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源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源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源述一卷

  对人受称也。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法也。

般若名同深浅体异。

行谓□□□□入粗照无相中知无生妙入无性□□□加意悟入。

故云行也。

照见五蕴等皆空者。

辩宗也。

照者宗也。

空者义也。

五蕴等境□。

境相自空。

非由造作。

若无□入。

谁照其□。

所以悟入。

为真宗。

照空为实义。

五蕴□□非有。

诸法由来性空。

故言等也。

度一切苦厄者。

显用也。

所以有苦。

缘为识心。

识心既空。

苦厄谁受。

斯则择法之妙用焉。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等。

亦复如是者。

约境诠观也。

文别有四。

一观俗谛虚妄有。

二观真谛真实有。

三观第一义谛非真妄有。

四观非安立谛非非真妄有。

色不异空者。

观虚妄有也。

言无有俗谛。

所取能取。

一切法自性。

质碍为色。

即有无冷暖性。

相反之类是也。

按有无有性。

俱是自心。

泠暖相形。

还缘共结。

离唯心而无。

五荫亡自性而空。

诸法色空。

非碍有无。

不拘真俗。

性同故云不异也。

空不异色者。

观真实有也。

言无无俗谛有。

所取能取。

一切法自性。

质碍为空。

按缘有虚妄。

故言真实。

虚妄若尽。

真实宁存。

若舍俗谛妄有无。

而滞真谛实无有者。

此空则不异于色之拘碍也。

色即是空者。

观非真妄有有也。

言无有真谛无所取能取。

一切法。

自性。

质碍为色。

按俗谛有有有无。

真谛无无无有。

若见真殊俗。

执有异无。

此碍之色即空。

即空而无有性就彼心生。

假言绝待。

对兹缘起。

触类相形。

空是色空。

色为空色。

色为空色。

故色非色。

空为色空。

故空非空。

故言色即是空也。

空即是色者。

观非非真妄有也。

言无无第一义谛非有无。

所取能取。

一切法自性。

质碍为空。

按第一义谛。

从真俗谛生。

离彼俗有真无。

是称第一。

若存第一。

空性还为空性所拘。

故知。

空若实空。

唯是一空。

不可言空色。

若实色唯是一色。

不可言色。

色非实色。

所以言空。

空非实空。

所以言色。

是则毕竟空中。

建立诸法。

但是增语。

实无自性。

若复滞于心量此空。

即为色也。

受想行识等亦复如是者。

类显诸法。

同兹四观。

一一如理寻求。

自然悟入空。

无非不离。

故慈氏颂云。

  一切空无物  实有不可得

  依言词而说  是法相四种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者。

证空明相也。

文别有二。

一标法空。

二明证相。

是诸法空相者。

标法空也。

言诸法无性。

不为缘生。

若从有证空。

斯则诽谤。

不可言法空也。

不生不灭等者。

明证相也。

言诸法从本不生。

今亦无灭若有生灭为垢。

若无生灭为净。

未曾有生灭。

故云无垢净。

若有垢净为增。

若无垢净为减。

本非垢净。

今不空无生灭自由妄识增减。

讵缘实智。

举此以言明悟入般若之证相也。

故知。

正慧无相。

则无生灭。

真智无生。

则无垢净。

净觉无性。

则无增减。

此则无始有之初因。

无初无之起分也。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识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德者。

被机通释也。

文别有两。

一通明五乘。

二别显三圣。

通明五乘。

文自有四。

一无五荫。

二无六尘。

三无六根。

四无六识。

别显三圣。

文自有三。

一明中乘。

二彰小道。

三诠大法。

中乘两重。

一无中乘境。

即无无明。

乃至无老死也。

二无中乘观。

即无无明尽。

乃至亦无老死尽也。

小道两重。

一无小乘境。

即无苦集也。

二无小乘观。

即无灭道也。

大法两重。

一无大乘观。

即无智也。

二无大乘境。

即无德也。

故楞伽经云。

  人天声闻乘  缘觉如来乘

  乃至有心转  诸乘非究竟

  若彼心灭尽  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  我说为一乘

  按始于色受。

终于智德。

并是五乘心量。

无非一实理门。

所以证空之中。

无此所相也。

至如释名出体。

别有论门。

为蛇画足。

此无所取。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者。

举行明因也。

言毕竟空中无诸法者。

以无所得故。

若有所得。

则诸法不空。

诸法既空。

则于何有得。

由无所得故。

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也。

据宣理合有此文。

盖翻译漏耳。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言正慧择法。

高谢有无生灭。

本自不然。

增减于何缘起。

故云心无挂碍也。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言积行有依。

心通无住。

展转超越。

穷乎实际。

达识种而无自性。

鉴相见而是唯心。

恐怖不由外尘。

颠倒还缘内想。

想尘寂灭。

假号涅槃。

恐怖生起。

强称颠倒。

若悟生起。

从寂灭灭。

寂灭从生起起者。

则梦想与涅槃双离。

颠倒与究竟并亡。

斯则最清净觉也。

由此三因故。

空中不得有诸乘法也。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引证示果也。

文别有二。

一引证。

即三际诸佛也。

二示果。

即三菩提也。

三际诸佛者。

言净觉也。

种智真佛。

体绝去来。

今众生妄识。

自见生住灭。

同彼世识。

假言三际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此云无上正遍知觉也。

无上在五乘之上也。

正谓如理智。

入三无性之妙理也。

遍谓如量智。

缘三有性之粗相也。

知谓无分别智。

断二无知也。

觉谓无分别后智。

过眠梦表也。

此为真佛。

故摄论云。

如睡梦觉。

如莲花开。

染污不不染污。

二痴睡尽。

故名为佛。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者。

总结述成也。

文别有二。

一总结。

二述成。

是大神咒等者。

总结也。

据大般若经。

别有四咒。

皆是梵言。

今兹内护。

则非言故。

按大神咒。

言达唯识也。

大明咒。

言达唯意也。

无上咒。

言达唯心也。

无等等咒。

言达唯智也。

若不达唯识。

则外境难遍难知。

若照唯识。

则外境易知易遍。

故名为大。

然则有无莫测。

强谓之神咒。

则总持理。

无不统故。

言是大神咒也。

若不达唯意。

则相见无分。

思量方晓。

若知唯意。

则等智恒起。

缘观常明。

故云是大明咒也。

若不达唯心。

则识种生灭。

还熏习藏。

若证唯心。

则识种无性。

镜智现前。

物莫之染。

故言是无上咒也。

若不达唯智。

则因种虽净。

毕竟还生。

若入唯智。

则因性本自不生。

智识由来无起。

一圆净觉。

永照无余。

坚若金刚。

体唯常住故。

言是无等等咒也。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者。

此述成也。

按正慧择法。

迥跨心源。

离有无自体。

即悟入现观。

相见从本非有。

因性法尔是无。

缘照两亡。

识智俱绝。

岂邪妄之能扰。

何苦厄之所侵乎。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娑婆呵

  此外护也。

文自两重。

一控引。

二说咒。

其文易了。

无劳重释。

按咒者持也。

持有四种。

一法。

二义。

三辞。

四理。

内护理总持也。

外护辞总持也。

但此辞。

同体大觉。

乃能穷尽。

十位菩萨。

皆所未通。

得本行本。

不可翻译。

虽然大意有三。

一诠甚深般若。

二名大力天神。

三片浮游鬼魅。

诸佛慈善。

密意在中。

所以诵持。

必招灵祐。

此为外护也。

颂言。

  诸佛所师常住法  无有色空真俗性

  我今得闻敬奉持  普愿有情皆信解

  此经。

元于大般若中疏出。

如法华经普门品别行之类是也。

三藏法师玄奘。

每受持而有灵应。

是故别译以流通。

若人清心澡浴。

著鲜洁衣。

端身正坐。

一诵五百遍者。

除九十五种邪道。

善愿从心。

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源述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