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

  唐 道宣撰

  祇洹图经序 #

  盖闻。

苍生敬福之肇归真之基起立支提。

景仰塔像其绩实皇矣。

至如给孤布黄金于祇陀之园。

优填雕栴檀于牟尼之像。

建乎爪发两塔衣影二台。

并皆如来在日既见成轨。

且夫真身无形因感。

故彰感既有差池。

形应亦有殊。

若乃心路隔绝则真仪无应。

至諴精诚则变动天地。

昔者平仲忧大旱。

自焚火起而雨至。

杞妇哭梁殖之尸。

莒城为之崩。

由是观之神依物感。

岂曰虚哉。

释教东渐咸归风化。

形像塔庙每悬竞列。

洎乎像末之运。

法教衰替人情浮薄制造无范。

轻慢于是乎生。

礼敬于是乎废粤。

若有觉人号曰南山教主澄照大师。

利见震旦应肇律主。

天地同其大德。

日月合厥重光。

玄关幽键感而遂通。

远源浚波酌而不竭。

龙鬼归仰天人擎足乌呼。

我祖之丽德岂可得称乎。

而泛爱不舍物。

恐后世造塔庙无所表彰。

窃据灵感制祇洹图经双卷矣。

叔世怀道之士无有出乎玉关。

超乎苍岭系索攀杙之劳。

宛然如视圣迹者匪此经之益耶。

当大宋之历虽律风勃兴此经既丧矣。

我大智律师邂逅遇乎日域将至矣。

方今汉地再有斯书。

吾国之为也(余)偶虽得乎一本缮脱湮灭书误络绎。

每披卷未尝不喟然而叹矣。

顷载有故移偶乎石清水神宫寺大乘律院。

苾刍实长谓余云。

经坊之中祇洹图经旧本全者有焉。

京兆书堂未有此经。

以命剞劂氏寿梓布遐迩。

请安一语于卷首(余)云。

吁咈我鄙陋之言何赘乎圣策矣。

长云。

宝珠触于按剑良马羸乎驵阓者为无因而至故也。

呜乎何逊谦之甚哉(余)感斯言遂不得固辞。

操翰书焉。

 旹

  天和元年龙集辛酉腊朔。久修园律院比丘宗觉(直)谨识。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序

  唐干封二年季春终。南山释氏感灵所出。

  夫寺塔之基其源远矣。

自贤劫创启诸佛告成。

引四生而开三圣。

引五乘而会一极。

莫不以革俗为出有之本。

通理为入空之致。

故使权图匪定而义实斯显。

所以道场别住。

木石土宇周徼短长。

院坊小大僧佛位殊故。

设置斯别凡圣性异故。

礼供分伦重门洞开启三七之嘉谓。

林池交映引四八之康途。

表称既彰其尊亦穆。

故十方清信归迹云集。

九界灵只投诚雾结。

至于六师异道倾影覆之威奇。

四俗怀生得真教之雅趣。

斯并古佛之行事故。

蚁窟而犹存。

流施不穷致来圣。

而同袭然即世相不停。

陵谷交资能事斯复。

故接非常。

今则大野丘墟同黍离之永叹。

遗基茫昧顾寒露而深凄。

自告隐两河归真双树。

法流振旦方闻胜踪。

而法勇法盛之俦。

道邃道生之侣愤发精爽。

慷慨未闻视死若生。

追踪高轨既达故地。

止见遗尘。

雅相虽繁终传往迹。

莫若面睹用启幽心。

但以昔缘未绝冥威有从天人及殊闻。

义便举敢以所述。

用陈幽镜遂蒙照示图而传之。

自大圣入寂以来千六百岁。

祇园兴废经二十返。

增损备缺事出当机。

故使图传纷纶藉以定断。

其中高者三度殊绝。

自余缔构未足称言。

隋初魏郡灵裕法师名行夙彰。

风操贞远撰述寺诰具引祇洹。

然以人代寂寥经籍罕备法律通会缘叙未伦。

然则布金留树重阁层门七日而腾架于千亩。

钟镔而各声于百院。

语斯大然事[馬*宛]常经。

莫非统机之缘天人助其成务。

通感之义龙鬼赞其神功。

昔闻轮皇建塔一时而兴八万。

大士化物大室纳于两仪。

岂惟人谋乃[竺-二+兼]玄承草创。

今则无从此所传者。

生在初天即南天王之大将八之一也。

见始及终止过晦朔。

亲受遗寄弘护在怀。

慈济无蒙非其视听。

流此图经传之后叶。

庶或见者知有所归。

辄录由来无昧宗绪。

余以祇洹本寺主久所居二十五年。

一期化迹七处八会之鸿业形不从于此园。

五部四含之玄藉法多从于斯寺。

由是搜采群篇特事通叙。

但以出没不同怀铅未即。

忽于觉悟感此幽灵。

积年沈郁霈然顿写。

然夫冥隐微显。

备闻前绝于宝搜神之录。

刘庆幽明之篇。

祖台志怪之书。

王琰冥祥之记。

广张往往未若指掌。

流俗佌璅之俦或生果论。

未达通方之臣昌斯传不足以闻。

又有旌异述异之作冥报显报之书。

额叙烦摄光问古今。

余即所列事等文宣天王之录。

亦同建安石佛之作。

觉梦虽异不足怀疑。

恨以八十位年情爽顿绝面藉指授耳。

聆曲诲及至修疏十不存一。

紬络图传发未闻想。

诸同俦恕其梗概之云尔。

  祇树给园图(叙某园寺伽蓝别作精舍。大有因缘致不遑广引)

  经律大明寺之基趾。

八十顷地百二十院准的。

东西近有十里。

南北七百余步。

如近有传云。

昔佛在时须达只同共造立经中迹致。

如前所闻经二百年。

则当此土周姬第十三主平王之三十一年也。

被烧都尽其故何耶。

祇陀太子保爱此园。

须达逼买不辞金费。

太子情吝殷殷重悔。

须达志坚确乎不动。

太子见其不吝黄金情欣供养。

告长者曰。

吾自造寺不假于卿。

须达不许。

太子立愿。

树金不须可以供养。

后若荒废愿树还生恰至被烧。

屋宇都尽所立树者如本不殊。

须达昔为凡时。

卖肉得财居贱。

出贵常愿荒俭。

虽获巨富财由秽心。

以此造寺终遭煨烬。

太子力净心。

树生业行虽亏不思议也。

于后四百年有称育迦王。

依地而起十不及一。

经千百年被贼烧烬。

经十三年有王六师迦者。

依前重造屋宇状丽皆宝庄严。

一百年后恶王坏之为杀人场。

四天王及娑竭罗龙王忿之。

以大石压杀毁者。

九十年荒无人物。

忉利天王令第二子下为人正。

又依地花造饰严好。

过佛在时经百五十年。

魔天王烧灭。

则当此土汉末献帝时二十九年。

以事往征显宗已。

后和安桓灵之代西域往来行人踵接。

则见天王葺构之作祇树载茂之缘。

后虽有者脱基至于今日。

荒凉而已寺名祇树给孤独园(依寺诰中凡有十名。

一曰寺也。

二曰净住舍。

三曰法同舍。

四曰出世舍。

五曰精舍。

六曰清净园。

七曰金刚净刹。

八曰寂灭道场。

九曰远离处。

十曰亲近处也)。

此上十名依经释相。

各有其致如彼诰中。

今依诸经初造此园。

其地南北周徼八十余顷。

东西长列在舍卫城南五六里许(检诸传记里步或差。

良是初起之后造延役不故愿。

行季者随见便叙。

致令曲士时居。

疑因虽有多说定在城南。

可通照也)大院有二。

西方大院僧佛所居名曰道场。

或金刚场其基出地别置阶陛。

四面龛窟并安神怪。

守护此场院。

大墙有三重。

高可二丈施步檐。

椓庑相架朱粉相晖。

案寺诰云。

外面重院。

墙外表三归依止外护相。

内一重院。

墙内表三宝因果归镜相。

内院高出外院。

五尺以表三宝因果出过五道故也。

余有佛法宝僧院堂房多少。

图缋相状类例殊伦。

梵王天王之别座。

野鬼饿鬼之殊室。

具缮供待常以八王之与六齐。

财施法施随时少食之与大食各有其致。

广文如彼。

  此寺大院但列三门于三方。

北方不开。

案裕师圣迹记。

寺开东北二门。

绕祇洹院有十八寺。

又案寺诰云。

祇洹一所四门通彻。

十字交过据今上图。

北方无门以事详之。

则前后起造制度各别随时闻见。

即而列之不足疑怪。

此之图经最初布金绳之作也。

南面三门中央大门。

有五间三重高楼映夺者。

祇陀太子所造。

此三重者表三空门。

明于佛法三空也。

为本创入佛理衣为初宗。

故立三重表三空也。

门外渠水飞桥北跨亦有五道。

雕饰之异特非人有。

东西二门三重同上俱有三间。

门外飞桥三道亘入外有林树。

清净旋绕及至三边花树。

接见者发于敬重深心入。

大中门左右院巷门户当对水树交加。

大院东门对于中道东西通彻。

此门高大出诸院表。

上下重沓一十二重。

横阁布地十七门。

庄饰之奇挺冠空野。

四方道俗初来礼觐未敢北面。

多历此门在。

  院已方乃谒现。

案寺诰云。

此门宏壮者表始信入道之处也。

其门重阁表里素画作大梵王像天帝释像。

四大天王人王大鬼王神龙王诸像。

所以图其形相者。

表同影响通护三宝之住持也。

大院西门其状未闻。

行事在于无常故使相量不显也。

大门之东自分七院。

南畔西第一院名他方白衣菩萨之院。

院开北门其内有堂。

花树充满。

每有他方俗士菩萨远来朝觐初止此中。

后方见佛其院中有颇梨师子。

兜率天王手自作之。

形如拳大。

至时口出妙音如命命鸟。

音中说八万波罗蜜。

诸菩萨闻法登位地。

每至腊月八日。

舍卫城中士女各执香华来听法音。

及命命鸟金翅鸟子鹓鶵凤凰皆来相。

人及诸鸟或得初果。

及入大乘法眼净者。

次小巷北一院名他方菩萨之院。

门勒南开其内堂房林树如前。

中有健槌。

是散脂大将所造作一铜龙。

屃石莲花日出花开日没花合。

至时花合[門@祚]诸叶皆动犹若风吹。

龙即出声维那听音。

即鸣揵捶。

  西院之东南畔一院。

名比丘尼来请教授之院。

一门北[門@祚]对东门街。

一门东[門@祚]内有堂树。

如西院中。

每月晦望尼来请教诫时依住于此院。

有刹干高三丈许。

阿修罗王所造。

其刹干有凤口衘铜铃。

尼若来时铃即自鸣。

不如法者铃即恶鸣。

骂詈以丑词有精进事。

出声赞叹又说六度诸法。

  次以巷北一院名教诫比丘尼院。内有堂树门对南开。一门东开如前院相。每月二时受尼往教诫。

  前西北有一大院。

名他方诸佛之院。

为通化故时来此中。

内有林池花树充满。

东西二门对大街开。

大梵天王化作十二方石。

清净光洁佛坐上。

中有摩尼天鼓。

时至自鸣。

和修吉龙王所造。

其声远闻。

下至水际上至有顶。

地狱人闻离苦生天亦有入果。

小乘人闻得至大乘。

初发心者得入七地。

他方佛院巷北又分二院。

西边一院名佛香库院。

门向西对大街开。

其中天童所执。

次东一院名诸仙之院。

门向南辟堂树充满。

中有一部天乐三千种。

七宝所成一一皆有七宝人擎持此乐。

仙人若集诸乐自鸣奏神仙曲。

佛入仙院为说法时。

诸七宝人便奏六度四谛之曲。

诸五通仙我慢山崩。

或得三果或入初地不可具说。

其乐声闻一四天下。

维卫佛时香山中摩利大仙所造。

佛去世后文殊持来清冷山中。

释迦佛出持诣祇洹。

如来灭度此乐自飞往清冷山金刚窟中。

上七院者并在大门之东东门之西。

其中渠流交过通彻清洁。

复广观毗倾仰忘告劳疲。

南面东门如上三重。

直北跨桥有乌头门。

五道亘入又至五门方达中街。

  东门之东自分九院。

初南西有一院。

名大梵天王之院。

东西二门中有天螺一十二枚。

诸梵集时先止此中。

解脱衣常裳严饰。

欲参佛前螺即自鸣。

声闻三千大千世界。

梵王欲问六度四谛。

螺如所会便为吐音。

诸闻声便集佛所。

又院内有玉池。

池内有金莲花。

中复有十三天童。

擎螺蕊常含佛至花开。

佛涅槃后大梵天王将归天上。

  次东一院名知时之院。

其门西开诸院。

维那看相观时在于斯院。

其内曾有漏克院。

中复有黄金须弥山海水。

山中奇事不可述尽。

上有金城。

白银七宝以为楼。

高三丈余。

大梵天王第三子所造。

四角四楼四面合十二门。

四中门上亦皆有楼。

其四楼内各有宝人。

时至即出却歒打一鼓。

于斯城上露处已有一十二人。

各执白拂唱午时至。

南门即开马从中出。

时过即缩门便还闭随十二时。

兽之出没其例亦尔。

夜中别有多人行更一一分明。

佛临涅槃山动出声。

所作时节并皆不著。

宝人涕泣或有手折。

灭度之后经十二年。

大梵天王收归天。

弥勒下生还来本处。

二院之北有一大院。

即于此大院更分为四院。

初西南畔一院名魔王施物之院。

门向东开。

魔天初下先且入此院中内有一钟。

七楞七角摩尼宝作受三十万[百*斗]。

人天大集祇洹之时。

马星比丘令喜见魔子击钟。

声闻大千界魔王闻之。

即领八百亿魔天子。

下又有百亿魔王。

亦同时至擎宝献佛。

地狱者皆即离苦。

此钟器是星宿劫前古佛所作。

佛去世后龙收入海。

又次东一院名大佛像院。

门向西辟。

于中庄严堂宇宝城花果池林言不能述。

两院北畔复有两院。

次西一院名龙王之院。

门向东辟中有大堂。

又内一琉璃宝瓶。

瓶内善七金鸡。

龙至便鸣声闻三亿里。

娑竭龙王来时七鸡俱鸣。

自余龙至但一鸡鸣。

其瓶内外映彻。

金鸡形如此山鸡音如笙声。

诸龙闻者嗔心便歇。

如来临灭诸鸡飞去。

迦叶结集二鸡还来。

阿难涅槃飞去不返。

昔日诸大龙王来觐佛者在先诣此院中。

舍其龙相乃至佛所。

又有玉磬三重。

龙大集时富兰比丘令摩那斯龙子打之。

声闻大千世界。

其中龙王各持宝物来供于佛。

磬是星宿劫中娑竭龙王所作。

佛灭度后龙收入宫。

  又次东一所名[打-丁+复]殿之院。

其院向西开门。

院内所有花树如前。

次北有一大院名居士之院。

门向南巷开中有一堂。

诸居士俗等初入伽蓝。

先止此院有四铜钟。

各重三千斤形如此土周敬王之所铸者。

四边皆有白银隐起之像。

又作如来为太子时。

槃马角力诸像。

钟鼻铸铜龙形。

有仙人骑背上。

手执金槌向下击钟。

声闻一阎浮提。

四时分音春如天琴声。

中说声闻四谛法。

夏如天笙声。

中说菩萨六度及菩萨四谛法。

秋冬二时如天雷声。

中说诸佛初成道法。

其钟大是四大天王各造一口。

祇洹本院地下鬼神藏之有缘。

便现诸居士等闻钟声者。

即解如来所说法要。

春得三果夏得地前四十心。

秋冬证得二地。

居士院北别有两院。

西畔一院名文殊师利菩萨之院。

其门向南巷开。

此大菩萨时处其此中。

内有佛堂具足庄严。

花池林竹天人集会。

弘扬正化度脱有缘。

有大钟台并有大鼓银口金面。

文殊为诸菩萨说六度者鼓说六度。

余法亦尔。

其鼓从他化天来此供养。

佛涅槃后还返天上振。

声闻三千大千世界。

地狱闻者离苦解脱。

文殊菩萨院东一所名为僧库院。

门向南巷开。

僧家财宝资具并积藏中(自上至此。

大门之东大巷之南都了)大门之西又有七院。

最南东边第一名菩萨四谛之院。

内有大堂门向北巷林池充满。

诸菩萨等详述四谛。

词理博约有空缚解。

凡圣通塞并集其中。

诸院学宗例此不备广述。

院有金钟三重。

鼻有九龙形。

至时龙口多吐云气。

钟即自鸣声如天琴闻二十里。

和修吉龙王所造施。

昔拘楼秦佛因地时。

佛工巧师自运思造。

愿我当来得金色身。

恒令此钟供养诸佛。

  次小巷北一院名菩萨十二因缘之院。

门向南巷堂树庄严中无有钟。

有金犹子如小倭子。

至时作声如天箜篌。

音中所说菩萨四谛十二因缘无常苦空。

其声遍满舍卫城。

若欲止时以物约口。

其声便止此犹子。

是摩那斯龙王所造。

如来欲涅槃时。

狗子眼中血出唱言。

奇哉世尊却后三月。

当涅槃最先唱告信。

人天闻咸怀悲悼。

  次菩萨四谛院。

院西又有一院。

名缘觉十二因缘之院。

东对菩萨四谛院。

堂树同之门向北巷。

中有金钟形如三个牛角。

小头相连上有昆仑子形作金钟鼻。

至时微风吹动声闻八里。

此迦叶佛时毗沙门天王所造。

每至四月八日钟能诵迦叶佛涅槃经。

四众听。

  次小巷北一院名缘觉四谛之院。

门向南开。

缘觉性人乐闻二法。

佛随根性而为说之。

中有大堂林池清净。

此极幽栖之处中。

有铜合镬钟。

人扣发声闻齐百里。

造此院时掘地所获。

地神坚牢子之所施也。

此四院北有一大院。

名无学人问法之院门向北巷。

诸大阿罗汉来问法者同集其中。

有大佛堂极望。

高显林池交灌见者钦。

重佛来说以为常。

唯有一竹钟。

形相如铃。

本是乾闼婆王所造。

钟鼻有金昆仑。

手自提槌。

至时便扣声如人琴闻止当院。

音中所说十二部经每春花敷。

舍卫城中诸童子等悉来观听。

受五欲乐闻法获果。

  又小巷北东西自分二院。

西畔一院名学人住止听法之院。

门向南巷。

堂池林映如上不殊。

大梵天王造天箜篌。

纯用银置此院中。

至时忉利天吹声至非想。

诸天圣人闻说六度。

凡夫闻如箜篌声。

舍卫城中诸淫女等多观听。

得五欲乐由获乐。

故悟初圣道。

  次东一院名佛油库院。

东隔大街对佛香库。

沙弥所执四部献油。

供养佛者咸集其中。

西门之西自分六院。

南初东第一院名他方三乘学人八圣道之院。

东西二门堂房林池众具备足。

有钟一口可容二十石。

形如此土晋州出者。

身有八楞下有一百二十角。

角有一百二十宝珠。

钟形三分。

下分黄金作口绀琉璃隐起。

中分白银颇梨隐起。

上分玛瑙天金杂作。

鼻上金作象形二头。

又作三十三天形。

其天居象头上。

天形五尺以绿颇梨作戴银天冠。

天人手中各执白拂。

至时象便鸣唤诸人众。

举拂作舞唱八圣道曲。

歌词释提桓因作之。

曲即八万四千曲。

词亦有八万四千词。

一曲治众生烦恼病。

三十三天唱此歌曲及舞。

一边然后举拂。

唱奏菩萨六度歌词竟。

钟即自鸣声闻中千。

声中所说菩萨行八圣道。

断烦恼一一智数行八圣道。

菩萨闻钟皆起位地。

王舍城及舍卫城有八千童子菩萨。

年八岁日别三时。

来此院中听佛说法。

说法之时钟声变为天琴。

清无比诸修八正。

闻此声听佛说法自开解。

此钟拘楼秦佛时兜率天王所造。

彼佛灭后须弥山神收入金刚窟中。

释迦佛出世时至祇洹供养。

至夏三月安居之时。

二十八天天诸童子有八百亿。

各奏天乐从天而下。

至此院中听佛说法。

每年不绝至今。

诸天犹至故奏天伎乐。

佛临涅槃告天童子曰。

我度女人损我正法。

五百年我灭度后。

恶比丘尼不行八敬速灭我法。

汝当来此常奏天乐。

令我正法久住于世。

诸天童子闻皆涕泣。

不自胜持咸曰。

不敢命如何。

当来有恶比丘尼致令嘱累。

我等年年至此供养。

不欲令法因此灭故。

次小巷西一院名学人四谛之院。

门向东巷中有堂树。

余如上说。

有大铜钟须弥山形。

舍卫城中长者子须继那造。

为自出声如破盆响。

年如十岁。

发心希敬飞至三十三天。

梵天王知其心。

至使天竺工匠指授仪则。

钟既成已其人获得雷声胜报。

钟上有帝释四王宫殿日月星辰四海之像。

声如龙琴闻千里内。

近听如江南尼众赞呗之声。

次小巷北一院名学人十二因缘之院。

南东二门并向巷开。

堂树如前中有铜钟。

外似鉾形内有七楞。

鼻有金师子下有三十七角。

时至自鸣不待人扣。

娑竭龙王第三子所造。

由悉鼻有血因缘竟。

比丘教化令造。

使龙工巧匠。

是毗婆尸佛时人钟既成。

已鼻血便灭声至三百里。

  次小巷东一院名角力之院。

门向西巷。

诸四天下我见之。

诸魔王欲与佛角道力者住此院中。

内有黄金须弥山。

山上有日月星辰。

诸论议者多闻阴阳及以诸论。

初伏光味大仙在此院中。

佛涅槃以法付嘱。

百亿四天下日月星辰二十八天并在于此。

又有十二金鼓。

形长五丈面经二丈一尺。

有十二金银莲花上擎此鼓。

若有异论邪见外道俗人捔。

智术五通神仙捔诫。

阴阳日月算数相陵侮者鼓即自鸣。

一一鼓上有九金龙。

自相绕结金龙口上皆衔金翅鸟王。

鸟头各有信相菩萨像。

皆高丈二手执宝拂。

戴红颇梨冠至论难时。

菩萨拂口声如雷。

鼓鸣所及振大千界。

地六种动。

十方诸佛十地菩萨莫不集中。

诸论义者先有辞辩。

闻皆忘失惊怖智塞。

鼓音又放大光明遍十方。

光中又说菩萨不可思议神化法门。

诸欲角者闻悟地位。

此鼓摩尼跋陀大将所造。

于迦叶佛时以持供养。

彼佛灭后收在金刚窟中。

至迦叶佛出还将来。

佛灭度后收入龙宫。

据此为证贤劫诸佛悉应同矣。

  次北有二大院。

名外道来出家院。

南门对巷。

诸异见人创归正化先止此院。

有一银天箜篌。

又一银天人坐七宝莲华上弹此箜篌。

天人顶上有一摩尼宝王。

若诸外道来入此院。

天弹箜篌放光明。

外道闻音光明身受清凉乐。

所有邪惑因此消除证第三果。

此乐是楞伽山罗刹鬼王于迦叶佛时所造。

彼佛灭后文殊持往清凉山中。

至释迦佛世持祇洹。

佛灭度后经十二年。

犹在此院过此年已。

文殊圣者还持清凉山金刚窟中。

又小巷北有一大院。

凡夫禅思之院南门向巷。

修十一切入者之所止住。

内有石磬。

迦楼罗神所施。

拘楼秦佛时物石如青玉而非真宝。

形如铃舌声闻二十里。

上诸院内各一大堂林。

流交濩如诸院说(自此已前通彻已南都尽)自上已来总有二十九院。

在中永巷之南。

其北大院东西通彻。

大桥连隔但有三门。

巷中二渠并向西流行。

树郁映冬夏常茂。

地土平正净如琉璃地有草叶。

人神除屏凡有礼觐。

来履此地莫不战怀。

小有慢堕非人呵毁故。

有至者恶心不生。

中院端门在大巷之南。

有七重楼。

楼有九间五门。

高广可二丈许。

佛当来往向南不远有乌头门。

亦开五道。

又南大桥高峻崇丽。

下水西流清洁澄净。

又南即至寺大南门。

故有来者自北面观重复。

绮丽惊神悚污拭目。

瞻视五情俱解。

道之左右列种奇花果异树。

莫识其名睹者同怪。

中院南门面对端门。

亦有七重横列七门。

栉枇高敞以表七觉意也。

言意此中院唯佛独居。

不与僧共分有择法。

故佛觉知常为弟子说令明了觉。

故名佛门七表乌入门。

不远有大方池。

池中莲华四时遍满。

四色殊绝香气芬郁骏烈未开。

池南有九大金镬下施足迹。

周外怪兽填突罗烈合沓勇猛。

相状纷纶镬内外。

中诸奇花叶纷披重香光色相晖。

熟视目乱不敢久住。

方池正北有大佛塔。

高下七层状丽宏异纯以异石。

次玉相状重曾异态不可名目。

上有殊盘金铃无数。

微风常动清响和彻。

塔下有迦叶佛爪发舍利。

当时备说骨相及述。

迷忘故不具论。

塔傍左右立二钟台。

左边是他化天王第三子名无畏所造。

钟及台并颇梨所成。

右边是兜率天王所造。

钟及台并金银所成。

二钟各受五十斛不常鸣。

每至十方诸佛集始鸣。

声闻百亿世界。

次北有大佛殿。

高广映夺诸。

院飞廊两注及宇凭空。

东西夹殿大树庄严。

冬夏常荣重阴蔽日。

殿内檐下角内有二香山。

是往古毗婆竭罗龙王所造。

初成之日始由乾陀山高(半山王)凡夫所见止高一丈二尺。

其形一同须弥。

半要以下全用金银。

顶有大池。

四面兽头状等阿耨达池。

山有树林花果。

山王四面庄严皆用四宝所成。

山色多有紫檀牛头沉水等树。

花如车轮。

凡夫见者止如钱大。

至六斋日花悉开。

水流下地都不见。

山所有树木皆能说法。

山下九龙常吐香云出水香洁。

于六斋日病者饮之无不即愈。

如来有时与十方佛来集说法。

感百亿诸佛菩萨天龙八部悉入山中。

声闻众中十大弟子亦得从入。

诸余事相说不可尽。

殿内有莲华藏。

高一丈三尺。

状若此间明堂形。

台下九龙盘结为脚。

紫磨金作龙头。

上有七宝莲花。

花中有摩尼跋陀大神将立身。

用黄金作之。

白银雕镂项以七宝头戴七宝。

莲花之上以白银为七层台。

台有八楞。

八面有窗。

窗下有门以金为扉。

有黄金锁形如师子自然开。

开不以人功。

以红颇梨为瓦。

瓦头皆有金师子。

师子口中皆衔金银铃。

台上相轮如今塔上者。

然有八角。

角别金锁具之。

锁上悬金师子如上衔铃。

皆八楞珠王为舌。

珠王如鸡。

相轮上珠如金翅鸟。

鸟上普贤菩萨乘白象王。

覆以宝盖(从金翅鸟以上至盖一珠所作)上叙莲花藏相。

每六斋日四众礼敬。

九龙口中先头吐香烟。

大将口中诃责破戒。

八门锁硕瓦头诸师子及诸铃或赞持戒功德。

又说十善等法。

诸欲受戒比丘先来台所致敬祈请。

是金翅鸟王便出大声。

初如摩尼天鼓。

后如百千天乐。

音中所演正明持戒功德。

故有闻者得大欢喜心志勇锐。

普贤菩萨放眉间光说一实道。

教之以平等大慧。

诲之以无相持戒。

行者闻法得果登地。

往业障累一无闻见。

如是请已方往戒坛依法受具。

普贤光明先照戒坛。

然后遍照十方世界百亿佛刹。

彼受戒已还来礼台。

若获上品戒者台门自开见百千佛。

为说普贤诸大行愿。

或登诸地便见台中八万四千白银楼观。

随观皆有百亿金台。

随台皆有百亿化佛。

其银观内各有八万四千普贤菩萨。

其金台内各有百亿佛土。

于土中心有莲华藏世界。

随界皆有莲华台。

内皆以七宝庄严。

谓之寂灭道场随场皆有百亿卢合那佛。

说平等法身当说华严于此台中。

大梵天王移台在摩竭提国。

以梵王为请法主故也。

上诸九龙是娑竭罗龙王自手造之。

大神将诸莲华皆大梵王目运手造。

台身者是金刚齐菩萨造。

诸宝宝厕填亦是娑竭所施。

此华藏相所睹惟是贤圣随其业行。

如上见闻凡夫下劣都非境界。

至佛灭时龙王收之藏诸海殿。

殿内大佛座两角各有玉塔。

是迦叶如来因地时作。

塔高丈六楞一百三十层。

通身一收玉也。

塔中诸佛菩萨八部形相各有一百一十亿。

其像雕饰希世难论第十三层以下同须弥山。

层四王下作释迦佛初成道像。

度五比丘思惟。

三世诸佛皆此塔中说毗尼藏。

我今亦请楼至比丘。

说大毗尼藏凡八百亿偈。

昔佛在时布萨说戒及以受戒。

此塔常放光明。

直照戒坛化为台盖应台。

盖中十方佛现呵责破戒。

赞持戒者有得遇者咸登九地。

便入塔中。

正法念处经此塔中说至佛灭后。

娑竭罗龙王收将在海。

当阳殿中大立像者。

碧玉为身金银雕镂。

往昔文殊菩萨在拘楼秦佛时自运手造。

普光趺高一丈八尺。

如来游化不在此像便为人天说法。

大像东畔两铺立像。

紫磨黄金所造。

白银七宝以填镂之。

天人龙鬼一切功思所不能及。

举高丈八诸有侍卫及供养具有三百事。

乃往维卫佛临涅槃时手自造立。

两金师子踞在像前。

若有天魔外道兴恶难问者。

师子大吼地六种振动。

魔等怖惧怀欣而退。

往者释尊在忉利天。

此像在殿为诸比丘教戒说法。

乃至诸王之不见佛思慕释迦。

此像为王三度说法。

祇园初立戒坛。

成时此像领前徒众。

至戒坛所绕三匝已。

步步皆生金色千叶莲花。

每受戒时花自然开。

中有天童奏于天乐。

余时便合至说戒日。

花复开敷天童作乐赞佛功德。

此像眉间有一珠玉形如凤鸟。

维那鸣钟珠便放光照维那身。

唱言时至无其所造。

娑竭罗龙及佛灭后经十三年。

还收入海于彼供养。

大像西畔两铺坐像。

一是玛瑙。

用金银玉三种镂之。

一是白银。

以黄金镂之。

二像并用七宝填之。

各坐宝莲花亦高丈八。

是金刚幢菩萨于维式佛时造之。

释迦如来成道经十五年。

问此像曰。

过去诸佛说何经。

现在有古佛经尽无。

此像答云。

过去有十三亿佛。

说毗尼教一一不同。

修多罗阿毗昙。

诸阴阳书数工巧算计。

随其事理各各不同。

今并见在。

三藏正典在娑竭龙宫。

阴阳书数在须弥山金刚窟中。

今共世尊往至彼处。

可集百亿诸大菩萨。

尔时释迦放眉间光集诸菩萨。

从二世尊至彼龙宫取前经论。

又至窟中取阴阳等书。

于祇园中随院安置二像。

侍卫八部眷属有四百二十一种。

前二师子一白银一玛瑙。

有二天童子。

骑上手执白拂。

有诸比丘欲受戒。

时此二天童乘师子至戒坛上。

举拂歌持戒功德。

转身盘舞师子蹀趺绕坛而歌。

清妙无比飞鸟住听游者应节。

诸受具者闻则皆获圣位或登七地。

像又放光至天童所。

光中天乐以应歌舞。

赞叹持戒功德。

受戒既了各返故处。

佛将涅槃此像送佛至阇维地。

彼二天童于金棺上歌涅槃乐。

闻证无生又歌无常苦空等曲。

人天闻者多证四沙门果。

既阇维已随龙还宫。

不返祇树前佛殿。

东楼上层有八万白银佛坐七宝莲华。

于银像内有八万四千七宝楼观。

一一楼观各各有如来成道降天魔转法轮入涅槃等像。

七宝宝楼内有一宝池。

宝花庄严花上诸佛各说妙法。

其像多少白玉作之。

池中莲花院内有十六亿白银宝塔。

于诸塔心有天真殊。

塔百二十角层数亦尔。

塔下有三百二十头盘龙。

上承珠塔。

塔表有大珠王。

其形如凤。

凤上文殊师利乘之。

每月布萨王放光。

至戒坛所照诸比丘光呵破戒。

有覆罪者光触其身又见头上。

犯重比丘珠光射心。

发热烧身交受苦恼。

至诚悔者珠光出水清泠。

灌注身心得清凉乐戒根还生。

大悲文殊放白毫。

光。

又照比丘呵责破戒。

赞持戒者是珠塔者又从地出飞。

至坛所绕坛行道。

塔中天乐皆说诸平等大悲。

叹誉持戒诸大功德。

此珠塔中有释迦多宝二像。

说法华经。

第七会者在此塔中。

大众八部入不相障。

将欲制戒时金刚幢菩萨为请主。

塔中先有迦叶维卫二佛毗尼藏。

释迦如来十二年后制戒之时。

于此塔中披讨古律。

阿难比丘常在习诵。

此殊塔上四面百亿天人皆乘殊风。

手执乐器常以供养大毗尼藏。

每受戒时塔至坛所。

诸天乐绕塔供养。

有功德者塔门自二开见世尊。

手摩其头受已。

此塔返于故地。

其中微妙不思议事不可说尽。

已前诸相总是金刚智菩萨于维卫佛时所作。

其珠宝者娑竭龙王也。

释迦如来将往涅槃前。

塔中像楼观池塔乘空送之至阇维所。

天人便奏常乐我净曲。

阇维事了。

珠塔放光蔽诸大众。

又出大声。

塔门即开见二世尊。

尔时宝积菩萨为诸大众请决所疑。

过去诸佛入涅槃时。

如何教戒诸弟子等。

阇维起塔分布等相佛皆随。

答因菩萨请遂名其经名大宝积。

其经三分一与涅槃经相似。

既说经已塔门还闭。

娑竭龙王收还海宫(依今别传。

且渠国中见有此经。

十万余偈。

玄奘法师亦将梵本。

只译一分名大菩萨藏。

广明大乘六度四摄佛不共法。

余者未出也)妙法华经事同华严般若。

多会说之。

今此所翻当第三会。

佛华严经亦数度说。

一一说各有七处八会教主不同。

宝楼中层内有十六介七宝楼观。

随观有多弥勒菩萨像。

经中善财童子遇弥勒菩萨于斯观中。

又五百白银台台内各有五百金台。

随台各有七宝池。

各有千叶金莲花。

随花有佛。

复有七宝莲花小小。

诸天童子等作天伎乐中有碧须弥山。

山上作释迦如来度诸龙像。

上来宝楼并是无言。

菩萨于维卫佛时造而供养。

逮至于今。

如来涅槃忉利天主收往天上。

宝楼下层作牛头栴檀大梵王像并梵眷属。

又作帝释四王部眷等像。

佛成道后三十一年。

之文殊师利告之像形。

音言动止与真无异。

中央有大金钟。

帝释像每日击之振三千界。

及佛灭后经十二年。

大龙收入海殿供养。

前殿西楼台内上层有六十四须弥山。

并以青白碧玉三色共成。

山下周海七宝为岸。

大山中有八十亿真珠楼观。

随观各有佛成道降天魔。

转法轮般涅槃等像。

随山王上各有百千诸佛国土。

中心山顶有大宝楼。

迦叶如来于此楼观。

说胜天王思盖华严各十万偈。

此楼台中有星宿劫中诸佛所说修多罗藏。

台之中心有白银幢三千级。

幢三千级。

上百亿天童乘金师子。

常作天乐供养前经。

乐中多说平等大会普贤行。

幢头有大金翅鸟。

珠王口衔金钟七枚。

至时珠王自鸣。

钟声即发声振大千。

召集九地菩萨并十方佛。

都会此台多说诸佛神通变化回动天地。

古昔诸佛种种画算咸集此台。

珠王背上普贤菩萨乘白象王。

每有受具放眉间光。

三道亘列一照诸佛制戒坛。

二照比丘尼戒坛。

三照大僧受戒坛。

光至三坛上化为众宝花台。

随台百千诸佛说普贤行愿。

愿赞叹持戒功德。

此台观者佛成道已十一年中。

弥勒维摩之共所造。

及佛灭后三年犹在过此。

娑竭罗龙王收将入海。

宝台中层内有大宝莲花。

居七宝池。

池中金龙衔花盘住花上。

又有十三亿七宝楼。

楼中有白玉宝塔。

塔有维摩文殊对谈之相。

塔表有大摩尼珠。

至时出声遍至大千。

音如天鼓又放光明。

与声俱往他方佛刹。

光中化佛说诸如来无生大慧。

有闻法者或得法忍至三四果。

于六斋日莲花即开。

有福者见见余合时。

便为薄福人。

每受具戒时金龙吐水。

直至戒坛化为香云雨。

诸香雨事已便绝。

此诸功德是拘那含佛所造。

前在龙宫。

娑竭罗龙王将来供养。

佛灭将焚莲花及池乘空来现。

阇维既了金龙如上。

吐云注雨灭所焚火。

又随迦叶至戒坛所。

金口中出大音声。

摩尼珠王放大光明。

光中出声音作十三问。

尊者阿难如问而答。

三日已后随娑竭罗龙王还其所。

至宝台中层下立。

大龙王各有龙属沈吞为之。

大梵天王然所造也。

有八金钟诸龙王像。

有时龙王手自击钟。

声至小千。

地狱闻者众苦暂息。

佛灭度后帝释将上欢喜园中。

亲所供养。

  祇洹图经卷上 #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下卷

  第二大复殿高广殊状加前。

殿詹相属嵬峨重沓。

朱粉金碧穷宝弹工天下第一。

旁有飞廊两接楼观。

亦以众宝间厕庄严殿饰严殿。

内詹下有四银台。

两台内有黄金叠修多罗白玉为叠黄金为字。

两台内有毗尼。

黄金为叠白银为字。

律是龙王书经。

是魔王书。

此并星宿劫前古佛经也。

阎浮州中此两部书最为第一。

佛灭度后娑竭罗龙王收将入宫殿内。

以琉璃为地底岸布以金沙。

有大莲花三十二。

绕龙之花中坐佛一身四面顶戴圆冠。

南是七宝黄金镂填。

西是白银北面青玉东面黄金。

此像常为人天说诸法要。

莲花蕊中复有十万小花。

花中又有天龙八部声闻菩萨像。

都合十万总用宝网。

遍覆之绕大莲花边。

有十亿金龙各衔宝花。

花中有金银白玉三色佛像。

相间而列随佛像所亦有十方八部二乘。

递相围绕于一一佛后有万种莲花。

花中天童作天伎乐。

于池四面各有八行宝树。

四角各有金山。

多有斋林吞池。

池水流注入大地中又有诸鸟。

自然而现不以人功。

每六斋日作佛说法。

大童奏乐四金山上各有六所祇园精舍像。

上诸功德普贤文殊共所造之。

至佛灭后迦叶结集已龙收将去。

  复殿化壁释迦如来自书八相变像。

图此书是。

佛临灭时当殿大像自然发音。

请释迦曰。

后代众生若为图像。

佛因此问便为画之。

复殿东台五重皆七宝作。

娑竭罗龙王所造。

上施宝珠夜望如日。

故此大殿昼夜常明。

  复殿东楼台上层有星宿劫中第二佛全身七宝塔。

一千三百级六十四楞白玉为台。

塔内有彼佛入涅槃像。

八部侍卫次下始有金身。

绕塔四边有八万金台观。

中有化佛能说法。

塔上大宝珠王形如白象。

上有普贤菩萨像。

佛去世后六年入金刚窟中。

第二层有千叶金莲。

一一叶上皆有十六金观。

观中多有普贤菩萨。

花心有卢舍那佛。

于中说花严经百万偈。

是第四度说。

又有迦叶佛时。

此震旦国一人书大毗尼藏及修多罗藏。

修多罗银纸金书。

毗尼金纸银书书此经时。

在今荆州大明寺处。

经莲花东南台内律在叶上。

西南台内庄严供养不可说尽。

百亿四天下文字与此同者斯人承一。

虽钟张王卫之俦未足为比。

如来在日诸国圣人来者。

若文字与同佛多以此经示之。

佛去世后文殊收入此清凉山金刚窟中。

第三层内有七宝海。

海有十六亿金龙各衔一大宝莲华华上金银共作。

一台内有过去佛说毗尼书。

有三万八千种。

百亿四天下同此。

方书最为第一。

一一台内各有摩尼珠王以为灯明。

每至受戒珠放光明。

照戒坛上化百千金观。

观中各有普贤菩萨像。

为受戒人说过去诸佛戒律不同相。

又说菩萨持戒法门。

诸受戒闻得发初地。

佛灭度后迦叶持往狼迹山修罗窟中。

弥勒出时便将来本处依前安置。

此是金刚慧菩萨。

于星宿劫中第三佛时所造。

第四层有牛头旃檀塔十六枚。

一一塔各有一千三百级。

塔内多有释迦成道转法轮像。

一一塔上各有七宝纳覆四角。

大金铃鸣闻小千世界。

声中多说造塔功德。

佛成道已十五年。

令弥勒菩萨将迦叶菩萨。

往由乾陀山采上檀香造之。

佛灭度后龙收入海。

第五层有释迦化迦叶兄弟像。

是耆婆童子请忉利天人工琢玉作之。

如来灭后毗沙门王将住北天宫中。

复殿西台五重上层有大摩尼珠。

六楞如此国舍利塔形。

面有一门。

白玉台三重梁玛瑙作之。

此珠过去诸佛曾于中说法花。

三变净土随经所有于中具现。

人无见者。

文殊神力开塔方现。

西台亦尔。

四天王造。

颇黎玛瑙两国成之。

自上已来叙诸功德。

并是诸佛净业所为。

随机利见种种化导。

知诸净土何可具之。

踪极思寻终在时日。

故随所见闻略述三五。

诸院事相例亦同之。

故存益阙。

余闻天人垂迹南方天王第三子张玙者。

撰述祇园图经凡一百卷。

在天上有纶综此之所出梗概。

而已有学者见犹谓繁。

斯人不足纶大方也。

天人云。

北方天主第十六子造。

立精舍记有五百余卷亦在彼天。

故知。

诸佛设化深有所由。

形既反俗住殊国邑。

故别立寺宇骇常人之所宅。

仪像标奇动凡心之所见。

致使闻便倾搢识归信之言踪。

睹即解形晓津途之有奇。

极北重阁三重又高前殿。

花饰秀峙晃朗太虚。

此三殿阁次第重映。

北望极目殆非人谋。

并是古仙住所有形像。

各施宝座极世珍奇。

如来随时集众而止。

故廿五载多住不移。

至于夏中住于重阁。

经中所谓重阁讲堂即其处也。

或登上下机转待缘不定恒准。

阁中但有诸座无余形像。

庄严之事如常所云。

阁北墙周匝四面。

皆覆廊庑朱粉庄严之无有阙处。

东西二库在墙两角(名为佛库。

诸有花香供具多集其中。

时于十方而作佛事也)重阁东西有大宝楼。

大梵王造。

与阁相扶即花开也。

庄饰雕刻天工所营既非人匠。

故绝言象。

楼西飞廊连注重阁。

镂槛文棍亦非人有。

天人圣众经过旋楼并处其中。

阁西宝楼天帝所造。

高广花丽同诸东梵。

飞廊连阁如前不殊。

大院南门内东畔有坛。

大梵王造。

西对方池名曰戒坛。

楼至比丘请佛立之。

初欲结戒乃集十方诸佛。

于时有八百亿同名释迦。

十方诸佛同名亦尔。

创立戒坛坛既成已。

诸佛登之共论戒法。

其坛华丽非世所有状若须弥。

旁置龛窟皆安神像。

常有天神恭敬守护。

四周花林众相难识。

惟佛所登人不敢上。

门西内有坛魔王所立。

庄饰之举亦等东方。

初度尼时恐灭正法。

乃集诸佛登坛。

筹议理义百度遂有四部。

故此两坛惟佛行事。

自上已来并述佛院栋宇坛池楼观殿阁。

其外所有并列植奇花异树。

四时常荣地若净镜。

片无草秽。

故来至者但闻香气。

净境遂依此相号名道场。

依境立目不徒设也。

佛院之东西北三边永巷。

长列子无门户。

南从大墙依方开户通于大巷。

永巷三方树林八行。

交覆枝叶光阴不睹。

僧众前佛左边绕为常。

东回北转天常也。

地上腾转准而可知。

  次明僧院。

三方绕佛重屋。

上下前开后开。

房中所有但是床敷楼送被枕曾未至此。

从西为始号称众道房。

有九间二重三隔。

他方菩萨之所居住非凡所宅次北一房两重一隔。

是大迦叶舍利弗住。

次北一房同上重隔。

是忧婆离房恒所栖止。

次北一房是罗睺罗富楼那目揵连三人所住。

次北一房是阿罗周利所住。

西行所极东转北行诸房西半是无学人所居。

东半是三果人所住。

南转东行诸房南是远方凡僧所居。

北是内外二凡僧住。

此则绕佛房都尽。

僧房院外三周大巷通彻无碍。

两边开门南边通中街。

三门广辟两渠双列。

亦植奇树交阴相接。

二门东西各有院巷。

四面周墙各旋步詹。

两不连及。

  中院东门之左自分五院。

南头巷南又分两院。

西名持律东曰戒坛律院。

三门惟不开。

中有大堂。

律部律师多集住中。

房绕三匝诸持律众于此咨受。

有铜钟重三万斤。

四王共造。

欲集大千圣众。

目连以神通力击之。

台高七丈钟形如汉地者。

四面多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海之像。

又有升[百*(升-┬+下)]秤尺等像。

四众常集凡僧打者亦闻三千界也。

然目连所击随所为事立中造知。

凡夫打者出声而已。

次东戒坛院有三门。

如前院相中立戒坛。

状亚佛院。

创立之时有八百亿同名释迦。

十方诸佛同名。

詹举花树周渠南流而出合外大渠。

每有冠受有践斯坛。

然此具戒圣道因基佛所坚立。

其缘周备后之作者徒有其名。

至于行事缀旒而已。

今叙昔缘知所为之重也。

往昔明王佛形长五丈立戒坛。

法制以五肘为基。

表五分法身。

释迦如来告曰。

娑婆众生小见小闻恐大难成。

或起疲怠故减。

成之为二肘半。

制三重者表于三空。

下佛舍利于坛心内。

时天帝释于舍利上加覆釜形。

大梵天王以无价珠置覆釜上以供舍利。

今以前坛三重加覆釜珠还表五分法身。

是以制量同迦叶二肘半也。

其坛相量下之二层四角并安石柱四天王像。

当角而下层高佛一肘不得过。

过则地裂制心专一故一肘(佛在人倍人。

人长八尺佛则丈六。

人肘姬周尺八寸肘三尺六寸也)第二层高佛一肘半者。

同转轮王灌顶之时。

踞坐坛上令诸小王以四海水。

灌大王顶而受位也。

即类比丘初登此坛。

绍继佛种位法久固如佛时也。

取佛肘量者欲令比丘持戒如金刚也(过去诸佛散身舍利余类总碎。

而臂骨不坏故以佛肘量约之也)其戒坛牢固经劫不灰事同金刚。

故以肘为量故也。

其坛两重并安钓栏。

其坚柏以上加金珠台。

又金翅鸟衘龙同于上(此鸟非佛本制。

后北天竺阿罗汉忧楼质那之立所也)拟新受戒者以戒自防继除烦恼。

如鸟吞龙故置此像。

下层二重类须弥座。

并安色道用级相覆。

当要四面分龛安神。

钓栏柱下师子神王相间而圆。

随状雕饰尽思壮严。

上第三重但高二寸用表二谛(方七尺许。

明佛说不出二谛。

此中心上惟佛所行故也)于座四角各安师子。

背上有九孔拟安帐。

柱下之二层四周阶道各有四神。

上层三面各立二阶。

北面一阶下层南面二阶东西北面各一阶。

阶有三坎。

坛外周匝一丈。

内种四时花草。

已外种花树。

八行其梵王宝珠大如五升。

福德人见光明照百由旬。

薄德见者犹如聚墨。

佛入涅槃珠自然隐。

迦叶结集此珠复现。

阿难灭度亦潜亦没。

帝释二珠结法既了。

便在天上欢喜园中供养般若(今既无珠。

可作石龙然灯替处。

在坛前常安二登高照坛上。

使光绕高以供佛故也)初立戒坛。

每有法事必说遗教。

于坛西南头置坐说之(大梵天王于坛南西阶道西。

化作铁茎银龙银莲。

莲花开合转关道上。

对栏上承按高座也)次明登降坛仪。

初十师依位正仪席地露足。

从下层东阶上东出北转回南东绕二重匝了。

当佛礼三拜运想。

请十方现在诸佛诸大菩萨罗汉圣僧降临坛上。

天龙八部遍满空中。

又请现在三上座行受戒法者。

一名豆田那。

二名楼至。

三名马兰那。

并是菩萨比丘原请佛立戒坛。

结戒受戒者今并请之愿降临此。

十师却行取南面上层西阶而上。

东转北回绕佛匝已。

留三上座于下次坐。

其欲受人将听遗教。

维那列下层东阶道头面西而立。

威仪师从上东阶下列向西阶道。

上下层已即东回面北礼佛。

三拜已胡跪听经竟。

取东阶却行接足。

而下出戒坛外立。

然后维那一一列入至问遮处。

正当东阶面北而立。

威仪师从上东阶接足而下问遮难已。

从下层东阶上西回。

从上层西阶上东回。

当佛前礼三拜已。

东转北回至羯磨师前作白和已。

便唤受戒者登坛。

如威仪师法。

三上坐前礼已。

次礼十师一一三礼拜威仪教其。

乞戒羯磨者白和问遮难白。

四受戒已随次东面胡跪。

余者受已总赴至佛前胡跪。

重听遗教已立修威仪。

勤理衣钵立待指授。

十师从西面北阶下南出东回正北佛前礼佛三拜已。

新受戒人从东面阶下。

北出绕坛至南面下层西阶下。

东回北面礼佛竟。

十师方从下层东阶下蹑履南出。

新受戒者从后而行。

而华林间方令受者在前。

十师从后还所止。

戒坛院内有大钟台高四百尺。

上有圣钟。

重十万斤形如须弥。

杯上立千轮王像轮王千子。

各各具足四面。

各有一大摩尼宝珠。

大如三升陷于钟腹。

足有九龙相盘之像。

龙口吐水具八功德至受戒时。

将欲受者至钟。

四面九龙吐水灌诸僧。

如顶生王受转轮王位。

金钟灌顶之像。

今令受戒人新受佛戒。

如佛法王受法王位不徒设也。

又梵王摩尼珠放光照受戒人。

光触身时清凉乐将使戒珠明净如摩尼宝珠尘不染。

前之大钟劫初时轮王所造。

圣人受戒令得通者击之声振三千。

一切圣人闻皆证果。

恶趣闻者皆识宿命智。

凡夫受戒则使摩坻比丘击之(其人是大力当十万人。

筋力之最则不可记也)人中力士击者声闻小千世界。

随界新受比丘咸识宿命因缘善恶之事。

皆护禁戒如持浮囊。

其钟台相须弥山形。

在大池中有九金龙向上盘结。

一龙九十一头于诸头上构架金宝千梁万柱。

纯诸名珍瓦用颇黎晃曜心目。

初受戒者创登坛时其台即转。

诸龙口中皆出香。

其两足上龙口吐香云。

色如黄金盖覆坛上。

其摩尼珠放大光明又绕戒坛。

上有天乐赞持戒者所获功德。

其台及龙是罗矆阿修罗所造。

颇梨瓦者帝释所造。

其下地者和修吉龙所造。

其池四面砌以白玉下布银沙。

池水水者散脂大将施水色清甘如乳不异。

诸持戒者有病饮之无不除愈。

破戒若饮如吞热铁。

佛将涅槃水先枯竭屋瓦飞去。

佛灭度已供养舍利。

经于一月方始。

阇维焚了即日分舍利竟。

往至祇洹具问事已。

经十三日结集三藏。

方往王城至结集时。

大迦叶集僧。

僧上使目连鸣钟。

集百亿四天下凡圣僧众。

便白四羯磨罚宾头卢及阿难。

已令阿难上高座。

披如来粗布僧伽梨阿难受教先诵遗教。

如佛约敕。

诸大菩萨大阿罗汉。

一切比丘天龙八部皆悉悲号涕泣。

尊者大迦叶从座而起。

披粗布僧伽梨捉尼师坛。

至高座前敷尼师坛。

礼阿难已又绕三匝。

大梵天王持宝盖覆阿难上。

天主帝释进七宝案置阿难前。

魔王波旬持七宝拂受与阿难。

魔王帝释夹侍两边。

四天王侍高座四脚。

三十二使在迦叶后。

胡跪而止时。

大迦叶礼阿难。

已右绕三匝至前。

问讯如佛无殊。

便问阿难。

汝随如来二十余年。

世尊所制毗尼教门先于何处。

若布萨时当用何筹筹为长短。

说戒之时作何方法。

最初受戒师僧弟子若为升坛。

最初戒坛若为集众。

高下阔狭何依何时肘量安舍利不。

四面周匝周用何物砌开几阶道绕坛。

四面作何形像。

无石国中得作坛不。

无土国中得用沙不。

伽蓝院宇何方相边方。

受戒几僧得受。

末法时中无清净僧。

初受戒者若为能具比丘尼戒。

先无尼众比丘得不。

如是次第三千八百问。

阿难如问次第答曰。

最初成道于鹿野苑中度五拘伦。

便说法答戒坛初上集佛。

诸佛之中须弥登王最为长宿。

释迦佛问往。

古诸佛何方法教诸比丘。

登坛布萨用何作筹登坛如上。

往古诸佛布萨之时金刚为筹。

比丘用于香水。

欲令持戒心如金刚智一一简择烦恼恶觉令绝灭。

故筹相者当用檀等诸香木作之。

内外宝者竹草中空皆不可作。

又不得画绘及以漆涂。

为损众生迦之饰好。

应以素函盛之。

筹极长如佛一搩手半。

短者一搩手。

说戒之前当先悔过对手忏已。

维那差一好音比丘。

诵遗教经。

诸比丘各胡跪听。

如对法佛自前诵已。

维那方营说戒众具。

先洗足香水洒地勿作声。

然始出筹至上座前。

上座受已维那灌水。

上座浴筹先以清水次以香汤。

净巾拭干勿令有声及以为地(若作声者恼诸鬼神。

筹堕地者损地居众生亦损比丘。

魔王闻筹声者及闻堕。

皆大欢喜恼乱比丘亦害令死也)是故说戒时比丘寂静不得乱语。

当念世间无常早出生死。

维那执筹至檄所。

立鸣槌唱沙弥入。

令诵五德十数。

已方如常唱白或诵戒序。

已唱沙弥出依法诵戒竟。

维那又命经师。

令诵遗教了方散。

又答最初受戒。

善来鹿五拘伦于鹿苑中白四羯磨。

于竹园迦兰陀精舍为狗睒弥国难提比丘。

有一犯重比丘在十僧数。

难提受已白佛为得戒否。

佛问沙弥未受戒时知彼犯不。

答知。

佛言不得戒不知者得。

佛为难提于祇洹戒坛集僧更受。

又答戒塔土之与沙任时得作。

又答尼受先无尼者僧独得受。

若后尼至进二部僧更为重受。

僧尼足数离见闻疑。

得充为用如是次第阿难答竟。

池水还出色白如乳然失乳味。

以表佛法正法衰微渐渐薄淡。

如涅槃中如水乳譬结集都了。

大钟宝台飞上兜率。

池之四周砌玉银沙。

龙王收去水便枯竭。

次巷北院又分为二。

西名论院。

论及论师皆集其中。

中有大堂。

周房四绕三面开门。

唯西不开。

有一铜钟形如要鼓。

乾闼婆王之所造也。

上有梵王帝释魔王四天王。

娑竭龙王及阿修罗宫殿部位男女等像。

若诸异学外道系论。

则使神通无学击之。

声振三千世界。

诸论议者将欲拒抗。

声闻讷钝无敢发言。

有好心者欲闻解疑。

闻声登惠开。

菩萨萌动神智得不退转。

次东一院名修多罗院。

门向西北开。

中有三重高阁。

周房绕之莲池流渠林树交影。

经部经师皆所同止。

有一石钟形如汉样。

如青碧玉。

可受十斛。

鼻上有三十三天像。

四面以金银隐起。

东西两面有大宝珠。

陷在其腹大如五升。

八角分曜杜若花形周匝。

作十方诸佛初成道像。

至日出时钟上诸佛皆说十二部经。

舍卫城中童男童女悉来听之。

闻成圣果。

犯欲之者则不闻诲。

每至说前摩尼大将以金刚杵击之。

声闻百亿世界。

宝珠光明遍照十方。

其光明中百千释迦说修多罗。

此钟是拘楼秦佛所造。

彼佛灭后娑竭龙王收去。

释迦佛兴龙复将来。

及佛将灭珠光唱言。

释迦如来却后三月当般涅槃。

钟鼻诸天闻皆涕泣。

龙复将去。

  次北大院名佛洗衣院。

南开一门中有大堂。

周房三匝方石圆池天之所作。

花林交植香净充满。

佛乐洗衣天人同集。

释提桓因施以天乐一部。

若佛不至乐音之中但说无常苦空。

佛若临者乾闼婆王自来鼓之。

六时奏乐初不断。

及佛灭后娑竭罗龙王收。

将入宫供养经典。

此乐有三千余器。

迦楼罗王之所造也。

  次北大院名为佛经行所。

南开一门中有大堂。

前二珠柱帝释所作。

昼夜常照佛多游此。

院中庄严特高。

诸处名花奇树倍胜于前院。

有两部天乐。

帝释所施。

乐器纯以七宝作之。

形小前乐。

天诸童子六时常鼓。

有三万余种。

未奏之前诸乐音中多说六波罗蜜行。

又说持成功德赞叹受行者。

舍卫城中根不具者闻音得具。

破戒人闻悲泣发露戒根还生。

及迦叶登坛殡二圣已阿难升座已。

诸天童子还奏此乐。

音中所说过去诸佛行毗尼法。

又说释迦如来教敕弟子行戒律事。

诸天龙八部闻皆悲泣至结集了。

兜率诸天将上天去。

今在弥勒佛所。

  次北一院名曰佛衣服院。

堂房如上。

南门向巷。

阿难所止常护佛衣。

有一铜磬可受五升。

磬子四边悉黄金。

镂作过去佛弟子。

又鼻上以紫磨金为九龙形。

背上立天人像。

执玉槌用击磬。

闻三千世界。

音中亦说诸佛教诫弟子法。

磬是梵王造之。

及佛灭度娑竭罗龙王收入海宫。

佛院之东自分六所。

下之诸院南门向巷。

巷中花树如上已陈。

东头第一名曰违陀院。

外道同宗以为极教。

佛许比丘一时读之。

为伏外道故中有周阁。

四天下中韦陀之文普集其中。

院有七宝小鼓子。

若有比丘欲读韦陀典者鼓即自鸣。

僧伽蓝人执钥匙开院。

此鼓是王舍城人工匠所造。

次西第二院名为书院。

大千界中不同文书并集其中。

有大重阁安置书籍。

佛开击读不依其见为伏俗故。

中小银鼓石人头戴。

若欲入院石人举手向上击鼓。

僧伽蓝人即来开户。

其鼓声者如人琴音。

比丘读书鼓声不绝自然开解。

鼓是弗波提州无施王所造。

  次西第三院名阴阳书籍院。

百亿天下阴阳群籍总集此坊。

佛开比丘一时有阅为惟异术。

有六小鼓。

三金三银形如五升钵。

莲花三茎用承此鼓。

鼓上有日月天子像。

手执金银二捶。

时至便击僧人如前闻声。

开户比丘读书鼓声不绝。

便自开解不劳人授。

鼓音又说日月星辰宫殿广狭度数之法。

及百亿世界阴阳异术。

其白银鼓者月天子所造。

黄金鼓者日天子所造。

及佛灭后上兜率宫本院。

昔时有百亿世界浑天图。

及漏克法尺寸升[白*(升-┬+下)]升合秤两厘撮筹量。

水为机关。

并是天龙人功共造。

诸浑天图日月星像并用金银。

佛临灭度诸机关等并并皆堕落天文乖。

佛灭既已收入龙宫。

  次西第四医方之院。

诸天下中所有医方皆集。

坊中有铜铃。

状如麦角可受三斗。

以金师子为鼻。

比丘入院铃鸣门开不劳寺人。

音如琴音声。

比丘闻之自然开解诸业通塞。

三果已上有病。

来入此院闻铃便愈。

凡僧病闻不能有差。

铃是耆婆用药所作。

佛灭后耆婆收隐。

当取铜时三门选铜。

除北有洲洲六处。

亦来震旦江南牛头山。

取之用药合成。

  次西第五院名僧家净人坊。十八以上二十已下。诸子等常止此中。扫洒诸院清洁无胜。

  次西第六名天童院。

诸天童子常有三百为供。

佛故止此院中。

大院西巷门西自分六院。

南第一院开于三门。

西塞名无常院。

中有一堂但以白银。

四面白廊白华充满。

画白骨状无处不有。

诸欲无常皆举至此。

令见白骨诸非常相。

既命终已。

从南门出西大墙之西门。

一切无常皆由此路。

院有八钟。

四白银四颇梨银钟在院四角。

起台置之。

颇黎钟者在无常堂四隅。

银钟四口各重十万斤形如须弥。

九龙盘绕坛钟鼻在台上仰。

银莲华中一一钟边。

一白银人戴天冠。

摩尼宝王在顶上。

高一丈二尺手执银槌比丘将逝。

四角银人一时打钟。

音中所说诸佛入涅槃法。

他化天人闻此钟。

天童将白华幡来。

下供养比丘死尸。

兜率诸天便持天中十六种花下投院中。

是病比丘闻于钟声。

不失本心得生善道。

其颇梨钟形如腰鼓。

鼻有一金毗仑。

乘金师子手执白拂。

病僧气将大渐。

是金毗仑口说无常苦空无我。

手举白拂钟即自鸣。

音中亦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病僧闻音苦恼即除得清凉乐。

如入三禅垂生净土。

若大德人四颇梨钟腹放大光明。

光中所说菩萨六度。

病人见光生诸佛国。

而是钟光随亡神往所生之处。

夺日月光弊诸天光。

上银钟者帝释所造。

颇梨钟者月天子所造。

其声所至百亿世界。

至佛灭后二钟上去各还本土。

裕师又说次小巷北第二院。

名圣人病坊院。

开门如上。

舍利弗等诸大圣人有病投中。

房堂众具须皆备。

有医方药库常以供给。

但拟凡圣非所止。

  次北第三院名佛病坊。

开门如上。

堂宇周列花树两列。

耆婆阿难在此瞻侍。

大梵天王施八部乐。

一一乐器有十六种。

皆以金银七宝所成。

佛为众生示疾。

凡此诸乐出音以娱乐佛。

如来闻音病即除愈。

若病不除乐音便奏六度神足等曲声遍三千。

初地十住有现疾者闻音除愈。

如来灭后经十六年。

犹在院中过此。

梵收今在色界。

  次北第四院名四天王献佛食坊。

亦南北东开堂房如上花树亦尔。

四天梵王来献食者皆至此院。

佛为受之。

佛受人衣天食者为表人天大福田。

故准常乞食。

为物受之非佛所食。

诸天受之皆作佛事。

以化身故不受不食。

无有便利与天不殊。

亦有佛厕示知而已。

病院之中有一铙乐。

黄金为舌四王所造。

佛示食时四王便摇至于食讫。

铙放光明夺于日月。

远照百亿世界。

中光所说施食功德语四王。

我灭度后有诸弟子。

破戒无戒无有威德不能自活。

我以白豪百分灭一光明。

汝施三分光明共汝供给末法比丘。

四天王敬诺。

一如佛教。

又诫四王。

我灭度后可将此铙。

入此院中日别一摇。

令我弟子易得供养。

四王流涕如佛所敕乃至于今。

日日常下祇洹故地。

摇鼓此铙顺佛遗命。

  次北一院名为浴坊。

三门如上。

浴室之诸具充足。

温冷称情便讫。

即流方入大院。

次北第六院名为流厕。

有大高屋三重而立。

飞桥双上甚自清净。

下施厕坑砌以伏窦。

天帝手作上无臭气。

大渠从大院北西注。

南入厕院伏流入窦。

北出会于大河人无见者。

一切比丘皆此便利。

余闻此说深为获相。

故江淮已南诸古寺者皆设都清一所。

中已北周屏浇院。

臭处蓬勃伊何可言。

曾至并州城北置一都清。

楼道登上类同天竺。

斯则阁舍未足为高。

但为寺居涂泥不穿漏故。

设斯宇非同大臭。

但置一清斯言必虚妄。

咎者彼者则武德诸房多少屏。

岂是尊尚援不立周清者乎。

自上至此东西粗了。

又寺大院四角内各有一院。

西北角地神坚牢云是女神。

部属八十亿当门立大神像。

神问佛曰。

自古诸佛皆有鬼神形像。

世尊来年灭度何以不教作之。

护持伽蓝弟子遗法。

佛命净居天作地神坚牢散脂大将。

用天金作形如真神。

佛灭度后二十六年。

龙克木代之金像。

将入大海宫后三院像亦尔。

东北角院诸龙王像纯以碧玉作。

百亿天下龙部位并拟之。

是婆稚阿修罗共大梵天王第二作。

东南角是大千世界力士院部位。

八十亿化乐天王用银作之。

西南角是大千世界大梵天王摩王帝释部位。

百四十万七宝所成。

金刚慧菩萨造寺。

大院东大路之左名供僧院。

路阔三里中有林树一十八行。

花果相间东西两渠北流清骏。

西边渠者从大院伏窦东出北流。

此之大路岩净洁车马不行。

路之南北左右各置一大石神。

地神坚牢之所造也。

手执戟足蹈鬼。

威严猛毅不可仰瞻。

有行者过低目急步。

僧净厨院自有三所南北而列。

是佛灭后十二年中为病比丘制斯地。

诸比丘等从四大院东门而出。

门对净厨中院。

南巷厨院。

南横二大院中开一巷。

南北施门南门极大。

题曰寺大园门。

门西一院自分南北。

两院中央开巷。

南边东西又分二所。

各开一门。

西畔一院名诸圣人诸王天众出家处。

门东开。

大碧玉石纵广一里。

出地二尺金为界。

道南北而列。

东畔一院名凡下出家处。

门向东开。

当出家时忉利天王将上宫殿下来。

布置两院庄严。

  次北一院名曰果园。

或曰佛经行地。

门向南开。

波斯匿王之所造也。

山池极多各施异状。

渠流文转缭绕泉林。

清净香气充满斯地。

佛多经行游历于此。

门东一院名曰竹菜园。

门向西开。

与向果园巷门相对。

翠竹众蔬分畦列植不可传尽。

竹菜园之东北别有一院。

名解衣车马处。

门向北开通于大巷。

是诸国王解衣车马所。

园宇连亘皆以石作。

天帝所为。

凡有王至从巷东门来至此院。

解散王服釰履诸仪。

车马侍从并居此。

然后西出入于寺院。

次西一院名诸王夫人解衣服院。

门向南开。

末利等诸王夫人来欲礼佛。

先于此中解衣严服。

然后入大院中见佛。

次北中大院名供食院。

自分两所各横分三大门。

南北门入食厨院隔以大墙。

中开二门通于三所。

中央大院惟受天供中立□大堂。

东西极阔有大功德事。

诸天辄下为营具膳。

堂北大井东西各一。

青石甃砌涌注无竭。

东是梵王西是帝释。

一开已后终无竭败。

院西南角有一小院。

中有小堂是维那者监护住此院。

东南角有一小院名牛马坊。

中院西坊是净人住。

周遍三面列房开户。

院门南东开。

诸造食者常止此中。

唯是男子十八已上修饰客仪。

入于中院北入食厨。

造生成熟其房。

  次北有一佛堂钟台周廓。

是上净人常礼事房中。

院东坊有仓碾碓硙。

南西北方各开门。

日有米谷食调营理频烦。

人物榱丙此院尤甚。

其北大堂名造食厨。

横置一舍广极眺瞩。

有三十六灶。

东西而列银同所成。

中诸食器为是天有人非所议。

厨东一院门向南开。

是米面库众具藏此院。

东北角有一小院。

中有房宇典座所居凡日造食。

维那厨舍之前。

典座居厨之后。

院更有职司不相摄属。

最巷北大院名僧食所。

自开三门中门之北有大食堂。

堂前列树方维相对交阴相接。

渠流灌注甚可观阅。

凡僧食者多止此林。

值雨依堂故有两设林。

南院北门之右食厨之地置一食堂。

凡造讫净人持之来置此堂。

不入北院时至。

行讫量此堂中僧。

但取食曾不见诸食具故有僧制。

东厨食房非知事者不得辄至。

斯则净秽两别各有其途。

净地所置事不获已。

故在寺东三里而置。

别结大界于上加时。

若依教中大小乘经皆所不许。

僧厨净厨纵有结者。

是佛前制后敕废前。

自有常则得安乐。

然行于废教甚可畏也。

后竹园寺依教立厨三里。

里中荒林竦峻。

有黑师子杀诸比丘。

佛又开教阿难狭制限至三间。

巷开无权不许遮碍。

用斯诸地可不镜乎。

食林之东有一小院。

门向南开。

是僧净人常行食者小便之。

院东北角有小便处。

若大便者出大院外别有处所。

院北药库是供凡夫病比丘者。

库北二院。

西是凡僧病人所居。

东是病者大小便处。

故寺僧院有凡僧病皆诣此中。

食院西方又分二院。

各不相通。

南边一院南东北门名脱著衣院。

堂屋充满。

北有一院名浴室坊中有两堂。

东是衣堂西为浴室。

浴具丰足。

南开一门与前相对。

佛在世时乃至后立。

老病比丘不堪乞食方入此厨佛为法王常入城乞食返住常所示受饭食。

诸余侍从何得安坐。

故诸老病每日食时。

从大寺院东门雁行。

而出北至厨院。

北巷西门北入解脱衣院。

脱大上衣置此院中。

又著故衣从东门出入林。

食讫在浴室院。

脱故衣入浴室。

洗讫入衣院中。

著入寺礼从南门出。

西巷南入大寺。

明日来时脱著还尔。

又东院僧之净人男女大小皆止其中。

亦有田业事不可述。

裕师圣迹记总集诸传。

以法显为本。

余以近闻亦未见诸录。

如经往述。

叵相符会至于戒坛。

凡圣僧房异设。

院宇虽广莫显别之所由。

层架单重熟明立之缘遘。

今所图传备瞩源流。

寻诸圣意略可知矣。

有人不信。

谓是幽冥幻梦之传。

何足希仰。

余为幻梦影响凡圣同之。

俱是性空知何准的。

但凡素识有若雾游昏迷方所。

妙假津导导之有渐。

或天或人词理可从。

无越前轨如可承寄。

随凡则行忽与理乖圣亦须掷。

岂有雷同都无情诲。

故佛大圣人也。

堂堂相状天下独尊。

有邪见者敬而不敬。

佛亦随性任其诽之。

如有所说与法不违。

佛亦听之随而受学。

故文云。

所谓法者佛说天说化人所说。

据斯论说幽显咸陈。

余以亦以此事门之所闻。

则同天人说。

恐凡莫信不受斯述。

彼日为信者施自然获福。

彼不信者目睹佛经尚不能用。

闻此不信何足涉之。

置之言外不胥述彼。

余闻斯告情事壑然。

故备出之。

非无遗嘱拟重祈请。

庶觌圣迹有若面焉。

  华胥大夏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图经卷下(终)

  唐干封二年春未感通出之。

统祥诸西域圣迹。

此为条贯随语随疏。

且存笔受事超凡表周绝饰词。

幸有逢者知斯大意。

余见前代诸传。

组织表轴殊有可观。

至于时代罕有存者。

览法师所作前后表之。

敢附后庶足为龟镜。

开卷鉴目无昧心神可不好耶。

  唐元和一纪十二月初旬一日记了

  (合如法经写笔陈且在本)此图经一本苟湛誉禅师自输。

纸笔兼劳书之。

施于圆珍。

甚喜永为佛种后生。

同会祇洹精舍奉亲 牟尼金容蒙授尊位。

日本元庆四年八月一日。

延历寺沙门圆珍于总持坊记(昨日彼上人自将来。

缘此方灯期朔日故埴忌不话)。

  已上智证大师御记

  祇洹图经跋 #

  大日本国纯一无杂大乘之域。

而幽显归于我。

千有余岁于斯矣。

未曾闻信邪小。

盖金口之悬记不徒然耳。

是以名蓝大刹星列棋布。

佛说祖教月照岳立。

故我大智律师初震于此经。

所谓逸书今尚存也。

然异境之俗不知天龙鬼神冥助土木之功。

而谤吾以殿宇费财产而蠹国家也。

由是或蒙天诛或陷贬谪。

偶看此经者免彼难而已矣。

此余愤镂以传无穷之微意也。

或曰此经也寓言鬼神。

而其说甚怪也。

谁敢容焉。

蒙谓释典怪说凡俗中贤哲尚知信用。

之况形厕缁林还轻忽。

之则可谓枯槁众生也。

且寓言鬼神也者道世之为开敏也。

赞宁之为弘雅也。

仰信之俯会之。

呜今人道愧于先达。

学谢于后生。

辄生过慢无有此处。

第疑犹间有三已之讹。

虽然他本难得不能订正焉。

祖意难量不能改削焉。

故和点有亦不决也。

敢期后君子云。

  日本天和元年十月下旬六日重受。比丘乘春记石清水神宫律寺。

  法苑珠林第五十二曰。

依宣律师祇洹寺感通记云。

经律大明祇洹寺之基趾。

多云八十顷地一百二十院。

准约东西近有十里。

南北七百余步(云云)又鸣钟部(云云)又说法部(云云)。

  宋高僧传第十四曰。有天人云。曾撰祇洹图经。计人间纸帛一百许卷。宣苦告口占一一抄记上下二卷。

  又曰至于干封之际。

天神合沓或写祇洹图经付嘱仪等。

且非寓言于鬼神乎。

君不见十诵律中诸此丘尚扬言。

目连犯妄。

佛言目连随心想说无罪。

佛世犹尔。

像季嫉贤斯何足怪也。

  僧史略曰。案祇洹图经寺中有玻黎师子。形如拳许大口出妙音。菩萨闻之皆超地位。每至腊月八日。舍卫城中士女竞持香花。来听法音。

  又曰案灵裕法师寺诰。凡有十名寺。一曰寺(乃至)依只桓图经释。相各有意致。如彼寺诰也。

  资持记曰。图经近日本将至文有两卷。即祖师撰者。

  南山律师撰集录曰。只桓寺图二卷。干封二年制未见。

  戒坛图经曰。余所撰只桓图经上下两卷。修缉所闻统收经律。讨仇诸传极有踪绪。

  义楚六帖二十一曰。宣律师祇园感通纪云。地八十顷东西十里。须达布金买之(云云)百丈清规(云云)。

  往生要集上本曰。病僧闻声苦恼。即除得清凉乐。如入三禅乘生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