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略述

大乘起信论略述

  唐 昙旷撰

  大乘起信论略述序

    沙门澄漪述 #

  至觉潜辉异学峰起。

不有甄述正法斯讹。

故大士马鸣发挥真谛。

括众论绾群经。

破二边协中道。

作此正论以奖将来。

福润河沙声流法界。

张皇教义融会真筌。

为学人之宗源作道者之龟镜。

故先贤硕德开释巨多。

广略之体互殊。

是非之途或异。

临文俯义得失交。

并有建康沙门昙旷者。

幼而好学长而成德。

妙闲制述善□清词。

先造广释后学赖焉。

包含事理网罗邪正。

无执而不改有疑而不皆遣。

恐初心者仰崇崖而起退望渤海而迷神乃。

复探其旨归为之略述。

可谓寻其源而知其流折其檊而得其枝。

至如开发题端该谈教藏。

傍探异说委辟义门。

引经证成会论宗趣。

法喻周举问答折疑略而不明。

具如广释。

好博闻者寻而究之。

且欲指陈绾摄纲要。

澄漪不才喜承余论扬攉深旨以示方来。

冀法镜高悬真风不坠耳。

  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

    建康沙门昙旷撰

  将释此论。

三门分别。

一明造论意。

二显论宗。

三解论文义。

初造意者。

准论四义及八种因如下广说。

今总略摄以为二义。

一令离妄。

二为显真。

此二各二。

一自。

二他。

谓诸众生一心本性非动非静非生非灭非净非染。

由无明熏动成妄念。

流转生死备受诸苦。

今令众生了自心性本来寂灭。

令无动念。

有动者皆是无明动念。

无明亦无所起。

知心无动不起念者契证心源永无流转。

即经所说离自心妄相得自觉圣智。

此是法经所说宗要。

依所通达而能修行。

依自所修能为他说。

即经所言宗通说通。

宗通为修行。

说通为愚者。

显如是义故造此论。

  明宗趣者。

修有二种。

一明所宗。

二明所趣。

所宗有二。

一大乘教。

二大乘理。

所趣有二。

一大乘行。

二大乘果。

大乘教者。

谓说一心二门等教。

此能诠教但是假者巧虽实义。

是可崇故。

大乘理者。

谓法与义。

所言法者。

谓即一心二门之法。

所言义者。

谓体相用三大之义。

此法与义是实所诠皆无虚妄。

可尊主故。

大乘行者。

谓信与行。

信谓四信。

行谓五行。

是修行者所归趣故。

大乘果者。

谓大法身。

此大身法具体相用。

是前所行因所归趣故。

此等诸义下文当说示。

广说者应寻引之。

  解论文者。

修有二种。

先释题目。

后述论文。

释题有三。

一释大乘。

二明起信。

三释论字。

言大乘者。

谓即一心。

而言大者。

当体立名。

以广包故。

所言乘者。

寄喻立称。

由能运故。

谓此一心能含二门三大等义。

凡圣染净无所不包故谓之大。

由此乃能运生万法。

运凡至圣运因成果故名为乘。

由此依心能所诠证教理行果。

皆名大乘。

依大乘心之所起故言起信者。

起为发起。

谓大乘教是能发起信。

谓忍乐心净为相。

是所发起由大乘教。

于胜理果发信心行故名起信。

所言论者。

决判为义。

决断分判理行果义令物生解。

故名为论。

总而言之。

能令众生于此大乘起信之论。

名大乘起信论。

马鸣菩萨造者如广释明门。

  论。

归命尽十方至如实修行等 述曰。

以下第二解论文义。

于中总分以为三分。

初三行颂致敬述意。

是序分。

论曰已下正立论体。

是正宗。

其后一颂结愿回向为流通。

序中有二。

初显归敬。

后明述意。

此初也。

将欲造论凭力请加。

是故最初归命三宝。

文第二节。

归命二字是能归至诚。

尽十方下显所归深广。

所言归者。

有其二义。

一敬顺义。

二报向义。

命有二义。

谓教命。

二谓身命。

欲令众生修佛教命契本心源而造此论。

以其身命归趣三宝凭力请加故云归命。

所归之中复有二节。

尽十方者所敬分齐。

最胜等者。

所敬三宝。

尽十方者。

非唯敬佛一方三宝。

尽于十方一一刹土所有三宝悉皆归敬。

显敬周尽言尽十方。

三宝之中其初三句显其佛宝。

言最胜者显佛。

三身皆超过故。

过小曰最。

超因曰胜。

业谓业用。

谓即佛身三轮三德二利业用。

言遍知者。

显佛意业。

大智德用。

意有大智光明遍照能遍知故。

遍知有二。

一真智。

遍知心真如门恒沙德等。

二俗智。

遍知心生灭门缘差别等。

于此二门理重高鉴无倒遍知。

无碍自在者。

显佛身业大定德用。

依定发生无碍自在缘色身故。

无碍有四。

一大小无碍。

一一色根虽遍法界。

不坏根性不轻根相。

二互用无碍。

虽一一根更互作用。

不受根性不舍根相。

三理事无碍。

色虽秉然而体性为二。

妙体虽寂业用无方。

四应机无碍。

多机□感身不分而普现。

虽皆遍应圆智尽而举体。

由大定故色起自真。

义不由他故名自在。

总是佛宝自利用也。

救世等者。

显佛语业。

大悲利他缘德用也。

由大悲德能起语业。

说缘妙法利他生故。

世谓众生。

可对可坏应救济故。

言大悲者。

是其能救显佛悲缘故言大悲。

即三悲中无缘之悲。

非如凡小我法之悲不常遍。

度诸众生故者。

谓假者结德属人。

具前如是三轮三德二利之人名之为者。

以下二句显其法宝。

即三大中体相二大。

以其用大佛宝摄故。

所言及者。

有其二义。

一相违义。

显此法宝与前佛宝是二事故。

二含乘义。

非直敬前用大佛宝。

及亦敬于体相法宝。

显斯二义故置及言。

言彼身者。

即佛三身对此法宝得彼名故。

言体相者。

体谓体大。

相谓相大。

是前用大法宝化身之体相故。

故言彼身之体相也。

教理行果四法之中。

谓显理果深圆法故。

是故举佛而记其法。

此句正出法宝体相。

言法性者。

显此法宝非直与前佛为体相。

亦与诸法而为体性。

法之性故名为法性。

言真如者。

显此法宝虽与诸法而为体性。

不同诸法而有妄。

实悉非虚妄故说为真。

显非实易故说为如。

所言海者喻显二义。

一依喻显义。

法宝随缘作诸法。

性非妄实者。

如大海水因风作波。

波虽起尽。

湿性无实。

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二约喻显德德。

显法宝。

具德如海故。

在常云。

譬如深大海珍宝不尽等。

乃至广说。

僧宝之中有其二句。

于中初句举有德人。

僧通凡圣及大小乘。

此中所归大乘圣僧地上菩萨。

随修一行万行举成。

其一一行皆等法界积功所得。

以是故言无量功德人。

能摄德故名为藏。

下句显人所依行位。

如下论说。

法力熏习是地前行。

如实修行是地上行。

满足方便是地满位。

今举地上兼记满位。

是故说言如实修行等。

  论。

为欲令众生至佛种不断故 述曰。

此述意也。

谓对三宝述造论意。

文中四句。

即为四义。

初句显其所为众生。

众生虽多不过三聚。

一邪定聚。

十千劫前未起信者。

二不定聚。

十千劫中信未定者。

三正定聚。

十千劫后十住位人。

今此为欲令众生者。

正被中间不定聚人。

令其信心成决定故。

兼通邪正二聚众生。

令当成信增解行故。

此句显其所除之障。

障有二种。

谓疑及执。

由疑迷真故失真乐。

因执起妄而种苦因。

故下论中显示正义释根本义令悟真乐。

对治邪执离人我见令舍苦因。

故言除疑舍邪执也。

次第三句显所成德位。

令众生依大乘教观大乘理报大乘果发起大乘正信心行故。

言起大乘正信。

正信行者。

即下论说三种发心四信五行。

翻前疑故云信。

翻前邪故云正。

后句显其所入之位。

欲令得入种性位中定绍佛果。

令自依法佛种相续能为他说。

令法相续。

令他佛种亦不断绝。

由其自他及正教法三种佛性得相续故。

故云佛种不断故也。

  论曰。

有法能起至是故应说 述曰。

次下第二明正宗分。

于中有二。

初举答许说。

后正陈所说。

此初也。

言论曰者。

简论异经辨能诠教。

有法等者。

举所诠法。

显有缘益。

是故应说者。

显能诠教。

应法说也。

谓能诠教有此所诠。

一心二门三大等法能起众生大乘信根。

此能诠教决定应说。

大乘信者。

即信己性。

知心妄动无前境界。

此信决定能持能长自及余善。

故名信根。

  论。说有五分 述曰。次下第二正陈所说。于中有三。初举数总标。次依数列名。后依名辨相。次初也。

  论。

云何为五至劝修利益分 述曰。

此数列名也。

言不自起制必有由。

名为因缘。

部外余取故称为分。

由致既□略标经要令物生信。

名立义分。

宗要既略。

次宜广释令其生解。

名解释分。

依释生解。

次宜起行。

令起行故名修行信分。

虽示行仪。

钝根懈慢。

举益劝修。

名劝修利益分。

  论。

初说因缘分 述曰。

以下第三依名辨相。

别释第五分。

即分为五。

初因缘中复分为二。

初标举分名。

后别显其义。

此初也。

言因缘者是所以义所为义发起义。

是因缘义。

  论。问曰至而造此论 述曰。此下第二别显其义。于中有四问答难通。此初句也。

  论。答曰是因缘有八种 述曰。下答有三。初举数总答。次依数辨义。后结答所问。此初也。

  论。

云何为八至利恭敬故 述曰。

次第二依数辨义。

别辨八因。

即分为八。

于中初一是总相因。

其后七种是别相因。

言总相者。

有其三义。

一通诸论而作。

所以离苦得乐通诸论故。

二通诸根而作。

所为非唯为彼不定聚故。

三通诸分而作。

发起非唯正作立义因故。

一切苦者。

八苦三苦二生死苦。

离此总别一切苦也。

究竟乐者。

无上菩提大涅槃乐。

二乘所得非究竟故。

非求等者。

意显论主自及众生非求此等而造此论。

  论。

二者为欲至不谬故 述曰。

次下七种是别相因。

唯为此论作所以。

故显正所为非兼被故。

唯为发起七处文故。

所言如来根本义者。

为即一心是本始觉。

如来根本。

本觉名如。

始觉名来。

始本不异名曰如来。

由此众生虽有真理未起智。

照如而非来。

即以如来依心成故说是如来根本之义。

如立义分及解释中显示正义解释此义。

令彼三贤诸众生等观智相应。

故云正解。

即对治邪执离人我见观智离倒名为不谬。

  论。

三者为令至不退信故 述曰。

善根成熟即是十方信终心之人。

修十善根自分满足。

故云成熟。

今为此人说解释中发趣道相三种发心。

令其进入初住已上住于大乘堪任修行不退信也。

  论。

四者为令至习信心故 述曰。

善根微少即是十信中心之人。

修十信善未满足故。

故云微少。

为彼显说修行分初四信四行。

令其遍修到信满位。

故言修习信心也。

  论。

五者为是至出邪网故 述曰。

十信初心有其三品。

谓下中上。

其下品人多恶业故。

虽无修行而多障碍。

为彼显说修行分中礼拜诸佛忏悔等文。

令其修行消恶业障。

善谈其心不令造恶。

渐离痴慢恶业因也。

  论。六者为示至二乘心过故 述曰。十信初心中品之人而有凡夫二乘心故。于趣大乘而为重过。为彼显示止观等文。令其修行而对治也。

  论。

七者为示至退信心故 述曰。

十信初心上品之人。

惧于恶世不见佛故难成信行意无退者。

为彼显说生净土文。

专念诸佛为缘。

方便令生佛前。

不退信也。

  论。八者示至劝修行故 述曰。十信初心三品之人初修行故退易进难。为彼显说劝修利益。举彼损益劝令修舍。言示利益劝修行等。

  论。有如是因缘所以造论 述曰。前成依数辨义。此即结答所问。

  论。

问曰至何须重说 述曰。

此第三难也谓前八因所说之诸立义分等诸义等诸经中具有。

皆为众生离苦得乐。

今造此论重说彼法。

岂非为求名利等邪。

以是故言何须重说。

  论。

答曰至解缘别 述曰。

自下第四通其所难。

于中有二。

初略通所难。

次广破疑情。

后结明此论。

此初也。

修多罗中虽有此法者。

举彼问辞纵其所难。

众生已下答其所难夺彼疑情。

根行不等者。

显根异同。

根谓根性。

行谓心行。

根有利钝。

心示广略。

故言众生根行不等。

受解缘别者。

显缘增微。

缘有二种。

一人。

二法。

人谓如来及佛弟子。

法谓经论广略文义。

依此二缘胜缘劣受解故。

言受解缘别。

根胜缘强虽不假论。

根微缘劣宁度论乎。

  论。

所谓如来至则不须论 述曰。

次下第二广破疑情。

于中有二。

初显根缘俱胜不须造论。

后显根缘差别必须于论。

此初也。

其初二句举彼胜时以明根胜。

能说人下举佛三业以显缘强。

色业胜者。

具相好故。

心业胜者。

知根器故语业胜者。

圆音演故。

根缘既胜。

此时尚无□□之经。

何更须论。

圆音一演异类解者。

谓佛音声无障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以一切音即一音故。

能以一音说一切法无不显了。

又以一音即一切故。

能以一音作一切音无不究尽。

然一一音悉遍法界。

而其音韵恒不杂乱。

若此音声曲而不遍。

音而非圆。

若由等遍失其音曲。

即圆非音。

然今不坏曲而等遍。

不动遍而善韵。

由是义故方成圆音。

故佛音声名语具足。

乃令众生异类等解也。

  论。

若如来至而取解者 述曰。

此下第二显缘差别必依于论。

于中别显四种根性。

即分为四。

此初具足二持根性。

最利根者依广经缘而能取解。

言自力者即智力。

由自智力自依广经而能解义不假论故。

  论。或有众生至而多解者 述曰。此即第二义持根性。此利根者依略闻缘而广解义法。不多闻诸经文句而多解者。亦是自智。是故论言亦以自力。

  论。或有众生至而得解者 述曰。此即第三文持根性。此钝根者自无智故。不自依经而能解义理。以文持能依广论依他取解。

  论。

自有众生至能取解者 述曰。

此即第四俱□二持最钝根者。

重文持故复以广论文多为烦。

其心唯乐□□。

而行唯无依。

于文约义丰略论取解。

故言心乐总持等也。

  论。

如是此论至应说此论 述曰。

前来已说广破疑情。

此即第三结明此论。

如是根性差别既尔。

此论为彼第四人故。

总摄如来广大义等。

心法广包故名广大。

二门互融故名深法。

三大无际故曰无边。

是佛所证真实理故说是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等。

此所证说散在诸经。

略皆辨说故言总摄。

  论。已说因缘分次说立义分 述曰。次下第二明立义分。于中有二。初结前起后。后正陈法义。此初也。

  论。

摩诃衍者。

总说有二种 述曰。

此下正陈法义。

于中有三。

初标总开别。

次寄句列名。

后依名辨相。

此初也。

总者略也。

大乘之理有无量门。

今总略说有其二种。

  论。

云何为二至二者义 述曰。

此寄句列名也。

法者体也。

谓即一心持自性故。

轨生智故。

名义体故。

名之为法。

义谓名义。

即三大等。

依于心体显其大乘差别之义。

然此法义。

法多在因。

约生说故。

义多在果。

显净用故。

法通染净。

□二门故。

义唯通净。

唯所显故。

  论。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 述曰。

次下第三依名辨相。

于中有二。

先法。

后义。

法中有二。

初就体总立。

后依门别立。

总中有三。

初总出法体。

次辨法功能。

后释其法名。

此初也。

此中心者。

如来藏心而名法者。

为乘体故。

谓具随流不变之义。

能含二门摄三大故。

即大乘体故。

名为法。

  论。

是心则摄至出世间法 述曰。

此辨法功能也。

谓此一心体相无碍。

染净同依。

随流返流唯赖此心。

是故能摄世出世法。

若谓随流本觉及随流成不觉。

能摄世间法。

若不变之本觉及返流之始觉。

能摄出世间法。

今此唯约生灭门说真门。

含融染净同故。

而下真门摄一切者。

以彼理事不相离故。

由无随缘成染义故。

非摄世间出世间法。

  论。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述曰。此释其法名也。谓依于此法体之心显三大等大乘名义。

  论。何以故。述曰。上总立竟。次下第二依门别立。于中有二。先责总立难。后开别释成。此初也。心通染净。大乘唯净。如何此心显大乘义。

  论。

是心真如至体相用故 述曰。

此开别释成也。

大乘唯净。

彼净相用必对深成。

即以一心具含染净故。

能显示自体相用。

废染之时无净相用故。

通染者能显净义。

如何能示三大乘义。

此心绝相则是真如。

而以言说所显义相则一心体之真如相故。

此真相显示心体。

是心随缘所成生灭。

而此生灭所藉因缘及此生灭粗细相状皆依自体而得成故。

故生灭等能示自体。

此生灭等有染相。

故能示体上性功德相。

是生灭等染别业用能示自体诸净业用。

既此所示自体相用为大乘义故说依心。

显大乘义以心真如。

是不起门与所示体无别异故。

云即示。

体以无染故不示相用。

以生灭等是起动门能所示别故。

言能示。

以有染故通示大乘自体相用。

  论。所言义者则有三种 述曰。前释法竟。次下释义。于中有二。先辨大义。后显乘义。前中亦二。先标。后释。此初标也。

  论。

云何三至不增减故 述曰。

次下别别释三大。

即分为三。

一切法者则染净也。

谓心真如染净通依故名平等。

由平等故在凡加。

染而不增。

在圣染。

染而不减。

故名体大也。

  论。

二者相大至性功德故 述曰。

如来藏者有其二义。

一者空。

谓如来性空无念故。

二不空。

谓如来藏具性德故。

此是众生如来果性具二义故名之为藏。

一摄故名藏。

能摄果德。

又为佛智所摄藏故。

二隐故名藏。

未出经时为诸烦恼所隐覆故。

言功德者。

智光明等照用曰功。

离念曰德。

而言性者。

在真性故。

本性有故。

无异性故。

言无量者。

无数量故。

无限量故。

无心量故。

即如来藏具足此相故名相大。

  论。

三者用大至善因果故 述曰。

然用有二。

一者因用。

内外凡圣菩萨利益。

二者果用。

佛果三身普别胜益。

此用能发有漏善者名生世间善因果也。

能发众生无漏善者名出世间善因果也。

此因果益用起自真善无不生故名用大。

  论。

一切诸佛至如来地故 述曰。

此释乘义。

一切诸佛本所乘者。

标果望因以释乘义。

即是显其能乘所乘。

由乘此乘成正觉故。

菩萨乘此到佛地者。

举因望果以成运义。

此即显其能运所运。

以能运因而至果故。

  论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述曰。次下第三明解释分。于中有二。初结前起后。后正明解释。此初也。

  论。解释有三种 述曰。正明解释。于中有三。初举数总标。次依数列名。后依名辨相。此初也。

  论。

云何为三至发趣道相 述曰。

此依数列名也。

显示正义。

所立大乘法义所显非邪故名正义。

以教辨明故名显示。

正理既陈。

情惑斯建。

故有第二对治邪执。

二见妄著故名邪执。

以教令除名曰对治。

邪执既除依阶趣正。

故有第三发趣道相。

本觉虚通目之为道。

起行向之名为发趣。

之状名之为相。

以教宣示名为分别。

  论。

显示正义至有是二种门 述曰。

次下第三依名辨相。

辨此三名即分为三。

初释第一显示正义。

复分为二。

初则总释。

释上总立。

后即别释。

释下别立。

初总释中复分为三。

初依法开门。

二列其二门。

三二门该摄。

此初也。

谓如来藏一总源心含其二义。

一约体绝相门。

谓一心性非染净等差别诸相。

经依此说众生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凡夫弥勒同一如等。

二随缘起灭门。

随无明重变或染净。

染净难成。

性恒不动。

正由不动能成染净。

是故不动亦在动门。

即生灭门本觉义也。

依此经说不染而染染而不染。

又说如来藏为善不善因。

若生若灭。

受苦乐等。

然此二门举体通融。

体相无二。

齐限不分。

假名为一。

是诸法中贞实之性。

性有智故说名为心。

非谓虚实一心等也。

  论。云何为二至心生灭门 述曰。此列二门也。即体绝相名真如门。随缘变动名生灭门。体虽无别而义有异。约义异故。故说为门。

  论。

是二种门至摄一切法 述曰。

此下二门该摄。

于中有二。

初正显。

后释成。

此初也。

即释立中是心即摄世间法等。

上以一心所该二门故。

直言是心摄一切法。

今以二门通别相收言各总摄。

谓真如门是染净通相。

通相之外无别染净。

染净皆为通相所摄。

故真如门总摄诸法。

生灭门者即此真如与缘和合变作染净。

而恒不失本真如性。

故别相门亦摄真如。

是故亦摄一切法也。

  论。

此义云何至不相离故 述曰。

此释成也。

此云何者。

二门若别不合相。

从如本一心未容皆摄。

如何二门各总摄邪。

故次答云。

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以真如门是心理体。

生灭门者是心事相。

以彼理事不相离故。

举理摄事。

举事摄理。

故说二门皆各总摄。

  论。

心真如者至法门体 述曰。

上总释竟。

自下别释释上别立。

于中有二。

先别释二门显动静非一。

后会相归真显动静不异。

初中别释二门。

即分为二。

真如门中亦分为二。

初举如体离言以明观智境。

后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

初中有二。

初正举法体后句答释疑。

初中复二。

初显真体。

后显真名。

于中又二。

初正举真体。

后会相显真。

初中又二。

初显真如为一心体。

后释真如为体所以。

此初也。

一法界者。

即是一心虚通不二故摄为一。

圣法之因故云法界。

显该二门云大。

总相轨生物释故亦为法。

圣智通游故谓之门。

今显真如是此心体故。

云即是一法界体。

  论。

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述曰。

此显真如为体所以。

谓心本性不生不灭。

不生灭者即是真如。

故心真如即是心体。

而此心体非前后际可增可灭染净相故。

故说心性不生不灭。

  论。

一切诸法至境界之相 述曰。

此下显其会相显真。

于中有三。

初正会疑执。

次结法归真。

后结真无说。

此初也。

谓有疑云。

如前所言。

一切诸法唯是一心。

若此心性不生灭者。

即无诸法差别之相。

何故诸法有差别邪。

故此释云。

诸法差别唯依遍计妄念心生。

若离妄心。

即无妄境差别之相。

  论。

是故一切至故名真如 述曰。

此结法归真也。

此有十句。

总为三节。

初之二句举所会法。

言是故者。

是前妄境妄心成故。

一切诸法本来空也。

次有六句释其空义。

前三句显性离妄故其体即真。

后三句显离异相故其体即如。

离言说相者。

非如声有故。

离名字相者。

无性可诠故。

离心缘相者。

无可攀缘故。

言悟道断心行处灭皆即真也。

毕竟平等者。

无可差别故。

无有变异者。

无可转变故。

不可破坏者。

非可对治故。

既皆平等无异等故。

体皆如也。

下有两句结归。

真如唯是一心者。

法依法起。

念不离心。

故一切法唯一心也。

既此一心体即真如故。

一切法名真如也。

  论。

以一切至不可得故 述曰。

此显真无说也。

此有疑云。

若一切法无有自性皆是真如无说等者。

何故于法而有言说。

既有言说应有诸法。

故此释云。

实一切法皆真如故非言说等。

而有言者唯是假名。

但随众生妄念安立。

非实诠表而可得也。

  论。

言真如者至因言遣言 述曰。

以下第二显真如名。

于中有三。

初标立名之意。

次显真体无遣无立。

后总结真无名之名。

此初也。

文中二节。

初之二句释外疑情。

谓有疑云。

若法真故离名等者。

不应复立此真如名。

既尔。

真如应有名相。

故此释云。

亦无有相。

谓但假言说为真如。

非谓存于真如名相。

其下二句转释立此真如名意。

谓复疑云。

若此真如无真相者。

何要假名。

故此释云。

谓真如者。

言说之边假立极名。

为遣余名言说总处假名真如。

此名之后更无名。

故犹如以声而正于声。

此声之后更无声故。

  论。

此真如体至皆同如故 述曰。

此显真体无遣无立。

恐闻前说遣真名相谓遣真体强生空见故。

遮之云无有可遣。

何不遣者。

下句释云。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诸法无性非虚妄故。

悉皆是真故。

于真体更何所遣。

恐感者闻真体不遣。

当情而立强生灭见。

故遮之云。

亦无可立。

何不立者。

下句释云。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以诸法空无别无变故。

皆同如而此真体更何所立。

  论。当知一切至名为真如 述曰。此总结。真无名之名。真无名故不别说。真无相故不可念。故一切法不可说念。名为真如。

  论。

问曰至而能得入 述曰。

前明正举法体。

此下问答释疑。

于中有二。

初问。

后答。

此初也。

疑真绝修二种观故而为此问。

若说真如无说念者。

云何依真起方便观而能随修。

云何于真起于正观而能得入。

  论。答曰至名为得入 述曰。此答也。虽未离念而以念惠观此说。念常无能所。顺于无念故名随顺。离念观心契入无念。是为正观。方名得入。

  论。

复次真如至有二种义 述曰。

上明如体离言以明观智境。

释上立中心真如竟。

次下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

释上立中是真如相。

于中有三。

初举数总标。

次开章略辨。

后依章广释。

此初也。

前说无相是观智境恐生怖故。

开二义相。

如体无相依言立相。

若离于言即唯一味。

令信释故假立言相。

即显不可如言取也。

  论。

云何为二至性功德故 述曰。

此开章略辨也。

言如实者。

真体不无故。

所言空者。

真体无妄故。

究竟显实者。

由妄空无极显真故。

以无妄相能总显实故。

说如实名为空也。

言不空者。

具体相故。

此性功德言无漏者。

无离断等及念漏故。

是即如实具有自体及性功德。

故名不空。

  论。

所言空至妄心念故。

述曰。

次下第三依章广释。

于中有二。

先明其空后显不空。

初中有三。

初略明。

次广释。

后总结。

此初也。

初句显其非染相应以释空义。

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故名为空。

云何染法不相应邪。

次句释云。

谓离差别所取相故。

何故离此所取相邪。

后句释云。

以无能取妄心念故。

即妄心境情有理无。

真如体相理有情无。

故与染法不相应也。

  论。

当知真如至一异俱相 述曰。

此广释也。

谓修学者闻说真如。

随情起彼有无等见。

皆非契真。

故皆非之显真空义。

闻有真如。

遂存有相。

故今遮云。

真既无相。

非情疑境。

云何为有。

故云非有相。

恐闻非有遂复存无。

遮此见云。

非汝谓有云非有相。

非谓真如是其无相故。

云非无相。

恐闻皆非。

存双非相。

破此见云。

非汝有无云非有无。

非谓真如。

非谓真如是双非相。

故云非非有相非非无相。

恐闻非非返存双。

是故遮之云。

非汝双非故云非非。

非谓双存是真如相故。

云非有无谓相。

虽闻真如非有无等。

恐执与法而是一相。

复遮之云。

诸法无相悉是真如。

是更与法而为一相。

故云非一相。

恐闻非复存实相故。

遮之云。

非汝谓一言非一相非谓真如与法实相故云非异相。

恐闻皆非存双非相。

破此见云。

非汝一异云非一异。

非谓真如是非一异故。

云非三相非非异相。

恐闻非非返存双。

是故遮之云。

非汝双非故云非非。

非谓双存是真如相。

故云非一异谓相。

  论。乃至总说至故为空 述曰。此下总结。于中有二。初修结前义。后返结释。此初也。妄染尘沙。难可遍举。今总略说。一切妄心所不染触故说空也。

  论。

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述曰。

此返结释疑也。

恐闻说空便成断灭。

故此释云。

遮诸念相假说为空。

若不遮妄不说空。

故真既不空。

故非断灭。

是显真性空而不空。

  论。

所言不空至空无妄故 述曰。

此下第二显不空义。

于中有三。

初牒前显后。

次正明不空。

后释外疑难。

此初也。

将明不空故牒前空。

由明妄空方显。

不空真实体故。

  论。

即是真心至即明不空 述曰。

此正明不空也。

即是真心者。

空无妄处即是真心。

总举不空真心。

体大不生故。

常不起故。

恒乘故。

不变无念故。

净法满足。

性德虽多。

略举其四。

即是不空真心相大具此体相。

即名不空。

  论。

亦无有相至证相应故 述曰。

此释外疑也。

恐闻不空疑存有相故。

今遮云。

虽曰不空亦无有相而可执取。

下释所以。

以非妄念所行境界唯是证智所体会故。

即显真心不空而空也。

  论。

心生灭者至有生灭心 述曰。

上来已释真如门竟。

次下第二释生灭门。

于中有二。

先明生灭之法。

后辨所示之义。

初中有二。

先明染净生灭。

后辨染净相资。

前中有二。

先就体总标。

后依义别释。

总中有三。

初标体。

次辨相。

后立。

此初也。

如来藏者。

即是清净不生灭心。

因无明熏举体动作生灭心也。

  论。

所谓不生至非一非异 述曰。

此辨相也。

谓如来藏不生灭心举体动故不离生灭生灭心相无非真故。

故亦不离不生灭心。

如是不离名与和合。

俱是不生灭与不生灭和合。

以是向末随缘门故。

非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

以非向本归真门故。

非一异者。

不生灭心全体动故。

心与生灭非异。

而恒不失真心性故。

心与生灭不一。

若定一者。

生灭尽时真心应灭。

即堕断边。

若是异者。

无明熏时心应不动。

即堕常边。

既离二边。

故非一异。

非一异故方成和合。

  论。

名为阿黎耶识 述曰。

此立名也。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等者。

名为阿黎耶识。

阿黎耶者训翻无没。

谓如来藏不生灭心虽随无明而来生灭。

如来藏体无灭没故。

性功德相无失没故。

法示妙用无隐没故。

正云阿黎耶。

义译为藏所成。

生灭而为所熏。

与前七识为因果故。

能藏诸法于自体中。

藏自体于诸法之中。

又为我爱之所执藏。

我见所摄。

故名为藏。

离我见时无此名故。

若唯生灭。

不异七识。

若唯不生灭。

不异如来藏。

由二和合成赖耶矣。

  论。

此识有二至生一切法 述曰。

上来就体总标。

是次下第二依义别释。

于中有三。

初显是心生灭。

次明生灭因缘。

后辨生灭之相。

初中亦三。

初开数辨德。

二寄门别名。

三依名辨释。

此初也。

由此识有觉不觉义随境能摄染净诸法。

二义互熏能生一切染净果法。

  论。云何为二至不觉义 述曰。此寄问列名。

  论。

所言觉义至说名本觉 述曰。

此下第三依名辨释。

于中有三。

初辨觉义。

次明不觉。

后双辨同异。

觉中有二。

先略辨二觉。

后广明二觉。

初中亦二。

先本。

后始。

本中又二。

初显本觉体。

后显本觉名。

此初也。

本觉体者。

取于一心随缘门中无念真性。

而此真性本无不觉。

故云觉者心体离念。

此约性德翻染得名。

异绝于如故。

生灭摄离念觉相者等。

彼空界横遍三际竖通凡圣。

故云无所不通。

在缠出缠性恒无二。

故云法界一相。

欲明觉义。

与彼出缠如来法身性无差别。

故云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既依此觉当显法身即是果位法身之本故。

依法身说名本觉。

  论。

何以故至即同本觉 述曰。

此显本觉名也。

何以故者。

责其立名。

上开章中直言觉义何故今结乃云本觉。

此所结中既摄本觉。

何故上标但言觉耶。

此即进退二种责也。

下释意云。

谓以此觉对于当显始觉法身得本名故。

故下结中而言本觉。

以彼始觉至心源时。

即同本觉无二相故。

无别可对故。

前标中但直言觉。

  论。

始觉义者至说名始觉 述曰。

此略明始觉也。

始觉者。

牒其名也。

依本觉故有心者明记始觉之所由也。

依不觉故说有始觉者。

正显所起始觉之义。

谓即本觉真净心体随无明缘动作妄念故。

依本觉有不觉也。

而以本觉内熏力故渐有微觉起厌求等乃至究竟还同本觉故。

依不觉有始觉也。

  论。

不觉心源至非究竟觉 述曰。

上略明二觉次下第二广显二觉。

于中有二。

先明始觉。

后显本觉。

前中有三。

初总标因果满非满觉次广寄四相释成其义。

后显始觉不异本觉。

此初也。

言心源者。

有其二义。

本觉真如为染心源。

业相细念为法染源。

持业依主二释皆通。

谓究竟位觉。

本觉心本无所动。

今无所静觉。

业识心本来无生。

今无所灭觉。

此源者名究竟觉。

即佛果位。

纵有所觉。

未主此源。

非究竟觉。

即等觉前也。

  论。

此义云何至是不觉故 述曰。

次下第二释成其义。

于中有二。

初正寄四相显其四位。

后引经释成心源无念。

前中觉四相位分为四。

此初觉灭相位也。

此义云何者。

四其心源觉不觉义下举四相释成其义。

今应先明四相之义。

然后依义释文显位。

心性本来离生灭念。

而有无明动心令作生住异灭。

故名四相。

即九相中前之八相。

谓由无明净心起动。

虽无能所见相未分。

动念初起故名生相。

即是第一无明业相。

以其初起得生名故。

由妄动故而生见相。

能所取心成于粗细坚住诸执故名住相。

即是转现智相续相。

所住能住法执相故。

由法执故。

复依异根别取异境起我我所自他异执。

故名异相。

即执取相计名字相。

由我我所受想境故。

由我执故。

起惑造业能招苦果。

能令净心隐于六道。

故名灭相。

即是第八起业相也。

能成众生业系苦故。

既由无明动此净心。

初起生相终起灭相。

而成众生六道生死。

今由本觉内熏之力。

初觉灭相终觉生相。

故说凡夫能觉知等。

此文四节。

如凡夫人者。

是能觉人也。

即是十信外凡夫之位。

觉知前念起恶者。

是所觉相。

未入信位贪著生死起烦恼业而不觉知。

今入信已知起惑业招苦果故定是恶也。

能止后念令不起者。

辨觉利益前由不觉起烦恼业。

今既觉故止不造也。

虽复名觉即是不觉者。

结觉分齐。

虽知是恶妄有制伏。

未觉是梦故。

是不觉。

  论。

如二乘观至名相似觉 述曰。

此下第二位觉异相也。

文亦四节。

二乘观智等者。

是能觉人。

三贤菩萨名初发意。

得人空门同二乘位。

觉于念异念无异相。

明所觉相。

此二乘等证人空而共知无我。

离妄根境从异梦觉。

名觉念异。

返照异相都无所有。

名念无异相。

以舍粗分别执著相者。

是觉利益。

即我我所名粗分别执著相也。

名相似觉者。

是觉分齐。

虽舍粗执而由未得无分别故。

  论。

如法身菩萨至名随分觉 述曰。

此第三位觉住相也。

文亦分四。

法身菩萨是能观人。

十地菩萨证法身故皆名法身。

觉于念住等者。

是所觉相既证真如得无分别永离二取法执心故。

从住相梦而得觉悟。

名觉于念住。

返照住相竟无所有。

名念无住相。

已离分别粗念等者。

是觉利益。

即法执念异前人执及著外境故名为分别异相。

后生微细念故。

故云粗念。

名随分觉者。

是觉分齐。

觉道未圆有细念故。

  论。

如菩萨地至名究竟觉 述曰。

此第四位觉生相也。

文亦分四。

菩萨地尽等者。

是能觉人。

文中三句显有二道。

菩萨地尽总举金刚等觉之位。

满足方便是加行道。

即是满足之方便故一念相应。

是无间道刹那契理断细念故。

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者。

是所觉相。

根本无明依觉故迷动彼净心令起细念。

今乃证知离本觉无不觉。

即动心本来净。

故云觉心初起等。

非觉悟心而初起也。

远离微细念故等者。

明觉利益生相。

最细名微细念。

此相永无故云远离。

真心性显云见心性。

心无生灭名即常住。

名究竟觉者结觉分齐。

未至心源梦念未尽。

始末同本非究竟觉。

梦念既尽心归本源。

始不异本。

名究竟觉。

  论。

是故修多罗至向佛智故 述曰。

自下第二引经证诚也。

心源无念。

于中有四。

一引经成证。

二重释前文。

三举不觉之失。

四显觉者之德。

此初也。

在因地时虽未离念。

能观如是无念道理。

说此能观为向智故。

以是证知佛地无念。

  论。

又心起者至即谓无念 述曰。

此重释前义遣外疑也。

恐闻前说觉心初起疑有初心是可觉知。

故此释云。

前说觉心初起相者。

无有初相是可觉知。

而言觉心初起相者。

觉初念心即无念起。

其初动心本来静故。

  论。

是故一切至无始无明 述曰。

此显不觉之失也。

文中有三。

谓标释结。

是故等者乘前标也。

是前无念名为觉故。

除佛以外不名为觉。

以从等者。

释所以也。

已从无始至成佛来。

无明之念念念相续未曾离故。

前对四相故说渐觉。

皆有无明故说不觉。

故说等者。

结不觉义。

谓依无明而起诸念故有念者。

说彼皆是无始无明。

不名觉也。

  论。

若得无念至无念等故 述曰。

此显觉者之德。

若妄未□不知一心本无相念。

若至心源得于无念。

即知众生一心妄动四相差别。

心无动念。

以无念等故者。

释知所以众生离念体则无念。

佛无念体与彼平等。

故能遍知诸念无念。

  论。

而实无有至同一觉故 述曰。

此即第三始不异本。

文中标释。

而实无有始觉异者。

此标始觉不异本觉。

以四相下释成其义。

以彼四相无别自体可辨前后。

故言俱时。

依粗细念觉时差别而有前后。

故言而有。

离心无有俱时前后自性可立。

故言皆无自立。

离心无性即同一觉。

故言本来同一觉等。

此总意云。

既觉四相说为始觉。

所觉无故能觉亦无。

故无始觉异于本觉。

  论。

复次本觉至不相舍离 述曰。

广始觉竟。

下广本觉。

于中有二。

先明随染本觉。

后显性净本觉。

初中有三。

初总标。

次别名。

后辨相。

此初也。

以随动门而显本觉。

故言本觉随染分别。

既随缘动故言生也。

虽随缘生不失性净。

故言与彼不相舍离。

此初随染既有二种。

故随此染生下二相。

言二染者。

一谓自染。

即在因时由无明熏所起染相。

二谓他染。

即在果时与生同体。

诸众生染即依自染生智净相。

以既从染得智净故。

由随他染生不思业。

以非染生起胜业故。

  论。

云何为二至思议业相 述曰。

此别名也。

所言智者。

即始觉智。

净谓离染。

同于本觉果作用故名为业。

非下地例名不思议。

相者状也 本觉随染有此当起二相状故。

  论。

智净相者至满足方便故 述曰。

次下第三依名辩相。

于中有二。

先明智净相。

后显不思议业相。

智中有二。

初直明净相。

后问答释疑。

前中亦二。

先因后果。

此初也。

谓于地前依真如法内熏之力所流教法外闻熏力能修资粮加行善根。

故言依法力熏习。

若登地上契证真如。

凡起诸行依真而修。

故言如实修行。

渐渐修习十地行至金刚位。

因行既极。

名满足方便。

  论。

破和合识至淳净故 述曰。

此明一果也。

由前方便能破和合黎耶识。

内生灭之相。

显不生灭清净法身。

故言破和合识相。

显现法身灭染心中业转现等。

令随染觉遂即归源成于应身淳净之智。

故言灭相续心相。

智淳净故即离相。

名之为淳。

染缘尽故名之为净。

  论。

此义云何 述曰。

次下第二问答释疑。

于中有二。

先问。

后答。

此初也。

此问意云。

如上所说动彼净心成前生灭。

即举生灭尽是净心。

若断生灭。

净心应灭。

如何但破和合识相而显法身灭相续相成淳净智。

  论。

以一切心至非不可坏 述曰。

下答。

有三。

初法。

次喻。

后合。

此初法也。

一切生灭心识之相皆是无明不觉之相。

非是本觉体。

有识相觉与不觉体非一故。

然此无明不觉识相。

离非觉体而亦不离本觉之体。

觉与不觉体非异故。

由非异故无明即明而非可坏。

由不一故明无明别非不可坏。

前就非可坏义故说离净无别动心。

今依非一非不坏义说破识相显法身耳。

所望义别不相违也。

  论。

如大海水至湿性不坏故 述曰。

此举喻也。

有四种喻以况于真如。

大海水因风波动者。

真随妄转喻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者。

真妄相依喻水。

非动性者。

真体不变喻谓水性。

但以湿为自性。

但随他动非自动故。

若风止灭等者。

息妄显真喻水。

若自动。

动相灭时湿性随灭。

随他动故。

动相灭时湿性不坏。

  论。

如是众生至智性不坏故 述曰。

此法合也。

于中次第合前四喻。

众生自性清净心等者。

合前第一。

水随风动。

水不自浪。

因风起浪。

风不自波。

依水现波。

故动即水。

无别体也。

心亦如是。

不自起动。

因无明动。

痴不自起。

因心有起。

因痴心动。

无别动也。

心与无明俱无形相等者。

合前第二。

风水相依。

以水依风。

全体动故无别水相。

风依水起。

全体湿故无别风相。

风水相依不相舍离。

心亦如是。

依妄动。

全作诸识。

无别心相。

妄识依心。

无非真故无无明相。

真妄相依不相离也。

而心非动性者。

合前第三水非动性。

即显心性本非动念。

若无明灭等者。

合前第四。

湿性不坏显无明断。

如风止灭则业识等法相续识如波相灭。

随染本觉照察智性。

无所坏故如湿性不坏。

  论。

不思议业至胜妙境界 述曰。

次显第二不思议业相。

于中有二。

初标。

后释。

此初标也。

以依智净法身之体起此应身功德之相。

与众生六根作胜妙境界。

故宝性论云。

诸佛如来身如虚空无相。

为诸胜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现微妙色。

出于妙音声。

令臭佛戒香。

与佛妙法味。

使觉三昧触。

令知深妙法。

  论。

所谓无量至得利益故 述曰。

此辩释也。

所谓无量功德相者。

横显业德广多无量。

常无断绝者。

竖显业根缘穷三际。

随众生根自然相应者。

显业胜能无功应机种种而现。

得利益者。

显业胜益利润不虚。

此功德相是真如用。

不待作意思议而起。

是故名为不思议业。

此真如用虽在佛身。

与众生心本来无二。

但为众生无明不觉。

随缘现染。

用则不现。

若彼妄心厌求返流真用渐显。

则于彼心称根显现。

非谓心外不思议业。

  论。

复次觉体至犹如净镜 述曰。

自下第二性净本觉。

于中有二。

初总标。

后别释。

此初也。

前明本觉随动之门。

故说随染。

今明本觉不动之门。

故说性净。

此二本觉既无别体。

是显本觉不动而动动而不动也。

以觉体有四大净义故与空等。

犹如净镜。

本觉四义下文当说。

空四义者。

空无一切相能含一切物离垢显净空示现一切物。

镜四义者。

空无外物体有体含众像出离诸尘垢现像为物用。

由此空镜以况于真。

  论。

云何为四至觉照义故 述曰。

次下别释。

别释四义。

即分为四。

此初也。

如实空镜者。

标其名也。

言如实者。

即真体也。

真德不虚故言如实。

所言空者。

对妄得名。

以本觉体无妄。

法空无妄故云如实空。

以无妄故其体明净。

喻如净镜。

远离已下辩释其义。

倒心妄境本不相应故云远离心境界相。

以此心境本无所有不现觉中犹如龟毛不现镜中。

故言无法可现。

无可现故心境妄法望于本觉非所照。

觉望心境非能觉照。

所照既无。

能照无故。

故言非觉照义也。

此显无有遍计所执。

实质可现故非觉照。

下言境界于中现者。

依他似现亦不相违。

  论。

二者因熏至熏众生故 述曰。

此第二义也。

因镜者标其名也。

能生觉果名之为因。

此能内熏故名熏习。

能现诸法故谓之镜。

次下辩相。

文有三节。

谓如实不空者出因体也以有无漏性功德相真实体故。

故云如实不空。

由不空故方能作彼始觉正因。

故不空者成因义也。

以一切下释其镜义。

谓一切法离此心外无别体性。

犹如镜中能现影也。

言不出者。

明心待熏变现诸法。

非不待熏而能自出。

所变诸法不出心故。

言不入者。

谓心随熏变现诸法。

而染净法不从外入。

而所现影不染体故。

言不失者。

此诸镜相虽不从真内出外入。

而亦不失所现缘起。

虽现境相不失真故。

言不坏者。

法从真起。

不异真如性同真故不可破坏。

虽复随缘有无起尽。

真无坏故。

常住一心者。

会相同体。

以一切下释同所由。

以缘起法心中显现无出等故无别体无别体故本来平等不异真如。

故云常住一心等也。

又一切下释熏习义。

由性净故能现染法。

虽现染法所不能染。

故云染法所不能染。

以本无染今无始净故。

本觉智未曾移动故。

云智体不动。

此本觉中非但无染性德无少故云具足无漏。

即此净德能熏众生令厌生死乐求涅槃。

故云熏众生也。

  论。

三者法出至淳净明故 述曰。

此第三也。

法出离者。

标其名也。

不空体相故谓之法。

从二碍显故名为出。

破和合相故谓之离。

淳净明故喻之为镜。

已下辩相。

谓不空法者。

释前法字出法体也。

谓前因熏不空之法。

出烦恼碍智碍者。

释其出字显离缠也。

永断二障清净法身从此出故。

离和合相者。

释其离字。

出二碍故更无生灭识相和合。

淳净明者。

释其镜字。

离杂相故名淳。

出碍染故名净。

以纯净故名明。

纯净明故名镜。

  论。

四者缘熏至念示现故 述曰。

此第四也。

缘熏习镜者。

标其名也。

用大外熏故谓之缘。

令发善心故名熏习。

起善法影故喻之镜。

谓此相大出缠之时而为镜智能起大用示现万化。

为缘熏发众生之心。

令生厌乐起诸加行名缘熏习。

此诸行德是佛智影。

不离佛智故名为镜。

故佛地云。

大圆镜智能起众生诸善法影。

下辩相中文有二节。

谓依法出离者。

出缘熏体。

遍照已下显缘熏相。

谓依于前出缠法身离和合相。

淳净明故起大智慧。

光明义用故能遍照法界众生若干众心。

由遍照故随其所念示现万化令其修习。

随分善根故云令修善根。

随念示现故。

  论。

所言不觉至不离本觉 述曰。

已释觉义。

下显不觉。

于中有三 初明根本不觉。

次显枝末不觉。

后结末归本。

前中又二。

初依觉成迷。

后依迷显觉。

初中又三。

谓法喻合。

此初法也。

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而有其念者。

此显不觉依觉而有。

念无自相不离本觉者。

显离本觉无别不明。

前中三义。

谓不如实知者。

即能迷无明也。

如谓称顺实谓真实。

真如法一者。

即所迷法也。

真体一味无念名一。

而有其念者。

即迷所成八识心也。

谓真一味能迷。

无明不称实而知。

而知八识之念故名无明。

然此无明离真无体。

故言念无自相不离本觉。

  论。犹如迷人依至则无有迷 述曰。此举喻也。文易可知。

  论。

众生亦尔至则无不觉 述曰。

此法合也。

本觉真性如正方所。

根本不觉似能迷人。

心业等动念是如邪方。

如离正东无别邪西。

故言若离觉性即无不觉。

然此不觉与前本觉虽非一异。

不离觉性。

虽不离觉。

非即觉性。

  论。

以有不觉至自相可说 述曰。

此即依迷显觉也。

以有不觉妄相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者此明妄有起净之功要。

由妄相能知名义。

故对此妄说真觉名。

以就真体无名相故。

若离不觉之心即真觉自相可说名者。

此明真有待妄之义。

若离不觉无以说真。

所待既无。

能待无。

故能所寂静。

终不可说觉与非觉。

  论。

复次依不觉至相应不离 述曰。

次下明枝末不觉于中有二。

先明细相。

后显粗相。

初中亦二。

总标别释。

此初也。

三细为相。

无明为体。

本末体相不相离故名为相应。

非谓王所相应之义。

以此三细皆是本识不相应染心故也。

以依无明而成妄心。

又依妄心而起无明。

是故名为相应不离。

  论。

云何为三至不离因故 述曰。

次下别释。

别释三细。

即分为三。

此初也。

无明业相者。

标其名也。

谓由无明心动名业。

名无明业相。

非谓无明即名业相。

依不觉者。

释标中无明即根本无明也。

心动名业者。

释标中业字也。

业有二义。

一动作义。

故云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

觉即不动者。

返举释成。

既始觉时则无动念。

是知今动只由不觉。

二为因义故云动则有苦。

如得寂静无念之时即是涅槃妙果。

故知今动则有生死苦患。

果不离因者。

不动既乐。

动必有苦。

动因苦果既无别时。

故云不离。

此虽动念而极微细。

缘起一相能所不分。

即当黎耶自体分也。

  论。

二者能见至则无见 述曰。

能见相者。

标其名也。

此言能见。

即下转相依前业识转成能见。

故言以依动故能见。

若性净门则无能见。

故云不动则无见也。

反显能见必依动义。

如是转相虽有能缘尚未取境。

以微细故即是本识见分心也。

  论。

三者境界相至则无境界 述曰。

境界相者。

标其名也。

此言境界。

即下现识至此能现境界相故。

依前转相能现境界故。

言能见故境界妄现若无分别则无境界故云离见则无境界。

反显境界必依能见。

即是本识相分心也。

此前三相并由根本无明之力动。

本静心成此黎耶不相应心。

  论。

以有境界至生六种相 述曰。

上明细相。

下显粗相。

于中有二。

总标别释。

此标也。

六相。

皆是分别事识依境界缘而生起故。

于中初二。

依境生执是其下品。

细惑皆是地上断故。

其次二种依执起惑是中品惑。

二乘断故。

其后二种依业受果。

上品粗惑。

凡夫知故。

是故经言。

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论。

云何为六至爱与不爱故 述曰。

次下别释。

别释六粗。

即分为六。

此初也。

谓未无明不了现识。

所现境相皆是自心无有体性。

创起恶数分别染净。

名为分别染与不爱。

  论。

二者相续至相应不断故 述曰。

依前分别爱非爱境而生苦乐。

觉念之心常相续故名相续相。

谓依前念分别爱境起乐爱觉。

于不爱境起苦爱觉。

数数起念相续现前。

而常相应不断绝也。

  论。三者执取相至心起著故 述曰。于前所取苦乐等境不了虚无。深起取著。名执取相。谓即于前相续所念苦乐境上复深执著住持不舍。故言心起著等。

  论。四者计名至名言相故 述曰。依前颠倒所取境上更立名言而生分别计名字相。故经说云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相。故言依于妄执分别假名等也。

  论。五者起业相至种种业故 述曰。依前计名执著心故起贪等惑。发动身口造种种业。能招当来五趣苦果。此即惑业为苦近因也。

  论。六者业系至不自在故 述曰。业因既成。依业受果。循环诸趣生死长轮。被业所缚不得自在。名业系苦。故言依业受果不自在等。

  论。

当知无明至不觉相故 述曰。

上来广显枝末不觉。

此即第三结末归本。

文中二节。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者。

初正结归。

如前三细六粗染相摄一切染。

此一切染皆因根本无明不了真如而起。

故云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也。

以一切下释其所以。

谓有疑云。

染法多种差别不同。

如何根本唯一无明。

故此释云。

染法虽多。

皆是无明之气。

悉是不觉之相不异不觉。

是故染法皆是不觉。

  论。

复次至有二种相 述曰。

上来已释觉不觉义。

次下第三明同异相。

于中有三。

初总标。

次列名。

后辩相。

此初也。

前已别释令知迷悟。

升沉有异令生欣厌。

今欲令知迷悟同真无定两体。

业幻差别定一亦无。

是故合说。

故言觉与不觉有二种相。

  论。

云何为二至二者异相 述曰。

此列名也。

染净齐真曰同。

同义可表名相。

染净体殊曰异。

异有殊状曰相。

何故尔耶。

以体从缘故异。

摄缘归体故同。

缘从体同故真如一味。

体从缘异故凡圣两分。

凡圣分故世谛义立。

真如一故真谛理存。

觉与不觉同异如是。

  论。

同相者至微尘性相 述曰。

次下辩相。

于有二。

初同后异。

同中有三。

初喻次合。

第三引证。

此初也。

种种瓦器喻染净法。

皆以微尘而为体性喻。

染净法以真为性。

性者体也。

亦即是性。

下准此知。

  论。

如是无漏至真如性相 述曰。

此法合也。

始本二觉名为无漏。

本末不觉名曰无明。

此二皆有业用显现。

故名为业。

而非实有故名为幻。

虽则如是。

染净不同。

皆以真如而为体性。

以动真如作此生灭。

染净二法无别体故。

  论。

是故修多罗至无可见故 述曰。

此引证也。

是前染净同真相。

故经依此义说诸众生本来涅槃得菩提等。

谓二不觉即真如故。

众生本来即涅槃相。

不复更灭本始。

二觉即真如故。

菩提之法亦本来有非新得者。

由是义故即此涅槃非待修习了因方证。

故言非可修相。

即此菩提非待生因而方起作。

故言非可作相也。

此之二果既性本有。

非更得故。

故言毕竟无得。

亦无以下虽是经文。

为遣疑难故论具引。

谓有难言。

若诸众生已入涅槃菩提法者。

即同诸佛。

何故不能现报化等色身相耶。

故即释云。

法性自体非色可见。

如何更能现色相耶。

故言亦无色相可见。

又复疑云。

若以法性非是色相可见法故不现色者。

诸佛何故现报化等诸色相耶。

故复释云。

彼见诸佛种种色者。

并随众生染幻之心变异所现。

非谓智性不空色体有此色相。

以智真体无可见故。

故言而有见色等也。

  论。异相者至各各不同 述曰。下显异相。于中有二。初喻后合。此初也。

  论。

如是无漏至幻差别故 述曰。

此法合也。

随染幻差别者。

是无漏法性。

染幻差别者。

是无明法。

以彼无明达平等性。

是故其性自有差别。

诸无漏法顺平等性。

直论其性则无差别。

但随染法差别染相。

故说本觉恒沙性德。

又由对治彼染差别故成始觉万德差别。

如是差别无漏。

无明虽现业用。

皆是真如随缘显现。

似而无通。

通名业幻。

  论。

复次生灭至意识转故 述曰。

上来广释立义分中是心生灭。

次下第二释其因缘。

于中有二。

先明生灭。

依因缘义后显所依因缘体相。

于中亦二。

初总标。

后别释。

此初标也。

谓前九种生灭因缘总有二种。

一者黎耶心体不守自性。

是生灭因。

根本无明熏习心体。

是生灭缘。

依此因缘起三细相成黎耶识。

二者无明住地诸染根本是生灭因。

外妄境界熏起识浪是生灭缘。

依此因缘起六粗相成其事识。

依斯二义以显因缘业转现等诸生灭相。

聚集而生而为假者。

故名众生。

唯依心体故言依心。

即是黎耶自相心也。

此假者众生依于一心即有五意及意识起。

故言众生依心意意识转。

  论。

此义云何至说有无明 述曰。

自下别释。

于中有三。

先释依心。

次释意转。

后意识转。

此初也。

此义云何者。

问其依心意识转义。

依阿黎耶识者是上依心。

是生灭因即阿黎耶二义之中本觉义也。

说有无明者。

是生灭缘即二义中不觉义也。

欲明依此因缘意意识转故言以依阿黎耶识等。

前标文中略标其因。

但言依心。

今依此别释具显因缘。

故说依心及无明也。

  论。

不觉而起至故说为意 述曰。

次下第二释其意转。

于中有三。

初略明意转。

次广显转相。

后结成依心。

此初也。

于中略显五种识相。

不觉而起者。

第一业识心体。

被熏举体动故。

言能见者。

第二转识转。

被动心成能见故。

言能现者。

第三现识见心。

复能现诸境故。

能取境界者。

第四智识。

能取现识所现境故。

起念相续者。

第五相续识。

于境起执不断绝故。

然此五义次第转成。

依止此义而生意识。

故说此五名之为意。

而彼意识非所依。

故但名为识。

故不名意。

  论。此意复有五种名 述曰。次下第二广显转相。于中有三。初举数总标。次别释其相。后显其功能。此初也。

  论。

云何为五至不觉心动故 述曰。

下释五意即分为五。

此初也。

无明力者举所依缘也。

明心不自起。

起必有缘。

不觉心动者。

正明起相释其业义。

谓起动义是业义故。

  论。

二者名为至能见相故 述曰。

依于动心者举所依缘也。

能见相者释转识义。

依前业识之动转成能见之相。

故名转识。

转识有二。

此在本识依境转者在事识故。

  论。

三者名至常在前故 述曰。

此文有三。

谓法喻合。

所谓能现一切境者。

此举法也。

依前转识能见之相起此现识能现之功现一切境。

谓此心体与无明合熏习力故现于种种无边境界。

能云故现一切境也。

犹如明镜现色像者。

是举喻也。

如镜因质现种种像。

心因无明不平等熏现种种境。

已下法合。

随其五尘对至则现无前后者。

此正合前喻对。

谓业惑心为惑业所熏对故便现五尘。

非待作意前后起也。

理实此识现一切境。

而此唯言现五尘者。

且举粗显以合镜中现色喻。

故以一切时任运起者。

简异六识。

六识间断多不现起。

非一切时任运起故。

常在前者简异末那。

末那非是诸识之本。

不常在诸识前起故。

  论。四者名为至染净法故 述曰。是事识中细分法执。不了现识所现境界。离心无有。而起染净微细分别。故言智也。

  论。五者名为至不断故 述曰。此亦事识细分之位。此细事识法执相应无有断绝。执无断故名相续识。

  论。

住持过去至不觉妄虑 述曰。

下显功能。

文中二节。

初显前三本识功能。

由业转现黎耶识故。

摄藏诸法善恶业种。

能住持过去生善恶之业。

令其不失。

此明本识能持种子。

由摄业种令不失故。

随善恶种生善恶果故。

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也。

此明本识能起现行。

如是三世因果不失功由本识。

是故说是本识功能。

能令现在已经事下后显二事识功能。

由彼事识法执分别故能念虑三世之事。

故言不觉妄虑等也。

  论。

是故三世至六尘境界 述曰。

上来广显意转之相。

次下结明依心之义。

于中有二。

先正结属心。

后释疑广辨。

此初也。

文中二节。

三界虚伪唯心作者。

此顺结三界也。

言是故者。

是前一心随无明动作五种意。

五种识等依心成故。

而此五意总摄三界。

故说三界唯一心转。

此心随熏。

相有体无名虚。

体无似有名伪。

虚伪之相虽有种种。

然究其因唯心所作。

故云佛子三界唯心。

离心已下反结。

六尘离彼现识即无六尘。

反验六尘唯是一心。

故云离心无六尘也。

  论。

此义云何 述曰。

次下释疑。

于中有三。

初问。

次答。

后结。

此初也。

现有尘境异心可见。

能取所取了然差别。

如何可言三界六尘皆心所作。

此唯心者义云何耶。

  论。

以一切法至无相可得 述曰。

此答也。

文有七句。

总分三节。

即初三句正答前问。

显境唯心。

以一切境皆是此心。

随熏所起更无异体。

而见异者。

但是由汝妄念而生。

实无能见所见二相。

故云一切皆从心起妄念而生。

复有疑云。

念不孤起。

托境方生。

既无异境。

何所分别。

故次二句释此疑云。

一切分别但取自心。

非外分别。

如依于面自见面像。

梦中所见自见其心。

妄情不了谓有所见。

故云分别即分别自心。

复有疑云。

若谓分别。

分别自心。

是亦名为能见所见。

何故前言无有二相。

故后二句释此疑云。

为遮执境说见自心。

实非以心而见心也。

如彼指刀不自指割。

况心不起何有见乎。

以本真心无见相故。

故言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论。

当知世间至而得住持 述曰。

次下总结。

于中有三。

初显依妄有境。

次显境体亦无。

后结释所以。

此初也。

言无明者。

根本无明。

言妄心者。

即业转现诸妄心也。

世间境界伏此而成。

依妄心住不失自体。

故言境界依于妄心得住持等。

  论。是故一切至唯心虚妄 述曰。此显境体亦无也。如镜中像无实体故镜外镜内皆不可得。境但是心虚妄现故心外心内无体可得。

  论。

以心生至种种法灭故 述曰。

此结释所以也。

谓有问言。

何故境界依心而住唯心虚妄所显现耶。

释所以云。

以无明力不觉心动乃至能现一切境等。

故言心生种种法生。

此即妄动而言生也。

若彼无明妄心灭者境界随灭。

境界灭故诸分别识皆灭无余。

故言心灭种种法灭。

此即心源还静故云灭也。

既说此心虽于不觉妄诸法。

即验诸法唯心无体。

  论。

复次至即此相续识 述曰。

上明意转。

次下第三显意识转。

于中有二。

初标。

后释。

此初也。

明此生起虽粗细殊。

同是一识更无别体。

故即指前第五识相故言即此相续识也。

但前就于细分别法执相应。

依前义门则说为意。

此中约其能起见爱粗惑相应。

从前起门说名意识。

意之意识故依主释也。

  论。

依诸凡夫取著转深 述曰。

次下别释。

于中有五。

一约人辨粗。

二出其粗体。

三明执所缘。

四制立其名。

五明识所依。

此初也。

简非二乘所起意识。

以前智识及相续识通在二乘地前所起故。

今约凡显其粗也。

以彼凡夫无对治故。

追著妄境转极粗显故言取著转深也。

  论。计我我所种种妄执 述曰。此出粗体非直心外计境为粗。亦复于身而计为我。于诸尘境计为我所。乃至能起六十二见种种妄执。

  论。随事攀缘分别六尘 述曰。此明执所缘也。谓但缘于倒境之事不了正理故皆名为随事攀缘。随事者何。所谓分别六尘境也。

  论。

名为意识至分别事识 述曰。

此制立其名也。

名意识者。

既缘六尘。

应名六识。

而今就其一意识义故。

不别出眼等五识。

但名意识。

故涅槃云。

譬如一识分别说六。

即此意识依于六根别取六尘故云分离。

又能分别去来内外种种事相故复说名分别事识。

  论。

此识依见至增长义故 述曰。

此明识所依见。

谓五见。

即见道断所有分别发业烦恼。

发业惑中见最强故。

举此名摄分别贪等。

即五住中见一处住地。

爱谓三界修道所断所有俱生润生烦恼。

润生惑中爱最强故。

举此亦摄俱生痴等。

即五住中欲色有爱三住地也。

以此见修二种烦恼熏于本识令其起此分别事识。

故云此识依见爱烦恼所增长也。

  论。

依无明熏至唯佛穷了 述曰。

上明生灭依因缘义。

次下重显所依因缘体相。

于中有二。

先标叹甚深。

复广缘起差别之义。

初中亦二。

先标叹甚深。

后释甚深所以。

此初也。

无明熏习所起识者。

此句总标缘起体也。

即本识心是缘起体。

为无明熏起诸妄识。

是故总名无明熏习所起识也。

非凡夫能知等者。

此凡小绝分凡夫学信。

具彼五住二障碍故而不能知。

二乘虽得我空。

智慧障碍故亦不能觉。

谓依菩萨已下。

菩萨分知。

谓依菩萨从其初住正定信位而发意。

言比观观察。

若至地上分分证知。

彼真如依无明熏成诸妄识。

以诸菩萨无明住地未断尽故。

业识未已。

纵至第十究竟地中亦未尽知缘起之理。

唯佛穷了者。

明佛能知。

无明住地永断尽故。

觉道圆明故。

能尽知一心缘起。

  论。

何以故至唯佛能知 述曰。

此释甚深所以也。

文中征释。

征之意者。

缘起妙理贯通凡圣。

而今说见唯果人者何以故也。

答中三节。

是心从本已来等者。

此明即净而常染。

虽有染心常不变者。

此显即染而常净。

是故此义唯佛能知者。

结成难测。

初中三句。

言是心者。

即是本觉缘起心也。

从本已来自性净者。

自体本来无有染故。

此句总显缘起之因体也。

而有无明者。

即依心体有此无明。

此句显其缘起之缘由也。

为无明所染有染心者。

心体为此无明所染。

而净心体有其染心。

此句自显缘起相也。

虽有染心而常不变者。

此性净心虽复所染。

常有染心而常不失本净心性。

由此染净缘起之理唯佛能知。

  论。

所谓心体至名为不变 述曰。

上叹缘起甚深竟。

次下广显缘起差别。

于中有二。

初显缘起体相。

后重料简。

初中有三。

初释心体不变之义。

次显无明缘起之由。

后显缘起染心之相。

此初也。

是释上言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之言。

以此一心性常明洁无分别故常不变。

非能所念染故以无念名不变也。

  论。

以不达一法至名为无明 述曰。

此显无明缘起之由。

是释上言而有无明之义句也。

以有不达无念。

法界不相应。

心为诸染源故名无明。

法界无念故名为一迷。

而起念故云不达。

此最微细未有能所主数差别即心之惑。

名不相应。

此正应言不相应心。

非谓与心不相应也。

唯此能为诸染之源。

更无细染能为此本。

是故名为忽然念起。

非约时节以明忽起。

此无明起无初时故。

  论。

染心者有六种 述曰。

次显染心缘起之相。

于中有二。

初总标。

后别释。

此初也。

此即释上无明所染有染心句。

前文所言无明所染有其染心。

此染心者有其六种。

然其六染即上意识及五种意。

前明依因缘起义故。

从细至粗而说次第。

今欲兼辨治断义故。

从粗至细次第而明。

故初第一执相应染。

第六根本业不相应染也。

  论。

云何为六至远离故 述曰。

次下别释。

别释六染。

即分为六。

此中第一执相应染。

即上意识我我所等粗执俱起名执相应分。

尘污净心名之为染。

此及下二相应之义如下所明。

若二乘人至无学位见修烦恼究竟离故能离此染。

菩萨入住信相成就无有退失。

名信相应。

此位菩萨得人空门。

见爱烦恼不得现行故云远离。

非离随眠。

种未亡故。

  论。

二者不断至究竟离故 述曰。

此言不断相应染者。

即五意中名相续识。

法执相续名为不断。

尘污净心故名为染。

初住已上三贤菩萨修学唯识。

寻思实智诸方便观渐伏如是法执分别。

若得初地无漏净心。

证三无性遍满真如。

法执分别种现俱亡故。

净心地究竟离故。

  论。

三者分别至究竟离故 述曰。

即五意中名为智识。

念虑染净名分别智。

污净心故名之为染。

从第二地至第六地入观缘理离分别时分分能除故云渐离。

若至七地长时入观故。

此法执永不现行。

名究竟离。

具戒地者。

即第二地。

此地具足三聚戒故。

无相方便即第七地。

常作意住无相观故。

  论。

四者现色至能离故 述曰。

即五意中第三现识动心现境名为现色。

能污净心名之为染。

此及下二不相应义如下所明。

八地能得相应自在色性随心名色自在。

能证相应自在真如现色境用从真而起。

无明妄境从此永离。

故说现染此地能离。

  论。

五者能见至能故 述曰。

此五意中第二转识依于动心转成能见污净心。

故名能见染。

至第九地得无碍智善知众生心行稠林自他无碍名心自在。

无明碍心永不现行。

故云能离。

  论。

六者根本至能离故 述曰。

即五意中第一业识依本无明而心起动为余念本名根本业。

能污净心亦名为染。

依于第十菩萨尽地发金刚定断细念习得入佛地。

细念都尽其心常住。

故言依菩萨尽地等。

  论。

不了一法至究竟离故 述曰。

上显缘起体相义竟。

下重料简。

于中有三。

初辨上无明约治料简。

二释上相应不相应义。

三显染无明成二碍义。

此初也。

欲显无明粗细之相故重约治而为料简。

谓前所言不了一法无明义者。

有粗有细。

谓分别细谓俱生。

俱生复有十种粗细。

合前分别为十一种。

即余处说十一种障。

宁知如是粗细差别。

以起治道有差别故。

谓三贤位能起比观但能折伏分别现行。

故言信相应地观察学断。

若入初地断分别种。

从此已上地地各断俱生一品。

故言入净心地随分得离。

若至佛地粗细现种一切无余。

名究竟离。

  论。

言相应义至缘相同故 述曰。

次释相应不相应义。

由是于中分之为二。

此即初释相应义也。

谓前三染名相应者。

谓事识而有相应心王心所三等义故。

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者。

此显体等心。

谓心王念法心所王数不同故名为异。

谓依染净差别境故有此心及念法异也。

心及念法各有一体。

故成相应。

知相同者。

是知等义。

依前染净差别境上。

心王知染。

则贪嗔等诸染心所同王知染。

心王知净。

即有信等诸净心所同王知净。

以同知故名为相应。

缘相同者。

是缘等义。

心王缘彼染净境时。

染净心所与王同缘。

同缘故亦名相应。

  论。

不相应义至缘相故 述曰。

谓后三染名不相应者。

谓是本识微细动心与彼不觉未别异故。

若至事识动心相粗与不觉异。

动心为王。

不觉为所。

即此动心相犹细故。

与彼不觉既常无异。

何有王数之差别耶。

故言即心不觉常无别异。

此即显无体等义也。

既无体等王数之别。

何有同知同缘之义。

故言不同知相缘相。

此即显无知等缘等。

翻前相应显不相应义也。

  论。

又染心者至业智故 述曰。

次下第三释二碍义。

于中有二。

初直显二碍。

后征释所由。

此初也。

文中惑智言染心者。

六种染心能障真如根本智者。

显其碍义。

照寂妙惠如理之智名真如根本智。

能照真如根本理故。

是依主释。

六种染心烦劳恼动障此寂静故。

说染心名烦恼碍。

烦恼即碍。

持业释也。

言无明者。

根本无明。

障业智者。

显其碍义。

谓即后得如量之智能随世间起。

自然业智有世间自然业故。

故名世间自然业。

有财释也。

无明昏迷无所了达。

违此智用名为智碍。

智之碍故依主释也。

  论。

此义云何至种种知故 述曰。

此征释所由也。

文中征释。

征之意者。

既此无明动净心体成于染心。

则无明是细应障理智。

染心是粗应障量智。

而此别显能障法者义云何耶。

答中文二。

先惑。

后智。

以依染心能见能现能取境者。

即转现智三种染心。

于六染中随举三种显其能所不平等相。

违平等性者。

释成碍义。

以此染心能所差别乖根本智能所平等。

所以障于真如理智故说染心名烦恼碍。

下释智碍。

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者。

是举无明所迷法性。

无明不觉妄与法违者。

正显无明违于法性故。

不能得随顺世间种种知者。

由乖静法心境生故。

便取碍境碍见拘心故。

不能得发如量智。

称如量境。

随顺世间种种知也。

故说无明名为智碍。

  论。

复次分别至有二种 述曰。

上释生灭因缘义竟。

次下第二明生灭相。

于中有三。

初举数总标。

次列名略显。

后广显其相。

此初也。

所言分别生灭相者。

即是辨明立义分中是心生灭相也。

  论。

云何为二至不相应故 述曰。

此列名举辨也。

所言粗者。

即前三染有心心所法粗显相故。

与心相应者。

释粗义也。

谓有境界及有心所与此三种心相应故。

所言细者。

即后三染无心心所粗显相故。

与心不相应者。

释细义也。

谓彼心所及诸境界与三细心不相应故。

  论。

粗中之粗至是佛境界 述曰。

次下辨相。

于中有二。

初约人对辨。

后辨相所依。

此初也。

前三染心是事识故俱名为粗。

于中初执相应染。

是我执故复更为粗。

三贤内凡得无我智能觉此染故。

言粗中之粗凡夫境也。

谓不断染分别智染是法执故。

染中稍细故。

说此二粗中之细。

其后三染是本识故。

俱名为细。

于中初二能见能现。

有能所故。

对后业相故。

得名粗。

始从初住修唯识观。

乃至十地无分别智。

能觉如是四种染相。

故言粗中之细细中之粗菩萨境界。

第六根本业不相应染能所不分行相微细。

于三细中复名为细。

唯有如来方能觉了。

故言细中复细是佛境。

  论。

此二种生灭至境界义故 述曰。

次辨相所依。

于中有二。

初顺辨生缘。

后逆显灭义。

此初也。

文中二义。

先明通缘。

后显别因。

通而言之。

粗细二识皆依无明住地而起。

以本无明熏于真如起二细相。

无明复熏此三细相转起三粗。

故二生灭皆依无明熏习有也。

别而言之。

依无明因故生三细相。

依境界缘起六粗相故。

云依因者不觉义故等。

此中文阙各举一因具义而说。

粗细二识各具二因。

即是二种生灭因缘。

如前已明。

此无烦举。

是释经言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

是现识因无始妄想。

及六尘境界是事识因。

以义释经准可知也。

  论。

若因灭至相应心灭 述曰。

次下逆显灭义。

于中有二。

初正辨。

后释疑。

此初也灭有二义。

先通。

后别。

言通灭者。

谓得对治无明灭时。

无明所起现识境界亦复随灭。

故言因灭即缘灭。

别显灭者。

以三细灭识亲依无明因生。

无明灭时亦复随灭。

故云因灭故不相应心灭。

其三粗识亲依境界缘生。

故境界灭时亦复随灭。

故言缘灭故相应心灭。

此依始终起尽道理以明二种生灭之义。

非约刹那生灭义也。

  论。

问曰若心至说究竟灭 述曰。

次下释疑。

先问。

后答。

此初也。

谓闻前说境界灭故相应心灭。

即谓相应心体亦灭。

故作难云。

若境灭时相应心体亦随灭者。

心体既灭。

业转现三且未合尽。

依何相续。

故言若心灭者云何相续。

若谓心体不灭尽故令无明相得相续者。

心不灭故彼无明相应常相续。

云何治道说究竟灭。

  论。

答曰所言至非心体灭 述曰。

下答有三。

谓法喻合。

此初也。

谓前所言境界灭时相应心灭者。

妄境灭故但是事识粗心相灭。

非谓事识真心体灭。

无明既非真心。

自体得对治时无明灭。

故彼不相应三细心相得究竟灭。

而亦非是真心体灭。

此即略答前二问也。

  论。

如风依水至非是水灭 述曰。

此举喻也。

文中四句。

答前二喻如风依水有动相者。

显妄依真起。

若水灭等者。

显真灭妄随。

以水不灭等者。

显真存妄续。

以此三句答前问也。

唯风灭故等者。

妄灭真存。

答后问也。

  论。

无明亦尔至非心智灭 述曰。

此法合也。

无明亦尔依心体动者。

显离于心不能自动。

若心体灭。

众生断绝。

无所依止者。

谓境灭时心体灭者。

则无明风无所动故。

其业转现众生断绝无所依止。

以体不灭心得相续者。

以境灭时体不灭故。

无明三细不相应心而得相续。

良以无明灭故境界灭。

非境界灭故无明灭。

由是义故。

境界灭时无明动心三细相续。

此答初问。

显其相应心灭义也。

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者。

以彼无明痴风尽时业等动相亦随灭尽。

非净心体而亦随灭。

是答后问。

显不相应心灭义也。

  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

  宝应贰载玖月初于沙州龙兴寺写讫

  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下

    建康沙门昙旷撰

  论。

复次有四种至起不断绝 述曰。

生灭门内大分有二。

于其第一生灭法中前来已明染净生灭。

显前此识能摄法义。

次下辨其染净相资广显能生一切法义。

于中有四。

一略标举熏习之数。

二列染净熏习之名。

三广染净熏习之义。

四明二熏尽不尽义。

此初也染法不断故有有漏六趣凡夫。

净法不断故有无漏三乘圣者。

  论。

云何为四至所谓六尘 述曰。

此列染净熏习名也。

所言净法名真如者。

生灭门内本觉真如以体本来自性净故内熏返染□治净故。

外熏应机成净缘故。

一切染因名无明者。

根本无明为□细染因。

枝末无明为六尘染因故。

所言业识为妄心者。

体非真□真中本无。

为彼无明妄熏起故。

所言六尘为妄境者。

从妄心体自妄现。

为彼事识妄心取故。

然四法中初一净熏。

后三染熏。

彼□法自性差别故具说三。

显彼净法体无别故总明一种。

  论。

熏习义者至则有香气 述曰。

次下广释熏习之义。

于中有二。

先总。

后别。

□□亦二。

初喻。

后合。

此初也。

此中衣者。

互通喻于真如无明。

而言香者是通好恶。

随应亦喻真如无明。

互为能所熏成气故。

  论。

此亦如是至即有净用 述曰。

此法合也。

文中复显染净熏义。

真如无染无明熏故有染相者。

以生灭门本觉真如非定常一故。

为无明熏起染相。

妄熏无有返染用故。

但言染相不言用也。

无明非净真如熏故有净用者。

生灭门内本觉真如内熏不觉。

令成厌求返流顺真。

故言净用。

良以一识含此二义更互相熏遍生染净。

故说无明熏真如等。

  论。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 述曰。次下别明熏习之相。于中有二。先染。后净。染中亦二先问。后答。此初也。

  论。

所谓以依至身心等苦 述曰。

下答有二。

先略。

后广。

此略也。

此中略明三熏习义。

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无明者。

即举覆熏无明体也。

无明妄法不能自立故。

说依真有无明也。

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者。

根本无明覆熏义也。

以熏习故有妄心者。

即依无明熏动真如有业识也。

此则略辨无明熏义。

以有妄心乃至现妄境界者。

即显妄心习熏无明增其不了令起转识故。

言不觉念起及现识。

故言现妄境界。

此则略明妄心熏义。

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等者。

即显境界资熏现识。

令其念著造种种业等者。

动本识海 彼六粗事识波浪令其念者。

即六粗中智相相续相。

此二皆是法执念故令其著者。

即执取相计名字相。

此二皆著我。

我等故造种种业者。

依惑造业起业相也。

受于一身心等苦者。

依业受果。

即业系苦相也。

此即略明境界熏义。

  论。

此妄境界至增长取熏习 述曰。

次下广释广前三义。

即分为三。

此即先明境界熏习广前以有妄境界即熏习妄心等也。

谓即现识所现境界有似实法实我相故。

还能资熏现识妄心。

事识中法我念取故说境。

熏义有二种。

由似法境熏习力故。

彼智相及相续相即事识中法执之念故。

云增长念熏习也。

由似我境熏习力故。

执取相计名字相即事识中我见爱染烦恼取故。

故云增长取熏习也。

  论。

妄心熏习至业系苦故 述曰。

此即广前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也。

妄心有二。

业识事识故妄。

妄心熏义有二种。

业识妄心还能熏习根本无明深迷无相能转相。

现相相续成其趣生诸苦体相。

彼三乘人虽出三界离其事识分段粗苦。

由此根本报识在故。

犹爱变易黎耶行苦。

故言能受阿罗汉等生灭苦故。

事识妄心熏习见爱枝末无明。

发动身口。

起造诸业。

成起业相。

由业能招当来苦果。

受于凡夫业系苦相分段粗苦。

故言能受凡夫苦等。

  论。

无明熏习至事识义故 述曰。

此即广前以名无明熏真义也。

以成此无明有二种异故。

无明熏义有二种。

根本无明而能覆熏未起真如。

今成动念业转现识本识妄心。

故云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等。

枝末无明又更覆熏已起真如成其事识。

故云所起见爱熏习能成分别事识义也。

  论。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 述曰。次明净熏。于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初也。

  论。

所谓以依至乐求涅槃 述曰。

下答有二。

先略。

后广。

略中又二。

先明真熏。

后显妄熏。

此初也。

谓有真如熏无明者。

显能熏真以有体相用大义故而能内外熏习无明。

以熏习下明能。

谓即真如体相二大内熏因力用大闻熏为外缘力。

则令无明发净妄心厌三界苦求解脱乐。

真本无有生死涅槃。

是故欣厌是妄心也。

是真如熏所起净用。

  论。

以此妄以至熏习真如 述曰。

次明妄熏。

于中有二。

初正明熏习后显功能。

此初也。

谓此妄心厌生死苦背无明动。

乐求涅槃向真静故。

劫熏真如趣于大乘。

自信己性等也。

  论。

自信己性至不取不念 述曰。

下显熏功能。

于中有二。

先明因。

后显果。

此初也。

文中二节。

自信己性等者。

因信修解。

即信己性本无动念。

修离念法以为正因。

以如实知下因解修所。

顺真如无住妙。

所以为助缘。

凡所修行不见行相不望异果。

故云不取不念。

  论。

乃至久远至境界随灭 述曰。

次下明果。

于中有二。

初明灭惑。

后显证理。

此初也。

由前因中三无数劫久远已来熏习力故。

真用极显至此果位。

无明灭者。

根本无明尽也。

心无起者。

妄心尽也。

境界灭者。

妄境无也。

  论。

以因缘俱至成自然业 述曰。

此显证理也。

因谓无明。

缘谓妄境。

心相谓即粗细染心。

此皆尽故心体转依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转依有二。

一转显。

即由了因心体显故名得涅槃。

二转得。

即由生因以用起故成自然业。

  论。

妄心熏习至速趣涅槃 述曰。

次下广释。

于中有二。

先明妄心熏。

后显真如熏。

此初也。

真熏无明依二妄心起能熏智故。

妄心熏义有二种。

谓凡夫等依于事识起粗妄智。

厌动欣寂。

不了诸法唯识熏。

故说厌求智名为事识。

此熏真如增其势力。

令凡夫等起随事行。

故言依凡夫等随力所能也。

于法执相体未觉故。

能熏之智犹浅薄故。

与所熏真疏且远故。

不能速疾向涅槃道故。

渐趣向无上菩提故。

依凡夫等厌求妄智说为分别事识熏习。

谓诸菩萨依于业识发唯识智了智唯识离前事识粗执相。

故得意识名。

实非意识。

即由此智深契如理劫熏真如增其智力。

今诸菩萨发。

勇猛心起。

随行离。

法我执。

证见本识。

能熏之识深厚彻故。

与所熏真观且近故。

故能速证大般涅槃。

故依菩萨所起证智名意熏习。

  论。

真如熏习至用熏习 述曰。

显真。

于中有二。

初标数列名。

后名广辨。

此初也。

以此真如有三大故能熏无明。

自体相者。

内熏因。

用熏习者。

为缘内外别。

故体用分二。

同内熏故体相为一。

  论。

自体相熏习至境界之性 述曰。

自下辨相。

于中有二。

先别释。

后合明。

别中亦二。

先明体相。

后显用大。

初中亦二。

初正显。

后除疑。

正中又二。

先明熏习。

后显功能。

此初也。

具无漏法名。

谓体大中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备有不思议业等。

为有用大作境界因。

不思议业者。

即用大也。

作境界者。

谓显用大能与众生作六根境界。

性者因也。

谓体大中非但具足无漏法故而为智因熏于众生。

兼作用大境界之因熏众生。

  论。依此二义至发心修行 述曰。此显功能也。依此本有境智因义常熏众生。以有熏力故令妄心而得发心厌苦欣灭。自信己性修行诸行。

  论。

问曰至等入涅槃 述曰。

次入除疑。

先问。

后答。

此问也。

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熏习者。

举所难法。

云何有信无信等者。

举违设妨。

有信无信。

此举凡位信心有无。

前后差别。

此举入位解行差别。

皆应一时等者。

正陈责难。

用熏既齐。

宁有差别。

既有差别。

宁言等熏。

  论。

答曰至无明起差别 述曰。

下答有二。

初约惑厚薄以明不等。

后约缘前后以明差别。

初中有二。

初正显惑差别。

后结明不等。

此初也。

文中三节。

初显无明厚薄。

同真如一者。

显熏平等。

真虽等熏而依真有根本无明厚薄不同。

致诸凡夫有信无信。

诸贤圣等有证不证。

非由熏使之然也。

过恒沙等上烦恼等者。

次显现行烦恼不等。

上烦恼者。

即余四住现行烦恼以现起故名上烦恼。

我见爱染烦恼等者。

此显四住烦恼障种。

我见谓即初一住地。

爱染谓即余三住地。

此现种惑数过恒河沙。

皆因无明起成差别。

  论。

如是一切至如来能知故 述曰。

此结明不等也。

此二烦恼皆依根本无明所起。

以本无明有多差别如此惑性差别无量。

自非佛智余岂能知。

以此烦恼性差别故。

故令信等前后差别。

  论。

又诸佛法至乃得成辨 述曰。

次下约缘明其差别。

于有中三。

谓法喻合。

此初也。

然信证等所有佛法若独因不假外缘。

可如所责。

然今外价用熏为内熏为因方得成辨故。

信证等致有前后。

非一时也。

  论。如木中火至无是要 述曰。此举喻也。

  论。众生亦尔至则无是处 述曰。次下法合。于中有三。初明阙缘。次显阙因。后因缘。具此初也。

  论。若虽有外缘至乐求涅槃 述曰。此显阙因也。谓有无明厚熏之染。虽则本觉常起内熏。无明熏故而熏无力。纵遇善友外缘之力。而亦不能令其得道。

  论。

若因缘具足至向涅槃道 述曰。

此显因缘具足也。

若因缘具足等者。

初显具熏所谓自有熏习力者。

惑业微薄因熏有力也。

又为佛等悲愿护者。

感其外缘悲愿熏也。

能起已下。

后显熏益。

起厌苦心修善根者。

自分行也。

以修善根等者。

胜进行也。

既值佛等示其好丑。

三乘六度教令舍恶而从善行为说当益。

令行心利。

赞其所行而令心喜。

既由如是示教利喜。

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论。

用熏习者至外缘之力 述曰。

下明用熏。

于中有二。

初指事总标。

后约缘别显。

此初也。

谓佛等菩萨所起作用大悲弘誓应现所起作多方。

但预见闻无不蒙益故。

是众生外缘之力。

  论。如是外缘至略说二种 述曰。次约缘别显。于中有三。谓标列释。此初也。

  论。云何为二至平等缘 述曰。此列名也。厌心所见多门化身名差别。定心所见称性报身名平等。随彼境心得彼名故。

  论。

差别缘者若见若念 述曰。

次下辨相。

于中有二。

先明差别缘。

后显平等缘。

前中又二。

先总。

后别。

标总中又二。

初明感用因。

后正明用相。

此初也。

言此人者。

机欲之人。

即是凡小差别之机。

佛菩萨者。

出外缘体。

谓从初位乃至佛果为彼凡小作别缘也。

初发意下明所感缘时分齐也。

若见若念明行者心感用器也。

谓见身形念其功德。

由此便能感胜用也论。

或为眷属至无量行缘 述曰。

下明用。

于中有二。

初明别用。

后辨用之益。

此初也。

文中二义。

前有五句开总成别。

欲令荷以恩慈。

示为眷属慈爱故摄生。

欲令悦其供侍。

示为给使居卑以接物。

欲令慕其行义。

示为朋友同类以劝发。

欲令厌彼侵诬。

示为怨家怖之以入道。

欲令当成爱行故。

起四摄引之以令修。

乃至下摄别成总。

一切所作无量行缘皆为众生外缘之力。

  论。以起大悲至得初益故 述曰。此辨用之益也。文易可解。

  论。

此缘有二种至远得度故 述曰。

次下别开。

于中有二。

先开近远。

后开解行。

初也。

即为根熟易可度者。

而作近缘。

为根未熟难可度者而作远缘。

故说佛等普皆摄益。

  论。

是近远二缘至受道缘 述曰。

此开解行也。

谓前近远二缘之中各开顺行受道二缘令其修习自分所。

故名增行缘。

增长行故。

令其修习胜进行故名受道缘。

进上道故。

  论。

平等缘者至而现作业 述曰。

次显平等缘。

于中有二。

先明能作缘者。

后释平等义。

此初也。

言菩萨者。

谓初地上。

入地方证同体智故。

皆愿度者。

平等心也。

由此愿度一切众生。

自然等者。

常用应机任运熏习常无断也。

以同体等者。

由得众生平等体故。

求灭他苦求灭自苦。

如应见闻现作业用。

  论。

所谓众生至见诸佛故 述曰。

此遣外疑释平等义。

谓外疑云。

若谓能现平等缘用。

何故众生见差别耶。

故此释云。

谓平等缘应平等机。

平等机者。

谓三贤上诸众生等依三昧力悉见诸佛。

身量平等无有彼此分齐之相。

故云平等见诸佛也。

  论。此体用熏习至有二种 述曰。上来别明体用熏习。次下合释。于中有二。初标。后释。此标也。

  论。

云何为二至用相应故 述曰。

下释有二。

初未相应。

后已相应。

凡夫等者。

约位举人。

以意意识熏习等者。

辨其行劣。

凡夫二乘意识熏习。

新发意菩萨以意熏习。

虽是真如所熏起识。

犹有分别未契真如。

故云依心力故而修行也。

未得已下明未相应。

以未证得无分别智。

未发显法身。

未同佛体相应也。

故云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

以未证得后得智故。

未同诸佛起应化身。

未与诸佛用相应也。

自在业者。

即报化用。

言修行者。

即后得智。

后智能起报化用。

故名自在业修业也。

  论。

二者已相应至灭无明故 述曰。

法身菩萨举位取人。

谓是地上诸菩萨也。

得无分别心者。

正显相应。

谓得如理正体智故名得此心。

故便同佛体。

故与诸佛体相应也。

以得如量后得智故能起化用。

故与诸佛智用相应也。

唯依法力等者。

显其行胜。

初地已上证真如法而起诸行。

唯依证智任运而修。

云依法力自然修也。

以胜行熏习真如。

真如既显无明灭也。

  论。

复次染法至尽于未来 述曰。

上已广显染净义。

自下第四显染净熏尽义。

于中有三。

初标举其相。

次征问所由。

后释义所以。

此初也。

染法谓即本末不觉。

净法谓即本始二觉。

虽皆无始。

而相熏习由常有断无断。

  论。

此义云何 述曰。

此征问所以也。

此有二意。

染净之熏俱无始有。

何故染熏有尽净熏无断耶。

染净相因方成熏义。

若得佛已则无染法。

如何可言净法熏习则无断耶。

  论。

以真如法至故无有断 述曰。

此释义所由也。

以真如法常熏习故。

妄心即灭者。

释初门也。

谓彼染熏达理所起无常法故。

故有灭尽。

净法之熏顺理而生。

是常法故。

故无有断。

故言真如常熏习等。

法身显现等者。

答后问也。

若未成佛。

法身未显。

以体熏习有染相故。

若已成佛。

法身显现。

以用熏习有染生故。

由此净熏无有尽也。

  论。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 述曰。

生灭门内有二分中。

前来已释生灭心法。

释立义中是心生灭因缘相竟。

次下明其所示之义。

释立义中能示摩诃演自体等义。

于中有二。

初合释体相二大。

后别释用大之义。

初中亦二。

初总标二大之名。

后别释二大之义。

此初也。

以此体相多凡位说与用别故。

二合说。

其用大者约佛菩萨悲智而明。

是故别开。

故言真如自体相也。

  论。

一切凡夫至毕竟常恒 述曰。

次下别释二大之义。

于中二大即分为二。

此体大也。

人虽就位以分优劣。

以体随人未曾增减。

其次二句释此所以。

前际凡位不生故非增。

后际佛位不灭故非减。

其下一句转释此义。

常故前际不生。

恒故后际不灭。

既常恒故从凡至圣其体毕竟。

  论。

从本已来至一切功德 述曰。

次明相大于中有二。

初正明性德。

后问答重释。

前中亦二。

先明德相。

后显立名。

初中又三。

初总标。

次别释。

后总结。

此初也。

谓此相大一切功德即于体大自性之上本来具足非新起。

故名性功德。

如水八德不离水故。

  论。

所谓自体至自在义故 述曰。

此别释也。

文中六句显六德相。

初显本觉照明之义。

次明显照诸法之义。

次明显照无倒之义。

次明显照无倒之义。

次明性离惑染之义。

次显净德圆满之义。

后显性德无迁之义。

即由前前而有后后。

以后后句显前前义。

  论。

具足如是至不思议佛法 述曰。

此总结也。

性德尘沙皆即真体故云不离。

无始相续故云不断。

共同一味故云不异。

德义深广名不思议。

皆是觉法故名佛法。

  论。

乃至满足至如来法身 述曰。

已显德相。

次显立名。

举广就略故云乃至。

显具众德故云满足。

更无所念云无所少。

能摄果地如来万德名如来藏。

果德相显为万德依故名法身。

  论。问曰上说至种种功德 述曰。上来正明性功德义。次下问答重显。于中有二。初问。后答。此初也。谓执真体定离诸相故疑有此功德相也。

  论。

答曰至是故无二 述曰。

下答有二。

初明差别而无二。

后显无二而差别。

此初也。

文中三节。

初显众德。

虽复广多同一味。

如次释所以。

以无分别能取之心。

又离分别所取之相。

由无二取故同一味。

下句总结。

由同一味真如性故。

是故前言无有二也。

  论。

复以何义至生灭相示 述曰。

下显无二而差别。

于中有二。

先略。

后广。

此初也。

文中四句。

上半疑词。

既其不二以何说别。

下半释遣。

以依生灭恒沙染法返此表示真德差别。

且举染本但言业识。

据实通对一切染也。

  论。此云何示 述曰。次下广释。于中有二。先问。后显。此问对染所示义也。

  论。以一切法至实无于念 述曰。下答有三。初举所迷之理。次对染以显德。后结后以释名。此初也。以一切法即心真如真非妄故。一切诸法实无念也。

  论。

而有妄心至光明义故 述曰。

次下对染显德。

于中有二。

先明对染别显德相。

后明对染显具众德。

初中显前六种德义即分为六。

此初本觉智明义也。

谓诸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

故总说无明心性不起。

是故即说智慧光明。

  论曰。若心起见至法界义故 述曰。此即显照诸法义也。若心起于妄见染者。有所见故有所不见。心性无此诸妄见。故即说显照诸法义也。

  论。

若心有动非真识知 述曰。

此即对明显照无例义也。

此中应言若心有动。

非真识知。

心性无动明是真实识知义故。

以文略故。

谓若心起九种妄动。

非真识知。

心性无动即说心性真识义故。

  论。

无有自性 述曰。

此即对明。

性离惑染义。

此亦文略。

若具应言。

若心有动。

无有自性。

心性无动。

即是自性清净心义故。

谓诸动念皆无自性。

清净心义也。

  论。

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述曰。

此即对显净德圆备义。

此中应言。

若心有动。

非常乐等。

心性无动。

即是常乐我净义故。

若心有动。

轮六趣故非常。

是行苦故非乐。

惑所使故非我性。

是染故非净。

心性不动翻此四种。

即是常乐我净义也。

  论。

热恼衰变则不自在 述曰。

此则对显性德无迁义。

此亦应言。

若心有动热恼衰变。

则不自在。

心性无动。

即是清凉不变自在义也。

诸惑烧心故名热恼。

妄染迁故则名衰变。

业果系缚是不自在。

心性不动则无此义。

故说真如清凉不变自在义也。

  论。乃至具有至相义示现 述曰。此举诸染显众德相。言乃至者。总举之词。妄遍恒河沙。翻对此故真恒不动。即说真有过于恒河德相表示。

  论。

若有起至如来之藏 述曰。

此即第三举德以释名。

若心更起外念求之。

即第三举德以释名。

若心更起外念求之。

即是不足故有少也。

以心性中净法满足更无所求。

云无所念。

无所念故是净满足。

即此一心德法满故为净法依名为法身。

能摄如来清净功德名如来藏。

  论。

复次真如至发大慈悲 述曰。

上明体相。

下显用大。

于中有二。

初总明。

后别释。

总中有二。

初对果举因。

后牒因显果。

初中亦二。

初悲。

后智。

悲中有三。

初显起用因。

次因悲起行。

后因悲立愿。

此初也。

诸佛如来本因地者。

此明能起用大之人。

即初发心凡夫人也。

依因此人发用大故。

发大慈悲者。

此明所起用大之因。

大悲发用大故。

  论。

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 述曰。

此因悲立行也。

修诸波罗蜜。

显六度行。

摄化众生。

明四摄行。

皆为利他而修行也。

即以利他而为自利。

是故此中二利具足。

  论。立大誓愿至尽于未来 述曰。此因悲立愿也。尽欲度脱等众生者。广大愿也。亦限劫数等者。长时愿也。

  论。

以取众生至不取众生相 述曰。

自下明智。

于中有二。

初显自他同体之智。

后释同体智之所由。

此初也。

以取众生如己身者。

显得摄他同己想也。

而亦不取众生相者。

不见身外有众生也。

由平等智以取众生如己之身故。

虽起愿度诸众生。

而亦不取众生之相。

  论。

此以何义至真如平等 述曰。

此显自他同体所以。

此以何义者责其自也。

无别所以。

谓如实知自他同真无有别体。

何见身外别有众生。

亦于自身尚不见故。

  论。

以有如是至见本法身 述曰。

自下第二牒因显果。

于中亦二。

初显用体。

后明用相。

此初也。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者。

牒前显果之因。

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者。

举因所显之果。

大方便者。

即前所起大悲行愿体正名方。

助道名便。

智谓自他同真之智。

以有如是大悲智故。

无明除灭法身了果究竟显现。

是故名为见本法身。

  论。

自然而有至遍一切处 述曰。

下显用相。

于中有二。

初明用染广。

后明用无相。

此初也。

自然等者。

明用染也。

与真等者。

显用广也。

妙用难测名不思议。

用相巨多名种种用。

任运起用名自然有。

是则依前法身之体不待作意。

任运起相难思业用。

用依真起。

故同真如等遍一切。

  论。

又亦无明有至故说为用 述曰。

此明用无相也。

又亦无有用可后者。

此标无相也。

何以故者。

责无相义。

佛具三身秉现诸相。

如何乃言无用相耶。

下答意云。

若废机感。

如来唯是妙理本智最胜实义。

更无应化生灭等相。

但随缘用。

用即无用。

用即无用。

如水即波。

即用常寂。

故云。

诸佛唯是法身离施作等。

虽真理妙智本来常湛。

随机感而应益用无边。

即寂常用。

故云但随众生得益说为用等。

  论。此用有二种 述曰。次下别显。于中有二。初标。后释。此初也。

  论。

云何为二至不能尽智故 述曰。

下释有二。

初正显用相。

后问答释疑。

前中亦二。

初直显用相。

后重牒分别。

前中又二。

先明应身。

后报身。

此初也。

凡夫二乘起心分别而见佛者。

依于分别事识见也。

此识不知诸境唯心。

执有外境。

凡夫二乘未离此识而见佛身。

依此粗识分别佛身。

但见应身粗色之相。

不见报身微妙色相。

是故风小心所见者名为应身。

以不知下释见粗。

所以所见佛相皆是梨耶转识所现。

谓由事识厌苦忻灭。

愿求见佛熏习力故。

即依转识所有现识而现佛身净胜境界。

此人不知转识现佛。

谓佛外从兜天来。

不达色即举体是心无有分齐。

执色离心而取佛身分齐。

但有丈六色相。

以不能知分齐之色即无分齐。

是故名为不尽知也。

  论。

二者依于至名为报身 述曰。

下显报身。

于中有三。

初约识举人。

明其所见。

次正显依心二报之相。

后显果因释显报名。

此初也。

十解已上诸菩萨等依于业识发能见智。

即依此智见佛报身。

故说依于业识见也。

非谓业识即是能见。

此识微细未能见故。

  论。

身有无量色至无量好 述曰。

下显报相。

于中有二。

初正报。

后依报。

此初也。

身无分齐云无量色有。

依色有相。

相亦无量。

依相有好。

好亦无尽相以表德。

令人敬德而念佛。

好为严身。

令人爱乐而亲近。

故说佛身有相好等。

  论。

所住依果至不毁不失 述曰。

此显依报。

言依果者。

即所依土。

能依正报无有边故。

所住依果有无量。

池台楼观七珍百宝。

若人若物种种庄严不同。

化土分齐之色随所乐现。

即无有边。

皆遍法界互融无碍。

故无究尽离分齐相。

随其业行所感何相而所应者即皆常住。

故非如非出三灾毁坏恶人损失。

  论。

如是功德至说为报身 述曰。

此续果由因释报名也。

如是依正功德报相无障无碍。

不思议事皆因六度深行之熏。

及由本觉不思议熏内外二因之所成就。

乐相圆备故得报名。

  论。

复次凡夫所见至说为应身 述曰。

次下第二重牒分别。

于中有二。

先应。

后报。

此初也。

前明报身。

通依凡小所见而说。

今欲简凡异小。

所见重显应身。

二乘见佛是圣人身。

凡夫见者六道各异。

皆非出世相同苦谛。

是故名为非受乐相。

果不称因。

说之为应。

  论。

又初发意至法身位故 述曰。

下显报身。

于中有二。

先明地前所见。

后显地上所见。

此初也。

前明报身通地前后所见而说。

今欲简比异于证故重明报身。

十解已上依比观门见真如理。

故言深信真如理也。

以非亲证是相似觉。

言少分见。

以见真如异凡小。

故知色相等元来去等。

以依比观而得深解。

未入法身证真位故。

而此菩萨由分别也。

  论。

若得心至递相见故 述曰。

此显地上所见也。

若得净心所见微妙用转胜者。

此明见胜。

用相过前而于地地用亦转增。

故云转胜。

乃至菩萨究竟者。

此明见极。

尽地菩萨见佛报身相。

身相极名见究竟。

金刚后心离于业相更则不见。

故离业识则无见相。

所依既无能依无。

故谓离业识即名诸佛。

诸佛唯是真如法身无有彼此色相可见。

故离业识无见相也。

  论。问曰至能现色相 述曰。上显用相。次下释疑。于中问答。此问也。若谓法身无色相者。云何能现报化色相。

  论。

答曰至能现于色 述曰。

下答有二。

先释法身能现。

后释所现之色。

前中亦二。

先总举。

后别成。

此初也。

谓此法身即是报化色家之体。

故能现色。

若非色体。

不名法身。

色德名法。

自体名身。

是故法身名为色体。

  论。

所谓从本至遍一切处 述曰。

此别成也。

从本已来色心不二者。

总标所现色不异心。

谓从因至据本而言色心不二。

既因中色以心为体。

故报化色不异真心。

以色性即智等者。

明色即心。

显前不二。

以彼报化色之本性即是本觉心智性故。

而彼报化举体是智。

色相都尽。

但云智身。

以智性即色等者。

明心即色。

显前不二。

以心智性即是报化色体性故。

说名法身。

报化色法依心体故。

遍于一切色相之处。

  论。

所现云色至而不相防 述曰。

下释法身所现之色。

于中有二。

初明所现无碍。

后所现难思。

此初也。

先分齐者。

此标无碍。

以其法身无碍常遍故。

所现色无断无限。

随心已下显无碍相。

谓随十方诸菩萨心能不无量胜妙报身无量庄严净妙土相。

各随十地所见不同。

皆无分齐而不相防者。

显无碍义。

虽其所见皆遍法界。

各差别相互不相妨。

  论。

此非心识至自在用义故 述曰。

此名所现难思通外难也。

谓外难云。

凡言色者质碍为体分齐为相相妨为用。

如何各别皆无分齐不相防耶。

故此答云。

非心识等。

  论。

复次显示至色之与心 述曰。

上显法义别释真如及生灭门显非一义竟。

自下第二。

二门相对。

会于入空显不异义。

于中有三。

谓标释结。

此初也。

将显会相入空义故。

故言显示从生灭门入真如门。

云何显示推求五阴色之与心。

色蕴名色。

四蕴名心。

推此五阴离真无体。

故从生灭即入真也。

  论。

六尘境界毕竟无念 述曰。

下释有二。

先观色法。

次观心法。

初也。

谓彼六度有无对色。

皆从心起。

毕竟无体。

离心之外无可念相。

故言六尘毕竟无念。

  论。

以心无形相至终不可得 述曰。

下显观心。

于中有三。

谓法喻合。

此初也。

六尘色法多现有像尚不可得。

况心无形像而可得耶。

由无形故即无住处。

无住处故即无所有。

故言十方求之终不可得。

  论。如人迷故至方实不转 述曰。此举喻也。

  论。众生亦尔至心实不动 述曰。此法合也。推求动念已灭未生中无所住。无所住故则无有起。故知心性实不动也。

  论。若能观察至入真如门故 述曰。此后总结。即得随顺是显信位。若能观察得方便观入真如者。若至初地得正观也。

  论。

对治耶执者至则无耶执 述曰。

上来已明显示正义。

次下第二对治邪执。

于中有二。

初就本总标。

后显别明除障。

此初也。

谓依分别我见之上起于分别迷教邪执。

既依我见起于邪执故。

离我见邪执即亡。

根断枝亡。

理恒教故。

  论。

是我见有二种至人我见 述曰。

次下第二别明除障。

于中有二。

初对治离。

后究竟离。

初中有二。

初标数别名。

后别辨其相。

此初也。

计有总相宰主之者名人我见。

计一切法各有实体名法我见。

然此二见各有二种。

任运起者名为俱生。

邪思起者名为分别。

今此所说分别起者。

皆迷正教而生起故。

  论。

人我见者至说有五种 述曰。

次下辨相。

于中有二。

初明人我。

后明法我见。

初中亦二。

初总标。

后别释。

此初也。

然此人我唯佛法内学大乘人凡夫所起。

是故下文皆举迷。

于大乘教起故。

依凡夫说五我见。

  论。

云何为五至犹如虚空 述曰。

次下别释。

别释五见。

即分为五。

一一文中皆有三义。

初明起执之由。

次正明执相。

后显对治。

此初我见云中起执之由也。

此般若等经文为破执相好身为真佛者。

故说法身寂寞无相如虚空也。

  论。以不知至是如来法 述曰。此正明执相也。谓诸凡愚不了教意。则谓虚空是佛法体。是则以喻而为法也。

  论。

云何对治至体无不实 述曰。

下明对治。

于中有二。

初明虚空非常遍有。

后显法身非有遍常。

前中亦三。

初立。

次释。

后结。

此初也。

明虚空相是妄法者。

此明情有。

闻说空名随分别有虚空相故。

体无不实者。

此显理无。

如彼空花据情虽有据理无故。

  论。

以对色故有至虚空之相 述曰。

此释也。

以对碍色故。

于无碍明闇之处说有虚空。

然此无碍明闇之相是空界色眼可见相。

牵起念念生灭心耳。

以一切色法下。

显理无也。

本以对色而立虚空。

色体尚无。

宁有空寂相。

  论。所谓一切至境界灭 述曰。此体也。一切境界唯心妄有者。此明情有。若心已下后显理无。既一切法妄情则有。据理皆无。故知虚空非常遍有。

  论。

唯一真心至虚空相故 述曰。

此显法身非有遍常。

唯一真心无所不遍等者。

辨法同喻。

以佛法身唯一真心无所不遍。

无不遍者。

是显如来智性广大究竟之义。

如虚空义故喻虚空相者。

简法异喻。

非谓如彼情有理无妄虚空相。

  论。

二者问修至离一切相 述曰。

第二我见之中初明起执之由也。

即大品等诸缘若经。

为破取著生死涅槃妄生。

分别而欣。

厌者故。

说诸法毕竟皆空。

即从本来无自性故离一切相。

名之空耳。

  论。以不知至唯是其空 述曰。此正明执相也。以不知为破著故。即如言执真如涅槃性功德相毕竟断无。

  论。云何对治至性功德故 述曰。此显对治也。真如法身自体不空者。正明不空对治空执。具足无量性功德者。此释不空所以义也。

  论。三者至功德之法 述曰。第三我见之中初明起执之由也。此文为破著空众生。说如来藏具体相用。

  论。

以不解故至自相差别 述曰。

此正明执相也。

色谓相好。

心谓相好。

心谓力等。

彼初心者执此为实。

闻如来藏备功德法。

不解约真性德而说无差别相。

谓有如前自体差别色心功德。

  论。

云何对治至说差别故 述曰。

此显对治也。

唯依真如义说故者。

二之不二。

所言体备功德法者。

唯依真如性德义说。

非谓有前色心之法。

因生灭义等者。

不二之二。

何故乃说差别功德。

谓对生灭差别染义示现说其差别功德。

非谓性德有其差别。

  论。

四者至不离真如 述曰。

此第四我见之中初明起执之由也。

此文为破执生死染法离真有体者故。

说真如随缘之义。

生死染法依藏有者。

显如来藏作缘生义。

一切诸法不离真者。

显缘生法无别体义。

  论。以不解故至生死等法 述曰。此正明执相也。不解真如随缘义故。谓如来藏体若无染何能生染为染所依。故知体具世间染法。

  论。

云何对治至相应故 述曰。

下显对治。

于中有二。

初顺遣情疑。

后返破愚执。

此初也。

以如来藏从本等者。

此明净德妙有。

过恒沙等烦恼等者。

此明妄染理无。

从无始世来等者。

此显妄不入真。

故如来藏不相应也。

  论。若如来藏至无是处故 述曰。此返破也。谓诸圣者证会此时既离妄染故。如来藏体无妄也。

  论。五者至故得涅槃 述曰。此第五我见之中初明起执之由也。如来藏性为诸法依。由此便有生死涅槃。

  论。

以不解故至还作众生 述曰。

此正明执相也。

谓闻依藏有生死故。

则谓真先而其妄后。

故起众生有始之见。

以见始下。

复于涅槃起终见也。

既如来藏本无惑处。

而起诸染得有众生。

纵离惑染。

所得涅槃何不终尽作众生邪。

由此劫成前始见也。

  论。

云何对治至外道经说 述曰。

下显对治。

于中有二。

初明无始。

后显无终。

此初也。

以如来藏无前际等者。

正明无始有如来藏即有无明。

所依藏性既无前际。

能依生死何有始耶。

无明相者。

即生死也。

若说已下显始见。

至如彼数论外道经说。

从冥生觉。

初作众生。

劫归冥性。

名得涅槃。

从冥生觉。

还有众生。

  论。又如来藏至无后际故 述曰。此显无终也。谓如来藏无后际故。诸如来智证之相应所得涅槃与藏相应而无后际。即真体故。

  论。

法我见者至说人无我 述曰。

下显法我见。

于中亦三。

此初明起执之由也。

虽此法相亦空无我。

二乘根钝且未堪闻。

为引彼人令入圣道。

是故但说人无我理。

  论。以说不究竟至妄取涅槃 述曰。此正明执相也。由其显蕴体亦空。说未了故。彼二乘者未亡法执。见有五阴生灭实法故。怖生死妄取涅槃。

  论。云何对治至本来涅槃故 述曰。此显对治也。以彼五阴本无自性。何有生灭 即无生灭。本自涅槃。何有实法。妄生欣厌。

  论。

复次究竟至自相可说 述曰。

次下第二显究竟离。

于中有二。

初约法明能作。

后会相释伏疑。

前中亦二。

初约法总显。

后举广类求。

此初也。

前明伏道。

伏除邪执名为对治。

今明断道。

永离妄执名究竟离。

总举执缘显无自性所执无故能执不生。

心无所依自然解脱故言究竟离妄执等。

  论。

是一切至不可说相 述曰。

此举广类求也。

是前染净相待假故。

一切诸法本无自性。

非由悟后方便生。

然故言是故从本来等。

二取无故非色非心。

心无染净。

非识进无起尽。

非有非无。

由是毕竟不可说相。

  论。

而有言说至入实智故 述曰。

此会释伏疑也。

而有言说等者。

此正会伏疑。

圣既了法不可说相。

应无所说。

而有说者。

假言引而令悟。

其旨不在言也。

其旨趣者等者。

辨定圣意。

意存归真。

不欲寻名滞言说相也。

以念一切法等者。

返以释成。

以若寻名便起于念。

则心生灭不称平等者。

等真实智故。

  论。

分别发趣至趣向义故 述曰。

上来已明对治邪执。

次下第三发趣道相。

于中有二。

初标意显名。

后别开分别。

此初也。

取证道者。

即是真如。

此是佛智所证道故。

趣向义者。

释其道名。

此所证理是诸菩萨所趣向义故名为道。

欲明菩萨发心修行趣向诸佛取证之道故。

名分别发趣道相。

  论。

略说发心至证发心 述曰。

次下别开。

于中有二。

初标数列名。

后别开分别。

此初也。

信成就发心者。

谓于十信终满位中信心成就。

能发三种决定信心住十住故。

解行发心者。

谓十行位。

能解法空顺行六度解行纯熟发回心住十向故。

证发心者。

位在初地乃至十地。

依前二种相似发心证得真如发真心故。

  论。

信成就发心至堪能发心 述曰。

次下辨相。

辨上三名。

即分为三。

初中亦三。

一明信心成就之行。

二显分成发心之相。

三彰发心取得利益。

初中又二。

初问后答。

此初也。

文中四句。

总为三。

问依何等人者问能修。

何等行者问所修行。

得信成就堪能发心者。

问行成已堪为发何心。

  论。

所谓依不定聚众生 述曰。

下答有二。

初正答前问。

后举劣显胜。

前中亦二。

先别答。

三问。

后结成入位。

前答三问。

即分为三。

此显修人。

答初问也。

分别三聚乃有四门。

今者唯就约位分别。

十住已上名正定聚。

住圣种故。

未入十信名邪定聚。

背正因故。

中间十信名不定聚。

行进退故。

今依此人明所修行。

故言依不定聚众生也。

  论。

有熏习至修行信心 述曰。

此显修行。

答第二问。

有熏习善根力者。

此辨行因。

谓有本觉内熏因力。

善友闻熏为外缘力。

必依前世修善根力。

信业果报等者。

次显所行。

由前熏习善根力故。

能信果报起二善根。

起十善者。

世间善也。

厌生死等者。

出世善根也。

得值诸佛等者。

此明行胜。

谓约缘修习十种信心行也。

  论。

经一万劫至能自发心 述曰。

此明信成。

答第三问。

经一万劫信心成就者。

此约时满显行成也。

即是信位上品满人。

于十千劫修十信心。

而其信心方成就故。

诸佛菩萨教发心者。

此约胜缘明所发心也。

谓依胜缘发三心故。

唯十住论有七发心者。

前三是此决定发心。

诸佛菩萨教发心者。

教念真如发惠心也。

以大悲故自发心者。

愍众生苦发悲心也。

以护法故自发心者。

守护善法发深心也。

  论。

如是信心至正因相应 述曰。

上答前问。

此能成入位也。

是十千劫信成就故得发三心。

至初住位名入正定聚。

大涅槃离生死耶名正种姓菩萨。

取一趣之必尔名定。

众多摄为一类名聚。

当所成觉名白如来。

习性当治名住种中正因相应释当治义内熏佛性名曰正因。

修行契假故曰相应。

由与得佛正因相应。

是故得住如来种也。

  论。

若有众生至若进若退 述曰。

次下第二举劣显胜。

于中有二。

初内熏力微。

后外缘力劣。

此初也。

内熏力微。

即是信位初心入也。

善根微劣等者。

总明障重。

创修善行名为微少。

久惑未制名为深厚。

虽值于佛等者。

别显住轻。

于中别显三种劣心。

然起人天种子者。

倒种苦因。

或起二乘种子者。

异求小果。

设求大乘根本定者。

犹豫大乘即下中上三品人也。

此虽遇胜缘发心。

善少障深但得浅利。

  论。

或有供养至堕二乘地 述曰。

此明外缘力显其信位中心人也。

供养诸佛未经万劫者。

行时未满。

于中遇缘亦有等者。

遇缘不胜。

见佛色相。

不见体故。

供养众僧。

取仪形故。

二乘教发劣劝发故。

学他发心。

无自性故。

如是等发心等者。

能成退失。

此四皆非悲智之心。

不见本性。

体不定故。

虽皆发心。

或便退堕。

即十住论后四心也。

  论。

复次至略说有二种 述曰。

上明信心成就之行。

下显行成发之相。

于中有二。

初正明发心。

后问答释疑。

前中有二。

初问起标数。

后依标显相。

此初也。

  论。

云何为三至众生苦故 述曰。

此依标显相也。

言直心者。

无分别义。

正念真如无邪念故。

即是二利行之本也。

言深心者。

是意乐义。

意乐修行诸善行故。

即是自利行之本也。

言大悲心者。

是普济义。

普欲济拔众生苦故。

即是利他行之本也。

此三即是三菩提心由此。

是其发心相耳。

  论。问曰至诸善之行 述曰。次下释疑。于中问答。此初也。唯许直心疑其后二故发问耳。

  论。答白至终无得净 述曰。下答有二。初答前问。后重显方便。前中亦二。先喻。后合。此初也。

  论。如是众生至亦无得净 述曰。下合有三。初正合前文。次显行所以。后善行顺真。此初也。

  论。以垢无量至以为对治 述曰。此显众生行之所以也。真如之理既遍一切。无明真有垢染义。即验垢遍一切法也。故修众善以为对治。

  论。

若人修行至真如法故 述曰。

此显善行顺真也。

真如既遍一切法中。

亦非一善而能顺。

善从真如流。

染从无明起。

若修善行外违妄染内顺真如。

故修善法自归真也。

  论。

略说方便有四种 述曰。

次下第二重显方便。

于中有二。

初标数。

后别释。

此初也。

于中初一显不住道。

后三即显三聚净戒。

遍包一切顺真方便故。

言略说有四种也。

  论。

云何为四至性无住故 述曰。

次下别释。

别释四种。

即分为四。

此初显不住道也。

行根本方便者。

列其名也。

谓依真如修不住行。

与后三行作根本故。

此行顺真名为方便。

观一切等者。

次显其相。

自性无生者。

所观境空离妄见者。

能观心空。

心境既空。

何所乐著。

故能生智。

不住生死。

业果不失。

众生不悟。

深可生悲。

为救济故不住涅槃。

以随顺等者。

显修行意释方便也。

以此法性无性无住故。

修此行而为随顺之方便也。

  论。

二者能止至离诸过故 述曰。

此即显其摄律仪戒离一切恶。

能止方便者。

列其名也。

谓由惭愧能止恶法随顺真如。

是故能止即方便也。

惭愧等者。

次显其相。

于中则显二种。

止一切恶法者。

未生恶法令不生。

不令增长者。

已生恶法令除断。

以随顺等者。

释其修意显方便名也。

以顺法性离过义故。

故说能止为方便也。

  论。

三者发起至离痴慢故 述曰。

此显摄善法戒修一切善。

发起等者。

初列名也。

谓由勤故发起善根。

复由勤故善根增长。

即是顺真如之方便也。

谓勤供养礼拜等者。

未生善法令发生。

由信增长生诸善故。

又为佛僧力等者。

已生善法令增长。

消障不退由善增故。

随顺等者。

释方便名。

发起善根生福智故。

故顺离痴。

善根增长灭业障故。

故顺离障。

故起善根以为顺真之方便也。

  论。

四者大愿至究竟寂灭故 述曰。

此显摄众生戒。

大愿等者。

列其名也弘誓普周故名大愿。

愿心无异故名平等。

愿行顺真故名方便。

所谓已下次显其相。

于中即显三种愿相。

发愿等者。

长时愿也。

化度等者。

广大愿也。

皆会等者。

第一愿也。

下释所以显方便名。

随顺等者。

长时所以。

法性等者。

广大所由。

不念等者。

第一所谓。

或是第四不颠倒愿。

  论。

菩萨发是至见于法身 述曰。

上显行成发心之相。

次下第三障其发心所得利益。

于中有四。

一显胜德。

二明微过。

三通权教。

四叹实行。

初中又二。

初明自利功德。

后显利他功德。

此初也。

发是心者。

即发如前三种心也。

由其直心正念真如深心悲心助显真故。

真性似显故。

名少分见法身也。

  论。以见法身至入于涅槃 述曰。此显利他德也。随本发心利众生愿。能现八相权作佛身。八相成道作众生事。

  论。

然是菩萨至未能决断 述曰。

次明微过于中有二。

先异地上。

后异凡愚。

此初也。

然是菩萨以未亲证真法身故未名法身。

以其等者释异所以。

以未能得无漏智故。

无始及即依于二障所起漏业未能除也。

  论。

随其所生至自在力故 述曰。

此异凡愚也。

虽由未断诸过漏故。

失念起恶能招苦果。

暂随所生微苦相应。

而亦非被恶业所系。

以有悲智所起大愿自在之力所住持故。

  论。

修多罗中至勇猛故 述曰。

此会通权教也。

如本业经说七住前名退。

退者非其实退。

为彼十信初学之人未入十住正定位中而懈怠者。

如来怖之令发勇猛故。

说六住退入凡夫。

而实入住即不退也。

  论。

又是菩萨至自涅槃故 述曰。

此难其实行也。

一发心后离怯等者。

于下不堕了人法空。

何有怯弱。

进成实行不堕二乘。

若闻等者。

于上不怯。

得涅槃者。

即成佛也。

信知已下总释所以。

既知诸法本来涅槃。

岂同二乘厌苦欣灭。

  论。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

述曰。

次下第二解行发心。

于中有二。

初显解业所得发心。

后显发心所行解行。

初中有二。

初总标欲胜。

后显其胜相。

此初也。

解谓十解。

行谓十行。

苦心谓即入十向住前。

但依信而起于行。

令此依解而起于行。

即转信心为胜解性故名转胜。

  论。

以是菩萨至所修离相 述曰。

此显胜相也。

以是菩萨等者。

此明时胜。

谓彼初劫有三时分。

十住行向居初中。

后令此发心在后时中。

故言初劫将欲满也。

于真如法深解等者。

此明解胜超前正念真如之位。

异信位故之深。

异证德故云解。

得此深故云现前。

所修离相者。

此显行胜。

由于真如得深解。

故凡所修行皆离相也。

  论。

以知法性至般若波罗蜜 述曰。

此明发心所信解行也。

文中别显无相六度。

一一文中显解行别。

以知法性无贪等者。

此显解也。

圣证法性无贪著故。

故知法性无贪等也。

以悭贪等垢障乖真而施戒等契会真理。

是故行檀等行也。

此六皆能至胜彼岸。

故皆名为波罗蜜也。

  论。

证发心者至究竟地 述曰。

次下第三明证发心。

于中有三。

初明发心体。

次显发心相。

后显成满德。

初中又三。

初标证位。

次辨证体。

后明证用。

此初也。

所言证者。

体会为义。

心本无明起念。

始从初地至第十地。

渐断无明体。

会心源发真智。

故名证发心。

  论。

证何境界至名为法身 述曰。

此辨证体也。

证何境界谓真如者。

此举所证之法也。

以依转识为境界等者。

此释外疑难也。

既说体会名证。

真如于中则无能所差别。

而乃说真为境界者。

以依证智同时转相能取境界故。

说真为境。

欲显菩萨虽证真如非能净故假说转识。

而实证者。

体会真如理智无别。

何有境界。

唯真如智名法身者。

结明非境。

谓证菩萨名为法身。

法身唯是如净智。

既彼理智无有别体。

是故真如境界也。

  论。

是菩萨至不依文字 述曰。

下显证用。

于中显有四种德用。

一摄法上首德。

二随根延促德。

三实行不殊德。

四应机殊用德。

此初也。

是菩萨等者。

此明请法。

一念作意能至十方故。

法唯为开导等者。

显其请意。

唯为开导无闻众生故。

不依文字者。

显为他意。

法出自心非依言解故。

  论。或示超地至不可思议 述曰。此随根延促德。文中三义。谓促延结。文易可知。

  论。

而实菩萨至阿僧祇劫故 述曰。

此实行不殊德也。

而实菩萨种姓根等义。

一种姓等。

皆入菩萨种姓位故。

二诸根等。

上中下根皆上根故。

三发心等。

发真心等皆无别故。

四所证等。

皆证真如根本理故。

以一切菩萨等者。

后约时释成。

从初正信至于初地。

初僧祇劫。

初地乃至七地满心。

二僧祇。

满八地乃至十地终心。

三僧祇。

劫既皆三祇。

故无超也。

  论。

但随众生至亦有差别 述曰。

此应机殊用德也。

种姓发心根证虽等。

而其所行示现差别。

众生不同怯懈贪等。

世界不同诸佛出事。

根有上中下。

乐欲速中钝。

种有劣中胜。

于所见闻皆有异。

故菩萨是行不可同也。

  论。又是菩萨至微细之相 述曰。次下第二显发心相。于中有二。初显细标数。后列名释相。此初也。显此发心胜于前住。难测知故言微细相。

  论。

云何为三至起灭故 述曰。

此列名释相也。

谓根本智名为真如。

体会真心体会真如无分别故。

谓后得智本名方便。

心妙修遍善巧化生故。

阿黎耶识名业识心。

二智起时必依此故。

此实非是发心之相。

欲显菩萨虽得二智犹有微细生灭之累不同佛地纯净之德。

是故摄在发心相耳。

  论。

又是菩萨至最高大身 述曰。

第三显成满德。

于中有二。

初正叹胜德。

后问答释疑。

初中有二。

初显位满。

后明德满。

此初也。

又是菩萨等者。

因位穷也。

福德智慧皆圆满故。

是故名为功德成满。

于色究竟处者。

果位成也。

将欲成大法主。

是故不现最高大身。

此即成就他受用。

佛在色究竟而成佛也。

  论。

谓以一念至利益众生 述曰。

此显德满也。

文中二义。

初显自利德。

谓以一念相应惠者。

是无间道。

以一刹那无明尽故。

名一切种智。

是解脱道。

解脱道中种智圆故。

自然已下显利他德。

既成果德显种智体。

由此便能不待功用思议而起利益事故。

  论。

问曰至名一切种智 述曰。

次下释疑。

有二问答。

初显智体断无明成。

后显智用而能普益。

初中有二。

初问。

后答。

此初也。

虚空无边等者。

举境难知以申难本。

若无明断者。

显无能了启所疑。

谓无明者心相依处。

心想乃是智慧依处。

若无明断则无心想。

心想无故智慧亦无。

云何遍知无边之境。

言无明断成种智耶。

  论。

答曰至离于想念 述曰。

下答有三。

初依心立理。

次举非显失。

后举是彰德。

此初也。

一切境界虽复无边。

据本如来皆自心变无别境界。

是所想念由诸境界不生心故。

心若离念。

契证心源。

即心之境何不能了。

  论。以众生至故不能了 述曰。此举非显失也。以众生妄见等者。此明妄见有限之境。以妄起想念等者。此显不见所由。即明由有妄所见故有所不见。

  论。

诸佛如来至名一切种智 述曰。

此举是彰德也。

文中二义。

初显智体能照诸法。

由无妄见无所见故无所不见。

故言诸佛离于见相无不遍也。

佛心离妄归一心源。

始觉同本名心真实。

然此本觉为妄法体。

故云即是诸法性也。

既此本觉为诸法体。

妄是本觉佛之相。

相现于体。

体照其相。

有何难了而不能知。

故言自体显照妄法。

有大智用等者。

后显智用能广利益。

以同体智大力用故。

起缘方便摄化众生。

既灭无明显种智体起种智用。

由是义故断灭无明名为种智。

  论。又问曰至多不能见 述曰。下显智用能普利益。于中问答。此问也。即由前说有大智用能普益生故为此问。

  论。

答曰至法身不现故 述曰。

此答也。

诸佛如来等者。

初举法也。

法身平等遍一切处者。

平等遍在众生心故。

无有作意故。

说自然者。

能无功用起作用故。

但依众生心现者。

依厌求一随其胜劣即现报化粗细用故。

众生心者如镜等者。

次举喻也。

如是已下后法合也。

心有垢者。

谓有染著生死过患而无厌求见佛之机名为有垢。

法身不现者。

法身遍在众生心中而不能现报化用也。

非有烦恼垢故不现。

以善星等烦恼心中亦见佛故。

  论。

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 述曰。

次明第四修行信心分。

于中有二。

初结前起后。

后正显修行信心。

此初也。

上显大乘明解释分。

今明起信故次应说修行信心。

  论。

是中依未入至修行信心 述曰。

次下正显。

于中有三。

初就人标意。

次约法广辨。

后防退方便。

此初也。

所言未入正定众生者。

亦是大乘不定聚人。

然不定聚有胜有劣。

胜者乘进。

劣者可退。

前信成就发心之相。

为彼胜人信满者说令发三心住正定位。

今此修行信心者为彼劣人可退。

同前发心住正定位。

所为虽别趣是同。

  论。何等心云何修行 述曰。次下第二约法广辨。于中有二。先发二问。后还两答。此初也。

  论。略说信心有四种 述曰。下答有二。先答信心。后明修行。中有二。初标。后释。此初。

  论。

云何为四至真如法故 述曰。

下释四信。

即分为四。

此初信有得佛因也。

真如既是诸佛所师。

众行之源故云根本。

乐念观察故名为信。

是后三信根本故故初明也。

  论。二者信佛至一切智故 述曰。此信由因所得之果。果因成故次明也。

  论。

三者信法至波罗蜜故 述曰。

此即信有得佛之行。

佛依法成故次明也。

教理行果四法之中。

前明理果此信行也。

必信由教方信此三故。

于此中亦显信教。

  论。四者信僧至如实行故 述曰。此即信有起行之人。法籍人弘故次明也。

  论。

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 述曰。

下答修行。

于中有三。

初举数标意。

次依数列名。

后依名别解。

此初也。

前虽学起四不德信。

若无行成则信不坚不坚之信遇缘便退。

故修五行以成四信。

  论。云何为五至五者止观门 述曰。此依数列名也。以诸菩萨定惠变修止观齐运。二不相离故合二度为第五门。

  论。

云何修行至向菩提故 述曰。

次下第二种门别释。

于中有二。

初略明前四。

后广释止观。

前中又二。

初别明四行。

后总明深障。

别中显其四种修行。

即分为四。

此初也。

文中初则别明三种施相为修正因。

不应已下总劝所修。

离于僻执而求正果。

三种施相如文可见。

  论。

云何修行至妄起至罪故 述曰。

此中即显三种戒相。

所谓不盗等者。

此依在家显摄律仪戒。

遮在家人多造恶故。

若出家者等者。

此依出家明摄善法戒。

已离诸恶劝进善故。

当护已下。

亦依出家显摄众生戒。

不令他恶是悲护故。

  论。

云何修行至苦乐等法故 述曰。

此中则显二种忍相。

应忍他恼。

不怀报者。

耐怨害忍。

亦当忍于利衰等者。

安受苦忍。

荣润名利。

侵损名衰。

过诬名毁。

越赞名誉。

委欲为称。

实责名讥。

逼迫名苦。

适意名乐。

此违顺境名为八风。

能动行人妄生喜怒。

若住平等谛察真如。

纵遇他恼无怀报心。

虽遇八风其心不动。

既由谛察二忍方成。

是故亦显有三忍也。

  论。

云何修行至速离众苦 述曰。

此中即显三种精进。

于诸善事不退等者。

被甲精进。

如世被甲无退屈故。

当念过去久远等者。

摄善精进。

念昔虚苦令勤善故。

自利利他速离苦者。

利乐精进。

欲脱他苦自精进故。

  论。

复次若人至众多障碍 述曰。

次下第二除障方便。

于中有二。

先障。

后治。

此初也。

先世多有重罪等者。

此举内因之业障也。

魔鬼病苦所恼乱者。

感外缘恼之报障也。

世间事务所牵缠者。

此显所起烦恼障也。

  论。

是故应当至善根增长故 述曰。

此明治障法也。

是故应当礼拜等。

此即总明除障方便。

如人负债依附于王。

则于债主无如之何。

如是行人礼拜诸佛。

诸佛所护能脱诸障。

忏悔等者。

即显别除四障之法。

诸恶业障忏悔除。

谤正法障劝请除灭。

嫉妒他胜随喜对治。

乐著三有回向对治。

常不休废得免诸障等者。

此结前方便免障生善也。

  论。云何修行止观门 述曰。下明止观。于中有二。初问。后释相。此初也。

  论。

所言止者至观义故 述曰。

次下释相。

文中有二。

初略明。

后广显。

略中亦二。

先举别修以明随顺。

后举双运释随顺义。

此初也。

谓止一切境界相者。

由先分别作诸外尘。

今以觉惠唯识道理破外尘相境。

相既止。

无所分别。

故名止。

分别因缘生灭相者。

先由修止其心沉没。

今觉惠观察因缘生灭之相发生妙智故为观。

随顺奢魔他观义等者。

梵云奢魔他。

此翻止。

毗钵舍那此译为观。

译此论者为方便及正止观故。

于此中加此随顺奢摩他等。

谓于方便而存梵言。

于正止观而为华语。

即正止观名之为观。

双运之时是正观故。

若此文中。

皆就华言。

应言随顺止观义。

随顺观观义。

谓方便时止诸尘相是能随顺正观之止。

故言随顺止观义也。

又能分别因缘相故。

能顺正观之观故。

言随顺观观义也。

  论。

云何随顺至双现前故 述曰。

此显双运释随顺义。

以此二义渐习等者。

显能随顺之方便也。

不相舍离双现前者。

明所随顺之正观也。

即止时观即观时止。

止观齐均名不相离等也。

  论。

若修止者端坐正意 述曰。

次下第二广明止观。

于中有二。

先明别修。

后显双运。

别中有三。

先止。

后观。

止中有五。

一修止方法。

二显止胜能。

三辨止魔事。

四简止真伪。

五欲止劝修。

初中有二。

初明胜人能入。

后显障者不能前中亦二。

初托静息心修止方便。

后止成得定除障不退。

前中又二。

初明修止次第。

此初也。

住静处者。

修止缘也。

具而言之。

应有五缘。

闲居静处。

持戒清净。

衣食具足。

得善知识。

息诸缘务。

今略举初云住静处。

言端坐者。

是显调身。

身若却倚。

或复低屈。

及今傍侧。

既生懈慢。

复引昏沉。

故端其身结加趺坐。

言正意者。

是显调心。

末世行人正愿者少邪求者多。

苟求名利现寂静仪。

心既不止。

无由得定。

离此耶求故云正意。

欲令其心与理相应。

自度度他至无上道。

名调心也。

  论。

不依气息至见闻觉知 述曰。

自下第二修止次第。

于中有二。

初约坐修止。

后余亦起。

前中亦三。

先离倒境心。

后除失念。

此初也。

言气息者观境。

言形色者即骨琐等青黄赤白四种相也。

空地水等五一切处皆是事空所缘境界。

见闻觉知是识一切处。

通前即显十一切处。

于此诸境推求了达知唯自心不复托缘。

故言不依。

  论。

一切诸想至念念不灭 述曰。

此离倒心也。

一切诸想随念皆除者。

此除分别内心想也。

前虽令离取倒境相。

若存内心亦是妄倒。

是故内心一切分别随起想念皆除遣也。

亦遣除想者。

此遣能之妄想也。

前令离念说想皆除。

非谓有于能除之想。

除想若存亦非离相。

是故亦遣能除想也。

以一切下释其亦遣能所以。

以一切法本无所想无有念念生灭体故。

所除之想既不可得。

岂更得存能除想也。

  论。

亦不得随心至以心除心 述曰。

次下第三除失念心。

于中有二。

初举非想制。

后示除方便。

此初也。

不得随心外念境者。

此令不起外失念相。

谓修止者常须作意。

岂唯离于倒境。

倒心亦不住心失念外境。

后以心除心者。

此令不起内失念相。

前心失念。

念著境时既舍于境。

后心失念。

念著内心。

即以止心除心也。

  论。

心若驰散至住于正念 述曰。

次下示除正念方便。

于中有二。

初令住正念。

后示正念相。

此初也。

前虽制言不得失念。

若时失念如何摄持。

故此示令摄住正念。

此正念者即无念也。

若不起念自不驰散。

故言心散即当摄来。

非谓以心摄驰散心。

以心摄心心不息故。

至此无念不散之位名住正念。

无别可住。

若有所住名邪念故。

  论。

是正念者至念念不可得 述曰。

此示正念相也。

谓离所取能取二相心无所得契证真如。

是正念相。

当知唯心无外境者。

此显正念离所取相也。

即复此心亦无等者。

此显正念离能取相。

离二取相都无所念契证心源。

名得住也。

  论。若从坐起至随顺观察 述曰。此显余仪亦修止也。非直坐时。常修此止。余威仪中常思方便。顺于法性不动道理。

  论。

久习淳熟至速成不退 述曰。

此即胜人能入之中成得定除障不退。

久习淳熟其心得住等者。

此明止成入证。

深伏烦恼信心等者。

此显得定入位。

文易可知。

无烦更解。

  论。

唯除疑惑至所不能入 述曰。

前来已显能入之人。

显障者所不能入。

此中即举七种障人。

一疑惑者。

凡愚之人怀犹豫故。

二不信者。

阐提之人不希望故。

三诽谤者。

外道之人起邪见故。

四重罪者。

十恶等人心不净故。

五业障者。

五逆之人心极恶故。

六我慢者。

自高之人不屈学故。

七解怠者。

放逸之人心纵荡故。

于此七中随有一者即不能入。

  论。

复次依是至一行三昧 述曰。

次下第二修止胜能。

于中有二。

初显三昧能知真义。

后显真如门三昧本。

此初也。

依是三昧即知等者。

初立胜能相者体也。

谓一切下次显其义。

诸佛法身与众生身释法界字。

皆意所知差别法故平等无二释一相字。

凡圣同真无二体故。

即名已下显立其名。

此释知字。

能知法一相心者。

是即名为一行三昧。

一谓真如。

是三昧境。

行谓行解。

是三昧。

入此三昧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论。

当知真如至无量三昧 述曰。

此显真如为三昧本。

谓此真如是三昧体。

三昧乃是真如之用。

一切三昧顺真而生故。

说真如为三昧本。

若人修行真如三昧即能渐生无量。

以此正观真如体故。

  论。

或有众生至男女等相 述曰。

次下第三辨止魔事。

于中有二。

先略。

后广。

略中又二。

先障。

后治。

此初也。

所言众生无善根力者。

此举障因。

谓无增上胜善根力非都无也。

则谓已下显能障者。

魔谓天魔。

性乐生死恐出其境。

故障修止。

鬼谓堆场鬼。

神谓精媚神。

由修邪道堕此类中。

是故总名外道。

鬼神憎嫉行人亦障修止。

或于已下举其恼相。

如前三类皆能怪变。

或现恶形以怖其心。

或现美色以迷其意。

或现杂相以易所专。

故言坐中现恐怖等。

  论。

当念唯心至终不为恼 述曰。

此略辨治也。

一切诸境尚唯自心。

何况坐中境非心也。

是故观察唯心之理。

恼境自灭不能乱。

魔境皆依动念生故。

观察唯心非彼知故。

  论。

或现天像至是真涅槃 述曰。

次下广辨魔事差别。

于中有二。

先辨魔事。

后显对治。

初中显其五对。

此即第一所现形声对也。

以此现形说法异相或乱行人令失本道。

是故皆名为魔障也。

  论。或令人知之名利之事 述曰。此第二所得通辩对。知宿命等。显得三通。辨等已下显成四辨。

  论。又令使人至种种牵缠 述曰。此第三所起惑业对也。数嗔喜等是所起惑。舍本行等是造诸业。

  论。亦能使人至使人爱著 述曰。此第四所得定住对也。得诸三昧少似等者。此所成定。或复令人一日等者。此所住禅。

  论。或复令人至颜色变异 述曰。此第五所变食色对。文相易知。无烦配释。

  论。

以是义故至是障业障 述曰。

上辨魔事。

此显对治。

行者常应观察等者。

此劝观察。

不堕邪网。

谓诸魔等以如前事网罗行者令堕其中。

是故常应智慧观察。

必莫令其出离之心却堕邪网。

行其颜邪道。

当勤正念不取等者。

此后示其观察之法。

谓有如前邪相现时。

但自修习本所修行。

都无动念。

名勤正念住。

正念故发生智慧。

了法即心。

更何所取。

知心即如。

何有能著。

是故名为不取不著。

由不著故业障所起所有邪相无不远离。

故言远离是诸业障。

  论。

应知外道至名利恭敬故 述曰。

次下第四简止真伪。

于中有二。

初举外内二定以别邪正。

后对理事二定以明真伪。

前中又二。

初明邪定。

后显正定。

谓彼外道所得三昧皆不能离分别烦恼。

多起诸见。

又亦不离俱生烦恼。

多生耽著。

又亦不伏所知障故。

恃定生慢故。

云不离见爱我慢心也。

由不伏惑而贪名利故。

言贪著名利等也。

  论。

真如三昧至渐渐微薄 述曰。

此显内定是正也。

谓既远离一切相故。

真如三昧故。

在定中离于心相。

离于真相。

故言不住见相得相。

若在散心。

于诸善亦生懈怠。

亦不恃定慢诸善品。

故言出定亦无懈慢。

由定契真损惑种力故。

出定时现惑不起。

故言烦恼微薄也。

  论。

若诸凡夫至无有是处 述曰。

次对理事二定以明真伪。

于中有二。

初明理定是真。

后显事定之伪。

此初也。

谓诸凡十信人等修行大乘菩萨行者。

莫不皆信真如三昧得入十住称姓位中。

除此更无能入之道。

故云不习无有是处。

然如来种有其二种。

一者本住。

谓众生身本觉真性。

即是起如来之种本来有故。

二者始起。

谓初住上得定信心往如来家当绍佛位。

是为佛种即方起故。

今此得入如来种者。

即是始起如来种也。

  论。

以修世间至外道见故 述曰。

此显事定之伪也。

何以要由真如三昧方入种姓不退位中故。

此答云。

以不净观安钵念等诸禅三昧有相可坏皆名世间。

由有相故而有四过多起味著。

依我见起系属三界与外道共。

若为发通而修此者。

常须善友教授护念。

不尔则起外道见也。

  论。复次精勤至十种利益 述曰。次下第五示止利益。于中有二。初总标。后别释。此初也。

  论。云何为十至之所护念 述曰。次下别释。别释十种即分为十。此初也。由修三昧正因相应。得入佛种蒙佛护也。

  论。二者不为至所能恐怖 述曰。由修三昧正智相应。知境本空知心无念。不为魔等现形恐怖。

  论。三者不为至之所惑乱 述曰。而外道者。著诸见。修三昧者。见不动。故不为彼所惑乱也。

  论。

四者远离至渐渐微薄 述曰。

达境唯心不诽唯识。

知心无起不谤真如。

由达识如甚深法故。

非但不谤不起新业。

亦了诸法无有自性。

故重罪障渐得薄也。

  论。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 述曰。由此证了唯识真如不生犹豫疑惑之心。况复更生诸恶寻伺。

  论。六者于如来境信得增长 述曰。谓本始觉名曰如来。修行所观即名为境。修三昧者虽未契证。信此真如本无念也。

  论。七者远离至勇猛不法 述曰。知一切法即涅槃相。所求果无忧不成。于已学法不悔修行。于生死法而知梦幻。修行而勇猛。久处而无怯。

  论。八者其心至他人所恼 述曰。有高傲者轻蔑于他。为他轻忍便生恼恨。心调顺者谦下于他。为人所敬不为恼也。

  论。九者虽未至不乐世间 述曰。虽然未得常在定中。由前定力衰烦恼种纵在。敬心不起现惑。由此不著世间法也。

  论。十者若得至之所惊动 述曰。若时得住三昧之中心如虚空无挂碍故。虽有疾声终无惊动。

  论。

复次若人至是修观 述曰。

上显修止。

下显修观。

于中有三。

初修观之意。

次辨所修观相。

后结观分齐。

此初也。

若唯修止。

便有四失。

一心沉没失。

息缘偏寂顺痴相故。

二起懈怠失。

其心止息弃余业故。

三不乐味。

寂静轻众善故。

四不起大悲失。

不观苦境自乐寂故。

  论。

修习观者至须臾变坏 述曰。

次辨观。

于中有四。

一法相观。

二大悲观。

四精进观。

初中有四。

一无常。

二诸苦。

三无我。

四不净。

此观于无常倒也。

显世间法迅速无常故。

说有须臾变等。

  论。一切心行至以是苦 述曰。此明修观除乐倒也。言心行者。谓彼四蕴体迁流故。以有逼迫坏疾迁流总别苦性故。名为苦。

  论。

应观过去至忽尔而起 述曰。

此观无我除我倒也。

过去如梦者。

已灭难追故。

现在如电者。

刹那不住。

未来如云者。

无常忽起故。

由观三世无有自性能离我相故除我倒。

  论。应观世间至无一可乐 述曰。此观不净除净倒也。此除四倒名法相观。除前第一心沉没失。

  论。如是当念至甚为可愍 述曰。此大悲观除前第四不起悲失。如是当念众生等者。先观苦境为悲因也。众生如是甚可愍者。见苦因相而生悲也。

  论。

作是思惟至第一义乐 述曰。

此誓愿观。

因悲立愿。

愿修众善除前第二不乐善失。

愿令我心难分别者。

此不颠倒愿。

即愿体也。

下有三愿。

显其愿用。

遍于十方修行等者。

明长时愿。

以无量方便救拔等。

明广大愿。

令得涅槃。

明第一愿。

愿既是心。

亦得名为四种心也。

  论。

以起如是至以无懈怠 述曰。

此精进观。

因愿策勤除前第三起懈怠失。

一切时处简声闻行。

不于一切时处修故。

随己堪能等者。

简凡夫行。

不量自力顿修便止故。

  论。唯除坐时至应作不应作 述曰。此第三结观分齐也。唯除端坐修止之时。若余一切悉当观察。顺理应作。违理不应作。

  论。若行若住至观止俱行 述曰。上显别修。下明双运。于中有三。初总标俱行。次显其行相。后总结双运。此初也。则四运于中威仪常俱行也。

  论。

所谓虽念至性不可得 述曰。

下显行相。

于中有二。

初显顺理俱行止观。

后显对治俱行止观。

此初也。

所谓已下初明即止而修。

于观自性无生者。

约非有义以明止也。

业果不失者。

约非无义以明观也。

此二不二故云即念。

此即顺于不动真际建立诸法。

良以非有即是非无。

故不动止而起观也。

虽念已下后明即观而修。

于止因缘业报约非无义以明观行。

性不可得约非有义以明止行。

此二不二亦云即念。

此即随顺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以法非无即是非有故。

不舍观而入止也。

然此止观说虽前后。

在行者心镕融。

不二之性即实性故。

  论。

若修止者至不修善根 述曰。

此显对治俱行止观也。

谓修止者除二种过。

正除凡夫人法二执。

以是住著世间因故。

兼除二乘法我之见。

以是法怖生死因故。

若修止者心安真境。

何乐世间。

宁怯生死。

谓修观者亦除二失。

正除二乘不观众生不起大悲狭劣心过。

兼除凡夫不观无常而生懈怠不修道过。

  论。

以是义故至不相舍离 述曰。

次下第二总结双运。

于中有二。

初显具德。

后明阙失。

此初也。

谓凡夫人不因修止得不乐世间难起精进。

若二乘人不因修止得不怖生死。

无以起悲。

此则以止而助观也。

若二乘人不观心行念念生灭。

凡夫之人不观三世无我不净。

无以厌离而住于止。

此即以观而助于止。

故言止观共相助成。

  论。

若止观不具至菩提之道 述曰。

此显阙失。

菩提道者。

即是法界菩提因也。

止心寂归法性体。

观心照用顺法性用。

止观俱行双顺体用。

既显法性得成菩提。

若唯修止。

不顺真用不发种智。

若唯修观。

不归真体轮回无息。

是故不具非入菩提。

  论。

复次众生至意欲退者 述曰。

次下第三防退方便。

于中有二。

初举可退之人。

后显防退之法。

此初也。

初学是法者。

此明行劣。

以住已下举处释成。

内心既劣。

外胜阙缘。

信行难成。

故得退也。

即是将退入二乘也。

  论。

当知如来至摄护信心 述曰。

次下显其防退之法。

于中有二。

初正显其法。

后别引经证。

初中有二。

初劝知念诸佛摄护。

后显知念所得之益。

此初也。

当知十方诸佛如来有胜神通善巧方便。

摄受护念修信心者不令退堕。

劝初心者起如是念勿生怯弱。

  论。谓以专意至永离恶道 述曰。此后显其知念之益。为此行者。以知如来专意念故。随其愿乐见佛因缘。得生净土见佛不堕。

  论。

如修多罗至终无有退 述曰。

下引经证。

于中有三。

初显得往生。

后显住正定。

此初也。

然生净土有其愿行。

若人专念西方等者。

此显行也。

所修善根愿求等者。

此明愿也。

即得往生常见等者。

显由行愿得往生也。

  论。

若观彼佛至住正定故 述曰。

此显住正定也。

若至净土得闻法已。

渐次修行观见彼佛真如法身。

名毕竟生。

得住种性正定位故。

即佛法身名为佛家。

观心随顺名往生也。

  论。

已说修行至劝修利益分 述曰。

上来已释修行信心。

次下第五劝修利益。

于中有二。

初结前起后。

后正示劝修。

此初也。

前来已说显法正宗。

此是其欲法流通。

即显题中论之一字。

显论功能令受持故。

  论。

如是摩诃演法至我已总说 述曰。

次下正示利益劝修。

于中有三。

初总标结前说。

次举信谤损益。

后总结劝修。

此初也。

摩诃演者。

举所劝修大乘法也。

诸佛秘藏者。

显大乘法是甚深也。

我已总说者。

显以略文摄广义也。

  论。

若有众生至无上之道 述曰。

次下显其信谤损益。

于中有二。

初信受福胜。

后谤毁罪重。

前中有二。

初约三慧总举其益。

后别显三慧所有益相。

此初也。

若有众生欲于等者。

此明依论为得道因。

无念真理名如来境。

知而契顺名为正信。

不谓念证名离诽谤。

大智所游名大乘道心。

离能所证会名入。

当持此论思量等者。

此明依论起三慧行。

究竟能至无上道者。

明依行缘所得胜果。

  论。

若复有人至之所受记 述曰。

次下别显三慧益相。

于中有三。

谓闻思修。

此初也。

真如本觉共佛齐同。

一念证会与佛无异闻。

而喜悦不怯修行。

当知此人定绍佛种。

佛与受记。

决定无疑。

  论。假使有人至不可为喻 述曰。此思慧益也。十善虽多人无漏业。思论虽少佛无漏因。由是过前不可为喻。

  论。

复次若人至无有边际 述曰。

此明修慧益也。

若人等者。

显时少福多。

假令已下据量多相。

何以故下释多所以。

此论所明法性之理。

性体无际。

德亦无穷。

起修慧者契顺性德。

功德无边欲莫能尽。

  论。

其有众生至受大苦恼 述曰。

次下显其毁谤罪重。

于中有四。

一谤成重罪。

二诫劝止谤。

三释罪重意。

四转释所由。

此初也。

极造五逆但五劫苦。

谤此论者经无量劫受于十方阿鼻极苦。

以是诸佛师母法故。

  论。是故众生至不应诽谤 述曰。此诫劝心谤也。由是毁谤获大罪故。纵未曾闻不堪思修。但可仰信。不应诽谤。

  论。

以深自害至三宝之种 述曰。

此释罪重意也。

造五逆者但能自害。

非断三宝。

非为深害。

谤此法者岂惟自他堕大苦趣。

亦断自他三宝之种。

名深自害亦害他人。

断绝一切三宝种也。

  论。

以一切如来至入佛智故 述曰。

次下转释断三宝意。

于中有二。

初明佛宝依法而成。

后显僧宝依法而有。

此初也。

如来依此得涅槃者。

明过现佛因法成果。

菩萨因修入佛智者。

显未来佛以法为因。

故谤法者断佛种也。

  论。

当知过去至得成净信 述曰。

此显僧宝依法成也。

夫言僧者。

和合为义。

净信无违方得名僧。

三世菩萨既依此法得成净信。

故谤此法亦得名为断僧宝也。

佛僧断故法亦不行。

是故名为断三宝也。

  论。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述曰。前来已显信谤损益。此即第三总结劝修。是毁谤者自害害他成大损故。众生欲求自利利他成大益者于此论中应勤修学。

  论。

诸佛甚深至一切众生界 述曰。

上来已显法施正宗。

此显回向流通分也。

文中四句。

显于大乘理教行果以成一颂。

初句正显所说之法显说所依大乘理也。

谓即一心是佛所证。

含其二门。

齐限不分名甚深义。

具包三大无所不运名广大义。

次句正显能诠之文。

依理所起大乘教也。

我随智量分所显理。

以其略文而摄多义。

起此大乘总持教也。

次句正显福施群生。

显修大乘之愿行也。

谓如法性无所不至。

我此依理起教功德亦如法性施群生也。

后句正显福施之益。

显依行愿所得之果利。

普令众生得于大乘果利益也。

  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下