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要决

真言要决卷第一.第三

  

  真言要决卷第一

  盗□□言盗□□□□□□□□□□□□邀宠规利□□□□□□聚财。

自□贱人憎他爱己。

损□□□□马轻求服玩奢华器物侈靡。

严饰栋宇放志肆情。

习学浮言以为才辩。

修治巧伪将作智能。

傲虐贫贱谄佞富贵。

恶直丑正嫉妒良善。

护短□□饰非拒谏。

矜功伐善。

同恶相亲。

结□□□□游暴慢。

滋味养寿祠祀请恩。

厌诅除凶□奏伐命。

弃本逐末背正行邪。

巫觋是求妖讹是信。

侧诗艳赋彩画薰香。

异端奇伎博弈淫乐。

以娱耳目以悦妇人。

耽乐为常终身不悟。

中智已下莫不尽然。

昼夜忧劳无忘寝食。

父子兄弟互怀间欺。

伯叔夫妻交相猜贰。

闭门内教欺负。

开门外遣施行。

妄善诈亲内离外舍。

甘言强笑面柔足恭。

心寡慈悲口多恩爱。

并不以为恶故共行之。

若悟为非谁复肯造。

信知道与俗反与伪违。

行真者则万无一人。

行伪者则比肩皆是。

于是群邪混正。

正实难行。

众伪乱真。

真实难辩。

故尼父有武叔之毁。

周公有管蔡之言。

是故君子道消至人潜隐。

非惟明智谁复悟之。

故庄子云。

至言不出。

俗言胜也。

诗云。

听言则对。

诵言如醉。

夫俗情迷惑若此。

可不悲哉。

人皆好人之爱己。

不好己之爱人。

人皆嫌人之恶己。

不嫌己之恶人。

人皆憎人之道己短。

不憎己之说人非。

人皆欲人之行信于己。

不好己之行信于人。

人皆欲人之行直于己。

不好己之行直于人。

贫则皆欲人之以财惠己。

富则不好以财惠人。

自危则欲人之济己。

人危则不肯以身济人。

己之妻妾则不欲令人顾视。

见他妻妾则好荡以淫心。

己之父母则欲得使人崇敬。

见他父母则不欲屈己尊重。

而复终日孜孜怨恨侪伍。

不知反躬自责内省其身。

既不达往来之情。

未殊禽兽者也。

故礼记云。

人而无礼虽能言。

不亦禽兽之心乎。

孔子云。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世人但知平章他人短。

不知己之不长。

但知平章他子无仁智。

不知己子是庸愚。

但知平章他妇有淫行。

不知己妇无贞实心。

但知笑他无礼义。

不知己自无人情。

但知恨人不礼己。

不知己之无所知。

但知平章知鄙吝。

不知已之是悭贪。

故欲论他事者。

先自观己身。

欲笑他是非者。

先自察长短。

若其不尔者。

则岂得谓之中智乎。

故易云复以自知。

老子云自知者。

明其此之谓也。

  闻过不即改是愚人。

见鞭不即行是驽马。

驽马终日受鞭策。

愚人终日被毁挫。

毁挫不知惭耻者甚于驽马乎。

故遗教经云。

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易云。

君子见善则迁。

有过则改。

是以佛法许以发露忏悔。

王法许以举觉首愆。

若发露事不尽则不得成忏悔。

举觉事不尽则不得成首愆。

故忏悔改过者必须发露尽诚。

举觉首愆者必须陈辞尽状。

若忏悔更造罪。

不及无不忏。

首愆更造过。

不及无不陈。

故首罪者则须濯志日新。

忏悔者则须荡心恒一。

是以颜回不贰过。

夫子尚之。

故书云。

德惟一动罔弗吉。

德二三动罔弗凶。

易云。

恒以一德恒德之固也。

造烛者为求其明。

读经者为求其理。

明以照暗室。

理以照暗心。

故造烛不能然。

虽有烛不废暗。

读经不见理。

虽读经不废愚。

室暗动则有碍。

心愚动则过生。

过生者为其无智。

有碍者为其无照。

故世人但知造烛求明以照室。

不解读经求理以照心。

何其愚哉。

  琴瑟解者弹之而得其曲。

不解者弹之空得其声。

经书解者读之而得其理。

不解者读之空得其言。

故聋者虽听琴瑟终不闻琴瑟之声。

愚人虽读经书终不见经书之理。

故礼记云。

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

其此之谓矣。

  经教虽多。

解理者得其深意。

河水虽广。

别水者见其深流。

见其深流者驾船而登彼岸。

得其深意者运心而出生死。

结网以求龟鱼。

龟鱼在深水。

结网成不入水以网鱼。

乃束而高悬。

龟鱼无由得。

造经以求福智。

福智在深心。

造经成不读诵以网心。

乃盛于函箧。

福智无由生。

又读经不得深理者。

犹舒网空曳于水中。

舒网空曳于水中。

徒网湿而人困。

龟鱼一无得。

读经不得深理者。

徒纸熟而心惓。

福智一无成。

世人并解结网成即入水以求鱼。

造经成者不知读诵以求理。

但知鱼之以粪体。

不知理之以粪神。

求理粪神者与道德同游。

求鱼粪体者与禽兽齐趣。

与禽兽齐趣者虽是人貌。

常怀畜生之心。

与道德同游者虽是凡夫。

常怀菩萨之行。

菩萨之行者饶益众生。

畜生之心者唯相劫剥。

劫剥心者一钱决能致斗。

饶益行者万金终不与争。

同资人事心行悬殊。

校其短长非喻所及。

故涅槃经云。

身虽丈夫行同畜生。

虽受人身心如佛心。

  盲人驾船之彼岸者。

不能见水脉而终著滩。

愚人读经以求福智者。

不能解义趣而终获罪。

盲人著滩不自觉。

愚人得罪不自知。

不自觉者见船见在水。

然船体去住一种静。

故明者告之终不信。

不自知者见身见读经。

然经体深浅一种语。

故智者告之终不依。

故知别水者不能道盲人之船。

解理者不能发愚人之智。

若盲者受导必登彼岸。

愚人受教必出生死。

世咸共知盲人求别水者驾船。

终不知愚求解理人问道。

是以生则忧惶百虑。

死则流转三涂。

何其苦哉。

论语云。

不日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

  妇人孕子不得不生。

既生不得不死。

犹饥不得不食。

既食不得不出。

既出不出与身为患。

既死不死岂是吉哉。

故未有不出之食。

未有不死之人。

只可出有早晚。

死有短长。

其间优劣未足计也。

故前食不出后食何以得入。

前生不死后生何以得生。

世咸共知食者任其时消。

乃不知生者任其时死。

亦其一愚。

故大智度论云。

我本不贪生。

亦复不乐死。

一心及智慧。

待时至而去。

  镜以照面。

智以照心。

故镜明则尘垢不止。

智明则欲恶不生。

人之无道犹车之无轴。

车之无轴不可以驾。

人之无道不可以行。

人小不闻道。

欲恶必拔伤其性。

犹禾小不耨。

莠稗必凌挫其苗秀而不耘锄。

获实必少老。

而闻道得真不多。

屋破者恒畏风雨。

心邪者恒忧祸患。

故补得屋则风雨不能入其室。

正得意则祸患不能入其心。

世并解补屋以却风雨。

不解正心以除祸患。

何其愚哉。

故老子云。

循之于身其德乃真。

有冲天之翼者必不栖息于桑榆。

有方外之心者必不言谈于名利。

故言名利者是小人浅志。

谈至道者是君子深识。

是以小人用名利为宗。

君子以道德为主。

故孔子云。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白玉投于缁泥不能污毁其色。

君子游于浊世不能染乱其心。

故松柏可以负霜雪。

明智可以涉艰厄。

岁寒然后知松柏茂。

世浊然后知至人通。

投顽石于江河则万载而不润。

聚愚人而语道则终身而不闻。

故易云。

知机其神乎。

  眼以观色。

心以照理。

故眼审则行不伤足。

志静则动不劳神。

墙宇外牢恶人不得入其室。

道德内固邪气不能袭其心。

家富者人不远索。

志满者心不外缘。

无疾者不访良医。

无欲者不规荣宠。

遗贪者不尚金玉。

遗名者不愿毁誉。

乐道安贫则财友莫访。

抱德独处则势利不寻。

积谷帛者不忧饥冻。

抱道德者不虑凶邪。

世并解贮谷帛以防困乏。

不解怀道德以备艰厄。

故孔子虽在陈蔡之间而弦歌不辍。

易云。

困穷而通。

言嗜欲而不言道德者。

为无真如故也。

食糟糠而不食珍味者。

为无稻梁故也。

衣麻枲而不衣绫纨者。

为无缣纩故也。

行杖策而不乘肥马者。

为无事骑故也。

世并解求车骑以代徒行。

求缣纩以代麻枲。

求稻梁以代糟糠。

不解修真智以除嗜欲。

嗜欲无厌亡身丧命。

岂非愚哉。

言道德而不行者。

犹饥而不食。

行道而不乐者。

犹食而不甘。

乐道而不终者。

犹甘而不饱也。

故乐道终则神明畅。

甘食饱则形气充。

故世人但知以食充形气。

不知以道德泰神明。

夫神[惴-山+而]形充犹臣强君弱。

臣强君弱国必颠坠。

形充神[惴-山+而]身必死亡。

言佞者无真行。

怀素者无饰词。

多淫者好华饰。

多利者好交游。

故交游广者心不实。

华饰盛者志不贞。

是以志贞者衣粗服。

心实者好淡交。

以此而观人则万无一失矣。

故易云。

治容诲淫。

礼记云。

君子之交如水。

老子云。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言烦无当者理蔽。

多虑无益者心疲。

孝子养亲者忘劳苦。

真人怀道者外形骸。

故不择事而作者养亲故也。

不择地而安者怀道故也。

故孔子云。

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是以儒有曲肱陋巷。

道有宴坐山林。

贞女非良媒不嫁。

至理非实语不宣。

良媒必不妄媒其女。

实语必不妄出其言。

媒而不妄媒其实德。

言而不妄言其实理。

媒其实德婚者不惑。

言其实理听者不疑。

不疑必受而行用。

不惑必纳为室家。

故家得顺妇则能安和九族。

心得实理则能静泰百骸。

九族安和则枝叶外茂。

百骸静泰则种智内明。

枝叶外茂名为强族。

种智内明名为达人。

故世人但解访良媒求其妇德。

不知访实语求其至言。

何其愚也。

故孔子云。

择不处仁焉得智。

  药不当病不及不服。

言不中理不及不言。

药不当病反伤其命。

言不中理反害其身。

故易云。

乱之所生则言语以为阶。

老子云。

开其锐济其事终身不救。

愚人娶妻不求妇德。

唯求门地富贵姿质为本。

女人恃色必恣憍淫。

恃其门族必怀欺侮。

欺侮则不顺舅姑。

憍淫则受人扇惑。

不顺舅姑则内外不睦。

受人扇惑则表里昏淫耽欲。

愚人终不省觉。

兼恐被夫嫌薄无所不至。

求巫厌□不忧妇道。

唯思声色袨服靓妆。

谄媚夫婿诈将亲善。

谗谮尊卑。

夫纳妇言。

疏薄骨肉。

致使至亲同气怨彻穹苍。

如此之徒岂唯三五。

危身没命实属妇人。

丧国亡家皆由女色。

故周文之盛先述德于后妃。

殷纣之亡卒归愆于姐己。

自余群小何可胜言。

牝鸡之晨可不悟也。

故诗云。

妇为长舌维厉之阶乱匪自降天生自妇人。

  无同则无异。

无合则无离。

无聚则无散。

无爱则无憎。

无忧则无喜。

无得则无失。

无生则无死。

无亲则无疏。

世或有先疏后亲者。

或有先亲后疏者。

至如夫妻未合不识。

此则先疏。

亦既婚媾恩爱同怀。

则是后亲。

兄弟同胞共气。

此则先亲。

后遂离析。

则是后疏。

夫妇本疏翻成胶漆。

兄弟本一翻成路人。

加以侧目相憎嗔嫌嫉妒。

互相经略养活妻儿。

不惟父母之恩乃怀财色之美。

积习既久遂以为常。

举世皆然。

亲疏孰在。

故以财交者财尽即疏。

以色交者色衰即弃。

以食交者食尽即离。

以名交者名亡即绝。

以势交者势去即乖。

以艺交者艺竭即断。

是以有故而合者必有故可离。

无故而同者必无故可异。

有故者非恒故离合有时。

无故者有恒故同异无日。

无故者谓道合。

有故者谓世交。

是以小人无亲非利不合。

君子无亲非道不同。

非道不同无道则散。

非利不合无利即离。

故礼记云。

儒□义同而进不同而退。

庄子云。

君子淡以亲。

小人甘以绝。

诚不谬矣。

欢喜不及忍辱。

多笑不及不嗔。

不杀胜于放生。

求福不如避罪。

不悭胜于布施。

心敬胜于足恭。

故遗教经云。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又云。

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大智度论云。

若人加□如猪楷金山益发其明。

求佛道度众生之利器。

忍为最妙。

又云。

嗔为苦因缘。

慈是乐因缘。

庄子云。

力敌万夫非为勇士。

能行一忍号曰丈夫。

论语云。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

非惑欤。

道者本为弘道化物。

不为剃头著帽长齐菜食诵经礼佛好心练行故也。

官者本为辅国治民。

不为怀宠尸禄清谨检案判事打人故也。

故孔子云。

礼云礼云王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是以菩萨具善种智。

众生具恶种智。

习恶智不已决定入地狱。

习善智不已决定得菩提。

故易云。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菩萨善种智名为戒定慧。

众生恶种智名为贪嗔痴。

翻破贪嗔痴即是戒定慧。

能决此事者名为大丈夫。

故老子云。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玄彼取此仕而怀居。

未足以为仕修道怀安。

岂是道哉。

故维摩经云。

贪著禅味是菩萨缚。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修道愿生极乐世界者。

甚于怀土小人。

君子怀形小人怀惠。

修道而求果报者。

甚于怀惠小人。

何以故。

夫世间愚人并以无明毒心贪剥钱财。

作少许客尘功德。

而即愿生诸天及无量寿极乐世界者。

不是小小愚痴何者。

夫宁无病坐茅庐。

不有病坐金屋。

宁无病卧板箦。

不有病卧王床。

宁无病食蔬餐。

不有病食珍味。

宁无病策弱杖。

不有病乘壮马。

宁无事而家贫。

不有事而家富。

宁解脱游烦恼。

不被缚住涅槃。

宁有慧□阎浮。

不无明生极乐。

故华严经云。

宁受一切苦得闻佛音声。

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

以此而议会须得明悟解脱于烦恼。

何因直以暗心而愿生彼极乐世界哉。

至如世间愚人。

因少功勋蒙授官赏。

资财殷足服乘轻鲜。

外虽得此□华。

内愚不殊畴昔。

无仁无智不能守之。

违犯宪章得罢还失反归南亩。

何殊旧人。

纵得一世保终瞑目。

与彼何别。

中间非无小异。

生死终归大同。

犹无智修福得往西方。

命尽殁身还沈三趣。

然心体常一形报稍殊。

虽至天堂终不变易。

俱圣人引接隐覆难明。

若不悟其理源趣超心无不皆错。

故涅槃经云。

如我先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善能修治身口意业。

舍命之时。

虽有亲族取其尸骸。

或以火烧。

或投大水。

或弃冢间。

狐狼禽兽竞共食啖。

然心意识即生善道。

然是心法实无去来亦无所至。

直是前后相续相貌不异。

如是之言即是如来秘密之教。

夫法主正说如此智。

□□不善思。

故思益经云。

菩萨若生转轮王家。

不名家清净。

若生帝释中。

若生梵王中。

亦不名家清净。

若在两生处。

乃至畜生自不失善根。

亦令众生生诸善根。

是名菩萨家清净。

商人贪货远道□生度海浮江。

经诸险难广求财宝。

以望大富。

及其船没被贼身命不存。

纵得千金于何所用。

设使得财至舍又忧盗贼偷劫。

昼夜心不暂安。

此实为财受苦。

小盗犹可防备。

大盗并身不存。

故世间聚财直为贼盗贮备。

夫所食不过满腹。

所衣不过覆身。

无事积聚无涯而致亡身丧命。

岂如少欲知足乐道安贫。

贮文艺以作资财。

持礼义以为鉾戟。

卫慧明之商主。

驾解脱之法船。

入五欲之溟波。

采群生之秘宝。

置涅槃之彼岸。

出生死之爱河。

超三界以永安。

此大商之秘计。

故大智度论云。

一切宝中人寿第一。

人为命故求财。

不为财故求命。

愚人所以不能抱朴怀□衣食丰饶者。

一为贪欲无厌。

二为非理损耗人。

人皆悉规利不觉还输与他。

又复爱好求名费用无度。

往还重饷来去频烦。

不知去其伪情保其真性。

内守我分外不逐物。

损其企尚绝其来往。

器物趣供其事。

衣食适充其身。

守业安居勤作俭用。

如其信尔谁不怀真物。

我咸宁何有不足。

故礼记云。

生财有大道。

生之者众。

食之者寡。

为之者疾。

用之者舒。

财恒足矣。

老子云。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世人悉解布施。

只自不解断贪。

世人悉解作善。

只自不解断恶。

世人悉解恶死。

只自不解嫌生。

世人悉解求富。

只自不解节俭。

若节俭则无富可求。

若解嫌生则无死可恶。

若解断恶则无善可行。

若解断贪则无悭可施。

此实行之甚易解亦不难。

若不能解而行者。

岂非愚惑矣。

故孔子云。

不知言无以为人。

世人争名皆欲得自称是好人及遣。

行仁义则无一人肯。

官人争考皆云我能清治及遣。

行道德则云我不能。

若不能行道德则不须争考第。

若不能行仁义则不须争令名。

若违此者安可与语。

故论语云。

谁能出不由户。

何莫由斯道也。

  仕官者本为辅国治民。

不为求富贵。

修道者本为弘道化物。

不为求圣智故。

愚人入朝仕官。

只图富贵荣乐。

无心忧国养民。

愚人出家修道。

只图圣智果报。

无心忧道济物。

无心忧国养民者。

必矜名谄佞而毁谮忠良。

无心忧道济物者。

必求名謟曲而诽谤正道。

故以富贵为怀者。

得富贵必起侈心。

以圣智为念者。

得圣智必起邪见。

起侈心者必矜富贵而傲虐贫贱。

起邪见者必恃圣智而侮慢凡夫。

恃圣智而侮慢凡夫者。

必以圣智惑人。

矜富贵而傲虐贫贱者。

必以富贵夸物。

以富贵夸物者。

必憍富贵而广事奢华。

以圣智惑人者。

必炫圣智广求利养。

炫圣智广求利养者必入三涂。

憍富贵广事奢华者必亡九族。

故能遣富贵奢华者。

始堪兴政安民。

能遣圣智利养者。

始堪弘道化物。

弘道化物永会真如。

兴政安民永终天禄。

如违此理罕有不亡。

覆车改辙古今少悟。

故书云。

德惟善政。

政在养民。

天工人其代之天命不干常。

老子云。

富贵而憍自遗其咎。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成功不处。

庄子云。

天时非贤也。

乐通物非圣人也。

岂虚言哉。

  真言要决卷第一

  真言要决卷第三

  之理故。

法华经云。

我为设方便说诸菩萨道。

示之以涅槃。

我虽说涅槃。

是亦非真灭。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夫若得体解大道则能出死入生。

虽复应感群方心常寂灭。

既得动而常寂。

何处更有涅槃哉。

故思益经云。

若人于诸法灭相中求涅槃者。

当知是辈皆为增上慢人。

世尊。

正行道者。

于法不作生。

不作灭。

无得无果。

佛藏经云。

若人得涅槃者。

是人不随如来出家。

随六师出家。

舍利弗。

当知是人是为法贼入我法中。

当知是人污辱我法。

当知是人为是大贼。

  恶生死而爱涅槃者。

犹恶贫贱而爱富贵。

恶贫贱而爱富贵非道德之宗。

恶生死而爱涅槃非真如之旨。

故怀道德者始得身居富贵。

体真如者始得神游涅槃。

故居富贵者终不得嫌其贫贱。

游涅槃者必不得恶其生死。

若以生死涅槃为是非。

名为增上慢。

若以贫贱富贵为得失。

名为倒置人。

故君子能处贱贫。

菩萨能入生死。

若以富贵为道德。

齐景公不应被尼甫非。

若以寂灭为真如。

舍利弗不应被净名责。

故知爱富贵而作三公者。

不及初入仕道德人。

爱涅槃而证四果者。

不及初发心菩萨。

此乃内外明著事理显然。

终身不悟邪愚之甚。

  修道独处坐禅用心精进。

或见佛身菩萨身真人罗汉身。

天尊老君身神仙身。

及过往有名号贤德身。

并谈说妙言称道授法。

即以为真者。

此大大邪惑。

何以故。

夫诸佛菩萨天尊老君等。

并是过去出世圣人。

当今无有见其真状者。

今日但闻其名见其形像而已。

谁复识其面目哉。

其形像者并是世间工巧影响而作。

未必即得似彼真形。

今乃想其伪形为真状者。

此之邪惑颠倒。

全是不近人情至。

如婴儿弱丧年长成大。

本生父母见尚不识。

况我非彼所生。

复是异世而能识之者哉。

若其法身应化无种不为。

岂止守其本状。

若其取此而为真应者。

必入魔网不疑。

故魔亦能种种变化惑作佛身菩萨之身。

亦能宣说妙法。

自非大乘慧眼不能别之。

若入魔网全不及元不修道。

以此而议坐禅。

所有境界并不得取以为证。

纵使放光动地弥不得信之。

但当正心不动。

魔事即自亡灭。

故维摩经云。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

西升经云。

不受于邪。

邪气自去。

凡人同生一类不因绍介者尚不得辄与款怀。

况彼非类幽昧而造次信之者也。

若其目击道存者。

理自绝于言论。

若其不尔必须勘当是非。

夫世间人事犹不得以言貌取人。

况出世冥理得以色声为证。

故康子馈药。

孔子拜而受之曰。

丘未达不尝之。

此良有以也。

圣人尚尔。

况其凡哉。

故物理不可睹迹即信。

一一皆须察之。

故大智度论云。

多闻持戒禅未得漏尽法。

虽有此功德此事不可信。

涅槃经云。

迦叶白佛言。

世尊。

我今不依是四种人。

何以故。

如瞿师罗经中佛为瞿师罗说。

若天魔梵为欲破坏变为佛像。

具足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圆光一寻。

面部圆满犹月盛明。

眉间豪相白逾珂雪。

如是庄严来向汝者。

汝当检校定其虚实。

既觉知已应当降伏。

世尊。

魔等尚能变作佛身。

况当不能作罗汉等四种之身。

坐卧空中。

左胁出水右胁出火。

身出烟炎犹如火聚。

以是因缘我于是中心不生信。

或有所说不能禀受。

亦无敬念而作依止。

佛言。

善男子。

于我所说若生疑者尚不应受。

况如是等。

是故应当善分别是善不善可作不可作。

如是作已长夜受乐。

修道愿生值弥勒者。

此大邪痴。

何以故。

夫修道者。

破无明见发种智牙。

断四生业灭三涂苦。

出入六道教化众生。

回向无上菩提罔知限极。

此则是法身自在解脱见知。

若然者弥勒恒在目前。

何须愿值。

故奄提遮经云。

我常念所思。

大圣之所行。

未曾与汝异。

何事不清净。

如不尔者。

即是无明常没不出。

纵值弥勒亦未识之。

何以故。

三毒肉眼不辩贤愚。

但闻弥勒之名不识弥勒之状相。

学论其弥勒复不见弥勒之理。

徒言此愿知复何成至。

如释迦出世。

舍卫大城不见佛者岂止千万。

以此而议会须开心见道。

无目暗愿何为哉。

何以故。

若夫智不聋盲即是慧眼。

慧眼者即无所不见。

无所不见者则能见佛。

见佛者谓见真佛。

非是化佛。

化佛有生有灭。

真佛无去无来。

无去无来遍满三界。

愚无慧眼不能见之。

故思益经云。

若有于法生见。

则于其人佛不出世。

若人于诸法毕竟灭相中求涅槃者。

则于其人佛不出世。

佛藏经云。

舍利弗。

若人以色身见佛。

是去佛远。

若人能见诸法无相。

无名无触。

无忆无念。

无生无灭。

无有戏论。

不念一切法。

不念涅槃。

不以涅槃为念。

不贪涅槃。

信解诸法皆是一相所谓无相。

是名真见佛。

思益经云。

以见我故即是见佛。

所以者何。

我性即是佛性。

夫我性既是佛性。

得佛性即须内修。

内修自得菩提。

何假外求弥勒。

以外求弥勒之念。

不及内修觉心。

  修道计三大阿僧祇劫望得作佛者。

此大邪痴。

何以故。

修道者断生死业离六趣苦。

履一乘道入不二门。

除无明心开智慧眼。

法身独脱自在神通。

教化众生出生入死。

或为眷属僮仆。

或作饿鬼畜生利物。

即为无种不应。

或入地狱济拔诸苦。

心无所得。

大慈大悲。

尽未来际无有厌倦。

若然者则是法身常住不死不生。

虽应六道无来无去。

岂存心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已哉。

如不然者则是无明。

既是无明则轮回六道。

此尽三大阿僧祇劫几回受苦。

泥黎此非直心所得。

与道相违。

有证有求。

深是增上我慢。

故涅槃经云。

菩萨名无所得。

有所得者二十五有。

菩萨永断二十五有得大涅槃。

名无所得。

又云。

汝之所问亦无所得。

我之所说亦无所得。

若说有得。

是魔眷属。

非我弟子。

佛藏经云。

如来于法都无所得。

有所灭故名为涅槃。

亦不见有得涅槃者。

又云。

有所得者。

于我法中即是邪见。

是名大贼。

一切世间天人中贼。

是名一切世间怨家诸佛大贼。

夫圣人应化诱导群生。

拥立指归非为了义。

但凡愚无智。

即谓别有一佛可求。

求之不已。

遂生邪见。

故楞伽经云。

佛告大慧。

为无为涅槃故说诱进行菩萨行者。

此及余世界修菩萨行者。

乐声闻乘涅槃。

为令声闻乘进向大乘。

化佛受声闻记。

非是法佛。

夫至如释迦出世。

一生补处菩萨数若恒沙。

亦应一一作佛。

若其一一作佛。

则无日无佛出世。

纵令一一作佛。

作佛已后更欲何为。

夫修出世道而求作佛者。

无异世间愚人才蒙一位一班则欲图谋帝道。

背国图君则是逆贼。

违道求佛岂是顺人。

许由山谷之士尚无意于万乘。

况出世智人岂有心于十号。

至如维摩诘文殊师利央掘魔罗等。

并是过去他方出世。

应化诸佛犹自作菩萨弟子之众。

助释迦弘道教化众生。

何处始发心修道至理都未思量。

乃承彼谤进之假名。

遂望三大阿僧祇劫而得作佛。

故大智度论云。

但为世俗故说有须陀洹乃至佛。

何以故。

一切诸法实无我相。

今用分别须陀洹果乃至佛。

是世俗法。

夫老君之为柱史。

孔子之宰中都。

并为助国行道居斯下末。

是以圣人开化出处万途。

或舍帝位而出家。

或怀圣道而入俗。

此并为抑扬群品舒卷行藏。

便居高位者不恃贵以矜尊。

处下僚者不怨卑以忧辱。

故释迦自持应器。

孔丘愿得执鞭。

况乎碌碌凡庸而辄自尊夸重。

故圣人应化如此。

岂有定体而为佛相哉。

老君孔子皆是出世圣人。

未见修道愿作者。

唯闻佛有放光功德咸共尚之。

不察了义根源而贵假名。

未用遂即希求此号。

不觉与理相违。

夫佛者以觉悟大慈法身得名。

非以三十二相得号。

今乃以无明三毒之见希求作佛形容者。

岂关至理。

故金刚波若经云。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

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维摩经云。

佛身者则法身也。

夫法身无相。

岂有佛身色像于其间哉。

故大智度论云。

有二种因缘。

一者福德因缘。

二者智慧因缘。

欲引导福德因缘众生故用三十二相身。

欲以智慧因缘引导众生故用法身。

法身有二种众生。

一者知诸法假名。

二者著名字。

为著名字众生故说无相。

为知诸法假名众生故说三十二相。

夫中道正说如此。

佛理可不悟之哉。

故涅槃经云。

佛者名觉。

既自觉悟。

复能觉人天。

若有此觉佛理足明。

若无此觉何以求佛。

故法华经云。

舍利弗。

汝等当信佛之所说。

言不虚妄。

舍利弗。

诸佛随宜说法。

意趣难解。

所以者何。

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所以者何。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

云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佛告舍利弗。

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

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舍利弗。

如来但以一佛乘法为众生说法。

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舍利弗。

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夫佛之一乘知见者。

即谓无相无作无为无得。

法身清净无生究竟种智也。

故金刚般若经云。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

以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燃灯佛与我授记。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夫如体毕竟寂灭无生。

谁有求而得者。

故经云。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故名如来。

又云。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夫佛既离相。

心何所希求。

若有希求岂非邪见。

  出家修道专以咒术防身为道者。

此乃与鬼神为怨。

何名薰修大慈之行。

故佛每说正法。

一切天龙鬼神皆悉集听。

未见佛起嫌心以咒驱逐。

但令开发道眼而起大慈。

今者修道都不观身无常多诸过患。

先以咒詈呵鬼防护秽浊之身。

岂是奉持大师教旨。

故涅槃经云。

比丘不应作治身咒术六十四能十八或人咒术。

夫三世诸佛皆以般若大悲为本。

不以骂鬼咒术为宗。

犹五帝三皇皆以慈俭淳朴为基。

不以禁令严刑为本。

若修道专以咒术而伏鬼神者。

犹治政专以刑罚而威百姓。

刑罚为治。

不久必乱。

咒术为道。

不久必邪。

故知咒术非修道之方。

刑罚非致治之体。

故大智度论云。

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之根本。

是般若波罗蜜之母。

诸佛之祖母。

又云。

诸咒术中般若波罗蜜是大咒术。

何以故。

能常与众生道德乐故。

余咒术乐因缘能起烦恼。

又不善业故堕三恶道故。

故云。

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

无上明咒。

无等等明咒。

三世诸佛皆用是明咒。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夫般若波罗蜜者。

是心体实智。

此智能破烦恼断妄除邪。

以能除邪故名为神咒。

夫除邪者。

谓除我心邪妄。

非谓咒彼鬼神。

但令我心体真无邪。

鬼神自然不扰。

故老子云。

以道莅天下。

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

其神不伤人。

  夫若口诵般若波罗蜜而不内除邪妄者。无异鹦鹉学佛语。以能持此咒故得无上菩提。若□不持此咒必无除邪得道之理。

  如来令遣出家修道人著坏色粪扫纳衣者。

一为破爱好我慢。

二为居山林旷野要人不图。

三为趣得供身不为贪觅。

四为示见少欲知足教化众生。

今者乃有深练好缯。

翦作花草分间荫映。

纳作山衣被服端严。

淫诱女色。

服既是为心。

何得真。

如此造事奸人。

岂合与同河饮水。

内怀犬羊之质。

外被文豹之资。

何止诳惑众生。

深是污辱三宝。

然此一服值数十千。

自非理外规求。

如何可得心行如此。

何名道人。

天堂判自不论地狱遣谁代入。

夫粪扫纳衣。

若心生贪著行违于道。

佛尚不许听著。

何况苞藏奸伏假作山衣。

佛藏经云。

若纳衣比丘于粪扫中拾取弊故应生是心。

以此障寒及修圣道勤行精进。

若比丘于此纳衣生贪著心。

即应舍之。

我不听著。

何况余衣。

何以故。

舍利弗。

是比丘于此衣中生非比丘法。

是比丘不复应著。

何况余物。

舍利弗。

时是比丘宁以热铁鍱自缠其身。

不应复著此纳衣。

何以故。

于此衣中深爱心故。

夫法衣既尔。

应器亦然。

故大智度论云。

佛听比丘用二种钵。

若瓦若铁。

如来制戒不许出家修道人食肉者。

一为断大慈种。

二为身心浊逸。

三为不发一切众生善心。

四为令一切有命者畏。

五为增长恶业。

今者乃有私地食肉。

称言将护众生。

不畏天眼之诛。

反畏愚情之责。

发露之旨其义安施。

覆藏罪过何时忏悔。

又假令有一二不食肉者。

则专精苏蜜细粉稻梁以自供身。

我慢自在。

长养肥盛。

放逸贪淫。

闻人近请作斋。

先思量饮食粗细。

不能内省合消以不逆。

计校施财物。

必多丧葬。

富者则争共安名报愿。

贫人则竞推僧次。

收残裹[怡-台+(噗-口)]称与疾僧。

重索斋余言供同学。

观行戒律本不关心。

饮食钱财无忘窹寐。

纵使面颜无耻可不惧罪三涂。

孔子尚云。

君子谋道不谋食。

忧道不忧贫。

况乎佛者□。

故楞伽经云。

凡所饮食。

作食子肉想。

作眼药想。

不应食肉。

听食肉者无有是处。

佛藏经云。

宁啖热石。

吞饮洋铜。

不以无戒食人信施。

涅槃经云。

善男子。

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

若受檀越信施之时。

应观是食如子肉想。

忠言相告。

真是大慈。

谄言相说。

真是嫉妒。

夫见过言说有二种。

一者为利益故见过相告。

二者为嫉妒故见过相说。

不得一向执见过为是过为非。

无问道俗皆同此理。

故孔子云。

君有争臣。

父有争子。

士有争友。

忠告善道。

夫若有忠心诃责者是。

若怀嫉妒誉叹者非。

其诃责称叹者。

必须礭得实情不得望风浪说。

故大智度论云。

应诃而赞。

应赞而诃。

口集诸过终不见乐。

夫若为行道利益见过诃责者。

是奉佛深心。

若为畏惧嫉妒见过不言者。

是违佛至意。

故涅槃经云。

有持戒比丘威仪具足护持正法。

见坏法者即能驱遣诃责纠治。

当知是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

若比丘见坏法者。

置不驱遣诃责举处。

当知是人佛法中怨。

若能驱遣诃责举处。

是我弟子。

真声闻也。

夫声闻尚尔。

况菩萨乎。

胜鬘经云。

应折伏者而折伏之。

应摄受者而摄受之。

何以故。

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者。

天人充满恶道减少。

  辩伪篇第六 #

  夫事有真伪。

理有正邪。

自悲慧眼无容能别。

故残贼诳惑愚人。

以规货财者。

必遗假金银。

造事诳惑众生。

以求钱帛者。

必称圣功德。

然非金银不动愚人志。

非功德不感痴人心。

故造假金者。

必用真金为表。

铜锡为骨。

造诳惑者。

必以圣道为语劫剥为心。

愚人所以被残贼诳止为贪金银。

痴人所以被诈伪惑止为贪功德。

若不贪功德者。

必不被诈伪人惑。

不贪金银者。

必不被造事人欺。

不被功德惑者是见理人。

不被假金欺者是别货人。

不见理者必贪善致败。

不别货者必贪金致祸。

故物之恒致败丧者。

非为贪恶。

并为贪善故也。

故曰。

鱼吞钓者为贪香饵。

人丧命者为贪善道。

何以故。

夫奸淫丧命者。

止为薰香妖治。

不为腥臊丑陋。

盗贼丧身者。

止为金银缯绮。

不为粪土砂砾。

故老子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造伪过所诳关令。

以求度关者。

必称司门。

造伪告身诳官人以求资荫者。

必称吏部。

造妖伪诳众生。

以求财食者。

必称圣言。

故造伪过所者。

特忌司门郎中。

造伪告身者。

特忌尚书吏部。

造妖惑者特忌解道智人。

故司门郎中手暑过所。

尚书吏部面自补官。

解道智人心自悟理。

司门郎中悬别伪过所。

尚书吏部悬别伪告身。

解道智人悬别妖惑语。

若关令暗者被伪过所诳。

官人愚者被伪告身欺。

众生愚者被妖伪人惑。

以此而议物理皆不得率尔信其言迹耳。

故孔子云。

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庾哉人焉庾哉。

涅槃经云。

共住久处智慧观察。

大智度论云。

说相似般若波罗蜜。

相似者名字语言同而心义异。

  倚官狭势求财者必觅首领令其句牵。

贩佛卖僧求施者。

必觅邑主令其劝化。

首领句牵者。

必假官人以作威恩。

邑主劝化者。

必称佛法以说罪福。

百姓惧威觅恩。

则竭产无吝。

众生畏罪求福则倾家不辞。

故倚官狭势者极众。

贩佛卖僧者极多。

递相侵渔贫人何以自活。

百姓耕织拟供赋役。

衣食复在其间。

施惠既尽公私何以取济。

是故倚官狭势者。

明主能除之。

贩佛卖僧者。

正见能断之。

故大智度论云。

若总众生供以供养佛。

佛所不许。

破法求财故。

若施凡人夺彼与此非平等。

法如菩萨法等。

心一切皆如儿子。

以是故少施。

  愚人有事求恩者。

好乞长史钱。

痴人造罪求福者。

好施僧尼物。

百姓实无心怜长史。

止自觅私恩。

众生实无心爱僧尼。

止自求私福。

长史亦无心怜民户。

止自觅钱财。

僧尼亦无心爱檀越。

止自求利养。

长史若不倚王法作寒暑。

百姓终不肯乞一钱。

僧尼若不倚佛法说吉凶。

众生必不肯施一物。

故知真清谨长史。

唯奉国王正法。

行事终不作寒暑。

从百姓索钱。

真清净沙门。

唯奉如来正法修道。

必不说吉凶从众生觅施。

长史所以称户主为好人者。

为得他财钱。

复不向人说其取受。

僧尼所以称檀越为信心者。

为得他财施复不向人说其过愆。

纵使多乞长史钱正误正役终不免。

纵使多施僧尼物正业正报终不亡。

正课既不免。

则不须乞长史物。

正报既不灭。

则不须施僧尼财。

故事帝王者。

但莫造妖逆劫盗斗杀奸欺及诸罪过。

而勤力田蚕。

孝养父母。

友顺兄弟。

慈爱妻儿。

和睦诸亲。

逊悌乡党。

供奉正课。

若然者何但不畏官人长史。

乃至不惧帝王。

故孔子云。

内省不疚何忧何惧。

若其违上所行。

纵使车载黄金。

送与帝王。

亦终不免刑戮。

何况乞官人长史钱。

是以事道佛者。

但灭三毒无明。

勤身苦作以活性命。

敬顺师长。

慈悲于一切众生。

断除嫉妒我慢。

远离谄曲邪非。

莫起一切恶行。

随已所堪给济困乏。

若然者何但不畏僧尼道士。

乃至不惧诸佛天尊。

故维摩经云。

无畏是道场。

无诸过故。

若其违上所行者。

纵使舍身命与佛亦终不免入地狱。

何况施僧尼财。

若官人枉法取百姓钱。

国法终不舍。

若僧尼破戒受檀越施。

佛法终不原。

国法终不舍。

为身自执法治百姓佛法终不原。

为身自行道化群生。

官人尚自除名得重罪。

何处有恩及百姓。

僧尼尚自殁身入地狱。

何处有福及众生。

故出身仕官者。

不得同于庶民。

出家修道者。

不得同于凡俗。

故官人则有衙府自异。

道人则有寺观自殊。

官人则有倚公营私之愆。

道人则有傍是行非之过。

非傍公则不得作威恩以营私。

非傍圣则不得说祸福以行伪。

非明王不能制彼浊官吏。

非正见不能定彼伪僧尼。

温室之经多说利养。

至于讲说岁有百千遗教之经。

专明禁戒。

至于讲说未见一人。

以此参验足明心迹。

化诱取物。

剥脱贫穷不问有无。

唯多即喜。

夫上古薄赋敛省徭役。

犹称为圣主。

况修习出世之道。

而劫夺无厌。

如此外道无明。

非明王不能制御。

故胜鬘经云。

余众生于诸深法坚著妄说。

违背正法。

习诸外道腐败种子者。

当以王力天龙鬼神力而调伏之。

  夫先王茅茨土阶。

恶衣菲食。

而忧养兆民者。

称为圣君。

金屋瑶台。

食珍衣绮。

而暴乱苍生者。

称为暗主故圣君能抚谐百姓。

而国泰身安。

闇主乃残灭黔梨。

而国亡身灭。

况乎世尊大觉弃圣位。

于转轮不入香味色声。

证无上之真道。

法身常住。

应六趣而引接群生。

持钵巡门。

乞常餐而度慈五浊。

岂存心于绮练。

岂留意于伪形。

若以滋味美色为怀。

犹乖尧舜养民之道。

若以实刹银基为念。

乃同桀纣乱国之心。

非理劳弊含生。

宁得称为三界慈父。

违道怀私爱己。

宁得称为天人大师。

其有弟子声闻之众。

并令舍俗于空闲。

或居冢墓以调心。

或依山林而学静。

应器三衣锡杖行住恒与同居。

活命取济随缘少欲远于贪著。

复设经律明训。

兼以垂诲将来尚不得。

以持行为心。

岂得以破戒为意。

至于像法流末正教沉沦。

慧目者寡。

生盲者众。

不复遵其圣轨。

唯逐财色声名诱化无识群迷。

广构僧房殿塔。

营造伪像罄竭资财。

唯大唯高争名争胜。

饰以金银。

彩色炫耀。

无目众生烧香礼拜。

颦眉称为供养诸佛。

内心实恒波浪。

外相诈见禅仪。

竟无饶益之心。

唯有规图之志。

群队扬声唤。

佛何曾有微觉之情。

相率大唱善哉。

讵怀片善之意。

匆匆争头逐食。

喻于猎狗寻膻。

扰扰竞觅施财。

剧于飞蛾赴火。

不辨菽麦之状。

亦复说法化人。

当身见自被囚。

焉能为人解缚。

但知劝他布施。

不悟己自悭贪。

仍号我是沙门。

施者当应获福。

莫省己之长短。

破戒违律之愆。

奸非谄曲恣伪。

犹称如来释种。

故知。

破灭正法非是外人。

宁更有虫内伤师子。

故佛藏经云。

舍利弗。

我法实以多供养故后当疾灭。

夫复有傍。

是行非淫乱。

以为相大乘。

酒肉贪嗜无厌。

名为不生分别。

妄语恶口两舌。

乃云言语性空。

未解一念澄心。

猖披以为解脱。

争有争无之斗讼。

竞断竞常之是非。

随心憎爱之毁誉。

逐语寻言之戏论。

著空断修诸行。

不以六度在怀。

闻道法性无生。

并舍因缘业果。

不复尊敬师友。

放逸慠佷凌人。

触目无一所知。

即号我离文字。

经藏都未深入。

智海于何出生。

虽诵句偈微言。

实不识其玄旨。

依他经论言说亦道。

我无所求执。

此无记痴心以为同尘。

晦迹食秽凭河受辱。

夸为有力大人无明。

纵志贪餐口言无心。

任运学诸世间邪术。

将作种智多能祷祀厌诅。

求恩自诳人称我善。

亲彼财交色合疏其骨肉。

善游卖假伪之印符。

取资财以润屋针疚。

合炼金石卜筮推步。

盈虚咒禁占相吉凶。

巫觋呼神唤鬼朋党。

共相亲狎扇惑老妪小儿。

称为救度病苦众生。

其间唯行奸非剥脱。

甘言诱人衣食百倍。

多世巫医自矜结。

好贵人自美狎游名德。

恃托先王典籍。

炫卖取人钱财。

贪欲积聚无崖。

讲教遂妄劳倦。

逢迎富势豪贵。

不觉面柔足恭。

以此活妇养儿一。

何不知惭耻。

闻人说己之过。

无心克己复仁。

淫逸声色混淆。

不顾礼仪风俗。

即聋从昧与顽用嚣。

积习生常称之为道。

其犹淫女成性无惮。

世之毁誉久处。

鲍鱼之肆不闻其臭。

此乃真是禽兽。

真是阐提。

真是愚痴。

真是残贼。

苟贪目下之利。

将来何以逃殃。

长恶不悛败亡可俟。

淑人君子可不戒哉。

故易云。

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有不善未尝不知之。

未尝复行。

岂甚虚矣。

  为道者除伪修真。

为政者除恶树善。

不除恶不名治政。

不除伪不名修道。

若修道能除伪则种智自明。

为政能除恶则万民自富。

民富无恶则奸盗不行。

智明伪除则邪魔不扰。

邪魔不能扰。

是得道真。

奸盗不能行。

是得治要。

得治要则人无夸企。

得道真则心无取舍。

心无取舍则复命归根。

人无夸企则还淳反朴。

还淳反朴始名真治。

复命归根始名真道。

真道具则文字斯损。

真治兴则不言而教。

不言而教则结绳复用。

文字斯损则目击道存。

故治政者唯在去奸。

修道者唯在除伪。

伪不除则真道暗。

奸不去则政治昏。

政治昏则奸佞起。

真道暗则邪惑兴。

邪惑兴则群魔制。

奸佞起大盗侵。

为盗侵者由其不除乱本。

为魔制者由其不断邪源。

故断邪源者当须察微。

除乱本者当须照隐。

照隐者杜其萌兆。

察微者绝其漏因。

漏因既绝则邪不能干。

萌兆既杜则奸不能乱。

奸不能乱唯在君明。

邪不能干唯在心惠。

若君不明必为奸臣所惑。

心不惠必为邪魔所牵。

被奸臣惑者君民必亡。

被邪魔牵者身心必败。

故书云。

仆臣正身后克正。

仆臣谀身后自圣。

老子云。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故明君兴祚必任贤臣。

暗主覆宗必任佞人。

以此而议可不察乎。

故书云。

后德惟臣。

弗德惟臣。

  上士不为过。

非有畏。

不为理自不为。

中士不为过。

非不欲。

为惧罪福故不敢为。

下士不为过。

非不欲。

为惧刑罚故不敢为。

故无刑罚下士过必生。

无罪福中士过必起。

虽罪福刑罚。

上士终不为过。

何以故。

体至道故。

理自然故。

心平等故。

无规求故。

无嗜欲故。

无爱憎故。

自然不为过者心真。

有畏不为过者情伪。

情伪者恒须制御。

心真者方可独行。

可独行者名为上智。

须制御者名为下愚。

以此自观足明真伪。

故礼记云。

仁者安仁。

智者利仁。

畏罪者强仁。

是以上士无愧于幽冥。

下士恒惧于刑罚。

故诗云。

尚不愧于屋漏。

大智度论云。

若无罪福则世俗法乱。

礼记云。

刑以防淫。

  世人修福者悉求人天报。

止自恒作三涂因。

世人求安者悉畏五刑罪。

止自恒违国法令。

若不违国法令则不须畏五刑。

若不作三涂因则不须求人天报。

但验四人违法令。

即明众生恒作罪。

故知。

修福者即是作罪人。

读律者即是违法人。

夫登朝仕官者未有自知。

已无堪莫不皆求好官职。

乃至无知署吏拔为卿相。

亦谓材德备堪及其不胜其任。

犯国刑网方始验其真伪。

以此理观足明善恶。

故孔子云。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痴言。

易曰。

鼎折足覆公餗。

其刑渥凶言不胜其任。

  为道者易。

为俗者难。

易者事简而真。

难者事烦而伪。

至如服食器用本为供身。

供身取济不必要须华侈。

何以故。

夫食充虚。

何假百味。

器得盛物。

何假金银。

衣得覆形。

何假文绣。

屋得庇体。

何假雕镂。

雕镂为难非常茨可咒。

文绣为费非缣素可方。

金银为费非凡木可比。

百味为损非蔬食可逾。

俗情以为有殊。

而适用是一。

即此参验难易可知。

难易既知真伪足辩。

真伪既辩道俗可明。

道俗既明至理自悟。

故以箪食瓢饮衣弊褞袍环堵以居者。

儒之易也。

缀钵抟食岩穴以居者。

道之易也。

夫何故哉。

体易得真故也。

体易得真则心镜内朗。

心镜内朗始堪冥心济物。

故易云。

以蒙养正其此之谓矣。

  夫易简之德称乎天地。

无为而治称乎圣人。

是以天地易简万物各得生成。

圣人无为群生各安其业。

故老子曰。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恭。

木性是一。

随材异住。

人性是一。

随德立名。

故人之真伪不可易。

名材之大小不可易任。

是以小人不得称为君子。

君子不得称为小人。

何以故。

名须当实故。

夫争名实者则非君子。

矜贤才者则是小人。

故小人好争。

君子好让。

好让者推善于人。

好争者引德于己。

引德于己此德伪德。

推善于人此善真善。

真善既不争名。

伪德岂不知耻。

善伪德争名。

则反常乱俗。

真善不争则化物。

体真则化物。

体真则贤愚咸得其分。

真善不争则贵贱各安其所。

故老子云。

不尚贤。

使民不争。

又云。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易曰。

劳谦君子有终吉。

  心不独任六情以助之。

君不独治百司以佐之。

无心识则形骸不存。

无帝王之则群生不立。

故帝王与百司本为养黎庶。

六情与心识本为养形骸。

养形骸者不得无六情。

养苍生者不得无群佐。

若六情守分则形骸自安。

群佐不扰则苍生自泰。

故知。

丧民者止由群职。

败身者止由六情。

若心能制六情则形骸不须养而自逸。

居能制群职则苍生不须治而自安。

若六情待制名为妄情。

百司待制名为伪佐。

若百司真则君无所忧。

六情真则心无所虑。

无所虑者情与性冥。

无所忧者臣与君合。

臣与君合则可不具陈。

情与性冥则为而不恃。

为而不恃则首足俱顺。

可不具陈则贵贱咸序。

贵贱咸序则四民自静。

首足俱顺则百体自安。

四民自静在于无欲无为。

百体自安在于无欲。

无为者削法物。

无欲者损色声。

削法物则淳朴以居。

损色声则天真自保。

老子云。

我无为民自化。

我好静民自正。

我无事民自富。

我无欲民自朴。

易云。

损先难而后易损以远害。

夫始于除欲故先难。

终于无累故后易。

去欲无患故得远害。

故曰损以远害。

夫忧身危害皆为爱欲故也。

爱欲既除。

害焉能及。

故俗人尚益。

道家尚损。

损者与物玄同。

益者与物乖迂。

同者为与理冥。

迂者为与物争。

争者危身丧命。

冥者远害全真。

故损之为德。

大矣至矣。

故易云。

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室欲。

  真言要决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