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传佛心印记

天台传佛心印记

  元 怀则述 #

  天台传佛心印记

    元传天台宗教兴教大师虎溪沙门 怀则 述

  只一具字。

弥显今宗以性具善。

他师亦知具恶缘了。

他皆莫测。

是知今家性具之功。

功在性恶。

若无性恶必须破九界修恶显佛界性善。

是为缘理断九。

非今所论。

故止观所明十乘妙观。

观于阴等十境三障四魔。

一一皆成圆妙三谛。

此乃发心立行之体格。

岂有圆顿更过于此。

初心修观必先内心。

故于三科拣却界入。

复于五阴又除前四。

的取识阴为所观境。

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

是为总无明心。

若就总明别即第六识。

如伐树得根。

灸病得穴。

千枝百病自然消殒。

若不入者然后历余一心例余阴入。

乃至九境待发方观。

不发不观莫不咸尔。

方显九界三道修恶。

当体即是性恶法门。

性恶融通无法不趣。

任运摄得佛界性善。

修恶既即性恶修恶无所破。

性恶无所显。

是为全恶。

是恶即义方成。

是则今家明即永异诸师。

以非二物相合亦非背面相翻。

直须当体全是方名为即。

何须断除烦恼生死。

方显佛界菩提涅槃耶。

又应须了此性善恶。

在诸大乘立名不同。

广略有异。

立名不同者。

华严云。

能随染净缘。

遂分十法界。

迷则十界俱染。

悟则十界俱净。

十法界离合读之三因具足。

三字合呼九界。

为恶正因。

佛界为善正因。

十字独呼法界。

合呼即了因。

十法合呼界字。

独呼即缘因。

法华云。

诸法实相不出权实。

诸法是同体权中善恶缘了。

实相是同体实中善恶正因。

九界十如即恶缘因。

佛界十如即善缘因。

三转读之了正不缺。

涅槃经中。

阐提善人二人俱有性善性恶。

名为善恶缘因。

三因既妙言缘必具了正言了必具正。

缘言正必具缘。

了一必具三。

三即是一。

毋得守语害圆诬罔圣意。

若尔九界三因性。

染了因性恶缘因。

染恶不二是恶正因。

岂唯局修。

佛界三因性善缘。

因性净了因。

善净不二即善正因。

此性善恶亦名性净性秽。

或名理明理暗。

或名常无常双寂之体。

如请观音。

或单名毒害。

毒害即性恶。

皆一体之异名也。

随机利钝广略有异者。

略则十界广则三千。

故知善恶不出十界。

十界性融互具成百界。

界十如则成千如。

假名一千。

五阴一千国土一千。

如此三千现前一念修恶之心。

本来具足非造作而成。

非相生而然。

非相含而然。

一念不在前。

三千不在后。

一念不少三千不多。

须知情可破法不可破。

执法成病亦须破。

是则善恶净秽是法门理体。

体本明净不断纤毫。

是则断证迷悟。

但约染净而论。

往人无择法眼。

情理不分药病不辨。

才闻空中名遮一相不立。

便作断灭而解假观名。

照三千宛然。

定谓三千立法。

若三谛俱遮。

又如何立法耶。

迷情须破。

故用即空即假即中。

达此一念修恶之心。

即是三千妙境。

修恶既即性恶。

是理具三千。

而此修恶便是妙事三千。

但观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

自然摄得事用三千。

三千皆实相相宛然。

事理本融非头数法。

不属所破宁非所显。

故曰诸佛不断性恶。

阐提不断性善。

点此一意众滞自消。

问曰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

答阐提断修善尽修恶满足。

诸佛断修恶尽修善满足。

问修善修恶既是妙事。

乃属所显何名所破。

答修善恶即性善恶。

无修善恶可论。

斯是断义故。

诸佛断修恶尽。

阐提断修善尽。

修善恶既即性善恶。

修善恶何尝断。

斯不断义。

断与不断妙在其中。

问阐提不断性善修善得起。

诸佛不断性恶还起修恶否。

答阐提不达性善为善所染。

故修善得起。

广治诸恶。

诸佛能达于恶。

故于恶自在恶不复起。

广用诸恶化度众生。

妙用无染名恶法门。

虽无染碍之相。

而有性具之相。

博地但理名字。

初闻观行未显。

验体仍迷。

六根似发。

初住分见妙觉果成。

究竟明显是则理须亲证。

其相方彰。

如曹公相隐解衣方见事可比知。

如孙刘相显了然在目。

又如全波为湿全湿为波。

波相易识湿性难彰。

如此事理宛有三用。

只一事理三千即空性。

了因即假性。

缘因即中性。

正因三谛若不性具即义何由可成。

非但三千即三谛亦乃三谛即三千。

故云中谛者。

统一切法。

真谛者泯一切法。

俗谛者立一切法。

三千即中。

以中为主。

即一而三。

名为本有所观妙境。

以空假即中三皆属性中。

即空假还归二修。

三千即空以空为主。

名全性起修。

是为因中能观妙观。

以假中皆空三皆属观空。

即假中还归用。

境三千即假以假为主。

名为果上解脱大用。

以中空即假三皆属用。

假即中空还归境观。

只一三法。

各对二明。

论乎三境。

三观三用不即不离。

不纵不横即遮即照。

二义同时玄妙深绝。

如三点伊。

一不相混。

三不相离。

名大涅槃。

今就能观论乎三观。

所观即是三谛。

言三观者。

以即空故破染碍情。

一相不立。

显此三千同一性故。

一切即一方能同居。

一念派之弥合故。

如众珠咸趣一珠。

毕竟清净非断无空。

以即假故互具互摄。

诸相宛然显此三千。

不失自体一即一切。

虽复同居一念即之弥分故。

如一珠影入众珠。

不可思议非赖缘假。

以即中故显此三千。

非一非一切。

非分非合。

双遮二边。

无有二相双照二谛。

空假宛然。

岂同但中。

不具诸法一空一切空。

三观皆空总空观。

一假一切假。

三观皆假总假观。

一中一切中三观皆中总中观。

是则终日破相诸法皆成。

终日立法纤尘必尽。

终日绝待二边炽然。

是为即破即立。

即立即破。

非破非立而破而立。

亦名即遮即照。

即照即遮。

非遮非照而遮而照。

说虽次第行在一时。

若尔无理不立无情不破。

岂与断无之空赖缘之假。

出二边中同日而语耶。

故曰。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稻麻二乘恒沙菩萨。

并不能知斯义少分。

如此三千通依诸部的在法华。

盖由昔经。

一有兼带之过。

二有隔偏之失。

今经非但纯一无杂。

复能开粗即妙。

题称妙法。

良在兹焉。

是知用此绝待妙法为观体者。

方譬日光不与暗共。

此乃终穷究竟极说。

是为佛祖正传心印。

佛以是传之于迦叶。

迦叶以是传之于阿难。

乃至二十四代传之于师子比丘。

师子遇难不得其传焉。

是为金口祖承。

皆见而知之者出付法传。

或有前加六佛后添四祖。

说偈付法。

拈华微笑唱为教外别传经论无凭。

人皆不许。

洎汉明夜梦佛法流东至北齐之间。

有慧文师。

因探释论悟一心三智。

横宗龙树推而上之。

即二十四祖中第十三师。

文师则闻而知之。

以此授之南岳。

南岳克证法华三昧获六根清净。

传之于天台。

天台灵岳亲承大苏。

妙悟持因静。

发证不由他故。

用法华妙旨。

结成三千绝待妙观。

传之于章安。

章安结集法藏传之于二威。

威传左溪。

左溪传之于荆溪。

荆溪广作传记辅翼大义。

昭如日星。

复推而下之。

皆见而知之者。

一家教观光被四海。

始则安史作难中因会昌废除。

后因五代兵火教藏灭绝。

几至不传。

螺溪访失。

旧闻网罗天下。

钱王遣使高丽日本。

教观复还无行江浙。

传至于四明。

荆溪未记者记之。

四三昧难行者悉行之。

中兴此道。

如大明在天不可掩也。

此亦闻而知之者。

故翰林梁敬之。

谓之抗折百家超过诸说。

员外柳子厚谓之去圣逾远。

异端并起。

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

二贤者岂虚美而谄附之耶。

诸宗既不知性具恶法。

若论九界唯云性起。

纵有说云圆家以性具为宗者。

只知性具善也。

不知性具恶故。

虽云烦恼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鼠唧鸟空有言无旨。

必须翻九界修恶。

证佛界性善。

以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即心是佛等。

乃指真心成佛。

非指妄心。

故有人云。

即心是佛。

真心耶。

妄心耶。

答真心也。

又有人云。

修证即不无。

染污即不得。

此乃独标清净法身。

以为教外别传之宗。

拣云报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然大功大用非无报化。

若解通报化即滞染污。

缘非护念不能顿见法身。

是皆不出但中之义。

尚未能知佛界。

但中性具三身岂能知九界三身耶。

以善恶言之偏属性善。

十界言之偏属佛界。

真妄言之偏属于真。

九识言之偏属真常净识。

四教言之偏属别教。

阴等十境言之属菩萨境。

未离三障四魔。

何名圆顿心印。

故知诸师言即指真即真。

非指妄即真。

是则合云菩提即菩提。

涅槃即涅槃也。

既非即阴而示。

又无修发之相。

偏指佛界真心一破一立。

若非别教缘理断九推与何耶。

又复不了性恶即佛性异名。

烦恼心生死色。

皆无佛性。

烦恼心无佛性。

故相宗谓定性二乘。

极恶阐提不成佛。

生死色无佛性故。

彼性宗谓墙壁瓦砾不成佛。

须破九界烦恼生死修恶。

显佛界性善佛性故。

但知果地融通。

不了因心本具。

若尔非但无情无性有情亦无。

何者须约真如心说唯心。

则成遮那有佛性真常色。

说唯色则成寂光有佛性。

何关有情烦恼心无情生死色耶。

具如金錍中说。

问有人云。

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

教义虽是圆妙。

然其趣入门户次第。

亦只是高僧所修四禅八定。

诸禅行相唯达磨所传顿同佛体。

今此所明何相反耶。

答良由他人见今家。

立第六识为所观阴境。

乃谓权教所诠。

观第九识方同佛体。

如斯指斥谬之甚矣。

前虽已辨今更评之。

若论境者唯尚近要。

即以第六识心。

以为所观之境。

知妙三识未尝暂离一见一思。

虽唯一识未尝不以三识为观。

未尝不以三识为境。

若直以此心缘于佛界实相理者。

如用蕅丝悬山徒增分别绝念无由。

何者。

此第六识既是见思熏起。

能起忻厌分别作善恶因。

即是修恶体。

此修恶即是性恶。

是为能观观法。

复是所显法门。

故荆溪云。

忽都未闻性恶之名。

安能信有性德之行。

以由修恶即性恶故。

三观十乘无惑可破无理可显。

方名无作妙行。

乃至果上普现色身。

垂形九界游戏六道。

全性恶起得名无谋而应。

若也翻恶为善断恶证善。

因中行成有作果上。

作意神通何异外道。

如此称为顿同佛体。

乃认鱼目作明珠。

指山鸡为鸾凤。

虽三尺童子亦知其谬。

若以性恶对乎性善。

约十界次第迭论者。

六界为恶二乘为善。

八界为恶菩萨为善。

九界为恶佛界为善。

此之九一乃是恶之际善之极。

故今所辩盖就极论圆人性具善恶。

故如君子不器。

善恶俱能体用不二。

别人不具性恶。

故如淳善人不能造恶。

为无明所牵方能造恶也。

释论云。

淫欲即是道。

痴恚亦复然。

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淫欲痴恚修恶也。

具一切佛法即性恶也。

又经曰。

弹指散华低头合掌皆成佛道。

弹指等修善也。

皆成佛道者即性善也。

夫如是莫不咸使法界有情。

复此本有自性而已矣。

故得山林之下草泽之士。

精究佛乘弘宣圣化。

或于师门耳提面命见而知之。

或于经疏研几索隐闻而知之。

见闻之间两心相照。

玄领默契名之为传。

我心本具不从他得名为不传。

心虽本具点示方知是为传。

此不传之妙如印即心是名心印。

知此者名妙解。

行此者名妙行。

证此者名妙果。

如此则能事毕矣。

如上所论且在自行未涉化他。

何者迦叶于譬说中一闻即悟不假修持。

具领五时施化故。

曰说法据此故施开自在。

遂蒙如来述成授记。

故知迦叶传此心印的在法华。

闻譬者妙解也。

悟入者妙果也。

故曰。

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

迦叶既尔余可例然。

金口既然今师亦尔。

北齐一披其文朗然大悟。

南岳九旬乃证。

天台二七方克。

故知从闻而思。

思修而证。

根性不同证有迟速。

若论化他名为付托。

亦曰嘱累。

仍有通别。

通该四众。

别在迦叶。

如劝持读诵嘱累流通。

乃至余深法中示教利喜。

声闻则具有八千。

菩萨则无量无数。

别则唯在迦叶。

付嘱不局一处。

故涅槃中虽不在会。

欲令四众咸知敬信有在。

乃曰我今所有无上正法。

以付摩诃迦叶。

又付法传云。

化缘将毕垂当灭度。

告大弟子摩诃迦叶。

如我今者将般涅槃。

以此深法用嘱累汝。

汝当于后敬顺我意。

广宣流布无令断绝。

若尔经必有文不尽度耳。

所以独付迦叶者有三意故。

一者如来缘谢迦叶缘兴。

二者迦叶苦行能令佛法久住。

三者附于小果化导易行。

例如净明德佛付嘱一切众生喜见菩萨。

广令流布是也。

盖由缘不在彼。

是以付托于斯岂传佛心印。

独在迦叶余皆不了耶。

世人昧此欺罔圣贤妄生戏论。

未能知此自行化他的传之旨也。

呜呼。

是为一家古今绝唱佛祖正传。

但白雪阳春唱高和寡耳。

则幸逢嘉运不辞鄙陋。

辄凭纸墨以广见闻。

效法华若田若里。

涅槃若树若石。

或生谤毁。

庶几强毒如兽渡河。

岂敢顾于濡尾者也。

  天台传佛心印记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