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疏之二

法华经疏 #

  

  法华经疏 #

  华报。

若复有人。

于讲法处坐。

至转轮王所坐之处。

第三分坐人。

亦是华报也。

阿逸多。

若复有人语余人言。

至信受教教诲。

第四劝人听经。

此人相劝之时。

和颜悦色。

鼓□唇舌扪今德。

诸根具足。

悉皆严好也。

何况一心以下。

第五况出初依也。

初九偈颂第一人。

若有劝一人五偈。

先颂第四人。

故诣僧房二偈。

颂第二人。

若于讲法处一偈。

颂第三人。

况复一心听一偈。

颂第五人也。

  法师功德品 #

  此品所以而来。

上虽明弟子。

未明师之现报。

今明二依菩萨。

未来流通大法。

化功归已。

经力勋修。

即得现报。

六根清净。

所以来也。

此品大泮有二段。

初总明六根。

三根得八百。

三根得千二百。

耳根生识。

能闻十方诸佛。

所说经法。

意地思惟分别。

生其惠解。

舌能说法度人。

三根入道中胜。

偏得千二百。

三根发道缘弱。

但得八百也。

今解。

依旧经。

六根齐等。

鼻舌身三根尘到。

故知。

三根遥嘱者也。

此当是凡夫六根也。

今道六根清净者。

此是性地菩萨。

受持此经。

经力勋修。

尽皆遥嘱。

故道遥嘱香也。

受持得一百。

乃至书写。

生五百善。

教人复生五百。

是一千善。

自性随喜。

教人随喜。

复二百。

是为千一百也。

是善男子以下 别明六根也。

舌根道变者。

食体资身。

要侍破质。

得未成身最胜。

故道变也。

意根道解偈句。

非谓文也。

初依人得理鲜少。

言偈句也。

心之所行者。

识阴也。

心所动作者。

起相受也。

心所戏论者。

行阴也。

虽未得无漏智惠者。

未得初住无漏也。

  常不轻品 #

  此品所以来。

上虽复玄谈未来之事。

现坐未有得者。

犹故难信。

勿若引成事来证。

昔日威音王佛时。

穷自受持。

即得现报。

六根清净。

此事以成证。

未来若尔。

必得不虚。

所以来也。

就此品中。

可有六段。

第一从初。

至有大势力。

出不行行之处。

获大罪报者。

有如法师品中。

毁骂持经。

重于骂佛。

所得功德。

如法师功德品所说。

何故道二万威音。

正欲取最初威音王佛像正法中。

不惜身命。

修行法华。

复有一意。

若以一佛两佛为证。

何必可信。

故须多佛为证。

下皆出不轻行行也。

第二尔时有一菩萨。

至名常不轻。

四众与作不轻名字。

流通大乘。

行行不同。

但见四众。

有举手抬头暹豪之善。

皆是大乘。

故言皆当作佛。

不专读诵。

但行礼拜也。

避走远住者。

不轻是初依菩萨。

岂可畏加毁。

惜身身命也。

要藉此身。

得通大法。

故避走远也。

是故经言。

不爱身命。

但昔无上道也。

第三临欲终时。

至三菩提。

明不轻闻法华经。

得六根清净现报。

更增寿命。

广为人说。

增上慢者。

信伏随从。

神通力者。

六根现报。

乐说辨力者。

为四众说法华。

万善资已。

名为大善寂力也。

菩萨伏化千万亿众。

住菩提者。

位皆性地也。

第四命终之后。

至当得作佛者。

三值佛故。

同号日月灯明心也。

无畏者。

初依菩萨。

离五怖畏也。

第五于意云何。

至不退者是。

会古今。

得大势彼时四众以下。

会弟子古今。

由轻贱我故。

言二百亿劫常值佛。

千劫于阿鼻。

受大苦恼者。

若不值我。

受苦无遍。

由见我以。

受苦有其畔济。

以道圣人不作烦恼因缘。

毕是罪已。

复遇不轻。

得性地解。

故道得三菩提。

得大势四众。

岂异人乎以下。

会弟子名字。

第六得大势。

当知是法华经。

大饶诸菩萨。

讫长行。

劝令受持也。

说偈重颂。

初一偈半。

颂第一不轻行行之处。

是佛灭后四偈。

颂第二四众与不轻作名字。

时诸四众。

计著法者。

学小乘人。

可有渐化之理。

故言到其所也。

其罪毕已三偈颂第三六根现报。

不轻命终一偈半。

颂第四值三佛。

下五偈半。

颂第五会古今。

亿亿万劫以下。

颂第六劝人受持也。

  如来神力品 #

  此品所以而来。

上虽引证。

未能取信。

要须广现神变。

表明大法。

现在未来。

皆有实益不虚。

欲不嘱流通。

所以来也。

尔时千世界。

从地踊出者。

上明闻如来。

言我下方。

自有恒河沙菩萨。

自能受持。

咸皆从地踊出。

今者说法既同。

欲以此法。

末代世中。

流通法华。

自行兼人也。

尔时世尊。

于文殊师利。

旧住大众等前。

现其神力。

付嘱流通也。

此品大泮。

有七种神力。

第一出广长舌者。

表明不谈语相。

上来明因乘真实。

一果长孝。

明师及弟子。

所得果报。

上来所说。

皆实不虚。

所以出广长舌。

上至梵世者。

通化之处故也。

第二一切毛孔。

放无数色光者。

欲明大乘之道。

善无不积德无不备表明一乘具足之理。

欲使四依。

未来于彼有缘经因。

开其惠目。

照事法相。

已如似因光照于万像。

故放无数色光也。

教化十方人等。

故遍照十方也。

分身诸佛。

出广长舌者。

证理是一。

皆表不望语相。

第三一时磬咳者。

明道自昔以来。

但说三乘。

一乘离隔。

在于凶衿。

今日时中。

大理得障。

本意得畅也。

第四俱供弹指者。

明昔日以来。

设有所说。

皆契当法法相也。

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者通化之处也。

第五动地者。

地本刚矿难动。

欲明像正中人。

烦恼刚矿。

喻若于地。

欲使二依。

未作流通以大乘柔伏喻除其三毒。

故动地应之。

豫现柔软之拔也。

欲使他方八部。

以佛神力。

皆使遥见娑婆净土。

见诸佛及以四众也。

即时诸天。

于虚空中唱言以下。

所以唱告者。

今若不使十方众生。

识诸佛名字。

及以国土。

二依未来道化。

何能取信。

故先唱告。

使识诸佛名字。

及以国土。

二依未来流通。

闻音都障。

靡不从顺也。

彼诸众生闻空中声已。

合掌向娑婆者。

明十方顿首。

理可钦敬。

故重归命。

称南无释迦也。

第六所散诸物以下。

变成宝帐者。

如来遂其人意。

盖合为一欲明万善之因。

归一果也。

亦欲使二依诸人。

未来弘通大乘。

十方同行也。

第七是时十方世界。

如一佛土者。

欲明十方诸佛。

法轮道同。

理处唯一也。

尔时佛告上行菩以下。

明经理深重。

付嘱二依。

若我以是神力。

于阿僧祇劫。

为嘱累故。

说是经功德。

曾不能尽明。

法华大乘。

理处无量何可具说。

以要言之者。

文简而理收。

为要言也。

如来所有一切之法以者。

自上以来。

明破三归一。

万善同归。

大乘之道也。

自在神通之力者。

即是观彼久远。

由若今日也。

秘密之藏者。

明此经自昔以来。

隐而不彰。

名秘密。

功德积聚名。

如来一切甚深之事者。

常住理深。

显在此经。

故言甚深藏也。

亦言我净土不毁。

而不见烧尽。

皆指此法华经。

宜示显说。

汝等于如来灭后以下。

劝二依人。

受持如说修行。

若其经所住之处。

皆应起塔供养者。

明理深故也。

所以者何。

下释明经理深重。

当知道场者。

此经是诸佛之母。

由之得佛也。

道场者。

是得道之处。

由此经故。

能断其惑得。

一切智。

故言是处即是道场。

诸佛于此经中。

修学道成正觉也。

欲以法道照天下。

不欲独善一已。

故言请佛于此。

转于法轮。

缘尽则化灭。

故诸佛于此。

而般涅槃。

自下说偈。

初四偈。

颂七种神力之事。

上直明叹经理深重。

自下有十二偈。

人以叹法。

何以得知。

经文言。

嘱累是经故。

叹美持经者。

故知。

就人叹经也。

  嘱累品 #

  此品所以而来。

上明师及弟子所得果报。

引证分明。

现其神力。

明经深重。

欲以此法委之二依。

摩顶付嘱。

故所以来也。

自下正明付嘱二依。

末代流通。

像正中人。

要假二依。

已为匠主。

行得成就。

事相之中。

似若供相劳累。

故言嘱累。

理而言之应名嘱利。

所以然者。

明二依像正流通。

匠导化物□已万行得成。

有此大利。

应名嘱利也。

所以然者。

二依□□□以右手摩无量菩萨顶者。

明理甚深故。

如摩顶劝人。

如是殷勤至三。

我于无量阿僧祇劫。

修集是难得无上菩提法。

今以付嘱汝等。

汝等应末代流通。

自行兼人。

随缘施化。

广作利益。

令一切众生。

普得闻知。

所以者何下。

释所劝汝者。

何明如来有大慈悲。

慈本与乐至极。

悲能拔苦尽原。

故言有大慈悲。

每叹与人。

无说悭吝。

更何所惠也。

能与众生。

大乘佛之智惠也。

如来是一切之大施主者。

施中最极。

莫过大乘。

故言是施主也。

汝等亦应随学如来。

勿以悭吝。

以法付之。

应仿而成。

须勤修行之。

于未来世。

若有善男子等。

有大乘几根。

信如知惠者。

当为广说是法华经。

若众生不信受者。

当于如来余深法中。

何者是余深法。

二乘是大乘家余。

为说二乘。

示教利喜也。

汝等若能如是。

则已报诸佛之恩也。

明释迦分身。

及以多宝。

三佛之意。

正使流通大法。

彼能流通。

则称三佛意。

故言。

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自下明师□殷勤。

至为第三。

弟子之法。

亦须领受至三。

唯然世尊。

则不有虑。

即受之辞也。

上来明因果理周。

付嘱流通。

自下唱随意。

分身诸佛。

及以多宝。

大众各随所安。

虽唱随意。

由未离坐。

普贤品末。

方去之耳。

何以得知。

药王品。

赞叹宿王。

故知未去也。

  药王本事品 #

  此品所以而来。

上如来摩顶付嘱。

四依领受。

讫在于上。

自下六品。

流通方轨。

上言因药王告八万大士。

未知其人有备何德行。

所以因之明。

药王昔日有此苦行之德亡身取法。

勘能弘经。

是以因之也。

自下明药王本流通之事。

故名本事品也。

此品凡有三意。

一者明药王上依之人弥劫苦行。

舍身烧臂。

弘通大乘。

此是流通方轨。

二欲使诸小菩萨。

则而行之。

三为一段。

诸人德道也。

就此品中。

可有十二段经文。

第一明宿王华。

问药王苦行之处。

欲列八部三乘人也。

佛答劫数久近。

佛之名号。

先明行行之处也第二尔时彼佛以下。

为说法华。

第三既闻法已。

于中修行□德三昧。

第四即作是念以下。

明欲报经佛恩。

即入三昧。

而香华以供养佛。

虽以神力供养。

未表虔恭之心。

单成之至。

以身供养。

即服诸香。

使内外俱香也。

以神通愿力。

而自然身。

不由水火也。

光明遍照。

诸佛赞叹。

是名真法供养。

身者是财。

何故名法。

为法烧身。

故名为法供养经。

佛法施无穷。

财施有限也。

又解。

莫问财法。

要解名用。

得作法施之名。

若不解名用而施者。

由名为财也。

第五喜见菩萨。

命终之后。

净德王家。

忽然化生。

即为其父说偈。

道昔舍身。

德报之处。

闻法华经。

甄迦罗七言偈。

频婆罗五言偈。

阿閦娑等四言偈。

此土方法。

西土音异。

未必如是也。

又此土三句。

是国数法。

此不得播还。

欲供养白父已。

住到佛所。

头面礼足。

说偈赞叹。

犹故在世者。

自庆载遇大圣也。

第六尔时日月净明德佛下。

明唱告灭度。

以佛法委之。

使千载不隧。

诸菩萨大弟子。

付嘱于汝。

使教令成就。

并无上菩提。

明法不自显。

弘之由人。

故委于汝。

七宝世界。

及给侍诸天。

悉付嘱汝。

诸天可尔。

土田无情。

云何委付。

解者言。

土田何由有。

是众生果报。

净秽之来。

功由众生行业所成。

今以净土。

委付汝使不据[打-丁+毛]。

如若不流通大法。

广作利益。

则众生起惑。

若法不行。

土由据[打-丁+毛]。

是故委之。

舍利者。

欲使流通。

而起塔供养付嘱也。

入涅槃。

喜见菩萨。

敬顺佛语故。

起塔供养。

第七喜见菩萨。

复白念言以下。

上明法界委之。

使不据[打-丁+毛]。

令使供养舍利。

即于四众之前。

然百福庄严臂。

而以供养。

令无数声闻。

阿僧祇人。

发三菩提。

得色身三昧。

四众见其无臂。

其意闵然。

故立其誓。

愿力因缘。

还复如故。

感其异相。

众生欢喜。

即是土田据[打-丁+毛]之义显矣。

第八宿王华以下。

明会古今。

劝令生信。

第九格量功德。

若然手指为菩提者。

胜以国城妻子。

诸珍宝物。

而供养也。

第十若复有人以下。

明经理深。

能受持者。

其福最高以三千世界。

满中七宝供养三圣。

不如受持此经。

一四句偈。

其福最高。

所以尔者。

下作喻来。

释明此经最尊第一。

故能尔也。

有受持以下。

明劝人流通。

满一切诸渴乏者。

除生死渴乏也。

如寒者得火。

去烦恼冰霜。

稞者得衣。

法身严宜。

商人得主。

亦以大□路。

如子得母。

乳养法身。

如度得船。

到于彼岸。

如病得愈。

烦恼患如闇。

灯照了法相。

如贫得宝七财具足。

如民得王。

里烦恼我。

如贾客得海。

得无贾宝珠。

如炬除闇者。

惠炬晕世。

无幽不朗也。

上来明其外喻。

今还以法结之。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已下。

第十一劝人受持。

就中有六子句。

第一劝下依受持。

明流通之人。

所得功德。

无其遍畔。

故言以佛智惠。

筹量多少。

不得其边也。

第二若有人。

闻是药王本事品者。

劝下依弟子。

应当随喜生信。

知理是深。

要其苦身。

而流通者。

亦得无量无边功德也。

若有女人。

得闻此经。

尽是秽恶之刑。

后不复受。

此是实女也第三若如来灭后。

五百岁中。

有女人。

闻经修行者。

劝上依受持。

此是依现为女也。

诸佛遥赞叹。

善男子汝能于释迦牟尼以下。

结劝上依受持也。

若有人闻药王品。

随喜赞善以下。

第四劝上依弟子。

随喜生信。

能永除三毒。

下明闻此品。

随喜赞善者。

所德功德。

如随喜品所明也。

是宿王华以下。

第五总劝二依受持。

以此品嘱累于汝。

当广流布。

勿令断绝。

魔得便也。

汝当以神力。

守护是经以下。

总结劝二依受持。

所以然者。

此经即是阎浮提人。

烦恼病之良药。

若人有烦恼病者。

得闻是经。

烦恼消灭。

得其真常。

故言不老不死。

亦可。

得闻是经。

要满百年。

终不中拔。

故言不老不死也。

宿王华汝若见有受持是经以下。

第六总劝二依弟子。

随喜生信。

广兴供养也。

下劝人供养。

何以故。

是人当得度脱众生故。

求佛道者。

应于是人。

生供敬心也。

第十二明诸人得道。

多宝赞叹也。

  妙音菩萨品 #

  此品所以来□欲弘经。

要须分身散体。

殊刑六道。

非行处行。

流通大法。

故有此品来也。

此是药王一流有三意。

一欲显德行之方轨。

二为流通方轨。

欲使诸小菩萨则而行之。

三为一段诸人得道。

就中有三段经文。

初又从讫故来至。

此应在方便品。

略说三请中事。

尔时华德白佛以下。

至陀罗尼。

在药王品中来。

还归本土以下。

应普贤品后也。

就中大泮有十二段。

第一放二种光。

照净华宿王智佛国。

召于妙音妙音大士。

何假光召。

但此土时会。

及妙音所得。

诸小菩萨。

要以光为缘。

故以光召也。

放大人想肉结光明者欲显大乘最上之理也。

眉间白豪者。

欲明中道之义也。

第二一切净光庄严以下。

叹妙音德行。

初叹智。

后叹定。

第三释迦牟尼以下。

明妙音与彼佛辞。

兼被戒敕。

莫轻彼国。

生下劣想。

释迦应同丈六。

现处苦秽。

菩萨众等。

其刑亦等。

汝身长大端正。

是故敕汝。

见彼佛菩萨及国土。

于此三事。

莫生下劣也。

师令教至。

妙音即受戒敕也。

我今诣彼。

皆是如来神力。

智惠庄严故。

得住彼土侍树。

于上三事。

不起下劣想也。

又解。

妙音法身大士。

岂假如来之力。

俱为会中诸小菩萨。

现有所假。

故道。

皆是如来神力也。

第四妙音欲来光现瑞相。

欲使土众生。

豫生渴仰。

兼作利益也。

第五文殊以下。

为其请。

文殊岂容不达。

但始行之流不恻其意。

是以文殊为□之流。

故发斯问也。

第六尔时释迦以下。

如来答。

妙音欲来。

为供养听法故。

先瑞相也。

第七文殊白佛以下。

问彼菩萨。

修何功德。

有是神力。

神通是果。

果不自有。

要由于因。

故问行何三昧。

识名字故。

与彼同习。

然后乃可得见。

如其不见。

其身细妙。

非我境界。

何由可见。

故言。

愿世尊。

以神通力。

彼菩萨来。

令我得见。

所以不答。

圣者玄鉴知华得后问。

若答华得。

即通答也。

自下高推多宝。

命其人也。

所以然者。

正欲二佛同心。

为于一理也。

第八于时妙音菩萨以下。

明妙音发来至此。

相问相问讯流通方法。

请见多宝也。

此问同大乐说。

欲见多宝也。

上来至此。

是是方便品中事。

第九尔时华得以下。

接次药王品末也。

今答华得。

即通文殊。

亦可前答文殊。

但经家见文句相似。

不能烦文。

隐前而显后也。

下明妙音。

过去修行来久。

有是神力。

即会故今也。

第十佛告华得。

汝但见妙音以下。

明妙音符应六道现刑说法。

于神通变化知惠。

无所损咸者。

意谓。

菩萨非行处行谓损。

菩萨得故言无所损咸也。

若干智惠。

即释迦符应六通。

乃至后宫流通大化。

广作利益。

道成万行。

斯备智惠余余明。

何损之有也。

第十一上明现刑非一。

即是神通之果。

果不自有。

要由因得。

何以故。

如来下答三昧。

名现一切色身。

妙音住是三昧。

能饶益无量众生也。

第十二说妙音菩萨品时以下。

诸人得道。

尔时妙音菩萨以下。

明供养三佛已。

还归本土。

妙音由未去。

说普贤竟。

尔乃去耳。

但出经家。

见下诸人得道。

故置在此也。

既到本国。

自言我娑婆世界饶益众生见其三佛。

礼拜供养。

又见诸菩萨等。

亦命彼菩萨。

得见一切色身三昧。

来住品时以下。

明后得道人也。

  观音品 #

  此品何由而来。

娑婆众生。

道悟不同。

宜应普现诸门。

救危拔苦。

乘音齐物。

当如观世。

故有此品来也。

亦有三意。

一显观世音德行。

二为流通方轨。

欲使诸小菩萨。

则而行之。

三诸人德道。

就此品中。

大泮有六假。

第一从初讫常应心念明剬观音名。

能除内外二患。

此是西方菩萨。

先在此土修行彼愿住生于有缘偏重。

故迁施化耳。

就中无尽意。

问此菩萨之名。

所以名观世音下。

答苦恼众生。

称名念之。

必皆得解脱。

以是因缘。

名观世音。

何故问者。

欲使众生识名。

以念之故。

先列名也。

断其外也。

便得离欲等者。

明除其内患。

所以常念供敬。

便得离三毒患者。

解言。

为念不以精成之至。

感观世音。

为其说法。

得生理解。

永断三毒也。

第二若有女人以下。

明礼拜供敬。

必能生福捐之言叶明。

供敬礼拜者。

福不唐捐也。

是故众生以下。

劝人受持。

正等无异者。

格量功德。

一解就前田格量。

明观世音。

是十住大士。

福田是胜。

是故供养六十二亿及小菩萨。

与供养观世音。

福正等无异。

有一解。

观世音。

于此土有缘偏强。

是以供养者。

福德处多。

六十二亿小菩萨。

于此土缘弱。

是故供养六十二亿。

与观世音正等也。

尔时无尽意以下。

第四施之方也。

从初讫度脱众生。

明法身大士。

普现诸身。

无尽意有三句。

一问法身大士。

久绝粗刑。

云何游于娑婆。

符应六道。

二问既无身口。

为众生说法。

当复云何。

三问方便之力。

其事云何。

佛告无尽意以下。

答其三问。

汝问云何游者。

正以众生应见佛身。

现种种刑。

所以得游。

汝问说法云何。

正由现刑故。

随缘为说也。

问方便之力。

其事云何。

正以非刑现刑。

非说能说。

此是其事。

第五无尽意以下。

讫游于娑婆。

表明法身大士。

有此高德。

是故劝汝供养也。

第六尔时持地以下。

明诸人得道也。

  陀罗尼品 #

  此品所以而兴。

未来恶世。

多诸流难。

大法雍塞不通。

自非假咒防护。

无以得说。

故须说就陀罗尼。

就此品之中。

有三意。

一明格量功德。

二明流通方轨。

三明诸人得道。

此中说咒有五。

二是圣人说。

二是诸天说。

一是鬼子母说咒。

初明格量功德。

二说咒护于法师初住以上圣人位中不复假咒。

住下凡夫菩萨。

虽伏烦恼。

未得无相真解。

必有可假。

故须说咒护于法师。

尔时药王以下。

况说宁为多不。

格量福田。

佛告以下。

况出下依法师男子。

供养八百万亿。

恒河沙诸佛其人所得功德。

宁为多不。

供养诸佛。

此是福德业。

功德由甚多。

岂况理中得真无相解。

此是智惠业。

俱然高胜。

其人既理在怀。

不独善一已。

欲流通大法。

第一药王说咒。

防护其人。

使令大法久流。

第二勇世说咒。

第三北方毗沙门说咒。

第四东持国天王说咒。

第五鬼子母说咒。

若热病一日。

乃至七日。

热病之鬼。

我说咒护之。

莫得恼乱。

即说偈结罪。

从诸罗刹女。

说此偈已以下。

讫消众毒药。

明以身咒。

防护下依法师。

便得流通。

佛告诸罗刹女善哉。

明如来述叹。

汝等拥护受持法华名者。

由尚福不可量。

说咒拥护。

具足受持者。

功德甚多。

更有一解。

下依法师。

得理鲜少。

由尚不可限量。

故知。

上依之人。

得理俞深。

具足受持。

所以功德。

不可称计。

上来明五种说咒。

防护二依法师。

得流通大法。

以明诸人得道也。

  妙庄严王品 #

  未来世中。

柄善巧方便。

为物作真善知识。

能命回邪入正。

当知净藏净眼。

故引妙庄严王。

此品亦有三意。

一表明二子有六度之德。

二欲使下依菩萨。

则而行之。

三明诸人得道。

就此品中。

有十二段经文。

第一从初讫亦悉通达。

明云雷王佛国。

及二子德行。

师之眷属。

尔时彼佛讫说是法华经。

第二为二子说法华经。

第三从净藏净眼以下。

讫好乐佛法。

明二子为其父母。

广现十八变。

时净藏净眼。

讫宜应听受。

明二子到其父所劝母。

同到佛所。

所以劝母。

亲近者何。

此佛于一切天人众中。

说法华经。

是以故劝母。

往到佛所。

而听受也。

母告子言以下。

明我久以信竟。

汝父虽复染外道邪法。

今日根熟时到。

但当劝父与供俱去。

而生此邪见家者。

非是怒辞。

我是法王之子。

知其根悟时熟。

正欲化邪从正。

是以应生其中。

相顺之义也。

第四于是妙庄严王。

讫大王欢悦。

明王眷属相与往诣佛所。

为期说法。

得法欢喜。

第五从尔时妙庄严王。

讫微妙之色。

既到佛所。

已蒙法利。

舍所珍真珠璎珞。

以供养佛也。

第六云雷音。

讫功德如是。

上来得理在怀。

所施既重其解分明。

如来即为受记。

号娑罗树王。

第七从其王即时以国付弟。

讫庄严三昧。

明出家修道。

第八从即迁虚空讫来生我家。

明领解得道成圣。

功由善知识。

第九从云雷音以下。

讫令住正见。

明如来述叹近善知识。

第十妙庄严王。

即从虚空中下。

讫礼佛而出。

叹如来三十二相功德。

第十一佛告大众。

于意云何以下。

讫亦应礼拜。

结会古今。

第十二说是妙庄严王以下。

诸得道也。

  普贤品 #

  此品所以而来。

大法难闻。

远来听受。

请说四行。

兼复说咒防护。

当如普贤。

故次明普贤品也。

此品亦有三意。

一显普贤一流通之能。

二使下依菩萨。

则而行之。

三明诸人得道。

此品大泮有二种劝发。

一贤在劝发。

从初讫当为说之。

在方便品中事。

第二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下。

接次在妙庄严王品后。

明未来劝发。

就未来劝发中。

可有六句。

第一从善男子善女人以下。

至说此陀罗咒。

明未来世中。

流通方轨。

就第一段明善男子。

明下依菩萨。

具此四法。

未来世中。

流通大法。

何者是。

一者为诸佛护念。

内有精成之至。

外感诸佛威神加护。

二者殖众德本。

若不殖众德本。

不为诸佛之所加援。

正由其人久殖德本。

所以感得诸佛之所加护。

三者入正定聚。

若在退位之中。

不能殖众德本。

正以得登性地。

必定位中。

故知得本成就。

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既具三行。

成兴大慈悲。

普度一切。

既具四行。

未来世中。

能流通此经。

尔时普贤。

五百浊恶世中以下。

讫即说咒曰。

明普贤拥护二依弟子。

得通化也。

妄失句偈者。

非是妄是妄文理相难知容失。

文理俱时。

名旋陀罗尼。

下依至受持。

第二说咒防护敕。

第三从世尊若有菩萨。

讫使不断绝。

劝二依菩萨受持。

就第三假中。

从若有菩萨以下。

讫威神之力。

叹普贤德能。

若有受持。

讫手摩其头。

举二依弟子。

得行况出弟子。

若但自书写以下。

讫娱乐快乐。

明二依弟子。

流通得果报。

何况受持以下。

举二依弟子来劝。

自下况出其师。

第四尔释迦牟尼以下。

讫普贤之行。

竟明其述赞叹佛。

第五普贤若如来灭后。

讫当如敬佛。

明善恶两相所得果报。

第六说是普贤品时。

明诸人得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