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义记

金刚般若义记 #

  

  金刚般若义记一卷上

  然真宗虚寂。

妙绝言像言。

像既绝。

岂容名数于其间者。

但众生居见闻之境。

处视听之域。

自非垂影像之迹。

布声言之教。

无以引之以归宗。

延之以入轶。

是以大圣如来。

将欲曜真仪于净土。

垂应形于娑婆。

故能降神兜率。

诞应王宫。

降魔成道。

处世垂化。

形言之迹。

自兹而兴。

但群生根有利钝不同。

心有广狭之异致。

使一味圣典无量躯分。

教虽躯分。

大判唯二。

一曰大乘满字法门。

二曰小乘半字法门。

大乘满字法者。

如来始从得道。

终至泥曰。

大行之徒。

诸菩萨等。

说华严。

十地。

大云。

法鼓。

摩诃般若。

大集。

涅槃。

如是无量诸修多罗海。

是等诸经。

皆辨生法二空。

无作四谛。

说应大机。

进成大行。

运物中极故曰大乘满字。

言周义足。

称曰满字。

小乘半字教者。

如来始欲鹿苑终至娑婆罗。

为声闻缘觉。

小行之徒。

说戒律毗昙。

阿含杂藏。

如是无量小乘契经。

是等诸经。

但明生空。

及有作四谛说应小机。

进成小行。

运物未极。

称曰小乘。

言局义隐。

名为半字。

故经云。

如是苦等。

我于彼经。

竟不说之。

今此经乃是大乘满字所摄。

就大乘满字教中。

如来一代。

凡说八部般若。

利益当时。

何者为八。

初部十万偈。

第二部二万五千偈。

此之二部。

犹在西国。

此土所无。

第三部一万八千偈。

此中名为大品般若。

第四部八千偈。

此中名为小品般若。

第五部四千偈。

第六部二千五百偈。

此之二部。

由在胡本。

未曾幡译。

第七部六百偈。

此中名为文殊般若。

第八部三百偈。

而此名金刚般若。

然数虽有八。

得名唯二。

前之七部。

同名摩诃般若。

第八一部名金刚般若。

然名既唯二。

所以有八部者。

此乃时会不同。

广略有以。

故有八部之数。

前七摩诃。

对小彰大。

以法为名。

非无金刚之义。

第八金刚。

此乃寄喻明法。

显其治或之功。

非无摩诃之义。

且倚互彰名。

又人王。

光赞。

大空。

道行等。

流支三藏云。

此皆十万偈般若中一品。

非是别部。

八部大宗。

莫不皆名穷众典之要义。

尽万法之刚。

显明常佛果。

至极圆报。

佛性正因。

十地了因。

二种智慧。

显性之解。

解满性显。

则证于常果。

于菩萨所行。

其德具足。

若谈其体。

则古今清净。

离有离无。

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

若辩其用。

则无相未常不相。

大用无方。

旷周法界。

此是八部大宗。

今言金刚者。

此借喻之名。

然世间金刚。

有其多义。

金略明三种。

一宝中最精。

希有难得。

若人得者。

则除贫得福。

二体性坚实。

能坏万物。

不为万物所俎。

三随宝住处。

能辟毒气。

喻般若亦尔。

明般若妙慧。

万行中主。

若人得者。

则离生死贫穷。

证涅槃福乐之果。

二明般若智慧。

以此法性为体。

能弥或尽原。

不为烦或所俎。

三明般若住处不为邪魔所绕有此相似。

借之为况。

故云金刚。

般若者。

是中国语音。

此方云智慧。

能照尽空原。

穷监万有。

故云智慧。

仍彼语音。

称曰般若。

波罗蜜者。

亦是西音。

此方名度。

亦言到彼岸。

明大涅槃。

清升累表。

名为彼岸。

若人修学般若。

则能超度生死。

到大涅槃。

存彼语音。

名波罗蜜。

经者。

中国名修多罗。

此方名为本。

明圣人言语。

能与众生。

生善灭恶。

修道之本又理教相望。

互为本义。

明理不自显。

由教故彰。

若不得言。

无以得证。

故论云。

果虽不住道。

而道能为因。

此明教为理本。

然教不自发。

由理故生。

故论云。

若不证者。

则不能说。

此明理为教本。

具此二义。

故名为本。

今言经者。

乃是此方五经之名。

须其字当修多罗。

非正相幡。

所以得用经字。

相须者。

凡有三义。

一说人相似。

二常义是同。

三所随人情所贵。

具此义故。

以经代之。

经者常也。

虽复先贤后圣。

代谢不同。

而君子风礼始终常定。

故名为常。

明佛法亦尔。

然三世诸佛。

虽复随灭去留。

而教轨常定。

故名为经。

论者佛去世后。

像连之中。

北天笠有大乘开士。

名和修槃陀。

亦名婆薮豆。

此方云天方菩萨。

亦名天亲菩萨。

付法藏中。

是第二十人。

实是高行大士。

妙辩超群。

遍见如来大小教意。

常以此经文约义隐。

理教玄密。

恐末代众生。

寻此略文。

取悟莫由。

故能仰依圣典。

圆制兹论。

广释实相。

敷宣玄要。

欲今显刚中举大道再兴。

然无尽法灯。

庚晖长夜。

问答解释。

目之名论。

故名此经。

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然圣人出世。

正为利益众生。

但利道多途。

化门非一。

化意业冥加。

与念增道。

然能化有三为化众生。

亦有三种。

一邪归依。

二未知法。

三禅默众生。

邪归依者。

此人有心求出。

但所凭非正。

故曰邪归依。

如来为此众生。

故以身业神通。

显佛法胜事。

转彼邪心。

回令入正。

此是身业。

益利邪归众生。

未知者。

此人敬信佛法。

但于法未解。

故以口业辨才。

广说三乘教门。

修道方轨。

令使得知。

此是口业。

教化未知法众生。

禅默者。

此人唯乐独静。

厌于愦闹。

宜以意业冥加。

使增道位。

此是业。

利益禅默众生。

此泛举三人。

彰三业不同。

若就一人始终。

亦须三业。

何者此人。

虽有心求道。

而不归得方。

故先示身业神通。

令生正信。

虽得正信。

犹未知法。

次以口业就法。

令使得解。

虽复生信得解。

犹未得证。

故以意业与念。

令使得证。

今此经乃是三业中。

口业利益。

为未知法众生。

转法轮令使得知 如是已下。

终尽奉行。

是经之大体。

若依此方旧解。

不问广略。

皆为三分。

谓序正流通。

依外国法师。

就此经中。

分开为十二分。

第一序分。

第二护念付嘱分。

第三住分。

第四如实修行分。

第五如来非有为相分。

第六信者分。

第七校量分。

第八显性分。

第九利益分。

第十断疑分。

第十一不住道分。

第十二流通分。

若以三分相收。

初明加其序。

复帖流通。

中间十分。

还是正说。

然十二分。

释名生起。

具作疑情。

至时当解。

今略以义次。

令文势相连。

所以十二分中。

先明序者。

但如来旷劫。

积德证法在己。

欲以己之所得。

说示众生。

而众生未知如来。

得是不思议法。

是故先假时托处。

发起群机。

藉此由致 下正说得起。

是故第一。

别明其序。

序义已彰。

宜应即说 但法须人请。

若不请而说。

则闻法之徒。

不生难遭之相。

是故须菩提将请先叹。

叹如来善能护念付嘱。

二种菩萨即以叹为名。

是故第二。

次明护念付嘱分。

赞叹于前。

即便请问住地方轨 如来依请而答。

广明住地法用。

是故第三。

次明住分。

然住德虽满。

胜进宜行。

若不更修万行。

则佛果路遥。

无以速证。

是故第四。

次明如实修行分。

然胜行既成。

则因道圆备。

但因不妄施。

理招胜报。

无相因成。

无为果就。

是故第五。

次明如来非有为相分。

然因深果妙。

圣不虚辨。

第六信者分。

既当机而说。

必有信受深经。

其福弥多。

自非假近相比。

无以显持经福大。

是故第七。

次明校量胜分。

然持经获福。

则能资发妙解。

显本真无证为已用。

是故第八。

次明显性分。

然性理既显。

则慧观转明。

能令行人。

近除罪障。

当获妙果。

未成佛已来。

人天胜报。

莫不备受。

故第九明利益分。

然人天近报可何尔。

而招菩提大果。

宁可即得。

自非备断众疑。

无以可证。

是故第十。

次明断疑分。

然疑网既消。

则能甄除生死。

故与世同居。

复能具大慈悲。

闹悼三有。

不住涅槃。

故次明第十一明不住道分。

然上来所说。

皆是利益当时。

而如来大悲复欲以此胜法。

泽沾遐代。

是故第十二分。

次明流通分。

初明序分。

言序者。

说前由致。

发起所说。

目之为序。

序有二种。

一是证信。

二是发起。

证信序者。

就所为作名。

发起序者。

当体为目。

就二序中。

解有三幡。

一明立二序意。

二释二序名有与夺。

三判二序经文通局。

初明序意。

凡言序者。

与经作序。

经既无二。

何意序便有二。

解云。

经若唯一。

序亦无殊。

但今一经为二经。

故须立二序。

何者一经为二。

然法出佛口。

是佛所说经。

转付阿难。

是阿难所传经。

但阿难所传书之竹帛。

利益未来。

如来所说。

利益现在。

正以人有上下传不同。

益有现未二时之异。

以斯义故。

一经为二。

对此二经。

须立二序。

对现在如来说。

须立发起序。

对未来阿难传。

须立证信序。

第二次辨二序名有与夺。

然二序大意。

都为生信。

若无信器。

法则不传。

是故如来。

将欲说法。

先现瑞相。

发起净信。

以此发起。

令物生信。

即是证信序。

然阿难所引。

发起所传。

亦是发起序。

若尔二序皆通。

何意阿难经初。

名证信序。

如来经初。

立发起序。

释云 佛是大圣。

理合可信。

故就序为名。

名发起序。

阿难是不足之人。

恐未来不信。

故就证信事为名。

故名证信序。

第三次解二序。

经文前却。

如是我闻两句。

望现在如来经。

一向无发起。

望未来阿难经。

一向是证信。

一时已下。

望如来现在。

皆发起义。

何以得知。

然时处及八。

是起说中要。

故知有发起。

尔时世尊已下。

阿难引来。

亦成证信义。

但经初六句。

是佛教阿难。

置在一切经首。

故判为证信序。

尔时世尊已下。

明发起事别。

不同余经。

故判为发起序也。

就证信序中。

有六句。

一如是。

二我闻。

三一时。

四婆伽婆 五住处。

六同闻。

然六句大意。

皆为生信。

亦得义兼表异外道阿陀为吉等证生信。

所以先标如是者。

若不先标法体在初。

则信无所归。

是故先明如是。

我闻者。

出能闻人。

既举法在初。

闻必有人。

故次明我闻。

一时者。

明闻经时节。

既有能闻之人。

闻必有时。

故次明一时。

婆伽婆者。

辨能说人。

难云闻有时。

未知从谁而闻。

故次明佛婆伽婆。

虽辨说人。

然说必有处。

故次云在。

舍婆提城。

虽知处所。

犹未知与谁共闻。

故次云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文义相乘。

皆为成信也。

如是者。

是信顺之辞。

然佛法大海。

以信故入。

以智故度。

信者当言。

是事如是。

不信者当言。

是事不如是。

有信之人。

入佛法中。

多所利益。

是故佛法初首。

先唱如是。

未期信相。

释论广说。

此但释大意。

犹未消文。

今信如是者。

解有二种。

一就佛。

二就理。

就佛解者。

明三世诸佛。

所说不异。

故名为如。

以同说故。

得名为是。

正以诸佛同说。

是故可信。

就理者。

明诸法实相。

古今不异。

故名为如。

如说故。

得名为是。

既是如理之言。

不增不减。

决定可信。

故言如是。

□□我闻者。

次解能闻人。

应问是中言我者谁。

又佛法无我。

何故称我。

又复正应耳闻。

何故言我闻。

释云。

是中言我者。

若就别传。

则是须菩提。

若据通而言。

是阿难云我闻。

然如来所说。

有三乘法藏。

传持法人。

亦有三种。

一名阿难陀。

此方名欢喜。

持小乘法藏。

二名阿难陀拔陀。

此方名欢喜贤。

持中乘法藏。

三名阿难陀婆伽罗。

此方名欢喜海。

持大乘法藏。

三名虽殊。

正是一人。

如舍利□□□大女。

汝于三乘当何悉求。

天日若以小乘化我。

即为声闻等。

此亦如是。

以法不同。

故作三名。

此义出阇王忏悔经。

此三人中。

前二人有亲闻者。

有传闻故。

千结集中。

阿难升坐说偈云。

佛初说法时。

尔时我不见。

如是展转闻。

佛游彼罗奈。

为五比丘。

说四谛之法轮。

不得皆云亲闻。

第三阿难。

得言常闻。

故涅槃云。

阿难多闻士。

自然能解了。

是常及无常。

或云得觉性三昧。

一切常闻。

故知。

是阿难称我也。

然一切诸经。

皆总□□□□有别传者。

此经别传。

是须菩提。

何以得知。

下经中须菩提闻名请受。

故知是也。

又复依文殊结集中。

明如来在此世间。

外不至彼世界。

诸佛集说法。

即名诸佛集会经。

亦名诸佛詻经。

文殊后时。

结集大乘。

召诸菩萨。

及大罗汉。

无量无边。

各各称某甲经。

我从佛闻。

须菩提云。

金刚般若。

我从佛闻。

以此文证。

故知是也。

然佛法无我。

何故称我。

释云。

理虽无我。

而不坏假名。

若不言我。

则亦无闻。

化道则绝。

是故□□□我而得说我。

如人以金易铜。

卖买法尔。

人无笑者世俗谛中假名说我。

智者不怪也。

闻者耳根不坏。

声在可闻境。

意欲作闻相。

因缘和合。

应言耳闻。

云何言我闻。

释云。

虽无神主。

而不无假名绾御。

以别归总。

故称我闻也。

一时者。

辨说经时节。

如人王经中。

明如来昔二十九年。

说摩诃般若。

天王闻般若。

光赞般若。

金刚般若。

以此文证。

是知时节。

而解者不以为定。

未能□□□□以说此一部经竟。

故总云一时也。

婆伽婆者。

是能说人。

正以从佛边闻。

是故可信。

然婆伽婆。

是中国语音。

诸佛无量名中。

谓此名最胜。

统合多义。

或言解空义。

复能分别诸法总相。

或言有人名声。

或言能破烦恼。

或言是大丈夫义。

既众多不可定释。

故存胡本。

名婆伽婆也。

在舍婆提城者。

辨其住处。

然法身无像。

不假方土所居。

或言如来常在。

圣行中住。

而言在舍婆城者何也。

释云。

佛有二种。

一父母生身。

□□□□身佛。

今就父母生身。

随化所居。

故言在也。

舍婆提者。

是中国语音。

昔兄弟二人。

弟名舍婆。

此云幼少。

兄名婆提。

此云不可害 于此处学仙道。

后人于中立城。

即因人以为名。

弟略去婆。

兄略去阿。

故云舍婆提城也。

释论中。

广解住城因缘。

如来所以多住二城。

为报生身恩。

多住舍婆提。

为报法身恩。

多住王舍城。

又此二城。

多有聪明利智。

诸大论师。

如来如师子王。

又有邪见重病。

如来如药□□又此二城。

恒常丰乐。

又为护释种弟子□□□□量因缘。

是故在舍婆提城也。

祇树给孤独园者。

共其别处。

但彼城是宽广。

有二精舍。

一摩伽罗母堂。

二祇陀精舍。

故须曲指住处。

只者。

是波斯[打-丁+匿]王太子。

名祇陀。

给孤独者。

是须达长者。

此人好济孤贫。

因人即号给孤独氏。

但祇陀先有此园。

须达后时。

布金买得。

因相尔欢□□□精舍。

祇陀因树为名。

须达从园受称。

并存□□□□祇树给孤独园也。

与大比丘者出□□□□□□具例诸众中。

但举比丘。

复不□□□□□□□□□□比丘者。

是外国语音。

此方无名□□□□□□□□□是出家名字。

或言怖魔是人□□□□□□□□□唱言某长者子。

今日出家。

虚空□□□□□□□□魔王闻之。

即大惊怖。

故云怖□□□□□□□□月天女问舍利弗四种食法舍□□□□□□□□□历星月因得食名为仰口□□□□□□□□□□而得利者名为下口。

怜国聘使。

通□□□□□□□□名为方口。

和合汤药行医□□□□□□□□□□食名净乞士。

大者皆是无学□□□□□□□□□□大人恭敬。

或言徒众大。

故名大比丘也。

□□□□□□伽。

此云和合众。

四人已上。

终至百千。

同一□□□□□□□名和合众。

千二百五十人者。

举其大数□□□□□□□人有千眷属。

沙然道有二百五十弟子□□□□□□□度故云千二百五十人俱也。

然是等诸□□□□□□以常随佛者。

释云。

为报佛恩。

常随□□□□□严徒众。

益佛德转尊。

又为听法□□□□□□云无求。

何故听法。

佛尚听法堂□□□□□□□□释论说。

上来六句。

明证信□□□□□□□□□□□已下明发起序。

但发起不□□□□□□□□□□地广集有缘。

或自时□□□□□□□□□□□□使物致疑。

或入三昧□□□□□□□□□□□□□□食由缘升坐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