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剌麻溯源

续藏经 西藏剌麻溯源

 清 守一编辑 #

    吴中沙门 守一 编辑

  按西藏。

在於甘肃嘉峪关外。

绕东之南。

有祁连山。

山之南有蒙古之青海。

青海之西南。

即藏之东北界。

四川雅州之西。

松潘厅之打箭炉。

出塞千数百里。

即藏之东界。

为官长往来之正驿。

此官站之大道也。

前后两藏。

东西六千余里。

南北三千余里。

距京师一万四千余里。

藏之西北界大戈璧。

东南界云南金沙江。

南界缅甸。

西南界廓尔噶国。

  自汉唐即有乌斯藏。即今西藏。名异地同。藏之西南界外。为廓尔喀国。廓尔喀之西。即为东印度国。东印度之西。乃中印度。即古佛国也。

  剌麻者。乃西域之尊称。译华言为无上二字。比中国之称和尚。为力生二字也。

  自唐太宗时。

文成公主。

下嫁与乌斯藏汗。

赞普为妃。

专尚佛教。

兴建大塔寺庙数百坐。

延请印度高行剌麻到藏焚修教化。

历宋元明清。

均有高行剌麻。

故元世祖封剌麻八思巴为帝师。

大宝法王。

后嗣世袭其号。

为红教之宗。

  至明永乐成祖。

封剌麻哈立麻。

为大宝法王。

西天大善自在佛。

其徒三人皆封国师。

又封大乘法王。

大德法王。

又封阐化 阐教 辅教 护教 赞善五法王。

又授西天佛子者(二)。

灌顶大国师者(九)。

灌顶国师者(十八)。

法王等命终。

其徒辄自相承袭。

渐后变为旁门。

争名夺地。

而诸法王之后。

先娶妻生子。

再落发为剌麻。

候前剌麻命终。

则其子顶替。

私袭其位。

与所娶之妻。

每逢朔望相见。

余日则不相会。

虽戒再淫之说。

未知能恪遵否。

而剌麻自印度来藏。

身搭红衣。

故名红教。

后红教繁盛。

又分花帽红帽者。

名目甚多。

  黄教者。

自永乐十五年间。

有青海之西宁卫。

生一人名宗喀巴者为剌麻。

先入藏投红教。

授经持咒。

见该教之人。

均炼神通。

专事吞刀吐火。

衒奇惑众。

不修戒定慧之正道。

故舍去而入藏内甘丹寺。

习定得道该寺。

至成化十四年示寂。

宗喀巴初修道时。

即改其衣冠为黄色。

不屑同於红教之人。

宗喀巴临终。

遗嘱二大弟子。

世世以呼毕勒罕。

应身转世。

不迷本性。

能知夙世。

还来为坐床掌教之师。

二大弟子者。

一名达赖。

一名班禅。

至乾隆中已第六次转生矣。

  又有第一世达赖之大弟子。名哲卜尊丹巴者。一支住持蒙古库伦。亦能仿达赖班禅。以呼毕勒罕。不迷本性。世世转生者。

  康熙中。又有第五世达赖之弟子。名章佳呼土克图者。为雍正时国师大剌麻。亦能以呼毕勒罕。不迷本性。转世再来。常住京都口外。

  大清太宗崇德七年。

延请第四世达赖剌麻至盛京。

称为金刚大士。

还住藏中。

顺治初遣使迓达赖。

九年至京师。

封西天大善自在佛。

领天下释教。

又封为普通鄂济大剌麻。

  达赖班禅。

分主前后两藏。

乾隆时理藩院造册。

至第六世达赖。

所辖寺庙。

计有三千一百五十余所。

共计剌麻三十万二千五百有奇 班禅所辖寺庙三百二十七所。

共计剌麻一万三千七百有奇。

  布鲁特二部红教。亦有寺庙一百二十。剌麻二万五千。红黄二教。共计现有剌麻三十四万一千二百有奇。可谓盛之极矣。

  其他剌麻学道。能明心见性。由达赖班禅证明。方能称呼土克图。能不迷本性。转世再来。方称呼毕勒罕。

  综计剌麻之能。

以神识转生於世。

出呼毕勒罕。

入理藩院册者。

西藏称呼土克图者十八人。

称沙布隆十有二。

漠北蒙古十有九。

漠南蒙古五十有七。

青海番地三十有五。

四川察木多番地五。

驻京呼土克图十四。

共计呼毕勒罕一百六十。

其能得呼土克图。

方可管辖番民。

如同土司。

僧多於民。

不设官吏。

君并於师。

介於出家在家之间。

其秩有国师。

禅师。

及大剌麻。

扎萨克等。

分住各番。

及蒙古部落。

皆受达赖班禅。

颁领赠秩。

其兵刑税赋。

则有剌麻为第巴。

有噶布伦。

有戴琫。

有堪布。

有商上等职。

掌司其事。

  嘉庆八年第八世呼毕勒罕。转身之达赖剌麻。灵征众着。由驻藏大臣奏闻。请旨坐床掌教。至今又数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