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本宗要

菩萨戒本宗要 #

  新罗 大贤撰

  大贤法师义记序

    大荐福寺僧道峰撰

  吾观。

悠悠群动。

营尘业。

以增夫漏根。

遑遑众人。

攀垢缘。

以津于惑树。

譬乎空花起灭火轮施驰。

故真梵哀夫。

运之以宝筏。

世雄宰化授之。

以金章。

若赜其精微。

冥厥中秘。

则超识妄海。

遗捐汩纷。

宅神灵卿。

怿用恬止。

自天鼓始奏于光曜。

道实正真。

世眼初灭于坚林。

理唯一悟。

至乎千岁之后。

二宗肇兴。

执有则遣空。

著空则遣有。

各据边岸。

未涉中源。

嗟乎德风。

罢熏。

仙露失味。

大义将丧。

孰云提纲。

则五日传照于五天。

还舒丽景。

千部飞声于千古。

再树洪勋。

信夫继烛传灯。

春兰秋菊。

然应五百。

而杰起。

其谁欤。

即东国大贤法师其人也。

玄风清邈。

道气孤雄。

龙章凤雏之姿。

河关缶耸之量。

逾弱冠之岁。

栽觉树于青丘。

将成立之年。

泛慈舟于陆海。

而迹幽期远。

遂潜用。

韬光嗟义苑之雕荣。

叹法桥之坠构。

因述瑜伽纂要三卷。

造唯识决择一卷菩萨戒本宗要一卷。

并本母颂一百行。

用传来叶。

并词妍理邃。

文约义丰。

彪炳之惠日增明。

采[火*(?/示)]之觉山逾丽。

庶使迷于岐路。

直观南指之车。

昧其形颜。

仰鉴西秦之镜者尔。

  菩萨戒本宗要一卷

    青丘沙门大贤撰

  勇士交陈死如归  丈夫向道有何辞

  初入恒难永无易  由难若退何劫成

  丈夫欲取三界王  当挥智剑断众魔

  吾于苦海誓无畏  庄严戒筏摄诸方

  今依此经释持犯要。略有三门。一申经意门。二能所成门。三修行差别门。

  一经意者。

经曰。

梵网经卢遮那佛说菩萨心地品。

梵者。

能净之义网者。

摄有情义。

谓此经者。

乃至有顶。

生死大海拘持有情。

终致无上寂灭之岸。

无尽饶益诸饥渴类。

如世网故。

由斯世尊。

因梵网说一部宗心。

生长万德名为心地。

  二能所成门者。

略有二门。

一能成相门。

二所成相门。

一能成者。

如经曰。

一切有心者。

皆应摄佛戒。

谓无上乘。

至深至广。

以至深故。

极之良难。

由至广故。

一切成因。

一尘微渧山海本故。

由此诸佛制戒无碍。

但解语者。

所发之心。

由种姓力皆成因故。

此复云何。

谓如有一人决定。

希求断一切恶。

修一切善。

尽有情界。

至丈夫行。

尔时于此解脱分心。

由羯磨缘。

得菩萨戒。

一切恶者。

从初发心乃至菩提。

所断及舍一切杂染。

一切善者。

从初发心乃至菩提。

所生及得一切清净。

有情界者。

穷未来际所荷负。

一切求道莫大斯。

焉名至丈夫。

何者凤凰之卵虽未破谷自在超境之势。

初发之心虽在缠裹。

便有近物性蚊虻举翼。

而无翳天之用。

二乘出染。

而无覆生之功。

如经迦叶菩萨颂曰。

发心毕竟二无别 如是二心先心难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已为天人师 胜出声闻及独觉 如是发心过三界 是故得名最无上。

  二所成相者。

如经曰。

一切菩萨已学。

一切菩萨当学。

一切菩萨今学。

已略说波罗提木叉相貌。

谓菩萨戒依实取舍。

不同余戒佛。

知时宜。

说轻为重。

说重为轻。

故于三际。

戒相决定。

然望声闻。

略有三种不同分相。

一受不同分相。

谓菩萨戒。

除具七遮。

一切受得。

如本业说。

六道众生受得戒。

但解语得戒不失。

佛子三世劫中。

一切佛常作是说。

由此亦有自受之法。

又虽犯重。

若非七遮。

现身得受。

不同余戒。

如本业说。

十重有犯无悔。

得使重受。

瑜伽亦尔。

然此经中。

约犯七遮。

密意总说。

犯十重者。

现身不得戒。

二犯不同分相摄大乘说。

菩萨性罪不现行故。

与声闻共相似。

遮罪有现行故。

与彼不共于此处所有声闻犯菩萨不犯。

有菩萨犯声闻不犯。

菩萨具有身语心戒。

声闻唯有身语二戒。

谓人与行各有四句。

人四句者。

一内邪外正。

二外染内净。

三俱净。

四俱染。

行四句者。

一合小福而乖广大。

二顺深远而违浅近。

三俱顺。

四俱违。

此中菩萨取中间二故。

与声闻自有不同。

由此亦有性罪现行。

如瑜伽说。

善权方便为利他故。

于诸性罪。

少分现行。

而无所犯。

反生功德。

乃至广说。

若以至知。

唯佛境界而随分故。

一切由心。

不尔如何。

自判地狱。

以诸圣者已断彼故。

如契经言。

菩萨知以破戒因缘。

令人受持爱乐大乘。

则得破戒。

菩萨尔时应作此念。

我宁一劫若减一劫。

堕无间狱。

受此罪报。

要令是人不退菩提。

文殊白佛言。

为此毁戒。

堕阿鼻狱。

无有是处。

佛赞善哉。

瑜伽亦同。

问既生功德。

何名性罪。

答意乐虽善。

方便恶故。

然处处说不染不犯。

但由意乐。

不由方便。

以方便时亦有染故。

如说。

在家慈心行淫。

出家不尔。

护声闻故。

问同受三聚。

戒支应等。

如何一事犯不犯别。

答戒支虽等。

修有分斋。

如不定性所知障性。

随其所望染不染故。

三舍不同分相。

比丘五缘。

菩萨四缘。

如论广说。

又比丘三品犯重。

皆舍净戒。

菩萨必由上品缠舍。

如慈尊说。

若诸菩萨。

毁犯四种他胜处法。

数数现行都无惭愧。

深生爱乐。

见是功德。

当知说。

名上品缠犯。

非诸菩萨暂一。

现行他胜处法。

便舍菩萨净戒律仪。

如诸苾刍。

又比丘戒。

必总受持故。

犯一重。

便失一切。

菩萨不尔。

如瑜伽言。

菩萨戒中。

无无余犯。

乃至广说。

谓上品缠虽破一重。

不失余故。

犹如近事总受持一。

虽名犯戒。

而成其性。

如契经言。

有而犯者。

胜无不犯。

有犯名菩萨。

无犯名外道。

又初诱戒。

由有一分受。

亦有一分持。

如世尊言。

受一戒。

名一分优婆塞。

菩萨亦尔。

随分戒故。

如契经言。

有受一分戒。

名一分菩萨。

乃至十分。

名具足受戒。

又比丘戒。

随命即舍。

菩萨不尔。

虽转余生。

戒随遂故。

广说如论。

又如经说。

一切菩萨凡圣戒。

尽心为体。

是故心尽戒亦尽。

心无尽故戒亦无尽。

问亦可菩萨。

期愿胜故。

别受八戒。

过日夜持。

答如支无过所制而受。

时亦应然。

宁过边际。

如观经说。

大王日日受八戒。

问若尔。

如时必应具支。

或复如支亦可减时。

是则违经。

如说。

我于一时。

住恒河边。

迦旃延来作如是言。

世尊。

我教众生。

令受齐法。

或一日。

或一夜。

或一时。

或一念。

如是之人成齐不耶。

我言。

比丘是人得善。

不名持斋。

我诸弟子。

闻是说。

已不解我意。

唱言。

如来说八戒斋具受乃得。

答一恶应遮。

一支成戒。

欲进定慧。

不减其时。

菩萨七众。

随顺声闻。

八戒亦尔。

别受如彼。

如涅槃经颂曰。

若为无上道 一日一夜中 受持八斋法 则生不动国。

  三修行差别门者。

略有四门。

一亲近善士门。

二听门正法门。

三如理作意门。

四如说修行门。

一近善士者。

如世尊言。

一切众生。

为大菩提近因缘者。

无先善友。

谓友有四。

一顺善违恶。

二顺恶违善。

三善恶皆顺。

四善恶俱违。

此中初一。

应与事同。

虽其恶者。

以改为师。

不以同心断金之友。

开于额上之珠。

使成菩提器。

谁有不凭胜近而立其功者也。

是故亲近善士为先。

二闻正法者。

如契经言。

设满世界火。

必过要闻法。

谓由一句。

能断苦轮故。

闻半偈。

魂沈雪山。

然于四处。

安住正念。

然后请问。

如论应知。

朝闻未夕要必流通。

以他正行。

为自万行。

以他成道。

为自菩提。

设误正念。

堕阿鼻狱。

利一众生。

甘心受苦。

如契经言。

为一众生。

亿劫修行。

使无量众。

令度苦海。

三如理作意者。

谓观四事。

先治四倒。

一者诸行无常。

生必灭故。

诸盛归衰。

非究竟故。

二者有漏皆苦。

由三苦故。

然以爱网缠生死轮。

合离毒刃之所割裂。

忧苦火箭之所射然。

广说如论。

三者三界。

不净杂染性故。

然似净现如怨诳亲。

诸不净想。

如论广说。

四者诸法无我。

二我空故。

谓诸蕴法生灭为身。

起不言起。

灭无灭想。

诸法一相。

所谓无相。

如幻缘生。

无自性故。

无性之性。

即诸法性。

虽不出相。

莫见其躯。

虽在言里。

未谈其状。

四如说修行者。

誓起十地。

远志菩提。

出家辞别所爱之类。

扫衣量钵如法受持。

树百姓门以为家粮戒定慧中。

如说修行。

此复云何。

谓于四门善巧。

菩萨能净戒行。

妙具资粮。

一护正念门。

二波罗密多胜门。

三轻重性门。

四持犯相门。

一护正念者。

谓于可爱。

应作此念。

诸欲无饱。

如枯骨等。

乃至厄如树端烂果。

如罗刹女。

少味多灾。

遍害于世出世义利。

于此不忍。

何尽苦际。

若对相违。

应作此念。

虽诸有情一如来藏。

而迷自心。

计为他故。

妄生喜恚。

沈于苦流。

自业受果。

引他为缘。

令堕恶趣。

深是自过。

我曾尚求无义利事。

不顾地狱。

长受大苦。

况为菩提。

暂时小苦而不忍受。

若在中容。

应作此念。

命如放箭。

俯仰一生。

今日欲尽。

何义利成。

无始供身。

身所反害。

无边生死。

无所不羁。

如世尊言。

大地无有汝等长夜。

不受无量生死苦处。

一人一劫所受身骨。

不烂坏者。

其聚量。

齐王舍城侧广博胁山。

所饮乳汁如四海水。

身所出血。

复爱别离所泣之泪。

多四大海。

大地草木尽斩为筹。

以数父母。

亦不可尽。

无量劫来。

或在地狱。

或在畜生。

或在饿鬼。

所受行苦。

不可称计。

如是思惟。

夙夜匪懈。

乃至中夜。

右胁而卧。

住光明想。

如野鹿寐。

如坐禅经曰。

烦恼深无底 生死海无边 度苦船未立 云何得睡眠。

  二波罗密多摄门者。

略有二门。

一总性摄门。

二别相摄门。

初者诸行。

由作不作应作四句。

七种最胜之所摄受。

乃名到彼岸故。

广说如论。

然到彼岸各有九相。

如瑜伽说。

应当善巧。

后者有三种。

一因果。

摄前为后依故。

顺前句摄。

后净持前故。

顺后句摄。

虽别别修。

由引持故。

一一自然遍修一切。

二者体摄修一一行。

一切无贪施性。

一切思业戒性。

一切无嗔忍性。

一切勇悍精进性。

一切专注静虑性。

一切正见后五性。

由此一行修一切行。

必相应故。

三者用摄无贪等法。

一一具有无畏等施。

乃至成就有情智仪。

互相资助展转眷属。

皆以一切俱行功德。

为自性故。

由此于一切行。

行一切行。

是则一念修一切行。

岂唯阿僧企耶已后。

又无数劫实在一念。

如旋行者。

实向自项。

为未来际。

项亦背颜。

为过去际。

无始无终归一念故。

如有颂言。

处梦谓经年 悟乃须臾项 故时虽无量 摄在一刹那。

  三轻重性门者。

所取及舍。

虽摄一切杂染清净。

于加行业。

制禁戒故。

略有十重四十八轻。

然菩萨戒。

意地为本。

若见胜利。

纵身语故。

无恶不由贪嗔痴者。

无不为引好推恶。

所以后四为根本重。

摄善戒中极违有二。

一修福舍智。

二弃大向小。

贪偏引初。

愚痴遍引。

余二引后。

违大乘故。

摄有情中极违有二。

一先自后他。

二有亲怨想。

惟恶引初。

贪嗔引后。

愚痴邪见通引一切。

由此随应。

为三聚本。

四持犯相门者。

略有三门。

一总相门。

二别相门。

三究竟门。

一总相者。

若作必犯。

设犯亦作。

四句分别。

或有作而非犯。

谓见胜利菩萨戒中。

乃至下凡。

善心所作。

皆非犯故。

或有不作而犯。

谓随喜等。

余句应知。

若犯必染。

设染定犯。

谓有四句。

第一句者。

无覆无记。

无知。

放逸。

此罪助恶招彼果故。

第二句者。

谓欲断彼。

生起意乐。

发勤精进。

烦恼炽盛。

弊抑其心。

时时数起。

余句应知。

若犯必罪。

设罪亦犯。

谓顺前句。

以犯乱等。

无所了知。

故思业故。

若有重罪。

亦业道。

设有业道。

亦重罪。

四句分别。

或有是重而非业道。

谓酤酒等。

及余一分或有业道而非重摄。

谓绮语等余句应知。

若重业道亦必舍戒。

设舍戒者亦重业耶。

应作四句。

一中下品缠。

犯他胜处。

谓有惭愧。

亦不深耽见是功德。

二自及向他。

舍菩提愿。

三上缠。

总别犯他胜处。

起根本罪。

除尔所相。

为第四句。

问若尔何故本业经言。

菩萨戒有受法。

而无舍法。

有犯不失。

尽未来际。

答下乘向大。

有应舍法。

弃菩萨戒。

无应尔故。

或菩萨戒。

无无余犯。

无有总尽。

如前说故。

二别相者。

若于自他。

赞毁必罪。

设毁赞者。

亦是福耶。

谓有四句。

或有赞毁罪毁赞福。

如次他边损害故。

饶益故。

或有赞毁福毁赞罪。

摧邪等故。

佞引利故。

或有赞毁亦福亦罪。

毁赞亦尔。

谓顺浅小违深广等。

或有赞毁毁赞非罪非福。

谓如彼心增上犯乱。

或重苦逼。

或未受戒无记所作。

若赞毁罪。

必他胜处。

设他胜处。

亦赞毁耶。

谓轻重相难可决定。

随位持犯极微细故。

然约初业四句分别。

谓有赞毁而非重罪。

虽有爱憎。

不为利等。

虽染犯罪。

而非重故。

余句应知。

此中且说赞毁一戒。

所余持犯类此应知。

谓菩萨戒。

与诸行心。

广荡无方。

无所据碍。

行者之机。

过尘沙故。

万行一一以千门。

应尘机。

修一一故。

罪福之性难别。

一行应尘之故。

邪正之相易滥。

虽无数机。

皆入菩萨之道。

虽无碍门。

莫出菩提之因。

无不道故。

高出狭情之谤。

皆为因故。

深入广慧之叹。

虽同人面。

岂合一相。

虽向远路。

宁唯特足。

如契经言。

于乘缓者。

乃名为缓。

于戒缓者。

不名为缓。

菩萨摩诃萨。

于此大乘。

心不懈缦。

是名奉戒。

为护正法。

以大乘水。

而自澡浴。

是故菩萨。

虽现破戒。

不名为缓。

三究竟者。

即以二空亡三轮相。

如契经言。

应以不护圆满净戒波罗密多。

犯无犯相。

不可得故。

谓戒。

罪。

人。

三轮之相。

不即缘故。

虽相非无。

不离缘故。

自性非有。

即。

离。

中间。

亦不可得。

性非有故。

勿增能持。

相非无故。

不拨无犯。

空而不拨。

不失戒相。

有而不增。

无犯戒性。

虽明轻重是非之相。

而见三轮。

非究竟行。

诸法如义。

即名如来。

由修无我。

之所得故。

此无相行。

永断二障。

能满二利。

名为究竟。

何者。

一念之内三际圆融。

便谓菩提。

不离发心。

增上意乐。

从此而生。

如契经说。

当果诸佛。

摩顶说法。

一法之空。

一切无生。

便谓。

自心流成六道。

同体大悲。

从此而起。

如契经言。

即此法身无量烦恼之所[漂*寸]动。

往来生死。

名为众生。

护持既尔。

出离亦然。

如有颂曰。

一切业障海 皆从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实相 众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应至心 勤忏六根罪。

  此三聚戒。

离苦乐边。

证断智恩三身德本。

诫如调弦妙取其中。

如契经说。

菩萨为道受四供养。

身不坚牢则不忍苦。

不忍苦故。

不能修善。

于苦生恚。

于乐生贪。

乃至广说。

吾为遍访一切论宗。

数宝之项。

少年位满。

今为半钱之利。

鸠此要门。

为后修集古迹。

如瑜伽记并颂。

申自意乐。

如唯识判一卷。

幸有同趣。

详而取决 已开圣典微密要 圆镜悬空照长霄 人身圣教难可再 有心欲出宜及时。

  菩萨戒本宗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