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经

那先比丘经 #

  失译

  那先比丘经卷上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诸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诸天大臣长者人民。

及事九十六种道者。

凡万余人。

日于佛前听经。

佛自念。

人众日多身不得安。

佛意欲舍人众去至闲避处坐思念道。

佛即舍人众去。

入山至藂树间。

其树大有神。

佛坐其下思念道。

去树不远有群象五六百头。

中有象王贤善知善恶之事。

譬如人状。

象辈众多周匝象王边。

诸小象走居前水中。

走戏[打-丁+毛]捞水令浊恶。

诸小象复走居前食啖美草。

走戏蹈践其上。

我众大多患。

是诸象及小象子。

[打-丁+毛]捞水令浊恶令草不净。

而反常饥饮浊恶水。

食足践之草。

象王自念。

我欲弃是诸象去。

至一避处快耶。

象王即弃诸象而去。

转行入山到头罗藂树间。

象王见佛坐树下。

心大欢喜。

即前到佛所。

低头屈膝为佛作礼。

却在一面住。

佛自念。

我弃众人来在是树间。

象王亦弃众象来到是树间。

其义适同。

佛为象王说经言。

佛于人中最尊。

象王于象中最尊。

佛言我心与象王心适相中。

今我与象王俱乐是树间。

象王听经心意即开解知佛意。

象王即视佛所仿佯经行处。

以鼻取水洒地。

以鼻捞草扫地。

以足蹈地令平好。

象王曰。

朝暮承事佛如是。

佛久后般泥洹去。

象王不知佛所在。

为周旋行求索佛不得。

便啼垂泪愁忧不乐不能食饮。

时国中有佛寺舍。

在山上名加罗洹寺。

中有五百沙门常止其中。

皆已得阿罗汉道。

常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常以是日诵经。

至明时象王亦在山上止于寺中。

象王知有六日诵经。

至其日当行入寺中听经。

诸沙门知象王意听经。

欲诵经时湏象王来。

乃诵经。

象王听经。

至明不睡不卧不动不摇。

象王数闻经承事佛故。

后象王以寿命尽死。

死后便化为人作子生婆罗门家。

以后年长大不闻佛经亦不见沙门。

便弃家去入深山学异道。

在山上止。

近比亦有一婆罗门道人俱在山上。

相与往来共为知识。

其一人自念言。

我不能于世间悬忧苦老病。

死后当入地狱畜生饿鬼贫穷中。

用是故我欲剃头须披袈裟。

欲求罗汉泥洹道。

其有一人自念言。

我愿欲求作国王得自在。

令天下人民随我教。

今如是。

久后二人各命尽。

俱生世间作人。

其一人前求作国王者。

生于海边为国王太子字弥兰。

其一人前世欲剃头作沙门求罗汉泥洹者。

生于天竺字陀猎与肉袈裟俱生其家。

有一大象同日生。

天竺名象为那。

父母便字为那先。

年十五六。

那先有舅父字楼汉。

学道作沙门大高才世间无比。

已得阿罗汉道。

能出无间入无孔。

自在变化无所不作。

天上天下人民及蠕动之类。

心所念皆豫知之。

生所从来死趣何道。

那先至舅父所自说言。

我喜佛道欲作沙门为舅父作弟子。

宁可持我作沙门。

楼汉哀之。

即听作沙弥受十戒。

日诵经思惟经戒便得四禅。

悉知诸经要。

时国中有佛寺舍名和战。

寺中有五百沙门皆得罗汉道。

其中有第一罗汉名頞波曰。

能知天上天下去来现在之事。

那先年至二十。

便受大沙门经戒。

便到和战寺中至頞波曰所。

时五百罗汉适以十五日说大沙门戒经。

在讲堂上坐。

大沙门皆入。

那先亦在其中。

诸沙门悉坐。

頞波曰悉视坐中诸沙门心皆是罗汉。

独那先未得罗汉。

頞波曰言。

譬若扬米。

米正白中有黑米。

即扬为不好。

今我坐中皆白清净。

独那先黑未得罗汉耳。

那先闻頞波曰说如是。

大忧愁起为五百沙门作礼出去。

自念我不宜在是座中坐。

譬若众师子中有狐狗。

我从今以后不得道不入中坐。

頞波曰知那先意。

以手摩那先头言。

汝得罗汉道不久莫愁忧。

便止留那先。

那先复有一师年八九十字加维曰。

其中有一优婆塞大贤善。

日饭加维。

那先且为师持钵行取饭食具。

师令那先口含水。

行到优婆塞家取饭食具。

优婆塞见那先年少端正与人绝异有名字。

智慧广远有志能说经道。

优婆塞见那先前为作礼叉手言。

饭诸沙门日久。

未曾为我说经者。

今我从那先求哀愿。

与我说经解我心意。

那先自念。

我受师教戒令我口含水不得语。

我今吐水者为犯师要。

如是当云何。

那先知优婆塞亦高才有志。

我为其说经想即当得道。

那先便吐水却坐为说经言。

人当布施作福善奉行佛经戒。

死后生世间得富贵。

人不犯经戒者。

后不复入地狱饿鬼畜生中贫穷中。

得生天上。

优婆塞闻那先说经心大欢喜。

那先知优婆塞心欢喜。

便复为说经。

世间万物皆当过去无有常。

诸所作皆勤苦。

万物皆不得自在。

泥洹道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愁不恼。

诸恶勤苦皆消灭。

那先说经竟。

优婆塞便得第一须陀洹道。

那先亦得须陀洹道。

优婆塞大欢喜。

便极与那先作美饭具。

那先语优婆塞。

先取饭具置师钵中。

那先饭竟澡漱讫毕。

持饭具还与师。

师见言。

汝今日持好饭具来。

以犯众人要。

当逐出汝。

那先大愁忧不乐。

师教言。

会比丘僧。

悉会皆坐。

师言。

那先犯我曹众人要来。

当逐出无令在众中止頞波曰说经言。

譬若人持一箭射中两准。

那先自得道。

亦复令优婆塞得道。

不应逐出。

师迦维曰。

政使一箭射中百准。

会为犯众人。

要不得止。

余人持戒不能如那先得道。

如效那先当用绝后。

众坐中皆默然师教即逐出那先。

那先便以头面礼师足起。

遍为比丘僧作礼讫竟。

便出去入深山坐树下。

昼夜精进思惟道不懈。

自成得罗汉道。

能飞行彻视彻听。

知他人心所念善恶。

自知前世所更从来生。

得罗汉道已。

便来还入和战寺中。

诣诸比丘所。

前头面悔过求和解。

诸比丘僧即听之。

那先作礼讫竟。

便出去转行入诸郡县街曲里巷。

为人说经戒。

教人为善。

中有受五戒者。

得须陀洹道者。

中有得斯陀含道者。

中有得阿那含道者。

中有作沙门得罗汉道者。

第二忉利天帝释。

第七天王梵第四天王皆来到那先所作礼。

以头面著足却坐。

那先便为诸天说经。

名字闻四远。

那先所行处。

诸天人民鬼神龙见那先无不欢喜者。

皆得其福。

那先便转到天竺舍竭国。

止泄坻迦寺中。

有前世故知识一人在海边。

作国王子名弥兰。

弥兰少小好读经学异道。

悉知异道经法。

异道人无能胜者。

弥兰父王寿尽。

弥兰立为王。

王问左右边臣言。

国中道人及人民谁能与我共难经道者。

边臣白言。

有学佛道者。

人呼为沙门。

其人智慧妙达。

能与王共难经道。

北方大臣国名沙竭。

古王之宫。

其国中外安隐人民皆善。

其城四方皆复道行。

诸城门皆刻镂。

及余小国皆多高明。

人民被服五色焜煌。

国土高燥珍宝众多。

四方贾客卖买皆以金钱。

五谷丰贱家有余畜乐不可言。

其王弥兰以正法治国。

高才有智谋明于官事。

战斗之术无不通达。

能知九十六种道。

所问不穷人适发言。

便豫知其所趣。

王语傍臣言。

是间宁有明经沙门。

能与我共难经说道者不。

王傍臣名沾弥利望群。

白王言。

然有沙门字野和罗。

明经道能与王难经道。

王便敕沾弥利望群。

即行往请野和罗言。

大王欲见大师。

野和罗言。

王欲相见者大善。

王当自来耳。

我不往。

沾弥利望群即还白王如是。

王即乘车与五百伎共行到寺中。

与野和罗相见。

前相问讯就坐。

五百骑从皆坐。

王问野和罗。

卿用何等故弃家捐妻子。

剃头须披袈裟作沙门。

卿所求何等道。

野和罗言。

我曹学佛道行中正。

于今世得其福。

于后世亦得其福。

用是故我剃头须被袈裟作沙门。

王问野和罗。

若有白衣居家。

有妻子行中正。

于今世得其福。

于后世亦得其福不。

野和罗言。

白衣居家有妻子行中正。

于今世得其福。

于后世亦得其福。

王言。

卿空弃家捐妻子。

剃头须被袈裟作沙门为。

野和罗默然无以报王。

王傍臣白言。

是沙门大明达有智者。

迫促不及言耳。

王傍臣皆举手言。

王得胜。

野和罗默然受负。

王左右顾视。

优婆塞面亦不惭。

王自念。

是诸优婆塞面不惭者。

复有明健沙门能与我共相难者耳。

王语傍臣沾弥利。

宁复有明智沙门能与我共难经道者无。

那先者诸沙门师。

知诸经要难。

巧说十二品经。

种种别异章断句解。

知泥洹之道。

无有能穷者。

无能胜者。

智如江海。

能伏九十六种道。

为佛弟子所敬爱。

以经道教授。

那先来到舍竭国。

其所相随弟子皆复高明。

那先如猛师子。

沾弥利白王。

有沙门字那先。

智慧微妙诸经道。

要。

能解人所疑无所不通。

能与王难经说道。

王问沾弥利。

审能与我共难经道不。

沾弥利言。

唯然常与第七梵天共难经说道。

何况于人王。

即敕沾弥利。

便行请那先来。

沾弥利即到那先所白言。

大王欲相见。

那先言大善。

即与弟子相随行到王所。

王虽未尝见。

那先在众人中披服行步。

与人有绝异。

王遥见隐知那先。

王自说言。

我前后所更见众大多。

入大坐中大多。

未尝自觉恐怖。

如今日见那先。

今日那先定胜我。

我心惶惶不安。

沾弥利居前白王言。

那先以发旦到。

王即问沾弥利。

何所是那先者。

沾弥利白。

因指示王。

王即大欢喜。

正我所隐意是。

那先即到。

王因前相问讯语言。

王便大欢喜。

因共对坐。

那先语王言。

佛经说言。

人安隐最大利。

人知足最为大富。

人有所信最为大厚。

泥洹道最为大快。

王便问那先卿字何等。

那先言。

父母字我为那先。

人呼我为那先。

有时父母呼我为首那先。

有时父母呼我为维迦先。

用是故人皆识知我。

世间人皆有是耳。

王问那先。

谁为那先者。

王复问言。

头为那先耶。

不为那先。

王复言。

耳鼻口为那先耶。

不为那先。

王复言。

颐项肩臂手足为那先耶。

不为那先。

王复言。

髀脚为那先耶。

不为那先。

王复言。

颜色为那先耶不为那先。

王复言。

苦乐为那先耶。

不为那先。

王复言。

善恶为那先耶。

不为那先。

王复言。

身为那先耶。

不为那先。

王复言。

肝肺心脾肠胃为那先耶。

不为那先。

王复言。

颜色。

为那先耶。

不为那先。

苦乐善恶身心合。

是事宁为那先耶。

言不为那先。

王复言。

无有苦乐无有颜色无有善恶无有身心。

无是五事。

宁为那先耶。

那先言。

不为那先。

王复言。

声响喘息宁为那先耶。

言不为那先。

何等为那先者。

那先问王。

何所为车者。

轴为车耶。

不为车。

那先言。

毂为车耶。

王言毂不为车。

那先言。

辐为车耶。

不为车。

那先言。

辋为车耶。

不为车。

那先言。

辕为车耶。

不为车。

轭为车耶。

不为车。

那先言。

舆为车耶。

不为车。

那先言。

盖为车耶。

不为车。

那先言。

合聚是材木著一面。

宁为车耶。

不为车。

那先言。

音声为车耶。

不为车。

那先言。

何等为车耶。

王默然不语那先言。

佛经说。

合聚是诸材木。

用作车因得车。

人亦如是。

合聚头面目耳鼻口颈项肩臂骨肉手足肺肝心脾肾肠胃颜色声响喘息苦乐善恶合为一人。

王言。

善哉善哉。

  王复问言。

那先能与我难经说道不。

那先言。

如使王作智者问。

能相答王。

作王者问愚者问。

不能相答。

王言。

智者问王者问愚者问何等类。

那先言。

智者语对相诘相上语相下语。

语有胜负则自知是为智者语。

王者语自放恣。

敢有违戾不如王言者。

王即强诛罚之。

是为王者语。

愚者语。

语长不能自知。

语短不能自知。

[怡-台+龍]悷自用得胜而已。

是为愚者语。

王言。

愿用智者言。

不用王者愚者言。

莫持王者意与我语。

当如与诸沙门语。

当如与诸弟子语。

如与优婆塞语。

当如与给使者语。

当以相开悟。

那先言大善。

王言。

我欲有所问。

那先言。

王便问。

王言。

我已问。

那先言。

我已答。

王言。

答我何等语。

那先言。

王问我何等语。

王言。

我无所问。

那先言。

我亦无所答。

王即知那先大明慧。

王言。

我甫始当多所问。

日反欲冥当云何明日当请。

那先于宫中善相难问。

沾祢利望群。

即白那先言。

日暮王当还宫。

明日王当请那先。

那先言大善。

王即为那先作礼骑还归宫。

于马上续念那先。

至明日沾弥利望群及傍臣白王言。

当请那先不。

王言当请。

沾弥利望群言。

请者当使与几沙门俱来。

王言自在。

那先与几沙门俱来。

主藏者名悭。

悭白王言。

令那先与十沙门共来可。

如是至三。

王嗔恚言。

何故齐令那先与十沙门共来。

王言。

汝字悭。

不妄强惜王物自汝物。

当云何汝逆我意。

当有诛罚之罪。

可言可哀赦汝过。

今我作国王不堪饭沙门耶。

悭大恐怖不敢复语。

沾弥利望群到那先所。

为作礼白言大王请。

那先言。

王当令我与几沙门共行。

沾弥利望群言。

自在那先与几沙门共行。

那先便与野和罗八十沙门共行。

沾弥利望群旦欲入城时。

于道中并问那先。

往曰对王言无有那先。

何以那先问沾弥利望群。

卿意何所为那先者。

沾弥利望群言。

我以为喘息出入命气为那先。

那先问言。

人气一出不复还入。

其人宁复生不。

沾弥利望群言。

气出不复还入者定为死。

那先言。

如人吹笳气出不复还入。

如人持锻金[竺-二+角]吹火气。

一出时宁得复还入不。

沾弥利望群言。

不复还。

那先言。

同气出不复入。

人何故犹不死。

沾弥利望群言。

喘息之间我不知。

愿那先为我曹解之。

那先言。

喘息之气皆身中事。

如人心有所念者舌为之言是为舌事。

意有所疑心念之是为心事。

各有所主。

视之虚空无有那先。

沾弥利望群心即开解。

便作优婆塞。

受五戒。

那先便前入宫到王所上殿。

王即前为那先作礼而却。

那先即坐。

八十沙门皆共坐。

王手自持美饭食著那先前。

饭食已竟澡手水毕讫。

王即赐诸沙门人一张叠袈裟革屣各一緉。

赐那先野和罗各三领袈裟各一緉革屣。

王语那先野和罗言。

留十人共止。

遣余人皆令去。

那先即遣余沙门去。

与十人共止留。

王敕后宫诸贵人伎女。

悉出于殿上。

帐中听我与那先共难经道。

时贵人伎女悉出于殿上。

帐中听那先说经。

时王持座坐于那先前。

王问那先言。

当道说何等。

那先言。

五欲听要言者当说要言。

王言。

卿曹道何等最为善者。

用何故作沙门。

那先言。

我曹辈欲弃世间苦恼。

不复更后世苦恼故作沙门。

王言沙门者悉尔不。

那先言不悉用是故作沙门。

中有负债作沙门者。

中有畏县官作沙门者。

中有贫穷作沙门者。

那先言。

我但说欲脱爱欲苦恼灭今世勤苦。

至心未道作沙门者耳。

王言。

今卿用是故作沙门耶。

那先言。

少少作沙门有佛经道。

是故欲弃今世后世苦恼作沙门。

王言。

善哉善哉。

  王问言。

宁有人死后复生不。

那先言。

人有恩爱贪欲者。

后世便复生为人。

无恩爱贪欲者。

后世便不复生。

王言。

人以一心念正法。

后世不复生耶。

那先言。

人一心念正法。

智慧及余善事。

后世不复生。

王言。

人以善心念正法与黠慧者。

是二事其义宁同不。

那先言。

其义各异不同。

王言。

牛马六畜各自有智谋其心不同。

那先言。

王曾见获麦者不。

左手持麦右手刈之。

那先言。

黠慧之人断绝爱欲。

譬如获麦者。

王言。

善哉善哉。

  王复问。

那先何等为余善事者。

那先言诚信孝顺精进念善一心智慧是为善事。

王言。

何等为诚信者。

那先言。

诚信解人疑。

信有佛信经法信有比丘僧。

信有罗汉道。

信有今世信有后世信孝父母。

信作善得善。

信作恶得恶。

信有是以后心便清净去离五恶。

何等五。

一者淫侄。

二者嗔怒。

三者嗜卧。

四者歌乐。

五者疑。

人不去是五恶。

心意不定。

去是五恶。

心便清净。

那先言。

譬如遮迦越王。

车马人从厉度。

令水浊恶过度以去。

王渴欲得水饮。

王有清水珠置水中水即为清。

王便得清水饮之。

那先言。

人心有五恶如浊水。

佛诸弟子度脱生死之道。

人心清净如珠清水。

人却诸恶诚信清净如明月珠。

王言。

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精进诚信者云何。

那先言。

佛诸弟子自相见辈中说诸清净。

中有得须陀洹道者。

中有得斯陀含道者。

中有得阿那含道者。

中有得阿罗汉道者。

因欲相效行诚信便得度世道。

那先言。

譬如山上大雨。

其水下流广大。

两边人俱不知水浅深。

畏不敢前。

若有远方人来。

视水隐知水广狭深浅。

自知力势能入水便得过度去。

两边人众便随后度去。

佛诸弟子如是。

人心清净便为须陀洹道。

得斯陀含道。

得阿那含道。

得阿罗汉道。

善心精进得道如是。

佛经说言。

人有诚信之心可自得度。

世人能自制止却五所欲。

人自知身苦恼能自度脱。

人皆以智慧成其道德。

王言。

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何等为孝顺者。

那先言。

诸善者皆为孝顺。

那先言。

有四善事心意所止。

言何等四心意所止者。

那先言。

一者自观其身中外内。

二者知意苦乐。

三者知心善恶。

四者知正法。

是为四。

那先言。

复有四事。

何等四。

一者制其意。

二者诸有恶事不听入心中。

三者心中有恶事即出之索诸善。

四者其心中有善制持不放。

是为四。

那先言。

复有四事。

自在欲所作。

何等为四。

一者却欲。

二者精进。

三者制心。

四者思惟。

是为四。

那先言。

复有五效事。

何等为五。

一者诚信。

二者孝顺。

三者精进。

四者尽心念善。

五者智慧。

是为五。

那先言。

复有七事弃除诸恶。

名为七善。

亦名七觉意。

复有八种道行。

亦名为阿姤者。

是凡三十七品经皆是孝顺为本。

那先言。

凡人负金致远有所成立。

皆由地成。

世间五谷树木仰天之中皆由地生。

那先言。

譬若师匠图作大城。

先度量作基址已乃起城。

那先言。

譬若倡伎欲作。

先净扫地乃作。

佛弟子求道先行经戒。

作善因知勤苦弃诸爱欲。

便思念八种道行。

王言。

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何等为精进者。

那先言。

助善是为精进。

那先言。

譬若垣墙。

欲倒从傍柱之。

舍欲倾坏亦复柱之。

那先言。

譬若国王遣兵有所攻击。

兵少弱欲不如。

王复遣兵往助之便得胜。

人有诸恶如兵弱。

人持善心消恶心。

譬如国王增兵得胜。

人持五戒譬如战斗得胜。

是为精进助善如是。

那先说经言。

精进所助致人善道。

所致善者无有逮斯。

王言。

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何等为意当念诸善事。

那先言。

譬若取香华。

以缕合连[打-丁+絜]风不能吹散。

那先复言。

譬王守藏者。

知中金银珠玉琉璃珍宝有几所。

那先言。

道人欲得道时。

念三十七品经。

佛道意念当如是正。

所谓脱人道人有意。

因知善恶知当所行。

别知白黑思惟。

以后便弃恶就善。

那先言。

譬如王有守门者。

知王有所敬者。

有所不敬者。

知有不利王者。

所敬利王者便内之。

王所不敬者。

不利王者。

即不内。

人持意若是。

诸善者当内之。

诸不善者不内。

意制人善恶如是。

那先说经言。

人当自坚守其意。

及身六爱欲持意甚坚。

自当有度世时。

王言。

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何等为一其心者。

那先言。

诸善独有一心最第一。

一其心者诸善皆随之。

那先言。

譬若楼陛当有所倚。

诸善道者皆著一心。

那先言。

譬若王持四种兵行战斗。

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王行出诸兵。

皆随引前后。

佛经善事皆随一心如是。

那先说经言。

诸善一心为主。

学道人众多皆当归一心。

人身死生过去。

如流水前后相从。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何等为智。

那先言。

前已对王说。

是人智断诸疑明诸善。

那先言。

譬如持灯火入冥中室。

便亡其冥自明。

人智如是。

那先言。

譬若人持利刀截木。

人以智截诸恶如是。

那先言。

人于世间智最为第一。

度脱人生死之道。

王言。

善哉善哉。

前后所说经种种智善也。

  王复问那先。

佛经但为趣欲却诸恶事耶。

那先言。

然是所说种种诸善者。

但欲却一切恶。

那先言。

譬若王发四种兵象马车步兵行战斗。

初发行时意但欲攻敌耳。

佛经说种种诸善。

如是但欲共攻去诸恶耳。

王言。

善哉善哉。

说经甚快也。

  王复问那先言。

人心趣善恶道。

续持身故神行生乎。

更贸他神行生耶。

那先言。

亦非故身神。

亦不离故身神。

那先问王。

王小时哺乳时。

身至长大时。

续故身非。

王言。

小时身异。

那先言。

人在母腹中始为精时。

至浊时故精耶异。

坚为肌骨时故精耶异。

初生时至年数岁时故精耶异。

如人学书傍人宁代其工不。

王言。

不能代其工。

那先言。

如人法有罪语王。

王不能解知。

王言。

如人问那先解之云何。

那先言。

我故小时从小儿至大续故身耳。

大与小时合为一身。

是命所养。

那先问王。

如人然灯火。

至天晓时不。

王言。

人然灯火油至晓时。

那先言。

灯中炷一夜时续故炷火光不。

至夜半至明时故火光不。

王言。

非故火光。

那先言。

然灯火从一夜至半夜。

复更然灯火耶。

向晨时复更然灯火耶。

王言不。

中夜更然火续故一炷火至明。

那先言。

人精神展转相续如是。

一者去二者来。

从精神至老死。

后精神趣所生。

展转相续是非故精神。

亦不离故精神。

人死以后精神乃有所趣向生。

那先言。

譬如乳湩作酪。

取上[月*巳]作醍醐。

与酪酥上[月*巳]还复名作乳湩。

其人宁可用不。

王言。

其人语不可用。

那先言。

人神如乳湩。

从乳湩成酪。

从酪成[月*巳]。

从[月*巳]成醍醐。

人如是从精沫至生至中年。

从中年至老至死。

死后精神更受身生。

人身死当复更生受一身。

譬若两炷更相然。

王言。

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人不复生后世。

其人宁能自知不。

复生不。

那先言。

然有能自知不复于后世生。

王言。

何用知之。

那先言。

其人自知无有恩爱。

无有贪欲无有诸恶。

用是自知不复生后世。

那先问王。

譬若田家种谷。

大得收敛盛箪簟中。

至于后年不复耕种。

宁复望得谷不。

王言。

不复望得谷。

那先言。

道人亦如是。

弃捐苦乐恩爱无所复贪。

是故自知后世不复生。

王言。

善哉善哉。

  王复问。

其人于后世不复生者。

于今宁有智异于人不。

那先言。

然异于人。

王言。

明与智为同不。

那先言。

明与智等耳。

王言。

人有明智宁能悉知众事。

作一事成五事耶。

那先言。

作众事所成非一。

譬若一地种谷。

当其生时各各自生种类。

人身五事皆用众事。

各有所成。

王言。

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世间人头面目身体四支皆完具。

何故有长命者有短命者。

有多病少病者。

有贫者富者。

有长者有卑者。

有端正者有丑恶者。

有为人所信者。

为人所疑者。

有明者有闇者。

何以故不同。

那先言。

譬若众树木生果。

有酢者有苦者。

有辛者有甜者。

那先问王。

此等树木何故不同。

王言。

不同者本栽各异。

那先言。

人所作各各异不同。

故有长命有短命。

有多病有少病有富有贫。

有贵有贱。

有端正有丑恶。

有语用者有语不用者。

有明者有闇者。

那先言。

佛经说。

豪贵贫穷好丑。

皆自宿命所作善恶自随行得之。

王言。

善哉善哉。

  那先比丘经卷上

  那先比丘经卷下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王复问那先言。

人欲作善当前作之。

须后作之。

那先言。

当居前作之。

在后作者不益人。

那先言。

王渴时乃掘地作井。

能趣渴不。

王言。

不能趣渴。

当居前作井耳。

那先言。

以是故所作当居前。

那先问王。

饥时乃使人耕种。

须谷熟乃食耶。

王言不。

当先储偫。

那先言。

人如是当先作善。

有急乃作善者无益于身。

那先问王。

譬若王有怨。

当临时出战斗具。

王言不当宿有储偫。

那先言。

佛说经言。

人当先自念作善。

于后作善无益。

莫弃大道就邪道。

勿效愚人弃善作恶。

后坐啼哭无益。

人弃捐中正就于不正临死时乃悔耳。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卿曹诸沙门说言。

世间火不如泥犁中火热。

复言。

持小石著世间火中至暮不消。

取大石著泥犁火中即消。

是故我不信。

复言。

人作恶死在泥犁中。

数千万岁其人不消死。

是故我重不信是语。

那先问王。

宁闻见水中大蟒蛟龙鱼鳖。

以沙石为食不。

王言然。

实以此为食。

那先问王沙石宁消不。

王言皆消。

那先言。

其腹中怀子宁复消不。

士言不消。

那先问王何故不消。

王言。

相禄独当然故使不消。

那先言。

泥犁中人数千万岁不消死者何所作。

过恶未尽故不消死。

那先问王言。

师子虎狼皆肉食啖骨。

入腹中时宁消尽不。

王言消。

那先问王。

其腹中怀子宁复消不。

王言不消。

那先言用何故不消。

王言独相禄故不消死。

那先问王言。

牛马麋鹿皆以刍草为食不。

王言然。

那先言。

其刍草宁于腹中消不。

王言皆消。

那先言。

其腹中怀子宁消不。

王言不消。

那先言。

何以故不消。

王言。

独以相禄当然故使不消。

那先言。

泥犁中人亦如是。

过恶未尽故不消死。

那先问王言。

世间女人饮食皆美恣意食食于腹中宁消不。

王言皆消。

那先言。

腹中怀子宁消不。

王言子不消。

那先言。

何以故不消。

王言独相禄当然故使不消。

那先言。

泥犁中人亦如是所以数千万岁不消死者。

用先作恶未解故不消死。

那先言。

人在泥犁中生。

在泥犁中长在泥犁中老。

过尽乃当死。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卿曹诸沙门言。

天下地皆在水上水在风上风在空上我不信是。

那先前取王书水。

适以指撮之问王言。

风持水若此。

王言善哉。

王复问。

那先言。

泥洹道皆过去无所复有耶。

那先言。

泥洹道无所复有。

那先言。

愚痴之人贪身爱惜。

坐是故不能得度脱生老病死者。

那先言。

智者学道内外身不爱惜。

便无有恩爱。

无有恩爱者无贪欲。

无贪欲者无胞胎。

无胞胎者不生。

不生者不老。

不老者不病。

不病者不死。

不死者不忧。

不忧者不哭。

不哭者不痛。

便得泥洹道。

王复问。

那先诸学道者。

悉能得泥洹道不。

那先言。

不能悉得泥洹道。

正向善道者学知正事。

当所奉行者奉行之。

不当奉行者弃远之。

当所念者念。

不当所念弃之。

如是能得泥洹道。

王复问那先言。

其不得泥洹道者。

宁知泥洹道为快不。

那先言。

然虽未得泥洹道。

由知泥洹道为快。

王言。

人未得泥洹道。

何以故知快耶。

那先问王言。

人生未尝截手足。

宁知截手足为痛剧不。

王言。

虽未曾更截手足。

犹知为痛。

那先言。

何用知为痛。

王言见其人截手足呻呼。

用是故知为痛。

那先言。

人前有得泥洹道者。

转相语泥洹道快。

用是故信之。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宁曾见佛不。

那先言。

未曾见。

王言。

那先诸师宁见佛不。

那先言。

诸师亦未曾见佛。

王言。

如使那先及诸师不见佛者。

定为无有佛。

那先言。

王宁见五百溪水所合聚处不。

王言我不见。

王父及太父皆见水不。

王言皆不见。

那先言。

王父及太父皆不见此水。

天下定为无此五百溪水所聚处不。

王言。

虽我不见父及太父皆不见此水者。

实有此水。

那先言。

虽我及诸师不见佛者。

其实有佛。

王复问言。

无有复胜佛者耶。

那先言然。

无有胜佛者。

王复问。

何以为无能胜佛者。

那先问王言。

如人未曾入大海中。

宁知海水为大不。

有五河。

河有五百小河流入大河。

河一者名恒。

二名信他。

三名私他。

四名博叉。

五名施披夷尔。

五河水昼夜流入海。

海水亦不增减。

那先言。

王宁能闻知不。

王言实知。

那先语。

以得道人共道说无有能胜佛者。

是故我信之。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言。

当何用知无有胜佛者。

那先问王。

造书师者为谁。

王言造书师者名质。

那先言。

王宁曾见质不。

王言。

质已死久远未曾见。

那先言。

王未见质。

何用知质为造书师。

王言。

持古时书字转相教告。

用是故我知名为质。

那先言。

用是故我曹见佛经戒如见佛无异。

佛所说经道甚深快人。

知佛经戒以后便相效。

用是故我知为有不能胜佛者。

王复问。

那先自见佛经道可久行之。

那先言。

佛所施教禁戒经甚快。

当奉行之至老。

王言善哉善哉王复问那先。

人死已后身不随后世生耶。

那先言。

人死已后更受新身故身不随。

那先言。

譬若灯中炷更相然。

故炷续在新炷更然。

人身如是故身不行更受新身。

那先问王。

王小时从师学书读经不。

王言然我续念之。

那先问王。

王所从师受经书师宁知本经书耶。

王悉夺得其本经书。

王言不也。

师续自知本经书耳。

那先言人身若此置故身更受新身。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审为有智无。

那先言无有智。

譬若人盗他人果蓏。

盗者宁有过无。

王言有过。

那先言。

初种树栽时上无有果何缘盗者当有过。

王言。

设不种栽何缘有果。

是故盗者无状。

那先言人亦如是用今世身作善恶。

生于后世更受新身。

王言人用是故身行作善恶所在。

那先言。

人诸所作善恶随人如影随身。

人死但亡其身不亡其行。

譬如然火夜书火灭其字续在火至复更成之。

今世所作行后世成如受之如是。

王言善哉善哉。

王言。

那先宁能分别指示善恶所在不耶。

那先言。

不可得知善恶所在。

那先问王。

树木未有果时。

王宁能分别指示言某枝间有某果某枝间无有果。

宁可豫知之不耶。

王言不可知。

那先言。

人未得道不能豫知善恶所在。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

人当于后世生者。

宁能自知不。

那先言。

其当生者自知。

王言何用知之。

那先言。

譬如田家耕种。

天雨时节其人宁豫知当得谷不。

王言然知。

知田当得谷多。

那先言。

人如是人当于后世生豫自知。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审有泥洹无。

那先言审有。

王言那先宁能指示我佛在某处不。

那先言。

不能指示佛处。

佛已泥曰去不可得指示见处。

那先言。

譬若人然大火已即灭其火焰。

宁可复指示知光所在不。

王言不可知处。

那先言。

佛已泥曰去不可复知处。

王言善哉善哉。

  王又问那先。

沙门宁能自受其身不。

那先言。

沙门不自爱其身。

王言如令沙门不自爱其身者。

何以故。

自消息卧欲得安温濡饮食。

欲得美善自护视。

何以故那先言。

王宁曾入战斗中不。

王言然。

曾入战斗中。

那先言。

在战斗中时。

曾为刀刃牟箭疮所中不。

王言我颇为刀刃所中。

那先问王。

奈刀刃牟箭疮何。

王言我以膏药绵裹耳。

那先问王言。

为爱疮故。

以膏药绵絮裹耶。

王言我不爱疮。

那先言。

殊不爱疮者。

何以持膏药绵絮裹而护之。

王言。

我欲使疮早愈。

那先言。

沙门亦如是。

不爱其身。

虽饮食心。

不乐用作美不用作好。

不用作肌色趣欲支身体。

奉行佛经戒耳。

佛经说言。

人有九孔为九弓疮。

诸孔皆臭处不净。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佛为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

皆金色有光影耶。

那先言。

佛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

皆有金色光影。

王言。

佛父母宁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

皆有金色有光影耶。

那先言。

佛父母无是相。

王言如是相好是父母无是相。

佛亦无是相。

王复言。

人生子像其种类。

父母无是相者佛定无是相。

那先言。

佛父母虽无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金光色者。

佛审有是相。

那先言。

王曾见莲花不。

王言我见之。

那先言。

此莲花生于地长于泥水。

其色甚好宁复类泥水色不。

王言。

不类地泥水色。

那先言。

虽佛父母无是相者。

佛审有是相。

佛生于世间长于世间。

而不像世间之事。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佛审如第七天王梵所行。

不与妇女交会不。

那先言然。

审离于女人净洁无瑕秽。

王言。

瑕令佛如第七天王所行者。

佛为第七天王梵弟子。

那先问王。

第七天王者有念无念。

王言。

第七天王梵有念。

那先言。

是故第七天王梵及上诸天。

皆为佛弟子。

那先问王言。

象鸣声何等类。

王言。

象鸣声如雁声。

那先言。

如是象为是雁弟子。

各自异类。

佛亦如是非第七天王梵弟子。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佛宁悉学知经戒不。

那先言。

佛悉学知奉行经戒。

王言。

佛从谁师受经戒那先言佛无师。

佛得道时。

便悉自知诸经道。

佛不如诸弟子学知。

佛所教诸弟子皆当奉行至老。

王又问那先。

人父母死时悲啼哭泪出。

人有闻佛经。

亦复悲啼泪出俱尔。

宁别异不。

那先言。

人为父母啼泣皆感恩爱。

恩念愁忧苦痛。

此曹忧者愚痴忧。

其有闻佛经道泪出者。

皆有慈哀之心。

念世间勤苦。

是故泪出。

其得福甚大。

王言善哉。

王又问那先。

以得度脱者有何等别异。

那先言。

人未得脱者有贪欲心。

人得脱者无有贪欲之心。

但欲趣得饭食支命耳。

王言。

我见世间人皆欲快身欲得美食。

无有厌足。

那先言。

人未得度脱。

饮食者用作荣乐好美。

得度脱者。

虽饮食不以为乐不以为甘。

趣欲支命。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人家有所作能念久远之事不。

那先言。

人愁忧时皆念久远之事。

王用何等念之。

用志念耶用念念耶。

那先问王言。

宁曾有所学知以后念之不。

王言。

然我曾有所学知以后忽忘之。

那先言。

王是时无志耶而忘之乎。

王言我时忘念。

那先言。

可差王为有象。

王复问那先。

人有作皆念耶。

若甫始有所作念见在所作。

皆用念知耶。

那先言。

已去之事皆用念知之。

今现在之事。

亦用念知之。

王言如是人但念去事。

不能复念新事。

那先言。

假令新者有所作。

不可念者亦如是。

王言人新学书技巧为唐捐那。

那先言。

人新学书画者。

有念故令弟子学者有知。

是故有念耳。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人用几事生念念耶。

那先言人凡有十六事生念。

一者久远所作生念。

二者新有所学生念。

三者若有大事生念。

四者思善生念五者曾所更苦生念。

六者自思惟生念。

七者曾杂所作生念。

八者教人生念。

九者象生念。

十者曾有所忘生念。

十一者因识生念。

十二者教计生念。

十三者负债生念。

十四者一心生念。

十五者读书生念。

十六者曾有所寄更见生念。

是为十六事生念。

王复问。

那先何等为念久者。

那先言佛弟子阿难女弟子优婆夷鸠仇单罢念千亿世宿命之事及余道人。

皆能念去世之事。

如阿难女弟子辈甚众多。

念此已便生念。

王又问。

何等新所学生念者。

那先言。

如人曾学知挍计。

后复忘之。

见人挍计便更生念。

王又问。

那先何等为大事生念。

那先言。

譬若大子立为王。

自念为豪贵是大事生念。

王复问那先。

何等为思善生念者。

那先言。

譬若人为人所请呼。

极善意宾延遇待之。

其人自念言。

昔日为某所请呼。

善意待人是为思善生念。

王又问那先。

何等为更苦生念者。

那先言。

譬若人曾为人所挝埵闭系牢狱。

是为更苦生念。

王复问那先言。

何等为自惟生念者。

那先言。

譬若人曾有所见。

家室宗亲及畜生。

是为自惟生念。

王又问那先言。

何等为曾杂所作生念者。

那先言。

譬若人万物字颜色香臭酢苦。

念此诸事是为曾杂生念。

王复问那先言。

何等为教人生念者。

那先言。

人自喜忘边人。

或有念者或有忘者。

是教人生念。

王又问那先言。

何等为象生念者。

那先言。

人牛马各自有象类。

是为象生念。

王又问那先言。

何等为曾所忘生念者。

那先言。

譬若人卒有所忘。

数数独念得之。

是为曾所忘生念。

王复问那先。

何等为因识生念者。

那先言。

学书者能次其字。

是为因识生念。

王复问那先。

何等为挍计生念者。

那先言。

如人共挍计。

成就悉知策术分明。

是为挍计生念。

王又问那先。

何者为负债生念者。

那先言。

如人所当债所当归。

是为负债生念。

王又问那先。

何等为一心生念者。

那先言。

沙门一其心。

自念所从来生千亿世时事。

是我为一其心生念。

王又问那先。

何等为读书生念者。

那先言。

帝有久古之书。

念言某帝某吏时书也。

是为读书生念。

何等为曾有所寄更见生念者。

那先言。

若人有所寄更眼见之便生念。

是为所寄生念。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言。

佛宁悉知去事甫始当来事那。

那先言。

然佛悉知之。

王言。

假令佛悉知诸事者。

何故不一时教弟子。

何故稍稍教之。

那先问王。

国中宁有医师无。

王言有医师。

那先言。

其医师宁能悉知天下诸药不。

王言能悉知诸药。

那先问王。

其药师治人病为一时与药为稍稍与之。

王言未病不可豫与药应病乃与药耳。

那先言佛虽悉知去来现在之事。

亦不可一时教天下人。

当稍稍授经戒令奉行之耳。

王言善哉善哉。

  王又问那先。

卿曹沙门言。

人在世间作恶至百藏。

临欲死时念佛。

死后者皆生天上。

我不信是语。

复言杀一生死即入泥犁中。

我不信是也。

那先问王。

如人持小石置水上。

石浮耶没耶。

王言其石没。

那先言。

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

其船宁没不。

王言不没。

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

因船故不得没。

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

用是不入泥犁中。

便生天上。

其小石没者。

如人作恶。

不知佛经死后便入泥犁。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卿曹用何等故。

行学道作沙门。

那先言。

我今以过去苦现在苦当来苦。

欲弃是诸苦。

不欲复受更。

故行学道作沙门。

王复问那先。

苦乃在后世何为豫学道作沙门。

那先问王。

王宁有敌国怨家。

欲相攻击不。

王言然。

有敌国怨家常欲相攻击也。

那先问王。

敌主临来时王乃作斗具备守掘堑耶。

当豫作之乎。

王言当豫有储偫。

那先问王。

何等故先作储偫。

王言。

备敌来无时故。

那先问王。

敌尚未来何故豫备之。

那先又问王。

饥乃由种渴乃凿井。

何故豫作备度。

王言善哉善哉。

王又问那先。

第七梵天去是几所。

那先言甚远。

令大如王殿石。

从第七梵天上堕之六日乃堕此间地耳。

王言。

卿曹诸沙门言。

得罗汉道如人屈伸臂顷。

以飞上第七梵天上。

王言我不信。

是行数千万亿里。

何以疾乃尔。

那先问王。

王本生何国。

王言我本生大秦国。

国名阿荔散。

那先问王。

阿荔散去是间几里。

王言。

去是二千由旬合八万里。

那先问王。

曾颇于此遥念本国中事不。

王言然恒念本国中事耳。

那先言。

王试复更念本国中事。

曾有所作为者。

王言我即念已。

那先言。

王行八万里反覆何以疾。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若有两人于此俱死。

一人上生第七梵天。

一人生罽宾。

罽宾去七百二十里。

谁为先到者。

那先言。

试念阿荔国。

王言我已念之。

那先复言。

王试复念罽宾。

王言我已念之。

那先问王。

念是两国何所疾者。

王言俱等耳。

那先言。

两人俱死一人生第七梵天上。

一人生罽宾亦等耳。

那先问王。

若有一双飞鸟。

一于一高树上止。

一鸟于卑树上止。

两鸟俱飞谁影先在地者。

王言其影俱到地耳。

那先言。

两人俱死一人生第七天上。

一人生罽宾。

亦俱时至耳。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人用几事学知道。

那先言。

用七事学知道。

何等为七。

一者念善恶之事。

二者精进。

三者乐道。

四者伏意为善。

五者念道。

六者一心。

七者适无所憎爱。

王又问那先。

人用此七事学知道耶。

那先言不悉用七事学知道。

知者持知善恶。

用是一事别知耳。

王又问那先。

假令用一事知者。

何为说七言。

那先问王。

如人持刀著鞘中倚壁。

刀宁能自有所割截不。

王言。

不能有所割截。

那先言。

人心虽明会。

当得是六事共成智耳。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人家作善得福大耶。

作恶得殃大耶。

那先言。

人作善得福大。

作恶得殃小。

人家作恶日日自悔过。

是故其过日小。

人家作善日夜自念欢喜。

是故得福大。

那先言。

昔者佛在时。

其国中有人掘无手足。

而取莲花持上佛。

佛即告诸比丘言。

此掘足手儿。

却后九十一劫不复入泥犁中畜生劈荔道中。

得生天上。

天上寿终复还作人。

是故我知人作小善得福大。

作其恶人自悔过日消灭而尽。

是故我知人作过其殃小。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智者作恶愚人作恶。

此两人殃咎谁得多者。

那先言。

愚人作恶得殃大。

智人作恶得殃小。

王言不知。

那先言。

王言我国治法。

大臣有过则罪之重。

小民有过罪之。

是故我知智者作过恶得殃大。

愚者作恶得殃小。

那先问王。

譬如烧铁在地。

一人知为烧铁。

一人不知。

两人俱前取烧铁。

谁烂手大者耶。

王言。

不知者手烂。

不制其身口者不能持经戒。

如此曹人亦不乐其身。

那先言。

其学道人者。

能制其身能制口能持经戒。

能一其心得四禅。

便能不复喘息耳。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为呼言海。

海为是水名为海耶。

用他事故言海。

那先言。

人所以呼为海者。

水与盐参各半。

是故为海耳。

王复问那先。

何以故海悉醎如盐味。

那先言。

所以海水醎者。

啖畜以来久远。

及鱼鳖虫多共渍水中。

是故尔醎耳。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人得道已宁能悉思惟深奥众事不。

那先言然。

人得道已。

能悉思惟深奥之事。

佛经最深奥知众事。

不可称量众事。

皆以智评之。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人神智自然此三事宁同不各异。

那先言。

人神者。

生觉智者。

晓道自然者。

虚空无有人也。

王又问那先。

人言得人何等为得人者。

今眼视色耳听声鼻闻香臭口知味身知软粗。

志知善恶之事。

何所为得人者大。

那先言。

愚者作恶不能自悔故其殃大。

智者作恶知不当所为。

日自悔过。

故其殃少。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人有能持此身。

飞行上至第七梵天上。

及至郁单曰地。

及所欲至处者不耶。

那先言能。

王言。

奈何持此身上第七梵天。

及郁单曰地。

及所欲至处乎。

那先问王。

王宁自念。

少小时跳戏一丈地不。

王言。

我年少时意念欲跳。

便跳一丈余地。

那先言。

得道之人意欲跳至第七天上。

及至郁单曰地者亦尔。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

卿曹诸沙门言。

有骨长四千里。

何等身骨长四千里。

那先问。

王曾闻大海中有大鱼名质。

身长二万八千里者不。

王言然有是。

我曾闻之。

那先言。

如是二万八千里鱼。

其胁骨长四千里王怪之为。

王复问那先。

卿曹诸沙门说言。

我能断喘息之事。

王言奈何可断喘息气耶。

那先问王。

宁曾闻志不。

王言我闻之。

那先言。

王以为志在人身中耶。

王言。

我以为志在人身中。

那先言。

王以为愚人不能。

那先问王。

如今合解用目视脱瞳子去之视宁广远不。

裂大其耳听声宁广远不。

决鼻令大其闻香宁多不。

吻口令大知味宁多不。

剥割肌肤宁令信知粗软不。

拔去其意盛念宁多不王言不也。

那先言。

佛所作甚难佛所知甚妙。

王复问那先。

所作何等甚难何等甚妙。

那先言。

佛能知人腹中目所不见事悉能解之。

能解目事能解耳事。

能解鼻事能解口事。

能解身事能解贩事。

能解所念事能解神事。

那先言。

人取海水含之。

宁能别知口中水。

是某泉水是某流水。

是某河水不。

王言众水皆合为一难各别知。

那先言。

佛所作为甚难。

皆能别知。

今人神不见人身。

中有六事不可见。

那先言。

是故佛解之。

从心念至目所见。

从心念至耳所听。

从心念至鼻所嗅。

从心念至口知味。

从心念至身知苦乐寒温粗坚。

从心念有所向。

佛悉知分别解之。

王言善哉善哉。

  那先言。

夜已半我欲去。

王即敕傍臣。

取四端[疊*毛]布揾置油麻中持以为炬。

当送那先归。

恭事那先如事我身。

傍臣皆言受教。

王言得师如那先。

作弟子如我。

可得道疾。

王诸所问那先辄事事答之。

王大欢喜王即出中藏好衣直十万。

以上那先。

王语那先。

从今以去愿那先日与八百沙门共于宫中饭食。

及所欲皆从王取之。

那先报王。

我为道人略无所欲。

王言那先当自护。

亦当护我身。

那先言。

何等当自护护王身。

王报言。

恐人论议呼王为悭。

那先为解诸狐疑。

而不能赐与。

或恐人言。

那先不能解王疑故王不赏赐。

王言那先受者令我得其福。

那先亦当护其名。

王言譬若师子在金槛中。

由为拘闭常有欲望去心。

今我虽为国宫省中。

其意不乐。

欲弃国去而行学道。

王语竟那先便归佛寺。

那先适去王窃自念。

我问那先为何等事。

那先为我解何等事。

王自念。

我所问那先莫不解我意者。

那先归佛寺亦自念王问我何等事。

我亦报王何等事。

那先自念王所问者。

我亦悉解之。

念此事至天明。

明日那先被袈裟持钵直入宫上殿坐王前为那先作礼已乃却坐。

王白那先。

那先适去我自念。

问那先何等语。

那先报我何等语。

我又自念所问那先。

那先莫不解我意者。

念是语欢喜安卧至明。

那先言。

我行归舍亦自念。

王为问我何等事。

我亦为王解何等事。

我复自念王所问我辄为解之。

用是故欢喜至明。

语竟那先欲去。

王便起为那先作礼。

  那先比丘经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