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疏释前小序抄

维摩疏释前小序抄

  

  维摩疏释前小序抄

  将释序文分为二。

初明教兴次第。

二明述释所以。

初中所以先明次第者。

且教起西方既先三后一。

法传东夏亦自浅而深。

入海之喻可明。

微发之言斯在。

然其次第文即为三。

初四句叙教兴源起。

二爰及下明古译未融。

三自秦下显慈经理诣。

此初也。

  昔汉明中法教始流于葱左者。

谓汉明帝永平年中。

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月处国初将经像。

自彼葱岭来传此国。

居葱岭之来故曰始流于葱左 肇建塔像翻尚阻者。

肇始也。

建立也。

塔者梵音塔婆。

此云庙。

白虎通云。

庙貌也。

谓安先祖之貌也。

新云。

窣堵波。

此云高胜。

像者似也。

谓刻錭绘书像佛形仪。

阻者隔也。

盖取未通之义。

谓圣教初流凡情久昧。

即传奥旨取信诚难故先建塔像。

及译四十二章经。

使知因果修崇有在为传通渐也。

塔像之始故云肇建。

未广翻传故云尚阻。

故周书异记云。

世尊出现天竺中天也。

生在迦维卫城。

降诞之时地六振动江河泛涨井泉皆溢。

五色光气入贯太微遍于此土。

当周照王即位至二十四年甲寅之岁有此瑞相。

昭王曰。

于天下如何苏由。

答曰。

即今无他千戴之后声教彼此。

遂勒石为铭埋于南郊天祠之前。

又经二十七年。

昭王崩。

穆王立。

即位五十二年壬申之岁。

地六振动。

诸河返流。

黑云四起。

恶兽哮吼。

西方有白。

穆王怪异问。

太吏官扈多答曰。

此是西方圣人入灭相也。

穆王曰。

常恐此人吞并我国。

今已灭矣。

朕何忧哉。

昭王二十七年穆王五十二年计七十九年世尊在世方般涅槃。

大唐内典录云。

教流源起[穴/是]本姬周秦正殄之遗踪。

间出刘向校书。

天阁往往见有佛经依此校量不至汉明之代。

今叙中兴之始起。

于后汉孝明帝永平七年夜梦金人。

殿庭集议。

傅毅奉对。

臣闻西方有圣。

其名为佛。

陛下所见将必是乎。

遂乃遣使中郎秦景博士王道等一十一人。

往适天竺。

于月支国请迦叶摩腾竺法兰。

写得经像载以白马。

至永平十年还达洛阳。

立白马寺。

振旦佛法从此而兴。

则摩腾法兰二人汉地僧之首。

所将之像像之初。

所译四十二章经经之祖。

立白马寺寺之先。

及僧会游吴折得舍利。

因兹建塔。

塔之始也。

上来所叙教兴源起竟。

  从此第二明古译未融 爰及魏晋创启宣传者。

爰于也魏有四所。

谓前后东西。

前魏曹操之子曹丕睹都洛阳。

后魏招拔圭等都平阳。

东魏清河王旦之子等邺。

西魏宇文泰等都长安。

金举前魏也。

晋有二。

西晋司马炎等都平阳。

东晋王睿等都邺。

今言西晋也。

创者初也。

启者开也。

宣谓宣说。

传谓传通。

所谓愿自我口畅之彼心为宣。

流演圆通无系于一人名传通也 通而所出诸经犹词疏理蹇者。

疏谓疏远。

蹇难如译法业云。

人见天见人理。

虽诸失于文此词疏也。

如译此经云。

不来相为辱来。

不见相为相见。

言虽文而失于理。

此理建也。

皆词句疏野道理蹇涩。

或文或质未契圣心故曰也 盖习学者未融于大观。

盖者发之端。

亦云。

不定之辞。

融者会也。

大观者谓大乘正观也。

谓境亡心寂无相无名。

无名故言语道断。

无相故心行处灭。

故肇法师云。

口欲言而词丧。

心欲缘而虑亡。

此无常苦空为小。

中道正观为大。

传译者阙通于方方言。

梵僧创至未方言。

致使经文词疏理滞。

此四句译上疏蹇所以。

由阙通方言故所以词疏。

未融大观故所以理蹇。

既为大法浸微未可量其得失 为者作也。

作佛法之由渐如河源之滥觞。

又为者以也大法者大乘法也。

理极无上曰大。

轨生初解为法明。

此大法能轨物心生正解也。

浸滥者浸[門@壬]也。

微者微浅。

此明魏晋之时教传未久。

其犹甘译。

初降浸[門@壬]犹微。

所译诸经言得未为得言失未为失。

如美玉偏照。

若明珠半瑕故曰未可量其得失。

  从此第三显经理诣 自秦弘始三年冬罗什入关者自从也。

秦有四。

一亡秦。

即秦始皇等都雍。

二前秦即苻坚等睹都长安。

三后秦即姚兴等都长安。

四西秦即乞与伏国人等都金城。

此及后秦也。

前秦苻坚立十六年。

太史秦有德星现。

外国分野当有圣人入辅中国得之者。

王坚乃遣使苻丕攻襄阳取释道安。

吕光伐龟兹取罗什。

后道安入秦。

坚忻然谓仆射权翼曰。

朕不以珠王为珍。

但以贤哲为宝。

不惜十万之师攻襄阳获一人半耳。

翼曰谁。

坚曰安公一人凿齿半也。

坚令吕光取罗什饯送于建章宫。

谓光曰。

朕闻西国有罗什。

夫贤哲国之宝。

朕甚思之。

若克龟兹可驰驿送。

后坚伐晋败军为姚长所戮。

即姚长为后秦也。

吕光回至。

姑臧闻主既丧。

遂僭号。

关外称为后凉。

苌崩兴立。

弘始三年春有树连李生于庙庭。

逍遥一园葱变为薤。

咸称嘉瑞。

各罗什到雍。

兴加礼遇侍以国师崇敬甚重。

大兴法化。

于草堂寺及逍遥。

园三千硕德亲自翻译。

至理之兴其在兹矣。

传云。

什父天竺辅相之子。

名炎姓鸠摩罗。

祖亡父当袭佐游之东游至龟兹。

龟兹王白纯妹体有赤靥。

法生智子。

诸国娉之不受。

王遂逼妻炎纳生作什。

七岁出家学小乘。

十三从师须利耶摩受业。

摩为说阿耨达经。

闻阴界入空。

怪而问曰。

此经何故破坏诸法。

师因为说诸法因成故无真实。

什遂专务方等受诵三论。

初得放光经。

魔来蔽文。

唯见空纸。

发誓诵习字出如常。

复闻空中声曰。

汝是智人。

何故诵此。

什遂诃叱令去。

又龟兹北界有一外道。

神辨英秀。

手击王鼓。

论议胜者斩手谢之。

什以二义相验。

即迷闷自失。

又母将什至北天竺。

有罗汉名达摩瞿沙。

见而异之。

谓诵其母曰。

善守护之。

若三十五不破戒。

度人如优波鞠多。

如其不然可才取绝代。

苍生犹藉此人津梁。

什欲东游。

母谓什曰。

方等深教大阐真丹。

唯尔之力。

伿于自身无盖。

其可如何。

什曰。

大士之道利彼亡躯若使大教流传能洗[目*吾]朦俗。

虽复身当[日/(?*斤)]罐苦而芒恨。

奇迹盛谈广如别传。

什公自此方至关中也 先译大品智论爰及中观门百者。

中观为中论也。

门谓十二门论。

百谓百论。

意明翻传次第 便陶染至理然后重译兹经及法华等者。

释所以也。

陶者合土曰陶。

史记云。

瓦器也。

有释云。

陶者养也。

染者习也。

大教创传人未信悟故。

先译大品中百。

长养正惠染习至理。

意令传译无昧宗由故曰也。

重译兹经者。

此经前后凡有六。

谓一后汉严佛调译两卷。

名古维摩经。

吴朝支谦译三卷。

名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

三西晋竺法护译一卷。

名维摩诘所说法门经。

四西晋竺寂兰译三卷。

名毗摩罗诘经。

五秦朝罗什法师译三卷。

名维摩诘所说经。

唐朝玄奘法师译六卷。

名无垢称经。

此即第五秦什本也。

前经四译什又再翻故云重译也 所以文切理诣无间然矣者。

谓文句婉切理诣实相。

康法师云。

文生像外理在缘中。

诣者至也。

由先陶染至理妙游真宗。

是以翻译此经。

词精理诣。

文同钩锁。

义等连环。

不为异文隔绝故云无间然矣。

深经既演。

大观方传。

讽诵溢于寰区。

感应盈于传记。

普贤居诵人之室。

文殊入译者之心。

是使微言利济多矣。

  从此第二明述释所以。

文则为二。

初明述释之由。

次正明。

述释前中复二。

初复今失旨为远由。

次叹古诸真为近由。

此初也。

日者传习多疏道尚学以瞻异端者。

道谓至理。

学谓传文。

瞻者博也。

端谓端绪义。

不合理故云异端。

意明今者传经习听之徒疏于道理尚于学问。

深至理为真知。

繁法相为博学。

故曰以瞻异端。

论语云。

攻乎异端斯害也。

已攻治也。

谓善道有统故殊途而同归。

异端不同归故治之也 致使大宗芜蔓真极者。

芜蔓秽草也。

真极者真如至极之理也。

芜蔓之草荒秽嘉苗。

琐语繁词而翳真理也 二叹古诣真为近由 而关中先制言约旨深将传后进或惮略而难通者。

什公门徒三千。

升堂八百。

入室唯四。

生肇融睿。

皆精奥真乘英声振古。

时居秦地故曰关中制作也。

言词简约意旨深玄故曰言约旨深 盖时移识昧岂先贤之阙欤者。

近代学徒时浇见薄。

忌惮古人语略而云释义未周。

盖云圣时遥识性闇昧。

岂先贤制作而有阙遣去哉。

欤者语助也。

  从此第二正明述释。

文三。

初述谦辞。

二记年号。

三彰功益 液不揆庸浅趣加裨广净名以肇注作本法华以生疏为凭者。

揆谓揆度。

庸者家语云。

身无慎终之规口无训格之语。

故言也。

浅从识浅。

皆谦辞也。

裨以精巧广以略言。

故云裨广。

述净名增肇公之注。

释法华广生公之文。

庶宿昔之迷一决悟生肇盛迹。

具如抄中 然后傍求诸解共通妙旨者。

纂天台之注释。

集关中之微言。

深以精华务存切当也 虽述而不作者。

论语云。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意云。

作圣作法余但依数述诸而已 终愧亡羊者哉。

解释既多深惭失理。

如三年者。

跋路怀疑即阳朱之事也。

又庄子之藏与谷牧羊俱失问咸奚事挟荣读书问博塞以游事叶有异。

而亡羊不殊。

申释虽多恐乖圣旨也。

上元元年岁次困赖者。

尔雅云子年号也 永泰初记又于菩提道场夏再治定。

时居元年故曰初记。

记者年之异称。

殷曰祀也。

于菩提寺夏中删定。

再呈妙曲私者绝音。

其犹龙剑断物。

鸾镜鉴像。

凡诸学者疑网皆除 庶法镜转明惠灯益照者矣。

庶者望也。

法有应照之能。

故况之以镜。

教有可传之义。

故喻之于灯。

故经云。

譬如一灯然百千灯。

暝者皆明。

明终不尽。

所谓修持演说旷劫传通。

教典有济物之能。

苍生有返流之分 余永泰二年时居资圣传经之暇。

命笔真书自为补其阙遗。

岂敢传诸母事。

  释肇断序抄义 #

  释此序大文分为四。

初通明本迹。

二别辨教兴。

三明重译之由。

四彰注解所以。

初中所以通明本迹者。

良以本迹之义贯通众经故先明也。

就中分二。

初明本迹难思。

三辨惑情妄计。

初中又三。

初标名总叹。

二历法别明。

三总彰功益。

初中又二。

初标名。

二总叹。

  言维摩诘不思议经者。

初标人法二名也。

标人虽局此经。

举经乃通群典。

大乘所显文异理同。

故不思议不局一教也。

然不思议大略有二。

一本。

二迹。

广如下辨。

此标假名以显实相也 盖穷微尽化妙绝之称者此释也。

盖者发之诸端也。

穷者极也。

微者妙也。

谓显此经穷法身之微妙尽应迹之神化。

如见阿閦佛品。

前观如来明本。

后取妙喜为迹。

不二法门本。

香积品及不思议品明迹。

余品可知。

妙绝之称者。

妙者微妙。

绝者超绝。

称者名称也。

谓微妙之理超绝常境。

体既即相无相。

名亦即名无名。

故云妙绝之称也 其旨渊玄者。

下总叹也。

旨意也。

渊深也。

玄者远也。

为明此经意取深远也 非言像所测者。

无像故不可以像测。

无名故不可以言诠。

故云法无名字法无形相也。

此云名绝相故非言像所测也。

理既无名为物故。

名即无定于一名故不可以言求。

法身无像为物故。

像则无定于一像。

故不可以像测。

此即好名立相而不可测。

此明理事俱不可思议也 道越三空非二乘之所议者。

道者实理也。

诸佛菩萨必由此理以道佛果。

故云道也。

越者超也。

三空者小乘三解脱门非大乘也。

谓依四谛十六行相为三解脱门也。

则以苦谛下四行相中取空无我二行相。

为空解脱门也。

以灭谛下四行相谓灭静妙离为无相解脱门。

以苦谛下苦无常及集谛下因集缘生四行相及道谛下道如行出等共十行为无作解脱门也。

小乘谛异故三脱门殊。

大乘理同故三空不异。

是故大乘一相之理越二乘三空之境。

故二乘不能议也 超群数之表者。

群数者三科四相等也。

表者外也。

以法相虚玄离相无相故三科所摄不四相所不迁也 绝有心之境者。

心所缘者相。

法无相故心缘自绝。

故肇师云。

口欲言而辞丧。

心欲缘而虑亡也 眇莽无为而无不为者。

眇莽者盖取无涯之义也。

无为之理遍周法界。

感而遂通故无不为也。

无为即本也。

无不为即迹也。

故肇公云。

道远乎哉。

触事而真。

圣远乎哉。

体之则神也。

  从此第二历法别明。

上虽总叹理妙难知。

今此别明事彰易见。

就中分四。

谓智身教摧也 初言然则圣智无知万品俱照者。

此明圣心也。

然则者微起之言也。

圣智谓圣人之心。

无分别之智也。

凡夫心取相分别故名知。

圣智观真谛无相故无知。

又凡夫心取相则唯主一境不能并虑。

圣心无染而幽鉴逾明故。

虽无知而万品照也。

故肇师云。

真谛自无相圣智何由知。

此显无知明然也。

又云。

真谛无兔马之遗。

般若无不穷之鉴。

此则无所不知明用也 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者。

此明圣身。

无像者谓法身本也。

即十方诸佛同一法身也。

殊形并应者应物迹也。

则异域如来形仪各异。

故金光明经云。

佛真法身犹若虚空。

应物现形如水月。

譬犹一月升天万江俱现。

故下偈云。

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

又下偈云。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至韵无言而玄藉弥布者。

韵者音韵即教也。

玄者妙也。

藉者经藉也弥者大也。

布者流布也。

至教无言为物故言根缘既殊。

教亦随别。

八万法藏从此而兴故云弥布。

此无名相中假名相说。

故终日名而无名。

终日说而无说。

无名而名。

谓之陀罗尼。

即名无名。

谓之实相。

即以此化物名曰悉檀。

斯可谓大乘教矣。

上句明理本。

下句明教迹。

置机无諆而动与事会者。

潜机默应故曰置机。

虽应而亡心故云无諆也。

其犹明镜虽无心形至必能鉴。

圣心虽无虑应物不失宜也。

上句明真。

下句明应。

  从此第三总彰功益。

故能统济群方开物成务利现天下于我无为者。

统者通也。

群者众也。

方者方所也。

即通济十方也。

开物成务者即开导众生令知修行之务。

即如内凡八忍八智度万行随机设教普使受行获其胜利。

故经云。

普使受行获其利也。

又可开导群坐以或已务故法花云。

常演说法曾无他事。

又肇云。

弘道是务也 利现天下于我无为者。

利物而现故云利现也。

感而后应故于我无为也。

  从次第二明惑情妄计。

就中文二。

初别明妄计。

二总结彰非。

初中言而惑者总举惑人也。

谓二乘凡夫不达真应之理故执迹迷本对累弥增。

故于此门广明非相。

文即为四。

即前智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