觉大叫。

堂内人数个。

即起同看。

所患之疮。

咸有汁出。

如小豆汁一升已上。

因兹一度。

瘘(音漏)即疼除。

其后专心受持。

常诵不绝。

年六十九。

长安元年寿终(表兄杨希言所说)。

  亳(蒲博反)州谯(音樵)县令王令望。

每自说八岁能诵金刚般若。

常受持不阙。

初。

弱冠时。

游剑南邛(其恭反)州临溪(苦□反)县。

过山路峻崄。

忽遇猛兽。

令望惶惧。

计无所出。

即诵般若经。

虎遂不前。

东西跳(厅了反)踯。

诵至二三遍。

遂曳尾而走。

流涎数升。

又任安州判佐。

送租至杨子津。

属风浪暴起。

时租船有五百余艘。

横江沈浮。

迟明诸船多皆被没。

唯令望诵金刚般若不辍。

若有神助。

赖此独全(司勋郎中王潜所说)。

  芳州司马崔文简。

常诵金刚般若经。

属吐蕃大下。

被捉将去。

吐蕃锁着。

防护极严。

其人精心诵持金刚般若经。

遂经三日。

其锁无故忽然自开。

捺着还开。

吐蕃将为私擅开锁。

欲笞挞之。

其人答云。

锁实自开。

非简所掣。

(齿曳反)贼云。

汝何法术。

得锁自开。

报云。

为持金刚般若经。

应缘此致。

吐蕃云。

我今却锁着汝。

若诵经锁开。

我即放汝还国。

若诵经不开。

我即杀汝。

吐蕃於傍。

咸共看诵。

诵仍未彻。

锁划(华获反)然开。

吐蕃异之。

竟如前言而放(洛州司仓张〔璲〕所说)。

  河东裴宣礼。

时为地官侍郎负既。

久视年之初。

正多大狱。

所有推勘。

多在新开。

虚吏束索之徒。

用法深刻。

一经追问。

五毒参并。

所有用徒。

十不全一。

宣礼深心正信。

少小诵持金刚般若经。

每至心诵念。

枷锁断坏。

当时主吏侯鞠。

(音掬)逾严不信其言。

以为擅脱枷锁具。

以此状谘白判官。

励以威棱。

对令其诵。

诵至半卷。

索然解散。

因此神验。

遂得清雪(梓州刺史韦慎名所说)。

  京兆韦利克勤。

常念诵金刚般若经。

因征辽东。

遂没高丽。

数年之后。

逢官军度辽伐罪。

乘夜欲投官军。

出城之外。

并是高丽村落。

正逢月暗。

行之莫知所出。

遂见一明如灯。

引之而去。

不逾少选。

遂至官军营幕。

克勤仕至中郎。

遍向亲知说此征验。

嗟叹般若之力不思议(梓州刺史韦慎名所说)。

  梓州郪(音妻)县人唐晏。

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一从念诵已来。

未曾空过。

以长安元年。

逃寄住普州安岳县。

经十二年。

与彼土豪人姚诠等数十家交好。

至开元二年。

逢前郪县令窦界慎男湜(音寔)。

缘祖怀贞之累。

从阆州左降为普州员外参军。

与刺史崔从俗亲。

遂差湜摄安岳县令。

晏以湜昔日本部郎君参议之后。

便同畴昔为湜设计。

纠察豪人客户。

因此起恨。

至开元三年。

雅州刺史刘朏(普没反)。

左降为普州刺史。

遂受豪人等言。

以晏浮逃生文。

阴拟踬(音致)顿。

晏夜夜常梦见一道人。

再三云。

何不归去。

何不归去。

不知豪人潜欲致害。

赖得县录事厅仁勖相报。

晏遂走至遂州方义县王孝古庄。

潜伏其庄。

去普州八十余里。

以十二月二十三日。

刘刺史差司法王泯。

领手力十人。

来至孝古庄捉晏。

其庄后唯有一大竹林。

东西南北并是熟地。

更无茅草。

晏既惶急。

走窜竹林。

却倚一树。

唯念诵金刚般若经。

声声不辍。

其手力十人。

交横於竹林内。

树前树后。

来去觅晏。

至竟不见。

便即却回。

晏即走至遂州市内张希闰家停止。

又以开元四年正月。

刘刺史又差普康县录事张瓘。

将书属长史韦伯良捉晏。

又逢主人张希闰作佐史。

归报晏云。

今日有普康县录事张瓘。

把刘刺史书与长史。

不知何事。

晏闻此语。

盖复惊惶。

当夜梦见一大虫。

欲来食晏。

忽惊起坐。

见床头壁角。

有一神王立地。

晏於床上再视。

须臾散灭。

其夜三更便走。

正月七日至通泉县。

停止十日。

果得主人张闰书报。

昨七日平明。

韦长史差不良人於闰家搜掩足下。

幸知之也。

千万好去。

遂到故里。

得至今日。

皆是般若神力之所卫护。

然晏有去处。

前非便利。

即见一蛇横过。

虽盛冬之月。

亦屡是蛇。

自诵经来。

虽入疾病之家。

不曾染病患(献忠时任梓州司马。

亲问其人)。

  绛州正平县人郭守琼。

时任鸿胪掌客。

因归贯去家数十里作客。

日遂将衣。

方始言归。

时属天阴。

兼以微雨。

旧云此路左侧。

既多坟墓。

乘前鬼火。

迷惑行人。

或於冢间。

或堕坑堑。

因遂亡失魂魄。

时月而终。

守琼兢惶。

计无所出。

初见鬼火。

数十里间。

或十炬或二十炬。

倐忽而至。

唯骑一马。

更不将人。

旧诵般若多心经。

遂即抗声而诵。

其火迸散。

极望眇然。

既见火遥。

遂少停诵。

不逾少选。

鬼火还集。

依前更诵。

火即渐远。

则知般若之力。

通於幽明(郭琼于时同作营田判官郭琼自说)。

  梓州玄武县福会寺僧释神晏。

俗姓刘(音流)氏。

去万岁通天元年。

被乡人冯知悌横告於房中停止劫贼卢金柱等。

遂走於泸州逃避。

因逢资州大云寺陈行贞。

泸州讲说知光火贼。

使此州司马张涉牒资州追行贞。

资州差首望张兰往泸州掩捉。

便於泸州县禁。

神晏旧诵得金刚般若经。

昼夜勤诵。

四十余日。

至五月二十七日。

狱中夜明。

有同於昼。

囚徒惊骇。

将谓火来。

其门着枷钉鍱爆(补劾反)裂。

如用斧凿之。

声应时断坏。

其杻元无开处。

自然脱落。

其击柱锁。

亦为数段段。

泸州县丞车询瞋。

狱典□更唤铁匠木匠。

别作枷杻牢。

而及至天明。

遣典泸望更主细奴蔺(音吝)老等各打三十反。

又窄(音责)钉鍱弥壮。

神晏忧惧。

至心诵经。

未至亥时。

依前断坏。

车询回心敬信。

倍加顶礼。

日饷送齐食。

悔遇殷懃。

合州共闻。

竞送饮食。

及送还此。

使司断移卿胜州。

仍被法服。

配胜州宝幢寺。

神晏喜此神验。

念诵不辍。

逢神龙元年二月十五日。

制放回本州。

至此还俗(献忠亲自追问。

具说源流。

神晏当时始年三十八也)。

  博陵崔善冲者。

先天初载时任梓州铜山县丞。

常受持金刚般若经。

当时姚隽(音邃)州蛮部落有反叛者。

监军御史李知古以善冲为判官。

既在军营。

住隽州界。

知古志图功效。

遂招慰诸蛮首领。

降而杀之。

蛮落因兹遂皆反叛。

报其雠(音酬)怨。

共杀知古。

善冲当即奔窜。

(粗乱反)罔知所之。

与二十余人结伴同走。

奔驰迷之。

已经日夜。

不知途路。

遥见一火。

准度近远可十里余。

将有人家。

拟投作食。

迄至于晓。

犹趂不及。

乃至昆明县路投得县城。

盍是神力护持。

潜加引导。

济以厄急。

实冥助焉(献忠任梓州司马崔善冲亲说)。

  邛(局龙反)州安仁县令尚行琮。

常诵金刚般若。

因事左授翼水县丞赴任。

至义州界。

山路崄峻。

阁道危县。

乘夜而行。

忽坠於阁。

在半崕上乘落骑一树枝。

犹疑是马。

遂不知觉。

须臾之间。

家人叫声。

方知坠阁。

口诵金刚般若。

尚不辍声。

觉后状如在梦。

一无所损(邛州司户胡延祚所说也)。

  前陵州仁寿县尉陈惠妻王氏者。

京兆人也。

初王氏在家之时。

为表兄褚敬。

殷懃欲娶。

其王氏父母不许共褚为婚。

其褚敬每云。

若不嫁与我为妻。

作鬼终不相放。

后嫁与陈惠。

数载褚敬遂亡。

其王氏随夫在仁寿县。

每夜寐之后。

梦敬即来相亲。

宛若平生。

遂觉怀妊。

经十七个月。

身渐重而不产。

不知为计。

将作鬼胎。

遂入佛堂。

取得金刚般若。

至心启请。

转读此经。

每转经时。

精意发愿。

若是怀孕。

愿早平安。

若是鬼胎。

必早销化。

因念诵之力。

渐觉身轻。

所怀鬼胎。

即自散灭。

从此之后。

转更精懃。

遂常受持。

至今不绝(崇福寺僧释惠远者。

其兄于翙。

(呼来反)时任梓州司户。

因来至此。

亲所知见。

故具录焉)。

  虢(孤获反)州朱阳县尉向仁悊。

河内人也。

去龙朔年中。

从云玄运米向辽东。

至海中。

路遇恶风。

般破氛氲。

黑暗不知东西。

仁悊先诵得金刚般若经。

昼夜至心。

口诵不辍。

略记可得三百余遍。

忽然似睡。

即有一僧云。

缘汝诵经。

明日使汝等着岸。

须臾即明。

日影出水之上。

遥见一枝有似马鞭。

诵经转急。

遂即到岸。

同船六十余人。

一人不损。

诸船漂没略尽。

岂非般若力乎(邢州〔指〕仁县令只思敬所说)。

  怀州武德县令何澋。

常诵金刚般若经。

天授二年。

因假入洛。

八月还县。

驴马九个。

总有十人。

行至河阳。

正逢水涨桥断。

行旅来往之人。

咸以船渡。

时有邢(音形)州平乡县尉陈乾福。

亦至水次。

相属仲秋月晦暮。

番满兵回。

人有归心。

崩腾争上。

何陈二子并亦上船。

陈君惧船将重。

却下衣物。

何公鞍乘既多。

因而遂过。

不逾一二十步。

船即沉没。

澋私心念。

生来受持金刚般若。

今日岂无征乎。

澋初上船。

恐船摇动。

遂以手把角驮索。

(苏洛反)一从水没。

直下数。

又澋时有侄。

亦先在船。

船覆水中。

其侄得上船底。

湍流既疾崩岸。

又高岸腹县芦延蔓(音万)于水。

澋随浪转。

攀得芦根。

欲去复留。

逐波摇荡。

覆船泛直趣澋边。

其侄攀援引澋而上。

水浸绳急。

手入绳间。

拔手既难。

驮亦随出。

自余人马。

任水沿(音缘)洄。

或遇浅逢。

查殆无死者。

番兵向余八十。

生者唯有一人。

斯则般若良因。

潜加拯护者矣(邢州平乡县尉陈乾福所说)。

  赞曰。禅慧之门。菩提之路。无行无得。唯救唯护。三界归依。四生开悟。一切苦厄。乘兹永度。

  延寿篇第二(并序十二章)

  夫积善余庆。

积恶余殃。

李耳年为。

入重玄之境。

彭铿(苦耕反)久寿。

还游众妙之门。

况乎不去不来。

固超於三际。

不生不灭。

岂计於千龄。

(音灵)如能四偈受持。

一念清信。

积尘积劫。

喻寿量而非多。

无数无边。

等虚空而共永。

集其休征可验者。

列为延寿之篇。

  唐临冥报记曰。

陈公大夫人豆卢氏。

芮公宽之姊也。

夫人信福。

诵金刚般若经。

未尽於卷一纸。

许久而不彻。

后日黄昏时。

忽然头痛。

四体不安。

夜卧逾甚。

夫人自念傥死。

遂不得经竟。

欲起诵之。

而堂烛已灭。

夫人因起。

命婢燃烛。

须臾婢还。

厨中无火。

夫人命开门。

家人坊取之。

又无其火。

夫人深益叹恨。

忽庭中有自然火烛。

上阶来入堂内。

至于床前。

去地三尺许。

而无人执。

光明若昼。

夫人惊起。

头痛亦愈。

即取经诵之。

有顷家人。

钻燧得火。

燃烛入堂中。

其光即灭。

便以此夜诵经竟之。

自此日诵五遍。

以为常度。

后芮公将死。

夫人往视。

公谓夫人曰。

吾姊诵经之福。

寿当百岁。

生好处也。

夫人至今尚康。

年八十矣(夫人自向唐临嫂说)。

  萧瑀金刚般若经灵验记曰。

隋朝招提寺僧琰师。

初作沙弥时。

有相师语琰云。

阿师子大听明智慧。

无那相命全短。

琰闻此语。

遂谘诸大德。

修何功德而得延寿。

大德等共议。

依如来教。

受持金刚般若经。

功德最大。

若能依法受持。

必得延寿。

琰时奉命即入山。

受持金刚般若经。

五年出山。

更见前所相者。

云。

法师比来修何功德。

得长寿殊相。

顿能如此。

琰说前者被相短寿。

入山受持金刚般若。

更无余业。

因兹功德。

遂为大德。

法师年过九十。

  又曰。

隋朝开善寺尼藏师。

少年讲说。

远近知名。

时有何胤之谓曰。

虽作法师。

全无年寿。

藏闻惶惧。

遂废讲说。

精意发愿。

於经藏中信手探(音贪)取一卷。

专欲受持。

乃得金刚般若经。

於是读诵。

在房三年不出。

后故觅胤之。

令更占之。

曰。

为弟子所相无验。

为师相改耶。

藏云。

所相大验。

佛法灵应。

不可思议。

具向说之。

答曰。

道人不可相也。

师寿得九十余。

果如其语。

  又曰。

隋时秦州人王陀。

身任鹰杨。

在府领兵。

因病解任。

在家访觅大乘金刚般若经。

大业中。

荒乱初定。

寻访不得。

后有一僧。

持此般若一卷。

日读五遍。

向经三年。

读诵通利。

陀於后身患。

遥见二十二鬼。

并来诣陀。

陀即诵般若经。

其鬼离陀一百余步。

不敢更前。

鬼谓陀曰。

君莫诵经。

汝不可得脱。

陀摄心不诵。

鬼到陀边。

中有二鬼。

颜容甚恶。

告言。

我是主帅。

先差二鬼充一道。

使余者总为十道。

使诸使少时之顷。

各执缚人将来。

陀即自思。

我今还应如此。

其鬼所将人来者约束。

各自发引向於王所。

后有一鬼走马来告。

向诵经人。

王教令放六日。

陀当时昏迷。

气将欲绝。

闻鬼使约束道放。

心遂醒悟。

气还如本。

因此更加精诚。

诵金刚般若昼夜不舍。

六日已过。

诵经之力。

更不被追。

夜中有一人。

空中唤陀。

陀即遥应。

汝今读诵金刚般若经。

功德甚大。

王今放汝。

寿年九十。

努力勤修功德。

读诵此经。

更加精进。

不敢懈怠。

於后陀兄身患。

因遂命终。

经余一日。

见兄共语。

语陀努力为我读诵金刚般若经。

救我地狱之苦。

言语未讫。

有一人推兄遂入地狱。

陀怕怖走归。

有羊六口。

遮陀行路。

不听陀过。

陀即诵般若经向羊。

其羊即渐微小。

诵经亦讫。

其羊并即入地。

遂使得过。

即为兄诵般若经五千遍。

救兄地狱之苦。

陀昼夜诵持不废。

又劝化一切人。

并读诵般若经。

陀为诵持。

见得延寿。

  又曰。

遂州人魏旻。

贞观元年。

死经三日。

王前唱过。

旻即分踈。

未合身死。

王索簿(音部)寻检。

果然非谬。

王责取旻使者。

何因错追。

笞杖五十。

即放旻归。

遣人送出。

示本来之路。

至家遂活。

父母亲属问云。

死既三日。

复见何事。

旻具语列。

当被追时。

同伴一十余人。

其中有一大僧。

一时将过。

王见此僧。

先唤。

借问一时已来。

修何功德。

僧白王言。

平生唯诵持金刚般若经。

王闻此言。

恭敬合掌。

赞云。

善哉。

善哉。

法师受持读诵金刚般若。

当得生天。

何因将师来此。

王言未讫。

诸天香华。

迎师将去。

王即问旻。

一生已来修何功德。

旻启王言。

一生已来。

不读诵经典。

唯读庾信文章集录。

王语旻曰。

汝识庾信否。

是大罪人。

又旻言。

虽读文章。

不识庾信。

王即遣人领向庾信之处。

乃见一大龟。

一身数头。

所引使人云。

此是庾信。

行回十余步。

见一人来。

我是庾信。

为在生之时。

好作文笔。

或引经典。

或生诽谤。

以此之故今受大罪。

向者见龟数头者。

是我身也。

回至王前。

王语使者。

将见庾信以否。

白言。

已见。

今受龟身。

受大苦恼。

王言。

放汝还家。

莫生诽谤大乘经典。

勤修福业。

遣人送出至家。

便即醒悟。

忆所属之言。

又见此僧读诵金刚般若经。

得生天上。

即於诸寺处处求觅。

乃见一僧云。

我有此经。

旻闻此语。

礼拜求请。

若得此经。

不惜身命。

其僧即付金刚般若经一卷。

昼夜转读。

即便诵得。

昼夜精勤。

诵持不废。

因即向遂州人等。

说此因缘。

又道一僧共旻同死。

引过见王。

为诵大乘金刚般若经典。

得生天上。

又说庾信罪业受报。

遂州之人多是夷獠。

杀生捕猎。

造罪者多。

闻旻说此因缘。

各各发菩提心。

不敢杀生捕猎。

并读诵金刚般若。

昼夜不舍。

四月十五日。

忽有一人乘白马来至旻前。

当取汝之日。

勘簿为有二年。

放汝还家。

为汝受持金刚般若经一万遍。

又劝化一切具修功德。

读诵般若不绝。

以此善根。

遂得延年。

九十寿终。

必生净土。

  又曰。

滑州别驾睦彦通。

一生已来。

恒诵金刚般若。

先於李密下所任武牢县令。

为贼翻城。

欲杀县令。

通甚怕惧。

踰城得出。

向东步走。

有一石崖。

石涧高峻。

深百余尺。

被贼拔刀走趂。

即投峻崖。

欲自取死。

至崖之半。

似有人接。

通及至于底。

乃在盘石上坐。

得存性命。

都无伤损。

据此灵验。

并是般若之力。

贼过之后。

通至家中。

精心诵持。

不舍昼夜。

又劝化一切读诵此经。

通得长年。

又无疾患。

常得清净。

坚心不怠。

  又曰。

大庙署丞李思一。

贞观二十年正月八日丑时。

得病已。

时失音。

至十三日。

黄昏身死。

乃被冥官勘。

言思一年十九时。

屠宰猪羊之命。

思一推忖。

实不屠杀生命。

冥官即追所杀猪羊。

与思一勘对。

至已对问。

食肉支节时日。

全不相关。

又付主司子细捡核勘。

遂杀害之日。

思一即在黄州慧珉法师下听讲涅盘经。

然珉法师又以身死。

生於金粟世界。

既在三界之外。

无可追证。

放思一还於本土。

至家未经时日。

又被追唤。

未去之际。

於清净寺玄通法师边忏悔受戒。

普劝朋友亲戚。

有生之类。

但遭枉滥死者。

及不得转读经者。

并为转读金刚般若经五千遍。

作是语已。

遂即命终。

使者将思一至冥官所。

遂具实言。

今发心受持般若经。

冥官云。

汝今发心极大深妙。

不可思议。

须臾之间。

见一人手持经卷。

语思一云。

此是金刚般若。

思一求请开其经卷。

览其题目。

与今时般若无别。

当即闭(音闭)。

  目发心。

望解般若经义。

晓喻有知。

忽闻有人云。

君今发心。

作是大愿。

今所注猪羊来对者。

并云。

我实自身命尽。

恶道受生。

实非思一屠害。

为无功德。

宝货求典。

妄引善人。

冀延日月。

实是枉牵。

冥官得此欵已。

又珉法师在金粟世界遣二僧。

来至冥官前。

得见二僧。

惊怖礼拜。

僧语冥官。

其思一诵持金刚般若经。

一心不乱。

又注屠杀生命。

并云妄引。

泯法师在金粟世界。

故遣来救。

冥官依命。

即命思一还生。

二僧乃送至家。

即乘空而去。

思一苏讫。

当即请诸寺大德。

转读般若经五千遍。

思一诵持般若。

昼夜不废。

见得延年。

  又曰。

泰州上邦县人慕容文策。

年十七。

诵持金刚般若经。

齐戒不阙。

隋大业七年四月十五日夜。

忽有两鬼。

来至床前。

手持文牒。

云。

王今遣取公来。

文策即甚忙怕。

乃逐使者而去。

将至一大城。

楼橹严峻。

城郭六重。

将入第一第二门。

极大光明。

至第三门。

其门相去四里。

已上并皆黑暗。

都不见道。

使者引之而过。

至五六门内。

复大光明。

去门三里。

即有宫室殿堂。

四边持仗宿卫。

还如见在宫阙无异。

王当殿而坐。

所将男夫妇女.僧尼道士。

及女等外国六夷。

不可称数。

策在后。

行典唱名而过。

王一一问其在生福业。

有福效验者。

在西而立。

无福验者。

在东而立。

末后始唱策名。

王问。

一生作何福业。

策即分踈。

一生已来。

唯诵持金刚般若。

法华八部。

般若昼夜转读。

又持齐戒。

一日不阙。

王闻此言。

合掌恭敬。

叹言。

功德甚深。

付主司细检文簿不错。

将来其典执案谘王。

未合身死。

王即放还。

且遣西行而立。

未去之间。

有一沙弥。

可年十五六。

手执一明炬。

於策前而过。

续后又一沙弥。

执明炬而过。

策即捉袈裟挽住。

愿师救弟子。

使者错追将来。

蒙王恩泽。

检文簿放还。

不知去处。

愿师慈悲。

救护弟子。

示其来路。

二僧语策。

檀越持般若经。

转读大乘经典。

好牢持斋戒。

故来救之。

师云。

我执明炬在前。

檀越但从我后。

还於六重城门而出。

还诣里暗二门。

二僧手执明炬。

喻如日出。

光明皆现。

出於六重门外。

二僧即语策云。

檀越知地狱所以否。

报云。

不知。

二沙弥即举手指城西北角。

更有一大城。

相去四里。

此是地狱之城。

二沙弥云。

将檀越於此城观看。

从师至彼。

其城高峻。

有入城门。

并铁网垂下。

有四罗剎。

手执铁叉。

侍立左右。

二僧云。

是地狱之门。

一切罪人配入。

并从此门而过。

即将策入门。

可行二百步。

见一灰河。

其中一切受苦之人。

身在河中。

唯见其头。

百千万亿猛火炽然烧此罪人。

苦痛号叫。

不可具说。

又四边皆是铁床剑树。

有四狱卒。

手持铁叉。

畔上行走。

叫唤之声。

甚可怖畏。

二僧云。

十八地狱。

咸在此城。

策见心中怕惧。

唯知念佛。

心中恒诵般若不绝。

二僧即将策出城门。

至於本来之道。

五个道相近。

意中荒迷。

不知本从家之道。

二僧即欲别策而去。

礼拜求请。

五道之中。

不知弟子从何道去。

愿师慈悲。

示其道处。

二僧即於中道引前。

可行十里许。

有一大门。

塞其道口。

不得而过。

二僧以锡杖开之。

即语策云。

努力勤修功德。

诵般若经。

莫生懈怠。

必得长寿。

策别师至家。

体中醒悟。

父母亲知。

并悉忙怕。

以礼慰喻。

说其因缘。

蒙放还家。

功德之力。

闻者欣悦。

心意泰然。

以此诵经齐戒功德。

劝化一切。

各各发心。

读诵般若经。

一日不阙。

更加精进。

又得长年。

  又曰。

天水郡陇城县袁志通。

年未弱冠。

住持斋戒。

读诵法华金刚般若等经。

六时礼忏。

不曾有阙。

年二十。

即点入清德府卫士。

名挂军团。

奉勑差征白蛮。

从家至彼一万余里。

在路昼夜礼诵不阙。

至南蛮之界。

官军战败。

兵士散走。

当时徒侣一百余人。

不知所投。

多被伤杀。

志通惶迫。

奔走无路。

忽有五人。

并乘牝(频殒反)。

  马。

在通前后。

有一人走马告通曰。

莫怕莫惧。

汝具修功德。

前后围绕。

不能为害。

行可七里有余。

至一塔庙。

即入其中藏隐。

蛮即还营。

忽有二僧来通所。

语通云。

檀越诵金刚般若法华。

礼念诸佛。

不可思议。

故遣救汝。

向者五人。

乘马在汝前后者。

并是法华般若之力。

亦同救汝怨贼伤害汝身。

好修福业。

诵持经典。

莫生懈怠。

一切诸善神王。

恒相卫护。

作是语讫。

即乘空而去。

通经日不得食。

非常饥乏。

须臾有二童子。

将一钵饭并酱菜及饼。

与通而食。

食讫又告通。

勤修功德。

诵般若经。

莫令废阙。

语讫主乘空而去。

通涕泪悲泣。

深心忏悔。

即投大军。

频经三阵。

不被寸铁所伤。

据此因缘。

并是法华般若之力。

於后蛮破。

官军放还。

专心诵持法华般若。

不敢怠慢。

  又曰。

贞观八年正月二十八日。

身患。

至二月八日夜。

命终。

遂被将向王前。

阅过徒众甚多。

通在后而立。

其典唱名。

王即问其善恶之业。

亦依次而配。

末后始唱通过。

具问生存作何福业。

通即启王言。

一生已来诵持金刚般若法华经等。

常持齐戒六时礼佛。

王闻此言。

即合掌恭敬。

叹言。

善哉。

善哉。

此人功德不可思议。

语使者当取之日。

据何簿帐而追。

付主司。

细捡文籍。

不枉将来。

其主司开天曹检报。

此人更有六年寿命。

未合即死。

王乃索案自寻。

果然非谬。

语左右侍者。

取床几将来。

即於南厢持金床玉几。

至王前。

即遣殿上西边安置。

铺种种毡褥。

遣通上床诵经。

便诵般若法华各一卷。

并悉通利。

又使典藏中取其人诵经及修功德文簿典与通。

向西厢遂往取。

可行二里。

有大经藏。

所有功德簿帐。

咸在其中。

并七宝严饰。

使者於最下中取得一卷。

可有十纸。

题名。

袁志通造功德簿。

即持向王边开检。

其中注通诵般若经一万遍。

礼佛齐戒功德。

总在其中。

王语使人。

其通所造功德。

甚深甚深。

将地狱观看。

知其罪福。

使者奉勑。

引通出城。

西北五里有余。

有一大城。

楼橹却敌。

铁网垂下。

门中有四狱卒。

头如罗剎。

身形长大。

手持铁叉。

左右而立。

有二铜狗。

在门两厢。

口吐融铜。

流灌狱所。

注射罪人。

一切受苦之人。

并从此门而入。

十八地狱。

并在此城。

通见如此。

身心战栗。

无以自安。

领将诣王。

白言见地狱讫。

王语通云。

汝今具见受罪福业。

好勤精进。

读诵莫废。

汝今有命六年在。

放汝还家。

莫生退心。

落入恶道。

无人救汝。

必须读诵不退菩提。

放汝长年。

至老命终。

必生净土。

  朝请大夫行国子监大学博士吴思玄。

常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初日别两遍。

五六年后。

即日别一遍。

兄思温以长安元年任汉州县竹县令。

染患入京医疗。

寄在殿中省尚药奉御张庆家针灸。

忽然病发。

非常困重。

张庆绾摄诸巫术之士。

时有务州褚细儿。

亦甚见鬼。

在庆中庭。

为温祈祷。

其时着绯官数人。

思玄在别处止宿。

人报兄患发。

奔走来看。

先至庆中庭。

亦同祈请。

未曾与褚相识。

褚遂云此官不知何人。

诸鬼神见之皆悉散走。

思玄闻此。

倍加精励念诵。

一二日间。

兄病遂差。

初思玄去万岁登封元年行至中渭桥。

见一人甚老。

着重缞(音催)服。

怪而问之。

老人云。

某乙年八十二。

为亲生母着服。

母年一百七岁。

近日始亡。

复问作何将养。

得此长寿。

其人报云。

娘年四十三时。

有人教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每日两遍。

从少至老。

未曾暂阙。

更有阿姨并及邻母。

总有四人。

同业相共受持。

姨亡已经一年。

寿一百十四岁。

自余两个。

今各年九十已上。

至今并在(吴思玄亲自录出)。

  申州大云寺僧释德遵者。

即义阳县人也。

时年五十一二。

染疾弥留。

气力虚惙。

时起彼有张照藏者。

洞晓阴阳。

有张则者。

极明医术。

推步年命。

以为厄运之期。

诊(音轸)候经脉。

(音夌)治非针药之救。

遂启请发愿。

诵金刚般若经。

力疾扶羸。

日数十遍。

诚心恳至。

感乎幽明。

却倚蒲团。

因而弥励。

不舍昼夜。

诵持此经。

未盈旬月。

渐觉瘳(音柚)愈。

将涉时序。

了然痊复。

长安三载。

献忠任申州司户。

其僧尚存。

向逾七十。

每见自说。

嗟叹者久之。

德遵自此之后。

常以般若为务。

则知大乘之力。

岂术数能知。

非夫净信通神。

达空体妙智。

该上上者。

焉肯勤而行之乎。

  杜思讷者。

京兆城南人也。

任潞州铜鍉(音提)县尉。

考满之后。

年登七十。

又染瘦病。

日渐虚羸。

当时名医。

咸谓难济。

虽加药饵。

(音二)诊候未瘳。

时权瓘(音贯)注得汉州司功之任。

就别临诀(音决)之际。

词气凄(音妻)凉曰。

(音越)虽是生离。

即成死别。

然宿心正信。

发始深诚。

遂谓瓘曰。

唯发愿诵般若经。

将希生路。

遂即发心诵金刚般若经。

不逾时月。

渐觉瘳(音抽)愈。

恳诚弥励。

屡(力芋反)见光明。

瓘后入京。

讷已痊复。

静惟福力。

不可思议(汉州司功权令瓘说)。

  赞曰。恭惟众圣。爰起三坚。一尘一劫。无量无边。宁惟万万。何止千千。不生不灭。非代非年。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上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中

    梓州司马 孟献忠 撰

  灭罪篇第三(并序三章) 神力篇第四(并序十六章)

  灭罪篇第三(并序三章)

  夫三界虚妄。

一心所作。

心在分别。

一切俱邪。

心绝攀缘。

则万殊皆正。

夫心者。

不内不外。

亦不中间。

心垢则众罪咸生。

心净则众罪同灭。

祸福不牵於物。

垢净必在於心。

故上士忘心。

见诸相而非相。

达人齐观。

悟非色而非空。

由是犯律比丘。

顿除疑悔。

破戒菩萨。

还入圣流。

然则业以心成。

罪随心灭。

式广普贤之路。

爰申灭罪之篇。

  萧瑀金刚般若灵验记曰。

鄜(音敷)州实室寺僧法藏。

戒律清淳。

慈悲普行。

随开皇十三年。

於洛交县苇川城造寺一所。

僧房二十余间。

佛殿讲堂等三口。

并七架六栿(音伏)砖瓦砌饰。

修理华丽。

丈六大像一躯。

总有四铺。

铺皆十一事。

庄严不可思议。

观世音石像一躯。

金铜隐起。

千佛屏风等。

并庄严成就。

至大业五年。

勑但是诸处佛堂之内佛像者。

并移州内大寺。

伽蓝补坏修理并已成就。

法藏又造一切经。

已写八百余卷。

造长纸。

於京城月爱寺抄写。

檀轴精妙。

法藏至武德二年闰五月内。

得患困重。

经余二旬。

乃见一人。

青衣服饰华丽。

在当楼上。

手持经一卷。

告法藏云。

汝一生已来。

造大功德。

皆悉精妙。

汝今互用三宝物。

得罪无量。

我所持经者。

是金刚般若。

汝若能自造一卷。

至心诵持。

一生已来。

所用三宝物罪。

并得消灭。

藏即应声。

若得灭罪。

病又瘳(音抽)差。

即发深心。

决定敬写金刚般若百部。

诵持不废。

又云。

一生已来。

虽作功德。

未曾抄写金刚般若经。

诸佛觉悟弟子。

唯身上所有三衣瓶钵等。

即当尽舍。

付嘱大德。

自知病重。

遗嘱弟子及亲知。

为造金刚般若经百部。

舍婆提城舍卫国。

各中半抄写并庄严了讫。

散与一切道俗读诵。

般若威力。

不可思议。

救拔一切众生。

作是语已。

藏即命终。

将至王所。

具问一生作何福业。

藏即分踈。

造佛像。

抄写金刚般若百部。

施一切人转读。

兼写余经八百卷。

昼夜诵持般若。

不尝废阙。

王闻此言。

师造功德极大。

不可思议。

即遣使藏中取功德簿。

将至王前。

王自开检。

并依藏师所说。

一不错谬。

王言。

师今造寺佛像。

抄写经典。

及诵持般若。

功德圆满。

不可思议。

放师在寺。

劝化一切读诵般若。

具修一切功德。

莫生懈怠。

师得长寿。

后命终之日。

即生十方净土。

  郎余令冥报拾遗曰。

前校书即吴兴[淡-火]嘉会。

太宗时以罪徒配兰州。

自到已来。

每思乡邑。

其后日。

则礼佛兼於东南望泰山礼拜。

愿得还乡。

经二百余日。

永徽六年十月三日夜半。

忽见二童子。

仪容秀丽。

绮衣纨袴服饰鲜华。

云。

儿等并是泰山府君之子。

府君媿先生朝夕礼拜。

故遣近接。

即须同行。

嘉会云。

此去泰山三千余里。

经途既远。

若为能到。

童子曰。

先生但当闭目。

儿自有马。

嘉会即依其言。

须臾而至。

见宫阙廊宇。

有若人间。

引人谒拜府君。

府君为之兴。

须臾之间。

延入曲室。

对坐言语。

无所不尽。

府君说云。

人之在生。

但犯一事。

生时不发。

死后冥官终不舍之。

但能日诵金刚般若经。

大得灭罪。

又云。

前有一府君。

为坐贪秽。

天曹解之。

问知今府君姓刘。

(音流)不敢问字。

谒见之后。

每夜恒与嘉会双陆。

兼设肴馔。

嘉会如厕。

於小厅东头。

见姑臧令慕容仁轨笏(音忽)而坐。

嘉会召问之。

云。

不知何事。

府君追来已六十余日。

嘉会还。

为府君言之。

府君令召仁轨。

谓之曰。

公县下有妇女阿赵。

行私县尉。

他法抽杀。

此妪来诉。

县尉遂误追明府君耳。

府若庭前有一大盆。

其中贮水。

令仁轨洗面。

乃赐之食。

食讫云。

欲遣儿送明府。

恐为群凶所逼。

乃自命一儿。

故送仁轨。

双陆七局。

其儿便还。

云已送讫。

又云。

慕容明府不敢坐於大堂。

今居堂东头一小房内。

嘉会即辞府君。

府君放去。

嘉会具为州县官言之。

州官初不之信。

兰州长史赵持满。

故令人於姑臧访问仁轨。

仁轨云。

从去九月内。

得风疾。

手足烦疼。

遂便灸灼三十余处。

家人觉其神彩恍忽。

十一月初。

便得疗损。

校其日数。

莫不暗同。

县尉拷杀阿赵事皆实录。

县尉寻患。

旬日而死。

初嘉会谒见府君之时。

家人但觉其神爽昏耄而已。

既而每日诵金刚般若经。

以为常业。

寻还本土。

至今现在(丘贞明说。

余令后见嘉会所说亦同)。

  又曰。

龙朔元年。

洛州景福寺比丘尼修行。

房中有一供侍童女任五娘死。

修行为立灵座。

经於月余。

其姊及妹弟於夜中忽闻灵座上呻吟。

其弟初甚恐惧。

后乃问之。

答曰。

我生时於寺中食肉。

坐此大受苦痛。

我体上有疮。

恐污床席。

汝可多将灰置床上也。

弟依其言。

置灰后看床上。

大有脓血。

语弟曰。

姊患不能缝衣。

汝大褴缕。

宜将布来。

我为汝作衫及袜(音袜)。

弟置布於灵床上。

经宿即成。

又语其姊曰。

儿小时患染。

遂杀一螃蟹取汁。

涂疮得差。

今入刀林地狱。

肉中见有折刀七枚。

愿姊慈流。

为作功德救助。

知姊煎迫。

卒不济辨。

但随身衣服。

无益死者。

今并未坏。

请以用之。

姊未报。

间乃曰。

儿取去。

良久又曰。

衣服已来。

见在床上。

其姊试往视之。

乃是所敛之服也。

姊遂送至净土寺宝献师处。

凭写金刚般若经。

每写一卷了。

即报云。

已出一刀。

凡写七卷了。

乃云。

七刀并得出。

讫今蒙福助。

即往托生。

与姊及弟哭别而去(吴兴沈玄法说。

与净土寺僧智整所说亦同)。

  赞曰。有情曰凡。无爱为圣。惟罪生灭。随心垢净。正念忘怀。即邪为正。六缠九恼。同归实性。

  神力篇第四(并序十六章)

  昔者娲皇御极断鳌以补天。

夷羿(音诣)弯弓解鸟而落日。

璇台之上。

载驱夏后之龙。

瑶水之滨。

更舞周王之骏。

(音浚)仙公之潜流吐火。

元方之匿影分形。

况乎道契如如。

切无等等。

将开于塔。

移天人於他界。

不起于座。

示妙喜於阎浮。

圣烈巍巍。

固无得而称矣。

故迹其尤异者。

列为神力篇。

  萧瑀金刚般若经灵验记曰。

梁时有一婆罗门师。

名法藏。

能持经咒辟诸邪恶。

有一小僧。

学咒数年。

自谓成就。

堪伏邪魅。

同行来诣江畔。

遂投宫亭湖神庙止宿。

诵诸禁咒。

其夜庙神遂来杀之。

藏闻弟子身死。

怨恨。

自来到神庙庑。

夜宿谓咒。

因亦致死。

于时同寺一僧。

每持金刚般若经。

闻藏师徒并为神杀死。

故来神庙。

座上诵般若经。

夜半闻有风声。

极大迅(音峻)速。

须臾见一大人。

身形瑰异。

奇特可畏。

种种形容。

眼光似电。

师端坐正念。

诵经不辍。

不怕不惧。

神来至前。

摄诸威势。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

听诵经讫。

师问神曰。

檀越是何神祇。

初来猛迅。

后乃寂然。

神言。

弟子是此宫亭湖神。

为性刚强猛戾。

见师诵习大乘经典。

功德大大不可思议。

是以伏听。

师言。

檀越既能如此信敬。

何意打杀前者诵咒二僧。

神言。

彼僧不能诵持大乘经典。

弟子入庙。

逆前放骂。

专恶言降伏弟子。

二僧见弟子形貌。

自然怕死。

非故杀比丘。

诸人知师入神庙宿。

恐同前二僧。

至明相率往庙迎问。

师乃安然。

诸人等甚大嘉庆。

问师具知。

诸人因此发心受持般若经者甚众。

  又贞观元年。

蓬州仪陇县丞刘弼。

前在江南任县尉。

忽有一鸟於房门前树上鸣唤。

人云。

是甚恶鸟。

此鸟至者。

必杀家长。

弼闻恐惧。

思念无计。

夜间梦见一僧。

令读金刚般若经一百遍。

善神来拔。

此树隔舍掷着大街巷中竟无亦答。

般若之力其大矣哉。

  郎余令冥报拾遗曰。

陇西李虔观。

今居郑州。

明庆五年。

丁父福胤忧。

乃刺血写金刚般若经。

及般若多心经各一卷。

随愿往生经二卷。

出外将入。

即一度浴后。

忽闻院中有异香气。

非常郁烈。

邻侧并就观之。

无不称叹(余令曾过郑州见彼亲说。

友人所传)。

  又曰。

曹州济阴县西二十里村中。

有一精舍。

龙朔二年冬十月。

有野火暴起。

非常炽盛。

乃至精舍。

遂踰越而过。

兼及僧房。

草舍焚燎总尽。

唯有金刚般若经一卷。

犹俨然如故(曹州参军事〔廗〕元袆所说)。

  又曰。

明庆年中。

平州人孙寿於海滨游猎。

见野火炎炽。

草木荡尽。

唯有一丛茂草。

不被焚燎。

疑此草中有兽。

遂以火爇之。

竟不能着。

寿甚怪之。

遂入草间寻觅。

乃见一函金刚般若经。

其傍又见一死僧。

颜色不变。

火不延燎。

盖为此也(孙寿亲自见。

说之)。

  又曰。

前大理司直河内司马乔卿悭。

纯谨有至行。

永徽年中。

为扬州户曹。

丁母忧。

居丧毁瘠。

刺心上血。

写金刚般若经一卷。

未几於庐(音闾)上生芝草二茎。

经九日长一尺八寸。

绿茎朱盖。

日沥汁一升。

傍下食足。

味甘如蜜。

尽而复生。

如此数四(音乡同僚数人向余令说。

余令孝子传亦具说焉)。

  大中大夫杨体几。

京兆人也。

去大极元年。

任饶州长史。

奉勑兼充银山大使。

检校采银。

其银之窟。

所[仁-二+(儿/又)]夫匠。

动越万人。

侧近百姓。

共为章市。

其市之中。

总无瓦屋。

咸以篷篨为舍。

檐庑(音抚)相接。

其夜有一家忽然失火。

市内之屋。

荡尽无余。

唯中心一家。

火所不燎。

体几巡检。

问其所由。

为家内有一老人。

常受持金刚般若经。

般若之力。

火不能烧。

合州之中。

莫不惊异。

  梓州惠义寺僧释清虚。

俗姓唐氏。

立性刚烈。

少诵金刚般若经。

去万岁通天元年十月初。

於齐州灵岩寺北三总山中。

深心发愿。

为三途受苦众在等。

受持金刚般若经。

愿一切众生。

早得离苦解脱。

从十月三日诵至六日。

有七头鹿忽来听经。

及至诵时即来伏听。

诵讫便去。

及其总了。

更不复来。

僧清虚去万岁通天元年十月二十三日。

日西於齐州灵岩寺地三总山中。

端坐诵经。

忽非似梦。

遂不见所住处屋宅及山河石壁。

唯见一城。

似梓州城。

其僧从东门入。

至一桥见一捉铺人。

是山东人士。

遂行出城西门可五六里许。

又见一城。

在於道左。

其城纵广可有五里。

其僧下道至城东门。

其门才猜可容一人入。

僧问捉门者曰。

得知大王何时放地狱受苦众生。

报云。

昨日午时。

齐州灵岩寺有一禅师。

手执锡仗。

年可七十。

已上来诣王前。

语王言。

有一客僧为三涂受苦众生诵金刚般若。

王得知否。

天王何时息放地狱受苦众生。

王报阿师言。

弟子先知。

明日午时为阿师放却少分轻者。

其捉门人谓其僧云。

阿师即去。

请更莫语。

其僧遂回还从西门入。

到一驿门前。

前见一颗菰。

如椀许大。

破作两片。

僧食一片。

仍余一片。

至前捉铺处。

铺家问僧何处得此菰。

请乞一片。

其人得此菰食。

口云。

十月有此美菰。

所言未讫。

忽见城西门外有无量人众。

入城门来。

妇女多。

大夫少。

缞(音催)麻服者众。

吉服者稀(音希)。

至其僧坐前。

各各礼拜。

蒙阿师济拔。

其僧报云。

元不相识。

何处救拔。

后有三个橑奴。

亦来礼拜。

蒙阿师救拔弟子。

其僧问云。

你是谁家小儿。

面无血色太剧悴。

从何处来。

衫衣并新。

何因如此。

答言。

我是玄宗观家人。

为盗观家谷麦。

治酒买肉。

不知多少。

破阎罗王勘。

当经今五年。

不识浆水一滴。

其衫是生时所造。

死后始着。

当被勘。

当其衫被剥。

挂着奈何树头。

所以得新。

语讫辞去。

灵验如此。

  万岁通天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清虚在齐州三总山中。

暮间忽有东地风起。

遥见野火烧山。

相去可有一十余里。

至人定时。

其火渐近。

去僧坐处司百余步。

其僧心惊。

诵经念佛。

并诵十一面咒。

其火去所住屋可五十步已来。

忽然回风。

其火遂自灭。

逮(音代)至一更。

忽然还炽。

僧将扫帚扑火。

遂不焚。

去屋不逾十步。

火即自灭。

其屋十步之内。

茅共檐(音盐)平。

仍有乱草一聚。

去脊不盈数尺。

至时乱草及茅。

并为煨烬。

唯有卧屋得免火烧。

其东北两面。

屋檐并被火烧。

信知般若之力。

不可思议。

  登对元年二月。

其僧清虚至徒来山中。

寻常诵经。

不过两遍。

腰脊疼痛。

不能堪忍。

僧於佛前遂发誓愿。

弟子今夜结跏趺坐。

为一切众生诵金刚般若。

必满五遍然后始息。

纵使疼痛。

状犹割刺。

终须满数。

以死为限。

诵至三遍。

骨节有如支解。

诵至四遍。

有物在佛堂内斗。

声似水牛大虫争力而斗。

佛堂亦动。

诵至五遍。

将半诸痛都愈。

举目四望。

朗然明彻。

佛殿讲堂。

一皆不见。

唯觉端坐在於空中。

大地平正。

无有高下。

及至同伴来唤。

空闻其唤。

不见有人。

同伴曳手挽起。

方始醒觉。

般若神力。

无得而称焉。

  圣历元年仲秋八月。

其僧清虚。

时在豫州。

向法王寺礼拜。

见舍利塔内着一切经。

其塔上四面无门。

遂有群鸽。

入舍利塔内。

见僧入塔礼拜。

一时飞散。

其僧礼忏既毕。

至塔门内坐。

一鸽从空飞下。

直入僧怀。

历左右肩。

(音坚)遂至头上。

下绕经三匝。

便即高飞。

鸟尚解敬持经。

在人亦希。

勉励。

(音例)。

  长安三年闰四月内。

其僧清虚。

向蓝田县南山中悟真寺坐夏。

其寺上坊禅院。

院旧无泉水。

皆向涧底取水。

往还十里有余。

禅院僧徒。

将为辛苦。

华严法师康藏。

共三纲平议。

众请祈泉。

其僧报众言。

此火难事。

徒众咸曰。

阿师既在此座夏。

作意念诵。

为寺家祈请。

不废修道。

愿不推托。

既不能苦违众心。

欲觅一困处念诵。

其禅院上坊下坊皆亦人满。

唯中间有一弥勒阁。

闭而恒锁。

无人敢开。

僧既见闭。

即唤直岁平章。

欲开此阁。

於中念诵。

主人并客僧等语其僧言。

莫向此阁。

阁中有一黑蛇。

其大如钵。

身长二丈。

常护此阁。

恐损阿师。

其僧报云。

江南有宫亭湖神。

身长数里。

变化自在。

亦是大蛇。

能致骤雨飘风。

尚来归伏。

况乎小者。

亦何足言。

其僧即索钥(音药)匙开门。

把火直入。

更不见物。

唯闻蛇腥。

其僧正念烧香启请。

弟子闻大身众生。

守护此阁。

恐是过去贤圣。

或是山龙诸神。

弟子今日向此阁中。

一心念诵。

为上坊禅院求请一泉。

幸愿诸神。

咸加拥护。

勿令恐畏。

听诵金刚般若。

布施弟子一个小泉。

以供上坊禅院。

即至心念诵。

一坐三日三夜。

目不交睫。

(音接)心眼之中。

见三妇人在弥勒阁西北。

於山之腹。

以刀子剜地。

忽然不见。

迄于明发。

遂向东北。

临涧合眼诵般若经。

见一道水。

从妇人刀子掘地处来。

历僧前而过。

经三五日。

傣然常见。

未以为信。

诵仍不辍。

更经二日。

转转分明。

其僧即移向见妇人刀子掘地处诵经。

合眼还见水从背后流出。

又经三日。

其僧遂取杖抉看。

拨(音钵)却木叶。

见一湿地。

大小如二尺面盘。

将锄掘之。

遂见一水脉。

因成一坎。

可受石余转。

更至心诵得五遍。

其坎(堪感反)中水。

不觉满盈。

引向禅庭。

供给众用。

则知圣无不应。

感而必通。

信乎般若之功无得而称者也。

  长安四年三月末。

其僧清虚向少室山少林寺坐夏。

其寺禅院在西。

其院北山上有一佛堂。

但是师僧。

并不敢侵夜往。

彼有一律师。

侵夜往彼诵律。

闻空中有言。

阿师急去。

迟即损害阿师。

至二更尽。

未及得出。

被神将刀弰(音笑)刺其肋(音勒)下。

便即下山而归。

至明日午时。

律师便即舍寿。

不经半岁。

有一小师。

专持火头金刚神咒。

徒众同试咒力。

小师即作法咒树。

其树或众条俱束。

或群柯同屈。

众见灵验。

即共小师平议。

上坊有一故堂。

前后无敢宿者。

阿师既持神咒。

敢於其中念诵宿否。

小师报言。

神灵胜伊万倍之处。

尚自降伏。

此亦小小之者。

盖不足言。

小师乃严持香炉。

往彼念诵。

恃其咒力。

降伏彼神。

其夜。

神遂现身。

捉其两脚。

掷向涧底。

七日失音。

半年已来。

精神短少。

少林大德。

承闻清虚在京之日。

於悟真寺请泉。

兼伏大蛇。

俱有神验。

遂语僧曰。

阿师持经。

大有灵应。

请阿师作少法事。

遣众知闻。

报云。

大德欲遣清虚作何法事。

僧众同曰。

上坊有一佛堂。

比来无敢宿者。

阿师能独自念诵於彼宿否。

其僧报曰。

此是三代尊客住持之处。

正是师僧依止之处。

云何不得。

其僧即辨香油。

往彼念诵。

再宿三日。

都无所见。

僧等问禅院僧曰。

昨日□□□僧已三二日。

总不见出。

向何处去。

禅院僧等报言。

上坊佛堂之中。

便宿念诵。

大德等令急唤取。

参差被神打杀。

大众自来同唤。

阿师出来。

其僧报言。

终无所虑。

徒众咸曰。

阿师未异凡人。

共我一种。

何故於此。

自欲损害。

答曰。

万事不畏。

大德但归。

及至一更向尽。

其神即到。

於佛堂东。

轰然发响。

似掷数十口尾。

声震空中。

其僧即燃火出看。

寂然无所见。

身毛皆竖。

即诵十一面观世音咒。

绕佛堂一匝。

堂内若水牛斗声。

像亦震动。

诵咒七遍。

其声逾烈。

转更哮吼。

响谷动山。

即向佛堂前。

正立思惟。

欲不敢入。

忽然更却思惟。

如何在此。

不能降伏。

捺心即入。

声更转盛。

堂中之灯。

尚亦示灭。

咒既无验。

即诵金刚般若经。

及诵一遍。

其声渐小。

至於三遍。

其声即断。

迄于天明。

寂然安静。

故知般若之力。

不可思议。

  去神龙二年十二月十一日。

齐州义净三藏及景阇梨。

奏清虚入内祈雪。

二七日。

虽得少分。

未能普足。

勑语清虚。

阿师祈请。

虽不能称意。

任阿师选寺住好否。

其僧自恨祈请不称圣意。

遂答勑云。

实不欢喜。

大德等见作此对。

亦皆失色。

阿师既触天威。

即合付法。

勑又云。

如得雨雪。

即与阿师乱彩二百段。

兼授阿师五品。

并作荐福寺纲维。

阿师何意。

遂不欢喜。

答云。

幸蒙天思。

驱使祈请雨雪。

自恨上不覆天心。

下不允人望。

愚诚徒恳。

不惬圣心。

夙夜兢惧。

唯知待罪。

滥荷天恩。

所以不喜。

勑云。

且放阿师出外念诵。

还须祈请。

忽得雨雪。

即须进状。

因便奏云。

此度不降雨雪。

即为一切众生烧指。

又降勑曰。

朕唤阿师来供养。

可遣阿师来受苦。

又父母遗体。

岂可毁伤。

阿师必不得漫有伤损。

食讫。

辞圣上出。

即向南山炭谷泷湫(子由反)上祈请雨雪。

虽复雪下。

终不能称心。

更移就索曲村安乐佛堂中诵金刚般若。

又经七日。

时得薄雪。

还不称心。

遂即发愿烧指两节。

经一日一夜。

烧未尽间。

忽然四面云合。

雨雪参杂而下。

众皆愕然惊怪。

二日始绝。

百姓父老等。

连状欲奏。

且於荐福等共三藏平章。

清虚昨城南烧两节指。

为法界祈请雨雪。

烧尽两节。

众人同看。

所有骨灰。

今示见在。

今朝村人大小欲为涂药。

其两指节还复如故。

三藏遂云。

此事难信。

不近人情。

伊是凡僧。

未至罗汉。

如何烧指已尽。

更得却生。

既非圣流。

无有此事。

即语村人父老等急归州县知闻。

直是将作妖惑。

欲益返损。

却责老人。

非但诳炫凡庸。

亦是诬罔圣上。

僧徒闻此。

转加不信。

其僧既见众人起谤。

更入道场。

启请十方诸佛。

一切贤圣。

弟子为法界苍生。

烧指祈雪。

蒙诸天龙王等。

应时降雪。

又令弟子所烧之指。

烬而重生。

咸起谤言。

不加净信。

误他四众。

堕於地狱。

弟子今更发愿诵般若经。

两日之间。

愿生指重落。

至于二日。

勤加念诵。

两节重生之指。

还复更落。

众见指落。

重起谤言。

阿师当时烧生。

如今始落。

其僧即报众曰。

且向城南前祈雪处。

於彼养疮。

还遣重生。

不知得否。

众人同曰。

阿师似着狂病。

常行谤语。

即往城南而养疮。

念诵不辍。

至十五日内。

指节又生长一节半。

指甲亦出。

众人见者。

莫不惊异。

咸曰。

亦不足怪。

此道人有妖术。

则知般若之力。

二乘之所不知。

凡俗闻之。

皆能起谤。

  去景龙二年。

清虚始还故里。

至太极元年六月二十九日夜。

东江水涨。

僧时在惠义寺停。

其水直入寺中。

众僧各自并当衣物。

其僧房中有一小阁。

所有衣物。

并遂阁上。

便即然灯趺而坐。

一心正意念诵金刚般若经。

良久闻水入房声。

把火照看。

了无一滴之水。

其余诸房皆被水入。

僧徒闻见非是一人。

般若威力。

卒难缕说。

  陈文建者。

梓州郪(音妻)县人也。

身有骑都慰勋。

每於州城门首堂上。

常诵金刚般若。

发愿为父母祖父母等。

诵满八万四千遍。

寻亦诵了。

刺史元善应氵事。

被追入京。

令文建诵般若经。

满五千遍。

建即为诵。

及善应至京。

皆得清雪。

  铜山县人陈德者。

常以写经为业。

忽然因病疹。

为冥司所追。

见地下筑(音竹)台。

德问。

是何台也。

冥司报云。

是般若台。

为陈文建欲至。

筑此台以待之。

其德却苏。

具说此事。

远近知闻。

竞持般若(牛头山灵瑞寺禅师惠融所说)。

  赵郡孛(音贝)廷光者。

为德州司马。

深信因果。

诸持金刚般若。

每眼所见。

常有圆光。

诵念稍勤。

其光渐大。

诵念若简。

其光即小。

即知般若冥感。

精诚所通也。

  赞曰。大哉神力。不可思议。莲承法座。芥纳须弥。地变神足。天开圣池。非定非慧。斯焉取斯。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中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下

    梓州司马 孟献忠 撰

  功德篇第五(并序十章) 诚应篇第六(并序十章)

  功德篇第五(并序十章)

  夫至功非功。

为而不宰。

上德非德。

成而不居。

故九定四禅。

入无所入。

三空六度。

行无所行。

莫而无边。

非相非名。

不染不住。

积恒沙之身。

不能方四偈之德。

神功圣德。

其大矣哉。

故为功德之篇。

以劝来者。

  萧瑀金刚般若经灵验记曰。

隋开皇十一年。

太府丞赵文昌身死。

唯於心上气暖。

时昌家人未敢入敛。

被人将来至阎罗王所。

王问昌云。

一生已来。

作何福业。

昌报王言。

一生家贫。

无余功德。

专心唯诵金刚般若经典。

王闻此语。

合掌恭敬。

赞云。

善哉善哉。

受持金刚般若。

功德甚大。

不可思议。

王语所执昌使者。

好须勘校。

莫错将来。

其典执案谘王。

实错将来。

此人更合二十余年。

王闻此语。

自检非谬。

即语昌云。

汝共使者。

向藏内取金刚般若经来。

即遣一人。

引昌西南行可五六里外。

至经藏所。

见数十间屋。

屋甚精丽。

经卷徧满。

金轴宝帙。

庄严华饰。

不复可言。

昌乃一心合掌。

闭目信手抽得一卷。

大小还似旧诵般若者。

其题目功德最为第一。

昌便恐怕。

虑非般若。

求此使人请换。

不肯。

昌即开看。

乃是金刚般若。

将至王前。

王令一人执经在西。

昌在东立。

王勑使人取七宝床几。

遣昌坐上。

向西诵经。

并得通利。

时王教昌还家。

仍约束昌云。

受持此经。

慎莫废阙。

亦令劝化一切人。

读诵此经。

仍令一人引昌。

从南门出。

乃见周武帝禁在门东房内。

即唤昌言。

汝是我本国人也。

暂来至此。

须共汝语。

昌即就之。

向武帝再拜。

武帝问云。

汝识我不。

昌言。

臣昔宿卫陛下。

武帝语昌云。

卿乃是我故旧。

汝可还家。

为我具向隋帝论说。

导我诸罪并了。

唯有灭佛法事未了。

当时右卫元嵩教我灭佛法。

为追元嵩至今不得。

以是未了。

昌问武帝。

元嵩何处。

追不可得。

武帝云。

其元嵩者。

三界外人。

非阎罗王之所管摄。

不能追得。

汝还为我速从隋文帝乞少功德。

昌行少时。

出南门外。

见大粪聚中。

有一人头发才出。

昌问引人。

此是何物。

引人答云。

此是秦将白起。

枉坑赵卒。

寄禁未了。

昌还家得苏已。

经三日其患渐差。

具奏隋文帝。

帝即出勑。

国内诸寺。

普为周武帝三日持斋。

转金刚般若经。

勑令录入隋史。

  又曰。

隋时雍州赵文若。

死经七日。

家人欲敛入棺。

乃缩一脚。

遂即不敛。

便得苏活。

语言死见阎罗王。

问若。

生存作何福事。

若言。

受持金刚般若经典。

王言。

善哉善哉。

此是最大第一功德。

汝虽修福。

且将示其受罪之处。

仍令一人引若北行。

可数十步。

至一墙。

有孔。

隔墙孔中有人。

引手捉若。

挽度极大辛苦。

墙外见大地狱。

镬汤炉炭。

刀山釰树。

铜柱铁床。

罪人受苦不可思议。

乃有鸡肫猪羊鹅鸭之属。

从若债於本命。

若语云。

不负汝命。

鸡等报云。

汝往某年某月某日。

共某州人分我头脚。

各各食之。

若闻畜生所说所证。

始知不虚。

亦记往日杀食之处。

唯知念佛。

以一心悔过。

其猪羊鸡鸭。

不敢更言。

所引之人。

将若回王所。

启王云。

见受罪处讫。

王尔时乃付一椀铁钉。

令若食之。

并用长钉五枚(音梅)。

钉若头顶手足。

具令放去。

若既苏。

已后仍患头痛。

并手足疼。

所痛之处。

渐得瘳(音柚)愈。

若从尔已来。

精勤不懈。

受持般若。

但见诸亲知识。

悉劝受持此经。

若后因於公使。

至驿厅上。

暂时偃息。

如似欲睡梦。

见有一青衣妇人。

急速来告。

救命救命。

若忽惊觉。

即唤驿长问言。

汝不为我杀他生命。

驿长报云。

适欲为公杀一小羊。

问是何色。

报云青色牸羊。

若令速放莫杀。

仍与价直赎羊。

放为长生。

岂非受持金刚般若。

精诚致感然也。

  郎余令冥报拾遗曰。

普光寺栖玄法师。

少小苦行。

常以讲诵金刚般若经为业。

龙朔二年冬十一月。

於寺内端坐迁神。

俨然不动。

天子闻而嘉之。

下制曰。

普光寺僧栖玄。

德行淳修。

道俗钦仰。

奄然坐化。

释众摧梁。

宜以三品礼葬。

仍给鼓吹一部。

倾城士女。

观者如市焉。

(余令当在京都见诸大德及亲友共说)。

  又曰。

翊(音翼)卫高纯。

隋仆射齐公颍之孙。

刺史表仁之子也。

龙朔二年在长安。

出顺义门。

忽逢二鬼。

各乘一马。

谓曰。

王令召卿。

言是生人。

弗之信也。

乃策马避之。

二鬼又驰拥之。

令一骑至普光寺门待。

仍相谓曰。

勿令入寺。

入寺讫。

恐不可得。

既过。

仍拥之向西。

又至开善.会昌二寺。

亦并如之。

有兄弟於化度寺出家。

意欲往就。

及至寺门。

鬼又不许。

於是擒之。

纯乃殴鬼一下。

鬼等大怒。

曳其落马。

因即闷绝。

寺门有僧。

见其但自落马。

其侧更无一人。

乃辇入其兄弟房。

经宿遂得苏也。

既苏之后。

具自陈述。

说云被引见王。

王云此人未合即来。

乃令其生受。

以曾谤议众僧。

遣犂其舌。

舌遂长数寸。

而无所伤。

人问之曰。

何因舌长而无损处。

答曰。

以曾诵金刚般若经。

所以不能损也。

经宿而罢。

后又以手向口。

如吞物之状。

须臾即於领下发赤色一道。

流入腹中。

因即僵仆。

号叫而绝。

如此日常数四。

人问其故。

对曰。

为幼年时盗食寺家果子。

所以吞铁丸也。

凡经二旬而罢。

其后遂乃练行。

迄今不食酒肉(余令时赴考入京亲自闻说)。

  又曰并州石壁寺有一老僧。

禅诵为业。

精进练行。

贞观末。

有鸽巢在其房屋楹上。

哺养二雏。

僧每有余食。

恒就巢哺之。

鸽雏后虽渐长。

羽翼未成。

乃并学飞。

坠地而殒。

僧并收[疗-(日/小)+土]之。

(焉罽反)经旬之后。

僧忽夜梦二小儿。

白之曰。

儿等为先有少罪。

遂受鸽身。

比来闻法师读诵法华经。

及金刚般若经。

既闻妙法。

得受人身。

儿等今於此寺侧十余里某村某姓家。

托生为男。

十月之外。

当即诞育。

僧乃依期往视。

见此家一妇人同时诞育二子。

因为作满月齐。

僧呼鸽儿。

两儿并应曰。

诺。

后岁余始言(贾祗忠先为并州博士。

迁任隰州司户。

为余令言之。

后於并州访问。

并称实录)。

  庆州司马禽昌公于昶。

昔任荆府录事。

每至一更已后。

即喘息微惙。

举身汗流。

至鸡鸣明即愈。

亦更无所苦。

但觉形体羸弱。

心神忧悴。

左右怪而问之。

公默而不应。

夫人柳氏请召医人。

公不许之。

夫人因密问其故。

答云。

更无他疾。

但苦昼决曹务。

夜判冥事耳。

夫人因访以冥间事。

但言。

善恶报应。

皆如影响。

余无所言。

夫人因问。

竟亦不答。

然每有未萌事。

咸预知之。

即阴为之备。

终不晓说。

虽兄弟妻子。

不之告也。

凡五六岁。

甚觉劳苦。

其后丁龙城夫人忧。

即诵金刚般若。

由是不复更为冥吏。

因极言。

此於诸经中。

福力为最。

遂命子孙持诵经焉。

公年未知命。

即称疾归田。

时左相苏良嗣。

右相韦待价。

大将军李冲玄。

并是公姻媾亲昵(女栗反)。

尝请公入仕。

公固辞不行。

于时酷吏用事。

多所诬陷。

公虽退就丘园。

而婚连权贵。

遂被不逞之辈诬告。

相仍公虽频处狴(音〔阶〕)牢。

了无忧惮。

昼夜诵读。

未尝绝声。

不逾数朝。

果得清雪。

他皆效此。

不可屡陈。

中外惊嗟。

咸共叹怪。

公年八十有四。

遘疾将薨。

犹诵经不已。

属纩之日。

神情朗然。

俄而有异香满室。

氤氲芳馥。

(音伏)代所未闻。

公自言有化人来迎。

当往西方净境。

因与亲戚诀别。

言讫而终。

(其孙梓州郪县尉于惄亲自说也)。

  中宗时。

京师有人死。

经数日而苏。

说於冥官前。

被经讯鞠。

须臾有追事人至。

冥官责以所追人不获。

将欲鞭之。

追事者抗声诉曰。

将军魏恂。

受持金刚般若经。

常诵不辍。

善神拥护。

围绕数重。

无由取得。

实不宽纵。

冥官遂使验覆。

如追事者之词。

因此罢追。

同声赞美。

魏恂者。

巨鹿人也。

父尚德。

清直俭素。

好学不倦。

尤精释典。

亦诵持此经。

天授年中。

终於左庶。

子恂克传父业。

解褐授博州参军。

属琅琊王作乱。

柳授伪郎将。

令拒官军。

忠孝愤激。

背逆归顺。

昼伏夜走。

不由轨路。

遂得至都。

是日召见面授五品。

除博州司马。

便令讨平博州。

召入迁尚衣。

奉御出入中外。

累践文武。

神龙初加三品。

拜右监门将军。

出为睦州刺史。

坐以公事。

降授徐州别驾(梓州司士郑叔钩说)。

  蕲(音其)州黄梅县令张玄素。

年二十。

即受持金刚般若经。

每家有迍厄疾病。

即至心祈请。

即福助肸(许乙反)蠁。

皆得痊济。

年七十有余。

洛城东十余里。

於故城庄染疾。

将终之际。

遂见香华幡盖。

自空而来。

合掌欣然。

即澡浴装饰。

举家同闻香气。

连日不歇(前梓州通泉县丞柳峻说)。

  鄂(音愕)州司马薛严。

受持金刚般若经。

净信坚固。

及至亡时。

年七十已上。

有幢盖箫管。

乘空而迎。

其夫人见。

随幡盖而去。

寝疾弥困。

夫人遥於空中唤之。

飘若乘云冉(音染)冉遐上。

香气不绝。

合家共闻。

因而遂终。

斯亦不思议事(同前柳峻说)。

  梓(音姊)州郪(音妻)县人姚待。

诵金刚般若经。

以长安四年丁忧。

发愿为亡亲自写四大部经。

法华.维摩各一部。

药师经十卷。

金刚般若经百卷。

写诸经了。

写般若经得十四卷。

日午时。

有一鹿突门而入。

立经床前。

举头舐案。

舐案讫。

便伏床下。

家有狗五六个。

见鹿摇尾。

不敢輙吠。

姚待下床。

抱得亦不惊惧。

为受三归。

跳踯屈脚。

放而不去。

至先天年中。

诸经并毕。

皆以养裹。

将欲入函。

有屠儿李回奴者。

不知何故。

忽然而来。

立於案前。

指经而笑。

合掌而立。

欲得取经。

其屠儿口恶耳聋。

两眼俱赤。

耽酒凶恶。

少有此徒。

所写之经。

皆以瑠璃装轴。

唯般若经。

饰以檀素。

但简取素轴。

明此人於般若有缘。

待遂裹以白纸。

盛以漆函。

屠儿手所持刀横经函上。

笑而驰去。

一去之后。

不复再见。

莫知所之。

至开元四年。

有玄宗观道士朱法印。

极明庄老。

往眉州讲说。

岁久乃还。

时。

乡中学士二十余人。

相就礼问。

友人王超曹府。

令竖子杀羊一腔。

以袋盛肉。

煮熟之后。

心知其杀。

但忍馋不得。

即随例吃。

计食不过四五脔。

经于一日。

至日昳(田结反)时。

欻然肚热头痛。

支节有若割切。

至黄昏际。

困笃弥甚。

耳闻门外有唤姚待之声。

心虽不欲出看。

不觉身以出外。

问有何事。

使人黄衣。

状若执刀之刺史。

唤言讫便行。

待门外有溪。

当去之时。

亦不见溪涧。

但见平坦大道。

两边行树。

行可三四里。

见一大城。

云是梓州城。

其城复道重楼。

白壁朱柱。

亦甚秀丽。

更问使者。

此不是梓州城。

使人莫语。

城有五重门。

其门两边各有门屋。

门门相对。

门上各各题额。

欲似篆书。

不识其字。

门数虽多。

一无守者。

街巷并亦无人。

使者入五重门内。

有一大厅。

廊宇高峻。

厅事及门并无人守。

至屏墙外。

窥见厅上有一人。

着紫。

身稍肥大。

容色端丽。

如三十已下。

使者入云。

追姚待到。

待走入遥拜。

怒目厉声。

何因勾率尔许人。

杀人於净处吃。

思量莫知其事。

但见其瞋怒。

眼中及口皆有火光。

忙怕惊惶。

罔知攸措。

(音醋)即分疏曰。

比来但持经。

不曾杀人。

亦不吃人肉。

便问持何经。

答持金刚般若经。

着紫之人。

闻姚待此说。

熙怡微笑。

闻称大善。

声傍忽有人着黄。

不见其脚手。

把一物。

长二尺许。

八积成就。

似打鼓搥。

高声唱曰。

何於朱道士房吃肉。

更不敢讳。

便承实吃。

吃几许。

报吃五六脔。

着紫人回看黄衣人。

其人报云。

吃四两八铢。

即把笔书槌耳中。

遥闻。

事非本心。

且放令去。

待曹府到日推问。

着紫人又云。

大云寺佛殿早修遣成。

应诺走出。

可五六步。

厅西头有一人。

着枷杻。

四道钉鍱。

请问姚待。

厅上人唤姚功曹回。

不称待名。

看所着枷者。

乃是屠儿李回奴。

着紫人问云。

此人读般若经虚实。

报云是实。

答了回看。

但见空枷在地。

不见屠儿。

待初入时。

厅前及门不见有人守掌。

及其得出。

厅两边各有数千人。

朱紫黄绿。

位次各立。

亦多女人。

担枷负锁。

或有反缚者。

亦有笼头者。

乃於众中。

见待亲家翁张楷。

亦在其中。

虽着小枷而无钉鍱。

叩头令遣家中造经。

不得多语。

更欲前进。

被人约而不许。

其中有一人。

散腰露顶。

语待急去。

此非语处。

回见其人。

乃是待庄边村人张贤者。

抱病连年。

水浆不能入口。

乡人见者。

皆为必死之谈。

妻子亲情。

皆备凶具。

姚待觉后。

报其儿为写经。

不踰半旬。

病便得差。

得放出屏墙之外。

门门皆有人捉刀仗弓箭。

俨然备列捉。

门人不放待出。

待所生父。

从厅东走来。

叫云。

我儿无事得放。

何以遮拦不收。

令待展臂示之。

即宣衣袖出臂。

示之即便得出。

及至觉寤。

已经一日。

  有杨简者。

梓州通泉县人也。

洞解楞伽。

恒於蜀中讲说。

又常诵金刚般若。

尝於飞鸟行。

日已将暮。

路多猛兽。

人皆惮之。

简口诵经。

足仍急步。

逢一见鬼者。

怪诸鬼崩腾而走。

若有所畏。

遂见杨简。

诵经而行。

诸鬼惊惶。

由经之力。

则知随说之处。

诸佛之所护持。

  扬州高邮(音尤)县丞李丘一。

万岁通天元年二月二十九日卒。

得重病便亡。

初死之时。

有两人来追。

云我姓假。

不道名字。

直言王追。

不许暂住。

于时同被追者。

五百余人。

男皆着枷。

女皆反缚。

并驱向前。

行可数里。

有一人乘白马朱衣。

手执弓箭。

高声唱言。

丘一难追。

何不与枷着。

丘一即谘假使。

祖父五品。

身又任官。

不合着枷。

所言未毕。

忽然遍身咸被锁之。

莫知其由。

更行十余里。

见大槐数十树。

一一树下有一马槽。

即问假使。

此是何处。

报言。

五道大神。

录人间状。

於此歇马。

丘一闻此。

方始知死。

被劝前行。

遂到王门。

见一人抱案。

容色匆遽。

语假使曰。

王遣追人。

何意迟晚。

假使更不敢语。

即将丘一分何案主。

语丘一言。

此人姓焦名策。

是公本案主。

可随见王。

焦策即领见王。

王见丘一来。

瞋责云。

李释言聚会亲族。

杀他生命。

以为欢乐。

不知惭愧。

所称释言。

乃是丘一小字。

须臾即见所杀畜生。

咸作人语。

某乙等今追怨家来到。

大王若为处分。

焦都即前谘王。

李释言今未合死。

缘所被杀者。

欲急配生处。

所以追对。

王自问曰。

你平生已来。

作何福业。

诵持最胜第一经以否。

丘一忆生时不作功德。

唯放鹰犬。

忽忆往造一卷金刚般若经。

王闻金刚般若经。

即起合掌。

唤绎言上阶。

冥中唤般若经名最胜第一功德经。

语畜生云。

你且向后。

唤焦策来。

可领向经藏处看验。

其王厅侧。

有一处所。

看无边畔。

中有一殿。

七宝庄严。

令丘一上殿。

於藏中抽取一卷经。

开看。

乃是丘一所写之经。

更检得请僧疏一张。

是丘一写书处。

问焦都云。

生平亦数造功德。

何因唯见两处。

公当官非法取钱。

欺抑贫弱。

此是不净之物。

所修功德。

自资本主。

不忤公事。

领回见王。

王问所写经是实不。

可唤畜生来。

善言辞谢。

但许为造经。

此终不留。

少间。

所杀畜生。

一时同到见王。

王遣丘一。

为造般若经言托。

其畜生并散去。

王言。

此功德无尽。

语焦策可即放还。

更莫留住。

送出城门之外。

再三把丘一手。

焦策尽力相为只得。

丘一许乞策钱三百贯。

家中唯有尔许。

有时实不敢惜。

策报丘一言。

纵乞万贯。

终是无益。

乞公为策造般若经二十部。

丘一便即许诺。

又云。

策虽冥吏。

极受辛苦。

若无福助。

难以托生。

公努力相为写经。

幸莫滞策生路。

遂更前行。

策指示一处。

下看深而且黑。

拒不肯入。

策推之落黑坑中。

惊怕眼开。

乃在棺内。

困而久不能语。

闻男女哭声。

细细声报云。

莫哭。

我今得活。

丘一妇弟独孤愔。

为[门@壬]州参军事。

知三月四日欲殡。

所以故来看殡。

虽闻语声。

不许开棺而视。

云是起尸之鬼。

亦不须近。

男女不用舅语。

遂即开棺。

丘一微得动身出棺。

三日具说冥事。

至三月八日。

家中大小咸舍衣物。

及所有料钱。

请僧转金刚般若经。

为一切怨对造一百卷。

为焦都写二十卷。

未了。

至一夜。

有人打门。

报云是焦策。

丘一即令报云。

正写欲了。

必不孤负。

何忍更来。

策云。

请报李丞。

亦无别事。

蒙公为策造经。

已放托生。

故来告别。

扬州长吏学怀远。

知丘一再活。

唤问冥事。

具录奏闻。

奉恩勑加阶赐五品。

遣於嘉州道招尉乘驿。

从梓州过时热。

就姚待亭子取凉。

亲为待说。

并留手书一本。

  赞曰。猗与大圣。妙慧攸同。无心而应。无念而通。不尽於有。不住於空。何思何虑。而有成功。

  诚应篇第六(并序十章)

  昔者宋景移星。

鲁阳回日。

孟宗擢笋於冰序。

刘殷拾堇於霜辰。

[示*匕]良之云。

言未终而已合。

景山之雨。

车所到而咸沾。

况乎无受无心。

诚而必应。

无为无得。

感而遂通。

行不执之慈。

深仁普洽。

导不知之慧。

圣贤监遐覃。

德无远而不该。

岂唯三界。

明无幽而不察。

何止十方。

故以诚应之篇。

继之於后。

  梓州慧义寺僧清虚。

俗姓唐氏。

以圣历元年六月内。

在豫州。

正逢亢旱。

官人士庶。

祈祷不获。

百姓惶惶。

罔知所向。

其僧即入禅院佛前。

至心启请。

愿诸佛大慈。

龙王欢喜。

降施甘雨。

救济苍生。

弟子至明日中时。

为龙王等诵一百遍金刚般若。

愿日中时。

早降甘雨。

及至明日中时。

诵经亦竟。

天即降雨。

沟渠泛溢。

原隰普沾。

润泽有余。

灵验若此。

  圣历二年五月内。

清虚在唐州桐柏县常乐山中。

常乐寺坐夏。

还逢天旱。

五谷焦卷。

土人打鼓烧山。

以此祈雨。

求之历旬。

逈无征应。

遂将泥水入寺。

将欲浇灌诸僧。

其僧报言。

檀越莫污湿师僧。

贫道为檀越祈雨。

明日必足。

其从五月二十日之午。

入道场诵般若经。

比至明日中时。

天遂降雨。

须臾并足。

高下普沾。

  大足二年五月内。

属亢阳。

奉勑遣州县祈雨。

合京城师僧二十口祈请。

一滴不得。

其僧清虚。

遂向丰国寺见复礼师。

平章祈雨。

礼遂问其僧。

阿师将何法祈雨。

报云。

将十一面观世音咒及金刚般若经。

精心诵念。

以此祈雨。

云。

几日可得雨足。

答言。

三日三夜。

雨必得足。

复礼愠而言。

饶你七日祈请。

如其七日不雨。

送你与薛季昶枷项。

遣你作饿死鬼。

僧闻此言。

心增激励。

报复礼曰。

明日食时。

雨下未足。

非满三日。

雨必普沾。

其僧即入道场。

至心念诵。

比至明日食时。

雨即便降。

可得四五寸。

还即却晴。

复礼弟子元济。

语清虚言。

明日即是三日满。

今见十里无云。

不知阿师将何为验。

答言。

不须愁。

雨三日内必足。

及至明日向暮。

天上犹无片云。

清虚精心恳发。

恐无征效。

重启十方诸大菩萨.罗汉.圣僧.一切贤圣弟子。

今日一心为法界苍生祈雨。

如今夜雨若不足。

弟子於此处舍命。

以为苍生。

遂竭诚至心诵金刚般若。

二更将尽。

雨遂滂沱。

比及天明。

一尺以上。

周回五百里内。

甘泽并足。

威神之力。

巍巍如是。

从此祈雨。

便向丰国寺坐夏。

  其年仲冬季冬。并无雨雪。律师怀深。又遣请雪。一心念诵金刚般若。至于三日。还蒙上天降雪。其灵验有如此者。

  长安三年。

清虚从悟真寺坐夏。

讫至七月二十日。

暂入城中。

向资圣寺停。

至八月一日。

天降大雨。

直至五日不绝。

米麦涌贵。

车□不通。

百姓迫惶。

莫知生计。

其僧至五夜。

忘寝与食。

平晓严持香炉。

遂入佛堂。

方欲启请。

念诵般若。

以止於雨。

三五众僧下堂来见。

语其僧曰。

阿师欲作何物。

□□。

欲念诵止雨。

僧等咸曰。

可由你止得。

几许漫作。

其僧答言。

此亦难信之事。

以两贯敌一贯。

共阿师倍赌。

(音睹)一一限时。

不劳到暗。

其僧等言。

容你到暗得止。

我请输你一贯。

清虚报言。

诵满十遍。

且得雨止。

诵十五遍。

即遣云高。

至二十遍。

即遣日出。

至二十五遍。

四边云散。

至三十遍。

除云总尽。

僧等闻出此言。

即擎其僧衣被将去。

伊既出此矫言。

前身负我众物遣伊。

故出此语。

亦不能自知。

其僧即入道场。

诵金刚般若。

恰至十遍。

雨即得止。

至十五遍。

云高。

至二十遍。

日出。

其僧等见此稍异。

咸亦惊骇。

至二十五遍。

四面之云。

一时散尽。

僧众失声齐叫。

至三十遍。

除云总尽。

僧等一时起至。

欲缚其僧。

报云。

你非是娑竭龙王。

晴亦由你。

雨亦由你。

其中有解事者。

瞋诃始休。

嗟乎。

般若威神。

非言能述。

下士闻道。

必大笑之。

去长安三年十月内。

驾幸□□。

至十一月末。

清虚向众香寺停。

从十月□□□□月无雪。

众香僧众。

请清虚祈雪。

其僧即入道场。

一心念诵金刚般若。

限三日内雪足。

诵满三日。

天降□雪一日一夜。

远近咸足。

亦般若之灵验也。

  长安四年十一月内。

本平公 奏清虚。

为大圣天后患风。

入内念诵二七日。

勑问。

阿师是住寺僧。

为客僧。

遂对云。

是住寺僧。

公主及宫人语其僧言。

阿师诳勑。

大合有罪。

且放阿师出去。

其僧自恨薄业。

悞对圣人。

即入道场。

乞一境界。

唯诵金刚般若经。

一日一夜。

梦见两僧向众香寺禅院。

问主人曰。

清虚师身名不知立未。

祠部僧籍安名以否。

主人报言。

欲似尚未。

其僧语清虚曰。

日西为阿师安名。

及至神龙三年十月内。

驾幸长安。

十二月并无雨雪。

齐州三藏及阳俊阇棃。

奏其僧入内念诵经二七日。

应天星皇帝。

即遣清虚。

任选寺而住。

所云日西者。

盖属圣上西归也。

般若神力。

无愿不果。

  去神龙元年。

左补阙赵延喜。

奏清虚入内祈雨。

入经三宿。

被一供奉僧诳其僧□。

□城殿上。

好安道场处。

其僧不解。

遂即进□□□。

六僧放阿师出外。

祈请即出。

向望春宫南山中。

有□弥勒阁。

於彼祈雨。

一入道场。

云合还散。

至三日内。

□觉疲极。

乃向涧底取水洗面。

因卧眼合。

见一给□□□把杖打其僧头。

阿师故向此间。

因何卧地。

努力强□。

□僧即起。

还向阁下。

尽心诵经。

及至日西。

四面云合。

不逾念顷。

遂即大雨。

直至明朝。

雨便普足。

  阆州阆中县丞吕文展。

常诵金刚般若。

三万余遍。

灵验若神。

六七年前。

一牙无故自落。

至诚发愿。

牙即渐渐而生。

今始长一半许。

开元五年正月二日。

又牙无故自落。

依前发愿。

牙遂更生。

老而牙生。

盖亦神助。

  去开元三年。

盛夏亢旱。

草木燋黄。

刺史刘瑗。

令其精心诵金刚般若经一遍。

未终。

流泽滂沾。

远近皆足。

年谷以登。

其年春季。

淋雨妨损蚕麦。

别驾韦岳子。

亦令文展诵经。

应时晴朗也。

  开元四年七月。

当州亢旱。

降长史刘孝忠。

又令祈雨。

从午时至申。

细雨微降。

及至初夜。

天遂晴朗。

即於庭前。

至心发愿。

念诵般若一□未终。

雨遂普沾。

高下俱足。

  开元五年正月二十□日。

属以阴雨。

刺史刘瑗。

以明日既是甲子。

若雨不□□恐经寺亢旱。

遂令文展念诵般若。

至心祈晴。

启□□经。

应时雨霁。

至甲子日。

天甚晴朗。

般若之力。

其应若□。

  赞曰。道元一法。迹有三身。其化逾远。其德弥真。忘心而圣。不念而神。惟诚惟恳。应感斯臻。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下(终)

  (本奥云)长宽元年七月下旬沙门章观书写了。

  同年八月七日一校了。

  元禄十七年甲申正月二十二日南阳释升子和南拜写(字高云俗寿三十六僧腊二十四)同二月十日一校了。

  悲夫原本艹书间有蠧灭望于后得善本校正补书。

  (京城西北梅尾高山寺经藏本云)承历第三之岁孟夏下二之天为结后缘染秃笔奉书写毕。  霜台老 藤师国

  (野州日光山慈眼大师经藏本云)天仁四年五月六□□□(恐是三字乎此年。即天永元年庚寅也)於大原来迎院廊书写了。     桑□□源书

  天永四年(自己未年后三十五年也)六月二日 时点了。

  宝永二年。

乙酉二月二十五日。

重以异本校正补书。

始于正月二十九日。

终于今朝。

伏愿以斯般若功力。

洛阳檀越性荣信女灭罪生善发菩提心。

孝子松永氏源公息灾延命福智现前。

乃至自他法界苍生齐生般若种智者。

  南阳愚僧升和南谨识(俗寿三十七)

  虽先书一本。宝永元年四月十一日为暴火烧却。以故重书盈余书库。伏愿功德余风本师空老人福智圆满诸愿成就者也。

  南无大慈大悲天满大自在天神。

  神力演大光  普照无际土  消除三垢冥  广济众厄难

  宝永六年己丑夏四月 洛阳毛利源公亭子再校此书了释升常  四十一岁谨志

金刚般若经集验拾遗

    南阳后学释 升堂 录

  三宝感通记曰。唐贞观五年。有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者。信敬佛法○京师西明寺主神察目验说之。

  又曰唐益州西南新繁县西四十里许○繁后具自言之(会盈耳)。

  唐临冥报记曰唐吴郡□□素家贞观二十年失火○具自言之(右三□□□苑珠林第□□六卷)。

  郎余令冥报拾遗曰□□州刺史乐安任义方○义方自说(右一验出□□珠林第五□□)。

  法苑珠林(第一百十六卷)送终篇□□□耶王之弘贞观年中○不复更来(右此一验见弘自说也)。

  又(第一百二卷)六度篇曰唐萧氏是司元大夫崔○具说如是。

  大唐寿州寿春府永庆寺金刚经碑本跋语曰。唐乾元季中广州僧虔惠自幼受持此经○云气徐徐上升天界。

刻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后序

  般若。

诸佛智母深重难议。

当时鹙峰得度诸生。

虽超生死而疑根未拔本智不现。

及至般若会中天调御以金刚智而决断之。

直使圣凡情尽生灭见忘。

而本有智光豁尔披露。

以此义为正法眼藏。

宝函所在天人拥护。

故有望空写经遇雨不湿者。

有持经题命尽上生者。

此之灵验不可举言。

依之历代着验记者众焉。

然一策子未有锓□□□日东诚可不名阙典。

与予往在东武获唐孟□□验记。

如觏良友益师。

乃叹曰。

惜乎此编淹涉时□□灭颇多。

噬脐不及。

日者虽亦得一本。

脱误不可□□□在北山重对古本复存得失既陶瓢诸本更无有□叶。

然昆山片玉岂可弃捐。

因旁加邦语付诸印生。

欲公海内览者尚得好本补来是望。

  宝永六年初夏日南阳后学释升堂谨序于洛北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