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初心学人文

诫初心学人文 #

  高丽 知讷撰

  诫初心学人文 #

  夫初心之人。

须远离恶友亲近贤善。

受五戒十戒等。

善知持犯开遮。

但依金口圣言。

莫顺庸流妄说。

既已出家参陪清众。

常念柔和善顺不得我慢贡高。

大者为兄小者为弟。

傥有诤者两说和合。

但以慈心相向。

不得恶语伤人。

若也欺凌同伴论说是非。

如此出家全无利益。

财色之祸甚于毒蛇省己知非常须远离。

无缘事则不得入他房院。

当屏处不得强知他事。

非六日不得洗浣内衣。

临盥漱不得高声涕唾。

行益次不得搪揬越序。

经行次不得开襟掉臂。

言谈次不得高声戏笑。

非要事不得出于门外。

有病人须慈心守护。

见宾客须欣然迎接。

逢尊长须肃恭回避。

办道具须俭约知足。

斋食时饮啜不得作声执放。

要须安详不得举颜顾视。

不得欣厌精粗。

须默无言说。

须防护杂念。

须知受食但疗形枯为成道业。

须念般若心经观三轮清净不违道用。

赴焚修须早暮勤行自贵懈怠。

知众行次不得杂乱。

赞呗咒愿须诵文观义。

不得但随音声。

不得韵曲不调。

瞻敬尊颜不得攀缘异境。

须知自身罪障犹如山海。

须知理忏事忏可以消除。

深观能礼所礼皆从真性缘起。

深信感应不虚影响相从。

居众寮须相让不争。

须递相扶护。

慎详论胜负。

慎聚头闲话。

慎误著他鞋。

慎坐卧越次。

对客言谈不得扬于家丑。

但赞院门佛事。

不得诣库房见闻杂事自生疑惑。

非要事不得游州猎县。

与俗交通令他憎嫉失自道情。

傥有要事出行。

告住持人及管众者。

令知去处。

若入俗家切须坚持正念。

慎勿见色闻声流荡邪心。

又况披襟戏笑乱说杂事。

非时酒食妄作无碍之行深乖佛戒。

又处贤善人嫌疑之间。

岂为有智慧人也。

住社堂慎沙弥同行。

慎人事往还。

慎见他好恶。

慎贪求文字。

慎睡眠过度。

慎散乱攀缘。

若遇示师升座说法。

切不得于法作悬崖想生退屈心。

或作串闻想生容易心。

当须虚怀闻之。

必有机发之时。

不得随学语者但取口办。

所谓蛇饮水成毒。

牛饮水成乳。

智学成菩提。

愚学成生死是也。

又不得于主法人生轻薄想。

因之于道有障。

不能进修切须慎之。

论云。

如人夜行罪人执炬当路。

若以人恶故不受光明。

堕坑落堑去矣。

闻法之次如履薄冰。

必须侧耳目而听玄音。

肃情尘而赏幽致。

下堂后默坐观之。

如有所疑博问先觉。

夕惕朝询不滥丝发。

如是乃可能生正信。

以道为怀者欤。

无始习熟爱欲恚痴缠绵意地。

暂伏还起如隔日疟。

一切时中直须用加行方便智慧之力痛自遮护。

岂可闲谩游谈无根虚丧天日。

欲冀心宗而求出路哉。

但坚志节责躬匪懈。

知非迁善改悔调柔。

勤修而观力转深。

炼磨而行门益净。

长起难遭之想道业恒新。

常怀庆幸之心终不退转。

如是久久自然定慧圆明见自心性。

用如幻悲智还度众生。

作人天大福田。

切须勉之。

泰和乙丑冬月。

海东曹溪山老衲知讷志。

  皖山正凝禅师示蒙山法语

  师见蒙山来礼。

先自问云。

尔还信得及么。

山云。

若信不及不到这里。

师云。

十分信得更要持戒。

持戒易得灵验。

若无戒行如空中架楼阁。

还持戒么山云。

见持五戒。

师云。

此后只看个无字。

不要思量卜度。

不得作有无解会。

且莫看经教语录之类。

只单单提个无字。

于十二时中四威仪内。

须要惺惺如猫捕鼠如鸡抱卵无令断续。

未得透彻时。

当如老鼠咬棺材相似不可改移。

时复鞭起疑云。

一切含灵皆有佛性。

赵州因甚道无意作么生。

既有疑时默默提个无字回光自看。

只这个无字要识得自己。

要识得赵州。

要捉败佛祖得人憎处。

但信我如此说话。

蓦直做将去。

决定有发明时节。

断不误尔。

云云。

  东山崇藏主送子行脚法语

  大凡行脚须以此道为怀。

不可受现成供养了等闲过日。

须是将生死二字钉在额上。

十二时中裂转面皮。

讨个分晓始得。

若秖随群逐队打空过时。

他时阎罗老子打算饭钱。

莫道我与尔不说。

若做工夫须要日日打算时时点检。

自转鼓起来至二更看。

那里是不得力处。

那里是打失处。

那里是不打失处。

若如此做将去。

定有到家时节。

有一般办道之人经不看佛不礼。

才上薄团便打瞌睡。

及至醒来又且胡思乱想。

才下禅床便与人打杂交。

若如此办道至弥勒下生。

也未有入手底时节。

须是猛著精彩提起一个无字。

昼三夜三与他厮睚。

不可坐在无事甲里。

又不可执在蒲团上死坐。

须要活弄。

恐杂念纷飞起时千万。

不可与他厮斗转斗转急。

多有人在这里不识进退解免不下。

成风成颠坏了一生。

须向纷飞起处轻轻放下打一个。

转身下地行一遭。

又上床开两眼捏双拳。

竖起脊梁依前提起。

便觉清凉。

如一锅汤搀下一杓冷水相似。

但如此做工夫。

日久月深自有到家时节。

工夫未得入手。

莫生烦恼。

恐烦恼魔入心。

若觉省力不可生欢喜。

恐欢喜魔入心。

种种病痛言之不尽。

恐众中有老成兄弟办道者。

千万时时请益。

若无将祖师做工夫底言语看一遍。

如亲见相似。

而今此道难得其人。

千万向前望汝早早打破漆桶归来为我揩背。

至嘱至嘱。

  蒙山和尚示众语

  若有来此同甘寂寥者。

舍此世缘除去执著颠倒。

真实为生死大事。

肯顺庵中规矩。

截断人事随缘受用。

除三更外不许睡眠。

不许出街。

不许赴请。

未有发明不许看读。

非公界请不许阅经。

如法下三年工夫。

若不见性通宗。

山僧替尔入地狱。

  后跋

  夫心者。

是世间出世间万法之总相也。

万法即是心之别相。

然其别有五。

一肉团心。

状如蕉蕾。

生色身中。

系无情摄。

二缘虑心。

状若野烧。

忽生忽灭。

系妄想摄。

三集起心。

状如草子。

埋伏识田。

系习气摄。

四赖耶心。

状如良田。

纳种无厌。

系无明摄。

五真如心。

状同虚空。

廓彻法界。

系寂照摄。

已上五心。

前四皆妄念念生灭后一是真。

三际一如。

若不拣辩分明。

犹恐认妄为真。

其失非小。

故引佛经祖语。

问辩征释。

开示迷妄根源。

指陈修证本末。

次第一十六章。

始于正信。

终乎所往。

深明真心之捷径。

故名直说。

予获是书。

仅十余载。

朝夕观览。

以为栖神之秘要。

一日出示众。

信善士感节庵。

居士陈普忠。

慨然乐施绣梓流传。

庶修心之士观之者。

感悟真心之妙。

迥出直说之表也。

是为跋。

  正统十二年岁在丁卯。腊月八日大天界蒙堂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