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业璎珞经疏

本业璎珞经疏 #

  

  本业璎珞经疏 #

  □□□□□□□□□云。

具五种□□□□□□□□□□□□□虽有名。

未必称实故。

须辨三□□□□□□□□□□有□故。

证成有果 三明十力者。

如轮王具□□□□□□□□□□有果故。

次明十力。

难有十力。

能照达未□□□□□□□□□□能说能授。

虽有十力无畏降魔伏□□□□□□□□□□第五明如来能转法轮断众生烦恼长□□□□□□□□□□重者。

问曰。

何故不直说四十二贤圣。

乃游于洴沙□□□□□□□□令人心生其信。

寄心有地故托方所。

复次有三种住天住□□□□□□六欲天住法。

是为天住。

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住法。

是为梵住。

诸佛辟支佛阿罗汉住法。

是名圣住。

于是三住法中。

住圣住法。

邻愍众生故。

住洴沙王国。

复次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名为梵住。

空无相无作是三三昧。

名为圣住法。

复次四种住。

天住梵住圣住佛住。

三住如前说。

佛住者。

佛住首楞严等诸佛无量三昧。

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种种诸惠。

及八万四千法藏度人门。

如是等种种诸佛功德。

是佛所住处。

佛于中住故名佛住。

今云。

重游者有二种游。

一七处还来故名重也。

二重说上七会中四十二人故。

名为重也。

洴沙王国者。

名为善胜国。

于十六大国中。

此国行善最胜。

名为善胜也。

道场树下者。

法性虚空清净行法以为道故。

言道场树下也 成正觉处者。

本为无明声藏所障以为眠。

今破无明相尽朗照无遗故。

言成正觉处。

故经云。

如来初始觉知。

然后为无明声藏世间。

开示演说。

复坐如故者。

先坐真宝莲华师子之坐。

今重来此坐故为复。

昔始得佛者。

真性之理是无始法故名为昔。

今解穷理极大觉道成。

始于无始一有常有。

为始得佛也。

光影甚明者。

实性真照名为光影甚明。

今复放四十二光者。

舒般若智光以被物。

为明四十二贤圣故。

放四十二光。

光光皆有百万阿僧祇功德者。

明法身之光。

应为丈六。

无量种好庄严法身。

又解万德殊能之行故。

云阿僧祇功德也。

严好佛身者。

行饰真体。

为严好身也。

弥满法界者。

心实大寂故。

云弥满法界。

妙绝众相故。

云湛若虚空。

凝神照寂者。

无诸种动乱。

故云凝神。

真惠澄明。

故名照寂。

乐常住性者。

体无诸苦名乐。

不从因生。

名常住性也。

穷化体神者。

被物理极为穷化。

体神者。

深察群几。

冥而难测。

故言体神。

大用无方者。

真实妙德。

用周法界。

殊能之谓也。

法王者。

道统于大千。

名为法王。

娑婆之首。

以为法主。

乘于群几。

以大悲济物。

故云于一切众生而作父母也。

理非起成。

故言自然。

行起归空。

名百千宝莲华师子之坐。

佛德齐均。

故云皆尔。

行绝彼此。

故名道德相好如一也。

身意清净者。

业无瑕秽。

故云身意清净。

福行普具者。

功德智慧体无缺然。

故言普具。

能达深理。

故言光明所彻金刚宝藏。

显理示人。

为出化无极。

照人刹土者。

观世无遗。

故名照人刹土。

去来现在者。

朗鉴三世不滞不著。

故言无复障碍也。

应几被益。

故云化及一切。

度法与人三世悉等者。

计上去来现在。

圆明独达一切佛等者。

成上故。

昔诸佛所坐皆尔。

  尔时大会已下遗文证信序中第六明同闻叹德 问曰。

此诸菩萨。

示现何相。

来入此界道场会也。

答曰。

菩萨大士。

迹现三业。

助晖大乘。

为佛成信。

故在此会。

就此同闻故中有二。

从初说流入十方一切佛土。

正叹同闻菩萨德。

二从东天无极已下。

列德者之名。

就初分中凡有三分。

经文第一。

从初已下。

讫导利众生。

叹其身业。

第二从闻佛法藏已下。

至无所分别已来。

叹于意业。

第三从以大悲口已下。

讫一切佛土。

叹其口业。

  大会菩萨尽一生补处者。

明伏忍胎中三十贤人圣地已上十一正士。

内德圆备。

外扬纯风。

以化于物也 问曰。

言一生补处者。

乃是第十一地菩萨。

三十一生已尽。

唯有一生。

转即为佛。

可为一生补处。

今此大会。

岂无十四亿人上下差别。

云何道言尽一生补处也 答曰。

虽位有差别。

各得成补处。

初习种性人。

信穷后察亦得成佛。

此是法惠佛。

性种性人。

解穷后察成功德林佛。

道种性人。

行穷后察成金刚幢佛。

初地已上证穷后察成金刚藏佛。

位虽有别。

各自一彻。

穷于后际。

与法界相应。

故名尽一生补处也。

亦可。

遗胜而叹。

唯叹金刚后心也。

神通妙达周遍十方者。

明广现五通乘几赴化。

应身化处以为周遍。

故言周遍十方也。

法身无极者。

大士无形。

以真如为体。

故言法身无极。

道利众生者。

常在涅槃。

而不舍世间行也闻佛法藏者。

闻其甚深大乘十二部经。

名闻佛法藏示。

现佛性者。

既闻大乘十二部经中显其真常当我之性。

名为示现。

又解。

始从伏忍至寂灭忍。

下品因深微妙故。

言示现佛性。

妙果寂灭者。

涅槃虚玄。

幽微无相。

名为妙果寂灭。

故经云。

定灭佛所行。

言说不能及。

地行亦如是。

难说复难闻。

此是成证。

无为要教者。

除其生死有为名无为。

辨理周极故称要教。

知其众生根欲事无不达故。

言都入人根也。

以宿命智训化以渐者。

以宿命通智。

明察物几。

识病轻重。

随法药浅深。

为众生说法。

故经言。

应病与药。

令得服行。

此即成证也。

心入无际者。

以真实智观理幽极。

故言心入无际。

解内外要者。

顺理为内要。

违理以外要。

始终无极者。

因微果妙俱为无极。

故言始终无极。

等诸佛土者。

真俗理齐。

故言等诸佛土。

无所分别者。

无相可得。

故言无分别也 以大悲口赞扬佛名者。

第三次叹口业。

以大悲口赞扬佛名者。

以同体大悲。

常口说法。

故言以大悲口赞佛名也。

不可胜极者。

理高玄远。

故不可胜极也。

六道之事靡不观达者。

明照诸趣群生几根。

故言六道之事靡不观达。

所化之处者。

道其化物处所也。

至皆叹言佛念吾等建立大志者。

叹佛为我等一切众生。

现入六道中教化我等。

使我灭恶生善也。

建立大志者。

发心欲与法界所化众生同趣菩提。

故言至皆叹言佛念吾等建立大志也。

乃悉现我至阐隆道化。

明此菩萨以大悲口赞说如来真净佛土也。

光明神足教诲我等。

乃至及诸疑罔。

明诸菩萨赞叹如来般若神光。

能训化我等。

开示我意。

真行庄严。

三十贤人十地无垢至妙觉地。

生善灭恶。

成我等辈欣背观行也。

断我瑕疵者。

无明细惑障真法身为瑕。

粗惑障浅为疵也。

疑妄者。

习气也。

悉为我现佛土者。

现国土身也。

广狭垢净等身也。

佛身者。

身无不身。

于无身处悉能现身。

故言佛身。

佛神佛力者。

以威被物。

故言佛神。

广现六通变化。

称为佛力。

佛定者。

至静湛然。

无定乱相异。

故言佛定。

无量变化者。

不可思议现化无变。

故言无量变化。

四等者。

慈悲喜舍。

慈能与乐。

悲能拔苦。

喜能庆物。

舍能忘怀。

各缘无量众生。

故云四等也。

无畏者。

四无畏也。

正是内智于四境不惧。

为四无畏。

云何为四。

一我是一切智人。

说已所知训匠于佛。

外人执事来难。

如来于弟子有问。

似若不知。

如来答言。

我顺俗时宜非为不达。

于此难中无有畏相。

安住圣处。

名一切智无畏。

第二漏尽无畏。

外人难言。

如来骂提婆达多。

似若是嗔。

摩罗睺罗头似若有爱。

佛言。

应见刚强难化者。

骂提婆达多。

应见慈养生善者。

摩罗睺罗。

非谓有嗔爱也。

于此难时无有畏相。

第二无畏。

第三烦恼障道无畏者。

外人难言。

须陀洹人得初果道。

犹有烦恼。

故知烦恼不障道。

如来答言。

障处有别。

但八十八结障须陀洹。

思惟四结障后三果。

非谓不障。

于此言中无有畏相。

是第三无畏。

第四无畏出要者。

外人难言。

无漏不出要。

何以得知。

须陀洹虽得无漏。

犹有七生七死。

如来答言。

非为不出。

但凡夫生死无量。

须陀洹断之至七。

故言出。

于此言中无有畏相。

名第四无畏。

于此四种无微畏相。

故言四无畏也。

无罪三业者。

正以罪尽为无。

三业任运不起恶。

故名无罪三业也。

三六不共者。

十八不共法也。

初六者。

身无失。

口无失。

念无失。

无畏相。

无不定心。

无不知以舍心。

此初六明自行。

中六者。

念无减。

欲无减。

精进无减。

智惠无减。

解脱无减。

解脱知见无减。

此六障满足。

故皆言无减。

后六者。

身业随智惠行。

意业随智惠行。

口业随智惠行。

智知过去未来现在无障无碍。

此后六障其外化。

此十八法不与下人共。

故名不共。

一切功德无上道法者。

诸佛功德无量无边说不可尽。

故总结也。

从悉为我现既至于此。

偏显佛地功德也。

众事敷教流入十方已下。

明诸菩萨。

赞叹如来般若神光。

流入十方。

遍诸佛土。

靡不周遍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已下讫道场树会。

第二明起宗分。

就此分中凡有二文。

第一从初已下至璎珞法门。

明释迦如来叹十方诸菩萨等众中檦最勘能发问分。

第二从释迦牟尼佛初至树下已下。

讫道场树会。

明释迦能人捋欲为说贤圣根本瞻察法界众生根缘拟宜说法分 就初分中复有四文。

一叹土清净。

二叹佛德戒。

三叹四十二贤圣之因。

四叹能演说法。

随清浊刹敬首发问璎珞法门。

彼国第一者。

皆一生补处因中究竟也。

无数上人俱者。

明十方菩萨数乃无量。

上列名中。

何故十方各列一人者。

若当广列。

竹帛所不容。

故上一方之中唯略列上首一人也。

顶礼佛足者。

明该敬之仪。

菩萨是因中之人。

如来是果中之者。

是我师位。

理须致敬。

顶是一身之上。

足是一形之卑。

以上接卑。

表敬重情至也。

坐于宝莲华坐者。

功德万行能感佛果为华。

安身之处名座。

亦可。

真空为坐也。

第一菩萨名敬首者。

东方菩萨也。

于此会有缘。

故为第一也。

叹言决集此会者。

叹合时多益也。

观其所止佛国清净者。

叹住处清净。

如维摩经。

是指案地。

世界清净等。

如来意戒者。

以佛神力故。

威仪严总。

无有奢堕。

称听法之狼。

故十地论云。

严者对威仪浊。

四十二贤圣因者。

叹大众久积修行也。

得佛变通随刹清浊度人无极者。

能随净秽二土广化众生也。

于是他方佛国亦说璎珞至所说无异者。

明大乘理融法轮处一也。

入十方刹诸佛神力师子孔者。

举佛神力无畏之问也。

大宝藏海金刚璎珞法门者。

蕴积功意名为宝藏。

深而至旷为海。

行体坚固名为金刚。

庄严法身为璎珞也。

  就拟宜说法分中有二文。

第一从初讫根缘提故。

明如来观察众机拟宜说法分。

第二从放大光明已下。

明放光集众分。

放大光明悉照佛界者。

直明一佛世界凡有三千大千国土。

其一国者。

以一须弥山。

一日月。

照四天下。

东拂婆提。

南阎菩提。

西惧耶尼。

北忧单越。

上至二十八天。

下至五轮际。

为一小国。

以一小国数至千。

为小千。

复以小千为一。

复数至千。

为中千。

复以中千为一。

复数至千。

为大千。

此三千大千依数经有十亿。

十方合有百亿国土。

尔时卢舍那佛。

舒般若智光。

悉遍其中。

有缘集在道场会也。

及四天王已下。

至化应声天者。

是欲界六天也。

梵天。

梵众天。

梵辅天。

此三是初禅天。

若依善臂菩萨经中。

初禅三天者。

梵辅。

梵众。

大梵天也。

大梵。

水行。

水微。

此三是二禅天。

善臂菩萨经中。

名少光。

无量光。

光音天。

名二禅天也 水无量天。

水音天。

约净天。

此是三禅天。

依善臂菩萨经中。

少净。

无量净。

遍净天。

为三禅天也。

无想天已下讫大静天。

此九是四禅天。

善臂菩萨经中。

果实天。

少果。

广果。

无想。

无烦。

无热。

善见。

好善见天。

阿迦贰吒天。

此是四禅天也。

五轮际者。

地水风空金刚是也。

大忍法界者。

应佛分身遍十方国土。

为说真实庄严之行也。

  贤圣名字品第二

  上已开宗放光。

召集娑婆世界十四亿那由他大众。

皆来集此金刚寂灭道场树会。

今明大众既集。

将欲为说贤圣根本。

故先为四十二人。

剬名立字。

胡汉并障。

略开四十二人名字。

人虽四十二。

以五忍往摄。

无不皆尽。

五忍者。

一以伏忍中障地前三十人。

二信忍中有初地二地三地三人。

三顺忍中四地五地六地三人。

四无生忍中七地八地九地三人。

五寂灭忍中有十地无垢地妙觉地三人。

合有四十二人。

亦以六性摄尽。

六性位者。

习种性中十人。

性种性中十人。

道种性中十人。

圣种性中十人。

等觉性中一人。

妙觉性中一人。

合四十二人。

今云贤圣者。

地前三十人。

唯贤非圣。

妙觉一地。

唯圣非贤。

中间十一地。

亦贤亦圣。

今略开此四十二贤圣名字。

故因为品目也。

  从此已下。

经之第二。

次明真实根本分。

上来明发起。

正宗分缘起既兴。

正宗得显故。

次明真实根本分。

若作五门次第。

从此已下第三明修道门。

问曰。

众生起相。

回流三有。

欲灭斯患。

当何所行。

答曰。

习三宝教修信贤圣四十二门真观成就乃可除也。

故从此已下次明修道门也。

就此修道门中有三品经文。

第一直列贤圣名字。

第二学观一品明观行法用。

第三释义一品解释名字学观所由。

就名字品中。

复有五分经文。

第一从初已下讫一切贤圣名字何等。

明敬首菩萨发问贤圣名字。

第二从尔时释迦牟尼以金刚口已下讫一而无二。

明如来将欲为说贤圣根本故。

先诫敕敬首菩萨也。

第三从佛子所谓留伽度已下。

正明胡汉相幡。

列四十二贤圣名字。

酬其问意。

第四从是故名门已下。

结观修学。

第五从吾今略说已下。

略举一贤名门起学观之由。

就初问中有其二问。

第一从品初已下讫欲成斯道当如何行。

正问修行成佛之方。

第二一切贤圣名字何等者。

正问四十二贤圣名字也。

就初问中复有其二。

从初至发少问问佛。

是出经家语。

第二从大师本修何行已下。

正问修行之方也。

尔时他方敬首者。

东方菩萨也。

以佛神力者。

初明举佛神力也。

复以大众已下。

后明假大众威德也。

皆是龙王师子王者。

于龙师子中胜故名王也。

发少问问佛者。

当是大士尚谦也。

如涅槃中。

迦叶菩萨将欲发三十六问。

先道我今所有智慧微少。

犹如蚊虻。

何能思量如来大海。

为当承佛神力。

及因大众威德。

少发问耳。

此中亦尔也。

就第二发问修行中有四句经文。

第一从大师本修何行。

至一切众生不得其过去。

总明如来三业无失。

第二内性明照。

乃至过一切菩萨之上。

别成意业清净也。

三从出生端政。

至常为释梵所敬。

别成身业清净。

四除闇昧如烛火。

至如船师。

别成口业清净。

大师本修何行者。

本在因地修何等行也。

一切众生不得过者。

明如来三业无失故。

不得过也。

内性明照者。

内明外朗也。

常住不灭者。

古今莫异也。

过一切菩萨上者。

圆穷后除果德不共因同也。

出生端政者。

明如来相好具足。

故云端政也。

色相无比者。

身紫金色。

更无等者。

圆极自然者。

意无不备也。

无为清净者。

累无不尽也。

二种常身者。

一法性生身。

二应化身。

法身常故。

应身亦常也。

释梵所敬者。

如来行时。

金刚例待。

梵释奉迎也。

除闇昧如烛火者。

如来说法能除物障。

如明能破闇也。

明天地如日月者。

日月在空。

玄照四野。

令有心之徒明见正路。

如来说法能除惑障。

令有缘众生返迷归正也。

度人天如船师者。

明如来乘大涅槃船。

周回往返。

运度众生也。

竖过三界为妙觉尊乃至当如何行者。

结成上问修行成佛之方也。

一切贤圣名字何等者。

第二正问四十二贤圣名字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以金刚口告敬首菩萨已下。

品之第二。

正明如来将欲为说贤圣根本。

欲令所为钦承圣旨故。

先诫约在之于初。

故告敬首。

言谛听如法修行。

谛之言审听。

若不审则谬有所传也。

善思念之者。

劝思量放下之旨。

择善去非也。

既思量简择已。

即须如法修行也。

我先天上至无量行愿者。

先华严中开演大愿菩萨本行也。

是法者。

是菩萨行愿法也。

亦是十法诸佛快说决定了义璎珞佛所行道者。

以此真行愿。

庄严诸佛二种法身故。

言璎珞佛所行道也。

今以此真行愿法称机被益故。

言为此大众乃至开璎珞大业也。

释迦如来赞遂敬首发问理深称根利益故。

言汝心可念。

极大慈悲化一切众生也。

佛言已下至一人无二。

将说贤圣名门。

更复诫敕。

赞叹理深。

同于十方诸佛所说。

一而无二也。

当先正三业者。

万恶从三业而起。

万善由三业而成。

故劝正三业也。

习三宝教者。

教中明善是可欣。

恶法可背。

故劝习也。

信向因果者。

于因果理中。

生决然之解也。

然即所问悉可得入者。

上之所问妙觉尊道悉可得解相应也。

一切佛教为菩萨者得佛不久者。

若顺教修行克果必速。

故言得佛不久也。

必谛受学四十二贤圣名门者。

自下答上第二门。

乃至十方诸佛同说无二者。

叹所说理深。

应当受持也。

  佛子所谓留伽度已下乃至无上地。

品之第三段。

明胡汉相幡。

列四十二贤圣名字。

酬其问意。

发心住者。

是上进分善根人。

始入空界。

发菩提心。

亡绝万相。

故名发心住。

留谛迦度秦言治地住者。

常修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清净行故。

名治地住也。

修行住者。

前云修空心。

今明长养此心。

令一切行增进不失。

故名修行住。

生贵住者。

生在佛家种性清净故。

名生贵住。

方便具足住者。

多习无量善根成就故。

名方便具足住也。

正心住者。

成就第六般若故。

名正心住也不退住者。

入无生惠必竟空界。

心心常行空无相愿故。

名不退住。

童真住者。

从发心心住不生到不起耶魔破菩提心故。

名童真住也。

法王子住者。

从佛王教生解。

当绍佛位故。

名法王子住。

灌顶住者。

从上九观空得无生心最上故。

名灌顶住也。

欢喜行者。

始入法空。

不为外道邪诲所到入正位故。

多生庆悦。

名欢喜行。

得常化一切众生。

皆法利众生故。

名饶益行。

常住功德。

现化众生故。

名无尽行。

命终之时无明鬼不能乱。

名离痴乱行。

生生常在佛国中生故。

名善现行。

于我无我。

乃至一切法不取著故。

名无著行也。

于三世佛法中常敬顺故。

名尊重行。

说法授人动成物则故。

名善法行。

二帝非如非相非非相故。

名真实行也。

常行六道。

而入果报。

广化众生。

而不取著。

故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观一切法空。

得真实心故。

名不忆回向。

三世佛法一切时行故。

名等一切佛回向。

以大愿力入一切佛国中。

供养一切佛故。

名至一切处回向。

以常住三宝授与前人。

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习行相善无漏善而不二故。

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以观善恶父母无二一合相故。

名随顺观一切众生回向。

常照有无二谛一合相故。

名如相回向。

以诸法无二。

般若无生。

二谛平等。

观三世一合相故。

名无缚解脱回向。

觉一切法第一义谛中道无相。

一切法皆一照相故。

名法界无量回向。

欢喜地者。

始离世间。

初证圣处。

多生庆悦故。

名欢喜地。

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垢等清净戒具足故。

名离垢地。

随闻思修等照法显现不忌故。

名明地。

烦恼戒薪智火能烧故。

名灾地。

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

能度难度故。

名难胜地。

般若波罗蜜行有间大智现前故。

名现善地。

善修无相行。

功用究竟。

能过世间二乘。

入出世间道故。

名远行地。

报行纯熟无相无间故。

名不动地。

无碍力说法。

成就利他行故。

名善惠地。

得大法身。

具足自在故。

名法云地。

功行满足。

蹬大山台。

心心无为。

行过十地故。

名无垢地。

妙观上忍大寂无相。

唯以一切众生缘生善法累外之觉体照精微故。

名妙觉地也。

  佛子是故名门摄一切功德行者。

第四总结。

贤圣名字法门理深。

证教二道悉皆圆满也。

佛及菩萨无不入此名门者。

以人取法悉皆具足故。

言佛及菩萨无不入此名门。

一切神通者。

佛及菩萨不思议神通也。

一切因果者。

四十一为因。

妙觉为果。

故言一切因果。

一切境界者。

诸谛甚深。

能发生圣解。

称为境界。

悉皆摄在贤圣法门故。

言亦入此名门。

佛子是名门。

至极理一故。

言十方诸佛所说道同也。

处生死不减。

在涅槃不增。

湛若虚空。

故言不增不减。

理既究竟了义之法。

应当决定作无畏说故。

言决定师子吼说。

当以誓自誓受持读诵解释义味者。

明行法微妙。

劝在交时。

应解应说也。

愿一切众生乃至如法修学者。

齐契此法门之理也。

  佛告敬首菩萨已下。

第五略说一贤名门。

起学观之由。

就中有三文。

从初已下讫偈前已来。

明信相菩萨行相。

二从发住贤人已下有二十八偈。

明发住贤人说偈兴愿。

三从住是住中已下讫品末。

明行愿功能。

劝受十无尽戒也。

  吾今略说一贤名门谓初发心住者。

习种初人。

未上住前有十顺名字菩萨者。

将欲辩发心住人。

先明住前名字菩萨相。

修行十心未成是信相菩萨。

文习真观开基解。

成种子行。

立福惠众具以自庄严。

得入习种。

初住位中广修行愿。

乃可得成四十二贤圣行。

为解决然名信心。

赏境不移名念。

策勤不堕故名精进心。

观达法相名惠心。

澄心一境名定心。

修行坚固名不退心。

回因向果名回向心。

护持佛法名护心。

防非止恶名戒心。

愿者。

十地论云。

发心期大菩提故。

有行无行大愿者。

有行是有中化物行。

无行者证寂空行也。

得入习种中广行一切愿者。

当位未满故。

广兴愿行也。

如十地中得住初地已。

广复起愿修行也。

就第二说偈兴愿中文有其三。

初有两偈。

出经家序发住贤人说偈之意。

第二我今行施已下讫教化一切。

有十一偈。

明因中有愿。

第三从我今已觉已下有十五偈。

明果中愿。

一切愿入在我愿中者。

下发愿之中通因及果故也。

如似胜鬘发三愿。

一者自行愿。

二者外化愿。

三者护法愿。

菩萨恒沙诸愿。

悉入此三大愿中也。

第二明因中愿。

初有十偈明十波罗蜜。

下有一偈。

明入无垢地也。

十波罗蜜者。

一是檀。

二是戒。

三明忍。

四明精进。

五明禅。

六智。

七无相。

八方便。

九明力。

十边际智满也。

我今行施当愿众生舍贪欲意者。

舍财则易。

凡夫亦能。

舍贪欲则难。

要是圣人故也。

依下经文。

施有三缘。

一财。

二法。

三施众生无畏也。

财施者。

衣求谷帛等也。

法施者。

二谛诸法大小乘教也。

无畏者。

宝云。

经中辩自舍刀仗。

教他舍刀仗。

是杀具故也。

法戒常行者。

戒波罗蜜也。

自愿真实法戒常行也。

得正解脱者。

持戒果报也。

依下经文。

戒有三缘。

一自性戒。

二受善法戒。

三利众生戒。

自性戒者。

即摄律仪戒。

恶无不止也。

性自能持故。

十地论云。

犹如良马性调伏故也。

受善法戒者。

即摄善法戒。

无善而不修也。

利众生戒者。

即摄众生戒。

无众生而不化也。

六忍常奉者。

自愿六根后忍也。

乃至寂法忍住者。

空解成就方是真实忍也。

依下经文。

忍有三缘。

一忍苦行。

二忍外恶。

三第一义谛忍。

苦行者。

头陀林野等难作能作。

忍外恶者。

挝打总害等。

第一义忍者空解也。

大精进力者。

第四精进度。

常行不住入自觉果者。

精勤修行。

炽然不自。

故言不住。

无上菩提唯心自证。

非缘所克。

故云自觉也。

依下经文。

精进有三缘。

一起大担之心行。

二方便进趣。

三勤化众生。

大誓者。

誓断一切恶。

誓修一切善。

誓中莫过。

故云大也。

方便进趣者。

修行趣果也。

勤化众生者。

尽未来际无有休息也。

住禅定心者。

第五禅度。

乃至无为自安者。

六神通是定寂果。

举通明定。

无为自安者。

真空理静之定也。

依下经文。

禅有三缘。

一定乱想不起。

二定生一切功德。

三定利众生。

乱想不起者。

澄心一境。

无理外纷。

动生一切功德者。

禅名支休。

能出生功德行也。

利众生者。

即寂而兴用也。

修正法智者。

第六波若度。

乃至入惠海流绍菩萨位者。

惠海流者真空智慧海流也。

绍菩萨位者。

绍真实菩萨位也。

依下经文。

惠有三缘。

一照有谛。

二照无谛。

三照中道第一义谛。

照有谛者。

事碍有也。

无谛者。

照空无也。

中道第一者。

非有非无称为中道。

理中精最故名第一也。

行无相愿者。

第七愿波罗蜜。

乃至一切愿满流入佛海者。

诸佛智慧深而至旷故云海也。

依宝云。

经中前明方便。

后明愿。

此中先明愿后明方便也。

依下经文。

愿有三缘。

一自行愿。

二神通愿。

三外化愿。

自行愿者。

自愿行诸善行也。

神通者。

行用无碍也。

外化者。

自行无碍故。

则能化人也。

大惠方便者。

第八方便波罗蜜。

法河无碍到二谛际者。

于佛性水涅槃河中无碍。

穷二谛边际也。

依宝云。

经中若空山旷泽非我所物。

若华树若果树。

若叠若叠树。

尽仰心供养一切三宝。

日三时夜三时。

如是供养回向菩提。

以明方便也。

依下经文。

方便有三缘。

一进趣向果。

二巧会有无。

三一切法不舍不受。

进趣向果者。

进趣菩提也。

巧会有无者。

处有化物而不著于有。

证空常用而不滞于无也。

不舍不受者。

不见妄法可除故云不舍。

不见涅槃可证故云不受也。

故维摩经。

见苦断集。

证灭修道者。

此是戏论。

法非修道也。

大力神通者。

第九力波罗蜜。

乃至变化在我得无所畏者。

我本自在为义。

得无所畏。

此解力义强契之解也。

依下经文。

力有三缘。

一报通。

二修通。

三变化通。

报通者。

如似诸天等生报得通不待修得。

二修通者。

如修定人从定发通也。

变化者。

诸佛菩萨无障碍变现也。

边际智满者。

第十智波罗蜜。

穷二谛边际也。

金刚智成登道场果者。

真实金刚智成。

亦云灭者。

缘解金刚也。

依下经文。

智有三。

□□□明智。

二一切种智。

三变化智。

无明智者。

涅槃经云。

无明明者。

谓毕竟空也。

亦云无相智。

一切种智者。

种别而智也。

变化智者。

诸佛菩萨无障碍智也。

我今已觉已下明果中愿。

就中有三。

初有十一偈。

明果中行满愿灭众生七见六著。

次有一偈。

明得应身用。

次有三偈。

结因果愿满。

修进余行。

入萨婆若海。

七见□□□□见者。

邪见。

我见。

常见。

断见。

戒盗见。

果盗见。

疑见也。

六著者。

贪爱嗔痴欲慢。

六著名中略而不具。

我今已觉者。

愿我未来已觉万法理周也。

乃至解相续假灭计断心者。

众生见现在身亡。

谓无后报来续。

起于断见不肯修于善因。

乃行恶行。

今愿解假有来报相续。

灭除计断之患也。

觉照法化者。

愿我未来觉达万法。

同于幻化也。

乃至悟法缘成灭计常心□。

众生为众缘所成。

故知无常五阴成众生。

为因成假。

以五阴因望众生疏故。

名缘成假。

此因成缘成皆因果并现。

亦云。

五阴成众生。

即是因成假。

亦名缘成假也。

我得满体乃至悟相待法灭计我心者。

我本自在为义。

我众生待恶而有好待有好过而有智为他刑待易夺。

故知无我也。

无缘大悲者。

无有亲属因缘亦能起悲。

无缘而不悲也。

乃至解假因生灭见盗心者。

以不达过因故。

见他邪见等为。

是名为见盗。

今解。

假体从过因而生。

更不取诸见为。

是故灭见盗也。

第一灭度者。

自愿证涅槃真寂也。

悟实法缘灭戒盗心者。

众生痴故。

取他牛戒鸡雉等戒为正道。

今明悟真实法性因缘真解成就故。

不取邪戒为。

是故灭戒盗也。

得十力果者。

如佛十力果报也。

悟二谛照灭邪见心者。

众生邪见故。

访无二谛因果。

今悟二谛故。

灭除邪见也。

以金刚刀者。

以佛金刚智刀也。

悟十二缘灭疑见者。

若不达十二因缘者。

则于三世因果不能了知。

名之为疑。

今解因缘因果句楼三世故。

能灭疑见也。

独照无方者。

无方而不照也。

识法无常灭贪悭心者。

若不达身是无常者。

则贪惜财物以拥此身。

今解。

无常故于财物无著。

故灭贪悭也。

故十地经云。

是菩萨离我想故。

尚不贪身。

何况所用之事。

是故无有不活畏也。

五眼三达者。

从肉眼至佛眼也。

达于三世名三达也。

修三明觉灭痴闇心者。

过去宿命明。

未来。

天眼明。

现在漏尽明。

具此明解故。

能灭痴闇也。

绍三宝解灭嗔诤者。

三宝解体无违诤也。

入一切空灭无明藏者。

解万法体空故。

无明不待遣而自除也。

乘大法船入佛法乘者。

乘大涅槃法船。

入佛果乘也。

我因果愿已下三偈。

明因果愿满修进余行也。

今于诸佛前受大愿者。

对佛自言。

如似胜鬘对佛。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

于所受戒不起犯心。

一切菩萨。

若入是愿。

无不得入萨婆若海者。

为因义成故。

决定趣果无差也。

佛子住是住中已下。

明行愿功能。

初明行愿功能。

后明劝受十无尽戒。

过外一切凡夫行十信者。

修种已前信相菩萨也。

今复修行无量功德者。

于此住中广修诸行。

谓十波罗蜜三空等行也。

三空者。

果空故无相。

因空故无作。

无空空相故云无空。

故维摩经云。

空病亦空也。

除我人生者等。

皆十六神我之名。

常乐我净者。

身中横计也。

三界计缚者。

分段戒也。

一切法门摄在心中者。

菩萨发心万行并修也。

有十不可诲戒者。

是菩萨根本戒。

不可直悔得灭。

八万四千摄善法戒容得忏悔也。

不杀者。

有生之类。

人天为贵。

诸佛菩萨。

是良友福田。

杀害余类生命违恼尚重。

况人天诸佛菩萨也。

依梵网经。

乃至一切有命也。

不盗者。

财能资已玩著情深。

若盗他物损恼处重。

故梵网经云。

乃至一针一草皆犯菩萨波罗夷也。

不淫者。

淫欲不净生死根原苦故。

行淫则染污净心弥增生死。

故梵网云。

乃至畜生女。

诸天女。

鬼神女。

及非道行淫也。

不妄语者。

菩萨立行为欲息妄归真。

嚣言违理。

自败败人故也。

不说出家在家菩萨罪过者。

菩萨修行为欲绍隆三宝。

理宜加敬赞善。

返说其过。

故得重罪也。

不沽酒者。

酒性迷乱败道因缘。

饮者有三十六失。

何况广沽与人也。

自赞毁他者。

修行之人为除我慢贡告自赞增贪毁他增嗔。

故梵经云。

菩萨应伐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以好事与他人。

若阳己意隐他好事。

他人受毁者。

犯菩萨波罗夷。

不悭者。

悭正障檀行。

檀是万行之始。

始行若不立。

万行亦不成也。

不嗔者。

菩萨发心外化。

以慈悲为本。

嗔是慈障故也。

故胜鬘云。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

于诸众生不起悉心也。

不谤三宝者。

三宝是出苦之良津。

若谤三宝永沈苦海也。

不可悔者。

不可直悔得灭。

要须更受。

方可如本也。

八万四千生灭者。

举果报来示。

失发心住乃至十地者。

失利处深故。

不可破也。

一切佛菩萨行本者。

戒是大果之本。

众行之原也。

渐渐增广者。

从发心已上皆万行并修。

但解有明昧渐增广也。

  学观品第三 #

  上品已制名立字。

然名不虚称。

必有称名之行。

故今次明涉求修观。

观三谛入道证圣等果。

立体各各四十二人尽已。

生法二空。

二谛空。

中道第一义谛空。

观解为体。

故名学观品也。

  从此已下。

敬首菩萨发问修行真行之法下。

如来即叹其敬首所问理深高同诸佛。

此品问之中凡作四问。

第一问学观义。

真实门中明四十二贤圣二种法身。

第二问名字云何。

第三问体义。

第四问及心所行法。

此品中唯答三问。

体义一问。

后释义品中答也。

谛听已下。

将答第一问故。

先敕听也。

六种性者。

释前四十二种所由。

而有皆因性生。

然性理无差。

何由有六。

正由内照有别故。

所以有六差别也。

习种性者。

此人创修入理智微。

要由从师学习。

方能得知己身有性故。

云习种性也。

性种性者。

初言性者。

此人习解明利性。

自能解己身中性。

后言种性者。

此正因之理。

与佛果为种。

不从因生。

不为物坏。

故言种性也。

道种性者。

前习种性得假名空。

性种性得五阴空。

今道种性假实并观。

能与初地为道。

名为道种性也。

圣种性者。

以取著为凡。

无著为圣。

从其初地乃至法云。

除著义同。

通为圣种性也。

等觉性者。

解与佛同故。

言等觉性也。

妙觉性者。

累外之觉体照精微故。

云妙觉性也。

亦名坚信者。

习种性信解坚固也。

坚法者。

性种性解法坚固也。

坚修者。

道种修行坚固也。

坚德者。

初地已上德行坚固也。

坚顶者等觉行体坚固因中最上故言顶也。

坚觉者。

佛智觉万法理周也。

信忍者。

忍之言解习种。

信解相应也。

法忍者。

性种解法成就也。

修忍者。

道种增修惠解也。

正忍者。

初地已上达真空无邪为正也。

无垢忍者。

等觉地断际垢障究竟。

一切智忍者。

如来也。

闻惠者。

习种从闻生惠。

思惠者。

性种从思生惠。

修惠者道种从修生惠。

无相惠者。

初地已上体离众相也。

照寂者。

等觉与佛同照真寂之理也。

寂照者。

如来即体圆照穷法界也。

住观者。

习种性入理波若名为住。

行观者。

性种意行成就也。

向观者。

道种世间行满回向初地。

地观者。

地上菩萨生成住持名地观。

无相观者。

等觉地断除众相。

一切智观者。

诸佛一切种别而知也。

六种明观者。

解心断除闇障也 从佛子汝先言名字者已下。

讫现行化人。

还列四十二人名字。

答上第二问。

问曰。

前名字品已制名立字。

今直应彰其观学所由。

所以复更列名字者。

答曰。

上虽制名。

然此一一人名各有所以。

不必定一名字。

或因本行以立名。

或就功能以受称。

或因譬喻以得名。

或就所除为目。

故种种得名不必定一也。

故从以已下借喻以况。

明摄报调柔愿智等果严形饰真。

令物尊形生信顺修行也。

佛子至灌顶注。

答初十人名也。

第二佛子至真实菩萨。

答中十行人名也。

第三从佛子至法界无量回向。

答十向人名也。

第四至法云。

答十地人名。

五从佛子至常住本境。

答无垢一人也。

其名金刚惠菩萨者。

就喻以得名也。

住顶寂定者。

顶是金刚心。

寂者一谛三昧也。

以大愿力住寿有劫者。

就金刚心分为三品。

上中下也。

故就下忍金刚心中。

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

皆一合相也。

复住寿千劫者。

是金刚心中品忍也。

学佛威仪者。

学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仪也。

象王视观者。

法身之王示照万境之化也。

师子游踄者。

法身师子游在一切应化大六之身也。

修佛不思议者。

所谓八不思议有为四理也。

神通化导之法者。

控心乘于群方之方。

以示物几也。

佛法现前在者。

入佛禅定者故。

所以现前也。

入佛行处者。

中道之解为行处也。

坐佛道场者。

示现成佛应身化坐坐法身之上也。

法性凝玄为佛道场也。

超度三魔者。

穷玄尽性为超过烦恼魔也。

法身圆明超过阴魔也。

六天归化超过天魔也。

复住寿万劫者。

金刚上忍心修一切功行游神无为界外虚玄之场故。

言等觉诸佛二谛界外也。

非有非无者。

不受三界报故非有。

未脱三相故非无。

无心无色已下。

广叹上忍金刚心一切行也。

而实非佛神通行未穷原故。

非佛现佛神通者。

不思议用故。

言现佛神通也。

常住本境者。

住菩萨法位。

空同玄寂。

妙存无相也 佛子水精璎珞已下。

至为化有缘。

妙觉性中一人也。

下高叹法身之德。

是故佛子已下。

举上贤圣。

劝于时会受持也。

  从汝先言云何心所行法已下。

答上第四问。

至敬首菩萨以来。

答上心所行法问。

所谓十心一发心住至灌顶住持。

答心所行法。

先举十心也。

四弘誓者。

弘之言大。

誓者自约其心。

若本伤切为患之重。

必欲方便令离故。

云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也。

结业集苦廮缠处。

深教令观空。

除其业结故。

言未解集谛令解集谛也。

四流三漏漂没众生。

恐坠三涂大坑危险。

教修道品令安常乐之理故。

云未安道谛令安也。

灭诸动乱为涅槃故。

言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也。

二治地住心中行法。

谓四念观。

众生身中妄计有净。

教观身空三十六物永夷净相。

计受为乐。

令观三受迭迁适心莫知依寄也。

计心是常。

教令观心迁流移动无有住时也。

计法有我。

教观想行无自在相得四虚寂无常乐我净四到即灭也。

皆如幻化者。

五阴六大一切法自他相寂。

如似虚空有用而无相也。

三修行住心中所行法四大四危。

空处识处。

皆如实相故。

言十一切入也。

四生贵住心中所行法者。

谓八胜处。

观内一阴空为略。

五阴悉空为广。

二胜处外假一切众生空为略。

无量众生空为广。

四胜处观一水大空为略。

无量水大空为广。

余三大亦尔。

虽云广略。

同是实法。

合为四胜处。

内心不染八境。

故言八胜也。

五方便住心中所行法者。

谓八大人觉。

少欲者。

于五欲中色声香味触中但取其一。

知足者。

于一之中更不求胜。

寂静者。

除身心十恶。

精进者。

策列进修行行去恶。

念者。

守境不移。

作发后解。

定者。

静心一境。

惠者。

得法理原是相皆虚。

不诤论者。

万或妄取境界所作无功为戏。

迭相是非为论。

此八是大人所知为觉。

六正心住心中行者。

谓八解脱。

闻惠得内外假空。

思惠内五阴外一切法。

修惠得色界五阴空为三。

四空处及灭尽定为五。

此八处本缚众生。

今悟相虚为解脱。

七不退住心中行者。

谓六和敬。

三业造恶为诤破戒异见竖吝。

今明舍此六事为和。

八同真住心中所行者。

谓三空。

解因妄造为无作。

解果因生为无相。

因果双虚为空。

凝神三境为三昧。

九法王子住心所行者。

观三苦。

非乐为苦谛。

无明业受生无穷为集。

三空道品为道。

无为寂泊为灭。

皆归一相为一合相也。

十灌顶住心中行者。

谓六念。

佛法僧戒施天。

此六是正境。

归之除或故劝念也。

佛子吾先忉利天说十观。

名初十住凡夫行。

若一切菩萨无不入此门向萨婆若海也。

  十行心者。

一欢喜心行。

二饶益心行。

三无嗔恨心行。

四无尽心行。

五离痴乱行。

六善现心行。

七无著心行。

八尊重心行。

九善法心行。

十真实心行。

总列十行于前。

即十观心所观法者。

先提章门释观学于后也。

一为自得一切种智故。

所谓四正法。

恶有已未善有曾当。

何等为四也。

若未生恶不善法。

为不生故生。

欲勤进摄心正除。

已生恶不善法。

为断故生。

欲勤进摄心正除。

未生善法。

为生故生。

欲勤进摄心正住。

已生善法。

安住修集。

为增广不失故生。

欲勤进摄心正住。

正以勤断已未二恶。

勤生曾当二善故。

言四正勤法也。

佛子二饶益行心所行法者。

谓四如意足。

何等为四。

念定。

精进定。

欲定。

惠定。

如是四法。

以慈悲喜舍而为根本。

是四无量心。

常亲近故。

心得调柔。

心调柔故。

得入初禅第二第三至第四禅。

入诸禅故身得轻软。

成就如是身心轻软入如意分。

入如意分已即生神通。

得神通已。

若欲进止如风行空自在无碍。

是名菩萨四如意足。

佛子三无嗔恨行愿无畏具足。

所谓五根。

信念精进定惠。

云何信根。

信于四法。

何等四法。

于生死中行世正见。

信业果报。

信菩萨行不随诸见。

信一切佛有无量功德。

信此四法以为信根也。

云何念根。

若法信根所摄。

是法专念终不妄失。

是名念根。

云何进根。

若法念根所摄。

是法即应增修策进。

是名进根。

云何定根。

若法进根所摄。

是法不妄不失。

一心不乱。

是名定根。

云何惠根。

若法定根所摄。

是惠所观。

内自照了。

不从他知。

自住正行。

是名惠根也。

四无尽行心中行者。

谓五分法身。

五离痴乱行。

为化一切众生故。

所谓八正道。

何等为八。

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云何正见。

若见出世不起我见。

乃至士夫常断有无。

如是等见。

亦复不起善不善生死涅槃二相之见。

是名正见。

云何正思惟。

若思能起贪欲嗔痴诸烦恼等。

是名不正。

正思惟者。

唯思五分法身。

能思如是住戒聚等。

名正思惟。

云何正语。

凡所演说。

不令身心而有烦恼。

亦不损他。

成就如是趣于正道。

是名正语。

云何正业。

若行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非善非恶有非善非恶报。

若业能尽业。

是业必作。

是名正业。

正命者。

不舍圣众头陀威仪。

不为世间利养所牵。

是名正命。

正精进者。

若进趣世间贪淫嗔恚愚痴烦恼。

不名正进。

若入圣谛圣道寂灭涅槃举缘正路。

如是精进。

名正精进。

正念者。

于法正直为正守境为念。

故名正念。

正定者。

于一切法不乱。

是名正定。

证于无生作一合相也。

佛子六善现行得大慈悲故。

所谓七观。

何等为七。

一若念觉分。

能观于法。

能分别法。

撰集思智。

亦能观察诸法自进。

念如是等令其觉了。

是名念觉分。

择法觉分者。

若能分别晓了八万四千法聚。

如所了法分别撰择。

是名择法觉分。

进觉分者。

若念法。

择法。

喜法。

除法。

定法。

舍法。

以智摄取精进踊猛。

是名精进觉分。

喜觉分者。

于无量法心生悦豫。

为喜觉也。

除觉分者。

若除身心及诸烦恼。

离于覆盖令心正住。

为除觉分也。

定觉者。

如所入定悉能觉了。

非不入定是觉了法。

是名定觉分。

舍觉分者。

若法忧喜其心不没。

无喜无著。

为舍觉分也。

七无著心中行者。

五方便观也。

五善根者。

能观体也。

止观者。

四念是也。

凡夫于弥劫起或不止。

今始得明定之解。

未止八到也。

故名止观也。

暖观者。

无相惠火。

烧灭烦恼。

故名暖观也。

顶观者。

得三界空。

生法二空。

中上品善。

炎炎照理。

心心寂灭也。

忍观者。

伏三界结。

实我人故。

照理无生。

为忍也。

欲界四禅四空有九十忍。

初观欲界四谛也。

一观苦观进观灭观道得四心。

又除苦三谛观得三心。

又除集二谛观得二心。

又除道一谛观得一心。

又除灭谛观也得十心。

欲界既十。

又四禅四空各十观。

合为九十忍也。

三界空者。

假实二空也。

第一观者。

三界中上忍。

照第一空为第一也。

能生十地者。

叹此五善根。

能远生十地之解也。

无相大明惠者。

叹此善根能远生金刚惠也。

圣人胎未变者。

叹此善根远生当果也。

第一空平等者。

叹解一谛也。

佛子八入一切佛国中行行故。

善现心行。

所谓四辩。

云何义无碍智菩提心者。

名无碍句。

何以故。

菩提心中摄诸义故。

是名义无碍。

一切法界入菩提心。

是名法无碍。

实无文字而说文字。

是名辞无碍。

不可说法说不断绝。

是名乐说无碍也。

佛子九善法心中行者。

谓十二因缘。

佛子十真实灌心中行者。

谓菩萨三宝。

佛子吾于炎天为诸天说者。

举第四会十行法。

以证今说也。

  次明十回向观。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

二不坏回向心。

三等一切佛回向心。

四至一切处回向心。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心。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

七随顺观一切众生回向心。

八如相回向心。

九无缚解脱回向心。

十法界无量回向心。

先列十心于前。

释观学于后也。

一二谛正直。

学习第一义谛观者。

就二谛解入一谛。

照相似观也。

慈悲喜舍有。

行于外化也。

教授六天人剃头者。

乘通化物令修无著之行也。

出家菩萨共一切僧。

先与受菩萨十戒。

即入三宝位出家为道。

名共一切僧也。

第一清净者。

观二谛相如无著清净也。

故名第一清净故也。

二不坏回向心中行者。

所谓五通。

深第一义智者。

是所观法也。

五通者。

是能观之心。

正以除塞为通也。

是惠性差别用者。

通是其一神心迳五处用故云五通也。

三等一切佛回向心行者。

解心缘四不可俎怀也。

四无尽向心中谓三相。

假名生者。

明生相体不可得。

假名灭者。

明灭相体不可得。

假名住者。

住相也。

三相皆空无生无灭无住。

名通达空也。

五一切处回向心中行者。

谓五阴性空故。

无二相也。

六随顺回向心中行者。

十二入者。

盖借境以通解。

旨理玄寂无自他也。

七随顺众生向心中行。

谓十八界者。

举十八界。

以明知境。

修惠玄悟。

穷生死之化也。

八如相回向心中行者。

谓因果者。

是相续道中。

以三界业烦恼为生死因。

三界分别受形六道为果也。

善恶名因者。

是三界所起业。

善者从人至金刚。

其中乐果以妄生。

而由善缘而发。

故未脱无常生灭以善为因也。

苦乐名果者。

苦是无明果。

乐是善缘果也。

所由为因者。

释上因义。

所起为果者。

释上果义所由也。

由起相待通为因果者。

由起果故。

有为法相续百劫也。

九无缚解脱向心中行者。

谓二谛。

无明妄集为世谛有。

岂有实有。

除其妄有。

为无为第一。

岂有实无。

故有无般若。

无二相也。

十法界无量向心中行者。

谓中道。

第一义谛是一谛观也。

其观惠转明入圣地故者。

圣地正是初地心。

更二阿僧祇劫。

修无量功行。

与初地作方便道。

即时未证。

名相似第一义也。

而非真中道者。

释上未证初地观心也。

其正观者。

上举初地前观心。

以释近地欲入初地之心。

下明初地金刚心。

初地有三观心入一切地者。

举此三观。

上至无垢地。

具足三观故。

名入一切地也。

三观有从假名入空者。

从生法二空。

解解相乘入二谛空观心故。

名二谛观。

从空入假名者。

从空心入有谛。

假名有无二相皆空故名平等也。

是二观方便道因者。

与初地作进分上善一切行满故。

为方便道也。

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观者。

前后名空解也。

解解相乘。

空空相入。

心心相照。

入中道一谛解也。

双照二谛。

心心 灭。

此是入证之心。

名进入初地也。

法流水中者。

实智流观注当果佛海也。

名摩诃萨者胡音。

此云大道心众生也。

圣种性无相法中者。

初地已上不起三界想心。

名无想法也。

中道之解名无二也。

是三十心入一乘信故。

非近行能动迳。

百劫千劫乃至三阿僧祇劫。

始得满足也 佛子若退若进者已下。

明进退人相。

凡不退有三。

一者位不退。

二者行不退。

三念不退。

从初住至六住名位。

七住至初地名行。

初地至七地名念。

今云。

若退若进者。

从初一住至第六住。

若不值善知识者。

乃至千劫退菩提心。

入外凡夫。

乃至千劫作大邪见。

若尔云何十人皆存住名。

此是习种性前。

有利钝人。

若语习种性中。

初人不退故。

三十人皆得住名也。

若退若进者。

总举进退二人也。

十住已前一切凡夫法中发三菩提心者。

此是不定聚人。

赤肉凡夫。

值佛上信发心也。

有恒沙众生者。

是十信之人。

发心微劣。

值恶因缘故退。

故华严经云。

结华者多。

成实者少也。

故云信想□行者。

是退分善根也。

从诸善男子至六住中者。

释上凡夫行道劫数久近也。

若修第六波若者。

释所以不第五心退。

或第七第八心中退者。

欲明第六波若观空之解中。

尔时众生在中多起退心。

或著空或著有。

种种因缘。

难度故退也。

故在六心中退也。

正观现前者。

即释第六波若得空解成就。

复值知识所护故不退也。

自此第六波若已前名为退分也。

  从佛子若不退者。

入第六已下至必入定位。

释上不退人也。

从佛子至退菩提心者。

释上退人也。

如我初会已下至是为退相已来。

广引借会退人也。

有八万人退者。

如来初得道。

说梵网经中。

有八万天子。

证一住二住乃至四住。

后还退在水凡地也。

净目天子者。

明退皆有因缘。

其人是第六天王太子。

名乐淫欲。

闻佛不净观门。

即出家行菩萨道。

入禅房中。

三七日修灭尽三昧。

得第五心。

时有魔王。

使安陀罗女现十种相好。

时太子。

从定起见此女。

即生欲心谤言。

佛不能欲我欲第一乐因。

即退失第五心。

失众生空不净观也。

法才王者。

天海经云。

法才王是四住菩萨。

生为人王。

贪国土七宝。

时海雨王魔盗放七炎火烧国土。

唯有王成在时王大声言即出城。

以十万金刚头鬼。

杀海雨王八万亿兵。

故一时称心快意。

即退失法光五住三昧心也。

舍利弗者。

又七非空藏经中云。

舍利弗本是小乘。

住暖顶忍中。

佛灭度后二劫修行顺法。

又禅陀罗佛出世。

大乘行化时。

舍利弗值佛修大乘。

发大乘心。

证六住也。

行施眼法。

未来至国路中一婆罗门一目闇。

从舍利弗乞一目既得之。

又破而不用。

时舍利弗即生悔心。

心故还退。

入二乘声闻法中也。

故引退人明退相也。

  从佛子吾先第四已下。还举华严会上十向法。劝于今坐。故言汝诸人等善自受行也。

  十地心者。一四无量心至受位心者。将明十地心所行法。先列十心在先也。释观学于后也。

  复次十观心所观法者一欢喜地住中道第一义谛惠二十欢喜心一无尽愿现百法身者。

此是初地菩萨行。

能现百法身。

入十方佛国土。

教化众生也。

此是实智法身。

即智变用为应化法身也。

入十方佛土者。

法身游化之处也。

作五通者。

报通。

即释上实智法身也。

入如幻三昧者。

修通。

即释上应化法身也。

现作佛化无量功德者。

即释上二身殊能之用也。

不受三界凡夫时果者。

更不造杂业受生也。

常入一乘位者。

初地平等大惠。

为一乘之体也。

一心四谛者。

第一义谛理中之心。

并缘于四故。

云一心四谛集苦灭道也。

二种法身变易受生者。

释上二身双照。

以空心入空改新亦故千转万化故。

言变易受生也。

三观现前者。

三谛观心明明相照也。

入百法明门者。

下经自释可知也。

十三故烦恼者。

下经为七见六著也。

心心寂灭者。

空心玄拟。

夷然一相也。

法流水中者。

有无两非一相无相之解为流水也。

自然流入者。

解观之心流入佛海故。

云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也。

二地菩萨心所行法。

自行十善者。

即是自行。

教人行十善者。

即是外化也。

赞叹十善法者。

得五果也。

问曰。

若论十善。

止舍十恶为十善。

楞伽经云。

初地菩萨已断三界业果俱尽。

今明二地菩萨行。

应久行十善。

何故始云自行十善也。

答曰。

十恶名同。

论体唯一违理。

若广逐事。

名相恒沙。

略要有四。

一者异心十恶。

三界凡夫违事损物。

起心造作。

二者异习气十恶。

二乘迷理违事。

失念造作。

三者即心十恶。

忘相违理。

地前菩萨之所造作。

四者即智十恶。

相顺体违。

初地已上十圣所造作。

无恶之恶。

故璎珞经云。

以断生死为杀生也。

断无所断以为不杀。

菩提无人与而自取以为盗。

今得无所得为不盗。

智慧者求法不用欲故欲。

如是名邪行。

今明无求可求名不邪淫也。

一切语妄名妄语。

今妄无妄相语。

破坏诸外道名两舌。

今破无所破名不两舌。

说粗恶语教化众生名恶口。

今化无所化名不恶口。

随因缘而说。

是名为绮语。

今明因缘空故名不绮语。

施一切众生乐名贪。

今施无施相名不贪。

正法欲灭时。

与外人诤讼名嗔。

今诤无所诤名不嗔也。

执正之解求于平等名邪见。

今见无所见名不邪见。

此十恶名同而旨异。

今明二地菩萨彰止十恶行十善者。

此是即智十善故。

今始彰自行十善。

教人行十善也。

现于佛土者。

二身游化之处也。

无相者。

无果相可得也。

达观皆成就者。

即释上地体。

上成当果。

下成今因。

因果满足。

为皆成就也。

三明地菩萨所行法者。

谓。

十二门禅。

何等为十二也。

谓。

四禅四空及四无量定。

菩萨现同凡夫四禅八定法故。

修十二门也。

禅虽不同。

支数名字。

其则不殊。

阶劫有四支有十八。

初禅五。

二禅四。

三禅五。

四禅四。

问曰。

何故禅支多少不同者。

答曰。

初禅二禅。

但能离乱。

未离缘受。

三禅四禅。

缘受俱离。

但有增微。

淳熟初禅。

是方便摄。

行多差别。

立为五支。

二禅淳熟。

显无功用。

但立于四。

三禅方便未熟。

立之为五。

四禅行熟。

置名于四也。

支虽十八。

论行有十。

初禅五支皆取。

二禅中但取内静。

三禅中取舍念安惠。

四禅中取不苦不乐。

以为十也。

问曰。

二禅中何故无舍念等者。

答曰。

以其始除觉观未得纵任调亭故无舍。

静缘未圆不得有念。

静照未障不得有惠。

喜乐未除无不苦不乐也。

三禅离分别受故无喜。

有乐故不得有不苦不乐也。

四禅无惠者。

缘受究竟尽。

位蹬无相。

无其智照。

不立安惠。

任运不动。

故有舍支。

觉观者。

始与静缘相应名觉。

于静缘中思惟修习为观。

故论云。

粗心为观。

细心为观。

观转淳熟。

适悦义障名喜。

喜转调亭。

以之为乐。

正得定体名一心。

二禅离乱淳熟。

无诸觉观。

以为内静。

三禅既离喜心。

任放心行名舍。

既无缘受。

即能赏境不移。

以为忆念。

当地满足。

以之为乐。

受缘未尽。

由有智照。

以之为惠。

四禅位登无相。

绝于四受。

无其苦乐。

名不苦不乐也。

问曰。

何故名禅。

云何名定也。

答曰。

此经云。

禅名支林。

定名检摄。

迳劫不散故。

名为定禅。

是功能受称论定当体为目。

问曰。

四禅深浅之拔敬复云何。

答曰。

四分律云。

初禅定始缘相应。

如似水麨相和不相合入。

二禅如山顶泉。

非不沾洽。

生处微浅。

无有大用。

三禅如池中花。

内外盈满。

不可穷尽。

四禅如密室中灯无内外触动。

其明直上调直无回也。

问曰。

色相云何。

答曰。

初禅黄。

二禅清白。

若具作法用。

如修行道地经说也。

是故总举四禅四空及四无量。

定为十二门也。

初觉观喜乐一心者。

上总举十二门。

今别列初禅中五支。

始与静缘相应名觉。

于静缘中思惟修名观。

观转调亭适悦义障名喜。

喜转淳熟名乐。

乐心维静为一心。

此四为因得初禅果。

故言第六默然心为定体也。

二禅喜乐倚一心者。

止乱得静故喜。

喜转悦名乐。

乐生功德名倚。

倚心寂灭为一心。

正得定体为一心。

三禅乐护念智一心者。

适悦为乐。

调适心数为护。

从境为念。

照理入空为智。

维静为一心。

五心为因。

第六默然心为定体。

四禅不苦不乐护念一心者。

不为下欲界苦三禅乐所缘所恼名不苦不乐也。

调御诸心为护也。

赏境为念。

静缘一境为一心。

第五为果也。

禅名林可解。

四空定同五支者。

四处皆以想为方便道也。

护为调。

仰止为住。

境观为照缘也。

以五为因。

第六心为果也。

从定果起四无量心。

名无量定也。

圣人现同凡夫者。

凡夫于中修定。

受生八万劫果。

执为究竟。

圣人为凡夫故。

彼处受生。

以自在力故。

复过是法。

入无量定也。

百千佛土教化众生也。

第四炎地菩萨所行法者。

谓。

三十七品遍学之行。

前二十二品观假名空心灭示相我人。

从四念至五力也。

八正灭实法我人也。

七觉二谛观也。

现亿法身化众生也。

第五难胜地菩萨所行法者。

谓。

十六谛。

谛有十六。

不出四谛。

第一有谛差别谛相谛示成谛说谛五。

是有谛中差别。

二种四谛。

上者无作四谛也。

下四有作谛也。

空谛第一义谛以空为谛也。

如来智谛以惠为体。

五明论者。

如上说也。

第六现前地菩萨所行法者。

谓。

十二因缘也。

顺忍现前十种观十二因缘。

初以计我起业行故有十二。

二三界受生。

以心为本。

故有十二。

三以无明迷第一。

故有十二。

四无明有二义。

一迷理。

二与行作缘。

行有二义。

一造善恶。

二与识为缘。

加是相由。

故有十二。

五无明能成行。

行能成识相助成。

故有十二。

六无明受取烦恼道。

行有业道。

现在五果未来生死为苦道。

故有十二。

七三世。

过去无明行。

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

未来爱取有生死。

故有十二。

八三苦。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为行苦。

受为苦苦。

受取至老死为坏苦。

故有十二。

九有是事故有是事。

无是事故以性空为本。

故有十二。

十有无明故。

缚生十二。

逆顺观者。

无明灭行灭。

乃至老死。

为逆观也。

七地菩萨所行法者。

谓。

以三空智者是七地能观心。

三空者。

因尽为无作。

果尽为无相。

因果二空复空为空空也。

色心果报灭无唯余者。

此地三忍中上忍。

永除三界色心故。

言灭无唯余也。

从一切行至满足者。

释上三空心行满也。

修行开发一切行功德者。

从七地至初地。

尽有谛心开发一切行多。

无谛心开发少。

是以从多故。

七地已下至初地。

一向从有谛心开发为名也。

八地已上一向无谛心开发。

一切行多有。

谛心开发少。

是以从多为名。

故八地已上。

一向无谛心开发一切行也。

此有无心经通十地。

但多少得名也。

十度为本者。

十度为一切行本。

结七地一切行满也。

功用行备。

将入无功用行海故。

云流入萨婆若海也。

第八不动地菩萨心所行者。

谓。

无相大惠。

今言不思议无功用观者。

八地已上不思议心中所行变化。

不待思而能知不议故。

而能应照万像故。

言不思议无功用观也。

无相大惠者。

地体重玄空同之原色碍已尽故。

为无相大惠也。

方便大用者。

即实智殊能现形无方之化也。

百万劫事至已无功用。

叹此八地十种神通。

不为作心化一切法也。

第九善惠地菩萨心所行者。

谓。

四十辨才化于众生。

一切功用皆成就也。

心习已灭。

无明亦除者。

擢累形于分段。

掩生路于变易。

还中一照事同如佛也。

从一切佛藏已下。

广叹此八地神通无量三昧也。

第十法云菩萨所行者。

谓。

受佛。

无量法雨澍及一切众生者。

此菩萨。

十方众生一时而问。

能以一音答。

各得生解故。

言澍及一切众生也。

二习无明灭者。

寂灭下忍一切色心二习尽在一念也。

受大职位者。

大信始满。

坐莲华坐。

从顶上放光。

入如来足下。

如来还从足下放光。

绕会三匝。

入菩萨顶上。

当知尔时名灌顶。

菩萨受佛职位也。

神变无量至无相用故者。

用而难恻不可约相而知故云无相也 佛子至修行成觉者。

明此四十二门一切贤圣。

莫不由此名门得证佛果。

故言修行成觉也 佛子吾先第六天说者。

举华严会说十地以证今说。

劝于今坐也 佛子第十一地无垢菩萨解行法者。

谓。

勇伏定入法光三昧。

勇伏定者是金刚定之别名也。

修行十法者。

此十法是因所观之法得名也。

下列十法。

一学佛不思议变通者。

无碍之用也。

二集菩萨眷属者。

摄缘入实也。

三重修先所行法门者。

不舍世间故。

重修四十法门也。

四顺一切佛国问讯一切佛者。

此与理相应惠称。

法界以兴行故。

言顺一切佛国问讯也。

五与无明父母别者。

无明前无相应故。

及断惑至时无生恒沙四住之义。

后无种类。

唯独一心。

故与无明父母别也。

六入重玄门者。

圆辉炬旷玄原之趣也。

七现同如佛者。

旷周法界。

解与佛同。

名现同如佛也。

现一切形相者。

像现星尘也。

无身不身。

于无身处悉能现身故。

名现一切形相也。

八二种法身具足者。

法身彰体。

应身据用。

体用相应故。

名二身具足也。

九无有二习者。

始从初地断色尘尽在八地。

四地断心尘之始尽在十地。

今明十一地菩萨色心二习俱土故也。

十蹬中道山顶者。

金刚终心绝去下漯名山顶也。

是故无垢菩萨至功德法门者。

即释上无垢菩萨道行劫量久近也。

复从喜地已下。

至常行佛行故。

明解与佛同。

法藏至满。

成就一切智故。

行佛行也。

佛子吾先于第三禅者。

还举华严会上第三禅。

说一生补处菩萨之行。

劝今时会受持也 第四十二地名寂灭心妙觉地。

此是寂灭上品也。

像外之境妙存独照。

名妙觉地也。

万相俱土。

体绝百非之外。

不为众相所迁。

名常住一相。

一切种智也。

照达无生有谛始终者。

性有起或义为始。

有尽或义为终。

故言有谛始终也。

唯佛穷尽众生根本者。

无明是也。

无明与众或为本故言始。

尽在或后故言终。

唯佛穷照也。

佛子吾先在此树下。

至汝应顶受者。

还举华严会上说法界海时。

有八万菩萨。

现成正觉。

劝今时会顶受而行也 敬首菩萨白佛言已下。

至无明者。

名不了义。

此中一段问果报二种法身。

此问所以来者。

上来四问。

但问名字观行释义。

未明法身大用。

是以敬首菩萨。

今问法身为色为心也。

发于二问。

第一问。

从初地至无垢。

世间报为何心相也。

二问。

从初至无垢地。

出世间报法身复何色相也 佛子出世间果者。

先答上出世间果报也。

从初地至佛地。

各有二身者。

一是法性身。

二为应化身。

法性身者。

必无非法。

无非法者。

即无相实义。

此义之体名为法身。

法身实照。

应即假形。

是以形之粗细。

寿命修□。

皆是应感之影迹。

非佛有之。

有之在感。

是以形寿之相。

出众生之□。

如似百川之影。

影在百川。

日照无二。

日虽无二。

百川之影。

皆是日□。

□亦尔。

真不作应。

无非真应。

如影出百川。

应出感心也。

真应如此。

以为二身。

故言各有二身也。

于第一义谛已下。

举境以释法身实照也。

实智法身者。

正明法身体实之智也。

法名自体者。

释上法。

集藏为身者。

释上身。

以众德积聚为体故。

言集藏为身也。

一切众生善根。

感此实智法身故。

法身能起外用殊能故。

言应现无量身也。

所谓一切国土身已下。

随其几感现种种身也 佛子土名一切贤圣所居已下。

讫净土之门。

明法身所居之处为土也。

言土者。

是疆界之名也。

故云土名一切所居处也。

是故一切众生贤圣各自居土者。

众生者赤肉凡天。

居不净报土。

贤名三十心人所居之土。

圣者十二人所居土也。

故言。

是故一切众生贤圣。

各自居果报之土也。

然土无定方。

以无相为体。

而净秽在众生心。

如镜像无形。

美恶由已。

故众生果报不同。

各有所住也。

若凡夫众生住五阴为正报者。

凡夫五阴。

以善恶因所得五阴为住土也。

山林共有故。

为依报土也。

初地圣已下。

至尽非净土者。

明十一圣人。

亦报智为土。

以百劫解解相乘。

前后相住。

为报土也。

唯佛一人。

凝神独照。

居天寂空。

原真境理也。

是故我昔为普光堂者。

举华严第二会说名号之土。

以证今说也 从佛子初地一念已下。

释法身无方大用也。

初地法身智成就百万阿僧祇功德者。

正欲叹妙觉圆明。

法身无相故。

先举初地法身。

能双心并照。

非凡夫心识所量显出。

妙觉法身。

无名无相也。

但就应化道中者。

释上法身无名无相。

而就应迹中。

可名百佛。

初地化千佛。

二地化万佛。

三地化乃至十地无量身化有缚有解。

其法身处平等无二。

语体澄湛。

亦无彼此。

何有初地行少。

十地行多也。

故言但就应化可言百千也。

其法身处。

心心寂灭。

上不见佛可求。

下不见无明诸见可断。

众生可化也。

但以世谛缘用化中。

有求有得也。

佛子亦可得言修三贤法已下。

上明法身理绝众相。

今明非无用相要从修相而入。

故言修三贤法入圣人位也。

佛子乃至三贤十地之名亦无名无相者。

举理彰用故。

无名相也。

但以应化故。

古佛道法。

用相常同。

故言古佛道法有十地名也。

下劝时会受持。

理用平等故。

言一切佛法等无有异也 从佛子世间果报者已下。

讫果报之名数已来。

答上第二问。

世间应身果报四十三人璎珞。

王位宝轮。

别异不同也。

铜宝璎珞者。

解习种性中应身。

银宝璎珞者。

性种性中应身。

金刚宝璎珞者。

道种性中应身。

百宝璎珞者。

初地菩萨应身作四天王也。

千宝璎珞者。

二地菩萨应忉利王。

万宝璎珞者。

三地菩萨应为炎天王。

亿宝璎珞者。

四地菩萨作兜率天王。

不可数天宝璎珞者。

五住菩萨作化乐王。

摩尼宝璎璎者。

六地菩萨作他化自在天王。

千色惠光璎珞者。

七地菩萨作梵天王。

师子宝光璎珞者。

八地菩萨作二禅天王。

不可思议光璎珞者。

九地菩萨作三禅天王。

神通宝光璎珞者。

十地菩萨作四禅天王。

天色宝光璎珞者。

无垢菩萨作三界王。

无量宝光璎珞者。

佛为法界王。

一生补处菩萨为眷属。

  从佛子三贤菩萨伏三界已下。

释上四十二人所以有别。

正由断或有多少也。

上来既明四十二人名字二种法身故。

今次明断惑照理。

就此分中凡有五分经文。

第一从初已下讫顿断无余。

正明四十二人断惑多少。

第二从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已下。

讫别为三界报。

正明众惑之原。

无明为本 第三从佛子见著二业已下。

讫差别无量。

明有为法界中众生起三界报 第四从佛子是故于一法界中已下。

讫业生变生。

明诸或受生 第五从佛子前三贤已下讫未。

明功德惠二业也。

三贤菩萨者。

地前三十心人。

三阿僧祇劫中。

修假名实法一谛空观。

得灭示相我人见等。

以为贤故。

言三贤菩萨也。

伏三界烦恼粗业道者。

伏三界假名实法二空。

以闻思修三惠。

灭生法二空。

上痴心惑也。

业即烦恼也。

道是诸行。

粗者六道粗相续道果也。

上明业因。

今明果相续。

百劫不断果即是惑缚也。

亦不起粗以故者。

是果不起。

则已起即是粗果故。

三界果尽名粗也。

是见道者。

三十心人得生法二空观。

以空为一道也。

见是能观之心也。

喜忍伏三业道者。

三道是三涂果道也。

业是三涂因行也。

因果二道是三十心已断。

今初地一谛观明永断也。

离忍伏人中业道者。

人中十恶道生人果故。

以十善灭也。

明忍伏六天业道者。

其六天处多计因果常乐我净故。

十千劫中起惑故。

照三谛以灭天报。

天报之因烦恼为本也。

炎忍伏诸见业道者。

见是七见也。

本起在果上故。

以一谛之智。

永断身见首等也。

胜忍伏疑见业道者。

三界起惑以疑为本。

一切处不了。

乃至自身手足亦不知故疑。

今十六谛所照之智灭疑也。

现前忍伏三界因业道者。

因业恒沙。

受生无穷故。

十种十二因缘观灭也。

无生忍伏果业道者。

三界惑尽七地寂果。

又无生观。

灭三界果也。

不动忍伏色因业者。

八地下忍。

灭三界色永尽也。

光忍伏心因业道者。

九地下忍。

永灭三界心习也。

寂灭忍伏色心二习业道者。

十地下忍。

无生空解。

断色心二习一切永灭也。

无垢忍伏习果道者。

前十住所断者为因。

金刚心断十地惑尽为果。

亦灭十地无明闇结故。

为大明惠也。

是故佛子三贤名为伏断者。

上经文次第名伏未断伏两异故。

今明两异同也。

三贤者。

三十心人。

一伏而不得名断也。

喜忍已上亦伏者。

明十一地人亦伏亦断也。

觉忍现时者。

明佛顿悟。

一切永断无余也。

法界中一切无余者。

即释上佛地永断也。

法界中者。

法起是三界因为起。

法住三界果为住也。

如是一切法虽佛永断也。

佛子无明者已下。

第二明众惑之原。

以无明为本。

乖理之始为原也。

而起三界业果者。

夫有识之始。

异于木石。

有生得二业故。

今就生得业乖理起名作得业。

正以无明为本。

以识为初起集用。

弥穷恒沙烦恼也。

是故我言从无明藏者。

一切惑本出用无穷为藏也。

起十三烦恼者。

正以七见六著为十三烦恼也。

烦恼惑乃有恒沙。

一方制名为十三。

摄一切惑尽。

以十三为本也。

邪见者。

言无佛无外道一切皆空无也。

我见者。

计五阴起动是我相。

造作是我用也。

常见者。

计果不从因生。

八万劫寿也。

断是者。

计因不相续。

亦不感果。

念念变灭也。

戒盗见者。

是凡夫盗佛净戒。

为梵天因。

不至当果。

取他佛戒。

为戒盗也。

果盗见者。

亦是赤肉凡夫□□□□□□阴劫寿盗佛常乐之名。

以著无常。

五阴果上实。

□□□□□□□□□□疑见者。

意言外道实是真佛道故。

□□□□□□□□□□□□□疑也。

七见一切处求故。

佛道外□□□□□□□□□□□□□□□□□者。

见著二法俱为烦恼。

但□□□□□□□□□□□□□□□□□□□也。

贪者。

一切处求□□□□□□□□□□□□□□□□□□□一切处诤竞之心也。

□□□□□□□□□□□□□□□□□□□□□为慢也□□□□□□□□□□□□□□□□□□□□□□□□□□□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