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内义略探记

大乘起信论内义略探记

  新罗 太贤作 #

  大乘起信论内义略探记

    太贤作 #

  今释此论。粗开二门。一述论大意。二探论中义。

  初大意者。

夫以真源寂寥。

匪识所测。

法性虚凝。

罔言修诠。

但以大悲无息。

教网亘苦海。

而济人天之鱼。

慧日无私。

瑞光照暗夜。

以惊长睡之梦矣。

如来灭后。

有菩萨。

厥号马鸣。

道超三贤。

位阶十圣。

明慧内融。

慈悲外被。

精穷奥旨。

审察物机。

巧知性欲。

造论当时。

其为论也。

理苞群典。

义括众诠。

文藻焕然。

宗途易了。

假使十方诸佛长时广叹。

食顷正思之福。

亦不能尽。

正道以之而隆。

邪道因此而替。

佛日再辉。

法转更复。

故摩耶经云。

如来灭后六百岁已。

九十六种诸外道等竞兴。

欲毁佛法。

有比丘名曰马鸣菩萨。

说法要。

降伏一切诸外道辈等也。

  第二探义中有三门。先明藏部摄。次释题目。后示其旨。

  初者有二。

有三。

三藏者。

一素怛揽藏。

此云契经。

二毗奈耶藏。

此云调伏。

三阿毗达摩藏。

此云对法。

此经律论三以为能诠。

彼定戒慧三以为所诠。

如次配之。

二藏者。

一声闻藏。

二菩萨藏。

十二部者。

契经。

应颂。

记别。

讽诵。

自说。

缘起。

譬喻。

本事。

本生。

方广。

希法。

论义。

今此论是二藏之中菩萨藏摄。

三藏之中对法藏摄。

十二部中论议经摄也。

  次释题目者。

大者。

当体为目。

包含为义。

乘者。

约喻为称。

运载为功。

法喻合举。

故名大乘。

大乘即是所信之境。

体能为义。

起信即是能信之心。

澄净为性。

心境合目。

故云大乘起信也。

论者。

是集义论也。

谓宾主往复。

折征奥义。

论量正理。

故名为论。

又大者。

约义有三。

一体大。

谓遍于一切凡夫小乘菩萨诸佛及一切器世间等。

无增减故。

二相大。

谓此体大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如水八德不异于水。

三用大。

谓报化二用。

初能成于世间因缘。

后能成出世间因果。

尽未来际。

不断化用也。

乘者约用。

即是佛性。

三位成运。

自性住佛性为所乘。

引出佛性为能乘。

至得果佛乘至处。

三义体用唯一心转。

又瑜伽显扬杂集庄严及十二门论等。

各释七种大性。

又余处有十大义。

因繁不述。

起者发起。

自有本觉内熏为因。

善友闻熏。

用大为缘。

于此胜境。

发净信心。

如水精珠。

唯识摄论各说三种信心。

又此论下说四种信心。

唯识论云。

一信实有。

谓于诸法实事理中。

深信忍故。

二信有德。

谓于三宝真性德中。

深信乐故。

三信有能。

谓于一切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

起希望故。

何故明信不言余行者。

信是行本。

故下云。

自信己性。

知心妄动。

修远离法。

又华严贤首品云。

信为道元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法。

断除疑网出爱流。

开示涅槃无上道等。

三百余颂叹信心德。

又净行品。

以百四十颂。

明信心德。

此中起信约信成就处说。

谓入住不退。

令前信心成根不失故也。

  第三示其旨者。于中略有八义。一归敬三宝义。二和合识义。三四相义。四本觉义。五无明义。六生灭因缘义。亦名五意。七六染义。八佛身义也。

  归敬三宝义。

此论三分。

谓序正流通。

释有三门。

一约论主。

二约论法。

三约益生。

初中三。

一论首三颂归敬请加。

即是论主起行所依。

二论曰下为物宣说正义。

论主法施之行。

三末后一颂结说回向。

即随行所起大愿。

是故三分俱成论主照显佛日法施群生之行愿。

余二如疏也。

三颂分二。

初二行颂明归敬三宝。

后一行颂申敬意。

前中亦二。

初归敬者。

显能归诚至。

二尽十方下明所敬深广。

前中三义。

一归者。

是趣向义。

命者。

己身性命。

生灵所重。

莫此为先。

今此论主得不坏信。

尽自重命。

归向三宝。

请加制述故。

二归者。

敬顺义。

命者。

诸佛教命。

此明论主敬奉如来教命传法利生。

三归者。

还源义。

谓众生六根。

从一心起。

而背自源。

驰散六尘。

今举命根。

总摄六情。

归一心源。

故云归命。

尽十方者。

二意。

一非直归一方三宝。

亦乃尽十方齐敬。

二十方内非归一二刹。

亦乃一一方所各无尽刹一切三宝。

此二行颂。

略有三释。

一云。

初一句总。

次三句明佛宝。

次三句明法宝。

后一句明僧宝。

一云。

初一行佛。

次二句法。

后二句僧。

一云。

初六句是佛。

次一是法。

后一是僧。

今约释明佛宝中四义。

一约三业。

谓遍知意业。

无碍身业。

悲救语业。

此三业胜。

如次配三句也。

二约二利。

谓初二句明自利德。

谓内有遍知之智。

外有无碍之色。

救世等句显利他德。

如大长者入于火宅救烧焚苦也。

三约三德。

谓大定大智大悲也。

者谓结德属人。

具上诸德者。

此即佛也。

四明文。

此明报化二身。

法身入法宝故。

遍知有二。

一具智。

遍知心真如门恒沙功德等。

二俗智。

遍知心生灭门缘起差别等。

理量齐鉴。

无倒遍知。

第二法宝中有四。

谓教理行果。

三句分二。

初一句表。

后二句释。

初中体即体大。

相即相大。

以用大中辨报化身。

是故体相二大是法身摄。

以彼用大依体相起会归本故。

云彼身之体相也。

下二句中。

法性等者释体大。

无量等者释相大(云云)。

第三僧宝中。

僧通凡圣。

宝唯圣位。

圣通大小。

菩萨为胜。

是故此中唯归地上大菩萨僧。

证理起行。

名如实修。

如实修行者。

是正体智也。

等者。

是后得智也。

并如下文及法集经宝性论说也。

  第二申敬意中三意。

一为益众生。

二为佛种不断。

三为法久住。

四句分三。

一所为人者。

正是不定聚人。

兼是邪定正定二人。

又六位皆是所为。

即当初句也。

二所成益有二。

先离过益。

后成行益。

即当次二句也初中疑故迷真失乐。

执故起妄种苦也。

地论菩萨三种观于众生。

起大慈悲。

一离第一义乐。

二具足诸苦。

三于彼二颠倒。

解云。

真乐本有。

失而不知。

妄苦本空。

得而不觉。

于彼得失。

都无觉知。

故菩萨今生悲造论。

即下立义分显示正义中。

除疑悟真。

治执离苦故。

因缘分云。

远离痴慢。

出邪网故等。

故云除疑舍邪执。

此二成行者。

既于真不疑。

于邪不执。

未知于何乘起行。

谓于大乘以是究竟根本法故。

未知于是大乘起何等行。

谓起信心行。

以信是众行之本故。

故起大乘正信。

即下发趣道相。

及修行信心分。

成此行也。

三成益意者。

谓令众生离过满信成行成果。

故云佛种不断。

故华严云。

下佛种子于众生田。

生正觉牙。

是故能令佛宝不断等。

复次三宝种不断广说。

即当劝修利益分。

又有释云。

造论大意不出二种。

上半明为下化众生。

下半显为上弘佛道。

所以众生长没生死之海。

不趣涅槃之岸者。

只由疑惑邪执。

其疑二种。

一疑法障发心。

二疑门障修行。

初者大乘法体为多为一。

如其是一。

即无异法。

无异法故无诸众生。

菩萨为谁发弘誓愿。

若其多法。

即非一体。

非一体故物我各别。

何起同体大悲。

由此不得发心也。

疑门者。

如来所立教门众多。

若依何门。

初发修行。

若并可依。

不可顿入。

若依一二。

何去何就。

由此不得起行。

今遣此二疑。

故立一心法。

开二种门。

立一心者。

遣彼初疑。

明大乘法唯有一心。

一心之外更无别法。

但有无明。

迷自一心。

起诸波浪。

流转六道。

虽起六道之浪。

不出一心之海。

由一心作六道。

发弘誓愿。

六道不出一心故。

能起同体大悲。

故得发心也。

开二门者。

遣第二疑。

教门虽多。

初入修行唯有二门。

依真如门以修止行。

依生灭门而起观行。

止观双运。

万行斯备。

入此二门。

诸门皆达。

故能起行。

舍邪执者。

人执法执也。

上弘佛道者。

除二边疑。

起决定信。

信解大乘。

唯是一心。

故云大乘正信也。

舍二执分别。

得无分别智。

生如来家。

定绍佛位。

故云佛种不断。

如智论云。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智慧能度。

故举信智。

明弘佛道也。

  和合识义。

略有二门。

先释五分八因。

后明其旨。

初中亦二。

初释五分。

后释八因。

前中有法者。

总举法义。

一心二门三大之法。

即是法体也。

能起大乘信根者。

辨法功能。

谓约真如门。

信理决定。

约生灭门。

业用不已。

约义大中。

信三宝不坏也。

信根者。

入住成根。

根二。

一能持义。

即自分不失。

二生后义。

即胜进上求也。

一言不自起。

制必有由。

名因缘分。

二由致既兴。

略表纲要。

令物生信。

名立义分。

三宗要既略。

广释生解。

名解释分。

释已生解。

依解起行。

有解无行。

是非所应。

故有修行信心分。

虽示行仪。

钝根懈慢。

举益劝修。

故有劝修行利益分也。

  后释八因缘中。

初一是总。

后七是别。

总意明令有情离三苦二死得菩提涅槃。

故能造论也。

别中初者。

与立义分及解释分中显示正义及对治邪执作因缘。

若位配者。

三贤位也。

生灭门中。

本觉名如。

始觉名来。

始本无二。

名曰如来。

即显所证名如。

能证名来。

故诸众生未得正体智。

是如无来也。

第二者与发趣道相作因。

此当十信终心。

第三者与修行信心中四种信心及四修行文作因。

此当十信住心。

余四当十信初心。

四中为下中上。

后一策修。

三中上品生净土。

满信心故也。

  立义分中。

法者。

大乘法体。

位通染净也。

义者。

大乘名义。

此心具三大义。

故名大也。

有二。

运转名乘。

即因乘果乘也。

众生心者。

出其法体。

所谓一如来藏心。

含和合不和合二识。

并在众生位。

若在佛地。

无和合义。

以始同本唯真如故。

今约随流众生中。

具此二识也。

摄一切世出世法者。

若随染成不觉。

即摄世间法也。

不变本觉及变染始觉摄出世法。

又显大乘异小乘。

良由此心通摄诸法。

诸法自体唯是一心。

不同小乘诸法各体。

此约生灭门辨。

若约真如门。

即融摄染净不分。

故通摄也。

  解释分中三门。一显示正义门。谓正释所立大乘法义。二对治邪执门。谓既明正理灭除情或三分别发趣道相门。谓遣人法耶执。乃明趣正阶降也。

  第二明和合意者。

一如来藏心含二义。

一不变自性绝相义。

即真如门。

谓非染净。

不生灭。

不动转。

平等一味。

众生即涅槃。

更不待灭。

凡夫弥勒同一际故。

二不守自性随缘义。

即生灭门。

谓随熏动成染净。

而性恒不动。

由不动故。

能成染净。

是故不动亦在动门也。

识二义中。

本觉是与生灭自体。

故经云。

如来藏者。

是善不善因。

受苦乐。

与因俱。

若生若灭等。

胜发云。

不染而染。

染而不染。

难可了知等。

是义。

此二门举体通融而不分。

体相无二。

名曰一心有二门。

如楞伽集一切佛法品云。

寂灭者名为一心。

一心者名如来藏。

此三真如门。

即释经本寂灭者名为一心。

一心生灭门。

即释一心者名如来藏。

又此心体有本觉。

而随无明。

动作生灭。

故此门中。

如来之性隐而不显。

名如来藏。

如下文云。

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故。

有生灭心。

不生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为阿梨耶识。

此识有二种义。

一者觉义。

二者不觉义。

当知非但取生灭心为生灭门。

亦通取生灭自体及相。

皆在生灭门。

因义也。

所谓一心者。

染净诸法。

其性无二。

真妄二门。

不得有异。

故名为一。

此无二处。

与一切法而作中实。

不同虚空。

性自神解。

故名为心。

既其无二。

何处有一。

一无所有。

就谁曰心。

如是道理。

离言绝虑。

又名自内圣智证法。

谓若欲证见此一心者。

要须摧破所有诸法。

远离一切外尘分别。

即能作意。

自能通达。

由是圣智永离能所。

方得证会一心法门。

故名自圣智证法。

又此心名阿梨耶。

谓诸众生取为内我。

所以然者。

此心之体。

神解为性。

微细总缘。

似一似常。

故诸愚者。

以似为真。

取为内我。

我见所摄。

是正以所摄为藏。

是故二种我见永不起位。

即不成就阿赖耶名。

无能摄故亦无所摄。

又此识名如来藏。

谓一心随无明风流转。

今顺如理。

还归心源。

乘如而来。

故号如来也。

藏者是隐义。

如来法身隐显无二。

然众生无明所覆而无二。

如来隐而未显。

名如来藏。

如夫人经。

隐时名如来藏。

显时名法身也。

又能摄义。

谓一心诸佛所归。

故能摄藏一切如来也。

所摄义者。

谓如来至公。

摄诸众生以为自体。

如来所摄。

是故能摄所摄无异。

如经云。

法身即众生。

众生即法身。

法身与众生。

名异义一也。

真如门中。

一绝言真如。

谓文中离言说相等六句。

二依言真如。

谓不空空二真如也。

空真如者。

谓灭无一切烦恼之义。

及破数论等四宗外道执等也。

又破灭者。

计故也。

不空真如者。

满足常等四德之义。

论云。

常恒不变。

净法满足。

故名不空。

又此门中说理。

虽真如亦不可说。

而亦非无。

有佛无佛。

性相常住。

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等。

又假立真如实际等名如大品等经所说。

又说不动真际建立诸法。

不坏假名而说实相等也。

生灭门内。

理虽离相。

不守常性。

随缘流转。

虽随缘所染。

而自性清净。

又假立佛性本觉等名如涅槃华严等经所说。

又说自性清净心。

因无明风动。

不染而染。

染而不染等也。

今论所述。

楞伽经等。

通以二门为其宗体也。

为灭门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者。

夫人经云。

依如来藏故有生死。

依如来藏故有涅槃等也。

如不动之水为风所吹而作动水。

动静虽殊。

水体是一。

亦得依静水有动水。

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自性清净心。

名如来藏。

因无明风。

动作生灭。

能依所依俱入此门。

故不生不灭者。

是如来藏。

生灭者。

是七转识。

此二和合名阿梨耶。

生灭之心。

生灭无二相故。

心之生灭。

因无明成。

生灭之心。

从本觉起。

而无二体。

不相离。

故云和合。

如下云。

如大海水因风波动。

水相不相舍离。

此水之动是风相。

动之湿是水相。

以水举体动故。

水不离风也。

无动而非湿故。

动不离水。

心亦如是。

不生灭心。

举体动故。

心不离生灭。

生灭无非真故。

生灭不离心相。

故云和合。

此正不生灭心与生灭合。

以是随缘门故。

非生灭与不生灭合。

以不同本真如门故。

论云。

唯真不生。

单妄不成。

真妄和合。

方有所为也。

非一非异者。

若不生灭与生灭。

此二若一者。

生灭识相灭尽时。

真心可灭。

即断。

若异者。

无明风熏动时。

静心体可不随缘。

即随。

离此二边。

故云非一异。

又若一。

即无和合。

若异亦无和合。

非一异。

故得和合。

又真妄和合四句。

一如来藏。

唯不生灭。

如水湿性。

二转识。

唯生灭。

如水波浪。

三梨耶识。

亦生灭亦不生灭。

如海含动静。

四无明倒执。

非生灭非不生灭。

如起浪猛风非水非浪。

此四义中。

随举一义。

摄缘起义。

理无二相。

且约湿性不生义边。

动静不一。

故说水无浪中。

岂浪离水外别体。

此生灭与不生灭不二之心。

名阿梨耶识。

又阿梨耶及阿赖耶。

并梵言讹也梁朝真谛三藏。

训名翻无没。

今玄奘三藏约义翻为藏。

是摄藏义。

无没是不失义。

义一名异。

所摄名藏。

又能摄为名。

谓能藏自体于诸法中。

又能藏诸法于自体内。

故论云。

能藏所藏。

我爱执藏。

之此谓也。

此即依义立名也。

  释心生灭中。

此识有二种义等者。

此义稍难。

今总括上下文。

略叙其意。

谓真如二义。

一不变义。

二随缘义。

无明二义。

一无体即空义。

二有用成事义。

此真妄中。

各由初义。

成真如门。

各由后义。

成生灭门。

此随缘真如。

及成事无明。

亦各二义。

一违自顺他义。

二违他顺自义。

无明中初违自顺他亦二。

一能返对诠示性功德。

二能知名义成净用。

违他顺自亦二。

一覆真理义。

二成妄心义。

真如中违他顺自亦二义。

一翻对妄染显自德义。

二内熏无明起净用。

违自顺他亦有二义。

一隐自真体义。

二显现妄法义。

此上真妄各四义中。

由无明中返对诠示义。

及真中翻妄显德义。

从此义得有本觉。

又由无明能知名义。

及真中内熏义。

得有始觉。

又由无明中覆真义。

及真中隐体义。

得有根本不觉。

又由无明中成妄义。

及真中现妄义。

得有枝末不觉。

此门中真妄各开四。

广即八门。

若约两和合成缘起。

即有四门。

谓二觉二不觉。

若本末不相离。

唯有二门。

谓觉与不觉。

若镕融总摄唯有一门。

谓一心生灭门。

又若约识分相门。

本觉本不觉在本识中。

余在生起识中。

若约本末不二门。

并在一本觉识中。

故云此识有二义也。

别释中。

本觉者。

调此心性离不觉相。

是觉照性。

如论云。

大智慧光明义等。

始觉者。

即此心体随无明缘。

动作妄念。

而本觉熏力故。

稍有觉用。

乃至究竟还向本觉也。

根本无明者。

梨耶识内根本无明。

不了真如一味。

论云。

依阿梨耶识。

说有无明。

不觉而起故。

枝末无明者。

无明所起一切染法。

即无明为因三细生。

此本识。

摄境界为缘六粗生。

此意识。

摄论云。

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

此中大意。

欲明本觉成不觉。

不觉成始觉。

始觉同本觉。

同本觉故即无不觉。

无不觉故即无始觉。

无始觉故即无本觉。

无本觉故平等平等。

离言绝虑。

是故佛果圆融。

萧焉无。

尚无始本之殊。

何有三身之异。

唯随物心现。

故说报化用也问。

何故真如门云即示。

生灭门云能示。

答。

真如门是不起门。

与所显体无异。

诠旨不别。

故云即示。

是是不起。

故唯示体。

生灭是起动门。

染净既异。

诠旨又分。

能所不同。

故不云即也。

问。

何故真如门直云体。

生灭门云自体等。

答。

所示三大义。

还在能示生灭中显。

故云自也。

问。

是不起故但示体者。

起动门唯示用。

答。

不起必不由起立。

不起故唯示体也。

起必由不起。

起含不起。

故起中具三大也。

问。

二门既起相摄者。

何故。

真如门唯示体。

生灭门具示三大。

答。

真如是泯相显实门。

不坏相而即泯。

故得摄生灭。

泯相而不存。

故但示体。

生灭是揽理成事。

不坏理而成事。

故得摄真如。

成事而理不失。

故示三大也。

问。

既泯相不存。

故示体者。

亦可揽理。

理不存故。

但示相用。

答。

不例。

凡生灭起。

必赖真揽理。

理不失。

真未必由生灭。

故泯相不存。

泯相不存故示体。

理不失故示三大。

是摄义是齐。

示义是别也。

问。

二门所摄事。

别不也。

答。

真如门事。

是分别性。

以说诸法不生不灭本来寂静。

但依妄念而有差别故。

生灭门事是依他性。

以说诸法因缘和合有业果故。

问。

既动静不一者可如来藏。

七识中何不在梨耶中。

答。

动静无二。

是梨耶识。

今既动静分。

而梨耶无别体。

故云不在中。

问。

梨耶通动静者。

不应唯生灭门。

答。

起静成动。

无别动体。

随动在灭门。

直非梨耶不具动静在生灭门中。

亦乃如来藏不动。

亦在此门。

问。

一识二义。

与一心二门何别。

答。

一心含二义。

所谓不变义。

及随缘义。

今此唯约一随缘门染净理事无二之相。

明此识故。

心义是宽。

该于二门。

识义是局。

唯在一门也。

四相义。

有二门。

一流转门。

二还源门。

约初亦二。

初述大意。

后方别说。

初大意者。

今此四相。

唯约真心随熏粗细差别。

寄说四相。

非约一刹那心。

若约一刹那心辨者。

如下文中明地上菩萨业识之心微细起灭。

此中异灭相等。

岂凡小能知。

又事识中。

粗相生住。

地上菩萨岂不能知。

是故十地已还具有微细四相。

于中灭相岂信能知。

故意稍异也。

于中二。

先总后别。

总者。

原夫心性离念。

无生无灭。

而有无明。

迷自心体。

违寂静性。

鼓动起念。

有生灭四相。

故由无明风力。

能念心体生住异灭。

从细至粗。

经云。

佛性随流成种种味等。

又云。

即此法身为诸烦恼之所漂动。

往来生死。

名为众生。

此论云。

自性清净心。

因无明风动等。

今约此义。

以明四相。

既鼓静心令动。

遂有微著不同先后际异。

约彼先际最微名生相。

乃至后际最粗名灭相。

故佛性论云。

一切有为法约前际。

与生相相应。

约后际与灭相相应。

约中际与住异相相应也。

别明者。

对彼下文约位别分。

其生相有一。

住四。

异二。

灭一。

生相一者。

是业相。

谓由无明。

不觉心动。

虽有起灭。

见相未分。

以无明力。

转彼净心。

至此最微。

名生相。

甚深微细。

唯佛所知。

论云。

无明所起识者。

乃至唯佛能知。

即三细中初一。

六染中初一。

五意中第一。

此等并同。

此生相摄也。

住相四者。

一转相。

谓无明力不觉前动即无动。

故转成能见。

二现相。

谓由无明依前能见不了无相。

遂令境界妄现。

此二及业相并在梨耶位。

属不相应心。

三智相。

谓由无明迷前自心所现之境。

妄起分别染净之相。

四相续相。

谓无明不了前所分别空无所有。

更复起念相应不断。

此二在分别事识细分之位。

属相应心。

无明与前生相和合。

转彼净心。

乃至此位行相犹细。

法执坚住。

名为住相。

即三细中后二。

及六粗中初二。

并五意中后四。

及六染中中四。

此等并同。

此住相摄。

异相二者。

一执取相。

二计名字相。

谓此无明迷前染净违顺之法。

更起贪嗔等人我见。

而执相计名。

取著转深。

此在事识粗分之位。

无明与住相和合。

转彼净心。

令至此位。

行相稍粗。

散动身口。

今诸业名为异相。

即六粗中中二。

及六染中初一。

并五意中后意识。

此等并同。

是此异相也。

灭相一者。

是起业相。

谓此无明不了善恶二业定招苦乐二报故。

广对诸缘。

造集诸业。

依业受果。

灭前异心。

令堕诸趣。

以无明力。

转彼净心。

至此后际。

行相最粗。

至此为周尽极。

故名灭相。

即六粗中第五相是也。

果报不可断。

故不论第六相。

是故三界四相唯一梦心。

皆因根本无明之力。

故经云。

无明住地其力最大。

能遍兴造一切趣生。

论云。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也。

又有释云。

问此中四相为异同时。

为是前后。

若同时者。

何故论说觉四位时差别。

若前后者。

何亦四相俱时而有。

答。

萨婆多宗云。

四相之此同时。

四用前后。

故觉时差别。

体同时故。

名俱时有也。

成实宗云。

四相前后。

然以本觉望四相即无前后。

故云同时而有也。

大乘秘密教云。

觉四相时。

前后浅深。

所觉四相。

俱时而有也。

生三。

住四。

异六。

灭七生相三者。

一业相。

谓由无明。

不觉念动。

虽有起灭。

相见未分。

如未来生相将至正用之时。

二转相。

谓依动念。

转成能见。

如未来生相至正用之时。

三现相。

谓依能见相。

境界已现。

如未来生相至现在时。

无明与此三。

相应熏动。

心体与相和合。

心随动转。

乃至现相。

如小乘未来心随其生相渐至现在。

大乘如来藏心随生至现。

义亦如是。

此三皆是梨耶位所有差别。

是名甚深三种生相。

住四者。

由无明。

与生和合。

迷所生心我我所。

故能生起四种住相。

谓我痴我见我爱我慢。

此四依生相起。

能相生心念令至住位因而住。

故名住相。

此四在第七识。

异相六者。

无明与彼住相和合。

不觉所计我我所空。

由此能起六种异相。

谓贪嗔痴慢疑见。

如新论云。

菩萨自性唯有六种也。

无明与此六种和合。

能相住心令至异位。

外向攀缘。

故名异相。

此六在生起识也。

灭相七者。

无明与此异相和合。

不觉外尘违顺性离。

由此发起七种灭相。

谓身口七支恶业。

此等七支能灭异心。

令入恶趣。

故名灭相。

如小乘宗灭相。

灭现在心令入过去。

大乘灭相义亦如是。

是故当知。

四相生起。

一心流转。

一切皆由根本无明。

虽从微至著辨四相阶降。

而其始终竟无前后。

然此四为一念为粗细。

镕融唯一心。

故说同时而有皆无自立也。

未穷原者。

随行浅深。

觉有前后。

达心原者。

一念四相俱时而知。

如经云。

菩萨知终不知始。

唯佛如来始终俱知。

始者生相。

终者余三。

既因无明之力。

起生种种梦念。

动其心源。

转至灭相。

长睡三界。

流转六趣也。

上来四相约流转义。

即随染本觉。

五意三细六粗等。

亦入此义摄也。

  第二还源门者。

约觉四相之梦。

相始觉之义。

于中先总后别。

总者谓是等流转四相。

是因本觉不思议熏力。

起求厌心。

亦因真如所流闻熏教法。

熏于本觉。

以体同用融。

彼闻熏益解性力。

损无明能渐向心原。

始息灭相。

终息生相。

朗然大悟。

觉心源本无所动。

令无始静平等平等无始觉异。

论云。

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如金光明三身品云。

譬如有人。

于睡梦中。

见大河水。

漂泠其身。

运手动足。

截流而渡。

得至彼岸。

由彼身心不懈怠故。

从梦觉已。

不见有水彼此岸别。

非谓无心。

生死妄相既灭已。

是觉清净。

非谓无觉也。

别者此始觉智。

随位四种得名。

一觉。

谓位中觉灭相梦之智。

未入十信以前。

不知善恶二业定招善恶二报。

今入此位。

方始觉了。

故名□虽觉。

然犹未知灭相是梦。

亦未觉菩萨。

故名不觉也。

二相似觉。

谓三贤位中菩萨及二乘人。

得入空观故。

能灭分别内外计我我所贪嗔见爱等菩萨。

如论云。

舍粗分别执著相也。

犹眠住相梦中未至证位。

又二乘未了法空。

故云相似觉也。

三随分觉。

谓从初地至九地。

觉四种住相之梦。

此菩萨虽能知一切法唯是识故不起心外粗执分别。

而出观后。

自心所现法上。

犹起染净法执分别。

然无分别智得觉住相。

返照住相终无所有。

故云觉住无住离分别粗念所等。

此四住相初地。

七八九地各离一相。

犹眠生相梦。

觉道未满。

故云随分觉。

四究竟觉。

觉金刚喻定。

此位有二刹那。

故对法论云。

究竟道谓金刚喻定。

此有二种。

谓方便道摄。

及无间道摄。

此位中动念都尽。

唯一心在。

故云心无初相也。

业识动念念中最细。

名微细念。

即生相也。

真性即显。

故云见心性也。

前诸位中。

觉未至原。

犹梦生相。

动彼净心。

成业识等。

起灭不住。

今此生相梦尽。

无明风止。

性海浪歇。

湛然常住。

故云得见心性心即常住也。

前未至心原。

梦念未尽。

求灭此动。

望到彼岸。

今既梦念都尽。

觉了心原。

本不流转。

念无始静。

常自一心。

平等平等。

始不异本。

故云究竟觉。

若通说者。

如金光明经云。

依诸伏道。

起事心灭。

依法断道。

根本心灭。

依胜拔道。

根本心尽。

此言诸伏道。

谓之贤位。

起事心灭者。

即此论中。

舍粗分别等。

即异相灭也。

法断道。

谓法身位。

依根本心灭者。

犹此论中。

舍分别粗念。

即住相灭。

胜拔道者。

金刚心定。

根本心尽者。

此论中离微细念。

即生相尽也。

问。

四相何得俱时。

既俱时者。

何觉前后。

答。

唯一梦心。

四相流转。

处梦之士。

谓为前后。

各随智力。

浅深分觉。

然大觉者。

知梦四相唯一净心。

都无前后体性。

故云俱时无自立等。

故摄论云。

处梦谓经年。

悟乃须臾顷。

故时虽无量。

摄在一刹那。

此中一刹那者即无念。

故楞伽云。

一切法不生。

我说刹那义。

初生即有灭。

不为愚者说。

解云。

刹那流转。

必无自性。

无自性故即是无生若有自性即不流转。

故证无生者。

方见刹那。

上来约还源门。

说始觉义也。

  本觉义。

此中二种。

一随染本觉。

二性净本觉。

初中亦二。

一智净相。

谓本觉随染还净之相。

二不思议业相。

谓还净本觉业用之相。

此二若离染缘。

即不得成。

故云随染也。

初净中有因有果。

因者谓真如内薰之力。

以为内因及及真如所流闻薰教法以为外缘。

此犹地前。

依此薰力。

修行资粮加行善根。

既登十地。

行证如理。

故云如实修行也。

十地行满。

金刚因极。

故云满足方便也。

果中亦二。

谓断果智果。

初者由前方便。

能破和合识内生灭之相。

显其不生灭之性也。

和合识者。

如来不生灭与生灭七转识和合。

名和合识。

即梨耶识。

于中根本无明尽。

故无所合。

即显法身本觉之义。

故云断果也。

智果者。

由此法身显故。

能灭染心中业相等相续之相。

时随染本觉之心。

即还心源。

成净圆智。

成应身始觉之义。

故云智果。

然不灭相续心体。

但灭相续心相。

此意为明破和合识内无明相。

而能显本觉之理。

灭业相等相续心之相。

而成始觉之智也。

第二不思议业相。

谓由上所说本觉体相所起报化二身用。

本常与众生。

作六根境界。

故宝性论云。

诸佛如来身。

如虚空无相。

为诸胜智者。

作六根境界。

示现微妙色。

出于妙音声。

令臭佛戒香。

与佛妙法味。

便觉三昧触。

令知深妙法。

故名妙境界也。

知如来正是为胜智者。

成六尘境也。

别说四句。

一横显业德。

广多无量。

二竖显业相。

深穷未来际。

三显业胜。

能无功应机。

四显业胜益。

利润不空。

此即报化二身。

真如用大。

无始无终。

相续不断。

故金光明经云。

应身从无始生死相续不断。

一切诸佛不共之法。

能摄持故。

众生不尽。

用亦不尽。

故说常住。

宝性论云。

何者成就自身利益。

谓得解脱。

远离烦恼障智障。

得无障碍清净身。

何者成就化身利益。

既得成就自身利己。

无始世来。

自能依彼二种佛身。

示现世间自在力行也。

问。

既得自利己。

方起利他业者。

利他说无始也。

答。

有二释。

一云。

如来一念遍应三世。

所应无始故。

能应即无始。

犹如一念圆智。

遍达无边三世之境。

境无边故。

智亦无边。

无边之智所现之相。

故得无始终。

此非心识所测也。

二云。

无明尽故。

始觉同本。

然彼觉无始世来。

常起业用。

益众生故。

以一切佛无差别故。

无新旧故。

皆无始觉之异。

平等无始终故。

能化众生。

是真如用。

故云不思议业。

此用与众生心。

本来不二。

但不觉随流用即不现。

妄心厌求用。

即心中称根显现。

而不作意我现差别。

故云自然。

  第二性净本觉。

谓是觉体相。

今说于中有通有别。

通者。

此觉性不守自性故。

虽随诸缘成于染净。

而恒不失自性清净。

由不失净性故。

能随缘成染净也。

譬如明镜现染净法。

虽现染净。

而恒不失镜之明净。

由不失镜明故。

能现染净之相。

以染净知镜明净。

以镜相净知现染净。

虽现净法。

不增镜明。

虽现染法。

不污镜净。

非直不污。

亦乃由此反显镜之明净。

当知本觉亦尔。

非直不动性净成于染净。

亦乃由成染净。

方现性净。

是故随染本觉。

性净本觉。

全体相收。

一性无二也。

别解者。

以四种镜。

况此本觉。

一空镜。

谓离一切外物之体。

二不空镜。

谓镜体元能现万像。

三净镜。

谓磨治离垢。

四受用镜。

置于高台。

须者受用。

四中前二自性净。

后二离垢净。

又初二约因隐时说。

后二约果显时说。

又前二约空不空。

后二体用。

又初二体。

后二相。

故云觉体相也。

为心体只无不觉。

故名本觉。

为心体有觉照用。

故名本觉。

若无不觉故名本觉者。

亦可无觉照故是不觉。

若有觉照名本觉者。

未知此觉为断惑不。

若不断惑。

即无觉照用。

若断惑者。

即无凡夫。

答。

非但无暗。

亦有明照。

有明照故。

立有断惑。

此义云何。

若约前眠后觉名觉者。

始觉是有。

本觉是无。

若约本来不眠名觉者。

本觉是觉。

始觉即非。

断义亦尔。

先有后无名断者。

始觉有断。

本觉无断。

本来离惑名断者。

本觉是断。

始觉不断。

若依此义。

本来断故本来无凡。

故论云。

一切众生从本来入涅槃菩提之法也。

虽本来无凡。

而未始觉。

故本来有凡也。

问。

此本觉若通染净为因。

若但为净法为因。

若但净法因者。

何故经云如来藏者是善不善因。

若通作染净性者。

何故唯说具性德。

不说具性染患。

答。

此理通与染净作性故。

唯说具性德。

谓理离净法。

故能随缘作诸染法。

又离染性。

故能随缘作诸净法也。

能作染净故。

通为染净性。

由离染净性故。

唯说具性功德。

得离染净性。

乃成诸功德故。

取舍染净性。

皆是妄相故也。

问。

前随染本觉中。

智净与此法出何别。

又前不思议业与此缘薰何别。

答。

前约随染故。

还净说为智。

即明彼智用。

但约始觉说。

此约自性。

故离障显法体。

即明此法用。

但就法体说。

是故前云智。

此云法。

前云业。

此云缘也。

  生灭因缘义。亦名五意义。略有四门。一释名义。二出体相。三广明旨。四问答释疑。

  初略说者。

因缘者梨耶者心体不守自性。

是生灭因。

外妄境界动起识浪。

是生灭缘。

又心体是为因。

梨耶二义中不觉义是为缘。

依是二义。

以显因缘。

诸识生灭。

相集而生。

故名众生。

而无别体。

唯依心体。

故论云。

依心意意识转故。

此即明心体。

是所依意意识。

即是能依也。

转者起也。

依心者表因。

依梨耶者。

此即明依心内无明具因缘故。

五种意中。

初三在本识位。

后二在事识细分位。

体本识中。

若子细论。

有四种识。

一真识。

亦名自相。

亦名智相。

二业识。

亦名业相。

亦业相识。

三转识。

亦名转相。

亦名转相识。

四现识。

亦名现相。

亦名现相识。

五智识。

亦名智相。

六相续识。

亦名相续相。

初真识者。

不藉他成。

智相者。

有觉照性。

业识者。

从静起动。

转识者。

从内而向外。

现识者。

从转现境。

智识者。

依妄境界分别染净。

相续者。

依诸业因。

苦果不断也。

此六品表体故。

通名为相。

各有神解。

不同虚空。

故通名识。

此六义中。

初一所依。

五能依。

又是第为能所依。

又初一不变义。

后五随缘义。

又初二梨耶自体分。

次二梨耶见相二分。

后二事识细分。

见相二分。

事识二说。

一云。

事识是六识。

所以知者。

楞伽中举外境说故也。

一云。

是七转识。

第七亦与慧数相应。

缘外境故。

所以知者。

夫人经云。

于此六识及心法智。

此七法刹那不住。

此言心法智者。

即慧数。

又金鼓缘中。

意根分别一切诸法等。

如是心体者。

此五用对诸境界。

能生意识。

此中意识即是第六。

唯约生后。

义通皆入意识中摄耳。

  第二出体者。

通以一心为体。

若别论者。

自相之体。

即是本觉。

非动转相。

是觉照性。

故论云。

觉义谓心体离念。

离念相者等虚空界。

无所不遍。

法界一相。

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业识体者。

谓本觉心体。

因无明风。

举体无动。

无动之相。

未向外缘。

如海微波。

从静无动。

而未从此转移彼处。

转识体者。

谓依无明及业识。

有能见用。

向外而起。

而未能现所缘相。

如海粗浪依风力及微动。

从此鼓彼。

转移而起。

此有二义。

若约无明所动转成能见者。

在本识中。

若约境界所动转成能见者。

在事识中。

今此约初也。

现识体者。

谓由无明及转识能见故。

境界既现。

于是能见所见具足。

如海粗浪由风力故。

万像之相非一众多。

若通相论者。

转中有业。

以是转相。

亦非转寂故。

业内有智。

以本觉心举体而动故。

是智亦通转识。

以动转中解性不坏。

是即智识亦名自相。

以业等相非心本相。

因无明起。

可名他相。

不自性动。

随他动故。

于中解性是心本性。

不藉他成。

故名自相。

如是自相亦通七识。

以是心转作故。

亦此七识。

即是本识。

以不失神解故。

又转现二识唯是业识。

此业识者唯智相识。

以离本觉。

无别体故也。

智识体者。

是事识内细分。

谓不了前现识内所现妄境故。

能起染净微细分别。

相续识体。

亦是事识内。

细谓法执相应。

长得相续。

此约自体不断。

释相续义。

此识能起发业润生烦恼。

能引持过去无明所发诸行善恶业种。

令成堪任成果之有。

若无惑润业。

种焦亡故。

此即引生令熟。

又能起润生菩萨。

令熟业惑报。

如是三世因流转。

连持不绝。

功由意识也。

  第三广明其义者。

初业识。

即三细中初一。

四相中第一。

六染中第六。

谓根本无明是无集。

业识是无苦。

无苦无集一时不离。

然此业识虽有生灭。

最是微细。

能所未分。

无明亦尔。

故无相论云。

问。

此识何相何境。

答。

相及境不可分别。

一体无异。

问。

若尔云何知有。

答。

由事知故有此识。

识能生一切烦恼业果报事。

如无明常起。

此无明可欲分别不。

若可分别。

非谓无明。

若不分别。

即可非有。

而是有非无。

亦由欲嗔等事。

知有无明。

本识亦尔。

阿毗达磨藏经中同此说。

是等文正约业识说也。

余识义繁。

故且不著。

推可知之。

  第四问答者。

问。

何故不说五识。

答。

此论约一意义说。

但意说独分别六尘。

故论云。

种种妄执随事攀缘。

分别六尘。

名为意识。

亦名分离识者。

依于六根。

别取六尘。

又事识者。

能分别去来内外种种事故。

问。

如是五意。

何因方起。

答。

真妄和合。

方二因起。

故楞伽云。

大慧不思议薰。

及不思议变。

是现识因。

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心薰。

是分别事识因。

解云。

以本末为二因。

不思议薰者。

无明能薰。

真如不可薰受而能熏。

故有熏即不尽。

不尽之熏。

名不思议薰。

不思议变者。

真如心受无明薰。

不可变异而变异。

又变即不变。

不变名不思议。

然此薰变甚深且隐。

故所起现识。

行相微细。

于中亦有转识业识。

举粗兼细。

故但云现识取种种尘者。

即此现识所现种种境界。

还动心海。

起事识浪。

无始妄想薰者。

即彼和合心海之中妄念习。

无始以来熏习不断。

未离念故。

此粗及念。

薰动心海。

种种识生以妄念及粗尘且显故。

其所起事识。

行相粗显。

成相相应心欲明现识。

依不思议薰得生。

依不思议变得住。

事识依境界得生。

依心海得住。

今此论中。

但说生缘。

不论依住。

故细中唯说无明熏。

粗中单举境界缘也。

又生得住地。

无明为因本识起。

以作得住地。

无明为因事识起。

又十卷经云。

有四种因。

眼等得生等也。

问。

瑜伽等论说阿梨耶是异熟识一向生灭。

何故此论乃说此俱含二义。

答。

各有所述。

不相违背。

谓此微细心。

略有二义。

若其为无明所熟义边。

熏静令动。

动静一体。

今此论者。

依楞伽经。

为治真俗别体之执。

说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又不分王数差别及与外境相应义。

并有觉不觉等也。

若论业烦恼所感义边辨无。

令有一向生灭。

波杂论等依深密经。

为除是常是一之见。

说此识一向生灭心心数法差别而转体。

然此业烦恼所感。

彼无明所动。

二意虽异。

识体无二也。

问。

为心体常住又生灭也。

为心相生灭也。

体相合为一识故。

是心体常住也。

答。

若得意者。

二义俱许。

若论常住。

不随他成也云体。

若论无常。

随他生灭言相也。

言生灭者。

非生之生。

非灭之灭。

唯心之生心之灭。

故名生灭。

是故得言心体生灭如水动名浪。

终不可说是动之动非水。

此中道理亦尔。

设心体不动。

但无明相动者。

即无转凡成圣之理。

以无明相一向灭故。

心体本来不作凡故。

问。

心体生灭者。

即真心有尽。

以生灭时无常住故。

答。

虽心体生灭而恒。

心体常住。

以不一不异故。

无二而无一性。

动静非一而无异性。

故如水。

依相续门。

即有流动。

依生灭门。

恒不动。

以不常不断故。

问。

此识境。

界宽狭云何。

如此论中。

但说五尘。

楞伽云。

阿梨耶识分别现境。

自身资生器世间等。

一时而有。

非是前后。

瑜伽云。

此识由了别二种境故转。

一由了别内执受者。

谓了别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

及诸色根根所依处。

谓有色界。

若无色界。

唯有妄执习气了别。

二了别外无分别相器者。

谓了别依止缘内执受阿梨耶识故。

于一切时无有间断器世间相。

谓如灯炎。

生时内执受职。

外发光明。

如是阿梨耶识。

内缘执受。

受境外缘。

器世界境生起道理。

应知亦尔。

中边云。

此识四种境界。

谓尘根识及识所摄取既无。

能缘本识亦不得生。

若依中遍及楞伽。

即习气等非此识境。

若依瑜伽。

声尘及七识等。

非其所缘。

若依此论。

根及识等亦非此识所现境界。

如是相违。

云何和会。

答。

此非相违。

唯言缘此法。

不言余法。

非境界故。

问。

虽无相违。

有不问意。

答。

不同之意各有道理。

如中边论。

欲明现起诸法皆是本识所现。

离识之外。

更无别法。

是故唯说现行也。

种子不显者。

与识无异故。

如瑜伽等。

为显诸法无有离见自相续故。

除心心法故。

以外诸相续法。

皆此识所了别。

诸心心法离尘不立。

其义自显。

故不别说。

余显没意。

准此可知。

不可伪执一隅谤通方说也。

问。

本识自相。

若一向染缘所起不。

若是染缘所起者。

染法尽时。

自相可灭。

若不随染灭者。

即自然有。

又若自相灭者。

论同断见。

若不灭者。

是同常见。

答。

一云。

梨耶心体是异熟法。

但为业惑之辨生。

是故业惑尽时。

本识顿尽。

然佛果位亦有福慧二行。

所感大圆镜智相应净识。

而于二处。

心义是同。

以是义故说心至佛果。

一云。

心体举体无明所起。

是动静合起。

非言辨无。

令有此心。

因无明起为业。

此动之心。

本自为心。

名自相义门。

不由无明。

而此动心亦有自类相生灭故。

无自然通。

而有不灭义。

无明尽时。

动相随灭。

心随始觉。

还归本原也。

有评云。

二师所说。

皆有道理。

皆依圣教。

初师得瑜伽意。

后师得起信意。

不可如言取义。

若如初说取义者。

是法我执。

即堕断见。

若如后师说取义。

是人我执。

即堕常见。

当知二义皆不可说。

虽不可说。

而亦可说。

以虽非然非不然故也。

余问答等及第七缘外境等义。

如疏及别记并二障章等说也。

  六染义。略有三门。一列名。二明治断次第。三问答除疑。

  初列名者。一执相应染。二不断相应染。三分别智相应染。四现色不相应染。五能见心不相应染。六根本业不相应染。

  第二治断者。

今此六染。

相是意识及五种意。

但前五意。

依因缘生起次第义故。

从细至粗说。

今欲辨治断次第故。

从粗至细说也。

初执相应染者。

是六粗中。

执取及计名字相。

又意识所起见修烦恼。

即四住地无明。

彼云计我我所种种妄执。

乃至此议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又四相中。

粗分别执著相也。

但粗心外执。

与境相应。

污其净行。

故名为染。

若二乘者。

至无学位。

见修烦恼离故。

若菩萨者。

三贤位中究竟能离。

此菩萨位得入空故。

见修粗惑永不现行。

然故留之惑犹有。

故摄论云。

若不断上心。

则不异凡夫。

若不留种子。

则不异二乘。

又二意留惑。

所谓为利自他。

此约终教说。

若约始教。

初地以上方说留惑。

今此烦恼非直断四住人执。

亦分断无明。

故论云。

不了一法界义者。

从信相应地。

观察觉断也。

今但为显人我粗执故。

不论彼也。

又有义云。

此论约现行明治断。

不说种子也。

信相应地者。

十解以上信成就无退如。

仁王经云。

伏忍圣胎三十八。

十信十止十坚。

心地论及无著论总名信行地也。

论云。

信成就发心者。

究竟不退也。

第二不断相应染者。

五意中相续识。

六粗中相续相。

但法执相续生不断。

不断即是相续名也。

十解以上修唯识观。

寻慧方便。

乃至初地证三无性。

遍满真如。

法执分别。

不得现行。

得法空故。

故论云。

修觉方便。

渐渐能舍。

得净心地。

究竟离故。

第三分别智相应染者。

五意中智识。

六粗中智相。

以胜能分别世出世染净诸法。

故名为智。

是即法执修惑。

七地以还。

二智起时。

即不现行。

出观缘俗。

任运心时。

亦得现行。

然地分地分际。

故云渐。

八地以已无出观外缘境故。

七地永灭故。

论云。

依具戒地渐离。

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

一地三聚戒具。

故云具戒。

六地有相观多。

无相观少。

七地有相观少。

无相观多。

八地以去一向无相无功用故。

此三种染行相犹粗。

故云相应。

第四现色不相应染者。

五意中现识。

三细中境界相如明镜现色像等。

此根本无明。

动令现境。

论云。

依心自在地能离故。

谓八地于三世间而得自在。

色性随心。

生有障碍。

以色不自在位。

现识。

不已。

故此位中遣彼相。

第五能见心不相应染者。

五意中转识。

三细中能见相。

又上云。

依于动心。

成能见相。

谓根本无明动令能见也。

论云。

依心自在地能离故。

第九地中善知众生心行十种稠林。

此于他得自在。

又自得四无碍知有碍能缘永不得起。

故云心自在。

具如华严经。

第六根本业不相应染者。

五意中业识。

三细中业相。

以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论云。

依烦恼尽。

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谓十地终心。

金刚喻定。

无垢地中。

微细习气。

心念都尽故。

上云。

得见心性。

心则常住也。

就实论之。

八地中有微细现识现起。

但此地中已得净土。

粗色不现。

又九地中亦有微细能见。

但于自他得自在故。

见相转细。

故说离也。

所以。

下云依于业识。

乃至菩萨究竟地所见者。

名为报身。

若离业识。

则无见相。

故知业识未尽之时。

能见之相亦不相离也。

此三种染及无明。

是不相应之义也。

  第三问答除疑者。

此六种染。

以何为因方起。

答。

初三种染。

无明为因。

境界为缘方起。

后三种随染。

本觉为因。

根本无明为缘方起。

谓无明住地能染真如。

成染心故。

即上云。

破和合识者。

灭无明故。

灭相续者。

断染心故。

今无明与染心。

起虽前后。

而断灭并一时也。

问。

此六染中。

几是相应。

几不相应。

答。

初三是相应。

后三及无明是不相应。

何者。

初三是依境起故。

且粗显故。

心王心所皆相应。

即下云。

境界灭故。

相应心灭者。

此义后三及无明依心体起。

且极细之故。

无王数别。

故云不相应。

即下云无明灭故不相应灭者。

此意也。

又依三等义。

得相应名。

一体等义。

谓诸烦恼数各有一体无二故。

二能知等义。

三所知等义。

具此三义。

故云相应。

故论云。

相应义者。

心念法异。

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

问。

瑜伽说。

诸心心法同一所缘。

不同一行相一时俱有一一而转。

何故此中说知相同。

答。

二义俱有。

不相违。

何者。

如我见是见性行。

我爱是爱性行。

如是差别。

名不同行。

而见爱等皆作我解。

约此义边。

名知同也。

又离心以外。

无别烦恼。

亦无能知所知。

故云相应。

论云。

不相义。

谓即心不觉。

常无别异。

不同知相缘相。

此文意云。

此三种染。

依无明起。

不异无明。

又此即于心之不觉故。

真妄不相离。

极微细故。

云不相应。

于中不分王数。

及无与外境相应之义。

而有觉不觉义等也。

问。

尔。

何故瑜伽云。

阿赖耶识五数相应。

答。

今此论约烦恼别。

名为相应。

能见心染。

无烦恼数。

名不相应。

虽微细遍行五数心与法通达。

无相而取相故。

是通法执。

而无计慧数之见。

是故无别法执也。

问。

以何得知阿赖耶识是法执也。

答。

深密经云。

八地以上一切烦恼皆不现行。

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

而此位中。

余七识惑皆不现行。

唯有阿赖耶识现行。

故知此识是所知障。

若论种子。

烦恼障种犹□未尽。

故知彼说正约现行所知障也。

问。

此能依染心。

彼所依无明。

是等二法配二障不也。

答。

六种染心是烦恼障。

根本无明是所知障。

问。

此意未审。

愿更明其旨。

答。

且有二义。

一二乘通障十使烦恼。

能使流转障涅槃果。

名烦恼障也。

烦恼别障法执等惑。

迷所知境。

障菩提果。

名所知障也。

二一切动念取相等心。

违如理知寂静之性。

名烦恼碍。

根本无明。

昏迷不觉。

违如量智觉察之用。

名为智碍。

今此论中约后义故。

说六种染心。

名烦恼碍。

无明住地名为智碍。

又以相配之。

无明应障理智。

染心障于量智也。

论云染心义者。

名烦恼碍。

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无明义者。

为智碍。

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此中真如根本智者。

照寂妙慧。

如理之智。

即上云智净相也。

染心喧动。

违此寂静。

故名染心为烦恼碍。

烦动恼动故。

今此依本末相依义。

以所起染心为烦恼碍。

能起染心无明为智碍。

不约人法二执以明二碍也。

世间自然业智者。

后得如量智。

即上不思议业用也。

无明昏迷。

无明分别。

违此智用故。

名为智碍。

从所障而得名也。

问。

施此无明动于心体。

成于染心。

即无明是细。

可障理智。

染心是粗。

可障理智。

答。

以此染心能所差别。

而亦子根本智能所平等。

所以能障理智也。

无明内迷真理。

识外见尘。

故于如量之境。

不能随顺种种智。

所以能障量智。

广如二障章说也。

  佛身义。略有八门。一定常无常。二显身形量。三所化共不共。四定权实。五相行多少。六所见不同。七佛身开合。八所化分齐。

  第一常无常者。

若依小乘。

二种佛身皆是无常。

若依始教。

二义俱有。

如金光明经云。

如是三身。

有义是常。

有义无常。

谓化身恒转法轮。

方便不断。

故以为常。

且涅槃经云。

若言如来身是无常。

此人舌根何不堕落。

非是本故。

具足大用。

不显现故。

说为无常。

应身从无始来。

相续不断。

一切诸佛不共之法能持故。

众生无尽。

用亦无尽。

是故说常。

非是本故。

说为无常。

法身非是得法。

无有异相。

是根本故。

犹如虚空。

是故说常。

若依终教。

修生功德是无常。

又是常。

已同真如。

归本体故。

又法身是常。

不变故。

又无常。

随缘故。

又常无常二融通无碍。

即是佛身。

若依顿教。

相尽已不说功德差别常无常义。

唯一实性身。

若依圆教。

略有三说。

一约用。

佛果通三世间等一切法。

二约德。

四义。

一修生。

二本有。

三本有修生。

四修生本有。

三约体。

此三门各通无常等四句也。

  第二佛身形量者。

若依小乘。

罗汉身及佛丈六身。

若依始教。

佛地论云。

法身无边。

犹若虚空。

自受用身不可说其色非色大小身量。

如无见顶相。

唯随机现故。

他受用身音好不空。

如十地经云。

初地菩萨见百佛国。

一国即是一大千界。

一千界中有一千释迦。

是此由善根所见。

百亿释迦。

三乘所见。

初地自见一百释迦一卢舍那。

如阿弥陀。

亦此所见。

乃至金刚菩萨色究竟天上。

现大莲华。

周围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量。

此一微尘。

即一大千界菩萨坐之。

成等正觉。

彼所见佛。

极虽可知也。

化身不定。

如释迦丈六弥勒千尺等也。

若依终教。

如起信论中。

体相二大属法身摄。

此法身是随缘作。

三界六趣多众生心。

不失一神解生。

又是凝然常。

绝言虑故。

约真如用大中。

辨报化二身用。

此用二种。

一依事识。

凡小所见。

名应身。

谓不知唯识。

计有外尘。

但觉六识。

不解七八。

是故不见报身细相。

二依业识。

谓十住以上诸菩萨能解唯识。

见报身故。

一一身。

一一色。

一一相。

一一好。

及所住世界。

皆无分齐。

无量无边。

如是依正二报。

无障碍不思议。

皆因十度行熏及本觉不思议熏。

而所成就也。

若依顿教。

故佛身起言说皆妄念。

绝言念故。

又触境即佛。

不论时处。

如华严云。

十方诸佛世界。

一切众生。

普见天人尊清净妙法身。

是即恒见佛身。

自不知之耳。

若依圆教。

周遍法界。

十佛之身。

一一相如。

亦遍法界。

业用亦尔。

如是业用。

普眼所见。

余小菩萨凡小所不能见。

如舍利子等五百声闻。

不见佛身。

及会庄严等。

之是义也。

如舍那品云。

通诸法界。

普现一切众生前。

应受记机悉充满。

佛故处此菩提树。

一切佛刹微尘等。

尔所佛坐一毛孔。

皆有无量菩萨众。

各为佛说普贤行。

又云。

或作日月游虚空。

或作井泉河池等。

作如是三种世间。

三种世间圆满即佛。

此上经文正此宗分齐。

若说为机所现之身。

如善财知识中。

为海至比丘。

而所现之佛。

坐大海中大莲华座。

其佛身至有顶说普眼法门。

假使有人。

大海量墨。

须弥聚笔。

写此法门一品乃至一句。

不得少分。

何况能尽等。

又十地品中。

为解脱月等菩萨。

而金刚藏菩萨一毛孔中。

示现一切大众。

及一佛身。

其高等于百万大千界。

周围等于十万大千界。

应可彼树示现佛身。

名曰一切智通王如来等。

如是佛身。

是随机示现少分。

非是全分。

又解脱白言。

菩萨神力佛力云何。

金刚藏言。

如取四天下一块土。

余土无量。

作是言。

若四天下土与一块土。

何土多也。

又如四海水。

与一渧水。

我见汝问。

亦复如是。

诸佛神力不可测量也。

  第三所化共不共者。

若依小乘。

迦叶舍利子等是常随佛之弟子。

故云共。

若依始教。

自性身无分别他受用及化身不共。

谓释迦慈氏俱事底沙佛。

彼佛观所化者。

能寂先就。

慈氏后就。

观能化者。

慈氏先成。

释迦后成。

入火光定。

令释迦见。

七日七夜。

翘一足赞。

令前慈氏而成佛。

故云不共。

若依终教。

多是云共。

谓一一佛通十方界。

教化众生。

福智平等。

同求菩提。

故云共也。

若依顿教。

不可说能化所化起伏相。

若依圆教。

一佛一处。

说华严时。

一切世界七处九会。

同说此法。

无异无别。

无障无碍。

一切正报毛孔毛端。

一切依报尘中。

七处九会亦复如是等。

诸会皆有普贤文殊等诸大菩萨。

恒闻圆教。

不可穷尽。

故之共也。

  第四定权实者。

若依少乘。

生身是假。

四大所造成故。

法身是实。

具五分故。

若依始教。

于中四句。

故最胜经云。

一佛。

谓佛灭后以愿力故。

现龙鬼等身。

非现佛身。

二应。

谓四善根中所见大千应身。

不摄五趣。

三俱有。

谓为三贤及小乘之能化。

为应身现同类苦等。

故名化身。

四俱非。

谓是法身故。

此四句中。

前三是权。

化现身故。

后一是实。

不变化故。

于中他受用应身。

摄自受用入法身也。

又他受用变化。

亦有父母。

故鼓音王经云。

阿弥陀佛。

父名月上。

母名殊胜妙颜。

子名月明。

奉事弟子名无垢称。

魔王名无胜。

调达名寂。

无量寿经论云。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彼土既报土。

无实女。

佛菩萨化为母等。

化分段故。

然非先在天处。

下方成佛。

故与树下身全别。

又他受用。

亦灭度故。

观音授记经云。

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劫。

当终极灭度后。

观音菩萨明相出时。

七宝菩提树下。

成等正觉。

名普光功德山王佛。

国土名众宝普集庄严。

胜阿弥陀国百千亿不可为比。

佛灭已。

大势至成佛。

名善住功德宝王佛。

如是即身成佛。

是亦他受用也。

若依终教。

以三大义。

总摄佛身。

谓体相二大自是法身。

是故为实。

以真如用大。

摄报化二身。

是亦有实有权。

何者是实。

报得故为实。

论云自然有不思议用。

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

乃至身有无量色。

色有无量相。

相有无量好。

故为实也。

随机益物故。

论云。

但随众生见闻得益。

是故为权。

问。

若约此义。

用从真起。

何说转识现。

答。

转识即梨耶中转相方起。

现识现诸境界。

此识即是真妄和合。

若随流生死。

即妄有功能。

妄虽有功。

离真不立。

若返流出缠。

真有功能。

真虽有功。

离妄不显。

故约缘起和合识中。

说其用也。

问。

若尔众生自心之中。

真如之用。

何说佛执化。

答。

众生真心。

即诸佛体。

故华严云。

若人欲求知。

三世一切佛。

应当如是观。

心造诸如来。

又不增不减经云。

法身即众生。

众生即法身。

法身与众生。

义一名异也。

既从法身。

起报化用。

何得是不众生真心也。

问。

义若尔者。

众生心佛还自教化众生。

何佛悲愿力。

答。

即此真心。

是佛悲愿。

谓无缘大悲。

及自体无碍愿等。

即生起大用也。

问。

众生无始有心。

何不早起化用。

答。

未厌求心故。

问。

先有本觉。

何不早熏令起厌求。

答。

此无明厚薄不同。

因缘互阙不等。

问。

若真心即佛者。

何论中从十度因生。

答。

此约本觉随缘义说。

然其始觉。

至心源时。

平等一际。

有何差别。

若约始教。

以佛悲愿为增上缘。

众机感种子为因缘。

故诧佛本觉质上自心变显影像。

故云自识中现也。

问。

智处成道佛为实为权。

若是权者。

何楞伽云。

欲界及无色。

佛不彼成佛。

色界最上天离欲成菩提。

若是实者。

何论云。

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也。

答。

有二释。

一云。

以寄十王。

显别十地。

今第十菩萨寄当此天王。

即于彼天。

示成菩提。

故在彼天。

一云。

今此论正文。

彼经意。

是故云。

若论实受用之义。

遍于法界。

无处不在。

而彼天中而成佛者。

为诸菩萨所现色相。

非实报身。

唯在彼天。

为显此义。

是故云尔。

此二释。

依终教明微佛是权。

若依始教。

是实报身。

故瑜伽第四云。

复有超过净居大自在住处。

有十地菩萨。

由极熏修第十地故。

得生其中。

即华严云。

有妙净土。

出过三界。

第十地菩萨当生其中。

又十地论云。

现报利益。

受佛位故。

后报利益。

摩醯首罗智处生故也。

等觉菩萨将成佛时。

往色究竟天上。

坐大宝莲华。

成正觉故。

已得此土。

既成佛已。

便无边。

更无别处。

此即明自受用上唯佛所知。

非十地三乘境也。

若依顿教。

于佛身相。

无权实别。

唯一性身。

若依圆教。

权实融通。

三种世间圆满。

即是佛身故也。

第五相好多少者。

若依小乘。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说是实报之德。

若依始教。

说八万四千相为实。

如离世间品说。

此通始终。

又佛地经中说二十一殊胜功德。

此约终教也。

顿教中不说相好差别。

若依圆教。

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好。

一一相好周遍法界。

业用亦尔。

所以说十者。

显无尽义故。

如相海品。

又观佛三昧经中。

约此三宗佛相好分三收。

故彼经云。

略中略者。

我今为此时会及净饭王。

略说相好。

佛生人间。

示同人事。

同人相故。

说三十二相。

胜诸天故。

说八十好。

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诸妙相好。

佛实相好。

我初成道。

摩国寂灭道场。

为普贤贤首等诸大菩萨。

于杂华经。

已广分别。

解云此中三十二相等。

当略中之略。

为人天二乘等。

即当初也。

八万四千等。

义当但略。

为三乘菩萨等。

当次也。

佛实相好。

如杂华经说者。

义当广说。

即指华严相海品也。

  第六所见不同者。

见此释迦。

诸机各异。

或见佛谓灰身。

如五百婆罗门。

或见佛谓三尺黑象脚身。

如俱志罗长者。

或见佛为树神天神。

如提谓长者。

此三并三恶道习而见佛故。

并人天位。

或见罗汉圣人身。

如陈如迦叶等五人。

或亦凡亦圣。

以是父母所生实报身。

四大所成故同凡。

具五分法身。

诸漏尽故是圣。

或非凡非圣。

以是大乘三身摄故。

不同凡小。

或是化非法报。

以具八相。

在阎浮故。

色顶别立彼实报故。

如梵网经等说。

此经约始教。

或是报非法化。

即此身具二十一种殊胜德。

受用身故。

如佛地经说。

此得终教。

或是法非报化。

以色即如故。

涅槃云。

吾今此身是法身。

此约顿教。

或非法非报化。

以是十佛故。

通三世间故。

具足主伴故。

此约圆教。

是故释迦身圆融无碍极难思也。

  第七佛身开合者。

若依小乘。

立二种身。

一生身。

谓四大所成故。

二法身。

谓具五分故。

若依大乘。

或立二种佛。

此有五种。

一深密经中立二佛。

一法身。

二解脱身。

即通二乘。

二者世亲般若论中亦二佛。

一真佛。

即法身。

二非真佛。

即余二身。

三者佛地论中立二佛。

一生身。

亦是世俗佛。

即化身及他受用。

二法身。

亦是胜义佛。

亦是报佛。

此上三种约始教说也。

四者本业经立二。

一自性法身。

二应化法身。

五者宝性论云。

一寂静法界身。

二得彼因身。

此上二种约终教说。

或立三身。

如金光明经中。

以七复次。

说三身差别等。

此约始教。

或立四佛。

楞伽云。

一应化佛。

二功德佛。

三智慧佛。

四如如佛。

初一化身。

次二受用。

准福智分二。

后一法身。

又总为报身。

或立十佛。

此中四种。

一者佛地论云。

一现等觉佛。

乃至第十随乐佛。

二者法集经说十佛。

一习气佛。

乃至第十形像佛。

三者新华严第五十三云。

成正觉佛乃至第十随乐佛。

四者五十八离世间品云。

菩萨有十种见佛。

谓弥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著见。

愿佛出生见。

业报佛深住持佛随顺见。

涅槃佛深信见。

法界佛普至见。

心佛安乐见。

三昧佛无量无依见。

本性佛明了见。

随乐普受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

则常得见无上如来。

此四种中。

后二约一乘圆教。

为显无尽。

说十佛等也。

佛地论十佛。

名虽异而义同也。

法集经十佛。

此与华严十佛。

体相全异也。

  第八所化分齐者。

若依小乘。

唯此娑婆杂秽土。

是报佛土。

于中此阎浮提报佛所依。

余百亿等是化境分齐。

若依始教。

释迦实报土在色究竟天。

化身居百亿世界。

此恐小乘不信界外实土。

故寄界内最胜处说。

若约终教。

释迦土在三界外。

故涅槃云。

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世界名无胜。

是释迦实报土也。

为显色顶之身不实故。

或化境非俱百亿。

如智度论云。

以大千界为一数。

至恒沙为一世界性。

又数之至恒沙。

为世界海。

数之至无量恒沙。

为世界种。

数之至十方无量恒沙。

为一佛所化分齐。

若依圆教。

如法华云。

我常在灵山。

彼论释为报土。

若依顿教。

涅槃云。

吾今此身即是法身。

故法性土无分齐。

若依别教。

此有二种。

一国土海当不可说。

若寄言显。

如第二会。

初光明觉品说。

二世界海有三类。

一莲华藏世界海。

具主伴。

显无尽。

即十佛境。

二三千界外。

有十重世界海。

一世界性。

二世界海。

三世界轮。

四世界圆满。

五世界分别。

六世界旋。

七世界转。

八世界莲华。

九世界须弥。

十世界相。

是即万子以上轮王境界也。

三无量杂类世界。

皆遍法界。

如一类须弥山世界数量边畔。

即尽虚空遍法界。

又如一类树形等世界。

乃至一切众形等。

皆亦如是。

悉遍法界。

互不相碍此上三位并是卢舍那十身摄化之处。

又本末圆融。

相收无碍。

随一世界。

即约粗有此三故。

是故与三乘全异也。

  大乘起信论内义略探记(终)

  弘长元年(辛酉)十月九日于神尾山一 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