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挟注

金刚般若经挟注

  

  金刚般若经挟注

  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如来法空)□□□□□□(离相而见矣也)须菩提。

白佛言世尊。

□□□□□□□句。

生实信不(凡夫心。

信因取相生恐闻是理无处寄。

心)□□□□□□作是说(般若深宗。

为最上乘者。

说闻□即悟不应不信故。

莫作此问也)□□□□□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

能生信□□□□□□(况今正法流通。

而无信耶)当知是人。

不于一佛二佛□□□无量千万佛所。

种诸善根(能之)□□□□□□章句。

乃至一念。

生净信者(不见能生)□□□□□□来。

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

得□□□□□□□(具佛法眼故。

能悉见知见。

是净信众生。

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

是诸□□□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

亦无非□□□□□□(一念净。

三空顿解。

若计诸相。

则不名净信。

能信般若。

知达法空。

故知。

是众生无复诸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相即)□□□□□□□(生净信也)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法不应取非法(不取法相。

以空破有。

若滞空不空。

还著有相)□□□□如来常说。

汝等比丘。

知我说□□□□□□况非法(以是不取于相故。

如来常说。

说无法本破于有。

若知有不有。

遂悟)□□□□(岸筌。

以取鱼得鱼忘筌。

到岸舍筏故。

大圣诸见。

诸见既除。

空法亦尽。

况非空法其可)□□□□何如来。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耶(前令舍法遣彼两偏。

则佛于菩提。

如何独得。

而为人说法耶)须菩□□□□□无有定法。

名阿耨多罗三□□□□□□□如来可说(无上正道。

寂然无体。

无相悟。

佛得菩提已。

悟则无佛)□□□□□以故。

如来所说法。

皆不可取。

不□□□□□(众生离相故。

不可取。

离言故不可说。

而妙不有。

非非则不无。

不有不无。

离诸言相故)□□□□所以者何(所以佛当说法。

而无定法可说者何)一切贤圣。

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中本无差别。

三乘贤圣根识不同。

一音演说浅深随□□未悟则量病授药。

故常说法。

已悟则药病皆除。

无法可说□□)须菩提于意云何。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

以用布施(□□□□□□□若人财宝之施。

以明章句。

理实非虚)是人所得福德。

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七宝珍异。

三千皆满。

无性之福施。

广增多)何以故。

是福德。

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来。

说福德多(所以施广而福多。

由非福德性故。

若是福德性。

则不应宝□而福多。

只由无性之福假外缘。

是故如来。

说福德也)若复有人。

于此经中。

受持乃至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其福胜彼(财施之福。

非福德性。

福虽因施。

不趣菩提。

持经之功。

句偈虽少。

能令众生除烦恼障。

是真福德。

故胜于彼)何以故。

须菩提。

一切诸佛。

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般若正智。

圆照无碍。

无上正道。

因是发明。

诸佛始则自修。

终以化物。

利济弘远 何莫由斯)须菩提所谓佛法。

即非佛法(法无自性。

证则弥同。

因教悟空故称佛。

法由教立。

悟不滞空。

直论无法可非。

岂但即非佛法)须菩提。

于意云何。

须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须陀洹果不(修习无漏。

证无漏果。

悟无所得。

名须陀洹。

借小乘之无我。

明般若之忘相)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是人不起得果之念)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

而无所入。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是名须陀洹(习无漏果。

则名入道流。

不取果相。

故无流可入。

岂以忘相。

而无道流可入。

复于有我。

而入声色六尘耶)须菩提。

于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断欲界思惟。

得人我空相。

证果之时。

有斯念不)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是人不起得果之念)何以故。

斯陀含。

名一往来。

而实无往来。

是名斯陀含(尽天人趣。

获往来生一。

斯往来则明所得果。

不取果相。

故实无往来。

若见一往来果。

是生我慢。

则非斯陀含)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断欲界思尽。

更不复来。

证果之时。

有斯念不)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是人不起得果之念)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

而实无来。

是故名阿那含(达无人我。

不复还来。

故名不来人法二空。

无取住相。

故实无来。

即阿那含。

而具斯义)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罗汉能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不(修习智慧。

断除烦恼。

证果之时。

有是念不也)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是人不起得果之念)何以故。

实无有法。

名阿罗汉(以断烦恼。

名阿罗汉。

烦恼性空。

断无所断。

悟无所断。

岂复别有阿罗汉耶)世尊。

若阿罗汉。

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

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果相。

即计有我。

于我不忘诸相。

咸著相受报 众恼皆生。

取相受生。

岂名罗汉)世尊。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

人中最为第一。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善吉乐阿兰行。

得三昧定。

深入观不相违诤。

凡诸人中。

最为超胜。

故云第一。

三界烦恼。

逐境爱累。

是名为欲。

如是悉离。

故亦云第一)我不作是念。

我是离欲阿罗汉(我于尔时。

曾不起念云。

有欲可离。

有果可得)世尊。

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我若起念。

计有得果。

获离欲道。

即成著我。

违无诤行。

则世尊。

不应说我是乐阿兰那也)以须菩提。

实无所行。

而名须菩提。

是乐阿兰那行(于行无行。

是了空相)佛告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然灯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将明菩萨亦悟于空。

故却问。

我昔为菩萨。

于然灯佛所。

受记菩提。

当尔之时。

见有菩提法可得不)世尊。

如来昔在然灯佛所。

于法实无所得(悟法性空。

得无生忍。

勤行般若。

胜果则曰菩提。

深入正观。

诸佛由之授记)须菩提。

于意云何。

菩萨庄严佛土不(菩萨修持净土行业。

见有净土可庄严不)不。

也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

是名庄严(万行不常。

毕竟空寂。

亦有修习。

假名庄严。

国土本空。

无庄严相。

能了无相。

即以是庄严故。

是名庄严也)是故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是以修习者故。

不取庄严之相。

应如是生毕境空寂心。

是心清净故。

不住于色。

及声香等。

若于是法。

而生心者。

即非清净心所证之果。

非毕境果故。

不应如是也)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知色相空。

心无所住故。

于无所住。

生清净心。

虽假生心之名。

而无住心之相。

无住正观。

慧照湛然。

是则以不住法。

住般若中也)须菩提。

譬如有人。

身如须弥山王。

于意云何。

是身为大不(身相空。

假如须弥山。

虽有大名。

皆非实体。

不应起心取相。

以为大身。

破前取色之心。

故起大身之问)须菩提言。

甚大世尊。

何以故。

佛说非身。

是名大身。

(观乎泰山。

木石同坛。

和合众材。

假名为大。

本无自性。

何定大耶。

所以佛说非身。

是名大身。

不应生心。

以取身相。

如色声等不可取)须菩提。

如恒河中。

所有沙数。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

宁为多不(以一恒河沙。

而数。

于河河中之沙。

亦复如彼。

如此之数。

为多不耶)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但诸恒河。

尚多无数。

何况其沙(以沙数河河尚无数况复于沙。

实为甚多)须菩提。

我今实言告汝。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宝满。

尔所恒河沙数。

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无性之福。

施广福多。

沙河大千。

其数无量。

故知。

所得福。

至于甚多)佛告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经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而此福德。

胜前福德(财施虽多。

无益慧解。

章句虽少。

必趣菩提。

以此校量。

故无等级)复次须菩提。

随说是经。

乃至四句偈等。

当知。

此处一切世间。

天人阿修罗。

皆应供养。

如佛塔庙(更标胜义。

以劝修行。

佛灭度后。

有塔庙遗像若复有人。

随说是经兼持句偈。

则天人等辈。

皆当供养。

如彼塔庙)何况有人。

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

当知是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般若正智。

能趣菩提。

若人受持。

必生信解。

即知是人。

能成就无上菩提。

故云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若是经典。

所在之处。

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此云经典所在之处。

则上成就希有之人。

胜法在人。

则为有佛。

少有差降。

犹如尊重弟子)尔时须菩提。

白佛言世尊。

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前来所明。

皆无定法。

法虽无定。

教必有宗。

欲宣是义。

故起斯问)佛告须菩提此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以是名字。

汝当奉持(般若正智。

喻如金刚。

破烦恼障。

了出中道。

渡贪爱流。

超到彼岸故。

以是名字。

无量胜义。

汝当循名责实。

依是奉持)所以者何。

须菩提。

佛说般若波罗蜜。

则非般若波罗蜜(说般若法。

差烦恼病。

烦恼是妄。

由执见生。

妄病既除。

真法应舍。

若执持般若。

不解空义。

惟此般若。

亦成烦恼故。

佛说般若波罗蜜。

则无定法名般若)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所说法不(前云则非般若。

未明所以。

则非。

故却质此疑。

以通前义)须菩提。

白佛言世尊。

如来无所说(于言无滞。

终身言而未尝言。

于法无取。

终身说而未尝说。

如我所说。

则法尚应舍。

昧于斯道。

则言者不知故。

于此二夜□。

我都无所说)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微尘。

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前明理教无取。

此明境界亦空)须菩提。

诸微尘。

如来说非微尘。

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

非世界是名世界(散彼世界。

以为微尘。

于彼尘中。

本无自性。

积彼微尘。

以成世界。

于此世界。

岂有性耶。

本无自性。

故非微尘。

为是假缘。

是名世界)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

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

(法本无言。

因言立教。

身本非相。

因相见身。

因言立教。

既不可执言。

而求理。

因相见身。

故不可取相而见佛)何以故。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假立身相。

以表法王。

诸法本空。

身相非有。

能知诸相。

非相。

色相皆空。

即此妙身。

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

身命布施。

若复有人。

于此经中。

乃至受持。

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其福甚多(多以身命布施。

胜报尚有轮回。

少能受持是经。

累尽自无生灭。

校量其福。

持经甚多)尔时须菩提。

闻说是经。

深解义趣。

涕泪悲泣。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

我从昔来。

所得慧眼。

未曾得闻如是之经(昔得慧眼。

于有见空。

今闻是经。

于空亦遣 是名中道故未曾闻。

善吉解空。

久得深趣。

将欲起教。

以示未来故。

涕泪悲泣。

叹其希有)世尊。

若复有人。

得闻是经。

信心清净则。

生实相。

当知是人。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信不著相。

是清净心。

得清净心。

则能照般若。

真实之相。

得兹实相。

必趣菩提菩提果成。

即名第一希有功德)世尊。

是实相者。

则是非相。

是故如来。

说名实相(以般若智。

趣真实相。

夫实相者。

岂有相哉。

则妙色法身。

真空无碍。

非假有相。

离空无相。

即此之相。

非实相耶也)世尊。

我今得闻如是经典。

信解受持。

不足为难(亲承受记。

久误空法。

今复闻说。

信解非难)若当来世。

后五百岁。

其有众生 得闻是经。

信解受持。

是人则为第一希有(像法之中。

去圣逾远。

但闻遗教。

便解奉持。

则知是人。

了甚深义。

无出其右。

故云第一)何以故。

此人无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

此人得名第一希有者。

为不著如是等相故。

能信解是经。

得为第一)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即是非相(于我无相。

妄计有我。

了我了我相非相。

即不著人众生寿者矣)何以故。

离一切诸相。

则名诸佛(何以故。

此人无我。

则为希有者。

能离诸相。

即是菩提。

故为希有)佛告须菩提。

如是如是(印可其说)若复有人。

得闻是经。

不惊不怖不畏。

当知是人。

甚为希有(于无为法。

而有差别。

如是贤圣。

优劣不同。

也小二乘系执因果。

福德报应。

闻是深义。

必当惊怖。

能不怖畏。

已是希有。

况能信解。

而受持耶也)何以故。

须菩提。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

非第一波罗蜜。

是名第一波罗蜜(诸法莫二。

故云第一。

到彼岸者。

为对此流。

此流已尽。

彼岸何有。

是知诸法。

但亦假名。

累尽名去。

故非第一。

于斯了义。

能入深门。

故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

忍辱波罗蜜。

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忍辱者明无我也。

人辱我忍。

以为胜行。

本无人我。

谁辱忍耶)何以故。

须菩提。

如我昔为歌利王。

割截身体。

我于尔时。

无我相。

无人相。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无我无人。

谁忍谁辱)何以故。

我于往昔。

节节支解时。

若有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

应生嗔恨(前举割截无我。

以明无忍。

今举不生嗔恨。

复明无我。

小乘计执我相。

则多起贪嗔今隳裂支体。

不生嗔恨者。

则复何外相。

预其间乎。

知无我矣)须菩提。

又念过去。

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于尔所世。

无我相无人相。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了无我相。

非止此生。

当于尔时。

已达斯趣)是故须菩提。

菩萨应离一切相。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前已来。

明无相降住之义。

今明离相无性。

乃是菩萨发心。

况于菩提。

且无定法。

发心取相。

不亦难乎)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菩提无定相可取。

况六尘乎。

是假合相。

不应生心住于此)应生无所住心(以有所住。

即著诸相故。

劝于无所住。

而生其心。

斯对辩也。

夫无所住。

岂生心哉。

若于无所住。

而生心。

是未免于有所住也 但于一切法。

无所住。

以此为生心尔。

非谓别生无所住心也。

故下文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此又遣无所住也。

言若心。

于无所住有住。

则为非住无所住也)是故佛说。

菩萨心。

不应住色布施(引前佛说以证今义)须菩提。

菩萨。

为利益一切众生。

应如是布施(菩萨住相布施。

未名悬解众生欲求。

利益不亦难乎。

故菩萨用心。

应如是不住相布施也)如来说。

一切诸相。

即是非相(如来所说。

福德因果报应等。

一切诸相。

皆因众生妄心起念尔。

于法性本空。

是故非相)又说。

一切众生。

即非众生(若住相布施。

则见有施者受者。

今不住相。

则无我相人相。

生性空故。

即非众生)须菩提。

如来是真语者。

实语者。

如语者。

不诳语者。

不异语者(夫无我人相。

及无住布施。

此甚深般若。

中道义门。

恐二乘之人不生信实。

故因五语。

以示真如。

善吉当知。

不诳不异)须菩提。

如来所得法。

此法无实无虚(有虚有实。

约教以示人。

无实无虚。

两忘而自化。

故如来说法。

寄实以遣虚。

虚法既忘。

实法亦尽。

故于是法。

无实无虚)须菩提。

若菩萨。

心住于法。

而行布施。

如人入闇。

则无所见(存受施法。

计报应果。

则不了般若无相之义。

是无明慧故。

如入暗无所见也)若菩萨。

心不住法。

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见种种色(太阳朝升。

有目者见诸色象。

般若圆就无住者。

了诸法空。

为利众生故。

行不舍之檀。

不住诸相。

则未尝生心布施也)须菩提。

当来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经。

受持读诵。

则为如来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

悉见是人。

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印可劝修如上深义)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

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

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后日分。

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

以身布施(分日三时。

以内财施。

如是亿劫。

计福德多)若复有人。

闻此经典。

信心不逆。

其福胜彼(闻前不住之施。

即顺无相之心。

唯此信心。

可名达解。

则达解之福。

胜彼施身)何况书写受持□□诵。

为人解说(信心不逆。

其福已多。

况能书诵。

而为人解说。

弘益之利。

其可量乎)须菩提。

以□□□□是经。

有不可思议。

不可称量无边功德(以要□□□□□□大□□□□□□□与真如等故。

非思议得其浅深。

称量。

得其轻重。

如是功德。

岂有边际耶)如来为发大乘者。

□□□□最上乘者说(上品利根。

了真实相。

是名大乘。

得无生观。

深入秘藏。

加最上之号。

非如来聊简二乘。

而不为说。

但二乘之人。

来能解了尔)若有人。

能受持读诵。

广为人说。

如来悉知是人。

悉见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

不可思议功德(大乘最上之人。

能以般若。

自利利他者。

佛心悉知。

佛眼悉见。

皆知是人成就无相胜义。

是法离一切相。

无断常边故。

其功德。

不可称量思议知也)如是人等。

则为荷担如来。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深达般若。

广为人说。

即是荷负正法。

担运胜义。

令诸众生。

成就功德)何以故。

须菩提。

若乐小法者。

著我见人见。

众生见寿者见。

则于此经。

不能听受读诵。

为他人说(小乘著相。

于此深义。

不能信奉也)须菩提。

在在处处。

若有此经。

一切世间。

天人阿修罗。

所应供养。

当知此处。

则为是塔。

皆应恭敬。

作礼围绕。

以诸华香。

而散其处(此经出人诸佛无上正遍知道。

塔者。

诸佛遗像之所在也。

了义当趣菩提。

闻经即如见佛。

故是经所在之处。

同于塔庙遗像。

故天人修罗。

所应供养。

作礼围绕。

示尊敬之意。

华香散洒。

表清净信之心。

非谓求悟于香华。

解空于罄折也)复次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

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

应堕恶道。

以今世人轻贱故。

先世罪业。

则为消灭。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此敦劝持经之人尔。

夫业若先定。

应堕恶道。

即钝根闻必惊怖。

安能信奉。

而读诵此经耶。

若后五百岁。

闻是章句。

能生信心者。

此人已于千万佛所。

种诸善根。

复若为人轻贱乎。

况此经。

佛为大乘最上乘者说。

皆真实不诳不应苟劝愚人。

崇信而发菩提。

取相之言。

将如来别有深意乎。

为译经之人失其旨)须菩提。

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

于然灯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

悉皆供养承事。

无空过者(明我今月所证菩提。

亦由昔来功德所到也)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

能受持读诵此经。

所德功德。

于我所。

供养诸佛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万亿分。

乃至算数譬喻。

所不能及(末世人讹。

胜心难发故。

于此时能持经者。

功德甚多。

以我昔供养校量。

百分不及其一。

乃至千万亿分功历不知)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后末世。

有受持读诵此经。

所得功德。

我若具说者。

或有人闻。

心则狂乱。

狐疑不信(报施之福人皆取相章句。

功德所趣无为。

菩提胜因是而悟。

悟则获证。

卒难详说。

小乘执滞谓无。

是以狂乱狐疑。

不能实信)须菩提。

当知。

是经义不可思议。

果报亦不可思议(深奥秘岁。

归趣菩提。

以供养百千万佛。

犹不若持经功德故。

无相胜义非思议。

及至于果报。

亦复如之)尔时须菩提。

白佛言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首章此问。

以明发心降住之义。

今恐菩萨。

存我发心。

能作如是降住。

则障解空不住之道。

故于此重破实无菩萨发心来问虽同。

往明则异)佛告须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当生如是心。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众因缘生。

本非有法。

妄心执著。

起众生相。

今悟性空则众缘自灭。

菩提中道。

应发是心也)灭度一切众生已。

而无有一众生。

实灭度者(但灭妄想尔。

若计灭此妄。

未离妄心。

今有妄既灭。

无空亦舍。

反照于性。

不住于常。

及吾无身。

谁受灭度)何以故。

若菩萨。

有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

即非菩萨(离彼四相。

是名无我。

于我无矣。

谁当灭耶也)所以者何。

须菩提。

实无有法。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菩提无定法。

法空也。

实无发心者。

生空也。

法空无所住。

生空无降伏。

正观如此。

是名菩萨。

岂复别有一我。

云度众生我)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

于然灯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若前云无法。

发菩提心。

则不应于然灯佛所。

受菩提记。

欲断此疑。

故却问善吉云。

于汝意以为云何。

如来于昔时。

有方法得菩提不)不也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

佛于然灯佛所。

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推解于佛以明胜义。

以无所得故。

故受菩提记。

岂有发心者。

而得菩提耶。

欲明不发得法心。

乃真发心尔)佛言。

如是如是。

须菩提。

实无有法如来。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许善吉之言。

是成前问之。

无得)须菩提。

若有法如来。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灯佛。

则不与我授记。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于菩提中。

为有法可得。

发如是心。

则不证斯果。

定光不应授记)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灯佛。

与我授记。

作是言。

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以般若智。

了诸法如。

悟生法空。

离断常见。

岂别有法得菩提耶。

以是无得之故。

故然灯佛。

知我修行。

与我授记尔也)何以故。

如来者。

即诸法如义(如者法性也。

是性清净。

无有定相。

遂通于感物得皆如。

既如阴如阳。

亦不噭不昧。

悟斯如义。

来成佛果。

了此空相。

寂然无体。

岂于有法而得是耶)若有人言。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此言。

即非如义。

)须菩提。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约诸法如义。

则如来必不于有得法中。

得菩提也)须菩提。

如来所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是中无实无虚(此又双遗也。

前云以有法得者。

虚妄也。

以无法证者。

真实也。

此乃寄无以遣有。

假实以明虚。

虚有之妄。

既除。

实无之法亦无。

但约边以趣中道尔。

于是中。

岂有虚实耶)是故如来。

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切法中。

皆有中义。

能超中道。

即会于如故。

诸法得中皆佛法)须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因缘生法本无自性。

无性非有故。

即非一切法也。

为因缘故。

有假名生。

假名非无。

是故名一切法也)须菩提。

譬如人身长大(一切法假因缘生。

如人身长大。

亦资百骸九窍。

以赅而存尔)须菩提言。

世尊。

如来说人身长大。

则为非大身。

是名大身(人身长大。

假合众缘。

分分不同。

则为非大。

而身相具足。

是名大身。

则知不离假合之身。

而有大身。

不离因缘生法。

而有佛法。

烦恼之外。

岂复别有涅槃耶)须菩提。

菩萨亦如是(劝菩萨。

亦当作如是解行于中道)若作是言。

我当灭度无量众生。

则不名菩萨(以计有众生故。

则著于相。

不取中道故。

不得名道心众生)何以故。

须菩提。

实无有法。

名为菩萨(于五聚荫中。

实无有一法。

名为菩萨)是故佛说。

一切法无我无人。

无众生无寿者。

(以结前无有法。

名菩萨故。

不著此四相。

无是等相。

则不应别有菩萨度众生)须菩提。

若菩萨。

作是言。

我当庄严佛土。

是不名菩萨(于内无相。

不应言我度众生。

于外无相 不应庄严于佛土)何以故。

如来说。

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

是名庄严(无相庄严佛土。

即非有相庄严之法。

能了无相。

是名庄严。

故菩萨。

不应计我能庄严佛土也)须菩提。

若菩萨。

通达无我法者。

如来说。

言真是菩萨(于人无我。

于法无我。

忘于四相。

不取六尘。

能如此者。

则不应计有众生。

可灭度。

有净度。

可庄严。

通达若斯。

是真道心众生矣也)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肉眼(色相同众生。

即肉为眼。

故云肉眼也)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天眼(于眼净根。

普照一切。

故云天眼)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慧眼(依定发慧。

了一切相。

故云慧眼)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法眼(了一切法。

于法无滞。

故云法眼)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佛眼(然彼众相。

成我妙身。

圆对无碍。

故云佛眼。

是五眼者。

约事为名。

以所观之境因能观之用。

如彼摸象生异号。

于我佛身。

故为同体。

若别为阶级次第。

或云修证不同。

此则以色见如来。

非谓通于无相也)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

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

如来说是沙(如来说法。

常以河沙为喻)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有如是等。

恒河。

是诸恒河所有沙数。

佛世界如是。

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一河之沙数等诸河。

诸河之沙。

有如世界。

如此世界。

实为甚多)佛告须菩提。

尔所国土中。

所有众生。

若干种心。

如来悉知(世界已多。

是中众生。

心心攀缘。

数不能举。

如是心等。

如来悉知)何以故。

如来说。

诸心皆为非心。

是名为心(何以故。

如来悉知。

谓此诸心。

皆由妄起。

与物相力。

逐境交驰。

如是等是生。

知见妄法。

非有。

异境皆空。

唯净信心。

如所教住。

证达本末。

是名为心)所以者何。

须菩提。

过去心不可得。

见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以三世法。

求生知心。

是心无常。

求不可得。

前云非心名心。

借常心以破妄。

此云求不可得。

又遣破妄之常。

然不将不迎。

应而无主。

万境咸入。

我用不疲。

千相取容。

其求皆给。

不唯般若之蕴乎)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

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缘。

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

此人以是因缘。

得福甚多(施宝求福。

以果酬因。

故知。

福德甚多)须菩提。

若福德有实。

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以福德无故。

如来说得福德多(宝施求福。

非福德性。

未绝因地故。

说果多。

七宝既尽。

假名所获。

亦非有实。

非有实故。

故不取相。

是以如来。

应缘而说。

云得福多。

若行深般若。

归趣中道。

罪既不至。

福亦不来。

心如教住。

法尚应舍。

有何福德。

于其间哉)须菩提。

于意云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色为有分。

身假缘成。

凡是色身。

皆非妙相故。

不应以此见如来也)何以故。

如来说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具足色身。

分分假合故。

即非具足色身。

离假合身。

别无真身。

故是名具足色身。

当试论之。

夫无色之色。

见一切色。

非身之身。

见一切身。

若以色色空。

纵妙身而有我。

以空空色。

虽色身而见佛。

岂复舍此。

而别有色身妙身耶)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何以故。

如来说诸相具足。

即非具足。

是名诸相具足(以一色身。

不应见佛。

今就诸相得见不耶。

则一一相中。

同一色相故 不应以此得见如来也)须菩提。

汝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为众生说。

如彼筏喻故。

如来无说之念。

汝不应作是思惟)何以故。

若人言。

如来有所说法。

即为谤佛。

不能解我所说故(法无定法。

说岂说耶。

若人以我有法可说。

是人不解般若空义。

与我说法之谤尔)须菩提。

说法者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言者在意。

得意而忘言。

法者辩空。

悟空而无法。

空本无法。

故云无法可说。

了是义者。

得法甚深。

故云是名说法)须菩提。

白佛言世尊。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无所得耶(前云无法可说。

善吉启问。

欲明无法所由故云若无法可说者。

则佛于菩提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菩提中。

无有少法。

若有少法。

不名菩提。

为无法可得。

而能感而遂通 故名菩提也)复次须菩提。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菩提道。

本无异门。

泯彼色空。

离于常断。

一相无二。

是无为法。

适使万殊。

咸其自己。

涅槃烦恼。

究竟无余。

只于是中。

名菩提义)以无我无人。

无众生无寿者。

修一切善法。

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彼四相。

明己悟空。

习此中道。

云修善法。

不滞无有。

名得菩提)须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来说非善法。

是名善法(称中道者。

因边获称。

若存中法。

不异于边故。

圣人说空。

以破于有云。

善法有法既尽亦无空法。

故非善法。

能遣斯遣。

深入菩提。

是名善法)须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

所有诸须弥山王。

如是等七宝聚。

有人持用布施。

若有人。

以此般若波罗蜜经。

乃至四句偈等受持。

为他人说。

于前福德。

百分不及一。

百千万亿分。

乃至算数譬喻。

所不能及(如此校量。

前来已说。

于所明义。

一一不同。

前云是法平等。

不应经优而宝劣。

故自宣此义。

将遣是疑。

只为般若平等故。

胜如山之宝尔)须菩提。

于意云何。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度众生。

须菩提。

莫作是念(如来无是念故。

汝莫作是思惟)何以故。

实无有众生。

如来度者(众生正性。

本来清净。

六根起想。

烦恼病生。

观生本空。

有何可度)若有众生。

如来度者。

如来则有我人。

众生寿者(般若中观。

离诸名相。

若见众生可度者。

则于法如中。

不了空义)须菩提。

如来说有我者。

则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

以为有我(前云我于然灯佛所。

则是说有我也。

然但晓凡顺俗。

非系有我不同。

凡夫执著我相)须菩提。

凡夫者。

如来说即非凡夫(未达中道。

是名凡夫。

了般若空。

则证等觉故。

即非凡夫)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

观如来不(乘如证觉。

既非有我故。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凡夫之人。

以相求佛)佛言须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

观如来者。

转轮圣王。

则是如来(汝若以相。

见如来者。

转轮圣王。

亦具是相。

则应是如来。

轮王既非如来。

故如来不应以三十二相见)须菩提。

白佛言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善吉深达法性故。

不作凡夫解)尔时世尊。

而说偈言(以偈如颂非四句义)。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无色见色。

不可以色见。

非声应声。

不可以声求。

将令深趣涅槃。

必依声色之外故。

以色声求佛。

是人甚好住乌。

得见如来也)须菩提。

汝若作是念。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莫作是念。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破有相。

不见如来。

恐众生即作无相求佛。

故此破云。

汝勿谓无相可得菩提。

菩提非有无故。

以有无求。

皆不得也。

论曰大圣说空法。

为破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

诸佛所不化。

今者舍有而滞无亦由避溺而投火也)须菩提。

汝若作是念。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说诸法断灭。

莫作是念(汝若作无相。

而发道心者。

是断一切行。

灭一切法。

不得中道也。

是故莫作是念也)何以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于法不说断灭相(菩提中道。

不有不无。

若作有念者。

则堕于诸法常。

诸法实非常。

若作无念者。

则堕诸法断。

诸法实非断故。

于菩提中。

不得生有无见。

亦不得作常断说)须菩提。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

七宝。

布施。

若复有人。

知一切法无我。

得成于忍。

此菩萨。

胜前菩萨所得功德(离居两边。

契于中道。

悟无生。

胜福甚多。

财校量非及也。

□无一我亦无。

无我遣之有遣。

深入菩提。

故知。

一切法无我)须菩提以诸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