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义记

维摩义记 #

  

  维摩义记 #

  律不通便生□□□□□□□□□庆悦。

那律天眼第一□□□□□□□□□相天眼。

我等欲闻。

是以观喜也。

悉见诸佛国者。

向见三千。

今睹我佛国□□□□不能缘有。

在有不能观空。

明如来亡有无二相方真见万法也。

所□□□波离者谓持律者。

堪为问疾。

是以命也。

是人致几在于不善除罪之方所以呵也。

不敢问佛者。

如来在世赧情惭惧不敢问佛。

来问忧波。

如法说者。

我心中所解者说罪所由未来果报除灭之方。

如此杖狼为其说也。

当直除灭勿扰其心者。

为说罪相除是曲除增其迷。

或直说其空得除其罪。

故言当直除灭勿扰其心也。

所以者何者。

所以直观其空便得除罪者何。

下明罪空故得除也。

不在内者。

罪不在己身。

不在外者。

前众生不中间者刀杖等。

不在三处故知无罪。

下列四阴空故证空也。

心垢者。

心是实法众生得垢之名。

故知垢法不定。

明心亦然。

心亦不内者。

明识阴空。

在诸根为内。

不在前尘为外。

不在空有为中间。

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者。

明心不在三处故空。

罪不离心心体既空。

焉得有罪。

罪体即空。

故言罪垢亦然。

诸法亦然者。

类同诸法空。

宁有垢不者。

反质忧波。

尽皆心相空。

不见其垢。

一切众生心相无垢。

亦复如是者。

结成识阴空也。

妄想是垢者。

妄想多起见故言垢也。

此明想阴空。

颠倒是垢者。

此受能生烦恼故言垢。

明受阴空。

取我是垢。

此明行阴空。

正是垢体。

前三能生垢名为垢也。

一切法生灭以下。

广释罪及四阴空。

所以知空。

以生灭不住如幻化等故知空。

是名奉律者。

若能如上来所解真是奉律。

善解亦然也。

  所以命罗睺者。

谓持戒第一者堪为问疾。

是以命也。

罗睺失几在于道根前人。

应闻无相出家。

即为说出家功德之利者。

有说有相之利也。

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者。

不应说有相利也。

所以者何者。

所以不应说有相利者何。

是为出家者。

明前人应闻无相出家。

无相之中无有相利。

无有功德故言无功德也。

夫出家者。

凡夫此人之心应闻无利无功德出家也。

文言无彼此中间者。

此文所以兴。

欲明空是万有之原。

能达空旨万有得成。

中观云。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十二门云。

由大分深义故得成六波罗蜜。

故空是万有之本。

无彼者无涅槃。

无此者无生死。

中间者。

无八圣道。

此三既无。

故万法斯空。

空是万法原也。

离六十二见以下。

明空广有所成。

离者。

明无此故得离诸见处。

涅槃者。

明无彼故得涅槃。

智者所受。

明无中间故得智者受也。

降伏众魔者。

将魔出家。

魔得五眼等。

魔本彼恼杂恶。

今离烦恼恶也。

摧伏外道。

将外道出家。

超假名者。

化彼得众生空。

众生既空。

于假名不染。

故言出淤泥也。

既出淤泥不为假名所缚。

故言无系著也。

无我所以下。

明法空。

不存五阴言无我。

所不纳于境言无所受也。

随禅定离众恶者。

上离恶明一切恶。

此离恶者明障空恶也。

  所以命阿难者。

时情谓多闻者能为问疾。

是以命也其人失在于不达应道。

谓真极而有疾。

此中凡三段。

明法身之无疾。

止止以下至得闻斯语。

断众恶尽万善备足。

何有疾也。

此中止以前有二意。

前言身少者有疾当用牛乳。

今者还以二止止之也。

哩往者。

哩往如来有疾之言。

转轮以下。

第二明以下况上。

明如来法身之无疾。

行矣阿难者。

速行矣而去。

当知以下上明断恶善足。

明法身之无疾。

自下明如来不堕法数。

明无疾。

行矣阿难者。

行矣而取乳也。

  菩萨品 #

  弥勒补处之士。

岂容有其屈现受。

不足彰维摩之高德。

为兜率天王说不退转行者。

明彼天闻弥勒当生于彼欣情内著。

是故问十住不退之行。

净名呵之遣诸天封著。

所以为说不退行者。

明彼天欣于此行得于菩提涅槃。

由于其记得此果。

得果由行发心。

是以净名一一非其五事。

为用何生者。

明心甚多耳。

捉一心难不得记。

过未现在耶者。

明提一念之心以为三拟在三世。

故定言过去未来现在耶。

过去生已灭者。

过去之心已灭不得记耶。

未来生未至者。

未至是未来无法。

不得记也。

现在不住者。

念为三相成念念不住。

不得记也。

三处心无。

其记安在。

即时亦生亦老亦灭者。

引佛语为证一念有三相。

相分在三世。

不得□□□生者是生相。

老者是住相。

灭者是灭相。

文言若以无生至三菩提上□□□□□□□□□□空中亦不得记不破菩提但破记者。

记于菩提是以合□□□□□□如生得受记者。

上明空位中不得其记。

此踪空中得记。

空应是□□□得记。

今明如空中无生灭故。

何有记也。

所以者何者。

所以弥勒得记便众生同得者何。

夫如者不二不异者。

众生弥勒同如不二。

亦无弥勒得记众生不得之异。

空既无异。

应同得也。

第二从若弥勒得菩提至即菩提相。

破菩提相也。

第三若弥勒灭度以下至诱诸天子。

破涅槃。

第四实无发心者。

破发心。

亦无退者。

破不退转行也。

舍于分别菩提之见以下重破菩提所以而然。

明诸天子欣心菩提著相心多。

是故重破。

自下明菩提空。

不论菩提。

无性故空。

但明菩提妙绝尘境。

体无众相故言为空。

非谓无也。

自下明破菩提。

凡有其三。

从至无生住灭故。

菩提体空。

舍分别菩提之见者。

明菩提妙绝不可见也。

所以者何。

所以舍菩提见者何。

不以身心得者。

明菩提妙绝。

绝于身心体。

非身心。

何其见也。

寂灭以下凡有六段释。

初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者。

总明非身心得。

是寂灭相也。

第二从不观是菩提至无忆念故。

明菩提不观于境不念境也。

第三断是菩提以下至无贪著故。

明菩提断于烦或。

舍诸见离妄想故。

明断诸见。

障诸愿无贪著。

断五钝。

愿者爱分别愿。

第四从顺是菩提至实际故。

明菩提无众相体同三空。

第五不二是菩提一句释疑。

上明顺于三空谓为菩提。

缘于三空故言为顺。

今言离意法故。

无菩提为意。

三空为法。

故言离意法故也。

下二句皆明菩提之体。

第二知是菩提知众生心行故者。

上明菩提体空。

时望心没还。

明菩提是有。

了众生心行。

第三不会是菩提以下。

上明菩提。

了于心行时。

情作有意而取。

自下还明菩提之无相也。

  光严所以言不堪者。

与居士问答。

理乖屈于几会居士言道场来不达万行亦是道场这谓佛得道处为道场。

来问居士。

趣诸道场得三菩提。

可得言从道场怪来其所以故言。

道场者何所是。

佛果言道场者。

可乘之化物故有道义。

能去众生虚伪烦恼生其实解。

喻之如道。

万行可履之向佛故有道义。

万行能去其恶生其妙解故有场义。

从直心至谛是道场。

从因说道场。

从四谛说无所畏。

故外境缘中说道场。

力无畏以下亦是行中说。

仰学果行为异。

若与诸波罗蜜行相应者。

教化所有未始不与万行俱来向果。

故言皆从道场来即时住佛所乘也。

今明举足下足者。

无相之善为举足。

有相之庆为不足。

亦可。

自行为举足化人为下足也。

  持世失几在于不识真为不能应几弘法。

故不堪问疾。

魔知不达。

以女色施之直。

破坏其道意。

持世谓为帝释。

作身命财三常呵之。

释谓。

身命财常。

是以今言当观无常以求善本者。

明三不坚法得三坚法。

即指不坚为善本。

沈非我宜者。

二种非宜。

一以女色是在家所通非出家人宜。

二者此诸女等道根将熟在于维摩。

复非我宜。

娆固者。

固犹漏也。

欲令其人生诸漏失。

如我应受者。

有二种应受。

一者色欲是我在家所通故言应受。

二者其人几悟必受我法复言应即即受。

随所应而为说法。

剬魔令其从己受化。

有法乐以下明以法自娱。

移其先好心解则神悦。

故名法乐。

下明智惠善根皆是法乐体。

乐常信佛至广行施。

明住前法乐体。

从行施至广菩提心。

次第明六住中法乐体相。

七住始得无生忍。

能降魔。

断二种烦恼。

修净土八住所行。

成就相好九住所行。

乐严道场十住所行。

乐闻深法不畏以下。

通明三乘智惠善根。

不乐非财者。

明众生应闻定得悟时以惠为非财。

又解。

道根将熟时不乐众生根未熟时。

乐近同学者。

大乘之理彼我俱学故称同学。

心无恚碍者。

于小乘学中化令从大。

有恚在心。

不能如是。

不护恶人。

害我道根。

将护恶人道外慈茂。

所存处大故须护也。

善友是佛。

近则生善。

化转其志。

不乐本习。

故言不乐五欲乐也。

我已舍矣者。

本意欲令发心。

今以发矣。

令修习受行。

化缘须息故言舍矣。

愿所化之人法愿具足。

亦可。

诸女转教一切众生使得法具足也。

不复念本所习。

领其微诫重启其师。

更以何行自防道心永固。

有法名无尽者。

即向法乐能转化。

通人为门。

如以一灯传晕千炷。

法利亦然。

燃百千灯本明不尽。

夫一菩萨转化无穷令使发心。

而道意不灭。

然化功归己。

增益功德有异于喻以化人言自防。

处尘不染。

亦实称佛心。

名为报恩也。

后复重解。

我已舍矣者。

受必有益。

舍亦蒙利。

欲令诸天女等转教无数令得发心。

自亦蒙润。

彼此获庆。

故言具足也。

我等云何者返请维摩。

以何行为先。

下答。

当已化物为首。

使群生普行五自归已。

此即教其作行之方也。

下发心之流是其利也。

诸姊者。

前二种被法而言。

以前曾为先。

据人而言。

以起为前。

今解天女言姊者。

以其不行始学前法故言姊也 次命善德而问疾者。

明其德高。

斯是其权现。

受其屈不达于法。

会不当如汝所设者。

明财施不当于道根。

当为法施之会者。

明法施以称根。

法施所以胜者。

明财施养形。

法施养神。

财施有竭。

法施无尽。

财施有前后。

法施无前后。

是故法施胜财施也。

无前无后一时者。

明众生玄几冥感法身向应。

根药不差。

同时养神故。

言一时供养一切众生也。

何谓也以下说法施体。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者。

解慈义。

以檦菩提乐以解慈义。

为令离苦得无上果。

兴于慈心为得正法。

起于智惠为得智惠。

起于檀波罗蜜为除悭贪也。

以无无我法者。

有我心在。

嗔恚必起得无我空乃能忍辱。

以离身心相者。

离云言空。

能解身心相空。

方能有中翘勤也。

以菩提相者。

菩提体绝于众相。

能如此解一切法无性。

方能有中行禅也。

又解。

檦菩提集禅定法以求菩提也。

解空故能有中施化。

无相者。

何由能不舍有为法。

正以深解无相故也。

得无作空门能示现受生。

护持正法者。

弘理不绝称曰护持也。

所以化物不卷。

须有中方便能通正法。

行四摄不舍。

能度众生。

自下随情消息也。

又解。

何谓法施之会。

问法施之义也。

何以名法施胜。

自下解法施普同故所以胜也。

下何谓也问法施体。

起喜心者。

喜对于嗔得邪果。

今除其嗔获得正果也。

六念者。

念三宝天戒施也。

若六念成必由于思者。

善思惟也。

六和敬者。

三业无违戒见施同慕从随顺故言和也。

敬行此六必以真心为本。

敬行邪曲莫能成记也。

謟心济己为邪命。

质直养形为正命。

直心为命必招正善之果也。

大施主者。

说大乘法为大。

说三乘法为中。

财施为下。

今云大者。

说大乘法施也。

善德所以解璎以奉维摩者。

有二意。

所上来善德设财施。

意欲弘其法施之会。

维摩应几以弘法施。

使二百人皆发菩提之心也。

然时坐未知善德法施之意。

是以解璎以奉维摩表己意在法施也。

二欲励乞人之流发菩提心也。

所以而然者。

明维摩受璎以一分奉难胜如来表己受敬之心一分与乞人表悲拔苦之极。

是为敬上接下。

其功齐矣。

若其心平等。

我等何为不发菩提心也。

施一最下乞人。

犹如如来福田之相以下齐上无所分别。

等于大悲者。

以上齐下。

不望果报者。

释维摩法施以下准上以上齐下者。

明于彼上下皆不望果报故能尔也。

皆发菩提心者。

明不但乞人发心诸人皆发。

故言皆发菩提心也。

  文殊品 #

  所以此品兴者。

明净名垂迹患流别悟痴爱德能致问故名为品也。

群生根感时至故。

命文殊以问疾。

二士对谈扬化津泽非一。

是故如来命文殊以问疾也。

初明来去之相。

次辨病之所由。

后明三惠化疾无方。

初至且置是事。

此即三章之初明也。

亦是遍叹维摩之高德。

夷荡群情计来去之相也。

  即以神力空其室内者。

空去父母妻子一切床坐侍者悉除。

生下诸品之论端也。

除去所有及诸侍者。

遍论除床坐弟子也。

唯置一床以疾而卧者。

生下借坐灯王之论也。

即入舍见其室空者。

上侍者以列空其室。

除侍者等。

所以复明。

文殊见室内空者。

明下夷去其患。

正除文殊共来之者。

是以别列见也。

文言善来者。

必有其益故言善来。

不来以下正夷去去来之心。

不来相而来者。

来者当运。

自灭言不来。

假名相续至于毗耶言其来。

不见而见义同之也。

若来已更不来者。

述维摩来去义同两望为异。

文殊增其去述前二种。

毗耶望庵罗为来。

庵罗发向毗耶言去。

若来已者。

已者灭也。

更不来者。

第二运言更当运自灭言不来去见亦同之。

所以者何释时情疑。

时情谓。

虽实中无于去来之者。

何防定有所从来处定有所至之处。

是以今释所以释无决定来去之处者。

无所从来者。

破定庵罗去。

无所至者。

破定毗耶所。

可见者随来也。

且置是事者。

遣来去之病。

其义粗同故言且置是事也。

是疾宁可忍不以下凡有三门。

文殊但受其使不受言有所敕。

文殊玄腾圣意而问讯也。

宁可忍不者。

众生烦恼之病宁可忍不。

第二问疗治有损者。

明烦恼之病可疗治不也。

第三问不至增乎者。

明烦恼之病不大炽盛不也。

下净名所以不答者。

非佛之辞故不答也。

殷勤致问无量者。

毗有三问。

广便应多故言致问无量也。

是疾何所因起以下。

明文殊传佛语而问。

从痴有爱则我病生者。

答第二问。

其生久如者。

今明从众生有痴爱病根感我来。

莫问远近。

随感则病生也。

一切众生得不病以下。

明感尽则病灭。

答第三问。

当云何灭以大悲起者。

答第一问。

何所因起。

明由大悲故能现其病。

故言因大悲起也。

此室何以空以下。

非是论病之次第。

应取下文所疾为何等相接此文也。

所以中起此文者。

由上佛国品中现于净土。

其土之中唯有大菩萨为侍者。

时坐而复著此二事。

其心介然则受法不浓。

是以欲去此二患故起此文也。

空何以空者。

明净土空无。

待者。

问待者诸菩萨何以空无也。

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者。

正明国土空以遣封情也。

又以何为空者。

国土为当本来无性故空。

为当强用智观作空也。

答曰以空空者。

明本来空故空也。

又问空何用空者。

但说一空。

何用空空之名也。

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者。

以众生著空故我说空。

复空故有二空之名也。

又问空可分别耶。

空体无殊。

何得分别。

后空异前空耶。

答曰分别亦空者。

明后空遣前空故言空此空亦无故言分别亦空也。

又问空当于何求者。

上来明色阴空。

自下明四阴空。

空有其三。

初明诸见空。

次明佛解脱皆空。

后明中间一切心行空也。

当于何求者。

问求空之处在何。

答曰以六十二见中也。

又问诸见体空何处中求。

答以解脱体上本来无请见故言解脱中求也。

何无侍以下。

遣著菩萨之空。

一切众魔皆吾侍者。

明众魔体空能达其空。

便能因缘之中化魔从教为弟子。

即其侍者何独菩萨贵也。

得遣著心。

外道亦然也。

此病为何等相以下。

除其封著已竟。

今还论其病空也。

我病无形者。

明病体空。

身心合者。

上虽言病无其形。

可不与身心合也。

答非身心合者。

明身心空其病安在也。

又问地大水火以下。

上明五阴无病故空。

身下偏就四大色阴以明。

即离无病故空也。

非地大者。

明地大缘假无性故空。

空故非即地大也。

闻言非即便谓离大调然更有病体。

亦不离者。

破其计异也。

而众生病从四大起是故我病者。

明众生从四大有烦恼病根感于我。

是故我病也。

云何慰喻有疾菩萨者。

明文殊是问疾之人。

所以返问维摩者。

而上维摩言从众生有痴爱根感于我故则病生。

是为无病而现病。

善达于病原。

故返问也。

说身无常以下教菩萨慰喻之方。

观望此中教慰喻唯性地以上。

何以知然下。

经文言当识宿世无数劫苦果。

当识苦有限者。

明知不退菩萨知其有限也。

若论习种性者。

犹是其退。

其苦无边。

何能识苦有边也。

说身无常以下四句。

皆教彼菩萨作中道之观。

不同凡夫声闻也。

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者。

明先作其罪感于当果。

果未现故。

言悔先罪。

而不说入过去者。

明过去已灭非今犹在而悔灭也。

当识无数劫苦愍于彼病者。

明教实病菩萨愍一切众生烦恼之病也。

当识无数劫苦者。

识苦有限以化众生也。

文言云何调伏其心以下。

明教习种菩萨作调伏之观。

犹是慰喻之人。

但始者为慰喻转明为调伏也。

就此中大略有二。

从初尽不取证也。

明自行调伏。

第二从设身有苦以下。

明外化调伏就初段中有三。

从初尽不言我灭当起法相。

第一明众生空。

第二从为灭法相应作是念以下尽得是平等。

明法空。

第三从无余病以下。

明去相善亦除空智也。

就前众生空中有二义。

一从过去烦恼得身。

初至身亦无我是。

第二从又此病起以下。

明现在起我之惑复得未来之身应当断也。

又一家解。

就调伏有二。

从初尽不言我灭。

亦明众生空。

现在过去二义感果亦同。

但此中破即离我异。

从初至当起法相。

破离阴我。

应作是念以下。

明去即阴我。

何以知之。

起唯五阴灭唯五阴。

是生灭法。

有何我也。

各不相知以下。

犹是破即阴我。

但以各不相知为异。

为灭法相以下。

破法空中患人常解得众生空去我不尽。

复观法遣之。

名为法空。

此亦可尔。

又时人解计五阴法为决定神我。

亦是颠倒。

今观此法作空去法上或心故言法空。

非谓去众生我。

不尽复观法遣之名为法空。

离我所者。

正应明我所空。

所以言我空者。

要得法空我患。

斯尽是故明也。

谓离二法者。

非我之与所二法。

横计神我及出世涅槃此为二法。

如此二法无决定性。

所以空也。

不念内外者。

三界身为内。

出世涅槃为外。

但以名字者。

但有计实之名字。

推体无真实。

故言空。

有此言也。

无有余病者。

计法空患是众生之余。

今此二患俱亡故故言无余也。

唯有空病空病亦空者。

空能生病。

名空为病。

此病亦空故言空病亦空。

又解。

计空之心为空病。

所缘之空亦是空。

病此空亦空也。

以无所爱者。

依前科判此犹在自行中。

依于后解自此以下尽菩萨之谓。

明调伏菩萨教彼外化调伏于后也。

以无所受者。

明得三种空故言无所受。

而受诸受者。

明有中施化。

所以尔者。

明此菩萨未具佛法。

必索空解乃能成就万行。

不如声闻宜取灭度证。

设身有苦者。

教实菩萨化前众生。

设身有苦亦悲愍众生。

我自除病亦除众生也。

但除其病者。

除众生惑心。

而不除法者。

本来我无其惑心。

下实法可除。

我心为病本。

有我心故能为攀缘。

谓之三界者。

明攀缘之心亦在三界外。

但三界喜心起故谓之三界也。

三界内起为内见。

计神我如来出三界者为外见。

此二体空故言无所得也。

为断老病者。

为教众生令断老病。

自亦能断。

是菩提者。

亦可。

是前所化菩萨菩提。

亦可。

由教化众生功来归亡。

是化主菩提。

若不能化物。

但自为己修治功德。

为无惠利于众生。

亦无功来钟已。

胜怨者。

自患能除复除他患。

乃名为勇。

菩萨亦尔。

自除老死亦为众生也。

复作是念以下。

上来总明生法二空。

此中明相善亦除。

犹是外化调伏中事。

如我此病非实非有者。

明调伏菩萨病体空非真非有。

众生病亦非真非有者。

所化众生病体亦空。

即应舍离者。

明著之善应舍离也。

所以者何者。

所以舍爱见悲者何。

断客尘烦恼者。

有二义。

一明爱见悲从客尘而生。

二明爱见能生烦恼。

有此二义。

爱见悲即是客尘烦恼。

是以应舍爱见悲也。

亦可。

所以应舍爱见悲者何。

菩萨断客烦恼时。

欲起无相大悲故言而起大悲也。

下释爱见有疲厌也。

无相厌无相厌故则处处无带。

故言不为覆也。

文言何谓缚何谓解者。

含有多义。

一意正是爱见不解。

于空有中生著。

更有生著者。

何谓是以下出禅中生著净土中生著空中生著。

悲下有四句大判。

住前菩萨以为缚。

初住以上名为解。

所以住前为缚者。

明此菩萨具烦恼性。

未得无始能伏断。

未能永断。

名世间道。

是故于空有观行不能不著。

著故名缚。

所以名初住以上为解者。

十住经云。

是人能永断烦恼已得无漏。

舍世间道入出世间道。

生在佛家。

名空理为佛家种性。

无可几嫌。

是故于空有不著得名为解。

无方便者。

无初住无相方便。

有方便者。

据初住语。

无惠方便缚者。

无初住观空惠。

言有者。

亦据初住语正。

以有中不亡相。

于空亦有著。

若存著空缘。

有亦不亡于有。

若亡于空缘有亦不存。

所以尔者。

空有相资故也。

若尔以住二缚据性种解行。

二解在于初住以上也。

又一家解。

无方便有方便有惠无惠。

皆是性种性有资不资。

若菩萨于有中生著不能亡相。

后入于空依然生著。

何以而然。

别无有中方便资也。

若能于有中不存其著。

后入于空亦不生著。

何以而然。

由前有中方便资故得其尔。

无惠方便缚者。

明彼菩萨虽住于空而于空惠不成就也。

不断贪欲故言住贪欲。

后至有中无此空惠资。

有中而生于著缚于行者。

故言无惠方便缚。

有惠方便解者。

能于空中不存于著断贪欲。

后至有中而不生著不缚行者。

故言有惠方便解。

此中言无方便惠者。

皆无亡相者言无亦有不亡相者观身无常以下必也。

正其名上虽言惠。

以方便未有旨。

当今明观空者为惠观有者为方便。

身不离病者。

身外实无病。

病不离身。

病外更无身。

是病是身非新非故者。

明其身病皆空也。

文言有疾菩萨如是调伏其心者。

在空调伏心。

不住其中者。

还遣闻言在调伏。

谓常在于空同于声闻。

是故言不在其中也。

亦复不住不调伏心。

不同凡夫。

自下广明夷此二家行于中道也。

  不思议品 #

  当于何坐者。

因空室生上问。

何以空为除分别之见。

令空得显。

空理获利。

于上圣益有由。

寄心近事身子生念。

因念呵之。

言违而理顺。

因其空旨下。

诸天子发心即其事也。

为法来也者。

欲使移心在法。

得明法相理是无求。

遣其求著之情。

身子知识难因床坐生念。

意在求法。

故言为法。

不贪躯命者。

不贪生死躯命。

何况安躯命之处。

夫求法者以下广释不贪求躯命意也。

不应计有色乃至界入成就。

由是求生死。

非是真求之谓也。

不应计有三界容身之处然后求法。

又不应计三宝定实之性求学之处。

亦不应念四谛。

是定性空是所解之境。

所以者何。

以不得存有而求法者。

何亦应所以不存三宝三界阴入界等。

此所以者何尽释上六法。

但文略不能具安也。

若存定有无。

即是戏论。

与法相理乖。

何名求法。

凡言戏论者。

躁动不定无所专执所论无当。

若著有无即是戏心。

随执心定必论在言。

若尔何关于法。

法名寂灭以下。

还播上所存有名求法。

法名寂灭者。

冥谛理是寂灭之法。

若谓五阴是生灭。

是求生灭。

非求寂灭真法。

法名无染。

若染于十二是求十二。

非求无染之法。

真法无行处。

若存十八。

是求行法。

非求无行之法。

法无取舍者。

业感三界报身为取。

背下生上为舍。

下生亦然。

若存三界。

可取可舍。

是求取舍之法。

非真净无取舍之法。

法无处所若存三宝是求处所之法非真求无处所之法。

法名无相若存苦是求苦相非求真法。

法名无住。

若存灭是住。

是名求住。

非求真谛无住之法。

法无见闻觉知。

若存道体。

是见闻觉知。

是名求道。

非求真法。

法名无为。

若存集是有为。

是名求集。

非求真法。

若求真法。

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居士问文殊。

何处国土有好上妙之坐者。

上违身子为欲益物。

五百天子得法眼净。

是上违身子之意也。

今顺文殊得显不思议之迹下天子发心。

是顺益也。

今取坐乃问文殊者。

至欲彰文殊无方所迳事远静形入定妙坐自应本迹事彰。

故言现神通力。

正明维摩不思议大士之心。

见法无定性。

随心所成去来无阂。

即是解脱妙智之能。

降已以还。

观迹不测其本。

故曰不思议。

坐既高广。

内相合容。

外不迫迮。

亦是不思议之迹。

当建立汝身与坐像等。

明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坐亦如之。

坐则四万二千由旬。

故言如彼坐像。

又言如彼坐者。

借彼土菩萨之坐。

何以得知。

维摩借坐欲安大众。

佛坐高广乃八万四千。

是以知也。

像者道彼佛坐像也 故言如坐像。

由福薄感见而不从心用。

言不能升。

为灯王作礼乃可坐者。

法身妙应致敬必浓 还藉此一福可为身用。

身子睹大士所为妙出二乘。

所以加叹。

小室容大乃至四天。

都为不思议也。

有解脱以下。

广明一切不思议事。

成就四大转变迭相容纳。

或就形声时节皆不思议也。

有众生应有七日寿命心乐久住。

菩萨称其心愿演七日为一劫。

应有一劫寿命。

不乐久住。

即促一劫为七日。

皆未觉之者。

大士所为已所不逮。

如盲不瞩万像。

嗟叹深矣。

劝知发心习。

大有可怖之理。

自恨习小。

为教所局。

于大乘绝分。

其犹败种。

皆应号泣声振三千。

声不必至三千。

但求大涅槃悲叹情重。

痛甚割肤应至三千。

菩萨大欣庆。

是己之分劝。

若能发心得解不思议者。

魔王外道不能加害。

不列魔王者。

上明魔所不加小。

菩萨未能深解大士现为魔王乞士。

逼试菩萨令其坚固。

恐不识真伪。

至欲安慰其怀也。

此品中未科格。

大判不过二种。

从初至得法眼净。

明第一义谛不思议。

第二从尔时长者以下讫品。

明世谛不思议也。

  观众生品 #

  观众生所以兴者。

因前章末天子等发心即为菩萨必入生死施化。

云何观前众生。

见众生体性空寂假名故有正。

以假名众生不定故可化令从正故。

以观众生为名也。

此品大判凡有二段。

从始至立一切法。

明观众生。

二明大菩萨现为天女对身子论议广明不二之道。

  初至云何观众生者。

为小菩萨问答。

言如幻师见幻识无实之甚。

菩萨观众生空应如是。

凡夫见水中月谓为实月。

小菩萨应同大菩萨。

智者知万法如水影之不实。

诸句类尔。

通明即离我。

就文难可取别。

文殊问若无众生云何有益。

为假名众生说其空法。

明知空无其实生非无假名者。

为说其空令其契解此理。

永得涅槃毕竟离苦。

乃是与乐之极。

得名真实慈。

就中凡三文。

从初至如虚空故。

就理以名慈。

从罗汉以下就人以名慈。

从菩提以下就众行以名慈。

所以名理为慈者。

从理得乐缘中说慈也。

行寂灭慈者。

慈心中教前众生修行寂灭。

解理之心是乐。

即名寂灭为慈。

无所生者。

释上寂灭句。

行不热慈者。

空理能除烦恼热。

行无诤慈者。

亦以理能除诤也。

诸句义类相似尽如虚空故。

皆是缘中说尽取说者。

内心为慈。

行罗汉慈者。

教前众生修行断烦恼。

得作罗汉人。

此人尽苦得乐。

名人为慈。

论慈正是菩萨内心。

就所化人名。

行菩萨慈者。

教前众生修行。

作菩萨人。

旷劫积德。

在苦不染。

坏乐自居。

故名人为慈。

安众生者。

释菩萨之行。

正以安人为先。

教前众生修行。

未来得作如来人。

毕竟离苦受乐之极。

故名人为慈。

下句皆释上句。

行佛慈亦就人名慈。

前众生修行成自然智。

即是果为慈。

无因得者。

种智果生时。

累外而来无相似因得故言自然。

行菩提。

慈亦就果明慈。

无等亦尔。

行大悲慈者。

教前众生修行得菩萨地中大悲行。

此心能拔苦尽尔。

即是至乐。

名大悲心为慈。

因中说慈。

自下诸句类尔。

次问悲。

答。

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令使离苦。

真名大悲。

又问。

生死有畏何所依杖。

用慈心化物。

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若欲依之。

当先作何法行。

修习功德行者依之。

若能兼彼我化善归焉故言之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若内慈未消。

遇缘斯阅。

若得妙悟在心。

有惑斯尽。

应感从缘见闻蒙益。

答言。

欲度众生。

当除烦恼。

生福藉于有心。

灭惑要由冥解。

故答言。

当修行空之正念。

问。

云何得此空解正念。

答。

心行性空故。

无性可生无法可灭。

问。

何法无此生灭之性。

不善业假名因缘而有。

无实性可生。

善业假缘而有。

无性可灭。

互举一边至欲明。

烦恼无定性。

所以可除。

问。

善恶业体谁为因。

所以本其次第欲明。

从缘生法无性故。

空并列五阴生。

或次第善恶由作起故。

以身为本。

身从贪欲生。

即以为本。

问。

贪欲诸行谁为本。

虚妄分别受心为本。

问。

受以谁为本。

颠倒想为本。

问。

想以谁为本。

无住识为本。

识是攀缘之初无本。

从识立四阴一切法也。

华著身不堕者。

将对身子生论。

欲除时坐分别之心。

道素位成。

尘洁事隔。

故欲去之。

凡遗饰在心不在于事。

问。

何故去华。

染生于心亦由于缘。

无心之境而有分别之拔。

出家之法实绝容饰。

华在于己则同尘染。

是以去之。

勿谓此华分别之异。

所以无之者何。

分别是心。

无心之华何所分别。

谓华有分别者。

即是分别之心。

故言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为行佛所得寂灭涅槃真法。

然后出家。

应以无相为怀。

心有分别。

真不如法。

若亡分别冥契寂灭。

如是如法大士华所不著。

已断分别故尔。

内坏真解万相不染。

故言已断一切分别相故。

未能如此。

华则随著。

内有分别。

色香随著。

止此久如。

其德若此。

如耆年得解脱。

理时岂见有久近之相。

答。

空故无久近。

身子谬取乃得解脱以来久近。

故言久也。

天曰。

耆年得解脱。

时空有久近耶。

方悟空中无久近亦无所说。

故默不答。

若知解脱性空。

言语性亦空。

假言说空何所防也。

岂离文字未解脱相。

所以。

文字性空同解脱性空者何。

以多释少。

一切诸法皆无性故空解脱。

亦以性不可得说解脱空。

身子作难。

若万方法皆无实故空。

佛何故说断淫怒痴而得解脱。

应当无法。

何以得离。

佛为淫怒痴人说断淫怒痴方得解脱。

亡诠之人契淫怒痴空即是解脱心。

身子实欲作难言叹善哉。

讥辨超于人。

必有妙德所问。

何得何证。

有得是著。

永上所说。

答。

有为是可得。

无为果可证。

得证在心。

触事斯滞。

即增上慢能作无得证之解。

所习必胜。

于三乘中志求何乘。

有求存胜。

亦求所说。

以小乘法化众生故。

求声闻乘。

乃至以大悲化众生故。

我为大乘为物故求。

实自无求无乘也。

乘无存胜之心。

如人入瞻卜林以下。

虽无著于胜求。

大乘理中亦胜劝一切众生。

宜应修习故加叹。

大乘理无二乘故。

但闻佛功德之香。

止迳十二年顺。

答。

身子言。

有此妙德。

何以不转女身。

似若形不免累。

天曰。

受此一化以来不见女像定性。

何所转也。

自化人无实以喻女人无实。

万法亦然。

转身子形。

欲令受解。

天自改质。

证其无性。

问。

何不转女身者。

颇有定女可转作不方悟之也。

若性是定。

不应可转。

转为女形。

应以无性故变。

疑于二边故言不知何转变为女身。

天答。

无其定性可转。

故言女定性可转。

一切女人亦应有定性可转。

如舍利弗无性故可转。

一切女人及万法亦无性故可转哉。

佛说一切诸法非男女定性故定。

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者。

反问身子令解。

答。

今是男形无向女形。

女身相空。

空亦空。

故言不在。

述其所解以当理。

故引万法亦无在无不在。

佛所说犹是作难。

既有如此妙德。

生处必妙。

故问当生何处。

引化答之。

化虽生而非生。

如化之不生。

我亦不生。

众生同我亦无实生。

引高则大乘可阶。

故问之如得菩提。

汝还为凡夫。

吾实得菩提。

复问。

若无实得菩提。

今诸佛得菩提已得当得。

此言何号。

答。

皆是世俗文字数故假名为得。

无实得者。

同汝之无得。

何以知。

前文言菩提无住处无法可得无有得者无人能得。

故知无实得者。

维摩彰其远德。

令身子止论亦有心欣仰了。

  佛道品 #

  文殊菩萨处生死化物。

善恶斯涉烦修。

可知在恶事返。

故问。

云何得通达佛道。

维摩答。

同事为恶。

行于非道。

内无尘染。

导之以正。

即名通达佛道。

问。

同尘便应有染。

云何行于非道而无其恶。

答。

恶从心生不在事理。

虽同无间内无恼恚之心。

所以不同尘染。

化物故生三趣。

非重所招。

现修色无色善业。

轨物故行。

不以胜故修行。

现行三毒而内备三德。

示行六弊而内明六波罗蜜。

从示现谄伪。

说大悲教化示行邪法。

小乘于大乘绝分亦名为邪。

从示入贫穷以下。

示同善恶二果。

实所不为邪济。

应是说邪涅槃而已。

佛说涅槃以化众生。

上明无能通达佛道。

要由善恶俱涉。

化善众生令修大乘能生妙果。

是如来种。

若与同彼。

即是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者。

种种别名。

今问。

五逆十恶邪见之人昔来无善。

以何等为如来种。

文殊答。

有身为种者。

即以身见为种乃至六十二见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凡言种子。

要种体坏其果方生。

要坏烦恼大乘之心得生佛种。

缘中说种故名烦恼。

诸见为种何谓也。

疑其重惑心。

后何由能发大乘心通疑。

二乘是出世善。

何由不发义解。

烦恼既重。

遭弥劫之苦。

欣乐情深背苦余甚。

闻谈大乘得至极之乐。

即便发心愿获斯果。

二乘粗惑永亡。

三界苦尽寂灭。

自安不能发方外之心。

若见无为空理入小乘位者。

不能发菩提心下。

三譬。

初二与凡夫作喻。

后一与二乘作喻。

高原不生莲花卑漯淤泥乃生此花。

二乘见第一义空入小乘正位者。

毕竟不能发心。

至欲形取凡夫。

烦恼泥中能生大乘心花。

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坏之地乃能兹茂。

入无为空理证小乘正位者。

不生大乘佛法。

凡夫起我见如须弥犹发心名佛法矣。

是二乘不发。

凡夫能发。

故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

二乘不能发菩提心故。

不能得如来大果之宝。

故迦叶致叹。

善哉快说斯语所如实如所言。

烦恼及业恶中之尤为如来种。

而我声闻不任发心。

根败之士。

绝于五欲。

我等亦尔。

文殊师利凡夫常有反复而声闻无也。

所以知凡夫有反复声闻无者何。

广劫以来迳涉生死无不值圣说法。

曾发大乘菩提之心。

但中间忘本所习。

今遇发心还顺大乘。

故言反复。

声闻得出世。

于大乘绝分。

不归本习。

故言无反复也。

普现色身问居士。

室内无父母妻子乃至童仆。

故由上空室而有象马等因问。

广及说偈。

智度为母方便等为父。

何以名此二惠为父母。

三世导师皆从二惠生。

一切种智得为父母之义。

喜心顺己若妻。

慈悲外向为女。

善心干正为男。

心安寂灭理为舍。

尘劳众生从己为转名弟子。

智识成人由道品成佛六度行俱为侣。

四摄人为伎。

颂法音为歌咏。

都是所问事。

总持以下讫胜幡建道场。

多是所不同事。

虽知无起灭以下广上方便惠。

非不有空智。

意在成方便惠也。

  入不二法门品 #

  此品广上实知不二是第一义。

空理能通十地行到寂灭菩提故名不二法门。

亦可。

以生灭等法为入不二法门。

又明甚深之理。

自非详辨无以得显。

欲令随缘说之。

生灭二性解生灭无决定性。

得无生法忍。

是为入不二法门。

入者解也。

但执情不闻所明理。

一德首所计。

妙主常我身及万法我所。

我既无性。

其所安在。

受不受者。

取相不取相。

亦如毗昙受心不受心。

无取无舍者。

无取舍之定性。

无作者无受起作之性。

无行无受心之行。

若悟法本空二俱无性无得无行。

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顶计。

垢净为二者。

有为秽等为垢。

秽灭事尽。

名尽为净。

垢性既无。

净性安在。

一顺于不二之灭。

是为入不二法门。

动念为二者。

惑心微起名动。

是识阴想染著名念。

是想阴为二。

无动无识。

在于根无念。

无一相念。

假名法无分别者。

无识想分别假实之法。

解二性空。

即入不二法门。

计一相是有无相为无。

或者闻一取一空相。

闻无则著无相。

故为二也。

二俱无性故言一相即无相。

计罪福果为二。

罪果名缚。

福果名解。

计。

世间三界是有漏也。

出世间是无漏法也。

出本由于入生死。

无生死之入故无出也。

潘胡本名流亦名聚。

生死流聚之法。

亦无无漏能散灭之法。

计。

生死涅槃果为二。

缚与解生死之别名。

灭与解脱涅槃之异称。

此二无性故空计尽不尽为二者。

解云有为。

空有法名尽。

实相空法湛然不尽。

以尽为尽相。

不尽为不尽相。

是为二。

若悟尽不尽俱尽。

即不二法门。

万善所持众圣所护名著守。

妄见有我。

解则无我。

非别有无我法。

我本无决定性。

岂况有我无我法也。

计。

无明痴明解为二。

无明性空。

与明不异。

空平等中不见明可取。

取舍两亡是名不二之谓也。

计。

色空为二。

色即空。

不待色灭然后复空。

见色异空者为二。

计。

佛法中四大对外道中五大为二。

作中最胜名大。

所以但言空种明种类。

有此五众生之所由生名种。

三际中求其二性不可得。

即入不法门。

计。

眼色为二。

解眼性空。

亦知色无定性。

若悟六情空。

六尘亦空。

三毒亦无计。

布施心回此布施向佛之心为二。

遍对六度皆二。

计。

三空性对相对为二。

其三性空即一解脱。

俱是无缘名一解脱。

亦无能缘之识言。

计三宝。

解云无相真知佛宝也。

实相法为法宝也。

修无为道为僧宝者。

品相虽异皆无为相也。

计。

身灭为二。

身是五受阴。

灭身是涅槃。

又云。

身生时空。

身灭时空。

存亡无性。

何所擢也。

计。

三业异空异为二。

其三虽殊无作一也。

诸法之主本于三业。

三业既无。

谁作诸法。

计三行业。

欲界善业能得乐果。

行十不善道能得苦欤。

色无色界行名不动行。

计。

我有所起为二。

因有我故有彼法。

见我实性不可得。

我之所作所识所起无由而生。

计。

有能得是我所得相是法为二。

今明无我得于相谁取谁舍。

计。

昼夜为二。

今明解昼夜性空。

如二乘入灭定六根都痴。

虽迳昼夜不竟晦明之异。

计。

乐涅槃心不乐世间心为二。

世间是缚。

涅槃是解。

世间性空故无缚。

何所厌。

涅槃空故无解。

何所乐。

明知乐厌之心亦空。

计。

真谛是实世谛不实为二。

实见即是见实者言见实谛。

正以无为见尚无见实之心。

何况非实法中有可见之性。

所以是实见而云不见者何。

亦得言。

所以不见此非实法者何。

无明实性是惠眼之境。

非肉眼所见。

明惠照无为见故。

虽见而不存见。

故言惠眼不见不实之境名不见。

无此不实之性可得。

故言无不见。

文殊言。

无言无辨无说无示无异相说善不善。

又云。

上诸人所得虽同而所因异。

且宣明法相不明无言。

今文殊总众家以开二法之门。

宣言法相不惜言于法。

斯之为言宣也。

方之静默逾亦有焉。

维摩默然真会其宗矣。

有言于无言未若无言矣。

上诸菩萨唱于法相。

文殊言宣。

净名无言。

此三明宗虽同精粗有异。

是以后于无言也。

  香积佛品 #

  此品因香饭明道。

上明其空。

今明其有也。

亦由空室中生。

上方菩萨问香积佛。

凡有三。

一问。

从何人边来。

第二问。

娑婆世界为在何许。

第三问。

云何名作乐小法者。

下一一答三问。

也。

从刚强至结戒切励凡夫愚人示其十恶教满十善。

结戒以下多明学二乘人。

随事而制名结戒。

制已故作者是犯戒。

应奉行不应违。

至故作故。

犯则障道名碍。

持则是得圣之因名不碍。

犯重堕恶名罪果。

得道品及涅槃是福果。

故言离罪。

不犯行善此善是净。

犯而行善名垢。

善能修何等胜行。

行无创疣得生净土。

维摩言。

八行成就无创疣得生净土。

从饶益以下第一明代苦义。

第二从等心以下明奉上接下。

第三明解理不遍闻经不疑。

第四解人不遍不与小乘违背。

第五不嫉。

第六不高。

第七常省。

第八不讼也。

  菩萨行品 #

  辨菩萨行即以为品。

凡有六段。

第一从初至非度所恻。

明大士知时现无病之。

状运以神通之车到于佛所欲令群生取悟于大圣。

第二从白佛以下至能作佛事。

明香有利益以香为缘得作佛事。

七日然后消者。

明众生感道缘足然后消也。

就小乘益中文外应有一句。

外凡夫食之。

入内凡夫然后乃消。

就中言。

未入正位以久习小乘性成食饭。

乃得入正位之益。

始发大乘之心未入性地食之。

得发大乘性地心乃消。

升降可知。

第三从或有佛土讫入诸法门。

广明万法皆为修道之缘。

就缘而辨故以光明等是佛事。

第四从入此门者讫所不能作讥切他方处净不欣涉秽不威不恃己德谦下接哉知大觉等均其土不异方便不同菩萨之道成。

第五从众香讫现佛国异。

上明戒敕诸人应无彼此。

此明自责悔过忏悔除罪。

大士内实无累。

为引未来不退之流。

第六从愿赐少法讫品。

请法还国忆念如来此言称扬皆是益物之道。

佛答有尽不尽法门。

上言以收万行名为少法。

有为之法虚伪生灭假名为尽。

无为之法寂灭无性假名为不尽。

著之则缚于二不著名解脱。

与二解之心为轨名法。

能通妙智故名为门。

汝等当学此理何谓。

尽名有为。

不尽名无为。

开章门如菩萨所行者。

不应尽有为。

所以尔者。

若尽有为则万行不成不能资空不著。

若住无为不能资成万行。

故不得住二边。

就不尽有为中大泮有三段。

第一从不离大悲以下至无有疲厌。

就恶国明。

菩萨不尽有为所以名恶国。

犹有三界因果之患故言恶国。

志常安住以下至无有齐限。

明杂恶国。

菩萨不尽有为所以名杂恶者。

第七地明非有烦恼。

非有者无三界之粗。

非无者有三种爱心。

故言杂也。

以诸净国以下明净国。

菩萨不尽有为义。

不得舍有为身。

守静不化仰以然。

若离大悲。

则功德不满。

无资成义。

智若不成。

于法相有滞。

何能导成万行功德。

智惠不备。

大果理隔。

故不舍大悲等行。

自下解不尽有为义。

慈悲行备。

自能发菩提之心毕竟不忘。

化众生时心无厌倦。

若欲接无私。

要以四摄方尽。

修护法行不惜身命。

勤种善根。

应死疲厌。

此二句似己自修行。

安住方便以下似杂恶国外化。

就外化少有内行。

曾发大心忘而起或名堕。

还教大乘小乘贵于远离。

大士处乱化物不欣为义。

不染诸禅为乐。

如游地狱。

不生著心。

乐处地狱教化。

如游园苑之无碍。

见有求法生我福处即是我善师。

行施时愿未来成一切智。

发八万善无其时限。

至果方舍。

见一切净国。

愿未来成己佛土亦然。

忆生死无量劫来苦而勤化众生。

故名勇。

闻说无量德行。

志修不惓。

用智断生死若剑。

已无患累。

能济有心。

拔苦尽原故言永使解脱。

精进有中摧魔。

亦求解无之智。

是名不尽有为。

何谓不住无为者。

虽修三空之解。

有中之心不证空。

而不化小乘修空。

谓万法空故无其一实。

胜如优劣。

进修之者何所化也。

菩萨虽知无实解。

缘假不无。

勤化不息。

观无起无常空而顺有中修善。

故言不厌善本。

常观苦而不恶生死。

在中施化。

虽观无我空。

而诲假名行人不惓。

观空寂理。

不闻小乘永寂。

涅槃诸句类尔。

本愿欲作佛未成终不虚。

发誓而不为福。

反空化有。

岂著向者空。

故言不住无为。

互举欲具为福德。

不住无为空要须涉有。

总举上不住无为具智惠要。

善修于空无著故不得尽有为。

别明为成大慈悲行故不住无为空。

为满本愿令不虚故。

有中修福不得尽有为。

欲集万善法药故。

岂住空不化。

欲知根授药故不得尽有为。

下问可知也。

  见阿閦佛品 #

  就胡本故言见阿閦品。

向二大士与众俱到佛所见于如来。

存见有实如来可见。

是以遣之。

问。

汝作何等观。

不敢直指。

大圣。

先观己身以类佛身。

乃至万法前际不来者。

外道计有神我。

道场成大觉之我。

今明众生中无神我成佛。

故言前际不来。

计成佛已未来寿命迳无量劫。

今明无实如来寿命迳无量劫。

故言后际不去。

现在无实如来住。

现在世不观色有实不观色如性。

不观有定性类于心余句可知。

次明法身妙有非缘假故无。

非四大起者。

法身妙出不为四大所成。

无四大义。

同虚空亦不积。

六入成妙过诸根。

亦非三界垢因所成。

故不在三界。

向明如来法身不为色所成。

次明如来妙解顺于三空解。

明无明等空。

不一不异以下明法身妙有。

百非之表。

像不可寻。

无相可说。

故寄妙应以辨之。

有本则垂迹。

万差无定一也。

迹不殊本。

言不异。

无心于感物见利生。

言非自。

法身物无不济。

故非他。

妙有不同太虚。

非无相。

法身绝于有心。

故不取相。

法身不在此生死中不在彼无为涅槃中也。

不中流者。

不同众圣贤。

虽绝于三非。

如妙应不绝。

向是妙有湛然常静。

而影现万方。

今明观于寂灭而垂迹于邦。

此语妙应之体。

又明妙身心不在此方不在彼方。

小异上也。

而未始不此彼。

若作此彼定心而缘。

永乖其旨。

智所不能知。

岂是识之所及也。

妙智幽鉴故无晦。

现为不达故无明。

名所不加体相亦夷齐。

现婴弱故无强。

生老不组故非弱。

现有恚碍非净。

永拂尘累曰非秽。

高栖环中不在方。

像无不则不离方。

真体淡泊故非有为。

飞驰六道故非无为。

从天示以下明绝众相尽言语道断也。

冥于名相岂言所能名。

定求则乖其妙体。

非福田契福。

非不福田既无定。

作福田之者何有实。

应供生敬则福生。

焉得言应供。

无应供者可取。

不应供可舍。

相无两冥。

所以同真际等法性。

非曰空同不为金刚以还心所称量。

过称量境。

细入故非大。

弥沦故非小。

体绝诸尘之数。

所以有而不同尘者。

永断结缚故能然也。

等三乘法现同一切众生人间也。

法无分别者。

现同万法。

虽等三乘同众生均万法。

而不实同。

一切无失以下至显示。

复明绝于众相。

如来应身妙绝。

即法身之相应作如是观。

若异此观即是邪观也。

  法供养品 #

  此品由是前品四依流通。

但流通三时称于佛心。

言法供养也。

此品大泮凡有二段。

第一明现在法供养。

二明引住证。

今第一从初始至福不可量。

明今日也。

故言不可思议。

自在神通者明二谛之理。

亡于思量。

卑事无滞。

言自在神通也。

决定实相经典者。

明第一义谛。

此理分明故言决定实相典也。

我解佛以下至必得不疑。

明四依弟子信解。

受持不疑明弟子法供养。

何况如说修行以下。

明四依法养。

第二从引药王以下尽品。

证明法供养。

诸佛所说深经者。

明第一义谛。

幽而难测故言深经。

难信难受者。

此理既深。

明信受者难也。

理既幽深言微妙。

契之者希言难见。

其体激然言清净无染。

此理绝想故言非思量分别所得也。

二谛之理出生万善言法藏。

陀罗尼者。

万法无非是总。

万法皆空。

是为无法不摄。

言陀罗尼也。

印之者。

世印印物以文生。

此空理印物则万物空理文生。

至不退转者。

此理能使人得不退之解。

成就六度者。

明以空义故成就六度也。

善分别义者。

明由有空故万善各分而生。

顺菩提法顺无相之解。

第一义谛于俗为上以言众经之上也。

由空故慈悲成。

广离诸恶见也。

顺因缘法者。

明缘假故有无性故言顺因缘。

无我无众生无寿命者。

明众生空。

空无相等者。

明法空。

能令众生坐于道场以下还明空有相成。

又于诸法以下。

由是法供养但自转明利。

依于义者。

明四依不次。

依义在前。

何以而然。

义便故尔。

前明无生忍。

是第一义。

此便故先明依义也。

下皆尔。

  嘱累品 #

  上依未来以弘通故言嘱累。

初至而为广说。

委上依以弘通。

从弥勒当知以下。

示上依之人未来弘通经时识其恶也。

如汝所说吾助尔喜者。

一明上依能离其恶。

二明未来能弘通经。

有二义称圣心。

所以喜。

于是一切菩萨以下。

明下依以流通。

尔时四天王以下。

明四天王拥护持经人。

有二义。

如前佛喜也。

告阿难以下。

劝上四依未来弘通其经。

佛告阿难通其文。

已受持要者。

受持二谛之要者。

当何名斯经者。

问其名目以受持也。

  景明原年二月二十二日比丘昙兴于定州丰乐寺写讫

  维摩义记 #

  诠文始终凡有三段明义。

一明序说。

二明正说。

三明流通说。

序为兴致之由。

正宗为于现在。

流通为于未来。

故有三焉。

从始讫七言偈。

此即序也。

从偈后尽阿閦。

即正宗也。

后二品即流通也。

序中有三义。

一明遗教序。

从品始尽俱来坐是。

二明说法序。

次下至献盖是。

三明献供序。

自下讫偈。

是正宗。

中有二文。

一略开经宗。

二广演其义。

从偈后讫方便品。

即开宗也。

此中凡开四义。

一开净土。

从初讫品是。

二开旧方便。

从品始至以有疾是。

三开新方便。

次下至此可患厌是。

四开法身。

次下讫品是。

所以开此四者。

以新旧二智明化接下流身土二果。

是顺化所。

克所克果尽环中接下。

明慈无不被。

故明四也。

从弟子品讫阿问品。

即第二广前四也。

于中弟子菩萨二品广前旧方便。

言旧者。

病前时施为也。

从文殊品讫菩萨行。

广前新方便。

言新者。

托疾弘化也。

从阿閦品始讫名为邪观。

广前法身也。

从汝于何没讫品。

广前净土也。

此广者更明异土也。

流通中有二义。

一明法供养。

二明嘱累耳。

维摩者人得名。

不思议者法名也。

言不思议者。

以权道万差出群有之表。

睹之则与世同流。

寻之则三有分绝。

故名不思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