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上生经宗要

弥勒上生经宗要

  新罗 元晓撰

  弥勒上生经宗要

    释元晓撰

  将说此经。十门分别。初述大意。次辨宗致。三二藏是非。四三经同异。五生身处所。六出世时节。七二世有无。八三会增减。九发心久近。十证果前后。

  第一述大意者。

盖闻弥勒菩萨之为人也。

远近莫量。

深浅莫测。

无始无终。

非心非色。

天地不能载其功。

宇宙不能容其德。

八圣未尝窥其庭。

七辨无足谈其极。

窈窈冥冥。

非言非默者乎。

然不周之山之高其迹可跋。

朝夕之池之深其疆可涉。

是知至人之玄。

犹有可寻之迹。

玄德之辽非无可之行。

今随迹疆之近踪。

诚论始终之远趣。

言其始也。

感慈定之光炽。

发广度之道心。

浴八解之清流。

息觉之苑林。

四等之情。

等闰四生。

三明之慧。

明导三界。

论其终也。

度苦海于法云。

发等觉于长梦。

却二障之重闇。

照四智之明镜。

乘六通之车。

游八极之旷野。

千应万化之术事啻百亿。

今此经者。

斯乃略叹至人垂天之妙迹。

劝物修观之真典也。

弥勒菩萨者。

此云慈氏觉士。

贤劫千佛之内是其如来。

弗沙佛时。

习慈定。

熏修其心。

遂成常性。

从此已来。

每称慈氏。

乃至成佛。

犹立是名也。

兜率陀者。

译言知足。

欲界六天之中是其第四欲情重。

上二浮逸心多。

此第四天。

欲轻逸少。

非沈非浮。

莫荡于尘。

故名知足。

受用具。

不待营作。

随念自然。

故名为天。

菩萨从人升天。

故曰上生。

行者静虑思察名之为观。

金口。

演玉句。

澍法雨之沃闰。

成佛种之华果。

故言佛说。

若人受持此经。

观察彼天。

则能生妙乐之净处。

承慈氏之至人。

登无退之圣阶。

谢有死之凡尘。

举是大意。

以标题目。

故言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云云)。

  次第二明经宗致者。

此经正以观行因果而为其宗。

令人生天。

永无退转。

以为意致。

所言观者。

有其二种。

一观彼天依报庄严。

二观菩萨正报殊胜。

专念观察故名三昧。

而非修慧。

唯在闻思。

此但名为电光三昧。

而无轻安。

是欲界因也。

所言行者。

略有三种。

一者闻大慈名。

敬心悔前所作之罪。

二者闻慈氏名。

仰信此名所表之德。

三者行于扫塔涂地香华供养等诸事业。

如下文说。

此观此行。

合为一根。

所生之果。

略有四种。

一者牙茎离土之果。

二者华叶荫凉之果。

三者妙华开敷之果。

四者芳果成就之果。

第一牙茎离土果者。

伏灭前来所作众罪。

是因初行所得果也。

第二华叶荫凉果者。

不堕三途边地耶见。

因第二行所得果也。

第三妙华开敷果者。

谓得兜率依正妙报。

因第三行之所得也。

第四芳果成就果者。

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依前二观之所得也。

所以然者。

观察菩萨依正报故。

生彼天时。

亲承圣导。

永不退于阿耨菩提。

故依二观。

得第四果。

由闻慈氏之名。

信其仁贤之德。

远离不闻贤圣名处。

恒随正见。

成就眷属。

故依闻名。

得第二果。

余二因果。

相当可知。

知是观行因果成就。

无上菩提自然而至。

是谓上生之果之所致也。

  次第三明二藏是非者。

诸说不同。

或有说者。

此上生经是小乘教。

声闻藏摄。

所以然者。

说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

又说彼果为十善报。

以之故知非大乘教。

或有说者。

此经正是大乘之教。

菩萨藏收。

略以四文而证此义。

一者智度论说。

声闻藏中。

无菩萨众。

犹如川流不容大海。

菩萨藏中。

有菩萨众及声闻众。

犹如大海容于众流。

今此经中既有声闻及菩萨众。

故知是大而非小也。

金刚般若序中。

虽无初菩萨众。

后流通分列菩萨众。

是故不应以彼作难。

二者经下文中说牢度大神礼十方佛发弘誓愿。

故知是大而非小也。

以小乘教中无十方佛故。

三者下文说言。

昼夜六时。

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

迳一时中。

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于阿耨菩提。

此言实非小乘教所容。

故知是大而非小也。

四者闻说是经。

他方来会十万菩萨。

得首楞严三昧。

八万亿诸天发菩提心。

准此得益菩萨行愿。

故知所闻是大乘教也。

评曰。

此教通被大小根性。

如言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

乃至广说。

故但小不容大。

大能含小。

故随所宗。

菩萨藏摄。

所以后师所说是也。

问若如后说。

初所引文云何和会。

解云。

所言具凡夫身等者。

是举小乘所执释作问。

而答文言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波若波罗蜜字义炳然者。

是表菩萨位登十地。

以此三昧在彼地故。

又言十善报应者。

欲明菩萨十善之报。

实遍十方。

非直在此。

但应物机。

局示彼天。

以之故言十善报应。

由是道理。

弥合大教。

如下文言。

若我住世。

一小劫中。

应说一生补处菩萨报应及十善果者。

不能穷尽。

故知非直十善果义说名报应。

亦示以净报应于物机。

依如是义。

故言报应。

非直实报名十善果。

由是不违大乘道理也。

问此中菩萨依正庄严。

为是万行所感实报。

为是随机所应化相。

若如前者。

非凡所见。

是报非应。

若如后者。

不遍十方。

是应非报。

云何得言菩萨报应。

解云。

彼一一相。

皆有分齐。

不坏分齐。

各遍十方。

遍十方边。

非凡所见。

其分齐边。

是凡所睹。

然分齐即遍。

遍即分齐。

无障无碍。

无二无别。

如是功德。

无非实报。

随分所见。

无非应化。

由是道理。

故说报应。

就实而言。

因具万行。

果圆万德。

但今局说在天报应。

故说其因直取十善也。

  次第四明三经同异者。

上生下生及佛经。

相望略有三种同异。

一所为同异。

二所诠同异。

三所摄同异。

言所为同异者。

修观行。

有其三品。

上品之人。

或修观佛三昧。

或因忏悔行法。

即于现身。

得见弥勒。

随心优劣。

见形大小。

此如观佛三昧海经及大方等陀罗尼经说也。

中品之人。

或修观佛三昧。

或因作诸净业舍此身后。

生兜率天。

得见弥勒。

至不退转。

是故上生经所说也。

品之人。

修施戒等种种善业。

依此发愿。

愿见弥勒。

舍此身后。

随业受生。

乃至弥勒成道之时。

要见世尊三会得度。

是如下生成佛经说。

是即上生所为。

为中品人。

余二经者。

为下品人也。

  第二所诠有同异者。上生所诠。是天报应菩萨功德。余二经者。诠于人报成佛等相。此后二经。互有广略。其所诠理。大意同也。

  第三所摄有同异者。

上生经者。

菩萨藏摄。

义如前说。

余二经者。

声闻藏收。

所以然者。

其成佛经。

出长阿含。

下生经文。

深浅不异。

又说成道。

未明应现。

依经得益。

证小乘果。

以之故知。

非菩萨藏。

然缝衣之时。

短针为要。

虽有长戟。

而无所用。

避雨之日。

小盖是用。

普天虽覆。

而无所救。

是故不可以小为轻。

随其根性大小皆珍者也。

  次第五明生身处所者。

说处不同。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

弥勒菩萨告善财童子言。

我于此阎浮提南界摩离国内拘提聚落。

婆罗门家种性中生。

为欲灭彼憍慢心故。

化度父母及亲属故。

于此命终。

生兜率天。

为欲化度彼诸天故也。

贤愚经第十二卷云。

尔时波罗奈王。

名波罗度达。

王有辅相。

生一男儿。

三十二相。

众好备满。

辅相增悦。

即召相师。

令占相之。

因为立字。

相师问言。

自从生来有何异事。

辅相答言。

其母素性。

不能良善。

怀妊已来。

悲矜苦厄。

慈润黎元。

相师喜曰。

此是儿志。

因为立字。

号曰弥勒。

其儿殊称。

令土宣闻。

国王闻之。

怀惧言曰。

今此小儿。

名相显美。

傥有高德。

必夺我位。

宁其未长。

当豫除灭。

作是计已。

即敕辅相。

闻汝有子。

容相有异。

汝可将来。

吾欲得见。

其儿有舅。

名婆婆梨。

在波梨富罗国。

为彼国师。

于时辅相。

怜哀其子。

惧被其容。

复作密计。

密遣人乘。

送与其舅。

令彼长养乃至广说。

今此经言。

波罗奈国劫波梨村波婆梨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

此三种说。

云何相会。

解云后二经文。

文异意同。

所以然者。

贤愚经意。

寄父表生。

故言辅相生一男儿。

此非的出其生之处。

上生经文。

的明生处。

彼土之法。

妇怀妊已。

还本家产。

本家在于劫波梨村。

知此二经文不相违也。

华严经意。

别显异处。

大圣分身。

随机异见。

处处异生。

不足致怪。

由是道理不相违背也。

  次第六明出世时节者。

欲显弥勒世尊何劫何节几时出世。

言何劫者。

在第十劫。

如藏论云。

二十住劫中。

有五佛出世故。

前五劫中无佛出世。

第六劫中拘留孙陀佛出世。

第七劫中拘那含牟尼佛出世。

第八劫中迦叶佛出世。

第九劫中释迦牟尼佛出世。

第十劫中弥勒佛出世。

后十住劫中亦无佛出世。

乃至广说。

言何节者。

劫减时出。

如论说云。

为劫上时诸佛出世。

为于劫下。

偈曰。

成佛于劫下。

减八万至百。

云何不于劫上时出。

此时众生难教厌离。

从百岁至十。

厌离心重。

最应易生。

何故不出于此时中。

五浊炽盛故。

又云人寿无量时。

乃至八万岁。

轮王出世。

不减八万时。

何以故。

减八万时。

非此吉祥福乐品故。

问依此论文。

轮王与佛出世时异。

云何轮王与佛同世。

解云。

轮王生时。

未减八万。

末及始减。

故得相值。

如贤劫经言。

稍增至六万岁时。

有转轮王。

轮王相次。

经第七王时。

人寿八万四千岁。

弥勒出兴。

大弥勒成佛经亦云八万四千。

阿含经及贤愚经中。

止论八万。

俱舍论云。

长极八万。

短至十岁。

案云。

言八万者。

举其大数。

不至九万。

故言极八。

又佛出时。

始减数十。

大数未阙。

所以犹言八万四千。

若依此经。

六万岁时。

亦有轮王。

如何论说不减八万者。

经说增时。

论说减时。

由是道理。

不相违也。

言几时者。

经论不同。

贤劫经言。

人寿二万岁时。

第六迦叶佛出世。

人寿增减至千二百岁时。

释迦始上兜率天。

于天四千岁。

人间得五十六亿七千七万岁。

人寿百年时。

下阎浮提。

杂心论云。

弥勒菩萨。

灭后生第四天。

寿四千岁。

一日一夜。

当人间四百年。

即准人间。

合五十七亿六百万岁。

然后下阎浮提。

成等正觉。

贤愚经云。

五十六亿七千万岁。

菩萨处胎经亦同此说。

一切智光仙人经云。

五十六亿万岁。

今上生经亦同此说。

定意经云。

弥勒五亿七十六万岁作佛。

案云。

彼天四千岁。

准人间岁数。

得五万七千六百之万年。

此是以万为首。

而数至于五万七千六百。

此中若依千万为亿。

即为五十七亿六百之万岁。

当于杂心之文。

若依万万为亿之数。

即为五亿七千六百之万岁。

近于定意经说。

而言七十六万岁者。

算位误取之耳。

七千为七十。

六百为六也。

其余三经。

皆云五十余亿等者。

并依千万为亿之数。

而随翻译之家。

颇有增减之云耳。

天人岁数。

相配如是。

而于其中。

多有妨难。

何者。

俱舍论说。

如是此寿长远究竟极此八十千岁。

是时诸人安坐受乐无所驰求。

寿八十千岁。

住阿僧祇年。

乃至众生未造十恶。

从起十恶集道时节。

寿命因此十十岁减。

度一百年。

即减十岁。

乃至广说。

今于彼天四千岁数。

不满人间阿僧祇年。

况从百岁稍减至十。

从十稍增至于八万。

乃至减时。

准此而言。

不得相当。

是一难也。

又依弥勒。

百岁时上。

至于八万。

减时下生。

此于中劫。

才过其半。

若论释迦。

人寿千二百岁时上。

稍减至十。

增至八万。

还减至百。

方乃下生。

此过一劫。

倍长于前。

而于二处。

齐言于天四千岁人间得五十余亿等。

如是相违。

是二难也。

若言释迦迳多死生。

弥勒于彼迳少死生。

非但受彼四千一生。

故不违于半劫一劫者。

即违经说一生补处。

亦违五十余亿等文。

是三难也。

如是相违。

云何和会。

此中。

真谛三藏解云。

补处菩萨生于彼天。

虽无中夭。

受多死生。

所以然者。

一由旬城所有芥子。

百年去一。

乃至尽时。

是一兵刀劫量。

是即人间四百年。

为彼一日一夜。

一日一夜中。

除四芥子。

一月除百二十芥子。

乃至四千年中。

除五十七亿六万芥子。

不过二三升。

然释迦菩萨下生之时。

一由旬城芥子已尽。

弥勒菩萨下生之时。

彼城芥子除其半余。

故知于彼迳多死生。

而于剡浮。

唯有一生。

故说此为一生补处。

三藏法师作如是通。

若依此义。

通余经论者。

诸说五十余亿等文。

直理当于彼天一生之数。

不说上下之间唯有尔许之年。

由是道理。

故不相违也。

若准论文。

于彼天中。

迳多死生。

有道理。

如瑜伽论第四卷云。

四大王众天满足寿量。

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

则以此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岁。

彼寿五百岁。

如是以三十三天寿量。

成黑绳寿量。

以时分天寿量。

成众合寿量。

以知足天寿量。

成号叫寿量。

以乐化天寿量。

成大号叫寿量。

以他化自在天寿量。

成烧热寿量。

应知亦尔。

极烧热大那落迦有情寿量半中劫。

无间大那落迦寿一中劫。

准此而言。

彼知足天满足寿量。

是号叫大那落迦一日一夜。

即以此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岁。

彼寿四千岁。

如是大号叫寿量。

烧热寿量。

转倍于前。

极热半劫。

无间一劫。

亦转倍之。

然今弥勒菩萨。

在知足天。

迳半劫余。

释迦菩萨。

在于彼天。

迳一劫余。

且经号叫一寿量时已迳彼天无数死生。

况迳半劫及一劫乎。

  次第七明二世有无者。

慈氏出世在于贤劫。

贤劫千佛。

诸经同说。

过去未来二劫之中千佛有无。

经说不同。

如观药王药上经中。

释迦佛言。

我昔于妙光佛末法中出家。

闻是五十三佛名。

以心喜故。

后转教人。

乃至三千人同音赞叹。

一心敬礼。

即时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

其初千人者。

华光佛为首。

下至毗舍。

于庄严劫成佛。

过去千佛是也。

中千人者。

拘留孙佛为首。

下至楼至。

于贤劫中次第成佛。

后千人者。

日光如来为首。

下至须弥相佛。

于星宿劫当得成佛。

依此经文。

三世有千佛也。

大智度论第九卷云。

前九十劫有三佛。

后一劫有千佛。

九十劫初劫有毗婆尸佛。

第三十劫中有二佛。

一名尸弃。

二名鞞怒婆附。

第九十一劫初有四佛。

一名迦罗鸠餐陀。

二名迦那含牟尼佛。

三名迦叶佛。

四名释迦牟尼。

贤劫经言。

从拘留秦佛。

至九百九十九佛。

共出前半劫。

后有楼至佛。

独用半劫。

楼至灭后。

更六十二劫。

空过无佛。

过尔有一佛兴。

号曰净光称王。

寿十小劫。

过此佛后。

复三百劫。

亦空过无佛。

依此经论。

去来二劫应无千佛。

云何和会。

解云。

有无二说。

皆实不虚。

所以然者。

随机见闻。

有无不定。

故说有无。

皆不相妨。

问。

贤劫之量。

以何为限。

楼至如来独用半劫。

为一相续。

故是一寿为多。

过去故为多寿。

解云。

金刚力士经言。

昔有转轮圣王。

千子发心。

愿求作佛。

王欲试其谁先得佛。

于是取千筹。

以香汤洗之。

令千子取。

得第一者。

最初成佛。

如是至九百九十九佛。

最后一子。

为第千佛。

诸兄讥言。

我等成佛化人已尽。

汝后作佛。

何所度邪。

于是小子闻此悲泣。

后复思惟。

世界无边。

众生不尽。

我今发愿。

愿我后作佛时。

寿命与诸兄等。

所度众生。

其数亦同。

于是地动。

佛与其记。

是因缘故。

独用半劫。

以啼泣故。

名啼泣佛。

于是诸兄即愿作金刚神护楼至佛。

贤劫经中亦同此说。

依此经文。

一寿之量。

等诸兄等。

言一寿者。

数多为一。

一本所垂一名出故。

贤劫量者。

相传说言。

六十四劫为一大劫。

名贤劫等。

所以然者。

火水风劫一周转讫。

合六十四。

以此为限也。

  次第八三会增减者。

然通论一化说法之会。

有无数会。

何得唯云而说三会。

度尔许者准度前佛所遗弟子。

通论诸佛度先所遗。

此亦未必唯在三会。

或一二会。

度先所遗。

或有四五乃至十会。

然今释迦弥勒二佛。

齐有三会度先弟子。

但其所度有多小耳。

如菩萨处胎经。

佛语弥勒言。

汝生快乐国。

不如我累苦。

汝说法甚易。

我说法甚难。

初说九十六亿。

二说九十四亿。

三说九十二亿。

我初说十二。

二说二十四。

三说三十六。

汝所说三人。

是吾先所化。

九十六亿人。

受持五戒者。

九十四亿人。

受持三归者。

九十二亿人。

一称南无佛者。

汝父梵摩净将八万四千。

非我先所化。

是汝所开度。

乃至广说。

案云。

三会唯度小乘弟子。

以皆证得阿罗汉果故。

若论大乘根性之人。

令得无生忍等果者。

无非先佛之所化度。

故无限于三四会等。

于中委悉文处当说也。

  次第九明发心久近者。

佛本行经第一卷云。

昔有如来。

号曰善恩。

弥勒菩萨。

于彼佛所。

最初发心。

弥勒菩萨。

在于我前。

四十余劫。

发菩提心。

然后我发道心。

昔有佛名示海幢如来。

我于彼佛国。

作转轮王。

名曰牢□。

弓初发道心。

智度论第二十四卷云。

释迦牟尼佛。

与弥勒等诸菩萨。

同时发心。

精进力故。

超越九劫。

案云。

释迦弥勒各有众多。

同时前后。

皆无妨也。

问论说释迦所超九劫。

为是大劫。

为是小劫。

若是大劫。

同劫成佛。

何得言超。

若是小劫。

在前一劫。

云何超九。

若言释迦应在弥勒之后九劫成佛。

而今同在一劫成道。

所以得言超九劫者。

云何而言同时发心。

解云。

此中所超。

准是大劫所以然者。

言超劫者。

非就实行。

但依获准。

示其超耳。

谓三僧祇已满之后。

修相好业。

应迳百劫。

而于九十一劫。

修满故。

言超九也。

论说第九十一劫中千佛出世故知其九亦是大劫。

然此二菩萨同时所发。

是不定心。

若论决定发心之时。

弥勒发心九劫已后。

释迦乃发决定之心。

故应在后九劫成道。

而今超九。

同在一劫。

此论约彼最初发心。

故言同时发心之耳。

由是道理不相违背也。

余处所说超十二劫。

准此应知也。

  次第十明证果前后者。

如十住结经云。

弥勒菩萨方习菩萨行乎。

莫造斯观。

所以者何。

慈氏积行恒沙数劫。

先以誓愿成等正觉。

吾方习行而在其后。

案此而言。

弥勒之本在先证果。

然释迦证果经说不同。

如因果经言。

善慧菩萨。

功行成满。

位登十地。

在一生补处。

生兜率天。

名圣善白。

梵网经言。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台。

周匝千华上。

复现千释迦。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各坐菩提树。

一时成佛道。

乃至广说。

案此而言。

寄迹表本。

善慧菩萨生兜率本在十地。

释迦如来坐树下时。

本方证果。

又法华经寿量品云。

我实成佛已来。

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乃至广说。

案此而言。

释迦证果。

有久有近。

弥勒成道。

例亦应尔。

良由多本共垂一迹。

所以异言。

莫不皆实。

由是道理。

不相违也。

  弥勒上生经宗要(终)

  波罗捺(此云江绕)劫波利(此云捉髑髅鬼)波波利(此云守护)祇陀(此云战胜)须达(此云善温)。

  元庆二年七月十日定心院政所交了

               释圆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