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鬘经挟注

挟注胜鬘经 #

  

  挟注胜鬘经 #

  法有无量无边功德□□□□□(得无□□□□□益功德同无相□□□□自此以来明有大利益。今举智辩无相结摄受无边)。

  佛告胜鬘汝今更说一切诸佛所说摄受正法(得理□□□□□□□□□说名一乘将明空解。

即是出相故命更说之)胜鬘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摄受渊旷求或无崖命演斯利得不说乎)即白佛言世尊摄受正法者是摩诃衍(摄受空解。

即大乘出相)何以故(三乘空解何以即之一大)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三乘空解皆从理出。

理出无出悟即同入同入无入故无不入。

一三之义得不然也)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诃衍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泉源渊旷满随通流。

流从处异。

不异水也。

犹空心渊博得随修名。

名从修异。

虚解常同。

同从出异出无不同)世尊。

又如一切种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长。

如是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依于大乘而得增长(其生无异长亦同之)。

是故世尊。

住于大乘摄受大乘即住于二乘摄受二乘一切世间出世间善法(以理统名则名无异也)。

如世尊说六处。

何等为六。

谓正法住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比尼出家受具足为大乘故说此六处(夫一极之道非小心所寻故。

以权三之名密诠一致。

是以向说三乘出于一极。

今明指大作小则期通于大。

大通非小乃所谓大也)何以故(大小不同。

何以说小为大)正法住者为大乘故说大乘住者即正法住正法灭者为大乘故说大乘灭者即正法灭(空理湛然古今不变。

显之为住。

隐则为灭。

岂离大乘别有住灭)波罗提木叉比尼此二法者义一名异(遮犯为木叉。

治犯为比尼。

此二俱是大乘之义。

而施小乘之称故曰名异。

名异理一。

是以即之大乘)比尼者即大乘学(遮治离相即大乘学也)何以故(遮治本出于小。

何以即之大也)以依佛出家而受具足(依大说小无别小也。

舍异为出家。

得理为具足)是故说大乘威仪戒是比尼是出家是受具足(小无别小故以大为小)是故阿罗汉无别出家受具足何以故阿罗汉依如来出家受具足故(因无别从起则同趣。

是以六处之义无非大乘)。

  阿罗汉归依于佛阿罗汉有恐怖(上说乘之开合明理一无殊。

下明悟一出相有尽不尽。

尽称乘云无余。

不尽名乘云有余。

有余有四种。

一怖畏。

二生死。

三烦恼。

四所知。

此初明恐怖有余。

夫修一乘出相者。

为求无为之乐 得之未极。

由怀怖心为息。

此心是以仰依大觉)何以故(经言罗汉已得无为有何怖也)阿罗汉于一切无行怖畏想住如人执剑欲来害已(二乘舍有未尽于无未尽无行深所畏也)是故阿罗汉无究竟乐(有无永尽形心澹泊。

无相无为乃曰究竟。

罗汉未然得不畏也)何以故(受究竟之名。

何以无究竟乐也)世尊依不求依如众生无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则求归依如是阿罗汉有怖畏以怖畏故依于如来(无所依求唯佛一人。

众生未悟。

是处斯畏小乘渐无未令究竟)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有怖畏(上说归大之义故遍说声闻。

下明恐怖不尽之行。

是以兼及二乘)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二乘究竟虽有四行名曰涅槃无行。

是有之余法有法有生生未尽也)有余梵行成故不纯(解虽尽有未尽于无。

若尽有无乃名纯也)事不空竟故当有所作(悟未穷宗必有方解为当作)不度彼故当有所断(后有相续必更有断。

此上则四智有余也。

前二明所尽之不尽。

后二明无生之更生。

不尽而生故后有不尽)以不断故去涅槃界远(后有相续则生死无穷。

故去涅槃远也)何以故(上五句本是无余之名。

何故今言有余)唯有如来应等正觉得般涅槃成就一切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显极以明有余失神冥理极名为等觉相灭无灭名得涅槃。

涅槃尽有名为一切尽有无生则我生已尽二乘未能尽有而受涅槃名者以终名引始远同无生。

即生未尽释上生有余也)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无量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穷无为无量行能穷无明梵行已立。

释上梵行不纯也)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思议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不可思议者有无圆通之称。

若行能图通即所作已辩。

释上当有所作)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一切所应断过皆悉断灭成就第一清净阿罗汉辟支佛有余过非第一清净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尽一切相续为断灭。

即后有无余释上当有所断)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出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境界是故阿罗汉辟支佛去涅槃界远(修前四德出过三乘二乘未能释。

上去涅槃界远始终既显。

则有余明矣)。

  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者亦是如来方便有余不了义说(此三句先言究竟。

今将明此三有余开下三章之义。

是以列之观察解脱开烦恼有。

余四智究竟开所知有余得苏息处。

开死之有余也)何以故(理既未周。

何以为说究竟)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下释离分段为苏息处。

断四住地为解脱观。

有作四谛为四智。

此之三义于粗中得周。

是以方便尽称究竟。

此初即死之有余我生已尽义通四门。

是故今者但明死有余也)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分段者有无差别之相也。

夫从因得果。

果随因名。

是以妄取有无之因得差别。

有无之报称分段生死。

空解无相得不思议之报。

而报未穷宗故。

有转变之理。

称不思议变易死取类于心。

是以言意生身也)乃至究竟无上菩提(菩提寂灭永离斯患故曰究竟。

降斯以还从之致变未能无也)二种死中以分段死故说阿罗汉辟支佛智我生已尽(二乘之智已尽妄取之或故。

无分段生也)得有余果证故说梵行已立(有尽中之悟说梵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辩七种学人先所未作虚伪烦恼断故说所作已辩(唯有二乘果。

智能尽虚伪。

降此以还所未辨也)阿罗汉辟支佛所断烦恼更不能受后有故说不受后有(已尽之种不复得果实于方将故曰不受后有)非尽一切烦恼亦非尽一切受生故说不受后有(明尽种子之未周故。

令方生之不已因果相续结后有有余也)何以故有烦恼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恐怖生死起由妄或故。

次明烦恼有余也。

或有精粗二轮。

唯大觉所明非二乘能断。

理虽幽玄。

且试言之耳。

夫生死幽旷莫寻其始常寂虚微靡识其终。

虽始终难明。

而趣之有由。

生死出于相心涅槃在于妙悟。

悟未穷宗无非相或。

一者妄有。

二者妄无。

妄有为粗。

妄无为细。

若悟理除昏断粗至细。

二乘未尽于无故。

有所不断即无明住地也)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烦恼精粗二种起不起亦二也。

所以然者。

妄执异理为见随事染着为爱。

不识实相为无明。

爱见迷理兼有所执故曰粗重。

无明者直不识理。

更无所专故曰轻微。

轻重二科各有住地及起烦恼)住地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夫结累之生。

生必从缘故有四名。

一者迷理而生起则同处故曰为一。

爱随事起故逐界受名。

是以见爱通为四住。

此四是缘各守已分为住。

能有所生为地)此四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从白缘而发为起寄之暂会为刹那。

即昧彼心为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无明住地亦是或缘不名相应旷劫有之故曰无始。

迷理之缘故曰无明。

不相应者前四住地亦不相应四住地起则相应无明住地起亦相应。

相应有二种。

一者心数起灭于缘相应。

二者闇或与心相应。

今明或与心相应也。

三界相缘为心识。

三乘体虚为心智。

四住相中起故。

则与心识相应。

微闇远通亦昧彼心智即心智相应相中障重。

四住夺名去相智心无明得称非识则智无非相应。

是故四住及无明住地尽非相应。

二家所起无不相应。

无明无始四住亦然。

但四住所起。

起不常起。

无明迷理。

未始不起。

起不常起。

所以有始。

未始不起。

所以无始。

是故无明住地称曰无始无明。

缘起遍在四住。

善恶无记一切心中。

从缘为住地。

从起名相应。

微或冥通无处不有粗相放名理亦统细去粗。

细显始当其名四住烦恼遍通识心不通心智所起相应唯在自相不在余心。

细或深微缘起斯遍。

粗或差别缘通起异。

以此可知精粗有在)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比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上序烦恼名字不同。

下明力之不等住地所起为上。

托缘为依相似生为种。

略举缘起故曰依种以比无明之力。

力所不及相显则可算无明力则难可知。

举有比无岂可等也)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其力最大(上以四住依种比于无明。

今以无明力于四住下以喻譬之)譬如恶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其力最胜(天魔处尊率下无明以本统末。

岂四住所能。

是以胜也)恒沙等数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无明住地所起相应烦恼。

不可以一统之故。

以恒沙为名。

或元末终故。

令枝条久住)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唯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夫重冥之闇。

非荧烛所明。

启朗幽昏唯大觉所照)如是世尊无明住地最为大力(佛乃断之可谓大也)世尊又如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向显其力。

今明其用。

亦即释上非尽受生句也)如是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四取为分段之缘。

无明为变易之润。

虽复于粗为无。

于□精未极。

未极于精昧彼三地故。

令三乘受生不尽。

是故无明即意生身及无漏业缘也)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及无漏业生依无明住地有缘非无缘是故三种意生身及无漏业缘无明住地(三不自起。

起必从缘无明住地是三缘也)世尊如是有爱住地数四住地不与无明住地业同(始明润生之差。

今明断灭之异所以不同也)无明住地异离四住地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二乘断四不断无明。

佛断无明无四可断所以异也)何以故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无漏不尽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证(上来三地分为三界四住妄取于有。

于有起漏名有漏界。

无明住地妄取于无。

于无起漏名无漏界。

佛地有无寂灭为涅槃界。

是以二乘虽断有漏。

未断无漏故曰无漏不尽者。

即无明界也。

为微或所缚不得自在之悟。

悟无明不尽何所证也)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尽无未尽即无明不尽)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故于彼彼法不知不觉(前大力菩萨八住以上。

今最后身。

即法云之末。

前说无明润生如显故。

以大力为初。

令穷无明之末。

明后身不尽故。

于佛地不得知觉心也)以不知见故所应断者不断不究竟(不见佛法应断不断。

或既不断故不究竟)以不断故名有余过解脱非离一切过解脱(则我生后有 有余也)名有余清净非一切清净(则梵行有余也)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则所作有余也)以成就有余解脱有余清净有余功德故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以烦恼不尽令所知有余)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有所通达得言少分。

终归究竟故言向也)。

  胜鬘夫人经卷上弟子昙受可敦所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